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语言产业发展战略(通用9篇)
我国语言产业发展战略 篇1
我国电影产业发展战略思考
以国际化的视野,适应电影产业发展战略的规律和特点,有针对性地解决其中存在的若干突出问题,促使电影产业在规模、质量和效益等方面实现大幅度提升,在中国文化产业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引领作用。
电影产业作为典型的文化创意行业,已成为引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先导产业。近几年来电影体制改革极大地释放了电影产业发展的潜力和活力,而电影产业发挥潜能的大幅度释放又恰好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速的机遇叠加在一起,从而“十一五”时期成为我国电影产业从恢复性增长到持续、快速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电影产业规模和经济总量得到大幅度扩张,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电影市场持续繁荣发展。随着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和《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电影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产业发展战略,产业政策逐步完善,在文化产业乃至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先导行业的重要作用。
今天,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为“十二五”期间电影产业发展谋篇布局,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抓住当前的有利机遇,实施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战略thldl.org.cn,以国际化的视野,适应电影产业发展战略的规律和特点,有针对性地解决其中存在的若干突出问题,促使电影产业在规模、质量和效益等方面实现大幅度提升,在中国文化产业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引领作用,为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家战略目标做出积极的贡献。
一、中国电影产业面临的历史机遇
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在克服亚洲金融危机后进入持续、高速发展阶段,尽管20082009年遭遇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但在国家出台一揽子综合配套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努力下,我国经济发展仍然保持了良好的态势。
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战略也面临几大机遇:一是我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资本充裕,流动性过剩,我国已经从长期以来资本短缺的进口国而转变为资本过剩的对外投资国,这对高度依赖资本投入的电影产业来说,无疑是十分有利的。二是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内需市场明显扩大。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物质产品都存在着结构性过剩的问题,而文化产品和服务则仍存在着供给缺口。包括电影在内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存在着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市场空间。三是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为电影产业发展战略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伴随着城市交通、通讯、房地产等基础设施硬件的快速发展,城市文化的软件建设也迎来大发展的黄金时期,为电影产业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
同时,电影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不容忽视:一是在后金融危机时期,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将对电影产业的投资和市场都有所影响。二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面临诸多风险问题,这一发展阶段的基本特点既对电影产业的发展导向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电影产业的增长速度和发展规模。三是电影产业自身发展还存在着市场主体规模小、集中度低,专业化和复合性的核心人才缺乏,影院和银幕少、布局不合理,以及与相关行业融合度低、电影衍生产品发展缓慢等问题。总之,在国家电影产业政策趋于完善,产业发展的外部市场环境日益改善的情况下,目前电影产业存在的问题更多的是来自于自身的挑战。
二、跨越式电影产业发展战略思考
实施资源整合战略,提高电影产业的集中度和集约化水平。电影产业作为高投入、高收益的文化创意行业,必须有一批大型企业在产业化的发展运营中发挥主导作用。市场主体的强弱,始终是电影产业能否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的关键。针对目前我国电影企业规模小、集中度低、抗风险弱的现状,在“十二五”期间,要按照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要求,在财税、金融政策上着力扶持素质好、有竞争力的电影企业通过上市融资,依托资本市场的投融资平台,实行市场化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和资源整合,培育一批混合经济的大型电影企业,作为电影市场上的投融资运营主体,在调整和优化电影产业结构中发挥战略投资者的重要作用。形成以大型电影企业为龙头,中小电影企业配套服务的市场主体格局。实现电影产业规模和效益的大幅度提升,为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作出积极贡献。
实施电影渠道建设的重点战略,着力解决电影产业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目前,我国电影发行放映的终端电影院和电影银幕数量严重不足,成为制约电影产业发展公认的瓶颈问题。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我国电影院线为37家,电影院1697家,银幕4723块,预计到2010年底,电影银幕将增加到5500块,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但仍难以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一方面,电影院线主要集中在大城市,中小城市数量少,群众看电影还比较困难;另一方面,电影院和银幕的总量不足。目前,我国电影院和银幕的总量与法国不相上下,而法国仅有6000多万人口。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影产业大国,银幕接近40000块,是中国的8倍,而人口仅3.07亿,不足中国的1/4。可见中国电影院线发展的潜力还非常大。为此,在“十二五”期间,要抓住城市化进程的机遇,实施“电影银幕翻番计划”,着力发展中小城市的数字影院和数字银幕,使我国电影院和银幕总数迅速增长,结构不断优化,技术层次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实施“大电影产业”发展战略,促使电影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的龙头产业。新技术革命和现代传媒为文化功能的扩展提供了新的手段,“三网合一”意味着文化行业之间、文化与电信、旅游、体育等相关产业和行业融合化的发展趋势。在当今大众消费时代,电影作为典型的文化创意产业和内容产业,正日益突破传统电影院消费的模式,通过付费电视频道、有线和无线电视网络、卫星直播电视、DVD、LD、VHS、互联网、移动通讯工具进行传播,并与旅游、演出、广告以及玩具、服装、时尚等相关产业发生广泛的渗透和融合,形成电影、电影衍生品、电影相关产品在内的大电影产业的发展格局。在“十二五”期间,要抓住产业融合化的发展趋势,发挥电影号召力、影响力和渗透力强的优势,通过电影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拉长电影的产品和产业链条,在推动电影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这几年电影产业在金融危机中率先走出困境,实现大幅度增长,成为带动文化和相关产业发展的“人气产业”和“先导产业”,但还不是龙头产业,因为电影产业的规模还不够大,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度还不高。只有推动电影与相关产业进一步融合发展,形成水乳交融的大电影产业发展的规模经济,电影产业才能真正成为我国文化产业的龙头产业。
实施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战略,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推动中国电影产业跨越式发展。我国电影产业到目前为止,本质上仍然还是一个内需产业,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为主。我国电影产业在人才培养、创作理念、专业化分工和技术水平等方面与发达国家都还有不少的差距。好莱坞的经验表明,实行开放的全球资源配置、全球市场营销的产业
发展战略,是电影产业提高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在“十二五”期间,实施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战略,就是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在充分发掘国内资源潜力的基础上,采取联合、项目合作、合资经营、委托经营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吸引国际优质电影资源为我所用。要抓住金融危机以来西方一些电影企业面临资金困境的机遇,发挥我国资金充裕、市场广阔的比较优势,在国家金融政策的支持下,主动出击,购并西方有价值的电影、动漫企业和相关资源,推动中国电影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与我国的经济大国地位相匹配。
作为企业的管理核心之一,战略发展总监担负着企业战略研究、规划、制定的重任,要善于在大环境下找出适合的产业发展战略方向。清华大学企业战略发展总监领导力再造高级研修班旨在培养学员容世容人容事的襟怀,高瞻远瞩的视野,深刻的洞察分析力,正确的判断力,以及持续创新的创业家精神,通过企业发展战略、资本运作、管理心理学与经营创新、传统文化等专题课程的学习,打造谙伦理、有气度、有远见的新一代企业领导人。
我国语言产业发展战略 篇2
语言产业是以语言文字作为加工处理的对象, 生产各种语言产品或提供各种语言服务的的产业形态, 如新东方的英语培训及奥运会、世博会的各语种翻 译等, 横跨语言学和经济学两大领域。语言的需求会导致语言产品的消费, 从而产生语言经济 行为, 而语言经济行为达到一定的规模就形成了语言产业。目前较为典型的语言产业形态主要 包括:语言培训业、语言出版业、语言翻译业、语言艺术业等。
江苏省的语言产业已有一定的发展, 且省内高校众多, 新型产业居多, 具有语言产业发展的良好基础和优势。但数据显示近几年省内高校语言类毕业生就业率比较低;在麦可思 (My COS) 2013年的就业报告中语言类专业被亮红牌和黄牌, 这一形势要求我们有必要对语言产业发展与语言类人才需求关系展开研究。
二.语言产业研究回顾
从经济学的视角诠释语言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 著名的经济学家马尔沙克于1965年就指出了语言具有与其他资源一样的经济特性, 即价值、效用、费用和收益。20世纪五六十 年代之后, 许多经济学家借助人力资本理论和相应的教育经济理论进一步阐释语言, 认为语言技能是一种人力资本, 个人的语言习得可以增加就业机会以及收入水平, 这些理论成果对美国、英国等国制定语言政策提供了参考 , 如GRE、IELTS等语言考试是留学门槛准入的重要尺度。
“语言产业”在我国很早就进入语言经济学者的研究视野。结合我国语言业态的发展状况。2008年, 中国语言资源开发应用中心成立和《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7》发表对我国的语言经济研究和语言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大影响。2012年, 贺宏志等出版了国内第一部语言产业著作———《语言产业导论》, 把与语言资源有关的、分散的产业要素聚集起来, 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语言产业并推动语言产业的发展。
三.江苏省语言产业发展和语言类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江苏省第三产业发展迅速, 其产值2012年占全国10.2%, 占全省经济生产总值43.6% (江苏统计年鉴2013) , 新兴产业居多。但语言产业目前还是处于开始阶段, 产业链包括了笔译、口译、语言技术工具的开发、语言 教学、培训等。根据江苏企业信息网统计, 近几年省内语言服务企业注册数量和注册资金也大幅增加, 这些都表明语言产业进入了快速增长期。
1.语言教育服务市场
1) 语言考试、出国培训
江苏是一个教育水平整体靠前的大省, 并且和其它国 家在教育、经济上的交流非常活跃。省内出国学习和就业的人数每年都呈递增趋势, 他们对语言考试和出国培训的需求量大;同时省内高校大学生在就业时对外语非常看重, 他们对外语考试培训特别是大学英语四、六级培训的需求量也很大;另外由于省内外资企业较多, 很多求职者或在职员工也都有外语培训的需求。因此各种语言培训机构包括新东方、昂立等在江苏特别是省会南京发展迅速, 教育培训类的语言人才也处于急需中。
2) 少儿英语培训
江苏教育资源丰富, 但同时人口众多竞争压力很大。以省会南京为例, 学生从小在学习上有很大的竞争压力, 小孩很小就接受各种培训尤其是英语, 家长对孩子英语学习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从目前的培训市场 现状来看, 少儿英语培训还是一块非常火热的天地, 一方面要求更多的英语教师, 另一方面急需开拓相应的英语教材市场, 这些也对语言类人才提出了需求。
2.语言翻译服务市场
近年来, 江苏对外交流和合作日益加大, 经济、旅游、文化等各行各业迅猛发展, 翻译不可缺少, 很多翻译企业应运而生。在整个翻译行业发展过程中, 市场对翻译人才的渴求也 非常强烈, 随着江苏特别是南京招商引资力度加大, 外资企业纷纷 进入, 翻译人才需求明显增多。但同时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翻译人才需求日渐增长, 另一方面翻译不仅要语言功底要过硬, 还要有熟悉各行业、各领域的知识, 而当前应聘的很多毕业生不能满足要求, 这就使得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在某种程度上脱离。
另外, 随着亚青会、青奥会的召开, 南京带动整个江苏在国际社会上知名度不断提升, 很多小语种国家在经济上和江苏的合作将会日益紧密。因此, 小语种翻译在江苏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及前景, 这类的翻译人才也将处于急需中。
3.语言平台服务市场
语言平台服务市场是指依托网络技术平台建立起来的一种网络语言服务, 如机器翻译软件产业、语言文字信息处理软件 产业、以及语言测试等, 其中还包括外语语料库和题库的建设。如科大讯飞在语音合成、语 音识别、口语评测、等多项技术上拥有国际领先的成果, 并且在国内语音技术市场占有60%以上的市场份额, 这充分说明语言支持服务广阔的产业发展前景。江苏高校众多, 在语言学习、语言测试和语音识别方面有很大的市场, 而这一领域针对专门的语言类人才也将有很大的需求。
四.对策与建议
语言产业发展和语言类人才需求存在着紧密的互动关系, 这要求高校和政府部门紧密配合, 相互协调, 形成语言类人才培养模式和语言产业优化模型的整体思路。
(一) 学校和产业间的双向对接激励机制
语言类教育与经济的发展并没有成正比, 市场开始对语言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挑战。很多的高校开始研究并逐步优化自己的语言类专业结构, 以满足当前语言产业化的需求, 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专业结构对接产业集群布局
高校可以根据语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布局语言类专业, 按照语言类人才需求结构变化和复合型人才需求的增加来优化专业结构。如速录员作为一个新的专业在有些高校里出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实现英语专业与民航专业的有机结合、英语专业与经贸专业的相互融合开设了英语 (国际贸易) 和英语 (民航业务) 两个本科方向专业;南京财经大学把英语专业 (国际商务) 建成了该校特色专业;东南大学则把汉语专业分成了对外汉语、新闻学、戏剧影视等专业。
2.校企互动满足语言类人才需求
高校要发挥自身的特色, 加强校企合作与产学结合, 与企业互助互利, 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一方面增强学生实践环节, 针对语言类专业实践环节薄弱 的问题, 改善实践环境, 提高学生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另一方面, 语言类复合型语言类人才必须依靠复合型教师来培养, 要建立以薪酬为主体的多重激励机制引导教师潜心教学并参与实践活动 , 同时展开跨专业、跨领域研究以了解产业动态和人才结构需求结构。
(二) 政府层面的“双向对接的协调机制”
1.重视语言经济学研究及其成果的普及
政府要树立语言经济、语言产业的观念。语言的学习、服务以及相关的成果及其应用可以作为产业来发展, 有可能为经济生产总值增长起到很大的贡献, 并起到扩大就业面、增加财 政收入、提高人力资本价值的作用, 而只有准确的理解区域内语言产业发展基础和潜力, 重视语言经济学研究及其成果, 才能制定出符合当地实际的语言产业发展规划。
2.建立语言消费定期调查统计机制
地方政府应该与学术机构联合建立语言消费定期调查机制和统计指标体系, 对语言消费展开科学有效的调查, 清晰地界定语言产业各种业态, 对于社会个体与群体的消费行为和消费需求进行有效判断, 对语言行业发展情况、发展趋势及其所面临的问题等进行分析, 既有利于企业把握语言产业的发展趋势, 也指引了语言类人才培养方向。
五.结语
本文对江苏省语言产业自发的、分散的相关业态进行研究, 涉及到翻译、培训等领域语言产业的发展, 同时对相应的人才结构和需求进行了分析, 对二者展开了相关性研究;并同时提出了从政府和高校层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虽然目前江苏省语言产业发展和语言类人才需求并没完全对应, 但从长远来看 , 随着社会、政府和高校的共同努力, 语言产业的迅速发展和语言类人才的高效培养将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陈鹏.语言产业的基本概念及要素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 2012 (3) .
[2]贺宏志, 陈鹏.语言产业导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3]李宇明.中国语言规划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
[4]王红成.大学英语网络教学试验研究——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为例[J].语文学刊 (外语教育教学) , 2013 (12) .
[5]王红成.元认知策略指导下的写作教学试验研究[J].疯狂英语 (教师版) , 2014 (3) .
我国语言产业发展战略 篇3
【摘要】翻译产业不仅是语言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语言产业实现促使中国企业和文化“走出去”基础战略的主要途径。面对社会对应用法语人才的需求,法语教育工作者应以我国语言产业现状及发展为依据,制定适应市场的、高效能的应用法语翻译人才培养策略。
【关键词】语言产业应用法语翻译人才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6C-0121-02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交流的工具,而翻译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语言与翻译的关系可以说是共生的。随着我国语言产业的形成和发展,翻译已成为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翻译产业已经形成。翻译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以我国语言产业的发展为参数分析作为小语种的应用法语翻译人才培养策略,有助于提高后者的目标性和应用性,培养高质量的应用法语翻译人才。
一、语言产业中的翻译产业
(一)促使中国企业和文化“走出去”的语言产业战略离不开翻译。语言产业是一种知识产业、绿色产业,在西方一些重视语言产业发展的国家,语言产业已成为其实现经济增长、推广本国文化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国语言产业的发展处在一个重大战略机遇期,有眼光的研究者开始呼吁制定国家层面的语言经济战略和语言产业战略。
2013年,由中国译协主办的我国第二届“中国国际语言服务业大会”在上海召开,将主题定为“语言服务与文化贸易”,大会探讨了语言服务如何更好地推动我国对外贸易,特别是对外文化贸易的发展,进一步提升我国的文化影响力和国际形象。“语言服务业”的概念是由中国译协在2010年正式提出的,明确了语言产业的服务业性质。这种服务在中国经济和文化“走出去”日益深化的背景下显得越来越重要。要使中国企业和文化走上国际舞台,跨越语言、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文化障碍,语言服务起到不可或缺的桥梁作用,而翻译则是这种服务最基本的形式。可以说,中国在经济方面要在国际市场上占据更多份额,在文化方面要增强国家软实力、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离开翻译活动的参与是难以实现的。
(二)翻译产业已成为我国语言经济的重要生力军。语言产业的发展及其地位越来越引起全球性的关注,这促进了人们对语言经济学的研究。作为一门新兴的、跨学科的经济学分支学科,语言经济学用经济学的方法和工具研究语言,重视语言的经济功能及其具有的产业特征,认为语言和经济是密切关联的。事实上语言产业所包括的多个产业领域如语言翻译、外语培训、语音识别、输入法、语言康复等,正在实现日益增长的产值,已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新要素。目前我国的语言产业中,翻译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文化经济中仅次于教育行业的新兴产业。据统计,我国翻译市场年产值在2008年时已达到300亿元,近年来这个数据可能已经翻番。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推广,翻译已经从原来的政府、事业单位和科研机构的专项工作发展为一个产业。
由此可见,我国语言产业无论是在制定发展战略方面还是谋求经济增长方面,都将越来越倚重翻译产业。这促使教育工作者思考、探索翻译教育,加大对翻译人才的培养力度,以适应产业发展的要求。
二、基于产业发展分析的应用法语翻译人才培养策略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急需各类翻译人才。2006年教育部正式批准在高校设立本科翻译专业,加大对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力度,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包括本科、硕士、博士在内的翻译专业教学体系。但在大专层次,翻译专业的建设仍未规范、成熟,且语种方面仅限于英语,小语种法语的翻译专业未见出现,仅限于专业中翻译课程的开设。然而,根据中国法国工商会的调查,用人单位不仅需要传统本科院校人才,更需要能适应服务、管理第一线基层岗位的具有法语应用能力及专业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法语人才,特别是在法国企业最擅长的服务业及旅游业领域(目前占其在华市场份额约50%)。而就翻译人才来说,他们受到包括制造业在内的在华法企的广泛欢迎。因此,对应用法语翻译人才的培养应受到充分重视。
(一)培养目标应注重汉译法人才的培养。培养目标左右人才培养策略的方向,是人才培养策略的决定性因素。针对目前社会对应用法语专业翻译人才的需求特点,应用法语专业应注重对汉译法人才的培养。中国外文局副局长、中国译协副会长黄友义在上海召开的第十八届世界翻译大会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的翻译教育首先是稀缺“中译英”人才,真正合格的“中译英”人才不足百人,缺少“中译英”,将导致文化上的逆差。来自出版业的数据显示,多年来我国图书进出口版权贸易的平均逆差大约是14∶1,即进口14本书,只出口1本书,而针对欧美的逆差则高达100∶1。其根本原因是中国的翻译队伍中大部分人从事的是译入的工作,而擅长译出的人才十分缺乏。这成为在世界范围传播中国文化的主要瓶颈。目前我国“中译法”人才也十分稀少,而法语是一种世界语言,世界上有2亿多人说法语,法语共同体包括50多个国家,人口超过8亿,分布在五大洲,在世界经济和文化方面都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因此,应用翻译人才培养策略的培养目标定位应明确和强调对“中译法”人才的培养,围绕这个目标在教学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安排及教学方法选择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培养合格的大专层次的“中译法”人才,满足市场对这类人才的大量需求。
(二)教学内容应注重实用性。传统的翻译教学内容比较注重文学和政治领域的翻译,认为只有这样的翻译才是高水平的翻译。确实,在曾经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翻译人才都是为外事部门、高校以及书刊发行单位等专业机构培养的。但随着市场经济对翻译需求的扩大,社会对各类翻译人才都有大量需求,估计高达50万。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柴明颎认为,随着翻译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无论是在口译还是笔译方面的翻译人才都十分紧缺,口译方面主要包括会议口译、法庭口译、商务口译、联络陪同口译等,而笔译方面除传统的文学翻译外,文书翻译方面的缺口更大,这类笔译人才的需求超过口译人才需求,企业、出版社、翻译公司等都有很大需要。社会在对翻译人才的素质要求方面,对翻译的速度、准确度及与行业结合的程度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对翻译人才的需求更加趋于实用和迅捷。
鉴于此,应用法语专业的翻译课程在整合教学内容时,应该根据市场需求和生源特点,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着重培养学生在商务、旅游及生活陪同方面的翻译能力,且重点应该放在口译方面。这客观上也适应应用法语专业学制较短的事实。在有限的学时内高度针对性地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能有效保障对其翻译能力的培养,提高专业教育的效率。
(三)培养方法应充分重视实践。历史上,翻译最早是以实践活动的形式出现的,后来才在实践的基础上发展了理论研究。同样,翻译教学也是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因为翻译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的获得不能仅仅依靠理论教学,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得到。很多行业外人士认为“懂外语就能当翻译”,这其实是一种误解,要想胜任翻译工作,还需要许多语言之外的特定技能。以口译为例,译员除掌握两种语言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记忆能力、记录能力、逻辑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语言重组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快速反应的能力,这些能力都必须通过长期、大量的训练才能形成。除以上技能外,译员的认知语境,即知识背景也非常重要,可以说这是从事翻译的基础。而这将是一个更加宽泛的领域,涉及两国政治、经济、法律、文化传统、生活习惯等,几乎无所不包。翻译界曾有这样的例子,译员将《大闹天宫》译成外语时,因误译为《大闹天堂》,触犯了译入语国宗教禁忌而引起强烈不满,导致译介的初衷被完全违背。如果有充分的实践经验,这种由小细节导致的大问题是很有可能避免的。
可见,从事翻译工作必须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和多种能力,而将这些知识和能力融合在一起,必须经过大量的实际操练。对应用法语翻译教学来说,在培养方法上应充分重视实践。教师在教学中除采取常用的讲授法外,还应注重交际法等实践性强的教学方法的使用,如组织学生亲自参与翻译活动并进行自我评价,训练学生的纠错能力;组织工作坊,邀请业界资深人士及客户参与翻译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合理安排实习环节,注重实习的针对性、连贯性及前瞻性,通过实习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只有经过足够量、足够强度的实践,才有可能培养出合格的翻译人才。以“金领”职业同声传译为例,高收入的背后是长时间的魔鬼训练。
随着我国经济及文化影响在世界范畴内的日益扩大以及大国地位的逐渐形成,我国语言产业的权重将越来越大,形成国家层面的语言产业战略只是时间问题。作为语言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翻译产业同时起着构成和推动语言产业发展的双重作用。建立适应市场的、高效能的应用法语翻译人才培养策略,培养合格的,能胜任生产、服务第一线岗位的应用法语翻译人才,不仅能满足现有的市场需求,推动地区经济,从长远看,亦有利于我国与庞大的法语国家经济体实现经济和文化两方面的互动和合作,为我国谋求更多的利益。
【参考文献】
[1]黄少安,苏剑,张卫国.语言产业与中国的语言产业战略[N].光明日报,2012-03-02
[2]陈鹏,贺宏志.中国语言产业亟待加速[N]. 人民日报,2013-04-25
[3]王力纲.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4)
【基金项目】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一般资助教学改革课题(JG11B03)
我国体育产业市场化发展战略研究 篇4
我国体育产业市场化发展战略研究
1985年国务院颁发了<国民生产总值计算方案>,首次将体育事业列入第三产业的第三层次.既然是第三产业,就必须面向市场,走向市场.推进市场发展方向,是深化体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体育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其运作、管理方式必须符合经济规律,按市场发展的运行机制运作.同时发展我国体育市场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我国体育产业市场化的现状及世界先进国家体育产业市场化的发展状况加以分析、对比、研究,提出我国体育产业市场化的发展战略.
作 者:何蕊 作者单位:山东经济学院,山东,济南,250014刊 名:山东经济英文刊名:SHANDONG ECONOMY年,卷(期):“”(4)分类号:F062.9关键词:体育产业 体育市场化 市场经济 发展战略
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问题 篇5
我国的产业集群现象在浙江、广东、福建、江苏、山东等很多省份都有分布,几乎每个省市都有发育程度不同的产业集群,其中以浙江省、广东省和江苏省最为集中。由产业集群导致经济集群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从东北、京津冀、山东半岛、苏沪浙、海峡西岸、广东,特别是珠三角,由产业集群导致城镇集群和经济集群。
在我国产业集群可以大致分为五类:一是依靠当地企业家精神和工商业传统、建立在农村或乡镇工业基础上的特色集群。这些集群一般形成了专业化的、劳动密集型的小城镇,浙江称之为工业化特色产业区。从其产生的过程来看,产业集群经济主要是一种民间经济,由大量中小企业构成。从全国来看,这类企业集群也为数最多。
二是基于“三来一补”基础上形成的两头在外的产业集群。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港台地区的制造业正好面临劳动力和土地价格飞涨、成本迅速上升的压力,广东、福建、江苏省敏锐地把握了这一机遇,以优惠政策、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以及邻近港澳、联接广州深圳的区位优势,迅速发展成港台制造业的“工厂”。
三是与大型企业配套形成的产业集群。在山东青岛海尔集团、重庆嘉陵摩托集团、辽宁东北钢琴集团等大型企业集团附近,都有相关企业繁殖和衍生,进而又促进了配套产业的发展,并在相关行企业的竞争中不断创新和升级,形成一些企业集群。还出现了基于外资企业配套而发展起来的产业集群,如北京亦庄的诺基亚星网工业园。
四是在中心城市城区出现的都市型产业集群。都市型工业园区是特指以大都市独有的信息流、人才流、现代物流、资金流等资源为依托,以产品设计、研发、营销管理、技术服务和生产制造为主体,能在市中心区生存发展,并与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相协调,具有增殖快、适应市场快等特点的工业集聚类型。上海都市型工业企业群发展迅速。
五是在政府规划下发展起来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全国目前已有53个高新技术园区。在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基础上,国家正式批准成立设立了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
上述分类表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产业集群的发展也逐渐从民间层面进入政府视野,从低技术、低成本、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甚至微型企业的集聚几乎一统天下发展到高技术、创新型产业集群崭露头角,从东南沿海向内地蔓延滋长。从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趋势来看,产业集群已经覆盖到大部分的传统行业,形成较大的经济规模,一些产业集群已经形成特色产业和品牌,还出现了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成长为相关行业的产业基地,许多产业集群的产品外向度不断提高。
然而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1.产业集群存在多方面的内在不足:如企业规模偏小,产品档次偏低,集群技术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不高,产业链不完善。2.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的约束与挑战增加:如产业集群的内部环境较差,外部约束日益严厉。3.地方政府行为的误区:如政府职能定位存在误区,园区建设过热,出现过度竞争,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用十个词语概括就是:无为而治;集而不群;拔苗助长;不堪重负;营养不良;行政分割;质量柠檬;落地无根;抓大放小;重硬轻软。
如何解决这些阻碍产业集群发展的弊病呢?我觉得应该从企业和政府两个方面入手,正确的进行定位和协调配合以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
对于企业来说,应该通过重组与整合,在发展中提高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首先,要进一步发挥创造性地整合本地资源的良好机制,克服没有限制地跟风仿冒的弊端,真正形成产业集群自身的特色产业和品牌。其次,强化技术创新,形成有深厚技术创新能力支撑的区域品牌。第三,加强产业集群内部的专业分工,形成弹性生产体系,进一步发挥集群内部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形成集群竞争力。第四,加强与关联产业和支持产业的横向联结,形成集群创新的社会化基础。第五,加强产业集群内部的自组织,培训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制定和执行行业规范,培养自律、诚信的集群经营氛围,限制企业之间的过度竞争,尤其是没有约束的仿冒以及恶性价格竞争等。第六,提高外向度,向全球化的价值链的纵深推进。
对于政府而言,要正确定位政府职能,充分发挥政府的支持作用。首先,在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要考虑以产业集群政策替代产业政策,以更为完整、科学、可行的产业集群政策替代简单的产业布局安排。其次,在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政府的首要职能是创造基础条件,消除任何阻碍集群提升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因素。第三,在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政府要不断帮助集群发展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和自组织体系。第四,在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政府要始终严格执行产品质量和环境安全标准。第五,在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应高度重视和确保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
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概况 篇6
食用菌行业概述
中国领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是菌类的良好的滋生地,孕育着丰富的食用菌资源。中国食用菌产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纪。当今世界性商业化栽培的十余种食用菌,绝大多数都起源于中国。由于食用菌产业在我国历史悠久,我国在其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方面都有许多重大的发现和革新,在某些领域一直居于国际领先水平。中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有其鲜明的特色,我国的食用菌产业属于低成本产业,注重发挥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借鉴的成功典范,为世界食用菌产业的繁荣做出了有益贡献。
(一)、食用菌产业是朝阳产业
自改革开放以来,食用菌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已成为我国广大农村和农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成为中国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地位,是种植业中最具活力的经济作物之一。
目前我国从事食用菌菌种、种植、收购、加工、运输和贸易的相关人员已达三千万,人工栽培的食用菌种类不断增多,年产量持续增长
随着食用菌技术的应用普及,市场需求与农业结构调整的政策环境,中国食用菌行业已步入快速成长期的稳定发展阶段。
(二)、食用菌产业现已成为中国农业中的一个重要产业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食用菌产业现已成为中国农业中的一个重要产业,是种植业中仅次于粮、棉、油、果、菜的第六大类产品。中国农作物秸杆年积累量约3.7亿吨,林副产品产量上亿吨。丰富的农林废料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且劳动力资源丰富。食用菌产业已成为中国农业中的一个重要产业。据统计,2006年全国食用菌产量达到1400万t,占全球产量的70 %,总产值在全国种植业中仅次于粮、棉、油、果、菜,居第六位,占全球总产值的70%以上,产值590个亿,出口创汇11.2亿美元,综合产值达1300个亿(含餐饮及深加工),安置和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矿区失地农民、林区转产工人2500万人。食用菌生产是我国农林经济中具有较强活力的新兴产业,也成为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食用菌产业在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开发新的食品和药品资源,保障人民健康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具备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迅猛,现已成为世界上第一食用菌生产大国。1991~2001年中国食用菌总产量、出口量及世界产量(鲜重)综合统计资料见表1。目前,中国食用菌年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 65%以上,出口量占亚洲出口总量的80%,占全球贸易的40%。2002年中国食用菌产量为867万吨,加工后的总产值408亿元。
(三)、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食用菌大国
食用菌产业是种植业中仅次于粮、棉、油、果、菜的第六大类产品。目前,中国食用菌年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65%以上,出口量占亚洲出口总量的80%,占全球贸易的40%。2002年中国食用菌产量为867万吨,加工后的总产值408亿元。我国食用菌的平菇、香菇、双孢菇、黑木耳、金针菇、猴头菇、草菇等品种产量为世界之首,目前,我国食用菌年产量达1150万吨(2006),占世界总产量的65-70%,占世界食用菌贸易总量的40%,贸易总额达11.2亿美元,已成为世界食用菌生产大国。除产量外,食用菌的栽培种类也位居世界首位。目前,我国已知食用菌近950种,进行人工栽培的食用菌约有六十余种,例如双孢菇、香菇、金针菇、平菇、凤尾菇、秀珍菇、滑菇、竹荪、毛木耳、黑木耳、银耳、草菇、银丝草菇、猴头菌、姬松茸、杏鲍菇、白灵菇、灰树花、皱环球盖菇、长根菇、鸡腿蘑、真姬菇等。除人工栽培食用菌外,我国还大力发展了以灵芝、冬虫夏草、茯苓等为代表的药用菌产业和以松茸、牛肝菌、块菌、羊肚菌等为代表的野生食用菌产业。仅松茸一项,2003年出口创汇就达5,000多万美元。
近年来,中国食用菌产业在增加产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质量、保证安全,食用菌生产开始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在产品结构上,发展优势产品,开发珍稀品种;在生产技术上,向机械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提高劳动效率和产品质量;在生产经营上,坚持走精深加工的道路,开发保健食品,提高综合效益;在产品流通上,发展专业批发市场,在大中城市建立配送中心和连锁店,使小包装鲜菇直接进入超市柜台。在食用菌消费上,努力宣传食用菌文化,食用菌产品已作为健康、时尚食品摆上家庭餐桌;在对外出口贸易上,加强对外宣传,扩大国际交流合作,拓宽出口渠道,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中国食用菌产品正稳步走向世界。
(四)、全国食用菌的生产发展很不平衡
中国的食用菌重点产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河北、河南、山东、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和四川等省。全国有两个省年产量超过100万吨,3个省超过50万吨,6个省超过30万吨,4个省超过10万吨。但是,全国食用菌的生产发展很不平衡,西部地区发展尤为缓慢。全国最大食用菌生产基地是古田县,该县食用菌生产量大,出口量为全国之冠,是中国食用菌之都。尤其是银耳(白木耳)产量占世界的90%。
(五)、食用菌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创汇农产品
食用菌是我国重要的出口创汇农产品,2003年出口创汇已超过6亿美元。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出口量在万吨以上的国家和地区有12个:日本、香港、韩国、德国、加拿大、马来西亚、美国、意大利、荷兰、俄罗斯联邦、爱沙尼亚和台湾省。出口值在500万美元以上的国家和地区有15个:日本、香港、德国、韩国、意大利、美国、马来西亚、加拿大、荷兰、澳大利亚、俄罗斯联邦、爱沙尼亚、台湾省、法国、印度。总之,食用菌产业在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开发新的食品和药品资源、保障人民健康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四、食用菌产业发展趋势
近年来,中国食用菌产业在增加产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质量、保证安全,食用菌生产开始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食用菌产业实现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转变的目标,将向以下方面发展:
(一)特色菇业
利用本地自然资源、市场和技术等优势,瞄准市场需求,引进或开发1—2个适合当地发展名优珍稀品种,实施产业化开发,形成从菌种生产、商品菇种植、病虫害防治、产品包装和加工等一条龙的产业化生产,并组建科技、信息以及产地专业批发市场和远销组织等为一体的服务体系,最终形成规模特色。
(二)生态菇业
无公害种植技术,把保护菇业资源与环境和菇产品的卫生安全融为一体,最终实现菇业可持续发展。我国加入WTO后,必须发展生态菇业技术,只有实现无公害种植,才能生产出安全的菇产品,这样,我们的菇产品就更易打入国际市场。
(三)创汇菇业
瞄准国际菇菌产业市场,充分挖掘本地菇菌产品的资源与技术优势,种植一些创汇品种,如白灵菇、杏鲍菇、真姬菇、杨树菇、茶薪菇、松毛菇、牛排菇、金福菇以及优质花菇、蘑菇、滑菇、木耳等。
(四)休闲菇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节假日增多,人们的消费需求也随之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对菇产品的需求不仅仅是为了满足食用,而且要满足休闲度假,美化环境等多方面的需求。因此,应将菇产业种植生产与旅游观光、采摘自食、观赏、盆景等综合开发结合起来,协调发展,建立一批环境优美的休闲菇业基地,通过食用菌观光旅游,使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了解一些菇业基本知识,欣赏购买新特菇菌,采摘鲜菇菌子实体,体会一下收获的喜悦。与之相关的设施菇业,盆景制作技术,珍稀品种栽培技术和配套相关产品开发技术将得到发展,成为菇产业中的一项新型产业。
(五)保健菇业
食用菌目前主要用于菜肴,它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誉称为“山珍”,如洁白肥嫩可口的草菇、味如鸡丝的鸡腿菇、黏滑多胶的木耳、清嫩可口的竹荪、香郁诱人的香菇、肉质细腻的口蘑、鲜美质脆的羊肚菌、水果清香的鸡油菌、鲍鱼海鲜风味的侧耳等,都是享誉古今中外的美味营养食品。但近几年来部分品种发展过快,出现供大于求,深精加工没有跟上的现象。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保健类的菇产品情有独钟,把食用菌所具有的蛋白质、维生素和多糖成分等渗透到各种糖果中,或把食用菌直接制成风味食品,使消费者在食用这些产品时,一方面获得美味享受,一方面又获得食用菌提供的营养和免疫保健功能。如木耳糖、灵芝糖、平菇花生糖、香菇软糖、猴头牛皮糖、奶耳蛋白糖及香菇松、香菇笋豆、金针菇干、油浸金针菇、蜜银耳、桔瓣银耳、冰糖樱桃银耳、银耳果冻、咸辣菇条、菇类豆酱等。另外,食用菌还有经过精加工的口服型和外用型的美容制品以及灵芝胶囊、菇菌片、密环菌片、云芝多糖片、健肝片、舒筋散、云芝肝肽等产品。
论文化产业在我国的发展战略 篇7
关键词:文化,文化产业,软实力,发展战略,综合国力
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土壤, 也是维系一个民族的精神纽带。文化的力量, 既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 又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最为持久和关键的因素。文化不仅是一种精神力量, 也是一种巨大的生产力。文化产品的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已经显示出巨大发展潜力。它也因此被誉为“21世纪的最后一块暴利蛋糕”。
世界各国都把文化发展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予以高度重视。美国历来把文化作为维护其世界霸权的软实力, 不遗余力地在全球推销其文化观和文化产品。美国价值观早已透过美国大片、娱乐节目等文化产品渗透到世界各个民族之中。为打破美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垄断地位, 法国非常重视在世界上传播法兰西文化, 多方面对本土文化进行全方位保护和发展。日本和韩国等一些国家专门成立了文化振兴机构来促进文化发展, 在政策和财政上都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就如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1998年《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中就指出了“无疑, 未来世界的竞争也将是文化或文化生产力的竞争, 文化将成为21世纪最核心的话题之一”。文化产业是异常独特而又极其复杂的新兴产业。一方面, 它离不开文化, 就如同树木离不开大地一样。文化如同培育树木生长的土地, 文化产业则是文化之地上正蓬勃生长的树木, 是文化积淀的产物。另一方面, 它离不开经济, 是庞大的社会生产系统中精神生产力发展的现代形态, 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是产业不断升级的新阶梯。基于这种情况, 我国也日益重视文化建设, 大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近些年来, 文化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地被放上我国经济发展的议程。2009年国务院发布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把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2010年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为文化产业发展确立了目标。这些无疑都为文化产业的发展释放了良好的信号。
可以看到,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后, 文化产业取得了不错的发展, 已经由最初的自发、无序、零散状态向产业层面有序的规模化发展。整体而言, 呈现了蓬勃发展、与时俱进的态势, 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也日益提高。当下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和趋势。
一、产业主体初具规模
据有关数据显示, 早在2002年, 我国文化产业出版、广告、娱乐、广播电视、报刊、音像、电影等7大行业年度总产值就达到2448.39亿元, 约占当年度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2.4%, 相当于我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支出额的一半。而到今年, 我国文化产业几大行业的总产值预计可以达到3.9万亿, 约占GDP比重超过3%。这说明我国文化产业已经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了举足轻重的份额。
二、投资主体多元化
改革开放以前, 我国一直把文化的作用局限在教育宣传上, 以至于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发展限制颇为严格。但是如今, 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 随着文化市场进一步开放, 民营资本、国际投资资本逐渐增多。我国文化产业出现多种投资主体并存的局面, 文化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
三、“走出去”程度不断提高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文化产业进入国际市场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一部分具有国际眼光的文化企业开始大胆尝试走出国门, 不再只是聚焦于国内的市场, 而是将眼界投掷世界范围, 积极寻求国际化平台, 开拓海外市场。
四、与科技相互融合
当今, 以高速宽带和移动网络等信息技术为依托, 信息化网络化为文化产业发展开辟一个新的广阔天地。自国家广电局开始全面推广有线电视数字化后, 频道资源大大增加。我国网络游戏产业也在近三年内以年均115%左右速度在增长。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 文化产业是特定政治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在我国这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定背景之下, 我们的文化产业必然处于幼苗阶段, 还亟待开发。这主要体现在:总体规模小, 质量较低, 产业链不完善, 产业布局、技术含量、经营结构、管理水平等方面。在2009年的世界金融危机面前, 许多企业陷入资金短缺危机之中甚至倒闭, 文化产业发展一时陷入低谷。这都显示了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弱, 抗风险能力弱, 对市场适应不足的弊端, 而且资源浪费严重, 对传统文化挖掘不够。最典型的就是动漫业。日本动漫、美国迪斯尼动画一直牢牢控制内地市场。同样是中华美食, 我们的孩子就是愿意看日本的《中华小当家》, 同样是熊猫, 我们的孩子就爱看美国的《功夫熊猫》;同样的花木兰, 我们的孩子只看迪斯尼的《花木兰》。并且, 在美日这些动漫大国, 动漫早已成为一种全民的娱乐, 而我国动漫却只是幼童的专属。除此之外, 文化产业的区域发展不平衡。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根据地还是在东南沿海, 而拥有广阔土地, 丰富文化资源的中西部地区依然将发展眼光停留在最基本的资源采掘, 对“文化产业”这一概念甚至闻所未闻。再者, 文化产业的专业人才还很短缺。文化产业作为一个独特的新兴产业, 迫切需要一大批既熟悉市场经济又懂文化内涵的专业人才指导带领其有序发展。而目前这种专业人才缺口很大, 同时开设文化产业课程的高等学校数量不多, 而且课程还尚处于探索阶段, 这使人才培养陷入颈瓶。虽然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还存在诸多困难, 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差距, 但我们也应看到, 这些困难正是可以激励我们努力超越的动力。
在我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就是要大力发扬我们自己的民族特色, 真正做到将文化推向世界。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途径是什么呢?
首先在文化产业的生产中继承优秀的中国文化。毋庸置疑, 我国五千年沉淀的优秀文化早已得到世人认可, 是中华民族宝贵遗产。我们应该在文化产品生产上把它加以利用。对于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绝不可只在一种符号和包装上认同, 而应真正在批判的基础上加以吸收, 在继承和弘扬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以自己的优秀成果丰富人类文明。
第二, 充分发掘和利用我国丰富文化资源。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我国发展有中国特色文化产业的深厚基础和不竭源泉。我国有众多的民俗旅游文化、饮食文化、居住文化、游艺文化等, 对这些文化有保护地开发利用无疑是对消费者的另类吸引, 一定会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
第三, 建设完整的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文化产业要想得到良性发展, 必须树立文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 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 形成企业间良性竞争。这需要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就外部环境而言, 政府应转变职能, 制定有利于文化发展的政策, 加强文化立法, 加大对其投入和扶持力度, 为其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而内部环境, 企业应该做到思想观念上的转变, 实现经营方式转变, 实现管理机制上的转变以及培养造就一批文化管理人才。
第四, 促进文化产业升级机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核心问题就是促进产业的升级, 文化产业亦如此。要实现其战略升级必须做到全面且循序渐进, 绝不可指望一蹴而就。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做到有序改变, 并可配套实行过渡性政策。同时, 通过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法则筛选出有升级能力企业, 推动企业改进技术, 自主创新。
参考文献
[1]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2]王锦贵.中国文化史简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3]谢名家, 等.文化产业的时代审视[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4]亨廷顿.文明的冲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5]李志珍.中国文化产业资源开发与利用[D].湖南大学硕士论文, 2008-04-20.
[6]祁述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需要解决的几个重点问题[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4-10-08.
[7]宋彦麟.辽宁省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论文, 2006-04-01.
[8]杨宇婷.在竞争与保护并存条件下中国文化贸易发展研究[D].黑龙江大学硕士论文, 2010-04-28.
我国语言产业发展战略 篇8
推动上述《规划纲要》的实施,全面推进我国语言文字事业更好更快发展,关键要抓住理念、格局、体制的创新和构建这三个战略要端。
一、理念:树立四种新理念
“资源”理念。在现代社会,语言文字不仅是交际的“工具”和交流的“载体”,同时也是一种资源,是宝贵的文化资源,也是现实的经济社会资源。它对于现代社会和人类生活,如同水和空气一样不可或缺。它属于现代社会的基础性资源。
“文化力”理念。“文化力”是文化生产力、文化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的总称。语言文字是文化的构成要素,具有文化力的特质,是文化力的基础性要素。解放和发展文化力,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内在要求。
“融入”理念。语言文字事业是国家整体事业的组成部分。语言文字工作要以开放的姿态和宽阔的视野,走出传统的象牙塔,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融入现代社会生活,在“融入”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服务”理念。在当今经济一体化、社会信息化时代,语言文字作为信息文化载体的应用呈现空前流量、高速传播和无所不在的景象。这对语言文字的社会服务提出了迫切诉求。服务国家发展大局、服务社会、服务大众,是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创新的正确取向,也是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的广阔天地。
二、格局:确立“四位一体”新格局
“四位一体”指的是研究、应用、服务、管理四位一体、协调运行。对语言文字工作而言,研究是基础,应用和服务是目的,管理是保障。当今时代,客观现实不仅要求研究、应用工作的创新和拓展,而且要求服务、监管工作的跟进和创新。确立“四位一体”工作格局,势在必行。
语言文字研究工作,包括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业务研究。研究语言文字历史现状、传授语言文字基本知识,培养提高国民语言文字素养和应用能力,应是研究工作的重点。
语言文字应用工作,应以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 、标准化、信息化建设为重点,加大力度,加快进程,提升水平。
语言文字服务工作,要以三个服务为导向,以改革创新精神探索和谋求事业发展的增长点,努力构建语言文字公共服务体系,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融入社会生活,开辟服务新领域,创造服务新方式,在服务中体现和实现自身的价值。
语言文字管理工作,应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高度予以重视和加强。特别应注重法制建设,建立和完善语言文字法律法规体系,善于运用法律、行政、宣教、科技等多种手段和方式,实行依法、科学、有效的管理,促进语言文字事业规范、有序、健康、持续发展。
三、体制:构建四方联动新体制
关键是要真正发挥政府主导和语委统筹作用。政府主导,就是“政府要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加强市场活动监管,加强各类公共服务提供。”统筹作用,就是语委要统筹协调政府相关部门、语委成员单位、相关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的力量,充分发挥联合的优势和协作的作用,全面推进研究、应用、服务、管理等各项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
其次,应当十分重视“部门支持”和“社会参与”的不可或缺作用,将之视为推动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的重要依靠力量。把这两方面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并使之参与其中,工作局面就会大不一样,就可以带动全社会,进而共同推动语言文字事业健康持续发展,构建国家和社会和谐语言生活。
构建四方联动新体制,要以“联”起来、“动”起来为突破口,即以多种可行的“联动”方式开展相关工作,推动相关问题的解决,推动《规划纲要》的落实。在此基础上,将这种“联动”制度化,形成协调、长效的体制机制保障。
综上所述,理念、格局、体制的创新和构建,是我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和战略要端。
我国鹿产业的发展回顾与展望 篇9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养鹿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鹿保定制剂研究推广应用,CA增茸素的推广应用以及鹿人工授精技术的推广应用,饲料添加剂的开发利用等诸多科研成果推广,都给鹿业生产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一、鹿业发展回顾
建国初期为发展阶段,至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中苏关系破裂,粮食短缺,控制发展数量,淘汰一批梅花鹿,实行成量饲养。65-76年,十年在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号召下,鹿业发展得到恢复,社队养鹿热潮兴起一哄而上。而受文革错误路线干扰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市场发生变化,鹿茸滞销,社队养鹿全面下马,国营鹿场为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第二次实行减量饲养,淘汰一大批繁育母鹿及低产公鹿,鹿业发展受到极大限制。
这段低谷持续时间较长,1983年-84年第三次实行减量饲养,连续二年打死仔母鹿,出现后十年茸价、鹿价至高不下。1987年以后,对外全面改革开放,加上外贸体制改革,外商纷纷来我国订购鹿产品。
1987年-96年连续10年辉煌,鹿价逐年攀升茸价持续上涨。当然一是政策灵活带动了产业发展,同时也不排除前苏联核污染的影响。
1997年由于东南亚经济**的影响,茸价逐年回落,国际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新西兰、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以及波罗地海沿岸,各养鹿国产业发展迅速,其产品纷纷进入东南亚市场,而且以低价倾销,对我国养鹿业构成极大的冲击和威胁。而我国经销商又通过不同渠道进口驯茸、赤茸达百余吨,严重冲击国内市场。国内制药业投料及市场原茸片,薄茸片其原料全是进口的赤鹿茸、驯鹿茸,获取暴利。
国内养鹿遭受沉重打击,尽管市场变化莫测,鹿业发展历尽喜忧,几经波折。
二、第三次养鹿热潮兴起1、1995年-2004年10年间由于国内各行业转制,粮食就地转化,畜牧业迅猛发展,茸鹿饲养业再次兴起热潮,为发家致富,鹿走进千家万户,股份、私企、个体饲养量成倍增长。从长城内外至黄河两岸及沿海发达省区大量从东北引种饲养,虽然茸价平衡运行,但鹿价持续逐年上升。
2000年-2004年花仔鹿4000-5000元,花成母6000-8000元马仔母1-1.2万,马成母1.5-2.5万元花种公2-12万,马种公3-85万元花仔公0.1-0.5万,马仔公0.6-1万元生产公0.3-0.5万,马生产公0.8万-1.5万元尤其是母鹿炒得更热,价格至高不下。
2、盲目片面一哄而上
由于炒倒火爆,鹿市场一片混乱,有的省份已列为坑农事件,以假乱真,以次充好,以老充少,以低充高,一些老龄鹿、病态鹿、清群淘汰鹿大量流入市场。其原因投资方起步错误,图便宜,买贱不买贵,购入劣质鹿,也不排除一买、一卖,伴随*,购入劣质鹿多,优质鹿少,经营亏损,跌价卖掉,所以出现南方个别省区大批梅花鹿降价卖回北方,而北方马鹿返乡,又运回黑龙江,市场一经发生变化,导致今天鹿积压、降价,鹿价与茸价相比,极不符合客观发展规律,使个别养鹿企业蒙受巨大损失。
三、重组鹿群,减鹿增效,净化鹿市,扼制炒倒
市场经济残酷无情,任何一种产品畅销与滞销时相对而言的,优质鹿群是发展产业进程的保证,茸鹿饲养业是高效,长效特色养殖业,具有珍贵、稀有,而且产品具有保健长寿之功效,闻名海内外。
1、国际年需求量300余吨,国内年需求量150余吨不止,面对国内外市场的需求,茸鹿饲
养业是很有发展的特色养殖业,目前的低谷意味着高潮的到来,沙漠尽头是绿洲。
低谷也不排除几十年来在种群组合繁育上,产品收取加工及营销网络上几个主要环节上存在的问题需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梅花鹿应以7个审定新品种为准,其各有主要突出形状与特点,如枝头大小,肥嫩上冲等茸重性状表现不一,有的适合出口,有的适合内销,有的适合带血加工,有的适合排血加工。总之,利用其高、优质、早熟、晚衰的遗传基因,重新组合选育,加快步伐,走出低谷。马鹿应以审定过的清原天山马鹿为主,及阿尔泰马鹿、塔河马鹿,三大优良品纯繁,或搞二元、三元杂交。坚决控制东北马鹿继续繁殖,或用东北母本改良繁育,当前鹿市场一片混乱,倒买倒卖异常频繁,如个别户,几头鹿,常年都有卖不完的大小鹿,所以应建立防伪标识,条型码及档案。
坚决控制老龄母、低产母、病态鹿继续繁殖,提高繁育质量,繁育优质高效群体,生产高档鹿产品才能占领市场,抵御市场风险的考验。
2、净化鹿市场要打持久战
净化鹿及鹿产品市场需要全社会关注,养鹿单位从我做起,不能再搞鱼目混珠,泥沙俱下的买卖交易。自身着手清群,淘汰一批低产鹿、老龄鹿、病态鹿、亏损鹿、残次鹿,决不能在市场流通,坑害投资者。投资者如果不保持清醒头脑,往往受骗上当,花高价,买低产鹿,加上异地饲养,缺乏经验,导致经营亏损或亏本,苦不堪言,怨声载道。
3、地方政府及协会应阻截进口,扼制炒倒。
整顿鹿市场秩序,对那些走私进口的赤鹿鞭、赤鹿茸、驯鹿茸改头换面,冒充花鹿鞭、花茸片,严重冲击国内市场,影响鹿业发展,应予以制止。
整顿鹿市场秩序,对未经批准的名不符、其不实的良种场及种鹿繁育基地实行摘牌,取替那些以假乱真的鹿产品及鹿的营销,应真实注明产品产地,做虚假广告宣传危害之大,个别地方虚假广告琳琅满目,圈里养的却是破烂鹿,长的都是残次茸,以低价或不等的价格向外出售,几十头、几百头,一天添凑够不用愁,投资方往往愿意上当受骗。
养鹿形势是大好的,前景是很有发展的,务必清醒认识目前发展中的转折点,找出差距,求真务实,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找出市场低谷的切入点,开发国内大市场,解决好发展与营销二个环节主要突出的矛盾。
4、淘汰一批,净化鹿市场,实行减鹿增效
低谷与高潮是客观规律发展的必然结局,中国养鹿业发展必须淘汰一批,实行减量增效,去劣存优,发展优质鹿群,生产优质鹿产品。
经过淘汰净化鹿群,才能降低成本,增加效益,正确对待,着眼未来,贵在坚持。
实行减量增效,淘汰一批,永保生存活力,目前市场经济大潮,是以量求发展,以质求生存。量与质的差距太大,劣质鹿太多,优质鹿太少,繁殖母鹿多,生产公鹿少,青年鹿太多,壮年鹿太少。3-4等鹿茸太多,1-2等鹿茸太少,投资太高,回报太少,必须实行减量饲养,扼制炒倒。
目前鹿产业发展面临着一场革命,出现二级分化,鹿及鹿产品出现优质优价。从近几年看,具有明显突出优良性状的花马鹿销售还是高价,并未受到影响,这是市场定位的必然结局,否则市场发生变化经受不住考验。
发展优质鹿群,生产优质鹿产品,占领市场,获取更高利润。
四、适时合理掌握取茸种类和收取标准,提高产品加工质量。
1、市场竞争的焦点是产品与质量的竞争
1998年-2004年间,鹿业发展平稳正常,鹿及鹿产品购销二旺,价格稳中有升,1998年-2004年鹿茸销售一空。仅花茸二杠降价是量与质的关系,一是盲目年产二杠茸,二是二杠细小,瘦老、超长,市场爆满,需慎重生产二杠。而马茸同二杠一样,稳中有降,也是量与质的关
系。
如东北马茸,杂交马茸,小马四杈茸,马四杈不开嘴茸,倒开车的嘴头茸,及超长马三杈,超长马四杈和马五杈均无市场,是马茸滞销的主要原因。
近十几年受高潮粗放的取茸种类和收取标准的影响,普遍被忽视,造成产品质量下降,价位偏低,应引起每位养鹿工作者的高度注意,提高市场变化的应变能力。
2、花三杈也存在质量问题,除品种因素外,地老、灰份含量高,上少穿尖,扭嘴,超长等不规范的收茸标准,导致降等、降值,1-2等品率不足30%,3-4等品高达70%。而马茸,头二锯收四杈茸,只追求产量,不考虑产品质量和市场需求。
头二锯应收三杈户子,四杈应收人字角。
严禁收五杈茸,我国的取茸标准与新西兰、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收取标准相差悬殊,相互搞重量竞赛,花三杈80天,马茸90—100天收取,个别110天才收,骨头一样。外商对中国马茸反感,特别是东北马茸,超长三杈或四杈不开嘴和超长四杈及五杈茸,特别是大门桩,小嘴头、细长杆、大屁股、质地黑红没毛的铁杆茸,不受外商欢迎。正确掌握收茸标准是发展鹿业占领国际市场、或高额利润的可靠保证。
3、花茸收取标准:嫩三杈嘴头不超12公分,小三杈嘴头不超10公分,对鸭子嘴、兔子嘴、多生枝、燕子嘴、大门桩、主干长、上少穿尖、提前拉勾扭嘴击骨豆超过茸体全长50%的不易生产三杈荣或提前收取,保证顶端爆满,肥嫩上冲。
对质地松嫩、色泽鲜艳、带血充分、排血洁白为高档产品,保持我国传统的鹿茸出口标准,经久不衰,永远保持鹿业有序发展,参与市场竞争。
二杠更为突出,众所周知近几年来再生二杠畅销,而价格可观,超过头茬的主要原因是头茬二杠超长到极限,拉勾扭嘴,上少穿尖,而且瘦条、细老,特别是头二锯尤为明显,不排除品种和营养因素对鹿茸生长的关系。4.6寸为佳品,无论成鹿或青年鹿二杠茸主干全长不能超20公分,灵活掌握,因鹿制宜,因茸制宜。
近几年鹿茸市场二杠爆满积压,价格持续下滑,应压缩二杠生产量,提高二杠质量。其次是加工质量,也是价格前提的保障。
目前马茸存在问题是含血是否充足均匀。东北马茸季杂交马茸骨化程度大,含血少,加上锯口和宣皮排放流失部分血液,质量太差,外商挑剔的主要毛病,几乎是锯断看货,含血无骨化圈走货,其余按残次下段处理。再次是花马鹿必须保证茸头加工饱满,不抽头、不瘪头、含血足、排血彻底、不破皮、不糟皮,各加工场点应引起高度重视,确保产品加工质量,保持产品威望,才能起死回生。
五、加快科技养鹿步伐,促进产业发展
1、加快育种进程步伐,提高鹿群质量
鹿生产性能高低与品种密切相关,大力推广人工授精与本交相结合繁育技术手段,首先应组建优质鹿群。
组建标准、血统来源、体型外貌、背毛颜色、年龄结构、健康标准,遗传性能为基础条件,有条件的场家可采用本交,要求马种公15公斤,花种公5公斤,为种用公鹿,确保繁殖质量的提高,巩固扩大种源基地建设,马鹿以清原为主,花鹿为审定的7个品种为主,新疆除农二师外,有待加强育种繁殖工作及改善饲养管理方法。
2、加强饲养管理,是做好育种工作的保障,给予合理的营养标准,鹿在幼龄期、青年期决不能忽视的关键环节,也是成鹿保持优良性状的基础条件,防止营养型退化,巩固育种成果。其次是鹿茸生长5大因素不能低估,鹿茸生长受内在因素与外部条件制约,如品种品系因素,气候条件因素,如光照、温湿度、营养标准、管理措施、遗传显性密切相关。
而饲料种类、饲喂方法、营养水平、个体发育和健康标准直接影响生产性能的正常发挥。反之品种再优良,饲养粗放、管理不当、老少混养、饲料不变常年不变,就会导致茸体干瘦,产量低,上少穿尖无潜力,生长出小老茸,病态茸,一等鹿、二等鹿长的三等茸,卖的四等价,得不偿失。
【我国语言产业发展战略】推荐阅读:
我国粮食产业经济发展08-13
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研究08-18
我国盐化工产业发展10-21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06-18
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现状综述06-27
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困境08-03
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09-09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