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2024-05-24

关于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精选8篇)

关于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篇1

关于XX村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

一.引言

2010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十二五”规划,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全面建设小康和现代化、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重大部署,是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重大措施,是实施可持续发展观的必经之路,是时代的呼唤,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和心声。本着调查家乡新农村建设情况的初衷,我开展了这次的调查活动。

调查时间:2014.4.03-2014.4.07 调查地址:

调查对象:村内15~45岁的村民 调查方式:以问卷调查为主

社会调查内容:主要调查村民对新农村建设了解多少,以及新农村建设中所出台的各种优惠政策和制度又了解多少,是否有从中收益,觉得本村内的新农村建设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

二、调查结果分析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对“三农”问题日益重视,对农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虽然新农村建设已经逐步走上轨道,但是这次的调查中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当前存在的问题 1.农村人口多,农民素质偏低。

(1)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大多数农民受教育的年限比较短,文化程度比较低,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己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机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

(2)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

(3)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2.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

(1)农村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基础薄弱。(2)村镇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建设水平低,脏乱差的现象普遍。(3)农村科技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影响了农民增收。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势单力薄。

3.基层组织建设仍显薄弱。

(1)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

(2)部分农村党员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

(3)现在农村普遍存在着法律观念淡薄,社会风气不正的问题。所以导致了基层组织建设不能更好地进行。

4、在新农村建设中,一些市级帮扶单位对新农村建设重视程度不高,对接不积极主动,支持和扶持力度不够。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农民素质偏低的原因。

(1)村民的思想还较为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

(2)九年义务教育普及以来,农村劳动力中多为初中文化程度,高中以上程度所占比例较低。

(3)文化程度的低下,导致了村民们对新事物和新技术不能很好地接受,所以只能进行粗放经营农田,出外打工也多是以体力劳动为主。

2.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的原因。

(1)农村教育负担仍然很重,为接受高等教育的成本仍然很高。

(2)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缓慢,乡村医院条件较差,设备水平也较低,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院需要到县上的医院才能享受到报销。合作医疗制度最大的问题是,县级和乡级医院能不能有效地利用这笔钱来真正地为农民谋福利。当地一些农民甚至到了有病也不去合作医疗社的地步。

(3)社会保障事业刚起步,农村的社会救助体系还不是很完善。3.基层组织建设薄弱的原因。

(1)多数农村党员年龄偏大,思想跟不上形势发展。

(2)村民的法制意识还较为单薄,农村法制建设相对落后。农村社会法治文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三、建议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人物,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就XX村的实际情况而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前思路可以理解为:努 力推进和实现农村的农业产业化,农民知识化、村镇文明化、社会保障化和管理民主化。

(一)坚持政府引导,建立长效机制,助推新农村发展。营造浓厚氛围,形成强大合力。

1.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2.加快城乡统筹,促进和谐发展。3.成立领导小组,完善新农村建设新理念。

(二)提高农民自主创新能力,切实注入农村建设新动力

1、抓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推进新村镇建设。

2、继承与发扬并重,促进村风文明建设。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乡风文明。

(三)加快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1.加大对乡镇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确保基层组织运转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正常需要。

2.加大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投入,发展基础产业。坚持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整个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优先领域,率先发展。

3.有效整合建设资金,千方百计协调解决新农村建设融资难的问题。

(四)加强农村人才的培养,人才是发展之根本。

1.提倡机关干部下乡、大学生插队入村官可以给农村带来新鲜的气息,个别成功事例也确实促进了一些乡村的积极变化。

2.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要充分发挥基层农技部门和科技人员的作用,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强农民就业创业的能力。

3.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办好农民图书馆、文化馆、老年活动室等,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五)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夯实农村发展基础。

1.调整建设资金的投向和结构,更多地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农业综合生产、农村教育卫生文化、基层人才建设和社会保障工作,多渠道、大幅度增加财政对“三农”投入总量。

2.在大力争取中央和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基础上,要加大水、路和村容村貌的投入,回强支持农田和水利,农村安全用水和农村能源建设,大力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

(六)加大对农村环境建设的改造。更多地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农业综合生产、农村教育卫生文化、基层人才建设和社会保障工作。

1.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建立科学、高效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体系,要根据各乡镇,各村队不痛发展条件编制不痛的规划,规划建设模式力求形式多样。2.切实抓好试点村建设,要按照“突出重点,示范引导”的原则。

四,结语

新农村的建设不仅仅是经济层面上的建设,而是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全面发展的建设;新农村发展的中心不仅仅是使农民增加收入,而是全面提升农民素质,让农民更好地发展;新农村的建设不仅仅是让农民去干,而是村中的基层领导带头去干,去为农民服务。

中国的建设是我们这一代人所要继续背负的责任,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勇于承担时代赋予的责任,敢当重任,为新农村建设献计献策,为最终实现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这次的实践调查,我学习了解了许多国家出台的关于扶持农村发展的政策,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了解了新农村建设以来农村生活的巨大变化。在了解了这些情况后也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了一些新农村建设中的问题,以及自己的一些浅薄的见解。这次的调查达到了初步的预期目标,对整个村的新农村建设有了基本的一些了解。

但是由于准备工作做的不是很充分,所以问卷的问题选择没有面面俱到,没有细化到一些细节的设计。而且由于进行调查的时间大部分的年轻人都属于外出打工期间,所以问卷的填写缺失20-30岁之间一部分人的调查。

今后可以多和其他同学一起合作,进行问卷调查的制定,并且可以不止进行问卷调查,也可以进行电话、网络一些通讯方式的调查,相信这样得到的数据会更加贴近真实。附录:

新农村建设调查问卷

您的年龄: 您的性别: 您的文化程度: 您家中有____口人

您家中的劳动力人口为_____人

一,政治方面

1.您对国家提出“新农村建设”这一政策有多少了解? A.非常了解 B.了解一点 C.不了解 2.你了解这一政策的主要途径是:

A.政府宣传 B.新闻广播 C.从其他人那里听说 3.对于村里的村务收支公开情况,您觉得: A.公开,公正 B.基本上还行 C.不清楚

4.您认为村里的党员能代表农民的利益、反应农民的意见吗? A.能 B.不能 C.不清楚

5.村里进行村委会民主选举时,您有积极去参与吗? A.有 B.不一定 C.没有 6.您觉得村里的选举是否民主? A.民主 B.还可以 C.没有关注

7.您是否欢迎大学生到农技部门进行下乡,或者来到本村当大学生村官? A.欢迎 B.不欢迎 C.无所谓

二,经济方面

1.您家中的收入来源主要是:

A.传统农田 B.、外出务工 C.个体经营 D.家庭副业 E.其他______ 2.您对自己目前的收入满意吗? A.满意 B.一般 C.不满意 3.您家中的支出主要有:

A.子女教育支出 B.维持基本生活支出 C.生产资料支出 D.医疗支出 4.您认为目前提高自己收入的主要困难在于:

A.文化水平低 B,缺乏途径 C.需要投入的成本高 D.其他___ 5.您觉得供子女上学困难吗? A.没有困难 B.有些困难 C.非常困难

三,文化方面

1.您希望您的子女(或者您)的受教育程度是:

A.读完义务教育就好 B.本科或者本科以上学历 C.能读到什么程度就读到什么程度

1.您觉得您的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吗? A.丰富 B.一般 C.不丰富 2.当地政府部门是否组织过集体性的文化活动? A.经常组织 B.偶尔组织 C.没有组织 3.您觉得村里不好的风气是什么?

A.封建迷信的现象比较普遍 B.红白喜事大操大办 C.赌博的现象比较普遍 D.其他____ 4.你觉得村里搞迷信活动的人多吗?

A,很多,大部分人都有 B.有一部分人有 C.很少,个别现象 5.目前您村中有哪些文化公共设施?

A.文化活动广场 B.村广播室 C.村级文化室 D.农家书屋 E.其他____ 四,社会方面

1.免征农业税对您的生活有明显改善吗?

A.很明显 B.有,但是效果不太明显 C.还没看出效果 2.您是否有加入新型农村医疗合作? A.有 B.没有

3.您对新型农村医疗合作住院报销情况是否满意? A.非常满意 B.基本满意 C.不满意 4.您在村中看病方便吗? A.方便 B.一般 C.不方便 5.您对村内道路状况满意吗? A.满意 B.一般 C.不满意

6.在新农村建设中,对原来的环境是否进行了保护与开发? A.是 B.否

最后,您对现在村内的新农村建设还有什么建议和意见吗?

感谢您的真诚回答!

关于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篇2

1印家村基本情况及发展现状

印家村位于山东省邹平县魏桥镇驻地以南5公里,地处镇规划的高效农业产业园区。该村现有人口839人、219户,全村可耕地面积2000亩,其中有400亩租赁给了农产品公司,用于建造蔬菜大棚,生产有机蔬菜、水果。2015年,该村人均收入为11000元。

自新农村建设以来,县、镇政府先后投资近200万元用于村内绿化、硬化、亮化、净化和美化。其中投资120万元硬化村内道路5.3km,道路硬化率达100%,投资17万用于村内绿化、亮化,种植各类苗木6000余棵。该村还通过政府投资和自筹资金修建了占地1200平方的综合大院和文化广场,为村民开展文体娱乐活动提供了场所。同时,村里还设有社区卫生室,为村民看病提供了方便。

通过多年的新农村建设,该村呈现出了一片欣欣向荣的局面,尤其是在村容、村貌、道路硬化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的成绩尤为突出。村庄的规划合理,村民的居住环境和村庄的卫生条件良好,村民幸福感比较强。

2印家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些年来印家村在各个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由于农村发展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以及村民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印家村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2.1村民整体文化水平较低,经济来源渠道单一

印家村村民中,大学学历的有20人,高中学历的有101人,初中学历的有513人,小学学历的有143人,文盲有62人。村中初中以下学历(包括初中学历)人口占总人口的85.58%,文盲率为7.4%。由此可见,村民的文化水平比较低,文盲比率也偏高。

村中的农民除了每家每户几亩地粮食的收入外,大多数都选择去县里和镇上的企业打工,据统计有五分之三的村民外出打工。即便如此,由于村民主要从事技术含量低、操作简单的生产活动,因此取得的打工收入较低。收入较高的也仅有2000元左右,同时外出打工的村民大多都是家里的顶梁柱,无形中又增加了经济压力。

2.2村民对建设新农村积极性不高,缺乏自主性和主人翁意识

在本次的调查活动中,很多村民不了解什么是调查问卷。并且都不愿意配合调查,生怕给自己的村子带来什么不好的影响。当询问他们村中的事务时,他们大多都避而不谈,有些在外务工的村民对村中和集体的事务更是知之甚少。当询问他们有关新农村建设的问题的时候,很多村民都显得对新农村建设很陌生,更不用谈怎么样建设新农村了。有些村民甚至说新农村建设与他们没有任何关系。

通过这个现象,可以看出很多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和意义都不了解,对如何建设新农村也缺乏积极性,并没有真正的参与到新农村的建设当中来,缺乏自主性和主人翁意识。

2.3缺乏相应的技术指导,村民的农科知识和相关技能培训不足

通过调查,村民们都表示他们在生产中缺乏相应的知识和技术,他们希望政府以及其他机构能够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从而来解决他们在生产中的需求。通过统计,村里参加相关专家或科技人员的培训和指导的次数最多只有2到3次,每次培训也只是派出一到两个代表参加,以至于在实际生产中效果甚微。并且培训的过程也仅仅是由相关专家和科技人员进行集体授课,并没有真正来到农村的田间地头,实地为村民传授相关的知识和经验,从而来帮助村民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在授课结束后,也未与村民保持沟通,以至于村民在实际生产中遇到相关的问题仍然无法解决,也无处寻找帮助。

2.4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增收渠道狭窄

通过调查发现,印家村中并没有集体企业。村中取得集体收入主要依靠土地租赁来获得,村里共租赁了400亩土地给县里的一家农业科技公司。这家公司是印家村引进的唯一一家企业,主要从事的蔬菜、水果的大棚种植。该企业由外村人投资,并且村集体和村民都没有对这家企业入股。除此之外,该村并没有服务等属于第三产业的企业在村中落户。

村民人均收入提高主要依靠村民自身在外打工来实现,而不是通过创业和集体企业分红来实现。由于村里集体收入是依靠土地租赁来获得的,所以增长空间有限,增长速度缓慢。并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农民的收入。

3推进印家村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3.1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科技推广的力度,对农民进行文化再教育

政府以及相关机构应当为村民提供再教育的机会,从而提高村民的综合素质。要以村民的切实的需求为依据,科学的制定培训内容,实行定向培训,从而把传统农民培养成能够适应社会分工发展要求的有技术、有文化和高素质的新型农民。要实现村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唯有使村民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发展的分工需求,以此来带动整个村庄的经济发展。最终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同时,政府也要加大对先机农业科学知识的宣传、推广和普及,完善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动植物病虫害防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从而减少村民因气候和病虫害等问题所导致的损失。从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农业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要与村民保持沟通与联系,定期与村民进行交流,深入田间地头,争取第一时间为他们解决相关的问题。

3.2加强农业和农业经济的发展,以促进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一方面,该村要统筹好发展农业的工作,保证粮食产量的稳定,可以适当调整粮食生产结构,依据市场需求来种植相应的农作物。利用现有的农产品资源,例如可以利用农副产品的深加工来增加收入,延伸农副产品的产业链。依据市场需求,发挥主导产业的优势,与村里农产品企业合作,发展生态型无公害农产品产业。

另一方面,农产品的生产极易受到气候、虫害等外部因素的影响,所以印家村如果只单纯的发展农业是很难实现新农村假设目标的。所以,印家村可以依靠自身的地理位置优势,发展第二、三产业,例如村民可以开办农家乐、特色采摘园。同时政府应当鼓励村民自主创业,对自主创业的村民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

3.3大力增强民主建设,使新农村建设深入民心

要健全和完善村民的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村民的自制机制。对村民定期进行教育和培训,从而增强村民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能力。要保证广大村民的知情权、建议权、参与权、选举权和监督权,真正做到让村民自己当家做主。

基层党组织要不断增强自身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广泛的联系群众,实现群策群力、集思广益,不断提高带领村民致富的能力。同时要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力度,使广大的村民真正的了解中央的政策,从而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到新农村的建设中来,保证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发展。

3.4政府应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农业政策的有效执行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为其保驾护航。近年来,虽然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约束力也不够强。因此,政府要不断完善法律体系建设,将国家法制建设和农业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利用完善的法律体系来保障农业科技的顺利推广。

参考文献

关于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篇3

1.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发挥了较好的支持推动作用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历史任务。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制定了《吉林省2006~202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纲要(草案)》,设立了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2006年专项资金规模1亿元,2007年增加到2亿元,2006~2010年5年累计投入省级专项资金9亿元,重点支持农村产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农村环境建设,突出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两个重点,促进了农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党的建设,使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概括省级专项资金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

1.1带动了各级财政投入,形成了省市县乡四级财政共聚财力和共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大好局面 据统计,5年间市(州)和长白山管委会投入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1.46亿元,县(市、区)投入专项资金10.77亿元,乡镇投入4.09亿元,加上省级投入,各级专项投入总计达到25.32亿元。其中,省级财政投入占35.5%,市(州)级财政投入占5.8%,县级财政投入占42.5%,乡级财政投入占16.2%。

1.2有效捆绑了各类资金项目和集聚了社会各方面力量,专项资金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效应十分明显 在省专项资金引导支持下,按照资金项目投入渠道不改、使用方向不变的原则,进一步整合和打捆使用农村泥草房、道路交通、安全饮水、电网改造、商贸网点、市场流通、清洁能源、科技推广、广播电视、文化体育、农家书屋、信息网络、职业教育、扶贫开发、畜禽养殖、绿化美化、环境整治、社区建设、兴边富民、水库移民等项目资金,集中投向新农村建设,形成合力。在整合项目的基础上,在全省进一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主动参与的新农村建设有效推进机制,有效整合各级领导、部门单位、大专院校力量,创新建立了村企共建、军民共建、部门帮建、社会捐建、干部回乡援建的新农村建设有效方式。同时,积极发挥了乡村集体和农民投入的主体作用,形成综合性、多元化投入格局。5年间,全省新农村建设总投入达到227.06亿元,其中整合各类项目投入46.43亿元,占20.4%;各级各部门单位帮扶投入14.74亿元,占6.5%;发动社会能人和有关团体、企业捐助投入3.9亿元,占1.7%;乡村集体投入51.55亿元,占22.7%;农民自主投入94.12億元,占41.5%。省级专项资金辐射带动效应达到1∶25.23,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1.3有力支持了项目建设,推动了农村产业发展、农村民生改善和村屯改造 5年时间,省级专项资金支持了试点阶段“百镇千村”和深入实施阶段1000个示范村建设,支持农村道路、饮水、桥涵、清洁能源等基础设施项目1538个,支持农村文化广场、村部、卫生所、有线电视等社会事业项目609个,支持农村院墙、边沟、垃圾处理等环境改造项目437个,支持建设畜禽养殖小区424个,支持改造农村泥草房50110户。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

1.4强力推进了新农村建设规划,确保新农村建设科学化 全省新农村建设始终坚持和把握规划先行的原则。5年时间,利用省级专项资金累计投入规划编制经费2220万元,地方配套3280万元。开展并完成了全省696个乡镇(街)、9306个行政村、38539个自然屯和364个国有农场的自然概况、经济发展、农民收入、主导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规划布局等11个方面数据普查,支持完成了28个县(市、区)域镇村体系规划编制和1361个试点(推进、示范)村、51个省级试点镇建设规划编制任务,促进了城乡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建设。

1.5支持启动了多层次、大规模培训,提高了各级干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能力和工作信心 5年时间,在省专项资金的支持下,先后举办了地厅级领导干部新农村建设培训班,组织了全省60个县(市、区)县委书记和县(市、区)长到中央党校参加新农村建设培训,对全省624个乡镇党委书记进行了新农村建设知识培训。从2009年开始,利用5年时间,对1万名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选聘高校毕业生(选调生)进行系统培训,实施3年已完成培训任务6000名。还支持组织3期90人的韩国新农村建设培训班,组织5期200人到长三角、珠三角考察新农村建设活动,进一步拓宽了新农村建设思路。

2.当前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投入使用面临的问题

从调研情况看,省级设立的2亿元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尽管发挥了较好的效果,但目前已经出现了总体规模少、支持力度弱化、拉动带动作用下降的新问题。具体表现在:

2.1建设成本快速攀升,极大地削弱了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支持力度 调查中发现,农村各项建设上已经出现3个大幅度上涨:一是建筑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长岭县前七号镇大三号村现行农村建筑材料价格与2007年比较,水泥售价480元/吨,涨幅90%;红砖0.4元/块,涨幅130%;钢材3600元/吨,涨幅34%;木材2300元/立方米,涨幅187.5%;河沙70元/立方米,涨幅100%。地砖、油漆、房瓦、玻璃等价格均有大幅上涨,总体上农村建筑材料价格上涨1倍左右。二是人工费和机械租用费大幅度上涨。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农村力工雇工费由2007年的60元/人·天,上涨到目前的100元/人·天,涨幅67%;木瓦工雇工费由2007年的100元/人·天,上涨到目前的200元/人·天,涨幅100%。无论是力工还是木瓦工,雇佣单位中午还要负责1顿午餐。钩机租用费用由2007年1000元/台.班,涨到目前的2000元/台·班,涨幅100%;推土机租用费用由2007年800元/台·班,涨到现在的2000元/台·班,涨幅150%。三是工程造价大幅度上涨。农安县开安镇柳树洼村修建4.5米宽水泥路工程造价由2007年35万元/公里,涨到目前52万元/公里,涨幅49%;修建砖道工程造价由2007年11万元/公里,涨到目前21万元/公里,涨幅91%;辉南县楼街乡板石河村修围墙由2007年250元/米,涨到目前480元/米,涨幅92%;修边沟由2007年65元/米,涨到目前120元/米,涨幅85%。由于原材料价格、人工机械费用、工程造价成本大幅度上涨,目前全省设立的2亿元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只能起到2007年的1亿元资金的支持作用,支持作用削减50%。

2.2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数量增多,单位专项资金支持额度明显减少 2007年省级新农村建设2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50个试点镇、200个试点村,平均每村每年支持规模50万元。2010年全省启动1000个示范村,平均每村每年支持规模20万元,资金额度下降60%。村干部普遍反映:省里给的资金少,每年建设一个项目都不够用,希望省里能像2007年那样多给一些专项资金支持。

2.3示范村建设内容增多、标准提高、投入增大,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的拉动带动效应逐步减弱 2010年全省实施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制定了建设指导标准,对农村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环境整治、社区建设、精神文明、基层组织7个方面37个重要建设内容都进行了明确和规范,新农村建设已由过去路、水、电、气、房等基础建设转到全面发展、基础完善、功能配套、服务提高上来,一般1个2000左右人口的中等村,新农村建设由过去投资500万~1000万元,提高到现在的1500万元以上,有的建设投资更多。调查中了解到:长岭县前七号镇大三号村前几年发展产业和基础设施、房屋改造投入达1200万元,今后尚有道路、打井、排水沟、围墙、休闲广场、蔬菜大棚等项目建设投入1500万元需要筹措;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目前已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913万元,今后还要建蔬菜大棚900栋和15栋楼的农民新村,尚需大量资金投入;辉南县楼街乡板石河村现已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00万元,尚有12公里边沟、12公里围墙、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清洁能源、房屋改造等资金投入1200万元需要筹措;今年,长春市绿园区增加垃圾处理一项就投入了2000多万元,为24个行政村购置10台钩车、200辆手推车,修建11个垃圾中转站,安放22个移动垃圾箱,实现了垃圾户集、村转运、区统一处理。由于示范村建设内容不断丰富,建设标准不断提高,所需建设资金也不断增大,因此,省里每年投给村里20万元的专项资金,所占比重越来越低,其拉动带动效应明显减弱。

2.4加快大型秸秆气化站建设势在必行,资金严重短缺成为制约瓶颈 2009年全省新农村建设现场会议参观了东丰县横道河子镇合力村秸秆气化站,大家一致认为大型秸秆气化站具有投资合理、使用方便、清洁环保、易于推广的特点,“一家点火、百家做饭”,是农村清洁能源推广的主要模式,也是实现农村环境整洁的关键。会后,各地纷纷要求建设大型秸秆气化站,2010年和2011年省里拿出一部分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扶持建设了26个大型秸秆气化站,一方面由于建设点少,无法满足示范村纷纷建设的强烈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建筑成本增加,建一个可带动300户的大型秸秆气化站由原来投入120万元增加到180万元,资金筹措的难度增大。全省9306个行政村每年都在建设1000个示范村,如果没有专项资金用于大型秸稈气化站建设,就很难加快推广这一清洁能源生产模式,农村环境整治也无法实现突破。

3.关于增加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的建议

虽然2007年以来,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保持在2亿元,但鉴于目前建筑原材料涨价、人工费机械费增加、工程成本大幅提高,加之新农村建设点多面广、建设内容丰富、标准提高,全省亟待大规模推广大型秸秆气化站这一清洁能源等实际情况,就增加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提出如下两点建议:

3.1建立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的意见〉》吉发〔2009〕29号)文件精神,主要是:“建立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完善专项资金制度。省、市、县三级政府要加大新农村建设投入力度,随着财力的增长逐步增加专项资金”。建议省政府成立由省农业、财政部门组成的专门督查组,对各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设立情况、投入使用情况、发挥效应情况进行督促检查,确保吉发〔2009〕29号文件精神落到实处,确保各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有投入、有规模、有带动作用。

3.2逐年增加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 建议2012年省政府在保持原有2亿元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重点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和环境整治的基础上,再增加6000万元建设大型秸秆气化站专项资金,重点扶持50个示范村建设大型秸秆气化站,每个大型秸秆气化站建设扶持120万元,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达到2.6亿元。2013年大型秸秆气化站专项资金再增加2000万元,总量达到8000万元,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达到2.8亿元。2014年大型秸秆气化站专项资金再增加2000万元,总量达到1亿元,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规模达到3亿元。

关于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4

----------xx镇xx村村委会主任助理

正式接触村官工作已经有半个月了,半个月以来,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我正逐渐融入到农村的工作和生活中去,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将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进取的心态投入到具体的工作中去,为了解xx村的农村现状,摸清该村在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法、方式和工作思路。确保更好的开展工作,我对本村进行了初步的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为了深入了解村里的基本情况,我利用工作闲暇时间走访了部分农户。与老党员、老干部、以及群众代表了解村里的基本情况。听取了他们对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和看法,努力向他们学习工作经验和方法。通过走访,我已经能融入到基层,融入到群众,倾听民生,了解民情,丰富了自己的工作经验,提高了自己的工作水平,也逐渐赢得了群众的支持。下面就从通过调研浅谈如何加快我村的新农村建设。

xx村地处潘集区xx镇以北4公里,有农户1460人,耕地1624亩,村里在立足抓好农业生产的同时,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近年来食用菌种植良好,金针菇种植发展到5万袋,形成产销一条龙的道路。此外还与龚集、庙新等村合作成立了养鹅协会,养殖皖西大白鹅。同时采取公司化运作模式,组建淮南利民鹅业公司,年内鹅存栏量达3.5万只。此外村里的无公害蔬菜生产也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亮点。

xx村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全村的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全村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通电、通水、通电视、通电讯。建设有一所卫生室,解决了村民看病难的问题;村上建有1个科技文化活动室;并建有农家书屋,全村享受农村低保户条件的困难户基本上得到救助,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人数1424人,参合率90%,村“两委”班子共5人,其中:村党支部委员4人,村民委员会委员3人;全村共有党员40余人,每年召开党员大会2—3次;实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政务公开,坚持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加强党群、干群关系,努力调动村民的参与政务、事务的积极性.二、新农村建设内容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近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因此,xx村要想发展就必须进行新农村建设。

三、新农村建设意义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与城市不同,应与农村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为重、发展为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到小康.四、建设新农村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建设发展缓慢,经济基础薄弱

简单的农业生产、常规的农业生产占据农村的主导地位,小农意识较为深厚,农业产业化滞后,特色农业规模农业形成不了优势,产业缺乏,市场信息落后。造成农民收入低,经济建设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农业生产结构单一,缺乏其它副业的发展。我村是一个以农业为发展主的村庄。近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在以发展种植业的基础上,加大创新力度,大力实行科教兴农,虽取得了初步的发展,但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国家出台的农村政策中鼓励提倡的农村要发展多种经营模式的要求未在本村得以全面实现。

(二)教科文卫事业发展落后

农村的教育现状是“适龄儿童入学率低”、“失学率高”、“教育状况落后”,我村的适龄儿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入学率100%,并且失学率较低。但普遍存在初中毕业后外出打工挣钱,村里的高等教育普及率较低,同时部分农民比较保守,对农业宣传的新科技、新文化将信将疑,还停留在依靠传统经验和方法种植。农村的基础教育不够全面。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村的文化生活很单调,虽然家家户户都安上了电视,但村民了解外界的途径也仅限于此。我通过调查,村民中通过电视了解国家政策的占到94.33%,村委会了解国家政策也占到9成,但我明显感受到现在农村文化生活的单调、乏味,健身和娱乐基础设施缺乏。

五、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调研方法及收获

调研主要采用实地考察,理论联系实际的策略。通过查阅《村志》了解历史,通过走访群众得知他们所之所想。在调查访问过程中,村民就对制约我村发展的问题提出了建议。针对本村所存在的诸多问题,结合乡亲父老发表的对于改变本村发展现状,尽快脱贫致富的想法、看法,我也思考良多。

农村的发展繁荣离不开国家政府的支持。很多村民表示最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不断出台一系列有利于农村发展的好政策,像小麦,棉花等作物的补贴,生猪养殖补贴,农村医疗保险,新宅基法等。这与国家的好政策是分不开的,在我个人看来,国家政府应继续关注农村,关注居民,将现已出台的关于农村的政策不断加以修养,同时根据时势出台新的有利于农村发展的政策。

结合走访调查,谈谈个人建议:

(一)发展农特产品,扩大农特产品的生产规模,进行农特产品的深加工

(二)开展农贸集会,扩大村民收入,消费渠道

(三)完善水利基础系统

(四)丰富农民头脑,增加农民科学种田知识

(五)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增强农民乡村生活情趣

九、社会实践感悟

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是当年五四青年开创的 “走向社会,深入民众”光荣传统的延续,是教育同生产实践相结合在新时期的具体表现,是青年学生将自身价值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的重要环节。我们想要尽快的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就要在学习期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知社会,认清自我,调整和完善自我,在困难和挫折中锻炼自我,为适应以后的工作准备.这是我参加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抓住有利时机参与各种形式的暑期实践活动,对于引导我们把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于社会实践统一起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有利于了解国情

单从书本上是很难得到的.因此我们必须走向社会,深入农村,了解占全国农民的现状,才能真正在实践中深化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有利于体察民情

走出象牙塔,融入农民大众,才会真切感受到耕耘的艰辛,收获的喜悦,才会真正把成长的根深深植入祖国的沃土。大学生社会实践,有利于自身成长。社会实践是知识创新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磨练意志,砥砺品格,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实践以充分证明,社会实践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实践中,大学生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进一步完善。提高了自身的能力,为以后建设祖国奠定了基础。

关于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篇5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农业发展 问题

一、主题简介

家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考察

二、活动日程

7月25日

参观孙家村农田

7月26日

至调查郭猛生态农业的发展

7月27日

至xx市盐都区顺雨生态养殖有限公司

7月28日

至大冈镇财政所

三、调查情况

1、调查背景

家乡近年来发展变化较大,新农村建设取得初步成果

2、调查目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当前是个很热门的话题,然而身在象牙塔的我们,要开始学会走进社会,走进我们的农村,掌握最直观的信息,体验新思维新气象,丰富我们自己的视野。亲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亲近我们伟大的祖国。假期来了,我们何不利用暑假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一片叶子属于一个季节,我们拥有绚丽的青春年华。谁说意气风发,我们年少轻狂,经受不住暴雨的洗礼?谁说校园里的我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走出校园,踏上社会,为自己书写一份满意的答卷……

因此我利用暑假时间和一些家乡的同学组队进行了暑期社会实践,我们的暑期实践因地制宜,深入农村去了解新农村建设。

3、调查对象

(1)7月25日参观孙家村农田

盐都区位于苏北黄海之滨,境内气候环境独特,为海洋性湿润气候,江苏“冷窝”,江淮气旋入海口,夏季冷暖空气交汇频繁,九、十月光照充足,无霜期长;水土资源丰富,成陆较晚,为黄淮海相沉积平原,盐渍型水稻土,速效钾含量丰富;生态环境优越,尤宜水稻种植。

很高兴来到大冈镇孙家村,充分感受到这里安定和谐的氛围。正值七月,田里水稻绿油油一片,长势尤为喜人。夏日里难得的舒爽天气,乡间清新的气息,给我们带来舒畅的心情。在这个面积不大,人口不多的小村庄里,处处展现欣欣向荣的景象。规整清洁的水泥道路贯穿村庄,路边紫薇花烂漫地开着,远方的树林间的微风带来丝丝清凉。

与该村书记及村主任的一番亲切朴实的谈话,让我们为该村近年来在行政体制和农业生产上取得的成就感到敬佩和高兴。

此行让我们真切地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真正可以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交通状况的改善,教育医疗住房条件的提高,农民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这一切的一切,给我们展现了发展中的中国农村的新形象,真的感觉不虚此行。

(2)7月26日至调查郭猛生态农业的发展

今年以来,xx市盐都区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优先资金投入,1至4月份,全区累计吸纳和投资6500万元,建设生态农业园项目5个,区、镇两级累计投入1600万元,用于生态农业项目园区内路桥、水电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为招引生态农业项目创造良好的条件。

由江苏禾嘉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投资兴建的生态农业项目在郭猛农业示范园区成功签约。

该项目投资4000万元,租地400亩,征地7亩,将用两年左右时间,建成集名贵苗木、绿色果蔬、畜禽水产及餐饮娱乐、健身休闲、旅游观光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种养基地和旅游度假胜地。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千万元以上、利税超百万元,可为地方农民提供200多个就业岗位。

(3)7月27日至xx市盐都区顺雨生态养殖有限公司

一般鸡与鸡蛋都是采用米糠等一些饲料饲养这家公司引进外来技术以其独特的配方饲喂的地方草鸡,加上人工喂养的昆虫,其鸡肉肉质细嫩爽脆有弹性,汤质浓郁,鸡蛋蛋清粘稠,蛋黄饱满有弹性,口感清香,富含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已取得自己的品牌优势。工作人员带领我们来到了他们的养蝇房,还没进去就被一阵扑鼻的臭味所吓住了,捂住鼻子进去之后,就看到成千上万的苍蝇被养在一个个的纱盒子里面,康总对我们说:“这些苍蝇就是鸡的饲料来源之一,也是他们的饲养场有别于其他饲养场的特色。”可是大家就又有疑惑了,要说苍蝇是昆虫给鸡吃固然能加蛋白含量,但是苍蝇是有翅膀的是会飞的,那鸡怎么吃的呢?康总又再一次解决了我们的疑惑,他说:“鸡吃的实是这些苍蝇的幼虫”。

(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蝇蛆)。

(4)7月28日至大冈镇财政所“家电下乡”让大冈农民生活更精彩

在大冈镇文昌家电商城里,家电以旧换新的海报前,挤满了来自该镇各村居的农民,邻近兴化市安丰镇也有部分农民前来选购家电,他们细致地挑选着自己需要的电器,不时地合计着价格。据统计,“家电下乡”政策实施以来,大冈镇累积销售指定商品2000余件,已发放补偿资金达20余万元。

从大冈镇财政所负责人了解到,该镇经过深入的调研后,制定了“家电下乡”实施方案,加大宣传力度,将涉及优惠政策、补贴标准、申报程序的宣传资料发放到农民手中,使家电下乡“家喻户晓”。财政部门会同工商等相关部门,积极做好销售网点备案工作,认真执行中标价格,保障产品质量,强化售后服务。全力做好补贴资金的审核与兑付工作,提高补贴办理效率,补贴资金以“一折通”方式直发给购买农户,确保及时、全额发放到农民购买者手中。随着“家电下乡”的不断深入,指定商品种类的不断增多,产品限购台数的增加,最高限价的调整,富裕起来的农民可选购的商品也越来越多,大冈农民的生活将越来越精彩。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当前是个很热门的话题,然而身在象牙塔的我们,要开始学会走进社会,走进我们的农村,掌握最直观的信息,体验新思维新气象,丰富我们自己的视野。亲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亲近我们伟大的祖国。

4、调查方法或工具

实地观察、采访有关人员、上网查询资料

5、现状与问题分析

在这次活动中,农村的日新月异让我有了很大的触动。虽然我也生在农村,但是近一年的时间,家乡的变化确实很大。

相关政策不适合本村发展

比如我们在孙家村调查时,他们的党支部书记坦言有时国家的政策和规定并不是很适合自己村组织的现状,需要自己回来研究进行一些补充。

在实施“家电下乡”政策中,如何做好宣传工作,如何与百姓沟通。

农业生产技术落后:我们看到的生态养殖是一个成功的典范 而有些地方生产技术相对落后。

6、解决方法:

(1)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

(2)加强基础,用科学的理论为生产铺平道路,科学生产发展生态经济

(3)加强头筹操作:协调各部门工作上下齐心

四、结语

通过这次实践我们了解到,新农村建设时是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面貌、提高农村的生活水平,而不是在某个小的方面修修补补、小打小闹。

家乡今年的成绩来源于管理优化、实事求是落实国家政策、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 改进农业技术。

关于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篇6

一、基本情况

您的所在地: ________省________县________乡(镇)________村

您的文化程度:A 没上过学B 小学C 初中D 高中E 中专F 大专及以上 您的性别:A男B女

您的年龄:A 18以下B 18——40C 40——60D 60以上

您家有________口人。

您家的劳动力人口为________。

二、问卷主体

1、您的家庭目前人均年收入为:

A900元以上B900——2800元C2800——5000元D5000元以上

2、您收入的主要来源(可多选)

A 农产品收入B养殖业C家庭副业D本地乡村企业收入E外出打工

F自己的企业G其他

3、您认为针对本地特点,最适合进行的生产是:

A农作物生产B经济作物生产C旅游业D畜牧业E其他副业

4、如果免费组织农民参加技能培训,您最希望参加哪种培训:

A农产品加工技术B电子机械技术C手工工艺技术D养殖技术E农业生产技术

5、您家享受了免征农业税的政策吗?

A享受了B没有享受C不知道D说不清

6、您家享受了粮食直补优惠政策吗?

A享受了B没有享受C不知道

7、您加入了农村医疗保险吗?

A没有B加入

8、如果您已经加入农村医疗保险,您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报销情况满意吗? A非常满意B满意C基本满意D不满意

9、您对村里的治安状况满意吗?

A非常满意B满意C基本满意D不满意

10、当地政府部门组织集体性文化活动吗?

A经常组织B偶尔组织C没有组织

11、您觉得村里选举是否民主?如不满意,请举出具体现象?

A民主B基本可以C不民主D不清楚

12、对于村里的村务收支状况公开情况,您觉得:

A公开,公正B基本上还行C不满意D不清楚

13、您对国家提出“新农村建设”这一政策了解多少?

A很了解 B了解一点 C不了解

14、您所在镇、乡、村有否组织过对这一政策开展过宣传活动:

A认真组织过B组织过,但不认真C没有组织D不清楚

15、您了解这一政策的途径主要是:

A政府的宣传B电视新闻C收音机D从别人那里听说的E张贴的宣传画

16、国家提出新农村建设的五个目标,目前您认为哪个应该优先解决:

A生产发展B生活宽裕C乡风文明D村容整洁E管理民主

17、您认为新农村建设应该主要依靠什么?(多选)

A政府的资金扶持B发展农村集体经济C村民自身努力D村民和政府集体努力E招商引资F国家政策正确引导G不清楚

18、您认为新农村建设应该主要从哪些方面推进落实?(最多选两项)

A加大扶贫力度B大力发展绿色产业C大力推进村务公开和农民自治自理D加大农村基础建设投入E建设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F组织农民参加职业培训扩大劳务输出G鼓励扶持优惠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H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提高农民素质I开展电子农务解决农民信息不畅的问题

19、您认为当前农村发展、农民致富的最大障碍是什么?(最多选两项)

A农民整体素质不高B农业的科技水平低下C农业的基础设施较差D国家对农村的资金投入不够E国家对农业生产的制度保障不力F政府领导对农民的关心不够

20、您对新农村建设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意见?————

200704303110

关于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篇7

一、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1.数量大、发展速度快、持续时间长

根据国家老龄委、民政部资料, 到2011年底, 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1.85亿人, 占总人口的13.7%, 比上年末提高0.47%;65岁以上老年人口1.23亿人, 占总人口的9.1%, 比上年末增加0.25%;老年人口总数2013年底将超过2亿人, 2015年将达到2.21亿人, 占总人口的16%。相对于城市, 农村人口老龄化形势更加严峻。截止2009年底, 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有1.67亿人, 其中农村老年人口1.05亿人, 农村老年人口规模是城市的1.69倍;城市老年人口比重为7.97%, 而农村老年人口比重已超过18.3%, 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是城市的2.3倍。总体来看, 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将在2011年~2020年快速发展、2021年~2033年高速攀升、2034年~2060年持续高位运行, 呈现出数量大、速度快、持续时间长的特点。[1]

2.“未富先老”

“未富先老”是指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快于收入增长速度, 即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但是人均GDP、社会发展水平都还不够高。发达国家是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下进入老龄社会的, 属于“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 而中国则是在尚未实现现代化、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提前进入老龄社会, 属于“未富先老”。

我国仍属中等偏低收入国家, 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比较薄弱。农村人均收入水平远远低于城镇人均收入水平, 经济发展更是滞后于老龄化进程。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难以承受快速老龄化带来的挑战。

3.矛盾化解难度大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各项改革进入攻坚阶段, 许多制度尚待建立和完善, 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方面压力凸显, 人口老龄化提前使得局面更加严峻。城乡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相互交织, 加重了老龄化矛盾化解的难度。目前和未来几十年, 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和程度将超过城镇, 面临的压力也将超过城镇。由于农村物质基础比较薄弱, 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严重滞后, 养老、医疗保障制度尚不健全, 保障水平比较低, 应对人口老龄化难度更大。我国中西部的部分农村已经形成了“流动多—老龄化快—保障难—发展慢”的恶性循环。[2]

二、农村人口老龄化对新农村建设构成的特殊矛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和要求。这20个字包含内容极为丰富, 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

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人均收入水平中等偏下, 城乡二元结构未得到根本扭转, 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相对落后, 实现现代化还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解决。在这种基本国情下, 人口老龄化必然带来新的矛盾和压力, 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出新的挑战。人口老龄化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构成的特殊矛盾主要体现在:

1.农业生产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 农村人口减少、青壮年比例下降, 部分地区出现劳动力不足, 农村剩下的人口大多数是老人、妇女和儿童, 导致农村社会生产生活乃至文化意识形态出现重大结构性变化, 其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生产力水平下降。

青壮年大量流出导致农村生产力数量、质量急速下滑。一方面, 农村老龄化造成劳动者体能、精力下降, 农业生产成了“应景之作”, “靠天吃饭”、听天由命, 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出现向传统生产方式倒退的趋势;另一方面, 留守老人文化知识水平低, 思想观念相对陈旧, 对新技术认知程度差, 接受新生事物难, 农业新技术不能及时推广, 农业生产后劲不足, 影响了产业升级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2) 土地利用率下降。

小农经济条件下, 土地是农民最重要和最主要的谋生手段, 农民十分珍惜土地, 土地利用率很高。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 农村生产力水平提高, 各项事业得到发展, 特别是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劳动力的出路逐渐增多, 非农化转移数量越来越大, 非农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上升, 农业经营的重要性开始下降, 土地产出越来越显得“微不足道”。大量农民把土地耕种作为附带产业粗放经营, 土地利用率开始下降。

(3) 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空心村正在迅速形成。

农村老龄化造成农村建设中的许多问题无人过问, 已经到了威胁农业生产甚至农村文化发展的程度。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老化严重, 部分或完全失去使用价值;乡村道路破烂狭窄、坎坷崎岖, 难以支撑农村生产生活需要;城乡差距明显, 农村居家生产生活方式逐渐被淘汰、舍弃, 举家外出务工人员增多, 以至于土地撂荒、村庄萎缩、空壳村频现, 农村空心化趋势严重。[3]

2.农村养老问题

农村相对落后的生产方式和农业相对较低的比较收益使得农业劳动者经济收入不高, 城乡之间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以及社会福利等方面差距较大。大部分地方农村老人住房条件差、生活水平低、文化生活匮乏、缺少精神慰藉、医疗水平低、负担沉重, 农村养老面临诸多困难。如果不能及时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鼓励和稳定中青年农民在乡创业, 农村人口老龄化、土地撂荒、村庄凋蔽等问题将无法得到缓解与改善, 必然危及农业生产和农村稳定, 影响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3.社会服务问题

未来20年, 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老龄化与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相伴随, 与经济社会转型期的矛盾相交织, 社会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的需求将急剧增加。

长期以来, 党和政府十分关心老年人口, 不断采取积极措施推动老龄事业发展, 为老龄事业持续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是, 在快速发展的老龄化进程中, 老龄事业和老龄工作相对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尚不完善, 公益性老年服务设施、服务网络建设滞后, 老年服务市场发育不全、供给不足, 老年社会管理工作相对薄弱, 侵犯老年人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政府、社会、机构养老服务模式尚未在农村展开, 家庭养老几乎成为唯一的选择。但农村家庭养老功能已大为弱化, 急需政府、社会及机构提供服务和指导, 以弥补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或缺失。[4]

4.社会和谐问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只有使社会成员各得其所, 才能做到和谐相处;只有实现各种关系的和谐, 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与秩序。

目前, 我国农村传统家庭养老已面临挑战, 代际之间的孝道、赡养、照料老人的观念逐渐淡化, 精神慰藉更为缺乏, 甚至出现一些虐待老人、侵权、占据房产财产的现象, 对老人身心健康冲击较大。伴随人口老龄化而来的农村养老问题必将制约和谐社会的建设。有效保障处于弱势的老年人特别是广大农村老人的基本生活, 建立科学合理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 有助于化解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关系。

三、新农村建设中化解农村人口老龄化矛盾的路径思考

1.坚持双层经营体制, 大力促进农民增收

(1) 巩固和强化土地基本保障功能。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 土地保障是农村社会最基本的一种保障, 效能低但相对最具有稳定性。坚持土地承包责任制长久不变可以为农民提供长期的、最基本的保障。但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推进, 大量农用地被征用, 土地产出绝对收益越来越低, 土地的保障功能已经大大弱化, 必须通过其他制度或措施来补充和完善。积极探索创新农村经营机制, 促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 有助于土地基本保障的实现和保障水平的提高。而且, 通过重新构建农村产权制度, 调整社会利益分配格局, 保护农村弱势群体和农业弱质产业, 亦有助于化解农村老龄化矛盾,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保持社会协调平衡可持续发展。

(2) 发展现代农业, 促进农民增收。

农村养老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只有生产发展、经济发展、收入增加, 才能从根本上化解农村老龄化的矛盾。因此,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促进农民富裕是关键。要抓住当前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 稳定和完善支持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各项政策措施, 加大农村道路交通、农田水利、医疗卫生、邮电通讯、市场信息基础设施和乡村基础教育等方面的建设力度, 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以现代科技为支撑, 不断提高农村社会生产力水平, 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为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奠定物质基础。

(3) 完善惠农政策, 增大普惠比重。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继取消农业税、实行农业直补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之后的又一项重大惠农政策, 是一项普惠式养老制度。以国家转移支付的方式, 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 确保农民基本生活, 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对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积极意义。

当前, 新农保制度存在保障水平低、覆盖不全面、结构单一等缺陷。这是由我国经济实力不足、农村人口规模巨大所决定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只能从低水平起步、从保障基本生活入手, 先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 再解决由低到高的问题, 逐步提高普惠比例和水平。同时,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 制度设计更要注重统一性和差异性。要使不同地区能够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集体经济实力, 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既要立足于解决现阶段城乡差距、地区差距问题, 更要为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到来做好充分准备。

2.统筹城乡发展, 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

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发展不平衡, 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滞后, 多数地区还停留在家庭保障层面。因此, 必须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逐步将城乡各类居民纳入覆盖范围, 实现应保尽保;针对城乡二元结构现状, 实施城乡不同的社会保障项目, 着力解决农村养老问题, 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障碍, 促进农村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

(1) 强化政府主体责任, 调动农民参保的积极性。

我国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国民收入分配的格局也将进行合理调整。政府具有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物品、谋求公共利益的本质属性。包括农村养老保险在内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属于政府应该提供的制度性公共物品。政府既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制定者、执行者、监督者, 更是制度实施过程中的财政支持主体。要强调以政府的主体地位推动各项制度的实施,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5]

从新农保试点的情况看, 农民参保的积极性不是很高。这是因为农民人均收入还比较低, 以前实行的养老保险待遇未得到完全兑现, 动摇了农民的参保信心。调动农民参保积极性的重要途径就是强化政府的责任意识, 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民参保的扶持力度, 使农民感受到新农保带来的实惠, 引导农民积极参保。

(2) 统筹兼顾, 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的良性机制。

新农保制度与农村五保制度、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以及家庭养老等形式共同构成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但这几项制度之间会存在交叉, 可能导致新的不公平、不合理。例如, 一部分农村老人既符合享受五保待遇的资格, 又可以领取到基础养老金, 那么他们就能够获得双份待遇——获得的社会保障水平偏高, 对养老资源的公平分配会造成负面影响。类似地, 符合享受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条件的农村老人可能在享受新农保所提供的基础养老金的同时又获得计划生育奖励。此外, 社会化养老机制在农村养老中发挥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 但家庭养老应该始终是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一部分, 因此应该充分考虑新农保与家庭养老之间的互动关系, 使二者协调发展。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是一个整体, 新农保制度不可能孤立运行, 必须与其他制度、政策相互衔接, 协调配合。建设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要有全局眼光, 要在不断完善新农保制度的同时, 整合各项相关制度、政策, 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 建立良性机制, 提高运行效率。

(3) 合理衔接, 为城乡一体化奠定基础。

目前, 新农保制度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新农保的责任主体主要是国家和参保者个人, 有条件的村集体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贴。但实际上, 村集体补贴在绝大部分地区无法实现。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责任主体为国家、企业和个人, 企业的责任主要体现在为参保者缴纳养老保险费, 国家的责任主要体现在为做实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提供财政支持。这种责任结构上的不同, 阻碍了城乡之间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从长期看, 为了促进城乡居民享有公平的养老权益, 应该推进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合理衔接, 最终实现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一体化, 建构城乡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6]

3.加快立法实践, 完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

人人享有社会保障是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根本宗旨, 也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权利, 是国家应尽的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是继《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之后, 在保障和改善民生领域的又一部支架性法律,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社会保险制度的综合性法律。该法对新农保的主要制度作了规范, 同时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 可以将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农保合并实施, 为逐步建立城乡统筹的养老保障体系奠定了法律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于1996年颁布实施, 在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 促进老龄事业发展, 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助老美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几年又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进行了修改。2012年6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审议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修订草案) 》。

客观地说, 以上“两法”由于立法、实践时间较短, 相关规定过于原则, 缺乏配套的政策法律支持, 可操作性不够充分, 还有待进一步细化、补充和完善。特别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制化建设方兴未艾, 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应该充分利用人口老龄化高峰到来之前的有利时机, 加快工作进程, 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老年人口政策、养老制度和保障体系。[7]

4.积极养老, 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家庭养老是中国农村几千年来的传统模式, 我国老年人普遍认为晚年生活中最幸福的是儿女孝顺、家庭和睦。我们主张在继承和弘扬传统敬老养老美德的前提下, 建立起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相结合的“四位一体”养老模式, 提倡积极养老。

积极老龄化理论认为, 老年人应该把社会活动作为自己活动的基础, 强调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对于实现经济需求、健康需求、心理需求、社会参与需求的重要作用, 倡导通过社会参与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而且强调除了经济参与外, 更应该充分关注和重视老年人的文化参与、教育参与和社会参与。健康、参与、保障是积极老龄化的三个支柱, 健康和保障是参与的前提。

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号召让老年人通过从事有收入的工作和志愿性工作充分、有效地参与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当代社会发展理论和社会公正理论也为老年人参与社会提供了支持, 即老年人应该享有参与社会的权利, 也应该拥有平等参与社会的机会。[8]

摘要:农村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形成了农业生产、农村养老、社会服务与社会和谐等几方面的特殊矛盾。本文在对这几方面矛盾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化解农村老龄化矛盾的路径和思路。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人口老龄化,矛盾,分析

参考文献

(1) 陈昱阳.构建城乡统筹的社保体系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N].人民日报, 2011-05-03.

(2)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R].2006.

(3) 夏莉艳.农村劳动力流失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1) .

(4)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十一五”期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状况[R].2011.

(5) 刘春红.和谐视域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问题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6) 丁建定, 郭林.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Z].人民网, 2010-03-04.

(7) 国务院.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Z].2011.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篇8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0.引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再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无疑是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深化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新的重要探索。虽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个新的提法,但是新的历史时期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新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我国正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再一次面临挑战。如何建设一套科学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念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谈几点思考意见。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1.1城市发展的问题

政府为解决内需不足和缓解城乡与区域间日益扩大的差距问题,实施了加快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总体上看,一方面,中国加快城镇化战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另一方面我国城镇化在农村土地征用、城镇建设拆迁、流动人口落户等方面出现了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中国农村人口的城镇化速度并没有相应地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同时,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越来越大,这说明城镇化速度尚没有达到平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的作用。

1.2城乡二元制度矛盾

近年来在农村税费改革的基础上,国家加快农村社会发展方面公共财政的投入力度,逐步形成了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指导方针:即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但城乡积累的制度矛盾依然尖锐。经济上,主要是城市向农村扩张征地,使农民成为无地、无业和无保障居民,引发严重社会矛盾和危机。农民上访事件中80%与土地问题有关。社会发展方面,流动人口增多,造成城镇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犯罪率上升、社会治安形势严峻,农民工落户问题突出等。生态环境方面,城乡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重。

1.3农村及城市贫困问题

虽然中国贫困发生率降低到了3%以下,但扶贫开发仍面临着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的双重压力。一方面目前农村还有两千多万人没有解决温饱,解决这部分人的问题难度很大;另一方面是农村近五千万刚刚脱贫的人口,自我发展的能力弱,巩固温饱的难度很大。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城市贫困问题日益突出。而且农民工流动就业中也有贫困问题。

2.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意见

2.1切实加强乡村规划

新农村建设要在着力解决直接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各类生产生活问题的基础上,切实加强乡村规划,使乡村的建设和管理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乡村建设规划的实施是一项长期任务,既要着眼于改善村容村貌,又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意愿,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既要坚持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的基本原则,又要便于农民生产生活,体现地方特色。建设新农村,农民是主体,要在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基础上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

2.2提高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

看病难、医疗费用高、医疗保障程度低,是当前农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病户的医疗负担,但保障水平仍然偏低,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应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相关政策,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2.3完善支农惠农机制

我们应着眼于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健全支农投入长期稳定增长的新机制,明确矿产资源有偿使用、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土地出让收入等专项基金用于新农村建设的比例和标准,进一步增加对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重点推进村的投入,加大对发展特色产业的支持;着眼于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建立健全激发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新机制;着眼于发挥全社会的帮扶作用,建立健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新机制,积极引导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知名人士、志愿者以多种方式关心、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

2.4重点发展农村经济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弱点在农业。因此,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一是要发展农村经济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发展壮大区域经济。要坚定不移的按照抓二产、带一产、促三产的工作思路,实施农村工业化带动战略,加快推进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进程。二是要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推进种植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具有本地优势的产业,形成区域优势和特色产业。三是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按照建设大龙头,营造大市场,搞活大流通,促进大发展的思路,重点培植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聚集流通加工效益,促进农民和财政增收。四是要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盘活土地资本市场。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鼓励农民以参股、股份转让、租赁等方式,有偿有限期地将承包地转向专业大户、农场、园区、龙头企业,发展规模经营,引进市场机制,更大规模地吸引民間和社会资金参与农业开发,实现农业投入的多元化。五是要巩固税费改革成果,合理减轻农民负担。税费改革后,应尽快健全法规体系,规范税费收取行为。六要是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增强致富本领。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各类职业教育。进一步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利用一切有效形式向农民传授农业科技知识,提高科技素质和致富能力。七是要加大对农业投入的力度。在保证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不低于财政增长的前提下,要改善农村投资环境,完善引资聚资政策,形成财政、社会、外资和农民多管投入农业的格局,不断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

2.5统筹城乡发展

解决“三农”问题既不能单纯依靠农村、农业自身的发展解决,也不能单纯依赖城市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和帮助来解决,必须要从全局上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打破单一的从城市或农村角度考虑的思维习惯,把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作为整体来统一规划,重点解决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体制性矛盾,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分治的各项制度。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确定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研究重大经济政策的时候,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使城市和农村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十二五”时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时期。新农村建设要开好局、起好步,就必须集中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发挥新农村建设的积极作用,努力带给农民真正的实惠,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张道波.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的思考[J].新农村,2011,08.

上一篇:扶老人过马路小学看图作文下一篇:临聘合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