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影产业发展建议(共8篇)
我国电影产业发展建议 篇1
我国电影产业发展战略思考
以国际化的视野,适应电影产业发展战略的规律和特点,有针对性地解决其中存在的若干突出问题,促使电影产业在规模、质量和效益等方面实现大幅度提升,在中国文化产业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引领作用。
电影产业作为典型的文化创意行业,已成为引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先导产业。近几年来电影体制改革极大地释放了电影产业发展的潜力和活力,而电影产业发挥潜能的大幅度释放又恰好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速的机遇叠加在一起,从而“十一五”时期成为我国电影产业从恢复性增长到持续、快速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电影产业规模和经济总量得到大幅度扩张,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电影市场持续繁荣发展。随着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和《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电影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产业发展战略,产业政策逐步完善,在文化产业乃至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先导行业的重要作用。
今天,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为“十二五”期间电影产业发展谋篇布局,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抓住当前的有利机遇,实施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战略thldl.org.cn,以国际化的视野,适应电影产业发展战略的规律和特点,有针对性地解决其中存在的若干突出问题,促使电影产业在规模、质量和效益等方面实现大幅度提升,在中国文化产业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引领作用,为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家战略目标做出积极的贡献。
一、中国电影产业面临的历史机遇
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在克服亚洲金融危机后进入持续、高速发展阶段,尽管20082009年遭遇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但在国家出台一揽子综合配套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努力下,我国经济发展仍然保持了良好的态势。
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战略也面临几大机遇:一是我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资本充裕,流动性过剩,我国已经从长期以来资本短缺的进口国而转变为资本过剩的对外投资国,这对高度依赖资本投入的电影产业来说,无疑是十分有利的。二是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内需市场明显扩大。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物质产品都存在着结构性过剩的问题,而文化产品和服务则仍存在着供给缺口。包括电影在内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存在着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市场空间。三是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为电影产业发展战略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伴随着城市交通、通讯、房地产等基础设施硬件的快速发展,城市文化的软件建设也迎来大发展的黄金时期,为电影产业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
同时,电影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不容忽视:一是在后金融危机时期,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将对电影产业的投资和市场都有所影响。二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面临诸多风险问题,这一发展阶段的基本特点既对电影产业的发展导向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电影产业的增长速度和发展规模。三是电影产业自身发展还存在着市场主体规模小、集中度低,专业化和复合性的核心人才缺乏,影院和银幕少、布局不合理,以及与相关行业融合度低、电影衍生产品发展缓慢等问题。总之,在国家电影产业政策趋于完善,产业发展的外部市场环境日益改善的情况下,目前电影产业存在的问题更多的是来自于自身的挑战。
二、跨越式电影产业发展战略思考
实施资源整合战略,提高电影产业的集中度和集约化水平。电影产业作为高投入、高收益的文化创意行业,必须有一批大型企业在产业化的发展运营中发挥主导作用。市场主体的强弱,始终是电影产业能否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的关键。针对目前我国电影企业规模小、集中度低、抗风险弱的现状,在“十二五”期间,要按照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要求,在财税、金融政策上着力扶持素质好、有竞争力的电影企业通过上市融资,依托资本市场的投融资平台,实行市场化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和资源整合,培育一批混合经济的大型电影企业,作为电影市场上的投融资运营主体,在调整和优化电影产业结构中发挥战略投资者的重要作用。形成以大型电影企业为龙头,中小电影企业配套服务的市场主体格局。实现电影产业规模和效益的大幅度提升,为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作出积极贡献。
实施电影渠道建设的重点战略,着力解决电影产业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目前,我国电影发行放映的终端电影院和电影银幕数量严重不足,成为制约电影产业发展公认的瓶颈问题。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我国电影院线为37家,电影院1697家,银幕4723块,预计到2010年底,电影银幕将增加到5500块,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但仍难以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一方面,电影院线主要集中在大城市,中小城市数量少,群众看电影还比较困难;另一方面,电影院和银幕的总量不足。目前,我国电影院和银幕的总量与法国不相上下,而法国仅有6000多万人口。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影产业大国,银幕接近40000块,是中国的8倍,而人口仅3.07亿,不足中国的1/4。可见中国电影院线发展的潜力还非常大。为此,在“十二五”期间,要抓住城市化进程的机遇,实施“电影银幕翻番计划”,着力发展中小城市的数字影院和数字银幕,使我国电影院和银幕总数迅速增长,结构不断优化,技术层次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实施“大电影产业”发展战略,促使电影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的龙头产业。新技术革命和现代传媒为文化功能的扩展提供了新的手段,“三网合一”意味着文化行业之间、文化与电信、旅游、体育等相关产业和行业融合化的发展趋势。在当今大众消费时代,电影作为典型的文化创意产业和内容产业,正日益突破传统电影院消费的模式,通过付费电视频道、有线和无线电视网络、卫星直播电视、DVD、LD、VHS、互联网、移动通讯工具进行传播,并与旅游、演出、广告以及玩具、服装、时尚等相关产业发生广泛的渗透和融合,形成电影、电影衍生品、电影相关产品在内的大电影产业的发展格局。在“十二五”期间,要抓住产业融合化的发展趋势,发挥电影号召力、影响力和渗透力强的优势,通过电影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拉长电影的产品和产业链条,在推动电影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这几年电影产业在金融危机中率先走出困境,实现大幅度增长,成为带动文化和相关产业发展的“人气产业”和“先导产业”,但还不是龙头产业,因为电影产业的规模还不够大,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度还不高。只有推动电影与相关产业进一步融合发展,形成水乳交融的大电影产业发展的规模经济,电影产业才能真正成为我国文化产业的龙头产业。
实施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战略,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推动中国电影产业跨越式发展。我国电影产业到目前为止,本质上仍然还是一个内需产业,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为主。我国电影产业在人才培养、创作理念、专业化分工和技术水平等方面与发达国家都还有不少的差距。好莱坞的经验表明,实行开放的全球资源配置、全球市场营销的产业
发展战略,是电影产业提高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在“十二五”期间,实施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战略,就是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在充分发掘国内资源潜力的基础上,采取联合、项目合作、合资经营、委托经营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吸引国际优质电影资源为我所用。要抓住金融危机以来西方一些电影企业面临资金困境的机遇,发挥我国资金充裕、市场广阔的比较优势,在国家金融政策的支持下,主动出击,购并西方有价值的电影、动漫企业和相关资源,推动中国电影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与我国的经济大国地位相匹配。
作为企业的管理核心之一,战略发展总监担负着企业战略研究、规划、制定的重任,要善于在大环境下找出适合的产业发展战略方向。清华大学企业战略发展总监领导力再造高级研修班旨在培养学员容世容人容事的襟怀,高瞻远瞩的视野,深刻的洞察分析力,正确的判断力,以及持续创新的创业家精神,通过企业发展战略、资本运作、管理心理学与经营创新、传统文化等专题课程的学习,打造谙伦理、有气度、有远见的新一代企业领导人。
我国电影产业发展建议 篇2
一、微电影营销的现状
1. 微电影的产业链尚未形成
微电影在营销方面尚且处于起步阶段, 并且也没有形成相应的产业链。微电影的制作成本比较低, 并且现在也没有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去监管和规范微电影的市场, 多方面的原因导致了微电影的创作质量参差不齐, 造成了微电影市场的混乱。并且在市场上出现的低劣微电影, 直接影响了消费者对于微电影的认识, 抵触微电影广告, 最后的结果就是微电影市场的崩溃, 让微电影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2. 微电影的营销效果难以评估
微电影的营销收入主要是以微电影营销效果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消费者对微电影的心理认知;微电影的营销活动所带来的社会效果。基于这三个方面, 对微电影的营销效果无法进行评估。微电影的营销方式不同于传统的营销方式, 并且现在对于微电影的评价体系还没有构建成功, 所以微电影的营销效果难以进行评估。当下仅注重的就是微电影在网络上的点击量, 但是这些点击量并不能对微电影的营销效果进行评估。
3. 微电影的市场监管缺失
微电影市场是在社会上刚刚形成的, 并且在作品的制作中良莠不齐, 也就是说每一部微电影并不能完全的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也没有在微电影中体现艺术性。微电影在进入市场的时候, 门槛比较低, 并且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 导致了一些含有低俗、暴力等方面的微电影大量出现。这些微电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观看兴趣, 导致了大量的消费者流失, 不利于微电影市场的扩大。这种短期的缺乏监管的微电影市场, 可以会导致微电影市场严重的混乱, 影响微电影营销的正常发展。
二、微电影营销的发展趋势
1. 将创意融入内容, 树立微电影品牌
新媒体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 如何在鱼目混珠的广告大潮中独树一帜、标新立异, 是微电影营销的重要一环。要让受众有看下去的兴趣, 要求微电影必须能够抓住眼球, 引人入胜。不仅要有受众关注的社会热点话题, 在内容和语言上要活泼生动, 诙谐有趣, 在表现形式上也要接地气, 于产品而言, 效果最好的是人际传播, 大家都觉得好的产品才能迅速打开市场, 微电影的营销也是如此。这就要求企业把产品理念和品牌融入微电影中, 让受众自然地接受广告, 避免像硬性广告那样生硬。
2. 立足于微电影本身, 整合微电影的产业链
微电影的营销应当是立足于微电影自身的, 并且在营销的过程中, 要整合微电影的产业链, 保证微电影行业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一部好的微电影, 需要从编剧中就开始重视, 然后在拍摄过程以及后面的营销进行完整的包装。微电影的产业链需要整合, 而不是垄断。整合微电影的产业链, 要立足于微电影的本身, 让微电影各个产业链的方面, 为微电影进行服务。
3. 以消费者意愿为导向, 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新媒体时代消费者不仅是消费信息的传播者, 也是消费信息的发布者。微电影营销的策划人员, 需要根据消费者的意见将营销战略进行调整。微电影的制作企业要抓住互联网时代的特点, 不断地与消费者互动, 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双向性的互动可以让消费者更好地参与到微电影的营销中, 并且经过各种网络软件对微电影进行反馈, 让企业能更好地进行微电影营销策略的调整。
4. 加强市场监管, 营造良好的微电影营销环境
微电影在营销的过程中, 加强市场监管, 杜绝低俗的内容进入到微电影市场中。市场监管是微电影营销中保证微电影质量的有效途径, 并且也能够让微电影在起步阶段得到良好的指向。市场的监管, 能够保证低俗的微电影不再进入到微电影市场中, 并且保证微电影行业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三、微电影营销的模型建议
在微电影营销发展的进程中, 应紧紧抓住时代发展的步伐, 构建科学的模型。首先, 在内容上要与时代相契合, 把传承与创新融合于一体, 既反映社会现实又不失中华文化的传播, 以满足消费者现实的和潜在的心理需求。第二, 在制作方面更加专业化和规范化, 商业的定制是微电影营销的趋势之一, 企业需要在微电影中软性的植入广告, 不像传统电影硬性植入广告那样让消费者反感。第三, 在传播渠道上要重视媒介整合, 力求传播范围最大化, 微电影营销效果评价所重视的是点击率和转载量。移动互联网的传播平台对传统媒体将产生强大的冲击, 并分流部分广告客户。然而微电影营销并不否定传统媒体, 相反, 应该利用这一趋势, 结合两者的优势, 进行交叉的、互动的、全面的立体式传播, 实现自身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加强与相关产业有效地整合和互动, 达到传播范围的最大化是必然趋势。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网络新媒体的兴起, 微电影营销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运用, 当人们还没弄清它的概念、内涵和外延时, 它已经以迅猛之势占领了各大网络媒体及电视媒体, 并以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不断创新着它的制作理念和表现方式, 成为新媒体品牌营销的新秀;本文在分析了微电影营销现存的问题, 提出了微电影发展趋势和培育健康的微电影营销的模型。
关键词:微电影,营销,发展趋势,模型建议
参考文献
[1]康初莹.“微”传播时代的微电影营销模式解读[J].新闻界, 2011 (07)
我国电影产业发展建议 篇3
一、中国电影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电影评价体系不科学,产业创造力精神不足
创造力的保护和激发主要来自于健康的产业环境和追求创造的产业精神。目前,我国电影产业的评价体系并不科学,唯票房论的倾向非常明显。评价一部电影的标准是票房,而一部电影的票房甚至影响到了上市公司股票价格的浮动,“股票与档期内上映影片的市场预期形成直接关联。”[1]同样,在唯票房论的时代,院线建设毫无特色,档期排片考虑的是大片,许多中小成本、艺术特色类的电影根本无缘上线。截止2013年底,中国城市院线为45条,农村院线为249条[2],院线建设同质化严重。电影产业说到底是创意产业,其创造力表现为一种具有市场价值的文化创新。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同时关注电影的经济属性和艺术属性,合理地引导电影产业的良性发展,成为当下电影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二)电影产量不断增长,但适应市场多元需要的产品供给不足
目前,中国电影产量不断增长,但大多数电影产品市场适应性差,产品竞争力弱。2013年,中国故事片产量638部,其中仅三成左右的影片能进入电影院,而这三成中能赚钱的不到三分之一。大部分国产电影的美学观念、制作水平,或是艺术质量、娱乐效果都无法满足电影市场的需要。一方面,受电影商业化的冲击,电影在艺术性上出现普遍滑坡。而另一部分电影,尤其是受到地方政府资助的主旋律电影,受到创作观念的影响,质量普遍不高。随着电影产业规模的扩大,观众电影偏好的出现,势必导致对电影多元化的需求。而目前,奔跑在高速路上的中国电影很显然对观众需求这块领域还缺乏深入挖掘。
(三)产业组织政策向大公司倾斜,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差
电影产业自改革以来,为提高电影市场的集中度,营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电影集团,产业组织政策向大公司倾斜,鼓励形成以综合性大型媒介集团为主导的大电影产业组织。但是,电影产业是创意产业,而在市场中小企业更能发挥其在创意方面的灵活性。“在电影产业中,中小企业贡献了多数的就业和创意,在产业链上微环节的方式为大企业提供分工协作,对电影产业生态的健康至关重要。”[3]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能够享受的财政支持很少,融资难,抗风险能力差。
(四)产业结构不优化,产业链不健全
电影产业具有高附加值属性,对于带动相关文化产业如电视业、音像业、旅游业、玩具业、出版业等的发展具有拉动作用。但是,我国电影产业由于核心创意环节——制片业的粗放式发展,产品的附加值低,对于带动相关的产业发展没有明显的拉动作用。据统计,我国电影产业票房收入占76%,电影后产品收入占24%;而美国票房收入27%,电影后产品收入占73%。美国电影能在后产品环节赚取丰厚的利润,正是源于其完善的产业结构,它的特点是制作环节内容为王,而在发行环节实行商业运作,按市场规律经营,其产业链完善而环环相扣。正是这种完善的产业结构,为电影产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在成长动力。
(五)版权保护不力,产业法制建设滞后
电影产业做得好的国家,根本原因是具有严格的版权保护制度,重视对原创的保护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护并开发具有竞争力的原创作品。我国在这方面已做出了严格的的规定:如没有编剧的剧本版权授权书,电影不能立项制作;由其它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则要求提供“原著改编意见书”等。但从实际来看,剧本的原创作者很少能获得比较公平的报酬。
电影产业是资本密集型的高风险产业,需要公开、透明的法律环境来规避政策的不确定性带来的投资风险。但是目前由于《电影促进法》在内容审查制度方面并未进行调整,电影分级制度也未实行,这为未来的中国电影创作及投资留下了较大的不稳定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电影从业者创造力的发挥。
二、发展中国电影产业的政策建议
如果中国电影产业在走向大电影产业的道路上,由于创造力不足而后续乏力,中国电影高速发展的势头也许很快就会面临危机。因而,为了进一步推进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在加强宏观管理和微观服务的基础上,应该注重从保护和激发电影创造力的角度推动中国电影的发展:
(一)建立科学的产业评价体系,推进特色院线建设
建立科学的产业评价体系,就是要建立与电影产业化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和标准,学者梅.L.拉里教授认为促使美国影视创意产生并能付诸实践的关键因素是“美国影视产业很标准化”。[4]在电影生产环节、流通环节、消费环节都有非常清晰的产业标准。这种标准化使电影产业能更加有激情却理性地进行发展,能对不同类型、不同品种的电影做出合理、恰当、有说服力的分析和阐释,同时推进特色院线建设,专注特色化、差异化的思路,赢得最广泛的观众群体。
(二)加大对电影产业的扶植力度,强调电影文化的创新
目前,政府财政和电影基金主要投资于主旋律电影的创作。这种带有意识形态的投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电影类型的多样化发展。“可以把所有按照市场化的方式进行运作、根据相应档期进入电影院正常放映的影片,统称为‘主流电影’。”[5]扩大政策财政和电影资金的投资面,加大对电影业的扶植力度,强调电影文化的创新和多样性。借鉴韩国、法国等国家对电影业的政府财政支持的操作经验。政府财政和电影基金支持的重点应是新人新作的支持、电影新技术的引进和开发、电影艺术创新等方面。
(三)营造公平的产业环境,鼓励中小企业参与竞争
目前,电影产业的相关政策缺乏务实的中小企业政策,在未来的发展中,建议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具体表现为对做出创新贡献的中小企业进行一定的奖励和财政支持。引导中小企业更多地进行分工协作,促进电影产业专业化水准的提升。同时,进一步降低和规范产业的进入壁垒,让更多的中小电影企业有效地参与产业竞争。
(四)加大版权保护,推动电影产业价值链的延伸
目前,我国电影产业的价值实现途径过于单一,应加大电影后产品的开发和市场推广力度,积极推动电影产业链价值的延伸。政府相关部门要重视对电影业的版权保护,联系各方加大对非法电影市场的打击力度,规范中国电影市场。以版权为核心,推动包括电视版权、网络版权、形象产品的开发、相关版权的转让等,通过版权授权获得更大的收益,借此推动电影产业链的延伸和完善。
(五)加快相关法律的制定,完善电影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法规政策体系
2013年7月11日,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6],其中第14条表示:取消一般题材电影剧本审查,实行梗概公示。可以看到,“一般题材”这一概念界定存在一定的模糊性,未来国家政策应对电影审查制度逐步走向开放,鼓励更多具有创造力的作品出现。同时,继续在财政、税收、资助、基金等相关的政策、法律措施方面进一步的完善,将中国电影业由行政管理尽快转变为法制管理。同时不断完善电影与其它行业的跨领域整合政策,规范电影市场的管理,最终形成保障我国电影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法规政策体系。
[1][2][6]数据来源:2013-2014年艺恩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
[3]刘藩.产业政策杠杆撬动中国电影强国梦[J].电影艺术,2010(4).
[4]李继东.美国电影产业创意问题与研究纬度、趋向[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9(4).
我国电影产业发展建议 篇4
我国垃圾沼气产业发展趋势与政策建议
http:///show.php?contentid=198526 2011-11-10 09:55:33 中国能源网 微博评论浏览次数:0字号:T|T【中国能源网讯】以“推动中国气体能源产业发展和国际化合作”为主题的“2011第二届中国国际气体能源峰会暨生物天然气产业国际高峰论坛”于2011年11月10-11日在著名的中华古文化发源地----河南安阳隆重召开。以下为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调查研究部主任严新宝的发言: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据统计,目前中国城市每年因垃圾造成的资源损失价值在250-300亿元,如采用分类收集处理,实现垃圾资源化,每年可创产值至少2500亿元以上。垃圾就是一种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充分利用它会产生巨大的经济利润和生态利益。《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9号]指出,由于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生活垃圾激增,垃圾处理能力相对不足,一些城市面临“垃圾围城”的困境,严重影响城市环境和社会稳定。还指出,到2015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生活垃圾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提出全面推广“生物处理”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方式。因此,如何全面提高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和水平,提高垃圾综合利用价值,实现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等已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也是新能源企业发展气体清洁能源的一次重要历史机遇。
(一)生物天然气产业发展的趋势
生物天然气是指从生物质转化而来的燃气,与天然气的性质相当,且具备绿色、清洁、环保、可持续等特性,包括沼气、合成气和氢气。目前只有沼气具有成本优势,所以一般所说的生物燃气主要是指沼气。近年来,德国、瑞典等欧洲国家越来越重视生物燃气的应用,已经开始规模应用于热电联供、管道燃气、交通燃料等。德国制备生物燃气的原料主要为能源植物和畜禽粪便,多采用高浓度混合存储气一体化发酵罐体,用途由直接驱动发电机组进行热电联产,开始向管道生物天然气、车用燃气方向转变,并制定了到2020年、2030年生物燃气产量分别达到6亿和10亿立方米的发展目标。瑞典在全球率先开发车用生物天然气,制备生物燃气的主要原料是城市生活污水污泥,餐厨垃圾以及食品工业废物。从1996年起开始使用以生物燃气为动力的公交车。目前,瑞典境内生物燃气总产量的1/4净化提纯后作车用燃料,用量已超过天然气,2009使用生物天然气的车辆已有2.3万辆,加气站104个。
欧洲生物燃气的发展得益于相应的配套法律法规和优惠税收政策的支持,并且为促进生物燃气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德国开始重新调整政策,发挥生物能源环境友好、可持续与能源积极作用。德国、瑞典等欧洲国家生物燃气工程科技创新的经验、做法和产业政策对我国生物燃气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德国、瑞典等欧洲国家生物燃气技术世界领先,但其生物燃气的资源潜力却无法与中国相比。我国沼气使用规模、技术推广水平,在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可用于生物燃气的资源特别富集,其中,我国每年产生近10亿吨垃圾,排在世界前列,我国政府对垃圾资源化和清洁新能源产业的高度重视,发展垃圾生物燃气产业具有得天独厚优势,全国大中型沼气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如:中丹共建的安阳“国内首个生物天然气工业化车用燃料应用示范性工程”建成投产,世界最大的“畜禽类沼气发电厂”在内蒙古正式投产等等,以上都充分表明我国生物天然气产业潜力巨大,发展趋势如火如荼,将成为新能源领域中的一支新生力量,正在异军突起,推动着绿色环保产业快速发展。
(二)发展垃圾沼气是垃圾资源化的重要选择
目前,我国城市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有填埋、焚烧和堆肥。填埋需要建设大型的垃圾填埋场,占地面积广,填埋技术操作相对简单,投资费用和处理费用较低,但填埋后的垃圾同样也会发生反应在地下生成沼气及各类有害气体,造成对可开发利用的二次能源的极大浪费,而流失的沼气和有害气体对周围环境也造成了严重污染并对臭氧层造成了破坏,填埋垃圾产生的沼气中富含甲烷,而甲烷对大气造成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0多倍,垃圾填埋场逸出沼气的无序排放对环境的破坏将是非常严重的,如果防渗技术不够,还将导致潜在的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渗好的填埋场所产生的渗滤液需经脱氮、除磷、好氧处理达标后排放,需消耗大量能源和资金。根据国发〔2011〕9号文规定:“土地资源和污染控制条件较好的城市可采用填埋处理技术”,未来这种技术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部分城市也将垃圾进行焚烧处理,并建设垃圾焚烧电厂,将垃圾转换成电能,利用垃圾焚烧发电虽然有效处理了垃圾,但在焚烧发电过程中,会通过烟气排放出二恶英及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危害人体健康,据动物实验已经表明,1克的二恶英就足以杀死1万人。
垃圾堆肥能将垃圾中有机物部分转化成土壤改良剂成分,可用于园林绿化,花卉用肥等,但是好氧堆肥将有机物降解为二氧化碳,既未将这部分资源充分利用,也造成温室气体的排放,垃圾堆肥不仅占地面积大,而且反应速度慢,市场还需进一步开发扩展。
从以上城市垃圾处理方式不难发现其中都存在弊端,利用城市垃圾生成沼气再加以利用的方法是比较可取的,也是培育气体能源的新突破点。在传统能源日趋枯竭、环境气候不断恶化的情况下,沼气作为新型的可再生清洁能源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普遍关注。利用垃圾生成的沼气再经过净化、加压等工艺处理后,既可以用来发电并入电网,也可以通过管道输送到千家万户用作居民燃气以及用作工业燃料、车用燃料,生成沼气后的沼气渣则可送到堆肥厂制成有机肥料,可将城市垃圾沼气发电与分布式能源项目建设相结合,在天然气供应紧张的城市采用沼气作为分布式能源站的燃料,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优化城市能源结构,提高城市资源循环利用率。城市垃圾沼气作为一种新型的再生性能源,沼气潜藏的商业价值和社会效益应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三)我国城市垃圾沼气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我国城市垃圾沼气产业正在逐步兴起,正在从分散建设管理向产业化和社会化服务转变,迫切需要在政策、资金、技术、服务、规范以及统筹协调上确定新的原则和措施,以利于城市垃圾沼气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现针对我国城市垃圾沼气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国家和地方尽快出台城市垃圾处理实施细则,并利用财政政策进行引导。
目前制约城市有机垃圾处理行业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是原料保障和处理补贴。关于原料保障,国发〔2011〕9号文中明确要求:城市“建立完善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监管体制机制”,确保垃圾实现无公害化处理,防止出现地沟油和垃圾猪等问题。但目前国内大部分城市要么没有完善的城市垃圾强制处理政策,要么执行不严格,建议出台细则文件,规定餐厨垃圾、畜禽粪便、市政污泥等进行定点处理,同时对处理技术进行指导。国家没有统一的垃圾处理补贴政策,“十二五”规划中关于环境保护部分明确提出“建立健全污染者付费制度”,目前国内只是对污水和生活垃圾有处理补贴机制,对于餐厨垃圾、公厕粪便和市政污泥等均没有具体规定,建议相关部委引导地方政府按照自己的财政能力制定相关处理补贴政策和收费政策,强化对利用有机废弃物生产生物天然气的企业予以政策补贴,通过经济手段来使有机垃圾处理厂能够正常盈利,形成良性循环。
2、建立多元环保投融资机制,完善税收支持政策。
垃圾处理项目属于市政项目,投资额度大、投资回收期长,单靠企业自身的能力很难为继。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多元环保投融资机制”,对企业的融资困难,建议国家在政策性贷款及商业长期贷款方面支持从事垃圾处理的企业。扶持鼓励各类企业以各种投资方式来发展城市垃圾沼气产业,这样既可增加能源,减少污染,又能增加就业,但政府要按区域垃圾量进行规划,防止一哄而上。
在税收方面,目前垃圾沼气产业只能享受到所得税三免三减半的政策,而这一政策在短期内还无法使企业受益,在增值税方面,财政部财税[2008]156号文规定“销售利用垃圾发酵产生的沼气生产增值的电力或者热力实行免征增值税税收优惠政策”,这一政策一方面需要发电并网方可受惠,无法实现并网的则很难享受,另一方面,对于车用沼气方面却没有具体规定,从事车用沼气生产的企业至今也无法享受到这一政策,应将税收支持范围从沼气发电扩大到沼气民用、沼气车用和沼气工业应用。城市垃圾沼气产业属于公共服务事业,能否考虑实行免税,政府也可以按他们处理的垃圾量,每吨给予若干垃圾处理费或实行垃圾处理收费制。
3、将对农村沼气工程的支持政策推广到城市垃圾沼气,促进城市垃圾处理与沼气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十一五”期间,中央累计投入农村沼气建设资金212亿,沼气行业已形成完善的工作体系。国家为支持农村沼气发展,制定了很多支持政策,其中包括《国债资金农村沼气建设项目》、《农村能源基本建设项目》和《农村小型公益设施建设补助资金农村能源项目》等支持政策。如《农村小型公益设施建设补助资金农村能源项目》就规定“包括户用沼气、小型沼气工程、秸秆气集中供热工程等项目区每建一个8-10立方米的沼气池,国家补助资金400元;存栏500头以上的养猪场建一处向100户居民供气的小型沼气工程,国家补助资金10万元”,这些政策对于农村沼气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目前城市垃圾沼气发展正处于非常关键的时期,能否考虑将这些发展农村沼气已经十分有效的补贴政策应用到城市垃圾沼气的发展之中,从而促进城市垃圾沼气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4、确定若干城市垃圾沼气典型试点项目,以点带面联动发展,并从整个产业链角度来支持城市垃圾沼气产业的发展。虽然中国农村沼气发展的历史很长,但城市垃圾沼气产业在中国发展的时间并不长,无论是政策还是技术,很多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探索实践。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能够将具有先进技术和典型代表性的企业或项目列为城市垃圾沼气示范项目,一方面从政策上鼓励进行相关创新实践,另一方面将实践与探索经验推广到全省及全国。
在沼气产业比较发达的欧洲,从垃圾处理,到生产沼气、有机肥,再到市场销售,从技术研发,到设备制造,再到标准化体系建立,已经形成了一条相当完整的产业链,在产业链中,处于各个链条中的各个企业分工协作,再加上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整体的协同效应非常明显。目前,我国这样的产业链还远远没有建立起来,上游是各类养殖场、污水处理厂、餐饮酒店,而下游则是加气站、农田等,相互之间没有关联性,导致企业原料难得,产品难销,大大影响了企业的效率。国家在设备加工制造和工程建设方面,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也是目前垃圾处理行业相对比较混乱,无法形成有序发展的重要原因。
要推动中国城市垃圾沼气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应从产业链角度来统筹规划,垃圾资源回收利用整个产业化链条的建立与完善,离不开一整套的科学体系,在上游强制要求垃圾无害化处理来保证原料(如国家出台餐厨垃圾处理等相关规定,但如:鸡粪、猪粪、牛粪、秸秆等国家没有明文规定的有机废弃物就难以收集,而恰是这些垃圾给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危害),中游支持技术创新(如:对城市沼气技术创新设立奖励,加大对沼气提纯压缩、管道输送和罐装使用的研发力度,拓展沼气用途)、装备制造(如:完善各项标准体系、补贴机制、税收优惠),在下游对产品销售进行支持(如:对沼气车用项目优先给予加气站指标,对沼气发电消除并网障碍,有机肥实行必要补贴或优先采购),从而形成良性发展的产业生态圈。
根据我国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着重发展城市垃圾沼气产业,我国城市垃圾沼气产业前景巨大,发展城市垃圾沼气不仅有利于缓解我国能源供应紧张的局面,还有助于处理城市每天产生的大量垃圾,解决城市污染问题,同时,也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加快完善各项配套政策,促进垃圾沼气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我国电影产业发展建议 篇5
学号:20101048姓名:买迪乃木·那斯尔丁
摘要:介绍我国风力发电的现状,主要从风能资源、国家政策、融资环境、风机国产化等方面详细分析我国风电产业目前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阻力,并借鉴国外发展风力发电的经验,提出解决困难的主要方法和途径,为我国风力发电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字:风能资源;发电设备;政府扶持
引言:到2010年底,中国新增装机18.9GW,累计装机达44.73GW,尽管未能再次翻番却也保持了73%的增速,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是继2009年新增装机位列全球第一后的又一发展里程碑。这主要归功于中国政府设立了一系列的目标,力求非化石能源在2020年的能源供应总量中占据15%,同时为应对气候变化提出了较高的排减目标和行动计划,到2010年底风电贡献电量为50.1TWh。
风是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太阳辐射热引起的。据估计,到达地球的太阳能中虽然只有大约2%转化为风能,但其总量仍然十分可观:全球的风能约为2.74×109 MW,其中可利用的风能为2×107 MW,比地球上可开发利用的水能总量还要多10倍[22]。人类利用风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但数千年来,风能技术发展缓慢。但是,自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以来,在常规能源告急和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双重压力下,风能作为一种无污染和可再生的新能源才重新有了长足的发展。风能的开发利用是我国乃至全世界正在发展中的行之有效的绿色能源形式,也是我国未来能源发展中最有潜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风力发电是我国发展最快的发电技术。截至2006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为260万kW,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0.42%,发电装机规模已从2004年的第10位上升至第4位,发展速度已位居世界第2位[9];2010年风力发电装机容量还将从2007年的605万kW增长至2 000万kW[6]。
我国的风能资源有两个特点:一是风能资源季节分布与水能资源互补。我国风能资源丰富但季节分布不均匀,一般春、秋和冬季丰富,夏季贫乏。水能资源丰富,雨季在南方大致是3~6月,或4~7月,在这期间的降水量约占全年的50%~60%。在北方,不仅降水量小于南方,而且分布更不均匀,冬季是枯水季节,夏季为丰水季节。丰富的风能资源与水能资源季节分布刚好互补,大规模发展风力发电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中国水电冬春两季枯水期发电电力和电量的不足。二是风能资源地理分布与电力负荷不匹配。沿海地区电力负荷大,但是风能资源丰富的陆地面积小;北部地区风能资源很丰富,电力负荷却很小,给风电的经济开发带来困难。
中国幅员辽阔,陆疆总厂2万多公里,海岸线1.8万多公里,风能资源丰富。根据气象部门的资料,可开发的陆地风能资源大约为253GW,可利用的海洋风能资源大约为750GW。沿着东南沿海和附近的岛屿,以及内蒙古、新疆、甘肃、青藏高原等地区都蕴藏着丰富的风能资源。年平均风速6m/s以上的内陆地区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
风力发电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具有施工周期短、维护费用低、清洁无污染和不消耗任何燃料的优点。随着发达国家对二氧化碳减排义务的承诺,风力发电受到了许多国家的重视,成为未来能源的重要来源。但风能也有密度低(能量密度也很小)、不稳定、地区差异大的弱点。风电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发展风电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风能资源、风电设备制造、风电场运行、电网建设等诸多领域,虽然2006年《可再生能源法》颁布实施后,中国风能建设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目前仍旧存在着一些制约性的“瓶颈和问题”。
风力发电存在的若干问题
1.风能资源勘察不够科学、准确,存在盲目性。风力发电机组组的运行是一项复杂的操作,涉及的问题很多,通常风力发电的有效风速为 3~25 m/s,风电场选址的最基本的条件是要有能量丰富、风向稳定的风能资源,具体风电场内风机的选址还应根据风资源评估参数、风电场宏观选址和微观选址等几方面。因此,风电场选址对于风电场的建设是至关重要的。而我国现有的风资源的分布比较分散,品位不高,难以满足风电快速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进一步细化。
2.购买国外设备,成本高。风力发电的成本主要是厂房和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投资成本,约占总投资的 80%左右。按照我国增值税抵扣的相关政策,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值税不能抵扣。多年来,风力发电和其他行业一样执行17%的增值税税率,由于没有购买燃料等方面的抵扣,因此风力发电实际税赋要明显高于火力发电,因为没有购买燃料、动力等生产资料的抵扣,因而形成了增值税实际税负高于火力发电的情况。另外,国内已经建成的风电容量高档、大型仪器设备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导致风电场投资高、效益低、电价高,与火电、水电、核电相比较,缺乏竞争力。国产的风电设备从而可以显着地降低可再生能源的电力成本,但目前,由于现在国内设备制造水平较低,应用规模小,国产风电机组在我国的风电场中还未占一席之地。
3.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由于风电场前期投入大,成本回收慢,而国内的风电项目缺乏市场准入政策,投融资渠道较窄。由于风能收益受到关注以及政府的优惠政策,银行对风电、生物质发电项目贷款期限远短于火电和水电项目的贷款期限,偿还期限大多为 5~8 a,利息也没有优惠,仅为 7 a,这加重了风电项目在还贷期的还贷压力,由于受投融资条件的限制,往往只能上一些小规模的项目,导致我国风电普及率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很低,电价下降缓慢。对风电投入总体上呈现出科研经费不足,科研经费增长速度不高,正制约着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
风力发电前景的建议
1.深化前期工作,做好风电场项目的勘察。风资源的测定以及风电场址选择的得当与否,就意味着其享有 “地利” 优势,对提高风电的经济效益至关重要。它是发挥风电作用的前提条件,因此将来应该在这方面增大投入,全面了解风资源的时空分布,为政府官员、项目决策者、风电场运营者、项目开发者和投资者合理地规划风电提供正确的指导。为了进一步摸清我国风能资源及其分布,必须做好风电建设前期工作和项目储备,加快开展风能资源的普查力度。这方面,不仅需要各有关部门和有关行业筹集一定资金用于加大风力资源勘测工作的投入,加强对本地区风力资源的勘察。
2.提高风力发电设备的制造和技术水平。为了提高我国风力发电设备的制造制造和技术水平,降低风力发电的成本,这就需要不断扩大同发达国家的交流合作,增进相互信任,提高合作水平,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只是让人比较清楚的看出彼此的差距,才能带动国内风电技术水平和运营质量的快速提升。新修订的《可再生能源法》 明确规定:第二十五条 “对列入国家可再生能源产业指导目录、符合信贷条件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项目,金融机构可以提供有财政贴息的优惠贷款。”这一规定为风电项目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提高风电技术也是降低风电成本和上网电价的关键所在。
3.依托政策扶持,积极发展风电。2006 年 1 月 1 日国家正式实施了 《可再生能源法》,通过减免税收、鼓励并网发电、全额收购、优惠上网价格、贴息贷款和财政补贴等激励性政策来引导发电企业和消费者积极参与可再生能源发电,在这部法律中,对风电而言,《可再生能源法》 无疑为其长远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保障。体现了政府对风能这种洁净可再生能源引起重视,更重要的是给予了风电在法律上的保护,随着风电场技术的发展成熟,风电市场将展现良好的发展前景。
2008 年,根据 《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 的总体要求和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最新进展,国家发改委印发了 《可再生能源发展 “十一五” 规划》。《规划》 提出,认真落实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措施,做好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上网电价及费用分摊有关规定、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政策的完善和落实工作。这些政策法规的出台为风电产业成长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在具体的措施和规则上还要更加细化、更加规范、更便于操作,为我国风电产业稳步、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1.物理学与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科技导报
2.<<中国新能源发展现状与趋势>>
3.中国新能源网
4.我国发展可再生能源的障碍和对策
我国电影产业发展建议 篇6
中国信息产业市场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自主知识产权战略和标准战略也取得新进展,但同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将对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信息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会进一步趋好,从供需状况看,电信市场、主要电子信息产品市场、软件及信息服务市场仍将处于扩张期,但市场竞争会日益深入。在新的发展阶段,建议适时进行战略目标的调整,加快行业协会的.建设步伐,尽快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
?
浅谈我国微电影广告的发展 篇7
一、背景
早在微电影成熟之前, 微电影形式的广告已经有所展现。曾经风靡一时的孔府家酒“叫人想家”的广告借助的就是《北京人在纽约》这部电视剧, 广告虽短却让观众不自觉的与电视剧中的人物联系起来, 观众也自行想象完整的故事情节, 这则广告已经初步具备了微电影的意。因为广告自身时间的限制, 早期的广告人无法制作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短片, 只能像中国画一样, 惜墨如金, 藏寓意于留白中。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 赋有文化内涵却晦涩难懂的广告不再吸引没时间的观众, 脑白金、恒源祥之类的洗脑广告大放异彩。可广告并不是低俗的呼号和重复的叫卖, 为广告情节设定完整的故事背景和完善的发生环境, 使得整个广告看起来高端大气上档次是企业新的要求。但是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索要的高额广告费使得绝大部分企业望而却步, 广告客户迫切需要新的传播途径和有效的传播方式。
网络时代的到来给了那些无法支付巨额广告费的商家一线希望, 网络广告的准入门槛非常低, 资源共享给广告提供了传播途径, 可是网络传播的不确定性使得大量广告没能投放到产品相对应的消费者面前。新的传播途径只是一场狂欢, 广告人惊讶于新大陆的发现, 却无力开发, 广告人渴望一种有效的传播方式。
二、发展
从2010年开始, 充满草根气质的微电影营销开始登堂入室, 成为广告营销市场的新宠:2010年年底在网络上一夜走红的微电影《老男孩》, 背后是雪佛兰的冠名, 姜文执导的《看球记》是与佳能合作, 而吴彦祖主演的《一触即发》和莫文蔚主演的《66号公路》, 则是凯迪拉克的定制产品。冠名、合作、定制, 都是各个商家对微电影广告这种新形式的认可。
微电影广告既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又能有明星参与, 最重要的是具有时间短、情感诉求持续而强烈、相对准确的市场投放等整合营销的优势, 完全是近乎完美的广告形式, 这就是微电影广告现如今能够迅猛发展的原因。微电影发展之初就是依靠其草根气质, 伴随着浓重的情感诉求, 而微电影广告也具备这些特点, 草根性和情感诉求能够拉近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微电影在“内容为王”的互联网上传播, 第一要求就是好看, 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 而微电影广告的内容与产品诉求点相契合, 这样既能帮助企业更好地销售产品, 也能潜移默化地向观众宣传企业理念并树立品牌文化。
2011年到2012年, 微电影出现大发展。因为低门槛、无管制, 网络上涌现不计其数的微电影, 微电影创作出现同质化、低俗化、商业化, 低质量微电影的泛滥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微电影广告的认知度和可信度。这是微电影广告面临的危机, 如果任由发展下去, 微电影广告会失去观众的信任。优酷土豆的融合, 搜狐、爱奇艺、腾讯三方达成协议, 共建“视频合作内容组织”, 各大视频网站相继推出自己高质量的微电影作品。以优酷出品的十二星座系列微电影为例, 四位名人导演, 各具特色的影像风格, 深入剖析十二星座的性格特点, 别克轿跑恰当的出现、展示, 让观众在欣赏影片、分析星座、代入角色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接受了别克轿跑为十二星座量身打造的企业形象的宣传。高质量的系列微电影广告还有爱奇艺的“城市映像”系列、优酷的北京现代“不可能的可能”系列微电影等。在各大视频网站的带领下, 观众对微电影广告依旧保持认可。
如果单单通过互联网上的微电影广告宣传, 这对客户来说不确定因素还很多, 产品定位的消费者有多少能看到, 看到的有多少能记住产品。在解决不确定因素上, 值得肯定的是益达的微电影广告, 益达的微电影广告分为“酸甜苦辣”四部分分期投放在各大电视台持续吸引消费者, 完整版的又在投放最后一部分时在网络上传播, 引起众多观众收藏分享。一则微电影广告, 在多种媒体上传播, 尽可能多地吸引了观众。
三、现状
史玉柱曾说很多广告好看得让人记不住, 微电影广告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这种情况。观众被微电影里光鲜亮丽的明星、精彩曲折的故事吸引, 却忘记了微电影广告所宣传的产品和企业。由此, 微电影最终会出现两极分化, 艺术和商业分道而行, 微电影广告就是商业微电影里最重要的一支。
国家开始着手针对微电影、网络剧等加强管理, 这对于微电影广告也是有利有弊。有利的是规范了微电影广告所处的环境, 使得更多更优秀的微电影和微电影广告进入市场, 减弱同质化现象, 增强微电影广告的可信服度。弊端是加强管理后, 微电影市场也许会出现低潮期, 不会再出现像2011年到2012年那种井喷现象。
四、未来
微电影广告起步高、发展快, 受环境影响, 也受自身形式限制, 问题不断出现。依靠互联网这种当下最发达且前景依旧光明的手段, 微电影广告还能够继续繁荣下去, 可是要达到更高的层次, 就必须摆脱这种依赖, 使得微电影广告成为一种广告形式, 而不是微电影的一支。接下来的两年, 微电影广告要发展成广告的主要形式, 而不是微电影人拉赞助的妥协, 这样是电影人对自己作品的负责, 也是广告人自己要争取的骨气。
参考文献
[1]尚丹丹, 刘张利.浅谈我国微电影的现状与发展[J].青春岁月, 2012 (16) .
我国电影衍生品发展瓶颈浅析 篇8
游戏《愤怒的小鸟》
我国电影产业迅速发展带来内部分工的逐步精细化,从大规模、一体化的制片制度转向分散灵活、专业化的产业制度。其中电影衍生品开发环节根据市场分析已经成为新兴高成长性行业。(郝思洋:《我国电影衍生品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瓶颈》,载《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3期,54-56页)电影衍生品在文化上意味着文化创意的商业化实现,在经济上,则构成了发达电影产业收入的大部分来源。以全球电影行业中首屈一指的美国好莱坞为例,来自电影衍生品的收入占总收入比重超过70%。如迪斯尼动画电影《狮子王》前期投资仅4500万美元,收获票房7.8亿美元,衍生品收入则高达20亿美元。
但是在中国,电影衍生品的路才开始起步。虽然衍生品这个概念在国内也已出现十多年,少数国产电影也曾全面开发其相关电影衍生品,如张艺谋的贺岁大片《三枪拍案惊奇》上映后,其网络游戏《麻子面馆》也随之上线;《建国大业》曾经推出过打火机等衍生产品;借力《失恋33天》推出的“猫小贱”玩偶不到一个月时间迅速成为网络红人;而《长江七号》、《喜羊羊与灰太狼》甚至带来了国内电影衍生品开发的奇迹。然而,这些零敲碎打的努力只能算是聊胜于无,并没有对国内电影收益做出主要贡献。中美对比而言,国内一部票房超过了2.6亿元的贺岁大片《集结号》,其衍生品的收益还没有超过千万,而这已经是中国电影的成功尝试了,而同年好莱坞大片“变形金刚2”上映十来天,不仅横扫全球票房,其衍生玩具产品也赚了个盆满钵满。
为何国外“变形金刚”类似电影能成为“吸金金刚”,而国内票房上可圈可点的电影其衍生品开发却频繁搁浅?通过行业观察与资料分析,这里试图提出制约我国电影衍生品开发发展的几个因素。
一、电影制片方衍生品开发意识不够
理念决定了行动。很多国内电影从业者衍生品开发意识不够,依然将更多盈利期望寄托在票房上,而未考虑通过开发电影衍生品来降低风险,获得更多利润。譬如2010年姜文一部《让子弹飞》热映,票房达到7亿之巨,然而制片方最初并未意识到要开发衍生品。而同期淘宝上一款在该电影中出现过的麻匪面具,累积网上销售超过340万套,这一套面具的开发者当初试图与《让子弹飞》制片方合作研发相应衍生产品却未成功。正是意识与理念之缺乏使得《让子弹飞》制片方错失了衍生品开发所能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
电影衍生品开发,不仅要意识到对于电影产业而言,“收益岂止是票房”。(刘阳:《电影产业,收益岂止是票房》,载《人民日报》2013年7月29日)还要认识到衍生品开发的战略地位,其不仅作为产业链终端环节,成功的衍生品开发往往是与电影创作同时启动的。在好莱坞电影产业链条中,电影衍生品开发与电影项目开发同时展开,以求电影角色设计与衍生品开发理念相结合,保证后期衍生品市场销售的可行性。譬如《变形金刚》导演迈克尔·贝进行角色设计时,就充分听取了变形金刚玩具公司“孩子宝”(Hasbro)公司(注:变形金刚于1984年问世之初是由孩子宝公司和日本TAKARA公司合作推出的系列玩具。)的意见。而2011年美国动画电影《里约大冒险》上映之前,制作方福克斯与游戏《愤怒的小鸟》的制作公司就合作推出了里约版《愤怒的小鸟》apple游戏,不仅为《里约》影迷提供了有吸引力的衍生品选择,也将相应游戏迷吸引进了电影院。(曹坤、李景怡、张晨光:《衍生品:电影产业链下游的掘金点》,载《当代电影》2012年5期,106-109页)
二、电影的品牌号召力缺乏
在营销学家P.费尔德维克眼里,“品牌是由一种保证性徽章创造的无形资产”。成功的品牌是铭刻在消费者心中的烙印,在品质保证的基础上其所代表的意义、品质与特征能提供给消费者除了功能价值外的其它无形价值,如情感价值,从而让消费者愿意为购买一个品牌而支付更多的钱。让消费者去电影主题公园游乐、购买变形金刚玩具、麻匪面具、猫小贱玩偶等衍生品的正是相关电影的口碑和品牌。
一般来说,票房是电影品牌号召力的衡量指标之一。票房与衍生品的热卖程度是成正比的。票房越高的电影,其影响力就越大,衍生品也越走俏。如同学者指出,“以电影产业发展相对成熟的好莱坞为例,假设期一年的电影供应量是100-200部,这其中也只有不到1/10的影片可以做衍生品。”(卢杨:《一家电影衍生品公司由盛及衰的启示》,载《北京商报》2013年3月1日)正所谓“无经典、不衍生”,国外那些衍生品销售火爆的影片内容无一不经典。
此外,电影的品牌号召力需要累积,即将价值不断注入到同一个品牌符号内。电影创作中的重拍、系列化生产等手段体现了一种文化创造与生产的辩证法,即熟悉的陌生与陌生的熟悉。对于以精神与情感消费为主要诉求的电影而言,成功系列片的每一次生产都是对品牌意义的重新注入,也是在塑造与累积电影品牌价值。在好莱坞,近年重拍、系列作品的生产蔚然成风,且绝大多在电影市场上受到广泛关注。诸如《哈利·波特》、《星球大战》、《冰河世纪》、《蜘蛛侠》、《变形金刚》等都已经通过漫画、图书、电影系列等形成了品牌号召力,继而能在消费者群体中一呼百应。
返观国内,很多电影本身质量不高,影片中的人物、情节、场景等并没有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很难开发相应衍生产品。因而国内影片衍生品开发首先要过质量关,通过增进自身质量来提升观众的延伸消费意识。在确保电影品质基础上通过营销手段塑造其品牌号召力,如通过系列化手段来累积品牌效应以建立自己的文化影响力。已有成功案例如中国唯一受到青少年关注喜爱的当代国产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还有《人再囧途之泰囧》、《画皮》等。
好的电影,好的口碑,是电影产业链有序运作的前提,因而衍生品市场开发精髓在于利用消费者对电影的喜爱,激发消费者需求,产生购买冲动而完成购买行为。衍生品的灵魂在于电影。
三、版权保护不足
我国衍生品市场不成熟,相关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法律缺位带来的版权保护不足,盗版横行泛滥。以《让子弹飞》为例,网络上当时热销的麻匪面具便是涉及侵权之盗版。而由华谊兄弟出品之《风声》也被一家动漫公司在未授权的情况下,开发出同名在线游戏、桌面游戏、纸牌游戏等,风靡网络。(于帆:《电影衍生品开发:掘金勿忘知识产权》,载《中国文化报》2012年5月14日)再以电影《长江七号》为例,在2008年上映期间除少量是经正版授权外,遍布市场甚至在过街天桥都曾出现的七仔玩偶均是盗版。而据统计显示,《喜羊羊与灰太狼》其卡通造型相关产品,市面上80%以上的都是盗版产品,其获得的利润是正版经营商的4倍。(于帆:《电影衍生品市场亟待培育》,载《中国文化报》2011年1月25日)
近年来,不少国内生产商以正版产品为原型,在电影档期中快速生产盗版衍生品,依靠批发市场和网络等渠道投放出货,已形成完整的盗版产业链。当盗版猖獗时,一方面因为盗版生产的衍生品往往质量不高,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另一方面意味着正版利益被蚕食。盗版产品压缩了正版产品的盈利空间,侵占了大量的市场份额,导致正版经营者竞争压力加大,还产生逆向挤出效应,让许多正规经营衍生品的企业和投资者望而却步,制约了中国刚刚起步的电影衍生品市场发展。
版权保护不足成为制约电影衍生品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明晰版权归属、建立衍生品固定的网络和销售渠道是国内衍生品发展之要。
四、衍生品开发者缺乏消费市场意识
市场交换活动的基本动因是满足人们的需要和欲望,衍生品开发者需要培育消费市场意识,从市场需要出发来考虑衍生品开发。
首先要明确,并非所有电影都适合开发衍生品。国外衍生品开发较为成功的电影基本集中在科幻、动画两大类型,因为这类影片本身富含许多易激发消费者兴趣的特色元素。再者,针对消费者不同需求类型进行衍生品定位与设计。如电影《阿凡达》针对不同人群需求推出了许多由电影中人物情节所衍生的周边产品。一是实物形式,《阿凡达》还未在内地上映时,作为影片合作方的麦当劳便推出6款相关角色玩具。二是基于新媒体的网络媒体形式电影衍生品。其针对游戏爱好者开发了许多衍生品新形式,如该电影上映之初,福克斯公司推出的网络小游戏“阿凡达变脸器”,使用者只要上传自己的照片,就可以变身为《阿凡达》电影中的主人公。另外,面向手机终端用户开发的《阿凡达》手机游戏也比较火热。而当下国内电影衍生品创意缺乏,种类不丰富,大都比较低端、初级,缺乏新意,难以吸引消费者。
衍生品开发贯彻电影整个制作过程,从剧本设计、市场分析、渠道制定到品牌营销等,需要在消费者市场分析基础上做好整体计划。如曾备受关注的衍生品开发公司影通在电影《星空》上映时,因消费者定位不对、定价过高,后续销售渠道不畅等导致开发的相关电影衍生产品积压,而《失恋33天》热映时,玩偶“猫小贱”备受影迷喜欢,而影通当时三家店大、中、小号只备了150个左右,断货后也未及时供应,又陷入供不应求之窘境。(卢杨:《一家电影衍生品公司由盛及衰的启示》)究其原因,没有做好消费者定位和市场预期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对于还停留在小商品批发市场上小玩意印上电影LOGO的我国电影衍生品开发而言,衍生品应该摒弃临时开发、贴牌生产,而立足于消费者市场分析,充分挖掘影片内在精神,开发与影片相应年龄层次观众喜欢的东西。
结语
【我国电影产业发展建议】推荐阅读:
促进我国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建议08-26
规范发展我国信用评级行业的政策建议12-08
对我国体育中考实施的建议08-31
对我国资源税费制度改革建议01-05
实现我国节能减排目标的对策建议08-01
我国GAP存在的问题及整改建议11-06
我国抗生素滥用现状分析及建议论文07-05
我国的生态补偿立法的进程及完善建议07-04
最后: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分析及相关建议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