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发银行关于支持中国企业发展促进会的有关政策与贷款事项

2024-05-21

浦发银行关于支持中国企业发展促进会的有关政策与贷款事项(共3篇)

浦发银行关于支持中国企业发展促进会的有关政策与贷款事项 篇1

浦发银行

关于支持中国企业发展促进会的有关贷款政策

一、中小企业业务及产品的品牌和产品介绍

(一)中小企业银行业务品牌

浦发银行坚持“携手、成长、共赢”的理念,为中小企业精心呈献了“助推器——成长型企业的金融服务”。在浦发银行“助推器”这个中小企业服务品牌内又包含了针对企业不同成长发展阶段的业务产品品牌,比如:“共赢联盟”、“玲珑透”、“财务智多星”、“网上贸易行”、“企业按揭宝”、“组合授信通”等。

(二)中小企业产品介绍

1、联贷联保

联贷联保是由若干个成长型企业自愿组成联合体,联合体成员企业相互担保并缴纳一定比例保证金,我行以此向联合体企业提供银行融资的服务方案。

免于抵押:无需再为无法提供抵押物及其他企业担保发愁,只要您与若干企业自愿组成联合体即可获取我行融资;

金额较大:您不会因无需抵押而只获得少量融资,我行会根据您企业经营的实际需要,提供单笔最高1000万元的银行融资,充分满足您日常经营所需;

品种多样:您可以根据经营方式和结算需要,自主选择适宜的融资品种,我行将提供流动资金贷款和银行承兑汇票供您选择;

组建灵活:3-8家企业既能组成联保体,一旦您以外的其他企

业未通过我行审查,您仍可寻找其他伙伴再次提出融资申请。

2、易贷多

针对具备成长性的中小客户开展的一种授信组合业务。即在客户提供一定抵押物的基础上,给予客户抵押物一定倍数的授信额度。易贷多产品立足于培育我行基础客户,提高对客户的交叉销售和忠诚度。

按照客户信用评级或者资产负债率、销售收入增长率、主营业务占比等因素可给予客户最高抵押物评估值200%的最高授信额度。

金额:单户“易贷多”业务最高授信额度不超过人民币2000万元;

3、循环融资易

循环融资易业务是我行以您或第三方我行认可的标准化房产为抵押物,为成长型企业客户提供的满足其各类短期融资需求的服务方案。

手续快捷:提供符合要求的标准化房产并在手续完备的情况下,我行将在一周内审批完毕,流程简便,手续快捷。

循环使用:我行将一次性地给予您一定的融资额度,您可在该额度内自主提款、还款和再次提款,在授信期限内该融资额度可以循环使用。

期限较长:我行给予您最长不超过3年的循环授信额度,您可在此期限内循环使用资金。

5、中期抵押贷

中期抵押贷业务是我行以您拥有的符合我行条件的房产为抵押物,为成长型企业提供发展中的经常性周转资金占用需求的服务方案。

期限较长:我行可以为您提供最长不超过5年的贷款,让您合理调配资金,使用无忧;

押品多样:我行可接受品种多样的房地产抵押物,清晰产权的商品房、办公用房、商铺、标准厂房都属于我行可以接受的诶抵押物,连物流仓库也可以用来抵押;

还款灵活:您可以根据经营实际,自主选择按月或按季分次还款,帮助您实现房产租金收入与归还贷款的完美匹配,让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财务成本。

二、我行为中小企业提供传统融资产品

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业务;法人透支业务;法人按揭业务;定单融资业务;保兑仓业务;应收帐款保理业务;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票据贴现业务;为企业发行企业债券业务;为企业发行信托计划产品,为企业招募风险投资业务。

我行将竭诚为你提供优质高效,全方位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合理设计安全高效的融资产品,共同打造互惠互利的多赢战略合作平台。

三、联系方式

联系单位:中国企业发展交流促进会秘书处

北京立方特经贸有限公司

联系人:江全满***

周玲***

李慧***

浦发银行咨询电话:010-83208218咨询联系人:孙晓峰

备注:以上融资贷款限定协会会员单位,按银行利率,非会员单位收取3%手续费,会员单位收取1%。

浦发银行关于支持中国企业发展促进会的有关政策与贷款事项 篇2

一、准政策性贷款的基本特点

由于兼具政策性和商业性贷款的特征, 准政策性贷款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1.信贷计划优先安排, 信贷资金足额供应, 实行基准利率。

2.承贷主体多元化, 包括购销企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工企业和集团客户等。

3.对借款人要求具备相应的风险承受能力和贷款偿还能力。

4.实行封闭管理和风险管理的统一, 把风险控制放在突出位置。

5.财政不兜底, 自负盈亏。

二、准政策性贷款的作用与成效

(一) 鸡西市2006—2008粮食年度粮食生产情况与总体趋势

由表1数据可以看出, 鸡西市粮食种植面积、总产和商品量呈逐年增加趋势, 详见图1。

(二) 近几年准政策性粮食收购情况

2006粮食年度收购准政策性粮食72万吨, 占商品量的28.57%;2007粮食年度收购44万吨, 占14.33%;2008粮食年度收购16万吨, 占5%;虽然受2007粮食年度国家启动最低收购价敞开收购, 2008粮食年度国家全面启动托市收购等因素的影响, 准政策性贷款发放逐年减少, 但其产生的作用不可小视。

1. 政治作用巨大

前几年粮食丰收, 物价连续上涨, 粮食销售市场价格低迷, 受产业政策、出口退税等因素影响, 外地粮商少, 市场销售不畅, 企业利润空间狭窄, 局部地区出现卖粮难的现象。针对这一情况, 鸡西市分行迅速确认辖区内收储企业的贷款资格, 核定最高额度, 及时发放准政策性贷款, 解决了农民卖粮难的问题, 保证了农民利益, 保持了社会稳定。正如虎林市市长所说:“农发行的信贷支持使广大农民可以坐在家中甚至田间地头有选择性地售粮, 并能卖上好价钱, 从中获得了实惠, 尝到了甜头, 为农村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也带动了整个社会的稳定, 使政府可以腾出更多的精力抓好地方经济建设工作”。

2. 社会作用突出

粮食企业季节性收购明显, 融资量大, 有效资产少, 融资困难, 不采用全额抵押担保的方式, 很难在商业银行获得贷款。农发行顺应粮改的需要, 在推动收购资金封闭运行管理的基础上, 适时启动了准政策性这一贷款品种, 填补了“政府想办的、农民所需的、商业银行不想涉足的”特殊领域的需求。仅鸡西地区2004—2006粮食年度在国家没有启动政策性收购的情况下, 累计发放准政策性贷款22.31亿元, 共支持43户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加工企业收购粮食145.77万吨, 收购辐射46个乡镇、459个村屯和11个国营农场, 受益农户19.3万户。2006年以来累计为地方增加税收达1.2亿元, 提供就业岗位5 000余个。农发行也是当地各金融机构贷款增幅最高的银行, 充分发挥了支农领域的骨干作用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3. 经济效益显著

2006—2008年鸡西市发放准政策性贷款20.23亿元, 支持收购粮食131.62万吨, 帮助企业实现收入22.28亿元, 获利1.05亿元, 达到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同时, 农发行也实现收息7 459万元, 间接带动了存款、中间业务等全面发展, 为完成全行利润计划等各项经营指标奠定了基础, 实现了三赢。

(三) 准政策性贷款对象呈现多元化趋势, 非传统购销企业所占的比重稳步提升

2006年, 将收购贷款的对象明确界定为在农发行开户并具备粮食收购资格的企业, 首次打破了所有制的界限, 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工和转化企业以及其他具有相应资格的企业纳入了准政策性贷款支持范围, 实现了不同所有制企业公平享受准政策性贷款政策的多元化局面。

从以上数据看, 随着粮改的进一步深入, 准政策性贷款支持的行业覆盖面有较大的拓展。

(四) 准政策性贷款效率较高, 杠杆作用明显

从鸡西市情况看, 准政策性贷款占全口径贷款比的7.27%, 虽然占比不高, 但是其作用是高效的, 特别是对农业产业化龙头、加工企业的作用尤为突出。加工企业经营严格遵循市场规律, 以质论价。有的还采用订单方式收购, 如鸡西市兴达、海泰及农垦爱邦等公司均与农民签订种植协议, 从选种、播种、田间管理直至收购粮食全程参与, 这样就保证了粮食的产量和质量, 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 企业也获得更高收益。企业效益提高, 带动了地方税收的增长, 企业规模扩大, 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仅鸡西兴达制米有限公司一家, 在2004年接收鸡西市第一粮库下岗工人就达110余人, 同时, 对农发行经营也起到了促进作用。三年来, 鸡西市分行此项贷款累计获得利息收入4 000多万元, 中间业务收入50余万元。

本次调研重点针对连续三年得到鸡西分行信贷支持的5户企业进行对比分析:资产总额保持增长的有4户企业, 占比80%;所有者权益保持增长的有5户, 占比100%;实收资本增长的有1户, 占比20%;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的有4户, 占比80%;利润总额增长的有3户, 占比60%。可以看出, 通过对加工企业给予信贷支持, 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的持续发展, 企业的经营能力和获利空间得到稳步提升。如鸡西市兴达制米有限公司, 在农发行信贷支持初期, 是单一的粮食加工产业化龙头企业, 几年来, 通过农发行信贷支持, 成为了以种植、加工、销售、仓储为一体的中型粮食加工企业, 是省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省重点出口企业, 企业经营和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再如, 黑龙江农垦爱邦实业有限公司, 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农发行支持初期是年加工原粮3万~5万吨的小型加工企业, 通过几年投放准政策性贷款的支持, 现已成为年加工原粮近15万吨, 集粮食加工、麦芽发酵、稻壳发电、城镇供热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 资产也由原来不足5 000万元增加到现在的亿元以上, 由过去抗风险能力较低转化成现在的经济实力雄厚、物资保证充足的优质企业。

三、准政策性贷款是政策性贷款的有益补充和必要延续

政策性粮食收购贷款主要特点体现为:政策性强、制度规范、管理成本低、贷款份额高。

(一) 目前政策性收购存在局限性

1. 保底收购只能在特定条件下使用

政策性收购是为了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调控市场等需要, 而实行的国家及地方各项储备的粮食收购, 也是为了保护农民利益, 具有保底收购属性的最低价收购、托市收购和国家临时储备粮食收购, 是政府在特定时期所采取的必要手段。2006至2008粮食年度, 为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鸡西市收购中央储备粮共46.36万吨。2007粮食年度, 鸡西市启动了水稻最低收购价政策, 收购水稻42万吨, 启动的主要原因是当年市场价格比国家制定价格 (0.82元/斤, 国标三等) 低, 而玉米未启动最低价预案, 原因是当年玉米市场购销活跃, 市场价格高。2008粮食年度, 鸡西市启动国家粮食调控政策, 指标218.4万吨 (含佳木斯桦南县、七台河市) , 在鸡西地区实际收购160.8万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引起了经济动荡, 粮食市场价格起伏较大, 国家推出临储粮收购政策, 有效缓解了农民卖粮难问题, 确保了农民利益。从几年来的粮食购销实际情况看, 政策性贷款应对粮食市场特殊情况具有明显优势, 而在市场的常态下, 发挥的作用受自身先天特性的制约, 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有限。

2. 严格的质价政策性有其局限性

一是质价政策性强。2008年度粮食质量较好, 2009年度粮食质量较差, 等外粮多, 农民如何销售手中的等外粮将是农民增收的一大障碍。二是国家临时储备收购定价限量存在片面性。2008年末, 在水稻市场形成稻强米弱的格局, 加工企业不敢轻易入市收购, 国家及时出台了临时储备收购政策。但计划指标分批下达和政策宣传不到位, 既给相关部门协调运作增加了难度, 又引起了大量农民恐慌性卖粮, 使本来能保护农民利益的、较为合理的定价, 却没有让农民得到实惠, 大部分利润被粮食经纪人等中间环节侵占了, 国家的好政策没有真正起到作用。三是扭曲市场价格。当政策性粮食收购价高于市场价格较多时, 指导价格占据了主导地位, 价格信号不能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 市场丧失调节和引导种植结构的能力, 会使某一品种产量居高不下, 收储压力增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力度, 对各粮食品种价格定位的合理性进行调研, 以达到通过利益驱动来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的目的。

3. 代储企业的被动投入容易转化成农发行贷款的隐性风险

有些企业原有条件差, 为了达到临储库点的标准, 前期投入大量资金, 但临时储存时间的不确定性, 极易造成入不敷出的现象, 最后形成新的亏损或外欠债务的增加, 直接给农发行贷款造成隐性风险。

4. 实行政策性收购对加工企业乃至下游产品的冲击

一是政策性粮食大量收购后, 对加工企业和相关的农副产品冲击加大。政策性收购启动后, 市场粮食价格会被硬性提高, 增加了加工企业的收购成本。同时, 由于市场竞争激烈, 成品价格无法相应提高, 形成了不收购、不生产、不亏损, 收购越多、生产量越大、亏损越严重的怪圈。以2008粮食年度大豆收购为例, 国家收购临储大豆的价格为3 700元/吨 (三等) , 而进口大豆到港价格为3 300元/吨左右, 差价400元。为了减少亏损, 有的油脂加工企业被迫采购进口大豆进行加工, 这对我国的大豆产业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二是“国进民退”的情况更加严重, 不利于企业间的竞争和粮食市场经济的长远发展。由于政策性收购价高于市场价格, 而指定的收购企业基本上都是国有粮食企业。因此, 其他企业低于政策价格入市收购, 根本收不到, 高价收购又要亏损, 由此, 导致粮食大部分都流向了国有粮食收储企业, 这也是造成2008粮食年度准政策性贷款投放减少的主要原因。

(二) 发放准政策性贷款是完善政策性收购的必要手段

1. 农发行投放准政策性贷款是履行自身社会职责的需要

一是受政府财力的限制, 以增加政策性储备规模来保障收购的可能性不大;二是国际国内粮食起价较高, 粮食最低收购价预案启动的可能性较小, 即便能够启动, 客观上存在着时间、地域和品种的限制;三是粮食产业属弱势产业, 利润率低, 季节性收购明显, 资金需求量大, 商业性贷款业务受到资金和计划的双重约束, 难以对粮食收购提供有效的支持。总之, 在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都难以有效解决收购问题的现实情况下, 准政策性贷款是农发行承担社会责任的主要手段。

2. 发放准政策性贷款是支持民族粮食加工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粮食市场与国际市场对接, 粮食价格也形成对接机制, 国际粮商和跨国公司正陆续进入中国粮食市场, 对我国民营粮食加工企业造成极大冲击。如在“2004年大豆危机”之后, 国内近70%的大豆压榨企业停产, 大量企业倒闭, 国际粮商趁机低价收购和参股。目前, 我国80%左右的小包装食用油控制在国际大粮商手中, 而且还有继续向其他品种扩张的趋势。跨国企业已掌控我国植物油定价权, 如果进一步取得粮食流通的控制权, 将会造成我国粮食定价权旁落, 给我国粮食宏观调控和粮食安全造成极大影响。隶属世界四大粮商之一ADM公司的益海嘉里集团, 已经在山东、河南、河北、黑龙江、湖南等粮食主产区建立或并购多家粮食加工企业, 2009年在鸡西市也进行了相关布局的调研和运作。在这种形势下, 我们必须加大对国有或民营粮食加工企业准政策性贷款支持, 使其迅速发展壮大, 对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增强我国粮食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 投放准政策性贷款是农发行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是多年来农发行对准政策性贷款的投放和管理已经形成了贷款投向的清晰化、业务操作的规范化和风险控制的程序化。我们认为, 这项业务已进入良性发展阶段。二是随着粮改深入, 粮食市场流通体系将逐步健全, 粮食物流将会逐步顺畅, 国家除掌握必要的储备外, 市场流通将成为主导, 这是准政策性贷款快速发展的有利契机。三是通过多年来的信贷支持, 已发展了一批有实力、有规模和抗风险能力强的客户群体, 继续支持, 可把他们打造成大型的粮食骨干和支柱企业, 实现农发行贷款业务持续有效的发展。四是通过准政策性贷款的投放, 对农发行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

4. 投放准政策性贷款是促进加工企业发展的需要

对粮食加工企业投放准政策性粮食收购贷款, 是农发行拓宽粮食收购渠道, 积极支持多种形式收购的重要手段。鸡西市分行2006—2008三个粮食年度累计对16户加工企业投放准政策性粮食收购贷款7.72亿元, 收购粮食46万吨。

在实际操作中, 加工企业真正能够提供优质资产进行抵押的并不多, 为方便粮食收购, 企业多建于县 (市) 郊区, 部分经营用地的取得方式为租赁或占用农村集体土地。按农发行现行规定, 设定不了抵押价值或抵押价值较低, 直接影响到地上建筑物的价值。受此限制, 农发行投放抵押贷款的额度也较低, 职能占到企业贷款总需求的10%~30%, 个别甚至连10%都达不到。同时, 加工企业自身流动资金不足, 原因为:一是大部分自有资金投入到固定资产;二是粮食原料收购季节性强, 短期内需要大量资金;三是粮食产业利润率较低, 完全是靠量的积累才能实现企业的盈利;四是企业多采取先货后款的经营方式, 这样就形成一部分结算资金占用, 影响了资金的周转。通过分析, 可以看出, 商业性贷款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加工企业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 这是因为: (1) 商业性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准入门槛较高, 信用等级需达到A-级以上, 一般要采取担保的贷款方式; (2) 加工企业可办理有效抵押的资产较少, 以全额抵押方式投放商业性短期流动资金贷款, 无法满足企业收购资金在量上的需求; (3) 找专业担保机构担保, 增加了企业的成本, 原本利润率就较低的加工企业获利能力将更加有限; (4) 商业性短期流动资金贷款用于收购粮食的, 农发行仍采取封闭运行的管理方式, 必须做到购贷销还, 不能周转使用, 这与加工企业的经营方式存在着明显矛盾。所以说, 加工企业迫切需要准政策性贷款支持。

四、当前准政策性贷款业务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一) 准政策性贷款的社会敏感度提高, 政策刚性增强

2010年以来, 受物价上涨过快、自然灾害频发、国际粮食供求紧张等因素的影响, 农业和粮食生产面临着比较严峻的形势。在这种背景下, 支持粮食收购已不仅仅是个简单的经济问题, 更是一个高度敏感的政治问题, 关系到粮食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全局, 关系到保证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增收, 是国家宏观调控、长远规划的重要一环, 政策性十分突出。

(二) 准政策性贷款的市场环境复杂, 风险防控难度加大

一是粮食市场化程度提高。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也意味着竞争的加剧和风险的加大。从近年来的情况看, 市场放开后, 各类市场主体为争夺粮食资源而展开的“收购大战”频频发生, 导致市场供求扭曲、价格波动频繁。二是部分农产品的国际化程度提高, 突出表现在大豆市场受国际市场的影响较大。三是企业经营的一体化程度提高。目前, 大部分市场主体实行“购加销”一体化经营。生产经营环节增多, 市场风险点也在增加, 只要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有可能影响到整个企业的经营。四是市场经营方式的多元化程度提高。从市场交易的方式看, 目前, 除了现货交易之外, 还出现了期货交易、电子撮合交易等新型的交易方式和手段。这在规避传统风险的同时, 也容易产生新的风险。

(三) 准政策性贷款的对象基础薄弱, 倒逼贷款现象使农发行监管责任加重

目前, 一方面, 由于市场主体发育缓慢, 导致准政策性贷款投放缺乏足够的市场载体。几年来, 受应急、应季缓解局部性农民卖粮难问题的制约, 择优投放贷款的空间非常有限。截至2009年末, 鸡西地区全辖42户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加工企业中, A级以上客户13户, 只占31%。全市16%的国有粮食企业的贷款资格是由地方政府推荐取得的, 实际达不到农发行的认定条件, 因而贷款的发放存在着风险隐患。另一方面, 国有粮食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还不彻底、不到位, 企业风险承受能力较弱, 其贷款主要用于委托粮食收购, 导致贷款的使用权发生了分离。如果市场价差超出风险保证金, 委托客户续存难度大, 就会将风险直接转嫁给企业和农发行。粮食企业与其他行业相比有很大的区别, 一年一度集中收购, 分期销售, 光靠对报表、现金流、产成品的监督远远不够, 第二还款来源较弱, 因此, 只能靠加强粮食库存监管来保证贷款安全, 农发行监管责任日益加重。

(四) 准政策性贷款的第二还款来源较弱, 安全措施无法覆盖风险全部

粮食购销类企业一般以贸易为主, 流动资金多, 固定资产较少, 因此, 企业第二还款来源较弱。截至目前, 占用农发行贷款的粮食企业有效资产值仅为3.7亿元, 其中, 粮食购销企业2.82亿元, 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加工企业0.88亿元, 有效资产抵押值为1.85亿元。而鸡西地区年均粮食收购贷款需求量为30亿元左右, 有效资产抵押值仅占贷款需求的6%, 而且变现难度较大。大量的信用放款仅靠10%~20%的风险保证金来覆盖, 贷款风险难以防控, 一旦发生风险, 安全措施无法到位。如果要求企业实行抵押担保的方式, 一是抵押率不足, 难以满足贷款需求;二是贷款费用支出较大, 企业难以承担, 并且个别企业也难以落实担保公司的条件。

(五) 准政策性贷款的发展定位尚不够清晰, 在操作中存在两难选择

随着粮食市场的逐步放开以及国家宏观调控的加强, 作为农发行收购信贷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准政策性贷款与政策性贷款之间, 客观上存在着既相互补充, 又相互排斥的关系。对准政策性贷款业务来讲, 如果采取积极的信贷政策, 增加准政策性贷款的投放量, 就会使企业自主收购能力增强, 市场价格上扬, 导致国家启动最低收购价预案的可能性下降, 政策性贷款的需求减少, 市场风险增加, 并通过准政策性贷款向农发行集中。相反, 如果采取从紧的信贷政策, 压缩准政策性贷款的投放量, 则可能会导致企业自主收购能力削弱, 市场价格下降, 国家最低收购价预案启动的可能性上升, 政策性贷款的需求增加, 但同时政策风险增加。

(六) 准政策性贷款承贷主体的多元化, 使信贷服务与管理的难度加大

一是客户结构复杂。目前的贷款客户, 既有购销流通企业, 也有产业化加工企业;既有国有企业, 也有民营企业;既有股份企业, 也有上市企业。不同类型的企业有不同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 需要农发行提供更加个性化的金融服务, 实行更加具有针对性的信贷管理。二是客户贷款种类复杂。有的企业在农发行既有准政策性贷款, 又有政策性贷款, 有的还有商业性贷款, 各种信贷资金相互交织, 分类监管难度较大。三是客户市场复杂。目前, 不少商业银行也在逐步向涉农优质客户渗透, 客户竞争日趋激烈。同时, 新型市场主体增多, 但发育不完善。不少中小型粮食加工企业、粮食经纪人或合作组织通过自身积累、民间借贷等方式逐步成长为不可忽视的市场力量, 但普遍存在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财务信息不透明、经营不规范等问题, 需要在客户营销与培育方面有所突破。

(七) 准政策性贷款性质界定的不足, 限制其发挥更大作用

一是现行准政策性贷款的范围界定偏窄, 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目前, 农发行把准政策性贷款仅仅局限于粮棉油收购贷款领域。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同样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农副产品收购也需要准政策性贷款支持。二是现行准政策性贷款的业务范围与个别商业性贷款业务存在交叉。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直接收购粮食所需的资金, 目前, 既可使用准政策性贷款, 即收购贷款, 也可使用商业性贷款, 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三是准政策性贷款业务缺乏合理的补偿机制。由于对准政策性贷款允许存在一定的风险敞口, 使得准政策性贷款所承担的风险要高于政策性贷款和商业性贷款。综上所述, 准政策性贷款在制度设计上需更加完善。

五、结合鸡西地区实际, 提出推动准政策性贷款业务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 从全局的高度, 明晰准政策性贷款业务的战略定位

一是准政策性贷款业务应当服从和服务于整个收购信贷业务的发展战略, 应该围绕“因地制宜、防控风险、力争多投”的指导思想, 来确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二是准政策性贷款业务的发展应有助于政策性贷款业务的发展。从综合效益来讲, 政策性贷款要优于准政策性贷款。对于粮食收购应尽可能地促成国家启动最低收购价预案, 以提高调控贷款在支持收购中的比重。三是准政策性贷款业务应为商业性贷款业务的发展提供支持。对既符合准政策性贷款条件, 又符合商业性贷款条件的, 应尽可能地选择使用准政策性贷款, 如加工企业就更适合使用准政策性贷款。

(二) 强化管理, 准确把握准政策性贷款业务的中心环节

在经营管理中, 鸡西市分行始终严格执行“钱随粮走、购贷销还、专款专用、库贷挂钩、封闭运行”的要求, 抓好贷款发放、贷款使用和收贷收息三个重点环节, 明确工作职责:客户经理负责贷后管理, 行长、主管副行长承担相应管理和监督责任, 层层签订库存监管责任状。按程序操作, 依制度管理, 规定动作不得简化或省略, 关键环节的制度执行必须有据可查, 杜绝在坚持基本制度上走过场。支行承担贷款发放并按进度供应资金, 监督收购, 市行抽调力量监督库存和法人代表, 并严格执行库存动态监管、企业法人离城报告制度。

2008粮食年度, 为加强对粮食库存的监管力度, 鸡西市分行创新了检查方式, 成立了贷后督查大队, 重点履行粮食库存督查职能。2009年1至8月份, 督查大队对全辖13个新粮库点进行每月两次巡回检查, 采取倒查法, 直接深入到企业专职检查库存, 如发现问题一查到底, 直接追责到基层行行长、主管副行长、驻库信贷员, 有力地保证了收购资金封闭运行, 为全市粮食贷款筑起了一道坚固的安全防线。如虎林市农垦庆丰粮油加工厂异地储粮, 督查大队发现后, 及时采取措施, 追回了1 000多万元粮款, 避免了贷款风险的升级。截至2009年10月末, 鸡西市2008粮食年度准政策性贷款实现本息“双结清”。2010年, 为加强对2009年度收购的新粮管理, 在各基层营业机构正常监管库存的前提下, 市分行组建了三个库存监管小组, 配备专车, 坚持每月50%的时间深入到基层检查库存。粮食库存是企业的第一还款来源, 库存有保证, 准政策性贷款的风险就可规避。

(三) 通过信贷手段创新, 破解准政策性贷款业务“两难”的问题

1. 监管手段的创新

在加大库存监管的同时, 鸡西市分行还加强对企业法人进行全方位的道德风险监管。一是在资格认定时, 对企业法人代表进行全面的调查了解, 通过查看法人代表出差票据, 根据出差日期看前后有无可疑资金流出或流入, 通过企业纳税情况来判断企业法人代表是否真正遵章守纪。如法人代表道德不过关, 实行一票否决。二是在日常库存监管时, 定期对企业法人代表的道德行为进行跟踪监管, 并由支行行长最后做出判断, 出现问题及时向上级行报告。如2009年, 在对某企业监管时, 发现一户重点贷款企业法人有做期货交易的传闻, 市行立即组织人员进行全面调查, 最后发现是竞争对手制造的传闻。三是在贷款全过程中, 重视并建立与“法人代表面谈”制度。四是在贷后期间, 通过在粮食企业中开展“信用企业”和“信用法人代表”活动, 形成讲究诚信经营、防范法人道德风险的良好氛围。

2. 贷款方式的创新

发放准政策性贷款时, 鸡西市分行在实行有效资产抵押和风险准备金制度的基础上, 还采取了浮动资产抵押、保险和与法人代表签订无限连带责任保证合同等方式, 尽可能地降低风险敞口。目前, 鸡西市分行正在探索加工企业联保制, 这是一种区域内加工企业联合会的形式, 是在企业内部规范行为, 形成互为制约的一种模式。

(四) 引入准入与退出机制, 净化信贷整体环境和提升客户竞争力

鸡西市分行采取“有保有压、有进有退”的营销原则, 根据客户的资信状况、发展潜力以及对农发行经营发展的影响程度, 进行分类排队。在逐步收回存量贷款的前提下, 稳步实施客户退出机制, 对市场竞争力差、经营效益较低、风险承受能力弱、资信不好的企业逐步使其退出鸡西市分行的支持范围。2009年1至8月份, 累计强行退出7户规模较小、经营管理差、抗风险能较弱的粮食加工企业;逐步退出6户基础条件差、交通不便、历史包袱重、内部管理混乱、不配合信贷监管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在确定准政策性贷款支持对象时, 始终坚持区别对待, 不搞一刀切或遍地开花。特别是经过2008、2009两个粮食年度的审慎经营, 明确重点支持:一是大中型加工企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收购原料;二是有常年固定合同的军供粮加工、外省地储粮收购等粮食企业;三是大型集团客户进行委托收购。禁止:一是对纯贸易类企业收购贸易粮赌后市的企业发放贷款;二是对国有购销企业自营收购发放贷款;三是对政策性与准政策性混收的企业发放贷款。通过实施分类排队和客户退出机制引入, 进一步优化了客户和贷款结构, 使鸡西市分行掌握了客户结构和信贷结构调整的主动权, 有效的预防和化解了信贷风险。

(五) 立足可持续发展, 着力构建更加有效的准政策性贷款业务, 发展保障机制

一是继续拓宽准政策性贷款的支持范围。准政策性贷款具有一定程度的社会公共产品特性, 体现的是国家政策和公共利益, 受惠的应当是整个农村社会经济, 因而不能把准政策性贷款简单等同于粮食收购贷款。建议根据农发行支农职能的调整, 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不断拓宽准政策性贷款的内涵和外延。二是争取政策支持, 加快健全自我补偿机制。鉴于准政策性贷款的特殊性, 应该建立比其他贷款业务更有效的风险补偿机制。

建议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对农发行准政策性贷款业务的认同和认可, 在财政不承担补贴责任的情况下, 允许农发行提高对准政策性贷款呆账准备金的比例, 以区别其他商业性贷款业务。三是建立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重点从执行政策和防范风险两个方面来综合衡量准政策性贷款业务的运作成效, 要将考核结果纳入到经营绩效考核体系中, 与工资、费用以及其他资源分配挂钩。

摘要:结合农业发展银行准政策性贷款的特点, 结合农业发展银行在鸡西市的实践, 分析准政策性贷款的优缺点, 查找准政策性贷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对准政策性贷款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准政策性,贷款,调研报告

参考文献

[1]董小君.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4.

[2]全球风险管理专业人士协会, 胡志伟, 等.银行风险与监管国际认证[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7.

浦发银行关于支持中国企业发展促进会的有关政策与贷款事项 篇3

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要求,小额贷款中心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拟定五项扶持措施,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创新金融产品,提升服务水平,满足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1、落实国家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深入贯彻国家经济结构调整战略,积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以信贷杠杆鼓励、支持和引导小微企业进一步优化结构和转型发展,向“专精特新”转变。积极引导企业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小微企业聚集发展,形成一批“小而优”、“小而强”的小微企业客户群。

2、加大信贷投放,满足小微企业信贷需求。在年初计划基础上,我部门计划进一步增加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计划全年小企业贷款新增100万元以上,小企业贷款增速预计超过全行整体贷款平均增速10个百分点以上,在确保小企业信贷投放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增速、增量高于上年,即“两个高于”的前提下,继续提高中小企业与小企业贷款比重,大力支持小微企业发展。

3、优化基础服务,加大产品创新。小客户事业部进一步优化“商贷通”等主打小企业金融产品,提高可操作性和普及性,使之更契合小微企业“短、频、急”的用款特点。此外,我中心积极探索小微企业专用的银担合作模式,帮助小微企业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4、适当放宽风险容忍度,增强业务发展动力。小额贷款中心坚持“收益覆盖风险和成本”及“尽职免责、失职问责”的原则,适当放宽小微企业贷款风险容忍度,以资产组合管理等技术监控小微企业业务的整体风险和收益水平,强调全流程的风险控制和管理,提高审批质量和效率。

上一篇:绿色施工管理体系图下一篇:关于微信群管理办法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