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关于加强种公牛站生产经营管理的意见(精选7篇)
农业部关于加强种公牛站生产经营管理的意见 篇1
索 引 号: 07B***发布单农业部畜牧业司
位:
信息名称: 农业部关于加强种公牛站生产经营管理 关 键的意见
字:
生成日2007年01月01日
期:文号: 农牧发[2007]16号
发布日期: 2007年01月01日生效日
期:
内容概述: 为全面提高种公牛站生产能力,充分发挥种公牛站在养牛业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中的基础性作
用,农业部提出了推进种公牛站体制机制改革,提高冻精质量,规范市场秩序等指导性意见,加大对种公牛发展的支持和引导,稳步推进种公牛站的持续健康发展。
农业部关于加强种公牛站生产经营管理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畜牧(农业、农牧)厅(局、委、办):
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发[2007]31号,以下简称《意见》)关于国有种公牛站要尽快改制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企业,增强为农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的要求,为全面提高种公牛站生产能力,增强发展活力,充分发挥种公牛站在养牛业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加强种公牛站生产经营管理的必要性
良种是养牛业发展的基础。种公牛站是养牛业良种繁育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加强种公牛站生产经营管理是提升种公牛质量,加快牛品种改良推广进程的需要;是强化技术服务,改善饲养管理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推进种公牛站体制改革是创新机制体制,建立有序市场秩序,增强种公牛站综合竞争力的需要。近30多年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种公牛站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种公牛数量不断增加,供种能力明显增强,生产条件不断改善,服务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全国肉牛改良率超过30%,奶牛改良率达60%以上。种公牛站发展和不断壮大为
我国养牛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种公牛站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差距,生产经营管理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种公牛自主培育能力不强,种公牛质量评价体系尚未建立,优质种公牛数量少,冻精质量水平不高;一些种公牛站事企不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竞争力不强;品种结构有待优化,质量标准和检测体系不完善。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推进种公牛站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加强种公牛站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实行公益事业和企业经营剥离,增强种公牛站发展活力,提高自主培育能力,全面提高养牛业良种化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加强种公牛站建设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深化改革、市场主导的原则。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深化种公牛站体制改革,创新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坚持突出重点、稳步发展的原则。增强种公牛站可持续发展能力,优化种群结构,突出主导品种,加强种公牛培育,扩大规模,提高供种能力。坚持以农为本、强化服务的原则。顺应我国奶牛和肉牛发展对良种的需求,增加冻精生产数量,提高冻精生产质量,强化技术服务,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帮助养殖户解决实际问题。
三、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增强种公牛站活力
体制机制改革是推进种公牛站建设和发展的动力来源。按照国务院《意见》要求,国有种公牛站要在地方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从本单位实际出发,积极稳妥地推进公牛站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事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使其成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国有种公牛站的改企转制,可借鉴国有企业改制的成功经验,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兼并或转让国有产权等多种方式进行。各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改制工作的监管,杜绝发生各类违法违纪行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四、强化自主创新,提高自主培育种公牛能力
创新是种公牛站发展的核心。种公牛站要以自主培育优秀种公牛为突破口,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从主要依赖进口向引进与自主培育种公牛并重发展。要建立健全培育优质种公牛的激励机制,对培育优质种公牛的企业给予表彰和奖励。种公牛站要积极配合做好品种登记和生产性能测定工作,优选种子母牛,开展选种选配,有计划的培育后备种公牛。要建立种公牛质量评估体系,全面开展种公牛后裔测定工作,对公牛的遗传改良性能进行科学评估,选育优秀种公牛,为肉牛和奶牛产业发展奠定良好的种源基础。2012年起没有后裔测定成绩的奶用种公牛冻精不得上市。
五、提高冻精质量,规范市场秩序
冻精质量是公牛站赖以生存的根本。冷冻精液质量的优劣不仅直接影响母牛的受胎率、繁殖率,同时还影响母牛群的整体质量,影响养殖户的养殖收益。种公牛站要在培育优质种公牛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优质种牛的规模,突出主导品种,提高种公牛科学饲养管理水平;引进和采用先进的工艺设备组织冷冻精液生产,规范操作程序;对生产和销售的冻精,要建立产品标识制度、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检验制度。要加强对冻精质量的监测力度,严肃查处不合格冻精产品,对生产和销售不合格冻精的企业和单位予以通报和曝光,确保进入市场冻精的质量。要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冻精销售市场,打破地方保护,规范冻精销售市场秩序。在奶牛良种补贴等项目的招投标过程中,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引入竞争机制,做到优胜劣汰。
六、加强疫病防控,提高牛群健康水平
进一步增强疫病防治意识,认真落实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切实加强种公牛的疫病防治,有效降低传染病、多发病发病率。合理布局种公牛站的生产区与办公生活区,建立严格的疫病防疫制度,设置有效的消毒设施,切断疫病的传播途径。种公牛应当符合农业部规定的健康标准,并接受定期检测和监督。根据免疫要求,加强抗体水平监测,按规定程序注射疫苗,增强种公牛的疫病免疫力。要加强对牛群结核病和布鲁氏菌病检测,并按规定扑杀患有结核病和布鲁氏菌病的种公牛。种公牛调运时应严格查验个体养殖档案,做好隔离检疫,合格的方可出具动物检疫证明。
七、增强服务意识,切实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
种公牛站要加强冻精销售服务,主动帮助养殖场(户)制定牛群改良方案,明确改良目标,做好选种选配计划;协助畜禽品种改良推广部门做好技术服务,指导养殖户科学养牛,提高饲养管理水平,降低饲料消耗,增加养殖收益;对从事配种服务人员开展培训,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母牛情期受胎率,缩短产犊间隔,提高基础母牛的利用效率。
八、加强组织领导,提升种公牛站可持续发展能力
种公牛站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关系到我国肉牛和奶牛产业发展的进程。种公牛站机制体制改革事关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涉及职工切身利益。各地要按照国务院《意见》精神,精心组织,规范操作,扎实推进。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按照公平准入、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原则,统筹做好本区域内种公牛站的布局,明确发展思路和主攻方向。国家优先支持改制种公牛站的建设。各地要多渠道争取资金,加大对种公牛发展的支持和引导,稳步推进种公牛站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OO七年十二月十八日
农业部关于加强种公牛站生产经营管理的意见 篇2
加强种畜禽生产经营管理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畜牧法,按照合理布局、强化投入、依法监管、规范发展的总体思路,建立健全良种繁育、良种推广和质量监测体系,切实规范种畜禽市场经营行为,提高种畜禽质量安全水平,维护生产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为现代畜牧业发展提供种源保障。
一、强化种畜禽生产的规划布局
各地要根据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结合区域优势、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科学规划本区域今后一个时期畜禽良繁体系建设重点,既要满足地区发展的实际需要,又要防止重复建设造成资源的浪费。为加快生猪、奶牛品种改良进程,农业部已发布实施了生猪、奶牛遗传改良计划,各地要按照要求细化改良方案,组织实施好本区域生猪、奶牛遗传改良工作,有条件的地区要抓紧制定其他畜种的改良计划。各级畜牧技术推广部门要根据畜牧法的规定,组织开展种畜优良个体登记工作,制定细化登记方案,建立健全优良种畜登记数据库管理平台,向社会推荐优良种畜。
二、规范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
《家畜遗传材料生产许可办法》(农业部2010年第5号令)已经发布,将于2010年3月1日起施行。各地要抓紧做好宣传贯彻工作,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按照规定做好申报材料的审核工作,县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组织好家畜遗传材料生产经营活动的监督检查。各地要按照畜牧法的规定,抓紧制定或修订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审核发放办法。制定出台种畜禽场建设标准,适当提高准入门槛。要规范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发放,不同级别层次的种畜禽场严格区别生产经营范围,种禽场按不同代次分曾祖代场(含原种场)、祖代场和父母代场;种畜场分原种场、一级扩繁场和二级扩繁场,种畜场属于配套系范畴的,可参照种禽场发放。生产经营许可证所列种畜禽,应与即将出版的《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中的品种名称相一致。农业部已建立种畜禽场生产经营许可证网络管理平台,各地要协助做好种畜禽场数据信息报送工作,加快完善全国种畜禽生产信息数据库。
三、加大种畜禽市场监管力度
种畜禽执法是畜牧法执法工作的关键环节。各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按照《农业部办公厅关于扎实推进基层畜牧兽医综合执法的意见》要求,开展基层畜牧兽医综合执法,健全执法机构,完善执法队伍,保障执法经费,配备执法装备,强化执法培训,提高种畜禽执法能力。今年,我部已经启动种畜禽质量安全监测计划,有条件的地区也要组织开展种畜禽质量安全监测工作;种畜禽质量监测中心要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提高对假冒伪劣种畜禽的鉴别能力,为种畜禽执法提供技术支撑。加大种畜禽执法检查力度,建立种畜禽执法互查互促机制。我部将定期、不定期组织开展种畜禽生产经营专项执法检查,各地要经常性开展自查自纠,加大对伪造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无证经营、超范围经营、违法广告宣传、销售假劣种畜禽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同时要严防各类“炒种”现象的发生,避免给行业发展造成冲击,给养殖场户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各地要加强培育新品种、配套系的中间试验管理,未经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新品种、配套系不得推广。各地要实行种畜禽场常态化监管,注重对种畜禽场资质的复检,加强对种畜禽场销售种畜禽出具的种畜禽合格证明、检疫合格证明和家畜系谱“三证”的查验。行业协会要倡导种畜禽行业自律,坚持依法经营,共同维护健康有序的种畜禽市场秩序。
四、稳步推进种畜禽生产性能测定
生产性能测定是种畜禽选育的基础,是提升种畜禽质量的重要手段。鼓励和支持种畜禽场根据选育计划的要求,制定生产性能测定方案,系统地测定与记录种畜禽生产性能指标,确保测定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省级以上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逐步将生产性能测定结果作为种畜原种场和种禽祖代(曾祖代)场生产经营许可证核发的重要参照依据,中央和地方扶持种畜禽场发展的政策或资金要向生产性能测定工作开展较好的种畜禽场倾斜。国家或省级生产性能测定中心要发挥集中测定的优势,根据国家或地区畜禽遗传改良方案的要求,有计划地开展集中测定,确保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公正性和科学性。各地要积极引导奶牛养殖场(区)参与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强化数据分析,为种公牛后裔测定提供评估依据,同时根据测定结果指导养殖场(区)改善饲养管理,做好选种选配,提高奶牛生产水平。种猪生产性能测定中心应围绕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的实施,积极推动场间遗传联系的建立。2012年起没有后裔测定成绩的奶用种公牛,以及2015年起没有性能测定成绩的种公猪、肉用种公牛、种公羊不得参加畜牧良种补贴项目。
五、加强种畜禽进出口审批
引进种畜禽有助于提高我国畜禽生产水平,丰富育种素材、加快育种进程,提升优良种畜禽的市场竞争力。但是,种畜禽引进应与畜牧业发展实际需要相适应,既要保证种畜禽质量,又要避免盲目引进。种畜禽进口坚持“谁饲养,谁申请”的原则。省级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每年12月10日前应向农业部畜牧业司申报下一年种畜禽进口计划,申报数量应与本省区种畜禽场实际生产能力相适应。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认真审查申请进口种畜禽企业的资质,对相关申报材料的完整性和填报数据的准确性严格把关,跟踪评价引进种畜禽的生产性能,防止低水平重复引进种畜禽。各地要严格按照《畜禽遗传资源进出境和对外合作研究利用审批办法》的规定,加强地方畜禽遗传资源监管和出口审核,逐步完善畜禽遗传保护名录,防止资源流失;要密切关注本区域内畜禽遗传资源合作研究利用的情况,严格开展年度审核,并及时将审核意见报送农业部畜牧业司。
六、加强种畜禽场疫病净化工作
动物疫病是影响我国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种畜禽疫病净化工作是动物防疫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对全国重大动物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地要从本地区实际出发,认真研究提出本地区种畜禽疫病净化工作方案。各级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国家种畜禽健康标准和国家动物疫情监测计划要求,抓紧制定本省区种畜禽场监测计划,加强对种畜禽场猪瘟、禽白血病等主要动物疫病的监测。种畜禽场要结合本地情况,着手开展主要动物疫病净化工作,从生产源头提高畜禽生产健康安全水平。
七、加快畜禽品种改良步伐
畜牧良种补贴政策是加快畜禽品种改良的重要抓手。各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强化监督管理,进一步完善项目实施方案和资金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畜禽良种推广网络体系,加快普及人工授精配种技术,确保广大养殖场户受益。要继续组织开展家畜繁殖员、家禽繁殖员等的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生产操作技能。各级畜牧技术推广部门和国家产业技术体系要充分发挥技术支撑作用,协助种畜禽场和企业制定实施畜禽品种改良方案,积极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的畜禽品种改良机制。种畜禽场要强化售后服务工作,加强对畜禽养殖场(小区)和散养农户在畜禽品种改良方面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帮助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八、加大对种畜禽场建设的扶持力度
农业部关于加强种公牛站生产经营管理的意见 篇3
农业部前不久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经营管理体系建设的意见》,要求按照中央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以强化基层农经体系建设为重点,以确保农经职能有效履行为关键,以加强农经队伍能力建设为支撑,加快建设系统健全、责权统一、运转顺畅、充满活力的农经体系,为做好新形势下的农经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意见指出,要全面落实乡镇农经职能,积极参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乡镇要按照确保履行好职能的要求,切实把农经职责落到实处,确保有机构管事,有专人理事,有经费办事。支持鼓励乡镇办好经营站(中心),明确岗位职责,改善工作条件,强化职能履行。已经部署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地_方,农业部门要根据农经事业单位主要承担行政职能的实际和有关法律法规文件授权,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正确划分农经事业单位的类别,争取转为行政机构。尚未部署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地方,继续争取农经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为分类改革打下良好基础。要把加强农经体系建设与开拓创新农经工作紧密结合。在加快发展农经事业中壮大农经体系。要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管理工作力量,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工作力量,加强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工作力量,巩固农民负担监管工作力量,夯实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工作力量,强化指导扶持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工作力量。当前,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创建学习型农经体系,加强农经干部培训。要健全内部管理制度,营造积极向上的农经工作氛围,
(北京孙鲁威)
农业部关于加强种公牛站生产经营管理的意见 篇4
贷后管理是信贷业务全流程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 贷后管理工作,是实现我行信贷业务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我行贷后管理制度日趋完善,但制度执行不到位、工作流于形式、风险防控效能未充分发挥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性改观。为进一步推进贷后管理工作,提高制度执行力,有效防控信贷风险,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营造有利于贷后管理的工作环境
(一)深刻理解贷后管理的战略作用,为加强贷后管理提供强大的思想驱动力。各级行要充分认识到,贷后管理是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的重要一环,只有贷后管理做到位,信贷业务的全流程风险管理才能落实到位。强化贷后管理,在贷款发放后主动防范风险,提早发现风险和及时处理风险,有利于改善信贷资产质量,减少风险成本占用,充分发挥信贷资金的使用效能,增加价值创造。
各级行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念,增强贷后管理也能创造效益的意识,切实转变重投放轻管理的发展方式,从思想和行动上把贷后管理工作放到重要位置,在研究和安排业务发展和业务经营时,将贷后管理作为重要内容,认真进行分析研究,重点进行部署。
(二)信贷前中后台密切配合,为贷后管理创造有利条件。各级行要把贷后管理工作放在全流程风险管理中去把握,强化其他环节工作,促进贷后管理工作的提高。要前移信贷风险管理关口,在贷前严格准入,主动屏蔽风险客户,提高客户质量,减少贷后风险管控的压力。在营销和调查环节,要充分了解和掌握客户的真实情况,为后续环节提供全面准确的决策依据,与客户建立平等互信的合作关系,为贷后管理提供良好的工作基础。在审查和审批环节,要严格把握授信条件,审慎核定授信额度,针对客户风险特征,根据我行可接受的风险控制程度,制订差异化的授信方案和贷后管理要求。
(三)加大资源配置力度,为贷后管理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各级行要根据贷后管理对全行业务的重要程度和贡献度配置相应资源。要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充实客户经理队伍,保证客户经理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完成贷后管理工作。要为贷后管理工作合理配置财务费用,在薪酬分配中充分考虑贷后管理的工作投入,根据贷后管理投入的工作量和工作效果分配合理的薪酬。要为开展贷后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进一步优化贷后管理工作条件。要安排一定的财务费用,用于考核和激励贷后管理工作,对贷后管理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要给予相应的物质或精神奖励。要加大科技支撑力度,不断完善信贷管理系统群(以下简称C3)功能,丰富贷后管理的科技手段,为客户经理查询、分析客户资金账户信息(含账户交易明细)等监管行为提供科技支撑。
二、打造科学有效的贷后管理工作体系
(四)健全贷后管理组织架构,为加强贷后管理提供有效的组织保障。各级行要按照总行授信执行管理工作规划的有关要求,认真抓好贷后管理各层面的组织体系建设。客户部门是贷后管理 的具体实施部门,管户客户经理要按照客户分层经营管理的原则 具体实施贷后管理工作。各级管理行的客户部门主要负责组织和 实施本级行核心客户的贷后管理,并对本业务条线的贷后管理工 作进行指导和监督;经营行的客户部门负责具体实施对辖内所有 客户的贷后管理工作,及时报告重大风险。信贷管理(授信执行)部门要设置承担贷后监管职能的信贷风险经理,主要负责贷后风险在线监控,督促客户部门按规定实施贷后管理。当前,重点是要将信贷风险经理往下延伸推进,在二级分行和支行设置专职的贷后监管岗位,指导和督促贷后管理工作。
(五)明确贷后管理责任,为贷后管理构建科学合理的责任体系。根据客户分层经营管理制度要求,每个信贷客户要逐户确定客户管理行和客户经理(组),由管户客户经理、客户部门负责人和行长等相关人员签订贷后管理责任书,确认贷后管理责任。客户经理(组)承担日常管理、发现和报告风险及受权处理信贷风险的责任;客户部门负责人、分管行长和行长承担贷后管理的组织领导和信贷风险处理决策责任。对上级行的核心客户,前述相关人员也要按规定承担相应贷后管理责任。以上人员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履行贷后管理工作责任,尽职免责。
(六)强化贷后管理队伍建设,为加强贷后管理奠定坚实的运行基础。首先,要通过学习培养、内部选拔、外部引进等多种途径,抓紧充实作为贷后管理主力军的客户经理队伍,使客户经理的管户数量符合制度规定的标准。由于客户经理配备不足,导致贷后管理工作出现重大问题的,要追究相关人员的组织领导责任。要加强客户经理培训,强化资质等级管理,推行持证上岗。科学选配客户经理,使客户经理的工作能力和所管理客户的复杂程度及重要程度相匹配。其次,承担贷后监管职能的信贷风险经理要配置到位。原则上,二级分行至少要配备3名贷后监管风险经理,业务量较大的支行至少要配备2名贷后监管风险经理。
(七)构建矩阵式贷后管理制度体系,为加强贷后管理工作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贷后管理制度建设的目标是在已有制度的基础上,逐步构建矩阵式制度体系。纵向上,以《中国农业银行贷后管理办法》为主体制度,分别制定针对城市个人、“三农”个人、小企业的单项管理办法;横向上,针对管理行的贷后管理工作,制定总行、分行和二级分行客户部门贷后管理的工作职责。适时研究制定针对重点信贷区域、行业、业务品种的差异化贷后管理政策,对贷后管理例会、贷后管理巡检等重点工作制定更加细化的制度办法。各分行结合当地实际,要对贷后管理制度进行细化,在不违背总行基本规定的前提下,对贷后管理制度进行创新。
(八)加快电子化建设,为贷后管理提供便捷有利的电子操作平台。一是加强系统开发。按照现有制度,加快完善C3功能,全面实现放款审核、资金监管、贷后检查、贷后管理例会、押品管理、档案管理等授信执行各环节工作的网上作业。随着贷后管理各项制度的不断完善,C3的开发要及时跟进,满足日益精细化的工作需要。二是加强系统应用,充分发挥系统的功能。要启动贷后管理网上作业,代替传统的手工作业。提高录入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除贷后管理办法要求的制式表格报告外,其他非制式的资料也要扫描录入C3。要提高系统内工作报告(表)的查阅签批速度,保证工作流转及时、传递顺畅。要积极拓宽C3应用外延,完善与其他外部数据的联网查询功能,构建客户各类信息的集中查询平台。
三、突出抓好关键环节和强化主要工作手段,切实发挥贷后管理防范、发现和处置风险的作用
(九)深入贯彻落实银监会“三个办法一个指引”贷款新规,强化支付管理,防范信贷资金挪用风险。首先,做好支付前审核,确保信贷资金按合同约定用途使用。采用受托支付的,要认真执行银监会“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有关要求和我行制度规定,严格按照受托支付标准进行贷款资金的发放与支付,严禁化整为零规避受托支付;在贷款发放前客户部门要对资金用途进行初审,再由放款审核岗进行审核。采用自主支付的,支付审核工作在贷款发放后、实际支付前由客户部门承担,可不经放款审核岗审核。其次,做好支付后跟踪管理工作,及时防范资金挪用风险。督 促客户及时提供资金支付证明材料,并根据客户材料和账户查询 信息,跟踪分析信贷资金流向,研究判断借款人有无挪用行为。对信贷资金被挪用的,要督促客户限期纠正,必要时依据合同采取有效措施化解风险。
(十)加强信贷业务合同管理,提高依合同管贷能力。要按照银监会“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有关要求,进一步加强信贷业务合同管理,全面、准确地界定我行和借款人的权利义务,为贷后管理工作奠定充分、有效的法律基础。在合同订立环节,要正确选用和填制制式合同,针对业务特点拟定严密的非制式合同,合同中要充分体现授信审批内容和管理要求。在合同审查环节,要严格履行审查程序,落实规范性审查工作,重点加强非制式合同的法律审查,确保合同合法合规、规范缜密。在合同履行过程中,要强化履约管理意识,将合同履行和贷后管理进行有机融合,在贷后管理中依据合同争取借款人配合,对未按合同履行义务的借款人,要积极主张合同权利,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纠正、追究对方违约行为,充分维护我行权益。
(十一)严格进行放款审核,消除发放环节风险隐患。各级行要按照规定设置放款审核岗,配备具有专业能力的放款审核人员,可以结合风险经理派驻工作的全面展开,由派驻风险经理承担放款审核职责。要保证放款审核工作的独立性,确保正常业务操作不受干扰。要严格按照信贷批复要求进行放款审核,确保审批方案得到有效落实,不发放有瑕疵的贷款。坚决杜绝未经审核放款、审核未通过放款等现象。要提高放款审核效率,真正为业务经营服务。客户经理要积极配合做好放款审核工作,及时提供完整、规范的放款审核所需资料。在相关信贷检查及贷后管理巡检中,要将信用发放条件是否落实作为检查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发现的违规行为要加大处罚力量,确保放款审核工作严格实施。
(十二)做实贷后现场检查,及时发现和报告风险。各级行客户部门和客户经理要把信贷“三查”之一的贷后现场检查作为贷后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保质保量做实做好。贷后现场检查一定要深入企业,实地查看。要结合财务报表和资金账户变动,详细了解企业订单情况,实地查看生产线开工、仓库存货和项目建设情况,核查生产经营、用水用电及担保等情况,必要时可走访上下游企业和工商税务等部门进行核实。要与企业管理人员进行面谈,深入了解企业动态,分析存在的风险隐患,根据合同条款对存在的风险隐患向客户提出明确的管理要求,通过检查和谈判,提升银企间的博弈地位。客户部门负责人要对现场检查的频次、内容和效果进行严格审核,保证现场检查质量。现场检查后要进行深入的风险剖析,不放过任何风险隐患,对发现的风险信号,要及时揭示和报告。未及时发现和揭示重大明显风险的,要严厉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十三)提升和加强担保管理,确保第二还款来源足值有效。一是要探索建立科学的押品管理机制。建立押品管理岗位资格考试和认证制度,选拔培养内部评估师队伍,逐步实行客户经理、专
业评估人员、高级评估专家三位一体、各司其职、专业评估、独立审
核的押品价值评估新机制。二是要严格执行押品价值贷后重估工 作要求。根据不同种类押品及其风险状况,按照规定频率进行押 品价值贷后重估,客观审慎反映押品价值;做好重估信息的录入工作,夯实押品管理的信息基础;加强对抵押物价值的动态管理,及时采取措施防范和化解押品跌价风险。三是要加强对保证担保的管理。贷款存续期间,各级行客户部门要深入现场,实地调查了解保证人的生产经营情况,定期复测信用等级,多渠道获取保证人的对外担保信息,确保保证人具有担保资格和代偿能力。要重点关注集团内关联企业担保、我行客户之间互保、信用担保公司超能力担保等风险。
(十四)持续改进日常信贷风险在线监控工作。充分利用非现场手段,密切关注全行信贷业务的异常情况,做好风险变动的实时监测,快速灵敏地反映风险。一是要根据内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对重点、热点领域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题风险监控,对2009年以来新发放并形成关注和不良的贷款,逐户认真分析风险成因,研究化解措施。二是要按照区域、行业、客户和不同信贷业务品种,将日常风险监控工作落实到具体岗位和人员,形成全方位、全覆盖的在线监控格局。三是要深入挖掘C3信息资源,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提高风险预警工作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四是要进一步完善在线监控报告与反馈制度,加强上下级行之间风险信息的沟通和共享,形成在线监控合力。
(十五)认真执行贷后管理例会制度,提升例会风险审议水平和决议执行力。要把贷后管理例会打造成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的一个必备环节,按照贷审会的风险审议标准切实开好贷后管理例会,使之成为各级行领导履行贷后管理职责的主要手段。要严格按照规定的内容和频次认真组织召开例会,未按规定召开的要追究有关领导责任。贷后管理例会对会审客户要坚持逐户审议原则,汇报一户、审议一户、决策一户。客户部门要精心准备会议材料,详细汇报客户的贷后相关情况,各参会人员要对每个客户的主要风险点进行细致剖析,充分发表意见,例会主持人要结合审议意见,针对每个客户的风险特点分别制定贷后管理措施,并明确决议执行部门。要发挥贷后管理例会对客户的“体检”作用,充分利用会议审议结果加大潜在风险客户的退出力度,持续优化信贷客户结构。
(十六)提升信贷档案管理水平,夯实信贷管理基础。各级行要坚持信贷档案集中管理的原则,切实做好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的管理工作。要加强纸质档案管理,做好库房建设、人员配备等基础性工作,防堵管理漏洞。实行个贷集中经营的行要逐步将个贷档案上收集中管理。要严格执行档案的移交、保管、销毁和借阅等规定,造成档案遗失或损坏的,要严肃追究有关当事人责任。要加
强电子档案从生成到管理、借阅的全流程管理,按照“谁经办、谁上
传、谁负责”的原则做好电子档案的录入、上传工作,严格执行电子
档案借阅流程,做好档案的保密工作。要拓展电子档案的应用范 围,鼓励使用电子档案,充分发挥电子档案跨时空、快捷、便利等特性。
四、建立三大机制,保障贷后管理工作体系高效运行(十七)建立贷后管理工作的监督机制。首先,落实本级行内 部监督机制,强化信贷管理(授信执行)部门对客户部门贷后管理
工作的横向监督。各级行要为信贷管理部门履行监督职责提供必 要的条件,未单独设置信贷管理部门的经营行,要设置专门的贷后
管理监督岗位,并落实好人员。信贷管理部门要切实履行监督职 责,实现对客户经理贷后管理工作的“贴身”指导和监管。客户部
门应增强贷后管理履职自律意识,主动配合信贷管理部门开展贷 后管理监督。
其次,建立以贷后管理巡检制度为核心的上级行对下级行的 监督机制。要从客户、信贷管理、内控合规等部门选配业务骨干,打造一支相对稳定的贷后管理巡检队伍。要统一巡检标准,逐步 改进巡检方式方法,不断提高巡检的专业化水准,更好地发挥纵向 监督作用。
(十八)建立贷后管理工作的考核机制。首先,要坚持“过程与 结果并重,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原则,制定和完善贷后管理考核指
标体系,并通过日常工作监督、贷后管理巡检、C3在线检查等手
段,广泛收集考核基础数据,对各级行贷后管理工作进行考核。要
将贷后管理工作考核指标纳入对下级行的综合绩效考核,并赋予 相应的分值权重,形成总行至各分支行、机构至个人的考核传导机
—9—制。其次,要进一步落实对客户经理贷后管理工作质量的考核。
要充分认识到,贷款营销全流程是以贷前营销调查为起点,以贷款
收回为终点的过程。贷后管理实质是对客户经营的再认识,也是 后期营销的基础。因此,要将客户经理贷后管理考核结果与绩效 收入的分配结合起来,按制度规定将客户经理不低于20%的绩效 工资收入用于贷后管理考核。
(十九)建立贷后管理工作的部门联动机制。各部门要按照分 工协作的原则切实承担起贷后管理中各自的职责,同时加强联动 协调,保障贷后管理工作体系的高效运转。客户部门在具体实施 贷后管理的过程中,要充分结合贷后监管和风险监控的指导建议,落实贷后管理各项工作,审慎评价贷款风险状况;信贷管理(授信
执行)部门要全面检查和利用客户部门工作记录,深入分析每一个
风险点,提高贷后监管和风险监控的准确性、科学性。各级行要充
分发挥贷后管理例会的平台功能,以行领导为主导,督促信贷前后
台各部门真正参与到例会工作中来,统筹调动各部门有限资源,进
一步提高各部门联动协调效能。
五、针对不同种类客户的特点,突出贷后风险管控重点(二十)创新管理方式,构建“三农”贷后管理风险防控机制。要加强对“三农”信贷业务的研究分析,针对“三农”客户分布散、规
模小、担保难、收益不确定性大等特点,探索更为有效的风险转移
和缓释模式,建立有针对性的风险防控机制。要突出区域和行业 风险研究,实现“三农”信贷业务在不同区域、行业间有选择、有重
点地开展。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加强对“三农”信贷业务的实
时监测,逐步建立适应“三农”不同业务品种特点的风险发现、识
别、传导和处置机制。严格执行三农信贷产品停复牌管理制度,对
—10—超出风险控制目标的机构要采取有效手段,强化风险管控力度。
加紧制定农户贷后管理制度,落实电话回访、逾期信用上门检查等
日常管理要求,探索建立不同区域和产业间的差异化农户贷后管 理模式。要加强对农户贷款的群体性风险研究,完善风险信号特 征库,建立农户贷款风险预警工作机制。
(二十一)构建专业化、集中化的个贷业务授信执行管理机制。要依托城市个贷经营中心,实现个贷抵质押登记、放款审核、会计
放款、档案管理等授信执行环节的集中流水作业,通过集约经营实 现个贷业务重要风险点的专业化、精细化控制,提高业务办理效率
和风险控制水平。个贷中心要为经营行提供在线风险监测分析、贷后资金流向核查、抵押预登记贷款后续追踪、逾期贷款集中催 收、清户撤押等贷后管理服务工作,减轻经营行个贷业务贷后管理
压力,辅助经营行按规定完成其他贷后管理工作,防范化解风险。贷后管理的主要经营职责仍由经营行承担。
(二十二)完善符合小企业客户特点的贷后管理模式,优化客 户结构。要加强对小企业客户所在行业、区域发展趋势的分析,实
现对小企业客户的差异化管理。对发展前景不佳的客户,通过退 出机制实施“新陈代谢”,不断优化小企业客户结构。针对小企业
客户规模小、公司治理不健全以及财务不规范等特点,对企业用水
用电、生产线开工、管理人员变动等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贷后现场
检查,同时加大对客户现金流量、特别是销售款归行情况的监管力
度。针对小企业客户经营不稳定的特点,要适度提高贷后检查和 监管频率,动态掌握客户经营情况,及时揭示可能的偿债风险。针
对小企业客户信息不透明、不公开、不规范的特点,要密切与工商、税务以及押品登记机关等部门的合作,广泛收集客户信息,有效解
—11—决银企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二十三)把握集团客户管理重点和难点,健全集团客户贷后 管理机制。要持续做好集团客户识别、认定和系统标识等基础性 工作,多渠道收集集团客户信息,动态掌握集团客户整体情况,确
保集团客户信息全面、真实、有效。管理行要制订详尽、严密的贷
后管理方案,定期深入集团核心企业进行现场检查,做好集团客户
整体风险防控工作,经办行要做好贷后管理各项具体工作,把控成
员企业风险,并将贷后管理情况及时上报管理行。要搭建灵活有 效的管理行、各经办行间的联动协调机制,实现信息全面共享,避
免因沟通不畅带来的管理真空。针对集团客户普遍存在的关联交 易复杂,资金往来频繁的实际情况,要充分利用现金管理系统等工 具,加强对集团客户的资金监测和账户管理。针对集团客户过度 关联担保的问题,要重点摸清集团客户核心资产总量,严格控制集
团内部互保额度,担保能力不足的要及时追加落实有效担保。二○一一年一月十三日
主题词:信贷业务 贷后管理 意见 抄
送:各审计分局,苏州分行。内部发送:各部室。拟文部门:授信执行部
农业部关于加强种公牛站生产经营管理的意见 篇5
一、公司+农户
字面上看来,就是现代农业园区成立的公司和农户合作,其中合作的方式也不尽相同:1种植外包形式,园区公司与农户签订采购协议,农户种植的蔬果产品园区公司全部或部分收购。这样一方面保护农户的利益,避免较大的风险,另一方面对园区公司来说也省去了很大的劳务,避免庞大的公司体系。2约束避险模式,公司与农户只有土地使用协议,无产品采购协议,公司需要产品时,农户需优先供给公司。这样,农户需自负盈亏,而对于公司来说,既避免了庞大的公司体系,又能降低因产品太多带来的销售风险和损失。
二、公司+公司
现代农业园区成立的公司和另外独立的第三方公司合作,这种模式约束力较小,合作形式也单一,即第三方公司成为园区公司的供货商,提供蔬果产品,种植管理均由第三方公司负责。这种模式的弊端是,名义上是园区公司的生产基地,但对生产环节没有约束力,而销售也不能纳入公司的管理范围。
以上两种管理模式在我看来均没有将效率提到最高,利润也并没有达到理想水平。
下面就我在工作当中所学习到的提出的对生产基地管理的一些看法。
一、销售是王道,对于一个公司,管理模式暂不说(鄙人未曾学过管理课程,甚至管理先关书籍都未曾阅览),产品出来,就是要变成利润,销售出去。对于基地的产品,是蔬果,必须拓宽销售渠道,不一定公司的所有产品都要走高品质,高质量的礼品路线,也可以走些低端产品,比如批发,零售,对于有一定影响力的现代农业园区,拓宽销售渠道,增加销售量并非难事,所以销售是王道。
二、基地管理很重要,对于基地的管理,可以采用多种模式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园区公司管理一部分,与农户或第三方公司合作,多种模式相结合,这样,对公司来说很多相关的认证管理,出口备案等工作可以很顺利;另一方面,可以最大程度上保护公司的利益,降低生产风险。而对于农户或第三方公司来说,也可以很大程度上保护他们的利益,降低风险。对于基地管理的负责人,鄙人愚见,应由销售负责人一同负责基地的生产,这样也就不存在先销售量还是先种植产品的问题了。
农业部关于加强种公牛站生产经营管理的意见 篇6
【文件来源】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加强安全生产行政复议工作的意见
(安监总政法〔2006〕26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各省级煤矿安全监察局:
2006年12月2-3日,国务院召开了全国行政复议工作座谈会,国务院领导同志作了重要讲话。会议总结交流了《行政复议法》实施以来全国行政复议工作的情况,分析了新形势对行政复议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研究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预防和化解行政争议健全行政争议解决机制的意见》和中央领导同志有关批示精神,加强和改进行政复议工作的措施,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在有效化解行政争议、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领导同志重要讲话和全国行政复议工作座谈会精神,加强安全生产行政复议工作,促进依法治安,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切实增强做好行政复议工作的政治责任感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又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安全生产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随着各项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措施的逐步落实和监管执法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许多矛盾以行政复议的形式反映出来,安全生产领域行政复议案件呈现增多的趋势。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行政复议是把解决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重要制度,是有效解决行政争议、化解矛盾的法定机制。加强行政复议工作,是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是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是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内容,是促进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手段,是实现依法治安、重典治乱的重要保证。行政复议是根据行政复议申请人的请求,由行政机关自我纠错的一种机制。加强行政复议工作,依法有效解决行政争议,有利于政府全面履行职能特别是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提高行政机关依法、科学、民主决策的水平,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行政执行力。行政机关能否依法运用行政复议制度处理好工作中产生的矛盾和纠纷,是衡量行政能力和自身建设水平的重要尺度。通过行使行政复议制度赋予的层级监督权,上级政府和部门可以直接纠正下级政府和部门违法或者不当的行政行为,特别是侵害群众合法权益的行政行为,保证政策法规的统一,做到政令畅通、令行禁止。
进一步做好行政复议工作是新形势的迫切要求,要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切实增强做好行政复议工作的政治责任感,把加强行政复议工作放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安全发展的大局中来思考、来开展、来推进,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抓紧抓好。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要服从服务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大局,提高对做好行政复议工作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围绕本地区、本系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和监督执法的重点,高度重视,做好行政复议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复议为民”,忠实履行行政复议职责,依法、公正、高效地解决行政争议。要围绕安全生产工作中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完善行政复议制度,建立健全公正合理、高效便民、监督到位、保障有力的行政复议体制和运行机制,力争把大部分行政争议化解在基层、化解在初发阶段、化解在行政系统内部。要建立畅通的行政复议渠道,认真受理行政复议案件。要提高行政复议案件的办案质量,努力做到“定纷止争、案结事了”。要创新行政复议方式方法,提高解决行政争议的效率。要加强基层行政复议能力建设,提高行政复议总体水平。要不断完善行政复议制度和机制,进一步规范行政复议行为。
二、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扎实做好安全生产行政复议工作
(一)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要切实把行政复议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积极推进。要建立健全各级行政复议责任制,把行政复议工作纳入工作绩效考核体系。要建立行政复议局长负责制,具有行政复议受理职权的安全监管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的主要负责人是本机关行政复议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应当积极支持和督促行政复议机构依法办理行政复议案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级行政复议机构和相关内设机构也要建立健全行政复议责任制,做到责任到岗、责任到人,各司其职,相互配合。
(二)积极受理、公正审理行政复议案件,提高行政复议案件办理质量。具有行政复议职权的安全监管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要严格依照《行政复议法》规定的行政复议范围,积极受理行政复议案件。凡是符合法定受理条件的,都要依法受理,不得推诿扯皮,拖延不办;对不符合法定受理条件或者应当通过其他途径解决的,也要认真说明情况并为当事人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不能简单从事、一推了之。
(三)提高行政复议办案质量,化解纷争。要坚持以公开求公正、以公正促稳定的法治理念,不断提高办案能力和水平,依法公正审理案件。在案件审理过程中,要努力把握好保护当事人权益与维护公共利益的关系、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关系、合法性审查与适当性审查的关系、实体法与程序法的关系。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认真调查取证,提高办案质量,使每一件行政复议裁决都能够成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铁案”,不留“后遗症”。
(四)加大指导监督力度,确保行政复议工作整体推进、协调开展。上级安全监管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不仅要对行政复议工作进行谋划部署,更要加强对下级安全监管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行政复议工作的指导、协调和检查督促。要通过建章立制、请示答复、交流经验、信息沟通、工作检查、要案监督等方式,加强基础建设,全面推动行政复议工作。总局将组织制定《安全生产行政复议工作规定》和修订《煤矿安全监察行政复议规定》。各省级安全监管局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以下简称各省局)要组织制定行政复议的工作制度、工作程序、工作规则和考核办法,做到行政复议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守。
(五)加强行政复议机构和队伍建设,为行政复议工作提供组织保障。具有行政复议职权的安全监管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行政复议机构和人员配备问题。要抓紧配备、充实和调剂行政复议人员,把政治思想好、业务能力强、有较高法律素质的干部充实到行政复议机构中来,承办案件的行政复议人员应与行政复议工作任务相适应。省局应有专门的行政复议机构,配备行政复议人员1―3人。市级安全监管局应当明确承办行政复议的机构,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行政复议人员不少于1人。要重视行政复议人员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行政复议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工作能力和办案水平。
三、组织行政复议工作检查,处理好行政复议案件
按照国务院领导同志的要求,从现在起到2007年春节前后要组织一次行政复议包括行政应诉的工作检查。各省局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研究确定检查工作方案和实施措施,组织一次行政复议工作检查,于2007年2月10日前向安全监管总局写出书面报告。
(一)检查方式以全面检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各省局要组织有关市、县安全监管局和地区煤矿安监分局进行自查或者互检。重点检查在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高危企业的发证和关停工作中的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案件的办理情况。安全监管总局和国家煤矿安监局将对重点省区的行政复议工作情况进行抽查。
(二)检查内容以行政复议案件办理情况和存在的突出问题为主。省局要对本地区已经提出的行政复议案件和行政应诉案件的办理情况进行检查。对典型案例以及可能出现的行政争议、行政诉求和突出矛盾要及时进行剖析,总结经验教训,采取积极主动的对策和措施,防止矛盾激化。对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当事人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依之于法,做好耐心细致的说服解释工作,以化解纷争,防止和减少行政争议。
(三)及时提出加强行政复议工作的措施和建议,改进行政复议工作。各地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当分析原因,提出整改的措施和建议。要进一步加强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增强监督执法人员“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侵权须赔偿”的法律意识和依法行政的自觉性。要完善行政执法和行政复议责任考核体系,快速高效、简易便民地办理行政复议案件,提升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执法机关的公信力和执行力。
二○○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农业部关于加强种公牛站生产经营管理的意见 篇7
一、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草原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 准确把握当前草原工作面临的形势
进入新世纪以来, 国家大力推进草原保护建设, 实施草原重大生态工程, 集中治理生态脆弱和严重退化草原, 成效显著。目前, 草原生态发生了积极变化, 全国草原生态环境加速恶化的势头初步遏制, 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牧民收入持续增长, 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草原牧区发展仍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 草原生态环境整体仍在恶化, 载畜能力大幅下降;草原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仍很落后, 效益低下;草原自然灾害频繁, 防灾抗灾能力薄弱;牧民收入水平低, 增收难问题突出。草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 不仅制约着草原畜牧业发展和牧民增收, 影响着牧区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 而且直接威胁到国家生态安全, 草原保护建设各项工作亟待进一步加强。随着国家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草原生态优先的战略定位进一步确立, “十二五”时期将是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的重要机遇期, 也是推进草原生态环境实现整体好转的攻坚期。必须立足草原牧区实际, 坚持科学发展, 集中力量解决草原牧区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提高草原牧区生态文明水平, 增加可持续发展能力。
2. 统筹推进新时期各项草原工作
做好草原工作, 是中央的要求, 社会的期望, 牧民的期盼。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施生态优先战略, 按照“保护草原生态、转变发展方式、促进草畜平衡、推动转移就业”的基本工作思路, 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 尽快扭转草原生态持续恶化的局面, 提高草原生产能力, 促进草原可持续利用。从2011年开始, 国家将在重点草原省份全面启动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 实施禁牧补贴、草畜平衡奖励、牧民生产补贴、牧区教育支持和绩效考核奖励。这是一项大政策, 落实这项政策给草原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抓好重大草原生态工程建设的同时, 扎实推进草原承包、草畜平衡、监督执法、监测预警和科技进步等管当前、利长远的各项工作, 把中央的各项惠牧政策切实落实到草场牧户。
二、扎实推进和完善草原家庭承包经营制度
1. 明确草原权属
明晰草原所有权、确定草原使用权是深化牧区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也是落实草原各项制度的基础。力争用五年左右时间, 基本完成权属明确、管理规范、承包到户的草原承包经营体制改革任务。加强草原资源调查勘测, 确定草原土地类型和四至边界。结合基本草原划定工作的开展, 进一步明晰草原的权属关系。按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法》、《草原法》的规定, 依法开展草原登记, 实现“草定性、地定权、人定心”, 充分发挥牧民保护草原的主体作用。
2. 落实草原承包经营制度
将草原承包到户, 明确草原承包者的权利义务是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前提。只有草原承包到户, 各类草原补贴才能落实到牧户。目前尚未实行草原承包的, 要尽快落实到户, 签订承包合同;已承包到户的, 要进一步规范承包合同内容, 特别要明确承包经营者落实草畜平衡、保护草原生态的义务和责任;实行联户承包的, 要尽快在承包合同中确定联户成员的具体权益和责任。
3. 规范承包经营权流转
要加强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 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的基础上, 完善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明确流转的程序、条件、方式及用途。建立健全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规程和流转合同登记备案制度, 指导草原流转合同的订立, 建立流转合同档案, 规范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 维护流转双方合法权益。加强对草原流转情况的调查研究, 及时掌握动态。强化对草原流转的监督管理, 防止以草原流转为名, 擅自改变草原用途。
4. 强化承包管理
要完善草原承包合同管理, 各地核发的草原所有权和使用权证应统一式样, 承包合同应确保内容齐全规范, 数据准确无误, 做到图、表、册一致, 人、地、证相符。加强档案管理, 准确、完整、及时地收集整理草原承包合同、牧户承包情况图表、原始文字记录等档案资料, 归档保管。建立草原承包电子档案, 实现草原承包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尽快建立草原纠纷调处机制, 充分发挥草原监理机构的作用, 引导农牧民通过人民调解、行政调处等途径, 依法解决草原承包纠纷。
三、严格落实草畜平衡制度
1. 核定草原适宜载畜量
各地要结合本地区天然草原生态及生产力状况, 加快确定草原适宜载畜量标准, 核定草原载畜量, 明确草原使用者或承包经营者的放牧牲畜数量上限, 为落实草畜平衡奖励打牢基础。制定草原载畜量标准或者核定草原载畜量时, 应当充分听取草原使用者和承包经营者的意见, 组织专家进行论证, 确保草原载畜量标准和草原载畜量核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 制定减畜计划
各地要根据核定的载畜量, 制定明确的减畜计划, 确定减畜数量, 规定减畜时间进度, 并逐级上报备案。要将减畜额度落实到村、到户, 对落实减畜计划、实现草畜平衡的牧户及时兑现奖励资金, 确保牧民减畜不减收。
3. 尽快实现草畜平衡
各地要制定完善草畜平衡核定办法, 建立草畜平衡目标管理责任制, 逐级签订草畜平衡责任状, 明确领导责任。要实行草畜平衡公示制, 发挥牧民的自我监督和社会监督作用。各地要切实采取措施, 杜绝超载过牧。
四、继续强化草原执法监督
1. 加强草原监督管理
各地要高度重视草原监理机构执法监督条件和能力建设, 配备必要的执法监督装备, 提高监管能力。各级草原监理机构要做好草原承包、草原禁牧休牧轮牧、草畜平衡制度的具体落实和管理工作, 加强对草原基础设施的管护。严格草原资源管理, 保护草原建设成果。积极配合有关部门, 加快制定草原植被恢复费征收标准和征收办法, 力争从2011年开始依法开展草原植被恢复费征收工作, 确保资金取之于草原用之于草原, 促进草原生态修复。
2. 加大对草原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
要在依法打击各种破坏草原、损害牧民合法利益行为的同时, 加大对草原禁牧休牧制度、草畜平衡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 对禁牧区、休牧期的牲畜放牧情况实行常态化巡查, 定期核查草畜平衡实施区放牧牲畜数量, 对违反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管理规定的行为做出纠正或处罚。要创新执法方式, 重点查处和曝光一批大案要案, 震慑不法分子。
五、不断加强草原监测预警
1. 加强草原监测
草原监测是确定草原生产能力、核定草畜平衡的基础, 是评估政策效果的重要手段。要针对当前草畜平衡、草原生态方面监测工作比较薄弱的问题, 丰富完善草原监测指标体系, 改进监测方法和手段, 优化监测指标, 创新监测方法。在稳步推进国家级草原固定监测点建设的同时, 各地要规划设置数量适宜、分布合理的省级、县级草原固定监测点。规范固定监测点的运行和管理, 定期开展草原固定监测工作。抓紧开展草原本底调查, 摸清政策实施基年的草原基本状况。加快开发监测预警信息系统, 提高草原监测数据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及时编制监测报告, 发布监测信息, 客观反映草原植被生长、草原生产能力、草原生态、草原灾害、草原生态工程效益等状况和变化情况, 为评估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效果、完善草原扶持政策、加强草原监督执法等提供科学依据。
2. 强化草原火灾预警
加强草原火灾监测预警, 是做好草原防火、保护植被恢复成果的重要保障措施。要加强与气象部门、科研单位合作, 开展草原火灾监测预警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 提高监测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在做好草原火灾监测预警的基础上, 继续加强草原防火预案制度、物资装备、通讯指挥、应急队伍等方面的建设, 努力提高对草原火灾的综合防控能力。
3. 完善信息预警机制
加强对草原生产和生态变化规律的研究, 认真开展草原生产生态形势分析和预测, 对可能出现的重大形势、趋势变化做出预报预警。建立信息发布制度, 健全信息发布平台, 强化信息预警, 提出应对措施。积极引导农牧民做好人工草地建设、饲草料储备、畜群结构调整、牲畜出栏和草原灾害防治等工作, 不断提高草原科学管理和风险应对能力。
六、大力推进草原科技进步
1. 加强草原科技创新
要以牧草产业技术体系为依托, 围绕草原植被恢复和牧民生产方式转变, 开展优质高产牧草和抗性牧草品种筛选、人工草地建植、划区轮牧模式、放牧季与非放牧季家畜补饲和结构优化、草原现代家庭牧场建设、草原鼠虫害防控、退化草原治理、草原保护建设成效分析评估等研究工作, 尽快开发出一批自主创新的科技成果。
2. 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推广
要以草原技术推广机构和牧草产业技术体系为主, 根据不同的草原保护建设项目, 做好适用技术的筛选、集成和展示工作。加快优良牧草高产栽培、退化草地补播改良、轮牧休牧、舍饲圈养、遥感应用、全球定位等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草原保护建设科技综合示范区建设, 加大引导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3. 加强人才培训培养工作
要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和培训需求, 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观摩会、科技入户、科技书屋等形式, 加强对农牧民和基层草原管护员的培训, 提高其发展现代生态畜牧业、开展多种经营和管护草原的能力。加强草原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加快草原实用人才培养, 满足草原建设工作的需要。
七、切实加强草原工作的组织领导
1. 落实工作责任
各地要根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行“目标、任务、责任、资金”四到省的要求, 落实属地管理责任。要把草原工作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明确工作分工, 落实具体责任, 建立统一领导、各司其职、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 保证处处有人管, 事事有人抓, 切实把草原扶持政策落到实处。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 逐级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办法, 细化明确考核指标, 做到奖罚分明。建立健全督查制度, 对政策落实施行全过程监控, 确保政策不走样、不缩水。
2. 建立健全工作保障体系
要尽快建立机构设置合理, 队伍结构优化, 设施设备齐全, 经费保障有力的草原工作体系, 积极协调有关部门, 妥善解决机构、编制、人员、经费等问题。在草原面积较大、草原生态脆弱的县级以上行政区域要建立草原监理机构, 明确管理职责、充实监理队伍。已经设立监理机构的地方, 要进一步理顺体制、完善机制。加强草原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明确公益性定位, 健全基层服务网络, 创新服务方式, 提高服务质量。对禁牧、减畜和实施生态移民的牧户提供生态管护公益岗位, 逐步建立一支以牧民为基础、覆盖所有草原的基层草原管护队伍。
3. 形成工作合力
各地要加强调查研究, 广泛听取意见, 积极争取发展改革、财政、教育、科技、劳动保障等部门的支持, 尽快制定草原保护建设政策落实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严格按照实施方案, 一抓到底, 要全面开展动员部署, 组织落实, 监督检查, 及时发现新问题, 及时加强和改进相关工作, 切实保障各项任务按期完成。
4. 加强舆论宣传
要充分运用广播电视、入户宣讲、政策明白纸等多种形式, 大力宣传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等草原扶持政策, 使广大农牧民群众充分了解政策内容, 增强保护建设草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广泛宣传草原在国计民生和生态文明建设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大力宣传草原保护建设的政策法规和发展成就, 提高全社会关心草原、爱护草原的意识, 使草原生态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
各地在贯彻落实本意见过程中, 如有问题或建议, 请及时与农业部畜牧业司草原处联系。
联系人:李维薇
电话:010-59192874
【农业部关于加强种公牛站生产经营管理的意见】推荐阅读:
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业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的实施意见11-15
农业部公告第829号农业部《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颁发目录(200701)10-04
关于扶持都市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10-20
平湖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创新培育农业经营主体的实施意见07-24
农业部、公安部关于在农资打假中做好涉嫌犯罪案件移送工作的意见08-28
湖北省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意见09-12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08-29
关于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承包和技术服务工作的意见07-03
农业生产经营模式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