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范文(共8篇)
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范文 篇1
**省吉安市青原区东固畲族执 笔:杨应华
[内容提要] 本文以2006年7月**省井冈山学院人文学院社会实践服务队对吉安市青原区东固畲族乡农村家庭的抽样调查为依据,系统地分析了东固畲族乡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报告涉及农村经济收入情况、农民生活水平、教育情况、医疗情况、农村家庭消费问题、多元农业发展状况、新农村村风村容的基本情况以及畲族传统文化保存现状等九个方面内容。深入分析了东固畲族乡在新农村建设中与全国新农村示范点之间存在的差距,并针对畲族乡人文地理特点,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提出一定的针对性建议和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党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农村建设不能像工业强省那样得到较多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在**新农村建设中,各地方乡镇政府如何起到主导作用,利用最合理的资金投入获得最切合农民利益的新农村建设成果关系到**经济的稳定以及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作为拥有小数群体的**畲族人民在政府的帮助下应该如何利用自身有利环境进行新农村建设。在畲族乡农村建设事业中出现了那些问题,应该如何克服;畲族乡农村与新农村的差距如何,怎样去缩小各自间差距;新农村建设中畲族的传统节日文化和风俗的现状如何,怎样实施保护畲族的民族独特风俗……这些都是我们在畲族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正面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大秘 书网-http://-,帮您找文章]
做好**畲族农村建设现状调查,为畲族农村寻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正确出路关系到**畲族人民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安定和谐。加大力度发展少数民族农村建设不仅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融合共同繁荣的重要体现。我们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新型农村建设的同时,不但要关注沿海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也要懂得从中取得新农村建设的可鉴经验。关心山区,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的新农村建设现状,使比较落后的山区农村建设尽快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为村民建设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家园是各级党委和政府急需考虑的问题。
二、调查对象和调查的实施情况
1、调查实施的具体情况
井冈山学院人文学院积极响应国家“服务新型农村,共建和谐社会”的大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7月10日至7月16日,人文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重点服务队成员20人进驻青原区东固畲族乡,并深入农村基层组织进行有关新农村建设和畲族文化的调查活动。这次调查主要针对畲族农村居民。为了提高调查的准确性和显现特色,实践队将全体20位成员分成10个小组,针对畲族群体调查了东固畲族乡畲族人比较集中的漳洲、六渡、江口、古竹等四个村委,另外还对其他三个村的畲族家庭进行了抽样调查以作补充。调查以问卷形式进行。问卷涉及农村经济收入情况、农民生活水平、教育情况、医疗情况、农村家庭消费问题、多元农业发展状况和新农村村风村容的基本情况等八个方面。对畲族文化的调查,我们通过拜访该村老人,采用笔录的形式对畲族传统文化进行具体的记录。
我们调查了漳洲、六渡、江口、古竹等四个村委,另外还对其他三个村的畲族家庭进行了抽样调查以作补充。接受调查65户,涉及人数为354人。其中85%以上人口为畲族居民。江口村委蔡家龙村为纯畲族居民点,是本次畲族文化调查的重点所在,也是新农村建设调查的重中之重。
2、调查结果的整理
为确保调查的准确性,我们将调查问卷集中进行数据统计,将记录不全或缺少数据的问卷作废处理。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65份,回收65份,其中由于数据不全记录不周原因作废5份,有效问卷数为60份。另外,收集了全体调查员的调查笔记,并对所有笔记进行信息筛选,提取了有关医疗、教育、村民意见、畲族民族风俗等相关信息。
3、资料的收集
当地乡政府提供的信息和数据;网上搜索;对农村村民的个别访谈;相关报刊杂志;家庭问卷调查(问卷共计57题,涉及经济、教育、医疗、生活、村风村貌等各个方面)。
三、各项调查数据的具体分析
1、畲族农村经济的组成和发展。
新农村建设需要资金的投入。建设新型农村除了政府投入资金外,主要还是靠当地农村经济来支撑和实施。研究畲族农村经济的组成,可以使我们知道现时畲族农村的主要经济来源和经济状况。对我们发现畲族农村与新型农村之间的差距有着经济结构上的体现。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东固畲族农村的经济来源是以种植业为主,种地经济占农村经济的42.5%。其次是外出打工经济,这种经济模式占农村经济的32.5%。普遍接受调查的农民纷纷表示日后将会加入外出打工的热潮,因为外出打工更容易使农民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收入。根据新浪网的消息,今年7月份的调查显示全国农民工人数已经超越城市本土工人。全国各省也相继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活动来帮助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工厂的工作岗位上。在未来几年,农民工进城人数将继续飙升。东固的调查结果显示,由于缺乏基本的技能知识,大部分外出工作农民都是在工地从事最为苦累的体力劳动,或者是在工厂流水线上透支体力地进行生产工作。在进城务工之前,他们都没有接受过任何技能训练,对相关法律知识和自身权益的了解相当缺乏。当地政府对这些外出务工农民宣传相关法律法规的力度明显还不够,接受调查的各个村组也没有通过黑板报和下派宣传人员等宣传手段来帮助农民工。
当然在畲族农村中还有少数人利用其他经济形式来增加自家收入的。他们一般是拥有较高学历的知识分子。他们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经商活动,或者在本地或者到外地经商,这种形式最容易赚钱,可惜经商仅占农村经济的2.25%。
除了以上几种经济形式外,畲族农村居民还根据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开创有地域特色的经济模式。如割松脂、制造竹制品、制造茶油等。这类其他模式的经济占农村经济组成的22.5%。通过对畲族农村经济结构组成的调查,可以知道现时畲族农村经济还是十分薄弱的。由于畲族农村位于比较落后的山区,交通比较落后,工业基础薄弱。本来工厂的设立可以为农民提供一定数量的工作单位。但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本地工厂提供的工作岗位是少得可怜的。而外来人士的投资诸如茶油基地等在本地设立的企业则基本聘用外地人才来进行管理和生产。对于本地缺乏专门知识的农民,这些企业只会在工忙时才会少量额地聘请本地农民当临时工。
种地带来的微薄收益致使畲族农民通过外出打工来维持和改善生活。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农村,第一步就是要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在调查过程中,很多接受调查的农民纷纷表示可以利用合资的形式建立本地农村企业,也有人认为可以利用本地红色革命和旅游资源来发展本地经济。其中一位在广东工作的村民提的意见更为符合当前畲族农村的实际情况。他认为由于东固畲族自治乡本身处于内陆山区特点,要像沿海地区一样搞大范围的工业带是不可能的。要搞好本地经济必须先了解本地可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如本地茶油、毛竹等经济作物可以更广泛地推广种植。本地旅游资源要加大发掘的力度。路通才能财通,道路等基础交通设施必须加紧建设。而作为地区带头人的乡村干部更要做好带头人作用。要加深对本地经济的了解,到外地已建成的新型农村参观学习。结合自身实际和资源情况再为本地经济发展开出治理良方。
2、畲族农村的农业状况
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水平。现在,畲族农村中农业种植是最主要的经济支柱。接受调查的60户人中,就有53户依靠种地来作为生存方式。60户354人中用于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共有335.3亩,平均每人拥有0.95亩的农业用地。这个水平与05年全国人均耕地的1.4亩的面积相比还要低0.35亩。而在**保护农业用地比较突出的宜丰县桥西乡05年的人均耕地就达到2.53亩。有些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在新农村建设中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常常会牺牲农业用地来建设工厂或其他工业设施。但是为什么作为处于山区的东固畲族乡,会出现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国家水平的情况呢?其实,一个地方的人均耕地面积水平的高低除了其他用途的占地外,也与这个地方的真正农耕人口和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一定的关系。调查中我们发现每户真正常年留在家里从事农业生产大概有1至2个人口。而农业机械化只有35%的普及率,比全国38.5%的比例还要低。可见农业生产人口短缺和农业机械化的落后做成了农民自身的劳动负担和当地农民的劳动强度的加强,试问在这种情况下加上农业收益的持续低下怎么不会使当地人均耕地面积减少呢?要怎样去改变这种现状,农民收益和农业机械化的加大普及是关键。
耕地用途利用不够全面,机械化程度不高。四个调查村用于种植农作物的335.3亩土地中,用于种一季的土地156.7亩,中两季的土地168.1亩,荒地废地4.5亩。这几种土地用途占全部土地335.3亩的比例分别是46.73%、50.13%、1.79%和1.34%。显然,土地还是以种植水稻为最主要形式,其他经济作物的普及程度还是十分低下。在四个调查村中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60户人中只有21户表示有在农作中使用机械,机械的普及率为35%。机械化水平不高。机械种类也不多不全面,基本上还是收割机和打谷机,主要是靠聘请外面私人的机械来进行农业生产,没有属于自己乡或村的农业机械来帮助农民。
农民对农业技术知识、相关政策了解不足。随着国家出台各项优待农民的政策,现在农业免税率在畲族农村已达到100%,农民纷纷表示欢迎。但是,农业种植投入还是持高不下。农业投入包括农药、机械、选种、聘请帮工等。调查中,我们发现农业投入在1000元以上的农户占44.06%。甚至有个别农户就农药一项就得用上3000元。另外,农民严重缺乏农业知识。所掌握的农技主要还是靠以往经验的累积。他们普遍对新研究的农业知识不太了解。由于政府没有更好地宣传新的农业技术,农民还是靠相互间的传授来接受农业技术和新农业作物品种。接受农业知识的滞后,常常会给本地农户带来极大的损失。今年为例,调查的四个村中就有两个村由于买了劣质种子而导致7月份水稻收成欠佳,损失惨重。有些买错种子、农药的农民表示,即使在种子站买种子时农技人员都没有详细讲解种子特性。基本上是看见其他农民买了也就跟着买,所以很容易就出现了上述的集体农业损失事故。
3、农村教育情况。
农村高学历人员严重偏低,文盲人数比例高。354名在调查范围内的人中,大学生有8人,高中32人,初中85人,小学130人,文盲99人。各接受教育层次的比例分别为2.26%、9.04%、24.01%、36.72%、27.97%。可以说文化程度是十分低的。这对农村的发展起到十分大的制约。
农民家长对子女教育的观念有较大变化。有部分农民对孩子的教育表示出不大的热情,甚至认为最多只让孩子读完初中就得去打工赚钱,特别是农村的女孩更是因父母受到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而失去继续读书深造的机会。但是由于贫穷落后,现在很多农村家长都表示再穷再苦都要供孩子读下去,只要孩子能考上大学即使抵押房产也会让他读书。因为上一辈吃了没文化的苦,他们都希望孩子能过得更好。农民对孩子要多读书、读好书的观念是日益加强的,至少在调查村中表示只供孩子念完初中的父母仅是极个别的例子。在六渡村的一名农民还表示要供两个女儿读到她自己读不下去为止,只要孩子有读书的才能就会尽力让她们安心读好书。有个比较开明的农民表示,由于自己吃了没文化的亏,所以不想自己的孩子也跟着父辈受苦。这位农民父亲的观点是读书是关系到孩子的人生大事,作为父辈就要努力为他们创造更好的读书环境,孩子读书有出色了做父母的不仅能沾光,孩子的人生也可能得到更大的改变。也许是这位父亲的开明,他家三个孩子都完成了高中学业,其中两个女儿还准备参加07年的高考。相信农村教育随着农民对教育观念的改变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农村教学设施落后,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高。虽然各级财政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要求建立和完善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和公用经费保障机制,积极实施国家“二期义教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危房改造工程、改善农村教育办学条件、同时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等。但根据调查组在东固实地考察,了解到由于东固自身教育条件基础差,起点低等原因,导致现在教学设施还处于落后阶段,师资整体水平也不够高。就以东固乡中心的八一希望小学为例,教室和学生宿舍连电风扇都没有,炎炎夏日师生在酷热的教室中只好忍气吞声了。另外体育场地也十分缺乏,就连仅有的篮球场也十分破旧,至于其他体育设施更是少之又少。不过学校还是能够为学生保证有足够的自来水,学生饭堂就在宿舍区中也方便了学生。可能是资金相对缺乏,这间“中心”小学的厕所还比较落后,卫生情况也不如理想。在**其他相对发达的乡镇小学,基本都解决了学生寄宿问题。但这里的学校宿舍最多只可以为八到九十位学生提供住宿条件,而且这里学生宿舍比较破旧,没有风扇,环境也不太好。有学生表示,这里还曾经出现过有蛇虫爬进宿舍的事情。政府支援的教学设备,学校的基础建设也没跟得上。例如为远程教育而设置的电脑机房,里面20多台电脑因为学校电压过低而没法正常运作,一但机子同时运作好容易就自动重启,电脑教学也常常因此而中断。原本要上机操作的教学,也只好变成理论课了。任课老师也表示出万般的无奈。东固畲族乡地处较为偏僻山区的原因,好多具有优秀教学水平的老师都不愿前来教学;本地能从师范学校出来的人才也大都不愿留在这里,所以东固整体教师队伍的水平不是很高。很多教师表示,当地学校的硬件设施落后、师资水平较低、以及人才的流失是当地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难题。幸好的是,有很多当地教师都很有上进心、都很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也会利用课余时间来学习其他先进的教学方法。当地优秀教师郑远荣扎根山区二十多年如一日,全心全意为东固教育作贡献。他在条件更为落后的古竹小学挑起了校长兼老师校工的重担,自己动手为小学制造桌椅,用自己的工资来改善条件,得到了各方的好评,今年他的事迹还被吉安电视台邀请参加“真情故事”评选活动。要解决当地教育问题,还要希望政府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改善当地教师待遇,引进人才,提高教学水平,改善教学环境。这样东固教育才会跟上来。
开始重视学前儿童和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随着越来越多的东固农民加入到外出务工的热潮中,更多的孩子失去了父母的照顾。东固对教育事业的重视使这些暂时离开父母的孩子的教育问题也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8月份的吉安电视台就报道了一位当地教师利用暑假办起学前“托儿所”的事迹。如果这样的学前教育得到更广泛推广的话,不但能够加强学前儿童的素质,还可以减少家长对孩子在假期间的安全顾虑。对于那些因父母外出打工而留守家中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呈现出来的心理问题还没得到乡政府的重视。可以这样说,这种对留守儿童学生关注的缺失在**农村是一种普遍现象。有关部门应注意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帮助,特别是心理上的帮助。
贫困学生较多,帮扶资金不足。调查组来到东固畲族乡都有好大的感慨,就是这里的贫困学生太多了。一个13岁的小男孩告诉我们,他最爱上美术课,但每次他画的画都没有上色。原因不是他在画素描或是碳素画,而是这些孩子买不起画画用的颜料。这四五块钱的颜料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奢侈品。对这些读书困难的小孩,政府虽然有减免学费,资金援助等措施,但对东固大量的贫困学生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在调查组开展的学习班中,一个读六年级的女学生告诉我们她今年已经十六岁了,由于家庭经济原因今年的初中能否读得上还是个未知之数。听到这些话或许会使人惊讶,但在这里却是真实的存在。贫困使这里出现了“超龄学生”现象。东固的孩子就是东固的未来,要发展东固经济,首先发展东固的教育。虽然在2005年,中央和地方财政拨出2.5亿元专款,对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贫困学生和城市低保户家庭学生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即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收杂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使我省21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贫困家庭和农村特困家庭以及城市低保户家庭共计120万名义务教育学生享受到“两免一补”政策的好处。但是这批资金还远远不足。社会上的爱心捐助也没响应起来,东固畲族乡政府还在为实现义务教育的路上艰难前进。
4、畲族农村医疗卫生状况。
农村的卫生情况有进一步的改善。
四个调查村中,我们发现新农村建设使大部分村民已经实现人畜隔离居住。虽然吃不上自来水,但是很多村民家门前已经打了井喝上了干净的井水。水泥路通到自家门前,使村民终于告别以前那些刮风就尘土飞扬的日子。随着交通的方便,村民也可以更容易地出去买生活用品。现在香皂、洗发水、沐浴露等生活用品纷纷进入农村家庭,对改善个人卫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不过,由于当地农村欠缺建设规划,造成生活污水到处排放,对周边农村环境造成了破坏。这些还需要加大力度去建设新农村了来进行改造。
农民对疾病的预防意识普遍不高。在畲族农村中,人们还过着比较自然朴素的生活。调查结果表明,100%的农民没有特意去做一年一次的身体检查。有时,干农活受到意外伤也不会到医院里检查清楚,最多就是自己回家用土方法处理。很多时候由于治疗的不及时,这些原本伤得比较轻的意外伤往往发展成严重的筋骨病,最后让村民痛苦不堪。大部分农民就在家门前打井喝井水,由于井水属于硬水,长期饮用不仅容易引发俗称的“大脖子”病还会引发更为严重的系列“结石”病。在古竹村,我们认识了一位患肾结石的农民,他对自己的病表现出极大的无奈。因为在还未患病之前,这位农民根本不知道喝井水会得结石,现在这位村民在喝水时就更加小心了。在学校上学的孩子还好一点,因为学校会对孩子定期进行身体检查。但对于农村里容易得病的老年人,检查就谈不上了。在饮食方面,村民也没注意饮食的均衡搭配。农村孩子对预防疾病的意识更是低下,口渴了就打井里的水喝,有时甚至在农田旁的小溪里喝,殊不知这些未煮开的水对人体的害处,也不知溪水里可能含有农药。农民对疾病的预防意识普遍不高是造成农村人口患病的主要原因,要增强村民身体素质第一步就要提高他们的预防意识,对常见农村疾病的患病原因要让村民真正地了解,从而提高村民的“拒病”能力。
农村合作医疗在农村普及问题上还有阻力。接受调查的漳洲、六渡、江口、古竹四个村村民都基本上办理了农村合作医疗手续。可见乡政府对农村合作医疗计划落实得还是比较好的。但根据调查结果显示,60户中还有12户的村民没有办理农村合作医疗手续。当问到他们为什么不和其他村民一样参加合作医疗时,这些村民表示不太了解具体情况,认为对自身也没太多作用,所以就没有参加了。已经加入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中则有41.7%的人表示满意,认为该计划对农村村民的健康保障起到比较大的作用。别外38.3%的村民表示不满,甚至有村民后悔买了这种医保。为此,我们调查组深入了解了这部分村民不满的原因。调查后我们认为,做成部分村民不满的原因除了部分村民意识薄弱认为自己身体强壮根本不需要医疗保障外,小病不保、不是住院不保、不是政府指定医院不保这些限制也让更多的村民望而却步。特别是乡政府要求村民要到乡卫生所看病才可参与医疗费用的减免计划。这一点是村民不愿参加医疗合作计划的主要原因。调查组在调查时了解到,该卫生所已被私人承包,村民反映那里收费较贵,医生水平也有限,主要的是那里的医疗设施还是比较落后的。村民小病就在村里看,大病就到城里看,基本上很少去乡指定的卫生所看病,所以也就认为参加医疗合作“划不来”了。
5、农村家庭消费结构和分析。
参加调查的四个村农民2005年的人均收入为2098.56元,而05年全国农民人均收入为3255元,**省为3269元。这四个村子05年的人均收入还只及1997年全国农民人均收入的水平(2070元)。可见当地农民可支配的现金是少得可怜的。而且也切切实实地落后了国家整体水平。那么当地农民又是怎样合理分配这些来之不易的收入的呢?
教育投入占主要地位。所谓“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对于很多农村家庭来说,子女的教育投入还是家庭消费的主要途径。虽然学费不是很贵,但对于农村家庭来说负担却是很重的。教育投入除了学费外,还有其他相应的杂费、孩子在学校的生活费等。这些费用大概占农村家庭收入的65%。这65%是从家里有在读孩子的家庭中得出的,其中有个别有在读大学生的家庭其全年收入根本交不起大学的高价学费(高校的巨额学费也是造成农村人才短缺的主要原因)。从这个数字也可以看出,越来越多农村家庭改变了以往“读书无用”的观念。同时也反映了教育为农村家庭所带来的沉重压力。紧接的另一项消费是农业生产的投入。农业生产投入包括农药、机械、选种、聘请帮工等。这是一条系列的消费带,其所需资金投入之大在农民中也是比较惊人的。05年在农药投入上超过1000元的就占调查农户的44.6%,当地农民都表示农药费用还比较贵。每年收割季节由于人手不足有40%的农民需要出钱请帮工或收割机械,这也属于农业投入的一部分。农民基本上吃自家产的粮食,因为在农村诸如鸡、鸭、蔬菜等日常食物都可以从自家供给。所以在农村日常生活食用消费相对来说是较为低的。如果收入有剩余的话,农民都会存入银行以防万一和不时之需。还有少数农民会将扣除所有费用后的剩余收入和以往积储去作投资,这部分人的投资金额比较大,所占金额数所占比例也好高。
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所需资金也越来越多。为了尽快建成新农村所需的基础设施,除了政府的资助外当地农民也要自动筹集建设资金。这也成为农民家庭的又一个消费途径。新农村建设使当地农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道路通了、居住环境改善了、生活水平也逐年攀升。对于用在新农村建设的费用,大部分农民表示可以接受的。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向调查人员表示,未来两年会按照政府对当地农村的建设规划来建造新房子。相信,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农民的消费结构将会出现新的变化,当地农民也会在未来生活的更加幸福的。
6、多元农业发展状况。
新农村建设中,东固畲族乡积极发展多元农业,为提高当地农民收入作出了贡献。当地农民除了种植水稻外,还会种植松树、茶树、花卉、毛
竹、葡萄等经济效益较高的作物。根据乡政府提供的资料显示,东固为发展多元农业已在全乡范围内建立了多处种植基地。罗坑村1000亩茶油基地;漳洲村300亩花卉基地;古竹村50亩果苗基地……这些农业基地改变了以往单一的农业结构,使当地农民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作为单一个体的农户,也会租用或利用部分土地来种植经济作物。这一现象在调查中的六渡村和江口村比较明显。当地村民基本上都会种植松树、毛竹或油茶树,并将这些经济作物供应给当地企业来换取资金。不过在发展多元农业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些村在引进经济作物时没有了解市场的供求关系,没有了解农作物的适应能力,结果就要吃上了苦头。当地也发展了一些农产品加工企业来“消化”农民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东固化工厂、白云茶厂、金龙食品有限公司、香莹面条厂、东固园林有限公司等企业的设立不仅为农民解决了农产品的“消化”问题,也为当地农民提供了一定的工作岗位。但从全国水平来说,东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和经济作物的种植还是远远不足的。虽然东固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欠缺开发。当地政府在招商引资方面还需要加大力度,努力赶追其他走在前面的乡镇。
7、新农村村风村容的基本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东固畲族乡的村民普遍认为自己的农村村风是文明的。我们在当地农村中也观察到当地治安环境还是十分好的。村民邻里间的关系也比较和谐。东固畲族乡农村村民的生活方式比较简朴,村民都十分热情好客,人与人之间相处是很融洽的。赌博、斗殴等现象也相对较少。同时,为了更好地方便村民群众帮助群众解决疑难问题,乡政府设立了乡的“110”。村民都对政府这一决定表示欢迎和支持。
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成效村民是有目共睹的。水泥公路通到自家门前了,杂乱无章的建筑被拆除了,就连田间小道也得到了修补。好多农村已经开始进行规划建设。在江口村委蔡家龙村房子的建筑是调查四个地方中是最密集最有规划的。现在,那里还正在进行更有人性化的规划。根据当地村民的介绍,蔡家龙村还即将建造凉亭给村民使用,其他绿化设施也在建造中。对于日益改善的居住环境,村民都表示要积极配合新农村建设的工作,为自己的村子作出应该的贡献。
8、基层民主建设情况。
不断扩大农村基层民主,使农民能够真正当家作主,充分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要求。现在东固农村基层建设已取得一定的成效。调查显示四个村基本上实现了民主选举。农民表示对通过选举产生的干部村民都更为信任。因为是集体选举产生的,所以村干部在工作时更容易得到村民的支持和肯定。根据调查问卷的统计数字得出,有85%以上的村民不知道或不太了解《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这也表明当地农村在宣传民主政治的力度严重不足。虽然农村选举比以前有了较大的进步,但在其他民主建设方面也存在着好多不足之处。首先是大多数村民对村务不了解,农村里虽然设立了村务公开栏,但由于农村建设的不规划以及住户的分散很多村民还是不了解自己农村的基本情况。其次,村民对自己农村的未来规划并不清楚。他们大都不知道自己所在农村到底会朝者怎样的方向发展,可见他们参与农村规划的机会还是不够的。有些对农村建设有自己独特看法的村民也得不到应有的申诉机会,好多根据实际提出的建议也没有得到重视。可喜的是88%的村民认为当地农村干部会带领村民至富,也认为在未来几年内农村建设会达到他们理想中的要求,民主开放程度会更加透明。在新农村建设中,有些干部没有注意到实际情况,只是强调实现下达的目标任务而急于求成。在这种情况下,常常使普通村民产生怨言,只会失去农民的支持减慢新农村建设进度。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干部在工作前没有将具体情况和要求宣传好,村民就是因为不了解政府的政策对自身的好处才会产生怨言的。只要事先作好宣传,相信各位基层干部在农村工作时会更加顺畅的。
9、畲族传统文化保存现状。
现在好多东固畲族村民都不了解畲族传统风俗习惯了。调查组只能通过拜访农村中的老者来了解到一些关于畲族的传统。可见,畲族传统文化保存现状是不如理想的。当地畲族村民都被汉化,在东固畲族乡能够说畲族话的就只有江口村委的蔡家龙村。在周围畲族村被汉化的同时,蔡家龙还能够保持畲族话和一定的畲族传统文化这一现状很值得保护传统文化部门的注意。显然,当地政府部门对畲族文化的保护力度是严重不足的。政府也没有组织有关人员去了解调查本地畲族的文化资源,导致畲族文化资源的进一步流失。这对建设本地特赦的新农村造成了一定的文化损失。
四、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办法
针对东固畲族乡新农村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我们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和通过比较其他地区的做法,作出以下几点的提议,希望对当地的新农村建设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1、积极实施阳光培训工程,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要重视外出打工农民这一群体,提高这些农民的技术水平。办好相关的培训班,帮助外出工作农民了解相应的技术和劳动法律法规。村组织也要配合宣传。可以在各个村民组设立黑板报,利用黑板报来宣传劳动法律法规。同时,有关宣传人员也要定期到村组当中作好相关宣传。成立乡的技术指导中心和法律咨询中心,可以为有需要的村民提供一定的帮助。
2、重视保护畲族村文化,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畲族文化是一项宝贵的精神遗产,政府要加大力度去保护。可以与大学生组织取得联系,请求其帮助乡政府深入到畲族群体中发掘本地畲族文化资源。将渐渐淡忘的畲族传统节日、风俗、文化作一次全面整理,这有利于乡政府打好文化牌
论。
在调查中,使我们大学生了解到东固畲族乡农村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情况。东固的新农村建设可以说与好多地方相比还是相差比较大的。但是,东固畲族乡在新农村建设的机遇中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比以往提高了。资金的不足,农村基础设施的薄弱等原因都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东固畲族乡政府正在努力地克服各种困难,正在探索中寻找属于东固畲族乡新农村建设的道路。希望这份报告能给乡政府一定的启示和帮助。我们也相信,在东固畲族乡政府和东固人民的努力下,新农村建设将会取得更大的成就,我们调查组也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
井冈山学院人文学院社会实践服务队
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范文 篇2
一、被调查村基本情况
(一) “一肩挑”、地处平原、农区型村庄占多数, 村庄规模不同
调查显示, 村支书、主任“一肩挑”情况占多数, 被调查的33个村中有19个村的村支书、主任“一肩挑”, 占57.6%。14个村地处平原, 占42.4%;10个村地处丘陵, 占30.3%;9个村地处丘陵, 占27.3%。农区型村有19个, 占57.6%;而城郊型、城郊型兼农区型、工矿型、城中型分别有9个、2个、2个、1个, 分别占27.3%、6.1%、6.1%、3%。
村总户数、村总人口数、就业人口数、劳动力总数、从事农业人口数统计情况见表1。
(二) 主导产业以第一产业为主
调查表明, 农村的主导产业以第一产业为主, 占到村总数的66.7%, 其中种植业占60.6%;养殖业占6.1%。这种情况主要集中于农区型村庄 (65.5%) 。以第二产业为主导产业的有3个, 占9.1%;其中采煤 (工矿型) 占3%, 砖厂 (工矿型) 占3%, 加工工业 (城郊型) 占3%。以第三产业为主导产业的有1个 (城中型) , 占3%。
(三) 试点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较高, 推进时间越短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越低
调查显示, 33个村中农民人均纯收入最小值为2550元 (该村为推进村) , 最大值为25980元 (该村为试点村) , 均值为7591.12元。将33个村按照试点村和推进村比较发现, 2006年全省第一批试点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均值达11099.83元, 2007~2011年这五批推进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均值为6811.407元, 2007~2011年, 推进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值呈下降趋势, 2007年推进村均值为7562.5元, 2011年推进村均值为5698.75元。通过与各地市农委访谈得知, 这是由于山西省新农村建设推进方式造成的。2006年, 山西省选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均是经济条件好、有产业支撑、领导班子强、农民群众积极性高的村庄。而2007~2011年选定的推进村其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较差。因此, 2011年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村庄经济条件较差, 其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值与2011年山西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相比, 仅仅高出1.7%, 见表2。
二、新农村建设总体情况
(一) 新农村建设推进村占八成, 均做过新农村建设规划
调查资料显示, 6个村为2006年试点村, 占18.2%。另外27个村是推进村, 占81.8%, 见表3。
被调查的33个村中有32个村做过新农村建设规划, 占97%。调查中发现, 33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重点推进村中有7个村的新农村规划用地来源为耕地, 占到村总数的21.2%。20个村新农村规划用地来源为空闲地, 6个村占60.6%;新农村规划用地来源为旧村改造, 占18.2%。
(二) 产业带动型为主要模式, 多方共同投资占主体
从新农村建设模式看, 被调查的33个村中有19个村为产业带动型, 占57.6%;有7个村为城镇辐射型, 占21.2%;而城中村改造型、村企共建型、部门帮建型共占21.2%。这说明在新农村建设中主要的方式是产业带动, 而在缺乏后续产业的村庄新农村建设无法推进, 如政府出资将路灯安好后, 有的村因为交不起电费, 管护费用过高, 路灯经常不亮而成为摆设。
从新农村建设投资看, 25个村填写了新农村建设投资情况, 其中14个村是国家、村集体、其他投资主体共同投资, 占25个村的56%;5个村是由国家单方投资, 占25个村的20%, 6个村由村集体或村干部个人投资, 占25个村的24%。这表明新农村建设的多方共同投资占主体, 在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高的村及富裕农民作为村干部的村, 村集体或村干部个人投资的情况较多。
三、新农村建设实现情况
(一)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实现情况
1. 全部实现机耕、机播的村庄占五成左右, 全部实现机收的村庄不足两成, 水利条件较差。
数据来源:山西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数据源于《山西省统计年鉴2012》, 其余数据通过调研数据计算得到。类型及年份1属于新农村建设试点村, 2属于新农村建设推进村。
从机耕面积占村耕地面积的百分比看, 18个村达100%, 占54.5%;5个村为50%~100%, 占15.2%;7个村为5%~50%, 占21.2%;2个村为0%, 占6%。从机播面积占村耕地面积的百分比看, 15个村达100%, 占45.4%;5个村为50%~100%, 占15.2%;9个村为5%~50%, 占27.3%;3个村为0%, 占9%。从机收面积占村耕地面积的百分比看, 5个村达100%, 占15.2%;2个村为50%~100%, 占6%;4个村为5%~50%, 占12.1%;21个村为0%, 占63.6%。
关于水利条件, 分别通过机井覆盖率、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百分比两个指标来衡量。从机井覆盖率看, 每百亩机井眼数大于1眼的有8个村, 占24.2%;每百亩机井眼数不足1眼的有24个村, 占72.7%。从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百分比看, 11个村达100%, 占33.3%;3个村为50%~100%, 占9%;8个村为5%~50%, 占24.2%;10个村为0%, 占30.3%。
2. 农业生产总值占村生产总值百分比不到50%的占到八成, 工业生产总值占比不到50%的占到七成。
从农业生产总值占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看, 3个村达100%, 占9%;6个村为50%~100%, 占18.2%;20个村为5%~50%, 占60.6%;6个村为0%, 占18.2%。从工业生产总值占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看, 4个村达100%, 占12%;3个村为50%~100%, 占9%;13个村为5%~50%, 占39.4%;13个村为0%, 占39.4%。
3. 六成以上的村庄没有成立合作社。
2011年没有成立合作社的有20个村, 占60.6%;成立1个合作社的有6个村, 占18.2%;成立2个合作社的有2个村, 占6.1%;成立3个合作社的有2个村, 占6.1%;成立5个合作社的有1个村, 占3%;成立6个合作社的有1个村, 占3%;成立8个合作社的有1个村, 占3%。
(二) 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实现情况
1. 乡土人才较少, 三成村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 村村都有农家店、农家连锁超市。
从村拥有乡土人才数看, 21个村的被调查者认为村拥有乡土人才数不足100人 (包括100人) , 占63.6%;12个村的被调查者认为村拥有乡土人才数不足1001人 (大于100人) , 占36.4%。从乡土人才类型看, 13个村为农业人才, 占39%, 20个村为农业、工业人才, 占61%。从村集体文化娱乐活动数看, 每年活动12次及以下的有22个村, 占66.7%;每年活动在12次以上、200次以下 (包括200次) 的有11个村, 占33.3%。关于村文化体育广场的调查, 4个村没有文化体育广场, 占12.1%;29个村有文化体育广场, 占87.9%。现已建成的文化体育广场中, 面积不足1100平米的有13个村, 占28个村 (5个村数据缺失) 的46.4%;面积在1100~5000平米的有12个村, 占28个村的42.9%;面积在5000~10000平米的有3个村, 占28个村的10.7%。关于村内刑事案件立案数的调查, 2011年1个村刑事案件立案1件, 占3%;32个村均没有发生刑事案件, 占97%。调查显示, 33个试点村或重点推进村中, 32个村 (1个村数据缺失) 拥有50平米以上农家店、农家连锁超市, 基本实现每村一点的要求。其中, 12个村有1个50平米以上农家店、农家连锁超市, 5个村有2个50平米以上农家店、农家连锁超市, 3个村有3个50平米以上农家店、农家连锁超市, 6个村有4个50平米以上农家店、农家连锁超市, 2个村有6个50平米以上农家店、农家连锁超市, 1个村有7个50平米以上农家店、农家连锁超市, 1个村有8个50平米以上农家店、农家连锁超市, 1个村有10个50平米以上农家店、农家连锁超市, 1个村有11个50平米以上农家店、农家连锁超市, 分别占32个村 (1个村数据缺失) 的37.5%、15.6%、9.4%、18.8%、6.2%、3.1%、3.1%、3.1%、3.1%。关于农家书屋及老年活动中心的调查, 32个村有1个农家书屋, 占97%;1个村有3个农家书屋, 占3%。6个村没有老年活动中心, 占32个村 (1个村数据缺失) 的18.8%;26个村有1个老年活动中心, 占32个村 (1个村数据缺失) 的81.2%。
2. 垃圾处理方式不同,
五成以上的村庄绿地面积不到10%, 五成以上的道路全部硬化。关于垃圾处理方式, 采取集体清运的占42.4%;采取当地处理的占54.5%;采取无处理但有固定堆放点的占3%。对于专职保洁员, 8个村 (24.2%) 没有专职保洁员, 25个村 (75.8%) 有专职保洁员。关于保洁员是否签保洁责任合同, 13个村 (39.4%) 没有签保洁责任合同, 20个村 (60.6%) 签有保洁责任合同。关于垃圾池个数, 7个村 (21.2%) 没有垃圾池, 6个村 (18%) 有垃圾桶, 20个村 (60.8%) 有垃圾池。
关于绿化程度, 2个村 (6.1%) 绿地面积占村域面积的50%~100%, 4个村 (12.1%) 绿地面积占村域面积的10%~50%, 19个村 (57.6%) 绿地面积占村域面积不到10%, 6个村 (18.2%) 绿地面积占村域面积的数据缺失。
关于道路硬化程度, 17个村 (51.5%) 硬化道路占道路总长的100%, 11个村 (33.3%) 硬化道路占道路总长的50%~100%, 4个村 (12.1%) 硬化道路占道路总长的10%~50%, 1个村 (3%) 道路没有硬化。关于铺设排水管道情况, 6个村 (18.2%) 铺设排水管道占道路总长的100%, 6个村 (18.2%) 硬化道路占道路总长的50%~100%, 12个村 (36.4%) 硬化道路占道路总长的0%~50%, 9个村 (27.3%) 未铺设排水管道。
(三) 医疗福利保障的实现情况
1. 村村都有卫生所。
关于村级医疗卫生机构, 25个村 (75.8%) 有1个卫生所, 3个村 (9.1%) 有2个卫生所, 4个村 (12.1%) 有3个卫生所, 1个村 (3%) 有5个卫生所。33个村的卫生所达标率均为100%。关于卫生人员数, 12个村 (36.4%) 有1个卫生人员, 6个村 (18.2%) 有2个卫生人员, 8个村 (24.2%) 有3个卫生人员, 2个村 (6.1%) 有4个卫生人员, 2个村 (6.1%) 有5个卫生人员, 1个村 (3%) 有6个卫生人员, 1个村 (3%) 有8个卫生人员, 1个村 (3%) 有10个卫生人员。
2. 低保户和五保户按等级领取金额不等的保障金。
关于低保户, 低保户不足10户的有8个村, 占24.5%;低保户不足55户但多于10户的有17个村, 占51%;低保户达55~220户的有8个村, 占24.5%。关于低保户福利, 各村均通过信用社一折通打到低保户个人账户, 等级各不相同。
关于五保户, 5个村没有五保户, 均为当地敬老院 (养老院) 抚养, 占15.2%;5个村有1户五保户, 占15.2%;4个村有2户五保户, 占12.1%;3个村有3户五保户, 占9.1%;4个村有4户五保户, 占12.1%;3个村有5户五保户, 占9.1%;1个村有7户五保户, 占3%;3个村有8户五保户, 占9.1%;1个村有11户五保户, 占3%;1个村有12户五保户, 占3%;1个村有24户五保户, 占3%;1个村有30户五保户, 占3%;1个村有38户五保户, 占3%。对于五保户福利, 5个村由当地敬老院抚养, 占15.2%;1个村由村里抚养五保户, 占3%;27个村五保户通过信用社一折通领取保障金, 占81.8%。
3. 试点村和2010年以前的推进村社会养老保险对60岁以上老年人全覆盖。
8个村 (均为推进村) 没有参加社会养老保险, 占24.2%;24个村的60岁老年人全部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 占72.7%。
(四) 管理民主实现情况
调查过程中发现, 不到两成的村庄每个月均对重大决议事项公开讨论, 管理民主情况并不乐观。2011年村重大决议事项数和村公开讨论数为12个及以上的仅有7个村 (21.2%) , 而12个以下的村占到78.8%。
四、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当问及“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时, 排名前三名的分别是“缺乏资金” (33.3%) 、“居住卫生环境亟待改善” (18%) 和“吃水困难” (12%) 。此外, “教育问题” (9%) 、“整体搬迁的村庄面临严重的就业问题” (6%) 、“村庄缺乏规划” (9%) 、“政策制约无法进一步发展” (6%) 、“缺乏后续产业、村集体经济薄弱” (3%) 、“老龄化问题” (3%) 也是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问到“您对新农村建设的建议”时, 回答“应该增加资金及政府支持” (30.3%) 、“村庄应整体搬迁” (6.1%) , “应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培养职业农民” (6.1%) 占到多数。另外, 有的人认为“应该给予好的政策”、“加强教育”、“推行煤气化”、“村民参与维护基础设施”, 均占3%。
五、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一) 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调查数据显示, 以第一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占66.7%, 初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农业生产格局。其中, 主导产业为种植业占到60.6%, 养殖业的仅占6.1%。传统的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生产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业生产内部养殖业发展较慢, 制约了农民增收和农业生产发展。从三产产值看, 农业生产总值占村生产总值50%以上的仅占27.2%, 工业生产总值占村生产总值50%以上的仅占27.2%, 可见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并未给农民带来可观收入。目前, 第三产业 (外出务工) 收入仍是农民收入主要来源。
(二) 农村基础设施与环境卫生亟待改善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环节。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 道路、环境、卫生、水利等基础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 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由于历史欠账太多, 缺乏系统合理的生产生活设施规划, 农村基础设施及环境卫生等成为农民关注的焦点。
(三) 资金缺口较大, 对项目资金的需求度高
调查显示, 新农村建设中多方共同投资占主体, 在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高的村及富裕农民作为村干部的村, 村集体或村干部个人投资的情况较多。而在一些村, 由于煤炭资源整合, 村里缺乏后续产业, 村集体资金缺口较大, 成为下一步新农村建设的硬约束。
(四) 教育、就业仍是新农村建设中民生工作的重点
在有关民生的问题中, 教育、就业是农民关注的问题。通过与村干部访谈了解到, 村里卖地盖楼房, 村民变市民后, 虽然住上了楼房, 孩子入学、农民就业、养老问题凸显。由于并村政策, 原来在本村就能上学的孩子得到外村上学;即使村里有学校, 由于资金缺乏、教育质量下降, 不少孩子到城里去上学, 出现了“有学校, 没学生”的尴尬局面。占地前靠土地为生的农民, 由于没有一技之长, 就业困难, 即使就业了收入也不高。因此, 加大对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非常必要。
摘要:自2006年提出新农村建设以来, 山西省各个地级市采取了不同的措施, 各地市进展不同。文章结合山西省11个地级市33个村委的调查问卷及访谈资料, 对调查村基本情况、新农村建设总体情况、新农村建设实现情况、新农村建设中问题及难点、农民对新农村建设建议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发现新农村资金缺口较大, 教育、就业仍是新农村建设中民生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山西省,新农村建设,村级调查
参考文献
[1]王再文, 李刚.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研究综述[J].经济问题, 2007 (02) .
[2]张祖民, 王寒.浙江企业新生代外来工问题调查报告[J].调研世界, 2013 (01) .
[3]田亚平, 李虹, 李超平.新农村建设的村级评价指标体系——以湖南省衡南县工联村为例[J].经济地理, 2007 (27) .
[4]李东升, 李蕾.新农村建设中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探讨[J].中国行政管理, 2007 (10) .
[5]丁奇, 张静.新农村规划建设实施后的动态述评——以北京市远郊区村庄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20) .
[6]王大勇, 焦雷.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6) .
[7]张琮.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镇政府绩效评估[J].前沿, 2011 (20) .
陕北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调查 篇3
8月初,记者驱车前往陕西省府谷县采访,快到王家墩乡政府的时候,我们首先被山上的景色震惊了:夏末季节,远处山头的土地一片荒芜,几乎看不到绿色!身边少数田地里的庄稼更让我们惊讶:就要立秋了,山地上的玉米不到二尺高,糜子不到五寸!当地的农民说:由于天旱,今年王家墩又是一个大灾年!
府谷县是陕北的一个贫困县,当地许多农民依然生活在缺电缺水、出行不便的山沟里或塬畔上,因此,改变居住环境就成了这些地方新农村建设的头等大事。
“新农村”里少人烟
记者与王家墩乡的三名干部一起来到该乡建设新农村示范点李家焉行政村。接待我们的是李家焉自然村71岁的村支书杨外信。
杨外信告诉记者,李家焉两个自然村共有284人,但现在留在村里的常住人口也只有83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是另外一个自然村杨家沟村。杨家沟原先170多人,现在只有60口人。建设“新农村”用的是国家扶贫移民资金,准备投资60万元,盖30套房子,把住在沟底下的杨家沟村人搬迁到山上来。现在地基已经铲开了,具体什么时间动工盖,他也说不准确。
说到搬迁的事儿,杨外信显得很淡漠。他说,两万元盖一套房最多也就是个主体,内工、门窗要花的钱都得农民自己出,现在呆在村里的人吃饭都成问题,到哪儿寻钱去?
杨外信说,李家焉自然村过去是人不多光棍多,114口人有30多个光棍,当过村长的人都找不上媳妇。现在是钱少、粮少、人更少了,全村只住着33口人!今年的灾荒已经遭下了,有劳力在外打工的人家还好说些,那些没有依靠的人怎么度过这个灾年是个大问题。
在场的一位70岁老人拿起了一个很大的玉米面窝窝头对记者说:“明年春上我们能吃上这样的窝窝,就不怕了!”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目睹了一场令人心酸的“交易”:一个走村串户收废品的人路过李家焉村,该村一个老汉拿着5个类似矿泉水瓶一样的塑料瓶子,打算以每个7分钱出售,但是收废品的人每个只给5分钱,双方僵持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后这笔买卖没有成交,就因为1毛钱的争议。后来,收废品的人走了,老汉则把那几个塑料瓶子宝贝似地收藏起来。
记者前往王家墩乡的路上,在武家庄乡段黄河边的一片百亩左右的河滩上,看到了几十套没人居住的房子。这些房子显然是通过统一规划建起来的,都是砖混结构,主体已经完成了,但绝大多数没有做内工,门窗大都用砖干垒着。
路人告诉记者,这是几年前政府修起的“移民新村”,从建起来就没有什么人搬进来住过。记者把这个“移民新村”仔细看了一遍,发现只一套房子好像有人烟。
带着疑问,记者专程赶到了武家庄乡。一名乡政府干部告诉记者,这个“移民新村”叫川头新村,2000年左右建成,是为本乡生存条件很差的园则迪川头两个自然村整体搬迁而建的。没人入住大体上有三个原因:一是原来居住在园则迪川头两个自然村的近700人,近几年走得剩下不到200人,又大都是老弱病残者,难离故土;二是两个村的村民太穷,多数做不起新房的内工,也修不起门窗,因此搬不起家;三是“移民新村”建在没有任何防护的黄河滩上,说不定一场大水就会被夷为平地,想搬的村民也不敢搬。
记者从武家庄乡政府提供的一份移民资料上看到,2000年到2003年,全乡8个村开展了移民工作,共284户,1325人。但是,真正有多少农户搬迁,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数字。
返回的时候,记者穿过了乡政府所在地的武家庄“移民新村”,按说这应该是该乡移民工程最闪亮的“新村”了,但是,我们发现这个2003年建成的“新村”,目前的入住率只有30%左右,大部分的房子也都空着。
前园则村的渴望
前园则是府谷县墙头乡的一个行政村。墙头乡地处府谷县东北部,黄河沿乡而过,拥有耕地13900亩,其中有7000多亩水浇地,是府谷县拥有水浇地最多的乡镇,也是最具有“田园风光”的一个乡。
前园则村村支书李鹏元家是一座上世纪70年代建起的农家小院,窗棂上的油漆很多已经脱落,显得有些陈旧。
李鹏元告诉记者,前园则村在墙头乡是一个典型的“纯农业村”,近几年,由于国家免去了农民的各种税费,加之当地农副产品市场的兴旺,村民们从种植业中已经尝到了很大的甜头。虽然村里真正有大积蓄的人并不多,但论起生活水平来,也算小康了。现在,村里的劳动力基本都在地里干活,一般人是不出去打工的。
提到建设新农村,李鹏元一下子来了劲头。他说,建设新农村的事,全村人都知道了,乡里和县上已经把前园则村作为全县首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试点村,这是村民们的大喜事。前一段时间,县城建局请了外地一家设计院已经来村里勘测过了。
在李鹏元的心里,对前园则村的未来是有初步设想的。他说,由于村民们普遍采用了比较先进的科学种植方法,加上特殊的地理条件,前园则村种植的瓜果蔬菜等农作物,不仅上市早,而且品质也远远超过了塑料大蓬里生长的作物,因此,在价格上具有很大的优势。这几年村民富起来靠的就是果蔬产业,这也是前园则村建设新农村的基础。
现在前园则村的村舍大多数是30多年以前建起的,李鹏元设想将全村搬迁到即将建成的沿村而过的公路边上,统一规划,为每户人家修建一处两层小楼,二楼住人,一楼统一做门面房,使这里在将来成为一个有特色的农贸市场,逐步打出前园则村农产品的品牌。至于旧村农舍则全部拆除,几十亩土地全部复耕变为水浇地。
说到搬迁费用,李鹏元掰着指头算了一下,每户拆旧建新需要10万元,全村搬迁到新村里至少需要1100万元。但是当记者问1100万元的巨额资金从哪里来时,李鹏元看了一眼跟随记者采访的乡政府的王秘书,不大有把握地说,村上和乡上肯定没有这么多,县上大概会想办法吧。
个人出资建新村
从府谷县城出发沿神府一级公路到达新民镇段后,记者拐进了一条山沟。在沟底,我们碰到了新民镇芦草畔村村民刘润羊,他是芦草畔新村建设前期工程的施工负责人。而投资建设芦草畔新村的则是府谷县保榆煤焦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刘彪。
刘润羊带记者来到芦草畔新村的建设工地。这是一块平展展的土地,大约有50余亩。刘润羊告诉我们,这是刚刚用推土机铲平的,新村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是80套内设楼梯的两层别墅式住宅,每套住宅的使用面积320平方米。同时,还将建设与
之配套的中心街道和绿化娱乐休闲园区。
随后,刘润羊又带着我们爬上了新村村址旁边的一个荒芜的山头。他说,平整这个山头也是芦草畔新农村建设工程的一部分,首先给有130口人的芦草畔自然村修出200亩基本农田。将来把山下矿井里的地下水抽上来,这里就是一片旱涝保收的水浇地了。
在一个山头上,记者看到了对面山崖上的原来的芦草畔村,远远看去,村子里基本没有什么住户了,大部分是被遗弃了的土窑洞。我们走进村里,在村西头找到一家农户,家里住着老两口,男主人告诉记者,现在在村里居住的人不到全村人的20%,而且都是些老弱病残。有劳动能力的轻壮年包括妇女们都到山下的煤矿或者焦化厂里做工去了。为了干活就近,许多人都在打工的煤矿或工厂附近搭建了简易房子全家搬了下去。我们问老人,知道刘彪要在山下新建一个芦草畔村的事吗?老人说知道,还说:“那是大好事呀,不过几时修建起来呢?”
在府谷县城,记者见到了刘彪。
刘彪的头发梳理整洁,略有点花白,看上去更像个中年教师。今年53岁的刘彪出生在芦草畔村,由于家境贫寒,上小学期间就辍学了。他当过泥瓦匠,在小煤窑挖煤当过炮工。刘彪告诉记者,在井下挖煤那几年,他从一个井下矿工开始,逐渐懂得了煤矿的生产、管理和经营。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刘彪在芦草畔村的山脚下办起了一座煤矿,开始几年吨煤坑口价只能卖十几元,有时还卖不出去,常常负债经营。1999年以后,煤炭市场兴旺起来,煤矿也值钱了。他投入1000多万元资金,把原有的煤矿生产能力从10万吨提高到了15万吨(今年底可以达到30万吨),并于2001年成立了一个煤焦公司,进行煤炭的深加工。
记者想让刘彪透露他现在有多少钱?他没有正面回答。不过,他轻松地告诉我们,建一个芦草畔新村的钱,自己是不用借债的!
说起建设芦草畔新村,刘彪强调他并不是赶时髦,而是很早就有了这个想法。他说,他的煤矿可以开采30年,现在芦草畔村民们只要在他的企业里干活,不用种地也能过个好日子。但是,30年以后怎么办?现在不考虑芦草畔村的后路,到时候就怕来不及了。他觉得自己有责任对芦草畔村未来着想,否则良心上也是过不去的。
记者问到建成芦草畔新村最终需要多少钱时,刘彪回答:“初步预算1000万元,不够再加,总之花多少算多少,我全认!”
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范文 篇4
常德市委农村工作部部长、市政府农村办主任 贺丽君
编者按
我省是一个农业大省,要强化“一化三基”的战略举措,就必须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出台已三年多了。三年来,我省新农村建设的状况如何?成果如何?
不久前,省委农村工作部、省政府农村办公室对此专门组织了调研。经他们推介,本报今天特刊登常德市委农村工作部部长、市政府农村办主任贺丽君同志的调研文章,介绍常德市委、市政府的做法和经验,展示我省新农村建设的部分成果,以期对我省新农村建设有所促进,对广大读者有所启发。
三年前,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出台不久,来湖南任职不久的省委书记张春贤同志在当年的省党代会上寄语常德市委代表团,希望农业基础较好的常德市能下决心探索一条适合湖南实际的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
常德市地处湘西北,素称“川黔咽喉、云贵门户”。总面积1.82万平方公里,辖9个区县(市)、207个乡镇、3858个村,总人口608万,其中农业人口460万,耕地面积700万亩,林地面积1200万亩,可养水面130万亩,农业资源条件较好。就全国而言,是典型的中西部农业大市。
中西部农村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重大课题!
三年多来,我市按照省委、省政府“先行一步”的要求,从生产力水平和农村实际需要出发,变分散办点为连片示范,改村庄整治为镇村同治,集束式开展办点示范,渐进式推进大面普惠,顺应了城乡一体化趋势,走出了一条较低生产力水平下“产业优先、连片示范、镇村同治、整体推进、普惠扩面”的建设之路,城乡统筹发展实现了局部突破,新农村建设的规模、档次、受益面都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一是农民收入逆势而上,形成了持续增收的新格局。2008年,在特大冰雪灾害、历史罕见冬汛、全球金融危机、柑橘大实蝇等重大事件几碰头的情况下,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仍然达到4450元,比上年增加484元,增长12.2%,超预期目标。在常德农业发展史上首次连续五年增收300元以上,是建国以来我市农民收入增长幅度最大、最稳定的时期之一,形成了持续增收的新格局。
二是镇村同治创出特色,探索出城乡统筹的新路子。全市上下按照市委、市政府“产业优先、连片示范、镇村同治、普惠扩面”的总体思路,以镇村同治示范片建设为龙头,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办点示范和大面普惠成效显著。全市建成了鼎城灌溪、桃源茶庵铺、汉寿南湖、津市灵泉等二十个镇村同治示范片和500多个村美民富的示范村,省委、省政府给予了充分肯定,赢得了社会各界的积极评价和人民群众的真诚欢迎。三是产业经营蓬勃发展,取得了产业富民的新成就。2008年,全市新增规模企业40家,总数达到283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4家,实现农产品加工总产值250亿元,同比增20%;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529家,其中合作社130家,增105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再上新台阶,建成“三品”农业基地500多万亩,新增“三品”认证62个,全国循环农业现场会在我市召开。农民教育摆到更加突出位置,全年培训农民17万人,组织了60名农村创业人才和企业老板进入中国农业大学学习。
四是公共事业加速推进,迈出了改善民生的新步伐。三年来,全市完成村庄整建规划编制1140多个;通水泥路的行政村达到2518个;新解决5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全面启动37座大中型水库禁止投肥养殖,34座水质明显好转;新建户用沼气池6万口,总量达到26万口,启动大型沼气池建设57个;400多个村建立了清洁工程、义务清扫、有偿包干等保洁机制,建成43个省市乡村清洁工程示范村;新建或改造乡镇敬老院76所、村级五保之家430个,农村低保人数达到12万人;新建或改建52座乡镇卫生院和846个村级卫生室,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92%、参合人数404万。
五是改革创新局部突破,步入了制度建设的新阶段。积极探索了城乡产业统筹布局、基础设施同步建设、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公共财政均衡覆盖的体制机制,出台了《关于构建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加快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意见》。水管体制改革、土地二轮延包后续完善、农机管理体制调整、乡村低限运转等改革取得阶段性进展,农业保险全面铺开,农业农村发展更具活力。
三年来,常德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省委的总体要求和战略部署,结合常德农业农村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始终坚持从以下五个方面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不断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新农村建设为总抓手,按照建设“全省城乡统筹先行区”的战略定位,主动对接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逐步建立健全了新农村工作推动机制。一是领导推动机制。市、县两级党政组织切实把建设新农村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市、县形成了“书记牵头、党委总揽、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配合、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二是财政投入机制。市、区县(市)财政建立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市本级财政投入从“千万起步”到“亿元预算”,开了新农村建设预算投入的历史先河,2006年5830万元、2007年8350万元、2008年1.185亿元。在政府投入拉动下,政府与农户投入比达到4:6。三是项目整合机制。按照“规划引导、项目带动、分工负责、各计其功、各计其账”的原则,以区县(市)为平台,整合土地整理、综合开发、通村公路、农田水利、沼气能源等项目资金,集中投向优势产业集中区、重点项目建设区、镇村同治示范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市本级每年整合涉农资金5亿多元投入新农村建设,3年来各区县(市)累计整合投入17亿多元。四是考核奖惩机制。建立新农村建设综合考评体系,考核重点根据实际情况逐年调整。将新农村建设纳入区县(市)和市直单位目标管理考核及干部任免考核内容。建立新农村建设奖惩制度,新农村建设工作成效作为安排新农村建设项目的重要依据,作为单位评优评先的重要内容,作为推荐干部的重要标准。
二、坚持把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作为新农村建设核心工程,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市委、市政府在抓好粮、棉、油、猪、鱼等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一是创新领导方法,实现工作方式由指导管理型向引导服务型转变。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加大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力度,对柑橘、蔬菜、茶叶、油茶、烤烟、杨树、楠竹、乳品、肉牛、肉羊等十大优势产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五年来,市财政累计安排产业化专项引导资金2500多万元,用于扶持优势产业发展壮大和精深加工。同时,按照“高位嫁接、重心下移”的原则,上至市级领导,下至乡镇干部,层层参与办点示范,建成了大批现代农业示范区。二是建设万元田土,实现农业生产由低效经营向高效经营转变。“三高”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常德化”,即在平原区建设高效田土、丘岗区建设高效庭园、湖区建设高效水面,逐步形成了一条符合常德农村实际、农民增收效果明显的新模式。澧县张公庙兔子口三千亩葡萄园和千亩大棚椿树芽生产园、西洞庭百亩双孢蘑菇园、石门刘家坪高效蔬菜种植园等高效农业迅速壮大。同时,以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特色农产品基地、自然风景名胜和民俗风情等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全市星级休闲农庄达到15家,休闲农业为农民人均增收50元以上,就地转移农民就业6000多人。三是培育农村大户,实现农业经济由小农经济向大户经济转变。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发展大户经济,发挥能人效应,实现优势群体率先突破。目前,我市已有种粮百亩以上、养猪万头以上、养羊千只以上、养禽万羽以上、水产千亩以上的各类专业大户10288户,基地面积20多万亩,辐射一般农户30多万户。四是扩大农业开放,实现资本投入由政府为主向民间多元为主转变。市委、市政府“像重视工业招商一样重视农业招商;把农业招商作为全市招商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享受工业招商一样的政策待遇。”近三年,吸引工商企业、干部职工、务工人员、个体经营户等非农群体,累计投入20多亿元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民间资本在产业化建设中的比重达到80%以上。五是壮大合作组织,实现农业产业由分散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529家,其中合作社130家,增105家,拥有会员14万户,带动农户38万户,连接基地320万亩。农民不仅成为“第一车间”的利益获得者,而且成为整个产业链条的利益共享者,入社会员人均年收入比未入社农民人均年收入高出1900多元。
三、坚持把连片示范、镇村同治作为城乡统筹的切入点,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的路子
我市新农村建设从生产力水平和政府财力实际考虑,从示范片建设突破,办点示范从“连片示范”向“连片示范、镇村同治”深化拓展,实现了城乡统筹的局部突破,建成了一大批“镇亮、村美、民富”的示范片和示范村。一是三级示范。实现了从市县到乡村的全面布点,相继启动了20个示范片、514个示范村、400个乡镇示范点的建设。示范片(点)实行市、县、乡党政领导联系制度,市委常委联片、县级党政领导包村、其他县级领导和乡镇党委书记包户。市县下派工作组302个。示范片建设直接惠及50个乡镇、159个村、近20万农民群众和小城镇居民。二是连片推进。根据市县财力实际,我们适当集中力量,以连片推进的方式开展示范,每个片3-5个村,受益人口4000-8000人左右。示范内容包括垃圾治理、饮水安全、公路建管、丘岗开发、宜居住宅、文明新风等方面。三是镇村同治。从区域性中心镇入手,实行镇村同步规划、环境同步治理、产业同步发展、文明同步创建,推动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有效衔接、良性互促、双轮驱动、协同发展,吸引更多的农民转移到城镇中来,更快地形成“以镇带村”的一体化格局。目前,全市已建成鼎城灌溪、桃源茶庵铺、武陵河?、汉寿南湖、临澧合口、津市灵泉、安乡丰裕、澧县张公庙等20个镇村同治示范片,一举解决了多年来小城镇“脏、乱、差”的问题。四是动态管理。示范片和示范村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定期调整,示范片(村)一定两年,视具体情况确定是否另行转点。据测算,如果动态办点坚持15年左右,全市可办成1600个示范点,惠及240万农民群众,占到农村人口的一半以上,基本辐射所有的村组农户。
四、坚持把始于群众需求、终于群众满意作为基本准则,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建设
我们坚持从解决农民群众反映最强烈、要求最迫切的民生问题入手,明确了五年内“千村规划到村、万里村道硬化、十万沼气入户、百万人饮安全”的建设目标,大力加强农村公共产品建设,极大地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一是大办民生工程。全市各级党政组织坚持把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要求最迫切的问题放在首位,农村民生工程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突破,通村公路、安全饮水、环境整治等公益设施惠及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三年来,硬化通村公路5818公里,通村公路里程超过建国以来的总和,新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5115处,并按每年解决20多万人的速度推进。为了解决水质性缺水问题,率先启动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工作,所有大中型水库禁止投肥养殖,直接或间接保证了100多万人的饮水安全,今年又将禁投范围扩大到219座小型水库和所有饮水水源保护区,并压减珍珠养殖面积6万亩。农村民生工程建设已成为农民群众反映最好、受益最多的德政工程。二是推行民主决策。通过成立农民理事会,让农民群众充分参与本村新农村建设重大事项的决策,建与不建、怎么建、先建什么后建什么由群众说了算,理事会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具体事务的主要组织者。全市先后成立新农村建设理事会1950多个,代表农民行使建设新农村的决策权和管理权。三是调动社会参与。通过开展“十大功臣”评选、“百企联百村”、市登光荣榜、县建功德碑等活动,引导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志愿者以多种方式参与新农村建设,形成了全社会共建新农村的浓厚氛围。3年来,动员了187家企业与234个村对口联系,对接项目296个、投入近3亿元,社会各界人士捐款捐物折合资金2.3亿元,其中捐款百万元以上的5人、10万元以上的328人、万元以上的2160人、5000元以上的近万人。
五、坚持把重视基层、加强基层、服务基层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工作
按照省委“一化三基”的要求,我市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建设的意见》,重点抓了乡村低限运转、改善办公条件、配强基干力量,乡村干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活力能力明显增强。一是改善乡村办公条件。针对乡镇条件差、生活苦、搞走读的问题,市财政从2007年起每年安排500万专项资金,帮助25个乡镇改善办公条件。二是配强农村基干力量。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实行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和村经济组织主要负责人由一人兼任、领导班子成员交叉任职。坚持定期从优秀乡镇党委书记中选拔担任市直机关处级领导干部,坚持选派市直机关优秀年轻干部到乡镇挂职任职、乡镇干部到市直机关跟班学习制度。改进和完善从优秀村干部中招考录用乡镇公务员制度。做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建立离任村主干生活困难补助制度。三是加强农村民主管理。全面推进乡镇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农村基层党务公开,完善一事一议等民主议事制度,健全党支部领导下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依法保障农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坚持“两委三会”制度,建立健全村党组织领导、驻村工作组指导、村民理事会论证、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决策、村民委员会执行、党员和村民监督的村级重大事务决策监督机制。总结推广村民监事会制度等多种加强民主管理的途径和办法,健全乡镇领导干部任前廉政谈话、诫勉谈话、述职述廉和村干部勤廉双述、村民问询质询、民主评议等监督制度。四是保障村级组织低限运转。按照政策衔接、分级负担、适当补助的原则,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主要由区县(市)承担。在省定最低保障标准每村2.2万元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全市村级组织运转经费财政保障水平,2009年村平全部达到4万元,并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增长机制。资金来源以上级转移支付为主,不足部分由区县(市)财政补足,市财政给予适当奖励。各区县(市)根据行政村人口规模、地域面积等分大、中、小三个档次,使每村最低财政保障分别达到5、4、3万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范文] 篇5
——走进鱼眼滩村
【内容摘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是农村第二次飞跃式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统筹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农业的弱质性,人口的众多性,农村地域的广阔性是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特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新农村鱼眼滩村
一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含义
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全面发展农村生产,增加农民收入;(2)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及农村法制建设,引导农民实行自己的民主权利;(3)加强公共文化建设,开展各种形式的农民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4)在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事业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农村的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期实现农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愿望。
二 鱼眼滩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情况
鱼眼滩村是属于四川省内的一个普通乡村。鱼眼滩村近年来在市委、政府及上
级各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正在快速、稳步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较大提高,但调查表明,制约全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以及影响该村稳定和持续繁荣的因素依然很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有许多新的问题和情况亟待解决,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
(一)经济建设的基本情况
经济建设上,鱼眼滩村以前是典型的小农经济,村民的收入主要来自卖粮、家禽牲畜、蔬菜等,收入较低。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村委引进了黄金梨、苦柚等的种植,引导村民种植果树;引导村民发展生猪养殖,建立养猪场,大力增加村民收入。
(二)政治建设的基本情况
在政治建设上,鱼眼滩村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加强该村村民的民主权利;加强农村法制建设,大力宣传法律,加强村民法律意识。
(三)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鱼眼滩村对文化建设力度还不够,没有开展村民文化活动,该村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相对较为贫乏。突出问题:文化生活单调,基层文化建设滞后。农村文化事业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民间文化遗产得不到发挥和有效保护。村级的文化室名存实亡,适合农村的各类科普资料缺乏;因此,各部门应努力抓好基层文化阵地建设。要结合农业农村现代化教育,采取教育与惩戒并重的方法,加大打击和管理的力度。通过不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和宣传教育,使赌博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所改变。应着力整治农村环境,植树造林,美化、净化村容镇貌,尽快改变农村的脏乱差现象。同时,扎实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改变农村的各种生活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科
学的生活方式,创造一个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
(四)社会建设的进本情况
在社会建设上,鱼眼滩村医疗保险卫生体系已经建立,情况良好;目前,鱼眼滩村正在进行农村养老保险的办理,正在大力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期实现农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愿望。
三 如何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建立新的支柱产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更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目前农民的经济收入来源主要是靠粮食和家禽牲畜,但调查表明,不少村民从成本、风险等来考虑,不少农民都怀着一种“不得已而为之”想法,其实都迫切希望政府能够多发展一些适合农村发展的新产业来推动经济发展,通过更多新产业的发展,以此来促进新经济组织组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村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促进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
2、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1)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业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希望各级在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方面有更多扶持政策,以推动农村结构调整既要有量的扩张,更要抓质的提高。(2)加快对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发展。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载体。希望各级部门能够出台更多的扶持政策,集中人力、财力,对有一定规模且科技含量高、牵动力大的龙头企业进行扶强扶壮,尽快培植起一批以主导产业和骨干农产品为基础原料的农 产品加工企业,尽快改变目前这种“种菜无法卖,种粮无法加工”的局面。(3)着力推进农村专业经济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农业抗御市场风险能力。(4)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以促进农产品销
售难的问题。
3、以农民增收为目标,抓主导产业促经济发展。只有发展富民产业,使农民增收致富有保障,才能支撑起真正意义上的新农村。据调查发现,65%的农民都迫切希望政府在产业发展方面应做好引导,在产业建设中积极发挥以点带面和典型辐射的带动作用,促进二、三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4、进一步加强村社道路建设。“要想富,先修路”,纵观该村的村组公路,道路硬化率低,村级组织应从关心热点问题入手,发动农民,出资出力,解决村道路“雨天泥泞、秋季尘飞”的局面。
5、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要求构筑政府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发挥公共财政职能,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投入力度,使农村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6、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坚持两手抓。在落实财力投入的同时,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基层党的建设,培养农民创造新精神,通过创业改善自己生活,帮助困难群众致富,共同建设文明富裕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7、以实施提高农民素质为依托,培育新农民。“三农”问题的核心是提高农民素质。应依托产业发展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面向市场为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使60%以上的适龄农民成为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较强就业能力的新型农民。
8、以创建文明村社为先导,塑造新风貌。着力整治农村环境,植树造林,美化、净化村容镇貌,尽快改变农村的脏乱差现象。同时,扎实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改变农村的各种生活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造一个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
9、有好的基层带头人和村级领导班子。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也是建设新农村的组织实施者。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创建好班子作为农村各项工作的龙头,通过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提高农村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10、以抓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重点。抓农村社会治安要以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为突破口,俗话说:“游手好闲”,人们都有事干了,小偷小摸和聚众赌博现象自然会销声匿迹;另外要对外来走村串巷的流动人口加以监管,避免不法行为发生;对村民要适时进行法制教育,严禁邪教等违法乱纪行为在农村中蔓延。
11、注重农村教育。孩子是社会发展的希望,再穷不能穷教育。从长远考虑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壮大师资力度,提高教学质量;积极推进农村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规模和现代化水平,节约资源;减免农村义务教育费、以及到城市就读借读费,让城乡教育同步发展。
12、整顿农村药品市场,进一步加大新型合作医疗的减免力度,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提高医务工作人员的医疗和职业道德水平,加大对药品的监督管理,严禁假冒伪劣和过期药品在农村市场横行。控制药品价格,让农民能够看得起病,放心看病。
参考文献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书,人民出版社。
【2】《科学发展观百科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10月。
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范文 篇6
一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街道党委、政府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以壮大支柱产业、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等农村重点工作为抓手,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以助农增收为核心,培育壮大优势支柱产业。
1、普及农业新技术应用,提高粮食产量。做好种粮优惠政策的宣传,鼓励农户多种粮,种好粮。大力推广水稻双季双直播栽培技术,在寀卢村农业示范园区建立“水稻双季双直播亩产超吨粮”示范畈,实施“五个统一服务”。全街道早稻面积4026亩,种粮大户54户,其中100亩以上的9户。在蔡卢农业示范畈建立早稻优质高产示范畈513亩。并设立国家级水稻新品种展示2个,攻关田5块。在东联村勤裕自然村建立单季稻强化栽培示范畈163亩。在李宅社区李一小区建立冬季绿肥示范畈110亩。投资2000余万元,以寀卢省级农业现代示范区及寀卢、单良、斯村蔬菜基地为依托,以市种子公司蔬菜新品种培育为平台,以大棚种植为手段,统一建设钢架大棚、微滴灌、化粪池、田间道路等,建立集中育苗中心,培养专业农艺师。
2、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加速农业产业化。依托农副产品市场,加快土地流转,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特色农产品基地。寀卢村三棱药村基地460亩,亩产值可达6000元左右。抓好现有的寀卢、单良、斯村、湖店、西河五个蔬菜基地生产,共计面积620亩。不断推行无公害生产技术,实施放心菜工程,提高每亩产值。
3、加强农机推广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认真抓好国家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落实,办理大中型耕作机械3台套,油菜/水稻收割机1台,机动植保机械67台,全部享受农机购置补贴。推广步进式机械插秧机1台,全年完成机插面积595.7亩。
4、加快农田水利改造建设,发挥工程效益。抓好寀卢、东升两村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和李宅李
一、李
二、徐田标准农田提升工程建设。完成基层防汛体系和视频系统建设。完成泗渡溪勤裕段的河道整治。做好山塘水库保安工作,积极向水利部门争取项目。东安牛角坞水库已进行招标,黄都塘、龙头坑在施工中,祥兰黄泥坑接近完工。完成农业“三位一体”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着重进行土地流转协议签订,已完成土地流转2369亩。
二、以固本强基为关键,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1.做好村庄整治和农房改造。城东地处城郊结合部,又是城区的东大门,是我市城市形象的窗口。因此,要大力开展农房改造建设,为美丽乡村建设添砖加瓦。做好寀卢、斯村农房改造后续工作,动员有条件的村进行农房改造。结合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东光、东锋村计划建设高层住宅,提高农村人口集中居住和农村土地集约使用的水平。(1)启动寀卢省级中心村建设,对东联、雅溪村进行省道沿线整治立项。村庄整治全年计划建设项目150个,已完成49个,投资990.05万元。雅溪村进行规划修编,白火上和后奕自然村进行规划调整。加快联网公路建设,今年经批准立项共1300米,其中徐田村400米公路建设在5月份已进行招投标,预计8月15日前完成硬化任务,和堂村400米公路将在6月份进行招投标。(2)斯村完成拆除48户114间,3751.57㎡,拆除地块重新安排宅基地83间,2988㎡。东光(船头)第一期拆迁18户1980㎡,其中8户安排到农民公寓、10户报批拆建第二期计划拆除26户2600㎡,已完成13户报批,农民公寓计划安排12户。上半年为农户丈量屋基47户138.5间共4986㎡,报批建房55户179间共6440㎡。(3)全街道在优化环境、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污水处理,池塘整治、垃圾收集、村庄绿化等方面单项整治工作稳步推进,共投入资金1100.8万元,完成整治项目57个。(4)农家乐发展得到提升,斯村赛点生态休闲农庄新开发了羽毛球、游泳、野外 2 拓展等项目,已完成市级龙头农家乐的申报;堂鹤九宫山庄建设完工,正准备报市农办。(5)抓好农民饮用水工程,罗屏工作片纳入农民饮用水工程;奎吾堂村自来水工程已接近完工,堂鹤村争取在年底完成。
2.大力开展村容村貌整治清洁家园。在市垃圾填埋场征地建设给相关村资金补助的有利条件下,加大投入,扩大村庄整治工程的建设面,切实抓好改路、改水、改厕、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等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集中整治柴草乱放、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排、道路乱占、禽畜乱放、棚舍乱搭、农具乱摆等“脏乱差”现象。积极组织广大农户清理村庄卫生死角,疏通排水沟,搞好四旁绿化和庭院绿化,营造优美的人居环境。切实加强村民卫生知识教育,教育农户自觉维护村庄卫生,不乱扔乱倒垃圾,管好自家的猪、鸡、鸭,搞好庭院卫生,美化净化村容村貌,引导他们养成讲卫生、爱清洁的良好生产生活习惯。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到位”的原则,从群众最迫切的要求入手,逐步编制和完善村庄建设规划,实现村庄生活、生产、生态等功能和谐,教育、文化、娱乐等设施配套,努力塑造崭新的农村新形象。2011年确定整治项目40余个,总投资180余万元,重点抓好东安、李宅社区、塘西、东光、湖店、东升、东联、东兴等8个村的以污水处理为重点的连篇整治工作。启动罗屏四个行政村的全面整治工作,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各项整治工作。到目前已完成整治建设项目30余项,投入整治建设资金150余元。新增道路硬化13公里,新建垃圾收集房7座,整治池塘12口,安装路灯70盏,建设村民休闲广场4个。
三、以文明和谐为主题,全面加强乡风文明建设。
1.开展知法普法: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村民知法守法意识,提高村民知法用法能力,增强村民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自觉性;建立健全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整治治安乱点,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杜绝抢劫、抢夺、盗窃、涉枪、涉毒、涉爆等案件发生,严厉打击危 害经济发展、破坏村内团结、损害村民利益的各种违法行为,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深入开展禁毒专项斗争,全面实施艾滋病防治“六项工程”,坚决查禁、取缔农村邪教和非法宗教组织,不断巩固平安创建成果,推动社会和谐进程;努力增加农民受教育的机会,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把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送到农民手里,并逐步建立起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应用机制,2.大力开展农民素质培训工作:按照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决定》的要求,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和技术推广。完成农函大招生,农民劳动力素质培训,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职业机能。
河南省新农村建设状况调查 篇7
(一) 财政支持是新农村扎实推进的有力支撑
第一, 政府加大对新农村建设公共财政的支农力度, 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 让公共财政更多地覆盖农村。
第二, 财政加大了对农产品补贴的力度。在完善粮食等农产品的政府最低保护价的同时, 政府制定了农业最低补贴标准, 以保证农产品的稳定供应和农民纯收入的稳定增长。所调查地区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得到了国家补贴。
第三, 财政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推动新农村建设中, 财政支农资金首先对所调查地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公路建设、电网建设进行了大力支持, 这成为该地区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四, 财政加大对支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该地区建立了由财政资金支持的农村科技推广和辅导、农业信息、技能培训等机构, 形成支农服务网络, 覆盖农业生产各个环节, 为农民和农业生产提供全面、优质、高效的服务。
第五, 财政加强对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的投入。财政增加投入, 帮助农村普遍建立农村文化站 (馆) 、图书室 (馆) 以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增加农村文化活动经费, 增加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供给, 推动农村文化机构的有效运转;加大对县乡文化事业的投入和对民办公助事业的扶持和保护力度。在全面实行义务教育和大力发展农村各层次教育的同时, 财政也加大投入改善了农村办学条件, 提高教师待遇, 提升教学水平;实行由财政承担经费, 对农民进行科技、岗位技能、种植、养殖等专门化技能培训。在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同时, 财政也加大了对农村医疗卫生投入, 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农村医疗卫生条件。
第六, 财政逐步建立适合农村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财政逐步增加了农村社会福利的投入, 制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消除和避免因疾病、丧失劳动能力和其他因素造成的贫困。全面推行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进一步提高财政投入的比例, 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农村合作医疗的功效。
(二) 土地流转以及整理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
土地流转以及整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所调查地区通过土地整理, 完善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 有效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通过增加耕地面积, 提高耕地质量, 为农民稳定增收和生活宽裕创造了条件;通过改造村庄, 实现了农村整体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改善。通过土地整理, 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耕地产能的同时, 归并分割细碎的地块, 形成规模经营的条件, 有利于农业现代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的调整。
(三) 金融服务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
新农村建设离不开金融的服务与支持, 所调查地区金融网点距村庄比较近。其中最近距离只有0.5公里, 某些村庄本村就有金融网点, 这样非常方便村民办理金融业务。所调查的六个村村民普遍反映:相比前些年更容易贷到款了, 贷款期限更长了, 贷款的用途也更宽了, 利率也更低了。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新农村建设资金的流转, 为扎实推动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四) 村庄规划以及生产、生活设施规划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整体框架
第一, 所调查的6个村庄都实现了道路统一规划, 4个村庄已实现了村庄房屋建设统一规划。居住建筑统一标准, 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村容整洁, 成为该地区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规划养殖小区, 一方面实现了统一管理, 统一技术指导, 增加了养殖户的收入;另一方面实现了人畜分离, 美化了环境。
第二, 所调查的6个村庄都实现了统一改水、改电、垃圾集中处理, 财政给予一定的补贴, 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民改造的负担。
第三, 在规划中节约出的大量土地也是该地区近年来粮食种植面积没有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据一位村民反映:整村规划可节省大量土地, 若规划时每户盖成五、六层的楼房, 可节省出约3/4的土地。
(五) 农民自身的发展成为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内在动力
第一, 所调查地区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民自身意识, 他们认为种粮是不忘本的体现, 有求稳的传统习惯。调查中发现, 该地区农民积极寻求劳动力技能培训, 并积极参加专业合作社组织。
第二, 该地区农民的整体素质较高与当地农民持续增收与有很大的关系。在所调查的6个村庄、122户农户中, 大部分农民积极投身农业生产, 在农闲时间从事非农业超过180天的劳动力153人, 闲置劳动力较少。
第三, 该地区农民所参加的娱乐活动也是积极向上的。比如去篮球场锻炼身体、参加秧歌队以及书法艺术等活动, 很少有人参加诸如打麻将等赌博活动。
第四,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农民自治性较高, 村民参加村委会选举都是主动的, 并且大都是为了实现自身的权利。在调查中并无发现性别歧视现象。对新农村建设了解情况调查发现, 知道新农村建设的农户所占比重97.5%。说明孟州市村民素质较高, 思想意识较先进, 村民正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洪流中。
(六) 政府的指导和帮助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宏观调控
政府积极倡导新农村建设, 使新农村建设在农民中的认知度不断提高。据了解:当地政府要求村干部向村民积极宣传新农村建设相关事宜。首先, 在地方政府的带动下, 所调查的6个村庄都实现了道路规划, 实现了统一改水、改电。其次, 政府也积极将财政倾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据所调查的村民反映:村里打井灌溉是政府出的资金, 村里只用出劳力。另外, 政府积极推动科技要素进村入户, 加速农村科技进步, 优化农村科技环境等活动。据村民反映:他们都享有政府组织的种养专业技术培训。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农业生产发展, 农民种粮积极性
普遍提高, 但是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不高;养殖业积极性普遍提高, 但养殖业中存在问题较多
第一, 种植业调查状况:在所调查的问卷中, 只有13.1%的农户回答种粮积极性下降。种植业总支出达到259827元, 占种植业总收入的40%, 粮食种植业比较效益不高。该地区化肥、机械作业费用支出对成本支出影响大。
第二, 养殖积极性调查状况:只有2.5%的农户明确回答养殖积极性下降。据当地畜牧局反映:相比前两年, 养殖积极性有所提高。对于养殖持观望态度的农户相对较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农户贷款难、疫情风险大、养殖技术要求高、市场价格不稳定、没有场地等。
(二) 农户收入水平较高, 但农户生活条件改善不够
第一, 农户的收入水平有所提高。在孟州市所调查的122户农户中, 农户收入中超过50%的有77户, 占调查农户总数的63.1%。
第二, 农户生活条件状况。本次调查的6个村, 都实现了统一供水、供电, 村通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户的生活条件, 但是文化设施建设的改善不能满足村民的需要。此外, 农民的收入大多还不能满足投资大型农用机械等固定生产设施的需求。
(三) 乡风文明, 但与农民的精神生活需求之间还有差距
第一, 乡风进一步文明。所调查的6个村庄均建有篮球场、图书阅览室、文体综合活动室、数字电影放映室和综合文化站, 以及文体综合活动室齐备的文化大院等。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改善了人们的精神面貌。
第二, 目前文化建设与村民的精神生活需求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据村民反映:一是远程教育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硬性规定播放时间和节目, 不符合村民的需要。二是关于文化大院等文娱设施, 在百姓生活中所起作用甚微, 大部分村民还没有达到能欣赏的境界。
(四) 村容整洁, 但是村庄统一规划还有待完善
第一, 村容整洁。调查的6个村庄都实现了道路统一规划, 4个村庄实现了村庄统一规划。既节省了建筑用地又满足了住房需求, 同时也进一步改善了村容村貌。所调查的6个村庄都实现了垃圾集中处理, 这在很大程度上净化了村庄。另外, 养殖户进入养殖小区集中管理, 在效率提高的同时, 也促进了村容整洁。
第二, 出现的“空心村”有待进一步规划。大部分村民拥有规划后的住房, 但同时占有原先宅基地。这样“空心村”有部分人居住, 部分房屋废弃, 很大程度上影响村容整洁和土地的有效利用。
(五) 村民自治性较高, 但具体治理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第一, 村民自治性较高。本次调查的122份问卷中, 有110户答卷者认为选举投票重要, 超过90%。绝大多数村民参加投票选举的原因是为了实现自身的权利, 是主动参加的。所调查的6个村庄都实现了重大事务通过召开全民会议决定, 一些基础设施建设由村民代表大会决定。6个村庄都实行了财务公开, 每3个月公开一次。
第二, 具体治理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据村民反映:财务公开按规定的形式, 群众不容易接受。有村民称:“财务上墙高, 就像农民和政府的距离一样越来越远。”另外, 村民自治中还存在着村干部工资低、工作量大等问题。
三、政策建议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是我们要看到目前取得的成就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针对这些问题具体的建议如下:
(一) 提高农民种养的比较效益
第一, 国家宏观调控生产资料的价格, 并适当增加生产资料补贴。
第二, 依靠科技投入和科技推广。政府直接为农民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或通过专业协会提供服务。
第三, 针对种粮比较效益的提高。首先, 通过耕地的合理流转, 形成种植大户从而实现耕地集中经营, 调动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其次, 政府部门要严加控制、监督假冒化肥农药的生产, 让农民的生产投入发挥到应有的作用, 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
第四, 针对养殖比较效益的提高。首先, 需要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 或进行服务创新, 进一步完善符合农民小额贷款的一些具体政策措施。其次, 提高兽医行业的服务质量和加强农业保险服务体系建设。
(二) 进一步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 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第一, 加强困难群体救助工作。首先, 增加政府的救助名额。其次, 严谨暗中走关系, 防止不需救助的农户争取救助名额现象的发生。
第二, 进一步落实相关政策, 规范劳动力转移培训。
第三, 关注有工作能力而无赚钱出路的农村妇女生活状况。因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 农忙时间较短, 这部分人往往被排除在农闲招工名额之外。我们应考虑这部分群体的就业出路, 合理利用劳动力。
(三) 加强措施解决“空心村”问题
首先, 根据当地的文化传统等, 做一个长期规划, 在规划过程中不能搞“一刀切”, 要制定出符合本村的宅基地标准。其次, 制定明确的“空心村”治理政策措施, 加大执法力度。
(四) 从农民的实际需求出发, 防止“形象工程”泛滥
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范文 篇8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这是在新的发展阶段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农村问题的根本出路。但是,就局部地区来说,如何结合各地的实际找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切人点,创造性地把“二十个字”的总体目标落实到具体的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中,是需要我们深入实践和思考的一项重大课题。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牛栏江镇现阶段新时期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更好地指导各村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笔者根据多年的农村工作经验,结合今年新农村建设的工作要求,在实地考察、多方调研等方式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以期寻找到更适合当前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牛栏江镇当前镇情和村情
牛栏江镇地处嵩明县东部,与马龙、寻甸、宜良三县接壤,总面积为228.8km,辖16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153106人。平均海拔1900m,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14℃,最高温度30℃,最低温度零下2℃,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降雨量992mm。镇政府距昆明市63km、曲靖市87km,滇黔公路、昆曲高速公路、沾昆铁路复线、马厂公路贯穿全境,境内设有昆曲高速公路立交式互通路口、沾昆铁路复线火车客货三级站,具备较好的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水资源丰富,镇内有小I型水库2座和牛栏江防洪蓄水机械闸3座,小II型水库24座,小塘坝79座,总蓄水量1200多万方。农田有效灌溉率达75%以上。拥有丰富的森林、药材、矿产等自然资源和品质优良的農、畜、禽产品资源以及深厚的旅游文化底蕴。“十五”期间,工农业总产值23666万元,年均增长9.84%;财政收入976万元,平均增长9.8%,农民人均纯收入2270元,年均增长3.13%;
“十一五”期间,确定了“一镇、两区、三线”的发展思路,即依托四喷公路、320国道、牛栏江沿岸拓展发展空间,建设水海非公经济聚集区、海潮寺旅游及生态农业开发区。围绕这一思路,逐渐把牛栏江镇建设为一个集现代旅游、商贸、居住、文化、休闲、观光为一体的新型集镇,以牛栏江为中心线,构建“一江四线五景区”的生态旅游开发格局,大力发展生态蔬菜等特色农产品,把牛栏江生态旅游打造成面向昆明、面向曲靖,面向云南的休闲旅游度假区。
“十一五”期间,公益事业方面主要抓好五大重点工程:麻箐水库建设;撤并上、下马坊小学新建新风小学;撤并原四营乡一、二中新建牛栏江镇第一初级中学;水海立交口至火车站的公路建设;牛栏江镇集贸市场建设。
围绕上述目标,全镇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加快镇村规划,找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合实际的工作路径,创造性地把“二十个字”的总体目标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实践上,共同推进镇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当前农村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份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班子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创新意识不强,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农村基层干队伍整体文化水平偏低,农村党员老龄化、低文化现象突出,在新农村建设中难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目前,一些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三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大多数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村级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客观上导致了无人关心集体事业的发展。
二是作为新农村建设主体的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当前广大农民普遍“守旧”、“守土”观念深、有很多陈规陋习,综合素质低、科技意识弱、缺乏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外出就业难度大。
三是农业基础设施仍较脆弱,农村投入不足。免征农业税后,农村的基础财力剧减,省、市、县下拨的转移支付只能勉强维持乡、村组织机构基本运转所需,加上各乡镇、村都负有一定数额的历史债务,拿不出更多的财力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使部分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根本无法开展,各类水利灌区灌渠不齐全,标准不高,水毁、老化失修严重,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现象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四是农村经济结构不够合理,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目前农村大多为“种粮吃饭、喂猪过年”的自给自足型小农经济,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落后,机械化耕种技术推广面不宽。初级加工多,精细加工少,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化水平低,专业合作经营组织不强,农产品商品率、销售率不高,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特色种养基地规模小、分布散,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忽视了质量的提高和品牌效应,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农业产业招商引资效果仍不理想。引进科技含量高、财政贡献大的项目少,项目前期工作跟不上,预期投产的项目没有全部投产。农户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契约关系不够紧密,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加快推进。
三、加强领导,注重落实,一步一个脚印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是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程。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优化农产品品种,充分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起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有利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政策和法律环境,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切实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培育新型农民。以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六小工程”建设为重点,调整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向和结构,支持农村中小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广大农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二是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逐步实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的同时,不断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其教育质量,把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构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新机制。
三是逐步建立适合农村实际的社会救助和保障体系。完善农村“五保户”和重病、重残人群的供养、救助制度,逐步提高供养、救助标准,完善救助方式。
四是积极发挥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的作用。推进新农村建设,政府不能大包大揽,不能包办代替。特别是在村组一级,要充分发挥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在投入中的应有作用。公共工程建设应建立在农民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承受能力,绝不能违背农民意愿。严格管制非农用地总量的基础上,把更多的非农建设用地直接留给农村集体组织开发。这是增加集体组织收入的最重要来源,可以为新农村建设直接提供大量的资金。
五是动员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建设。除了政府增加投入,重要的是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应在鼓励社会资本和产业资本进入农村发展产业、鼓励社会力量进入农村发展社会事业、鼓励农民组织起来利用当地资源加快发展等方面制定一套强有力的支持措施。应制定“以奖代补”等特定财政扶持政策,对由社会资本牵头的一些基础设施投资和公益性支出给予鼓励、奖励和补偿。按照有利于增加农户和企业贷款、有利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要求,以培育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形成合理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为目标,加快推进农村金融体制的整体改革,强化信贷资金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
【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范文】推荐阅读:
新农村建设调查0007-23
关于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05-24
宁国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06-21
发展生产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范文11-14
新农村建设可研性报告11-03
成都市新农村建设报告07-06
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09-10
昂素镇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情况汇报提纲范文07-22
新农村示范片建设自查报告12-16
对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