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发展变化调查

2024-09-12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发展变化调查(精选12篇)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发展变化调查 篇1

根据学校的要求,我在十一长假期间利用放假时间对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变化做了一下调查。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就。1978年中国人均GDP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兑换1.53元人民币汇率计算,约合149美元。2007年中国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开放前增长了17倍。中国改革开放30年,保证了和平稳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事物都有两面性,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所以,我们在肯定成绩的时候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才能取得长足进步。就此,我对我们村的新农村的建设情况做了一次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调查目的:

掌握村民对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发展变化的态度,了解家乡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调查对象:

河南省安阳县白壁镇东柴村的村委及村民。

二、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

三、调查时间:

2010年10月1日至2010年10月7日

五、调查地点:

河南省安阳县白壁镇东柴村

六、调查内容:

主要调查了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在农村实施的各项政策对农民生活的影响,了解人们对这些政策的理解等。

七、调查结果:

首先就是农村农业税减免的问题。2004年春一系列减轻农民税收负担的政策陆续出台。虽然这部分税并不会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多大的影响,但对于年收入仅有几千元的农民来说,一年减去几百上千元的税收就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免征农业税不仅是减轻农民负担、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所在,还是稳定地方治安、保证社会安定的有效途径。但是免除农业税给镇乡一级政府带来一定的财政困难。

再次就是农村中的教育问题。因为从五年前我们村中就开始执行两免一补政策,即对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段家庭贫困学生实施“两免一补”,这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的好政策,而且落实的比较到位。所需经费由县级财政负担。这个政策为无力承担上学费用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件好事,为不能接受教育的孩子提供了受教育的可能。这是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利国利民的大事。使老百姓确实感受到了党的温暖。

但是,关于农业技术教育却遭到忽略。科学技术是先进的生产力,有了先进的生产力农民就更容易致富。至少在我们村,我好象没看见过什么发展农业生产的相关书籍,也很少看见过村里请过哪位技术人员来我们村指导农业生产。而且我们村的农业和农村的经济结构也很不合理,农民增收困难。所以很多青少年都跑到外面去打工,村里平时以老年人和留守儿童为主。这对农村教育、农业技术更新增加困难,最终导致恶性循环。

最后就是农村的新型合作医疗建设。

建国后,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卫生工作,农村逐步建立了三级(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室)卫生服务网络,基本解决了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另外,从50年代中期开始,部分农村开展了合作医疗。合作医疗指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个人共同筹资,为农村居民提供疾病治疗和预防的一种社区型医疗保障制度。合作医疗和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相互配合,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

水平较低的条件下,基本上解决了农民看不上病,看不起病的问题。在2003年,国家又开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革,并取得很好的成效其组织体系、筹资机制、资金管理和监管手段都已日趋完善.但我们村里在管理过程中也暴露出了新的问题。

(一)管理落后,监管不力其一,由于培训的不到位和业务知识的匮乏,村中存在着管理人员对当地农户的实际情况缺乏了解,识别假单据能力不高的问题。其二,对乡镇新农合要害部位人员实施监督的主体仅是上级主管部门,缺乏完善的法规和系统的监督体系。其三,参合农民利用政策漏洞套取新农合基金。

(二)药价虚高,损害患者利益乡镇卫生院的药品价格明显高于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去医院开方,到药店买药等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农民宁可选择个体诊所而不去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看病,新农合报销的费用在一定程度上被高药费抵消,以致造成“医院挣了钱,农民不受益”现象。

(三)违规套现,增加风险由于新农合制度采用第三方(即新农合基金)付费模式。少数定点医疗机构利用专业优势和垄断地位诱导需求,提供过度服务,继而影响新农合基金的安全性。

八、调查思考:

第一、我认为要解决乡村政府财政困难问题可多渠道缓解乡村公共产品的供求矛盾,加大市场调控力度,稳定农资价格,为农民增收做出制度性安排。

第二、我认为要想进一步完善新农合基金运行机制可以:

1、提高新农合经办机构的工作效率和管理能力。一方面要足额保证经办机构的公用和专项经费,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对现有人员还应就专业知识和服务意识方面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对违规行为的鉴别能力。

2、放开乡镇医疗服务市场 一是完全改变乡镇卫生院的营利性质,对乡镇卫生院采取公益性改革,加大政府投入,逐步改变“以药养医”的现实,抑制其营利冲动。二是放开乡镇医疗服务市场,引入市场竞争主体,改变目前乡镇卫生院“一店独大”的局面。有条件地适当降低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的进入门槛,让市场规范各经营主体的经营行为。

3、改变新农合基金的运行管理模式一是中央财政资金直拔到县,省略中间环节,以免出现资金滞留和挪用。二是借助外部力量,打破管办一家的运行格局。三是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新农合基金运行模式。

4、加强对新农合基金的监督管理。

5、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国家应尽快出台新农合基金管理专项法律法规。

第三、农村教育这问题解决还要靠政府的改革。我认为可从以下几点考虑:

(一)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鼓励农民服务组织创新,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有计划地兴建或扩建一批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科技、劳务等要素市场。同时搞好农业服务,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引导农民发展优质高效经济作物;一定要搞好对农民的科技教育和培训,村中领导人应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到农户,及时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

(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推进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

1、鼓励采取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要采取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发展村中龙头产业。要从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为龙头企业搞好服务,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企业和科研单位带动农户进入市场;

2、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发展特色农业,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格局。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

3、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和效益。农产品的转化主要是发展种植业。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水平还很低,通过运用高新技术,实行对初级产品的深加工,还可以为农产品的增长提供极为广阔的市场空间;

4、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创汇农业。十五期间,我国将加入世贸组织,要以此为契机,千方百计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我国农产品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

(三)积极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1、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引导农民更多地从事非农产业,要立足当地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等行业,加快改造传统工业,积极发展商业、运输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2、发展个体私营企业和乡镇企业。

3、鼓励、支持和组织农民开展劳务输出。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把农村富余劳动力组织起来,到大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务工经商,加快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步伐。

这就是我在这次社会时间中的调查所的得,农村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政府应该尽快解决,决不能姑息。通过这次社会调查我对农村的变化有了更深刻了解,我相信新农村建设将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发展变化调查 篇2

一、GDP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GDP是一个按照国土进行核算的概念, 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个地域概念。GDP在衡量经济指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不仅代表一国的财富状况, 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国家的经济表现, 是把握和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宏观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参考。国内生产总值一共有三种表现形态, 即收入形态、产品形态和价值形态, 从这个角度分析, 影响GDP的因素主要有三个: 劳动量、投资量、生产率水平。通用的GDP的测算方法有三种, 即收入法、生产法、支出法。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发生的变化

根据GDP的核算方法, 我们可以计算出1978年中国境内的GDP总数量为3643.22亿元, 到2012年519322.33亿元, 1978- 2012年间年增长量515679.11, 年均增长率在8.13%, 2007年中国GDP超过德国, 位居世界第三位, 2011年, 中国GDP又超过日本, 位居世界第二位。由此可以看出, 改革开放以后, 中国的GDP实现了较快增长, 同时经济发展也取得了巨大进步。

1978年 -2012年间中国GDP从总体上看处于上升趋势, 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其它指标,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GDP发展可以分成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1978年 -1991年是第一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GDP实现了初步增长, 中国对建国以后实行的长达二十几年的计划经济制度进行改革, 中国初步放开了对经济的严格管制,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逐步建立起来, 相关的商品制度在不断发展完善, 市场在经济中的作用逐渐显现, 经济增长初见成效, 国民经济增长虽然有波动, 但整体上还是有很大的发展。

1992年 -2002年是全面建立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制度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GDP实现了快速增长, 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主体的经济制度, 同时, 国家建立健全了宏观调控体系, 适当对市场发展做出干预, 避免了自发的市场经济带来的经济周期造成的资源的浪费, 这一时期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制度还有分税制改革, 国企改革和依法治国入宪等, 从而给经济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在这一时期经济呈现了快速发展的态势, GDP实现了较快增长, 1995年国内GDP增长至6037.4亿元, 实现了GDP比1980年翻两番的整体目标, 进过经一步发展, 2001年GDP发展达到了120373.4亿元, 是1978年的33倍, 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2003至今是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完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GDP也实现了快速增长, 市场经济作为一项经济制度得到了巩固, 并得到了新的发展, 这一时期中国顺应国际经济的发展形势, 顺利加入了世贸组织, 中国抓住机遇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不断的完善, 根据现有的资料我们可以发现, 至2007年初, 全球已经有66个国家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 中国的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关系日益紧密, 受到次贷危机和殴债危机的影响, 中国经济从2007年的13% 下降到2009年的9% 左右。但是国民生产总值仍达到323323亿元, 较1978年增长了95%。

三、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发展的评价

GDP基本上由三大产业组成, 第一产业是农业, 第二产业是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是指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以外的产业, 主要是指服务业, 三大产业的合理配置和协调发展能够促进GDP的增长, 这是社会经济保持健康稳定的发展的前提, 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

(一) 积极方面的评价

首先, 产业结构发生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对GDP的贡献中, 三大产业的贡献都很明显, 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对于第一产业更加强大, 其中, 第一产业的比重由1978年的27.9% 下降到2012年的10.4%, 第一产业的增速在33% 左右;第二产业在市场经济建立以前增长缓慢,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 第二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总量较1978年增长了93%;第三产业随着互联网兴起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增速在三大产业之中是最快的, 也符合了经济发展阶段的规律, 总量较1978年增长了143%。

其次, 经济结构日趋合理。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GDP变化符合世界产业演变的一般规律, 即随着经济的深入发展, 第一产业的比重逐渐下降, 第二产业基本保持稳定, 第三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中, 第一产业也由过去的分散经营转变为现在的规模经营, 逐步向现代农业方向发展;第二产业的机械化程度上升, 取得了丰硕的成功;第三产业的比重显著升高, 服务质量大幅改进, 服务业的信息化程度在不但加深, 使其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力量, 不仅提升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 也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二) 消极方面的评价

虽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中国GDP的产业结构逐渐趋向平衡, 但是, 三大产业之间的结构比例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一是第一产业中的劳动力转移问题仍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中国还有大量的劳动力需要转移, 农业上的劳动力生产方式还比较落后, 农业生产的效率还有待提高;二是第二产业虽然近年来发展较快, 但是重工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能够吸纳的劳动力数量并不多, 部分工业的增长依然存在高污染、高消耗的状态, 难以做到可持续发展;三是第三产业的比重虽然增长迅速, 但是仍处于40% 左右的水平, 这说明中国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程度仍较低, 城市与第三产业良性互动的局面还未形成, 第三产业的信息化程度还较低。

四、结论

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GDP的发展变化我们可以看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中国的GDP发展速度迅速提升, 经济发展水平在加快, 现阶段虽然中国的GDP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 但是经济发展初期的人力资源价格较低、土地供应充足等优势已经消失, 现阶段中国要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 必须要优化产业结构, 促进经济的转型升级, 对于第一产业, 要走农业规模化经营道路, 提升农业的机械化水平;对于第二产业, 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降低单位产量对能源的消耗, 注意保护环境, 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第三产业, 要重点发展信息产业, 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 优化服务业的产业结构, 以做到更好的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

摘要:国民生产总值 (GDP) 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在整理1978-2012年中国GDP变化资料的基础上, 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影响GDP发生变动的因素, 总结归纳出我国GDP发展的三个时期, 并对改革开放以来的GDP变动进行评价, 以期对正确认识我国的宏观经济提供自己的一点思考。

关键词:GDP,影响因素,变化,评价

参考文献

[1]肖涛, 张宗益, 汪锋.我国区域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关系——基于能源输入省与输出省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12 (03)

[2]向书坚, 柴士改.地区与国家GDP核算总量数据衔接方法比较研究[J].统计研究.2011 (12)

[3]方红生.中国式分权、内生的财政政策与宏观经济稳定:理论与实证[D].复旦大学2008

[4]张!华.我国宏观经济统计数据质量的Benford评价及实证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

[5]张新, 蒋殿春.中国经济的增长——GDP数据的可信度以及增长的微观基础[J].经济学 (季刊) .2002 (04)

[6]Rashid Hassan, , Phindile Ngwenya.Valuing forest services missing from the national accounts:The contribution of cultivated forests to wealth accumulation in Swaziland.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cs.2006

改革开放以来高中英语教材的变化 篇3

根据程晓堂的观点,1978年版的试用高中英语教材有以下特点:

1、比较好地处理了思想教育和语言教学的关系。明确认识了英语教学的任务是使学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好英语。因此,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既遵循了英语教学的客观规律,同时也主要选取内容健康、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思想和培养良好品质的材料。

2、在语言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方面,这套教材相对重视能力的培养。如各册教材自始至终特别注意拼读规则的教学,并辅之以国际音标和构词法知识,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和记忆单词的能力。

3、在听说和读写的关系方面,这套教材采用综合训练、阶段侧重的方法。中学低年级以句型教学为主,侧重培养初步的听说能力;高年级以课文为主,侧重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4、从适用性程度来看,这套试用教材在程度上偏深,内容上偏难,分量上偏重。当然,这是针对当时规定的总课时而言。根据1978年的教学计划,五年中学只有656个英语课时。

总的来看,七十年代中学英语教材的格局比较单一。除了以上介绍的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两种教材以外,基本上没有出版其他英语教材。

二、80年代的高中英语教材

1982年修订的高中英语教材,从编写指导思想来看,基本上是吸收了结构法、听说法和情境法三种教学法的特点。教材以语法结构体系来设计总体框架和内容的编排顺序;以句型操练(Drills)为主的新知识呈现方法和练习方法;以情境对话和短文为主进行语言知识的教学。

对这套教材的主要批评意见是:

1、过分强调语法的作用。语法知识的讲解和以巩固语法知识为目的的操练活动和书面练习活动在教学中占很大的分量。

2、忽视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总的来说,80年代是中学英语教材恢复和调整的重要时期。不管是初中英语教材还是高中英语教材都经过了反复修订或重新编写的工作。这为90年代英语教材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三、90年代的高中英语教材

90年代的高中英语教材实际上已是3种教材(即统编、自编、引进)同时并存。除199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与英国朗文出版社公司合编的高中英语教材(SeniorEnglish for China,简称SEFC)外,同时其他版本的高中英语教材也相继出现。真正出现了“一纲多本”的局面。1995年,上海市教育局着手编写适合上海地区高中学生使用的英语教材,后来又引进香港的Oxford English,出版了上海版的《牛津英语》。另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与朗文出版公司合作,引进香港的New Integrat,ed English,出版了适合高中使用的《新综合英语》(改编版)。这套教材适合大、中城市条件优越的学校、外语特色学校的高中生。这套教材的确反映了英语教学的一些新思想、新方法,符合现代语言教学理论发展的趋势。(程晓堂,2002)。

199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与英国朗文出版社公司合编的高中英语教材(SeniorEnglish for China,简称SEFC)的特点是:教学内容不再仅根据语法结构来安排。这套教材不仅突出了交际的需要,还考虑到功能、意念、话题范围及语音、词汇和语法项目,并尽量将其合并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真实的情景中提供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语言材料,这使在课堂上进行各种各样的交际活动更容易。例如:分角色表演、游戏、调查及解决问题等。这些活动给学生们带来了极大的乐趣。因为他们有机会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这样可以获得一种成就感。

四、21世纪的高中英语教材

2003年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senior English for China)的特点:

1、教材内容的编排方式注意了重点语言现象的复现率,有利于学生归纳、总结和举一反三,并在语言运用中发现语言规律。本套教材采用了按单元划分的办法,设置了若干个板块。以某话题为核心,以结构和功能项目为主线,组织和安排了听、说、读、写活动。该教材中的学生用书中共包括十一个板块,练习册中共包括六个板块,其每个单元的具体安排如下:

这些板块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提示,这样的安排旨在给教师较多的自由空间。教师可以摆脱教材的束缚,根据教学实际安排教学计划。这有利于教师主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2、本套教材在内容上覆盖了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24个话题,其中包括自然科学、环境保护、道德与法制、行为规范、文化教育、风俗习惯、文体活动、兴趣爱好、人际关系、语言学习、职业名人、旅游、幽默、新闻出版、广告和发明创造等。教材的话题,特别是教学活动、任务及各种练习的设计充分考虑了高中生的兴趣、年龄特征以及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

3、本套教材所选的语言素材具有时代性,所涉及的语言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注重综合训练学生的语言技能,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发展变化调查 篇4

1、您的性别是()

A、男 B、女

2、您的年龄段是()

A、14岁以下B、4~20岁C、21~25岁 D、26~30岁 E、31~60岁 F、60岁以上

3、您的文化程度是()

A、文盲 B、小学 C、初中 D、初中或中专 E、大专以上

4、家庭常住人口:

A、1人 B、2人 C、3人 D、4人 E、5人 F、6人以上

5、您及您身边的人现在的着装样式如何()

A、单调 B、丰富 C、没什么变化

6、您现在的饮食方面有什么变化()

A、粗茶淡饭B、较大的改善C、营养均衡

7、您现在主要的出行工具是()

A、步行B、公交C、摩托车D、私家车E、其他:

8、您家乡的主要道路设施是()

A、泥土路B、泊油路C、水泥路D、公路

9、您家乡的当地福利状况如何?()

A、非常好B、没有C、一般

10、您村里(社区)开展文化活动么?()

A、常常有B、偶尔有C、几乎没有D、从来没有E、不清楚

11、您家乡大部分人的文化程度如何?()

A、文盲B、小学C、初中D、高中或者中专D、大专以上

12、您认为家乡在六十年仲变化最大的是哪些?()【多选题】

A、经济快速发展,对外开放,引进外资,企业发展

B、正在民主进程加速,社会法制化增强

C、思想观念改变逐渐,易于接受社会新鲜事物

D、预览行业迅速发展,大众娱乐方式逐步多样化

E、文化教育方面快速发展,群主文化水平和文秘意识迅速提高

13、在建国六十年中,您的居住条件是否有所改变?()【多选题】

A、变化较大,居住面值、居住质量及环境大幅改善

B、变化不大,居住面积及环境适当改善

C、没有任何变化

D、有变化,居住面积变小,居住质量及环境有所下降

14、您家乡的社会风气如何?()

A、很好B比较好C、比较差D、不清楚

15、您认为导致家乡社会风气不和谐,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多选题】

A、赌博B、盗窃C、违规建房D、暴力纠纷E、迷信活动F、贿赂及受贿

16、您家乡看病难吗?()

A、非常难B、一般难C、非常方便D、不清楚

17、建国六十周年以来,您觉得家乡变化程度如何?()

A、巨大B、巨大C、较小D、没有

18、您认为家乡还有哪些深刻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发展变化调查 篇5

王 建 州 姓 名:路 明 奎 专业班级:信管

10— 03

学 号:

311009030320 关于对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变化调查的调研报告 路明奎 计算机学院 0 10 级信管 3 3 班 调查时间:R 20RR 年 8 8 月 5 5 日—— R 20RR 年 8 8 月 6 26 日 调查地点:瓦屋头镇霍子寨村

关于对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变化调查的调研报告 指导老师:

王 建 州 姓 名:路 明 奎 专业班级:信管

10— 03

学 号:

311009030320 关于对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变化调查的调研报告 路明奎 计算机学院 0 10 级信管 3 3 班 调查时间:R 20RR 年 8 8 月 5 5 日—— R 20RR 年 8 8 月 6 26 日 调查地点:瓦屋头镇霍子寨村

利;在日常饮食方面 100% 勺人认为有了明显的提高;有 82% 勺人认为能够建起 满意的房子,18% 勺人认为能够建房子但不是很好;有 78% 勺人认为农田建设已 经基本实现机械化,另有22% 勺人农田建设机械与人工结合。

在改革开发初期,农民的生活水平低下,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从村民的 口中得知,他们在 0 80 年代初期日常的饮食有高粱面,红薯干等,很少人活着很少 的时候才能吃到白面,他们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那时的生活艰苦而又贫穷,那时 的人民总是有着一种渴望的眼神,他们渴望能吃饱,渴望能有一个温暖的家。而今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流下,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人民逐渐过上了好日子,逐渐脱 离了那些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日子。现在他们有吃不完的面粉,他们有一个温暖 而幸福的家,他们过着欢快的日子,他们的农活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 在改革开放正确方针的指导下,人民的生活逐渐在好起来,将来还会更好。

这些变化都离不开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广大劳动人命的团结一致,离不开 每个人的努力与辛勤。主.要经济来源 从调查结果来看,100% 勺人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家庭经济状况有明显的提高。在 被调查的人群中,改革开放初期的主要经济来源 64% 勺人是靠农田收入,14% 勺人 是靠家庭畜牧,12% 勺人是靠外出务工或者其他方式,7% 勺人靠的是国家工资,3% 的人是靠打短工;而现在的情况是,家庭主要经济来源有 40% 勺人是靠外出务工,29% 勺人靠的是个体经济收入,13% 勺人是靠国家工资,12% 勺人是有固定工作收 入,只有 5%勺人靠农田收入,其余 1% 勺人靠其他方式收入。在改革开放前或者初 期,只有 14% 勺家庭能够满足日常的家庭支出,而现在 100% 勺家庭都能够满足日常 的家庭支出。

从数据上来看,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家庭的主要经济收入从主要靠农田收 入的单一性逐渐变得多元化。农田收入已经不在占据主导地位,外出务工和个体 经济收入逐渐增多,靠国家工资的人也多了起来,并且有不少的人都脱离了农村 成为了固定工作者。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的需求也迅速增加,这就使得 更多的农民进城打工,农民工与城

市里长时间接触逐渐又形成了个体经济的形 式。而随着基础教育的普及,很多人都有了固定的工作,在某些意义上脱离了农 村的束缚。同时在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上班的人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多了起来。总 之在社会大发展的潮流下,人民的经济收入逐渐丰富起来。精.神文明生活 调查结束后,在精神文明方面,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文化或新闻方面的知 识有 1% 勺人是通过电视而获取的,只有 5% 勺人是通过书籍或报纸认识到的,其 余 94% 勺人基本都是靠村里的咼音喇叭或者是根本都不关心。而现在有 77% 勺人 通过电视来了解新闻资料,7% 勺人喜欢看书籍或者报纸,另有 15% 勺人基本靠 网络来获取新闻及学习资料,只有 1% 勺人不关心新闻。

人们在物质生活充裕的前提下,逐渐在丰富自己的精神文明生活。除了日常 劳动外,大家都开始关心身边的故事,国家的政策,经济的发展,甚至是国际的 风云。这是改革开放给广大的人民带来的福利,让人们的生活除了正常的劳动 外更多了一些精神文明的富足。从改革开放初期只有 1% 勺人拥有电视机,到现 在的农民开始使用网络了解外面的世界,这是一个伟大的进步。受.教育情况在教育方面,在老年人群体中文化程度只有 1% 勺人是专科或者技 校文化,4% 勺人有高中文化,14% 勺人有初中文化,高达 89% 勺人没受过教育。而在中年的 群体中有6% 勺人是专科或者技校文化程度,25% 勺人是高中毕业,37% 勺人是初中 毕业,而大部分人都受过或多或少的教育。在青年群体中,有 5% 勺人是本科或以 上文化程度,16% 勺人是专科或技校文化程度,37% 勺人是高中毕业,42% 勺人是初 中毕业。并且在所有人当中只有 8% 勺老年人认为教育无关紧要,是可有可无的。

从老年到中年再到青年人,所受的文化程度在逐渐的升高。这种现象充分说明了在 偏僻的农村,由于改革开放广大劳动人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在迅速的提 高,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也在逐渐加深。这都是改革开放在广大农村的影响,不仅使 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丰富了精神文明生活,还让人认识到教育的重要 性。为祖国的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出行与交通在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主要交通方式 15% 勺人是自行车,13% 勺 人是马车,有 72%勺人是步行,在村里面几乎没有摩托车和小汽车;现在的情况则大有改观,有 12%勺人是小汽车,72%勺人是摩托车或者电动车,有 16%勺人是自行车。而在通 信方面,改革开放初期几乎所有人的通讯方式是靠书信来完成的;现在的通讯 之在社会大发展的潮流下,人民的经济收入逐渐丰富起来。精.神文明生活 调查结束后,在精神文明方面,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文化或新闻方面的知 识有 1% 勺人是通过电视而获取的,只有 5% 勺人是通过书籍或报纸认识到的,其 余 94% 勺人基本都是靠村里的咼音喇叭或者是根本都不关心。而现在有 77% 勺人 通过电视来了解新闻资料,7% 勺人喜欢看书籍或者报纸,另有 15% 勺人基本靠 网络来获取新闻及学习资料,只有 1% 勺人不关心新闻。

人们在物质生活充裕的前提下,逐渐在丰富自己的精神文明生活。除了日常 劳动外,大家都开始关心身边的故事,国家的政策,经济的发展,甚至是国际的 风云。这是改革开放给广大的人民带来的福利,让人们的生活除了正常的劳动 外更多了一些精神文明的富足。从改革开放初期只有 1% 勺人拥有电视机,到现 在的农民开始使用网络了解外面的世界,这是一个伟大的进步。受.教育情况在教育方面,在老年人群体中文化程度只有 1% 勺人是专科或者技 校文化,4% 勺人有高中文化,14% 勺人有初中文化,高达 89% 勺人没受过教育。而在中年的 群体中有6% 勺人是专科或者技校文化程度,25% 勺人是高中毕业,37% 勺人是初中 毕业,而大部分人都受过或多或少的教育。在青年群体中,有 5% 勺人是本科或以 上文化程度,16% 勺人是专科或技校文化程度,37% 勺人是高中毕业,42% 勺人是初 中毕业。并且在所有人当中只有 8% 勺老年人认为教育无关紧要,是可有可无的。

从老年到中年再到青年人,所受的文化程度在逐渐的升高。这种现象充分说明了在 偏僻的农村,由于改革开放广大劳动人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在迅速的提 高,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也在逐渐加深。

这都是改革开放在广大农村的影响,不仅使 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丰富了精神文明生活,还让人认识到教育的重要 性。为祖国的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变化 篇6

我的家乡安徽省铜陵市位于安徽省南部。作为新中国诞生后的城市,他见证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的变化。到现在为止,我国改革开放走过了三十年的历史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

一.改革开放前后的衣食住行

(1)衣:改革开放前,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差,买布靠布票,穿着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那一句农村里流行的“一件衣裳,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也是当年的真实写照。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市场商品的逐渐丰富,人们开始追求新、美的穿戴消费模式,穿着更加讲求舒适大方,服装变得丰富多彩,并日趋成衣化。各种皮鞋、旅游鞋、休闲鞋等不但式样新颖,而且穿着舒适,普遍为农民所接受。(2)食:相信粮票、油票,在很多人眼里都不会陌生,吃饭必须靠这个去换。随着改革开放,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消费水平随着收入的快速增长消费水平逐步提高,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逐步从追求数量满足为主转入了以追求质量为主的阶段,人们开始在吃上讲科学、讲精细、求营养、高质量。市场上丰富的肉、蛋、鱼、鲜菜、果四季常有,居民家庭想吃什么买什么。主食细粮化,且逐渐丰富多样,副食品消费从以追求数量满足逐渐转入讲究质量。(3)住:改革开放前,几乎家家户户住的房子都是茅草房,下雨天的时候,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后来用砖砖瓦瓦建了个土砖房,下雨天依然受此待遇。以前我家住在长江畔一到洪水来临之际还要饱受水患的煎熬。自2000年以来政府把我们住在江畔的居民全部迁入内地重新规划建设了一个现代化的小城镇。现如今,一踏进村庄,一幢幢二、三层高的新楼房,展现在眼前。每户人家一块五、六分土地的宅基地,宅前宅后,还种上了花果林木,绿树成阴、鲜花争妍,家家住的是个鸟语花香、环境优美的“农民别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乡政府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助下,家家接通了水、电,既可饮上洁净的自来水,又能用上电灯、电话,还可上网、看电视,过上了现代化的城市生活。同时,户户添了三件“宝”:一是修了个洁净厨房,用上了燃气灶、电冰箱、微波炉;二是建了卫生厕所;三是造了沼气池,把粪便、垃圾统统灌到沼气池里,经发酵后制成沼气,供厨房作为清洁能源使用、其残渣又是农田需要的有机肥料。这样,既节省了燃料支出,又保护了农村环境,还提供了有机肥料。这在城市里是无法做到的。(4)行:过去,我们从乡里到县城不足20公里,农民却要坐车颠簸整整1个小时,终于进城了,灰头土脸的还不好意思见人。由于路况不好,公交车不愿意开辟线路,城乡道路上跑的数量稀少的出租车,也多是城里淘汰的破旧车辆,而且价格也不便宜,中途趴窝、超员超载现象时有发生。这种长期制我市农村发展的“行路难”问题,现在有了根本改观。近年来,围绕新农村建设,我市依托国家政策扶持,累计投人多笔资金,大力实施城乡道路畅通工程,新修乡村公路总里程达到448公里,一条条缎带式的沥青路从市区向乡村延伸,全市公路通乡率达到100%,通村率达到50%。通过招商,县上先后引进两家运输公司落户,新颖、舒适、快捷的公交车不仅到了全县所有乡,还开到了部分乡村,许多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坐车,直接进城。更大的收益是,过去由于交通闭塞、销售困难的农副产品,也随着道路的畅通销售到更多的地方,为农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收人。

二.改革开放前后的基础设施的变化

(1)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发生了巨大变化,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低档到高档、从单一向全面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前农村居民耐用品消费始终是低水平的。曾几何时,人们为了买一台彩电或冰箱,全家人要省吃俭用好几年;如今,农村居民家里由“老四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迅速向“新六件”(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电风扇、组合音响、照相机)和电脑、小洋楼、摩托车、空调、移动电话、小汽车等转化,生活已经从“基本生存型”向“享受发展型”转变。(2)文化事业:改革开放前,全村的中小学校舍设施十分简陋,文化设施非常落后。如今,一座现代化的文化活动中心已在镇里建立起来,可为本乡农民提供图书、影视、歌舞、棋牌,甚至培训、上网等全方位服务,大大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村里所有中学、小学现已全都迁移到新建镇上,新建了宽敞的校舍,更新了教学设备,分别合并成为完中、中心校、幼儿园各一所,并在义务教育阶段,享受免学杂费、书簿费的待遇。至于学生上学,通公交的村,可乘公交车上学,不通公交的村,由学校设校车接送。这样,全村学龄儿童、青年,既能充分享受现代化的教育资源,又能保证他们出行安全,家长都感到满意放心。

三.改革开放前后的经济和医疗体制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变化 篇7

可听外婆说,在三十年前买东西就没那么容易了。因为如果要买服装就要到服装店,要买食品就要到食品店,比此刻买东西累多了。

此刻除了种类齐全,购物也很方便,以前要买什么都要和营业员说。而此刻买东西就没这么麻烦了,各种物品都放在你的面前,想要什么,就拿什么。

还有一个就是购物人性化。在以前买东西经常是拎着大包小包购物。此刻不用了,能够拿一个小推车,把要买的物品全部放进去。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 篇8

李婕

弹指一瞬间,改革开放已经30年了.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体会并不如父辈深刻,但是儿时记忆中的家乡与现在比起来,发生的改变也是非常明显的,并且在父辈的交谈中,也能够深刻的体会到改革开放30年间的巨大变化.比如家乡的路,家乡的房子,家乡的小河,家乡的交通工具,人的生活......都在变化。

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中国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全国的经济也是飞速发展,特别是城市和沿海地区。我的家乡在农村,虽不如其他地方发展的那么快,但是也有很大的变化。首先从人民收入来看,是过去的好几十倍。十年钱要是谁家里有上万元的积蓄那是很了不起了的,听我妈说,以前我爸爸在乡里教书的工资才每个月二十多几块钱,我妈就在想要是我爸的工资能涨到300就不用自己做事了。后来因为经济问题,他们不得不跑去外面打工,工资有了几百块钱一个月,我妈又想着工资能涨到2000,能存点钱修个房子,日子过的很拮据。而如今家里也有几万块钱的积蓄了,虽然还谈不上富裕,但是温饱是绝对没问题,还有些闲钱去旅游什么的。住的房子也是比原来好多了,我记得小时候很多房子就是土砖房盖瓦片,一下雨家里就漏水,到处是盆子,然后家里烧的还是柴火非常容易发生火灾。可是现在,家家户户都修起了宽敞明亮的楼房,不用每天担着担子去提水,有自来水直接接到家里,还有各类电器一应俱全,电话、彩电、电风扇、冰箱、液化气灶具……生活水平和环境大大的提高和改善。

还有交通的变化,以前走亲戚的时候都很不愿意去,因为在山区,路又陡又烂,出门一趟都要走上一两个小时,下雨天更不好,一身都会脏兮兮的。而现在马路修起了,平平坦坦的,还会有车子直接送到家门口,出门很方便。家乡的教育变化也很大,小学的教室破破烂烂,桌椅经常是坏的,一些体育设备微乎其微,还有很多人因为交不起学费就辍学回家。现在的话教室明亮,桌椅崭新,也不用担心交不起学费,九年制义务教育保证了所有的孩子都能受到正规教育。在吃的方面就更不用说了,人民的收入增加,生活水平自然是跟着提高的,餐餐能有肉吃。

爷爷说,那时活得可不容易了,哪像现在一样有游戏玩,再说也没有功夫。他们10多岁就要到田里去割草喂牲畜,还要给父母做饭,再送到田里去给他们,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那时的生活枯燥无味,如果我出生在那时,苦得都要哭了……但是,毕竟,他们还是撑过来了!爸爸说,他们上学的时候,在学校寄宿,每个星期回家一趟,去的时候都要背着一大袋的米和其他粮食大清早的走山路去学校里换粮票,才能有饭吃,不像我们只要舒舒服服的拿着碗去食堂就有吃的。

改革开放以来身边变化的调查报告 篇9

题目:改革开放以来身边变化的调查报告

学 院 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班 级

化工研17 姓 名

刘雪飞 学 号

1043117159

2017年11月27日 改革开放以来身边变化的调查报告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彻底摆脱了被压迫、内战的处境,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开始慢慢觉醒,但却步履维艰,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在这30多年中,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时期。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有质的飞跃,截止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然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经济成就不仅写在了中国历史之上,也在世界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可见,改革开放的成果是非常显著的,涉及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此,进行了一次关于《改革开放以来身边的变化》的调研,具体内容如下: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涉及的对象是主要是齐鲁工业大学的学生及附近的城市居民。

2、调查方式:

调查采用互联网调查问卷的方式,通过网络的方式与广大的师生及附近的城市居民进行互动,并对调查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使调查报告更加具有普遍性、代表性和真实性。

3、调查内容:

改革开放涵概的面较广,通过对互联网调查问卷的结果统计,了解改革开放在改善城市居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取得的巨大成效,并从中总结经验,进行简要的分析。

4、调查结果

对于此次社会实践调查,通过对各年级的在校大学生和附近居民进行了调查访问,统计了他们的意见,大致有以下几点:

(1)在衣食住行方面:据统计在校大学生中的87%的人和附近居民中的人都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都有显著的提高,而剩下的被访问者中10%的人认为没什么改变,3%认为衣食住行的水平降低了。可见总体来说人们的衣食住行水平提高了。

其他方面:据统计在校大学生和附近居民中有63%的人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生活观念方面有所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有好有坏;有94%的人认为人们在教育、健身等方面越来越舍得投入更多的钱;有59%的人认为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自主创业,而不是紧盯着“铁饭碗”。

5、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访问应面向更多年龄段和社会阶层的人,不仅仅在在校大学生和附近居民中进行;调查访问人数尽可能的多;调查访问中的问题应该更加细致。因为本次调查是无偿性的,所以,通过调查到的人具有一定局限,不能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还有很多的地方有待改进。

尽管如此可以看出,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改革开放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我们要毫不动摇的坚持改革开放。

截止到2017年我国改革开放已过去39年。通过这39年的改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人民生活摆脱“贫困”,普遍实现“温饱”,正在向小康迈进。居民生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收入大幅度提高,消费支出同步增长,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明显改变。近年来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感觉着身边的变化、感觉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不断提升百姓生活的质量和就医情况,就连孩子们受到的教育也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且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明显的体现。

(一)衣食住行用方面

1、衣

我与周围的同学探讨自改革开放以来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我们自己的着装的变化。“一衣多季”到“一季多衣”,从统一、单调的灰、黑、蓝、绿的衣着,到如今的色彩斑斓;从过去的中山装、军装,到现在的“不拘一格”的各种样式;从过去的“地徐凉儿”是稀罕货,到现在的“来卡”、“纳米”服装材料的出现。人们不仅对服装的质量、花色进行挑选,对品牌和时尚的追求也越来越明显,以求体现个性与修养。

而到了九十年代,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人们的服饰在急速变化,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如今,漫步街头,路两侧的高档服装专卖店挡不住的新潮流,掩不住的五彩时装令人眼花缭乱,琳琅满目的服装品牌令人目不暇接,高档的购物环境显示出了现代都市的气息和活力。现在许多人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穿衣风格,逛商场往往都是直接到自己认可的品牌专柜购买,以保持其风格的一贯性。人们经常逛一次商场,少则购买一两件,多则三五件。每季都一定会购置不少当季新款。由此可见,“一季多衣”取代了“一衣多季”,服装业也由此演变成了一个色彩斑斓的时尚产业。而且,现在人们在选择服装时,更加强调“绿色环保”和“保健功能”,近九成的消费者更喜欢购买棉、麻、毛、丝等天然纤维面料的服装,注重生活品质的提高。

2、食

通过网上论坛和大家进行交流以及资料的记载,过去和现在饮食的变化真的天壤之别。凭票供应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布票”、“粮票”、“油票”等各种票券变成尘封的记忆。国营的菜站、国营粮店、国营副食店,被“北京华联”、“沃而玛”这些大型的连锁超市取代。人民的生活从吃饱变成了吃好,餐桌上的“革命”也令人感慨。从单纯吃饱到追求吃好、吃精、吃方便,人的口味越来越“刁”;“菜篮子”满园春色关不住,市场上商品供应丰富,应有尽有。各种方便食品、消闲食品、保健食品、绿色食品迅速进入寻常百姓家庭充当餐桌“主角”。旧时的“高档食品”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营养、风味、品种、疗效成为人们继吃饱吃好之后新的追求。

改革开放初期,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但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到了21世纪,不但吃饱,还可以吃好,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深入人心。食,已经不单单是生活的温饱品,渐渐变成了一门艺术,一门文化。

3、住

住的问题是百姓的头等大事,现在无论走到哪里,听得最多的话题就是买房问题。住房在以前仅仅是“栖

身之所”的代名词,可如今,人们不仅追求有房住,而且还要住得宽敞,住得舒适,并且室内的装修要讲究生活化、现代化。人们的居住向着“更高大、更宽敞、更环抱”发展,舒适成了人们选择时的第一要务,“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田园生活就在我们的身边。当我们登上高楼远眺城市流光溢彩的景色时,也可以体会到古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装修也成为热点,风格多样的装修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体现了人们生活品位的提高。老师和我们讲了他们买房换房的过程,让我们体会到了改革开放以来,住房方面的变化。

4、行

与大家交流的过程中,在提到人们出行工具的变革也有很大的感触。过去出门人们只能靠两条腿,家庭环境很好的才有可能用自行车代步。如果去稍远的路程,只能挤“臃肿不堪”的公交车。对于平民百姓来说,坐小汽车出门,简直就是个“神话”。

而如今,马路上各种车辆川流不息,私家车拥有量不断增加。对于中国的百姓来说,拥有私车不再是一个梦。随着轿车进入家庭,百姓的周末旅行变成了现实。节假日或双休日,携一家老小到居所周边风景区郊游一番,纵情山水,其乐融融。

如今的交通工具可谓是多种多样。不必说轻轨、磁悬浮列车,更不必说“地铁”,单是流通在城市各血脉中的“公交车”就让你应接不暇。出远门,火车、飞机、客车、长途车,随您挑选。随着生活的进步,人们的出行更为方便,虽然便利的交通也带来了城市发展中的环保问题,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环境污染和交通阻塞问题。但这一切,也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过渡的必经之路。在不久的将来,地球在我们眼中会越来越小,周游列国再也不是梦。

5、用

在论坛中,大家对于现在的生活用品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讨论。现如今,在“用”这方面的改变实在是太大了,科技的不断进步加快了我们的生活水平的提升速度。居民日常耐用消费品由“实用型”向“享受型”方向发展。手表、缝纫机、自行车,这个六、七十年代代表富有的标志,早被彩电、冰箱、洗衣机、电话、空调、音响、电脑所取代,手机更是向着人工智能化发展。

(二)观念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在生活方式、消费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1、年轻人结婚进影楼、拍摄婚纱照已屡见不鲜,连“金婚”、“银婚”的老太太也“浓妆艳摸”补拍婚纱照。

2、现在招待客人往往上酒店,差的也上大排挡,在家一个电话,热菜美食送上门;超前消费,车贷、房贷已经被大部分人接受。

3、各种健身器材进入家庭,花钱流汗买健康。

4、从死抱“铁饭碗”到自主择业。过去在“大锅饭”的影响下,人们死抱国营、集体的“铁饭碗”不放。现在人们认为,只要勤劳,不怕辛苦,不管干什么都有饭吃,把自主选择经商,摆摊、打工等多种渠道作为谋生的手段。还有从简朴为荣到尽情示美。

5、以前人们的穿着打扮,都是清一色的黄军装、中山装,并以此为荣。如果穿着花哨一点,就被认为是小资

情调,甚至被看作不正经和另类。如今,人们可以尽情展示和享受人性的美、线条的美、服装的美,男士西装革履,女士花枝招展,已经成为社会的一种时尚。

6、还有是从谈“性”色变到宽容待“性”。过去“性”是禁区,人们谈“性”色变。因为谈“性”,就会被认为是思想道德有问题,甚至是流氓。现在人们认为,性是人的本能,是必须了解的知识。

7、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对教育的投入在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人们越来越舍得在下一代的教育上花钱,也越来越重视教育。

(三)幸福指数

人们把幸福看作人生的终极目标,人们所作的一切都是在追求幸福。从上世纪70年代,不丹国王提出“国民幸福指数”这个概念,以取代“国民生产总值”。他们认为,政府施政应该以实现幸福为目标,注重物质和精神的平衡发展,把环境保护和传统文化置于经济发展之上。近些年来,法国、美国、英国、荷兰、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开始了幸福指数的研究,试图将国民主观幸福感纳入衡量社会发展的指标中。在新形势下,我国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就要求全面衡量人民的基本福祉。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获得显著提高,那么人民是否感觉到了生活在我们国家的幸福感呢?通过网络数据显示,51.16%的居民感觉到幸福,8.14%的居民感觉非常幸福。数据说明,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许多城乡居民都感到生活幸福。数据也显示33.72%的居民感觉一般,6.98%的居民感觉不幸福,这说明伴随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大为提高,又产生了新的选择困惑和幸福困惑。

中国政府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也不断加强。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主席发表讲话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住房发展及问题 篇10

目录

标题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一、改革开放以来家乡住房情况的发展变化

1.总的概述一下家乡改革开放以来住房情况的发展变化(从1980年~~2010年)。

2.运用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平头镇的住房变化情况。3.详细列举出平头镇住房的改善情况。

二、对改革开放以来住房改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找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分析住房改善情况都存在哪些问题。

2.运用对比的方法一一列举出问题的关键点。

3.分析这些问题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

三、对家乡住宅变化中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建议。

1.对家乡住房建设的基本要求。

2.对以后建设规划家乡住房的建议

3.对改善家乡人民的住房观念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住房发展及问题

平头镇的住房变化

摘要:在我国,住房是农村居民第一需求。虽然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始终高于城市,但是从住房的结构类型看,人均钢筋混凝土房屋占居住面积的比例较低,居住条件尚待提高。文章基于山西省平头镇1980—2010年的居民住房数据,对家乡居民住房的发展情况、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为制定家乡宏观经济发展战略以及预测家乡在遭受各种自然灾害下的经济损失提供参考。

关键词:改革开放

住房发展

平头镇

正文:在我国,住房是农村居民第一需求。居民房屋主要受当地的经济条件影响,居民房屋通常被作为反映当地经济情况的一项重要指标;另一方面,在遭受地震、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农村经济损失的大小与居民的住房情况密切相关。我国曾在1985年由建设部进行过大规模的全国建筑物普查,但是最近10年来我国城乡经济发展迅速,东、中、西部居民住房变化十分巨大[1-6],尤其农民富裕以后,最先想到的是改善居住条件,住房普遍追求高大、气派、宽敞,目前农民房屋正逐步向楼层更高、面积更大的方面发展,少数富裕户的住房已向别墅式发展[7]。因此需要准确分析当前中国农村居民的房屋价值和分布情况,为预测我国农村在遭受各种自然灾害下的经济损失提供科学依据。农村住房主要包括农村居民的生活用房和生产用房。生活用房是指实际住人或可以用来住人的房屋。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发展变化调查 篇11

旅管系1002班10411520 侯婉303宿舍

一,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这些年,家乡的人们的生活条件及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都上升到了一个极高的层次。那么,在我的家乡晋城市阳城县街区到底具体发生了那些变化呢?我就从这次的的调查的结果谈一谈。

二,关键词:改革开放,家乡,变化,发展,变化

三:正文:这些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而带来的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给我的家乡,晋城市阳城街区也带来了许多使人喜悦的变化,而且这些令人喜悦的变化,而且这些令人喜悦的变化是来自多方面的,下面就结合这次的调查具体的谈一谈。

首先,是从家乡的衣食住行来说,随着家乡人收入的不断增加,人们的生活也不断地提升着,就从饮食方面来说吧,小的时候对于肉的渴望是那么强烈,能够痛痛快快的吃上一顿肉,也只是在逢年过节的一种奢望,而现在家家的冰箱都随时的备上一定量的肉类,而不仅仅只是原来的猪肉了,什么时候都可以吃上。原来的时候记忆最深刻的便是每当自己家的亲友或邻居家里办喜事的时候,便会异常的兴奋,因为这种时候便是在世界上最幸福的时刻,因为这种时候在宴席上可以痛痛快快的大吃一顿,总感觉这种时候便是世界上最幸福的时候,而在改革开放后的今年,这些事情早已没有什么吸引力了,而且人们也把宴席从自家的院子

搬到了高档的酒店。吃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的便是住的问题,改革开放钱,谁家能够有三间大瓦房那便是幸福的事了,因为那就娶得上媳妇了,而如果谁家能够盖上一个两层的小洋楼,那便是会成为令全村人谈论及羡慕的对象了,那么反观改革开放多年后的今天呢,哟与相应国家新农村改造的政策,我的家乡上街区附近的几个村子都进行了升级改造,原来凌乱的参差不齐的小院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则是一排排样式新颖别致,错落有致的楼房,而且天然气,宽带,24小时的自来水,太阳能热水器,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让家乡的人们在自己的家乡感受到了城市人的住房条件,人们告别了原本的蜂窝煤,换上了天然气,即干净了身边的环境又为国家的绿化作出了一份小小的贡献。在对于原来的旧房进行拆除时,国家也给予了充足的补助金,而且在购买新房的时候也给予了一定的补助,所以不及时人人有其房,实在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情。

改革开放前,人们的衣服基本是以军绿色,灰色,和黑色为主,而且基本都是一个样式,而且那个时候人们都不是上街去买衣服,而是到街上买一定量的布料,然后回家自己做衣服,因为当时衣服样式单一,所以基本上家里的衣服都能够由家里的女性通过手工制作。当时的衣服并不是为了美化和装饰自己,而是体现了它最原始的作用,保暖和遮体,马克思曾经说过,精神文明是建立在物质文明的基础上的,所以改观改革开放后的今天,人们更倾向于去追求精神文明了,人们的衣服有原本单调的色彩与

样式变得越来越丰富起来了,这些从街上林立的一个个衣服专卖店以及穿梭于其间络绎不绝的人群中可以看出,人们的生活是越来越幸福了。

接下来便是交通工具了,在我父母年轻时的那个年代,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结婚必须要有三大件,而自行车则是其中的一个大件,由此可见自行车在当时所占的重要地位,在那个出门基本靠走的年代,自行车成为了当时的主要交通工具,而且据当时的老人说,电视上演绎的文革时期北京的青年们几乎人人都有一辆自行车,而事实上,在当时的农村那样在我们现在看来极其艰苦的日子已经是相当的幸福了,由此可见,改革开放钱人们的交通工具是出于怎样的一个水平。改革开放后的今天,自行车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私家车早已不是一个新名词了,相当一部分家庭都有能够拥有一辆私家车的能力,而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们更是追求着更加高档的名车,现在在我的家乡郑州市上街区,原来人们的主要代步工具,是摩托车,而现在因为国家提倡环保,而且从价格及实用性来考虑,人们的主要代步工具有逐渐变为了电动自行车,使出行变得越来越便捷。上面所说的都是私家车,俺么现在我的家乡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在改革开放前的家乡,可以说是几乎不存在什么公共交通工具的,而现在呢?改革开放之后的今天,人们出行可以乘坐公共汽车,公交车,打的,火车,飞机等等,而且这些在价格上也广为被人们接受,所以改革开放给人们在出行上带来的方便

可见一斑。

在医疗方面。改革开放后的今天,国家为了使广大人民群众可以做到人人都看得起病,在前些日子进行了医疗改革,在我的家乡我们所感受到的是农村医疗合作,在看病的时候,国家给予一定的补助,虽然还没有实现人人看得起病,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们看病时的负担,人们从自己的切身生活感受到改革开放带给人们的实惠。

以家乡的变化发展看改革开放 篇12

陈应龙 张秀梅

(上饶师范学院政法系 334001 srsycly@163.com ***)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位老人是在1978年想到要画这个圈的,距今正好三十年。今天,让我们站在2008年,共同回顾过去。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纪元,一场轰轰烈烈震撼世界的社会大变革让中国驶上飞速发展的快车道。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举世瞩目的30年,是波澜壮阔的30年,是高歌猛进的30年。30年,我们经历的是毅然的抉择,看到的是巨大的变化,留下的是深刻的记忆。

说起30年的成就,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能够滔滔不绝、如数家珍。可以说特区,可以说沿海,可以说西部;可以说城市,可以说乡村;可以说收入,可以说消费;可以说吃穿,可以说住行,可以说高楼;可以说交通,可以说通讯,可以说旅游„„没有人会否认,没有人会摇头。因为事实就在那儿摆着,看得见,摸得着。

但在当初,却不是这个样子。无论改革也好,开放也好,每前进一步,都要经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任何一种新的理念、新的设想、新的创造、新的突破,在提出之初,都会有人不理解甚至反对。可以说,我们国家30年的改革开放,就是在探索中、试验中、讨论中、比较中、阵痛中、宽容中、在先行者坚定不移的坚持中,跨过了一道又一道的“门槛”,攀上了一个又一个的“高峰”。回过头去想一想,连我们自己都可能为当时的“保守”和“僵化”感到可笑。害怕“农村大包干”,害怕“国营企业改制”,害怕“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害怕“脱离社会主义道路”。现在才终于明白,改革就会有风险,开放就会有代价。但这些“风险”和“代价”,就像办企业的“成本”,是一种必要的“支出”。比起我们的“收益”来,可谓是小之又小。

30年让我们记住,解放思想是我们与时俱进的法宝。30年前,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发表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与祖国共奋进

与江西共发展”

前看》,这实际上就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从此,我们党和全国人民,开始拉开解放思想的大幕。30年的经验也告诉我们,解放思想的程度和力度,决定着我们发展的质量和速度。只有不断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事业,永远保持勃勃生机。

30年让我们记住,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模式。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结合自身实际、结合时代条件变化,不断探索和完善适合本国情况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不断增强全社会的生机活力,真正做到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

30年让我们记住,发展才是硬道理,科学发展才能有更好的前途。落后了不仅要过穷日子和苦日子,而且还会被人瞧不起。一个国家要富强,一个民族要兴旺,就必须与时俱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发展要以人为本,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发展要有利于和睦相处,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共建共享;发展的关键,是要有人像“闯关东”一样,大胆地带头去“闯”;发展的动力,是我们心中理想的灯光。

改革开放30年,也是农村改革30年。中国农村发生的变化令世人瞩目!我家乡碧洲的发展就是一个实例。碧洲是江西南部的一个小山镇,那里山清水秀,景色怡人,是个人人去而忘返的地方,近几年经济的发展更是为美丽的家乡增添了几分色彩,这主要从以下六方面体现:

一、经济来源由“靠山吃山”到“山城兼顾”。

改革开放后家乡的经济来源发生了很大改变。改革开放前家乡没有其它的经济来源,仅过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日子,那时农民集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磨洋工”似的生产方式使那个本来就物资缺乏的年代经济愈加拮据。1978年,改革的春风吹到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人们渐渐摆脱贫困,过上了温饱的日子。近几年由于生产工具的进步和交通的便利,出现了剩余劳动力,于是许多农民纷纷涌向沿海地区。劳动力的流动有效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改善了农民生活条件和农业生产条件。尤其是90年代兴起的跨区域流动,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使土地资源逐渐集中,为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创造条件。农民外出打工成为脱贫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输出一户,脱贫一户”。再者,劳动力大量外出对农业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具有正面影响,高素质劳动力离开农村反而增加了家乡人民送子女读书和年

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与祖国共奋进

与江西共发展”

四、交通由“山重水复疑无路”到“条条道路通各村”。

想致富,先修路。改革的“开放性”需要家乡交通的便利性和通畅性。随着与外界交流的逐渐频繁,人们意识到仅靠走二三十里泥泞曲折的小路卖一点农副产品是不行的,于是领导从农民迫切需要的项目入手,分阶段、有重点地稳步推进农村公路建设,把“修不修路,修什么路,怎样修路”交给农民群众,由群众“自己议、自己干”,到目前为止,全镇农村公路网已经形成,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和公路交通与城市道路的“零对接”。在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五、教育由“百无一用是书生”到“世上唯有读书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信息的发达,“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改变人生”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开始认识到知识是一个人走出贫困和闭塞的敲门砖,因此教育深得家长们的支持。在过去那个“多子多福”的年代,家庭人员的吃穿都成问题,何谈入学接受教育?改革开放后,由于经济的发展、计划生育的执行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的贯彻落实,农民的孩子纷纷被送入学堂。并且,人们的教育观念也在随之变化,不仅大力支持孩子上学,更注重了孩子的全面发展,考入高中和大学的农村子女与日俱增,即使是没能进入更高学府继续深造的学生,家长们也会想法设法地送其入技术学校接受更多的教育。特别是近几年推行的“农村子女免费入学教育并发放生活补贴”的政策减轻了农村家庭的负担,因而教育更是深受人们的欢迎,现在家乡的孩子已达到100%的入学率。与此同时,学校的师资队伍也在不断增强,对教师文化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学设施也愈来愈完善。这一切,都推动着家乡教育的不断进步。

六、医疗由“有病难登三宝殿”到“院门终始为民开”。

上一篇:岁月观后感下一篇:请关注孩子的成长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