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支持自主经营鼓励创业发展的意见范文

2024-11-19

关于支持自主经营鼓励创业发展的意见范文(共8篇)

关于支持自主经营鼓励创业发展的意见范文 篇1

关于支持自主经营鼓励创业发展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和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2010年拓市场调结构促消费增优势惠民生的若干政策意见》(甬政发„2009‟109号)精神,更好地发挥市场准入职能,支持各类市场主体自主经营和创业发展,以创业带动就业,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支持利用资本资源创业和转型升级再创业

(一)放宽“零首付”登记条件。允许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下的公司(不含一人有限公司)实行零首付注册,股东须在公司成立之日起三个月内缴付不低于20%的注册资本,且不低于法定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余额在公司成立之日起两年内缴清,投资公司在五年内缴清。

(二)支持企业实行集团化经营。放宽企业集团的登记条件,母公司注册资本达到3000万元人民币,拥有3个以上子公司,母子公司注册资本总额达到5000万元人民币的,允许设立企业集团。

(三)鼓励公司实行股权激励机制,发挥人力资本作用。公司将股权奖励给重要的技术人员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按股权变更登记办理。

(四)支持利用农村村民委员会、村经济合作社资产投资设立公司。经上级主管部门同意,村民或社员(代表)大会决议通过,允许有投资能力的村民委员会、村经济合作社及城市化过程中由村经济合作社存续下来的社区性经济合作社,以自有集体资产投资设立公司(不含一人有限公司)。

二、支持利用场地资源缓解经营场所瓶颈制约

(五)继续实施商务楼宇内的服务业企业或个体工商户集中办公。工商部门可对申请集中办公的企业或个体工商户依法予以登记,并在营业执照经营场所栏加注“集中办公区”字样。同一间办公房内最多可注册5家企业或个体工商户,每家办公面积一般不低于15平方米。

(六)因客观原因无法提供有效房产证明的房屋可视情作为经营场所。经所在地相关主管部门出具同意的证明,可将无法提供有效房产证明、但不涉及产权争议的非违章建筑作为企业或个体工商户经营场所。

(七)继续允许符合条件的住宅作为经营场所。除法律、法规明确禁止的项目以及存在人身、财产安全隐患、环境污染、扰民的经营事项外,经所在地居民委员会(或业主委员会)出具已征得有利害关系的业主同意将住宅改变为经营性用房的证明文件,允许将城镇住宅登记为企业或个体工商户经营场所,并核发设定一定有效期的营业执照。

(八)拆迁规划区规划红线内的闲置房屋在拆迁实施前可明示作为临时性经营场所。经拆迁主管部门同意,允许拆迁规划区域内证件齐全、无安全隐患的闲臵经营用房登记为与拆迁赔偿无涉的企业、个体工商户经营场所,核发有效期一年以内的短期营业执照,并在营业执照经营场所栏载明“位于拆迁规划区规划红线内”字样。

(九)支持从事网上经营的企业或个体工商户在营业执照上加注网址。工商部门可根据申请,在营业执照经营场所栏加注企业或个体工商户网址,扩大网上经营的影响。

三、支持利用名称商号资源开拓市场

(十)支持本市企业申请使用不含行政区划的企业名称,抢占优质的名称资源。支持本市注册资本(金)5000万元以上的大型企业申请使用不含行政区划的企业名称,将企业的影响面扩展至全国市场。

(十一)放宽不体现行业特征企业名称的申请条件。注册资本(金)达到5000万元人民币、企业经济活动性质分别属于国民经济行业3个以上大类的企业,允许名称中不使用国民经济行业类别用语表述所从事的行业或经营特点,或者以“开发”、“发展”作为行业或经营特点用语。

(十二)扩大使用“宁波”字样企业名称的范围。放宽使用“宁波”字样企业名称的条件,经市局核准,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企业,可以申请使用“宁波”字样的企业名称:

1.注册资本(金)10万元以上的种植业、养殖业企业法人。2.注册资本(金)50万元以上的中介服务、科技开发企业法人。

3.注册资本(金)100万元以上的生产型、贸易型企业法人及其他企业法人。

4.注册资本(金)500万元以上的投资有限公司、房地产开发企业法人。

5.拥有市级以上自主知识产权的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6.成员100人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十三)鼓励外地知名企业来甬投资,可前置突出使用知名企业字号或简称。外地知名企业来甬投资设立公司,可在被投资企业名称中突出使用投资者的字号或简称,将字号或简称臵于行政区划之前。本地知名企业等同执行。

(十四)支持有选择地利用已注销的企业名称。允许企业在办理注销登记后使用原名称,不再设定3年的期限。原股东可以在办理注销登记后自主申请使用,其他股东经原股东同意后可以申请使用。

四、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十五)支持大学生低成本创业。在校大学生和毕业两年以内的大学生从事电子商务、文化创意、动漫设计、软件开发等服务业经营项目的,可“零首付”登记注册资本50万以下的有限公司(不含一人有限公司),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两年内缴足注册资本。

(十六)支持大学生从事上门家教。鼓励在校大学生和毕业两年以内的大学生利用自身掌握的知识从事上门家教,并可依其申请办理工商登记,经营范围核定为“上门家教”。

(十七)鼓励大学生在校园内从事流动经营。在校大学生在本校范围内从事非许可经营项目的,经学校学生管理部门出具证明,可申请登记为无固定经营场所的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经营场所核定为“在某某大学内”。

五、支持企业强化自主经营权利

(十八)支持新兴行业、新兴业态发展。允许创新型、带动型企业在名称和经营范围中使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以外的行业用语。工商部门可依企业的申请,灵活核定能体现其行业和服务特点的名称和经营范围。通过登记指导,扶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新兴行业健康发展。

(十九)允许核发筹建营业执照。法律、法规规定有报批要求、且筹建期较长的公司,除涉及危险化学品、民用爆炸物品等高危行业外,经相关审批部门出具同意的意见,工商部门可核发筹建营业执照。

(二十)支持拍卖公司设立分支机构。允许拍卖公司设立分支机构,拓展业务辐射面,分支机构经营范围核定为“为本公司联络业务”。

(二十一)支持农村小餐饮业健康发展。远离水资源保护区的农村小餐饮店,可凭餐饮服务许可证申请注册为企业或个体工商户,工商部门可核发最长有效期为一年的营业执照。

(二十二)大力培育各类专业服务投资公司,打通民间资本参与文体项目和社会保障、公共设施项目的渠道。鼓励外地企业或自然人来甬设立各类专业服务投资公司,并以投资公司为股东或发起人成立高端服务机构,如先成立教育投资公司,再通过教育投资公司成立高端教育培训机构。

(二十三)支持新型金融性经济组织发展。加强登记辅导,积极引导融资性担保公司、村镇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性经济组织健康发展。

六、支持卫星城市及重点区块的综合开发建设

(二十四)授予卫星城市工商部门充分的登记权限。卫星城市工商部门的登记权限可根据当地实际逐步与县(市)、区级工商部门登记权限一致。

(二十五)支持卫星城市企业做大做强。允许卫星城市企业将宁波与卫星城市地名连用作为企业名称中的行政区划使用。

(二十六)支持政府重点扶持新区域开发。允许县(市)、区级政府(卫星城市)及上级政府确定的重点开发区域作为特定区域,与企业名称中的行政区划连用。本意见自二O一O年五月一日起施行。

关于支持自主经营鼓励创业发展的意见范文 篇2

一、加大新供用地保障力度

(一) 优先安排新产业发展用地。依据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相关服务指导目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国家鼓励发展的新产业、新业态政策要求, 各地可结合地方实际, 确定当地重点发展的新产业, 以“先存量、后增量”的原则, 优先安排用地供应。对新产业发展快、用地集约且需求大的地区, 可适度增加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

(二) 明确新产业、新业态用地类型。国家支持发展的新产业、新业态建设项目, 属于产品加工制造、高端装备修理的项目, 可按工业用途落实用地;属于研发设计、勘察、检验检测、技术推广、环境评估与监测的项目, 可按科教用途落实用地;属于水资源循环利用与节水、新能源发电运营维护、环境保护及污染治理中的排水、供电及污水、废物收集、贮存、利用、处理以及通信设施的项目, 可按公用设施用途落实用地;属于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 (通信设施除外) 、新型信息技术服务、电子商务服务等经营服务项目, 可按商服用途落实用地。新业态项目土地用途不明确的, 可经县级以上城乡规划部门会同国土资源等相关部门论证, 在现有国家城市用地分类的基础上制定地方标准予以明确, 向社会公开后实施。

(三) 运用多种方式供应新产业用地。新产业项目用地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 可以划拨供应。鼓励以租赁等多种方式向中小企业供应土地。积极推行先租后让、租让结合供应方式。出让土地依法需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供应的, 在公平、公正、不排除多个市场主体竞争的前提下, 可将投资和产业主管部门提出的产业类型、生产技术、产业标准、产品品质要求作为土地供应前置条件;以先租后让等方式供应土地涉及招标拍卖挂牌的, 招标拍卖挂牌程序也可在租赁供应时实施, 租赁期满符合条件的可转为出让土地。

(四) 采取差别化用地政策支持新业态发展。光伏、风力发电等项目使用戈壁、荒漠、荒草地等未利用土地的, 对不占压土地、不改变地表形态的用地部分, 可按原地类认定, 不改变土地用途, 在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时作出标注, 用地允许以租赁等方式取得, 双方签订好补偿协议, 用地报当地县级国土资源部门备案;对项目永久性建筑用地部分, 应依法按建设用地办理手续。对建设占用农用地的, 所有用地部分均应按建设用地管理。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移动通信基站等用地面积小、需多点分布的新产业配套基础设施, 可采取配建方式供地。在供应其他相关建设项目用地时, 将配建要求纳入土地使用条件, 土地供应后, 由相关权利人依法明确配套设施用地产权关系;鼓励新产业小型配套设施依法取得地役权进行建设。

二、鼓励盘活利用现有用地

(五) 促进制造业迈向中高端。传统工业企业转为先进制造业企业, 以及利用存量房产进行制造业与文化创意、科技服务业融合发展的, 可实行继续按原用途和土地权利类型使用土地的过渡期政策。在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前提下, 现有制造业企业通过提高工业用地容积率、调整用地结构增加服务型制造业务设施和经营场所, 其建筑面积比例不超过原总建筑面积15%的, 可继续按原用途使用土地, 但不得分割转让。

(六) 支持生产性、科技及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原制造业企业和科研机构整体或部分转型、转制成立独立法人实体, 从事研发设计、勘察、科技成果转化转移、信息技术服务和软件研发及知识产权、综合科技、节能环保等经营服务的, 可实行继续按原用途和土地权利类型使用土地的过渡期政策。

(七) 鼓励建设创业创新平台。依托国家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 (技术) 研究中心构建的开放共享互动创新网络平台, 利用现有建设用地建设的产学研结合中试基地、共性技术研发平台、产业创新中心, 可继续保持土地原用途和权利类型不变。按照国家加快构建众创空间的要求, 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发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大学科技园、小企业创业基地、高校、科技院所等机构, 利用存量房产兴办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众创空间的, 可实行继续按原用途和土地权利类型使用土地的过渡期政策。

(八) 支持“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在不改变用地主体、规划条件的前提下, 开发互联网信息资源, 利用存量房产、土地资源发展新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开展线上线下融合业务的, 可实行继续按原用途和土地权利类型使用土地的过渡期政策。过渡期满, 可根据企业发展业态和控制性详细规划, 确定是否另行办理用地手续事宜。

(九) 促进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改革。科研机构转制为产业技术研发企业, 其使用的原划拨科研用地、生产性建设用地, 可按国有企业改制政策进行土地资产处置, 对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国有资本控股公司的, 可采取作价出资 (入股) 、授权经营方式配置土地。

三、引导新产业集聚发展

(十) 促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着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新产业在现有开发区、产业集聚区集中布局, 高新区、经开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要发挥新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的引领作用。支持以产业链为纽带, 集中布局相关产业生产、研发、供应、上下游产品服务项目及公共服务项目。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在中心城市、制造业集中区域集聚发展。国家在重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装备和标准研发攻关及技术改造基建专项、工业转型升级等资金安排上, 对各类开发区、产业集聚区中的重点企业予以支持。

(十一) 有效保障中小企业发展空间。鼓励开发区、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多层工业厂房、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 供中小企业进行生产、研发、设计、经营多功能复合利用。标准厂房用地按工业用途管理, 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实行只租不售、租金管制、租户审核、转让限制的, 其用地可按科教用途管理。创办三年内租用经营场所的小型微型企业, 投资项目属于新产业、新业态的, 可给予一定比例的租金补贴。鼓励地方出台支持政策, 在规划许可的前提下, 积极盘活商业用房、工业厂房、企业库房、物流设施和家庭住所、租赁房等资源, 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办公场所和居住条件。

(十二) 引导土地用途兼容复合利用。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符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前提下, 按照用途相近、功能兼容、互无干扰、基础设施共享的原则, 会同发展改革、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根据当地实际, 研究制定有助于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兼容性地类和相关控制指标。经市、县国土资源会同城乡规划等部门充分论证, 新产业工业项目用地, 生产服务、行政办公、生活服务设施建筑面积占项目总建筑面积比例不超过15%的, 可仍按工业用途管理。科教用地可兼容研发与中试、科技服务设施与项目及生活性服务设施, 兼容设施建筑面积比例不得超过项目总建筑面积的15%, 兼容用途的土地、房产不得分割转让。出让兼容用途的土地, 按主用途确定供应方式, 在现有建设用地上增加兼容的, 可以协议方式办理用地手续。

(十三) 推动功能混合和产城融合。单一生产功能的开发区、产业集聚区, 可按照统一配套、依法供应、统筹管理的原则, 在符合城乡规划的前提下, 适当安排建设用地用于商品零售、住宿餐饮、商务金融、城镇住宅等建设, 推动相关区域从单一生产功能向城市综合功能转型。

四、完善新产业用地监管制度

(十四) 建立政策实施部门联动机制。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编制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前, 应征询相关部门意见。发展改革应会同工业和信息化、科技、商务等部门及开发区管理机构, 研究提出新产业和新业态项目的用地需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国土部门提出用地布局、协调土地供应和建设时序意见。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报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现有建设用地过渡期支持政策以5年为限, 5年期满及涉及转让需办理相关用地手续的, 可按新用途、新权利类型、市场价, 以协议方式办理。对需享受政策的市场主体, 投资或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应向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提供项目符合条件证明文件,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登记备案后执行。加强过渡期满政策执行监管, 防止以任何名目改变政策适用期。

(十五) 建立共同监管机制。对于投资和产业主管等部门提出产业类型、生产技术、产业标准、产品品质要求作为土地供应条件的, 在土地供应成交后, 提出关联条件部门应当要求土地使用权取得人提交项目用地产业发展承诺书, 作为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签订土地供应合同的前提条件。提出关联条件部门应对承诺书的履行进行监督, 并适时通报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项目竣工投产达不到约定要求的, 各相关部门应按职能分工依法依约进行处置。对利用现有建设用地兴办的新产业、新业态项目提出证明文件部门, 应对项目经营方向进行监管。在工业、科教用地上建设或兼容的研发场所, 允许转让、出租的, 受让方、承租方投资项目所属产业应符合研发场所允许布局产业要求, 不符合的, 应按商服用途办理补缴土地出让价款手续及相关变更手续。

(十六) 建立定期核验评估制度。签订、接收项目用地产业发展承诺书、土地供应合同、划拨决定书及提供项目符合用地支持政策要求证明文件的政府相关责任部门, 应按法律文书约定、规定的事项, 定期进行核验评估。对不符合用地支持扶持政策的, 应及时终止政策执行;对需承担违约责任的, 应依法依约追究责任。对符合相关规定、约定且需办理后续用地手续的, 应及时办理。

关于支持自主经营鼓励创业发展的意见范文 篇3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跨越阶段,小规模分散经营制约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劳动生产率的有效提高,延缓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大力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保障国家粮食和农产品安全、增强农产品竞争力的有效抓手,是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保持农村和谐稳定的重要途径。为进一步做好财政支持适度规模经营工作,促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财政支持适度规模经营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财政支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要以提高农业要素配置效率为目标,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载体,以健全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统筹整合相关涉农资金,运用支农政策组合拳,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为丰富适度规模经营形式、提升适度规模经营水平增添新动力,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现代化注入新活力。

财政支持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坚持因地制宜。鼓励各地结合实际,积极探索财政支持适度规模经营的具体方式,创新支持机制和措施。二是坚持以粮为先。突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在确保农地农用的基础上,重点支持发展粮食规模化生产。三是坚持市场导向。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激发市场活力,发挥政策和规划引导作用,依靠市场机制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四是坚持统筹整合。立足现有资金渠道,统筹整合资金,发挥政策合力,加大对适度规模经营的倾斜力度。五是坚持利益共享。尊重农民主体地位,鼓励其自主参与规模经营,健全利益联结和风险防范机制,让农民分享经营收益。

二、进一步加大对适度规模经营的政策倾斜力度

(一)建立鼓励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农业补贴政策。经国务院批准,从2015年调整完善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等三项补贴政策(以下简称农业“三项补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从中央财政提前下达的农资综合补贴中调整20%资金,加上支持种粮大户试点资金和农业“三项补贴”增量资金,统筹用于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重点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倾斜。补贴资金重点支持建立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也可采取贷款贴息、现金直补、重大技术推广与服务补助等方式,支持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

(二)构建促进适度规模经营的农机化扶持政策。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地方,根据粮棉油糖主要农作物适度规模经营需要和补贴资金规模,选择部分关键环节机具实行敞开补贴;对粮食规模经营主体和农机合作社,优先给予农机购置补贴;实施农机作业补助,通过购买社会服务方式,鼓励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等农机服务组织承担国家指定类型的作业任务;开展农机新产品中央财政资金购置补贴试点,引导和鼓励农机生产企业围绕适度规模经营需求加强研发创新;鼓励开展大型农机金融租赁试点和创新农机信贷服务,多渠道多形式满足适度规模经营主体的购机和用机需求。

(三)加大对适度规模经营的资金扶持力度。中央财政安排的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资金、农业科技推广与服务补助资金等扶持农业生产类资金,向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成效好的省份重点倾斜,加大绩效奖励力度。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在安排上述资金时,要将资金的增量部分和绩效奖励部分主要用于支持适度规模经营,重点支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科技与装备水平等。中央财政安排一部分农业科技推广与服务补助资金,围绕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作物,支持探索农业发展新业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探索安排一部分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引导各地统筹安排相关涉农资金,专门用于解决适度规模经营面临的突出问题。

三、着力促进新型经营主体提升适度规模经营能力

(四)推动财政支农项目与新型经营主体有效对接。进一步下放审批权限,明确条件,扩大范围,规范程序,将更多的财政支农项目交由新型经营主体承接,使其更加广泛和深入地参与财政支农项目的建设、运行和管理。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新型经营主体持有和管护,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创造有利条件。在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中,鼓励从事适度规模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项目法人参与项目建设管理。鼓励从事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单独申报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逐步推动建立新型经营主体征信体系,为市场运作和政策扶持提供基础信息支撑。

(五)创新推动农民合作社发展。进一步加大对农民合作社的支持力度,优先支持从事粮食等规模化生产的合作社发展。系统总结财政支持农民合作社创新试点经验,充分发挥创新试点的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大力推广与金融社会资本合作、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政府购买服务等有效措施,探索和推广财政支持合作社发展的有效途径。

(六)扶持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发展。研究完善扶持政策措施,重点支持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从事专业化、集约化农业生产的规模适度的家庭农场发展。调整完善相关政策,加大对种养大户等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支持力度,支持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计划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吸引年轻人务农种粮。

(七)支持农垦发挥适度规模经营排头兵作用。大力支持农垦改革发展,以推进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为主线,依靠创新驱动提高综合生产能力,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推进资源资产整合和产业优化升级,全面增强农垦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四、支持引导有利于适度规模经营的体制机制创新

(八)支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在稳步扩大试点的基础上,深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创造条件。支持稳步推进土地经营权抵押、担保试点。

nlc202309021550

(九)创新规模经营的有效实现形式。引导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或农民合作社以“订单农业”等方式实现规模经营。进一步创新农民合作社发展模式,引导农民以承包地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鼓励承包农户开展联户经营,引导发展农民合作社联合社,扩大生产经营面积,解决土地碎片化和产出能力低下等问题,推动集约规模经营。

(十)加快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采取财政扶持、信贷支持等措施,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加快培育多种形式的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支持开展政府向经营性服务组织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机制创新试点。总结推广财政支持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和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试点经验,促进供种供肥、农机作业、农技推广、生产管理和产品销售等生产经营的组织化和统一化,提高区域规模经营效益。积极支持推进气象服务融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落实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各项政策,提高其为适度规模经营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十一)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带动规模经营。围绕发展地方农业特色产业、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完善财政扶持政策,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农业规模经营者向二三产业延伸,推进农牧结合和草畜配套,发展林下经济,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通过扶持产业化企业带动农民发展,促进市场导向和农民规模生产的趋同一致,使农民合理分享二三产业的规模收益和增值收益。鼓励各地统筹整合财政扶贫资金及其他支农资金,大力推动贫困地区优势特色产业实现规模化经营,并积极探索资产收益扶贫,将财政投入所形成资产量化折股给贫困人口,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十二)加强财政与金融的协调合作。推动组建以政府出资为主、重点开展农业信贷担保业务的县域融资性担保机构,加快构建覆盖全国的农业信贷担保服务网络,完善银担合作机制,为适度规模经营提供贷款担保服务。积极推动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发挥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和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的引导作用,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适度规模经营的支持力度。创新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机制,灵活采取贷款贴息、风险补偿、融资增信、创投基金等方式,帮助适度规模经营主体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支持开展针对新型经营主体的生产订单抵押、保单抵押、营销贷款等试点。加大对现代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关系国计民生和粮食安全的大宗农产品,研究将三大粮食作物制种保险纳入中央财政保费补贴目录,积极开展农产品价格保险试点,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有效提高对适度规模经营的风险保障水平。

五、改进和加强涉农资金使用管理

(十三)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各级财政部门要切实加强涉农资金使用管理,完善管理制度,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严肃查处各类违规违纪违法行为,确保把用于支持适度规模经营的各项资金落在实处。建立健全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制度,将绩效评价结果与资金分配挂钩,加大对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成绩突出的地方和经营主体的奖励力度。

(十四)加大财政支农信息公开力度。将支持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的各类政策制度、资金项目、实施绩效等信息,采取网站、电视、广播、板报、公告等多种方式进行公开公示,将政策信息准确地传达至政策对象及有关群体,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各级财政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上来,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强化部门协作,推动形成支持多种适度规模经营的强大合力。要按照上述意见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抓紧研究制定具体落实方案,主动牵头或配合相关部门出台配套政策措施,积极提供有效的财力保障。要加强跟踪指导,及时发现和解决基层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认真总结和推广各地好的经验和做法,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良好氛围。

财 政 部

2015年7月9日

关于支持自主经营鼓励创业发展的意见范文 篇4

2004.10.18 文广发[2004]35号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和四中全会精神,在巩固发展公有制经济、发挥国有文化企业主导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我部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意义。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宪法明确规定“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目前,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的许多领域包括文化产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由于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参与,我国文化产业得以迅速发展,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所提高。但是,总体上依然存在着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文化产业的诸多问题,如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待遇不平等,难以与其它市场主体平等地使用生产要素;非公有制文化企业投资经营的许多环节还存在着若干不合理的限制;政府管理体制和服务水平不能适应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文化产业的要求等等。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国有文化企业主导作用的同时,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优化调整文化产业所有制结构,促进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有利于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推动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实现股份制改造;有利于解放文化生产力,创造就业机会,拉动内需,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多元化多渠道地为广大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二、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进入的文化产业领域。抓紧制订文化产业投资指导目录,明确国家鼓励、限制和禁止投资的项目。凡已经允许外资进入的文化领域,都要积极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进入。进一步贯彻落实《文化部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在演出业、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网络文化业、图书报刊业、文物和艺术品业以及艺术培训业等行业,已逐步放宽准入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门槛,搞好服务,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进入。逐步形成以国有文化企业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参与、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社会化、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三、大力营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文化产业的良好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主动协调政府相关部门,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关心支持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发展。积极配合立法机关和有关部门,抓紧制定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文化产业的各项政策和法规。对过去颁布施行的不利于非公有经济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和法规要进行认真清理,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文化产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加快文化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建设、积极发展市场中介组织、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的同时,不断提高市场监管水平,加大市场执法力度,严厉查处和制裁各种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利益,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四、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文化单位的重组改造。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以技术、品牌、知识产权等生产要素作价参股,或以投资、参股、控股、兼并、收购、承包、租赁、托管等形式,积极参与转制改企国有文化单位的资产重组,推动国有文化单位的产权结构调整。改制前已办理的各项专项审批手续和文化经营许可证不因其所有制性质的变化而取消。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兼并、收购国有文化企业,可享受国家制定的有关政策待遇。

五、打破所有制界限,打破地区封锁和部门封锁,坚持非公有制文化企业与国有、集体文化企业同等待遇。鼓励支持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积极参与文化产品出口、申报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政府文化项目采购和招投标。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在申请文化经营许可证、资质证书以及命名、评比、表彰等方面,与国有、集体文化企业一视同仁。中央和地方建立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兴办的符合国家政策的产业项目,要与国有、集体文化企业同一程序、同一标准,给予积极支持。对有市场前景、发展潜力大、运行机制好的非公有制文化企业,要给予重点扶持,促其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鼓励跨地区、跨行业经营,尽快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集团。

六、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以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和新举措,为非公有制文化企业提供全面有效的服务。及时发布文化产业政策、发展规划和市场供求等方面的信息,引导投资方向,抑制无序竞争,帮助非公有制文化企业随时了解国内外的技术、人才、市场、资源、资金等状况。努力创造条件,尽快实现通过中国文化产业网进行信息、技术、产品项目交易。逐步建立有利于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创业的人才交流、技术和政策咨询、信息查询、高新技术产品和项目孵化、银行信贷担保等社会化服务体系。

七、依法加强对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监督,切实改进管理方式。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注意引导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对产品内容健康、坚持依法经营、管理严格规范的非公有制文化企业,要给予积极支持并提供良好服务;对违法违规经营、扰乱市场秩序的,要依法给予处罚;多次受罚且屡教不改的,要坚决予以清除。要提高对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管理水平,制止乱摊派、变相摊派、巧立名目收取各种费用等不当行为,不得强行要求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参加各类评比、竞赛、联谊等活动。各级管理部门及工作人员,不履行法定职责,致使非公有制文化企业投资者、经营者、从业人员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或应当享有的权益未能享有的,应依法承担责任;违法行使职权,侵害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的,要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八、引导非公有制文化企业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自觉遵守国家关于文化市场管理的各项政策法规。对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有关人员要进行必要的业务培训和资质审查。支持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加强内部管理,进行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按照《公司法》的要求,非公有制文化企业要逐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科学高效的决策、管理、运营体制和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推行民主管理,建立健全劳动合同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劳动保护制度和社会保险制度。

九、充分发挥工商联、商会、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和中介组织在引导规范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深化文化行政体制改革,逐步将不宜由政府行使的管理职能下放给相关行业组织。引导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实行行业自律,加强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

我维权。支持有条件的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建立文化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积极参与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达到严格管理、降低成本、提高企业运转效率和服务质量的目的。

关于支持自主经营鼓励创业发展的意见范文 篇5

东政发〔2008〕1号

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关于

贯彻落实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

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委、办、局,各区属机构:

根据《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3号,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意见》(京政发〔2006〕7号,以下简称《意见》),结合东城区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全面落实《若干意见》和《意见》

全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探索符合首都功能核心区定位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途径,着力解决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全面落实《若干意见》和《意见》。— 1 —

二、调整东城区非公有制经济指导委员会,并坚持东城区私营个体经济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为适应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根据行政机构变动情况,调整东城区非公有制经济指导委员会,非公有制经济指导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区发改委。非公有制经济指导委员会及其办公室主要职责是指导区域内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研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提出和落实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和具体措施,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坚持和完善私营个体经济工作联席会议工作制度和街道联席会议工作制度,形成经常性的工作机制。坚持与非公有制企业的联系制度,区发改委、区行政服务中心等有关部门与工商联、私个协会员定期开展座谈、交流,沟通情况,切实为非公有制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区政府各相关部门要结合本部门的工作实际提出落实《若干意见》、《意见》以及本意见的具体办法,进一步强化服务非公有制经济的意识,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

三、充分发挥区工商联的作用

充分发挥区工商联在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经济方面的助手作用,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过程中的协调作用,在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四、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参与政府部门后勤社会化改革

积极支持和鼓励非公有制企业通过招投标等方式参与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

五、支持和鼓励非有公制企业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 支持和鼓励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并购、控股和参股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和集体企业改革。区国资委通过招股推介、与工商联、私个协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合作等形式,畅通国有企业改革 — 2 —的信息渠道,吸收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实现东城区国有资产布局和经济结构调整,改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非公有制企业收购和兼并国有、集体企业的,适用有关国有、集体企业改革的政策。

六、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

区政府筹资1000万设立东城区中小企业担保资金,东方信达资产经营总公司与首创担保公司合作开展东城区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业务,优先支持符合东城区发展定位的产业,以及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创业服务和服务平台建设的企业,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帮助我区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改制上市,改善非公有制经济融资环境。

七、引导和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在我区优先发展的重点行业发展

对重点行业的非公有制企业,将根据东城区《关于促进重点行业优先发展的鼓励措施的通知》(东政发〔2005〕10号)给予支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多做贡献。积极扶持区域内符合我区优先发展的重点行业的非公有制中小企业进入孵化器,享受孵化器政策。

八、完善中小企业讲坛

由区工商联牵头,区私个协、政府相关部门、专家参与,采取中小企业经营者宣讲、交流经验;企业与政府部门、专家交流;专家培训等多种形式开展中小企业讲坛活动。提供企业与企业、企业与专家、企业与政府部门间的交流和学习的机会,提升中小企业经营者的管理水平。

九、完善信息服务

建设东城区中小企业网站,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政府与 — 3 —

企业的沟通,向中小企业提供相关政策信息、区域发展规划、商务讯息等服务,并提供企业与企业之间信息沟通的平台。

十、完善统计制度,健全监测体系

区统计部门及相关委办局密切配合,整合政府各有关部门的统计资源,更及时、准确掌握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状况,为研究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打下基础。

十一、设立非公有制经济顾问组

设非公有制经济顾问组,为区政府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重大决策方面提供咨询服务。

十二、组建东城区企业家协会

组建各类企业参加的东城区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搭建企业与政府、企业与企业沟通的平台。区工商联、区私个协等组织以团体会员方式进入协会,其它非公有制企业以个体会员的形式进入协会,在协会各项工作特别是行使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中的企业方职能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ОО八年一月二日

主题词:经济管理个体私营意见

抄送:区委各部门,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区政协办公室,区法院,区检察院,区工会、团区委、区妇联。

关于支持自主经营鼓励创业发展的意见范文 篇6

农家乐是以农村自然生态环境、人文历史和传统风俗、现代农业文明、纯朴乡土文化等乡村旅游资源为基础,以农家特色餐饮美食、乡村游览观光、农耕文化体验、乡村休闲娱乐、农业科普教育等为主要内容,以农民家庭为主体单位开发经营的旅游服务项目。大力发展农家乐旅游,有利于适应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需要,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有利于优化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有利于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扩大就业门路;有利于直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脱贫致富;有利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农民综合素质;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加快我省农家乐旅游发展,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和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全面推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省委省政府决定,特制订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政府引导、科学规划、设定标准、达标补贴”的原则,坚持农家乐旅游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全省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与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和扩大就业相结合,通过扶持一批农家乐旅游示范户,带动农家乐旅游集中连片发展,努力把农家乐旅游培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和农村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一)坚持科学发展、因地制宜的原则。要充分考虑农村自然和人文资源环境、区位和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以及投入能力、市场容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按照保护乡村原有风貌和生态环境的理念,突出地方特色,做到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坚持规划先行、有序发展的原则。要先规划后实施,将农家乐旅游发展纳入当地旅游发展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整合资源,统筹规划,有序开发,将农家乐旅游与景区开发、旅游线路编排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

(三)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的原则。要始终把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以农民为主体,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发展实践,发挥农

民的主观能动性。各级政府要加强政策引导,鼓励和支持农民发展农家乐旅游,指导农家乐经营户依法经营、规范管理、健康发展。

(四)坚持市场运作、惠利于农的原则。各级政府要指导农民从当地实际和旅游市场需求出发,遵循旅游市场经济规律,开发符合旅游市场需求的农家乐旅游产品,帮助农民解决在发展农家乐旅游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切实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文明和谐发展。

(五)坚持质量标准、规范管理的原则。按照《湖北省农家乐星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完善服务设施,提高服务品质。各地可根据农家乐旅游发展需要,探索成立农家乐旅游合作社或协会组织,加强农家乐经营户的交流合作和行业自律管理,培育一批诚信经营、优质服务的农家乐旅游示范户,以点带面,不断提高全省农家乐旅游的整体发展水平。

二、发展目标

从2009年至2011年,全省每年扶持3000个农家乐经营户,3年共扶持9000户,就地就近带动就业4万人。

2009年全省农家乐重点扶持地区是7个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市)、仙洪监新农村建设试验区、全省部分重点旅游乡镇(首批湖北旅游名镇创建镇)所在县(市、区)及部分城乡结合部农家乐旅游发展条件较好的市辖区。

扶持的农家乐旅游经营户,每户吸纳就业5人以上,第一年每户平均营业收入6万元以上,从第二年开始每户收入增幅在20%以上。

三、发展农家乐应具备的基础条件

农家乐的发展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各地可根据实际,规划发展农家特色美食、乡村农事体验、农业科普教育、生态环境观光、乡村娱乐休闲、乡村民俗文化、乡村度假养身等类型多样的农家乐,要集中连片、形成规模。农家乐旅游的开发建设应具备以下基础条件:

1、乡村风光和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或依托区域市场有一定影响的旅游景区;

2、乡村历史文化、建筑风貌、民俗风情突出,特色鲜明,有一定市场吸引力;

3、乡村区位条件优越,在重要景区周边、区域中心城镇周边、交通干线周边,通达性好,进出交通安全便捷;

4、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较好,具备发展农家乐的优势。

四、农家乐的建设内容

1、改善农家乐基础设施建设。要将农家乐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改善农家乐及村庄道路、饮水、用电等基础设施。

2、改善农家乐经营环境。农家乐经营户要改造房屋和整治周边环境,对房前屋后环境进行绿化美化,营造良好的农家乐经营环境。

3、改善农家乐接待服务设施。农家乐经营户要按照农家乐星级标准,对厨房、餐厅、客房、厕所及娱乐设施等进行改造,达到安全、卫生要求,能满足游客的消费需求。

4、完善农家乐引导标识服务系统。农家乐经营户要按照农家乐星级标准,规范设置各种引导性指示标识牌,为游客提供完善系统的引导信息服务。

5、改善农家乐旅游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在农家乐旅游较集中的片区,要重点改造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医务室、治安室、道路、停车场、排污系统、垃圾处理等。要组织对农家乐经营户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五、扶持农家乐旅游发展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措施

1、各级政府要鼓励具备条件的农民家庭开办农家乐旅游。城建、国土、工商、税务、卫生、消防等部门要为农民家庭开办农家乐提供方便,简化办理证照手续,减免有关规费,为扶持农家乐旅游发展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

2、从2009年至2011年,每年从省级就业专项资金中安排3000万元,3年共安排9000万元,对新开办并依法办理开业登记的农家乐经营户,按照自愿申请、评估验收、达标补贴的办法,达到《湖北省农家乐星级划分与评定》标准并吸纳5人以上就业的,每户给予1万元的资金补贴。

3、实行税费减免优惠。农家乐经营户按规定享受促进就业税费减免政策,自其在工商部门首次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收属于管理类、登记类、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符合条件的按规定在前3年内按每户每年8000元的标准依次扣减应缴的营业税、城市维护

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

4、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农家乐经营户按规定享受促进就业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每户可以申请贷款额度不超过5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在贷款期限内给予全额贴息。

5、落实创业培训补贴和职业培训补贴。农家乐经营户参加创业培训的,按规定享受每人1200元的创业培训补贴。农家乐吸纳就业人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按规定享受职业培训补贴。

6、各级旅游主管部门要将农家乐旅游纳入旅游宣传促销计划,帮助农家乐经营户策划开发特色产品,将农家乐旅游编排到当地或区域旅游线路进行宣传推广,指导农家乐经营户开发市场,及时为农家乐经营户提供旅游信息服务。

六、实施步骤

1、成立工作专班。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旅游局、省财政厅等有关部门组成工作专班,日常工作由省旅游局负责。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负责落实扶持政策和补贴资金,监督检查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省旅游局负责指导县及乡镇制定农家乐旅游发展规划,组织审核确定政府重点扶持的农家乐名单,制定农家乐星级评定标准并组织指导农家乐星级评定工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旅游局联合组织农家乐旅游就业培训。各地也要成立相应工作专班。

2、制定扶持计划。按照本实施意见,省旅游局、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联合制定全省农家乐旅游促进就业扶持计划,明确政府扶持重点和工作要求,报省政府同意后,按下达农家乐扶持计划。

3、组织审核推荐。各地要按本实施意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发展农家乐旅游的工作措施,并按照省下达的农家乐扶持计划组织好申报推荐工作。由农户自愿申报,乡镇(街办)负责初审提出意见后,报当地旅游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审核,对符合条件和要求的农户纳入扶持计划,并汇总后联合上报省旅游局、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审定。2009年重点扶持的县(市、区)要认真组织好申报推荐工作,于9月15日前将有关申

报资料报省。

4、指导项目建设。各地旅游部门联合乡镇按照农家乐星级标准,对被推荐纳入政府扶持计划的农家乐旅游项目建设情况进行检查指导,为农户发展农家乐旅游提供智力和技术服务,协调农家乐项目改造中遇到的问题,督促农户按要求及时完成任务。

5、落实扶持资金。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要根据扶持计划和工作专班审定的全省农家乐旅游经营户扶持对象名单,及时将补贴资金核拨到相关县(市、区)财政社保资金专户的就业资金中,再由县(市、区)财政局直接拨付给农家乐旅游经营户在银行开设的帐户中。

关于支持科技创新创业的意见 篇7

为深化实施开放创新双驱动战略,着力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加快推进我市创新创业综合体运营工作,推动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态势,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郑州市委十届九次全会关于实施开放创新双驱动战略部署,以引进培育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为重点,以完善设施、提升服务、培育主体、丰富要素、营造环境为抓手,坚持引进培育和服务管理并重,加快创新创业综合体建设运营步伐,引领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和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

二、总体目标

围绕新型耐材、环保装备、造纸、节能建材、品牌服装、精密制造等主导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用5年左右时间,孵化培育一批创新型小微企业,并从中成长出能够引领未来经济发展的骨干企业,形成新的产业业态和经济增长点;引 进培育5个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创新型企业15家;环保科技综合体入驻企业100家以上,载体面积超10万平方米;创新创业政策体系更加健全,服务体系和创业生态更加完善。

三、工作措施

引进培育创新创业人才

1.大力引进高端创新创业人才。认真落实《中共郑州市委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引进培育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的意见》,拓宽吸引高端创业人才的渠道,加强人才、科技、经济、财政等创业政策的统筹衔接,健全工作机制、强化投入保障、完善考核评价。每年不定期组团赴高校和人才比较集中的城市招聘高层次人才,力争做到引进一批人才,培育一批团队,带动一批项目,形成一批新兴产业。对引进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两院”院士领衔的创新创业团队,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团队及同等层次创新创业团队,郑州市级以上其他创新创业团队,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高层次创新创业紧缺人才,经评审认定后,参照《郑州市引进培育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实施办法》,按不同层次给予项目产业化扶持资金资助。

2.大力培育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建立健全院地、院企高层次人才培养合作机制,鼓励各类用人主体委托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培养高层次人才。采取“人才+项目”等方式,依托国家和省重点人才计划及重点科研、工程和产业项目培养高层次人才。建立每年定期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开展专题培训机制。支持各类优秀人才参与郑州市级及以上各类人才荣誉称号的评选。

3.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支持大学生在XX创新创业。全面落实国家、省、郑州市、XX市关于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统筹各类各级财政毕业生就业创业资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场所、公共服务和资金支持。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资助计划,对初次创业的毕业2年以内高校毕业生或毕业学年高校毕业生,给予每人5000元一次性创业补贴;对在综合体内注册满1年且运行良好的大学生创办科技企业,经认定符合条件的,给予创新创业团队2万元资金奖补。对在综合体内注册运营的企业,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给予优先支持。对在综合体就业人员可给予档案免费保管。

鼓励科技自主创新

1.积极支持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对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10万元的一次性资助;对新认定的省级和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分别给予50万元和100万元的一次性资金资助。

2.支持建立各类研发中心,对新认定的郑州市级、省级和国家级各类研发中心,在上级奖励的基础上,分别给予5万、10万、30万元的一次性资助。对同一级别的研发中心 不重复资助,省级以上补足差额。对新认定的院士工作站给予50万元的一次性资金支持。支持面向产业创新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经评审认定,可给予不超过50%的建设成本资助。

3.对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授权专利分别给予每件XX元、800元和500元的一次性资助,对涉外授权专利给予每件2万元的一次性资助。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引导金融机构依据评估价值提供相应金额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

4.社会投融资机构设立创业种子资金,支持综合体内创新创业项目,经评审认定,按照创业种子资金对项目实际投资额5%的比例给予风险补偿,对每家创业种子资金公司的风险补偿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5.鼓励商务、财务金融、检验检测、技术转移、评估咨询、法律、人力资源等人才和团队在综合体等各类孵化载体内建立分支机构。境内外知名人才和团队在综合体等各类孵化载体内设立分支机构开展专业服务业务的,自设立起5年内给予一定奖励;对评审为优秀的给予一定奖励。

优化服务体系建设

1.做强政务服务“软环境”。以提高创办企业的便捷性为根本,优化简化政务服务流程,推动工商、税务、项目、人才等政务服务高效协同,消除创业障碍,减少企业登记注册、注销手续和办税程序。为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创业投资机构的注册简化程序、提供便利。综合体内要设立大学生创业服务窗口。

2.做大创业服务团队。加快培育引进一批高水平、专业化的创业服务运营团队。鼓励综合体通过招投标程序确定专业的运营管理团队,实行市场化运营。对运营团队实行考核,依据企业孵化、平台建设、中介服务等工作绩效,经评审认定,给予优秀运营管理团队不超过20万元的资金支持,专门用于综合体内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运营团队管理和优秀创业导师、创业辅导员奖励。

3.切实降低创业门槛和中小微企业发展成本。支持综合体不断完善创业服务设施、建设创业导师队伍、引入金融服务机构,为创业者提供咨询、法律、知识产权、财务、检验检测认证、技术转移、大数据、开源工具以及创业辅导、投融资、媒体宣传等服务。鼓励对小微科技型企业实行零房租孵化。对进入国家、省创新创业大赛决赛的企业参赛项目及团队成功落地XX的参赛项目、郑州市级创新创业大赛的获奖项目及团队,市政府给予奖励。

加强财政资金引导

加大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对综合体内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支持科技型企业建立企业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提升对技术创新的支撑与服务能力。

经评审认定的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项目,根据项目类型,经论证并经相关程序审批后,按照郑发〔XX〕9号等相关文件规定,全面享受股权投资资金、产业引导投资、风险创业投资、贷款风险补偿投资、项目贷款担保、银行贷款贴息等6个多元化资金金融资助。

创新创业场租补贴

1.对创新创业团队、创业领军人才及高层次创业紧缺人才在综合体内创办企业的,分别提供不低于500平方米、300平方米、200平方米的创业场所,3年内免租金。创新创业领军团队带头人和创业领军人才3年内免费提供不低于100平方米的人才用房,不使用人才用房,在郑首次购房的,给予最高50万元的购房补贴。创新创业领军团队核心成员及高层次创业紧缺人才3年内免费提供人才用房。

2.创新创业领军团队、领军人才和高层次紧缺人才需要生产性标准厂房和建设用地的,按照工业用地标准优先给予供地。

3.科技人才和大学生到综合体内创办企业的,经认定符合条件的,3年内免费提供一定面积的创业场所和住房公寓。

特别生活配套服务

对引进的创新创业人才,经评审认定,按照郑发〔XX〕9号等相关文件规定,享受医疗保健、配偶工作调动、子女 就学等特别生活配套服务。

四、组织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市工业经济科技和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要切实发挥作用,明确科技、财政、人事等相关部门职责,形成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强化工作落实。市科技主管部门要抓好科技创新创业各项政策落实,并对政策落实情况进行调研,把握创新创业新的特点和需求,及时总结,不断完善服务模式。

完善考核评价。市督查考评办要加快建立综合体运营工作督查督导机制,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对人才政策执行情况跟踪,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定期组织绩效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研究调整政策。

本意见自发文之日起执行,与郑州市政策重复的,按照就高原则,在争取郑州市扶持资金的基础上,由我市财政补足差额部分,与我市其他政策有重复、交叉的,按照本意见执行。

关于支持自主经营鼓励创业发展的意见范文 篇8

摘要: 非公有制经济在改革开放后通过20多年的实践,促进了国民经济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活跃市场,用较好业绩证明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党的十六大进一步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并写进了宪法。2004年国务院召开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座谈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我国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对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活跃市场、增加财政收入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大和宪法的要求,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

主题词: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一、非公有制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非公有制经济在中国共产党的党的十六大以后,迎来了更大更快的发展机遇,我区的非公有制经济突破了传统的商业、餐饮和服务等行业,正在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并已延伸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外经外贸、旅游、教育、科技、社区服务、信息等各条战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我市经济发展极具潜力、最有活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13年前,全区私营企业仅有5户,如今,已初步形成了像新世纪、太极集团等100多户较大型的商场和企业集团,有千万元以上资产的私企大户有80多户,有科技和外资外型企业30多户,有私立中学5所。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呈现出一派生机繁荣的景象。从工农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状况,更能看到非公有制经济对市场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首先,非公有制经济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2003年,工农区实现增加值1,000,002万元,其中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94.1%。其主体作用明显体现。其次,拓宽了就业渠道。近年来,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累计安置就业和再就业86347人,有效的缓解了就业压力。第三,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需求。个体私营经济部份分布在零售、餐饮和社会服务等第三产业,点多面广,经营灵活,服务多样化和个性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第四,增加了群众和区级财政收入。个体、私营经营者通过经营活动增加了收入。区级财政收入也有所增加,目前,非公有制经济在区级财政收入上已占85%以上。第五,促进了市场竞争和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总而言之,非公有制经济活跃了社会主义市场,丰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此,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不断的发展。

二、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的几个问题

当前,我们的各级政府和部门都在加快职能的转变,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条件。不容忽视的是,我们在开展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与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相适应的地方,也可以说是,存在着一些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问题。比如,由于我们在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将在社会生产,人民生活中起到巨大的作用等方面,认识上还不够到位,因而,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视、支持和帮扶等方面也就存在着一些不到位的现象。甚至有些部门有些干部对“非公有制经济业户与国有企业要同等对待”的原则持有疑虑。在这里我要用一个简单的道理问一句,既然非公有制经济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我们财政收入85%以上的来源,那么,我们的工作方向,我们的工作重点,以及我们的服务,为什么不能把他们与国企同等对待呢?

再从非公有制经济方面来看,非公有制经济业主大多都能拥护党的方针政策,合法经营,在促进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机会,增加财政税收,满足社会需求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可在不同程度上也存在或个别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一是有的非公有制经济业主,对党的方针政策还存有疑虑,缺少开拓精神。二是缺少竞争意识,胸无大志。本来企业再发展的后劲就不足,但却还存在着小富即安的心理,不想再发展。三是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对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没有热情,有时找到他们也不是太积极的参与。四是个别业主认为,只要我纳税了,不管是政府还是别的什么部门,就谁也管不着了,参政议政意识淡薄等等。

三、对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的几点建议

非公有制经济能够健康发展,需要我们给予鼓励、支持和引导。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要研究制定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完善有关法规,有针对性地解决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二是要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帮助和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三是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业户做强做大。拓宽个体私营企业经营领域,鼓励他们向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以

及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发展。支持他们参与老工业基地改造,参与资源的深加工、旅游、外贸、社区服务和中介服务等生产经营活动。鼓励他们参与国企改革,要给他们以宽松优惠的扶持政策,依法保护参与国企改革者的积极性。支持非公有制经济注重发展工业、生产加工型、科技型、外向型企业。比如煤炭、木业、粮食、建材等生产企业,向产品深加工和专业化、集团化方向发展。选择一些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佳、纳税额度大、带动能力强的私营企业重点扶持。四是支持快速发展、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社会环境。要努力为非公有制经济营造大发展的政策环境,在注册登记上放宽条件,在金融信贷上要与国企同样待遇,在土地、水电等资源使用上,也要给同国企一样的优惠政策。要努力为非公有制经济营造法制环境,确保个体私营企业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同时要严厉打击无照经营、假冒伪劣产品等违法经营活动。要努力为非公有制经济业户营造社会服务环境,简化办事手续,实行一条龙一站式服务,主动为从业人员提供政策、法律咨询,帮助他们进行企业论证和培训,引进人才等服务。五是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企业永葆旺盛的发展活力。加强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党的组织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具备条件的企业要帮助他们建立党、团和工会组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开展创建“文明单位”的活动,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企业不断提高员工队伍的素质,提高诚实守信,合法经营的自觉性。继续评选树立表彰“光彩之星”,对于那些非公有制经济企业中的先进典型人物,要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大张旗鼓地宣传。使他们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轻松愉快踏实拼搏。

总之,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不也非增加,其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大和宪法的要求,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二○一一年二月十七日

当前,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认真落实中央制定的各项政策措施,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我们要把《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落到实处,努力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第一,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36条”),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公用事业、基础设施、金融服务以及社会事业等领域。一是加快清理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规和政策规定。凡是不符合宪法及其相关法律(包括刚通过的物权法和企业所得税法等)中有关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规定的法律法规,凡是不符合“36条”的政策及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政策,都应抓紧进行清理和修改。清理的重点是现行规章、规范性文件及其他文件在市场准入、财税金融、社会服务、权益保护和政府监管等方面与“36条”不一致的规定。二是认真检查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凡未制定“36条”配套实施政策的,都应及时制定;正在制定的,应加快步伐,尽早完成;凡已经制定了的,应对实际落实情况进行检查,推动政策措施执行到位。三是切实解决行业准入问题。加快制定和完善行业准入配套政策,切实贯彻“平等准入、公平待遇”原则,进一步打破行政垄断和基于行政的经济垄断,推进行业准入政策与管理的公开化、公平化、程序化、规范化。包括鼓励非公有制经济通过收购、兼并、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和重组,积极促进非公有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支持非公有资本积极参与城镇供水、供气、供热、公共交通、污水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与运营,鼓励非公有制经济进入金融服务业,支持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教育、科研、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福利等社会事业领域等。

第二,进一步完善信贷、税收、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政策,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一是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信贷支持和金融服务创新。今年中央出台实施的《关于全面深化金融改革,促进金融持续健康安全发展的若干意见》,将进一步改善非公有制经济的信贷条件。要继续通过税收支持、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幅度以及改进信贷奖惩办法等方式,鼓励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提高对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贷款比例,鼓励和引导各类银行把中小企业作为重要服务对象,在金融产品和服务、金融工具和技术、金融监管方式和方法上进行创新。二是拓宽非公

有制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在完善现有中小企业板块基础上,加快建立中小企业上市培育体系和辅导机制,适时启动创业板市场;整合和规范现有产权交易市场,为非公有制企业股权转让提供服务;继续推动中小企业境外上市工作;允许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探索债权融资方式等。三是建立健全非公有制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推进信用体系建设。鼓励非公有制经济设立商业性或互助性信用担保机构,加快研究建立全国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四是完善有关税收扶持政策,合理税负水平。今年出台的《企业所得税法》,统一了各类企业的税收制度,将在总体上明显降低非公有制企业的税负,为非公有制企业的更好更快发展提供重要的政策推动力。同时,还要继续改革和完善税收体制,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与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平等竞争。特别是要研究解决非公有制企业投资者的双重纳税问题。五是加强非公有制企业技术创新服务。要加快建立面向非公有制企业的共性技术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科技咨询、技术推广等专业化服务。引导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开展与大企业的协作配套,推进企业生产和工艺专业化,实现企业技术、产品升级。第三,大力促进行政执法公正,依法保护非公有制企业合法权益。当前,在一些领域和地区,既存在执法不严问题,也存在执法不公问题。今年出台的我国第一部专门保护各类财产包括私营企业和个人财产的最基本法律《物权法》,将为非公有制经济的“恒产”进而为企业家经营的“恒心”奠定最重要的法律基础,将十分有利于依法保护非公有制企业合法权益。应以此为契机,清晰界定各类产权,加快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抓紧对有关法律法规进行清理、修改和配套完善。同时,加快完善行政执法和司法体制机制的步伐,进一步提高行政执法与司法的严肃性和公正性,为各类企业提供公平的法治环境,切实维护产权主体的合法权益和平等发展的权利,依法严厉打击各种侵犯正当产权权益的犯罪活动。

上一篇:蔬菜采购合同下一篇:文明个人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