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乡农村医疗改革的调查报告2000

2024-07-31

关于家乡农村医疗改革的调查报告2000(共9篇)

关于家乡农村医疗改革的调查报告2000 篇1

关于家乡农村医疗改革的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调查对象:政府部门(卫生局)、医疗机构(医院)、受众(农民)调查方式:采访及问卷调查 调 查 人:

摘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自2003年正式启动、全面推广以来,发展十分迅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筹资水平较低、补偿比例不合理、医保资金管理效率偏低等突出问题。

本报告主要通过分析当前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新农合’的情况下,家乡xx市农村医疗改革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目前情况下制约XX市新型农村医疗推广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农村医疗改革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农村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

医院

医疗

导 言: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3月5日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要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落实五项重点工作。继续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要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坚持基本医疗的公益性方向,创新体制机制,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提高服务质量,控制医疗费用,改善医患关系。大力支持社会资本兴办医疗卫生机构,在服务准入、医保定点等方面一视同仁。扶持和促进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发展。” 选题背景及意义

作为xxxxxxx的学生,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情况下,围绕“关注民生问题,聚焦医疗改革”的实践重点方向,基于对农村医疗的关注提出了“学习了解新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实践项目。

希望通过本次实践,在对现在‘新农合’存在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的同时能够将了解到的有关信息向群众做宣传,让他们了解更多的新农合的政策,更好的维护自己的权益。然后将从基层得到问题反馈给当地政府,卫生局,希望他们能够针对问题采取措施,让老百姓从新农合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也更加希望通过本次实践,能够深入基层,深入农村,体会了解当代中国农民最真实的就医情况,培养自己心系百姓,心怀天下的胸怀。

实践形式

卫生局作为领导部门对下面的各级监管部门有统领和监督的作用。在对卫生局有关负责人的采访中,主要了解XX的现行医疗政策,以及自03年以来政策的变化,政府具体对政策的实施情况等。

在各医院调查时,主要针对每个医院的农合办工作人员和新农合监督人员进行访谈。具体了解医院对上级政策的贯彻实施,医院农合资金的拨发和使用,医院对农合报销政策和额度对病人的公示,病人在报销时遇到的问题和将具体的解决办法等情况,另外在监督人员那里我们了解到了医院的定药价的具体办法及公示,还有医生的医疗行为方面是否有过度以及处理办法。

在给村民的问卷调查中,设计了选择、判断等多种题型,力求调查的更加全面更加立体。

具体调查过程及采访记录

一 首先是对县卫生局相关负责人的采访

卫生局局长,王局长:近年来,通过政府的统一规划、组织和大力投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形成了包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教学、科研等在内的比较完整的,布局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层次布局上注重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和农村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在城市地区,形成了市、区两级医院和街道门诊部(所)组成的三级医疗服务及卫生防疫体系;在农村地区,形成了以县医院为龙头、以乡(镇)卫生院为枢纽、以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大幅度提高。

二 接下来是对县城多家医疗机构相关负责人的采访:

xxx医院李副院长:从整个医疗产业的角度看,医疗健康产业近几年的发展非常快,但是现在很大的一个问题是市场集中在医药产业中还不能完全进行。关于新医改中的基本药物,我个人的看法是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对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起到了关键作用。在基本药物的应用过程中,一方面,国家积极支持药物生产企业,但对药物的价格管理和各方面限制比较多,整个市场对非处方药的需求有很大的增加,但生产企业不一定都能得到很高的回报。所以对这方面的投资,应该选择有品牌、有规模的企业;另一方面,国家支持创新药物,现在虽然没有进入基本药,但由于医疗保险的国家政策以及整个医药水平的提高决定这方面可以通过议价或者谈判价格来实现;再就是对疫苗生产企业应予以关注,慢性病、传染病的扩散和流行,无论是SARS还是H1N1,都应该给予一定的支持。

三 最后是对一些农民关于医疗改革了解情况的分析与总结:

如果能够增加自己的参合资金能够提高报销率,大部分人还是愿意增加自己的保费来换取更高的保障。这就为温总理提出的“最近几年内要完成将统筹资金从每人150元扩大到300元的任务”,如果农民真的能积极支持国家的政策,我们相信这对于下一阶段的政策实施将是非常好的消息,这就能为扩大统筹范围,增强农合资金的抗风险能力。当然我们也看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仍然有7%的农民是在政府的强迫下被动的参加新农合,实践中发现这种情况发生在比较集中的地方,说明,是当地的村委没有完全按照上级的指示办事,仅仅是想尽快的提高该地区的参合率。对于另外3%因家庭经济情况而无法承担费用的,政府应该想办法进行扶助帮助这样才能真正的达到和谐的社会。

经过调查及对相关人员的采访,发现医疗改革存在的不完善之处:

1,实践的监管部门人手缺乏,监管力度不大。2 统筹范围低,资金的抗风险能力小。3 缺少法律依据,对于农合犯罪无法可依。4 办理农合手续繁杂,农民多跑冤枉路。5 公示或有或无,信息无处可知。

经过调查,个人对医疗改革的几点不成熟建议

1,加大监管力度。这得需要国家自上而下的更加重视新农合的问题,投入更大的财政和政策支持,让制度更加完善,才能实行的更好,真正的向惠民倾斜。不光是农合监督人员对医院的监督,医院对农合办监督人员的监督也是非常重要的,相互监督相互促进,才能使机制更好的运营。

2,建立属于新农合自己的法律法规,让那些在农合方面违规的人有法可治,不再是一片混乱,不再捉襟见肘,这样一来我相信在监管方面也会起到一定的帮助。

3,精简办理农合的手续,不要让农民在出院后还在为报销的事情一遍一遍的往医院跑,这样劳民伤财,农民的积极性就会减弱。4,加强对农民的宣传,让农民们了解到更多的农合知识,而不是仅仅是被动的去接受,让他们也能像我们一样真的能对政策给出好的意见或建议,毕竟他们才是农合的真正主体。

5,尽快解决药价问题,国家积极处理好“医药两家”的矛盾和联系,不再让药价困扰着农民。虽然很小的一件事,如果处理不好,农民的积极性降低,我想这项政策的实施会困难重重。

6,加大对乡镇医院的支持,提高乡镇医生的待遇。在下面工作确实很辛苦,“药品0差价”之后,医院紧靠着政府给的一些补助维持,医生的待遇就得不到提高。应该给予特殊的补助来稳定人心。

结束语

新农合作为一项制度,它尚需完善和有力的保护;新农合作为一项政策,它的推行得成功与否牵连着八亿农民的切身利益;新农合作为一个话题,将长久地被谈论下去。我们应该给这项政策更多的时间,希望它能不断的走下去了,在以后的某个时间,可以找到一个平衡点,真正实现“惠民”理念。

参考文献

[1]《XX市2009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情况分析》,XX市新农合管理办公室

[2]隋福民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现状调查与分析》,[3]《河南xx市新农合试点调查》,中国政府网

[4]《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09年下半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关于家乡农村医疗改革的调查报告2000 篇2

代课教师问题是影响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 在我国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的新形势下, 代课教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特别是2006年3月, 教育部发言人提出“将对全国范围内的代课教师实施清退”后, 代课教师这一被人忽视的群体, 一时之间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目前, 关于代课教师问题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现状、问题、成因等几个方面, 而且报刊、媒体报道的也多是关于代课教师负面的新闻, 使我们对于代课教师问题的认识走向两个极端, 要么认为代课教师素质很低, 严重制约了我国教育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要么认为代课教师工资低、生活艰辛, 国家教育政策不公平。相关的报道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倾向于“问题”纰漏, 而掩盖了我国解决代课教师问题所取得的“成果”。基于此种考虑, 本文从代课教师数量、基本特征、培训情况、工资待遇等几个方面, 考察代课教师2000年到2007年间有何种变化, 从中找出我国在解决代课教师问题上所取得的成果及仍然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问题提出本文看法及建议。

本文数据来源于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Emily Hannum教授主持的“甘肃基础教育调查研究”项目2000年、2004年和2007年的部分调查数据。根据本文需要对相关数据进行剔除, 整理后教师问卷分别为:1061份、2663份、2375份。

二、结果与分析

1. 代课教师数量变化

统计结果显示, 代课教师数量随时间推移呈明显下降趋势, 2000年抽样教师中, 代课教师为211人, 占抽样教师总数的19.9%;2004年代课教师人数占抽样教师总数的9.7%;2007年下降到5.9%。2000年到2004年代课教师下降速度最快, 比例下降了10.2个百分点;2004年到2007年下降了3.8个百分点。可见, 代课教师虽然在西北农村地区仍然存在, 但从数量上来说已明显下降。

2. 代课教师的性别与年龄特征

表1显示了2000年到2007年间代课教师性别及年龄特征的变化。从性别来看, 2000年, 代课教师男女比例基本相当, 分别为51.8%和48.2%;2004年, 代课教师中女教师比例开始上升, 男女比例分别为42.2%和57.8%;2007年, 代课教师中女教师比例占60.2%。从年龄来看, 2000年到2007年30岁以下的代课教师比例占多数, 呈现年轻化状态。2000年代课教师中30岁以下的占39.7%, 2004年占57.0%, 2007年占62.1%。

3. 代课教师培训情况

统计结果显示, 代课教师培训情况呈上升趋势, 2000年没有参加过培训的代课教师有60.2%, 2004年没有参加过培训的代课教师56.3%, 2007年下降为31.9%, 已经有半数以上的代课教师参加过相关的培训。一般来说, 西北农村地区的教师参加培训或进修学习的机会比较少, 而代课教师作为特殊的教育群体, 进修或培训的机会比起公办教师相对更少。但也有部分学校在决定培训名额时会考虑到代课教师参加的比例, 因此部分代课教师也有机会参加培训或进修活动。随着国家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高校的对口帮扶及地方相关机构的重视, 农村教师各类培训机会开始增多。在培训名额不断扩大的情况下, 代课教师参加培训的机会也开始增多, 到2007年, 代课教师参加过培训的教师已经上升到68.1%。

4. 代课教师工资变化状况

(1) 代课教师工资情况

据统计, 2000年代课教师平均工资为149元/月, 2004年为320元/月, 2007年为454元/月。从2000年到2007年虽然有增长趋势, 但代课教师工资水平仍然非常低。进一步了解代课教师工资状况, 结果如表2所示。

(2) 代课教师工资拖欠情况

表3显示, 2000年到2007年, 回答“一直按时”发放工资的比例有所增加, 由2000年的13.2%上升到2007年的40.4%, 这说明在西北部分农村地区代课教师的工资拖欠情况已经好转。而“从不按时”发放工资的比例无显著变化, 2000年到2007年均有20%多的代课教师回答“从不按时”发放工资。

据统计, 2000年有80%的代课教师仍未拿到拖欠的工资, 拖欠时间短的有1个月, 多的长达两年;2004年有30.8%的代课教师没有拿到拖欠的工资, 工资数额少的有75元, 多的有2052元;2007年有31.9%的代课教师没有拿到拖欠的工资, 最少的拖欠100元, 最多的拖欠3000元。可见, 代课教师工资拖欠情况在部分农村地区仍然存在。

通过以上统计描述结果发现:2000年到2007年代课教师数量不断减少, 但仍有部分代课教师存在;代课教师中女教师的比例较大, 而且年轻教师数量居多;代课教师接受培训的机会不断增多;代课教师工资有所增加, 但仍处于非常低的水平;部分代课教师的工资仍被拖欠, 拖欠工资问题仍需进一步解决。

三、讨论

代课教师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特殊群体, 在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 代课教师的存在与农村教育发展形成矛盾,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2008年2月25日, 教育部举行2008年第2次例行新闻发布会, 向新闻界介绍近年来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取得的成就。记者问题中问及代课教师的清退政策, 谢司长对这一问题做了诚恳的回答, “国家对代课人员是高度重视, 国务院领导、教育部领导多次批示, 要求我们深入一线、了解问题、指导各地积极稳妥地解决好这个问题。”可见, 代课教师问题已提上日程, 下一步的关键是如何根据不同地区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具体清退方法。

关于代课教师清退问题主要集中在两大方面:第一, 代课教师转正问题。比如是否允许代课教师转正?转正的评定程序如何做到公平公正?如果采取考试形式转正的方法, 如何照顾年龄较大的教师?如何解决教师转正与农村地区缺编的矛盾?清退的代课教师如何补偿?第二, 国家未提出具体清退政策前, 代课教师应如何对待。对于西北农村地区, 就是算上代课教师仍然存在教师数量短缺的问题, 因此, 部分农村地区的代课教师需要逐步的清退、解决, 清退前的代课教师如何对待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1. 代课教师如何清退。

目前, 许多省份已经开始进行代课教师清退工作, 由于国家未出台具体的清退政策, 不同地区所采取的方法也有所差异, 如通过正式考试转正, 或直接清退给予一定的清退费, 而这些方法引起了社会的非议。首先, 通过考试转正对年龄大的代课教师不公平。代课教师中有一部分是刚从学校毕业的新教师, 他们的考试能力显然优于已经从教多年的代课教师, 尤其是年龄较大的代课教师。而从教师的教学角度来说, 教学能力应该作为主要考核内容, 但不能简单的通过考试手段来评价, 评价指标的制定应更多地偏向于教学经验及教学能力方面的测量。其次, “一刀切”式的清退代课教师, 并给予低额的清退费, 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批评。再者, 通过转正考试后的代课教师能否入编。地方财政不足是导致代课教师出现, 也是造成代课教师问题至今无法解决的重要原因, 那么通过考试后的代课教师能否真正加入正式教师的行列必须有专门的政策规定或专项资金投入, 否则所谓的“转正”也只是一纸空文。

代课教师的清退工作需要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 部分省份或市目前所进行的清退工作应该作为国家政策制定的参考, 而不能看作解决方法而模仿进行。对于西北农村地区, 必须允许一部分代课教师转正, 以保证农村学校正常工作的运转。

本文建议如下:如表4, 根据代课教师教龄划分层次, 不同教龄层次的代课教师采取不同的“纳入”方法。从中小学教学特点与教师专业成长角度来看, 教龄在10~20年的教师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而且还能长时间的作出“岗位贡献”, 因此这部分教师通过教学能力、专业素质等考核合格后可直接转正, 对于不合格的代课教师根据当地师资情况直接清退或暂时聘用;教龄在5年以下的教师必须通过专业知识、教学技能、计算机操作等考试或考核, 以吸收其中优秀者, 不合格者可清退, 合格者必须有1年以上的试用期;教龄5~10年的代课教师可不参加统一考试, 但考核内容必须合格, 合格者也必须有1年以上的试用期;教龄20~30年的代课教师经过考核合格后采取聘用的方法, 不在列入转正范围;30年以上的代课教师可直接清退。“纳入”过程中涉及到如何考核, 如何清退两个问题。首先, 由代课教师自我推荐、学校推荐优秀代课教师, 相关部门从代课教师的业务素质、教学能力、行政职务、获奖情况、成果等几个方面进行考核, 并划分等级, 根据预定“纳入”数量从优选择, 需要强调的是, 考核过程必须有相关部门进行监督, 并采取透明考核方法。其次, 清退的代课教师应根据教龄长短给予相应补偿, 补偿数额应以当地教师工资标准为参考一次性付清, 代课教师补偿金需要国家协同各省市设立“补偿”专款。

2. 国家未提出具体清退政策前, 代课教师应如何对待。

这个问题主要集中在代课教师的工资待遇。首先需要确定的是代课教师的工资必须提高, 目前关于代课教师工资低、生活困难的相关报道不断出现, 作为特殊“教育群体”的代课教师也和其他公办教师一样支撑着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工作, 应对他们在这方面做出的贡献予以肯定。其次, 代课教师的工资提高到什么程度?可以根据当地公办教师平均工资水平或当地聘用教师的工资水平为标准, 或重新制定代课教师暂时工资标准发放代课教师的工资, 应更多的从“人性化”角度看待代课教师报酬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安雪慧, 颉俊祥.西部农村代课教师发展现状调查[J].教师教育研究, 2008, (1) .

[2]丁克贤, 王嘉毅.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代课教师现状调查与政策建议[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 2008, (1) .

[3]庞丽娟, 韩小雨.我国农村代课教师:现实状况及政策建议[J].教育发展研究, 2007, (2B) .

关于家乡农村医疗改革的调查报告2000 篇3

自新农合实施以来,农民的医疗保障情况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同时,许多问题也显现出来。此次调查采用抽样调查、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下,山东省无棣县张家村的医疗保障现状,发现了新农合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和看法。这次调查的时间是2015年8月。

一、调查设计

(一)调查目的

自新农合实施以来,家乡所在省份的医疗保障状况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此次对张家村医疗保障现状的调查,是为了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以来,该地区在农村医疗保障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为其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使农民享受更好的医疗保障水平。

(二)调查方法

主要采用随机抽样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新农合制度下张家村的农村医疗保障现状进行了调查。此次调查通过入户交谈,面向张家村村民实际发放问卷55份,回收52份,得到有效问卷50份,回收率为94.5%,有效回收率为90.9%。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此次调查结果主要包括:张家村村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家庭的年平均收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前后家庭年平均医疗支出的变化,新农合制度下村民认为医疗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村民对新农合制度的了解程度、了解渠道以及满意度。具体如下:

张家村村民家庭的年均医疗支出在实行新农合的前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之前,村民的医疗支出主要集中在500—2000元,而实行新农合之后村民的年均医疗支出主要集中在1000元以下。调查表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村民的医疗支出,减轻了村民看病贵的负担。

调查发现,在村民认为家庭医疗费用偏高的原因中,46%的人认为家中有老年人或小孩,是导致医疗支出明显高于其他家庭的最主要原因。另外,34%的村民认为患有慢性病导致医疗支出频繁,还有16%的村民认为当前家庭医疗费用偏高是新农合实行中定点医疗机构的药价偏高所致。

三、新农合在实际运行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调查发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下张家村的医疗保障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大病统筹为主,满意度差别大

新农合制度中,基金主要补助参加新农合农民的大额医疗费用或住院医疗费用,重点是保大病,受益面窄,从而造成新农合满意度的差别较大,整体水平不够高。

首先,生大病是“小概率”事件,年轻的村民,身体好的村民生病概率机率更低。

其次,大病获得补偿多,小病、慢性病获得补偿少。

(二)乡镇医疗条件待改善,医疗保障难落实

首先,乡镇医院的基础设施和医疗水平远远落后于高层次的医院。对于一些急慢性病、疑难杂症缺乏先进的医疗技术和配套设施。其次,乡镇医院的医务人员的整体水平不高,缺少必要的培训和考核。

(三)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疗费用偏高

各级医疗机构的药价按相应比例有所增加,比如乡镇和村卫生室的药价在县市基础上增加15%。

其次,定点医疗机构行为的不规范,往往导致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四)新农合宣传不到位,医疗知识待普及

调查表明,村民对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了解主要依靠于村委会宣传,并且形式单一。

(五)村中心卫生室距离远,村民就医不方便

新农合改变以往“一村一室”的局面,按照人口规模划分,目前暂定为每两千人的地区设置一个卫生室为中心卫生室。如今的多村共用中心卫生室距离远,给村民尤其是老年人看病造成了不便。

(六)医疗费用报销繁琐,具体流程不清晰

很多村民并不熟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制度的具体规定,加之住院费用结算所需手续齐全,在距离定点医疗机构较远的情况下,医疗费用的报销变得繁琐,给村民带来一定程度上的不便。

四、对策与建议

为了解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实际运行中的问题,改善农村地区的医疗保障水平,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提高筹资水平,扩大补偿范围

应该根据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适当扣除集体与政府可能的补助与支持部分,再按照“以收定支、略有节余”的原则合理地确定出新农合的人均筹资数额,科学提高筹资水平,从而实现农村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

(二)提高乡镇医院水平,改善农村医疗状况

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构筑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障体系。改善乡镇医院的就医条件,增加农民的信任度和安全感,引进先进医务人才、基础设施和管理模式,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合作医疗制度,最终让农民享受到和城市居民水平相当的医疗服务。

(三)建立健全公示制度,增加医疗机构的透明度

应该坚持贯彻相关公示制度,做到医疗透明化公开化,做让农民放心的医院,信任的医院。同时监察部门应防止并惩治违反规定的医疗行为,村委会和新农合经办部门应深入宣传,受理举报,维护农民的医疗公正。

(四)加大管理、监督力度,控制医疗费的不合理增长

首先,要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督,减少实际中存在的“开大药方,多开药,开贵药,过度消费医疗服务的现象。对严重违纪违规的定点医疗机构按照规定给予处罚。在我国,为了规范定点医疗机构的行为,也应该引入竞争机制,以打破其垄断地位。

(五)做好新农合宣传工作,普及医疗卫生知识

村委会、负责农村医疗保障的相关部门应该通过专家讲解,医疗下乡,身体普查等方式提高农民对新型医疗的整体认识,从而实现农村医疗外在设施和内在意识的统一。

(六)扩大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加强村中心卫生室建设

针对目前新农合制度下多村卫生室“变多为一”,农村定点医疗机构覆盖面较小所造成的村民就医不便现象,应该扩大农村定点医疗机构的范围,为村民就医提供更多的选择。同时加强对村中心卫生室的监督管理,提高其医疗水平和服务态度,保障农民就医方便快捷。

(七)简化补偿程序,完善补偿制度

各级医疗机构的新农合补偿点应该继续简化、统筹地区外就医的转诊手续和医疗费补偿程序,为参合农民提供切实的便利。

然而,要想在农村地区建立长久有效的医疗保障体系,发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更大效用,还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关注与努力。上至国家立法,医疗部门,下至基层医疗机构,普通民众,形成医疗保障的社会化与一体化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孙吉海.解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历程、困境和对策[J].山东大学.2007.第27-41页

关于家乡农村医疗改革的调查报告2000 篇4

引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任务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为改变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水平,国家曾建设性地提出建设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随着国家的发展和经济建设,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在国家的领导下新农村建设工作陆陆续续在全国各地开展,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然而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因而需要我们要对其进行全面的实践调查再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实践目的:

深入农村,熟悉农村,体验生活,感受发展。通过亲身融入,切身体会,丰富寒假生活,并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激发自身关注社会民生的热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认知力。在进行社会考察调研的同时还能增强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实践内容:

从经济,政治,文化三大方面了解家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以及在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不可避免的一些问题。实践过程:

通过和家乡农村相关的基层干部人员的交谈,了解家乡政治的进步;通过切身体会家乡农村的节日气氛,感受家乡文化的繁荣;通过亲眼所见家乡的新农村面貌,座座楼房建起,条条公路修成,人人欢欢喜喜,体会家乡经济的发展。然而,在家乡新农村建设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带来了破坏,如大量耕地被占用荒废,乡土文化景观被毁坏,传统民俗被淡化等等。实践结果分析:

一、党的基层建设更加牢固,民主制度得到落实

我在和基层干部的交谈中了解到,自新农村建设以来,民主制度得到了落实。比如,基层干部的选举实行全民选票制度,每个公民都有选择自己心目中最合适的当家人的权力,“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则更加得到体现。近几年,我们这些大学生去当村官,更多的是国家考虑农村知识分子少,这样做不仅可以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引进农村,带领农村走向新的发展,不断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而响应国家的号召,而且还能锻炼当代大学生的吃苦耐劳的能力,让他们了解农村发展的不易,从而激发自身关注社会民生的热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认知力。民主制度的发展为美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完备的政治保障。

二、相关民生政策的出台,让惠民更加明确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出台解决了以前农民的“看病难”问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改革方案之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集资金为每人每年30元,主要由农民个人自愿缴纳,地方财政补贴,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三部分组成。近几年,村卫生室的建立,药物品种增多,实行药物“零差价”政策,更是解决了农村“缺药少药”以及“药物贵”的问题。

国家出台的“三农”政策让农民生活得更好;农业税的免除,“农业补贴”政策更是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农业生产连年取得大丰收。另外,在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的措施中有一项为:为年龄低于16周岁的独生子女家庭办理独生子女光荣证(当然是以自愿办理为前提),拥有此光荣的家庭每年可以获得一定的资金补贴(直到子女年满16周岁),当他们的父母年满60岁时,更是享有国家的保障,这一政策虽然在当前的惠民不明显,但从村民积极响应政策的实行的情况来看,村民养老有了保障。

新世纪以来,国家出台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相关政策一条又一条,为我们家乡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三、政府加大投入,合理规划,农村有了新面貌

政府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合理规划等多方面措施,加强乡村公路网建设。农村公路是公路网的基础,是农村地区最主要甚至唯一的运输方式,是关系到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农村公路的建设是很重要的。农村公路发展了,农村运输条件和投资环境就改善了,能促进农村生产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可以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改善村容村貌。随着公路的建设,沿着公路建起了座座楼房,家家住进了新房,高高兴兴过着新年。

四、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破坏

乱砍滥伐树林,开山采石,为建造房屋提供材料,从而导致水土流失,自然资源枯竭,破坏农村生态环境,并未将来的农业发展埋下隐患;修路,建房大量占用耕地,导致农业用地不足;进行新农村建 设,对农村进行改造,这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但让人难以释怀的是,“由于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在农村,文化的多样性也在农村,如果建设不当,很容易对其造成破坏”。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在开发利用的名义下进行的建设性破坏和保护性破坏。“对原生态的乡村,按照现代人的审美口味加以改造,传统的民间手工技艺,被大量机械性复制,从表面上看似乎是繁荣了这个项目,其实是对文化遗产的一种极大伤害。”旧的村子拆掉了,新的村子出现了,承载这个村庄历史文化记忆的载体也随之灰飞烟灭了。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农村里原生态的赶集、庙会等传统,正随着建设的深入在慢慢流逝。

五、新农村建设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

青少年大多外出务工,村中剩下的多为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建设新农村缺少主力军;绝大多数农民的综合素质不容乐观,农民思想较保守,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新农村的要求差距甚远;村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农作物种植和副业养殖过程中,仍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集约效应等等。

六、新农村存在的一些客观问题

虽说新农村的房屋价格不是特别的高,但是对于收入甚微的农民们来说无疑不是一笔巨大的资产,要让他们心甘情愿的搬出住了几代人的老家,花钱住进新农村,这又有巨大的挑战。另外,新农村是聚集在一起的,一个镇,一个村农民都是分布在各个地区的,假使农民们真的搬进了新农村,那原来留在老家的许多耕地就会由于无人耕种而荒废,就算去耕作,路途的变长又无疑会成为一种负担,会大大的打击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新农村建设好后,一个地区聚集的人一下子增加了不少,人口的聚集必然会导致一些社会问题,一旦邻里发生一些争执,是否应该有一些类似于社区的专门的居民委员会进行协调。人口聚集后,相应的基础设施是否能跟上,是否能配套建设一些休闲设施和娱乐场所,或者一些日常的商铺以便居民们购买日常生活必须品,以及相应的医疗机构等。

另外,新农村建设后对当地的生态又会造成怎样的改变,生活中产生的垃圾是否还会像以前在农村一样随手乱丢乱扔,能不能像城里社区一样集中打包,统一处理。住进新农村后,居民的素质能不能跟得上,这又无疑是一大问题。

建设新农村是一个很好的举措,为了更好地让农民朋友们得到真正的实惠,享受时代发展的成果,就必须完善政策,考虑各方面的问题并想好解决措施,只有这样,新农村的建设才会真正意义上的发挥它应该发挥出的作用。。

实践总结: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们了解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党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以及村民的努力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作用。而且,这次实践活动让我们体会到了家乡新农村的独特风味,丰富了我们的寒假生活,我们真切地为家乡的发展而感到骄傲。同时,我也知道了国家实行各项政策措施的不易与艰难,不仅要狠下心花大价钱来进行建设,同时还要考虑各样的问题以及顾及各方的感受,只有做到了面面俱到,才能更好地使政策得以顺利实施,工作顺利开展。

“少年富,则中国富;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我现在只有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积累知识财富,才能在国家的经济建设中出一份力,帮助自己的祖国变得更加强大!

关于家乡农村医疗改革的调查报告2000 篇5

我们的家乡坐落在湖南省邵阳市大祥区檀江河畔。檀江不仅山清水秀,风光旖旎,而且土地丰腴。它面积宽广,人口众多。一代名将蔡锷故居、大学士魏源故居均在境内。改革开放后我们的家乡檀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新农村的建设。在暑假期间,我对檀江做了一个具体的调查。

一、物质方面

首先说吃,爸爸生活在六十年代,中国的经济还没开始复苏,人们还不能吃饱穿暖。豆腐,萝卜、白菜,都很难吃上一顿,更不用说鸡蛋、猪肉、鱼一年也不能吃上几次。到了现在,每家每户的饭桌上几乎天天有六七个青菜,还有肉或熟食。

其次谈谈穿吧,看着现在满大街样式新潮、色彩艳丽的衣服,你很难会想到改革开放前人们的穿衣情况。爸爸小时候穿的是哥哥、姐姐们穿剩下的衣服,穿坏、穿破时也舍不得扔掉,总是缝了又缝,补了又补,洗干净又穿在了身上。而且那时的衣服布料粗糙,样式单一,颜色基本上就是蓝、绿、灰。在清一色粗布衣服的岁月里,“的确良”如一股清风闯进人们的生活,代表着时髦和前卫。他们都为能穿上一件白色“的确良”衬衫而骄傲。鞋子却是奶奶一针一线,纳底儿做的。

在住房方面,六十年代的住的都是茅草房,烧的都是木材,对环境污染不是很大。再看现在,家家都住上瓦房、楼房。据了解,改革开放前,未实行计划生育,每家都有四五个孩子,房屋数量不够,一家人通常挤在一个屋里。到了现在,人们再也不会为住房问题担忧。而且屋内有客厅、卧室、卫生间和厨房。客厅中有电视机,冰箱、录音机,洗衣机……各种家电应有尽有。

俗话说得好“要想富,先修路。”在交通方面,我们檀江与相邻的几个村子已经实现了村村通的目标。村村通工程,把公路铺到了农民的家门口,改变了原来“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旧貌。檀江水库大桥的使用,(本文来自 范文中国 http://nwencn.com/article/article_20100903_105027.html

五、我们的几点建议

以上就是我们所调查的上庄在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成就,通过这次调查,我们认为30年来我们取得的成就是前所未有的、空前绝后的,现在与30年前相比简直有着天壤之别。但目前的现状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改善环境建设。禁止河上游工厂和养猪场将废水排入河中,通过政府调控,恢复自然景观,使河水保持在以前的水平,达到生态平衡的目的。

关于家乡农村医疗改革的调查报告2000 篇6

为了鼓励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塑造人格,在社会实践中经风雨、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学院号召青年大学生积极投身到暑假社会实践当中。社会实践是每一位合格的大学生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它使我们在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让我们学到很多在学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也打开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为我们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为了服务社会,扎根家乡,对家乡的医疗卫生服务现状进行调研并作出建议,我到镇医院里面试,很幸运的医院答应了我的实践要求。在医院里呆了10天,我真切的感受到家乡医疗卫生服务存在的隐患。

家乡的乡镇医院尽管干净方便,但医疗设施不太完备,对于非常关注身体健康的人来说宁可到大医院。

乡镇医疗机构应该是“平价医院”,但事实上各个医疗机构的药价和其他服务价格往往不相统一。有的地方虚报高价,使得诊者寥寥无几;如果按照要求降低价格,却可能因为价格过低无法补偿其他费用而亏损。所以药价一直居高不下,这也是我们的一块心病。

人们往往对乡镇医生的能力仍存顾虑,造成目前大多数乡镇医院仍显冷清,而大医院又异常拥挤的局面。对于多数医生来讲,自身并不具备全科医生所要求的素质,在处理所有病人时,不可能完全得心应手,在一些患者心目中,无法留下良好的印象。

“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困扰着老百姓的一个大问题。乡镇医疗服务被认为是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乡镇医疗的覆盖面小,医护人员数量不足,服务设施和设备匮乏,服务质量难以取得群众信任,和群众需求还有很大差距。

乡镇医疗服务是定位在“小病”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医疗,对没有能力诊治的重大疾病应及时转到大医院就诊。但是现阶段缺乏这种“双向转诊”制度,衔接和沟通机制还没有建立完整,也就使得乡镇医疗能够承担的责任极其有限。而且,现行的医疗保险政策还没能有效解决乡镇就医报销问题。

乡镇医疗服务缺乏专门的组织和监管部门。医疗服务价格不够公开透明;医护人员少,学历结构偏低,缺少必要培训,待遇较差,发展空间小;医疗诊断能力水平偏低,医疗设备陈旧老化。长此下去,乡镇医疗服务就会形成恶性循环,生存艰难。

照成以上问题存在的原因在于:机构设施不完善、价格不透明、医疗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相关制度缺失、人们传统意识的影响、医疗资源配置有限、监督管理和人员培训不到位、现行的医疗保险政策制约„„

我国城市乡镇医疗服务正处于发展阶段,主要精力放在乡镇医疗网络的筹建上,在铺开点和面建设的同时,却缺乏坚实的基础。长此以往容易使工作流于表面,失去群众的信任,就等于堵塞了自身的发展道路。由于人们长久以来对大医院形成依赖心理,认为它更有权威,因而更愿意相信医院专家的诊疗;加之乡镇医护人员的技能学识、工作态度,医疗机构的就诊环境、医疗报销限制等均不能充分满足居民对乡镇医疗服务的要求,更进一步强化了人们这种意识。

政府的医疗公共投入长期以来都向大城市的大医院倾斜,对乡镇医疗机构缺

乏补偿机制,造成大多数乡镇医疗机构入不敷出,工作条件和环境得不到改善。虽然现在各地政府都增加了对乡镇医疗的投入,但仍是杯水车薪。只要乡镇医疗机构还在实施“以药养医”,医疗费用就会继续上涨。当居民发现乡镇医疗费用和大医院一样高时,他们就不再认同乡镇医院。政府有限的医疗资源并没有被用来

矫正市场失灵,反而被市场所利用,最终形成了市场失灵和政府扭曲的双重问题。

政府提出,将乡镇医疗服务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范

围,引导参保职工到乡镇就诊。但这一政策在某些地方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一些合格的乡镇医疗服务机构还没有纳入到医保定点单位当中,乡镇医疗服务机构与二级、三级医院医保用药目录不一致,存在只能享受基本医疗服务,却不能直接报销的困难。

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医院各方面要不懈努力外,政府的扶持和人们观念的改

变都是不可缺少的。首先,医院必须引进大量的先进设备,改善就医环境,完善机构设施。除此之外,还要定期对医疗工作人员进行就业培训指导,增强服务人员的素质,同时不能丢失监督管理,建立专门的组织和监管部门。医院同时也应当做到价格透明、公道,让人们看的起病,买的起药!其次,政府的医疗公共投入不应长期向大医院倾斜,对乡镇医疗机构加以补偿,改善工作条件和环境。对药价要进行宏观调控,控制药价的涨幅。政府更应该完善医疗保险制度,不能存在只享受基本医疗服务,却不能报销的问题。再者,人们应该树立正确的就医观念,不是小医院就不能医治疾病,只是由于医院的设备不够完善,医生水平不达标。当这些问题都不是问题时,我们的就医也就不成问题,对大医院的依赖也可以减弱。

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思考 篇7

“民之大事在农。”只有切实增强“四个意识”,深刻领会讲话的精神实质、内涵要义、战略意图,用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才能确保党中央制定的“三农”方针政策不折不扣落实到位,实现“十三五”农业农村发展开门红。

一、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以“稳”为基础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必须牢牢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的时代背景,深刻理解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以“稳”为基础的重大意义,推动“三农”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农业稳则天下安。习近平指出,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稳住“三农”这块“压舱石”,尤为关键和重要,要“稳”字当头。在“稳”字上下功夫。“稳”,就是要稳住“三农”。

(一)“稳”为基础,就是要稳住农业农村发展的好形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粮食连年增产,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农业农村的好形势,为赢得全局工作的主动发挥了重大作用。与此同时,农业农村也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积累了一些矛盾和问题,尤其是粮食生产从过去的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在这样的背景下,确保农业农村不出大的闪失尤为关键。因此,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去理解和把握农业农村工作在全局中的地位,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任何时候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抓“三农”的劲只能鼓不能松,坚决防止忽视和放松“三农”工作的倾向,坚决防止农业农村发展持续向好的形势出现逆转。正如总书记在座谈会上指出的,农村稳定是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稳住农业农村的好形势,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优先方向,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让广大农民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让农村成为安定有序、干净整洁的幸福家园。

(二)“稳”为基础,就是要稳定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我们党农村政策的重要基石。习近平强调,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最大的政策,就是必须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

历史经验和农村改革的实践证明,这一基本制度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和本质特征,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契合农业生产特点,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拥护,是农村改革的重大制度成果。对这一基本制度,我们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决不能有丝毫动摇。无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怎么改,都不能丢了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这个“魂”;无论新型经营主体怎样发展,都不能动摇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

(三)“稳”为基础,就是要保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习近平指出,对农村改革的成功实践和经验,要长期坚持、不断完善。这些年,我们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初步形成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强化农业支持保护、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城乡一体化、完善乡村治理机制等政策体系。实践证明,党的“三农”政策是正确的,是行之有效的,广大农民群众是衷心拥护的。我们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完善,确保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力度不减弱,使农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新形势下,坚持并完善农村改革的成功实践和经验,保持发展势头,筑牢制度根基,激发政策活力,我们就一定能稳中求进、稳中有进,在“十三五”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阶段书写“三农”工作新篇章。

二、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以“改”为动力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要在“改”字上做文章。“改”,就是要深化农村改革。“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根本靠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涉及“三农”的改革方案和试点方案已陆续出台。积极稳妥推进各项改革,深化农村改革,必须既有战略定力、历史耐心,坚决守住底线,又要勇于担当、大胆创新,敢啃硬骨头。“事之当革,若畏惧而不为,则失时为害。”以深化改革的“关键一招”解决“三农”问题,我们必能加快补齐短板、激发农业农村活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支撑。

(一)深化农村改革要有底线思维。

搞改革是破旧立新,但底线思维必不可少。习近平指出,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要坚决守住农村改革底线,不管怎么改,都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这“四个不能”,划出不可逾越的底线。

(二)要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

把选择权交给农民,由农民选择而不是代替农民选择。搞农业规模经营也好,推进城镇化也好,都有其内在的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很大程度上也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深化农村改革,要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核心就是不能随便动农民承包的土地。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这个根本,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把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并行。保住了土地就是保住了粮食,保住了粮食,就保住了社会稳定的大局。在这个问题上,要有历史耐心、战略眼光,要谋定而后动。一时看不清的不要急着去动,进不进城、退不退地,要把选择权交给农民,由农民选择而不是代替农民选择,可以示范和引导,但不能搞强迫命令、不能刮风、不能一刀切。对此,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在工作中严格遵循,坚决避免犯不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

nlc202309082300

(三) 要明确农村改革重点。

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根据《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确定的改革重要领域和主要任务,重点抓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健全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等6项改革任务,推动“三农”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四)坚持试点先行,统筹兼顾的原则。

鼓励和允许不同地方差别化探索,及时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成熟经验。对敢于改革的要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对改革试错要有容忍度,也要有试错容错机制。农村改革体大面广,统筹兼顾是重要原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深化农村改革需要多要素联动。”工作中善抓“牛鼻子”,学会“弹钢琴”,才能有的放矢,做到积极稳妥。农村改革攻坚克难,勇于探索、善于实践是科学方法。坚持试点先行,坚持问题导向,下大力气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五)要建立健全改革督察、中期评估和考核验收等各项管理机制。

对批准开展的改革试点,要积极推进、加强指导,及时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成熟经验,转化为全面推开的政策,并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改废释。要不断完善推进农村改革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健全和落实责任制度,确保各项农村改革措施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三、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以“进”为目的

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推进农业农村发展要以“进”为目的,要在“进”字上见实效。“进”,就是要稳中求进、稳中有进,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目前,农业仍然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习近平指出,加快农村发展,要紧紧扭住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3大任务。提纲挈领,纲举目张。围绕3大任务狠抓落实、久久为功,就能有效破解“三农”问题,推动农村改革发展跃上新台阶。

(一)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强农之基。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没有农业现代化,国家现代化是不全面、不完整、不牢固的。习总书记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问题,明确要求“发展现代农业,要在稳定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基础上,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构建职业农民队伍,形成一支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着力强化物质装备和技术支撑,把产能建设作为根本,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优化产品结构、生产结构、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另一方面,要加快形成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培育职业农民,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

(二)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是富农之本。

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检验农村工作实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习近平指出,“增加农民收入,要构建长效政策机制,通过发展农村经济、组织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等多种途径,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让广大农民尽快富裕起来。”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一要深挖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必须充分发挥农村的独特资源和优势,深度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二要培育新的农民收入增长点,大力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业产业链整合和价值链提升,让农民共享产业升级和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三要拓展农村外部增收空间,继续组织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四要探索农民增收新模式,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五要始终把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增加种粮农民收入作为一项重大政策,不断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不让种粮农民吃亏。

(三)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兴农之要。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作为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重大战略举措,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稳步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既要把各级政府投资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建设好、管护好、运营好农村基础设施,也要把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和接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的城镇,加快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要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加强农村社会治安工作,以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为主要方向,确保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安定有序。习近平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规划先行,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补农村短板,扬农村长处,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住田园乡愁。”新农村建设要充分体现农村特点、地域特色、民族风格,要方便农民生产生活,不要把新农村建成缩小版的城市社区。搞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解决好农村污水乱排、垃圾乱扔、秸秆乱烧的问题,创造干净整洁的农村生活环境。

“农,天下之大本。”30多年前,一个源自田间地头的创举掀起波澜壮阔的农村改革大潮。今天,我们以改革为动力,向发展要效益,促进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既是农村改革的目标所指,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为此,我们必须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决策部署上来,锐意改革、扎实工作,奋力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作者单位:吉林省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部)

责任编辑:宗宇翔

关于农村医疗保障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8

—来自福建省晋江市深沪镇的实地调查

前言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村医疗保障则是切实做到为人民服务的关键所在.为了进一步宣传党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关政策,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大力加强农村医疗保障,感受和谐社会,了解农村医疗保障的现状,我和其他一些好朋友组成的寒假实践队对此展开了以“农村医疗保障情况”为主题的问卷调查。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2009年1月30日-2月8日,寒假实践队的8名成员组成调查小组.深入晋江市深沪镇狮峰村,科任村,南春村, 对不同年龄及性别的村民进行了问卷调查活动。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以书面问卷为主,主要进入一些人群较为集中的活动场所进行调查,以入户调查和街头随机调查为辅。其中,活动场所调查35份,深入农户35份, 随机调查10份,以比较客观的方式收集到一定真实可靠的数据。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80份,回收问卷80份,其中有效问卷80份,回收率100%,问卷容量为80.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男和女的比例分别为46.25%和53.75%,大致持平.年龄层次在30岁以下的为12份,占总数的15%,在30—45岁之间的为23份,占总数的28.75%,在40-60岁之间的为28份,占总数的35%,在60岁以上的为17份,占总数的21.25%

从这80份的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每年村民生病花费的钱还是比较多的,尤其是花费在300元以上的占了21.25%.对于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了解的人占了43%,仅有8%的人不了解,相信这很大一部分也要归与政府的积极实施.很多的人在生病以后首先想到的是个体医,这些人占了53.75%,选择去卫生院,县级医院,市级医院的人相对来说来说比较少.医院的服务态度和质量在网络上曾经引起很大的争议,在本次的调查中,满意与不满意的占了43.75%和33.75%,但也仍然也有22.5%的人持无所谓的态度.这也有部份的原因是因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在一些地方很不方便和及时.51.25%的人认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农民群众没有好处,认为有好处的人相对来说比较少.但是更多的人都反映明年还是会参加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二)调查问题分析

1、农村居民经济收入水平不高,个人在医疗保障上的支出能力较为低下

巨大的就业压力、家庭压力和收入压力,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压力,使得部分农民还不会在医疗保健方面投入很多。医药费用上涨幅度过快,医疗保障制度尚没有建立,农民绝大部分属于自费医疗群体的现实,使得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降低,进一步制约了农村医疗卫生的发展。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虽然在各个医药费的支出水平上大体相当,但总体上还是比较低的,并不是居民的健康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而是不愿意在这部分多花钱,导致小病不治,大病才想到就医.2、农村地区落后的历史文化因素影响农民的就医行为

传统的生活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健康水平的提高。加上传统文化中讳疾忌医的习惯和中华民族隐忍的特征,在不威胁到生命的情况下,对疾病采取的是能忍则忍、能拖则拖的态度,另外各种各样的民间验方、处理某些疾病的约定俗成的方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民的就医行为。在遇到疾病时,大约有50%的人会选择去个体医生那里去看病,这其中还包括些没有营业执照的医生,这些都严重制约这农村医疗保障的发展.3、农村医疗保障所需资金筹集困难,医疗保障制度覆盖率仍然很低

目前,农村合作医疗仍然是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主要形式。合作医疗所需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农户、县乡政府、村集体和农村企业。在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地方政府财政困难,农村企业不发达,所以无力负担医疗费用的农户出资反而成了合作医疗资金的主要来源。不少基层县、乡政府财政紧张,导致对合作医疗的投入严重不足,财政投入启动资金缺乏,前期的医疗保障得不到很好保障,农民参保率不高,基金规模太小,医疗体系覆盖率偏低。自上世纪 90年代初以来,在不少地方有过两次恢复合作医疗的努力,但是重建的合作医疗体系往往由于筹资困难、设计缺陷和管理方面的问题,持续时间很短。所以广大农村地区合作医疗制度的覆盖率现在仍然很低,现存的合作医疗也主要分布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从而仅有43%的人了解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仍有8%的人一点也不了解农村合作医疗.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农村合作医疗的报销不及时方便.4、农村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宣传不及时

实行财政分级管理体制后,不仅对卫生院投入减少,也使卫生行政部门对农村卫生机构缺乏有效的调控和监督,原有的医疗卫生保健网功能减弱了,依照农村行政设置的医疗卫生网点中,有不少网点业务量不足。同时,县乡医疗卫生体系机构重叠、人员臃肿的现象也比较突出,造成农村卫生资源不足与浪费并存的现象。乡镇除了卫生院外,还有计划生育站等机构,这些机构大多自成体系、自己进行小而全的建设,不仅造成医疗卫生设施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卫生技术人员的浪费,而且增加了不少非专业人员,提高了机构运行成本。而且在宣传合作医疗保障方面没有做到位.在调查第12题的数据统计表中,我们发现,32%的村子是比较全面,持续的宣传;从来没有或者不知道的,占到了16.25%,还是个相当大的比例.三、解决对策

(一)借鉴国外管理医疗模式,提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医疗服务管理模式

目前我国现有的农村合作医疗一般均采取按人头筹集资金,当投保人生病并发生医疗费用时,按规定报销一定比例的费用的运作模式。但是一般合作医疗对于医疗服务的供方没有任何控制权。在医疗机构有意通过过度提供服务与过度用药的办法来增加自己的收入的情况下,合作医疗难以应对,往往不得不限制投保人报销额的上限,这样又削弱了合作医疗的安全网功能。所以,今后还要借鉴国外管理医疗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根据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研究与设计新的管理模式,使得农村的各级医疗机构有节制医疗服务费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积极性。

(二)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满足农村居民多层次的健康需求

建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应遵循“制度先行、逐步推进、政府支持”的原则。根据当地的发展水平来灵活选择医疗保障模式,在不发达的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仍应继续推广和完善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合作医疗制度有其特有的优势,在农村不发达地区尚具有适用性。广大农村落后地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人均收入和医疗支付能力还将处于低水平线,维护“低水平,广覆盖”的合作医疗是保障农民初级医疗需求的合理机制。在发达和中等发达的农村地区应推行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在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由于收入水平较高,应付风险的能力较强,因此其医疗保险模式有可能向着高保额、高保障的方向发展。

(三)建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政策和法律支持

影响农村居民就医的主要因素是需方的支付能力。从目前情况来看,政府无论通过对供方的补偿还是对需方的补贴,都必须向贫困地区投入更多的卫生费用,提高那些经济状况差但又是最需要医疗服务人群的支付能力。同时,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建构也需要相关法律法规。自德国1884年制定《疾病保险法》以来,纵观世界各国的医疗保障制度,其建立和发展大多有法律作为后盾。要保证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顺利发展,同样必须有法律作为后盾,不能仅停留在卫生管理部门的条文和规定上。

(四)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改善投资结构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作为整个社会保障的组成部分,具有公共产品的特点,即具有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主要由政府组织生产和提供。在城市的社会保障项目中,政府、单位和个人三方出资,1999年1月颁布的《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

例》,规定企业要为其职工缴纳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合计占职工平均工资的29%,而职工个人只缴纳工资的7%。但在农村,农民以家庭为单位从事效益很低的农业生产,农业剩余很少。政府应该承担起供给公共产品的责任,投入相当大的财政资源,切实改善财政资金在城乡卫生的差异化支出结构。

总之,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必将融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但还需要有关的部门做好各项的工作,使农民的医疗保障达到较高的水平。

附录:问卷调查表及问卷结果统计

关于农村医疗保障情况的问卷调查

调查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查日期:________________问卷编号尊敬的同志:

您好!我们是福建农林大学人文院的学生。为了深入了解农村医疗保障的情况,开展此问卷调查。我们将会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整理,形成真实反映调查情况的报告,并提交有关部门,希望他们能够结合此份调查报告,更好地开展工作,切实做到为人民服务,保障人民的利益。谢谢您的配合!

1、你的性别?

A男B女

2、你的年龄在哪一个阶段?

A30岁以下 B30-45岁C45-60岁D60岁以上

3、你平均每年生病的花费是多少?

A100元以下B100-200元 C200-300元 D 300元以上

4、你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吗?A了解 B懂得一点点 C不了解

5、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后,你到医院看过病吗?A看过B 没有看过

6、如果你生了病,会选择去哪里看病?

A个体医B 卫生院 C县级医院 D市级医院

7、你对医院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是否满意?A 满意 B不满意C无所谓

8、你认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方便及时吗?A方便及时B不方便不及时

9、你认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农民群众是否有好处?A有好处B没有好处 C不知道

10、你是自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了吗? A是B不是

11、明年你还要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吗?A参加 B不参加 C不一定、村里有没有相应的合作医疗保障宣传

A 有,很全面,而且是持续的 B有,只有在投保的时候做过宣传C从来没有过D不知道

13、你对于村政府如何加强农村医疗保障方面有何建议及意见?

调查到此结束,再一次感谢你对我们工作的支持!

关于农村医疗保障情况调查的数据统计表

问卷容量:80

小结第13题:

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调查报告 篇9

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调查报告

十七班 杨柠灿

2010/2/28

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调查报告

十七班 杨柠灿

寒假期间,根据队里的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我在网上调看了大量关于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资料,了解到我国近几年来关于农民保障制度所做的一些成就,我决定利用寒假对我农村合作医疗的现状进行简单调查。我简单做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群众调查问卷,查阅了关于新农合的知识,分析了农民对医疗保障的主要看法。总体了解如下:

一,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由我国农民自己创造的互助共济的医疗保障制度,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所普遍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个范本,不仅在国内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而且在国际上得到好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03年起在全国部分县(市)试点,预计到2010年逐步实现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及省政府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意见有关精神,农民大病统筹工作改称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筹资标准不能低于30元/人,其中县财政补助10元,乡镇财政补助5元,农民筹资15元。归纳起来是筹资提高,政府补助多,农民受益面大,为患大病的农民建立了保障,最高给付额达到20000元。

二,建设新农合的意义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经济的发展并没有给农民在看病问题上带来太多的实惠。我国人口占世界的22%,但医疗卫生资源仅占世界的2%。就这仅有的2%的医疗资源,其80%都集中在城市。从1998年到2003年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2.48%,但医疗卫生支出年均增长11.48%,后者的增长竟然是前者的近五倍。据有关媒体报道,至今中国农村有一半的农民因经济原因看不起病。在广东那样的经济发达地区,也有40.08%的群众有病未就诊,23.35%的群众应住院而不能住院。另外,我国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还很窄,不足以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在广大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基本上处于“空白地带”。疾病,像一把利剑挂在农民兄弟的头上,“看病难、看病贵”是目前中国农村比较普遍的现象。“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将进一步加剧,要使这一转型能够平稳推进,整个社会需要构建严密而可靠的安全网。因此,农民的医疗卫生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问题本身,解决农民的看病难,不仅仅是尊重农民起码的生存权的问题,更是建设公平、公正的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如何解决农民的看病难?回顾历史,我们曾经解决过这一问题,而且是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1993年世界银行年度发展报告《投资与健康》指出:“直到最近,(中国)一直是低收入国家的一个重要的例外„„到上世纪70年代末期,医疗保险几乎覆盖了所有城市人口和85%的农村人口,这是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举世无双的成就。”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农村人口还占全国人口80%,但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6岁提高到了68岁。专家们承认,这种健康业绩的基础,是在“将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资源配置大格局中,辅之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网络、遍布每个农村社区的土生土长的“赤脚医生”队伍和合作医疗制度的“三大法宝”。因此,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发展

农村合作医疗,是新时期建设新农村题中应有之意,是非常必要的。三,历史弊端

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在农村,“小病挨、大病拖、重病才往医院抬”的情况司空见惯,目前因因病致困返贫现象严重,农村需住院而未住者达到41%;西部因病致贫者达300—500万。农村的贫困户中70%是因病导致的。自1985年以来,虽然农村居民收入也在不断增长,但增长幅度明显小于城镇居民。剔除物价因素,1985—1993年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实际增长3.1%,而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年均实际增长4.5%,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速度为9%。1988年以后,农村居民实际收入增长基本处于停滞状态,1989—1993年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实际增长仅为1.4%。但与此同时,农民医疗支出大幅上升。以安徽省为例,2000年前三季,农村人均医疗支出42.82元,与上年同期37.69元相比,上升了13.6%;其中医疗卫生保健人均支出19元,已接近上年人均全年支出20.2元。1990年人均全年压疗支出14.41元,1998年历史最高为52.11元,1999年为51.65元,10年间增长了2.52倍,而10年间农民纯收入增长也仅是2.52倍。而且在全国的保障制度中,农民被排挤在保障体系之外。农村社会保障始终处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有相当部分社会保障的内容将整个农村人口排挤在保障体系以外。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非常低下,多数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偏低,承受能力弱,相对于城镇社会保险改革进度而言,农村社会保险仅局限于部分富裕地区试点阶段,家庭保障仍是农村社会保障的主体。以医疗保险为例,我国当前进行的医疗保险改革不同于发达国家,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它不是全民医保,而只是城镇职工的医疗保险改革,目前是解决公费医疗负担过重问题,保障基本医疗服务。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虽然曾在农村被广泛实践过,但几经周折,最终由于各种原因而解体。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的新家合仍然还不健全,农民对新家合的了解还不够深入,不能真正理解新家合的保险意义。据了解,在个别地方的个别药店,有的药店的药如果用医保卡买的话还比用普通方法买贵。而用不是所有的药都能用医保卡买,所以当前的新家全还不是很完善,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上一篇:中考应用文写作英语下一篇:我最喜欢的音乐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