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生产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范文(共9篇)
发展生产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范文 篇1
发展生产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
王力仁符 号
〔内容摘要〕在新农村建设中,水城县根据实际情况将全县乡镇按“贫困型、温饱型、小康型”进行科学分类,提出发展生产才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作者通过实地调研,针对各类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 键 词〕农业生产新农村调研
〔作者介绍〕水城县委政策研究室
一、贫困型的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基础脆弱,农业投入不足,村集体自我发展能力差。水城县属于国家扶贫开发的重点县,大多数乡村边远落后,处于深山区、石山区,农业生产模式传统、守旧,还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特别是边远农村及部分少数民族聚居的村发展慢,村民思想观念落后,加之投入不足,广种薄收,好的仅能自给自足,很大一部分生活要靠救济,长期以来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二)农民整体素质差别大,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发展不平衡。长期生存在贫困山村的农民,经党和政府扶贫攻坚,虽整体效果明显,但仍有一些农民不理解,有等、靠、要和观、看、望的思想,不能达到预期的帮扶效果和目标。
(三)部分村级班子建设不强,缺乏战斗力、凝聚力,思想涣散,观念落后,缺乏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无法带领全村人民脱贫致富,对全村的经济建设有阻碍制约的作用。
对策及建议:
据统计,目前水城县尚有220个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贫困村,因此贫困型的村宜在“加大宣传、模范带动、统筹城乡和人才培训”等方面下功夫。
首先,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着力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发展生产的本领。贫困村要发展生产,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努力提高乡村级干部素质及农民的科技文化知识是关键。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意义、目标、任务、要求等全面提高农民整体素质,让农民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一是着力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一个强有力的村班子,就是村里的摇钱树”,要推荐那些具有德、才、能、绩的人进入村班子,把村班子配齐配强,让有能力的人领导全村,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增加农户收入,使更多的贫困户摆脱贫困、脱贫致富奔小康。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性的工程,乡镇领导要把发展生产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能急于求成,要充分利用广播、图片、黑板报等多形式向广大干部群众广泛宣传科技知识,扩大影响,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三是加大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让每户农民掌握一至二门农业科技实用技术,让更多农民从中得到实惠。
其次,根据各村的资源优势及实际发展产业,建立产业结构调整示范基地和培养产业结构调整模范户。大力培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走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路子,按照“便捷、易行、实用”的原则,把重点放在科技兴农上,加大科技入户力度,合理规划,循序渐进,着力解决农民有饭吃、有钱用的问题。要坚持把基本实现粮食自给作为目标,以实现粮食高产工程为载体,大力推广良种良法,提高复种指数,促进粮食增产。大力推广先进农业实用技术,以水稻宽窄行栽插、玉米宽箱宽带、育苗移栽、脱毒马铃薯稻草覆盖栽培、平均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无公害生产、沼液沼渣综合利用为重点,着力提高科技推广水平,增加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
第三,统筹城乡是指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居民帮助农民的路子。各部门应充分发挥部门优势,加大扶贫力度,动员全社会参与扫除贫困。政府要加大引导、宣传力度,着力于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把产业结构调整放在首位,大力发展种养殖业,改变陈旧生产生活方式,壮大农村经济,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农田基本建设,努力实现农民增产增收。
第四,人才培训一定要把培养新型农民作为发展农村生产的重点。就水城县来看,当前,重点是在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加强“阳光工程”等职业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广大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农民科技技能等水平,大力推进农民知识化、技能化,不断增强发展生产的能力,为农村生产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温饱型的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存在的问题:
(一)示范点和示范户,没有真正起到示范带动的作用。全县372个村,虽大部分村已建有科技示范点和示范户,但科技推广力度不够,特别是“一村一品”力度较弱,农村很多的特色产品过于分散,一家一户只是一些零星种植,形不成规模,更谈不上“公司+基地+农户”。
(二)基础设施滞后,严重制约农村的发展。近几年来,政府虽不断加大对“水、电、路、通讯”的投入,很多乡镇及村组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改善,但还有一些村组“水、电、路、通讯”未通,严重制约当地经济的发展。生产出的农产品无法加工、运出和销售,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无法实现,农民收入难以增加,农民生活难以改善。
(三)农技宣传、培训力度不够,农民科技意识不强。大多数农民特别是少、边、穷山村的农民没有掌握农业实用技术知识,科学种地的意识淡薄,农业生产水平难以提高。
对策及建议:
水城县目前收入属温饱型的村有138个,如金盆乡的营盘村、猴场乡的猴场村、花戛乡的磨石村等人均收入在温饱线上,这些村首要任务是发展特色经济,根据村情,因村制宜,突出持色。
(一)按照“一村一品、强村富民”的发展思路,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不断加大科技兴农力度,增加农业投入,充分发挥优势产业,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把各村特色经济溶入全村,促使“一村一品”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亮点工程,不断增加农民收入,让更多的农民从农村经济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从而增加农村经济增长点。在发展中注重体现农村特点,传承地方优秀文化,突出民族特色。该农则农,以科技为重点,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开发旅游业,引进外来资金,办出特色,如双戛乡中箐村依托天生湖和当地林地资源发展旅游业,即解决了当地剩余劳动力,又成功地实现产业化,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典范。还有发耳乡蔬菜种植、南开乡养牛基地、猴场乡猕猴桃基地、米箩乡杨梅基地等,成功的示范,给农户增添了致富的信心。
(二)因地制宜、调整结构,优化产业布局,突出发展特色经济,着力增加农民收入。从水城县实际看,针对农业区域广大,各乡(镇)农业资源丰富,立体气候明显的特点,因地制宜,确立了围绕“市中心城区城郊圈、水黄路沿线、两水沿线、北盘江流域、三岔河流域”建设五个绿色经济产业带的结构调整思路,突出发展特色经济,优化产业布局。在产业布局中,要围绕水黄线建设龙竹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猕猴桃基地、优质桃和科技杨梅为主的水果基地、金银花治理石漠化基地。目前,新增猕猴桃种植面积660亩,总面积已达1000亩;新增优质桃和科技杨梅种植面积2600亩,总面积达31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已达5000亩。水黄线绿色经济产业带已初具规模。围绕两水线建设水城春富硒茶基地、蔬菜基地、以科技杨梅为主的水果基地。目前,建成茶叶基地14000亩、科技杨梅4000亩,两水线绿色经济产业带已具雏形。围绕市中心城区城郊圈,以满足城市餐桌为主,如纸厂、双戛、滥坝、发箐等乡镇的蔬菜种植面积要进一步扩大。围绕北盘江、三岔河流域大力发展烤烟、生姜、红香蒜等经济作物和畜牧养殖业。目前,烤烟、生姜、红香蒜等进一步扩大,2005年,种植烤烟4.95万亩、生姜5万亩、红心蒜1.5万亩。进一步抓好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建一批中药材、芸豆基地。坚持把加快畜牧业发展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以动物防疫、品种改良、优质牧草推广为重点,积极推进畜牧强村建设,注重培育养殖专业户、养殖大户
和规模养殖场,全县建成以畜牧养殖为主的示范村45个,养殖小区16个,养殖专业户3657户。2005年肉类总产量达2.7万吨,畜牧业产值达1.4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8.8%。
(三)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着力改善农民生存环境。通电、通水、通路是解放农村生产力的必备条件,让更多的劳动力投入到发展生产上,剩余劳动力还可外出打工,搞活劳务输出,减轻剩余劳动力的压力,增加农民收入。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水城县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强化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政府应加大在农业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同时引导社会资本向农业产业的领域投入。二是调整基本建设投资结构。在预算增加的基本建设支出中,应优先用于农业,重点加强高标准农田和小型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三是根据当前部分工业行业产能过剩情况,一方面,通过政府政策引导,企业参与的形式,将钢材、水泥、煤炭等物质材料直接投入到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建设中去,增强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居民帮助农民的力度;另一方面,调整部分工业行业的产品品种结构,在不断增加新投资的情况下,适当进行技术更新和工艺改造,生产农业和农民所需的生活用品。四是采取运用补贴、以奖代补等各种形式,调动农民参与兴修农田水利、改土改田的积极性,激发全社会和广大农民共同关注农业、支持农业、发展农业的热情。从而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发展生产,建设新农村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小康型的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力度不够。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还没有实现真正转移。
(二)农民收入不够稳定,人居环境不够好。
对策及建议:
水城县现有14个年均纯收入在2500元以上的小康型的村,如纸厂乡前进村,阿戛乡马场村等,各村基本实现了“一村一品”,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备了有利条件。小康型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中应把握“四要”:
一要分类指导、正确引导、趁势而上、强力推进。只有不断扩大产业结构调整规模,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不断壮大村级积累,才能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政府要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引导和扶持,加大产业调整力度,走规模化、产业化的路子,调动农民的生产热情,最大限度地发展生产,发展特色产品,打造农业产业品牌,增加附加值,合理规划产业带;强化“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机制,健全产销加一体化,种养加一条龙的产业发展体系,促进农户生产质量的整体提高。如纸厂乡前进村立足当地资源实际,大力发展以种植和经果林为主的种植业,发展以养猪、羊等为主的养殖业,发展以“农家乐”为主的生态旅游业,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又如阿戛乡马场村,蟠龙乡的沙坡村立足气候、土地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种植蔬菜和经果林为主的种植业,农民收入逐年递增。实现了生产发展,稳步强力推进新农村的建设。
二要结合村情,实施“五通五改四建设”,即通水、通电、通路、通广播电视、通电话,改房、改圈、改厕、改灶、改院,建立优势产业、建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四有四无三提高”,即每户农民有一条以上增收致富的路子、每个劳动力有一门以上生产技能、每村有一个坚强领导班子、每个班子有一套科学民主管理制度;无偷盗涉毒赌博、无青壮年文盲和儿童辍学、无封建迷信活动、无超生超怀现象;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产素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达到“20个一”的指标要求。不断加大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力度,积极动员鼓励社会各界利用自身优势参与全县新农村建设,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把新农村建设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三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切实加大对龙头企业扶持力度,积极支持姜业公司和茶叶公司等通过财政贷款贴息等办法做大做强。如姜业公司已成为省级龙头企业,茶叶公司、奔牛食品公司成为市级龙头企业,建成了隆华食品厂、新隆精店粉加工厂、滥坝新隆养鸡场、荷城乳业公司等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基地为载体,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同时,积极推进农产品市场建设,搞活双水农产品批发市场,使其成为六盘水市中心城区规模最大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和物资集散地。
四要继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创造就业需求,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空间;高度重视乡镇企业稳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扩大劳动力就近转移的就业容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注重非正规就业对扩大就业容量的作用,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开辟新的领域。
为实现农村劳动在更大范围充分就业,政府在加大引导力度,把握好分工原则、比较优势原则、替代性原则、自主择业原则的同时,要针对农业富余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从事非农业产业的职业技能缺乏等现状,在提升人力资源、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方面要突出三个重点:一是突出专业技能的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应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做到与岗位需要紧密联系,鼓励各类培训机构与劳务市场与用工单位签订合同,定向培训。二是突出政策和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帮助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及时了解有关劳动力工资、社会保障、投资创业等方面政策规定,增强其预防和处理不测事件的能力。三是突出多渠道、多形式,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职校、农广校、农技中心等,举办远程教育,短期培训班,专题讲座和夜校等形式开展培训。四是突出提供转移就业信息服务。与此同时,政府还要引导扶持和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家谋发展,使其将在外面学到的好经验、新技术运用到发展生产中,带领广大农户共谋发展。
总之,新农村建设所要求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个字五项标准中,生产发展是关键。因为,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生产发展是基础,只有生产发展了,农村面貌才会改观,生产生活条件才会改善,生活质量才会提高,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才能实现。
发展生产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范文 篇2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 是我们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当前, 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任务, 全面深化改革, 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奋发有为, 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保证。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广大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有了很大进展, 据中央组织部统计, 截止2012年底, 我国党员总数达8512.7万名, 比2011年增加252.5万名, 増涨3.19%;党的基层组织总数达420.1万个, 比2011年增加17.5万个, 增涨4.3%。从基层党组织分布看, 全国7245个城市街道、3.3万个乡镇、8.7万个社区 (居委会) 、58.8万个建制村建立了党支部。全年培训农村党支部书记148.2万次, 开展党员创业就业技能培训1523.3万人次。推进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 建立流动党员党组织1.1万个、党员服务中心 (站、点) 45.6万个。但是, 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还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一) 党组织软弱涣散
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 班子配备不齐、党组织书记空缺、工作处于停滞状态, 有的班子不团结、内耗严重, 工作不能正常开展;有的组织制度形同虚设、党内生活制度流于形式, 许多工作很难开展。究其主要原因, 一是村干部队伍老化, 结构不合理、综合素质低。二是村级党组织在管理制度上普遍存在形式化, 虽然绝大多数村都建立了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党员活动日等制度, 但相当一部分村党组织, 没有真正的落实。三是农村基层党员队伍的管理方式滞后,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 农民党员外出务工的越来越多, 流动性越来越大, 而党组织对党员的管理和教育却没到位, 致使很多党员游离于党组织之外。
(二) 党员党性观念淡薄
有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工作作风不正, 脱离群众, 有的甚至不能坚持原则、秉公办事。有的农村党员党性观念淡薄, 不愿意参加党组织的经常性活动, 有的人甚至参加组织活动还讲价钱。究其主要原因一是理想、信念发生了动摇。当今信息化时代, 意识形态的多样性严重影响到了一些农村党员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使他们对马克思主义, 共产主义信念产生了动摇, 对党的政策理解发生偏差。二是党员标准降低, 党性观念不强, 在日常生活中, 与群众关系紧张, 对自己的行为要求不严, 纪律松弛, 政治素质差, 党性修养不够;严重影响党员的作风与形象。三是有的党员干部党的宗旨观念淡化, 把个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很少去关心群众的疾苦。这些问题, 虽然是局部, 但是如果任其蔓延发展, 会直接影响党在人们群众中的威信。
(三) 村级集体经济薄弱
有的地方集体经济薄弱, 债务负担严重, 想要给百姓做点实事、好事感到很为难。比如, 有的地方想办一些公益事业, 还得向群众收取资金;有的地方办公设施陈旧, 改造缺乏资金, 影响开展正常党建活动, 连搞宣传、买报纸的钱都没有;有的地方虽然实行了村干部“一定三有”机制, 但干部待遇低, 与承担的较高的责任目标和繁重的工作量不匹配, 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基层党组织的向心力、号召力和战斗力。
究其主要原因:是村干部思想保守, 市场经济意识不强, 缺乏开拓创新精神。管理水平滞后, 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和监督机制, 部分村级集体资产、资源流失较为严重, 影响和制约了村级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我们要充分认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并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农村的新形势、新任务, 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一)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指出:对那些软弱涣散, 问题比较突出的领导班子, 要先进行组织整顿, 再开展活动, 整顿软弱涣散的基层党组织, 是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和紧迫任务, 是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提高基层党建工作整体水平的重要基础,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应下力气整顿软弱涣散的基层党组织。首先, 要组建一个一心为公、热心为民、乐于奉献、开拓进取团结战斗的领导班子, 特别是要选配好一个党性强、能力强、改革意识强、服务意识强, 懂经营、会管理、能够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好书记。必须改进选人办法, 更新用人观念,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和德才兼备的标准, 采取多种形式选准配好合格的农村党支部班子。一要对书记不胜任、班子战斗力不强、作用不明显的党组织, 坚持标准及时调整党支部书记、改选班子成员, 配强领导班子。二要通过组织、党员、群众推荐, 把农村致富能手、农民经纪人、集体经济或社会组织负责人、复转军人、回乡大中专毕业生中素质高、能力强、群众公认的人选到村领导班子中负责工作。三要对有一定群众基础、思想道德素质好、发展致富能力强且有回乡创业意向的农村外出务工、经商党员, 引导动员他们回来挑起村官担子带领群众共同发展致富。四要采取多种渠道选拔人才, 可以从大学生“村官”中、农村在外工作的已退休或退居二线的党员干部中、机关和事业单位中本人有意愿、综合素质高、开拓精神强的党员干部到农村基层担当重任, 以利于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其次, 规范组织生活, 建立健全党员管理机制。抓好“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的落实, 负起党管党员、党管干部的责任。让组织生活在农村正常起来、认真起来、活跃起来。针对农村党员流动性大的特点, 要以支部为单位建立流动党员台账, 随时掌握他们的信息, 及时转接组织关系, 做好进城务工人员和流动人口党的工作, 加强对他们的管理教育, 确保每个党员都纳入党组织的管理之中, 充分发挥好他们的模范带的作用。
(二) 加强党性教育,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
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党员的头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结合农村实际解决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群众最关心的重点问题、务求取得实效。
首先, 大力改进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的工作作风, 加强基层党组织党风廉政建设。一是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的组织纪律教育,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指出:“我们党是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党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 就越要加强纪律建设”。这就要求农村党员干部自觉用党章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 增强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党性教育活动。结合为民、务实、清廉群众路线教育, 组织开展“做公仆、立公信、树公德”实践活动和“一强双带”活动, 通过实践引导党员干部转变工作作风, 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其次, 提高农村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可以充分依托党校、农村远程教育网、农业科技推广站、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基地, 聘请党校教师、专家技术人员, 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题, 采取举办政治理论学习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 外出参观学习等形式。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习近平的系列讲话, 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党的基本知识, 学习科学、文化、法律和各种农村实用知识等, 加强对农村党员的教育, 引导他们坚定理想信念, 坚持党的宗旨, 牢记党员的重任, 充分发挥党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模范带头作用。
(三) 增强集体经济实力,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实的物质保证
要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实力, 把发展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作为发挥农村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突破口, 强化农村社会化服务, 为农民解决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不断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 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首先, 加强对农村集体经济的管理。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农村经营管理部门要帮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立健全各项财务管理制度, 规范财务活动程序。着重抓好民主管理和财务公开制度、现金和银行存款管理制度、会计人员管理制度“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等制度建设。加强集体资产管理, 防止资产再次流失。清理不良债务, 运用各种有效手段, 加大清欠力度, 减轻村级债务负担。强化监督管理机制, 确保农村集体, 资产的安全, 确保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确保农村集体经济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其次, 积极探索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新形式和新方法。我们在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的过程中要充分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 发挥各地资源人才优势, 走一条各地党组织领导、群众参与、政企联合的新路子。一是合理发掘潜在资源。党的基层组织要通过调查对当地的土地、山林、水利、矿采资源等进行彻底的摸排, 根据当地特色, 发展所在地优势产业。采取由政府带头村民募股集资, 也可以通过招商引进外来资本, 盘活当地产业。发展加工、订货、销售、运输一条龙服务, 促进村民增收。二是, 加大积累资金运作。在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过程中, 要充分吸收农民手中的闲置资金, 按照投入资金的数额分的相应的股权, 并在年终获得股权红利。这样不仅解决了农民的就业问题, 还让农民成为农村集体经济的参与者更是受益人、股权所有人。在实现农民手中的资本增值的同时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三是, 整合闲置土地运营。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 农村新增了许多闲置土地。各地可以把村民手中不适合耕种的土地, 集中购买化零为整。在加强配套设施的基础上招商引资, 兴办工厂、大型物流中心、大型仓储中心等。四是, 发展配套产业。农村可以依托大中型企业, 发展服务于企业的配套产业。釆用农村和企业共建的模式。农村出让土地, 提供劳动力, 企业投入资金, 提供技术、管理支持、给予订单, 联合建立配套的小型加工、运输企业。实现企业和农村的双赢。五是, 创建生态发展模式。各地发展集体经济的过程中且不能走唯GDP的老路。既要发展经济, 促进村民增收, 又要为我们的子孙后代考虑给他们留下一片青山绿水。
总之, 只有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创造力和战斗力, 才能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
摘要: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 是我们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农村党组织存在软弱涣散、党员党性观念淡薄、村级集体经济薄弱问题, 只有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党组织建设, 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实的组织保证、思想保证、物质保证。
关键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参考文献
农村民主自治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篇3
在新农村建设中,像该县这样搞形式主义,甚至用强迫农民“致富”的现象绝非个案。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西坑村号召农民建起了40多幢小别墅,成为当地政府大力宣传的明星“小康村”,但西坑村却因此欠下130多万元贷款,成为村民沉重的负担;四川省绵阳市农业科技示范区内建了5个别墅小区,农民住着贷款修建起的欧式豪华别墅,却在为一日三餐发愁。由于不能按照规定领到土地被统征后的生活补助费,许多住别墅的农民为了生计,不得不离开别墅,举家外出打工。要防范这些搞形式主义、搞政绩工程的现象,核心就是必须推进农村基层民主自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是主体,新农村建设说到底就是要提高农民的经济文化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地方政府必须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的意愿,充分调动农民的创业积极性。然而,从这些地方的做法来看,农民根本就没有成为主体,而是地方政府政绩工程牺牲的对象,为了外表的光鲜,农民却通行不便甚至背负债务。
农民在一些地方没有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的意愿没有得到充分尊重,这跟我们这些年在一些地方农村基层民主自治推进的不力有很大关系。1998年颁布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就是为“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而制定,该法还特别指出:“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然而,从近些年一些地方的实践来看,一些地方政府对于推进农村民主自治消极,或者在村民委员会的选举中压制村民自荐的候选人,用行政权力干扰选举,甚至仍然习惯于用行政命令来干涉村民自治事务。近些年来,农村民主自治在一些地方处于停滞状态,村委会只能听命于乡镇政府或者无力抵制地方政府干涉自治事务的行政命令,所以,在新农村建设中,一些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可以违反村民的意愿借助于行政命令长驱直入村民自治事务、可以无视农民为形式主义付出的沉重代价。
在新农村建设中出现“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从表面上看是地方政府追求政绩作祟,但其核心在于村民民主自治建设推进不力,“管理民主”没有作为核心内容,村民与村民的自治组织没有发挥主体作用。因此,要防范新农村建设中形式主义,要为形式主义纠偏,就必须大力发展农村民主自治,只有健全农村民主自治,才能在新农村建设中保证农民的主体地位,才能让地方政府尊重农民意愿,才能不让形式主义在新农村建设中泛滥。
发展生产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范文 篇4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二十八日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的专题讲座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能片面地理解为单纯的新村庄建设,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陈锡文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要建立五大机制:建立“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投入机制;建立党和政府各工作部门合力、协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
面发展的工作机制;建立引导农民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自己辛勤劳动建设自己幸福家园的激励机制;建立引导全社会力量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参与机制;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
陈锡文还表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对以前概念的简单重复,而是有着非常明显的时代特征。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全面、系统且完整。新农村建设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从农村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
举办讲座是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集体学习的重要形式。到去年底,本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已经举办了十八次法制讲座。这些讲座的举办,对于常委会组成人员熟悉宪法、法律和人大工作,拓展知识面,加强素质建设,增加履职能力,提高审议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发展生产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范文 篇5
-中国最先进的大学生互动求职平台
社论: 社论: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
今天本报全文发表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是继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第四年制定的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这是党中央全面分析农业农村形 势,科学把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做出的重大决策,既充分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的要求,又与近几年来中央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一系列战略部署一脉相承,反映了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 愿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党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文件.近几年,中央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出台了一系列 支农惠农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对新农村建设做出 了全面部署,更是提高了全党全社会对“三农”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目前新农村 建设顺利推进,农业农村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从总体上看,农业基础不牢,农业装备落后,农民增收困 难,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拉大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必须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农村工作, 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 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手段, 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的现代化, 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既体现了持续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 又进一步明确了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无论是保障粮食安全,还是促进农民增收,无论是应对国际竞争,还是持 续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解决农业的深层次问题,都必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使各地新农村建设更紧密地围绕农业 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这个中心,把大家的注意力引导到发展生产上来.从强化国民经济基础和推进工业化, 城镇化的客观要求来看,目前我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来看,我 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支持建设现代农业.中央确定的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思路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 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 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建设现代 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
又好又快发展的 过程.根据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要特别注意强化“五大支撑”: 一是增加农业投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设施支撑;二 是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科技创新支撑;三是开发农业多种功 能,建设完备产业体系,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支撑;四是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构建开放 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市场体系支撑;五是大力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强化 发展现代农业的人力资源支撑.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将贯穿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全过程.因此,必须从实际 出发,遵循客观规律,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坚决防止脱离实际,好大喜功和急于求成,确保现代 农业建设稳步健康推进,努力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1/1
-中国最先进的大学生互动求职平台
更多海量资料下载,敬请访问
2/2
发展生产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范文 篇6
农业3.0时代的来临,传统的农业经销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借助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平台,打造以农产品为纽带,生产、交易、流通和金融等农业产业要素一体化的“订单式”产销模式,实现“按需定制”。
然而,要利用互联网技术,发展农村电商,实现对农业生产要素的更优化配置和利用,就要求现代的农业生产者不仅要会生产,而且要懂市场,会经营,能及时掌握农业信息、国家政策、市场供需行情。在思想观念、专业能力、职业素质各方面必须得到提升,以适应市场经济下的农业发展速度和市场变化。
以上情况就表明了,农村电商亟需发展,但是目前农村电子商务还不完善,所以,尽快培养农村电商人才就是其关键所在。
除此以外,农村人口结构、规模参差不齐,农村物流建设滞后,电子商务平台对人员素质要求较高,农村信息网络不够完善,电子商务下乡后的服务难以保障等方面的不足,给广大农民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商业活动带来诸多障碍。因此出现因信息不流通而盲目乐观大量生产,导致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因市场供过于求或销售渠道有限,导致滞销等问题。
按目前情况看来,农村电商快速布局、高速增长的同时,电商人才的缺口在不断增大,并已对农村电商的发展产生了日益凸显的桎梏作用,很多地区农村电商发展正因人才缺乏面临着发展困难的问题。所以,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人才至关重要,“引进”和“培养”电商人才成为现在解决电商人才难题的突破口。当务之急,加大力度对农村地区进行电商专业化人才培训,尽快弥补短板,成为必然选择。
除此以外,农村电商人才的缺乏还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利益驱动下的“新农民”渴望成为成功的创业者
随着互联网的大面积覆盖,各种网络平台及微信等通讯工具的普及,受走在农村电商人第一桶金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先进“新农民”发现了互联网经济下的新商机。
一大批农产品网店及农特微商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大家都渴望通过电子商务这个平台,走上致富之路。新农民,既要了解农村、了解农业,同时还要有眼光。
二、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行急需人才
农村电商不仅让农产品走出去,还能将城市优惠工业品引进和推广至农村,通过与城市资源互换促进农产品销售,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
如何快速的培养全能型农业电商人才,打造一批具有商业头脑的“新农民”,能根据市场所需,准确掌握市场动态,拓宽销售渠道的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增加农产品种类,上到国家,下到企业,都急需这类农村电商人才。
发展生产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范文 篇7
发展观的问题极为重要。不同的发展观, 在实践上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同的导向作用, 正确的发展观是正确的导向, 不同的发展观会导向不同的发展结果。我党经过艰辛的探索, 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概念。在十七大报告中, 胡锦涛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作了更深入的阐述:“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并且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作为“老、边、穷”的川东地区, 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才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才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推进川东地区新农村建设, 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目前川东地区的人均产值不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而且也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其主要指标来看, 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GDP) 2003年为3761元 (454美元) , 仅为2000年全国平均水平7084元 (854美元) 的42.9%、全省平均水平4780元 (576美元) 的63.5%, [2]2003年全国平均水平9030元的41.6%、全省平均水平6271元的60%。二是人民生活基本上还处于生存性消费的满足, 而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2000年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45%左右, 比全国高5-7个百分点, 比全省高3-5个百分点。[3]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58%左右, 比全国高9-10个百分点, 比全省高3-6个百分点。三是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距大, 2003年川东地区农村还有近200万人尚未解决温饱, 城镇还有 近6万名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四是川东地区的经济发展未能达到全国、全省的平均增长速度和水平, 差距拉大。全国从1980-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为9.8%, 人均GDP2000年比1980年增长了15.7倍。全省从1980-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为9.1%, 人均GDP2000年比1980年增长了11倍多。川东地区2000年人均GDP仅比1980年增长了7倍左右。[4]
要改变这种贫穷落后的面貌, 不发展不行, 发展慢了也不行。邓小平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江泽民也指出: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们一定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 抓住时机大力发展经济。
一是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2003年川东地区的非公有制经济已占经济总量的42%-45%, 但与全国全省特别是发达地区相比, 差距还非常大。因此, 必须制定有效政策, 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尽快形成千军万马办企业、千家万户搞生产、千山万水找市场的生动局面。同时, 要从各方面明确非公有制经济的平等地位, 在市场准入、土地使用、税收、融资、对外贸易等方面实行平等待遇, 为其第二次、三次创业和发展壮大营造良好环境, 培育一批上规模、上档次、效益好、有市场的优势民营企业, 扶持优势企业集团。争取在3-5年的时间内, 使非公有制经济达到经济总量的70%, 成为川东地区经济发展的主体。
二是必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加快招商引资步伐, 在招商引资上实现新突破。必须改变优惠政策不优、投资软环境不佳、引荐激励机制缺乏的状况;要坚持引进内资和外资并重, 引进资本、技术、人才、智力和管理并重;要选择一批优势企业、基础设施项目和资源优势项目等向外商转让, 特别是天然气的开发利用。力争较短时间内在产业、生态、基础设施和工业技改项目等方面实现质的突破, 使之成为川东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三是要大力抓好新型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根据目前川东地区工业化发展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实际, 重点是努力培育壮大优势产业, 用高新技术提升、改造传统产业, 特别是冶金、机械、食品、纺织、医药、煤炭、化工、建材等支柱产业, 积极鼓励支持龙头支柱企业上市, 打破融资瓶颈, 拓展发展空间;加快发展信息产业, 加速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主要是电话通讯、计算机网络、电子商务、信息化服务, 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和带动传统工业,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要用抓工业的思想抓农业, 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产业化。重点是壮大川东地区的特色和优势产业, 做大做强“麻业经济”、“茶业经济”、“乳 (肉) 业经济”、“油橄榄经济”、“竹业经济”和“药业经济”, 形成特色经济产业群;培育一批能够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对区域经济和农民增收有较强拉动作用的龙头企业。
四是要立足资源优势, 着力培育和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川东地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得天独厚, 这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雄厚物质基础和宝贵财富。要立足这些资源优势, 做足做好这篇文章。首先, 要充分利用川东地区丰富的天然气资源, 加快天然气能源化工基地建设, 加大力度引进国际和国内知名大企业和企业集团, 开发和生产天然气化工产品, 尽快形成天然气化工产业链。其次, 加快独具特色的红色旅游胜地的建设, 深度挖掘邓小平故里和川陕革命根据地中心的人文、自然资源和思想内涵, 突出特色、提高品味、培育出独特的旅游品牌, 与此同时, 带动其他旅游业的发展, 把川东地区建设成生态——文化复合型的旅游胜地。再次, 充分利用自然生态优势, 大力实施生物工程, 积极培育绿色产业, 加快发展绿色产品, 着力培育和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推进川东地区新农村建设, 必须坚持全面发展。
在发展的目标问题上, 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片面发展观, 一种则是以人为根本价值取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自然协调而全面发展的整体的、综合的发展观。以单纯的经济增长为发展目标的片面发展观, 将发展简单归之为经济发展, 将经济发展简单归之为经济增长, 这也是川东地区过去在相当长时间所采取的发展观, 在实践中造成了一系列消极后果, 如经济活动中盛行的短期行为, 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失调;社会事业严重滞后, 城市交通拥挤, 各类安全事故频发, 儿童上学难、老人看病难;效率与公平、发展与稳定的对立, 社会关系紧张;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环境的脏乱差等。发展的教训告诉我们, 经济发展是发展的根本内容, 但不是发展的唯一内容, 不能将发展等同于经济发展, 更不能等同于经济增长。要采取切实措施改变川东地区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状况, 克服“一头重、一头轻”, “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为了加快社会发展, 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 就要大力发展农村地区的教育、科技、卫生事业, 特别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在农村普及科学知识, 弘扬科学精神;加快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注重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大力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要加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更多地关注农村弱势群体, 切实解决他们的生产和生活问题;要完善村务公开制度, 建立和完善重大事项村民大会、村民代表会议议事制度和热点问题公示制度, 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 推进农村法制建设。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推进川东地区的新农村建设, 必须坚持协调发展。
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目前川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城乡不协调、三大产业之间不协调是制约川东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这种不协调主要表现在:科技基础设施和教育规模总量严重不足, 科技综合实力与教育总体水平远远赶不上全国和全省的平均水平, 同发达地区相比差距更大。与此同时, 人才严重短缺, 不仅人才增长速度缓慢, 未能赶上经济增长速度, 而且人才结构极不合理, 高学历的人才少, 人才整体素质不高, 更为突出的是人才外流较为严重, 流出去的人才多, 吸引进来的人才很少, 特别是本科以上的高学历人才。产业结构构成不合理, 2003年三大产业构成比例全国为14.5:51.7:33.8, 全省为20.7:41.5:37.8, 而川东地区的达州为33.7:34.4:31.9;[5]企业机制不活, 市场占有率低, 竞争力不强, 经济效益不高;二元结构制约明显, “三农”问题突出, 农业基础脆弱, 农民增收难度大, 县域经济实力不强;投资环境不佳, 民间投资乏力;市场秩序较混乱, 法制尚不健全, 信用度较差, 透明度不高, 公正度不够等。体制性障碍和软环境不佳是制约川东地区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坚持协调发展, 就是要坚持发展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统一。经济的较快发展, 必须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 这就要求:第一, 要优化经济结构, 切实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发展经济的主线, 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第二, 要推进科技进步,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 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 显著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第三, 必须加快体制创新。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的要求, 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宏观调控下, 更加充分地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第四, 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合理划分市、县、乡 (镇) 政府在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主要职责, 各级政府在工作中要注重规划、注重政策、注重协调、注重环境建设。
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推进川东地区新农村建设, 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
坚持可持续发展, 就是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 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川东地区人口众多, 有1400多万人口, 人均资源少, 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 特别是最近几年,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 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这就要求我们:第一, 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在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的关系上, 要从川东地区人口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 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 提高人口质量, 调整人口的结构, 同时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充足的人力资源。在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的关系上, 要坚持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 将不断提高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障能力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作为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的关系的总目标。采取综合措施, 实行严而又严的资源管理制度, 尤其是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 强化政府对资源的宏观调控机制。在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上, 要树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环境观, 提高全社会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实行可持续生产和消费, 坚持环境政策和环境科技创新, 建立多元化的环保投资体制。第二, 坚持可持续发展, 既要尊重经济规律又要尊重自然规律。坚持可持续发展要尊重自然规律, 一方面要求我们要利用和改造自然, 另一方面慎待和尊重自然, 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坚持可持续发展要尊重经济规律, 在经济发展中的价值规律、资本循环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分配规律等, 这些规律虽然包含着人为因素的作用, 但却是客观存在的, 必须尊重这些规律。经济工作是讲成本的, 成本意识淡薄, 大手大脚, 铺张浪费严重, 甚至为了私利劳民伤财, 搞什么“政绩工程”、“形象工程”, 盲目开发, 过度开发, 重复建设, 超前建设, 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 最终结果不是发展经济, 而是破坏经济, 影响了可持续发展。第三, 坚持可持续发展, 要正确处理好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关系。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 又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 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
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推进川东地区新农村建设,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要求, 也是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长期坚持的一个指导思想。它要求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 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要,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求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为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创造良好条件,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重要保证;要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需要, 保证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当前要认真落实中央提出的“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认真落实和强化各种惠农政策。要根据川东三市劳动力资源丰富这一特点, 大力实施劳务开发战略, 从增强农民就业技能、构建就业平台、提高品牌效应、强化劳动保障等方面着手, 努力提升劳务开发的档次和水平, 着力打造“川妹子”、“川厨师”、“川建工”等劳务品牌, 同时抓好农民工外输内转和搞好维权服务。
参考文献
[1]范藻, 徐晓宗.红色土地的新崛起[N].光明日报, 2006-11-12.
[2]中共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四川省情与政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1:777.
[3]李培林等.中国小康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213.
[4]达州市统计局.干部统计工作手册[K].2003:71.
发展生产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范文 篇8
[关键词] 乡村旅游 西部新农村建设 对策建议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更好地发挥旅游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优势和作用,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中国旅游主题确定为乡村游,提出了“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的宣传口号。之后,全国各地将“发展旅游产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此理念的推动下,我国乡村旅游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并且取得了可喜成绩。
我国广大西部地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但乡村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且独具魅力,为西部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前提条件。因此,笔者认为:广大西部地区应充分利用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充分发挥乡村旅游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大力发展西部乡村旅游,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从而加快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一、西部丰富而独具魅力的旅游资源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1.乡村旅游的含义
乡村旅游是指以良好的乡村自然环境和文化景观为依托,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地方民族民俗、乡野风光、农业生产活动等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参与、体验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由此可见,享受乡村风光、体验农民生活、欣赏乡村风情是乡村旅游的主要内容与重要特色。
在我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才在东南沿海发达省份和中西部省会中心城市及周边地区逐步发展。近年来,开展乡村旅游成了中国各地建设新农村、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举措,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使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因为发展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具有一致性,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既是发展乡村旅游的根本目的,也是乡村旅游所具有的功能。
2.西部地区具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的客体,是旅游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乡村旅游资源作为旅游资源中的个体,大体可分为乡村自然旅游资源和乡村文化旅游资源两类。乡村自然旅游资源主要指山石景、天象景、生物景观、和水景等自然景象和事物。乡村人文旅游资源主要指古今建筑、历史遗迹、乡土风情和乡村风光等人类活动的文明成就和民族风貌,其中,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民族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也是提高乡村旅游品位和丰富性的根本所在。
我国广大西部地区,地域广袤,民族风情浓郁,具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如乡村田园风光、农家生产与生活、村寨文化和民俗文化等资源,特色鲜明,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尤其是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如各民族的节庆游乐、民族工艺、建筑风格、服饰饮食等各具特色,具有真实自然,古朴原始,奇异独特等特点,且保存较完好,大多保持了“原汁原味”状态,这些都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西部乡村旅游的一些旅游热线,如“大漠丝路情怀游”、“西南民族风情游”等旅游线路,集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山水田园、民风民俗、乡土生活的原汁原味于一体,满足了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淳朴民俗的愿望,因而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二、乡村旅游能推动西部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西部新农村的建设
旅游业是关联带动性强、拉动内需明显的朝阳产业。我国广大西部农村要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积极推进“以旅助农”,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民脱贫致富,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从而有效促进西部新农村的建设。
1.乡村旅游能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推动西部农村经济的发展
由于乡村旅游带动面广,发展规模及经营方式灵活性大,乡村旅游使乡村的餐饮服务业、手工制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交通运输业及特色种植养殖业也得到了发展。农村产业结构由单一的种植结构向综合农业转变,延长了产业链,不仅使传统农业增添了附加值,而且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如云南省大理市新华村是一个白族村落,村民有加工银器传统工艺。在乡村旅游的带动下,形成了“家家有手艺、户户是作坊”的局面,手工艺品加工销售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70%。在这里,农业已经成了农民的副业。又如贵州省安顺天龙村,2005年,全村从事一、三产业的劳动力比例已达到58∶42,全村经营收入中的78.9% 来自旅游收入。
2.乡村旅游能带动西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加快西部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
旅游开发可为旅游目的地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有关研究表明,每1美元的直接旅游收入可带动国民生产总值增加2美元~3美元。旅游业1个直接就业岗位能带来5个间接就业机会。我国广大西部地区,贫困人口所占比重较大,不少地区土地贫瘠,耕地较少。发展旅游业是西部脱贫致富的一种必然选择,也是一条有效之路。乡村旅游具有劳动密集、人员需求多层次性等特点,且投资较少,收效较快。这就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容易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加快了西部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如云南大理、丽江一些村镇的农民,直接和间接从事旅游的比例已经达到50%以上。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六工镇、峡门子村等,当地农村的就业人员比以前增加了8~10倍,实现了“不离土也不离乡”的就地市民化。开展乡村游后,实现了农民收入的第二次增加,旅游经营户的收入平均达40万元以上。
3.乡村旅游能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与村容村貌,提高西部农民的文化素质和修养
乡村旅游在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同时,又能够能有力地促进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与村容村貌。如在云南省,在当地政府规划的引导下,一些村容整洁、各具特色的旅游小城镇应运而生。农民主动配合政府修路、改水、改电、改厨、改厕,基础设施大为改善。有的还集资办教育、办医疗。丽江、大理的一些旅游村镇,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农民参加合作医疗达到95%。
乡村旅游能带来科技信息和现代文明,开拓人们的视野,从而使当地农民的文化素质和修养得到了提高,逐渐形成健康文明的农村新风尚。如云南省,许多少数民族村民学起了普通话、外语和电脑。和顺古镇的百年图书馆焕发了青春,重新成为农民学习的场所。互联网也已进入一些农民家庭,成为他们收集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
三、发展西部乡村旅游的对策建议
1.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积极引导,促进西部乡村旅游的快速、有序发展
(1)各级政府部门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的认识,把发展乡村旅游与解决“三农”问题相结合,将其作为建设新农村的一条有效途径和一种成功模式加以推广,纳入党和政府建设新农村的整体布局之中。
(2)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发展西部乡村旅游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要下大力气解决诸如基础设施、农民创业资金与技术、人才等瓶颈问题。旅游、农业、扶贫机构、工商、建设、交通、环保等各有关部门要加大扶持力度,提供便捷服务,形成加快西部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的强大合力,加快交通、通讯、能源、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和治安、医疗、餐饮、环卫、通讯等服务设施的建设,共同为西部乡村旅游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还要通过为农民提供资金、信息及优惠政策吸引中东部地区的旅游企业和优秀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农村发展与就业,从而加快西部乡村旅游的建设步伐。
(3)要积极开展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政府部门应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避免“越位”、“错位”、“缺位”现象的发生。目前,应针对“农民不会干、干部不会管理”等问题,通过制度创新,制定相关的解决办法,完善机制,促进西部乡村旅游的规范化管理,以适应市场竞争发展的要求。
2.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实现西部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1)要做好规划工作,既要处理好发展乡村旅游与发展其他产业的关系,又要规划好乡村旅游本身的发展。为此,要用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开发西部乡村旅游资源,充分考虑西部乡村旅游资源的特性,因地制宜,突出优势,有计划、分步骤实施,先开发哪些,后开发哪些,重点开发哪些,都要从全局着眼,从长远考虑,切不可盲目发展,一哄而上。否则,非但达不到预期目标,反而会给当地经济的稳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2)要进行保护性开发。在开发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保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环境的保护相协调,使乡村旅游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特别是要避免村寨过度商业化,因为西部民族村寨的真实与质朴是乡村旅游吸引力所在,只有保持乡村的自然生态、民俗民族特色的完好,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才能实现西部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3.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创造特色品牌,走特色化发展道路
(1)要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形成特色旅游项目。只有突出特色,发挥优势,才能不断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生命力。为此,要充分挖掘西部农村古村古镇的文化内涵,尤其是原生态、古村落、民族风俗的文化内涵,展示民族风俗和生产生活特色,以满足游客对跨文化差异的了解、感悟与体验。如贵州省发展乡村旅游时突出村寨特色,云南元阳以壮观的梯田风光为特色内容,香格里拉县突出藏族风情特色,创造出特色品牌,这些都是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成功案例。
(2)在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上要体现自己的特色。各地要因地制宜,选择不同的经营方式与灵活的管理模式。可采用村两委主导型、村办旅游公司主导型等模式,突出乡村旅游的主体经营者——农民,还可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合作社、旅游协会等各种农民自治组织,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4.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教育,加快旅游人才的培养,努力提高西部乡村旅游的整体服务水平
(1)要通过大力发展西部农村文化教育,努力提高村民的文化水平和文明素质,使村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文明行为,从而使村民在由传统的农民向现代服务业人员的转变过程中,不断增强市场意识、文明意识、服务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为西部乡村旅游的发展营造一个和谐文明的旅游环境。
(2)要加快旅游人才的培养。由于西部地区旅游人才的培养较中东部区落后,西部旅游人才的培养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各级政府和部门都应支持帮助西部地区旅游人才的培养工作。具体来说,可以通过“派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如高校进修学习、东部地区考察学习、聘请专业院校教授和行业专家前来指导工作等方式,更新观念,提高从业人员的经营管理能力和服务技能。目前,应重点培养乡镇的乡村旅游经营管理带头人,特别要注重培养乡村旅游项目策划和开发、家庭旅馆的经营管理、传统工艺及乡土文化讲解等各类实用人才,以此来推动西部乡村旅游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的提高。
5.做好宣传促销工作,不断提高西部乡村旅游新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由于我国西部地区在信息、资金及技术等方面不及中东部地区,而且现有的促销也存在很大的自发性和分散性,因而加大西部乡村旅游的宣传促销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1)要做好西部乡村旅游产品形象设计工作。各级旅游部门要齐心协力,指导和帮助做好西部乡村旅游产品形象设计和包装工作,使西部乡村旅游产品更具独特性和新颖性,吸引更多的旅游消费者,从而不断提升其市场竞争力。
(2)要运用多种手段,形成强大宣传促销攻势。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和网络等渠道加大对西部乡村旅游的公益性宣传,如开办乡村旅游网站、举办讨论、征文等活动来宣传西部乡村旅游产品,进一步扩大西部乡村旅游产品的影响力,以提高其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综上所述,乡村旅游在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民脱贫致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整治村容村貌,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改善村民的精神面貌等方面都能发挥重大作用。可以说,发展乡村旅游是建设西部新农村的有效途径。因此,西部农村的广大干部群众,应齐心协力,抢抓机遇,发挥地方优势,大力推动乡村旅游的全面发展,使乡村旅游在建设西部新农村的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央党校省部B班赴云南调研组:云南省发展乡村旅游的调查和思考.旅游调研[J].2006,(7)
[2]全国政协农业旅游与新农村建设考察组:发展农业旅游是建设新农村的一条有效路径——贵州、江苏两省农业旅游与新农村建设考察报告. 旅游调研[J].2006,(7)
[3]潘小其:旅游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新农村建设简报[范文模版] 篇9
第 十八 期
[引言]延庆县大榆树镇北红门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彰显农民参与并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地位及作用。特别是在香山农干院进行新农村建设专项培训时,北京市副市长牛有成同志曾对其进行专门介绍。现将北红门村的村民议事会制度刊登。望有关部门及人员认真学习,积极探索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方式方法,并总结值得推广的经验。
刘家圪垯村村民议事会制度
第一条 总则
为进一步深化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提高村政事务管理水平,促进农村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的落实,依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规定,结合本村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议事原则
村民议事会议讨论和决策问题的原则,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党的政策,少数服从多数,局部服从全局。所作出的决定和决议必须经全体代表过半数通过方为有效。
第三条 组织模式
(1)农户代表会议代表由每户从18周岁以上的家庭成员中挑选一位最具参政议事能力、最能反映家庭意愿的成员作为户代表,组成农户代表会。户代表会议是在村民代表会议基础上村民进一步参与村务管理的有效形式。它向村民代表会议负责,由村民代表(村民小组长)负责召集所代表农户的农户代表会议,讨论提交村民代表会议决定的事项。
(2)村民代表会议代表从每个农户代表会从农户代表中推选一人为村民代表(也是该村民小组的组长)村民代表会议是村民委员会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一种有效形式。它向村民会议负责,在村民会议闭会期间,由村民委员会召集村民代表开会,讨论决定村民会议授权的事项。
第四条 议事点设置
(1)设置农户代表会议议事点原则上依据户代表集体意愿设立,一般设在人缘好、房屋宽敞整洁、村民喜欢聚集的农户家中。
(2)村民代表会议议事点设在村委会,也可根据实际情况临时选择议事点。
第五条 议事内容
(一)经济管理类:
1、农村集体土地的承包经营方案;
2、农村集体土地的出租方案;
3、农村集体所有的建筑物的承包、租赁、出售方案;
4、农村集体资产的购置、维修、处理方案;
5、新办集体经济的立项、建设方案;
6、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方案;
7、农村集体经济经营所得的分配方案;
8、种植业用地变性为林业用或养殖用地方案;
9、农用土地变性为非农建设用地方案;
10、农村集体土地征收作用、补偿安置方案;
(二)公益事业类:
1、自来水、有线电视、村级道路、办公用房、文化体育、村内生活用电等需由村集体投资的建设维修方案;
2、生产、公益事业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方案;
3、绿化美化、垃圾清运、村内保洁等需由村集体投资的环境治理方案;
4、涉及公共安全的,突发事件处理应对方案;
5、除由选举产生的村级干部外,在村里享受固定补贴或误工补贴的村级公务岗位的人员安排和报酬标准方案;
6、农村宅基地的安排使用和旧村改造方案;
7、救济、救灾款物的使用分配方案。
(三)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认为应当列入的真它事项。
第六条 议事程序
(1)村“两委”联席议事。凡涉及上述内容的事项,均召开村“两委”联席会议,由村党支部书记主持,村“两委”全体成员参加,就所议事项形成初步意见,并告知村民代表。
(2)农户代表议事。农户代表会议由村民代表(村民小组长)主持召开,就村“两委”联席会议形成的初步意见进行充分讨论,提出意见、建议,进行表决。
(3)村民代表议事。村民代表会议由村党支部书记主持,就村“两委”联席会议提出事项,村民代表根据自己所在的农户代表会事先对这一事项的讨论意见进行表决。
(4)公布议事结果。村民代表负责向自己所在村民小组公布村民代表会议表决结果。
第七条 辅助议事制度
(1)民意调查制:村党支部、村委会在正式提出一个议题前,由村民代表(村民小组长)负责召集农户代表会,了解普通农户的意见,将意见汇总整理后报送村“两委”。目的:一是决策前的调查研究、摸底;二是通过收集村情民意,并对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进行解释和宣传,使村两委和代表在参与村务决策过程中,能够真正听取和吸收各类利益群体的利益表达,保障决策的科学性、可行性和群众认可度。
(2)民情肯谈制:村级决策制定过程中,村两委干部、县派新农村建设驻村指导、村主任助理等到各个农户代表议事点,听取群众意见,吸收群众的合理化建议。
(3)村民代表质询制:对于分别在村民代表会议和村务公开栏公布的村里各季度的财务收支、重大村务落实等情况,村“两委”干部要就所公开的内容进行说明,并接受村民代表的质询。
(4)农户代表会通报制:村民代表会议召开后,村民代表要组织召开农户代表会议,向户代表通报会议决议。
(5)一户一票制:在重大村务和村公益事业上实行一户一票投票表决的监督方式。
(6)村民小组监督制:村民监督小组受村民议事会议领导,村民监督小组有权裁决在村务监督中遇到的争议。
(本制度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留誉镇刘家圪垯村村党支部
留誉镇刘家圪垯村村村委会
【发展生产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范文】推荐阅读:
社论: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07-21
医院要发展,行风建设是关键10-26
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趋势11-19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的新策略08-29
人是企业发展的关键09-30
建设新农村发展城镇化11-06
抢抓机遇快发展 奋力建设新农村09-24
建设富裕和谐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07-03
加快农机化发展 促进新农村建设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