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粮食产量

2024-12-04

农业生产粮食产量(通用5篇)

农业生产粮食产量 篇1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东部,位于长江与黄河之间,流域主要经过河南、安徽、江苏和山东4个省,面积约为27万km2。虽然流域土地面积仅占全国的2.9%,但由于气候温湿、日照丰富、无霜期长以及土地质量高等优越的自然条件,使得其耕地面积占到了全国的12%,大约为1 333万hm2,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流域内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包括小麦、水稻、玉米、花生、油菜、大豆和棉花等,是重要的粮、棉、油产区,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由于受自然地理条件和地形特征等因素的影响,淮河流域天气变化剧烈、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也是旱涝灾害易发的地区,尤其是旱灾,已成为制约流域内粮食产量的首要因素,农作物大范围的干旱成为农业生产的最大风险,2009年春的黄淮海平原大旱,以及2011年初山东、安徽和河南等省份的重大旱情都对流域乃至全国的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综上所述,积极应对干旱灾害,加强抵御旱灾的能力,是农业生产所面临的重大挑战,虽然我国学者在这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研究[1,2,3,4],但由于不同的区域之间自然因素、社会状况之间的差异,使得这些研究的结论和价值局限于被研究的区域,很难达到在任何区域都适用的效果,因此,对流域内农业干旱的发生规律进行研究,分析其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影响,具有深刻的意义。笔者针对上述问题,对农业干旱灾害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程度进行具体的分析,并对两者之间的依存关系进行深入的探讨,以期为流域农业防灾体系的建设和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参考和对策。

1 淮河流域农业干旱灾情的时空变化

1.1 农业干旱灾情的高频率性

由于受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淮河流域内旱灾的发生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还基于年代和地域的不同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规律。根据相关资料统计,从1949~2000年的52年中,淮河流域每年遭受旱灾成灾面积在1 333 333 hm2以上的有21年,占统计年数的40.4%;年成灾面积在2 000 000 hm2、2 666 666 hm2和3 333 333 hm2以上的分别有14年、11年和6年,分别占统计年数的26.9%、21.2%和11.5%,年成灾面积在4 000 000 hm2以上的特大干旱年份包括1992年、1994年、1999年和2000年,平均13年发生1次。由表1可以看出,按年代平均,1950~2000年,流域旱灾成灾面积依次为971 466.7 hm2、1 252 467 hm2、1 190 200 hm2、1 612 667 hm2和2 811 467 hm2[5],即除了70年代略有下降外,流域内成灾面积

随着年代的发展呈增长趋势,尤其是90年代,增幅最大,约为74.34%。50多年来每个年代的平均增速达47.35%。

1.2 农业干旱灾情的地域性

从流域地形地貌的视角,将流域内多年的平均水面蒸发量与多年平均降水量之比作为干旱指数,淮河流域干旱指数自南往北、自东向西递增,即西部和北部的山区是最易受旱的地区。具体而言,干旱指数的变动幅度在0.5~1.5之间,在1.0干旱指数等值线以南,包括伏牛山区、淮河以南、江苏里下河以东地区,降水量高于蒸发量,干旱指数小于1.0,气候湿润,不易受旱;此线以北,包括淮河以北,沂沭泗地区,降水量略小于蒸发量,为半湿润半干旱区;西北部郑州沿黄一带,干旱指数接近于1.5,为流域内最干旱的区域。

从行政区域的视角,通过计算不同年代流域内行政区域的成灾率(成灾面积/耕地总面积),如图1

所示,可以看出:一方面,淮河流域随着时间的推移受旱的程度呈增大趋势;另一方面,不同行政区域的旱灾灾情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其中江苏省的灾情最轻,这可能也是江苏省水稻种植面积远大于其他3省的原因,安徽和山东省的灾情最为严重,5个年代中,成灾率最高的安徽省占了2个、山东省占了3个,不过从近2个年代的统计资料来看,河南省的旱灾灾情也有明显的加重,在流域受旱最严重的90年代,它和安徽成为灾情最重的2个区域。另外,由表2可以看出,50年来,河南省是流域内旱灾成灾面积增长最快的省份,年代平均增长率高达83.81%,其次为江苏省,为67.29%,再次为山东省的29.24%,最后为安徽省的25.90%。由此可以看出,多年来,虽然山东和安徽2省是旱灾灾情最重的区域,但灾情随时间的加重幅度确是最小的,河南和江苏的旱灾灾情虽然相对较轻,但其加重的趋势远大于以上2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淮河流域随着时间的推移受旱程度越来越重的原因。

2 农业干旱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程度分析

2.1 数据和变量选取

本文选取1999~2008年10年的相关数据对干旱对粮食产量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数据来源于淮河水利委员会出版的相关年份的《治淮汇刊》(年鉴),以历年的旱灾成灾面积来衡量农业干旱的程度,用X表示;在选取粮食总产量的同时(用Y表示),还选取流域内的主产农作物小麦和水稻的产量分别进行分析,并且每个变量都以流域内的行政区域为单位选取,最终形成了包括4个截面和10个连续年份的面板数据,如表3所示。

2.2 模型设定

因为以上数据类型为面板数据,本文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该模型就是对于不同的个体有不同截距的模型。有学者指出,如果对于不同的时间序列(个体)截距是不同的,但是对于不同的横截面,模型的截距没有显著性变化,那么就应该建立个体确定效应模型[6]。模型表示如下:

Yit=α+βXit+αi+εit(1)

式中:Y为因变量,文中选择粮食平均产量指标;X为自变量,用成灾面积来进行分析;i为个体单位,在这里指流域内的4个省份;t为时间,本文数据范

注:表中数据根据相关年份《治淮汇刊》(年鉴)整理,“—”表示数据缺失。为了在做回归分析时实现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单位统一,粮食产量用1 000 hm2产量为计量标准。

围是1999~2008年;α为截距项;β为斜率系数;αi表示个体效应;εit为随机扰动项。本文除了分析流域内整体粮食产量与农业干旱的依存关系外,还分析了流域内的主产农作物小麦和水稻与农业干旱之间的关系,因此,本文分析结果涉及了3个模型。

2.3 实证结果与分析

根据以上给出的模型设定形式,根据Eviews6.0软件进行估计分析,利用表3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参数估计结果如表4和表5所示。

由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对于模型1而言,干旱成灾面积对流域的粮食产量有显著(10%的显著水平)的影响,斜率为-325.278,即对于该样本数据而言,干旱成灾面积每增加1 000 hm2,粮食每1 000 hm2的产量将减产325 kg。另外,流域内4个省份的共同截距项为5 561 850,但是1999~2000年间4个省份之间的个体差异(干旱以外的因素)对粮食亩均产量的影响也具有显著的差异,根据个体固定效应模型的结果,河南、江苏2省对共同截距存在正的偏离,其中又以江苏的偏离程度较大,为735 257.0,说明这2个省份的粮食生产自我保障能力较强;而安徽和山东2省对共同截距存在负的偏离,且安徽的偏离程度较大,为-696 852.9,说明这个省份的粮食生产自我保障能力弱于其他2个省份。

模型2和模型3显示了流域内小麦和水稻受农业干旱的影响状况。模型2中,斜率系数为-648.370,且在5%的显著水平下显著,干旱成灾面积每增加1000 hm2,表明粮食每1 000 hm2的产量将减产648 kg,并且区域之间的个体差异对小麦的单产影响各不相同,河南、山东2省的小麦生产自我保障能力强于其他2个省份;模型3中,斜率系数为-180.786,其绝对值小于模型1和模型2中的斜率绝对值,在10%的显著水平下显著,说明水稻与农业干旱之间的依存度低于小麦等其他农作物,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2个原因:一是水稻产区一般具有较高的水资源禀赋和相对完善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二是流域内一般在冬春季节发生干旱,正是小麦需水最旺盛的时期,因此对小麦的影响作用相对较大。在水稻生产的自我保障能力方面,江苏和山东2省的个体固定效应系数对公共截距存在正的偏离分别为501 441.9与756 379.0,要强于河南和安徽2省。

3 结 语

a. 流域农业干旱灾情逐渐加重,且不同行政区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1949年以来,淮河流域干旱灾情不断加重,成灾面积随着年代的发展呈增长趋势。根据对相关资料的分析,山东和安徽2省是流域内干旱灾情最严重的区域,多年来的平均成灾率高于其他2省,但是河南和江苏的旱灾成灾面积增长率相对较高,是导致流域整体旱情逐渐加重的主要原因。

b. 农业干旱与粮食产量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农业干旱是制约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且由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作用,干旱灾情对不同农作物的产量影响存在差异,其中对小麦的影响程度最为严重。

c. 由于农业生产保障能力的差异,流域内4个省份的粮食生产受干旱灾害的影响程度也有所不同。

以上分析表明:就粮食总体生产保障能力而言,流域内4个省份由强到弱的顺序依次为:江苏、河南、山东、安徽;就小麦生产保障能力而言,流域内4个省份由强到弱的顺序依次为:河南、山东、江苏、安徽;就水稻生产保障能力而言,流域内4个省份由强到弱的顺序依次为:山东、江苏、河南、安徽。农业生产保障能力越强,干旱对其粮食生产的影响就越弱;反之亦然。因此,相关部门在制定抗旱政策时,应根据不同区域农业生产保障能力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案。

旱灾作为一种客观的自然社会现象, 其过程是自发的, 并具有自身的发生、发展规律, 它对农业生产以及粮食安全带来极大的危害。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治淮力度的逐渐增大,以及适宜的政策环境和科技进步的作用, 流域内的农业生产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但农业干旱灾情程度不断加剧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 必须正视流域内农业生产系统的脆弱性以及不同区域抵御旱灾能力各有不同的现状, 一方面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增强农业生产抵御干旱灾害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广泛开展旱灾时空发展规律与预测的研究, 深刻揭示流域内农业干旱对粮食生产影响的内在机理, 尽快建立和完善农业防灾减灾体系,以提高农业自然灾害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程静,陶建平.全球经济变暖背景下农业干旱灾害与粮食安全:基于西南五省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地理,2010(9):1524-1527.

[2]李彬,武恒.安徽省农业旱灾规律及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9(9):18-23.

[3]武永峰,李茂松,蒋卫国.不同经济地带旱灾灾情变化及其与粮食单产波动的关系[J].自然灾害学报,2006(12):205-210.

[4]杨载田,钟顺青.衡阳市农业干旱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经济地理,2003(11):796-799.

[5]毛建康.淮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6]王晓易,杨忠直.Panel Data模型及其在居民消费结构研究中的应用[J].统计与决策,2006(6):74-77.

农业生产粮食产量 篇2

做好粮食和当前农业生产工作,关系到粮食安全和全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目标的实现。为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粮食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及2012年中央、省委1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抓好全市粮食和当前农业生产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强春季田间管理。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迅速掀起春季田间管理的热潮,安排农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查苗情、查墒情、查病虫,制定针对性的田间管理技术方案,加强分类指导,因地制宜落实田管措施。针对小麦、油菜苗情,要及早组织群众清理“三沟”,及时中耕除草,看苗追肥,促进苗情升级转化,确保双夏作物丰产丰收。要突出抓好油菜菌核病和小麦锈病、蚜虫等病虫害防控,准确掌握病虫害发生动态,及时发布病虫预报,指导农民提前防范。要抓好柑桔冻后恢复和早春管理,适时进行整形修剪、除草施肥,严格清园消毒。要抓好越冬蔬菜返青期管理,及时中耕锄草,增温保墒,适时开展育苗定植,促进春季蔬菜生产。

二、统筹安排春耕备耕。要加大中央、省扶粮惠农政策宣传力度,全面落实各项补贴资金,充分调动农民抓好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农民种粮收入。要层层分解落实粮食种植面积,把粮食种植面积落实到村组、到农户、到田块。要挖掘耕地潜力,优化耕作模式,大力发展间作套种复种,提高复种指数,稳定粮食种植面积。要抓紧做好种子、种苗、鱼苗、化肥、农家肥、饲料、农膜、农药、兽药、鱼药等农资以及农机具的储备和调剂调运,以满足生产需要。要抓好生产资金调度,积极筹措资金投入粮食和当前农业生产,保证农民生产所需。要抓好蓄水保水,分类制定蓄水方案,千方百计增加库、塘、垱、堰、池蓄水。要严格水源管理,科学调度,适时启动东风渠引水,为春耕生产备足水源。

三、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要加快东风渠灌区片节水改造、沮漳河泵站更新改造、问安片小农水项目、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项目区建设,加快问安凤台、七星台鲜家港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步伐,确保按期完成建设任务。要抓紧实施渠道畅通工程,组织广大群众对主要灌排渠道进行清淤整治,恢复和提高渠道灌排功能。要认真抓好农业排灌渠道管理,结合《市农业排灌渠道管理办法》,不断完善农业排灌渠道管理奖补方式,积极构建长效管理机制,努力实现水利工程效益最大化。

四、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治、强化监测、果断处置”的防疫原则,扎实开展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鸡新城疫、羊痘等重大动物疫病的强制免疫,切实做到“应免尽免,不留空档”,确保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达到100%,群体免疫抗体合格率达到70%以上。要加大重大动物疫病监测力度,及时掌握疫情动态,提高预警能力。要严格执行产地检疫和畜禽标识制,加强定点屠宰管理,强化畜禽及其产品市场和流通环节监管,严防疫情传入我市。要完善重大动物疫病应急预案,严格疫情报告制度,规范应急处置措施,确保区域内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不发生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五、加强农资市场监管。扎实开展农资打假保春耕专项整治行动,对以种子、农药、渔药、兽药、肥料、饲料为重点的农资市场进行全面检查和治理。要发布主推农资品种公告,指导和引导农民选用优良农资。要严把农资经营资格和农资广告审查关,建立规范的农资经营台帐和档案,建立农资质量可追溯制度。要严肃查处农资违法案件,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生产、经营假劣农资和生产、销售、使用禁限用农业投入品等违法行为。要加强农资商品价格管理,定期发布农资价格信息,督促经营业主明码标价,依法查处恶意哄抬农资价格行为。

六、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中央、省关于促进粮食和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的决策和部署,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切实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农业、水利、发展和改革、国土资源、林业、畜牧兽医、水产、农机、工商、质量技术监督、物价和金融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合力做好粮食和当前农业生产工作。市政府组建工作专班,定期对全市粮食和当前农业生产工作进行检查督办,随时掌握工作动态,及时研究解决粮食和当前农业生产中的困难和问题,推动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农业生产粮食产量 篇3

干旱是我省农业面临的一种气候状态。尤其近年来经常春旱连着夏旱、伏旱,秋旱也时有发生,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影响,减缓了农民增收致富步伐。为了从根本上减少干旱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应积极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节水灌溉、深松整地、地膜覆盖等农机化节水抗旱技术,大力加强以节水抗旱为重点的设施农业建设,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

2 发展节水抗旱农业是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的客观要求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长期以来,農业生产形成了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生产模式单一、生产设施陈旧的局面,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为此,要大力发展机械化,改变耕作模式、提高作物抗旱能力,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引导农民加快农机具更新,鼓励农户购买大型农机具,努力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建设,充分发挥机械化设施在抗旱中的重要作用,实现农艺措施和农机技术的有机结合。

3 发展节水抗旱农业是发展高效农业的有效途经

我省西部干旱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着市场经济和自然灾害风险的双重考验。因此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按照因地制宜、抗旱避灾的原则,对种植结构进行动态调整。一是在靠近机井水源条件较好地块,充分发挥机井灌溉的优势,发展优质高效作物,种植优质玉米和水稻,确保粮食高产稳产;二是在耕地质量和水利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块,因地制宜,采取保护性耕作、根茬还田、节水灌溉、深松整地、地膜覆盖等农机化节水抗旱技术,挖掘耕地潜力,提高单产水平;三是在水利条件相对薄弱的地块,积极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大力发展芝麻、花生、打瓜、小杂粮、饲草、饲料等耐旱作物,扩大耐旱性作物种植面积,增加农民收入。

4 发展节水抗旱农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

农业生产粮食产量 篇4

一、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概述

㈠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概念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是一项新型的抗旱耕作技术, 该技术集覆盖抑蒸、垄沟集雨、垄沟种植技术为一体, 实现了保墒蓄墒、就地入渗、雨水富集叠加、保水保肥、增加地表温度, 提高肥水利用率的效果[1]。

㈡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特点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集覆盖抑蒸、垄沟集雨、垄沟种植技术为一体, 实现了保墒蓄墒、就地入渗和雨水富集的效果。其特点:一是显著减少了土壤水分的蒸发。尤其是秋覆膜和顶凌覆膜避免了秋冬早春休闲期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 又减轻了风蚀和水蚀, 保墒增墒效果显著;二是显著的雨水集流作用。田间相间的大小垄面是良好的集流面, 将微小降雨集流入渗于玉米根部, 大大提高了天然降水的利用率;三是增加了积温, 扩大了玉米及中晚熟品种的种植区域;四是有效抑制田间杂草, 减轻土壤的盐碱为害。[2]

二、发展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重要意义

㈠实施全膜种植是旱作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就目前我国农业耕地的现状来看, 大部分耕地属于旱山地, 此类耕地的主要特点就是长期干旱, 这与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是有直接关系的。之所以会出现干旱, 是因为降水量少, 且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 往往都会错过农作物的生长时期。正因为如此, 一直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粮食产量都不尽如人意。而全膜双垄沟播技术能够集覆盖抑蒸、垄沟集雨、垄沟种植技术为一体, 而且还在此基础上增加了顶凌覆膜、一膜两用等技术, 能够更好地为玉米、大豆等农作物提供更好的生长环境, 并在其生长时期为其提供充足的水分, 有效缓解了干旱对农作物生长所带来的影响, 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科学抗旱的目标。

㈡实施全膜种植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 随着国家相关部门对农村经济发展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 如果提高农民收入也成了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大课题。从我国目前农村经济的发展来看, 农民收入并不高, 这与旱作农业总体产出水平较低是有直接联系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正是针对旱作农业产量低而提出的一种新型技术, 该技术的有效实施不仅能够提高粮食的总体产量, 而且还能够保障粮食安全, 促进农民增收。由此可见, 在未来的时间里,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必然会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举措。

㈢实施全膜种植是发展县域经济的有力支撑 目前, 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存在着工业基础薄弱、农民收入途径单一等特点, 因此, 相关地区政府便更加重视粮食产量的提升。深入研究探索科技抗旱增收措施, 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旱作区整体覆盖为载体, 配套旱作农业的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新机具, 逐步实现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 建设旱作区高产高效田和工业玉米原料生产基地。促生了草畜、马铃薯、杂粮产业及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与壮大, 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3]。

三、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应用效果

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应用效果, 本文主要以甘肃会宁县为例, 结合该县应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实际情况, 探讨该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 以便更好地对该技术进行推广。

㈠应用地区概况 由于甘肃省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从而导致其大部分耕地均属于旱山地, 会宁县作为甘肃省诸多干旱县之一, 年平均气温约为6.4℃, 年降雨量450毫米左右, 降雨时间则主要集中在第三季度。据相关统计表明, 该县旱山地占总耕地的近95%之多, 75%的人口属于旱作农业区, 粮食产量是甘肃省较低的一个县 (区) 之一。如何从根本上提高粮食的总产量也成了当地政府所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因此,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一经提出, 便引起了相关政府的高度重视, 在对该技术进行详细的了解之后, 便将其投入应用。

㈡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应用效果 一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所取得的经济效益, 自从2008利用该技术之后, 会宁县每亩耕地平均产量463.75千克, 相对于2007年来说, 增长了119.2千克, 增产率24.56%。截止到2013年, 已经由最初的463.75千克增长到520.3千克。从2008年~2013年, 累计增长粮食53762.70千克, 应用户年均增产粮食1105.48千克, 六年来累计增产值105756.18万元, 应用户年均正产值2085.44元。由此可见,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能够为农户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二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所取得的社会效益, 随着粮食产量的不断增长, 农民的经济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带动了该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同时,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应用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工业产业的发展。除此之外, 还提升了农业科技的贡献率。三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所取得的生态效益, 该技术的有效应用不仅提高了雨水的利用效率, 减轻了水土流失, 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土壤风蚀, 促进了农牧业之间的有效结合。

四、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 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必然会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从本文的分析我们能够看出,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粮食产量, 而且还能够推动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在未来的时间里, 相关部门必须提高对该技术的重视程度,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将该技术充分利用起来, 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农业补贴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 篇5

1 农业补贴具体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1 农业补贴力度不足

虽然近些年农业补贴的力度在不断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户的负担。但是从整体上看,农业补贴的力度还明显不足,很多农业生产中需要的物资价格在不断上涨,比如化肥和农药等,使得农户生产成本不断增加,不仅使农户粮食收益减少,还影响其种粮的积极性。这说明政府对农业进行补贴的力度仍不足,甚至一些土地被撂荒,对社会稳定发展有很大危害。

1.2 农业补贴的内容不完善

经相关调查发现,大部分的农户都愿意接受良种补贴,还有少数农户选择现金补贴。任何补贴方式农民都非常欢迎,其可以使农户得到的实惠更多,进而使他们生产粮食的积极性增加。在对粮食进行种植时,良种问题主要是技术方面的问题,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广大农村地区缺乏技术员指导的现象十分普遍,配套的服务并不到位,这就造成补贴效果大大降低,造成粮食种植的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使农户的粮食生产受到很大影响[1]。

2 农业补贴完善建议

2.1 合理调整农业补贴

农业补贴不仅对农业生产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还对粮食产量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对农业进行补贴时,需要按照国内的农业市场进行合理的调整,以便使农户粮食生产切实得到实惠。采取农业补贴的目的,就是使地方政府加强度农业的重视力度,可以按照不同地区农业的生产状况对资金形式的补贴进行调整,做到粮食的加工与资金的投入相协调,以便使资金的投入得到边际效用。而且,在对农业补贴进行发放时,还要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保证资金能够发放到农户手中,防止出现挪用资金的现象。借助对农业补贴的调整,不仅可以确保国内的粮食供给,还可以使整个农业市场的价格得到稳定,提高农户的收入和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

2.2 建立有序、协调的农业保护政策

农业在我国社会发展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但也是发展比较薄弱的环节,要想使农民经济能力和水平得到提高,就需要切实维护农民利益,这些都和农户的粮食生产有紧密的联系。需要实施科学的农业保护政策,农业补贴就是其中重要的环节,主要是为了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使农民的利益得到维护。农业对自然环境有很强的敏感性,这就要建立起农产品市场的稳定体制,借助相关的补贴使农产品的价格得到稳定,并保障农民的利益,按照农民的实际需要提供各种优质粮食品种,以便使农户生产增收增产。对于进口的粮食需要按照差价进行补贴,提升粮食的存储量,不能太过依赖进口,如果某种粮食的市场价格比较低,就要给予合适的补贴,以便在维护农产品市场的同时确保农户利益,提高农户积极性[2]。

3 结语

农业补贴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国内农户的粮食生产有重要的影响,因此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要对补贴政策进行改进与完善,结合市场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补贴手段,以便提高农民的效益,维护农民利益,促进农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近些年,我国农业不断发展,各种新的农业科技也不断得到应用。但是,因为农业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产量和规模也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为了使农业粮食的生产更加稳定,国内已经采取很多措施对农业进行补贴,本文主要对农业补贴对农户的零食生产影响进行详细的研究,以便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农业,补贴,农户,粮食生产,影响

参考文献

[1]王欧,杨进.农业补贴对中国农户粮食生产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1(45):20-28.

上一篇:国际教育资本下一篇:叙事与情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