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发展

2024-09-25

农业生产发展(精选11篇)

农业生产发展 篇1

一、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的重要意义

农业标准化是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措施;是我国农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技术支撑;是规范农产品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依据;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最佳途径。

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讲, 必须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走产业化经营之路。农业产业化就是引导农业走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的道路, 而农业标准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 只有通过标准化的技术和管理手段, 实现对农业生产的全过程控制, 才能保证农产品的优良品质和统一规格, 为农产品的深加工和大规模进入国内外市场创造良好条件。

我国已正式加入国际贸易组织, 在贸易壁垒逐渐被拆除的同时, “绿色壁垒”却在不断地筑高。面对“绿色壁垒”, 除了要在提高中国出口农产品标准和质量上下功夫以外, 还要积极参加制定规则, 最大程度地保护我们自己的利益, 从根本上突破“绿色壁垒”的束缚。农业标准不仅仅是组织农业生产的依据, 而且是用来规范市场和满足贸易的要求。农业标准对于建立一个统一、规范和竞争有序的交易市场, 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标准化生产活动, 将科技成果制定成供人们共同使用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标准, 实现了科技成果渗透到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中, 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农业标准化面临的形势和主要任务

(一) 建立完整体系

一是建立农业标准体系, 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纳入标准化管理轨道, 逐步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国家农业标准化体系;二是建立农业监测体系, 形成较为完善的农业生产资料、农副产品和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监测网络;三是建立农产品质量评价体系。通过制订和完善质量认证标准和产品评价标准, 实施农业品牌战略, 扶持和培育优质农产品, 创评出一批品质好、规模大、效益高的名牌农产品, 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二) 大力推广农业标准化工作

要继续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把农业产业化发展建立在科技创新和标准化管理的基础之上, 使农业生产向着安全、高效、优质、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

三、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组织推动作用

绿色食品基地建设是一项具有示范性、公益性的工作在创建过程中, 依托优势农产品主产区和农业大县, 以县市为单位, 紧紧依靠地方政府, 发挥农业部门的作用, 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科学规划, 增强推动基地建设的合力, 并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农户投入为主体、龙头企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一) 实施龙头企业与基地建设紧密对接

龙头企业在绿色食品基地建设中发挥着主导带动作用。实施基地建设与龙头企业紧密对接, 有利于产加销紧密结合, 延长农业产业链条, 强化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 促进农民增收。

(二) 以综合保障体系建设推动基地建设

创建绿色食品基地建设, 在操作层面, 要建立健全和有效运行7个体系, 包括:以落实县乡村目标责任制为保障的组织管理体系;以实施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可追溯制度为基础的生产管理体系;以市场准入和监督检查为手段的投入品管理体系;以农技推广和农户培训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服务体系;以综合治理为方式的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体系;以“品牌+公司+基地+农户”为模式的产业化经营体系;以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包装标识为重点的监测监管体系。

四、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的主要特点

(一) 提升产品安全优质水平是核心

保证产品原料质量安全符合绿色食品标准要求, 是加工产品企业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必备条件之一。这就要求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必须以保证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核心, 同时立足绿色食品的精品定位, 提高初级产品的内在品质, 从而实现原料生产与产品认证、基地建设与龙头企业的有效对接。

(二) 落实全程标准化生产是主线

创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将标准化繁为简, 转化为区域性生产操作规程, 促进广大农民优选品种、合理施肥、科学用药, 提高标准化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同时, 在具有一定规模的种植区域或养殖场所推行“环境有监测、操作有规程、生产有记录、产品有检验、上市有标识”的全程标准化生产, 扩大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在农业标准化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三) 发挥整体品牌效应是关键

品牌是绿色食品的核心竞争力, 落实标准化生产是确保绿色食品品牌公信力和美誉度的基础。绿色食品基地建设, 把标准化与品牌化有机地结合起来, 通过标准化解决质量安全问题, 通过品牌化体现标准化的生产价值, 实现优质优价。发挥整体品牌效应, 既是绿色食品基地建设的突出优势所在, 也是企业和农户共同创建绿色食品基地的内在动力。

摘要:农业标准化生产是通过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 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成熟的经验推广到农户, 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从而取得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最佳效益, 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农业标准化生产融技术、经济、管理于一体, 是“科技兴农”的载体和基础, 是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重要内容之一, 是农业生产的科学化、系统化, 有利于形成规模生产能力, 提高“一优两高”农业的比重, 对发展现代农业经济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农业标准化,政府生产基地,绿色食品

农业生产发展 篇2

【关键词】农业生产;现状;节水;必要性;途径

目前,我国占全国总用水量的65%,农田灌溉用水总量36oo一3800亿ms,我国的耕地灌溉率已经高达4O%,年份和干旱季节。水源主要是,=-I)Il径流和地下水。水利资源与土地资源不相适应等原因,乌海地区的农业生产的突出问题是由于降雨量在时间上分布不均,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应用迫在眉睫,水资源的缺乏,严重制约地区经济发展,近年来工业发展迅速,水资源短缺现象非常严重。乌海地区生产的突出问题是由于降雨量在时间上分布不均。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各级政府和社会人士高度重视和关心的事情,对于当今高度发展的经济社会,水资源是工农业生产生命线,节水技术在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节水技术显然是这一问题得以解决的最好方式。具体有以下内容:一是农业生产中的节水对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意义重大,农业生产中的节水灌溉技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二是社会生活中对生活污水和雨水的回收利用。三是对工业废水的回收利用,使水资源再生,工业循环水的利用,即利用污水处理技术。

1.农业生产现状中国农业历史悠久,是世界农业的一个重要发祥地

远古时期由于自然条件和生产力低下农业生产处于简陋的原始农业生产阶段。从周、秦时代及以后,由于牛耕、铁器的使用原始农业逐步转入持续两千多年的传统农业。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半封建半殖民的中国开始萌生近代农业因素,但战乱纷争,使之发展迟缓,只是到了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后,中国农业才逐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但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农业将面临诸多因素制约其持续发展:

1.1土地条块分割,农业生产高成本低产出

中国现行的农业生产模式大多是以家庭为单位,土地分布形式是一家一户条块分割的小田块,难以形成大规模的机械化农业生产及统一的田间管理,使先进的农业机械难以得到充分利用,先进的农业管理技术实施困难。形成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的严重浪费,农业生产成本很高,农业产品的商品率与生产收入很低。

1.2人多地少,土地侵蚀严重

我国人多耕地少,近半个世纪来,我国人口由5.5亿增至13.0亿,年均增加1500万人,年增率1.7%左右,预测到2030年人口增至16亿,而根据国家土地管理局2003年调查,我国耕地面积为1.3亿hm2,人均耕地面积0.1hm2,仅为世界人均平均数的47%。同时我国耕地水土流失严重,由于人口压力,往往盲目开垦扩大耕地,长期对土地资源的利用不当和掠夺式经营造成了土地退化,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67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8.23%,耕地水土流失面积达4541hm2,占耕地面积的34.26%,水土流失不仅导致当地土地资源退化和生态环境破坏,人民生活贫困,甚至威胁到群众的生活和生存条件。

1.3生产技术落后,经营粗放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工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程度低,农民的文化素质、科技水平不高,有关农业生产的各种资源尚未很好利用。许多地区仍是广种薄收,有种无管的粗放经营模式。很多地区耕地的复种指数还停留在100%以下。尤有甚者,粮食的收割、脱粒、干燥、运输、储存和加工过程中的损失率高达15%(国外专家估计高达20%),超出了联合国粮棉组织提出的标准损耗率限于5%的要求。

2.农业生产用水现状与节水必要性分析

2.1农业生产用水现状

中国农业生产面临严峻的水危机。中国农业生产中缺水与水资源浪费并存。由于生产技术较为落后,我国农业灌溉用水一直是各类用水的大户,总用水量4000亿m3左右,占总用水量的67%,如加上其他农业用水,估计整个农业用水量占到总用水量的80%,是全国水资源最大可能利用量的35%~40%。由于灌溉用水量大,农业缺水干涸的土地越来越多,进入90年代,每年农田受旱面积2667万hm2左右,受旱面积和受灾面积都比50年代成倍增长。虽然缺水,然而水的浪费却是触目惊心。由于灌区设备配套不全,渠道大部分没有衬砌,渗漏、漫灌等现象十分普遍。目前,农业的渠系水利用系数平均只有0.5,每年损失的水量约2000亿m3,相当于全国工业和城市用水总和的2倍以上,农田水分的利用效率平均不到1kg/m3,即1m3水生产不到1kg的粮食,而一些发达国家大体都在2kg以上,差距很大。

2.2农业节水必要性分析

缓解水资源危机,满足生产和生活对水的日益增长的需要,使人类社会得以持续生存和发展。发展节水农业是关系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大事,预测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人均粮食的需求量为450kg,总粮食的需求量为7000亿kg左右。我国现有耕地1.3亿hm2,但我国目前未利用的土地面积不到3亿hm2,其中可开发利用的农用地后备资源只有4078万hm2,而后备耕地资源仅仅800多万hm2,但这些后备耕地资源是长期开发利用后所剩余的那些有各种限制因素,质量不高,生态环境脆弱的土地,开发难度大,所以土地资源开发潜力不大。那么我国社会能否得以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是:我国的农业生产是否能以现有的4000亿m3灌溉水资源,将粮食产量从现有的5000亿kg提高到7000亿kg,并满足其他农作物的需求。如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将现有的灌溉用水量节省15%,可为扩大灌溉面积和提高灌溉保证率提供600亿m3水量,超过黄河的年平均流量。因此必须进行以节水为中心的灌区续建配套和技术改造,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3.结束语

国家应该加大起投资力度,采取各种措施进行优惠,节水农业的发展不仅是农业本身的过程,国家应该吸引各种资金投入节水农业工作中,使它变成涉及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大系统工程。运用科学的发展观统筹节水农业的发展,完善其法律法规,加强领导,大力发展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对于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节约型社会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姜文来,唐曲,雷波.水资源管理学导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郎小云,王迎新,刘爱霞,陈爱华.浅谈提高农业用水效率[J].地下水,2011,(09).

发展农业机械促进粮食生产 篇3

但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退耕还林等多种因素影响, 耕地面积呈刚性减少, 粮食总产量的稳定将会越来越难。

1 粮食生产发生多方面变化

进入2008年, 粮食危机愈演愈烈, 已经波及到全球范围。泰国大米价格从一季度的330美元/t飙升至1 000美元/t, 涨幅超过了200%。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报告显示, 2008年中国的稻谷、小麦、玉米和大豆价格较之2007年同期又有不同程度的上涨。

针对现状, 2008年我国又一次提出了以粮为纲的基本国策, 加大了对“三农”的支持力度, 预算支出达5 635亿元, 增长30%, 是最近几年增长最快的一年。预计今后国家还将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 建立扶持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从总体上看, 我国的粮食生产发生如下变化。

1.1 种植面积将增加

在国家惠农政策和粮食市场需求的双重影响下, 撂荒的土地将逐步得到复垦, 一些废旧村屯、道路等可以改造成良田, 也将重新利用起来。另外, 受利益驱使, 一些地方的开荒热有可能会再次被唤醒, 这也有可能增加实际耕地面积。2009年, 运城市的粮食播种面积恢复增长到62.49×104 hm2, 比2003年历史最低点增加23.54×104 hm2, 增长60.4%。

1.2 粮食复种率将提高

近几年不断加剧的二季改一季、三季改二季的种植势头将会得到遏制, 在面积不增加的情况下, 土地的使用率有望得到提高。

1.3 现代高效农业将得到发展

现代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高效农业是以市场为导向,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 充分合理利用资源环境, 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 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最佳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将来中国的农业必然会向规模农业和高效农业发展。

2 农机发展面临新机遇

面对国内粮食价格上涨的局面, 温家宝总理多次提出“手中有粮, 心中不慌”。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作为提高农业生产最主要的保障———农业机械的发展也必然会受到更多的关注, 与国家的强农惠农政策一样, 我国将建立长期支持农机发展的长效机制。

根据全球粮食危机下的农业发展趋势, 可以推测未来农业机械发展将会面临以下诸多新的机遇。

2.1 需求总量将增加

随着耕地面积的恢复和土地复种率的提高, “三农”对农业机械的需求将呈现出刚性增长趋势。据统计, 2008年末, 运城市农业机械总动力570.8×104 kW, 比2007年末增长7.1%。

2.2 需求结构将发生重大调整

粮食作物耕、种、收类机械, 特别是大中型拖拉机、高性能的收获类机械、大中型播种机需求将会增加;与之相对应, 一些效率低下的农机具将加快换代的速度。油料作物生产所需的农业机械将得到较快发展, 如油菜收获机、播种机、花生收获机等。一些夕阳产品将重新焕发生机, 如土地复垦、矿区土地改选、旧宅基地改造等将增加对履带拖拉机和推土机的需要。

2.3 政府主导作用将更大

近几年我国的农机发展经验表明, 政府在农业机械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农机行业对国家政策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政府的宏观政策调控方向决定着农机行业的发展方向。今后几年农机政策对农业机械发展的作用将更大, 政府在其间发挥的作用将更显著。

2.4 对高科技农机需求将增加

高科技农业机械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方面发挥的作用十分突出, 如英国的农业以1%的劳力, 就可生产出全国60%的食品。我国对高科技农机的需求也在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与变化而趋于旺盛。

3 发展农业机械促进粮食生产

全球范围粮食危机的初露端倪, 将使世界各国再次提高对粮食安全的认识, 同时也将更加重视农业的发展。“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作为现代农业重要保证的农业机械, 需求的特征和趋势可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农机企业一定要深入分析和研究农机市场新的需求特点,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尽快向市场提供能满足新需求的产品。

建立农业机械化体系建设, 内容主要有:加快推进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 重点解决稻谷、玉米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问题, 提高农机具配套比。力争到2020年, 水稻栽植和收获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60%和85%, 玉米机播、机收水平分别达到75%和50%。加快深松整地、免耕播种、玉米机械收获、玉米秸秆还田机械、化肥深施等机具推广;加快排灌机械、抗旱机具、节水灌溉设备等推广;改进粮食收获、储藏、运输、加工方式, 推广先进适用的粮食收获机械、储存设施、运输工具、加工设备, 提高机械设备质量和作业精度, 降低粮食产后损耗等。

2008年底, 运城市农业机械总动力是1954年的10.6倍, 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 到2008年底, 运城市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了62%, 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广大农民的劳动条件。针对运城市现状, 应积极采取措施, 加大科技投入, 增加粮食生产。

3.1 大力加强科技支撑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粮食单产水平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面积是基础, 单产是关键。单产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科技应用水平。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要突出抓好技术集成创新、开展高产创建活动、强化新型农民技术培训、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机制等方面工作。

3.2 培植粮食种植大户落实关键技术

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务必要把培植规模种植大户列为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重中之重, 通过政策驱动、科技促动、产业化拉动, 促进土地通过委托代耕、租赁经营、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向种植能手集中。落实玉米收获机械的改进, 加快此项技术的实施力度。

3.3 贯彻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确保种粮农民直接受益

农机购置补贴是党中央、国务院一项重要的惠农政策, 是促进农机化发展的重要手段, 必须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 精心组织实施。通过抓好政策的落实, 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农民主导、市场辅助的农业机械化投资新格局。

3.4 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提高经济效益

农机社会化服务可以使机械化大生产和家庭小规模经营方式相适应, 使广大种粮农民享受工业文明成果和机械化便利, 以减少机具的重复购置, 节约资源, 提高农机使用率和经济效益。探索农机专业化服务的新路子, 培植农机专业户, 组建农机专业服务队, 积极推进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 减轻种粮农民的劳动强度, 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农机部门要组织农业机械打好春耕、“双抢”和秋冬季农业生产三大战役, 使其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同时, 要组织农机跨区作业, 提高农机利用率, 拓展农机服务领域, 开展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增加购机农民的收入。

3.5 优化发展环境确保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

春耕生产和农业产业发展汇报 篇4

(2011年2月14日)

尊敬的黄书记、盘副书记、李主任,县直各有关部门领导: 首先感谢各位领导百忙当中莅临XXX检查指导,现我就我乡如何谋划2011年工作及春耕生产、特色产业发展情况作如下简要汇报:

一、2010年农业产业基本情况

2010年我乡遇到60年不遇的大旱,全乡因旱饮水困难1.87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2.1万亩,绝收1378亩。面对严峻的旱情,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狠抓抗旱救灾和农业产业发展工作,成效显著:

(一)送水近万吨,解决42个自然屯共1.31万人和7000多头大牲口的饮水难问题。

(二)稳定粮食保证供给,种植玉米、黄豆、红皮花生、稻谷等农作物面积18000多亩,粮食产量达1200万公斤,农民口粮得到基本保证。

(三)特色产业不断调整:

1、扩大水果产业规模,全年完成水果新种面积1250亩。

2、在原有2200亩老桑园的基础上新增250亩,今年我乡共养蚕1751张,出茧15批,桑农售茧收入约200万元。

3、新种甘蔗1080亩。

4、春秋两季共种植红皮花生4500亩,产值约400万元。

5、完成中草药种植面积210亩。

(四)全年共发放各种支农惠农补贴资金250多万元。

(五)做好春秋两季的疫病防疫工作,培植养兔示范户一户,现规模扩大到存栏700多只。

二、2011年我乡农业工作主要预期目标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我乡继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进一步科学发展的关键之年。今年我们农业产业发展工作的几项预期目标是:

——农业总产值达到6780万元,比上年增长8%以上;粮食总产量达到1220万公斤,比上年增产3%;

——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12%以上;

——全乡特色产业目标:甘蔗种植1800亩(县下达任务1500亩);桑蚕新种面积1500亩(县下达任务800亩);水果新种面积1500亩;烤烟生产500亩;中草药种植70亩;红皮花生5000亩。

——扶贫攻坚工作得到加强,加强水利等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三、主要工作措施和当前工作完成情况

(一)组织保障。继县经济工作会议后,我乡成立了2011年农业春耕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农业生产的督导工作,并于元月26日召开乡村干部大会作了全面的安排部署,明确了目标任务,工作措施,并要求各村开好村民小组会,将支农惠农政策宣传到户,确保粮食面积不减少,粮食产量有增长,大抓科技样板不折扣,这段时间,党委、政府要求各挂村干部都要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生产,宣传动员发展特色产业,加强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指导工作等,全力以赴抓好今年的农业生产。

(二)明确目标,具体抓好几项农业产业中心工作。

1、稳定粮食生产面积,积极推广良种良法,确保粮食生产安全。我们将保证全乡全年粮食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以上,积极加快新技术推广力度,挖掘粮食生产潜力,争取全乡全年总产量达到1240万公斤,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继续加强良种玉米、黄豆、超级水稻等传统农业,同时抓好动物防疫工作。目前,农业局下拨的1000斤玉米良种已全部发放到粮农手中,全乡已完成田玉米种植3500亩,间种黄豆等2000多亩。在县农业局支持下,我们准备种植100亩玉米套种优质高产南瓜示范点,以提高种植玉米附加值。

2、继续做好本乡特色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1)全力以赴抓好水果产业生产。今年县下达我乡水果种植任务1500亩,目前我乡已动员落实1200亩面积,现备耕300亩,已新种下200亩。我们将该项工作作为今年农业结构调整的中心工作,层层分解任务,积极动员群众,争取连片开发连片种植,争取完成县下

达的种植任务,同时我们将主动做好水果产业的各项服务工作,加强对已种植水果的管护工作,确保已种植的面积成功结果。同时,为提高果农收入,我们大力推广立体种植技术,发展果下间种其他黄豆、花生、指天椒等作物。现在我们正在着手组建荷郎、逢鸡两个水果生产专业合作社,有关材料已上报到县相关部门。合作社创建后,我乡的水果生产工作将逐步走向规范化、专业化。

(2)抓好甘蔗生产工作。今年县下达我乡的种蔗任务为1500亩,经过宣传动员,我乡落实面积1800亩,据初步统计,我乡目前已种植面积1200亩。我们将继续做好及时调苗下种和蔗农种蔗的技术指导工作,力争今春超额完成全年种植任务。

(3)做好老桑园低产改造和新桑园种植工作。去年我乡的桑园保有面积为2500亩,产值超过210万元,桑农的可观收入使我乡群众种桑养蚕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今年县下达我乡新种桑蚕面积任务为800亩,截止今日,群众已领取桑苗1284.7万株,按伐条喂养种植规格每亩6000株算,折合面积达到2140亩,面积比去年翻了将近一番。同时,我们已完成了960亩低桑改造任务,县扶贫办下拨的第一批化肥已全部发放到农户。

(4)进一步加大红皮花生生产的宣传动员力度,确保今年我乡红皮花生达到5000亩。红皮花生作为我乡传统特色产业,群众自愿种植积极性很高,我乡红皮花生质量好、产量高,名声在外,知名度不断提升,经济效益逐年显现。2010年全乡春秋两季红皮花生种植面积达4500亩,产值约400万元。今年我乡将继续抓好花生产业,为日后的加工销售和品牌打造奠定坚实基础。

(5)抓好烤烟生产和中草药生产种植工作。今年县下达我乡的烤烟生产任务500亩,现已落实面积和育苗420亩。尚未完成任务的主要原因是去年国家对烟草产业的调控,我乡去年没有种植任务,停了一年后再重新启动,工作难度相对加大另外,我乡水田面积少,群众对该产业的积极性还不够高。中草药生产方面,今年县下达我乡的中草药任务为70亩,其中金银花种植任

务20亩,迷迭香种植任务为50亩,目前我乡农户已上报要求种植面积100亩,待种苗调拨后即可种植。

三、存在问题及下一步打算

一是我乡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农业基础仍很薄弱,除开传统的种植和水果、桑蚕、甘蔗、花生外再无其他的农业种类种植的优势,造成种植品种比较单一,农民增收难度大。

二是特色产业种植规模仍较小,农业产业化、专业化程度较低。

三是农民群众农业管护意识和农业技术水平不高,农技培训力度有待加强。

四是由于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多,造成劳力不足,遇到农业产业调整宣传动员和技术培训推进难度较大。

农业生产发展 篇5

【关键词】 抗旱节水 提高 粮食生产效益

1.发展节水抗旱农业是适应干旱形势必然选择

干旱是我省农业面临的一种气候状态。尤其近年来经常春旱连着夏旱、伏旱,秋旱也时有发生,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影响,减缓了农民增收致富步伐。为了从根本上减少干旱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应积极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节水灌溉、深松整地、地膜覆盖等农机化节水抗旱技术,大力加强以节水抗旱为重点的设施农业建设,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

2.发展节水抗旱农业是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的客观要求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长期以来,农业生产形成了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生产模式单一、生产设施陈旧的局面,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为此,要大力发展机械化,改变耕作模式、提高作物抗旱能力,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引导农民加快农机具更新,鼓励农户购买大型农机具,努力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建设,充分发挥机械化设施在抗旱中的重要作用,实现农艺措施和农机技术的有机结合。

3.发展节水抗旱农业是发展高效农业的有效途经

我省西部干旱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着市场经济和自然灾害风险的双重考验。因此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按照因地制宜、抗旱避灾的原则,对种植结构进行动态调整。一是在靠近机井水源条件较好地块,充分发挥机井灌溉的优势,发展优质高效作物,种植优质玉米和水稻,确保粮食高产稳产;二是在耕地质量和水利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块,因地制宜,采取保护性耕作、根茬还田、節水灌溉、深松整地、地膜覆盖等农机化节水抗旱技术,挖掘耕地潜力,提高单产水平;三是在水利条件相对薄弱的地块,积极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大力发展芝麻、花生、打瓜、小杂粮、饲草、饲料等耐旱作物,扩大耐旱性作物种植面积,增加农民收入。

4.发展节水抗旱农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

农业生产发展 篇6

长三角农业生产战略

特点之一:定位明确品牌效应显著

上海农业发展定位突出发挥三大功能:产品功能, 发展鲜活产品和本地特色农产品;生态功能, 纠正了前些年以种树为主保护生态的做法, 明确了大田作物不可替代性的生态功能, 规定耕地的50%要种植水稻等作物, 以保持季节性人工湿地, 发挥其对城市的降温、降尘和水土保持等功能;文化功能, 加快发展以农耕教育、农家乐等为内容的农业文化功能的开发。目前, 上海拥有农业龙头企业402家, 农民合作组织281家, 注册农产品品牌139个, “光明”乳制品、“孙桥”蔬菜等成为著名商标。

无锡建立了完善的品牌创建激励机制, 规定对获得省级以上名牌产品的农业企业、合作组织等, 由市政府对其进行奖励, 推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质量认证和品牌农业的发展。着力建设高效农业产业化体系、现代农业园区发展体系、高标准设施农业体系、农业科技创新转化体系、现代农业服务体系等五大农业发展体系, 打造2个10亿元高效产业集群, 10个亿元产业集群, 10个有较大影响力的名牌产业集群, 10个万亩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特点之二:政策支持力度大

上海提出了农民利益要和上海改革开放一起水涨船高的要求, 每年投入3.0亿元用于建设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通过贯彻“推放”两个字来促进农业发展:“推”即加大政策推动力度, 通过提高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有机肥施用补贴和绿肥补贴等提高农民的收入, 确保农业稳步发展;“放”即提高农民积极性, 在确保100万亩设施粮田的前提下, 其余的耕地生产权适度放开。

无锡制定了《无锡市现代高效农业规模化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十大强农惠农工程》等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政策, 推动现代高效农业规模化进程。

特点之三:农业基础设施水平高产业布局特色鲜明

上海种植业规划突出建设100万亩设施粮田、20万亩设施菜田、10万亩露地菜田、40万亩瓜果生产基地、30万亩花卉和其他经济作物。2008年建成设施粮田8万亩, 设施菜田4万亩, 标准化畜禽养殖场34家, 标准化水产养殖场14家。

占地1500亩的浙江金农现代农业示范园, 走名优农业种植和江南园林特色的观光旅游路线, 与浙江大学合作, 建设适合观光的设施葡萄栽培示范园和棚架梨示范园;与上海农科院合作开展芳香类野菜和观赏型南瓜的种植示范。

特点之四:农业生产园区建设大手笔

长三角地区十分重视大型农业生产园区的建设, 不少核心区面积超千亩的农业生产示范园区在政府的支持下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占地6000亩的浦东孙桥现代农业园区, 是全国第一家现代农业开发园区, 吸引了国内外61家著名农业企业入住。园区还被评为“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和“全国农村科普示范基地”, 平均每年接待游客25万多人。无锡的中国农科院太湖水稻示范园, 规划建设面积8平方公里, 按照“土地股份化、生产现代化、产品特色化、产销一体化、受益高效化、生态良性化”标准进行开发建设, 实施智能灌溉, 实现水循环利用。

在建设、管理模式上, 长三角的大型农业生产园区基本上都是先由政府进行引导、规划和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然后再采取股份制的企业运作方式。既保证了规划的前瞻性和建设的高档次, 又确保运作的灵活性。

学习与借鉴

长三角和珠三角, 在地方经济水平、城市化进程和农业生产特点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可比性。长三角的农业生产战略, 值得广州市学习和借鉴。

首先是做好农业规划与定位, 上海认为, “农业是城市有生命的基础设施”, “稻田是城市的季节性湿地”。上海已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出“农业用地”红线, 在实现农业生产功能的同时, 着力形成城市的农业生态“走廊”。浙江与江苏的农业生态资源已被专家视作区域“后发优势”的重要内容, 进行重点开发。随着广州大都市建设进程的加快, 各种路网建设和大型项目的建设, 导致广州市的土地资源快速减少。广州市应该站在建设生态城市的高度, 在保证国家规定的农田保护区面积的基础上,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定出“农业用地”的底线, 并做好种植模式规划。

同时, 大力建设高标准大型农业示范园区, 对比长三角地区, 广州市在地区经济实力和农业生产规模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但是, 广州市目前还没有一个具有生产、科研、服务和科普观光功能的高标准大型农业示范园区。参照长三角地区的成功经验, 政府可以在土地流转和集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设施建设等方面对大型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给予扶持, 推动花卉、水产和蔬菜等大型农业示范园区的建设。

农业生产发展 篇7

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业气象灾害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2014 年,各类气象灾害共造成我国农作物受灾面积24890.7 千公顷, 其中绝收3090.3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3373.8亿元。农业保险通过灾后补偿能够转移农业风险,目前农业保险已成为各国政府抵御农业风险、保障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自2005年起我国中央财政加大了对农业保险的补贴力度,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明显加快,2014年,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达到325.7亿元,较2013年相比农业保费收入规模增长7%,农业保险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提供的风险保障额达到1.66万亿元。农业保险已成为我国提高农民福利、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

农业经济增长的核心在于农业生产率提升。在农业气象灾害日益频繁的背景下,农户由于担心农业气象灾害带来了农业生产风险,约束了农户对农业生产投资的积极性,由此减缓了农业生产率的提升。与此同时,随着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承保范围的扩大与农业保险灾后补偿力度的不断增强,农户参与农业保险的积极性也在不断增强,政策性农业保险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了日益显著的影响。张跃华等研究指出在规模较大的气象灾害风险条件下,农业保险可以补充农民利用传统风险分散的能力,有助于迅速恢复再生产。〔1〕因此,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能够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庹国柱、王国军、张跃华研究认为农业保险具有农业和农村发展及社会保障的双重功能。〔2〕〔3〕孙香玉、钟甫宁通过实证研究指出由于农业保险业务有最低的参保率限制,〔4〕所以农业保险补贴政策会带来社会经济福利的净增加。王向楠基于中国307个地级城市2005~2009年大样本面板数据,运用动态面板系统GMM估计方法研究发现农业保险的发展显著促进了中国农业产出增长,并且在农业生产风险更大的地区,农业保险对农业产出提升作用更为明显。〔5〕

我国农业经济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保险通过将农业产业化生产的风险进行分散与转移,消除了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主体采用新产品生产的后顾之忧,加快了农业新技术的运用与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此同时,农民面临融资约束问题也日益明显。农户在申请农业贷款时由于缺乏抵押物,普遍受到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排斥,由此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随着农业信贷技术的发展,农户通过农业保险单质押的途径获得金融部门的农业贷款,农业保险与农业信贷的联结有效地缓解农户融资约束问题,而融资约束缓解将有助于农户扩大生产规模、加大农业技术设备投资,从而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影响。Cai发现农业保险与农业信贷协同能有效提高农户生产积极性,激励农户并扩大生产规模、从而提高农业产出。〔6〕Carter指出生产者在风险厌恶的情况下,农业保险与信贷的联结能够改善农户福利、提高农户收入水平,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7〕刘祚祥、黄权国基于湖南省岳阳市辖内6县(市)的调查数据,实证结果表明农业保险能够推动农村居民的信贷可获得性,降低农村信贷配给、提升农户的收益。〔8〕张建军、许承明基于江苏、湖北两省的调研数据,采用平均处理效应下的Match模型,比较农户参与互联能否增加农业收入,结果表明:信贷与保险互联能有效改善农户信贷配给,显著提高农户农业收入。〔9〕

目前,关于政策性农业保险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还比较缺乏,尤其在农业气象灾害日益频发的背景下,研究政策性农业保险对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更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已有研究基础上,基于2005~2013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测算了中国30个省市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构成, 并运用两步系统GMM方法,探讨在农业气象灾害日益频繁的背景下,政策性农业保险对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按照我国东部以及中西部区域进行分组检验。

二、农业保险发展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机理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otalfactorproductivity,TFP)由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技术效率两部分构成。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农业生产率变动的重要定量分析指标,它直接联系着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关于农业保险对农业产出、农民收入影响的相关研究已经比较充分,而对于农业保险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机理现有研究较少涉及。农业保险发展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

1.农业保险通过分散农业风险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农业保险通过发挥分散风险的职能,能够稳定农业生产者的产出预期,可能会促使部分农户选择具有一定风险性、但更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从而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影响。同时,在没有农业保险保障的情况下,农户由于担心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自然灾害约束了农户扩大农业生产规模的积极性,从而导致农业产业难以形成规模经济。随着农业保险保费补贴与灾后补偿力度不断增强,提升了农户参与农业规模生产积极性,从而影响农业生产效率。

2.农业保险通过激励农业科技创新与科研成果转化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农户通常情况下具有风险规避的特征,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户一般不会选择农业科研部门最新的科研成果,这样就减缓了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与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随着我国各地区农业经济的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我国地方政府与保险公司逐步推出了具有地方特色农业保险品种,农业保险通过将农业产业化生产的风险进行分散与转移,消除了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主体采用新产品生产的后顾之忧,由此推动农业新技术的运用与普及,进而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3.农业保险提升了农户信贷的可获得性而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农村居民不同程度的面临融资约束问题,而农户在申请农业贷款时由于缺乏抵押物,普遍受到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金融排斥,由此阻碍了农户农业生产、投资与消费。随着农业信贷技术的发展,农户可以通过农业保险单质押的途径获得金融部门的农业贷款,农业保险与农业信贷的联结有效地缓解农户融资约束问题,而融资约束缓解将有助于农户扩大生产规模、加大农业技术设备投资,从而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影响。

三、模型设定、变量选取及实证分析

1.模型建立与变量选取

本文在实证模型中,被解释变量分别选取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标、农业技术进步指标与农业技术效率指标;除了选取农业气象灾害、政策性农业保险这两个关键变量外,实证模型添加了相应的控制变量,本文设定的动态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如下:

上式中,Prc分别表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农业技术进步、农业技术效率变量;Ins表示农业保险发展水平,Hum表示农村人力资本,K为农业基础设施投资,Fiscal表示政府财政支农;Open、City分别代表农产品贸易与城镇化指标;Disaster代表农业气象灾害状况;下标i、t分别代表省市地区、时间。

农业保险发展指标:本文采用农业保险人均保险额来表示;农业气象灾害:采用各省农作物播种面积中受灾面积所占比重表示。农村人力资本:用农村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来衡量,具体算法为:Hum=prim×6+midd×9+high×12+univ×16,其中变量prim、midd、high和univ表示接受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和大专以上教育程度居民占地区总人口的比重情况;农业基础设施投资:采用农业固定资产投资额来衡量;政府财政支农:用农村人均财政支农额度来表示;农产品贸易规模:用各地区农产品进出口总额来表示。城镇化:用各地区城镇人口规模来衡量。相关数据来源于各省统计年鉴及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2.实证结果分析

本文基于2005~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两阶段系统GMM估计方法,实证研究农业保险发展水平对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构成的影响,具体估计结果见表1。

根据表1全国数据的回归结果来看,一是农业保险对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作用比较明显,其中农业保险发展变量的系数值为0.052,且通过了在5%显著性水平检验,同时,农业保险发展对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技术效率提升均具有促进作用,变量分别通过5%与10%显著性检验,估计系数为0.061、0.032。我国农业保险对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技术效率的提升均具有促进作用,从而加快了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二是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方程中,农村人力资本禀赋、农业固定资产投资、政府财政支农、农产品对外贸易等都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人口城镇化、农业气象灾害抑制了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了的增长。三是在农业技术进步方程中,农业资本投入、政府财政支农、农产品对外贸易、城镇化等变量对农业技术进步起到了促进作用;气象灾害因素对农业技术进步产生了显著的负向作用;农村人力资本水平虽然促进了农业技术进步,但是未通过显著性水平。四是在农业技术效率方程中,农村人力资本、农业资本投入、政府财政支农、农产品对外贸易等对农业技术效率的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城镇化水平、农业气象灾害等因素对农业技术效率的提升产生了负向作用。

注:(1)***、**、*分别表示变量在1%、5%和10%的显著性水平统计显著,括号内为T检验统计概率值;(2)AR(2)P值为对一阶差分后的残差进行二阶段相关检验得到的P值,源统计量渐进服从N(0,1)分布;(3)Sargan X2表示对工具变量的合理性进行过度识别得到的Sargan统计量,渐进服从卡方分布,Sargan P值为对应得到的P值。

从全国面板数据实证结果可知,一是农业保险发展促进了农业技术进步、农业技术效率提升,从而加快了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从农业保险发展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渠道来看,农业保险主要是通过农业技术进步途径促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而非农业技术效率提升的渠道,这可能与我国当前的农业粗放型生产方式有关。二是总体上看,我国农业资本投入、农村人力资本、政府财政支农、农产品对外贸易等因素都提升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这对增加农民农业收入与提升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都具有促进作用。三是农业气象气象灾害抑制了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技术效率的提升。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气象灾害风险已经成为影响农业增产增收的重要要素。

在全国样本回归模型基础上,本文进一步估计了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分样本的实证检验(为了节省篇幅,本文略去了估计结果)实证结果可知:一是在东部地区样本中,农业保险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与农业技术进步都具有正向作用且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在中西部地区样本中,农业保险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农业技术生产率影响不显著。二是实证结果表明农村人力资本水平、农业资本投入、政府财政支农、农产品对外贸易等变量促进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且主要是通过农业技术进步渠道推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三是气象灾害是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要素。在东部地区样本中,气象灾害因素促进了农业技术进步、抑制了农业技术效率提升,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为正,但变量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在中西部地区样本中,农业气象灾害因素抑制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农业技术进步。

从分组检验结果来看,一是东部地区农业保险发展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与全国面板数据回归结果基本一致,但是中西部地区却出现了较大的差异。这可能与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发展不平衡性相关,我国东部地区农业保险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因此东部地区农业保险发展对农业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也就更为显著。二是东部地区农业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支农水平、农村人力资本水平等因素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农业技术进步、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等方面的正向作用更为明显。三是农业气象灾害因素对东部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相对微弱,但是对中西部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发展产生了明显的抑制作用。造成这样差异性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东部地区本身遭受的农业气象灾害相对较少,由此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带来的破坏性也就相对就较小;另一方面,与东部地区较完备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较高的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程度、较先进的农业生产管理技术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这些影响因素的叠加效应就大大降低了气象灾害对东部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负面作用。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1.结论

第一,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加快了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同时,对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技术效率提升均具有正向作用;从农业保险发展影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渠道来看,农业保险更多的是通过农业技术进步效应驱动,而农业技术效率渠道作用相对较弱。

第二,政策性农业保险对我国地区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在东部地区农业保险发展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与全国面板数据回归结果基本一致,但是中西部地区却出现了较大的差异。东部地区农业保险发展对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效率提升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在中西部地区样本中,农业保险发展虽然加快了地区农业技术进步,但是对农业技术效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却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第三,农业气象灾害抑制了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技术效率的提升。另外,农村人力资本水平、农业固定资产投资、政府财政支农、农产品对外贸易等变量促进了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且主要是通过农业技术进步渠道推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2.政策建议

第一,政府可以通过将农业保险补贴额度与农业生产技术选择相对接,积极引导、鼓励农民采用低碳农业生产技术,激励农民生产高附加值农产品,从而达到不断优化农产品产业结构、提升农业科技运用能力,提升政策性农业保险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推动效应。

第二,我国政府应该提高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的农业保险补贴扶持力度,同时提升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灾后补偿幅度,加快我国中西部地区农业保险发展。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越多,农民的投保意愿就越高。通过提高中西部农业保险的投保率、保障水平,能够稳定中西部农民农业收入、推动农业经济稳定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加快中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第三,我国应该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人员培养以及政府财政支农等政策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都有助于提升我国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与利用效率,从而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我国支农惠农政策应该考虑的地区差异,我国农业财政补贴应该加大向资源禀赋相对贫瘠的中西部地区倾斜,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科技技术的推广、应用,从而提升中西部地区农业生产率与农民增产增收绩效。另外,我国也要逐步增强农业气象灾害的预防工作,通过相配套的预防措施来逐步降低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为提升农民增产增收的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跃华,史清华,顾海英.农业保险需求问题的一个理论研究及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04).

[2]庹国柱,王国军.中国农业保险和社会保障制度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3]张跃华.农业保险、利益博弈分析与事后道德风险---基于浙江省乡(镇)级数据的经验分析[A].中国保险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

[4]孙香玉,钟甫宁.对农业保险补贴的福利经济学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8,(02).

[5]王向楠.农业贷款、农业保险对农业产出的影响:来自2004~2009年中国地级单位的证据[J].中国农村经济,2011,(10).

[6]Cai,Chen Y,Fang H.Micro-insurance trus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evidence from a randomized natural field experiment[R].NBER Working Paper,2009.

[7]Carter M R,Cheng L,Sarris A.The impact of inter-linked index insurance and credit contracts on financial market deepening and small farm productivity[R].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Applied Economics Association,Pittsburgh PA,2011.

[8]刘祚祥,黄权国.信息生产能力、农业保险与农村金融市场的信贷配给---基于修正的S-W模型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2,(05).

农业生产发展 篇8

一、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现代农业的标志是机械化。农机装备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高低。目前, 全市农机具保有量8.5万台 (套) , 其中拖拉机3.6万台、配套机具5万套、农机总动力52万kW, 农业机械化程度达到94%。从农机保有量、农业机械化程度上看, 排在全省前列;但从农机类型上看, 小型农机具占总保有量的95%, 比重过大。由于小型机械的大量长期使用, 造成了耕地犁底层变浅, 土壤板结, 抗旱防涝能力下降, 影响了作物产量, 严重制约了土地的可持续生产和粮食增产;同时, 由于小型机械的作业量严重不足, 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 对正在有序推进的土地规模经营构成严重制约, 也影响了农业综合生产力的提高。

以玉米种植为例, 经测算, 一 台20马力小型拖拉机一天 (以10 h计) 可耕地30亩、播种60亩;一台100马力大型拖拉机可耕地120亩, 播种300亩。与小型拖拉机相比, 大型拖拉机耕地深度可达30 cm以上, 而小型拖拉机耕深只有12~13 cm, 同时大型播种机由于大多是气力式排种器, 播种效果好, 可保证苗全、苗齐, 增产效果在5%以上。因此, 必须改善农机装备水平, 加快农机更新换代步伐, 逐步取消小型农机具。2008年, 密山市被列为全省首批现代农业示范市, 在白泡子乡齐心村、胜利村和蜂蜜山村建立了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 1260户农民的5.1万亩耕地实现了土地规模经营, 项目区农民当年通过粮食增产、劳动力转移、机车作业收费让利三项, 累计增加收入756.2万元, 户均增收6001.6元, 人均增收1938元。另外, 针对水田作业的特殊情况, 密山市积极推广水稻小池改大池技术, 增加水稻实际种植面积, 推广大机械规模作业, 实现了省力、省时、省钱、增收的目标。

密山市现有耕地270万亩, 其中水稻60万亩、玉米120万亩、大豆70万亩, 适宜大型机械作业的面积达到200万亩。要实现土地规模经营, 必须打破村与村之间、乡与乡之间的界限, 将全市适宜大型机械化耕作的土地科学划分成若干个大的作业区, 以区为单位, 组建若干个千万元以上农机合作社, 装备大中型农机具, 使全市农业机械化程度达到97%。同时, 在培训、信息、技术、管理上提供及时、优质服务, 进一步提高补贴机具的使用率和经济效益, 逐步构建起“大农机”的发展格局。以农机化的大发展提高全市农业生产力水平, 实现密山农业机械化的新跨越。

二、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一是要选好种子。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中种子要素与农业科技要素的结合最为密切, 对农产品增产和提质都至关重要。目前, 农民在选种上处于自发状态, 互看互学, 看别人种什么丰收了, 自己明年也种什么。有时地头挨地头, 种子年年换, 产量各不同。种子和积温、土壤特点、旱涝条件等都有密切关系。因此, 必须从不同区域的各方面条件入手, 组织专业人员做好详细的调查研究, 将各地积温差别、土壤情况, 以及不同种子种植条件作出详细整理和宣传, 要明确告诉农民这片土地上最适合种植哪一类型的种子, 原因是什么, 为农民做好指导, 避免盲目选种。

农业生产发展 篇9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农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但是, 由于受资源和环境的制约, 农业可持续发展正面临严峻挑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大量使用农用化学物质使土壤结构遭到破坏, 农业增产面临严峻挑战。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 对粮食的需求急剧增长, 除了扩大耕地面积、推广良种外, 大量使用农用化学物质成为增加粮食产量的主要手段。大量使用农用化学物质, 使土壤结构持续遭到破坏, 土壤有机质不断耗竭, 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大大下降, 农业有害生物的抗药性越来越强, 化肥和化学农药施用量越来越大, 形成恶性循环, 农业增产面临严峻挑战。

以贵州省为例:1990年全省化肥施用量 (折纯量) 38.67万t, 2010年达到86.53万t, 20年时间增长了1倍以上。1990~2000年平均每亩耕地化肥施用量增加1kg, 粮食单产增长13.55kg;2000~2010年平均每亩耕地化肥施用量增加1kg, 粮食单产仅增长0.14kg, 呈下降趋势。1995年, 全省农药施用量8024t, 2010年达到12938t, 增长了61.24%。1995~2005年全省农药施用量年均增长1.98%, 2005~2010年年均增长5.79%, 后5年增速为前10年的3倍, 呈上升趋势。

(2) 大量使用农用化学物质对饮用水和可食用农产品造成污染, 食品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在农业生产上大量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农用化学物质, 不可避免地对饮用水和可食用农产品造成污染。水体富营养化日趋严重直接影响到人畜饮水安全, 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 化学合成的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抗菌素等化学物质必然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据报道, 自2006年以来, 恶性肿瘤已成为导致我国人口死亡的首要疾病。近年来, 我国儿童肥胖、体质下降, 糖尿病低龄化, 青壮年中不孕不育人群急剧增长, 中老年人心血管疾病大幅度上升等问题已十分突出。

(3) 农业面源污染严重, 农业生态环境建设面临严峻挑战。近年来, 农业面源污染日益严重, 主要表现在不合理使用化肥、化学农药、农膜带来的污染和废弃的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农村生活垃圾污水等造成的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导致耕地逐步退化、农村和农业内部环境恶化, 直接影响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施于耕地、草地和林地的化肥被植物吸收的仅有35%左右, 化学农药的有效利用率不到20%, 化肥和化学农药大部分进入土壤和水体, 既造成水体污染, 又使土壤结构受到破坏。以贵州省为例:2010年, 全省未被有效利用的化肥约有56万t、农药约有1万t。当年全省产农作物秸秆1100多万t, 作为饲料利用的不到50%, 约有600万t秸秆未进行充分利用, 不仅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对环境造成污染;年产畜禽粪便约1亿t, 由于相当部分畜禽粪便未进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4) 农业增长缓慢, 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弱, 农民增收面临严峻挑战。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但是, 如果没有农村的小康, 就没有全国的小康。当前, 农业增长缓慢, 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弱, 农民增收困难, 特别是近年来西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与中东部地区的差距正在逐步扩大, 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最大难点。统计资料显示, 1995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1578元, 处于中国西部的贵州省农民人均纯收入1087元, 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9%。2005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3254元, 贵州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877元, 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8%, 10年时间下降了11%。

(5)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 农村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由于农业增长缓慢, 农民增收困难,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以增加收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造成的直接后果是, 农村劳动力缺乏、农业新技术推广难度大, 因此, 农村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2 发展有机农业的必要性及技术难题

要应对农业持续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必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大力发展有机农业。

2.1 有机农业的定义

有机农业是指在植物和动物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 不使用离子辐射技术, 也不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及其产物, 而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 采取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技术, 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 维持农业生态系统稳定发展的一种新兴的农业生产方式。

2.2 发展有机农业的必要性

发展有机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1) 发展有机农业, 在农业生产中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物质, 通过大量施用高效有机肥, 加上种植豆科作物, 可以逐步改善土壤结构, 提高土壤肥力, 有效保持土壤持续的生产能力。

(2) 发展有机农业, 在生产过程中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的物质, 可以确保可食用农产品不含农药残留、抗菌素和其他有害物质, 有利于维护食品安全, 保障人体健康。在发达国家和国内经济发达地区, 有机农产品的价格明显高于普通农产品, 发展有机农产品生产是农民大幅度增收的有效途径。

(3) 发展有机农业, 建立种植业与养殖业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有机农业生产体系, 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国家增税,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3 发展有机农业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

在农业生产不断依赖农用化学物质, 造成耕地逐步退化的情况下发展有机农业, 必然会在一段时间内造成农作物减产。因此, 如何在确保农作物不减产的情况下发展有机农业, 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实现可持续发展, 已成为亟待解决的世界性难题。贵州省有机农业学会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在总结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通过艰苦努力和不懈探索, 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发展高效有机循环农业的理论并开展试验示范, 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

3 高效有机循环农业的基本原理

3.1 高效有机循环农业的定义

高效有机循环农业是以高效农业为目标, 有机农业为基础, 循环农业为载体, 通过建立种植业与养殖业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有机农业生产体系, 促进农业生产及再生产过程中物质与能量高效循环利用, 既逐步改善生态环境又大幅度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

其生产系统如图1所示。

3.2 基本原理

遵循可持续农业及循环经济原理,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建立种植业与养殖业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的有机农业生产体系, 实现物质、能量的高效循环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实行粮草结合、林草结合、种养结合、立体开发, 高效利用土地资源;采用种植食用菌、养殖蚯蚓和微生物发酵等方式, 对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进行高效循环利用;通过推广有机农业生产方式, 实现农产品的优质、高产、高效。采用种植豆科植物、反刍动物对秸秆进行消化利用和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等方式, 依靠自然的力量逐步提高土壤肥力, 保持土壤持续的生产能力, 实现在生态建设中发展经济、在发展经济中改善生态的战略目标。

4 发展高效有机循环农业的可行性

(1) 良好的政策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加快发展循环农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7年中央1号文件) 明确提出:“要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鼓励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 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快发展有机农业。”各级党委、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循环农业、有机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为发展高效有机循环农业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 优越的自然条件。

发展高效有机循环农业需要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我国大多数山区农业区特别是贵州省具有发展高效有机循环农业的自然环境优势。贵州地处长江、珠江上游分水岭地带, 山多、林多、草多, 森林覆盖率达36%, 工业污染较少, 水资源、土壤、空气受到污染的程度轻, 大部分地区山清水秀, 空气清新, 水质洁净, 环境优美, 并具有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日照丰富的气候特点, 为多种植物、动物、微生物生长发育提供了优越的气候条件。动物生长发育的最佳气温是8~22℃, 在-5~28℃气温条件下仍生长良好。贵州年平均温度在12~20℃之间, 一年四季昼夜温差都在这个等热区范围内, 非常适宜发展畜牧养殖业。贵州光、热、水自然时空配置恰当, 这些都为发展高效有机循环农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我国山区农业区特别是贵州省经济发展滞后, 农村贫困人口多, 农民投入能力弱, 化肥和化学农药等农用化学物质投入相对较少, 大部分地区的农民种植农作物仍以施用有机肥为主, 基本保持了传统农业的耕作习惯, 土壤结构受到破坏的程度相对较低。同时, 山区还形成了防止气态污染物扩散和动物疫病侵袭的天然屏障, 有利于防止气态污染物扩散及动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这些自然环境优势, 有利于发展高效有机循环农业。

(3) 丰富的生物资源。

我国山区农业区动植物品种资源和饲草饲料资源十分丰富, 如贵州省有饲用植物1800余种, 农作物40多种, 常用大宗蔬菜100多种, 果树127种, 畜禽良种39个。贵州省现有天然草地428.6hm2, 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4.3%, 全省还有33.33万hm2田土坎和200万hm2林下草地可供开发利用;每年产出1100多万t农作物秸秆和600多万t藤蔓;冬季有66.66万hm2闲置耕地可用于种植一年生优质牧草。丰富的饲草饲料资源为加快发展畜牧养殖业, 建立种植业与养殖业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农业生产体系, 实现可持续发展, 创造了有利条件。

(4) 充分的技术储备。

改革开放以来, 全国各地总结推广了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农业清洁生产和健康养殖技术, 探索出了粮草畜、林草畜、畜沼粮结合的生态养殖模式, 取得了发展有机农产品生产的经验。

为了确保在粮食不减产的情况下发展有机农产品生产,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贵州省有机农业学会的专家和技术人员不断完善高效有机循环农业理论并开展试验示范, 取得了初步成效, 具备了发展高效有机循环农业的充分的技术储备。

5 主要技术措施

(1) 实行农林牧结合, 高效利用土地资源。

其他与贵州省相似的山区农业区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发展粮食生产受到一定限制。因此, 应实行粮草结合、林草结合、种养结合、立体开发,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高效利用土地资源。以贵州为例, 根据现有土地资源情况分析, 平均每个农户有0.33hm2旱地、0.2hm2稻田和0.667hm2草地, 还可以利用荒山新建0.33hm2经果林, 并在林下建设高标准人工饲草料基地。如果每个农户建设0.667hm2放牧型人工草地和0.33hm2林下草地, 0.33hm2旱地实行粮草间作, 0.2hm2稻田收割水稻后种植一年生优质牧草, 每年可生产稻谷1500kg、玉米2000kg, 优质牧草和青贮玉米秸秆100000kg、稻草1500kg。粮食除满足口粮需要外尚有部分可用于发展养殖业, 加上每年产出的稻草、优质牧草和青贮玉米秸秆, 可饲养5头能繁母牛、5头商品猪和1500只肉鸡, 每年可出栏优质肉牛3头、优质肉猪5头、优质肉鸡1350只 (出栏率90%) 。

(2)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对农业废弃物进行高效循环利用。

每个农户每年利用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可生产3t食用菌、0.5t蚯蚓和30t蚓粪。蚯蚓可用于养鸡, 蚓粪可作为高效有机肥施于耕地、草地和林地;生产和生活污水通过沼气发酵可产生清洁能源和沼渣、沼液等高效有机肥。对农业废弃物和农村生产生活污水进行高效循环利用, 既有利于保护环境, 又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大量高效有机肥。

(3) 推广有机农业生产方式, 实现农产品优质、高产、高效。

通过对农业废弃物和农村生产生活污水进行高效循环利用, 每个农户每年可获得30t蚓粪、6t食用菌菌渣和大量沼渣、沼液。平均每亩耕地、草地和林地每年可施用2t以上高效有机肥, 加上采用种植豆科牧草等方式增加土壤氮素营养, 可以确保在不施用化肥的情况下农作物逐步增产。通过采用物理方法和使用生物农药等方式防治病虫草害, 在农业生产上禁止使用化肥、化学农药等农用化学物质, 可以使广大农户生产的所有农产品都能达到有机产品标准。

6 效益分析

大力发展高效有机循环农业, 既可以保护生态环境,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又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 实现在生态建设中发展经济、在发展经济中保护生态的战略目标。

6.1 经济效益

如按普通农产品价格计算, 每个农户每年出售3头优质肉牛 (6000元/头) 、5头优质肉猪 (1400元/头) 、1350只优质肉鸡 (30元/只) 和3t食用菌 (6000元/t) , 销售收入达83500元。扣除成本, 3头优质肉牛纯利润 (3000元/头) 9000元、5头优质肉猪纯利润 (400元/头) 2000元、1350只优质肉鸡纯利润 (10元/只) 13500元、3t食用菌纯利润9000元, 合计33500元。加上经果林收入,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将达到9000元以上。

通过推广有机农业生产方式, 可以使广大农户生产的所有农产品都达到有机产品标准。如按有机农产品价格计算, 全省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将达到18000元以上, 贵州省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将在2010年3472元的基础上翻两番。若能实现这一目标, 贵州农业农村经济将达到发达省 (市、自治区) 的水平, 全省农民将实现初步小康。

6.2生态效益

发展高效有机循环农业可以有效遏制水土流失及土地石漠化, 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1) 有效遏制水土流失及土地石漠化。通过推广沼气技术, 获得清洁能源, 减少薪柴消耗, 有利于保护森林植被;通过采取林下种草、草地改良、粮草间作等措施提高植被覆盖率, 可以有效遏制水土流失及土地石漠化,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2) 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通过推广高效有机循环农业生产方式, 在农业生产中严格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等有害的农用化学物质, 并对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及农村生产生活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高效循环利用, 可以从根本上有效防止农业面源污染,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摘要:提出了发展高效有机循环农业的现代农业新理念。对高效有机循环农业的内涵和发展高效有机循环农业的必要性、可行性、发展条件、生产体系和预期效益进行了论述。认为发展高效有机循环农业, 通过推广有机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业新技术促进农业资源高效循环利用, 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是保障城乡居民食品安全提高民众身体素质的根本措施, 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发展高效有机循环农业, 建立种植业与养殖业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的农业生产体系, 在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农业增产增收, 对我国生态脆弱地区发展农业农村经济、推进现代农业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农业生产发展 篇10

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将深刻地影响我国经济的诸多方面。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但非农业强国,对于目前世界上农业现代化的趋势应有全面、正确的认识,这样才能扬长避短,明确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本文就智力农业、精细农业、信息农业、生态农业等方面作了一些探讨。

农业现代化的本质也就是科学技术化。未来农业将是以现代科技及其应用技术装备起来的崭新产业。农业的发展大体经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化农业三个阶段。原始农业主要靠大自然的恩赐,传统农业以经验为基础,现代化农业则是依靠科学技术为主。

1.美国农业发展的教训

1.1破坏土壤 土壤是有“生命”的物体,如果使用得当,土壤会越来越肥沃,反之则会越来越衰竭。美国现代化农业大面积的连年单作,大量使用化肥、除草剂,加上长期的机械耕作,造成了严重的土壤流失现象。

1.2减少了遗传的多样性 不论在作物和家畜方面都是如此。美国式的现代化农业往往只使用少数的几个品种,而过去的传统农业则使用众多的本地品种。减少遗传的多样性,对于农业生产是很危险的,由于品种的单一,一旦病虫害爆发,农作物可能全军覆没。

1.3大量消耗能源 美国现代化农业是典型的“能源集约型农业”,美国每人一年中消费的食物是用1吨汽油生产的,如果全世界各国都采用这种能源集约型农业生产方式的话,那么占全球目前消耗量50%的汽油要用来生产食物,全球的石油储备在15年内就要告罄。

1.4大量使用化肥和化學农药,造成环境污染 美国31个州存在着化肥污染地下水的问题。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对农业工作人员的健康造成直接危害。美国农业工作人员伤亡率仅次于建筑业、采矿业,被列为三大危险行业之一。

1.5肉牛饲养,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 美国的肉牛饲养主要集中在13个州,有42000处肉牛育肥场,鉴于高度集中饲养,厩肥处理十分困难,造成了很大的空中和地下水的污染。此外,高度集中饲养,用水量也十分集中,引起一些地区采水过量,水源日趋枯竭。

2.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2.1综合运用高新技术发展智力农业 人们认识到时代越进步、科学越发达,农业生产就越需要智力来运作。目前我国在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技术路线方面,必须注意到我国农业技术结构的现状和农村经济的条件,技术路线的执行应能促进技术结构的优化。在技术结构上,应建立多元复合型的农业技术结构;在技术路线上,应选择以生物技术、有机技术为导向,以工程技术为辅的综合型农业技术路线。在综合发展中突出重点,抓住农业技术创新向高新技术方向发展的突破点,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产业化发展。

2.2大力发展精细农业 采用精细形态生产方式的原因。首先是土地、水、能源等自然资源日益匮乏,为了经济地利用各种有限资源,只能采取四大密集:技术密集、劳力密集、资金密集和生态密集的手段。其次,运用精细形态的生产方式,可以在过去不能或很难从事农业生产的土地或空间进行生产。

2.3信息农业方兴未艾 当今世界正在由工业化时期进入信息化时代,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光纤和通信卫星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正在席卷全球。同样,现代信息技术也正在向农业领域渗透,形成信息农业。信息农业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农业基础装备信息化、农业技术操作全面自动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

2.4 生态农业大发展 生态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中,以生态科学和原理为指导,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保护、培植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和减少环境污染,形成农林牧副渔良性循环,保证大农业稳定发展。世界上所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人口的增加、工农业生产的发展,都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

2.5都市型的工厂化农业日趋成熟 自然农业最大的特点是靠天吃饭,其生产状况受自然因素影响很大。21世纪,由于实现工厂化,通过运用先进科技,农业生产将摆脱或部分摆脱自然条件的制约。所谓工厂化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车间”(塑料薄膜大棚,玻璃温室)等,借用阳光或人工灯光进行不间断地农业生产这是一种根本改变传统农业生产的重要方向。

在发展中的花溪乡农业生产 篇11

花溪布依族苗族乡地处贵阳市花溪区中部, 围绕花溪镇四周, 北邻小河经济技术开发区, 东接孟关乡傅官村, 南与青岩镇接壤, 本毗连党武乡、石板镇。乡政府驻地距省城贵阳十五公里。自然地理条件优越, 土地肥沃, 水资源丰富, 主产水稻, 是花溪区主要粮区之一。乡辖17个行政村, 83个村民组, 72个自然村寨, 全乡面积113.8平方公里, 有耕地面积18885亩 (其中稻田12240亩) , 可灌溉面积达95%以上, 人均耕地面积0.71亩。有林要30060亩, 其中经济林2100亩, 具有规模的规范果园1500亩, 森林覆盖率为19.89%, 农业总产值达3243万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573元。全乡总人口为24825人, 其中农业人口24279人, 占总人口的97.8%, 是花溪区的一个农业大乡。

二、农业发展资源优势、潜力

1999年以来, 我乡农业生产以经济发展为主题, 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 以科技示范推广为动力, 在粮食调优、产业调长、结构调特、经济调强、布局调好上狠下功夫, 根据我乡农业生产的资源优势, 广集思路, 深挖潜力, 明确发展方向, 把农业生产的重点放在实现我乡“1112”农业科技示范工程上。到目前为止, 实现了全乡农业生产的新突破, 结构调整的新飞跃, 为全区的“科技示范园”的建设夯实了基础, 展示了亮点, 树立了形象。

1我乡“1112”农业科技示范工程。即“1个带”, 从上水村至董家堰村沿河两岸作为发展观光农业的最佳区域, 种植四季常绿、开花的植物为主, 配合花卉、园艺场、苗辅场和观赏鱼养殖等, 作为农业科技示范园。“1个园”, 以马洞村为中心, 结合“水保林”工程, 改原来种玉米、小麦为种果树, 选择适宜的果树品种, 以“农家乐”为模式, 走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的路子。“2个点”, 养牛、桐木村形成“花果蔬”科学示范点, 充分利用养牛村高标准园田化菜地, 种植精品蔬菜、无公害蔬菜, 发展花卉, 搞好果树种植。桐木村发挥交通便利, 田土面积相对较大的优势, 以发展种果树为中心。该项目农业科技示范工程是我乡2000年提出并制定的一项符合我乡实际的, 较科学的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方案。

目前实施“1112”工程方案的情况:从董家堰村的全省莲藕种子基地40亩、花卉苗木210亩、果树40亩, 建成马洞村经果林300亩, 养牛村精品无公害蔬菜300亩, 桐木村果树60亩, 可以看出“1112”农业科技示范工程, 已全面启动。

2特色种养植大有潜力可挖。把伙村种植草莓已有十余年的历史, 在贵阳、花溪已小有名气。几年来把伙村草莓给比较贫困的农民带来可观的收入, 例如:1组村民黄元清, 用责任田种4亩多, 亩产2千斤以上, 收入达3万余元;还有陈先章、陈先弟种3亩多, 收入达3万元左右, 亩产收入近万元。种植草莓是一项投入少、见效快、农民容易接受的项目, 近两年来, 辐射到翁岩、麦乃、杨中、陈亮村。根据现有育苗统计, 今年种植可达600亩以上。石板井村种蔬菜, 优质、产量高、收入好。例如村支书杨万权, 去冬种大白菜2亩, 亩产4千多斤, 收入近万元, 今年他仍用责任田种蔬菜, 该村农民几年来把种蔬菜作为增加收入的好项目, 现石板井在责任田里种植蔬菜达140多亩 (不包括土种植的300多亩) 。依托花溪农业局、奶牛基地技术服务公司, 洛平村从82年开始饲养奶牛, 走公司+农户的道路, 由奶牛基地技术服务提供技术服务, 农户分户饲养, 户养奶牛保持在200头左右。今年在洛平村养奶牛达256头, 奶产量达1千多吨, 收入在200万元左右。近20年来, 洛平村依靠饲养奶牛走上了富裕的道路, 成为远近闻名的奶牛饲养专业村。以把伙村的草莓、洛平村的奶牛饲养、石板井村的大白菜、上水村的香菇及近两年董家堰村的花卉、苗木、桐木、马洞、把伙的杨梅、梨子等为特色种植示范点, 逐步形成了一村一品, 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今年在董家堰、竹林、上水几个村, 采取土地流转形式, 将田承包出去, 由农户收取承包费, 引进项目, 三个村种花卉、苗木600余苗, 现已初具规模, 并结合全区十里河滩整治, 规划走观光旅游之路。

3常规生产不能掉以轻心。严格规范种植、推广适用技术, 以优质产品为主, 决不允许丢荒一块田土, 做好提灌站维修及沟渠防修处漏, 确保农业生产。加大农业科技含量, 科学种植, 为作物的品质、产量提供有利的保证。我们以帮助农民增收为目的, 搞好种植结构调整, 努力提高名、优、特、新产品的种植档次和规模。一是加大推广农业适用技术, 继续推广旱育浅植高产栽培, 旱地分带轮作和作物配方施肥技术等。抓好种子处理, 做好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配套措施, 为农作物稳产、高产提供有利保障。二是加强农业适用技术培训, 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 开展新品种种植技术的普及培训。

今年沿河两岸大力种植水生经济作物和花卉, 实施观光农业示范工程, 在马洞村实施“百亩园中园”工程, 在该村山坡上种植高品质观光果树;在桐木、养牛村实施果蔬示范工程。

为全乡采取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购苗、统一技术管理、统一组织实施、分户管理 (农户自己栽种, 自行管理) 的模式, 上下齐心协力, 狠抓西部大开发机遇, 因地制宜, 因势利导, 全面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三、实施进展情况

上一篇:规范教育培训组织实施下一篇:茶文化旅游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