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承包和技术服务工作的意见

2024-07-03

关于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承包和技术服务工作的意见(通用6篇)

关于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承包和技术服务工作的意见 篇1

关于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承包和

技术服务工作的意见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高新区、##新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

为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人员的作用,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现就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承包和技术服务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xxxx”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产业化、现代化为目标,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培育壮大农村五大产业体系为重点,整合农业科技人才资源,创新科技促农服务机制,大力推广普及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积极促进农业增长的方式转变,努力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开展农业技术承包和技术服务的内容及形式

组织农业科技人员,开展种养基地技术指导和项目承包,或采用技术入股、租赁、合作开发经营和领办、创办规模化种养基地等形式参与农业项目开发、生产和经营活动。技术承包可以是单项的,也可以是综合的;可以是生产型的,也可以是流通型的;可以是季节性的,也可以是常年性的。

农业系统各单位可将本单位农业科技人员的专业特长等情况向项目单位推介,有关县市区、乡镇也可根据当地规模化种养基地发展情况向农业系统单位提出人才需求。农业科技人员与被服务单位实行双向选择,按照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签订技术承包或技术服务合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形成利益共同体。

农业科技人员与项目单位签订的承包和服务合同,分别送主管部门、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和科技特派员办公室登记备案。

三、开展技术承包和技术服务的农业科技人员的职责

(一)对承担的技术承包和技术服务项目按生产年度制定工作方案,并搞好全程服务。

(二)大力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搞好基地农民的技术培训。

(三)积极牵线搭桥,促使科研单位、高等院校、骨干企业同农民直接携手合作,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

(四)收集和掌握国内外同行业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信息和产业发展、市场供求、价格等方面的动态,及时为广大农民提供咨询服务。

(五)对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难题,帮助制定解决办法和措施,认真抓好落实。

四、有关政策

(一)领办、创办规模化种养基地、参与技术承包和技术服务的农业科技人员在原单位的编制、职级、工资、福利等待遇不变。原单位应从业务经费中拿出部分资金,用于解决科技人员在技术承包和技术服务期间的合理费用。

(二)对农业科技人员领办、创办和承包服务具有较高经济社会效益、较大辐射带动作用的种养项目,按照市政府有关政策规定给予扶持。

(三)从市科技三项经费中拿出一定数额资金,支持技术承包和技术服务项目。

(四)对参加技术承包和技术服务的科技人员实行单独考核,由市人事局、监察局、科技局、财政局、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各主管部门联合进行。对成绩突出、年度考核优秀人员,市政府给予表彰奖励,同时在职称晋升、评选济宁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学科带头人、首席技师等方面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对因服务不到位、技术指导失误等导致经济损失或带来不良影响的,视情提出批评、扣发当年奖金;造成严重损失的,取消当年评先树优和职称申报资格。

五、组织领导

农业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承包和技术服务工作是一项惠及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市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市科技局、市科协等部门负责农业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承包和技术服务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指导。农业系统各部门、单位要把组织农业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承包和技术服务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抓紧抓好。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办法,加强对农业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进一步提高其专业素质、服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开展农业技术承包和技术服务的科技人员日常管理以原单位为主,原单位要保证科技人员在被服务单位的工作时间,并不得随意调换和安排其他工作。被服务单位要对从事农业技术承包和技术服务的科技人员在工作、生活等方面提供方便,主动协调好各种关系。报社、电台、电视台、网络等新闻媒体要广泛宣传农业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承包服务活动的意义,引导农业科技人员积极参加技术承包和技术服务。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合作,为农业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承包和技术服务创造良好环境。农业科技人员要充分利用承包和服务项目的示范效应,带动周围地区和群众一起发展,共同致富。

二oo五年八月十二日

主题词:农业科技服务意见

抄送:市委各部门,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市法院,市检察院,济宁军分区。

济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年8月12日印发

关于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承包和技术服务工作的意见 篇2

一、深刻认识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要意义

近些年来, 我国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稳步推进, 农业机械化技术集成创新, 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应用, 技术领域进一步拓展, 推广机制不断创新, 为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 建设现代农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当前, 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 农业机械化正处在加快发展、改善结构、提升质量、拓宽领域的重要阶段。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农业机械是农业科技的物化载体, 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有利于实现农机农艺融合、农机化与信息化融合、加快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技术体系;有利于加快推广农机化先进适用技术, 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有利于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不仅关系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而且关系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各级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和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机构要认真实施《推广法》,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充分认识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要意义, 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在推动农业技术集成、节本增效、推动规模经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二、进一步明确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1. 指导思想

更加自觉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紧紧围绕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 以加快农机化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 以促进农机与农艺融合、农机化与信息化融合为着力点;切实贯彻落实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强化国家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机构公益性职能;加强推广体系建设、人才队伍建设、设施条件建设和推广工作规范化建设;提升推广服务能力和效率, 加快增产增效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为重点的农机化技术普及应用, 为推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和建设现代农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 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 社会参与。实行公益性推广与经营性推广分类管理, 明确国家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机构的公益性定位,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广泛吸引科研、教学、企业、社会经济组织和个人等多种社会力量投身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事业。

———坚持试验示范, 农民自愿。试验先行, 加大试验力度, 确保技术先进、适用和安全, 维护农民利益。尊重农民意愿, 维护农民选择和应用技术的自主权。通过典型示范, 政策引导, 广泛开展宣传和培训, 调动农民应用技术的积极性。

———坚持机制创新, 提高效率。创新完善机制, 推动农机与农艺技术融合, 农机化与信息化融合, 技术推广与经营方式协调发展。鼓励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先进手段创新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方式方法, 提高推广效率。

———坚持因地制宜, 注重效益。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禀赋、耕作制度和经济条件, 采取适宜的技术路线。兼顾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注重生态效益,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坚持突出重点, 全面推进。选好重点区域, 抓住薄弱环节, 把握主推技术, 集中优势资源, 扶强带弱。尊重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规律, 以点带面, 促进全面发展。

3. 总体目标

“十二五”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进一步完善, 推广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 增产增效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机械化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 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作物机械化薄弱环节实现明显突破, 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服务到位的农机装备广泛应用, 装备结构明显改善, 为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和装备保障。

三、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1. 强化机构建设

强化主体, 依法确立推广机构的公共服务性质, 明确公益性职责, 因地制宜地建立健全县、乡镇或区域国家推广机构, 确定机构人员编制, 按规定的比例设置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实行乡镇推广机构以县级推广部门管理为主或以乡级政府管理为主、县级推广部门业务指导的管理体制, 加快建立起机构健全、职责明确、运行高效、服务到位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机构。

2. 强化队伍建设

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 落实推广机构人员编制数量和结构比例, 健全完善队伍。全面推进人员聘用管理, 明确上岗条件和人员进出考评机制, 实施基层农技推广特岗计划, 鼓励和引导农科大学生从事基层推广工作, 不断优化队伍结构。广泛开展学历提升教育、分层分类定期培训、实施好万名农技推广骨干培养工程, 不断更新知识、提升素质。

3. 强化条件建设

制定基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机构建设规划, 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等政策措施, 加强基层推广机构办公条件、设施设备、试验示范基地等建设, 着力提升基层农机推广机构条件能力, 确保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人员工作有场所、服务有手段、下乡有工具, 为广大农民提供及时、便捷、高效的服务。

4. 强化多元服务

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农民多领域、多样化、全方位的服务需求, 完善制度措施, 引导科研教学单位成为公益性技术推广的重要力量, 深入基层开展技术指导咨询服务, 解决农业生产一线的实际问题。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企业、群众性农机科技组织及其他社会力量的推广作用, 多渠道为农民提供各种形式的农业产前、前中、产后全程服务, 提高农民应用技术的组织化程度。

四、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

1. 加强示范区建设

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建立试验示范基地。集中人力、物力、财力, 把示范区建成方便试验、具备示范、利于宣传的基地。建立完善农业机械化技术先进性、适用性和安全性等试验评价的方法, 为开展试验示范提供支持。

2. 强化试验示范

立足农业生产实际需要, 选择引进技术, 认真组织试验, 探索适合当地机械化生产的工艺流程、技术模式, 确定主推作物品种、农机化技术和成熟机型。广泛布点示范, 展示示范效果, 以点带面, 引导农民自觉应用。

3. 注重培训指导

通过培训, 使基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人员掌握技术要点、学会技术推广方法, 指导农民掌握技术要领、正确操作使用机具。发挥专家、技术推广骨干作用, 及时提供技术咨询服务, 解决农民疑难问题, 加快农业机械化技术普及应用。

4. 实行全面推进

以主要粮食作物关键环节为重点, 加强技术集成示范, 加快实现瓶颈技术突破。围绕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 因地制宜推广重点环节机械化技术, 加快提升经济作物、畜牧水产养殖业、林果业、草业、种业、农产品初加工业、设施农业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机械化水平。

五、不断创新完善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机制

1. 创新完善协作机制

突出“一主多元”整体作用发挥, 运用行政工作协调、重大项目集聚、市场机制引导等有效手段, 努力打破部门、地域、单位界限, 统筹配置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资源, 推进国家农机推广机构、农机科研教学单位、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企业在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中联合协作, 形成产学研推紧密结合、公益性推广与经营性推广优势互补、专项服务与综合性服务良性互动的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新机制。

2. 创新完善运行机制

建立完善工作责任制度, 将法定的推广服务职能细化落实到每个岗位人员, 明确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时间和服务要求。建立完善工作考评制度, 以机构职能、岗位职责、工作目标、工作实绩等为依据, 量化考核指标, 制定考核办法, 加强对机构和人员的考评。建立完善激励制度, 将推广人员的考评结果作为绩效工资兑现、职务职称晋升和聘任、续签聘任合同、调整岗位、技术指导员补助、学历提升、知识更新培训和评先评优的主要依据。

3. 创新推广服务方式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 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农机110、手机短信等现代服务手段, 不断探索建立高效、便捷、实用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服务信息平台, 推进技术服务信息化、农机化与信息化融合, 提高推广服务效率, 促进先进农业机械化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快速转化应用, 尽快形成生产力。

六、切实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的组织领导

1. 摆上重要位置, 落实工作责任

各级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的领导, 把推广工作纳入农业机械化工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并将条件能力建设纳入当地农业机械化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 科学谋划, 强化措施, 抓出成效。各地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 认真研究提出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的指导意见, 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机构的技术支撑作用。农业机械化鉴定、监理、培训等机构要根据各自职责, 与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机构密切配合, 共同促进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各级农业机械化推广机构要围绕全面履行职责, 切实加强自身建设, 落实工作责任。

2. 落实政策法规, 完善保障措施

要认真贯彻《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技术推广法》、《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 制定相配套的地方性法规或实施办法, 促进各项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技术推广及体系建设扶持政策措施的落实。要积极协调落实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一个衔接、两个覆盖”政策, 改善基层人员待遇水平和工作条件。要依法保障推广人员的合法权益, 调动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的调控作用, 把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与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紧密结合, 优先保证重点和薄弱环节作业机械购置补贴。积极推动扩大农机作业补贴范围, 加大技术推广应用补助力度, 调动农民应用先进农业机械化技术的积极性。

3. 加大资金投入, 强化项目带动

要积极协商、落实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机构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 加强基层推广机构条件建设, 确保推广工作正常运转。要科学谋划项目, 发挥项目带动作用, 促进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示范推广条件改善和技术应用。要加强农业装备自主创新重大项目的科学论证和立项工作, 着力研制适合农业生产需要的农业装备, 突破农业机械化技术瓶颈。实施好农业技术试验示范专项 (农机) 经费项目、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规划项目、阳光工程农机培训项目, 不断加大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投入。依托实施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 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服务设施建设, 提高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公共服务能力。

4. 加强信息宣传, 营造良好环境

关于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承包和技术服务工作的意见 篇3

继续教育是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接受继续教育,是专业技术人员的权利和义务。加强继续教育工作,对于建设高素质、创新型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作用。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全面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和《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的要求,现就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建设学习型社会、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要求,紧紧围绕《规划纲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高层次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为重点,有计划、分领域、分类别、分层次开展大规模的继续教育活动,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大力提升继续教育地位,加强继续教育基础,完善继续教育制度,提高继续教育质量,不断增强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推动继续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目标任务

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建设工作体系,形成运行机制,实现全员培训。进一步建立政府人事部门主管、业务部门实行行业管理、用人单位和施教机构为实施主体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体系;逐步形成以需求为导向,政府主导与单位自主相结合,个人履行义务与自觉自愿学习相结合,各方面积极性充分发挥的继续教育运行机制;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和经费投入,逐步实现专业技术人员全员继续教育,使他们得到与科技进步、岗位要求和个人发展相适应的培养与训练,知识结构及时更新,创新能力全面提高,为实施《规划纲要》、增强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有力支撑。

二、以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为重点,开展大规模的继续教育活动

(一)加快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

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是列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一项重大人才培养工程。工程涉及的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信息技术、能源技术和现代管理五大领域,与《规划纲要》明确的重点领域密切相关。各级人事部门和各领域牵头主管部门、协会要从落实“十一五”规划和《规划纲要》的高度,按照工程的总体部署,加强统筹协调,完善政策措施,狠抓项目落实,加快实施进度,确保完成培训300万名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任务。

(二)大力开展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继续教育

紧紧围绕《规划纲要》确定的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重大专项、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等方面的主要任务,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继续教育,着力培养造就一批高层次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科研、工程项目承接单位要结合实施中的重大理论、技术、工艺和管理等方面的课题,推出一批创新攻关与培养训练相结合的科目,实现项目、资金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配合实施“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等人才培养工程开展继续教育,“十一五”期间对工程国家级人选轮训一遍,着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并通过他们的影响、辐射和带动作用,形成优秀创新团队。

(三)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

各级人事部门要会同教育、科技等行业主管部门根据各地区、各行业领域实际,制定继续教育规划。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好需求预测,确定重点领域,明确目标任务。认真分解落实各项任务,加强监督检查,解决好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人事部门在政策上要积极支持各专业领域的继续教育,根据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农业等主要专业领域科技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实际,研究制定具体政策措施,分类推进继续教育工作。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社会工作人才继续教育,加快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提高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配合有关部门实施国防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加大对国防科技人才培训力度。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继续教育工作,遵循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成长规律,重点培养一支德才素质好、发展潜力大的中青年专家队伍。

各级人事、教育、科技部门要适应建设学习型社会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需要,加强统筹规划和整合资源,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学科综合、科研项目和人才汇聚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形成开放式的继续教育网络,为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提高素质和能力提供高质量的继续教育服务。

(四)组织实施专业科目和公需科目培训

专业科目培训是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主要由各行业主管部门组织,施教机构和用人单位具体实施。专业科目培训要立足科技前沿,体现专业发展趋势,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专业科目培训学习,使广大专业技术人员掌握本专业的最新科技理论和方法,了解发展动态,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全面提高业务素质。各级人事、教育、科技部门要积极配合各专业领域主管部门,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有关培训机构的优势,制订、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汇聚优势培训资源,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培训项目,提供优质的继续教育服务。

公需科目学习是专业技术人才拓展知识、开阔眼界、启发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公需科目培训

由人事部门会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开展。人事部会同有关部门每年开展一到两门公需科目的培训,各级人事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也可开展一些具有特色的公需科目培训,供广大专业技术人员选修。公需科目的学习一般不超过国家规定继续教育总学时的三分之一。

(五)加强企业继续教育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技术改造、科技创新及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以提高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广泛开展企业继续教育活动。政府人事部门要针对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继续教育动力不足、资源匮乏、信息不畅等问题,加强指导扶持,积极提供政策、项目和信息等服务。充分发挥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机构在企业继续教育方面的作用,使其成为培养企业高层次人才的基地。要按照国家有关企业技术开发费税前扣除管理规定,落实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经费。

(六)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继续教育

政府人事部门要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继续教育工作的指导、服务和监督。在制定规划时,要通盘考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对人才的需求和培养。建立适应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自身特点的继续教育模式,帮助他们培养急需人才,促进继续教育工作协调发展。政府实施的继续教育项目和掌握的继续教育公共资源,要面向社会各类经济组织、所有专业技术人员平等开放。

三、加强法制建设,推进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制度化和法制化

(一)积极推动法制化进程

加快研究制定《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继续推动地方和行业部门继续教育法规制度建设,使我国的继续教育工作逐步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轨道。

(二)建立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完善继续教育登记制度,各级人事部门要会同行业主管部门通过证书、学习档案、网络管理等方式,连续记载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基本情况,规范登记内容和要求。专业技术人员每人每年脱产或集中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累计应不少于12天或72学时。有条件的地方、部门和单位可以实行学分制,实行网络化和量化管理。实行继续教育评估制度,对企事业单位继续教育总体工作、责任目标、活动过程内容、个人学习效果等实施评估。加强统计工作,把继续教育纳入人才工作整体统计体系之中,对继续教育人数、时间、内容、经费等进行统计。

建立继续教育考核和激励机制,把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情况作为对其考核评价和岗位聘用的重要依据。对依法实行职业准入制度的专业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应依法参加继续教育。对其他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也要把其参加继续教育作为持续提高职业能力的基本途径,在聘任专业技术职务或申报评定上一级资格时,作为重要条件。

(三)完善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研修制度

总结近年来举办高级研修班等示范性继续教育活动的经验,完善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研修制度。人事部会同相关部门围绕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专业技术课题,每年举办30至50期示范性高级研修班,培训2000至3000名各专业技术领域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各级人事部门也要会同有关部门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重大发展战略、工程项目和重点问题,举办一批高级研修班。

四、创新培训形式,完善服务措施,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服务体系建设

(一)不断拓展继续教育的新形式

继续教育要因地制宜、按需施教,重在学以致用,取得实效。根据不同项目、不同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特点,精心设计培训方案,综合运用集中培训、研讨、进修、自修、案例教学、技术考察、咨询服务、对口培训、特殊培养等多种培训形式,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量身合体的继续教育服务。对重要、特殊和关键岗位上的人才可以采取个性化方式进行培养。大力推广网络继续教育,开发网络课程,实行网络化管理,不断提高继续教育的信息化、现代化水平。

各级人事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要大力加强公共服务,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完善继续教育服务体系。举办各种继续教育交流服务活动,发布质量高、信誉好、公益性强的培训科目、项目和教材,引导各类继续教育主体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开展社会化的继续教育,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鼓励政府资助的培训项目、企事业单位自主开展的培训项目通过招投标的方式确定施教机构。鼓励民营、外资施教机构,依照我国法律和有关规定,开展继续教育活动。各级人事部门要会同行业主管部门规范培训、发证行为,加强对继续教育市场的监管。

(二)加强继续教育基础建设

按照兼职为主、兼专结合的原则,加快培养建设一支政治优良、业务精通、经验丰富的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研究。加快继续教育施教机构专职教师知识更新,落实专职教师每年参加教育培训的时间不少于1个月的政策规定。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聘任政治素质高、专业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建立继续教育师资库,实行动态管理,实现师资资源共享。以继续教育政策法规、专业基础理论、培训管理实务、人文素养等知识与技能为主要内容,广泛开展培训者培训活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继续教育管理人员队伍。组织编写一批高质量的继续教育专业科目和公需科目教材,并不断更新完善。有条件的地区和部门可以通过市场机制筛选一批优秀教材,实现教材资源的社会共享。

(三)加强继续教育施教机构建设

实施继续教育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现有的办学条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的培训机构及其他各类教育培训机构是继续教育的主要基地,各类学术团体、专业协会、学会和社会力量办学单位是开展继续教育的重要力量。要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继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积极为社会提供继续教育服务。鼓励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学术团体以提高继续教育的效益和质量为目的,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提倡有计划、有组织的委托办学,建立生产、科研、教学相结合的协作关系。研究制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施教机构评估标准与管理办法,逐步建立行业标准和规范。加强监督检查,重点扶持一批培训质量高、社会效益好、市场前景广、信誉度高的施教机构,支持他们做大做强。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建设一批国家和省两级示范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带动施教机构整体质量提升。建立继续教育施教机构信用管理数据库,对参与实

施继续教育的机构和人员建立信用档案,并作为政府有关培训项目支持的依据,定期向社会公开,营造良好的继续教育市场秩序。

(四)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和相关中介机构的作用

充分发挥各级继续教育协会在培训服务、理论研究、参谋咨询、学术交流、国际合作和行业自律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鼓励和支持继续教育协会和相关行业协会在章程规定的范围内,发挥与广大专业技术人员联系广泛、专业性强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继续教育活动。

(五)积极开展继续教育国际培训与交流活动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参与国际继续教育活动,联系沟通国(境)外继续教育机构、团体、协会,及时了解国际继续教育发展动态。采取送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国际培训,切实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优先安排重点、关键岗位和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学习。积极引进和推介国外先进优质的继续教育资源,推进我国继续教育事业的国际化进程。

五、加强西部、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地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

(一)加大倾斜支持力度

统筹不同区域之间继续教育工作的协调发展,在政策及重点项目等方面,给予西部、东北和中部地区必要的指导、帮助和支持。必要时设立继续教育工作专项,支持这些地区的重点人才需求和重大工程建设。在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程、举办高研班、组织专家咨询活动、基地建设等方面,在同等条件下向西部、东北和中部地区倾斜。

(二)探索建立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对口支援制度

人事部会同有关地区和部门每年组织10个左右对口支援培训项目,为西部、东北和中部地区培训500名左右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鼓励东部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省份面向西部、东北和中部地区开展对口培训项目。继续组织留学人员和高级专家“西部行”、“东北行”、“中部行”,开展技术服务、人才培养等活动。在总结对口培训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对口支援制度。

(三)做好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科技骨干特殊培养工作

继续开展新疆少数民族科技骨干特培工作,“十一五”期间,国家为新疆培养2000名左右业务精、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少数民族科技骨干。同时,在总结新疆特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统筹西部其他地区少数民族特培工作,实现制度化,使特培工作成为加强西部地区少数民族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组织实施好青海三江源人才工程,争取用3年的时间把三江源工程管理人才和中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轮训一遍。

六、加强组织领导,保障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

各级人事部门要切实履行好主管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职能,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把继续教育纳入人才工作总体布局,重点做好政策制定、规划指导、组织协调、公共服务、示范培训、监督检查和调查研究等工作。各级政府人事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要按照任务明确、人员到位、经费落实的要求,进一步健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机构,充实工作力量。各级继续教育协会要充分发挥作用,广泛联络和动员会员单位,配合继续教育中心工作,提供咨询和服务,开展形式多样的继续教育活动。企事业单位要根据继续教育任务需求配备相应人员,具体负责制定计划、组织实施、日常管理、评估考核等工作。各级各类工作机构之间要加强协调联系,以联席会议、专门沟通、联合办公等多种形式及时有效地开展工作。对在继续教育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要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宣传和表彰。

(二)不断加大对继续教育事业的投入

建立健全政府、单位、个人共同出资的多层次、多渠道的继续教育投入机制。加大对继续教育事业的投入,中央财政继续在部门预算中保证继续教育工作经费。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从业人员技术素质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事业单位可参照企业相关规定,不断加大对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经费的投入。要在重大项目中拿出一定份额的项目经费用于培训人才,使项目建设与人才培养同步发展,相互促进。

关于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承包和技术服务工作的意见 篇4

(二〇〇九年八月)

根据科技部等七部门《关于动员广大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意见》(国科发政〔2009〕131号)和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科技厅等部门关于更加广泛地动员和组织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方案的通知》(闽政办〔2009〕106号)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稳住大盘、固本培源、项目带动、奋力发展”的工作思路,结合泉州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对科技人员服务企业重要意义的认识

加快科技创新,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进一步动员和组织广大科技人员服务企业,是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的重要举措。动员和组织科技人员深入服务企业,对于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抵御国际金融危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为此,我市各级各有关单位要切实把科技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摆在重要位置,进一步认清形势、明确责任,深入基层,做好服务,帮企业之所需,解企业之所难。要进一步动员和组织广大科技人员帮助企业摆脱危机、破解发展难题,推动项目、技术、资本和人才等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使科技真正成为企业攻坚克难的根本力量。

广大科技人员要积极响应各级党委、政府的号召,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迅速行动起来,到企业去、到车间去、到生产一线去,汇聚成共度危机、共谋发展的科技大军。要主动把科技与经济结合起来,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培养技术和管理人才、改善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为实现我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二、积极营造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运用泉州晚报社、泉州电视台、泉州网等主流新闻媒体、信息网站开展系列宣传报道,大力宣传各级党委、政府激励自主创新、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各项政策措施,让广大科技人员和企业界人士了解政策、运用政策,并从中受益。各级各有关单位要及时总结、推广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典型经验,宣传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政策措施和先进事迹。同时,要对在开展科技人员服务企业活动中做出重要贡献的单位、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科技、应用科技”的良好氛围,引导吸引更多的科技力量投身服务企业的创新实践中。

三、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工作重点

动员和组织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要充分发挥产学研用合作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探索多种服务方式,推动项目、技术、资本、人才等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形成产、学、研、用之间有效互动、互利合作的长效机制。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一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组织广大科技人员带项目、技术到企业去,加快现有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在企业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步伐,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要帮助企业技术研发。组织广大科技人员积极参与企业技术提升诊断辅导和企业关键技术攻关,提供企业在产品开发、工艺优化、装备改造等方面的咨询服务,促进企业运用高新技术改进生产技术和工艺,加快产品升级。

三要改善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水平。组织广大科技人员帮助企业完善研发体系,加强研发队伍建设,构建技术创新平台,帮助企业研发人员投身技术创新,提升企业持续创新能力。

四要帮助企业解决经营管理问题。组织广大科技人员引导企业更新观念,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为企业提供经济、法律和管理等方面的咨询,帮助企业开拓投融资和市场渠道,充分用好政策,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有效支持。

五要为企业培养技术和管理人才。针对企业发展的人才需要,发挥各类培训及研究机构和组织的优势,采取请进来、走出去以及集中培训、实际操作等方式,为企业培养科技、管理等方面的人才。

四、认真开展科技服务能力情况摸底和企业需求调查

全面做好科技服务能力情况摸底和企业需求调查。首先,市科技、教育、人事部门要全面做好科技服务能力情况调查摸底工作,要在全市高校、科研单位、专业学会、行业协会等开展系统的调查,摸清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能力情况,并建立科技人员和共享科技平台的数据库。其次,各县(市、区)、泉州开发区要开展企业需求调查。要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各类企业(含工业、农林水等企业)人才、技术需求和项目等情况调查摸底工作,围绕我市“十一五”、“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重点和重点产业振兴规划,确定重点服务的企业,并根据各地发展目标和特色产业选定服务对象与服务内容,深入了解征集企业需求,建立企业需求数据库,为进一步组织科技人员服务我市企业提供信息服务,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做好科技人员与企业的对接工作。要进一步动员和组织广大科技人员到受金融危机影响严重、急需技术帮助的企业服务,联合企业开展技术攻关,解决企业技术难题。

五、努力构建科技人员服务企业有效载体

依托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以下简称“6·18”)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要以“6·18”平台为依托,加强与科研机构、高校的合作,扩大对外科技交流,积极促进项目成果、技术难题对接和项目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认真组织企业、项目参加“6·18”,做好项目成果的征集、推介和信息引导服务,以项目为载体,集聚技术、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通过项目对接,吸收大批科技人员带着项目为我市企业服务,实现大批科技成果在泉州落地转化,为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力量支撑。落实有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优惠政策,鼓励科技人员与企业开展各种形式合作,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机构参与的产学研联合体,提高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弥补我市研究机构和研究设施相对薄弱的不足。

组织实施科技人员服务企业“十百千”行动计划,今后三年内要在我市特色产业中构建10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织实施100个“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重点科技项目,重点服务企业1000家。要围绕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重点,针对产业发展的技术人才需求,探索在我市重点产业建立若干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要协调整合我市产业资源和社会资源,选择我市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建立以科技型企业为主体,大学、科研机构科技人员参与,以契约关系为纽带的产学研联合体,成熟一个,成立一个,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深入开展,提升我市优势产业重点企业的技术研究开发和生产制造水平。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科技人员积极参与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

要深化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统筹科技资源,加大对广大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支持力度。积极调整科技投入结构,市、县两级政府每年要从现有的科技投入中安排一部分经费,用于支持广大科技人员深入企业、特别是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中小企业,转化适用技术和成果、联合企业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增强企业科研开发能力。重点支持中小企业和科技人员联合提出的有利于扩大内需、改善民生和新农村建设方面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六、加强对企业各类人才的创新知识培训,培育和发展技术中介服务机构

支持和鼓励服务企业的科技人员为企业培养技术和管理人才,加快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要针对企业发展急需的人才,发挥各类机构、组织的优势,采取请进来、走出去,集中培训、实际操作等方式,为企业培训科技、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充实提高企业各类人才的创新知识水平,不断更新企业管理层管理知识。

积极培育和扶持技术咨询、技术转让、无形资产评估、知识产权代理等技术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探索在我市高校和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设立专业的、准市场运作的技术转移中心,促进科研成果的推介、运作和产业化。加快培育专业化、高素质的科技经纪人队伍,充分发挥科技经纪人在促进产学研结合中的作用,促进高校、科研单位科技成果转化,帮助企业引进国内外专家和先进适用技术成果,推动高校和科研单位的科技力量更加紧密地为我市企业技术创新服务。

七、完善创新平台开放共享机制,鼓励企业建设研发平台

政府支持建设的高校、科研单位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行业技术开发基地、博士后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创新平台,以及公共实训基地应向社会公开开放,为我市企业提供优质服务。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独立或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共同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研究开发中心、行业技术开发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等高层次研发机构,发挥企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使之成为产业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的重要平台。对经认定新增的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研究开发中心、行业技术开发中心予以重点支持,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10万元的支持额度。

八、落实激励科技人员服务企业各项保障措施

一要认真落实激励科技人员入企服务的各项优惠政策和保障措施,保障科技人员在派出单位的相关待遇。科技人员派出期间,其原职级、工资福利和岗位保留不变,工资、职务、职称晋升和岗位变动与派出单位在职人员同等对待,并把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工作业绩,作为评聘和晋升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重要依据。对于作出突出贡献的,优先晋升职务、职称。二要落实激励科技人员转化科技成果的各项政策,科技人员向企业转化职务技术成果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应按照有关法规和政策,给予科技人员相应的奖励。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过程中产生的技术成果归属及其利益分配应按照协议和有关规定进行分配,鼓励企业对作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实施多种形式的激励措施。积极探索知识产权质押、信托、拍卖的方式与途径,鼓励科技人员以技术、科研成果等知识产权入股企业,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向企业转移。三要为科技人员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明确科技人员的岗位、职责和任务。企业要为科技人员提供必要的工作、生活条件和相应报酬,积极营造有利于科技人员开展工作的良好氛围和环境,为科技人员入企服务做好保障工作。

九、建立部门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

关于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承包和技术服务工作的意见 篇5

为了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准确评价专业技术人员工作业绩,现就2012年全学区小学教师考核工作安排如下:

一、考核对象:

全镇各小学、幼儿园在教师专业技术岗位上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

二、考核内容:

考核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四个方面,重点考核工作业绩。德:指政治思想表现和道德素质、职业道德方面的表现。能:指业务知识,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和水平。勤:指工作态度、工作纪律、勤奋敬业、坚守岗位等表现。绩:指工作数量、质量、成效、贡献等综合业绩。考核将以专业技术人员工作业绩为主要内容,做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将各项考核指标具体化,力求客观、公正、准确反映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情况。

三、考核程序:

1、学习动员。考核开始前,各校组织教师学习有关考核政策,明确考核的目的、意义和方法步骤。

2、个人总结。被考核人员写出工作总结或述职报告。

3、个人述职。被考核人员在本校全体教师会上进行述职。

4、定量考核。考核小组按照具体考核标准和考核项目,对被考核人员进行量化评价,准确评分。

5、确定等级。考核小组在定量计分的基础上,对被考核人员综合评价,写出评语,提出考核等级意见。

6、及时反馈。考核小组将考核结果书面通知被考核人员,被考核人员如有异议,7日内向考核小组申请复议,考核小组及时复查后,将复查结果通知被考核人。

7、上报结果。考核结束后,将考核结果及时上报县局审核备案。

序、高标准、严把关,把各项考核措施落到实处。

3、改进作风。考核期间,各小学要为考核组成员提供必要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但禁止进饭馆,大吃大喝,考核组成员要自觉遵守学校作息时间,不得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更不得参与麻将、赌博等不正当的活动,在工作和生活上要为教师做出表率。

关于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承包和技术服务工作的意见 篇6

南南

省农省

牧人

渔业事

厅 厅

云农(人)联字[1992]18号

关于印发《云南省农业技术人员技术职务经常性评聘工作

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

各地(州、市)、县农牧局、人事局,省级各有关厅(局)人事(职改)部门:

现将《云南省农业技术人员技术职务经常性评聘工作实施意见(试行)》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在执行过程中,有何问题和建议,望告云南省农牧渔业厅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云南省农牧渔业厅云南省人事厅

一九九二年七月三十一日

云南省农业技术人员技术职务经常性评聘工作

实施意见(试行)

为贯彻省人民政府云政发„1992‟124号文件《云南省专业技术职务经常性评聘工作或干问题的暂行规定》,根据中央、国务院、人事部、省职改领导小组有关文件精神和《农业技术人员技术职务试行条例》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现就农业技术人员技术职务经常性评聘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范围对象

(一)各级农业部门和有关部门所属独立的企、事业单位中,直接从事农牧渔业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培训、技术咨询工作的技术人员。

(二)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畜牧兽医站、水产技术推广站中,直接从事农业技术工作的在编人员。

(三)下列人员暂不评聘专业技术职务

1、出国留学(学习)、到国外探亲未经批准延长时间,到期不归者;

2、擅离职守,经教育仍不返回原单位者;

3、受行政留用察看处分期未满者、受行政记大过或党内严重警告以上处分不到一年者;

4、刑满释放、缓刑和劳动教养期满,从事技术工作不到一年者。

二、岗位设置

岗位设置是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的基础。各单位应按《农业技术人员技术职务试行条例》(以下简称农业《试行条例》)的规定和《云南省专业技术职务经常性评聘工作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要求,根据需要和可能,合理设置岗位,明确其职责。

三、任职条件

(一)担任农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应坚持农业《试行条例》规定的思想政治标准,具有履行相应岗位职责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业务知识,具备相应的的学历和履职年限要求,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

(二)中、高职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由省统一组织外语考试,成绩达到省规定的最低控制线,方可推荐评聘相应的农业技术职务。

四、对不具备农业《试行条件》规定学历要求的人员,破格评聘农业技术职务的问题。

长期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工作,实绩突出,确有真才实学,但不具备农业《试行条例》规定的学历要求的人员,同时在具备其他任职条件的前提下,根据其工作成绩和贡献以及从事农业技术工作的累计年限等情况,可破格推荐评聘相应的农业技术职务。

(一)技术员

应同时具备下列三个条件

1、初中毕业从事农技工作十年以上,高中毕业从事农技工作五年以上;

2、在农业技术试验、规范、推广工作中,能按技术要求,独立开展或指导农民进行技术操作,工作表现突出,完成任务好;

3、经地、州、市主管部门按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试题的同等水平统一组织基础理论和业务知识考试,成绩及格。考试科目分为:(1)种植业考植物保护学、土壤肥料学、作物栽培学;(2)畜牧兽医考畜牧学、兽医学、兽医临床诊疗基础;(3)水产养殖考鱼类学、鱼病学、池塘养鱼。

(二)助理农艺师

应同时具备下列1至4款或1、2、5款

1、高中毕业从事农业技术工作十年以上;

2、担任农业技术员四年以上;

3、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按云人培„1992‟3号文件规定,参加省委组织部、省农牧渔业厅、省人事厅(以下简称一部

两厅)组织的函授学习,必修课(以下同)经省统一组织中专级水平考试,各科成绩及格;

4、能向群众传授农业科技知识,并进行技术指导或技术咨询服务工作,对本专业的一般技术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工作表现突出,做出一定成绩,履职考核优秀;

5、获科技推广县级一等奖或地、厅级三等以上奖的主要完成人。

(三)农艺师

应同时具备下列1至4款或1、2、5款

1、中等农校毕业,从事农技工作十五年以上;

2、担任助理农艺师五年以上;

3、经省一部两厅组织的函授学习,由省统一组织大专级水平考试,各科成绩及格,能比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知识,独立承担本专业范围内的技术工作,能对初职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工作;

4、能主持科学实验和群众性科学活动,及时引进推广先进技术、科研成果,在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增加经济效益方面取得显著成绩,是本单位助理农艺师中的业务技术骨干,履职考核优秀;

5、在自然科学将、发明奖、星火奖、丰收奖、科技进步奖、新技术推广奖中,获得地、厅级二等以上奖的主要完成人。

(四)高级农艺师

应同时具备下列1至4款或1、2、5款

1、中等农校毕业,从事农技工作二十五年以上;农业院校大专毕业,从事农技工作二十年以;

2、担任农艺师职务五年以上;

3、能制定本地(州市)或本县生产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研究设计新技术开发项目,并指导或主持实施,解决实施中的重大技术问题;

4、通过运用国内外先进科学技术,在较大范围内指导试验、示范及推广工作,在提高农业生产率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履职考核优秀;

5、在自然科学奖、发明奖、星火奖、丰收奖、科技进步奖、新技术推广奖中,大专学历是获地(厅)级一等奖的主要完成人;中专学历是获省(部)级三等奖的主要完成人。

五、推荐、评审及聘任

(一)推荐工作应在履职考核的基础上,由单位进行择优推荐。坚持公开,平等的原则,加强民主监督,增加透明度,做到岗位公开、推荐名单公开。

(二)被推荐人填写《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推荐表》经审查符合要求后,填写《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初职一式二份,中职一式三分,高职一式四份。晋升中、高级职务的人员,交能够反映本人业务能力、水平的材料或论文、论著一至三篇(册)、外语考试成绩或免试证明,获奖人员需交验获奖证号(印影件),高职需附“内容提要表”一式二十五份,字数不超过500字。经单位核实确认签署推荐意见后,报相应人事(职改)部门审核并转送评审委员会。其中,推荐评审高级职务的,省属单位经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地、州、市属单位须经地、州、市人事(职改)部门审查同意后,方可报省农牧渔业厅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并经审核后报相应高评委评审。各级评审委员会一律不受理个人或单位送交的评审材料。评审结果,报批准组建委会的人事(职改)部门批准,方为有效。

(三)各级职务评审委员会,由具有相应农业技术职务,有较高学术技术水平和一定政策水平,作风正派,办事公道的在职人员组成。推荐评审委员会委员,要做到民主、公开、所在单位要分别征询三分之二以上的技术人员和三分之二以上领导成员的意见,并分别要有被征询人员三分之二以上同意,由单位填写《评审委员会委员人选推荐表》,报送主管部门审核后转报组建该评审委员会的部门或单位,由相应人事(职改)部门批准。

(四)各级农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的组建、人数、评审程序,均按省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云职改字„1992‟0

5号《云南省各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组织办法及其工作程序》的有关规定执行。其中:初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必须由具备助理级以上职务(其中:初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必须由具备助师级以上职务(其中,中职不少于二分之一,一、二类地区和贫困地县中职不少于三分之一)的人员组成。中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必须由具备中级或中级以上职务人员组成(其中、高级职务人员不少于二分之一;

一、二类地区高级职务人员不少于三分之一)。

若有不具备组建条件的地、州、市,由该地、州、市人事(职改)部门就近委托别的地、州、市或省的中评委会代评。

省级各有关部门所属企业、事业单位在地(州、市)、县的,评审农(牧、渔)业技术初、中级职务,由主管部门统一组织评审或参加当地评审,各有关主管部门可自行确定。

上一篇:中小学生守则行为规范下一篇:县成绩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