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后服饰的变化

2024-07-10

改革开放后服饰的变化(精选11篇)

改革开放后服饰的变化 篇1

关于改革开放中国服饰的变化

其实在改革开放初期,城市居民的物质生活还是比较困乏的。那个时代的人说,收入少,供应也很紧张,买东西不仅要有钱还得有票。衣服的颜色也就仅限于灰黑蓝这几种。但是渐渐的呢,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人们的生活慢慢的富裕,同时人们的时尚观念也开始进行一次变革。在70年代后期,出现了许多至今仍能唤起那一时代人内心渴望和热情的字眼。那么今天我们就从这些字眼中感受改革开放。

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啊,三裤一衫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喇叭裤,健美裤,牛仔裤,蝙蝠衫。这里面大家比较熟悉的应该就是牛仔裤和蝙蝠衫了。对于20世纪30年代的人们来说,喇叭裤可以说是一种所向披靡的时尚,被称为中国时尚界最初的冒险。2008年,有网络兴起的国货回潮热更是让喇叭裤再次回到时尚的前沿。可想而知,那个时候,喇叭裤火到什么程度。

其实喇叭裤流行的另一个原因也在于它有一个很张扬的名字,比张扬还张扬。喇叭一词,像是大声朗诵给这个时代的青春宣言,像是民众向往个性与自由的旗帜。同时,与喇叭裤站在同一个角度的还有健美裤。记得当时流行这样一句话,不管多大官,都穿夹克衫;不管多大肚,都穿健美裤。贴身,高弹力,且透风。有人曾指出,当下比较受女性欢迎的丝袜正是来自当时的健美裤。其次蝙蝠衫,说到蝙蝠衫那就不得不提起霹雳舞,《霹雳舞》是

20世纪80年代最震撼中国青少年的歌舞片,身着蝙蝠衫,头绷裹布,脚踩高帮运动鞋,一遍遍模拟擦玻璃或者外星人行走动作的情景,吸引了无数人的眼光,蝙蝠衫一直持续到今天的,而且愈演愈烈,而且越来越受女性欢迎。其实,在改革开放这段时间以来,大部分服装都是从外面传进来的,你比方说喇叭裤。1960年成为美国的时尚,后来“猫王”把喇叭裤推向了时尚巅峰,随后流传到日本和港台。随着日本和港台电影在中国内地的流行,风靡大陆。

国门打开、观念变 更,中国人重新打量自己的穿着,在自我怀疑的目 光中,逐渐认同穿着打扮是没有阶级性的。中国人 深埋几十年的爱美之心,开始在服饰上得以释放。皮尔.卡丹揭开了中国服装的“红盖头”

1979年春天,著名的法国时装设计师皮尔.卡丹应邀在北 京民族文化宫举行了一场服装表演。这场象征着中法友 谊的时装表演在当时被称为“服装观摩会”。尽管皮尔.卡丹已经充分考虑了中国当时的国情,但当音乐响起,露着大腿,扭胯摆臀的外国模特还是让台下的中国观众 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猛烈冲击。台上衣着的多姿多彩更 是与台下的一片“革命色”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次“观摩会”还仅限于中国外贸界与服装界的官 员和技术人员参加。

然而,在改革开放期间,最让世界瞩目,让国人自豪的是有关中国元素开始走向了世界舞台。你比如说,唐装,旗袍。

2001年在上海APEC峰会上,20位各国领导人集体亮相,他们穿的都是大红色或宝蓝色的中式对襟唐装,这一情景通过电视瞬间传遍全球,唐装迅速流行。有句话叫:“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服装作为时尚的风向标早已超越了民族的范畴,只有当传统和现代真正结合的时候,当东西方文化水乳交融的时候,时尚才能展现出最为夺目的光芒。渐渐地,我们进入了90年代。人民的生活更加富裕,精神文化需求更是日益膨胀。所谓的80后,90后开始刺激人们的眼球。那什么内衣外穿,露脐装,超短裙已经见怪不怪。,时代在进步,我们从未停止脚步。改革开放,西方新思想流入中国,大众从以往的“从众”心理到追求个性。而这主要表现就是服装的变化。

敢穿,能穿大量新潮服装。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百姓手上有钱了,可以买独特的高档用品,对衣服选择也越来越挑剔,这也导致了服装的变化。进口的商品越来越多,人们能选择的生活用品越来越丰富,服饰选择也越来越多。加速了社会竞争,生产商为了吸引顾客,不断推动服装的发展,服装也变的越来越符合时尚,越来越漂亮了改革开放30年,一些渐渐消失的服饰词语,记录着一个一去不复返的时代。今天当我们重新回忆它们,除了苦涩、辛酸、亲切,还有不尽的感慨:是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了今天的美好生活。时代在变,观念在变。服装,这一社会文化的产物,承载着人们深层次的精神需求,也在不断地进步、创新,透过衣着的变迁,我们看到了一个崭新的、开放的中国。

1.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人们衣着的变化,是三十年改革开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进步的真实写照。是人们的生活从贫困走向富裕的真实写照,是国家由贫困走向繁荣昌盛的真实写照。透过人们衣着的变化,我们看到了人民生活的富庶,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强盛。

改革开放后服饰的变化 篇2

一、新课程改革后教师的认知误区

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 教师的认知出现了两种分化:一部分教师尤其是教龄比较长的教师, 他们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比较大, 对新课程的理念接受比较慢, 一时不能改变, 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另一部分教师接受新事物比较快, 他们看到新的课程理念能马上把它们付诸于实践, 积极尝试采用新课程理念教学, 完全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我看来, 这两种认识都是片面的、错误的。

国家教育部提倡实施新课程改革, 要求教师掌握新课程改革的实质、教学精神和教学理念, 自然有一定的道理。这符合社会发展趋势, 能培养出更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而我们现在需否定的传统的教学方法中也有很多内容需要我们继续发扬, 但有的教师一接触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对传统的东西就一点也不要了, 把传统的教学方法一刀切, 表现出了一种极端性, 这种认识与新课程改革精神相背离, 自然不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就具体分析一下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下教师存在的认知误区。

(一) 片面夸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改革实施后, 师生之间的角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时学生处于主体地位, 教师处于主导地位。但有的教师在教学时依此为依据, 在课堂上放任学生, 过分让学生自由地去学习。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 只给学生把定义一说, 剩下的内容都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看书掌握。学生对用字母来代替数都还是一头雾水, 怎么能很快地理解呢?这样缺乏教师点拔、引导和必要的讲授的课堂, 学生的学习效果肯定不会好的。哲学上讲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学习也是一样。作为教师, 我们不能片面夸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在该放手时也一定要放手, 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 进而发挥他们的潜能。

(二) 不能客观评价学生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仅要从知识和能力上让学生能有所发展, 而且在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上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的进步及时地给予鼓励和评价。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的鼓励和表扬了, 但随之而来的是表扬和鼓励太多了, 也就廉价了, 学生见惯了老师随时的表扬和赞美、鼓励, 习以为常了, 也就不可能有激励自己的作用了。因此, 教师应客观地评价学生。

(三) 多媒体教学流于形式化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上有所创新, 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随着信息技术的, 很多教师开始借助多媒体教来进行教学。其图文并茂, 形象生动, 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在我看来, 数学的一些习题课也利用课件来上就有些问题了, 学生看着那一张张的幻灯片, 解题的步骤也就自然地列出来了, 这样的呈现方式不如教师在黑板上演示具体深刻, 学生的参与度高。所以,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能为了流于形式而采取多媒体课件来上课, 也不能为了创新而不考虑实际的情况一味地利用多媒体授课。

二、新课程改革后教师教学方法的变化

教师教学观念的变化是决定教师教学质量的关键, 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常思考的一个问题。在教育史上, 我们的先人很早就讲过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的原则:有教无类、学贵有法、因材施教等, 这些无一不透露出教育的创新性、多样性。现今的教师也必须跟上教育的步伐, 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即优化和创新传统教学方法, 加强方法的传授, 让学生变学会为会学。这正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的教学理念。

此外,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学习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互动的, 两者互为依托, 相互促进, 我们应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去, 尤其是数学的学习, 让学生在讨论、观察、推理、演算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知识。

总之, 新课程标准对教师、学生有不同的要求, 这些要求是符合创新发展规律的。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在继承前人优秀的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把学生的动手操作与自主探索结合起来, 通过教学手段的变化来达到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并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 使学生终生受用。只有这样, 我们的教育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也才能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继红.创新教育下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2.

改革开放后变化中的西藏 篇3

【关键词】改革开放 民族区域自治 反对分裂

一、经济发展为改善人居创造了条件

1978年,西藏开始实行改革开放,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执行“土地归户使用,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牲畜归户,私有私养,自主经营,长期不变”和免征所有农业和牧业税收等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牧民搞好生产,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中央历来十分关心西藏的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曾先后四次召开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了对口支援西藏和全国支援西藏的大政方针,并结合西藏实际,在经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边贸等各个领域制定了多项有利于西藏发展的优惠政策,共安排了援助西藏基础设施等重点工程252项,中央财政拨款和基本建设投资总额超过了500亿元。其中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研究确定支持西藏的重点项目117项,总投资320亿元,同时中央财政转移支付370亿元用于西藏各项公共事业的需要。

二、反对分裂活动,坚决挥卫祖国统一和主权完整

邓小平同志指出,“国家的主权、国家的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他多次强调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对西藏的主权不容否定,西藏搞独立、半独立、变相独立都不行。藏民族与其他各民族同属于中华大民族的成员,藏民族与中华各民族有着共同的历史文化认同和稳定的心理认同。党中央高度重视西藏的安全问题,坚决捍卫我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1994年7月召开了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指出:“西藏是边疆民族工作的重点地区,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前沿,有特殊的战略地位”,“我们与达赖集团的斗争,不是信教与不信教,自治与不自治的问题,而是维护祖国统一和反分裂的问题,是敌我性质的问题。”2004年发表的《西藏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进一步指出,西藏与香港、澳门的情况完全不同,不存在恢复行使主权的问题,也不存在重搞另一种社会制度的可能,自然也就不能套用“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模式。

三、西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只要过去到过西藏到过拉萨的人,都会切实地感受到西藏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特别是最近10年来西藏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无不使人感到振奋和惊喜。应该说这种变化是一种质的飞跃和质的变化。这种变化对西藏增加政府财政,调整地方产业经济结构,促进农牧业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农牧民和城镇居民家庭收入,改善人民群众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都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一)基础设施的变化

交通方面,已经建成新藏、青藏、川藏、滇藏四条公路,西藏境内公路总里程达到3万3千公里;拉萨机场已经建成,开通了拉萨至北京、拉萨至西安、拉萨至成都、拉萨至广州等国内航线。彻底改变了历史上长期困扰西藏发展的交通闭塞问题,对改善和加强了西藏与祖国内地的物资交流和联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能源方面。已经铺通从格尔木到拉萨1026公里长的输油管线,建设羊卓雍湖等水电站,总装机容量35.8万千瓦,形成年发电量6.97亿千瓦小时的发电能力,基本解决了西藏工商、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发展用电和城镇居民生活用能问题。

(二)信息通讯方面

完成兰西拉光缆工程,西藏境内铺设光缆总长度7386公里,建成西藏通讯大楼,总容量达到24万门,实现了西藏境内与内地和世界各地的信息通讯。

(三)文教卫生的变化

文化教育方面,以西藏大学、西藏图书馆、西藏博物院为代表的文化教育设施发展很快,全区共有大学4所,中学100所,小学894所。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87%,每年西藏有3378名学生进入大学学习。

(四)医疗卫生方面

西藏人民医院、西藏武警医院、拉萨人民医院、西藏藏医医院等医疗设施相断建成投入使用。全区有卫生机构1284所,其中农牧区卫生院703所。西藏平均预期寿命从和平解放前的36岁提高到67岁。全区有70个县、654个乡镇实行了合作医疗制度,共有170.3万农牧民参加了农牧区合作医疗组织。农牧民自愿参加,政府、集体和个人多方筹集资金,以大病统筹为主的互助合作制度,不仅保证了农牧民享受基本医疗保健的权利,也减轻了农牧民群众在医疗保健上所承受的经济负担,受到农牧民群众的欢迎。

四、坚持中央与地方相结合

即坚持中央政府的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相结合,一方面,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中央政府首要的政治职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坚决服从中央的领导,具体而言,西藏自治区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绝对服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允许以任何方式谋求“西藏独立”;另一方面,在维护中央权威的基础上,通过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西藏自治区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切实保障西藏的自治权,具体而言,中央高度重视和支援西藏的发展,不断加大对西藏的直接投资,加大对西藏的扶持力度,推进经济发达地区与西藏的对口支援,同时,西藏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制定适合自身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和计划,自主安排经济建设,如可自主管理、保护、开发自然资源,自主地安排使用地方的财政收人等。

结束语:

西藏和平解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交通、能源、通讯、医疗、教育等设施体系,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为改善人居环境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实践充分证明,坚持改革开放符合西藏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西藏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展望西藏美好未来,就是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深人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中国改革开放的最新成果与西藏的发展实践相结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相结合,坚持把反对分裂、维护稳定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相结合,努力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平安西藏与和谐西藏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M].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改革开放后我家乡的变化 篇4

我的家乡在河南省南部,信阳市的新县,一个山青水秀的地方。它地处大别山腹地,鄂豫皖三省结合部,有名的革命老区。

在改革开放以前,家乡的环境优美,但经济落后,人们以农业、手工业为生,农业还靠最原始的牛耕人力,教育不发达,失学率高;交通极其不便,出行艰难不堪。总之,人民的生活长期处于一种贫穷落后的状态。

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发生了翻天腹地的变化,各方面都凭借自身优势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我想从经济、交通、人民收入、住房、教育、医疗几个方面介绍一下改革开放给我家乡带来的主要变化。

经济方面:

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改革开放前,新县国内生产总值不到1亿元,财政收入不到100万元,全县82%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是国家重点贫困县。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年来,新县人民发扬老区光荣传统,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工业经济、生态经济和劳务经济,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名持续靠前。相继获得了“国家园林县城”、“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外派劳务基地县”、“国家文明县城”“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中国最佳旅游名县”等十余块国家级奖牌。这一切都表明了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交通方面:

在我的印象中,小时候出行都是那种泥泞的道路,而且依靠步行。改革开放以来,境内公路总里程达到393公里。国道106线,大广高速穿境而过。改革开放后,在交通方面也有了相当大的改观。尤其是近几年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家村”的过程中,一条条干净而又标准的硬化公路把家乡的村与村之间再也不见昔日人们出门时下雨一身泥,天晴一身灰的尴尬情形了。更重要的是,家乡的土特产和丰富的矿产资源都可以顺利地运出去,促进了经济发展,增加了人民收入。

人民收入方面:

改革开放后,家乡人民再也不用局限于一县之内,人民可以在合适的时候选择外出务工,或出国;一部分人利用政府的扶持,自主创业,也获得了很好的发展。改革开放前,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到100元;而改革开放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7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77元。农民收入的增加已经使大部分人过上了小康生活,生活食用已不再受季节地域的限制,这都是家乡人民确实感受到的,也是家乡人民津津乐道的。

住房方面:

改革开放以前,几乎家人只能挤在一个很小的房子里,大部分还是土坯瓦房,房子里只有几件破旧的旧家具。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家乡人民逐渐建起了楼房,有些人还搬到了街上或县城。而且房内也是装饰一新,各类电器一应俱全。随着新农村的建设,政府进行了合理的规划,使人民以优惠的价格搬进了优美的校区,小区里房屋整齐,设备齐全,说不尽的称心如意。

教育方面:

改革开放30年来,家乡的教育面貌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育普及率明显提高。国家在基础教育方面的重点投入,家乡昔日那设施简陋,千疮百孔的破烂校舍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一幢幢窗明几净、宽敞舒适的新教学楼拔地而起,电脑室,实验室、电教室。更加深入人心的是,近些年来,国家不但免去了学杂费,而且对部分困难家庭的学生予以生活补助,帮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这在以前是根本无法想象的!

医疗方面:

以前,家乡人民看病特别困难,而且贵,一旦生病,就尽量自然恢复,结果酿成很多不良后果。而现在,有了国家的医疗保障体系,国家给我们老人特别照顾。这些年的医疗保险,只需交纳部分费用,就可享受国家的补贴。这着实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试谈深化改革后的社会行业变化 篇5

摘要:新一轮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早已进入深水区,纵观自十八届三中全以来的种种改革措施,我国社会各个行业正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改革也将会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色调。

关键词:深化改革;体制转型; 新型工业化道路 ;

自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以来,一场轰轰烈烈的新一轮“改革”浪潮正在席卷着中华大地这片古老而又焕发着生机的热土上。对于这场在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带领下所进行的“改革”,所有的爱国志士无不发表热议给和给与精神与行动上的支持。回顾新中国的发展历史就可以看出“改革”一直都是党和国家的主色调,然而在以习近平主席为中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待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又给出了怎样的一副“良药”呢,这将是我们每一位中国人所需要关注的焦点。

在对习主席和李总理所进行的改革议论之前,我们有义务来回顾一下新中国成立以来每一位中国领导人所进行改革的措施与其成果。从中国成立以来的领导人的行为风格中找寻,作为中国这一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领导者所应具有的品质。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中心的领导集体面对侵华战争和国共内战所造成的满目疮痍的中国大地,团结各党派各民族,集全体中华民族的力量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此后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虽然出现了一定的错误,但在当时世界上没有成熟的社会主义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出现错误也是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到20世纪70年代,以邓小平为中心的领导集体开始了中国的第二轮改革,也即“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的经济从此开始了新的发展阶段。到后来的“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以及现如今的“群众路线”中国的改革之路从未中断。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改革则兴,固守则殆。

在中国,“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无疑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言:以往的改革把肥肉都吃掉了,现在只剩下骨头可以啃了。骨头虽然难啃,但政府有决心也有毅力去啃硬骨头,现如今的改革早已进入了深水区,党和国家不会走老路也不会走邪路,摸着石头过河,必然是一场壮士断腕的改革

之路。

农业——第一产业。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农业大国,以农立本,例数各朝各代无不把农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我国自78年小岗村“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土地归国家所有,农民拥有使用权,这一土地政策实施以来,在以往的30多年里确确实实激发了广大农民的成产积极性,粮食产量连年持续增长,为第二、第三产业的展提供了物质上的保障。但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现如今经济发展到现在的中国,“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小农性质的土地政策早已经适应不了飞速发展的经济了,农业的发展进程与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已经明显的出现了不和谐的因素,步调也仅仅是能够保持一致罢了。

集约化、产业化、机械化的现代农业已经对传统的农业生产结构构成了威胁,这对农业的产能结构而言是威胁,但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对我们每一位农民来讲确是一件福音。在不久的将来大型的产业化的农业遍地开花,将会最大程度上的解放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劳动力,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的可支配性收入,也将从根本上解决现如今让人人自危的“食品安全”问题。产业化的现代农业从源头到生产加工到市场,它的每一步都是可溯源的,都可以查到食品的每一生产环节,把食品生产置于阳光下,从根本上挽救已经因“安全问题”而困扰的农业发展。而这一农业集约化、产业化、机械化的行业在如今的中国是大有可为的一片广阔天地,热议的“就业难”问题也会随着农业新的领域的开发而有所缓解。

工业——第二产业。在中国到底是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西方发达国家的老路”还是“高效节能环保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一直是一个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顽疾。我国政府早早的就以明确而坚决的姿态告知全国各工业行业,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是必然在中国没有发展前途的,适应现代化建设的新兴工业化道路是唯一也是实践证明了的正确道路。然而理想总是很美好的,但现实却很骨感。在中国的很多大中小城市和企业把中央的明令要求弃若罔闻,只求“面子工程”“在任功绩”,千方百计拉投资拉赞助,把利益放在首位,不管不顾只为增加当地的财政收入;只为个别领导官员的“平步青云”,事实是当地的环境污染了,民众怨声哀悼。为一时的眼前利益而放弃了长远利益,这种“塞源而欲流之长,伐木而求木之长”的掩耳盗铃式做法,最终还是人民群众为之买单。为此,党和政府此次的“深水区改革”必然也定会首先拿这些领域横刀立马,责令相关城市和企业关闭落后产

能,国家财政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大力扶植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为高效节能的新兴工业化道路劈荆斩砺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与此同时,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将会出现新的历史局面。以往“电力、航空、银行、铁路、能源”等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产业对非公有制经济有着严格的进入门槛,而现在的中国则急迫的需要一只新鲜的血液的注入。自此后非公有制经济的企业也将可以和公有制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从而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减弱“行政计划”在经济中的指导地位,把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有效的结合起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描绘了一张清晰的蓝图。届时,我国大量的中小企业会更多的活跃在各个经济领域,为经济发展、劳动就业、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提供补课替代的坚实堡垒。“小而美”的中小型企业也必将会在中国各地开花结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服务业——第三产业。新的中国改革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而其在第三产业中所产生的涟漪无疑是各个产业中最为有效度的领域。对传统的落后服务业提出了新的具体的要求,“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将会在这里被彰显的淋漓尽致。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的信息产业应景而生,网络的飞速发展对固守传统的企业而言是一场痛彻心扉的浴火更是一次中小企业对自身命运的洗礼,不成功便会被市场经济所无情的淘汰。“线上+线下”的商业模式在一步步的市场危机的逼迫下,已经被各个中小型企业所接受,在专心做好传统“实体店”产业的同时,争取“网络市场”上的经济利润份额已经成为各个企业家所达成的共识,“万达地产与阿里巴巴”的结合无疑是最为成功的传统产业搭乘现代网络顺风车的成功案例。

在广阔的服务产业中,最为吸引人目光的领域便是“转型”,如何从落后的传统经济体制中脱身而出,华丽转身以“创新、特色、环保、高效益”铸就自身的品牌效应,把企业自身的发展与国家的经济发展紧密的结合起来,在为国家的经济做贡献的同时也进一步的走出企业自身的转型之路,这也将是改革的必经之路。服务产业中,如何最大效度的整合零散的市场资源,如做强做大,企业在借助政府财政扶持的同时也要拥有自己的发展战略,用两条腿走路,这样才会更快更稳健。一面要努力提升企业自身实力,另一面更需要适度积极地兼并其它中小

企业,与行业中的同类企业强强联合,更好更快的做强做大。

改革开放后服饰的变化 篇6

2018年3月,《山东省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试点方案》正式印发,标志着山东省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全面启动。山东省高考综合改革在选考科目上采用了“3+3”方式。其中,第一个“3”指全国统考科目的语文、数学、外语;第二个“3”为任选科目,考生可在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6科中任选3科。

合格考与等级考有六大区别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试与等级考试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考试目的

合格考试是标准参照考试,目的是检查全体高中学生是否达到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基本学业要求,可以称为“强化基础”;等级考试是常模参照考试,目的则是在“强化基础”的前提下,凸显不同高中生在学业修习上的学科特长,可以称为“突出个性”。

考试科目

合格考试覆跟家课程方案规定的所有学习科目,包括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等科目;等级考试科目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个科目,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志向、优势和高等学校招生要求,自主选择3个科目参加等级考试。

考试范围

合格考试范围为各学科课程标准确定的必修内容,考试内容较少,试题难度相对较小;等级考试范围为各学科课程标准确定的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内容,考试内容较多,试题难度也相对较大。

成绩呈现

合格考试科目成绩呈现方式为“合格”和“不合格”,成绩达到60分即为合格;等级考试科目成绩依据等级转换规则转换后计入考生总成绩。

成绩使用

合格考试成绩是学生高中毕业、高中同等学力认定和春季高考高职(专科)录取的主要依据;等级考试成绩计入夏季高考招生录取总成绩。

考试时间和考试机会

合格考试每学年组织2次,分别安排在每学年上、下学期末,高中生在校期间有多次考试机会,但参加考试的时间不得早于高一下学期末。

2020年夏季高考将增至4天

合格考方面,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五科首考安排在高一下学期,在每年1月份举行,语文、外语、数学、政治及前五科的补考安排在高二上学期举行,相应科目合格考不合格的,将不能参加等级考。

等级考试每年组织1次,自2020年起,山东省夏季高考统一考试语文、数学、外语科目按国家统一考试安排进行。外语考试听力和笔试将分开考试,其中,听力部分有2次考试机会,安排在高三上学期末进行,取最高原始分计入高考成绩,笔试部分有1次考试机会,仍然安排在6月份国家统一高考期间进行,取原始分计入高考成绩。

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在语文、数学、外语科目考试结束后进行,等级考试科目共有6门(每名学生选择其中3门参加考试),计划在6月9日-10日完成。也就是说,自2020年起,夏季高考将增至4天,前两天竖家统一考试,后两天是省统一考试。

等级考赋分不同于“标准分”

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科目的计分规则为:将每门等级考试科目考生的原始成绩从高到低划分为A、B+、B、C+、C、D+、D、E共8个等级。参照正态分布原则,确定各等级人数所占比例分别为3%、7%、16%、24%、24%、16%、7%、3%。等级考试科目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时,将A至E等级内的考生原始成绩,依照等比例转换法则,分别转换到91-100、81-90、71-80、61-70、51-60、41-50、31-40、21-30八个分数区间,得到考生的等级成绩。

★ 普通话等级考试说话

★ 计算机等级考试练习题

★ 普通话等级考试等级划分

★ 计算机等级考试选择题参考

★ 普通话等级考试试题

★ 普通话等级考试报名

★ 各地计算机等级考试费用

★ 计算机等级考试试题及答案

★ 计算机等级考试选择题技巧

改革开放后服饰的变化 篇7

关键词:审美意识,服饰,时代流变

审美意识是一种感性的意识形态, 是被意识并被系统化的审美经验, 审美意识投射在我们日常生活追求的很多方面, 这里, 我们选择当代生活中与人们关系最密切的服饰作为我们的一个透视点。

一、服饰变化的表现和特征

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天起, 追求美作为人的天性延续至今。在服饰的起源说中, 有一派认为服饰起源于“装饰”, 即人类美化自身的本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不同的社会群体在追求美的过程中不同的喜爱偏好, 通常会形成不同的服饰风格, 从而引起服饰的不断变化。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一部服饰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审美文化的发展史, 没有那一样事物象服饰那样如此贴近人类的生活。从远古的兽皮到当今宇航员的太空服, 服饰见证着人类历史的发展。

二、贯穿于服饰变化中的审美意识的变化

首先, 建国初期的五六十年代是一个新旧观念交替, 人们设计出的服装新颖大方, 省工省料, 便于劳动者工作生活的服装, 于是服饰的实用性得到了重视, 人们的审美也倾向于追求实用, 结实, 朴素的美。

六十年代后期, 即文革时的服装, 由于政治因素的强行介入, 把人们统一在同一衣着模式之中, 无色彩, 无个性, 无性别, 扭曲了人们的审美心理, 使人们被迫统一。

八十年代, 由于思想的解放, 文化的繁荣, 眼界的开阔, 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审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人们在审美中开始更为关注自我存在的价值, 张扬自我的个性, 以蹬踩裤为例, 人们的审美追求已经进入了张扬个性, 尊重自我的年代, 那种千人一面的现象已经一去不返了。

九十年代,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思想的进一步解放, 人们的审美追求不再仅仅上个性, 而且还要求品位。人们不惜花巨资买衣服, 为的是与众不同, 标新立异, 穿出属于自己的档次和品位。

二十世纪以来, 服饰审美的多元化以及在着装观念上的“场合性”——人们根据场合来穿着打扮, 精心选择与各种社交场合相适应的服饰, 使个人的审美倾向, 兴趣喜好以及环境需要凝成一体。

三、审美意识随时代变化的原因

(一) 社会心理变化对审美意识变化的影响

人们都尽力想向有利于自身的群体靠拢模仿这个群体内成员的外观举止, 生活方式, 每个人都不自觉地保持与大多数人的一致性以保全自身。体现在审美中即要求“祖国山河一片红”式的下去, 最终找到了美学的本质。

朱光潜先生在《西方美学史》中写到“人们的认识毕竟以客观现实世界中个别感性事物为基础, 从许多个别感性事物中找出共同的概念, 从局部事物的概念上升到全体事物的总的概念。”学习西方美学史, 不仅仅是学习美学在西方的发展历程, 更是希望通过学习, 从而看到那些隐藏在历史变迁背后的人类探索美的统一, 规矩之美, 认为统一的, 革命的进步的就是美的。另一方面作为人类另一本能机制的“求异”心理也从未退出与“求同”心理的角逐。当八十年代后, 社会政治环境日益趋于宽松自由, 文化也越来越开放时, 大众的“求异”心理便显现出来, 表现在审美中即追求个性化和凸显自我存在价值。

(二) 社会价值观的变化对审美意识变化的影响

当一个社会还没有让人们能摆脱肉身温饱的需求时, 个体往往为了生存的需要去追求物质性的东西, 对精神性的审美关注相对较弱, 即使带有审美的意识也往往倾向于审美中的实用性, 如我国八十年代之前的服饰风格。反之, 当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摆脱物质层面的束缚时人们便开始转向对于精神方面的追求 (如崇尚个性自由, 突显自我价值, 追求生存状态的自我回归等) 时, 他们的审美眼光也倾向于欣赏事物的个性化, 独特化, 符号化及其象征意义中体现出的美感, 例如九十年代以来的服饰风格。

(三)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由此而导致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倾向

审美从产生之时就与功利.实用紧密结合在一起, 随着社会的发展审美活动才逐渐与社会实用物质活动有了界限, 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 科技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工具理性精神日益显露出对文化的强烈冲击, 尤其是文化传播的划时代变化, 彻底改变了传统文化的生产和传播方式, 使文化由精英走向大众从而也使得审美由少数人的专利变为大众的生活形式, 即表现为“审美逐渐生活化和生活逐渐审美化”。

(四) 时尚传媒等因素对大众审美意识的有意引导

这些称之为“时尚”的理念似乎总在引导着我们的审美投向, 试图告诉我们, 什么是美的。事实上以上所引的时尚, 仅是一种流行的时髦的衣着方式, 属于狭义的时尚范畴。由于时尚本身感性炫耀的特征, 使得它在本质上包含一种审美因素。所以, 当大众的注意从一种时尚转向另一种时尚时, 他们的审美意识也会相应地发生转变。

四、对当代审美意识的思考

当代审美意识既有对传统的传承, 也受到时代精神, 外来文化的影响, 是多种力量凝合的结晶, 总体上体现出多元化的倾向。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对其中的两个问题进行思考:

多元化与民族性——综观当今的审美, 我们似乎总是在“欧化”的前提下体现多元化, 我们密切地关注西方的审美标准和趋向, 然后奋力追赶, 服饰上向巴黎时装展看齐, 艺术上也是以西方的艺术潮流为先锋, 而我们这个源源流长的几千年的文化所造就的审美观却在现代化的潮流中被我们放弃, 象是丢弃一件老旧的衣衫。实际上这是一个危险的尝试, 我们放弃了本民族中具有生命活力的审美意识意味着我们审美的根断了。当我们的审美传承性中断时, 审美中的民族性也失去了生命力, 这种文化和审美意识对于外来文化的冲击是不堪一击的。因此我们审美意识中的民族性不可丢。因此我们的审美意识形态在保留民族性的同时可以是丰富而自由的, 不局限于一种。可以根据自己既有的审美意识及审美能力, 对外来文化中的审美意识进行吸收和同化;对大致相近的审美意识, 可以吸收两种审美意识中可以认同的差异, 使本民族的审美意识不断获得生机和活力。

脚步, 思考人于美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王尚德.希臘文明[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9:?61-62.?

改革开放后服饰的变化 篇8

关键词:依诺彝族 变化 百褶裙 飘逸 质朴

第三届民族艺术节文艺汇演上演彝族专场—《妞牛的色彩》。“孜莫歌尼”,如果到好客的彝族酒宴上他们会手把酒盏将这一祝福送给你的。《妞牛的色彩》仿佛一场视觉的盛宴,将彝族依诺女子的成长以服饰的更换呈现出来。她们的服饰就像凉山神秘的风景一般。正如油画家何多苓先生曾经描绘过大凉山——无边无际的群峰,即使在寒冷的冬季也不凋零的草地。

何多苓的画中的彝族妇女面容冷艳孤傲又有异域风情,神秘高贵。凉山彝族把他们的服饰保持的最完整、最好。是因为大凉山地势险要,交通闭塞,自古与外界往来较少,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少。

一、百褶裙

凉山彝族自称“诺苏”意为“尚黑的民族”。日本服装设计师川久保玲曾说过“黑色是舒服的、力量的和富于表情的。”黑色在他们的观念中不仅象征着高贵,也使别的颜色得以显现,并且包含了它们。①凉山彝族把换裙和出嫁当作女儿家的两件终身大事。②在《妞牛的色彩》里也可以看到妞牛换童裙变成个大姑娘,又由大姑娘换上嫁衣,可以说彝族人对审美的追求是不含糊的。彝族人认为,不举行换裙仪式,女儿就不能嫁走,也不许谈情说爱。③大概在妞牛十七岁时把短百褶裙换成了件长长的大红白百褶裙,表明了妞牛已经进入了成人社会。百褶裙的质地像是羊毛线的。换童裙的妞牛从此也将单辫在耳后梳成双辫再带上精美花纹的头帕。坠上银耳环,颈部戴上银领牌。百褶长裙的童裙为两节,换裙仪式后为三节彩裙,妞牛的成人群在腰胯部为漩涡纹的绣花,中间一节为白色,最下面一节是红色的,上节为裙腰,中节呈筒状,下节多褶皱,裙脚宽大。到妞牛中年织毡的时候百褶裙的色彩是红色为主,下节是黑色,黑色代表美、大、尊贵。红色象征着火和太阳。让我想起了大S的伴娘们穿的长长的拖地百褶裙,层层的褶把美丽流泻在线条上。妞牛穿上红色上衣,拖着长长的百褶裙后就开始了口弦的诉说。这也是最打动我的一幕。彝族人谈情说爱不用言语用口弦,这一点很浪漫。因为口弦音域宽广,能抑扬顿挫地表达各种感情。妞牛把两片薄薄的铜片放到嘴唇边鼓着腮帮,手指轻轻地拨动铜片。可以感受到彝族的姑娘不仅心灵手巧还能歌善舞。

早在清朝的咸丰同治时期就很流行一种暗花绸百褶裙,形质和彝族的百褶裙很像。东方的审美主体来说都是追求服装要有飘逸的感觉,百褶在风中飘动起来犹如东方的折扇。在《荞花的色彩》里姑娘们把百褶裙抖动起来,像一片花海。这与西方服饰的强调人体的线条,强调感官刺激截然不同,这种飘逸的美更持久。听老师说裙上的这些褶都是彝族姑娘们用指甲捋成的,但是看起来却和机器加工的一样。不得不赞叹彝族姑娘的心灵手巧。妞牛少女时的百褶裙,不得不提裙腰处的火镰纹,纹样源于自然,这也是昭觉依诺彝族最爱用的花纹。这种花纹似羊角,似厥基纹。这种厥基纹也出现在彝族女孩的钱包“洛斯”上。蕨菜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植物之一,彝族人一直與蕨基菜保持了亲密的关系。他们曾谢称它为“救命草”。声言他们世世代代就是靠蕨基度过了饥荒。因此对蕨基感恩戴德。把它们形象绘于画上。以表达纯朴的感情和祈福温饱的心理。中国现代工艺美术家雷圭元先生在《中国图案做法初探》中称蕨基嫩芽纹样为小钩子,力证了它之后成为中国图案无穷无尽变化的根基之一。

二、头饰

换裙仪式当然也少不了头饰的更换,仪式庄重而有趣,还带几分神秘的色彩,换下童裙的妞牛也把简单的三角形头巾换成了花头帕,把原来垂于脑后的独辫梳成双辫然后戴上新头帕用双辫扎紧。④长长的红珊瑚珠耳环搭在头帕上,彝族女孩的头帕呈方形搭在头顶,像个瓦盘又如屋檐般探出女孩的额头显着女孩的脸秀气灵动。等到女孩嫁人以后就把头帕叠厚两层,再把大麻花辫也搭在头帕上,彝族女孩很重视对颈部的修饰,颈部套上领牌显得颈部颀长。领牌和上衣是分开的,精美雕花的银领牌是富裕的人家才张罗的起的,因为彝族对换裙仪式的重视,即使条件不允许也会向富足的人家借用。在妞牛嫁人时通过头饰为我们演绎了华贵的色彩。在妞牛缠好头帕后在上面交叉着加了两条叫“哦歪”的头饰。使新娘妞牛显得更加端庄妩媚。上面还缀着银片,走起路来铮铮作响,给人风情万种的视听感受。⑤彝人用银饰象征财富。她的盖头是红绸的,和古代汉人洞房花烛的盖头很像。到了妞牛中年的时候戴上了黑色的荷叶帽,少了几分俏皮多了些许沉稳。

三、披毡

妞牛进入成年后开始织美丽的披毡,彝语称“擦尔瓦”圆领无袖,领口布下有微褶皱。擦尔瓦本身具有御寒、遮日、蔽雨、轻便等特点。披毡没有多少修饰,质朴、大方。依诺彝族男子爱穿原色白色的擦尔瓦,女子爱穿蓝色的。昭觉依诺的擦尔瓦没有流苏,形态更整体。凉山山高水冷,夜间可以作为被盖,白天为衣披着。⑥舞台上成群的妇女身披擦尔瓦行走,潇洒飘逸,感觉沉稳像古钟。如果再短一些就像是近两年市面上也流行过的欧美风格的针织披风,领部不做过多修饰,看似古老的传统服饰应该吸收多元的文化后再进行转化,或许会有变古朴为时尚的潜力。

服饰是各民族手工技艺水平的展现,又是各族价值取向和人类礼仪文化的重要内容。人们用敏锐的眼光去捕捉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形态美和色彩美,并加以思维抽象提炼而造就出图案纹饰。彝族依诺服饰的内容、形式、色彩极为丰富,多数是手工制作,是传统工艺的载体。他们将梦想编织在褶裙里,把美丽流泻在线条上。而深居大凉山的彝族文化传承至今势必会受到更为多元更为新鲜的现代文化,对服饰文化的保护并非单纯的把纹样色彩捡起来运用一番,必须在灌溉中发展,使其具有生命力。

彝族传统服饰的特点不在于做工的精细和造型的新颖,而恰恰是其古朴大气的风格能够将人深深打动。他们以古老传统的文化为设计源泉,彝族传统服饰好像是一支待放的花苞,在凉山这片土地上期待被滋养后慢慢地绽放。

参考文献:

[1]林茨.百褶裙[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P27

[2]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千年凉山[M].四川文艺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一版,P119

[3]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千年凉山[M].四川文艺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一版,P119

[4]伍精忠.凉山彝族风俗[M].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年12月第一版,P166

[5]陈国光.中国彝学[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第一版,P433

80后工作以后的经典变化 篇9

1、不怎么爱发短信了,有什么事还是通个话比较好,并且喜欢长话短说。

上学那时候,电话不舍得打,有事没事都宁愿抠短信,并以此为乐。手机里总存着那么几条搞笑或者矫情的短信,常常调侃自己或者朋友是不是得了手机综合症,因为有事没事总喜欢掏出手机看看有没有短信漏读了。

上课的时候,晚上睡觉前,必修的内容肯定是发短信。和老同学倾诉感情上的喜怒哀乐,和恋人打情骂俏,和家人唠唠琐事……

偶尔也会收到极品男(或小学妹)的肉麻短信,或一本正经警告人家不要骚扰,或苦口婆心请他(她)不要浪费时间和感情……

总之从前,我们是那样依赖短信,明明一句话可以说清楚的事情,偏偏编辑大段大段的文字,而对于心仪的对象,发一条短信更是挖空心思,收到他(她)的短信,更是视若珍宝。

还记得那时候好傻,手机里的短信实在存不下去,但是又不舍得删掉,于是用一个小册子专门记录下来。一些是经典搞笑的,一些是友情的,一些是爱情的,一些则是专属于我和他的。

再看现在,除了逢年过节,礼节性问候朋友,转发一些节日祝福,平时则很少发短信了。收到的短信倒不少,无非手机报、天气预报、骗子骗钱的短信、推销保险的短信等等。再也不怕漏读短信,反而常常会积累很多条的未读短信。

2、不再喜欢花太多时间沉浸在感情的思考中,开始觉得那种煽情的小情结已经不属于我了。

爱情,曾经如同空气一般难以或缺,没有爱,就像缺水的鱼就要窒息。

那时候感情就是生活的重心,在爱和被爱的时候,我们柔情百结,一点点的小幸福,都被无限放大,一遍遍回味。

放纵自己情绪化,在他面前任性和发脾气,无端的相信,他永远包容。

失恋的时候故作坚强姿态,一遍一遍读“若一个男人怠慢你,不要为他哭”,然后在一个个无人的夜哭醒过来,为那个不爱自己的男人肝肠寸断。

而现在,工作才是关乎身家性命的事,如果还如小女生一样再纠结于爱与不爱的漩涡里不能自拔,似乎有点不可理解。

3、孤单的时候不再觉得落寞,不再顾影自怜,反而有时候挺喜欢独处的,喜欢上上网,听听歌,看看电影,并且自得其乐。

偶尔玩玩游戏,但是不再玩升级类的了,因为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有时也因为没有了耐性。

在觉得无聊或者压力大的时候,宁愿选择一些小游戏还有竞技类的游戏,玩过以后,生活继续,加班照常。

不像从前,独处往往是一种煎熬,一到周末如同被困的野兽,没有几个朋友相伴,总觉得日子太长,太无聊。

而打游戏通宵更是家常便饭。

4、小时候觉得电影院是个很浪漫的谈情场所,渴望有一天,和心爱的那个人,抱着爆米花,依偎在一起,看

浪漫缠绵的影片,感动得一塌糊涂。

而现在我们会偶尔抽出空来去电影院看电影,但更多的是冲着熟悉的导演或者喜欢的演员去,往往没有浪漫的情节。

有时也对话剧感兴趣,比如武林外传、杜拉拉升职记等,没事的时候也觉得相声是个不错的解压方式,电脑里放着郭德纲的段子

5、偶尔哼着的歌,还是好几年前熟悉的旋律,有些歌词都记地不太清楚了,但是依然接着哼。

这些歌或者是从前校园里经常放的:

“很爱很爱你,所以愿意……”

“我愿意为你,我愿意为你,忘记我自己……”

“我第一次说爱你的时候……”

“十年之前……十年之后……”

也或者是偶尔心里头莫名的感伤,突然就哼起曾经让我们流泪疗伤的歌:

“好心一早放开我,从头努力也坎坷,统统不要好过……”

6、床头会至少放有一本好书,会经常翻来看。

别人推荐的书,会到网上了解一下介绍,如果也觉得好,就会买一本。

对于热销的小说,也会买来一套,慢慢读,比如“鬼吹灯”、“明朝那些事儿”……

当然,那些跟工作相关,给自己充电的书,也会买来读一读,比如怎么更好利用时间,如何管理等等

7、打电话给父母的时候开始叮嘱他们要注意身体健康,有时候觉得自己反倒像大人,他们像孩子。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父母有事会找我们商量,有时候会像孩子一样抱怨、希望得到我们的安慰,有时他们在我们身上找到安全感。

有时候他们做的不对,我们会激动得大声嚷嚷,千叮咛万嘱咐,而父母乖乖听着,乖乖去做。

偶尔回家看见父母佝偻的身体,不再像小时候一样高大,无所不能,反而开始依赖我们自己,心里有点难过,忍不住有点想哭。

8、加了很多QQ群和MSN群,从小学同学到工作后同事,也有聚会或者参加活动认识的,还有兴趣一致的或者星座一样的,但是不怎么爱在群里发言,只是偶尔打开来看看他们说了些什么。

9、有一个博客或者空间,有时候会写些东西,上传一些照片。

我不会经常去到处走访别人的博客,但是偶尔也会去看看踩我博客的是什么人。

并不在乎来访问的人有多少,但是如有留言,也会认真回复。

但是更多时候博客里的东西是写给自己看的,并不在乎别人怎么说

10、开始发现不吃早餐的严重性,不管怎么样也会买个早点填个肚子。

从前对于自己的健康很自信,从来不在乎熬夜,不在乎吃不吃饭。

现在开始意识到身体真正是革命的本钱,身体上的小小警告,有时候让我们恐慌,每日的早餐就再也不敢忽略了。

有时也会自己做一杯豆浆,有时会早点到公司,在附近吃了早点再开始干活。

11、你永远给不出你年龄的确切答案,24还是25,24岁半吧。

不知道是不愿意想年龄,还是真的没时间去思考自己多大了,每当别人问起年龄,真的要算一下,才知道自己多大了。

有时自己被自己吓一跳:25了?晕死,一晃眼就奔三的人了?

然后对于婚姻、对于事业,我们又要会好好的感慨一番。

12、有个帐本,不会像以前一样不知道钱花哪里去了。

都奔三的人了,对自己的将来要有个打算了,再像以前一样月光,会觉得很没安全感,于是学习记账,或者找个小本子,或者在网上找个记账软件,隔段时间会回顾一下自己的记账情况,分析下钱是怎么花的,有时间的话,也会到论坛发个帖子,晒晒账本,写些记账的心得体会。

13、不再有事没事就去逛超市,经常是花一个周末的时间在超市购物,并且买好一周乃至半个月的生活用品。冰箱空了的话也会记得塞满。

14、不再浪费水,也不再浪费电,更不会浪费粮食。

自己做的饭菜,即使没吃完的剩饭剩菜,也不舍得轻易倒掉;临睡前会关好门窗,检查水电

15、衣服可能不会很多,但是至少体面。

不再滥买衣服,一旦买,就买件好的。

16、从前和兄弟或者好友喝酒就图的是个痛快,不醉不休,醉了发酒疯,抱着别人哭,醒来后悔。

现在偶尔和朋友同事们聚会,也会喝点酒,但是绝对不会轻易让自己醉,即使醉,最后的一点清醒也会努力让自己保持仪态

17、小时候喜欢把东西到处乱扔,现在看见哪里不整洁了你会自然而然收拾一下,乱七八糟的你不舒服。

18、当看到很小的小朋友的时候,觉得童年真美好

19、有一个经常逛的论坛,从前是在天涯看可乐帖,现在是理财大学学习理财、聊八卦。

营改增后视同销售的范围变化 篇10

营改增后对于货物类的视同销售范围并没有发生变化;看《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四条中的规定。

对于服务类的视同销售范围,营改增前后变化比较大,主要变化对比可以参考下表:

详解:

营改增后视同销售的服务范围扩大至无偿提供全部类型的服务,而不仅限与自建建筑物后销售的自建行为这一项。其中,营改增后服务、不动产、无形资产视同销售行为中以下几个方面需要特别注意: 重点一:外购的服务无偿提供是否需要视同销售?

对于企业外购的服务向其他单位或个人无偿提供的,是否需要视同销售目前法规以及各地税局公布的口径中均未提及。

外购的服务用于业务招待的,可以不需要视同销售,但相应的进项税额需要转出。若是用于业务宣传的,如在活动现场免费提供的修甲,抽奖以旅游为奖品的,则需要视同销售,相应的进项税额也可以抵扣。

重点二:用于公益或者以社会公众为对象的不需要视同销售

无偿提供的服务或转让的无形资产、不动产用于公益事业或者以社会公众为对象的不需要视同销售,但是这对于货物类的视同销售中并没有这一规定,即以自产或外购的货物用于捐赠,还是需要视同销售的。

重点三:自然人无偿提供服务不需要视同销售

其他个人(即自然人)无偿提供服务是不需要视同销售的,但其他个人无偿转让无形资产或不动产则需要视同销售。

重点四:为企业雇佣的员工提供的服务不需要视同销售

为企业员工提供服务不属于销售服务的范围,那就更谈不上视同销售了!因此,为员工提供服务的费用可以直接计入“福利费”中核算,但记得相应的进项税额也不能抵扣。

举几个比较常见的例子让大家能够加深理解:

其他特殊情形:

在购买服务或货物的前提下赠送的物品或服务,可以作为销售折扣处理,不需要视同销售。例如:

●酒店住店赠送的早餐服务 ●消费满一定金额赠送水果盘/菜品

二、视同销售如何定价?

确定一项行为是视同销售行为后,需要申报缴纳增值税,视同销售行为销售额的确定可以按照以下分类进行确定: ●视同销售的标的物是外购的:按照外购时的价格作为销售额 ●视同销售的标的物是自产的:分三种情况讨论

a)企业有同类服务、无形资产或者不动产销售的:按照企业近期出售的平均价格作为销售额

b)企业没有同类服务、无形资产或者不动产出售的,但市场上有出售的:市场上近期同类出售的平均价格为销售额

c)企业没有同类服务、无形资产或者不动产出售,市场上也没有出售的(如:定制服务):按照组成计税价格为销售额 组成计税价格=成本×(1+成本利润率)

特别提醒:

改革开放后服饰的变化 篇11

【摘 要】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时尚服饰设计专业群通过多年的建设,分析问题,深入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专业建设方面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开创了属于时尚服饰设计专业群的特色发展之路。

【关键词】时尚服饰设计专业群建设 问题 措施 发展方向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时尚服饰设计专业群现有服装与服饰设计(核心专业)、皮具艺术设计、人物形象设计、艺术设计4个专业。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为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省级精品专业、特色专业(优秀等级)。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已建成为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省级“优秀”生产性实习实训(教师认证培训)基地。服装与服饰设计教学团队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主持省级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试点项目。《服装品牌设计与企划》为首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突出,学生获得2016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服装制版与工艺”赛项一等奖、第七届中国·国际经编设计大赛金奖、第八届NAFA杯中国国际青年裘皮服装设计大赛铜奖等多项大赛奖项。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代表学校参加了“2016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举办了毕业生作品专场发布会,获得了“人才培养质量奖”“尚坤塬·最具商业潜力大奖”,得到了院校同行的赞誉及包括中国新闻网、湖南卫视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专业知名度与美誉度迅速提升。

回顾时尚服饰设计专业群近年的专业建设之路,我们一直在思考,我们的专业建设目前有哪些问题?产生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应该运用什么样的措施与办法去解决它呢?我们通过分析问题,深入思考,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大胆进行了改革实践,在专业群建设上面取得了突破。

一、时尚服饰设计专业群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一)问题一:行业和市场的快速变化,使专业设置跟不上步伐

每年我们都进行调研,调整专业设置。但是,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企业经营模式和职业岗位时刻都在发生巨大变革。由于专业培养的周期性,专业设置的调整步伐有点滞后于经济新常态的快速变化,预测市场,引领行业,紧贴职业变化及时调整专业结构还做得不够。

(二)问题二:师资队伍结构需完善,师资队伍水平提升不明显

经过国家骨干校等项目建设,时尚服饰设计专业群师资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及专业结构有待完善。教师的整体技术水平还无法领先行业,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滞后于行业技术发展,导致校企合作项目的质量达不到企业标准,影响企业合作的积极性。而目前教学、项目建设任务繁重,培养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使得进一步提升教师技术水平还存在困难。

(三)问题三: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水平、运用实效有待提升

时尚服饰设计专业群的信息化资源建设以空间课程、省级项目如服装设计专业MOOC、名师课堂等为主,多数教师信息化资源研发制作能力不高,不会制作FLASH动画、视频剪辑等,受技术能力限制,原创资源的质量与水平有待更进一步提高。信息化资源审核机制、教学应用机制不够完善,导致资源应用不常态化,有资源封存现象。教师信息化教学理念有待提升,部分教师还没有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总认为改变固有的教学习惯不适应,太麻烦,信息化教学改革积极性不高。

(四)问题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创新不够,教学效果提升幅度不大

教育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教”与“学”的双向互动。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及,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学生具有更强的独立精神和自我认识,传统的教学方式逐渐丧失了吸引力。尽管部分教师在不断尝试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但是由于没有整体规划,系统研究,推广使用,使创新力度不够,教学效果提升不明显。

(五)问题五:产教融合,校企共同育人体制机制有待加强

虽然校企合作的工作做了很多年,但是校企合作还存在“剃头担子一头热”的现象,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导致校企合作停留在浅层次,深度不够。如学生顶岗实习多以流水线为主,教师下企业也难以在核心技术岗位工作,校企共建基地,双岗交替育人,互聘互培,合作研发,订单培养等深度合作难以为继,共同育人的体制机制有待加强。

二、时尚服饰设计专业群建设的措施及解决问题的办法

经过调研,深入思考,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进行了改革实践,进一步提升时尚服饰设计专业群的建设水平。

(一)问题一的解决办法

1.组成团队,密切关注行业发展,预测市场变化,深入研究职业岗位变化趋势、前瞻性,及时调整专业结构与培养方向。以人物形象设计为例,经過对2015届人物形象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研,发现该专业学生的身材条件以及颜值对入行很有帮助,因此计划将原本设置在时装设计专业下的时装设计与表演(时装设计、表演、营销),今年调换到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下,开设人物形象设计与表演专业方向(人物形象设计、表演、时装设计)。人物形象设计与表演、时装设计与表演隔年招生,将人物形象设计专业、人物形象设计与表演、时装设计与表演三个专业方向进行对比研究,看哪个专业方向的就业更好,更受市场欢迎。

2.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趋势,调整专业及建设课程。比如针对“互联网+”,可增设服装设计与电子商务专业方向,侧重于网络运营的原创品牌设计师培养;针对“中国制造2025”,在时装设计与制版专业方向中增设服装生产智能化、自动化课程;针对全民创新创业,改革“服装市场营销”课程内容,以创业计划书为主线任务,将市场营销知识融入其中。

(二)问题二的解决办法

1.教师顶岗实践,主要是了解行业发展趋势,提升专业技能水平,应由学校统筹联系龙头企业,到核心技术岗位、关键岗位顶岗锻炼。也可以在学校成立技术研究机构,聘请高水平专家,组织教师进行技术研发,提升专业技能水平和技术研发能力。

2.近年来,通过狠抓毕业设计作品质量,教师专业能力得到了一定提升,但是提升的幅度还不明显。学生作品纵向比较,有所提升,但是与知名院校横向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既是学生的差距,也是教师的差距。以服装专业为例,我们通过参加中国大学生时装周、湖南省高校毕业设计校际联展等重大活动及项目,促进教师提高专业技能。如我校作为唯一高职院校参演湖南省高校毕业设计校际联展,来自浏阳花炮、菊花石雕的非遗创意系列作品获得了服装行业以及院校同行的高度评价。

3.有计划地引进、招聘、完善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使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合理,数量充足。通过“老带新”“新老交替”,保证教师有时间、有精力、有条件来进行技术研发和教学研究,实现师资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4.采用年薪制或商业合同制,从行业企业聘请高水平能工巧匠、技術专家担任兼职教授,带领教师团队完成规定的技术研发项目。

5.教师职业能力包括教学能力与专业技术能力。我院曾选派管理干部、工学部主任、专业带头人、一线教师进行职业教育海外培养,加强了专业技术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培训。

(三)问题三的解决办法

1.强化信息化技术培训,提高教师动画制作、视频编辑的能力。可设立院级信息化项目,根据专业分布情况,整体规划,合理分配项目名额,跨系跨专业组建团队,建设微课、MOOC等直观生动、学生易学爱学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2.完善信息化应用管理机制,严抓过程监控。由立项的项目组实施运行,展示推广。对取得突破性的应用成果设立激励机制,通过“领头羊”效应,整体调动全院师生的积极性。

3.建设达标的微课、MOOC项目,通过专门机构或者学术委员会验收,可以与学院选修课、学分制改革联系起来,将优质信息化资源真正用起来。

(四)问题四的解决办法

1.组建团队,全面调研“互联网+”时代特征和95后、00后学生的特点,深入研究适应学情变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大胆尝试,创新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

2.侧重工作方法能力、设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以学生为中心,实施多元化、个性化教学,注重考核标准的共性与个性特征,保证学生个性化成长。比如我们的时装设计与营销、时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课程设置、考核评价方式均有差别。

(五)问题五的解决办法

1.校企合作难以深度展开,体制机制改革很重要。要通过利益捆绑让企业成为办学的一分子,充分发挥企业在育人过程中的主要作用。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企业本身的生存压力较大,导致企业与院校合作更注重实效,有时难免显得急功近利。因此,校企合作首先要明确双方的责、权、利,应首先确保企业的利,这样企业的积极性才会高。

2.目前,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专精化程度普遍落后于企业。如果教师不能解决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核心技术问题的话,企业的兴趣不高,不愿参与校企合作。因此,全面提高教师的技术研发水平,使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引领行业企业发展,有利于引发企业合作的积极性。

3.依托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以服装为例,湖南的服装行业不景气,知名企业微乎其微,无法给予我们专业建设以更大的支持力度。在这样的产业环境下,我们只有放眼全国,向知名院校学习,将专业的特色发展放在首位,通过高水平的专业建设,促进湖南服装产业发展。

三、时尚服饰设计专业群的建设发展方向及进一步做法

1.依托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校企合作开展人才需求调研,确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目标,形成适应产业链岗位需求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群定位与产业群需求相结合。

2.对接最新的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及岗位规范,构建“专业基本能力+岗位核心能力+职业拓展能力”能力递进的专业群课程体系。融合非遗传承创新,建设专业群共享课程、岗位核心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三类课程群,通过空间课程、微课和MOOC建设,集成专业群数字化共享教学资源库。

3.将企业项目、行业大赛、侗锦与侗族服饰研发等引入教学中,加强项目教学,现场教学,充分运用任务驱动、研究探讨等方法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产品展销会、大赛、毕业设计展示开放周等平台,构建“社会评价、市场评价、企业评价”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形成以“专业+项目+工作室+市场”为核心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4.以师德师风、教研能力、专业能力建设为内容,打造跨界合作教师团队,通过互动教学、非遗创新、课题研究等形式,将团队打造成具有凝聚力与向心力,具有开放、包容、分享、责任意识的一支队伍。

5.依托世界大学城空间平台,全面构建信息化教学管理模式。建设“学分银行”,实行弹性学制,开展校企之间、中高职之间的学分累积与认定,通过毕业设计展示开放周、设计大赛、作品展销,构建以“社会、市场、企业”第三方为主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在职业教育蓬勃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路还很长,我们感觉任重道远。今后,在学校“创双一流、创卓越”的新形势下,我们将以创一流专业群为建设目标,以卓越校“时尚服饰设计专业群”为主要建设任务,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校企合作为主要途径,提升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及企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将时尚服饰设计专业群建设成为全面对接产业链岗位需求,为产业群系统服务的教育教学典范。

上一篇:拿高工资的五个坏处下一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