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研究

2024-08-18

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研究(共12篇)

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研究 篇1

一、当前我国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其他行业有巨大的关联作用, 是为实现某一经济增长目标可以考虑优先发展的行业, 但作为优先发展行业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房地产发展水平的提高必须与其城市经济、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相适应;与居民的收入水平、消费特点相适应;需要有一定的社会条件、资源和环境提供保障。近年来, 我国的一些地方政府对房地产高速增长目标的过分追求, 忽视了这些条件, 结果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 违背了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规律,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开发失控, 无序发展。

我国近十年来耕地大约以每年960万亩的速度减少, 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的城市规划主要以规模大为目标, 不断地向外粗放扩张, 而且城市土地的使用及管理存在着行政划拨与有偿出让双轨制, 致使房地产的开发失控, 无序发展。我国城市外延粗放型发展, 大量侵占城市郊区农用地, 城市蔓延现象十分严重, 全国耕地面积已由1996年10月底的19.51亿亩, 减少为2004年10月底的18.37亿亩, 耕地净减少1.14亿亩, 其中2004年1年全国耕地净减少1, 200.4万亩。开发区占用、闲置土地现象极为突出。房地产空置现象十分严重。自2000年以来, 商品房空置面积每年都在大约1亿平方米, 2003年为1.25亿平方米, 2004年为1.23亿平方米, 资源浪费令人痛心。

(二) 商品房空置, 并进一步扩大。

仅1993年底商品房空置面积达到5, 000万m2, 此后这一指标持续上升, 2000年达9, 000万m2。截止到2005年底, 商品房空置面积已突破1亿m2, 同比增长6.5%。其中, 空置1年以上商品房面积为4, 220万m2。国际惯例商品房的空置率一般是控制在10%左右, 而我国房地产开发的空置房已超过了这个指标。虽然建设部已多次强调消化空置房, 许多地区空置房也有些下降, 但总的来看, 我国的空置商品房仍然继续上升, 现已接近20%。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 截止到2009年3月末, 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为1.23亿m2, 同比增长23.8%, 而2009年一季度, 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累计完成房屋施工面积10.3亿m2, 同比增长23.3%, 同时完成开发土地面积5, 284万m2, 同比增长53.3%。这组数字表明:全国住宅空置率与新建住房开发增速同时居高不下, 这说明很多地方的房价上涨并不是市场供求决定的, 而是包含了很大的炒作成分。据权威机构的最新统计:目前70%的城市居民没有购买新房的打算, 支撑当前住房消费的主力主要来自投资性需求和被市场驱使的改善性需求。

(三) 房地产供求结构不平衡。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数以亿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中来, 他们需要生活空间。大多数此类城市新移民难以支付高额的买房成本, 但他们也同样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产业工人, 同样享受居住权, 因此需要政府加大工作力度, 从制度上给予这部分弱势群体居住的权利, 从而实现社会协调稳定, 房地产业才能够稳定发展。但是, 我国的住房供应却受到了土地等资源的硬约束, 那么在资源总量有限的情况下, 政府积极主动地调整结构, 优先满足一些自住性需求, 有限满足困难群体的住房需求, 限制奢侈性需求, 促进供求结构的平衡, 就成为了必然的正确选择, 这个正确选择是适应当前事态发展变化和社会整体预期要求的政策, 所以这项政策一定会继续贯彻落实下去。应该看到, 当前市场的一些态势已经初步出现了, 地级以上城市有92%的也编制了发展规划, 且68%的城市已经公布了, 新建商品房项目里中小户型、中低价格的房子比重正在逐步提高, 所以坚定不移地贯彻调整住房结构的宏观政策, 实现供应结构的逐步优化, 从长远来看, 有利于形成住房资源配置向中低收入市场商品房倾斜, 对稳定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四) 房屋的设计、布局不合理, 科技含量低。

长期以来, 我国在房屋设计上往往对“发展”因素考虑不足, 致使许多住宅区房屋外形设计普遍存在平面形式单一, 方型塔和长条板楼偏多的现象。这种千篇一律、缺乏个性的建筑模式不但违背了我国地域间千差万别的国情, 而且很难形成因地制宜、与城市背景相协调的合理布局, 结果造成了当地自然资源的浪费和破坏。而在房屋室内设计上, 不是盲目追求大面积, 忽视功能质量, 就是结构设计缺陷多, 布局欠妥, 使用不便, 使居住功能与现实需求严重脱节, 造成面积浪费。另外, 房屋的科技含量低:一是体现在建筑材料的利用方面, 有相当部分直接来自于自然环境 (比如木材、红砖等) ;二是结构设计不合理, 需求材料数量多、质量不高、技术粗糙。这样不但存在着资源的浪费, 同样也存在着质量及安全隐患。

(五) 房价虚高积累较高的金融风险。

据统计, 在1998~2007年的房地产开发投资资金来源中, 平均有占20.16%来源于国内银行贷款, 而占47.44%的其他资金来源主要为预付款, 其中预售商品房按揭贷款占相当大的比重。我国当前住房价格持续暴涨, 房价收入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形成房地产泡沫的风险不可忽视。一方面高位房价扼杀了大多数居民的购买能力, 住房有效需求必然大幅下降;另一方面房价始终存在回归价值的压力, 一旦宏观经济发生大的波动, 企业经营和居民实际收入都将面临断裂, 按揭贷款也会因借款人还款困难而出现大量违约, 从而导致银行贷款难以收回的风险。而国内银行房地产开发贷款不良率一般还高于全部公司类贷款, 这还是在当前房价暴涨、房地产企业暴利的环境下。当房地产价格和企业利润下降后, 房地产业不良贷款更将大幅增加, 房地产行业贷款存在很大的风险隐患。

(六) 房地产业融资结构不合理。

我国房地产开发资金构成与国外相比呈现出以下特点:企业自有资金不足、过分依赖银行贷款。房地产企业在资本市场中融资渠道非常狭窄, 仅仅限于股市融资, 债券市场对于我国的大多数房地产开发企业是关闭的。近几年, 由于利润的诱惑吸引了众多企业涉足房地产市场, 但真正能达到上市融资标准的企业数量很少。大多数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是银行贷款。单一银行体系支撑着我国整个房地产金融。全国房地产银行贷款依赖水平在50%左右, 而部分大型城市开发商对银行信贷资金的依赖程度已高于80%。银行实际上直接或间接承受了房地产市场各个环节的风险, 一旦房地产市场中某一环节出现问题, 风险会向银行传递, 带来逾期贷款和呆滞资金。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间接金融在整个金融市场中还占绝对地位, 而资本市场等直接金融发展却相对落后, 同时国有商业银行本身改革还不到位, 导致了我国房地产融资渠道单一的问题。房地产金融与房地产业相互依存, 二者的风险具有共生性, 而我国的房地产业对银行信贷的高度依赖性使这种共生特征愈加突出。

二、我国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从我国房地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来看, 房地产开发一定程度上已经偏离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向。要把房地产业纳入可持续发展轨道, 实现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 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 扩大商品住房供给, 使房价收入比趋于合理。

要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 抓住房地产业运行自身的特点, 按照扩大供应、改善民生、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思路, 在遵循市场化运行的原则下, 对房地产业大力支持和有效调控, 构建商品住房与保障性住房的多种供应渠道, 推动房地产业健康快速地发展。

我国经济高速增长, 但房价收入比反而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居民收入增长赶不上房价的上涨。房价过快上涨有大量炒作的泡沫, 但主要原因还是需求旺盛和上涨预期, 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居民住房改善都是刚性需求, 政策如果控制房地产投资和供应必然会强化上涨预期。我们认为, 扩大供给是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唯一途径。首先是扩大住房建设投资。政府应当提出明确的政策导向, 在促进城市化进程中, 将持续加大住房建设投资, 逐步达到住房供应适当过剩, 满足不断增长的城镇人口对住房的需求;其次是抑制住房投机需求。从国外的经验看, 房地产税收调节应该以物业税等保有阶段的税种为主, 尽快对超过家庭自住需要的住房开征物业税和土地使用税, 不仅有利于打击房地产投机、稳定房价, 而且有助于改善地方税收结构、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再次是减轻居民购房负担。要降低住房建设环节和交易环节的税赋, 不仅可减少商品住房成本, 还可加快存量房地产的正常流转, 扩大住房供应。

(二) 提高规划的科学性, 规范规划管理。

首先要加强调控和管理, 以生态经济发展规律为依据, 制定土地开发利用总体规划。一方面要在人口密度、资源潜力、环境容量与生态承受力允许的限度内, 规划城市各项用地, 确定合理的地积比及建筑物的高度和深度, 以求得到足够的蓝色和自由空间;另一方面要调整现有城市土地利用格局, 包括调整能源结构及利用方式、工商业和住宅布局, 实现合理的功能分区, 注意交叉污染、居住区与商业贸易区及工作地的过分分散, 保持城市经济活动与服务设施之间的平衡。同时, 还要建立土地利用绿线制度, 每个城市都要规定发展边界、利用保护性绿地包围所有分散的城市各功能区, 把城市生态经济系统的合理空间秩序体现在整个城市空间的有计划的布局之中, 避免把城市污染转嫁迁移到郊县农村, 以保护农地和郊外风景自然环境以及城市和农村的整体生态平衡。改革目前城市土地管理制度, 特别着重改革城市土地使用上的行政划拨制度, 严格界定行政划拨供地范围, 逐步提高竞争性土地出让比例。同时, 编制城市体系规划, 在城市体系规划的控制下, 编制城市规划。城市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适应、相衔接, 城市用地规模不得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项目不符合总体规划的一律不批给土地, 土地不经过规划设计的不准开发。不按规划乱占地、乱开发的, 应该进行梳理和整治, 并且严禁土地使用权的炒作, 进一步完善土地管理体制。土地市场的“恶庄”行为更具隐蔽性, 政府要强化对土地使用的审批和监督, 从源头上完全控制土地一级市场的供应, 并根据经济、社会、人口、产业发展状况适时适量推出土地供应, 做到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与市场需求相统一, 并且全国、各地的土地供应要有统一的协调机制。国家、省市级政府应加大土地供应的宏观调控力度, 严防土地失控、透支状况。同时, 还要正确处理好土地的供应结构。土地出让一律按“三公”原则实行招投标、拍卖制度, 防止土地市场的炒作和国有资产的流失。此外, 对土地历史遗留问题的处理, 建议政府出台的相关法律、政策要规范运作, 要有约束性和严肃性, 可以通过收回、收购、兼并、拍卖、储备等方式实现政府对土地的垄断。

(三) 降低房地产企业利润, 建立诚信市场。

当前, 应降低房地产开发企业利润率, 建立诚信经营、抗风险能力强的现代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是房地产市场的重要主体, 建立高质量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对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对房地产开发企业整体情况的判断, 不能只停留在数量上, 更应该注重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质量。目前, 政府应运用税收等工具, 降低房地产开发企业利润率, 提高房地产开发企业审批门槛, 避免低资质、低能力的房地产企业到房地产市场淘金给市场增加风险。

(四) 规范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 完善个人抵押按揭体系。

进一步拓宽房地产企业合法融资渠道, 规范企业融资行为, 调整完善个人抵押按揭政策体系, 防范偿还风险, 首先要积极推动资本市场的发育, 鼓励开发企业通过股权合作、上市、房地产信托、房地产项目债券化等渠道筹集开发资金, 鼓励开发企业通过证券市场实施资产重组。国外房地产企业资金来源通常是40%的房地产基金, 40%的私募基金, 包括私人投资或者企业之间的投资, 剩下20%才是银行贷款;其次要加快研究产业基金管理办法, 出台产业基金法, 促使蓄势已久的房地产产业基金正式登台;再次要推进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进程。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可以提高银行房地产消费贷款的流动性和安全性, 降低金融风险, 也为投资者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投渠道。

(五) 重视环境保护, 维护生态平衡。

房地产业发展要与人口发展、环境发展、资源发展、资源利用相协调;生态保护水平的差异, 将会极大地影响房地利用相协调。生态保护水平的差异, 将会极大地影响房地产的价值, 房地产生态价值的实现是房地产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 要在开发的同时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使房地产业成为城市生态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开发的过程中, 要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塑造环境优美、和谐的社区。

(六) 以人为本, 合理利用资源。

良好的人居环境是房地产业以人为本战略的体现。具体而言, “以人为本”就是营造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保障“人”能健康地生存繁衍、舒适安全地生活和工作。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应以满足不同层次居民的住房要求为根本出发点, 让所有的人都能够买到自己想住的房子。消费者要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 首先需要有房子住, 然后才能谈到人居环境和资源利用问题;其次房地产业应建立“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 在保证设计原则和科学性的同时, 兼顾人们对房屋的个性追求, 树立适度的超前设计意识, 使房屋的设计思路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提高房屋的科技含量, 从而使房地产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结语

房地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 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对人民居住、生活水平的提高乃至推进整个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同时兼顾房地产业与环境、社会和国民经济。把房地产业置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经济持续良性发展的背景下才能获得持久的发展动力。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当今国际社会的共识, 它已成为发展的共同目标。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性和基础性产业, 它能否持续发展, 将直接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目前我国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依据, 提出了政府主导房地产业市场、加快制定科学合理发展规划、建立相关土地供应政策、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房地产业发展模式、规范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 完善个人抵押按揭体系、重视环境保护, 维护生态平衡, 以人为本合理利用资源的建议, 为房地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些理论依据。

摘要:本文分析当前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提出我国房地产业走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对策, 以期为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魏润卿, 黄太洋.中国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探讨[J].现代经济探讨, 2008.10.

[2]洪开荣, 丁锐夫.我国房地产可持续发展的文献综述[J].中国商界 (下半月) , 2008.5.

[3]诸国安.论我国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J].当代经济 (下半月) , 2008.9.

[4]王克强, 王洪卫, 陈帅, 魏中华, 夏珊珊, 周蕾.聚焦房地产市场关注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第13届亚洲房地产学会年会暨国际研讨会综述[J].中国土地科学, 2008.8.

[5]曾桂香.论我国房地产开发与可持续性发展[J].现代商业, 2008.27.

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研究 篇2

我国环保产业人才发展战略研究

摘要:近年来,环保产业的发展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和企业的`关注,而一个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像环保产业这样的高新技术产业,必须要有相关领域多个方面、各种层次、结构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才能使环保产业获得飞速发展.而现阶段我国环保及相关领域内的人才结构、素质以及培养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问题,要想让环保产业这辆车跑起来、跑得快,必须解决环保人才这个重要“引擎”中的阻力问题.作 者:宋洋 王志刚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工商管理系,广东,珠海,519041期 刊:科技经济市场 Journal:KEJI JINGJI SHICHANG年,卷(期):2010,“”(4)分类号:X3关键词:环保产业 人才 战略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篇3

摘要: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高整合性,对于提升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然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相比其他国家而言,还有很大欠缺。本文通过比较分析其他国家文化创意发展模式,进而提出适合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并提出我国在改革过程中应注意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

一、文化创意产业内涵

世界各国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有不同的提法。创意产业起源于英国,1997年英国首相布莱尔为振兴英国经济提议并推动成立了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该小组于1998年首次将创意产业作为一种国家产业政策和战略进行明确的定义,认为创意产业是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李世忠(2008)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个人的知识、智慧、技能、灵感、天赋,通过科技与艺术这两大手段,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重构、嫁接和提升并与其他产业融合生产出具有文化艺术元素的高附加值的产品与服务,以满足人类感性需要和理性精神需求的产业。隋岩(2008)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即文化是资源,创意是手段,产业是目的,背景是基本实现了工业化之后的后工业社会、信息成为核心资源的信息社会。

文化创意产业就其名称本身包含文化、创意、产业三个内容,分别代表文化创意产业既有区别又相互关联的三个阶段,三位一体,共同构成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因此文化创意产业可以理解为将创意融合于文化元素,通过科技和智力创造生产的高附加值产品,进而形成的满足市场需求的产业。

二、国外主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比较

1.美国

美国凭借其在知识产权方面的霸主地位,把与创意产业相关的产业称之为“版权产业”,并将其纳入己经制定的北美标准产业分类系统NAICS,近年来,版权产业在美国发展迅速,成为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产业部门之一。

其特点:(1)投资主体多样化。联邦政府主要通过国家艺术基金会、国家人文基金会和博物馆学会对文化艺术业给予资助,州和市镇政府以及联邦政府某些部门在文化方面也提供资助。而美国文化艺术团体得到的主要社会资助则来自于公司、基金会和个人的捐助等,其数额远远高于各级政府的资助;(2)科技投入加大。以影视业为例,每一项对影视产业的创制与传播可能产生影响的科技成果,几乎都会同步运用于电影电视之中;(3)拥有丰富的人才是美国能够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先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美国从世界各国搜罗了大量优秀艺术人才,同时其文化管理已形成一门专门学科;(4)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杠杆来鼓励各州、各企业集团以及全社会对文化艺术进行支持;(5)强大的政府支撑体系。一直以来,美国都在积极推动包括文化商品在内的所谓贸易和投资领域自由化,为其文化商品输出提供保障。

2.英国

英国模式的主要特征。在国家内部既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市场竞争,又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投入大量的资金扶持、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既利用国家力量积极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全球化、文化创意市场自由化与文化创意贸易自由化的政策支持和鼓励本国文化企业和跨国公司开拓国际文化创意市场;又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保护本国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创意市场。

3.韩国

“韩国模式”是成立专职机构进行管理、规划和指导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制定相关产业和技术发展战略,并在政府协调下高效地执行。同时,注重发挥比较优势,抓住产业转移良机,在引进、吸收的过程中,通过实施大公司战略,保护本国市场,推进完善的产业链的一种文化创意产业链。亚洲其他新兴文化创意产业国家也不同程度地实践这种模式,相比之下韩国更加典型。

其特点可以概括为,(1)政府主导,实施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战略,大力开拓国际市场;(2)以基础设施建设配合文化创意产业集约化生产经营发展总体战略。建设方针是地方政府为主,中央政府支持,动员民间参与,到2005年已经建成7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3)建立资金支持机制,采取一系列措施,多渠道筹措文化产业发展资金;四以教育和研发投入拉动产业发展,建立奖励政策。

4.日本

“日本模式”是指以政府宏观政策为引导,找到重点突破口,发挥优势产业,形成完整产业链,通过发挥日本民族文化的优势,吸取外国文化来带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其特点归纳如下,(1)以政府为主,全盘统筹,协调发展;(2)培育具有独特性的产品市场;(3)建立完整的产业链体系。日本内容产业中各个业种之间,无论是电影、漫画、游戏或是音乐,都是相互联系的,媒体的综合性和多元化使它们之间相互影响、作用,从而推动了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

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发展模式是否能成功,主要在于这种模式是否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从产业发展模式整体的演变趋势来看,各种产业发展模式具有趋同的趋势。

三、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应采取的发展模式

通过比较分析国外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基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提出我国应采取如下的发展模式。(1)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以市场为主体,政府宏观政策引导;(2)投资主体多元化;(3)产业集群化发展,大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4)重视人才的培养;(5)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的品牌建设;(5)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6)有效利用传统文化资源。

1.政府宏观政策引导

我国各级政府应把文化创意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产业的高度,从宏观上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战略、区域竞争比较优势、综合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等全方面做出总体规划,营造适宜产业发展和公平竞争的宽松的发展环境;政府应加快科技、文化、教育及相关领域体制机制的改革步伐,尽早打破行政壁垒,促进社会资源自由流动,鼓励有条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省市建立各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统一行使文化创意产业的管理权,以解决条块分割、体制不顺的问题;政府应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给予持续支持,放宽市场准入机制,支持创意研发,促进内外贸易,推动产业升级,完善统筹机制;应对各地区产业资源进行全盘性的调查,优化配置创意产业社会资源。

2.投资主体多元化

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配套的金融支持,扩大投融资渠道,尤其要加强对中小型企业的支持,解决该产业发展的资金问题,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化。

3.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文化创意产业具有较强的产业融合性,因此在发展过程中集群化建设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我们目前园区建设方面,初具规模但缺少特色,着手打造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产业链条完备的创意园区,是未来发展之关键。通过文化创意园区的建设,发挥其带动、示范、集聚、辐射和推动作用。

4.注重引进和培养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源于人才的创造力、技能与才华,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首要的任务就是加快培养、吸引一批富有创新精神、饱含创意理念的文化创意人才。政府应加大投入,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优秀人才给予奖励和提供资金支持。重点吸引一批在海外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优秀人才,特别是既有浓厚传统文化底蕴,又有宽阔国际视野的海归人才。同时,通过在相关高等院校设立相关专业,大力培养文化创意产业的设计、策划和制作人才。通过加强职业培训,增加与国内外人才的交流合作,加快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5.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的品牌建设

文化品牌体现了一种文化的精神影响力,也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品牌内涵的人文基础是文化创意,经济社会发展的品牌化趋向,实现了品牌与文化创意的完美结合,这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所表现出来的一个重要的运行规律。创新自创意而萌发,凭创意而起飞,因创意而与时俱进,直至成为新时代最强的发力点。

6.提高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知识产权是文化创意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对产品原创性的承认和保护,其实就是尊重和承认个人创造力的价值。通过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保障文化创意企业和个人的创造性劳动及其合法权益,才能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7.有效利用传统文化资源

我国是一个传统文化大国,近年来也在保护传统文化资源方面投入了巨大的力量。但是如果只是强调保护而不去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不与文化创意相结合,这些文化资源将失去自身存在的价值和生命力。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形成我国民族特色的文化创意品牌,是植根于中华文明沃土的中国大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手段。

四、我国在改革发展模式时应注意的问题

1.坚持中国特色

我国文化产业在进行发展战略选择时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借鉴各国文化精华与成功经验,寻求和建立我国自己的文化产业核心竞争优势。首先,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继承优秀的中国特色传统文化;其次,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并没有优劣等级之分,积极借鉴和吸收国外文化精华与成功经验;第三,充分发掘和利用我国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第四,体现我国当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避免政府行政干预过多

对于文化产业发展来说,政府的行政干预合理,宏观调控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能够对产业起到促进作用。但是,如果政府行政干预过多过久,就只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阻碍产业未来的发展。众所周知,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最大的瓶颈依然是体制与行政职能干预的障碍:一是政事、政企不分,管办不分。过多政府的行政干预使得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企业没有自主权,没有形成文化市场竞争的主体,使一些本应该属于文化企业的利益变成了文化主管部门的收益,更使企业在运行上自主困难,最终导致整个产业发展不顺;二是国有文化资源被条块分割,资源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造成巨大的浪费;三是政府包办文化使得文化产业发展缓慢。

3.不能照搬照抄他国经验

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已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并形成一整套良好的发展模式。借鉴和吸收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功经验,会很大程度上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素质。但只能借鉴和参考,不能照搬照抄,否则将会影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同国家的文化产业受到自己国家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和各种社会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展现出不同的发展特色。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存在着很多有别于其他国家文化产业的特点:其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决定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阶段性,表现为初始性特点;其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具有一般国家不可比拟的艰巨性;其三,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存在着不平衡性。正是由于这些特点的存在,我国在进行文化产业发展战略选择时,要充分意识到自己与别人的不同,规避照搬照抄他国经验。

4.急功近利,缺乏长远规划

首先表现在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上,但文化产业以文化作为内涵,也包含着重要的社会效益,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益,可使文化产业失去了存在的精神支持力。其次,一味迎合大众的口味。大众文化是一种潮流文化,一方面它能吸引众多受众,创造出巨大的经济价值,但那些通俗、感性的东西容易被扭曲,使文化产业一些产品低级化,并使优秀的产品得不到传播,优秀文化传统得不到传承。最后,体现在发展战略制定上。如果只是看到眼前的利益,为了使文化产业在眼下迅猛发展,而忽视了产业长久发展的过程,做出“拔苗助长”之事,那必定影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世忠:文化创意产业相关概念辨析.兰州学刊,2008(8).

[2]隋 岩:文化创意产业的历史背景及深层内涵.理论研,2008(19).

[3]金元浦:文化创意产业的历史性出场.求是杂志2008(19).

[4]陈珏宇:国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述评.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08(6).

[5]Cutler& Company. Producing Digital Content: An A-bridged Version of the September 2002 report for the Department of Communications,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and the Arts[R]. Australia, 2002.

[6]张 寅:韩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中国投资 2006(6).

[7]陈汉欣: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前瞻.经济地.2008(9).

[8]潘晓曦: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几点认识.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

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研究 篇4

关键词:动漫产业,SWOT分析,对策建议

一、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动漫产业总产值上升,动画电影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006年,我国动漫在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文件下启动产业化进程,当年动漫产业总产值为140.75亿元。据相关统计数据,2014年中国动漫产业总产值已突破1 000亿元,较之2013年相比增长14.84%;而2015年中国动漫产业的总产值更是突破1 200亿元,2016年增速或达30%。十年的时间,我国动漫产业的总产值实现了近10倍的增长,给予了我国动漫产业未来快速发展以极大的鼓舞。其中,我国动漫产业总产值增长得如此之快,动画电影的票房收入功不可没。2013年,在我国上映的动画电影的票房收入达到33部,票房收入为15.9亿元;2015年,受动画电影《大圣归来》热潮的影响,我国动画电影的票房收入有了一个爆发,该年动画电影票房收入高达近45亿元;2016年暑期播出的《大鱼海棠》,上映两周,票房即突破5亿元。如今,国漫已趋于制作“去低幼化”、有价值、有思想、有情怀的动画电影,我国动画电影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已成必然。

(二)动漫产业“去产能”,产品质量不断提高

2011年,我国的电视动画片产量高达261 444分钟,几乎是日本的3倍。此后,年产量逐年下降。如今,中国动画年产量已经持续稳定在13万分钟,从规模数量增长为主转变为质量效益提高为主,以质量效益为核心的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机制已初步形成。中国动漫在《喜洋洋与灰太狼》《熊出没》等“低幼化”作品成功后,动漫题材不断扩大,开始转向制作较为成人化的作品,例如历史题材的3D武侠动画《秦时明月》系列、《画江湖》系列、神话类的《武庚记》以及盗墓题材的《墓王之王》等。一步步的发展中,中国动漫的作品质量不断提高,进一步扩大了消费市场。

(三)动漫衍生产业的发展势头正劲,动漫游戏产业迅速崛起

动漫衍生产业是动漫产业链的下游,包含音像制品和与动漫形象有关的服装、玩具、电子游戏等衍生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是各动漫强国最大的收益源与经济增长点。随着我国动漫产业的日益发展,动漫衍生业的市场魅力也逐步得到显现。据相关数据统计,2009—2013年中国动漫衍生品市场规模逐年扩大,2009年约为129亿元,2015年,中国动漫衍生品市场规模突破380亿元。但中国衍生品市场产值相比于全球动漫业产值七成源自衍生品的数据相比仍有差距。近几年,随着中国动漫作品越来越“去低幼化”,消费市场从低龄化趋于扩大到全龄化,动漫游戏产业迅速崛起,例如,玄机制作的《秦时明月》系列、《天行九歌》以及《武庚记》和若森制作的《侠岚》和《画江湖》系列在动漫上映的同时都开发了同名手游。2015年,仅北京动漫游戏产值即达455亿元,产值占全国1/3。可以预见,中国的动漫游戏产业未来的盈利空间。

二、我国动漫产业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SWOT分析

(一)我国动漫产业的优势

1. 历史文化底蕴浓厚,动漫题材广泛。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中国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必将成为动漫艺术创作永不枯竭的灵感源泉,而中国的一些传统艺术形式也是形成中国动漫特色的有效手段,有助于打造中国动漫品牌。例如,广受好评的《大圣归来》的题材就来源于中国脍炙人口的神话故事《西游记》;而今年暑期播出的《大鱼海棠》的创意则来自于《庄子·逍遥游》,并融合了来自《山海经》《搜神记》与上古神话《女娲补天》等的传统元素,打造了唯美的中国风。

2. 政府在政策上的大力支持。

随着动漫产业的突飞猛进,政府及相关部门也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以支持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人才方面,为应对我国动漫专业人才的匮乏,文化部已将动漫人才培养纳入国家文化艺术类人才培养规划。此外,政府还实施了一系列的税收优惠和产业补贴政策,为我国的动漫产业发展带来了助力。

3. 主流消费群体转变,市场需求增加。

在认识到中国动漫应该“去低幼化”后,动漫制作题材近几年已经越来越趋向成人化,动漫消费人群从低龄化扩大到全龄化,主流消费群体转向中青年,带动了市场需求。此外,这部分消费群体则是动漫游戏产业的主要消费者,为动漫游戏产业的新兴提供了有力的市场保障。

4. 具有后发优势,可借鉴的经验较多。

比起动漫强国日本和美国,我国的动漫产业发展起步较迟,还处于初步阶段,远远落后于两国。但我国可以直接从这两国动漫产业的发展中吸取经验,避免在产业的发展中多走弯路,具有后发优势。

(二)我国动漫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动漫产业链的不完善。

动漫市场的正常商业动作是制作人制作、代理商销售、影视系统播放、企业购买产品形象并开发衍生产品、商家销售产品[1]。但在我国的动漫产业链中,还是比较注重前期的动漫制作和播放,相对而言较为忽视后期的动漫衍生产品的开发与销售。投资商“重动轻漫”,将近90%的资金投向动漫制作领域[2]。但其实,动漫衍生产品才是动漫产业链中最为盈利的一个环节。

2. 动漫产品原创力依旧不足。

近几年,我国动漫产业发展迅速,创作了一系列如《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秦时明月》等原创动漫。但动漫原创能力仍显不足,创作思维深受美国、日本作品束缚,缺乏有影响力的原创品牌动漫和民族动漫形象[3]。如《大鱼海棠》创作中加入了许多中国元素,未播之前被视为国产动漫的崛起之作,但上映后其创作风格被指抄袭日本吉卜力创作动漫。在动漫的原创力上中国仍需努力,创作出有影响力原创品牌动漫。

3. 动漫专业性高端人才匮乏。

目前,我国每年的动漫产量已经持续稳定,并不输于日本,但在质量方面我国动漫作品与日、美两国相比仍有不小差距。为此,我国也采取了一些政策大力培养动漫人才,但培养的只是普及型低端技术人才,动漫行业仍存在很大的人才缺口,动漫人才依然是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瓶颈[4]。

4. 动漫知识产权保护欠缺。

文化产业的发展,最为重要的就是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品牌的保护。知识产权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根本性的意义[5]。但长期以来,国内盗版猖獗,版权保护不力和版权意识不强,严重挫伤了动漫作者的创作积极性[6],这也是导致我国动漫原创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

5. 世界范围内,动漫产业美日韩三国鼎立,我国的竞争压力巨大。

我国的动漫产业起步比较迟,在全球范围内,动漫市场这一大蛋糕已由美日韩三大动漫强国瓜分。在这种劣势下,中国的动漫业面临数之不尽的国外动漫及其衍生品带来的文化环境危机[7],更妄论挤入世界市场。

三、加快发展我国动漫产业的措施

(一)完善动漫产业链结构

我国宜采用类似日本的动漫产业链开发模式,以漫画原创作品策划和创作、动画片制作、动画片销售、动画衍生品生产与推广为路径,构建完善动漫产业链体系,拓展盈利空间[8]。而在这一产业链的模式中,我国较为薄弱的环节主要是动漫的制作和相关衍生品的开发与销售。因此,我国应先创作高质量的原创动漫网络潜在消费者,进而开发相关动漫衍生产品进行销售盈利。

(二)培养专业性高端人才

专业性高端人才的缺乏,对我国原创动漫的制作与销售是一个严重的桎梏。目前,大多数高校相继开设了动漫设计与制作、动漫编剧以及动漫导演等多种类型的专业,但大多重在培养动漫制作方面的人才。走产业化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必须有精通市场、善于营销、懂得动漫的复合型人才[9]。所以,需要加大培养管理及营销类人才,他们对动漫作品的销售起着重要作用。同时,还应当重视校企之间的合作,高校与企业之间真正实现人才资源的输送[10]。

(三)重视动漫原创作品的研发和保护

我国现阶段创作的动漫作品深受美日等国影响,无法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动漫原创品牌,中国动漫缺少竞争力。应该从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入手,加大培养动漫创作型人才,做出属于中国自己的动漫原创品牌。国内,动漫知识产权保护的欠缺,利益的驱使下一部分不法商人制作盗版动漫,这打击了动漫作者的创作积极性,给动漫产业的发展带来了阻碍。通过法律手段来保障动漫产业知识产权的方式已经是当务之急[11],政府应该颁布相关的法律以确保动漫作者本身应有的权利,打击不法商人,对动漫原创作品进行保护。

(四)政府的政策扶持

我国的动漫产业目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投入高回收周期长,单凭产品本身盈利较为困难,政府的政策扶持对动漫产业成功度过成长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政府相继出台了动漫产业补贴、税收优惠、“限播令”等政策,为国产动漫的发展带来了动力。但还需对出台的补贴及税收优惠等政策进行完善,避免不完善的政策让创作者失去自主创新能力,养大动漫抄袭。此外,还需着重于对原创和优质作品的鼓励和扶持,保证动漫作品质量。

参考文献

[1]耿颖.关于我国动漫产业的经济学分析与思考[J].现代商业,2016,(15):38-39.

[2]薛静.中国动漫产业及其衍生品发展现状初探[J].东方企业文化,2013,(20):269.

[3]冯梅,闫雅芬.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研究[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5,(4):91-95.

[4]刘莹.中国动漫产业人才需求的研究[J].科技风,2013,(15):272.

[5]马晓萍.我国动漫产业创新发展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5,(6):203-208.

[6]邵文红.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现状分析[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5).

[7]荣涛.基于经济视角的我国动漫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3,(21):392.

[8]王丹.中国动漫产业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4,(1):101-104.

[9]陈露.我国动漫产业深入发展途径研究[J].经济论坛,2013,(4):117-119.

[10]刘屹枭.中国动漫产业现状与发展策略分析[J].经济管理者,2015,(3):163.

我国第三方物流产业发展策略研究 篇5

[摘 要]从目前的政策导向、物流环境、经济形势等方面来看,发展我国第三方物流的空间很大,机遇较多。只有更新观念,改善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环境,通过整合物流资源,提高企业竞争实力,拓展物流服务范围,实施人才战略,培养优秀物流管理人才,才能促进我国第三方物流产业的有效发展。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现状;机遇;发展策略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现状

中国物流业发展迅速,前景可期。但由于第三方物流在我国的发展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与世界发达国家的第三方物流发展水平相比尚有很大差距。我国第三方物流的落后主要表现在:

(1)第三方物流使用比例明显偏低。我国相当多的企业由于受长期的传统计划的影响,缺乏现代物流意识,物流观念落后,企业物流活动主要依靠自建物流系统完成,不愿向外寻求物流服务。有学者研究表明,目前我国企业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比例约为18%,而欧洲则为76%,美国为58%,且民意调查显示其需求仍在不断增长。

(2)第三方物流企业规模较小,实力强大、竞争力强的为数不多。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形成结构多元化,除了外资或港资、民营、新创建的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外,大多数都是计划经济时期运输、物资、粮食、商业等部门的仓储企业转型而来。企业规模较小,带有计划经济色彩,市场竞争无序,竞争范围窄、形式单

一、效率低下,且由于我国物流管理体制落后,条块分割严重,企业缺乏整合,难以实现规模效益,行业巨头或超大型企业难以形成。

(3)第三方物流服务范围较窄,服务功能单一,增值服务薄弱。相比大型跨国物流公司,我国大多数中小型物流企业只能提供基础性的或单项的物流服务,在信息整合及专业化程度方面相当欠缺,很难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从而导致企业低供给与客户高需求的矛盾。

(4)物流专业人才匮乏。我国开展物流研究和教育比较晚,尤其是物流教育方面,虽然全国已有600余所高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年培养规模在6万人以上,但远远跟不上我国物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人才供需失衡严重。在企业层面上,也不愿过多地进行教育投入,员工很少得到系统培训,这些因素导致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人才特别是高级管理人才十分缺乏,成为阻碍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经营和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我国第三方物流产业面临的发展机遇

(1)发展第三方物流业的政策导向明朗,物流基础设施亦逐步得到改善。作为集运输、仓储、货代和信息业等多种服务业态于一体的复合型产业,物流业一直都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更好地发挥物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009年3月10日,我国出台《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将物流业列入我国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之一,并特别强调了要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这意味着宏观产业发展导向带给第三方物流产业的机遇将会进一步增多。同时,由于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物流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国家交通设施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物流园区建设开始起步,一批区域性物流中心正在形成。这为第三方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发展环境。

(2)宏观经济形势给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发展,2010年的增长率突破10%,稳定的经济环境为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提供了温床,必然会带来物流量的大幅增长。同时,在企业改革不断深入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把目光转向物流领域,开始考虑如何降低物流成本以获得第三方利润源。

(3)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为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提供借鉴。世界上一些物流比较发达的国家如美、英、日等国在第三方物流发展方面有很多成熟的经验,可为我国物流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自2005年我国物流全部对外开放后,国外物流巨头纷纷进入中国,这虽对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构成威胁,但同时也给我国物流从业人员带来了学习外企先进理念、先进管理技术和经验的机会。此外,我国国内一些著名企业的成功经历也给第三方物流企业运作提供了范例。我国第三方物流产业的发展策略

(1)更新观念,充分认识第三方物流的优越性。第三方物流是物流业的新兴领域,也是社会化分工和现代物流发展的方向。在国外如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第三方物流业的发展极为迅速化、普及化,已经成为现代物流产业的主体。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企业选择第三方物流,从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营运效率的角度来看,均远远优于企业自营物流。第三方物流也有利于企业集中有限的人、财、物力发展核心业务,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因此,作为潜力巨大的物流市场大国,我们应树立新观念,充分认识第三方物流的优越性,提高市场对第三方物流的认知度,鼓励生产、流通企业更多地使用第三方物流。

(2)政府与企业共同发挥作用,促进第三方物流快速有序发展。政府要不断修订和完善各种物流行业规范及相关法律条款,完善物流管理体制,打破现有各种市场条块分割的制约,促进第三方物流业协调、健康发展。在物流基础设施方面,政府仍需加大投入和建设力度,以继续改善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环境。企业自身也要加强基础设施、设备及信息系统建设。

(3)整合物流资源,扩大经营规模,提高企业竞争实力。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大都规模较小,竞争力弱。其资产实力、经营规模、服务能力均与国外物流相距甚远,面对世界各地物流巨头纷纷挤进我国市场的现状,国内单个企业的力量很难同他们抗衡。整合便成为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必须打破部门、地区界限,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鼓励合资、合作、兼并等整合措施,组建跨区域的大型集团。只有通过兼并联盟手段,才能壮大实力,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并有望将触角延伸至海外,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4)树立正确的服务理念,拓展物流服务范围,强化增值服务。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客户企业是一种战略同盟关系,其生存、发展与客户企业的命运紧密相连。通过科学的物流管理,第三方物流企业为客户企业节约的物流成本越多,其本身受益也越大,此即通常所说的“双赢”,其创造的价值即“第三利润”。因此,第三方物流企业要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服务理念。在提供基本物流服务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拓展物流服务范围,发展增值物流服务,广泛开展加工、配送、货代等业务,甚至提供包括物流策略和流程解决方案、搭建信息平台等服务,用专业化服务满足客户企业的个性化需求,以服务求效益。

(5)实施人才战略,培养优秀物流管理人才。物流人才匮乏是制约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实施人才战略,重视物流人才的培养刻不容缓。第三方物流企业应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制定相应的人才战略规划和措施。一是重视从外部引进人才。包括高校物流专业毕业生和社会上经验丰富、专业技能娴熟的物流从业人员以及国外优秀企业物流人才。二是重视对人力资源的培训,有效提高现有从业人员的素质。三是重视对人才的管理。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为企业的发展献智献力。

参考文献:

我国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动态 篇6

[关键词] 旅游产业战略研究动态

旅游战略研究萌芽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英国、法国和爱尔兰等国旅游规划实践,侧重于为一些旅游项目或旅游接待设施的建设作市场评估和场地设计,例如为旅游饭店或旅馆进行选址等。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时的规划还称不上是旅游规划。到了1959年的夏威夷州规划的制定,真正的旅游规划与开发才出现了。

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起步于1979年,从中央政府和许多地方政府20世纪70年代设立专门的旅游管理机构开始,旅游产业的发展才渐渐兴旺起来,最先从事旅游科学研究的是地理学术背景的部分学者。据王兴中(1996)的综述,陈传康1978年首次提出旅游地理学是中国地理学综合研究的方向之一的观点,1979年底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组建了以郭来喜为领导的旅游地理学科研究组,开始编辑出版《旅游地理文集》,成为中国旅游科学研究的重要专业出版物。1979年7月,邓小平同志在视察黄山时明确指示,发展黄山旅游产业,“省里要有个规划”。这是国家领导人最先提出区域旅游发展的战略规划问题。同年,国家旅游局率先组织编制了国家级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关于1980年至1985年旅游事业发展规划(草案)》,这是我国第一部正式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文本。1981年国务院提出“走中国式的旅游道路” 的口号,1984年,国家旅游局在全国旅游局长会议上提出了“四个转变”的方针,即“从过去只搞旅游接待转变为开发建设旅游资源与接待并举,从过去只抓国际旅游转变为国际、国内旅游一起抓,从过去以国家投资为主建设旅游基础设施转变为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起上,自力更生与利用外资一起上”,这为旅游产业的大发展注入了活力,客观上形成了对旅游发展战略规划研究的需求。1985年年底,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把旅游产业纳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确定了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业地位。1986年初,国务院通过了国家旅游局编制的《1986年至2000年旅游事业的发展规划》(旅游事业“七五计划”)。1986年1月21日至28日,国家旅游局在北京召开全国旅游工作会议,赵紫阳会见代表并指出“要把发展旅游列入各级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国家要列入计划,各地也要列入计划,要作为发展战略来考虑”。这次讲话更加明确了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为后来国家和地方制定旅游发展战略奠定了政策基础。至此,全国许多省份和部分旅游城市的旅游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开始渐渐出现。与此同时,全国的风景名胜区建设也拉开了帷幕,由建设部门主管的风景名胜区规划开始出现。从严格意义上考察,由学术界完成的中国第一个中国旅游规划研究课题,应该是郭来喜(1984)主持的《华北海滨风景区昌黎段开发研究》(即学术界所说的中国黄金海岸的旅游规划与开发研究),发展到1990年初,旅游规划专家完成的旅游规划项目不下200项。

中国旅游产业发展这一新生事物的出现,吸引了大量的、多学科的学者探索这一领域的科学规律。以陈传康、郭来喜等为代表的地理学界学者,从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着手,进入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领域;以黄实辉、申葆嘉、王立纲为代表的经济学界学者,以旅游经济和宏观管理研究为突破口,进行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的研究;以朱畅中、李道增、郑孝一、罗哲文、王之力为代表的建筑界学者,从景区建设与文物保护的视角出发,进行了旅游战略规划的研究;以陈从周、冯纪忠、孙筱祥为代表的园林学者,从园林设计与规划的视角,对风景名胜区进行了战略规划研究。特别是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著名经济学家孙尚清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在经济领域内带头研究旅游经济发展战略,对旅游战略规划的深入研究形成了推动力。据陆林(1997)的综述,以《地理学报》为主的12种地理期刊,在1980年~1983年共发表旅游论文5篇,其中译文1篇,旅游资源与区域开发4篇;在1984年~1988年共发表旅游论文65篇,其中理论与方法4篇,译文2篇,旅游资源与区域开发52篇,旅游区划1篇,旅游气候1篇,旅游者行为1篇,其他4篇。以旅游资源和区域开发为主体的研究特征十分突出,研究领域的拓展很快,发展速度很快。

纵观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历程,可以看出旅游战略规划在我国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成熟的过程。据此,可将旅游战略研究和规划思想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一、以资源为导向的旅游发展战略规划时期(1979~1989)

此阶段处于传统的山水和文化观光时期,规划主要挖掘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吸引更多游客,追求数量型增长。规划研究体现在旅游资源研究方面,旅游资源开发近乎等同于旅游开发,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成了旅游规划的代名词。旅游资源分类、评价和开发利用成为旅游规划主体内容。

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的制定主要依据旅游资源价值高低、区位条件优劣、区域经济背景好坏等三个因素(保继刚(200l))。据此,也就形成了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的四种模式。如表所示。

表 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的四种模式

注:+++优,++中,+差资料来源:(保继刚,2001)

由此可见,上世纪80年代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研究的基本思想是以区域分析为出发点的。区域旅游发展的基本因素如旅游资源、区位条件、经济背景,以及旅游产业内部的各种结构如风景资源结构、旅游行为结构、接待服务设施结构、旅游市场结构、旅游经济结构、旅游管理结构,及其各种对应变换关系,都来自于区域本身,即旅游供给的一方。而且,最终的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的制定、旅游产品的决策、开发措施的拟定主要是以区域旅游资源为导向的。

二、以市场为导向的旅游发展战略规划时期(1990~2000)

这个时期,旅游资源不再是发展旅游的惟一的寄托,旅游发展已经走出观光时代,在旅游区位和客源市场条件优越的城市建人造旅游吸引物得到认可。深圳“锦绣中华”主题公园的火爆,迎来了中国主题公园开发的新时代,旅游市场备受规划师的重视。国家旅游局在制定“九五”规划中突出了市场的地位,加重了市场部分的内容。并于1994年先后在北戴河、海南召开了《旅游科学理论与第四届全国学术研讨会》、《旅游发展规划研讨会》,集中探讨了市场导向的旅游规划思想,使得客源市场分析与预测显得非常重要。此后,各地区编制的旅游规划文本中市场部分篇幅明显增大,学术界有关旅游市场营销战略研究的文献明显增多。

其间,陈传康、李蕾蕾等曾对形象识别系统导入旅游地的开发与规划作了探索性研究,李蕾蕾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中对旅游地形象理论进行了论述,并初步提出以形象和营销为导向的旅游规划理念,江苏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体现了以形象和营销为导向的旅游规划理念。为旅游目的地塑造总体形象,设计旅游形象宣传口号、明确其形象定位,研究旅游者对目的地的认知状态,设计一套有效的传播旅游地形象的途径成为现代旅游战略管理的最新要求。

三、以产品为导向的旅游发展战略规划时期(2001~)

1998年,范业正在其博士论文中首次提出了“以产品为中心的旅游规划思想和方法”,并专门论述了其过程和方法,并于“2001中国旅游规划高峰研讨会”上提交了《以产品为中心的旅游规划思想和方法》的论文。吴必虎在2001年出版的《区域旅游规划原理》中提出昂谱(RMP)分析法,国家旅游局在2001年出台的国家“十五”旅游规划中突出“旅游产品体系建设”,這些显示出旅游规划界对旅游产品开发的重视,同时也将旅游战略理论研究带

入以产业整合为目的的新时期,即旅游战略研究和规划的第三阶段。

我国老龄产业发展趋势研究 篇7

当我们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是老龄化人口, 或处在老龄化状态时, 就是指这个人口中的成年人尤其是老年人口比例 (或份额) 在上升, 或者是青少年人口比例 (或份额) 在下降。在实际应用中, 最为广泛的老龄人口指标是联合国的划分方法, 以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在7%以上的为老年型人口, 在发展中国家中, 多采用60岁为老年人口的年龄起点, 当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在10%以上为老年型人口。按照使用最广泛的联合国的划分标准, 截至2000年, 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的7.0%, 我国已经迈入老年型人口。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学科学的发展, 中国人的预期寿命越来越长;同时, 中国近二十年来的生育政策的严格实施, 使少年人口的比重急剧减少, 上述两项因素造就了中国人口结构的快速老龄化局面。人口老龄化造成的一个根本性社会问题就是老人特殊需求的满足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 国际社会上通用的最积极的办法就是发展老龄产业。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向老龄产业提出了潜在需求, 同时也为其提供了巨大的人口优势。

2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未来走势

我国人口老龄化存在着老年人口基数大、发展速度快、地区分布不均衡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超前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水平等特性, 这给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因此, 对我国老龄化趋势的预测就显得尤为重要。

2006年2月23日, 全国老龄办发布了《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 这也是全国老龄办首次发布关于人口老龄化的报告。该《报告》指出, 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从2001年到2100年,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从2001年到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第二阶段, 从2021年到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第三阶段, 从2051年到210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2030年到2050年将是中国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 需要抚养的老年人口将占人口总数的40%~50%。

3 我国老龄产业的发展趋势

研究和开发老年消费者市场首先就要从研究老年人口的消费需求特点入手。老年人口群体与其他年龄段的人口群体相比是一个内部十分复杂和具有多样性特征的群体, 作为一个整体, 老年人口有着共同的需求特点。

3.1 老年健康产业

据《2007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与1998年相比, 2003年65岁以下各年龄组两周患病率均有不同程度地下降, 而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两周患病率不但没有减少, 5年间反而增长了17.5‰ (农村同组同期为60.1‰, 全国同组同期为44.2‰) 。初步分析, 一方面因为我国的老龄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下老年健康、老年医疗保障等问题没有引起我国政府及医疗卫生机构足够的重视。此外, 根据卫生部调查显示, 慢性病将成为困扰老年人的最常见的健康问题。2003年, 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为53.8%, 其中农村老年人患病率为39.2%, 城市老年人患病率为77.7%, 城市高于农村38.5个百分点。同时, 不同级别城市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存在显著差异, 大城市高于中等城市, 中等城市高于小城市。

由此可见, 老年健康产业潜力巨大。具体来说, 老年健康产业包括疾病预防产业 (包括对疾病的预防与宣传、老年体育运动产业、老年保健品产业) 、疾病治疗产业 (即医疗卫生产业) 、老年康复和长期护理产业等。

3.2 老年公寓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观念的变化, 入住老年公寓已经成为越来越多老年人的选择。老年人对老年公寓需求之所以逐年增加, 其主要原因有两个:

其一, 是因为养老观念在发生变化。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调查材料显示, 北京市50岁以上的常住人口中, 希望现在入住老年公寓和将来愿意入住的分别为10.4万人和30.8万人;目前与子女同住的老人中, 有35.2%的老人希望能分开住;现与子女分开住的老人中, 有84.6%仍愿与子女分开住。

其二, 则是因为“空巢家庭”逐渐增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流动性的不断增强, 我国家庭规模不断趋于小型化、核心化, 空巢老年人家庭数量激增。在城市中这一现象更为明显, 以北京市为例, 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 北京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家庭户中, 只有一个或一对老年人的空巢家庭共31.5万户, 占26.9%。北京市单身老年人户数量增幅较大;北京市60岁及以上单身老人户有12.9万户, 占11.0%, 与1990年相比, 增加了4.5万户, 增幅达到53.6%。

目前社会资本兴建的一些老年公寓确实环境优美, 设施齐全, 服务较好, 但是租金价位较高。其次, 一些老年公寓和养老机构建筑老化, 设施不全。再次, 大多数的老年公寓都缺乏完备的医疗、护理条件。基于此, 我们不妨根据老年人在收入以及需求偏好上的差异, 细分市场, 兴建不同类型的老年公寓: (1) 自住型老年公寓。不为老年居住者提供任何与日常生活、药物服务有关的协助, 只是提供一个环境优美、舒适的居住社区, 包括所有的生活配套设施。 (2) 服务型老年公寓。向居民提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各种服务, 包括做饭、帮助洗澡、喂饭、洗衣、体检、喂药和其他个人生活方面的需求。这种老年公寓也称为陪住型老年公寓。 (3) 特护型老年公寓。除了上面两种类型所提到的服务外, 还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 包括从传统的医护房间到特别为老年癌症患者提供治疗的房间, 这种老年公寓也称为护理型老年公寓。

3.3 老年旅游

老年人退休后, 生活的空余时间会越来越多, 因此, 在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 老年人对户外旅游的需求会逐步增加。老年旅游的独特性, 决定了老年旅游市场的巨大潜力。同时, 老年旅游市场的开发可以牵动中年市场, 波及青少年市场, 有效推动亲情式家庭旅游市场的迅速发展。当老年人决定外出旅游时, 家中的其他成员考虑到照顾老年人身体等因素, 很多会选择随同出游, 在我国的很多旅游景区, 全家三代同行旅游的越来越多。此外, 老年旅游市场的开发还能够有效均衡旅游淡旺季。相对于一般旅游者的“假日性”而言, 每逢节假日、周末, 各个景点人满为患, 住宿交通全面告急, 而老年人退休后有足够的闲暇时间, 其旅游呈现出“非假日性”的特点, 一般选择在春秋二季, 且尽量避开黄金周。这有效地缓解了旅游市场旺季门庭若市, 淡季门可罗雀的现象, 他们已经成为消除旅游淡季影响的重要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1]祁恒珺.我国城市人口老龄产业SWOT分析[J].发展, 2008 (7) .

[2]李沛霖.美国养老产业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广东经济, 2008 (6) .

[3]林文彬.发展老龄产业的几点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 2008 (5) .

[4]李罗力.对制定我国新时期老龄人口政策的建议[J].开放导报, 2008 (3) .

我国动漫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篇8

关键词:动漫产业,产业链条,民族品牌

《2007年中国动漫产业分析及投资咨询报告》所统计的数据显示, 全球与游戏、动漫产业相关的衍生产品产值超过5000亿美元。在中国, 动漫产业总产值从2004年的117亿元人民币到2005年的180亿元人民币。但是, 我国民族动漫产业现状并不乐观。国内动漫市场的份额大部分被美、日等国家的动漫制造商和供应商们占据, 在中国青少年最喜爱的动漫产品中, 日本动画占60%, 欧美动画占29%, 而中国原创动漫, 包括港台地区的比例只有11%。

1 中国动漫产业中存在的问题

1.1 技术人才短缺。

从事原创动漫需要创意开发人才, 加工制作人才和经营开发人才。对于一个成功的动漫企业来说, 前期的创意研发和后期的经营开发要比中期的加工制作更为重要。动漫是知识、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 比一般影视剧创作难度高, 人力资源投入的成本也更大。从事动漫创作的人才要既懂艺术又懂技术。作为一项产业, 动漫经营人才也不可或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厂长金国平曾强调, 动漫产业最需要的就是艺术人才和专业人才, 其中艺术人才主要指创意、编导和设计等高级人才;专业人才则指专业制片人、专业经理、专业营销发行人员等。而“能够融会贯通, 一肩挑两担”的更为稀有, 缺少专业的产业运营和管理团队。1.2自主品牌缺乏。近年来我国动漫企业将大量精力用于动漫产品的来料加工, 目前已经成为美国、日本等动漫大国的重要代工基地, 替海外加工的动漫作品的产量已经远远高出原创动漫的产量。在为他人做嫁衣的同时, 失去了创作民族品牌的时机, 在我国劳动力价格上涨之后, 很容易引起动漫产业的整体萎缩甚至消失。1.3产业链条缺失。动漫产业链大体上有四个环节, 漫画 (图书、报刊) 、动画 (电影、电视、音像制品) 以及舞台剧和网络动漫。漫画创作是产业的基础, 影视动漫是产业的主体, 动漫舞台剧是产业的延展和提升, 网络动漫是产业的前锋, 具有拉动和整合作用。此外, 还有游戏、玩具等周边产品开发。这其中的每个环节又牵扯众多的行业, 如策划公司、动画制作公司、广电业、出版业、玩具业、等20多个行业。在我国, 作为产业基础的漫画业发展缓慢, 《动画大王》、《卡通先锋》、《少年漫画》、《北京卡通》等多家漫画杂志由于连续亏损而休刊。由于缺乏漫画基础, 中国的动漫公司在寻找题材方面只能依靠自身力量去揣摩观众可能感兴趣的热点。发行方的音像社、播出方的电视台以及后续的衍生产品开发商, 并没有真正紧密结合起来。由于前面环节不顺畅, 衍生产品开发无利可图, 企业自然失去了投资的积极性, 当然也就更没有人愿意为动画片投资了, 这必然导致国产动画片的数量少、质量低的状况。

随着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发展, 动漫产业已经成为以动画卡通、网络游戏、手机游戏、多媒体产品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现阶段的主要收入包括衍生产品加盟收入、动漫版权交易, 新媒体收益, 即包括手机动漫、数字电视多媒体、网络游戏等。动漫的收入。实际运营中, 赢利是最大的难题。目前国产动画片成本在1万元/每分钟左右, 播出及音像仅能收回25%~30%。国产动画片的收购价差异也较大, 中央电视台在1000元/每分钟左右, 三家卡通频道每分钟数百元, 部分地方台如浙江少儿频道, 最低收购价格为3元/每分钟, 某些动画片甚至以送30秒贴片广告的方式免费播映。而在欧美, 一部动画片在本国播出收益占投资成本的八成以上。

3 发展中国民族动漫产业的对策

3.1 注重人才培养。

动漫产业的竞争从一开始就由其文化特性决定了它的竞争不是单纯依据劳动力的低成本就能够获得优势的, 而是要靠技术优势。动漫产业是一种创造性活动, 人才因素占很重要的比重。所以一国的动漫产业能否成功, 不完全取决于资本或技术, 关键是人才实力和人才培养。来自韩国政府动漫游戏策划小组的李冬生表示, 如果不能引领动漫产业的产业链创意高端, 那么好技术也只能成为“好工匠”, 为他人做嫁衣。目前上影动画专业已经走在国内动画专业学校的前列, 他们把动画创意的课程融进了动漫画专业中, 师资力量主要来自动漫公司的编导, 而这些编导有些是从长期与动画导演合作的影视编导转型而来, 有些是儿童文学的故事创作者, 比起其它院校, 他们的培养更注重动画片的商业运作。三辰卡通作为国内动漫产业的佼佼者, 也在积极尝试与还在校园中的动画专业的学生展开接触, 通过实习、项目合作等方式, 尽可能早的发掘他们的艺术感, 培养自己的专业人才。因此, 在加强专业院校在校生的学习、实践、再学习的同时, 要在观念上强化动漫的商业化和市场价值。在我国现有学位教育不能培养出更多市场需求型人才的情况下, 建议加强职业教育, 就业再教育。随着我国新的劳动法的出台, 动漫企业可以通过签订长期劳动合同, 减少人才的流动, 通过再教育提高现有人员的技术水平, 发掘其创意才能。3.2打造民族品牌。一个好的品牌是企业的生命线, 品牌意味着产品所占市场份额的潜力。我国的动漫产业应全力创新, 注重打造动漫形象, 走品牌战略, 才能带动整个动漫产业链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来讲, 一个经典意义上的动漫品牌, 是中国动漫可持续发展的立业之本。品牌竞争是现代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 是市场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 所谓“得品牌者得天下”。对于处于起步初期阶段的国产动漫产业, 面对迪斯尼等国际品牌的激烈竞争, 应积极地实施品牌战略, 扶持部分有实力和潜力的网游动漫企业, 以缩短与国外的差距。在动漫形象的设计上, 可以广为借鉴。例如, 为北京奥运会设计的奥运福娃、为上海世博会设计的吉祥物“海宝”等, 可以借助这些活动, 扩大动漫片的宣传。打开创作思路。从创作内容上来讲, 美国、日本的动画片题材也并非都来自本土文化, 《花木兰》是美国人出品的, 日本动画片的题材也有很多取材于欧洲。而我国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在开发民族品牌的同时, 可以扩展自己的视野, 适当借鉴国外的某些文化元素, 洋为中用, 丰富题材, 把民族品牌推向世界。3.3构建相互支撑的动漫产业链。任何一个产业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快速发展起来。动漫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 是建立空间广阔、配套完善的市场环境及完整的产业链条。在国外, 动漫创作首先考虑的就是能不能作出优秀的衍生品。动漫产业运作的真正成功, 在于其产业链的整体策划、合理布局以及协同调配。中国的动漫市场, 不缺故事、不缺形象, 更不缺原创动画片, 缺的是好的创意策划, 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核心管理团队和创作团队, 经过科学的市场调查分析后制定的系统的制片计划、发行计划、产品开发计划、资金人才规划等。在国外动漫市场上, 已基本形成了投入——产出———收益———再投入的良性循环, 提高动画片的数量和质量的同时, 也保证了动画片的播出。但是在我国, 目前国内市场还没有对动画片的买卖定出价格标准, 受进口国外动画片的冲击, 国产动画片单纯依靠播出方式收回成本的可能性几乎为零。相对于低廉的动画播出费而言, 动漫衍生品的市场确实潜力巨大, 通过卡通动画形象生产的一系列相关食品、玩具、服饰、生活用品、影像制品等可以为动漫企业收回成本、赚取利润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所以, 电视媒体应事先与动漫产业的沟通, 由单纯的播出媒体转变为引领庞大动漫产业群的领头羊, 把收益的重点从传统的广告转移到通过建设产业链, 从产业链中获得更大的收益。而动漫制造商可以通过形象授权延长动漫产业链, 增加企业收益。动漫企业要生存, 就要注重动漫产品的开发渠道、终端的建设。

经验证明, 没有任何一个不发达的国家动漫产业是发达的, 主要就是因为没搞好动漫产业链条的延伸和配套工作。所以, 根据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以及动漫产业的区域化特点, 对不同地区设置不同的产业模式, 再加上地方政府给予的适度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 才能尽快建立起完整的动漫产业链。

4 结论

回首中国动漫昔日的骄人成就, 在中国五千年文化的历史积淀的基础上, 我们没有理由不再开拓一个崭新的动漫新时代。在全球动漫产业格局态势和竞争背景中, 倡导动漫产业走民族风格和时代特点相结合的原创之路, 打造中国民族的动漫品牌。以开放的心态选择性地引进国外的优秀动漫作品, 扩大市场份额, 提高公众的消费兴趣和欣赏能力。并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 建立健全动漫产业海外服务支撑体系, 支持我国动漫企业开拓海外市场, 组织开展国际人才培训与交流, 培育本土高端创意人才, 推动动漫产业的产业化进程。

参考文献

[1]赵达.动漫人才匮乏制约中国动漫产业整体发展[N].光明日报, 2006-11-15.

[2]胡占凡.实施八大措施, 推进动画产业发展[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6-6.

[3]韩英, 陈少锋.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的对策分析[J].东岳论坛, 2006-5.

我国汽车产业链发展研究 篇9

汽车产业链是指围绕汽车核心企业, 通过对信息流、管理流、物流、资金流、价值流等的控制, 从面向全球采购原材料开始, 全球定点生产与汽车配套的中间产品以及装配总成最终产品, 最后通过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 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 直到最终用户有机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的结构模式。汽车产业链由三部分构成:即上、中、下游, 处于汽车产业链的源头包括产品的生产、服务的设计、品牌的塑造、经营模式的孵化等称为其上游;为上游企业提供紧密配套服务的窗口称为中游, 中游是汽车行业顾客关联消费最为活跃的板块;处在补充位置, 对整个产业形象提升、资源交易与转化、服务内涵延伸及提供增值服务的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的称为下游, 下游是上、中游产业必不可少的补充。

2 我国汽车产业链条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 我国的汽车产业链发展态势迅猛, 2010年汽车销超过1800万辆, 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汽车生产制造和销售大国, 汽车生产和销售的强劲发展势头带动了原有关联产业的迅猛发展, 维修、美容、金融、租赁、二手车交易、汽车文化等行业无不异军突起, 令人鼓舞。中国汽车产业链虽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2.1 我国汽车产业链整体显虎头蛇尾之势

原材料供应、配送及整车研发制造生产等的上游企业, 借国家出台相关的支柱产业政策以及前几年实施的三大振兴政策 (减免购置税、以旧换新汽车下乡、新能源汽车补贴) 的“力”, 发展迅猛、越来越大;而汽车销售、售后服务等为一体的中游则还是顾虑重重, 发展较为缓慢;如何可持续经营, 盈利模式如何设计等一直困扰着他们, 他们深知一味地靠厂家的“反哺”, 必然会导致自身综合运营能力的弱化, 于是他们寻求突围。汽车用品、汽车文化等下游企业, 由于上游给力的资源不能直接到达, 只能间接分享整个业繁荣昌盛的果实, 况且下游产业资源涣散、经营实体数量庞杂、产品及服务同质化严重, 下游行业的整体提升十分困难, 存在几家欢喜几家愁的现象, 因此在阵营里出现“虎头蛇尾”在所难免。

我国汽车产业链的倒金字塔现状如图1所示。

2.2 我国汽车产业链松散, 产业资源利用率和转化率不高, 优化整合、动态匹配力度不够

在整个汽车产业链中, 各企业各自为政, 发展极不均衡, 上中游链条结合得较为紧密, 发展步伐相对下游要大、要快, 而下游由于其是“边缘产业”, 缺少可持续发展的“因子”, 发展不规范, 它们只能靠“中上游”产业板块补给能量。因此出现了“汽车生产制造商吃不赢, 实力雄厚、管理相对规范的汽车经销商吃了消化不了, 处于产业最下游的业务模块吃不着”的局面。如汽车用品的选购, 消费者既可选择到汽车4S店去购买原装原配的用品, 也可以到其他汽配的专卖店挑选, 或到大型的汽配城选购, 消费者也根据个人喜好变化购买场所轮换选择。这就导致了下游产业要发展就要自力更生, 尽可能发挥自身优势, 抓住更多的顾客并且牢牢地拴住他们。

3 我国汽车产业链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

2011年起,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制造及销售大国之一。面对探寻市场最大化与利润最大化的方向及路径, 以及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和稳定良性的盈利模式等问题, 我国汽车产业链的发展依旧存在着许多急待突破和解决的问题, 具体表现如下。

3.1 纵向一体化问题

不论是制造商向上的整合还是下游渠道成员向下的整合, 结果都是由一个组织来承担所有工作的模式称为纵向一体化。可分为“前向一体化”和“后向一体化”两大类。汽车生产企业自行对本公司产品做进一步深加工, 或者对资源进行的综合利用, 或公司建立自己的销售组织来销售本公司的产品或服务称为前向一体化。如各大汽车制造商纷纷设立独资或合资的汽车销售贸易公司, 专门从事自身产品的销售及服务。前向一体化倾向于市场, 向汽车产业链中下游伸展;企业自己供应生产现有产品或服务所需要的全部或部分原材料或半成品则为后向一体化, 如汽车企业生产各种配件, 并将配件用于各种不同的最终产品。后向一体化侧重于原材料供应、产品研发制造生产, 向上游发展。

3.2 外包的权衡问题

面对高度不稳定的市场环境变化, 中国的汽车企业会出现三种裂变趋势:纵向一体化、外包分销、纵向一体化与外包并举。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并重, 今后中国大型综合性的汽车企业会出现三个1/3, 即1/3在国外研发、1/3在国内生产、1/3在国外销售等格局。

3.3 刚性一体化整合问题

通过“拥有” (自建直营或控股合作) 组建产供销渠道称为“刚性”一体化组织, “刚性”纵向一体组织内部的联结力是:同一主体 (专用资产) 或共同利益下的产权。可分为“厂家产权型”和“中间商产权型”两类。“厂家产权型”主要是指汽车生产商采用收购或兼并产业竞争对手的水平整合战略, 或采用向后扩张进入生产本产业投入品的产业或向前扩张进入分销企业产品的产业的垂直整合战略, 以提高组织综合的运营效率和提高盈利能力, 如某汽车制造商收购一直为其提供零部件供应的合作伙伴, 将其纳入自身垂直管理的体系中。“中间商产权型”主要是指通过独立法人资格、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的分销机构 (4S店) 销售产品。

为建立相对稳定的汽车销售通路, 减少不必要的流通环节, 实现价格的统一管理, 直接获取消费者信息进行数据库营销服务, 以及改善优化流通过程中的库存管理, 今后中国的汽车厂商依旧会沿用“厂家一批发商一零售商”混搭的产权型运作模式, 在相对成熟的一、二级市场会采用“厂家一零售商”的模式, 而在三、四级市场及农村市场会采用“厂家一批发商一零售商”的模式。

3.4 渐变一体化整合问题

汽车产业链上、中、下游各个节点的关联的企业族群的互动、博弈、联姻、融通、整合的动态调整、动态匹配、动态循环的一系列过程称渐变一体化整合。可分为管理型、契约型、水平型、战略联盟型四类。“管理型”主要是指以一家龙头企业为核心, 由处于产品价值链不同环节的众多中小企业自愿参与构成的、在核心企业的统筹控制下运作的管理体系。“契约型”是指由不同层次的独立制造商和分销商在合约的基础上进行联合, 以获得制造商或分销商单独经营不可能获得的经济效益。它包括“批发商倡办的自愿连锁、零售商合作组织、特许经营组织”等形式。

任何人都应当尊重这样的事实:没有人可以简单地假设他能接管别人的工作, 而且比别人做得更好、成本更低。在纵向一体化决策中, 自以为是肯定会碰壁, 我们必须尊重其他类型组织的竞争力, 更重要的是, 在产业链上的关联企业要学会价值分享, “渐变一体化”则是强调产业链条各合作伙伴的价值创造及分享, 同时包括战略联盟缔结及资本化运作, 包括不断地“内引外联”、“内外兼并”。

4 我国汽车产业链发展的思考

我国的汽车产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必须坚持遵循“两条腿走路”、“五点思路”, “八大策略”。

4.1 两条腿走路

即“商业模式与盈利方式”、“科技与金融”, 中国位于汽车产业链条上中下游的各级各类企业必须根据市场变化, 结合企业实际确立合适自身的商业模式与盈利方式。同时, 中国的车企要学会充分运用科技和金融的杠杆进行企业管理、产业结构升级换代、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同时利用资本杠杆进行全球化的运营管理。

4.2 五点思路

4.2.1 摆正政府角色, 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汽车产业链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市场化过程, 是汽车业依其自身内在规律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是国内外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及相关行业企业经过相当长时间不断分化、组合、进入、退出, 相互整合市场资源的优化过程。国内外发展较为成熟的汽车产业链发展的成功经验给我们的启示是, 汽车产业链应是行业自身发展、市场运行规律以及企业自主决策、权衡和选择的结果, 政府不应包办太多, 不宜统得过严过死。我国过去在发展汽车工业方面经常犯的错误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对汽车业的过度行政干预, 汽车产业链是由企业依据市场机制形成的, 因此, 要促进汽车产业链健康持续地发展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遵从市场运行机制, 而不宜按各种意志来操控。

4.2.2 加快国企转制, 推动产业发展

我国汽车工业企业大多数都是国有企业, 体制落后, 机制不活, 必须转制。汽车产业链发展与国有企业转制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推动汽车产业链发展, 吸引大量的民营、外资汽车整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来投资兴业, 可以推动汽车产业资源整合的步伐, 加快国有企业民营化、市场化速度, 使企业改制速度加快, 产生激活产业的“鲶鱼效应”。而积极推进国有企业转制, 转变政府职能, 鼓励发展国有资本与非公有资本相互结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 为国企卸除社会包袱, 增强国有企业的吸引力, 吸收民营、外资前来收购、兼并、参股、控股, 从而实现汽车产业优化重组。

4.2.3 以核心链带动产业发展

从汽车产业链的形成机理来看, 以产业链上游整车企业和零部件系统集成供应商为核心带动中下游汽车产业发展, 推进各层次企业实施技术创新, 促进整车和零部件企业实行专业化生产, 是汽车产业链发展的关键。应以核心整车和零部件企业为主导, 以推进技术创新为动力, 大力发展产业相关业务模块, 向上带动部件和零件企业发展, 向中向下带动汽车销售、汽车消费和汽车文化的发展。成功发展的汽车产业链都是以产业链条的某一主力板块或主要的几个关联业务板块为主导, 带动整个产业链共同发展。同时各主力或主要关联业务模块中又是以一家或几家大的企业为龙头, 带动其他中小型企业共同发展的。

大的业务模块以及大汽车企业在产业链的形成中都发挥“发动机”、“领头羊”的作用, 往往起到“确立一个点, 形成一个面”的产业辐射和凝聚作用。在完善的汽车产业链条中, 各业务模块都有自身独立的运行机制, 不论是主力板块还是辅助板块都有各自的核心优势。同时, 不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企业都有各自的核心竞争能力, 从而形成以主力板块为核心、大型企业为主导, 主辅业务板块或大中小共生共存和共荣共辱的合作网络结构:这个结构呈现金字塔形状, 主力板块是塔尖、大企业是塔尖, 而塔基则是各辅助业务模块或是众多拱卫在大企业周围的中小型企业。

汽车产业链条中的大企业特别是大型整车企业应努力培育核心竞争能力, 强化与产业链条中其他企业的网络关系能力, 应成立产业链的信息中心、管理中心。针对当前汽车业装配业务附加值低, 产业利润更多分布于设计、营销和服务等价值链环节的特点, 产业链条中处于上游的大企业应集中资源重点做好产品研发、品牌建设、汽车金融和售后服务等工作。而位于产业中下游的中小企业应突出零部件生产的专业化优势, 力争做专做精、做强做大, 形成核心竞争力, 开拓产业链协作网内企业和协作网外企业多极配套市场, 开发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

4.2.4 关联产业的良性互动

汽车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与相关产业和有关社会机构的支持密不可分。汽车产业链与相关产业的关系是互动的, 即相互促进、相互作用。汽车产业链的发展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这些产业反过来又会推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在一个区域内, 汽车产业链通常与其他产业链条同生共长, 共同发展。资料显示, 各条产业链发展成熟的国家一般会在一定区域内存在若干个产业链群, 这些产业链群一起构成了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例如, 1999年英国有154个产业集群, 分布在12个区域, 平均每个区域有8~l8个左右的不同产业集群, 并且汽车工业集群与其他相关集群相伴相生。因此, 我国发展汽车产业链应坚持系统思维, 应积极促进相关产业快速发展, 以产业集群促产业集群。另外, 按照“科教兴国”、“人才兴业”的国家发展战略要求, 应建立完善的科学研究、教育培训、中介服务、咨询服务、法律服务体系。建立科学的技术创新机制, 充分利用高校、科研和咨询机构的智力资源, 使产、学、研紧密结合,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提高产品附加值。汽车产业链发展还应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国际化为目标, 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好、人力资源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提高产业链关联区域的总体的经济发展水平。

4.2.5 汽车产业链顺应全球化趋势

当今世界汽车工业发展具有显著的全球化特征, 汽车产业全球化具体体现为投资全球化、采购全球化、生产全球化、市场全球化和贸易全球化。汽车业已成为全球产业, 而推动汽车产业全球化的是汽车跨国公司。美国、日本、欧洲三强地区中的各大汽车跨国公司以扩大国际市场、利用国外资源和输出国内资本为动机, 在具有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的国家和地区实行全球布局。目前, 汽车工业经过充分整合, 已形成了所谓“6+3”的新寡头垄断产业格局。零部件工业也在不断地进行兼并重组, 企业数目越来越少, 规模越来越大, 形成了一批巨型零部件跨国公司, 如德尔福、博世、天合等。大型跨国公司成为左右世界汽车工业发展方向的主导力量。与此相应, 我国近年来的汽车工业发展明显具有跨国汽车公司在中国进行区域合理化布局的特征。与汽车产业全球化相伴的是跨国整车企业的全球生产、采购和销售, 而零部件企业则实行全球配套, 不断提高国际化水平。跨国整车和零部件企业的海外扩张和布点往往是同步和互动的, 利用这一点可以有效地发展我国的汽车产业链。国际汽车工业巨头在我国的各汽车工业中心城市驻足后, 大量的国际汽车零部件企业将采取尾随战略进驻中国, 嵌入客户的全球供应链, 实施就近配套。反之, 这又会优化当地产业发展环境, 吸引其他整车企业进入, 从而使某一地区的汽车工业形成自我组织、自我优化的良性发展态势, 推进产业链扩大规模和升级换代。

4.3 八大策略

(1) 精细化切入。可以先由易处入手, 做精做细做尖, 然后不断扩大优势;也可以从难处着眼, 攻克制约企业发展最核心、最关键的难关, 抢占制高点, 取得自主知识产权, 做强做大企业。

(2) 专业化开发。无论是技术研发、生产制造还是产品及服务的设计, 都讲究专业专注、专心, 精耕细作、有所聚焦。

(3) 最优化整合。整合产业链上中下游资源, 以及产业内外的关联资源, 从而实现最优资源配置、资产增值、资本运营。

(4) 最大化营销。面对全球市场或国内市场进行最大化的市场营销, 扩大企业规模, 从而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增强企业的影响力。

(5) 链条化运营。即实施“产、供、销”一条龙策略, 以及“销售、维修、租赁、置换、金融、汽车文化”等一站式服务。连点成线、线面结合、线状编织、圆形滚动、一体多维。

(6) 价值化体验。注重为消费者创造价值, 并构筑企业与消费者交互设计的价值链条。

(7) 区隔化创新。讲究与同业、同行的区隔, 讲究产品差异、服务差异、渠道差异等。

(8) 最大化收益。最小或最优的投入创造最大的最丰厚的市场回报。

5 结语

我国汽车产业链即将面临更多的战略规划、资源整合、流程改造或再造、关系治理、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以及全产业链资本运作、全球市场开拓等课题, 而体现产业战略规划的“纵向一体化”问题, 主要是创建编织产业链, 确保产业的完整性, 以及产业链中各企业的发展规模、发展后劲;“刚性一体化”则是确保纵向一体化战略规划落地实施的关键, 其动机很明显, 借鸡下蛋, 多快好省地发展全产业链, 降低高投入、低产出的风险, 同时, 还能测试商业模式、盈利方式, 快速、最大化地覆盖市场。而坚持遵循“二腿走路”、“五点思路”, “八大策略”是我国的汽车产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黄本新, 刘会福.汽车营销实务[J].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2.

我国城市体育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篇10

一、城市体育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 经济价值

1. 城市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的变迁。

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是由体育服务产品的消费功能和性质决定的。城市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取决于社会对体育产业的需求范围与需求程度。[5]随着我国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上升, 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经济社会由小康型向富裕型转变, 居民消费需求层次升级, 作为满足人们生存、享受和发展的多层次精神消费需要、需求的体育产品和服务将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这必然进一步促进城市体育产业地位的提升。

2. 城市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如果没有城市体育产业的发展, 国民经济是残缺不全的, 城市体育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城市体育产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扩大市场经营范围, 有利于拉动其他行业部门的经济发展、促进市民体育消费和运动素质的提高, 而劳动素质的提高又能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 城市体育产业的发展可以向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有利于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 刺激和拉动经济需求。

3. 城市体育产业在解决城市人口就业方面的潜能。

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每年体育产业的产值占GDP比重约为2%—3%, 如果我国体育产业同样也达到GDP的2%~3%, 按每5万元人民币一个就业人口计算, 体育产业每年将能够解决1000多万人口就业。随着中国城市体育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其在解决城市人口就业方面的潜能会逐渐释放出来。

(二) 社会价值

现代城市社会, 人们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 脑力劳动多、体力劳动少, 生活与工作的环境公式化, 导致心理浮躁、感情空虚。这是因为现代高科技生产缺少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往, 忽略人们情感的交流;单调的生活使人们感到寂寞、无聊, 情绪不佳;而现代生活方式又使家庭规模缩小, 亲属间情感疏远, 给人们带来许多情感困惑。如果长期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将会导致“人类的异化”, 这些都与现代社会所倡导的“和谐”是格格不入的。

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不断满足的同时, 对精神生活也提出进一步的需要, 这就使体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服务产品作为生活消费品的功能在不断加强, 以其强身健体功能满足人们改善机体机能和工作能力的生存需要, 以其休闲娱乐、审美交际等功能满足人们提升生活质量的享受需要, 以及扩大和加强身心功能的发展需要, 体育服务产品已经成为全体社会成员必不可少的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城市体育产业的发展与壮大不仅表现出经济的增长, 也表现出社会的繁荣与进步。

(三) 政治价值

虽然很多教科书和资料上面都强调体育与政治无关, 但是伴随着现代青年人成长的历程, 在体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无处不渗透着“刻苦训练, 为国争光”、摘掉“东亚病夫”的帽子等精神, 乃至“小球带动大球”的“乒乓外交”策略。国家的机构中专门成立了体育事业的管理机构———国家体育总局, 各个地方还有相应的体育委员会。同时, 国家对体育事业进行了专门的法律规范, 制定了《中华人们共和国体育法》。难道这些还不能说体育和政治有关系么?在体育产业方面, 李宁品牌成功打入国际市场, 而且规模发展迅速。目前, 欧美市场上的体育实物产品60%以上都是中国制造的, 听到这个消息, 国人无不为此振奋, 增强了人们为国争光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四) 文化价值

体育从本质上说它属于文化的范畴。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的体育产品和优质的体育服务, 保证着社会文化娱乐生活的顺利实现。体育产品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实物需要, 同时也能够满足人们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现代体育产业中, 体育文化产业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体育文化产业包括体育知识产业、体育教育产业、体育信息产业等系列体育知识产业群, 它们在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同时也担负着传承文化的作用。

二、我国城市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

回顾我国体育事业的改革历程, 经历了从福利型向体育社会化和产业化发展的转变, 取得的成绩是可喜的。但这些改革成果与城市体育事业本身所蕴藏的潜力相比, 与国外体育产业的发达程度相比, 与城市人民对体育消费的需要相比, 城市体育产业化改革的力度、深度和广度还是不够的。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组织, 特别是北京举办2008年第29届奥运会的新形势, 有必要对我国城市体育产业现状进行系统分析和再认识。

(一) 体育文化观念

1. 城市人们体育参与主体意识增强, 体育价值观念逐步深入。

随着城市机械化、电气化和自动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 现代化交通工具的普及, 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 城市人们从事各种体力劳动的机会和时间大大减少。同时, 城市普遍采取了高工资、高物价、高消费的分配政策和高脂肪、高热量、速食的饮食习惯, 使得城市居民的工作特点、食物数量和膳食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一变化是市民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病、恶性肿瘤成为常见病、多发病和高发病的一个主要原因。这些“文明病”的发生给城市人们带来了恐慌, “文明病”的蔓延让城市人们只有求助于现代体育运动。另外, 体育在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的价值也得到了广大市民的认可和趋同。这些都导致城市人们体育参与的积极主动性增强。

2. 城市人口体育消费的价值取向呈现明显的趋同化与个性化特征。

现代文化进步的标志之一是人们在精神生活方面的享受和提高, 表现为对健康的渴求。现代人已经从单一的“工作———休息———工作”方式转向“工作———恢复和保健———工作”方式, 更多的人把闲暇时间用于心理和身体素质的调整、修复、保养和增强, 体育锻炼和高级休闲方式成为人们的理想选择。[6]因此, 小康生活为人们进行更多的体育消费、发展体育产业创造了条件。

体育消费的动机是其价值取向的集中。人们在做事情时都有一定的目的性, 并不是随机的, 体育消费也不例外。每个人体育消费的动机都不一定会相同, 即使相同, 在程度和过程上也是有或多或少差别的, 但是人们体育消费的动机几乎全部指向现代体育的价值和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

(二) 城市体育市场状况

现阶段, 我国城市体育产业有了相当的发展, 具体表现如下:

1. 城市体育用品业国内需求旺盛。

城市人们的消费观念由原来的“实用型”向“质量型”转变, 人们的休闲娱乐需求量增加。同时, 城市化进程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 我国已有更多的农村变为城镇, 扩大了以城镇作为消费重点的体育消费, 拓宽了体育市场。2007年5月末,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出台了“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工程, 作为素质教育实施的有效措施之一, 又一次在全国掀起了全民健身的热潮。

2. 城市体育产业投融资日趋多元化。

体育产业的性质是由它的源学科属性决定的, 体育学是以多种学科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体育现象, 是多种学科与体育知识相交叉融合而形成的学科群, 几乎所有体育学科都具有交叉科学的性质。[7]最近几年里, 政府和许多企事业单位以体育投入的形式在金融、旅游、餐饮、医疗保健、器材制造、博彩、公共事业等方面都进行了相当的投融资, 而且其渠道也更加广泛。

3. 体育无形资产开发成效显著。

在城市体育实物产业经济开发经营的同时, 体育无形资产也有了长足的发展。1994年以来, 中国体育彩票历经风风雨雨, 在筹集体育经费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 城市体育旅游、体育服务业与国际接轨, 产品结构多元化, 规则符合国际化。

4. 相关产业发展迅速。

当前, 作为体育相关产业的体育用品、体育运动器材装备、运动保健营养饮食品等的生产经营部门, 以及作为体育延伸产业的诸如体育金融业、体育旅游业、体育广告业等方面的经济产值或者说所占比重远远地超过了体育主体产业, 可见其发展速度。

在肯定我国城市体育市场取得突出成绩的同时, 也要看到其中存在的不足:

1.城市体育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高。商品化是市场化的前提。体育市场的发育和完善, 离不开体育商品的发展规模和水平。[8]在城市体育产业的发展进程中, 许多人只关注它的短期效应, 缺乏必要的总体发展战略, 城市体育市场化、产业化仍在积极探索中, 这给产业发展经营带来一定的盲目性, 增加了很多不确定因素。产品生产技术落后, 产品档次低, 产品低水平重复, 满足不了城市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另外, 国内企业生产规模小, 生产能力低, 能够真正让人们认可的国内品牌少得可怜, 缺乏竞争力。

2.城市体育市场主体不健全。城市的发展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有相应的规划, 同时也要有正确的城市职能定位, 它是城市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现城市的发展方向、建设重点和形象定势, 反映了城市性质。目前, 我国城市体育市场没有很好地依托城市现有资源环境和职能优势, 体育市场主体不仅数量少而且多元化程度也较低, 体育相关产业占有的比重大于体育主体产业。

3.城市体育市场发育不平衡。我国城市体育产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但其发育不平衡,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不同地区体育市场发育不平衡。由于我国区域本身发展的不平衡, 导致城市体育市场发展地区间的不平衡。北京、上海、广东和一些沿海城市发展比较迅速, 其它的一些内陆城市体育产业市场发展相对落后, 呈由东向西逐渐递缓的发展趋势, 并且西部城市体育产业起步较晚, 内陆城市已经成为北京、上海和其他沿海城市广阔的体育销售市场。第二, 不同类型的体育市场发育不平衡。我国大部分的城市体育市场不是供大于求, 市场主体开发不充分, 就是当前的体育市场满足不了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

4.城市体育市场组织化程度低, 经营管理人才缺乏。目前我国城市体育市场管理比较松散, 虽然一直在倡导体育产业应遵循市场规律, 但是存在很大的盲目性, 经常造成重复浪费现象。在城市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中, 大部分是从事过竞技体育的退役运动员、教练员, 他们对现代产业经营管理并不是十分精通, 在文化基础方面更是薄弱。而在产业经营管理方面比较专业的人士又不懂体育, 这样就造成了我国城市体育产业管理人才缺乏的尴尬局面。

(三) 政策、法规

体育产业不仅仅耗费社会资源, 而且可以创造价值, 是朝阳产业, 更可能成为具有极大产业关联性的支柱产业。在维护体育市场秩序的过程中, 体育主管部门对体育产业的宏观调控作用是市场所无法实现的, 对体育产业的发展, 起了保驾护航的作用。[9]目前, 我国城市体育产业主管部门并不十分规范, 具体表现如下:

1. 我国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

市场经济说到底是法制经济, 而我国城市体育市场的规则、制度很不完善。市场秩序混乱, 缺乏监控机制, 对于不法市场行为缺乏有效的市场运行规则和行政仲裁手段, 保证不了体育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由于市场经济的自身弱点, 可能会带来的一些短视行为, 这些都从不同程度上限制了城市体育产业的发展。

2. 市场定位不准, 缺乏整体的市场运作环境。

由于城市体育产业市场缺乏专业的市场调研和分析人才, 在统计上, 很多地方没有把体育产业同第三产业的服务业区分开来, 导致城市体育产业没有统一的规划, 产品档次低, 商品流通带有很大的随机性, 商家见利忘义的短视行为比较普遍, 市场秩序混乱, 没有形成整体的市场运作环境。

3. 体育产业的发展缺乏政策扶持。

国家的相关产业政策对城市体育产业发展有重要的影响。目前在城市体育产业发展初期, 政府缺乏在资金上的引导和倾斜, 缺乏对体育事业的投入, 城市体育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不足, 这样就不能吸引其他投资主体进入该产业。另外, 由于缺少相关优惠政策, 导致进入城市体育产业的多种投资主体少, 使发展缺少更多的启动资金。最后, 投融资体制改革不完善, 体育产业发展缺乏良好的投融资环境。体育产品和体育服务是城市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体育用品的生产规模在不断扩大, 体育用品的生产厂家也在飞速增长, 这带动了体育产业中各个领域的全面启动。体育厂家将成为投融资的主体。[10]如果有政策扶持, 他们可以以上市、贷款的方式来为城市体育产业发展筹集大量的社会资金。

三、对策

1.体育职能部门应继续加强思想观念的教育和影响, 积极进行体育价值的宣传, 提高市民体育参与的主体意识和确立体育消费的价值取向, 为体育产业化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体育社会化条件。

2.努力培育城市体育产业市场, 积极引导体育消费, 完善市场体系, 推进城市体育产业市场化。培养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 提高体育产业管理水平。以中心城市为重点, 努力发展区域体育产业。促进体制创新,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体育产业管理制度。

3.及早把体育产业与其它服务行业区分开来, 明确体育产业统计, 正确分析和规划城市体育产业市场。

4.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城市体育产业资本的融资方式。实行开放、联合, 打破行业及地区界限, 拓宽资源渠道。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城市体育产业基础设施领域, 实现国家和民间的双赢共进。

5.政府部门应当及早转变观念、转换职能。建立公开的城市体育产业信息发布机制, 改善城市体育产业信息中介服务, 使民营体育产业企业更好地了解和把握投资机会。

6.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营造发展体育产业的环境。政府要把体育产业的发展纳入国民经济总体发展格局中去。大力推广全民健身运动, 加快体育立法进程, 促进体育产业健康、规范发展。进一步完善体育产业政策, 推进体育产业法制建设。

参考文献

[1]鲍明晓.体育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

[2]胡立君.体育产业经济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9.

[3]朱永柏.浅议我国体育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商场现代化, 2006 (11) .

[4]鲍明晓.体育产业基本理论问题研究[J].体育科研, 2005 (4) .

[5]张葆华, 等.中国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J].体育科学, 2007 (4) .

[6]刘惠君, 邹翯.论体育产业环境[J].现代乡镇, 2005 (12) .

[7]张岩.体育学性质论[J].体育与科学, 2005 (6) .

[8]刘涛, 王钟音.推动我国体育产业经济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 2005.

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研究 篇11

摘要:文章首先概括了“工业4.0”发展的国内外现状和环境,认为我国有必要在工业发达区域和行业企业进行“工业4.0”发展的先行先试,以带动我国工业体系的整体进步;其次,利用我国的国情优势,通过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式推进“工业4.0”在我国的发展;文章还对“工业4.0”发展的驱动力进行了逐一分析。全文为我国“工业4.0”产业集群的发展初步勾画了一套完整的策略体系。

关键词:工业4.0;产业集群;发展策略

一、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即将出现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作为这次新产业变革的体现形式之一,“工业4.0”是生产制造模式的变革,标志着工业生产进入互联网时代,以网络物理生产系统为基础,生产制造系统将采用互联网的嵌入系统、以及物联网和基于WEB的服务,是人、物、产品联动的互联网自动化的生产制造模式。“工业4.0”可以有效地帮助我国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符合国家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之路的发展战略,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升级。

二、 国内外“工业4.0”发展现状

“工业4.0”的概念首次出现于2011年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一经推出,即产生巨大连锁反应,德国在2013年将之上升为国家战略,由国家职能部门大规模组织众多单位联合推进。对于工业革命的发展演化历史,根据德国的一般分法,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处于“工业3.0”阶段,正积极迈向“工业4.0阶段”。如图1所示,可见工业革命的发展演化时间、标志和生产制造模式的变化。

因为工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为了能在新经济时代不落伍,其它发达国家也推出了各自的工业振兴计划。美国的工业互联网的核心理念与“工业4.0”基本相同,美国政府在2012年提出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在2013年,法国政府推出了“新工业法国”,英国政府推出了“工业2050战略”;日本政府在最近版本的“制造业白皮书”中格外强调了日本需要应对新制造模式的变革。

2015年5月,国务院公布了《中国制造2025》,强调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提高制造业的技术含量。必须要清醒的认识到,由于我国目前制造业的实际水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决定了国家的整体制造业政策必须结合具体国情,而不能照搬发达国家政策。德国“工业4.0”重点在于生产制造模式的革命,而《中国制造2025》的重点在于产业结构调整,内容有相同部分,但发展目标差异挺大。

但我国幅员辽阔,工业发达地区和一些先进制造业企业完全可以开展“工业4.0”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配套比较完善的经济发达地区,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大发展,拥有了非常雄厚的工业基础,非常适合“工业4.0”产业集群的发展,可以先行先试,从而带动我国整个工业体系实力的提升,这也是在中国研究发展“工业4.0”的意义所在。

三、 我国“工业4.0”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框架

目前,世界经济已经进入新经济时代,互联网进入工业领域势不可挡,传统工业企业面临诸多挑战。经济发展受全球化、灵活性、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周期影响巨大;产品生产面临小批量、多品种的需求,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价格下降和成本压力增加,资本市场需要快速的投资回报期,资源短缺需要能源利用提高效率;网络时代的客户需求将是多样化和个性化,以往大规模单品制造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市场需求。

面对新的发展危机,面对新的国际工业界竞争趋势,我国工业发达地区和领头企业应及时跟进“工业4.0”的发展节奏,做到有所作为,可以通过产业集群式发展的方式来进行新一轮工业领域的国际竞争,完全可以通过弯道超车的方式,在某些领域和行业赶超发达国家;因为中国有强势政府的国情优势,易于进行产业集群的组织和协调,因为“工业4.0”强调的就是工业生产智能化互联互通、系统集成发展。

我国工业界可以跟踪研究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工业4.0”的发展现状、特点、路径和方法等,理清“工业4.0”的发展路线图,总结对我国产业发展有益的先进经验,并探索发达国家经验的中国本土化路径。结合我国国情,分析研究我国工业经济哪些方面急需并且可以适合优先运用“工业4.0”的理念和发展成果来进行改造升级发展

我国“工业4.0”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目标是生产制造能够实现智能自适应、机电控制模块化、互联网移动实用化和PLM管理一体化;在产业链、管理链、协同生命周期链的三维结构框架下,企业通过内部供应链的纵向集成、整个产业链的横向集成和价值链上的端到端集成,逐步实现生产制造自动化、流程管理数字化、企业信息网络化、智能制造云端化。

根据著名的产业集群钻石理论,发展“工业4.0”产业集群可以从“工业4.0”产品的需求、“工业4.0”相关企业战略与竞争的宏观环境、“工业4.0”产业的生产要素条件和“工业4.0”相关支撑产业这四个产业集群构成要素方面组合推动“工业4.0”产业集群的发展(如图2)。

在“工业4.0”产品的需求方面,中国已经是制造业大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国内外客户对中国制造的需求越来越广泛,对产品的要求越来越挑剔。这种需求对我国“工业4.0”产业集群的发展非常有益处。有了更高的市场需求,使得工业企业更倾向于抱团发展,产业集群能更容易形成。并且中国目前的工业阶段仍处于2.0和3.0阶段之间,这既是相对落后的局面,又是具有广阔市场潜力的优势,这些传统企业制造实力的提升很需要“4.0工业”科技产品的介入支持,这是一片海量的市场,有助于促进“工业4.0”产业集群的产品市场发展。市场需求的拉式生产制造模式也是“工业4.0”发展的目标之一。

在“工业4.0”相关企业战略与竞争的宏观环境方面,《中国制造2025》的公布,也证明了国家正在努力营造工业制造科技创新的宏观环境和政策,这有利于改善“工业4.0”相关企业发展的战略与竞争环境。“工业4.0”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企业发展和竞争环境。稳定的宏观政策环境有利于“工业4.0”相关企业制定中长期战略规划和对科技创新的长期投入,因为“工业4.0”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急功近利不可能成功。良性的企业竞争环境可以有力促进“工业4.0”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专心搞科技创新,通过科技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来加强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在“工业4.0”产业的生产要素条件方面,为促进“工业4.0”产业集群的发展,政府可以积极创造有利的生产要素条件,比如在人、才、物、基础设施等条件方面向“工业4.0”相关企业倾斜,进一步提高区域工业经济的规划水平,引导并促进国内外相关先进生产制造企业的产业集聚。当产生区域性产业集聚后,生产要素条件就会产生规模效应,产生更低成本的生产要素,从而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

在“工业4.0”的相关支撑产业方面,“工业4.0”产业集群需要众多相关产业的支撑,比如工业产品配套、工业企业服务配套等。目前国内分布广泛的众多处于“工业2.0”和“工业3.0”的企业可以做“工业4.0”产业集群的相关功能支撑。“工业4.0”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做产业链的集成,将产业链上的核心企业和众多配套企业智能化互联互通链接起来,共同为客户服务,这也是为什么在中国相对工业技术落后的局面下大力发展“工业4.0”产业集群的原因之一,因为通过“工业4.0”产业集群的发展,可以带动我国工业体系的整体进步。

四、 我国“工业4.0”产业集群发展的驱动力

德国推动“工业4.0”发展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他们的平台、流程、系统,这是我国驱动“工业4.0”产业集群发展时也应该借鉴的地方。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我国“工业4.0”产业集群发展的驱动力体系应该主要包括顶层设计、法规完善、资金支持、科技促进、人才培育和组织协调(如图3)。市场机制驱动是我国“工业4.0”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通过市场经济的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来促进“工业4.0”产业集群的孕育、成长和发展。

顶层设计方面,通过强势政府的产业规划和产业组织来推动“工业4.0”的发展,这是我国诸多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尊重市场规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用市场的手段来解决市场的发展问题。国家层面和发达地区政府通过规划“工业4.0”的产业集群发展,可以首先在一些工业发达地区作试点,实践得出发展经验,再逐渐推广。我国地域广阔,各区域工业发展阶段和工业基础差异巨大,《中国制造2025》还只是一个全国性的工业制造业顶层设计,国家层面和地方政府层面还需要在发达地区为推进比《中国制造2025》更高端的“工业4.0”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划,推出更加具有地域特征的工业制造业政策,以适应当前国际“工业4.0”快速发展的形势。

目前我国法规不够完善,有些法规的执行力度不够,特别是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有待完善。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工业4.0”的发展比以往工业发展阶段更需要完善的工业经济法规,企业长期的工业科技开发需要一个长期稳定的法制环境。“工业4.0”的发展需要对科技创新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没有对工业科技创新成果的严格保护,“工业4.0”产业集群不可能发展成功。“工业4.0”需要对诸多产业参与单元进行系统集成,那么这就涉及到诸多行业技术标准的问题,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各参与单元信息就会因无法兼容而造成信息孤岛,国家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建立各种“工业4.0”技术标准,并不断更新版本。

建设“工业4.0”产业集群,必然要求资金充沛作基础条件,因为搞技术创新,就得要投入。目前国内企业研发投入普遍不足,发展“工业4.0”无捷径可走,无现成的标杆可以模仿,这和“工业3.0”时代我国有诸多发达国家的成功企业做参考有着巨大的区别。我国企业要想弯道超车,必然要求行业领头企业和发达国家企业在“工业4.0”平台上进行竞争。国家可以通过低息贷款、科技专项扶持基金、科技成果奖励等形式进行资金支持。工业科技创新不必然全部成功,基于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设立风险投资基金是国际通常做法,目前国内VC对生活消费类投资巨大,还需政府积极引导,引导VC对“工业4.0”相关工业科技创新进行大量风险投资。

“工业4.0”的发展本身就是一种技术进步的表现。“工业4.0”产业集群的发展特别需要产业链上的企业联合科技攻关,才能形成智能化互联互通。一些工业经济发达的区域可以开发“工业4.0”公共信息平台,方便产业集群企业的交流与沟通。我国工业技术水平还相对较低,特别是一些技术含量高的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零部件的制造水准有待提高,这就更需要在“工业4.0”产业集群的整体带动下,共同推进。“工业4.0”产业集群的发展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大公司作系统集成,更需要众多小公司做配套,所以小公司需要有做科技小巨人的心态去投入技术开发,采取市场聚焦策略,在利基市场取得自己的成长。国家和地方政府层面,需要建设不同层次多方参与的“工业4.0”科技攻关体系,对科技难点采取联合攻关。

“工业4.0”的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的人才。新的管理思想、方式、体制、机制都涉及到人才培育的问题。这里的人才可分为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产业工人三类人群,只有这三类人群素质都提高了,“工业4.0”产业集群才有可能发展。德国和美国在“工业2.0”、“工业3.0”阶段所建立的人才培育体系有力支撑了其向“工业4.0”阶段的发展,而中国工业基础实力还相对比较薄弱,高素质员工、特别是能操作高技术设备的产业工人还比较缺乏。要提高人才素质,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层面、企业层面和个人三方面共同努力。

“工业4.0”产业集群的发展涉及的面非常广,需要做大量的组织协调工作。根据国情,政府应该对市场进行引导,做好“政、产、学、研、资”的互动机制,消除教育、科研、企业、政府产业规划自成体系的条块孤立障碍。建立产业集群联盟和行业集群联盟,最好通过各种工业产业协会进行协调,以减少政府对产业集群具体运作事务的直接干预。政府和产业协会需要进行长期规划、跨行业、跨专业进行整合协调;IT行业专家、自动化专家和既有工业技术人才必须一起合作;并且还需要多进行国际合作交流。

五、 结论

“工业4.0”是又一次新的工业革命,是一次全新的生产制造模式的变革,以实现智能化互联互通的工业制造为目标。面对发达国家的快速推进和我国总体较差的工业基础,我国的工业界而应该迎头赶上,敢于参与国际新工业技术的竞争,在我国工业发达区域和行业企业进行先行先试“工业4.0”的发展,来带动我国工业体系的整体进步。利用我国强势政府的有利条件,以工业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建立产业集群的方式驱动“工业4.0”在我国的发展。运用国际成熟的产业集群钻石理论,从“工业4.0”产品的需求、“工业4.0”相关企业战略与竞争的宏观环境、“工业4.0”产业的生产要素条件和“工业4.0”相关支撑产业这四个产业集群的构成要素着手,从顶层设计、法规完善、资金支持、科技促进、人才培育和组织协调这六个方面进行驱动我国“工业4.0”产业集群的发展。但如何通过产业政策的导向,使得有条件的工业企业在工业发达区域进行“工业4.0”产业集聚,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杜品圣.乘工业4.0强劲之风,行未来制造转型之道[R].上海:同济大学,2014.

[2] 沈烈初.谈《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J].经济导刊,2015,(9):58-64.

[3] 李金华.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比较及启示[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5,(9):71-79.

[4] 杜品圣.乘工业4.0强劲之风,行未来制造转型之道[R].上海:同济大学,2014.

[5] 杜品圣.乘工业4.0强劲之风,行未来制造转型之道[R].上海:同济大学,2014.

我国3D电视产业链发展研究 篇12

目前, 数字电视产业发展模式正发生着重大变革, 4C (计算机、通信、消费电子、内容) 融合的不断推进将促进数字电视产业从单纯整机生产向上游高附加值领域延伸, 从产品制造向内容服务、运营服务和生产服务等领域渗透。产业集群正加速从成本导向型向创新驱动型升级, 生产与服务融合、软件与硬件融合的趋势愈加明显, 在这种趋势引导下, 3D电视产业也同样面临着产业升级。

随着彩电步入平板时代以来, 往往谁掌握了面板技术或面板资源, 谁就能掌控整个产业的发展。因此, 在此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面板资源的控制权决定着电视终端产业发展的主导权。然而, 随着3D电视的兴起, 原有的电视终端产业链被迅速拉长, 以面板资源为关键环节的竞争正在让位于3D电视全产业链的竞争。单纯终端生产在3D电视产业竞争中的地位将逐渐降低, 取而代之的将是涵盖3D内容制作、传输、存储、播放及显示设备等在内的整条产业链的竞争。如何完善3D电视产业链, 保证3D电视产业从单一产品核心技术研发转向产业链各环节系统融合推进发展就成为了3D电视产业和谐竞争发展的关键目标。

尽管明确了3D电视产业链优化整合发展的目标, 但是由于我国3D电视产业起步较晚, 要想在较短的时间内打造出一个较为合理和互相匹配的产业链环境仍存在很多困难, 如产业面临着转型升级、核心配套器件缺失、企业普遍利润微薄、技术能力积累不足等问题, 这就使得当前我国3D电视产业仍然较难适应全球3D核心技术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挑战。因此, 找出我国3D产业链发展问题的关键, 给出相应的问题解决建议是本报告的研究重点。

2 3D电视产业链整体架构分析

3D电视产业是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发展相结合的产物, 并随着各类相关技术的交叉和融合不断衍生、发展。3D电视全产业的发展正在将提供传统2D影音服务的媒介形态——广播电视及其所依托的整个产业链全面提升和优化, 升级为具有高品质、高可观性的新一代广播电视产业。

尽管整个3D电视产业链面临着升级和优化, 但从结构上仍然延续着“内容制播与发布-网络传输-用户终端”的价值链结构, 如图1所示。

其中, 内容制作处于产业链上游, 在以“内容为王”的广电行业中维系着整个3D电视产业的命脉。然而长期以来, 3D内容制作一直是国内3D电视产业发展的短板。3D内容制作技术手段复杂、制作设备成本高、有效技术积累不足、相关技术人员匮乏等因素长期困扰着国内3D内容制作企业及电视台。如何有效整合现有技术资源、积累3D制作经验、降低制作成本、提高制作质量是目前3D内容制作环节亟待解决的问题。整个内容生产环节涉及技术设备较多, 包括3D摄像机、云台、监视器、非编系统、3D后期制作系统等众多设备, 随着后续3D设备的更新为3D上游设备制造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网络传输处于产业链中游, 作为内容到用户之间的传送纽带, 是整个产业链升级最为活跃的环节。纵观我国广播电视发展, 已经形成涵盖有线、无线、卫星多元化立体传输覆盖体系, 这是3D电视传输最坚实的基础。随着视听新媒体的发展和创新, IPTV、互联网电视等新兴多媒体业态的出现为3D电视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以IPTV、互联网电视平台为基础开展3D电视点播服务既满足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又为3D电视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增值空间。

接收终端处于产业链下游, 是与用户最贴近的环节, 为用户带来最直观的使用体验。接收终端一直是3D电视发展最为积极的环节, 在我国3D电视产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创新和推动作用。随着广播电视融合化发展, 3D电视接收终端已经由最为普遍的3D电视机、3D机顶盒向涵盖3D手机、3D笔记本、3D平板电脑在内的融合型终端演进, 功能的融合、业务的融合以及产品设计的融合将在未来3D电视终端的发展方面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由此可见, 整个3D电视产业链的构建全面依托于传统广播电视产业链, 且由于自身的特点及与新媒体的融合模式又区别于传统的2D影音产业, 带动着广播电视产业的整体升级和发展。

3 3D电视产业链各环节剖析

完整的3D电视产业链由于涉及采、编、播、传、接收等诸多环节, 因此结构比较复杂, 一般包括内容提供商、内容服务商、网络运营商、增值服务提供商、系统设备提供商、广告商、终端厂商、用户等环节。其中内容提供商、内容服务商、网络运营商、系统设备提供商和用户是3D电视产业链中的五个关键环节。以下分析3D电视产业链的具体构成。如图2所示。

3.1内容提供商

内容提供商的主要任务是为内容服务商的集成运营平台生产丰富多彩、满足用户收视需求的3D电视内容, 涉及3D节目的拍摄、制作、编辑等诸多环节。中国的3D电视以主流广电媒体为内容集成播控主体, 从诞生之时就高度重视3D电视节目内容的质量, 始终以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3D电视节目为目标, 因此, 这就对3D内容提供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内容提供商生产的3D节目内容, 不仅要注重数量, 更要注重质量, 在保证满足3D内容服务商基本需求量的同时, 更要考虑到用户的收视习惯及舒适度。鉴于目前3D电视技术发展仍不成熟, 尚未形成明确的3D节目制作标准, 内容提供商需要在丰富3D内容制作手段上下功夫, 不断提高节目制作技术水平, 降低制作成本, 实现数量与质量的双保障。

目前, 3D内容提供商主要通过内容服务商购买内容版权以及内容附加增值点获取利益。随着未来国内更多3D频道的开播以及3D内容在IPTV、互联网等视听新媒体上的应用推广, 内容提供商还将从更多的业务模式 (如PPV、各种内容包) 中获取更多的收益。因此, 除了在节目生产上做功夫, 内容提供商更应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丰富自我保护手段, 这对于打击盗版、保护知识产权、树立行业规范、打造健康的3D电视产业价值链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3.2内容服务商

内容服务商是3D电视产业链的核心环节。不仅要负责3D节目的制作、编辑和播出控制, 也负责节目内容的合作、生产厂商的协调管理以及对用户需求做出响应, 具体包括对内容来源主体的合法资质进行认证、对节目内容进行编辑、对节目播出进行发布和监看、对播出内容和信号进行上下线、对用户收看节目进行开通、对产品进行计费认证等。内容服务商面向最终用户提供全方位内容服务, 包括以直播、点播、下载等形式播出的3D视音频节目服务、互动服务、增值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服务等。

无论是传统媒体, 还是以IPTV、互联网电视为代表的新媒体, 内容服务环节不仅是信息传播的媒介, 还承担媒体职责, 是重要的宣传阵地。目前, 国内内容服务商的运营平台系统向上对接播控平台系统, 形成对节目内容的两级管理架构, 共同完成节目内容端到端的管理。这一运营模式既保证了3D内容提供商的合法权益, 也解决了传统媒体电视与新媒体的舆论安全问题。

3.3网络运营商

网络运营商负责3D电视业务的有线、无线提供和宽带接入。目前, 国内3D电视传输网络有有线、地面、卫星及电信网等几种。中国的宽带接入网络主要由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电信运营商和部分独立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商提供。其中, 有线电视网络主要由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独立运营, 而公共互联网络主要由电信运营商运营, 其他网络运营商以互联网穿透或对等连接的方式与互联网骨干网相连接。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电信运营商和其他网络运营商, 是3D电视服务产业链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网络的带宽、服务质量、稳定性和安全性等指标客观上制约着3D电视的服务能力、服务质量和成本。

目前, 有线电视网络运营商、电信和其他网络运营商在3D电视服务中并不直接参与服务和收费, 而是通过提供基本的带宽接入服务, 以及采取宽带接入提速或服务捆绑打包的形式, 提供间接的网络承载和支持服务。

3.4系统设备提供商

系统设备提供商是3D电视产业链中技术系统和设备的提供者, 虽然不直接参与3D电视运营的收益分配, 却是3D电视产业发展的直接受益者。3D电视采用新的制作技术和传输格式, 将拉动内容拍摄、制作以及网络传输行业基础网络设备、系统、终端、软件方面的投入, 对中国相关设备商设备的更新换代和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3D电视用户规模的快速增长, 将进一步推动国内设备及系统制造商边际成本降低, 提振整个软件、通信设备行业的研发能力和运营维护能力。

对于3D电视终端制造商而言, 具备3D功能的电视机、机顶盒及其他形态的终端是3D电视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家用电器和消费电子产品厂家在生产LCD、LED或等离子技术的高清电视机的同时, 通过增加3D处理器以及其他支持3D功能的硬件, 支持3D音视频播放功能, 实现3D电视服务。同时, 芯片制造业、软件业、外围零部件和配件以及家电零售业共同围绕终端设备研发和生产, 形成新的产业链协作模式,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3.5用户

3D电视的最终消费者是用户, 因此用户是3D电视产业链中另一关键环节。3D电视作为文化产业领域的全新项目, 对中国的高清3D产业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其区别于传统2D电视的逼真画面享受必将让普通用户收益最大化。随着3D技术的成熟、三网融合的推进以及新型消费电子的突飞猛进, 3D化、高清化、融合化已经成为广播电视发展的必然趋势。未来, 裸眼3D、超高清3D的发展将满足用户更高一级的娱乐需求。技术的革新与用户高质量的3D需求, 又反过来整体拉升3D电视产业链各环节的创新增值, 这种双向作用将持续推动中国新阶段信息产业、文化产业发展。

4 3D电视产业价值分析

首先, 3D电视能够重塑电视在家庭娱乐中的价值。自从进入千家万户之后, 电视机在过去数十年时间里一直是家庭娱乐的中心, 而随着多样化信息终端 (PC、手机、平板电脑等) 的迅速发展, 传统电视提供的视音频服务已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尤其是年轻一代, 他们希望通过多样化终端更快捷地享受个性化生活, 这样家庭成员开始在电视与其他终端之间做出选择, 客厅开始逐渐退出了家庭娱乐的中心地位, 家人在一起“分享”电视节目的机会越来越少。3D电视的出现, 将3D视频影像与传统2D电视有机结合, 给予家庭成员在其它终端上感受不到的视觉体验, 让家庭娱乐重新由书房回归客厅, 让家庭成员在享受快乐的同时还可以感受家庭的温馨, 找回一家人看电视的乐趣。从这个层面上来说, 3D电视改变的不仅仅是人们的娱乐方式, 还将改变家庭成员间的相处方式以及用户的生活方式。3D电视机或3D机顶盒作为未来数字家庭的娱乐终端, 也是综合性服务平台, 其产业规模将远远超越当前电视的产业规模。

其次, 3D电视服务有助于推动中国宽带接入网络的应用普及和整体升级。目前普通的2D视频对接入带宽的需求有限, 面对1Mbps以上的带宽没有明显的需求。因此, 用户对于宽带接入业务的需求相对饱和, 每用户平均收入和用户包月量难以提高。由于3D电视特殊的传输格式以及高质量高清3D对于带宽的传输要求, 3D电视的普及将有可能改变这种局面, 从而提升宽带接入服务市场的规模, 促进各类宽带接入网络发展, 其中包括电信运营商ADSL的升级和光纤到户 (FTTH) 网络, 以及有线电视网络的数字化、双向化改造和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的建设。

再次, 3D电视的普及将带动电影电视制作产业的发展。目前, 电影电视制作产业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 各种类型、各种题材、不同制作成本的电影电视充斥着市场, 造成了当前的混乱局面。3D电视的制作需要有一定投资规模、一定技术能力的公司参与, 这有助于提高3D内容制作的质量, 提高国内电影电视市场的整体竞争力, 促进电影电视内容制作整个行业的发展。

最后, 3D电视能有效发挥打击盗版的作用。从用户体验来说, 3D电视的体验可以做到和播放3D DVD片源效果一样, 甚至更好。这样的用户体验, 对于网络运营商带宽服务的提升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主要体现为ARPU值 (单一用户营收平均值) 的提高和对带宽要求的提升。可以想象, 在合理收费的基础上, 3D电视将对知识产权保护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 由于3D电视服务平台对内容提供商保持公平开放的态度, 凡是拥有运营能力的内容提供商都可以参与进来。众多的内容提供商可以充分分享3D电视产业潜在的市场, 促进市场的充分竞争, 进而推动内容提供商和3D电视产业共赢发展。

上一篇:高校体育社团现状调查下一篇:执法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