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现状的调查报告(共8篇)
关于农村现状的调查报告 篇1
关于农村现状的调查报告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发展水平得到快速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大众媒体多年来总是以浓厚的兴趣宣传报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伟大成就和某些地方建设的明显发展,然而,随着城乡发展差距的拉大,乡镇的发展现状特别是落后地区的农村生活状况逐渐地走进公众的视野,越来越多的媒体和专家以不同的方式对一些落后地区的乡镇、村庄的发展现状表示了担忧,呼吁国家有关部门和社会对多年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潮流中受忽略的社会低下层人们群体给予足够的重视,反思我们的农村政策;我虽然生于农村长于农村,但多年来对农村生活的习惯使得我没有那种强烈的意识去细心体察农村庄的建设状况,这次,我的学校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倡导的关于暑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任务为我提供了这个动机。
那么,在新农村建设号召下的农村建设的现状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农村建设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改善农村的发展状况,落到实处地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呢,带着这些疑问和使命我回到了阔别一年的家乡————广东省雷州市松竹镇东后村,我于2010年8月20——22日在村干部的引导下仔细观察了我所在的村以及附近的几个村庄,询问了一些村民,比较深入地了解了这些农村的民主、教育和生产建设取得的发展同时也存在的问题,虽然仅仅调查这几个农村不足于反映全国所有的农村建设中的问题,但作为冰山一角,至少说明我们的农村建设有存在这样的现象,事实上从媒体报道等渠道看来,这样的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通过三天的调查,我深刻地了解了近年来家乡的变化同时也发现了现实中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最近十年以来,家乡发生了不少明显的让人振奋的变化。十年前,除了寥寥几户生活好点的人家住上平顶房,极大多数村里人住的都是旧区古老的瓦房或草屋,如今,除了一些老人尚住在旧区,绝大多数村民村民经过多年的积蓄在新区盖上了普通楼房,一些新的楼房也正在忙碌动工中。在我小时候,家乡的路全部都是泥土小路,一下雨便泥泞不堪,经常发生机车陷胎事故,如今村的主干道修起了水泥硬底化,虽然绝大多数的路没有硬底化但至少也比以前改善了。以前由于学杂费高,很多孩子读不起书,不得不辍学在家务农,如今学费免了,每天早上都看到孩子们兴高采烈地背着书包上学,热闹的场面让人欣慰。记得小时候每年的文化节的时候,村民们挤在一个拥挤的木筑碉楼里看戏剧表演,今年村里建起了高大文化楼,以后的文化节每个村民都可以舒舒服服地坐在文化楼大厅里欣赏戏剧了。以前单车在村里都不多见,很多村民出外或者去干农活一般是步行,现在家家户户都有了摩托车,出外也就方便快捷多了。以前看病难,医生难找,村里没有固定的医疗地点,看病要跑到隔壁村找老中医,八年前开始村里建了医疗站,虽然医疗条件还很有限但比以前方便也先进多了。还有一个变化是是乡亲们的精神面貌,以前的村民们都是早出晚归,早上刚亮就拿着锄头工具带着装着午饭的盒子到田野劳作,晚上天黑了才拖着疲倦的身躯、一副愁容回到家,如今除了播种耕作季节和收割季节看到一个个忙碌的身影,平时在村的小卖部总是挤满悠闲、聊家常的人们,所以隔壁的一个邻居老伯伯总是感叹地说:现在的人们轻松了,每天悠闲地发慌,我们那一辈啊那有这样的轻松过。。。
但是,由于地区的相对落后,国家政策实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村民素质的局限性等原因,村庄的基本设施建设和村民生活状况也存在比较严重的缺陷和许多不好的现象。
(一)农村基础条件相对较差
1、道路较差。村庄道路以砂石路为主,不少道路仅靠简单铺一些红泥沙通行,只有主干道前年靠村民们筹钱加上政府的拨款才修起了水泥硬底化,目前村里尚有砂石路6条,土路4条,总长度达10公里,砂石路长年坑坑洼洼,农民出行常常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机动车更是难以通行,不仅给群众出行、农户的农副产品交流带来不便,而且还严重影响我村经济的发展。此外,通向农田的大路由于长期受超载车辆辗压,道路坑洼破损严重,仅靠简单修复已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农田基本生产条件特别是抗旱排涝能力脆弱。由于农田地处较低,平时下雨时大量的泥沙随着雨水流向农田,由于长期没有疏通水渠,导致近年来塘坝和水渠内淤泥积满,严重影响容量,一遇干旱年景,等待群众的是减产,甚至是绝收。遇上雨水过多的季节,由于排水渠道受大量泥沙的堵塞,雨水无法排向河里,导致水稻浸水过多而减产。此外,部分农田水利设施长期年久失修,设备老化更增加了农民种田的风险。如村里唯一的电灌站始建于70年代,主要零部件严重老化,已无力承担近千亩农田的灌溉任务;附近村的电灌站也始建于70年代,闸门、闸壁严重风化,随时有坍塌的危险,严重威胁着农田的灌溉和排涝。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慢,产业化经营水平低
1、种植结构过于单一,农民的收入较低。从种植结构看,该镇大部分低收入农户的种植结构仍以水稻、小麦等粮食为主,经济类作物较少,一些市场需求大,利润高的作物在农村仍较少种植,而从事现代养殖业等其他产业的农户则更少。目前,卖粮仍然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现在虽然免了农业税但农业化肥的却大幅度涨价,每亩水稻除去农药、化肥、种子,每亩纯利润所剩无几,农民辛苦种地半年下来,收入远远差于出外打工挣钱。
2、农业科技含量不高,农产品较低。低收入农民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不论是种地还是养殖仅满足于产量的增加,不注重质量的提高,再加上农业科技在基层推广力度不够,一些优新品种引进不够,使得一些适销对路,附加值较高的农产品仍处于总量不足、发展不够的状态。如当前的一些无公害农产品在该镇由于各方面原因仍没有实现有效推广,许多农民种植的仍是多年前的作物品种。
(三)农户生活水平较低。
由于年收入少,部分农民的生活仍存在困难,主要表现在:
1、基本生活条件仍未完全具备。低收入农户由于经济拮据,虽然解决了温饱问题,但一些生活的基本条件仍未完全具备。很多住在旧区老屋的村民的饮用水来源于雨水积蓄的古井,没有经过杀毒,很不卫生。相当一部分村民用不起煤气,只要靠捡干柴枯叶烧火。
2、医疗费用负担较重。目前农民最担心的有两件事:一是养老,二是看病。近年来,一些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等重病、大病的发病率显著增加,再加上医疗费用的大幅度上升,低收入家庭收入拮据,农民看不起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已成为严重阻碍社渚乃至整个老区农民生活的障碍之一。此外,我经过调查,发现现行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由于报销条件、报销金额的限制,很多医疗优惠制度没有落到实处,村民都不知道有这些保障,有的人有慢性病,一直在看病吃药,花钱不少但是不能报销,有些也不知道有报销这回事,也影响一些农民参保的积极性,在一定程
度上加大贫困农民的医疗负担。
3、教育费用特别是接受高等教育负担较重。由于生活状况的不断改善和农民的思想认识水平不断提高,农民极希望子女能受到良好的教育,通过上学来改变命运。目前农村虽已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农村义务教育的有关政策也相应得到落实,70%以上农民子女可以继续进入各级高校及职业技术学校接受高等教育,但他们的教育支出就成了一笔巨大的投资。这些人在成为村里人骄傲的同时,也成为了家庭沉重的负担。例如村里的黄伯伯家,他的三个孩子都考上了大学,在外人眼里他是作为家长的典范,但是他三个孩子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加起来要六万多,他家仅靠种的几亩地和大女儿在外打工难以维持,只能跑亲戚挨家挨户地借钱,家里顿顿吃青菜萝卜,生活苦不堪言。
(四)村干部民主选举与村干部作为令村民很不满。
近年来,随着法制意识的推广特别是媒体的宣传,农民的政治意识有了增强,许多农民表达了对村干部选举及村干部作为的不满,特别是对村干部的腐败行为的愤恨,虽然对村干部损害自身利益强烈不满,但又感到无能为力。在村级政治中还存在着其他很多问题,就我们调查中所发现的有:一是村务公开形同虚设。虽然每个行政村都设有村务公开栏,但是公开栏里不是没有内容,就是内容陈旧,要不就是一些无关痛痒的事或没有问题的事情。二是干部不能领导村民脱贫致富,不能为村民服务,而他们最愿意做又能做的最大作为就是贪污腐败,侵吞挪用公款。比如我村附近的汕尾村最近暴发了村民集体控告村委书记的事件,该村的村委书记曹长青多年来隐瞒村民上面对农田的补贴消息,私下把几大部分的补贴金额占为己有,加上其他补贴包括五保户和特困户补贴,贪污赃款多达三百万,事情暴露后引起村民的强烈愤怒,而该村委书记在事情暴露前夕畏罪潜逃了。我的几点建议
面对我村以及附近的村庄的发展现状和出现的问题,对照全面小康的目标要求,要落到实处地提高我们村的发展水平,全面改善村民的生活,这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我们认为唯有紧紧抓住“三农”问题,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改善农村基础条件、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严峻的状况。
(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1、打破农业发展的传统思维定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提高农产品效益为核心,调整优化种植业,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的种养业,积极培育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因此,重点抓好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创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品牌,大力推广种植高产优质水稻、无公害粮油、无公害茶叶、无公害蔬菜、无公害特种水产养殖等项目,向名、特、优、新方向发展,从而达到优质优价,提高效益,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最终目的。例如,袁老太米业就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稻米种植加工,正在积极申报绿色无公害的稻米,力争通过生产加工质量较高,效益较好的“绿色标志”稻米,进一步提高其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2、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农业的后续效益。在全社会商业、流通业较快发展的今天,农业与工商业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大规模地实行农产品加工转化,将为农民增收开辟新来源。例如我村委干部可以鼓励村民利用旧区无人居住的广大的空间建立养畜场,圈养如今市场价格较好的猪,或者一些靠近河边的优越位置养鸡鸭等禽类,也可以在水源丰富的山岭种植果树,推进产业多元化,改变自古以来只种植粮食为收入的状况。
(二)着力改善农村基础条件
1、加快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快农业基本建设特别是农田水利、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治水、改土、疏竣河道、兴修水利,实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提高农田抗旱抗灾能力,不断优化农业生产条件,这是实现农业增产的基础。
2、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要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逐步将商业医疗保险引入农村,充分分散农民的健康风险;与此同时,要循序渐进地推进农村有线电视、电话、自来水村村通、全面落实低保政策、办好敬老院,加快发展老区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逐步提高老区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整体水平,这是实现农民增收的保证。
3、大力开展帮扶活动。增加农民收入不单纯是农民自己的事,也不仅仅是农村基层组织的责任,更是我们各级党政组织和每一位干部的共同追求。因此,要针对当前农民致富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缺项目、缺资金、缺信息、缺市场的实际情况,广泛发动全社会的力量,特别是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力量,组织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级干部采取“定点联系,结对帮扶”的方法帮助农民调整结构、兴办项目、增加收入,逐步走出困境
4、大力提高农民的受教育水平,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入,提高教师的素质,改善学校硬件设施,同时建立激励民间资金投入机制,扩大教育经费来源,鼓励支持民间兴办职业技术教育等以提高农民的致富能力。制定政策,对于因家庭困难等原因而不能上学的学生给予适当补助,鼓励与资助他们受更高的教育,学习专业技能,为家乡建设做贡献*。
总之,我们村的发展和村民生活状况的改善需要把国家的有关政策落到实处,把政策和实际结合起来,改善我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引进新科技,推进经济作物多样化,重视教育,同时增加财务的透明度,规范村干部的行为,让村委干部成为建设新农村、推进我们村发展、提高村民生活水平的带头人
关于农村现状的调查报告 篇2
一、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数量少。
我县农村文化方面有特长的人才十分缺乏, 由于体制等原因导致乡镇文化站编制少、人员不齐, 每个乡镇在吹、拉、弹、唱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极其匮乏, 即使是一知半解的“半桶水”也很少。农村“五户”中的文化活动中心户虽然开展了一些活动, 但只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次上, 没有形成真正的文化大院。在乡 (镇) 、村开运动会时, 没有专业的体育裁判, 也没有专业的文艺辅导教师, 对繁荣农村文化生活造成了很大阻碍。
2.年龄大。
在农村, 懂乐器, 通曲艺的文化人多是在文革期间由于宣传需要而培养出的文艺才能。现在他 (她) 们的年龄大都近花甲, 由于身体和体力劳动等原因, 进行文化活动的时间很少。加上我县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大多年轻人常年外出打工, 很少有时间在家, 所以年轻人中农村的文艺人才更是匮乏, 大多数农村青年仅会哼几句流行歌曲, 真正遇到大型活动, 还只有靠老艺人挑大梁。
3.素质低。
民间文艺团队不少, 但缺少高水平的群众文艺创作优秀人才, 乡镇文化站没有财政编制, 导致许多“老文化”不在岗或不专职, 部分专业人员不爱岗不敬业。现有的文艺团体均是自发形成, 经费自给自足, 演员忙时务农, 闲时演出。这些人往往只是小学、初中文化, 他们的文艺专长大都是靠自悟形成的, 而且, 都仅停留在“会”的层面上, 根本谈不上“精”、“专”、“博”。仅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面上, 根本谈不上“传”、“帮”、“带”。文化站管理人员不能集中精力从事文化工作的现象也非常突出, 各乡镇名义上都配备了文化站管理人员, 但有的在编不在岗, 有的身兼数职, 无暇从事文化工作, 或被抽出包点, 或被抽出抓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等各项突击任务。文化站工作变成“杂役”。上级文化主管部门因种种原因也管理不到位。
4.经常性差。
多数农村往往只是在春节前后, 组织开展一些简单的文化活动, 如舞龙、舞狮、舞蚕灯, 扭秧歌, 唱船灯等, 没有形成规模;有的村搞一些简单的体育活动, 如象棋比赛、篮球比赛、乒乓球、羽毛球、拔河, 但也不经常, 也不是很正规。农民在农闲时间文化活动十分单一, 集体的文化娱乐活动非常缺乏。除了看电视、录像, 就是上网 (少数人) , 很少从事其他文化活动。
5.主动性弱。
由于身体和财力等原因, 演员们参加文化活动不积极, 往往都是在许多爱好者多次邀请下才参加。有的文艺骨干, 在为文艺团体服务中, 不是推辞做不好, 就是嫌报酬不高, 从事这种文艺活动在他们看来注重的不是精神上的娱乐, 而是经济上的收入, 积极性不高。甚至部分乡村的一些舞龙、舞狮、唱船灯、打腰鼓等文艺团体的文艺活动, 仅限于谋求利益, 不求文化发展和人们的休闲娱乐, 而是以艺谋财, 甚而变相为敲诈钱物的一种手段、一个幌子, 让人们不敢接近。
6.影响面小。
即使组织开展一些文化活动, 也仅限于邻里之间、本村之间, 横向辐射面不大, 群众的参与面很小。由于宣传不到位、管理不到位、甚至连国家级非物质遗产“目连大戏”在全县农村的影响力也不是很大, 真正了解的人也不多。
二、落后山区农村文化建设落后的主要原因
1.农村文化体制不健全。
有的乡镇名义上设有专门的文化站;有的乡镇则由一人主抓文化工作但并没有独立的部门, 职能发挥不突出。村里根本没有人抓文化工作, 农村文艺人才的培训工作一直“撂荒”, 因此, 乡 (镇) 、村的文化工作处于无人组织, 无人辅导的瘫痪状态。上级许多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政策不能贯彻落实到基层, 县里开展一些大型文化活动, 基层也不能很好地参与。
2.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簿弱, 相应设备不齐全。
我县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差, 有相当一部分村根本就没有基础设施。缺乏活动场所及必要的器材, 有的村完全靠个人爱好自行购置一些器材, 乡镇的文化设施闲置、挤占、挪用、变卖现象突出。
3.对农村文化骨干的培训工作处于停止状态。
县文化馆负责对全县群众文艺骨干的培训工作, 但由于文化馆专业人才数量不足, 门类不全、资金缺乏, 加之开展城镇文化活动, 时间有限, 所以多年来对农村文艺骨干的培训工作一直处于停止状态。
三、繁荣发展落后山区农村文化的建议和对策
1.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要把文化人才培训工作同其他经济社会工作共同部署, 共同推进。各乡镇、村要成立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健全文化组织机构, 尽快建立乡镇文化站, 配足专业人员, 落实编制, 形成农村文化有专人管, 专人抓的工作格局。
2.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尽快完成乡镇文化站的恢复重建工作, 以乡镇为依据, 以村为重点, 以农户为对象, 采取“投、引、捐、集、融”资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 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文化事业。逐步构建出乡有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自然村有文化活动户的三级文化活动网络。
3.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县文化馆等部门要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开展好服务工作, 加强对农村文化干部、文化骨干和文化中心户的免费培训辅导, 充分发挥出农村文化能人的引带、辐射作用。一是尽快解决文化馆专业人才短缺和训练场所、教练辅导力量不足等问题, 加强辅导人员力量。二是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能人、文化中心户的作用, 不断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 逐步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三是扶持乡村建立种类文化协会, 并指导各类协会组织开展好活动, 逐步扩大农民文化活动的参与面, 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质量, 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四是从源头抓起, 农村各中小学要开辟建好文化第二课堂, 设全并上满上好音、体、美等艺术课;加强农村艺术师资力量, 建议在分配艺术院校毕业生时, 优先满足农村对艺术人才的需求。
4.做好农村文化建设的试点工作。繁荣和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绝非一朝一夕之事, 本着先点后面, 先试点后普及推广的原则, 先在全县确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做好农村文化建设的试点工作, 在试点村, 要把文化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全面开展。边试点边总结经验, 然后逐步在其他村进行推广, 力求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扎实推进, 取得实效。
5.不断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文化部门应积极向上争取文化政策性资金及器材, 用于支持农村文化事业;各级财政部门应保证文化事业单位的办公经费;有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因增加农村文化服务内容而需要扩大人员规模和经费的问题, 确保农村文化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县、乡、村每年都要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发展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确保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合理分布, 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及室外健身场所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大力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各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 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 尽快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6.不断地创新载体, 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文化部门和农村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组织开展好农民书画展、农民歌手大赛和农民秧歌会演等常规性的文化活动, 引导和推动农民自演自赏、自娱自乐的文化骨干队伍的形成, 营造崇尚科学、文明向上的文化氛围。丰富农民文化生活, 改革专业剧团组建文工团, 增强专业剧团综合演出功能。文艺工作者要把新农村建设中的新人新事创作编排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 深入乡、村巡回演出, 以激发广大农民自娱自乐的积极性。建立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长效机制, 要以文化下乡为载体, 改进服务方式, 深入农村, 流动服务, 变文化“下”乡为文化“留”乡, 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抓好乡村文化、家庭文化、农村校园文化, 推进农村文化普及工作, 提高农民群众文化活动质量。
摘要: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更是明确地提出了繁荣农村文化的重大任务。然而, 在过去的一段时期, 农村文化建设滞后于其他建设。尤其在落后山区, 农村文化建设几乎成了盲区, 不能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给建设和谐社会构成极大挑战, 亟待解决。
关于农村现状的调查报告 篇3
一、前言
随着国学热和国学教育的发展,经典教育也越来越得到各级政府和有识之士的重视,在各地得到广泛推广。推广中华经典诵读教育是一项惠民强国的教育之路。中华经典教育不仅能开启生命智慧,培养道德情操,提升人生境界,而且能极大地促进全民族的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对中国的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二、调查目的
本次调查是针对当前中华经典诵读在全国推广多年的情况下而进行的一次调查。广东省开展经典诵读试点工作始于2004年5月,至今已近10年。广州市番禺区积极倡导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校为番禺区的一所普通中学,按照学生生源划分为番禺区第五类中学。划分为第五类生源的学校大都为农村中学,受多种因素影响,农村中学学生入校成绩差,文化素质不高,中华经典文化教育极为缺乏。他们与城区中学学生的文化差距极大。这种文化差异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为:良好的行为习惯没有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不够端正,健全的人格特征没有形成等。要提高农村中学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当从源头抓起,即从思想意识形态抓起。中华经典诵读教育是一种可以形成好的思想意识形态的文化教育。
本次调查报告的目的有二:第一,以石碁中学为试点学校,了解番禺区农村高中学生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水平。首先,当下学生文化素养不高,语文素养更低。但到底有多低,低到什么程度,并不清楚,没有一个量化的值。其次,学生到底是缺乏哪些中华文化经典的知识和素养,也不清楚。此外,学生中华文化素养的偏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是其主观愿望不肯学还是客观条件不允许,均需要调查清楚。此次调查是为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找到依据,其意义不言而喻。第二,以石碁中学为试点学校,了解番禺区农村高中学生中华文化经典的诵读内容、范围、方式及效果等方面情况。以上调查结果将为此课题研究提供第一手材料,并为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提供可借鉴的资料,可有的放矢地提高农村学生中华经典诵读能力,减少此类活动的盲目性、低效性。
三、调查过程
(一)确定调查范围和对象
本课题研究的是番禺区农村高中学生中华经典诵读问题。从广义来说,调查对象就是指番禺区所有农村高中,但是从实际实施可行性来看,选择典型的农村高中作为试点学校会更合适,更容易有效实施。石碁中学符合作为试点学校的标准,它在番禺区隶属第五类生源学校,第五类学校全部是位于城乡结合部的农村中学,学生生源基本来自农村,家长文化程度不高,不重视教育,不重视对孩子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的养成。石碁中学是一所完全中学,分初中和高中。小学、初中经典诵读教育推广得比较多,高中推广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比较少,而高中阶段推广中华经典诵读不仅能进一步巩固中华经典诵读教育的成果,而且能检测中华经典诵读推广的效果,还对在小学初中阶段没有接受过经典诵读教育的高中生有一种强化拓展的作用。
(二)确定调查测试内容
针对农村高中学生的认知情况以及中华经典诵读现有状况,并根据调查目的,设计了两个模块的内容。第一模块是“中华经典诗文”水平测试卷,第二个模块是“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调查问卷。“中华经典诗文”水平测试卷共40道题,每道题1分,总分为40分。问卷调查共10道题,不计入总分。题型全部采用选择题的形式,方便快速准确测试,不占用过多时间。测试卷和问卷调查的结合可以互为补充,能发挥两种卷型的优势,各取所长,对中华经典诵读情况有一个更好的了解,这也是本次调查的特色之一。
编卷的初衷是从两个角度考虑的:第一,降低难度,切实可行。第二,题目典型,铺面较广,具有区分度。以这两个角度为原则,初步确定测试的范围是从古至今的中华经典篇目,包括古代小学启蒙教育的中华经典如《三字经》等,从小学到高中的除课本外的中华经典诵读篇目均有涉及,但重点是在初中和高中阶段。下面对两个模块进行统计分析。
第一模块测试卷统计表
题号篇目名朝代·作者体裁、思想内容等备注
1《弟子规》清·李毓秀思想道德启蒙教育小学
2《三字经》宋·王应麟思想道德启蒙教育小学
3《三字经》宋·王应麟思想道德启蒙教育小学
4《论语》春秋·孔门弟子语录体儒学经典小学、中学
5四书五经春秋战国儒学经典小学、中学
6《孟子》战国·孟子儒学经典小学、中学
7《诗经·关雎》春秋诗歌总集儒学经典中学课内
8《诗经·氓》春秋诗歌总集儒学经典中学课内部分
9《国语·周语上》春秋·左丘明国别史著作课外
10《史记》西汉·司马迁史学、传记文学中学课内部分
11《岳阳楼记》北宋·范仲淹写景抒情散文中学课内
12古典小说四大名著清代、明代、元小说中学课内
13孔子《论语》春秋·孔子思想道德启蒙教育小学、中学
14屈原《离骚》战国·屈原浪漫主义抒情诗中学课内部分
15诗人文学常识李白、杜甫 唐诗课内拓展
16成语与历史人物曹操等 成语典故课内拓展
17成语字形 成语典故课内拓展
18流行歌曲与《诗经》 课内拓展
19王实甫《西厢记》元代·王实甫戏剧中学课内部分
20王翰《凉州词》唐代·王翰七言绝句中学课内
2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宋代词中学课内
22李清照诗词宋代诗词中学课内部分
23艾青现代诗中学课内部分
24《周易》战国古代哲学著作课外endprint
25《孟子》的《滕文公章句下》
战国·赵·荀况《荀子·劝学》春秋战国儒学经典中学课内
26白居易《琵琶行》唐代长篇叙事诗中学课内
27陆游《临安春雨初霁》南宋七律中学课内
28苏轼《题西林壁》北宋七绝课内
29范仲淹《岳阳楼记》北宋·范仲淹写景抒情散文中学课内
30张九龄《望月怀远》唐代五律中学课内
31白居易《长恨歌》唐代长篇叙事诗中学课内
32孔子名言 课内拓展
33《水浒传》元末明初·施耐庵小说课外
34《红楼梦》清·曹雪芹小说课外
35《儒林外史》明·吴敬梓小说课外
36《西厢记》人物元代·王实甫戏剧中学课内部分
37四大名著人物清代、明代·元小说中学课内
38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诗中学课内
39朱自清《匆匆》现代作家朱自清散文课内
40关于“春天”的古诗 课内拓展
第二模块调查问卷主要针对学生知识现状、主观意愿以及存在问题等几个方面进行调查。测试安排:
1.测试对象:高一、高二、高三三个年级全体学生,覆盖面较广。
高一总人数:370人 参考人数:338 缺考:32人
高二总人数:379人 参考人数:335 缺考:34人
高三总人数:368人 参考人数:285 缺考83人
注:高三音体美艺术生外出学习。
2.测试时间:各年级自定,以年级为单位进行测试,经备课组商量,统一用晚修时间进行测试。
3.测试要求:监考老师为各年级语文老师,考试纪律同正规考试一样,采用涂卡方式,测完后学校统一读卡。
4.测完后收回问卷、答题卡,方便复查。
(三)调查结果
测试结束后,将三个年级的答题卡统一送至学校读卡处,现在根据读卡机的成绩进行统计。
一模块调查问卷数据结果统计
年级一模块平均分(总分50)最高分最低分及格人数
高一17.52850
高二19.93071
高三21.4331014
全级19.633515
二模块调查问卷数据结果
调查题目选择项目调查结果统计:高一338(人)调查结果统计:高二335调查结果统计:高三285
课余主要阅读书籍A学习辅导类书籍94(占27.8%)92(占27.4%)104(占36.4%)
B传统经典名著42(占12%)53(占15.8%)27(占9.4%)
C畅销类、网络类文学等150(占44.3%)146(占43.5%)110(占38.6%)
D基本不阅读47(占13.9%)43(占12.8%)42(占14.7%)
对于史籍的阅读情况A只读过中学课本上节选的部分112(占33.1%)114(占34%)109(38.2%)
B有时读,读过部分78(占23.1%)99(占29.6%)59(占20.7%)
C较为系统完整地读过其中一部或几部50(占14.8%)41(占12.2%)25(占8.7%)
D很少读95(占28.1%)80(占23.9%)90(占31.6%)
对四大文学名著人物形象的了解途径A阅读原著125(占37.0%)105(占31.3%)83(占29.1%)
B教材74(占21.9%)87(占26.0%)76(占26.7%)
C电视电影网络等
媒体95(占28.1%)109(占32.5%)85(占29.8%)
D其他途径37(占11.0%)32(占10.0%)35(占12.3%)
古代文化经典教育的用处A用处很大97(占28.7%)109(占32.5%)113(占39.6%)
B一般199(占58.9%)185(占55.2%)135(占47.3%)
C很小21(占6.2%)18(占5.3%)19(占6.7%)
D没有什么用途16(占4.7%)21(占6.3%)17(占6.0%)
是否愿意抽出时间阅读古代文学经典书籍A十分愿意,觉得那是一种人生享受66(占19.5%)73(占21.8%)55(占19.3%)
B愿意但只是偶尔,因为没有时间214(占63.3%)226(占67.5%)183(占64.2%)
C读与现实生活无关的书是浪费宝贵
时间13(占3.8%)9(占2.7%)14(占5.0%)
D没兴趣,因为
不喜欢39(占11.5%)25(占7.5%)32(占11.2%)
是否愿意参加学校开设的经典诵读班A很乐意参加74(占21.9%)85(占25.4%)50(占17.5%)
B有时间就去参加175(占51.8%)192(占57.3%)169(占59.3%)
C没兴趣,不参加71(占21%)49(占14.6%)51(占17.9%)
对学校推进中学生“中华经典诗文”诵读阅读活动的形式建议A设置为必修课38(占11.2%)50(占14.9%)31(占10.8%)endprint
B设置为选修课108(占32.0%)91(占27.2%)83(占29.1%)
C研究小组129(占38.2%)127(占37.9%)131(占46.0%)
D自主阅读56(占16.6%)62(占18.5%)38(占13.3%)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你认为需要去学习中华经典文化吗A需要204(占60.3%)217(占64.8%)168(占58.9%)
B不需要26(占7.7%)20(占6.0%)9(占3.2%)
C不知道56(占16.6%)32(占9.6%)36(占12.6%)
你认为中学期间阅读中华文化经典存在哪些困难A不懂得如何选择书籍及版本51(占15.1%)31(占9.3%)37(占13.0%)
B文言形式不容易
读懂181(占53.6%)181(占54.0%)119(占41.8%)
C缺乏环境17(占5.0%)27(占8.1%)16(占5.6%)
D没有时间37(占10.9%)31(占9.3%)38(占13.3%)
中华经典水平测试卷数据分析及问题反馈
1.较好态势:
据本次测试调查,我校高中生比较熟悉的中华文化经典篇目题目体现在测试卷的第3、8、11、12、29、38、39题,涉及的篇目或内容是孟母三迁、诗经《氓》、范仲淹《岳阳楼记》、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朱自清《匆匆》等。这些篇目均脍炙人口,是名篇中的名篇。孟母三迁之所以为大多数学生熟知,是因为其融生动的故事性和深刻的教育性为一体,是小学启蒙教育中家长重视教育的一个生动教本,也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结合的良好范本。对诗经《氓》的熟悉,也是在情理中,此题考查的是“信誓旦旦”,与中学生特殊的情感体验息息相关,对学生有莫大的吸引力。而另外的三篇为学生熟知有两个因素在里面,一方面这些文章文辞优美,朗朗上口。另一方面是这些篇目皆属考试重点篇目,学生重视程度非同一般。
2.现状堪忧:
从水平测试卷测试得出的成绩来看,我校高中生的中华文化水平极低,这是有客观数据做依据的。本次测试卷总分设置为50分,及格分要30分,从测试平均成绩看,高中全级无一个年级合格。平均分最高的是高三级,也仅21.4分,高一低至17.5,全级最高分33分,仅比及格线高出3分。最低分5分,可以说中华经典文化知识极其贫乏。从及格人数来看,高一全级0人及格,高二全级仅1人,高三情况比起高一、高二要好,有14人及格。从测试卷试题结构来看,课内知识和课外拓展结合,穿插考查,既可以测试课内中华经典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可以反映出学生平时的课外阅读情况,两者兼顾,而且难度不大。以上数据反映出本校学生在课内中华经典知识掌握方面比较薄弱,在课外阅读中华经典方面更为薄弱。由此可见,目前我校的中华经典诵读情况确实令人忧虑。
(四)调查问卷结果分析及问题反馈
调查问卷的问题着重从两个方面设置,一方面是调查我校高中生目前阅读的客观现状和存在困难,另一方面是调查我校学生对中华经典诵读文化活动的主观意愿。
1.调查结果一:通过对“课余主要阅读书籍、对于史籍的阅读情况、对四大文学名著人物形象的了解途径”三个方面进行调查,我们发现,我校高中生课外阅读的主要形式表现在学习辅导资料的使用上。高中学生面临的是高考,承受着非其他学习阶段所能与之相比的压力,所以,他们购买大量的学习辅导资料是可以理解的。这种购买行为与其说是个人的选择,毋宁说是高考指挥棒下无奈的选择。我们学校学生虽然属于广州市第五类生源,但是对这些学生来说,能考上高中也已经来之不易了,因为在广州市还有将近50%的学生是考不上普通高中的。因此,他们对高考的重视程度不比重点中学的同学轻。如果有差别的话,就是高考目标的定位差异了。就时间分配和能力而言,他们能用于阅读中华经典的时间是极其有限的。即便是他们当中有一些爱好者,也苦于没有老师的引导或专业指导而难成气候。从调查问卷结果和中华经典水平测试结果看,还可以看出粤教版高中教材的编排对提高中学生的中华经典素养是有成效的,学生每上升一个年级,阅读和掌握的中华经典篇目就越多,在成绩上表现就越好。
2.调查结果二:调查问卷的第6项“是否愿意抽出时间阅读古代文学经典书籍”,第7项“是否愿意参加学校开设的经典诵读班”,该两项是从学生主观能愿性方面来考查的。选择“B愿意但只是偶尔,因为没有时间”这一项的占到了总数的六成以上,而且选择“没兴趣”的仅占极少人数。这些数据或许暗示着一种可能——学生中其实绝大部分是喜欢读中华经典名著的。这是这个调查最振奋人心的地方,也是让笔者激动不已的地方。虽然推广中华经典的道路可以说是任重道远,但是未来是可以期待的。
3.调查结果三:调查问卷的第8项“对学校推进中学生‘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形式建议”,这项调查的意义在于倾听学生的心声,进行真正意义上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中华经典”形式。根据调查结果,学生大部分赞同开展“选修课”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这与笔者的设想不谋而合。学生的意见是一种很好的建议。“开设选修课”与“兴趣研究小组”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开设选修课”的优势在于它有老师引导,可以提供较为专业的指导,还能吸引更多的爱好者,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研究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优势在于它时间安排的任意性,人员组合的自由性以及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它是选修课的延伸与补充。两者结合将极大地推进中华经典在中学生中的普及程度。当然,小组研究学习形式依然必须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完全的放任自流是不可行的,老师要给予他们适当的指导和任务目标。
4.调查结果四:调查问卷中的第9题“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你认为需要去学习中华经典文化”与第10题“你认为中学期间阅读中华文化经典存在哪些困难”是调查学生学习中华经典的意义与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我校高中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学习中华经典文化,这说明绝大部分同学是能意识到学习中华经典的意义的,这是值得肯定的。但还有将近四成的学生不能认识到学习中华经典的意义,这也提醒我们要深入学生内部,加大宣传力度,使学生转变观念,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四、结论
本课题组通过中华经典诵读水平测试卷测试以及问卷调查法,对广州市番禺区农村高中经典诵读教育的现状进行研究。调查结果表明,所调查的农村高中学生普遍缺乏中华经典诵读知识,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教育具有其必要性,从长远来看,也具有其紧迫性。中华经典诵读在我区中学每年都有一些推广活动,但就其普及度和影响力来看,效果不明显。开展的活动属于非常态性质,难以对中学生形成持续的影响。该调查报告反映出在中华经典诵读开展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地域存差别,学校有差异,在师资相应水平、学校重视程度、投入力度等方面参差不齐;第二,活动存在阶段性,可持续性发展活动模式还不成熟;第三,诵读推广未形成区统一的规划和培训,研究活动停留在试点;第四,诵读推广力度不够,活动既要重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可考虑到学生参与的义务性。
综上所述,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推广具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在目前已有的推广活动的基础上,各级学校应更重视经典诵读推广活动的可持续性,注重其常态化开展,保证其有效性,为弘扬优良的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国民素质作出应有的贡献。
(课题项目:广州市番禺区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成果之一 课题编号:2011-XK016 课题类别:学科类中学语文)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调查报告 篇4
一、农村儿童成长与教育调查统计表 问题 调查选项 比例 父母外出打工比例 父亲母亲双方外出打工 31% 父亲单方外出打工 60% 母亲单独外出打工 9% 父母探亲时间 一年一次 74% 两年一次 17% 三年一次 9% 监护人状况 与母亲居住 51% 与父亲居住 5% 与祖父母居住 30% 与外祖父母居住 11% 独居 3% 感到孤独烦躁时 找朋友倾诉 64% 看电视 14% 玩耍 16% 无法解脱 5% 学习态度 对学习感兴趣 51% 一般 37% 学不进去 9% 旷课逃学 3% 遵守纪律情况 遵守纪律 85% 经常迟到 15% 课外活动与娱乐 做家务 56% 干农活 29% 玩 3% 遇到困难时 靠家人 45% 靠朋友 20% 靠自己 17% 靠老师 18% 生病时 母亲照顾 56% 父亲照顾 29% 祖父母照顾 5% 亲戚或其他人 10%
二、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关爱,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软弱无力,社会对这一弱势群体又关心不够。他们被父母“遗弃”,被学校“遗弃”,也被社会所“遗弃”。由于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管、教育处于一种“真空”状态,从而导致许多留守儿童人格发展不健全、学习成绩滑坡、人际交往出现障碍、良好思想树立出现危机,有的行为甚至表现得很极端。具体而言,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教育欠缺
农村留守儿童形成的直接原因就是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务工,致使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亲子间沟通中断,互动缺失。外出务工父母即使想要好好教育子女,但终因天各一方,对留守子女的教育难免陷入“鞭长莫及”的境地。更糟糕的是许多外出务工父母连与子女的基本交流都没有,更何谈对子女的引导、教育与关心。有的父母半个月或一个月才与孩子联系一次,有的甚至长年累月没有联系。抑或一年回家探亲一次,抑或数年不知家里的境况。子女与父母长期分离,缺乏联系,使得父母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思想的变化,从而对其缺乏必要的关爱与引导。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被祖父母、外祖父母或是父母的亲朋好友取代。在祖父母、外祖父母监管的情况下,出现隔代教育力不从心的状况,祖辈的文化程度不高,他们对孙辈的监护仅仅从物质生活方面予以满足,这难免会走向一个极端:他们对孙辈过分的溺爱,使得留守儿童变得娇生惯养。即使是在父母面前,也有这种情况的发生,父母对留守子女照顾不周,内心感到愧疚,为了补偿孩子,他们就尽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因此,留守儿童也就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这种以物质的满足代替精神上的安抚,将孩子一步步往悬崖边上推,一不留意孩子就有可能掉进深渊。而委托他人监护孩子则出现了另一种情况:受委托者更多的是对留守儿童的漠不关心,持一种放任的态度。有的是留守儿童太调皮,他们根本管不了,也有的是害怕管多了受到其父母的埋怨,因此他们的监护也只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留守儿童也就变得胆大起来,他们可以为所欲为,肆无忌惮。总而言之,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给留守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不力,导致农村留守儿童价值取向的扭曲,无限制的物质满足,行为规范上的放任,精神上的漠不关心,使孩子变得功利起来,表现出个人享乐主义的人生观。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错误思想观念极易在留守儿童中形成。家庭教育缺失导致的另一严重后果表现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方面。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亲情缺失,缺乏起码的父爱母爱。他们普遍缺少情感教育和心理关怀,没有倾述和求助的对象,这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容易引发多种心理疾病。他们不愿与外界接触或是接触甚少,因此很多儿童表现得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其有的行为甚至让人不可理喻。这些心理障碍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2.学校教育软弱无力
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的同时,学校教育状况也不容乐观。学校教育不足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农村留守儿童成绩较差,二是农村留守儿童失学率居高不下。首先是成绩差的问题,这既有家庭方面的原因也有教师方面的原因。长期留守的儿童由于见不到父母而产生强烈的思亲情绪,导致他们上课思想抛锚,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而在家中,他们要么由祖辈照顾,要么由父母委托的监护人监管。由祖辈照顾的情况下,祖辈由于年纪大,文化程度不高,有很多甚至是文盲,他们即使想对孙辈的学习给予帮助,但难免也要陷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泥潭。而由委托人监管的情况下,更多的则体现为对其监管下的留守儿童的学习持漠不关心的态度,他们认为只要让他们监护的留守儿童吃饱穿暖就已经尽到了监护职责,至于学习方面则事不关己,听之任之。由此可见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根本得不到必要的监督和辅导,学习自觉性和兴趣感大大降低,学习成绩下降也就不足为怪了。在教师方面,虽然国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但是“唯分论英雄”的应试教育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以分数评价学生优劣,以分数论教师水平之高低的状况也没有得以消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差等生的态度难免显得粗暴,特别是对差生中那些不服从管教者尤为突出。体罚学生的情况在所难免,且学生不忍处于这种地位,从而产生厌学情绪,这也为留守儿童面临的学校教育的第二大问题——失学率高埋下了祸根。留守儿童在家受到的监护力度不够,在学校又受到老师的冷落,于是他们逃学,旷课。有的留守儿童受到父母外出务工的影响,产生“读书无用论”思想,他们认为不读书也能挣钱,于是纷纷离校外出,走上了漫漫打工路。学校对此也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一个个离开校园。这是中途退学方面,另外留守儿童的升学率也不容乐观,留守儿童上高中的几乎微乎其微。另外,学校教育还有一个不足就是教师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往往只关心学生智的提高,却忽视了对其德、体、美、劳的关注,致使留守儿童思想散漫,体质下降,不服从管理,自以为是。在这种教育局面下,学生很难得到全面的发展。
3.社会关爱不足
社会关爱不足,使他们彷徨在社会的边缘,这是留守儿童面临的第三大问题。没有社会的关爱,社会教育欠缺,使得留守儿童在行为方面很不规范,思想修养方面出现严重偏差。继家庭、学校教育的缺失之后,对留守儿童成长影响最大的因素就来自于社会。然而,如今的乡土秩序并不像人们想象中那么井然有序。大量的人口外移,乡土秩序越来越由以往那些被社会排斥的街头小混混所把持。他们缺乏必要的管制,为所欲为,严重扰乱了乡村的正常秩序。缺乏对事物正确判断力的留守儿童难免受其影响,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良好人格的形成着实令人堪忧。他们在情感方面只求索取,不思付出,不知道如何感恩回报,片面追求个人利益,对家庭、朋友、邻居、社会冷漠无情,缺乏基本的社会责任感。他们小小年纪就染上了吸烟、酗酒、赌博、小偷小摸等恶习,在行为方面放任自流,违反学校纪律,甚至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来,这又引起了下面将要探讨的问题,留守儿童给社会带来重大的安全隐患。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可谓之环环相扣,留守儿童年龄均不大,作为一个弱势群体,他们没有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另一方面,由于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监管,他们的自身行为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情况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面貌日新月异,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更加突出,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打工,留下成千上万的儿童在农村留守。留守儿童的现状及走向不仅对构建和谐社会有重大影响,而且关系到国家明天的发展。因此,留守儿童的现状应引起广泛的关注,他们面临的问题亟待解决,否则其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一大障碍。他们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逐步沦为街头小混混,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安定。
由以上分析可见,不论是在家庭、学校教育方面还是在社会教育方面,留守儿童所处的环境令人怵目惊心,拯救留守儿童工作的开展刻不容缓。
三、留守儿童问题解决建议
目前,随着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留守儿童问题逐渐浮出水面。政府,基金会,慈善机构和社会人士各尽其责。只有各方通力合作,我们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这一社会问题。
1.政府
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留守儿童问题。温家宝总理曾在2007年“六一” 前夕,专门看望了家住陕西省兴平市西吴镇的一位留守儿童杨赛克。总理认真地察看了他的作业本,并询问了他的学习状况。此外,政府多次组织制定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实施方案,并力争摸清留守儿童的数量、生活、心理、安全、健康状况,在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和成长需求的基础上,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只要把这些切实可行的工作继续下去,政府会把留守儿童的问题处理好
2.学校
由于留守儿童大部分是在校学生,学校承担着管教同时抚育他们的最关键的一环。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并不是所有学校都为留守儿童们创建出了一个适合他们发展的空间。鉴于留守儿童的特殊性,学校应该为他们在固定时间召开特别代表会,交流问题或表彰优秀。同时,学校应该给留守儿童更多机会担当责仁。担当责仟,能激起留守儿童的责仟心和主人公意识。有了学校的配合,留守儿童就能更勇敢地面对社会。
3.社会
留守儿童出现的各方面问题,归根结底,都是自我肯定不足造成的。由于亲情的疏远,留守儿童很容易对自我能力的认知产生偏差,容易妄自菲薄。这就需要全社会的帮助,为这些孩子重新梳理阳光自信,热情开朗的健康心理状态。社会关爱的作用在于,弥补留守儿童心灵的缺失,让他们相信这个世界
是充满爱的。目前,社会各界人士都已经行动起来了。许多专门为留守儿童建立的托儿所,图书馆,游戏室在留守儿童聚集的地区建立起来。同时,很多志愿者也来到最需要温暖的家庭中,为留守儿童带去礼物和问候。这些做法反响极好,已经慢慢吸引了更多社会热心人的关注。
四、总结
关于农村现状的调查报告 篇5
在中国不断与世界扩大交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农村的今天,法律开始走进并更近的影响农民的生活,那么,农民的法律意识状态如何呢?他们的权利意识、法律保护意识和民主意识的状况又如何呢?这些都是我作为一名法学专业的大学生急切想了解的问题,于是趁着实习的机会,在我县的几个乡镇展开了此次的社会调研。
一、调查农村居民法律意识现状的目的和意图
现在,我国已进入了法制社会的时代,农村的日常生活不仅涉及到经济,还涉及到文化和伦理道德等多方面,而所有的这些都必须用法律来调整。通过对农村居民法律意识现状的社会调查,了解现今我国农村居民的法律意识状况(尽管每个地区各有差异,但也可大致了解),意识也希望通过了解,能加强和增进农民的法律意识,使其树立正确的法律的观念,对我们的法律有正确的态度,真正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
二、调查对象和调查地。
调查对象分别是黎川县日峰镇、湖坊乡、潭溪乡在村生活的居民,所被调查的人员大概在18-65岁之间,文化程度在小学至本科之间,无文盲。所以,可以保证调查问卷的真实性,以及回答我访问时理解问题的能力。
三、调查的程序
此次调查主要用的是问卷调查和访问相结合的调查方法。不过仍是以调查问卷为主,访问为辅的调查方法。
四、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因为考虑到本次调查问卷的调查对象主要都是农村居民,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尽可能做到浅显易懂。在爸爸的帮助下,这次的调查共发问卷60份,每个村各20份,采用当场回收的方式,60份全部回收,但有4份没按要求填写,所以,最后的有效问卷为56份。
以下是我的调查问卷: 1你对法律知识了解多少? A该了解的都了解了——12.8% B.不太了解——65.3% C不了解——21.9% 2您觉得法律能维护您的切身利益吗? A能,我对法律非常有信心——10% B不能,法律越来越成为有钱人和有权人的代表和工具 ——18.3% c现在还不能,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会逐渐完善。——31.7% D.说不好——40% 3当您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您会 A利用法律的手段解决——40% B带上一群人,拳头解决——17.5% C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忍气吞声——10% D拿钱私了——32.5% 4您党得您的法律意识强吗? A很强——20% 一般——72% C.不强——18% S您觉得法律和您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A关系密切——55.8% B关系不大——35.82% C没关系——8.33% 6您在日常生活中,会自觉遵守法律的规定吗? A严格遵守——47.5% B大部分遵守——28.3% C有时会——14.12% 对法律规定不了解——10% 7您知道自己有哪些权利和义务吗? A知道,并且十分清楚——9% B大体知道——48.8% C我只是知道什么不犯法——26.7% 不知道,做人靠的是良心,别的无所谓——16.4% 8您觉得影响我国法律有效执行主要原因是
A法律本身没有足够的权威——11% B执法机关执法不严——18% C一些领导干部不守法——65% D)多数人对法律尊重不够——6% 9公交车上您刚好看到有两个小偷合伙正在从一老人 家挎包里偷东西,您会: A马上制止——4.82% B如果别人出面制止里,我也会帮忙——16.9% C做暗示提醒,引起别人或者被偷者的注意——56.7% D多一事不如少一事——22.32% 10对于一个跟你关系特别好的朋友,向您借700块钱,答应两个月后还,您会要求他写借条给您吗? A关系那么好,不用写——58.6% B应当写——16.48% C写不写都无所谓——21.8% D说不清——5.2% 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和就一些调查问卷的内容和村民交流,回来通过一系列数据分析,大概总结出了以下几点:总的来说,法律,现代文明社会必不可少的工具,可我国是一个传统法律意识极浓的国家,在传统的法律意识里,法律的地位并不高,作用十分有限,权利意识非常淡薄。
(1)传统的习惯根深蒂固
根据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以及联系近年来媒体披露的大量案件,都可了解到不少人的脑子里的法律意识仍是空白的,即使自己或家人受到了严重侵害,也不知道用法律来保护自己,不去报案;也有一些像有经济往来的行为,如借款不写借条,总以为大家是熟人,是朋友,不会出问题,而一旦出了问题,又无凭无据,无法求得法律的保护;更有甚者,一些村委会的干部的法律意识也十分淡薄,公然出面去解决本村发生的刑事案件,以私了的方式解决,使得触犯刑法的犯罪分子逍遥法外。
(2)积极态度与消极态度并存
因为法律的普及逐渐深入农村,大部分村民一般都还是能肯定法律的价值的。可是,还有许多村民对相当部分的法律规范和司法机关持不信任态度,往往把自己置身于现行法律调整的对象的被动地位,不懂法也不愿主动地去了解法律,从而用合法的手段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法律赋予的检举权、控告权还不甚了解。
(3)妇女的法律意识更为淡薄,且一些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在广大农村,应该特别是在偏远的山村里,多数的妇女经济上还不能够独立,走不出家庭的圈子,也得不到社会的尊重、家庭暴力也时有发生,妇女受歧视、受虐待、受摧残的事时有发生,但她们却忍气吞声,不会拿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来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对以上现象的分析:在我国农村,大多数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不高,文化知识面窄,谈不上什么系统有条理的学习法律法规,广大农民获得的法律方面的信息量非常少。所以,法律在广大农民的头脑中所占的位置自然是十分淡薄,甚至是触犯刑事的行凶、抢劫、盗窃等严重侵害国家集体利益和公民的生命财产的犯罪,行为人也并非无知到杀人是否偿命,犯罪是否坐牢的愚昧地步,但是他们仍然铤而走险,这纯粹就是,法律意识的问题了。虽然,犯罪的原因十分复杂,但犯法的自然是法律意识不高,但很多懂法的也依旧如此。在农村里,一些普法教育单单靠形式化、表面化、张贴标语、悬挂横幅、散发些传单,而这些根本就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我觉得针对以上的现象,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以此来提高广大农村居民的法律意识:
1、营造一个大家都积极参与的学法守法的舆论氛围
现在的传媒的力量是巨大的。各类传媒应该要加大法律的宣传力度其。通过电视、电影或是其他的文艺作品以直观的方式入手,来吸引村民的注意力。在这个方面,宣传机构、普法机构应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2、应让有关部门编写出通俗易懂的普法宣传教材
广大的农村居民的文化水平都偏低,像枯燥的法学理论肯定不适应他们,所以要编写出适合广大农民的法律学习资料。在我们的农村里,各类案件时有发生,法律宣传的素材应该并不缺乏,只是说没有下大力气、下功夫去收集整理他们。编写宣传材料,最好是法律条文结合实际案例、真人真事的案例。多拍摄农村生产生活与法律相关的短片电视剧,贴近他们的日常生活,这样的教育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3、建立一支专业的普法队伍
首先,这支队伍应该要具备一定的法律专业水平,熟悉基本的法学理论。同时,他们也应该要熟悉农村、农民的日常生活,知道农村在法律上的空白是什么,农民经常发生的纠纷是什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有针对性地对症下药、因人施教。在每逢普法的宣传日,搞好法律咨询活动,散发宣传资料。普法队伍得长期做好这项工作,才能促进农村居民法律意识的提高。
4、有关部门在普法教育,上还应适当投入
因为像编写教材、发行书籍,建立专业的普法队伍、定期下乡,所有的这些都是需要资金支持的。而且,我国的农村地域广阔、条件也是千差万别的。首先,在村委会里,就应该设立专项资金,订一些相关书籍、报刊杂志,一来可以供村干部学习,起模范带头作用;二来形成一个良好的学法氛围。其次,还可以用村里的传统办法,比如办壁报,做一些宣传的栏,把最新的法律信息及时传递给农民。
5、一些领导机关、司法机关应做好表率工作
因为目前,一些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些触目惊心的违法现象在报刊、电视,特别是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的时候,他们就会产生一种误解,对法律权威性的误解。所以,领导机关、执法机关应该要以自己的实际行为为广大的农村居民做出表率!通过这次实地的社会调研,让我从中学习了很多。也要特别的感谢我的父亲,是他,教会我怎样去分析调查问卷的数据。也是通过这次的社会调研,我从中了解到了作为一名法学专业的在读本科生的努力方向:那就是决不能仅仅拘泥于书本的知识,更要把从书本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去。
关于农村现状的调查报告 篇6
一、概况:
邯郸市西部山区多处被国土资源部定为“无水区”,不具备出水成井条件,素有“首苦乏水”、“十年九旱”,“吃水贵如油”之说。自2007年以来,连续大旱,三年出现了量小、次多的降雨形式,致使无法形成有效径流,地下水补给不足,水位逐年下降,地表水可利用水量减少。河流无水、水库空存、机井干枯,92个村40212人3983头大牲畜面临饮水困难、21259人需出村拉水。仅武安市一地就有12万亩耕地的春播因干旱造成了严重影响。涉县正在盛果期的果树旱死近总数的1/
3、2/3不等。多家企业因缺水停产或部分停产,损失严重。自2009年汛后,我市西部山区降雨比常年偏少近一半,且没有形成径流的有效降雨。全市小型水库大部分干涸,5座中型水库总蓄水量仅1170万立方米,较常年减少了一半多,已接近死库容;山区水池、水窖蓄水严重不足,有的已经干涸;泉水断流,地下水位普遍下降;这是形成今年特殊旱灾的主要原因。2001年底,河北缺水总量超过70亿立方米,成为全国缺水最多的省份。缺水人口已超过400万人,不能有效灌溉的耕地超过2500万亩,更为严重的是计划中的电力、化工、钢铁和部分工农业项目不能新建或扩建,已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据河北省水利厅高级工程师介绍,河北省去年又有一些河流干枯,干枯的河道已经达到全省总河流长度的一半以上。资源性缺水也到极点。到去年底,全省人均仅256.3立方米,远远低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规定的人均500立方米的极度贫水标准。地表水和入境水量都由上个世纪50年代的235亿立方米和99.8亿立方
米,分别减少到上个世纪90年代末的129亿立方米和30亿立方米,减幅为45.1%和70%以上。河流入海量也在逐年减少,近几年年均只有29.8亿立方米,减少51%。京津冀鲁交界地区5万平方公里的地面继续沉降,形成“复合漏斗”,如此下去,将造成灾难性后果。工农业及生活用水增势趋猛,供需矛盾日趋加剧。用水总量已由上个世纪50年代的40亿立方米,上升到现在的230多亿立方米。城市用水也增加230多倍,都已大幅超过城市本身的水资源量。多数城市实施了远距离跨区域的调水供应工程。由于缺水,3000万亩的耕地减产,32亿立方米的农用水要转向供应城市需要。水环境进一步恶化。环京津水源面积6.6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3.85万平方公里,每年输沙量达1.32亿吨,官厅水库30%的库容已淤积。缺水导致土地沙化十分,使北京频发沙尘暴。全省土地沙化面积超过4000万亩。各种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众多河流和小河道成为城市和工业的排污沟。全省62%的水面水质为V类或劣V类,“有河皆枯,有水皆污”。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渗透和灌溉,河道两侧的土地和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河北一些乡村已经没有能饮用的水了,人畜吃水要到几十公里以外去取,灌溉只好用污水,收获的粮食和蔬菜由于含有害物质人不能食用。2010年底河北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平均埋深(地下水浅水水面到地表的距离)16.38米,与2009年同期相比下降0.39米,下降区面积约2.33万平方公里,地下水蓄存量减少9.59亿立方米。其中,石家庄地下水2010年底埋深34.52米,比上一年下降1.01米。沧州东部及秦皇岛沿海地区地下水位上升,上升面积约0.16万平方公里。衡水漏斗区面积扩大近一倍。
深层地下水方面,我省三大漏斗区中的衡水、沧州两大漏斗区埋深继续增大,面积继续增加。其中衡水漏斗区面积增加明显,较上年同期扩大近一倍。
据统计,衡水漏斗2010年中心埋深83.95米,较上年同期增大5.27米,漏斗区面积458.8平方公里,较上年同期增加208.2平方公里。值得一提的是,三大漏斗区中的南宫漏斗埋深有所提升,中心埋深78.36米,较上年同期减小6.92米。
省水利厅表示,未来一段时间内,若仍以超采浅层或深层地下水满足用水需求,必将导致平原区特别是中东部平原区的地下水位继续下降甚至显著下降。
近日,记者从省水利厅获悉,根据预测,今年上半年我省可供水量较少,全省缺水57.99亿立方米,水资源供需矛盾将非常尖锐。其中石家庄供水缺口约11.56亿立方米,为全省最多。水资源供需比仅为0.62。
据预测,2011年1-6月,全省需水量为154.43亿立方米,可供水总量为96.44亿立方米,水资源供需矛盾非常尖锐,水资源供需比仅为0.62。
在各设区市中,仅秦皇岛、张家口两市为水资源供需平衡区,其余九市均为缺水区,缺水区面积占全省面积的76.2%。在水资源供需比方面,承德、沧州、石家庄、邯郸四市水资源供需比分别为0.44、0.5、0.55、0.58,缺水较为严重。
二、原因:
省气象局新闻发言人、高级工程师郭迎春介绍,近50年来,全省降水量减少了225亿立方米,相当于19个黄壁庄水库的蓄水量。
“目前,全球气温正在增加,我省近50年来气温升高了1.4℃,降水减少了120毫米。”郭迎春介绍。
我省气温升高,除因为太行山焚风效应使得西风气流越过太行山脉下沉增温外,干暖气团、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也加剧了中南部地区气温升高。怎样缓解气温升高、降水减少?郭迎春介绍,要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提倡清洁能源、低碳生活和低碳经济,同时还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退耕还林、还草。有关人士认为,河北缺水问题仅靠节水和河北本身,已经不可能解决。河北环绕京津,毗邻山西等5个省区,众多河流和其他省市区共有、共享。国家要统一管理、规划、使用华北地区水资源,才有望使河北缺水状况得到转变。以水定项目、定发展,不能再上高耗水项目。河北和各省市区要协调用水政策,统一强化对水质的检测、监督,坚决取缔污染项目和“15小”企业。国家应适当考虑对农业水资源进行收费的问题和制定华北地区水资源规划和加快南水北调工程进度。
三、措施:
坚持民生优先、统筹兼顾,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坚持依法治水、改革创新,突出加强水利薄弱环节建设与管理,着力破解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成为河北省水利发展努力的方向。“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建立用水总量、用水效率、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成为必然选择。”河北省水利厅水资源处处长郭卓然说。
节水——“十二五”期间,河北省年用水总量将控制在226亿立方米以内,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7,全省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200万亩,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27%,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得到全面保障。
调水——到2020年,河北省将基本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河北省将基本形成冀中南地区新增用水以引江引黄为主、冀北地区新增用水以新建水源工程为主、冀东地区新增用水以重新调整滦河用水量为主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届时,完成南水北调、引黄工程建设后,可实现年调水量46亿立方米,将大大缓解河北省水资源短缺矛盾。
治水——“十二五”期间,河北省将基本完成规划内中小河流治理,全面完成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灾害易发区预警系统建设,防洪抗旱减灾能力明显提高。到2020年,城市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60%以上;地下水超采得到有效控制,严重超采区状况得到明显好转;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两万平方公里;建立白洋淀、衡水湖等重点河湖生态应急补水机制。
惠民——河北省将大力发展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加大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力度,在山丘区兴建“五小”水利工程,在引黄沿线建设一批农业灌溉配套工程。城市水环境治理则以确保城市防洪安全为前提,优先利用中水,积极利用雨水,到2015年中水利用率达到30%以上。紧密结合农村新民居建设总体部署,继续按照统筹规划、城乡一体、以适度规模联村集中供水为主的思路,完成1960万农村人口和368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项目建设。据悉,到“十二五”末,河北省将基本解决全省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展望未来,到2020年,河北省将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水资源和水生态保护体系、水利科学发展的现代管理体系等“四大体系”,大幅度提升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保障能力。
邯郸是一个资源性缺水城市,人均水资源量191.6m3,仅为全省人均水平的62%、全国人均水平的9%。水资源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生态环境都至关重要。我市的钢铁、煤炭、电力、纺织等支柱产业都是用水大户,全市有约1000万亩耕地,近900万人口,全市水利工程年均供水量达20亿立方米。而我市水资源先天不足,年均有5-6亿立方米的水资源供需缺口。为了保证生产、生活用水,不得不以超采地下水,缩减生态、景观用水为代价。许多河渠长年干涸,东部平原已经出现了较大面积的地下水漏斗区和超采区,这是不可持续的。可以说,缺水对邯郸市不再是单纯的资源问题,已上升为生态问题、民生问题和社会问题,水资源的问题不解决,将极大地制约邯郸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解决缺水问题,需要采取多方面的综合措施,包括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全面节约、有效保护等。合理开发:包括从境外引调水,境内开发微咸水;高效利用:包括利用好雨洪水、回用中水等;全面节约:包括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等各方面;有效保护:包括减少水污染、治理水土流失等。
过去,我市在利用、节约、保护等方面开展了很多工作,前几年开展的生态水网建设就是一个突出的成就,把境内两大水库的水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但是,在开发方面,尤其是引调境外地上水方面,受各方面条件制约,目前卫河只是季节性提水,主要还是依靠一条漳河。这种依赖性存在极大的隐患!近几十年来,漳河来水呈减少趋势,上下游争水矛盾日益尖锐。一旦漳河的水源条件发生变化,邯郸将面临断水的危险。因此,必须寻找新的水源。
一是开源。对水资源丰富且开发利用率低的地区,可以通过加大投资,修建水库,兴建水利工程设施,开发新的水源,增加该地区的水资源供应能力。二是节流。农业灌溉是一消耗水资源最多的部门,就目前用水水平,实际上只有部分灌溉用水对农业生产发挥了作用,其余部分都被白白浪费掉或形成了无效蒸发。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农业节水技术的发展,可大大地缓解水资源供需紧张的局面。节水农业技术包括:①种植结构调整;②非充分灌溉;③滴灌、喷灌和微灌的灌溉方式;④农艺措施(平整土地、土壤深耕和深松、施肥技术、秸秆还田覆盖、地膜覆盖和保护性耕作等措施);⑤抗旱节水品种、抗旱剂与保水剂的应用等技术。工业实际耗水量占其总用水量的比例较低,工业节水潜力较大。工业节水除可减少水资源耗用量、降低成本外,还有一个显著效益是减少废水排放量,从而也减轻了工业污染和降低了工业废水处理。依靠节水技术和相应设施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并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建立节水型社会。三是治污,增强环保意识,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兴建污水处理厂和中水利用系统,变污水、废水为再生之水、有用之水。
四是外流域调水。外流域调水是解决邯郸市缺水问题的根本方法。节水虽有些潜力,但节水有限而且更不能替代调水,尤其农业节水分散,且多为地下水,无法进行区域间调配,更不能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因此,引江水、引黄水是解决该市缺水问题的关键。外流域调水后邯郸市将形成外调水、自产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等多水源并存的水资源状况及工业、农业、生活环境、多目标供水的局面,所以应该加强水资源优化调度的研究与实施,包括:①利用现有蓄引水工程和生态水网工程,进行地表水、地下水、引江水、引黄水、再生水的多水源联合调度,既满足多水源多目标的优化配置,亦达到丰、平、枯水年的水资源调节——以丰补歉之目的;②西部山区加强矿井疏干水的综合利用;③东部平原加强咸水、微咸水的开发利用。通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可有效缓解邯郸市水资源供需矛盾。
五是保护和恢复生态,涵养水源。在西部山区主要是实施太行山国家水保、省级小流域、河源治理,封山育林、禁牧上山、提高植被覆盖率,加强现有水库兴利蓄水,开展双合、匡门口、洛子等水库前期工作,加快玉带湖、娲皇宫等生态水域和一批小型集雨设施工程,加强生态水保,涵养生态水源。
四、规划: “十二五”期间河北省将着力加强农村水利建设,解决1959.7万农村人口和368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不安全问题。
“十二五“期间,河北省将重点安排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大中型泵站更新改造、农村水电、移民扶持等八方面工程,全面推进农村生产生活水利建设快速发展。
据介绍,“十二五“期间河北省还将继续推进19处大型灌区和92处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改善农田有效灌溉面积956万亩,新建牧区灌溉饲草料地节水灌溉面积3万亩,新建和技改农村水电站252座,新增和技改装机规模35.77万千瓦,提高大中型水库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移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
近日,《河北省新农村建设“十二五”规划》公布。根据规划,河北省将着力实施十大惠民工程,增进农民福祉。这十大惠民工程包括:转移就业工程、增收富民工程、农田水利工程、农民养老保险全覆盖工程、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村镇污水处理工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新民居建设示范工程、农村人才工程。
学院: 水电学院 班级: 10级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关于农村现状的调查报告 篇7
一、全县农村全民创业现状及分析
目前,全县共有6. 7 万户32 万人,根据对各乡镇报送数据的统计汇总,共有农村人口6. 1 万户28 万人,其中,60 岁以上人口3. 4 万人,在校学生( 含学前教育) 6. 8 万人,除去这两个群体,创业适龄人口共有17. 8 万人。目前,农村创业人口2.2 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7. 9% ,占适龄人口的12.4% ,创业类型主要包括创办企业、个体工商户、小加工、养殖等方面。
二、对农村全民创业情况的分析
( 一) 创业率较低
目前,全县农村创业人数只有2. 2 万人,仅占适龄人口的12. 4% ,占全部人口的比重还不足8% 。全县农村共创办企业459 个,个体工商户3615 个。总体上看,创业氛围还不够浓厚,外出打工的人数多,自主创业的人数少,等待观望的人数多,投身创业的人数少,要真正形成全民创业的火热局面,任重而道远。
( 二) 创业层次不高
在全部创业户中,创办企业的仅占7%,个体工商户和小加工占比近60%,整体呈现出家庭作坊式经营多,规模集约化经营少的局面,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低,抗各种风险的能力弱、创业的持续发展力不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劣势地位。
( 三) 乡镇之间创业不平衡
各乡镇创业户中,人数最多的是双塔镇,有9021 人,占全镇人口的24. 65% ,人数最少的吴官营乡只有396 人,占全乡人数1. 39% 。其他如小寨镇和曹庄乡,创业率在2% 左右,浮图店乡和风正乡在9% 左右,鸡泽镇为6. 65% ,各乡镇之间的创业人数和创业率存在较大差异。综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县当前还没有真正形成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
三、村两委干部创业现状及分析
全县169 个行政村,共有村两委干部1047 人( 不含乡镇干部兼任村两委干部) 。全县村两委干部创业总体情况和各乡镇村两委干部创业情况见下表。
村两委干部年龄结构分布情况和文化程度分布情况如下: 全县共有村支部书记170 人,村委会主任170 人( 鸡泽镇西街有西街北村和西街南村两个村支部和村委会) ,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共有319 人( 不含乡镇干部兼任村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 ,全县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创业总体情况和各乡镇情况见下表。
四、村两委干部创业情况分析
( 一) 年龄结构偏大
从年龄结构上看,全县村两委干部40岁以下196人,占19%;40-60岁684人,占65%;60岁以上167人,占16%。40岁以下的村两委干部不到五分之一,大多数农村基层干部年龄偏大,导致村两委干部缺乏敢闯、敢干的拼搏意识和干事创业的激情和勇气,工作中谨小慎微、安于现状、不求改变,守摊多、创业少。
( 二) 文化素质偏低
从文化结构上看,全县村两委干部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本科及以上18 人,占2% ; 专科37 人,占4% ; 中专73 人,占7% ; 高中393 人,占38% ;初中及以下524 人,占49% 。全县村两委干部具备中学文化程度及以下的占到94% ,整体文化程度偏低,导致创新意识不强,学习创业相关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创业能力偏弱。
( 三) 创业率仍然不高
全县农村两委干部创业率虽然是一般群众创业率的4 倍以上,但是也只有30% ,创业率还是较低,仍有70% 左右的村两委干部没有创业,没有参与到全民创业的大潮中。
可以说,目前全县农村两委干部带头创办经济实体、带领广大农村群众创业的领头雁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发展的空间和潜力还很大。
摘要:目前全县农村两委干部带头创办经济实体、带领广大农村群众创业的领头雁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发展的空间和潜力还很大。
关于农村现状的调查报告 篇8
近年来,我区紧紧围绕“四新恩阳”建设这一目标,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切实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城乡文化均衡发展。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区文化事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近年农村文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
1、文化设施建设取得进展。目前我区25个乡镇(街道)建成综合文化站23个(在建2个)、文化示范村25个、“幸福美丽新村(社区)文化院坝”7个、文化大院50个、村级文化活动室188个、农家书屋394个、社区书屋43个。统筹现有乡镇(街道)文化站、广电站资源,设立乡镇(街道)文化广播电视站25个;建成图书分馆6个、文化分馆2个;建成留守儿童文化之家5个、农民工文化驿站5个。
2、群众文化活动开展丰富多彩。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区文化馆、图书馆及25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394个农家书屋和43个社区书屋全部实现免费开放,极大地满足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以“相约古镇”为龙头,以乡镇(街道)群众文化活动为支撑,开展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人民放歌”“翰墨古镇”“ 家在恩阳”“4·23世界读书日活动”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惠民活动100余场次/年;完成农村公益电影放映4752场次/年。
3、文艺人才培训不断加强
对我区28支民间文艺队伍每个月派专业人员进行腰鼓、军鼓、广场舞、扇子舞、健身操等针对性培训,截止目前500多名文艺爱好者参加了培训;举办农家(社区)书屋图书管理员专业培训3期/年,培训人数160人次;举办民间文艺团体业务培训2期/年;举办乡镇(街道)文化专干业务培训班4期/年,培训人数80人次;举办民间文艺团队、爱好者培训班6期/年。
二、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总体上看,通过几年的努力,我区农村文化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我区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完全相适应,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诸多现实问题。具体表现在:
1、农村文化发展呈区域差异。存在纵向和横向发展的不平衡性。纵向看是区城较乡镇、乡镇较村社丰富。在城区形成了多层次多种类的文化设施,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较丰富,但乡镇文化设施较为落后,且分布不平衡。从横向看,经济发达乡镇强于经济落后乡镇,交通发达乡镇丰富于偏僻乡镇,文化底蕴深厚乡镇丰富于文化基础薄弱乡镇。
2、农村文化产品供需不平衡。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文化生活需求日益多样,但反映农村生活的文化作品不多,精品更是凤毛麟角;民间文艺团体稀少,而“送文化下乡”所提供农业科技知识、法律知识较少,文化服务供给滞后于农民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
3、农村文化事业重视不够。大部分乡镇领导干部只注重经济建设,认为把经济搞上去了,文化建设也就自然得到加强,没有充分认识到文化建设对和谐农村的促进作用。
4、农村文化活动缺乏正确引导。调查发现,农村日常文化生活除了看电视外,最普遍的就是打牌,象棋、球类活动开展甚少,上网、看书报的农民更是为数廖廖,也反映出农村文化生活方式单调。
5、农村文化阵地班子不够健全。乡镇文化站人少,年龄结构老化的现象较普遍,文化站长多数忙于乡镇政府其它行政事务中,每年除组织全县指定必须参加的文化活动外,很少主动开展文化业务工作。
三、发展繁荣我区农村文化的对策思考。
1、完善文化建设机制体制,理顺农村文化发展的脉络
(1)提高思想认识。各乡镇领导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科学认识“增长”和“发展”的关系,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文化建设对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作用,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
(2)健全工作机制。切实加强政府部门关于文化建设的整体职责,区委、区政府要将文化建设纳入我区重点工作目标管理考评,作为考核乡镇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指标。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乡镇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完善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
(3)创新工作思路。坚持城乡协调发展的理念,把城区文化建设与农村文化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电影公益电影放映以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各项文化惠民工程,同时要指导和帮助农民群众开展一些自娱自乐的文化娱乐活动,使专业演出和农民的自娱自乐有机地结合起来,带动和推动农村文化事业健康发展。
2、加强本土人才队伍建设,强壮农村文化发展的筋骨
(1)配齐配强文化站长。通过改革将文化站和广站合并,配齐配强文化站长,区文化主管部门定期组织业务培训和加强业务指导,提高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规范相关人员职称、待遇标准,确保专职专岗,把文化站长从乡镇繁杂的事物中解脱出来,提高文化工作的主动性。
(2)利用好村干部队伍。鉴于来自于农民中间的村干部最了解村情民意,处于落实政策的最基层,应该充分发挥好村干部的带头作用,担负起村级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协调工作。选用一批村干部和本村残疾人参加农家书屋的日常运作和管理,给予适当补助。对于长期在农村工作并在村文化建设方面做出一定贡献的村干部,给予适当的精神和物资奖励。
(3)培育挖掘文化能人。重视并解决农村文化能人和民间艺人新老衔接不足的问题,搞好调查摸底,切实加大对农村文化能人的挖掘培养力度,给予政策与资金扶持,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文化能人和业余文化团体,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与创造性,激活起群众的参与热情。
3、挖掘本土特色文化资源,提升农村文化发展的精神
(1)挖掘整理,赋予文化时代内涵。努力挖掘当地文化特色。在创作形式上力求突破和创新,结合现在文化内涵,丰富表现形式,作为本地的特色文化进行推广和打造,同时激发起年轻一代人自动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
(2)结合产业,创新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实施“文化+”工程,充分挖掘、利用恩阳丰富的文化资源,推进文化融合发展战略;以古镇文化产业园区、特色文化街区、文化旅游景区、乡村文化旅游为支撑,积极研发文旅产品,大力推动文化提质增效。加大对从事文化产品开发生产或经营的扶持力度。
【关于农村现状的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调查报告08-31
关于农村小学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09-01
关于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09-11
关于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现状的调查与建议05-25
关于农村地区居民就业现状特点的调查问卷09-10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法制教育现状的调研报告07-31
关于东港市新农村发展现状和趋势的调查报告09-10
关于藏区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08-18
关于农村改造工程的调查报告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