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管理制度

2024-07-10

农业生产管理制度(通用8篇)

农业生产管理制度 篇1

农业生产管理制度

为规范生产管理秩序,明确岗位职责,优质高效的完成生产任务,确保安全生产,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生产作业应做好科学规划。要按照部门确定的工作目标合理规划种植地块、种植面积、种植时间、种植作物和田间管理,并合理设计生产作业配套需要的道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

二.生产经营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制定明确具体的技术标准,并在开工前对员工进行技术培训。应优先使用技术熟练的工人,对经反复培训不能掌握生产技术的工人不得使用。

三.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注意安全生产。对使用机械作业的,应由有资质的熟练工人操作。使用农药、化肥要科学合理,采取防护措施。

四.应根据生产管理需要,合理安排阶段性生产作业计划。应至少提前一周安排好生产作业计划,并在开工前准备好生产工具,安排好人员配备和技术培训。

五、生产用工全部采用包工制。

农业生产队长岗位职责

1.全面负责种植、田间管理、采摘收获等生产活动的组织和管理。

2.监督和检查种植和田间管理等各项工作的完成落实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重大问题及时反映,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3.对生产管理各项工作进行监督,督促生产目标的落实完成。

4.协调做好生产工具、生产资料的准备和后勤保障工作,组织安排各生产员工做好生产前、生产中的各项工作,建立良好的生产秩序。

5.具体组织落实种植、田间管理、用工记录、日常生产管理等工作。要对基地生产作业进行全程指导、监督和检查。

农业生产管理制度 篇2

1 含山县农业生产用电管理现状

含山县位于安徽省中东部, 全县面积1047平方公里, 境内地势大体是西北高东南低, 境内地形有丘陵、圩区和平原, 下雨则涝, 天旱即干, 农业生产用电比重较大。该县农村农业生产用电一般采取依表计量和扣减固定线损2种方式计算电费。

1.1 依表计量方式

此种方式主要分布在含山县各供电所已改造的台区和原来就有农业生产专线的未改造台区, 还有部分在照明线路T接线路分支点上安装农业生产定点计量箱的台区。实行此种方式管理农业生产用电的台区数目最多, 各供电所皆有此种管理方式。供电所和村民组签订安全责任书, 明确表计以下部分 (即农业生产线路) 产权及维护责任归属村民组所有, 供电部门每月按照表计实抄电量计算农业生产电费。此种用电模式的优点表现在:一是农业生产用电计量准确, 电费依表计量, 供用电双方交易公平, 农民容易接受。二是线损管理有依据。农业生产用电点均依表计量, 线损分析有理有据。

依表计量方式在实际操作中, 含山供电公司还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不断地创新和完善管理, 大力推广新科技产品的应用, 由此延伸出按田亩分摊计收方式和安装IC预付费电表2种方式。

(1) 按田亩分摊计收。2005年, 含山供电公司以林头供电所为试点, 率先推行农业生产电费按田亩分摊、随照明电费按月收取的新举措, 目前含山全县8个乡镇供电所符合条件的大部分台区已实现农业生产依表计量后按田亩分摊电费。

其优点表现在:一是农业生产用电计量准确。农业生产电费依表计量, 供用电双方交易公平。二是减轻农民负担。有效避免搭车收费, 抑制了人情电、特权电, 降低了供电企业的农业生产电费回收压力和风险, 融洽了供电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关系。

(2) 安装IC预付费电表。农业生产用电采用安装IC预付费电表收费, 含山供电公司在2010年以运漕供电所为试点, 实施此种方式其优点表现在4个方面:

(1) 电费回收不存在难度。由于IC预付费电表颠覆了“先用电, 后交钱”的传统缴费模式, 村民需要先预购电量, 再行使用电能, 购多少、用多少, 不存在电费回收风险。

(2) 农业生产计量准确。由于IC预付费电表可以显示全部使用电量及表内剩余电量, 具有准确计量的优点, 农民易于接受。

(3) 操作简便易行。IC预付费电表购电程序和原理是:用户事先到供电企业对预付费电表的IC卡充值, 并将IC卡交由台区管理员或村民选出的代表保管, 需要用电时直接插卡用电, 充值用完前会声光告警, 直至预付费电表通过漏电保护器跳闸断电和蜂鸣器报警, 此时需重新充卡用电。充值费用由村民代表负责预收, 并与村民定期结账。

(4) 线损真实可靠。农业生产用电按月依表计量结算, 线损分析有理有据。

1.2 扣减10%线损方式

在部分供电条件较差的台区, 农业生产用电和居民生活用电没有分开, 台区线路状况较差, 台区管理员实行每月扣减10%线损后下达农业生产电费的方法 (即:台区关口电量-到户抄见电量-10%线损=农业生产电量) 。此种方式较为落后, 主要存在于未改造的老旧台区, 这样的台区线路多为裸铝导线, 随意挂线、私拉乱接现象比较严重。

2 农业生产用电的难点分析

2.1 线路老旧导致线损较高

农业生产用电线路的新旧直接影响台区的线损管理, 由于部分台区设施配置落后, 农业生产、居民生活用电无法分开, 导致区域内私拉乱接、用电秩序混乱。一旦台区抄表员工作责任心缺失, 每月只顾人为完成线损指标的话, 线损考核则成笑谈。

2.2 依表计量还需加大监督力度

由于供电企业只抄农业生产表计电量, 每月产生1张总的农业生产电费发票, 再由村民组牵头人向各农户收取农业电费, 对村民组牵头人没有任何约束机制, 容易发生搭车收费、虚高农业生产电价等问题。再者, 由于农业生产集中在每年4~9月, 其余月份农业生产电量较小, 个别抄表人员基于电费回收考虑往往采取隔月或几个月农业生产电量一次性下达, 以线损波动换取电费回收。另外, 极少数供电所人员迫于线损考核压力, 估抄农业生产表计数, 将超高的台区线损电量“甩”至农业生产总电量中予以抵消。

2.3 电费回收时间滞后

依表计量方式中, 电费收取的时间一般由村民组牵头人掌握, 不能达到安徽省电力公司每月25日100%回收电费的要求。无论是田亩分摊, 还是扣减固定线损, 电费回收一般取决于村民组长及农户的配合, 每月农业生产电费单交给村民组长通知农户缴纳, 期间往往嘴皮磨破、解释多次。

2.4 农业生产用电线路存在安全隐患

由于农业生产线路资产非电力部门所有, 几乎所有管理者对线路维护工作基本上都停留在“能用就行”的层面上, 导致线路老化严重。村民用电基本采取挂钩方式, 安全隐患大, 电压合格率、供电可靠性等技术指标更是无从谈起。含山县农业生产电费产生的高峰时期在每年的4~9月份, 农业生产供电设备 (线路) 年利用小时很低, 大多架设在远离村庄的田地中, 布局分散, 而且几乎没有技术防盗手段, 给不法分子带来可乘之机, 盗窃农业生产供电设备 (线路) 事件令人防不胜防。设备 (线路) 一旦被盗, 将给该地区农业生产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3 农业生产用电管理措施

2011年10月, 含山供电公司针对含山平原、山区、圩区已改造和未改造台区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通过数据对比分析, 发现依表计量台区线损波动较小, 农业生产用电在农业生产结构相似的改造台区供电量中所占比率较小, 农户缴纳农业生产电费积极性较高。而未改造台区的线损普遍大于已改造台区, 同时农业电生产电费的拖欠情况较严重。由此可见农业生产用电改造势在必行, 而改造的2个重要目标就是:一要实现设备、线路的优化升级, 使其具备可靠、安全的性能, 降低线损;二要实现所有农业生产用电依表计量, 安装IC预付费电表, 有利于电费回收。因此, 在农业生产用电管理工作中, 建议因地制宜采取以下措施:

3.1 积极推广IC预付费电表

通过改变传统用电缴费模式来维护供电企业经营成果, 使农民清楚自己用电消费情况, 减少中间加价环节, 引导农户在电费分摊时采用相对公平的田亩分摊方式。预付费电表宜使用技术成熟, 运行可靠的表计, 可尝试使用插卡用电、取卡断电模式或一表多卡模式。各供电所建立预付费用电系统, 农民先到供电企业预购电量, 供电企业发给具有一定电费价值的磁卡 (IC卡) , 农民到农业生产用电点以插卡的方式取电, 电费根据用电量直接从卡中扣除。

3.2 改造老旧线路及设备

农业生产用电线路宜使用绝缘线路, 从源头上抑制农户随意挂钩用电现象。可尝试在集中打水点安装安全取电电源箱, 使农民安全便捷用电。

3.3 提高认识, 加强管理

再好的方式方法也要执行到位, 方可体现价值。含山供电公司推行的农业生产用电田亩分摊及安装IC预付费电表2种方法, 可有效解决农业生产电费收取难的问题。而田亩数的实时更新、IC预付费电表的日常维护都是常态工作, 必须通过刚性执行力和堵塞内部管理漏洞来保证各项工作有序推行。

3.4 乡村联防, 安全用电

建立用电设备技术防盗和乡村联防制度。将目前较成熟的无线防盗装置与村民巡逻小组结合, 发动群众自觉保护农业生产用电设施。各个用电点安装可靠的接地保护装置, 农忙季节供电企业还应成立巡回检查组, 指导农民安全、可靠用电。

4 结束语

农业生产管理制度 篇3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抓好农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是确保农机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是加快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需要。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加大行政推力,建立组织机构,制定实施方案。农机监理部门要深刻认识加强农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任务,突出重点,采取措施,落实职责,切实做到责任层层分解,任务落实到位,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责任体系,抓出成效,抓出亮点。

2.精心组织,科学安排

以开展“平安农机”创建活动为抓手,把实现农机安全生产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党委、政府领导,农机部门主抓,安监、公安、交通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全社会广泛参与,齐抓共管的农机安全生产工作”机制。农机安全监理部门要严格按照农业部和省农委要求,精心组织安排,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创建目标,采取有效措施,强化部门协调,加大执法力度,加强源头管理,消除事故隐患,保障农机安全生产,力争全面达标。

3.加强引导,广泛宣传

农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涉及千家万户,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农机安全监理部门要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介广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吉林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采取发放宣传资料、张贴宣传图片、悬挂宣传标语、举办广播讲座等形式,广泛宣传普及有关法律法规知识,宣传开展“平安农机”创建活动的先进典型、工作成效、重要作用等,努力营造有力于推动农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

4.搞好培训,提高素质

要加强农机安全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政策水平和专业技能,使他们了解、掌握相关法律法规、行政执法程序、农机驾驶操作技术、机械维修保养方法和安全使用方法,提升人员素质,提高执法水平。要加强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人员驾驶操作的培训,提高农机手驾驶操作技能水平,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并严格要求农机驾驶操作人员取得合法证件。提高他们守法意识,努力提高农机安全管理水平,保障农机安全生产。

5.健全机制,强化监督

农业生产管理制度 篇4

一、有机农产品生产的背景。

有机食品产业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特色产业,有机食品越来越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和赞誉。有机农产品是根据有机农业原则,按照有机农产品生产方式及标准生产、加工,整个生产过程不使用化肥、农药、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质,不使用转基因工程技术,是无污染,纯绿色,安全营养的“生态食品”。

(一)发展有机农产品是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趋势与方向,根据油田领导提出的“生产有机食品、保证土地安全”的要求,为加快推进现代化农场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经过调研和论证,初步形成了生产有机农产品经营思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大庆油田可持续发展纲要》为指导,以打造油田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主线,以经济效

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调发展为目标,发挥资源优势,抢抓发展机遇,“建基地,上规模,育品牌,强服务,树形象”,加快推进现代化农场建设,为油田实现原油持续稳产、整体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矿区三大战略任务贡献力量。

(二)随着油田员工幸福指数的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已由单纯的吃饱吃好转向安全、营养和健康,油田员工对绿色、有机食品的需求更加迫切,为油田员工提供绿色、放心、健康的有机农产品,已经成为农场今后农业生产的必然选择。农场为了肩负起油田领导对职工食用安全放心农产品的期待与重托,也是油田广大职工的愿望和需求,油田农场义无反顾的要做好有机农产品的生产与经营工作。

一、有机农产品生产的做法和效果。

一是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认真谋划农业未来,大幅度提高资源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最大限度地满足油田职工对优质、绿色农产品的需求,建成国内一流、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农业企业。从思路和根本出发点上来保障有机农产品的生产。二是调整耕地经营模式,将以往土地外租、集体耕种转变为目标经营、统一耕种,采取统一种植计划、统一耕地轮作、统一机械作业、统一生产资料采购、统一农产品销售、统一农田基本建设的“六统一”管理方式,为发展有机农业奠定基础。推行目标经营管理责任制,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推广应用先进的农科技

农业生产管理制度 篇5

目前各个行业的长足发展都需要依托机械作为基础动力,特别是农业生产环节,虽然在农业生产流程中融入机械化,能够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但是安全问题却也相对存在,一旦控制、管理不当,安全隐患就会上升为实质性问题,这类问题在初始接触机械的农业生产地区较为常见,这是因为大部分农户并不能精准掌握农机应用要领,操作失误现象较为常见,这不仅会导致机械的磨损问题加剧,更严重的还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造成生命及财产损失。

一、农业机械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农机操作员缺少安全意识。通常情况下,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主体都是以普通农民为主,他们知识水平普遍不高,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也较为薄弱,这就使得他们难以在思想上形成对农业机械的安全认识,相对的他们也并不愿意去接受规范操作农机的培训。这部分农民对农机的了解仅仅停留在能操作上,但是安全操作理念却并不在他们的考量范畴中,农机安全驾驶意识一旦难以形成既定影响力,必然会导致农机安全意识的相对弱化,法律法规更是有所缺失,这种安全操作意识过于薄弱的不良现象,将会直接阻碍安全生产水平的相对提升。2.农机作业环境不够安全。从农业机械的应用现状进行研究不难发现,其运行效率与既定环境是存在较强的关联性的,只有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始终保持安全操作意识,才能从根本上避免安全隐患的相对存在,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为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提供基础保障。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管理的核心就在农机操作员身上,只有能够为其提供安全稳定的操作环境,才能真正做到对农业生产的高效保证,也只有做到保护农机操作员的人身安全,才能不断在发展浪潮中提高农业整体生产水平,因此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另一弊端性问题就在操作员本身,只有他们能够意识到农业机械生产流程中是存在安全隐患的,严格按照规范内容去操作农机,才能确保农机作业环境是达到安全标准的。3.农机安全管理法规体系存在不尽完善之处。随着我国农业法律法规的不断建立和完善,有关农机方面的法规已经很多,我国初步建立农机安全生产方面的法律框架,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我国农业机械发展的需要。但随着近些年农业的大发展,有些早期制定的法律法规已不适应了新的形势,不仅不利于农机的发展,反而起到制约的作用。而且在新的生产实践中,也存在和遇到了很多新的棘手问题,也需建立新的法律法规去完善指导和调整。这就要求我们立法工作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和发展,适应新形势,适应新的发展需要,只有这样,我国农机事业的发展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4.农机安全监理基础设施和装备落后。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经济比较落后,各方面的发展都存在着资金投入不足,历史欠账很多,有限的资金只够用于维持基层农机从业人员的开支,至于农机基础设施方面则无从发展,更谈不到装备什么设施了。这就造成广大基层农机人员无心工作,没有设施设备工作,不能很好地学习新的农机知识,实践掌握农机技能,更好的为广大农民服务就更是无从谈起。

二、加强农机安全管理工作的建议和对策

1.要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破的原则。如何才能做好农机安全管理工作呢?笔者认为,必须做到因地制宜,因为我国地域广大,各个地方都有着不同的特定情况,只有针对不同情况,做到有的放矢,才会起到很好的作用。另外区分不同情况,做到分类指导,重点突出,专注于农机工作的主要方面,下大气力,真抓实干,勇于开拓进取,就一定能够使农机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更上一个新台阶,取得显著地效果。2.强化农机安全监督检查制度,加大整治力度。农机工作是一项长期工作,只有加强日常管理,强化农机安全工作常态化,加强安全监督检查制度,真正做到常抓不懈,强化管理监督机制,加大整治力度,让农机安全工作监督检查深入人心,切实得到广大农机驾驶人员的拥护,做到心里时时有农机安全意识,及时纠正和监督他人麻痹大意心里,做到齐抓共管,才会起到好的效果。3.加强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针对广大农机从业人员比较缺乏安全意识,麻痹大意,存在侥幸心里,忽视安全生产,农机操作方面法律法规意识淡薄的情况。我们应该加大这方面的宣传,做到大张旗鼓,深入人心,时时抓,事事抓,有针对性,有重点的宣传,教育广大农机驾驶人员,做到要上岗先学习,再考试,最后考核合格才上岗。只要严抓,狠抓,强化思想意识,让安全生产这根弦紧绷住,才能做好农机安全生产工作。4.加强农机网络建设,充分保证基层农机安全。要想使农机事业做大做强,必须形成一定的规模,在有规模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一定的网络,让农机网络化的触角深入千家万户。而且通过网络化经营,使更多人意识到农机安全的重要性。只有做扎实了此项工作,才会充分调动广大基层群众的积极性,让农机安全工作的大网铺的更开,安全才能充分得到保证。5.抓好审验和坚持田检路查。农机工作的日常管理工作必须常态化,但是重中之重是必须做好审验工作。只有抓住这个主要环节,才能掌握主动权,并且配合好田间管理和路面的日常检查工作,做到随时随地监督检查,不漏掉每个环节,才能使农机安全管理工作跃上一个新台阶,切实做好农机安全生产工作。农业机械化生产对我国而言是利国利民的大事,为了确保农业机械化能够得到顺利推广,就要不断加强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安全管理。为此,政府、农机从业人员应加大对农业机械化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视,以合理、有效的措施解决农机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农业生产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本文就如何提高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管理提出了几点建议,以为农机安全生产管理提供参考,不断加大对安全监管的投入,不断落实政策法规的推行,以期农业机械化得到安全开展。

参考文献:

农业生产管理制度 篇6

**县农业局

(2013年10月 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当前秋季管理及2014年小春生产工作作一简要发言,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立足时节抓重点

(一)抓好秋种秋管。一是抓紧秋栽柑桔和桑树,争取在10月中下旬全面结束栽植工作。二是做好稻田蘑菇整地、堆料及种子准备等工作,力争在10月中下旬前播种结束。三是对已播栽秋季农作物,加强田间排湿、追肥提苗和病虫防治等工作,确保丰产增收。

(二)抓好秋春衔接。各地在抓好秋季农业生产的同时,要统筹好秋季农业生产和小春生产,做到无缝衔接。目前,我县已下发了《**县2014年小春生产县级示范片实施方案》,明确了全县试点示范目标任务。各乡镇要及早分解目标任务到村、组、田块,并做到“三早”:一是早规划,及早下达目标任务,及时落实生产示范;二是早准备,及早落实小春生产资金、物资、人员等,确保生产所需;三是早实施,及早组织干田翻挖和油菜栽插、小麦播种等工作,确保秋冬农 1

业工作的高效开展。

(三)抓好冬季工作。各地要统筹好小春作物冬播冬管和冬季农田基本建设,做到两不误、两促进,重点抓好小春作物冬管、果、桑冬管和稻田蘑菇冬季管理工作,同时抓好以渠道岁修、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为重点的冬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利用11月至明年3月农田水利建设的最佳时期,协调好农民、协调好土地、协调好施工队伍急早进场、急早开工、在明年春耕生产前结束所有在建工程,决不能因工程建设而影响农业生产,同时抓好已修建的农田水利设施建的维护和管理,确保来年农业抗灾夺丰收。

二、立足高产抓关键

(一)确保面积稳定。稳定面积是保证作物产量的基础、前提和关键:一是扩大两季田面积,当前重点抓好稻田开沟排水,保证干田面积不缩水、不回潮,特别是近几年已改田改土的地方和今年已翻犁的田块;二是大搞增间混套,加强田边地角综合利用;三是强化预留行种植,通过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种植面积;四是改革耕作制度,改高磅望天田为旱地,扩大早春洋芋面积;五是采取多种方式促进撂荒、粗放地向种植大户集中,适度规模种植。

(二)确保种植规范。旱地规范化改制是小春高产和衔接全年生产的重要措施,关系全年各季作物的茬口衔接与合理布局。根据多年种植实践,随着我县作物配植结构和种

植模式的不断变化,按照趋利避害、统筹全年、突出主作(大春)、增产增收的思路,全县旱地改制不仅要规范化,而且要全部改为“双三0尺”,变麦-玉-苕为麦-玉-豆旱地新三熟和芋-玉-豆-菜旱地四熟模式,做到小春为大春让路,大春为秋作留路,各季作物各走各的路,这样更有利小春、大春作物布局和旱地综合利用。

(三)确保播栽质量。一是抢抓高产栽播期。油菜一般9月上中旬播种,苗龄30-35天中苗栽,10月中下旬前结束栽油菜;小麦高产播种期一般在立冬前后一周,最好在11月上旬播完;早春洋芋一般在11月中旬盖膜播种,露地小春洋芋一般在12月中旬前播完,小春蔬菜一般以育苗为主,目前抓紧育苗,力争早育、早栽、早播,充分利用冬季前期温暖气温促进生长。柑桔、桑树建议集中力量在11月20日之前栽完,最迟不超过11月底,以利作物生长。稻田蘑菇最佳播期是立冬前一周,否则气温低了将大大影响产量。二是推广高产技术。小麦大力推广药剂拌种和横向砍沟点播技术,预防鼠、雀危害和病虫害,同时继续推广小窝疏株密植技术;洋芋大力推广高厢垄作技术。三是确保基本苗。油菜亩栽8000株以上,旱地小麦亩播达到1.3万窝以上,套作洋芋亩播3000窝以上,净作要达到5000窝以上,杜绝种应付田和粗放种植现象。四是务必施足底肥。播栽小春作物坚持有机肥和化肥配合使用,坚决杜绝种白水小春现象。

(四)确保机械化生产推广。由于农村劳力缺少,小春生产费工耗时,机械化生产是今后农业生产必需的手段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推广的小麦、油菜全程机械化播种技术,是一项集耕地、开沟、播种、施肥、盖土一次完集成技术,一台机器每天可播10余亩,既能节省劳力、缩短播种时间,又能实现抢抓高产播期,确保播种质量。各地要积极鼓励专业合作组织、种植大户等积极购置农业机械,积极示范推广小麦、油菜机械化生产。

三、立足当前抓管理

(一)做好粮油越冬管理。湿害、草害、病害和虫害是影响秋季及小春生产的四大灾害,我们务必高度重视,科学防控。两季田大力推广小厢深沟种植,做到围沟、主沟、厢沟“三沟”配套,达到地面水排得走、土壤水排得干,确保田间无渍水,土壤无湿害。积极推行播栽前化学除草,防治草害。高度重视以油菜白粉病、霜霉病、小麦蚜虫以及小麦条锈病为重点的各种病虫害的监测、预报和及时防治,打好虫口夺粮、防病保粮战役,把病虫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二)做好蔬菜越冬管理。早市蔬菜以抓好盖膜保温、通风换气、清沟排湿、追施冬肥、病虫防治、杂草防除等重点冬季管理工作,确保来年壮苗早栽,稻田蘑菇以抓好水分

和防雨保温为重点的冬季管理工作,力争在明年蔬菜生产上有较大突破。

农业生产管理制度 篇7

一、政府宏观管理

早在古代时期就形成了最早的农官制度, 夏、商均已设置官职管理农业。到周朝, 一套比较严密的农业管理体系已建立, 周天子以下的中央两大官属卿士寮、太史寮的长官们都得过问农事, 亲自参加耕作。统治者为了促进官吏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良的管理和服务, 历朝都规定了农业官吏考核的法律制度。秦对官员的考核标准为最、殿二级, 获最者得到奖励擢升, 获殿者处以笞罚;汉时专门颁布了《上计律》对官员进行考核;元代则把地方官吏置于司农司、劝农司与户部、提刑按察司等政府机构的监察之下, 形成了一套赏罚皆由中央机构参与的严密管理系统。这种制度以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否作为地方官吏的考核依据, 激发了地方官吏组织和指挥农业生产的热情, 促使地方官吏传播农业知识、推行适合于当地农业经济政策、力劝农桑、保证农业生产发展和繁荣。

值得一提的是, 自宋代开始, 国家也将对水利建设的管理转向宏观控制, 具体各县如何兴修水利, 应当“各述所见, 具为图籍, 申送本州。本州看祥, 如有不尽事理, 即别委官复检各县利害, 送主管官”[1]。根据这一制度要求, 县一级的水利主管部门, 要对全县水利现状做一全面了解, 并且“审视境内合兴修堤防沟洫, 以利害大小急缓为先后具图状”[1]。使全县的水利有一个整体规划。与此同时, 对上级机构也有要求, 当上级接到县上报的图籍后, 要认真审查, 必须认真去考察这些水利工程是否应该修建或修复, 开工时间是否恰当, 征集劳役的方法是否合理, 所需要的工程钱是否属实等等。这样既可以保证水利工程的成功, 又能避免官员欺下瞒上, 虚设工程, 谎报成绩的现象。还有对兴办水利的官员“议量功绩大小, 比附优劣与改转, 或升陟差遣, 或循资家便等第筹奖”[1]。不仅如此, 奖励的依据不但看兴办水利的次数或规模, 而且还要看到功效, 主要是根据受益田亩多少、扩大种植面积多少而定。对于那些失职者、虚冒者、扰民者进行惩罚。这样就提高了水利管理机构的效率, 增强了农业防灾的能力。

二、农田水利建设

水利灌溉和农业生产关系密切, 它可以说是农业生产的命脉。通过对农田的灌溉, 不仅能能保证按时耕作, 还能保证农作物正常生长和收获。因此, 在中国古代社会, 历代统治者非常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不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去管理。

尧舜时代, 中国已经开始兴修水利, 当时人们已经懂得和利用水利来发展农业, 灌溉田园, 《尚书》中便记载有鲧和禹治水。经过禹平水土之后, 中国经济进入农业时代, 其后历经治理, 使全国各地均享河渠灌溉之利。《周礼地官》记载说:“夫间有遂, 十夫有沟, 百夫有洫, 千夫有浍, 万夫有川。遂注入沟, 沟注入洫, 洫注入浍, 浍注入川。故田亩之水有所归焉。”这说明当时的灌溉排水系统发达, 百姓得利。到了春秋战国时期, 人们对水利与农业的关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管子》一书中强调主管农业的官吏必须承担起兴修水利的职责, “使时水虽过度, 无害于五谷, 岁虽凶早, 有所粉获”。这时的人们也已经学会兴修大型的专门灌溉工程。根据史籍的记载, 魏国的西门豹和史起的漳水渠, 秦国的修建的郑国渠, 都是当时的名渠, 灌溉面积达数万顷。《水经注》记载说:“秦昭王使李冰为蜀守, 开成都两江, 溉田万顷。”这里写的是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 这项工程的建设, 一方面减轻了岷江两岸的灾害, 同时也灌溉了沱江水域成都平原十余县的田地五百万亩。汉代水利工程规模更大, 渠道长达数百里, 且兼收航运、灌溉、防洪多目标水利的效果, 奠定了后代兴建水利的基础。宋代更是重视水利建设, 为此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加强水利工程管理。水利的发达, 有助于土地效力的增加, 也有利于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三、农技创新和推广

农业的发展, 离不开技术的进步, 在原始社会, 人们已经开始用石木工具种植农业。唐尧时期, 姬弃因为善于农耕, 懂技术, 尧即“举弃为农师”, 弃亲自教人们耕种技术。到舜时, 命弃主管农业生产, 官名“后稷”。后稷之兴, 推动了古代农业的推广。商和西周时, 中国农业耕作技术又向前发展了一步, 石木工具明显改进, 青铜工具开始用于农业。春秋战国时期, 已经使用铁器农具并且得以推广, 牛耕也普遍流行, 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两汉时期, 铁农具和牛耕技术有了更大的推广。从考古发掘看东北起辽东半岛, 西北至甘肃、新疆, 西南至云南、四川, 南至广东, 都有汉代铁农具的出土。此外, 农具创新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从垦耕、播种、灌溉、加工和清洁等方面都有了很多改革和创造, 如耦犁、耧车、翻车、水碓、风扇车等等。从文献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政府比较重视农业的推广工作。《齐民要术》引崔实《政说》曰:“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 教民耕殖。”在推广的过程中, 赵过还创造出一套农业技术的推广程序。以代田法为例, 赵过推广代田法用了三个步骤:第一, 他亲自试验, 验证代田法的优越性, 以便于推广。第二, 借用行政力量和生产骨干力量, 建议“二千石遣令长、三老、力田及里父老善田者受田器”, 使适合代田法耕作区的官吏和老农去京城学习方法。第三, 他们回来后先在公田和“家田”上重点推广, 其后全面推广。这样, 赵过通过这一系列的程序, 将农业科技推广开来。赵过之后氾胜之又在关中一带推行区田法, 区田法在耕作要求方面比代田法高, 它是一种比较先进的农田丰产技术。

宋代的农技推广主要体现在种子方面。宋太宗时, 何承矩主张在河北推广稻种, 并亲自在雄莫、坝州、平戎、顺安等长达六百华里的地区内屯田种稻, 使农民从种稻中获得增收, 大获其利。宋代“占城稻”开始传入中国, 并在中国大量种植, 这与宋真宗亲自过问推广有关。大中祥符四年, 江、淮、两浙旱灾, 水稻收成大减。五年, 真宗派人从福建取“占城稻”种三万斛, 分给三路种植, 并公布种植的方法, 号召人民种植。六年, 真宗在玉宸殿上种植“占城稻”, 稻熟之后, 带领近臣参观, 收割完毕, 又运至朝堂, 以示百官。他亲自过问推广, 加快了占城稻的推广速度, 给当时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古人尚且如此, 今天我们更应该重视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四、生态环境保护

管理制度完善、农业硬件设施完备、技术先进这一切都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外在原因, 最主要的是要想搞好农业发展, 必须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作支撑。在这方面, 中国古代思想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给人类提供了发人深省的智能, 在今天愈来愈显其独特的价值。

首先是关于水资源的保护, 水是“万物之本源”, 不单农业, 甚至关系到国家民族之存亡。《史记·周本纪》说:“昔伊、洛竭而夏亡, 河竭而商亡。”《管子》一书十分重视水的问题, “水者何也, 万物之本原也, 诸生之宗室也, 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产也。”“沟渎遂于隘, 障水安其藏, 国之富也。”由此可见, 水的重要性。儒家曾经提出通过加强对水利设施的管理从而合理农业用水。而古代司空管理水利的基本原则和措施, 就是根据季节节律来决定蓄水和泻洪的问题。因此在对水的问题上不仅要做到“开源”, 还要“节流”。其次是土地资源的保护, 如果说水是农业的命脉, 那么土就是农业的基础。土地问题, 自古就是中国社会一个特别核心的问题。古代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小农经济社会, 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土地是“食之本”、“国之宝”。早在西周时期, 人们就把土地看成是衣食的来源。《国语·周语上》记载卿士召虎 (穆公) 在进呈治国建议时就说:“土之有山川也, 财用于是乎出;其有原隰衍沃也, 衣食于是乎生。”《左传·成公六年》记载晋国韩献子看到了土地的重要, 第一次提出了土地国宝论的主张。他说:“夫山、泽、林盐, 国之宝也。”《管子》一书更是反复强调了土地的重要:“地者, 万物之本原, 诸生之根菀也”, “夫民之所生, 衣与食也;食之所生, 水与土也。”由于人民的衣食来源于土地, 国家的财政来源于土地, 国家的富强依靠于土地, 怎么样来保护土地呢?《管子》认为应保持城市与乡村适当比例和人地平衡。它指出, 如果城市规模过大, 农村相对狭小, 就会导致“其野不足以养其民”;缺乏必要的农产品供应, “其藏不足以共其费”、“其民不足以守其城”。关于人地平衡的问题, 它说:“地大而不为, 命曰土满;人众而不理, 命曰人满。”最后是对林业资源的保护, 先秦时期, 人们就反对滥砍滥伐, 履行“时禁”, 以保证树木的正常生长。《荀子·王制》记载:“草木荣华滋硕之时, 则斧斤不入山林, 不夭其生, 不绝其长也。”但是当时仅仅是禁止在二三月间草木生长季节砍伐树木, 目的是为了“斩伐养长不失其时, 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汉代以后, 人们进一步认识到森林在水土保持方面的巨大作用, 《汉书·贡禹传》记载贡禹曾提出“斩伐树木亡有时禁, 水旱之灾未必不繇 (由) 此也”, 把对山林的滥垦乱伐, 与水旱灾害的发生直接联系起来, 对保护森林的意义有了新的更深刻的认识。在民间则通常是通过设立“护林碑”和林 (树) 神崇拜等形式, 对森林进行保护。

五、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管理思想的当代启示

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 农业经济已经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但是, 作为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管理思想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作用, 而且对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借鉴价值。

首先, 我们的政府可以借鉴古代农业宏观管理思想中的精华, 利用人民所赋予的权利, 充分发挥自己的管理职能, 结合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 对农业进行宏观管理, 加强政策确保对农业的持续投入。其次, 我们仍然要坚持不懈地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合理开发水能资源, 水利灌溉仍然是农业的命脉。我们应该在吸取古代水利建设经验的基础之上, 一方面对农村旧有的河道进行综合整治, 另一方面加快推进水源工程建设, 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新技术。最后, 要持不懈地推进农业科技, 坚持科教兴农战略, 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参考文献

农业生产管理制度 篇8

摘 要:分析了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内涵及控制食品安全的动力来源,以葡萄产业为例,选择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业企业这两种典型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分析其内部食品安全管理机制。提出合作社应保证生产的组织化和生产过程的标准化,与科研机构合作并及时将先进技术传递给农户,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以保证农户的切身利益。为了提高合作社在食品安全控制方面发挥的作用,应加强政府对合作社的监督;农业企业基于管理集中的生产组织模式、技术精专的运作方式、同质的种植模式、信息充分沟通的产品市场分布,具备提供优质高端农产品的能力。

关键词: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合作社;农业企业;食品安全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识码: 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12.009

食品安全一直是百姓关心、社会关注、政府重视的热点话题。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严重危害着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农产品的购买者无法以较低的成本对分散农户的生产过程进行质量安全控制,而政府在履行其公共管理职能时,由于监管的对象是面广量大的农户,监管效果不佳,形成了权力真空和信息堵塞。农民家庭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产前的生产资料的供给、生产要素的投入,产中的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规模经营,产后的农产品加工、运输和营销等所遇到的问题和矛盾,都可以归结到缺乏有效的农民组织这样一个“关键结点”上[1]。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2]。合作社与企业这两种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与农户之间的食品安全管理协作机制不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主体内部的食品安全管理机制也是不同的。笔者通过对某葡萄主产区的调研,运用案例分析对不同类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食品安全管理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为农业实行现代化的生产经营模式提供参考。

1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内涵及控制食品安全的动力来源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是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为增进各自的社会经济利益而聚合到一起,在一定的制度约束下所形成的一系列契约关系[3]。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包括农业领域内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活动以及为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的各类经营活动。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活动主体包括农场、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企业等等。既然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是一系列契约关系,农业生产经营组织除了包括上述单个主体之外,还包括主体的联合,如农业产业化经济联合体和其他农业生产经营综合性组织。

组织理论认为非政府组织的权力主要来自契约,即各类组织章程,但也有些非政府组织的权力仍然来源于政府或法律授予,如行业协会、鉴定机构等。笔者讨论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在归类上属于非政府组织(也称社会中介组织),其权力法理上来源于契约。实际上农民组织的现实特点决定了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权力更多地体现在利益、技术、信息、权威等方面,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正是通过这四个方面形成组织凝聚力并获得组织权力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目标之一便是追求组织自身效益最大化,共同利益是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发展和运行的主要源泉,这是吸引广大农户参加组织的重要原因,也是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生存发展的动力来源[4]。

在实际中,长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民组织的匮乏,使得我国农民缺乏契约意识和法制观念,行为上自利主义严重。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则讲求集体行动,追求的是集体利益的最大化,从而增加个人利益[5]。通过鼓励农户加入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来提高农民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借助组织载体实现对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全方位、全过程标准化管理与控制,加强对农户生产行为的规范与监督,能够弥补政府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过程中的低效率,降低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组织成本,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虽然以利益为纽带结合起来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结构可能较为松散,但是为了共同的利益,组织会对农产品的质量进行控制。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为例,一般是按照股份制组建的,普通成员的股金很少,组织负责人往往为大股东,组织的经营情况对他们的影响最大。如果因为产品质量问题导致产品销售、品牌声誉受损,损失最大的为大股东,这样的股权结构安排使得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产生强烈的控制产品质量的欲望,也是组织控制产品质量的动力来源[6]。

2 合作社内部食品安全管理机制分析

2006年10月3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200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中国农民的合作社从此有了合法身份,能够作为市场主体之一与其他类型的经济实体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开展经济活动。该法律颁布以来,原有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公司+农户”的形式或内部化于农民专业合作社之中,或公司越来越多地利用合作社作为中介来与农民进行交易,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社区组织产生了更多的碰撞、交错和融合[7]。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出现是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完善和创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从“龙头企业+农户”向“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转变,不仅解决农产品卖难、农产品加工增值等问题,还可以进一步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促进农民就业增收[8]。作为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主流形式,笔者以葡萄专业合作社为例,分析其内部的食品安全管理机制。

“农户+合作社+企业”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内部的组织紧密程度要高于“公司+农户”模式,与农户之间形成了“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增强农户的责任感。已有研究显示“农户+合作社+企业”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下农户的生产行为安全性高于加入专业技术协会、公司、基地和独立种植的农户[9]。该模式之所以能够提高农户生产的安全性,与合作社与农业生产经营上下游主体之间衔接的紧密程度安排有关。在此背景下,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型组织载体的优越性开始显现。

安全农产品的生产涉及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农田是“第一车间”,可以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分散状态的农户联系起来,将更多农民发展成为合作社的成员,运用合作社的“利益均沾、风险共担”关系将农户与合作社联系起来,通过合作社中的能人带动,使社员按照一定标准生产[10]。社员互相之间形成监督机制,任何一种违约或道德风险行为都会影响到所有合作社成员的利益。在生产上,合作社已经由“统一选种、统一供应生产资料、统一生产技术服务、统一生产标准、统一销售”的五个统一增加了“统一进行产品质量认证、统一包装和统一品牌”,保障产品质量。“农户+合作社+企业”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模式有利于根据市场需求建立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实现公司和农户的双赢。

图1展示了某葡萄专业合作社内部的食品安全管理基本构架,该构架表明了合作社的质量安全控制机制涉及从产前选苗直到最终上市销售的全过程。根据这样的构架,该合作社制定了“五个统一”原则,为食品安全提供了保障。这“五个统一”包括以下5个方面。

(1)统一提供苗木和技术指导。该合作社建有自己的苗圃育种基地,帮助新发展成员组织选购优质葡萄种苗,统一供应到户。合作社邀请科研院所,为农户传授先进的葡萄栽培管理技术。合作社积极组织成员参加葡萄种植新技术、农民创业培训等各类培训班。同时聘请果树专家培养技术骨干,培植科技示范户,将先进的技术通过技术骨干和示范户传授给周围农户。

(2)统一生产技术标准。合作社采用日本早川栽培模式,稀植、水平网架、控产提质栽培,不盲目扩大产量,保证质量达到标准。将产量控制在1.5万 kg·hm-2以内、平均穗质量450 g、单果粒质量达15 g、平均糖度17度、着色度100%,平均零售价10~16元·kg-1,收入稳定在15万元·hm-2左右。此外,合作社与质监机构合作进行科研攻关,以合作社的示范园作为试点,归纳生产实践建立了适合当地的企业标准。

(3)统一供应农药化肥。合作社按照国家无公害葡萄生产技术标准组织生产,通过集中采购生物有机肥料和低毒低残留的生物农药,保证葡萄的食用安全性,保护生态环境,通过集中采购,可以节约生产成本。

(4)统一包装品牌。合作社注册了商标,获得了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对符合无公害生产技术标准、质量检验达到品牌质量标准的社员生产的葡萄,允许使用合作社统一的商标,并做到统一包装、现场检验、现场包装、现场发货。

(5)统一价格上市。葡萄上市时间集中且不易贮藏,因此合作社实行农户有组织的自销和集中共同销售两种形式。对使用合作社商标的葡萄,由各成员联系销售,但规定统一销售价格,定期验收发票存根,否则终止其使用资格,扣除入社保证金。

通过这“五个统一”原则,实现了合作社与农户在生产、管理、技术、标准、营销等方面的合作,使得原本分散生产的产品质量趋于统一,保障食品安全。

3 企业内部食品安全管理机制分析

根据优质优价理论,核心企业提供的农产品通过品牌和品质的独特性形成差别化,使得产品具有更强的市场区分度,目标市场定位为高端市场,如连锁超市、企业福利甚至海外市场,企业容易获得较强的价格控制能力。企业面对的市场是技术和规模化形成的市场,具有垄断或者寡头垄断的特征。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生产运营过程在高度集中的环境下进行,其投入品成本、种植维护成本、物流成本、管理成本等必然使总成本提升,因此相对于一般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而言,核心企业提供的产品必然价格较高,没有价格优势。当消费者不能对其产品质量作出区分时,认为所有农产品的品质都一样,高品质农产品由于不具有竞争优势在市场选择的过程中不得不退出市场,因此核心企业并不能获得其内在价值能够代表的市场份额。在农业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包括农资的供应、种植、初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的全部或者多数环节都容纳在一个生产企业内部,由公司统一向消费者提供产品,提供行为属于一个公司的生产销售决策行为,从对食品安全的控制能力而言,属于内部结构最为紧密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模式[11]。我们以某葡萄企业为例,分析农业企业内部的食品安全管理机制(图2)。

借鉴修文彦[11]关于紧密型猪肉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的分析框架,该葡萄企业将生产经营活动,如种苗、农药、化肥、塑料大棚等生产资料的提供,葡萄的生长期的维护、采摘、分级、包装、储运、销售的全部或大部分环节集中在一个企业内部的葡萄供应体系,是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模式。葡萄产业中的核心企业一般是农工贸一体化、产运销相结合的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在行业具有领头羊的作用,其提供的产品具有同质化,并且在质量和数量方面具有稳定性,对品种的改良会进行科研力量的投入,因此葡萄产业中的核心企业能够提供优质安全的葡萄,在同类产品中具有高端特征。

在本文案例中,该葡萄企业一直致力于生产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其生产流程精细,从种苗的引进到出售给消费者,该企业的生产流程被详细分为38个步骤,对葡萄生长过程的每个细节都予以关注,以求做到全程控制生产,保证葡萄品质。

(1)投入品环节。该葡萄企业注重科技投入,每年拿出收入的20%用于科技开发,建立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成了自营葡萄资源圃以及2 000 km2的脱毒母本苗隔离网室,组建了年繁育试管苗20万株的组织培养室,引进并保留国内外优良鲜食葡萄品种600多个。与日本葡萄专家合作,引进日本最新脱毒苗品种及先进管理技术,建立了0.67 hm2中日合作葡萄示范园。

(2)种植环节。种植是葡萄产业最为关键的产品提供阶段,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关键措施都在这一环节进行。随着农产品污染的加大,农产品信用危机一度凸现,该企业始终坚持绿色生产方式,全程使用有机肥,尽量运用防虫网、黑光灯诱虫等物理措施来避免葡萄病虫害。该企业建立的钢架大棚设施栽培面积达10万m2,用来调节葡萄生长的温度和湿度。葡萄在大棚的覆盖下,模拟出北方干燥的气候,基本上杜绝了病虫害,无需喷洒化学农药。该葡萄企业为实现数字化精确管理大棚建设及农业设施,通过视频传感器、全球眼等高端监控设备的安全,实现了传感器自动采集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等农作物生长环境指数,为葡萄研究和生产提供了基于信息化技术的有效工具。

(3)包装、销售环节。农业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都集中在企业内部进行,主要指销售环节集中在企业内部,这种模式是通过企业自建的销售机构所实现的。现代消费者对鲜食果品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消费品味在不断变化、不断提升。以葡萄为例,既要讲究口感,还要看颜色、果形、大小等,还要好闻,最好还能多放几天。因此自建产品配送以及葡萄专营店,一方面可以有效节省批发销售的中间费用,使利润空间扩大,另一方面能够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一个鲜明的品牌形象,为消费者带来品质优良、品味独特、质量安全的高端葡萄。此外,还应在销售方面讲究策略,该企业注重品牌包装,有些精品葡萄设计手提式礼品包装,提高了产品的档次和价格,拓宽销售渠道,产品进入连锁销售、配送领域,进一步扩大销售数量、领域。

4 合作社与企业食品安全管理机制的对比分析

我们以某葡萄合作社和葡萄企业为例,从葡萄生产的三个主要环节角度对这两类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食品安全管理机制进行对比分析。

首先,在投入品环节,合作社为社员提供苗木,集中采购生物有机肥料和低毒低残留的生物农药,但并非强制农户使用固定品牌的农药化肥。而企业在投入品环节则具有严格的要求,首先建有自营苗圃,并自主培育优良品种。运用物理措施避免病虫害,不喷洒化学农药,全程使用有机肥料。从投入品可以看出,两种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提供的葡萄在质量上会有显著差异。其次,在种植环节,合作社采用早川栽培模式,保证产品质量,不盲目扩大产量。葡萄企业则运用现代数字技术,将高端的监控设备运用在生产中,及时防治葡萄的病虫害。全程采用绿色生产方式,甚至保留原始的生产方法,杜绝现代农药化肥的污染,保证食品安全。第三,在包装销售环节,合作社对农户并没有强制使用统一商标,允许农户有组织的自销,因此社员在销售上有较大自由。企业则出于占有市场份额、保证优质优价的考虑,选择依靠国家认证标志来区分产品质量的认证,形成自己的产品定位、市场定位和营销渠道,让消费者得以充分的信息告知,赢得利润回报。

葡萄合作社与完全一体化的葡萄企业无论是在投入品环节、种植环节还是包装销售环节,在食品质量安全的具体管理措施方面都存在差异,而这些差异导致两种模式下食品安全水平存在高低之分。进一步挖掘不同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区别产生的原因,涉及交易成本问题。交易成本是分析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重要理论基础,是决定不同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关键因素。威廉姆森认为信息成本是企业产生一体化经营的诱因,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与农户签订合同并不是最可行的解决方法,如信用产品和检测成本大的商品。解决的办法就是将企业一体化经营,将农业生产经营上所有的环节纳入到一体化经营体系中来,内化信息的搜寻成本[12]。交易成本的内化意味着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控制过程中,由于未按照规定采取质量控制措施可能引起的外部性虽然会增加收入,但是会给企业或消费者带来损害。同理,交易成本外化表现为减轻负外部性的趋势。因此不同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中,农户的独立种植对于质量安全控制的交易成本内化能力最强,其次是混合模式,最后是完全一体化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模式。然而在整个过程中,每一种模式所无法内化的交易成本由后一种模式内化掉,直至所有的交易发生在一个企业内部。

5 结束语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控制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将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组织结构的不断完善,对质量安全监控的功能也会逐渐增强。葡萄专业合作社为其他地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了以下借鉴。首先,生产的组织化和生产过程的标准化是保证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该合作社把分散的农户有组织地纳入农业产业化发展之中,营造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规模化生产模式。而合作社与社员的利益分配机制和规模化的发展要求,转变了农民经营观念,促进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其次,信息的及时传递是避免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重要途径。葡萄专业合作社与科研机构合作,在生产技术上取得不断创新,并运用先进的手段将这些信息及时传递给社员,让农户落实在生产实践中,而不是出现问题后采取补救措施,将安全隐患排除在产前环节,合作社与农户之间的信息传导机制能够消除信息不对称这个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因素。再次,在市场经济下,农户都是理性的经济人,从理论上合作社社员具有实现组织目标的动机和动力,组织也有控制社员的权力来源。但是如果合作社缺乏稳定的销售渠道,没有制定购销合同去保证社员生产的农产品顺利销售,农户的切身利益无法保障的话,农户实施安全生产行为仍然缺乏动力,这也是葡萄专业合作社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之一。第四,目前我国合作社的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在运行过程中,由于社员自身素质不高、组织实力弱、生产方式分散、组织结构不严密和外部支持缺乏针对性等原因,合作社自身的发展仍存在很多问题,这也会影响其在质量安全控制方面发挥作用。而且合作社本身作为法人,地位接近于一般企业,既约束农户的行为,也需接受政府的监督。

农业企业将农产品生产的全部环节,如种苗、农药、化肥的购买,塑料大棚、节水滴灌设备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作物生长期的维护、采摘、分级、包装、储运、销售的全部或大部分环节集中在一个企业内部。葡萄企业基于管理集中的生产组织模式、技术精专的运作方式、同质的种植模式、信息充分沟通的产品市场分布,具备提供高端优质葡萄的能力。但是面对信息不对称引起的“柠檬市场”,企业必须选择依靠国家认证标志来区分产品质量的认证,如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ISO、HACCP等认证,让消费者得以充分的信息告知,形成稳定的市场份额,赢得利润回报。

参考文献:

[1] 张红宇.对新时期农民组织化几个问题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7(3):4-11.

[2] 华红娟,常向阳.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对农户食品安全生产行为影响研究——基于江苏省葡萄种植户的实证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12(12):90-96.

[3] 温琦.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理论基础与实践方略[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9.

[4] 卫龙宝,卢光明.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控制的运作机制探析——以浙江省部分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04(7):36-41.

[5] 罗倩文.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合作行为及激励机制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6] 任国元,葛永元.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的作用机制分析——以浙江省嘉兴市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08(9):61-64.

[7] 张晓山.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探析[J].管理世界,2009(5):89-96.

[8] 万宝瑞.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当前急需关注的几个问题[J].农业经济问题,2010(10):9-11.

[9] 华红娟,常向阳.供应链模式对农户食品食品安全生产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江苏省葡萄主产区的调查[J].农业技术经济,2011(9):108-117.

[10] 陈曦.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中的作用[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5(5):6-8.

[11] 修文彦.我国猪肉质量安全问题研究——基于供应链的系统分析[D].北京:中国农科院,2010.

上一篇:从播种到成长的观察日记下一篇:续写《西游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