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东港市新农村发展现状和趋势的调查报告

2024-09-10

关于东港市新农村发展现状和趋势的调查报告(精选8篇)

关于东港市新农村发展现状和趋势的调查报告 篇1

关于东港市新农村发展现状和趋势的调查

报告

根据学校撰写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安排,暑期,跟随有关人员对我所居住的城市辽宁省东港市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了调查。到有关街道及乡村进行了实地调查,走访了部分人大代表和群众。总结出了一份比较详细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1年8月 调查地点:辽宁省东港市

调查内容:调查东港市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解决方法 调查对象 :东港市各乡村政府单位及村民 调查方法:访谈法、查阅资料等

本次调查将系统完善的总结出东港市新农村建设的进程,现状,出现的问题及未来发展的趋势。以便于东港市认真落实新农村发展规划,加快建设进度规范公共秩序,我新农村规模不断扩大,市容市貌明显改观,农民的生活明显提升,城市整体功能逐步增强,有效地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一、东港市新农村建设基本情况

(一)东港市市情简介

东港市地处辽东半岛东端,南临黄海,东依鸭绿江,隔江隔海与朝鲜半岛相望,地理位置特殊,属沿江、沿海、沿边地区,是中国海岸线上最北端的县级市。境内海岸线93.5公里,东西极长83公里,南北极宽38公里。陆域面积236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500平方公里,东港市现有乡镇街道办事处19个,国营农场5个,行政村220个,村民组2005个,全市人口总数64.5万人,农村总人口52.7万人,农业人口51.87万人。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努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使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有了较大进步,为新农村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东港市新农村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东港市落实“四包一”责任制,通过政策惠农、工业哺农、社会支农、科技兴农.县域经济不断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持久动力。

1、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我市大力开展农业项目建设和劳务经济开发,农民收入有了明显增加,今年农民人平纯收入可达7200元,比上年增加1200元,增长20%。

2、种植养殖业增产增收

我市积极引导农民承包田适度流转,增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新建保护地小区252个,设施农业占地面积达到13.22万亩,优质水稻种植面积达到71.2万亩。加强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海蛰养殖面积8万亩,海参养殖面积500亩;肉蛋产量12.4万吨。全年农业总产值完成32.2亿元,同比增长9%。

3、农产品加工业得到加强

我市以培育龙头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昌平食品有限公司等20余家农产品加工企业予以财政补贴;帮助广天罐头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培育原料基地。目前,我市有丹东市级龙头企业27家,极大地带动了我市的农产品产业发展。

二、农民生活宽裕的现状

(一)农民对家庭经济状况的评价

农民家庭的经济状况是衡量其生活是否宽裕的重要标准因此,本次调查主要从农民对家庭经济状况的自我评定和满意度两个方面来进行考察。

1、农民对家庭经济状况的自我评定

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农民认为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处于中等、中等偏下或贫困水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还有很大一部分农民以农业收入为其主要经济来源,受到我国国情的制约,农民不可能拥有大面积且集中的土地,并由于农产品价格很不稳定,导致这部分农民的收入不高也不稳定,他们成为农村贫困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

第二,此次调查采用的是农民根据自己家庭的经济情况来自行判断贫富水平的方法,有的农民很忌讳说自己“富”,所以有些农民即使家庭经济情况比较好也愿意说属于贫困户,这也是导致调查数据中贫困人口比例大的一个原因。

2、农民对家庭经济状况的满意度 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对家庭经济状况的满意度很低。仅有1/4左右的农民对目前的家庭经济状况表示满意,其中表示很满意的仅占2.7%,表示满意的占23.1%。而近半数的农民对家庭经济状况表示不满意,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比例分别达33.5%、7.7%。

(二)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农民家庭的收入来源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户的生活水平,因为农民的收入来源方式会受到众多因素的制约,从而影响到农民的收入水平及其稳定性,如从事种植业农民的收入会受到自然环境、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农产品价格等因素的影响而起伏等。

调查发现,当前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集中在种植业和打工两个方面,养殖业和其他副业只是少数家庭的收入来源。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民家庭有种植业收入(81.0%),一半以上的家庭有外出打工的收入(55.0%),24.2%的家庭有养殖业收入,11.5%的家庭有个体经营收入,5.6%的家庭有运营收入,除这些之外,有其他收入的农民比例为8.1%。在不同地区农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差异也较为明显。

(三)农民家庭的支出状况

大部分农民家庭的主要支出涉及四个部分,即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投入(86.5%)、日常生活开支(85.0%)、子女学费(66.0%)及看病就医(56.9%)。本次调查也对每个家庭各个方面花费的比重进行了分析,其中排在花费比重第一位是子女学费(32.9%),紧随其后的是化肥等生产资料的投入(31.7%),日常生活开支和看病就医分别占到了23.3%和10.4%。由以上数据可见,教育支出是当前农民负担的重头戏,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也给农民带来了很大压力。另外,除日常生活开支外,医疗费用也是农民的主要负担之一。

三、存在的问题

农业投入不足导致农业基础设施极其薄弱。首先,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较小。其次,地方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受制于财政实力,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对农业的投入极其有限。再次,帮扶单位投入不够,少数部门和企业对新农村建设仍然缺乏必要的认识,缺乏应有的帮扶意识。最后,农民对农业投入的局限性也一直没能得到根本解决。这就造成农业生产基础薄弱,不能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不利于农民收入的持续提高。

(一)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

近年来,尽管我国农村经济结构进行了一些调整,但由于长期以来农村经济结构单一,农村二、三产业不发达的状况未得到根本的改变,农村第一产业中种植业比重较大的格局仍未改变,使得农民收入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仍是农民收入中最重要的来源。在当前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以及农村科技水平较低的状态下,无疑使得农民增收困难,收入来源受到限制。

(二)农民的非农业收入增速面临困难

由于受到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出口需求增速大幅度下降。受此影响,农民外出打工面临着工作难找的局面,甚至出现了不少农民工不外出打工,或者由于无法找到工作而被迫返乡的局面,这必将影响农民的非农业收入增长,而目前非农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超过了50%,对农民收入增长影响较大。

(三)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较低

随着科学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对从业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农业领域也是如此。但目前,从事农业的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偏低,这就影响到他们对市场经济信息的准确把握和对科学技术的领会与掌握,一方面致使相当一部分农民思想比较保守,没有创新意识,凭经验做事,短期化行为较为明显。

(四)基础设施建设任务艰巨,建设发展不平衡

我市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农田水利设施老化、渠道淤塞严重,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脆弱。规划工作仍然滞后,整治工作任务还非常艰巨。

(五)农村经济发展缓慢,自我“造血”功能不足

我市农业基础薄弱,农业生产风险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农村人才匮乏,农业科技含量低,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农业生产效益低。农业产业基地规模偏小,农业生产不能持续高效发展,农村自我“造血”功能不足。特别是集体经济脆弱,自我发展能力较弱,造成农村经济难以持续健康发展。

四、解决方法与对策

东港市新农村建设,要结合各村实际,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尊重广大农民的意愿和需求,认真解决好群众的各种问题,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应注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切实加强领导,加大农业投入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农业投入占财政的比重。在投入增量中,首要的是大力改善农村和农业的基础设施,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基础和外部环境;其二,加大科技投入,抓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把农产品生产结构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

(二)加强农村自身的造血功能尤为重要

就目前来看,首先要稳定并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土地使用权依法流转的机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其次,要允许和鼓励农民组织起来,加大农村有组织化生产的力度,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有效地克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局限性,实现家庭经营和联合组织经营的优势互补,使农民享受到生产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平均利润。

(三)推进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经济质量和效益 就农业来说,最根本的出路还是坚持结构调整。一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把培育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中之重,按照经营规模大、带动能力强、技术水平高、产品质量优、经济效益好的需求,采取多种措施壮大龙头企业。二是加大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力度。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开发新优品种,注重农产品的食品安全,提高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四)要注重抓好现代农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核心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因此,各乡镇要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加强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加大标准化、无公害农业的实施力度,突出发展特色农业。尤其是要大力发展以无公害优质稻米及绿色水果蔬菜为重点的种植业。同时,要积极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建成公司+农户的基地模式,努力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五)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

研究表明,小城镇能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载体。所以,小城镇建设的重点应由数量扩张转向产业发展,推进工业化进程,将小城镇作为县域产业结构优化及乡村工业化的增长极。加快中小城市的发展,形成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及农村各类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的网络式的立体城镇体系,从而带动广大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实现农民增收。

东港市前阳镇,是东港市率先富起来的乡镇,由于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近年来大力推进产业化进程,不仅本乡镇迅速发展起来,带动和促进本乡镇农民增收,其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周边的乡镇发展。

(六)要加大扶贫攻坚力度

东港市农村的贫困层面还存在,群众收入还比较低,交通也比较困难。因此,要加大整村推进力度,整合各种资金和资源,扎实抓好茅草房改造工程,切实解决好以通村公路、通电、通水为主体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环境和生活条件,加快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总结

通过本次调查,我发现了新农村建设的不足之处,尽管农民收入在增加,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从农民自身上却仍然感觉并未达到富裕的程度,而且确实存在一些贫困的村庄和家庭。要想真正达到全民富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我们的政府应根据新农村的发展状况及时出台一些惠民政策的,要切切实实的为农民增收作保障,做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带头人。

关于东港市新农村发展现状和趋势的调查报告 篇2

绥滨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 地处三江平原下游黑松两江冲积平原地带。区域面积3, 335 平方公里, 下辖3 镇6 乡, 109 个行政村, 167 个自然屯, 全县总人口18. 8万人, 县属人口13. 34 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9. 3 万人。县境内有绥滨、二九○、普阳三个国营农场。总耕地面积1, 302, 371 亩, 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绥滨县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 是黑龙江省36 个产粮大县之一, 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县, 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工业弱县、财政穷县。

2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是农业产业化、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 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本地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 龙头企业“小、少、弱”, 产业链条“细、短、松”, 由于缺乏深加工企业, 致使农产品长期处于卖原料的状况, 对农民增收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虽然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 但受地理位置、交通等因素影响, 引进项目大多规模小、档次低, 难以形成规模化的格局。

二是农户生产经营粗放, 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生产规模过于狭小, 规模经营还只是极少数。二是科技含量低, 先进实用技术转化慢, 许多新科技停留在示范阶段, 农民掌握还很少。三是管理粗放, 尤其是缺少精耕细作的田间管理, 造成农业比较效益较低。

三农民自身素质偏低, 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目前, 大部分农民养成了离不开土地的习惯, 思温饱的多, 思致富的少, 比较安于现状。由于文化素质偏低, 又不懂技术, 外出务工找不到岗位, 在家从事种植、养殖业也只能选择人人都会的、效益不高的品种, 市场意识的淡薄束缚了农民创业和渠道。

四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很多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都不尽完备, 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不强, 不少原有设备也早已老化, 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隐患。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旱目标, 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

五是多数乡村集体经济薄弱, 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我县村级债务包袱沉重, 债务高达9900 多万元, 其中有一部分是欠个人的, 由于这些债务无法偿还, 既对债权人的生活生产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造成了不稳定因素, 也使村集体没有资金可以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

3 发展农村经济的对策及建议

3.1应争取国家给予政策支持和加大补贴力度

建议国家强化和完善农业支持政策。增加“三农”支出, 遏制生产资料尤其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过快上涨。增加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 扩大良种补贴规模和范围, 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种类, 提高补贴标准, 提高对产粮大县奖励标准, 完善粮食流通供销体制, 加快农业保险业发展步伐。

3. 2 应重视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要解决我县农村经济发展问题, 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一是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要认真分析农产品价格形势和市场需求, 继续以提高单产、改善品质、转化增值、提高效益为重点, 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粮食生产。继续引导农民增加水稻、玉米和有机绿色食品种植面积, 同时, 积极发展烤烟、蔬菜、瓜果及小杂粮等经济作物种植。二是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目前, 绥滨县的农业标准化程度还很低, 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 今后要严格执行农业标准化操作规程, 确保标准化生产的顺利实施。积极组织申报农业标准示范县项目, 大力建设标准粮田。积极申报绿色有机无公害品牌和标识, 推进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发展。继续加大林区禁牧工作力度, 加快推进两江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 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3. 3 应加快畜牧业发展

继续做大做强畜牧主导产业, 突出发展奶牛和生猪, 大力发展肉鹅, 加快发展绵羊。按照“小规模、大群体, 规模经营抓大户”的经营思路, 实现畜牧业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新格局。重点实施畜禽品种改良, 标准化饲养, 科学防疫, 提高畜牧业标准化生产水平。

3. 4 应积极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继续深入实施阳光工程和扶贫开发转移培训, 强化农村劳动力培训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 宣传好发展打工经济的典型, 采取长期转移、短期转移、季节性转移、县内外转移和国内外转移等不同方式、不同地域的转移, 组织和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加大县乡村三级劳务信息联网建设步伐, 尽快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务信息网, 搞好劳务对接, 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更为便捷的信息服务。

3. 5 应发展清洁能源产业

农村区域发展问题的现状和趋势 篇3

关键词:农村;区域发展问题;策略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区域发展问题已成为我国研究的重点课题。由于受到自然条件、地理位置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农村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显著,并且短期内,这一问题难以真正消除。为了能够缩小区域农村发展差距问题,必须结合实际,仔细分析农村区域发展产生差距的原因,并寻找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1.我国农村区域发展特征概述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不仅疆土辽阔,而且人口众多,在资源分布上呈现较大差异,加之历史和政策等方面的原因,促使我国农村区域发展表现极不平衡。近年来,我国开始把目光转向农村发展,并把农村经济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区域划分[1]。要想对我国农村经济和区域发展问题进行探讨,首先应该依据各地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水平,并结合农村经济发展方向的区内相似性以及区际差异性。现如今,我国对农村区域的划分呈现出动态性和间断性,更加善于结合某地的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通过不同的角度对我国农村发展进行区域性划分,对于充分了解我国各地区农村发展实际,并由此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2]。

2.我国农村区域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村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我国农村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明显,主要体现在:我国的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区度,即由东向西,地区经济发展以此减弱,东部地区属于相对发达的地区,中部次之,西部则属于欠发达地区。从经济增长率来看,东部经济增长的速度要明显快于中西部地区;从城镇化阶段来看,我国东中部地区已经逐渐进入到了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而西部地区则依旧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虽然,自“九五”计划和十四届五中全会后,解决地区差距扩大问题已成为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指导方针,但由于东部本身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地区优势,使得其更能吸引外界投资,由此东西部发展差距依旧存在壁柜不断扩大。

2.2农村区域环境发展问题

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较快,因而人口密集,环境压力较大;而西部位于河流的上游,为全国生态安全提供重要保障。我国农村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农业生产导致环境污染。与传统的农业相比,现代农业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这是导致农村水土污染的重要来源,加之农用地膜的使用以及秸秆的焚烧和处理都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第二,生活污染日益显著。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小城镇和农村居住人口逐渐增多。然而與城市规范化的管理相比,小城镇脏乱现象显著,生活污染严重。第三,工业污染显现。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乡镇企业开始兴起,然而其在发展过程中,严重忽视了对环境的规划和治理。

2.3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问题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是制约中国农村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要想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不断增加就业岗位,将部分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目前,我国农村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开始流向大中城市,总体而言,农村劳动力人口流动所带来的影响是积极的,有效解决了城镇地区劳动力短缺问题。但是,农村劳动力大量的跨地区流动会产生一定的成本。农村有一定文化水平和智慧的青年人都奔向了大城市,而留下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这使得农村劳动力人口素质普遍偏低,不利于农村获得更好的发展。

3.解决我国农村区域发展问题的策略

3.1政府做好干预,为中西部跨越发展做好保障

实践证明,要想缩小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不能仅仅依靠市场,政府也要全面加强对欠发达地区的干预。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在工业、交通等方面基础薄弱,难以依靠市场进行自我调节,必须通过政府干预,实行西部扶贫开发计划。政府要进一步制定各类政策,对中西部地区在收入调节、资源分配以及利益协调等方面做出一定的支撑,将东部收益逐渐向西部进行转移,加强对西部地区财政和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3.2制定优惠政策,发展地区特色产业

东部地区以及沿海大城市,要逐渐依靠市场,并慢慢取消国家的一些优惠政策,在农场品精细加工工业、海洋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等方面做出努力,逐步实现农业发展的现代化,并积极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农业不断发展起来。中部农业地区要把建设的重点放在优势农产品上,并由此带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例如,应该重点发展优质小麦、水稻和大豆等,并进行面粉、饲料以及奶制品的加工。在政策上国家要给予中部地区一定的保护,为食品安全提供一定的保障,并且要防止中部地区在水利、环境以及市场保护等方面的政策软化,尤其要避免“中部陷阱”的扩大。西部地区既要注重特色农牧业的开发,同时还要将生态环境作为保护的重点。同时还可以大力发展优质棉花和苹果,同时推动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及其加工业的发展。

3.3注重非农经济,加快发展乡镇企业

非农经济对于农村区域发展同样至关重要,并且成为影响农村区域发展的关键因素。乡镇企业作为非农经济的主导,对于缩小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具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于西部农村而言,要全面实施乡镇企业的发展战略。要想进一步加快乡镇企业的发展,国家要加大投资力度,对西部乡镇企业进行改革,通过优化结构域,组建企业集团,实施规模经济战略;加强对人才的培育,不断提高经营者的素质;推动农业产业化方向发展,统筹区域城乡产业发展。

3.4保障公平,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首先要建立起公平的竞争机制,对地区发展不平等的政策要尽力消除,建立起全国统一规范的贸易体系和市场体系;其次要建立起平等互利的合作机制,区域差距之所以存在,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利益主体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各区域之间应该建立起资源、劳动力、技术等之间的平等交换机制,从而实现各地区间的平等与互利。

4.结语

总而言之,诸多因素导致了我国农村区域发展出现了问题,使得我国农村区域发展与城市地区发展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尽管如此,我们依旧要把农村区域发展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和关键,为了能够有效解决我国农村区域发展问题,政府首先要做好干预,制定出优惠政的策,发展地区特色产业,同时国家还要注重非农经济的发展,建立区域间协调发展的机制,齐力推进我国农村区域经济获得持续发展。(作者单位:慈利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参考文献:

[1]张亚洁,陆建飞,金涛.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9(03)

[2]董宪军.浅谈农村区域发展与可再生资源的利用[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10)

[3]胡永盛,杭瑞友,李军.国外农村区域发展经验与启示[J].现代农业.2008(12)

[4]王芳,胡永盛,李军.国外农村区域发展基本经验及启示[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关于新农村发展的社会实践报告 篇4

如今,我们的生活较以前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不仅是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新农村也绝不仅仅是一个概念而已,新农村的改变更是让人惊叹,是真正的天翻地覆。为了丰富自己的寒假生活,提高自我的社会实践能力,促进自我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我对自己的家乡进行了实践调查,也真实的感受到新农村建设的脚步,也真实目睹了新农村的日常生活。

都说“要想富,先修路”,果然不错,回家的路上,汽车准时出发,在笔直的柏油马路上疾驰着,当年的石子路早已不在,一路上行车都十分通畅。据了解,这种都早就在各村之间联通了。所以人们出行都十分方便,每到秋收季节,农民再也不用担心丰收的季节却不能得到丰收,只是因为道路不通而使收获的粮食腐烂而卖不出去。

与此同时,摩托车、电动车来去自由,面包车、小轿车也来“赶会”。早些年的脚走肩扛的运输方式早已不复存在。现在因“村村通公路”政策,柏油马路已修到了家门口。村里人出门摩托车、电动车,不到一会功夫就到达了目的地。部分富裕的村名已购置了面包车、小轿车,出门更是舒适、方便。

我的家乡位于新疆巴州博湖县,那里最出名的估计就是旁边的博斯腾湖了吧!这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也是这个湖养育了这里的人,有了这个优势,人们可以在这里种出良田,可以在这里发展渔业。这些年,旅游业也在大步向前发展,虽然还只是起步阶段,但已经显示出他得天独厚的优势,更是为人们带来了无尽的财富。跟随车子的行走,新房一排排,宽敞又明亮。当年的土坯房子、小木门已不复存在,如今的砖瓦房宽敞明亮。往前几十年数,家家户户的小木屋在夏天是屋外大雨,屋内小雨,现如今的大瓦房坚固耐牢,有些村民戏言:“刮风下雨咱不怕,就是地震了也不慌”,这当然是说笑,但也表明房屋的坚固性。单从门窗的换代上看:从纸糊的木窗户到安有玻璃的门窗,但现在铝合金的门窗,变化之大可见。

不仅如此,一路上大姑娘、小媳妇花枝招展,连大伯个个时髦、时尚。以前,家中妇女紧衣缩食,省出钱来给孩子购买过年的新衣,小孩子也为要过年的新衣而哭鼻子。如今的村民可以说天天穿新衣,什么时髦穿什么。各个花枝招展,告别黑白年代,迎来精彩生活。就连那发型,也是年年新变化,年年新内容。

我按照我之前的规划,根据拟定计划、罗列提纲、设计和打印调查问卷,确定采访人及时间等,我便开始走入农民伯伯的家里去了解他们的生活。摒弃大鱼大肉传统吃法,讲求吃得健康绿色。改革开放30年来,农民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改善,有45%的被采访村民认为30年来家中最大变化表现在生活质量上。村民餐桌上的内容不断升级换代,往前几年,年年过节吃上鸡鸭鱼肉,那叫富裕。这几年村民的大鱼大肉已经吃腻,如今餐桌上的青菜渐多,村民们也开始讲求吃得健康绿色了。

这个时代,早已告别双手,迎来了电气时代,迎来了各种机械设备。家用电器一应俱全,生活轻松自在。现如今村中70%80%的家中安有彩电,很多农户家中安装有电冰箱、洗衣机、电锅、音响等。回想前几十年前,冬天洗衣服妇女手冻得通红,洗的衣服好几天晒不干;夏天的肉、菜总因温度高不便储存;妇女整天围着锅台转,没有空闲,这些家用电器的安装,减轻了妇女的劳动强度,空闲出很多时间休闲、娱乐。

人们现在也不再只是为了挣钱而生活,懂得了精神生活的培养,会有许多人在休闲的时候,聚在一起打打牌,或者是聊一聊各种新闻,他们也不再闭塞,也懂得主动去了解外面的世界,接触外面的先进的东西。不仅如此,而且不再是卖命只为挣钱,懂得了健康第一。农村医疗保险体系不断完善,减轻农民病顾之忧。一直以来村民都害怕家里人出现病症,尤其是害怕老人和孩子生病。但家中有人生病住院花钱的现象又是不可避免的,村中好多村民因病返贫的现象很多。最近几年国家出台好政策,在农村医疗保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投入了大量资金。村民通过入农村医保,受惠颇多。像一位村民因得脑血栓所花的4000多的医疗费中,有2000多由农村医保负担,这种农村医保的政策的确减轻了村民的病顾之忧。而且这种政策正在普及,各家各户也积极参与。

田地虽然依旧是是他们的生存利器,但是,他们也懂得改进。如今,许多的农民为了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他们支起了大棚,在里面种蔬菜及各种粮食,甚至于,他们先自己培育出幼苗,拿出大鹏,种在外面,甚至可以多种一些,卖给其他人,再在合适的时间在里面种上蔬菜类的,收成很好,比起曾经的效益已经翻了不知多少倍了。发展农特产品,扩大农特产品的生产规模,进行农特产品的深加工。村中有些村民表示:不是不想发展农特产品的生产,只是因为生产规模较少,这种单户单干的规模易造成农特产品的出售困难。村民们说:“种植太少了,成不了规模,人家不愿来收,还往下压价。”村中领导干部应号召发展农特产品的种植、生产,形成生产规模,将本村打造成一个以某种农特产品为主的生产基地,吸引购买商前来收购,并在此基础上号召有能力的村民进行农特产品深加工,过大生产链,取得经济效益。

不止这些,在调查访问的村民中有12.4%的村民认为制约本村发展的最大因素是科学知识,丰富农民头脑,增加农民科学种田知识。这个数据表明一部分村民是认识到科学种田的重要性的。像现在科技员下乡讲述科学种田的活动就应继续下去。要在村中进行实打实的实验,让村民尝到科学种田的甜头,从而达到运用科学知识达到稳产、高产的目的地。

从7月17日开始正式在我村开展采访调查,采访因天气、人为因素等是断断续续进行的,一直持续到7月22日。从8月1号起我开始整理并撰写调查报告,并于8月2日完成。

这次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于我来说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这短短40天的调查访谈中,我发现了很多在这次调查活动中的不足,存在较多欠缺:

1、准备工作不充足。在所要求的调查形式中有发放调查问卷,要照相、录音、录像、访谈等,我没有准备一套相应的设备,从而会或多或少影响到调查结果。

2、没有如数完成调查任务。在村中100多户人家中,只走访了67户,占全村总人口的63%,在反映村中问题上有其狭窄性、差异性。

在这次调查访问过程中,我的感受、感悟很多,这次的这个学习任务让我成长不少。

我深切期望村庄可以很好的发展,村民都过上富裕的生活。农村的发展是任重道远的。我们必须认识到农村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几代人共同的辛勤努力才得以实现。像上面我所发表的关于本村如何致富、如何发展仅了了几句,但真要实施,实现起来就会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了。

关于东港市新农村发展现状和趋势的调查报告 篇5

——对岩镇居民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摘要】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农业和农村始终是难点和重点。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和共同行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特别是要在多予上下功夫,真正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全面推进农村的发展。经过全党全国的不懈努力,使农业生产力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使广大农民的生活有比较明显的改善,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切实加强,使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使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继续推进。归根到底,要切实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使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

【关键词】

新农村

对岩镇

现状

问题

建议

【正文】

一、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新农村建设内容:

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厦,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

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只有农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的、完整的。

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应该是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安居乐业的景象。这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体现。

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只有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让农民群众当家做主,才能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主要指在全面发展农村生产的基础上,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政治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民民主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和农村法制建设,引导农民依法实行自己的民主权利。【文化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体现农村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社会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社会建设,主要指在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事业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农村的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期实现农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愿望。

二、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意义

建设新农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装备条件较差,经营管理也较粗放。加快建设新农村,发展农业生产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良土壤,兴修水利,推广良种良法,发展农业机械化,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既是现代农业建设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建设新农村,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增加农民收入,首先必须挖掘农业内部的潜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增产增效、提质增效和节本增效;必须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二、三产业,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拓宽农民的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

建设新农村,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是建设新农村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首先建设和谐村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改善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设施条件,逐步改变目前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

建设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的重大举措。必须用新农村建设来统领“十一五”时期的农村工作,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道路,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公共财政范围,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努力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建立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让广大农民能够像市民一样拥有洁净方便的自来水、清洁的燃料、整洁的厨房、舒适方便的卫生条件和平坦的道路。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上,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只有让农民了解建设新农村的方针政策和措施,使他们认识到建设新农村是关系到他们当前切身利益和未来美好生活的事业,才能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农民的素质放在首位,摆在突出的位置,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化、技能化、专业化工程,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努力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当前,我国已初步具备了建设新农村的条件。一方面,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有了支持保护农业、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近年来,在起点较高的基础上,党中央、国务院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出台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农村“六小工程”(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水电、农村沼气、草场围栏等)建设进展顺利,成效显著,为新农村建设积累了有益的经验。我们有理由相信社会主义新农村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发展机遇,九亿农民的日子也会越过越宽裕。

新农村建设已有一段时间了,而在雅安,新农村建设现状又如何呢?对此,我利用暑期时间,对雅安市对岩镇人民的农村现状进行了调查,希望能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建设方面起到一点参考和借鉴作用。在雅安的农村里,农民的生活情况基本上是相似的,因此对岩镇可以看做是整个地区农村社会的一个缩影,可以代表雅安农村的整体状况。

三、调查的基本情况

1. 时间:2011年7月14号至2011年7月17号。

2. 地点:四川省雅安市对岩镇

3. 方式:在村委会干部的协助下,我们入户咨询和提问,并做了较为系统的、详细的记录和统计。

4. 内容:分别对不同年龄人群(老年人,中年人)对新农村建设的看法、想法以及意见做了详细的记录,尤其对新农村建设以来对农民生产、生活带来的变化内容以及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调查。

5. 对岩镇基本情况:对岩镇位于雅安城区西南郊,距市区3.5公里,东与南郊乡,西与天全县,北与市中心,南与八步乡交界,幅员面积41平方公里,国道108线纵贯全境,成雅,雅攀高速公路在此交汇。四川农业大学与青江、青元村近邻,全镇辖11个行政村,56个村民小组,人口14000多人,耕地7774.7亩,全镇村道硬化率80%以上,广播电视覆盖率95%,实现程控电话村村通,镇内各类服务设施,目前一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奶蓄、蔬菜、水果、林竹产业初据规模。

6. 调查的目的及意义:通过对新农村现状的调查,深入研究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好处和出现的问题,希望能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有关方面起到一点借鉴和参考意义。

四、调查结果

1.本次调查的主要对象是农村居民,大多数人对新农村建设有一定的了解,但仍有24%的居民完全不知道。

2.国家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五个目标中,人们认为目前最应该优先解决的是管理民主。

3.目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月收入为一半以上在900—2800元之间。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在900元以下。

家庭人均月收入60%50%40%30%20%10%0%900元以下900—2800元2800—5000元5000元以上

4.农民家庭收入的来源主要是靠外出打工。

居民家庭收入35.00%30.00%25.00%20.00%15.00%10.00%5.00%0.00%1农产品收入养殖业家庭副业家庭副业外出打工其他

5.超过半数的农民参加了农村医疗保险。且大多数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报销情况表示基本满意。

农村医疗保险6.农民对居住环境的基础设施基本满意,但仍需要加大投入。

7.在生产中,最需要养殖技术和种植技术的未参加37%支持。

参加

63%8.新农村建设中,农民认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人才培养问题。最关心的是建设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治安问题环境问题政治民主和反腐败问题生产资金投入问题科技水平提高问题人才培养问题0.00%5.00%10.00%15.00%20.00%25.00%30.00%系列1

五、对岩镇经济建设措施

1.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证粮食安全

投入资金6万元,在生产技术、种子、农药、水利基础设施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全镇共整治大小堰渠120条,维修堤灌站30处,整修山坪塘17口,防洪沟2条。印发稻瘟病综合防治、旱育薄膜抛秧技术等各种农业生产技术资料5500份,举办各种生产科技培训班8期,参训达1650人,推广“两杂新品种”4500亩,旱育秧及抛秧1500亩,固定厢沟栽培1000亩,优质蛋白质玉米800亩,优质稻3300亩。今年小春粮食产量达678吨,产值达127.75万元,同比增长16.6%。

2.加快畜牧业发展,巩固富民增收主渠道

依托市场,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推动畜牧经济健康发展。据统计今年1-12月奶牛存栏达1017头,奶山羊存栏 771只,生猪出栏达13234头,发展肉羊785只,家禽出栏达7万只,无重大疫情发生。牧业总收入达3233.79万元,同比增长 16%,畜牧业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1.4%。

3.突出产业优势,做强特色农业

一是做大做强水果基地,发展城郊生态农业观光旅游。3月份成功举办了第四届龙井山桃花节,接待游客16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6.1万元,总收入达152万元。今年水果价格与去年同比增长1.0元/公斤,全镇水果共销售1410吨,收入达564万元,同比增长28.2%。

二是加强蔬菜基地建设。今年在顺渡、葫芦、对岩、龙岗四个村推广无公害蔬菜种植,解决传统种植业价格低、销售难的问题,促进农民增收,今年1-12月新增蔬菜种植面积746亩,全镇蔬菜种植面积达8158亩,价格同比增长0.4元/公斤,收入1769.62万元,同比增长17%。

4.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种、养殖效益

成功引进“四川雅安中基公司”技术,在葫芦村试点推广种植食用菌,10亩,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将带动对岩镇的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依托雅安市雨城区翠竹青茶厂进行的茶苗栽插新增面积500亩,为对岩镇茶叶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青元村抓住市场有利时机,大力发展养殖业,年出栏山地鸡6万只,经济效益明显。

5.狠抓林业发展,打牢林业经济基础。认真贯彻落实《退耕还林条例》,严格落实退耕还林政策,加强森林防火,对我镇18649.5亩林地狠抓管护,将退耕还林的14010.68亩的管护工作和苗木存活率纳入年终目标考核,确保苗木成活率达标。

总的来说,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新农村建设正在蓬勃地进行,农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生活质量也有根本性变化。就我队调查的范围和人群来说,农民对当前的情况是基本满意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六、当前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民生产生活不方便。一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虽然现有水利设施经过近年来的除险加固,蓄水能力有所增强,但沟渠因无资金整修,形成了水利设施有“有肚无肠”的现状。二是交通设施建设滞后,虽然我村对主干道进行了硬化,但是路面狭窄,农村运输和农产品交易难,农民生产成本高,严重地影响着农民生产生活,制约了农村经济快速有效发展。

问题二:产业化建设深度不够,农业产业效益不明显。一是产业发展不平衡。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我村没有形成任何有一定规模的支柱产业,产业结构也很单一。二是农村产业化虽然有了一定发展,但农业竞争力总体不强,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业带动农民增收不明显,公司加农户和协会加农户等模式给农民增收带来的实惠不大,农村产业化需要进一步调整。三是村民在种植作物的选择以及其他生产项目的确定上存在着盲目性。缺乏及时有效的指导,同时盲目的确定生产项目也使农民的生产面临着更高的风险。

问题三:受多种因素限制,农民增收空间不大。一是农资价格增长过快。走访中,农户反映最多的是希望政府从严打击一些不法商贩经营假冒伪劣农药、化肥、种子等坑农行为;部分农户还说,只要把农资价格降下来,国家给农民的补贴才算“到手”。二是畜牧业生产出现停滞迹象,玉米、红薯等饲料作物播种面积在减少,加上牲猪饲养方法落后,目前农民牲猪、山羊、黄牛饲养量难以实现有效增长。

问题四: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农民没有基本保障。一是农村教育负担仍然很重,教育成本过高。有位村民给我们算了一笔帐:送一个学生,每学期按400元计算,读完小学、初中9年需要7200元,读完高中要1万多元,读完大学要5-6万元,按目前我们人均收入计算,培养一个大学生要花费8年多的纯收入。二是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艰难。一方面,乡镇医院运转难。由于政策和经济条件的原因,目前乡镇医院条件差,医务人员待遇低,结构不合理,导致人才引不进、留不住。另一方面,看病难问题仍然严峻。调查发现,农村的“看病难”比想象严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虽然给农村看病难带来了福音,但据一位农民反映:“原来看病只要50元的,现在需要100元,国家报销50元,自己还是要出50元,搞去搞来没有少花钱,捆着绑着一个样”。三是社会保障事业刚刚起步。目前,我县农村的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刚刚启动,社会救助体系还不,农村低保范围窄、金额少,失地农民、弱势群体救助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

七、对新农村建设中几大问题的思考

第一: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建设的经费从哪里来)是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

就此次的调查对象而言,村中没有一处集体经济,没有村办企业。农民增收也多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缺少统一的指导,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

第二:新农村的建设是一项大的工程,它需要统筹的规划,需要村与村、与乡镇、与县市之间的合作,需要上级机构的扶植。

第三: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农 业项目,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此外,要积极组织实施好“阳光工程”,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同时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乡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进城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

第四:务工人员素质较低成为农民其增加收入的瓶颈。

随着农村劳动力专业到二、三产业的比例逐年增加,外出打工和就地转移的劳动力队伍庞大,但由于综合素质低,大多数劳动力仍从事着低收入的工作,技术型、技能性劳动力转移输出很少,无法获得较高收入,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受到控制。

第五:村民文明程度滞后于其它方面,新农村建设出现木桶效应。

新农村建设把重点放在了“村容整洁”上,而对“村风文明”投入甚少,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一方面,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另一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不足,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严重制约了农民的增收。继承与发扬并重,促进乡风文明建设。乡风文明建设,通过定标准、树典型,加强监督,奖惩分明等方法,建立健全乡风文明的评比奖励机制;文化活动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农民自办文化扶持基金,引导农民发展民俗文化表演和地域风情旅游;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队等各种形式送文艺下村,加强先进文化在农村的传播速度和覆盖范围,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要继承并发扬农村自身所拥有的文明传统,提倡尊老爱幼、妯娌和睦、邻里团结、不打架不骂人、爱护公物、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

八、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强化组织领导,扎实推行农村建设新理念

1、成立领导小组,完善新农村建设工作机制。

2、明确部门责任,强化新农村建设监督考核。

3、作好建设规划,严格新农村建设操作程序。

(二)提高农民自主创新能力,切实注入农村建设新动力

1、转变思想观念,促进农民自主创新。

2、加强科技培训,推动农民自主创新

3、推行典型示范,带动农民自主创新。

4、落实优惠政策,引导农民自主创新。

(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断拓展农民增收新途径

(四)乡镇干部多下乡体察民情,了解村民之所急需

(五)对城乡要求一视同仁,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工农和谐化

九、结语

新农村的建设不仅仅是经济层面上的建设,而是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全面发展的建设;新农村发展的中心不仅仅是使农民增加收入,而是全面提升农民素质,让农民更好的发展;新农村的建设不仅仅是让农民去干,而是村中的基层领导带头去干,去为农民服务。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刚刚起步,我们应该脚踏实地,事实就是,重视真正实力,也就是实质的提高,避免单纯的表面形式主义是必须克服的问题。防微杜渐,保证新农村建设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个时代发展的正确方向。

中国的建设,是我们这一代人所要继续背负的责任;“三农”,也是我们这一代人所要面临的问题。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勇于承担时代赋予的责任,敢当重任,为新农村建设献计献策,为最终实现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无悔人生。

关于东港市新农村发展现状和趋势的调查报告 篇6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普及,电子商务行业在不断发展壮大,大量的电商企业在此机遇下赚得盆满钵满。在未来,农村电子商务不仅会进入农村,为农村居民带来便利,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来说,同时也是一个新的、好的历史性机遇。6月底,安徽省前两批15个国家电商进农村示范县已超额完成项目建设计划,建成县级综合公共服务中心17个、乡村级服务网点3749个,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网络初步建成,实现乡镇全覆盖,村级覆盖率达90%。

自2014年安徽省7个县开展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以来,一年一个新台阶,一年一个大提升,2015年有8个县跻身第二批国家示范县,今年又有6个县入选第三批。其中部分示范县建设成效突出,比如,芜湖县在“2015年阿里巴巴县域发展指数”中排名全省第一;桐城“阿里巴巴产业带”综合排名全省第一;怀远县传统商贸企业升级转型经验在全国推广;砀山县成为全国罐头销售中心,形成“买全国、卖全国”大市场格局。

关于东港市新农村发展现状和趋势的调查报告 篇7

关键词:电商发展,新趋势,农村电商扶贫,新方法

近年来, 电商发展的范围已经波及了农村, 农民也能利用网站、手机短信、微信群以及QQ平台来分布创业信息, 进行创业交流, 向他人展示创业项目, 对电子商务的有关知识进行宣传, 使农村人们也加入到电商发展的新趋势中来。但是, 就目前而言, 电商在农村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 想要实现农村电商扶贫需要提出合理化的策略。

1. 农村电商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 农村的电商市场在日益的扩大, 当时农村市场具有其特殊性, 在电商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 使电商惠及于农村人们仍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经研究发现, 电商企业想要进入农村市场, 实现电商扶贫, 需要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提出可行的方案, 我国农村电商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 观念陈旧, 物流不畅通

在我国, 大部分农村人口都缺乏对电商的了解, 对电商没有足够的认识。很多农民更愿意去实体店里购买东西, 由于对电商的不了解, 所以不会选择去网上购买更不会通过网络销售自己的产品。因此, 这为电商在农村的推广形成了一大障碍。另外, 农村中较为年轻的都外出务工, 留下的大多是年老者, 思想观念比较陈旧, 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不高。另一方面, 在农村, 农村人购买的商品是由流动商贩提供的, 这种形式不能形成销售规模, 经常出现随意要价的现象。同时, 农村存在网点空白, 货物不便于收发也阻碍了电商的发展。据有关数据表明, 快递公司多建立在县城, 并且布局不合理, 而农村没有快递网点, 较少的存在物流快的快递公司, 实现农村电商发展仍是问题。

1.2 缺乏电商人才

在农村, 电商人才极度缺乏。很多农产品的负责人表示, 电子商务想要在农村有效开展, 需要有十分懂得电子商务技术的农村卖家, 并且, 还需要对农业与食品安全知识有足够的了解, 掌握农产品的特点以及掌握市场行情, 对于客户提出的问题, 能做到有效的解决。另外, 农村家庭比较小, 知道如何网购和网上销售的人并不多, 所以农村人大多不会选择网络渠道。

2. 农村电商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2.1 开放思想, 发展更为全面的发展理念

想要让电商实现农村扶贫, 首先要转变农村人民的思想观念。因为电商主要注重“卖”, 使农村人们的市场观念更加开放, 利用自己成本低廉的优势形成聚集的货源。建立更为全面的发展理念, 使用电子商务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用电商的发展来吸引和带动农村的资源, 使电商的产业链延长, 使农村电商经济发展。

2.2 政府制定支持策略

政府应该重视电商在农村发展的问题, 做好规划和引导作用。地方财政应该给予积极地资金支持。在每一村庄都建立一个自己的电商平台, 政府可以组织相应的培训工作, 选择一些电商的宣传员, 向农村人民宣传电商的有关知识或实际教导农村人们操作, 使农村人们看到电商所带来的便利与实惠。同时, 农村的电商网点要加强与银行的合作, 使得资金的流转更为畅通, 保证账户正常使用。各个物流公司要加强合作, 实现相互流转与派送, 使得商品的运货速度变得更快。另一方面, 银行要进行金融知识的宣传力度, 指导农民使用网上银行等具体的使用方法。使农民也学会在电子商务的发展背景下贩卖自己的产品。

2.3 对服务进行优化

在农村市场上, 人们存在着购买商品与销售商品比较困难的问题, 在农村市场上出现的假货比较多, 并且购买商品困难。另一方面, 农村生产的蔬菜、水果等农产品销售出去又遇到各种阻碍。所以, 电子商务在农村的发展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当前, 已经有一些电子商务平台在这一问题上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提出了要加强电子商务平台与农村人民的协作与服务, 构建更为优质的服务平台, 为农产品建立电子商务品牌。在协作与服务方面, 使县级领导与相关的电子商务企业、电商人才之间加强联系与协作。对电子商务发展状况及时的跟踪与掌握, 对电子商务服务的内容、方法和手段进行创新, 积极地为电商企业、电商人才以及电商项目的实施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加强物流运输工作的开展, 解决物流运输困难问题, 组织定向培训工作促进电子商务在农村健康发展。通过电子商务销售渠道, 使农村人民优质的农村品实现更好地销售。农村在电子商务的发展下迎来了新的发展趋势, 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 在电商道路上越走越远。

结语

当前一些地方政府也已经看出了电商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所以, 产生了业绩冲动, 想更好地加快当地经济的发展。但没有过多地考虑电子商务扶贫所采用的方法, 或者没有采取实际的行动。电子商务企业过度地追求收益。网上购物红火, 但是农村人民没有实现较大的收益。所以, 在电商扶贫方面仍有一些列问题急需解决, 从而, 使得电子商务的优势使得农村人民收益, 真正做到电商扶贫。

参考文献

[1]郑亚琴, 郑文生.信息化下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及政府作用[J].情报志, 2013, 15 (7) :65.

[2]胡平源.农村电商的七个现实问题解析[J].企业技术开发, 2014, 16 (3) :99.

[3]李志刚.农村流通业发展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机理及实证分析——以江西省为例[J].农村经济, 2015, 16 (7) :97.

关于东港市新农村发展现状和趋势的调查报告 篇8

中共汶上县委组织部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个目标,重点在农村。而能否有效地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特别是在带领群众致富奔康、发展经济方面的作用,是实现这个奋斗目标的关键所在。近期,我们组织专门调查组,采取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发放调查问卷和分类统计等形式,到全县14处乡镇、67个村,重点围绕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方面发挥作用的基本情况、措施途径、制约因素以及加强和改进的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调研,深入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

近年来,特别是去年以来,我县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以深入开展“五个好村党支部”创建活动为总抓手,积极探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促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途径,突出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务公开等方面对村级工作进行了规范。为切实抓好落实,在对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进行专题培训的基础上,突出抓了“两会一组”的建立,村两委任期目标责任制、村务财务公开的落实及村级各项制度的健全完善,并多次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调研检查。有效地规范了村级工作运行机制,提高了村级管理的制度化、民主化水平。

三是深入开展了“致富示范”活动,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致富带头作用。为切实提高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进一步发挥好农村干部在发展经济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从2000年开始,在全县农村党员干部中开展了“致富示范”活动。要求农村党员干部人人参加,个个要有致富项目,每年至少带动3—5户农民致富。并通过加强培训、分类示范、强化帮带、严格考评等措施,推动活动开展。两年来,共表彰农村党员干部致富示范标兵53名,今年,又对30个示范效果明显的村干部致富示范项目挂了牌。目前,全县有12600多名农村党员干部有致富示范项目,共带动致富农户45000多户。

四是广泛开展了村民意见征集活动,进一步畅通了干群沟通渠道。学习借鉴“学教”活动经验,着眼于建立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的长效机制,真正使广大农村党员干部成为贯彻“三个代表”的组织者、推动

培训人员2600余人次。今年下半年,又在县委党校举办了村干部致富示范标兵、后进村党支部书记、村级规范化管理、农业标准化四个类别的培训班,对全县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培训了一遍。通过开展大规模、深入扎实的培训,农村党员干部的科技素质和致富本领明显增强,全县有一技之长和发展经济能力的党员干部比例由原来的38.6%提高到71.3%。

六是以发展优秀青年农民入党为重点,进一步增强了党员队伍活力。针对农村党员队伍年龄老化、素质不高、活力不强的实际,去年10月份,制定下发了《关于做好从优秀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工作的意见》。要求各村采取党员推荐和群众推荐相结合的办法,每年要培养确定5名以上入党积极分子。各乡镇确定的入党积极分子,一般应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其中高中以上文化的要不低于50%,35岁以下的应达到70%以上,致富能手应达到60%以上,妇女应达到20%以上,每个行政村每年都至少要有1名35岁以下的优秀青年重点培养对象,符合条件的及时吸收入党。为切实做好推荐、培养和发展工作,着重建立了“四优先”目标责任机制、“两推三帮带”选拔确定机制、定岗定期培训机制和“一考两评”动态管理机制等四项工作机制。目前,全县各村共确定入党积极分子3553名,其中高中以上文化的1851名,占52.1%,35岁

通过在生产服务、土地承包等方面实施优惠政策,鼓励群众发展种植、养殖业等。在调查的67个村中,有42个村通过这种方式推动了经济发展。④区位拉动型。利用所在村的区位优势,创建适宜的经济载体,拉动经济发展。如康驿镇康北村,利用该村位于镇驻地、105国道附近的优势,建设了一处农贸市场,带动全村85%以上的农户搞起了个体私营经济。⑤示范带动型。即通过组织党员干部带头,带动产业的发展。在调查的67个村中,有56个村通过这种方式,带动了一项或多项产业的发展。⑥定单农业型。如义桥乡房村等通过与外地客商签订供销合同,组织群众发展沙网蔬菜制种,每亩年收入4000余元。⑦劳务输出型。如南站镇赵庙村,通过村党支部与外地企业联系,统一组织全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使群众收入有了稳定的保障。⑧扩张传统型。充分发挥传统优势,在进一步扩张规模、提高效益上下功夫。如寅寺镇腰楼村发挥板皮加工的传统,引导群众进一步扩大生产、膨胀规模,目前该村有70%以上的农户从事板皮加工生产。

二是服务保障作用。围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解决农民群众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多数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能够积极发挥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帮助群众搞好服务。为了给群众创造一个安定的发展环境,各村在加强社会治安方面普遍采取了有效措施,有的村实行了

形成,把广大群众的思想逐步凝聚到发展经济上来,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进一步贯彻落实,为优化发展环境创造了条件。

四是示范带动作用。结合致富示范活动的深入开展,多数农村党员干部能够积极带头,在经济发展一线为群众做示范,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以自己的亲身实践引导带动群众发展经济。有的村采取党员联户、党员帮带责任区的办法,多数村则采取了由党员干部现身说法的办法,发挥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苑庄镇大秦村,最初就是由几名党员干部带头搞大棚,带动了全村大棚生产的全面发展,目前该村已拥有大棚500多个,中小拱棚450多个,成为远近闻名的大棚种植专业村。目前,全县有12600多名农村党员干部有致富示范项目,共带动致富农户45000多户。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调研同时发现,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方面作用发挥得还不够好,特别是与当前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相比,有些问题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在发展经济方面的无作为和不作为。调研中,我们着重就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

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原因。一是部分村干部素质不高,想发展而不会发展。一些村干部年龄比较老

为”。四是村干部经济待遇偏低、工作环境不优,发展的积极性不高。在村干部工资待遇上,虽然多数乡镇对村“四大员”工资进行了统筹发放,但标准普遍不高,80%以上的村支部书记年工资总额不超过2000元,有的还不足1000元,其他“三大员”的工资还要低一些。对享受误工补贴的村干部,一般每月是30—40元的工资,即使这样的标准,有些还难以及时兑现。由于待遇不高且难以保障,使得村干部这个职位吸引力不强,一些村干部虽身在其位,但为群众服务的积极性也不高。五是一些复杂的村级矛盾,分散了村班子抓发展的精力。一些村由于多年积淀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比较突出,而这些问题往往又很难在短时期内得到解决,使得一些村班子在疲于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中不得自拔,无暇顾及发展。

影响党员发挥作用的原因。一是党员对党组织的依赖性明显降低。当前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实行双层经营体制,赋予了农民极大的生产自主权,农村党员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对党组织的依赖性明显降低,党员意识有所退化。二是党员的宗旨观念和理想信念有所弱化。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农村相当数量的党员市场观念、利益观念日益增强,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一些党员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负面影响,重利益、轻理想,实用主义、利己主义的观念有所增强,宗旨观念

1要着重把健全村级制度、强化村务监督、完善决策程序、落实村干部待遇、抓好村务财务公开作为重点,提高村级工作的透明度和决策的规范化、民主化,激发和调动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广大群众对班子的理解和信任。

3、搞好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增强其宗旨观念和致富能力。当前在对农村党员干部教育中,除了抓好正常的理论学习和形势任务教育外,要突出两个方面。一方面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不懈地对农村党员干部进行理想、信念和宗旨教育,教育他们时刻不要忘记党的宗旨和纲领,时刻不要忘记入党誓词,时刻不要忘记肩负的责任,坚定信念,增强党性,提高素质。另一方面要切实抓好农村党员干部科技知识和市场经济等知识的学习培训,不断提高他们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本领。

4、进一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切实增强村级服务功能。鼓励引导村级党组织立足各村实际,采取有偿服务、资源开发、资产承包、股份经营等多种形式,积极探索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切实解决村级党组织“有钱办事”的问题,增强其服务功能。

上一篇:保险公司上半年财产险业务工作总结下一篇:我国语言产业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