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重视与支持律师业发展的提案

2024-08-15

关于重视与支持律师业发展的提案(共9篇)

关于重视与支持律师业发展的提案 篇1

关于重视儿童口腔健康的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提案第002364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 由:关于重视儿童口腔健康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卫生部会同教育部办理

提 案 人:俞光岩,杨雄里,李立明,林野,陈兴生,刘迎龙,赵炳礼,刘登岗,林嘉滨,杨利霞,岳秉飞,邵一鸣,王国治,储大同,吴明,吴海洋,赵达生,李玉峰

主 题 词:医疗,保健 提案形式:联名 内 容:

口腔卫生是健康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儿童正处于乳牙替换,恒牙萌出的混合牙列特殊阶段,是口腔疾病的敏感和高发人群,也是获得知识和建立正确行为方式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口腔健康知识的掌握和口腔健康状况的好坏将对终生口腔、乃至全身健康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儿童口腔疾病的综合防治,有助于儿童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改善口腔卫生状况,促进口腔和全身健康。

我国儿童口腔卫生状况较差,主要体现在:患病率高、治疗率低,口腔卫生知识知晓率低,防病意识薄弱。根据2005年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调查,5岁儿童乳牙龋患率高达66.0%,其中96.7%未能得到及时治疗,已成为儿童因病缺课的主要问题之一。12岁学生牙龈炎患病率为57.7%,但只有10%的学生知道牙菌斑的危害。

为了加强儿童口腔疾病的防治,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由卫生部组织实施,在部分中西部省、市开展“儿童口腔疾病综合干预”试点项目,主要内容包括健康教育、人员培训、口腔健康检查、窝沟封闭等。健康教育覆盖人数达到256万余人,显著提高项目地区群众的口腔健康知识水平。

培训各类基层口腔疾病防治人员1551名,148家医疗卫生机构的儿童口腔疾病综合防治能力得到了提高,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在项目试点县开展儿童口腔健康检查,为适龄及符合适应证的儿童进行窝沟封闭,早期发现疾病,有效预防龋病发生。接受口腔健康检查的儿童达到23万9千余名,为11万3千余名儿童进行了窝沟封闭,封闭牙齿40万8千余颗。项目进展良好,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以下问题:

①各级政府及群众对口腔疾病的危害性和防治的重要性认识尚待提高,保障政策落实不能完全到位,尤其是与教育部门协调沟通不够,缺乏来自教育部门的支持,在开展工作中存在“进校难”的问题。

②对项目的经费支持力度不够,全部中西部地区只有3.88%的县(市、区)获得了项目支持,还不足以起到带动全省口腔卫生工作发展的作用。由于以上原因,还有很多适龄儿童没能得到口腔健康教育、口腔健康检查、窝沟封闭等服务,儿童口腔卫生工作需要进一步深入和推广。为此,建议:

一、加强口腔卫生工作的组织领导。口腔卫生工作是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口腔卫生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树立大卫生观念,把口腔卫生工作纳入卫生发展总体规划,加大投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每年应有口腔卫生经费预算,财政部门应将口腔卫生工作纳入公共卫生财政预算,加大口腔卫生专项经费投入。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和托幼园所要将口腔卫生工作纳入工作计划统筹规划。

二、加强多部门协作,尤其是卫生部门与教育部门的合作。深入开展中小学学生的口腔健康教育,将口腔卫生知识纳入卫生宣教基本内容及教材,提高相关教师的卫生宣教水平。定期进行对学生的口腔健康检查,实施龋病及牙周疾病综合防治和监测措施,解决“进校难”的问题,切实维护学生的口腔健康。

三、将为社区群众基本口腔卫生保健纳入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中去。研究建立社区群众基本口腔卫生保健的内容、提供方式和经费预算。进一步完善健全社区口腔卫生服务体系,将口腔卫生工作纳入到社区慢病防治的整体工作中,将儿童和孕产妇的口腔健康纳入到现有的相应人群的卫生保健项目中。

四、推广、扩大项目成果。卫生部正在开展的“儿童口腔疾病综合干预”项目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定成绩,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建议中央财政部门将其纳入到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适当扩大项目规模。一是扩大中西部省的项目覆盖范围,适当调整经费比例,增加工作经费的支持;二是将项目由中西部省份扩大到全国所有省(区、市),东部省(区、市)可以提供一些引导性资金,全面带动儿童口腔卫生工作的发展,并使其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持久深入地开展下去。

来源:中国政协网

关于重视与支持律师业发展的提案 篇2

一、山西省资源型经济的特点

(一) 资源型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

目前,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 能源、原材料等资源性产品需求旺盛, 在市场需求刺激下, 资源型产业始终在山西经济增长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2001年到2011年, 采矿业增加值从146.28亿元增加到3835.74亿元, 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9.27%提高到63.44%, 同期, 与采矿业密切相关的原材料产业, 包括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 实现工业增加值由154.82亿元增加到1245亿元;电力和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的工业增加值由79.76亿元增加到295.01亿元。2011年末, 上述三类产业组成的资源型产业家族, 合计工业增加值达5375.75亿元, 占到全部工业增加值的88.91%, 占到地区生产总值47.84%。

(二) 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步伐缓慢

山西长期片面发展以资源型为主的资源型经济, 这种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为主的粗放型产业发展模式使山西产业发展资源与能源消耗居高不下, 造成山西产业结构失衡、粗放、低效, 产业发展绩效也十分低下, 严重地影响着山西的经济转型发展。2011年山西省GDP中一、二、三产业生产总值占比分别为5.7%、59%、35.3%, 结构性矛盾突出。主要表现为:一是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基础脆弱, 种植业占到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二, 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第二产业超重型特征突出, 优势产业单一, 产业关联度低。二是产品结构初级化。原煤、生铁、建材等初级产品、原材料产品产量占全省增加值的比重高达50%以上, 大大高于30%的全国平均水平。三是产业技术进步缓慢。山西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迟缓, 产业技术装备落后, 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不足5%。

(三) 资源性产品长期以来占据着山西省区域贸易的主体地位

从国内贸易情况看, 山西省能源外调量逐年上升, 2011年能源外调量达到58887.3万吨标准煤, 其中原煤外调量达42608万吨标准煤, 占到能源外调量的72.4%, 电力外调量达2761.1万吨标准煤, 占比为4.7%, 洗煤外调量达7199万吨标准煤, 占比为12.2%, 焦炭外调量达6319.3万吨标准煤, 占比为10.7%。

从出口情况看, 长期以来, 资源性产品在我省国际贸易中占据着主体地位。山西的出口产品以煤焦等矿产品和不锈钢、金属镁、玛钢等金属及其制品为主。2011年, 山西省海关出口总额为54.28亿美元, 其中贱金属及其制品为19.76亿美元, 占36.4%, 矿产品出口额为13.05亿美元, 占24.04%, 化学工业及其相关产品为4.13亿美元, 占7.61%, 石料类非金属矿物产品2.48亿美元, 占4.57%, 这些资源性产品出口总量分别排在全省海关出口量的第一、二、四、五位, 并且与进口额相比占有明显优势。

二、山西金融支持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金融机构的信贷资源过多地集中于资源型行业

从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看, 主要集中于资源型行业及其相关行业, 导致储蓄-投资转化机制中市场导向不够。截止2012年末, 山西省的采矿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的贷款余额分别为3320.74亿元和966.05亿元, 居全省金融机构行业贷款总量的第一位和第五位。此外, 资源型产业以其强大的吸引力, 支配着经济要素的流动方向, 影响着相关辅助部门的发展特征, 形成了一批服务于资源型产业的行业, 如交通运输业、矿山及洗选设备制造业、建筑业等。金融服务于经济, 这种经济要素的流向也影响着金融资源的流向, 2012年末, 全省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 这五个行业合计贷款余额为8436.57亿元, 占全省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67.61%。从新增贷款投向看, 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 分别有60.07%、69.9%、61.59%、89.5%的新增贷款投向以上五个行业。

(二) 资源型行业的信贷集中的挤出效应

由于资源型等资源型行业具有高利润、高收益特点, 金融资源过多集中于这些行业, 导致了对其他行业尤其是新兴行业的挤出效应。例如, 2012年, 全省金融机构新增贷款投向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为-1.14亿元, 投向教育行业的为-1.03亿元, 投向卫生和社会工作业的贷款为-0.35亿元, 三项贷款较年初下降2.52亿元。

(三) 资本市场发展滞后, 直接融资渠道有待进一步扩展

目前山西省的融资结构中, 间接融资的比重远远大于直接融资, 2012年, 山西省融资总量为2796.96亿元, 其中金融机构的贷款新增额为1926.35亿元, 占68.87%, 直接融资额占到融资总额的比重为31.12%。从上市公司情况看, 2010年山西省股票筹资额为52.61亿元, 占到直接融资总额的6.04%, 而通过配股、增发、发行可转债融资比例很低。2012年企业债券发行量为818亿元, 占直接融资总额的93.9%。总的来看, 企业并没有将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有效地利用起来, 直接融资渠道有待进一步扩展。

三、金融支持山西经济转型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 加强协同配合, 完善政策协调机制

一是要加强金融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调, 形成良性的动态调整配合机制, 以便更好地发挥综合宏观调控作用。二是要加强金融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首先要发挥财政资金的先导作用, 把政策意图传递给金融机构, 从而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其次, 财政要积极主动创造条件, 通过建立产业转型风险补偿、技术改造基金等方式, 对支持产业转型的金融机构给予合理的补偿, 引导金融机构参与转型发展的积极性。最后, 要将两方面的政策工具有机结合, 最大限度发挥二者的协同效应。

(二) 加强信贷投放政策引导, 促进信贷结构优化

人民银行要强化引导, 积极制定符合区域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金融支持指导意见和措施, 加强窗口指导, 充分利用政策提升对金融机构信贷投向的引导作用, 促使金融机构加大对转型发展的信贷投量, 提高金融支持力度。同时, 要发挥再贷款政策对中小金融机构信贷投向的引导作用, 积极引导中小金融机构的业务优化, 加大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微小企业的信贷投放。

(三) 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实现金融性投入有较大增长

一是稳步发展货币市场, 鼓励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积极参与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债券市场。二是完善企业上市推动机制, 积极培育上市后备资源, 加快企业上市融资的步伐。对现有已经上市的公司, 要鼓励其加大项目储备, 充分借助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 通过多种资本操作方式, 吸收本区域及跨区域的优质资产, 做大做强上市公司, 提升公司资本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有力发挥上市公司在全省经济跨越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四) 完善金融服务机制, 助推金融支持经济转型发展

关于重视与支持律师业发展的提案 篇3

编者按:我们相信这份提案无所谓迟到,因为它本来就没有机会登上国家议事的庙堂。但我们希望它发出的声音,能够被居庙堂之高者聆听,并祝福中国未来健康发展

中国的民营企业家已陷入近20年来最大的焦躁与不安之中。国企排挤民企,劣币驱逐良币,最终将一举摧毁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复兴希望。

2009年。世界仍在金融危机中呻吟,中国却率先突围。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国、最大的贸易国以及最大IPO国家。一个属于中国的盛世呼之欲出!

但是,作为一名经济学者,在盛世繁华之中,却不能不为其中出现的不和谐的“倒退现象”而忧心。最为突出的是,国家蒸蒸日上。但伴随而来的不是国民共享红利,反而是国与民争利的矛盾日渐突显。不仅国家财政收入增长持续超过居民收入增长。而且垄断国企收入与社会收入差距日益扩大。从1978年到2008年,最高行业与最低行业的年工资绝对差别,从458元扩大到156460元。涨了342倍!电力、电信、石油、金融、保险、烟草等行业共有职工833万人,不到全国职工总人数的8%,工资和工资外收入总额却相当于全国职工工资总额的55%(2010年3月6日《东方今报》)。

更可怕的是,国有企业在不公平的体制和政策下,2009年以来正肆无忌惮地全面扩张,民营企业的生存困境日益恶化,危害深远。2009年,中国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强势出手挽救经济,完成“保八”目标。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政府主导增长的“例外”本可以接受,但不能接受的是,经济困难时期的应急性措施完全有演变成常规性措施的可能。由于行业进八门槛及金融体制的不公平,国企与民企问的不公平地位正在固化并加深。国企正利用当前时机肆意扩张,在房地产、能源、水务等一系列领域空前压缩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某些国企的扩张甚至到了利令智昏、全然漠视国家和政府领导人号令的可怕地步。就在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全国两会三令五申要抑制房价高涨之际,2009年3月17日,三家央企却一天之内三创地王,就是一桩非常恶劣的例子。

同时,某些政府机构也仍然在无视法律地践踏创业公司的生存权利。例如,2009年以来,不经任何法律程序,某些政府机构就剥夺了四万家合法注册的互联网公司的运营权利,并且不提供任何有效的申诉渠道。如此粗暴的违法执法行为为改革开放以来之罕见。更加可怕的是,如此恶行竟被有些官员视为成功经验,执意要继续下去。

如此倒行逆施将对中国未来的转型制造巨大障碍。据学者韩朝华的研究,从2004年到2008年。所有工业行业的总资产利润率平均是6.86%,国有工业是5.81%,民营工业是9.33%,民营工业企业总资产利润率相当于国有工业企业的1.6倍。这意味着此期间,如果国有企业的资产让民营企业来使用,可以多产生两万多亿的税收和利润。即增加61%,相当于期间中国财政收入的11.5%,或者说国家本可多增加1/10以上的财政收入。如果让民营企业来创造这期间的国有企业利润。则民营企业可节省20多万亿的资产,相当于节约37.7%的工业资源的投入。所以,中国未来无论是发展低碳经济,还是实现结构转变、提高增长质量,民营化都应该成为再出发的起点。遗憾的是,“国进民退”的事实却正好与这一大方向背道而驰!

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中国取得巨大经济成就的关键是靠邓小平式的制度创新,而不是靠凯恩斯式的政策刺激。中国每一次冲出经济低谷,靠的也都是改革的进一步推进,靠的是给人民以更大的经济权利和自由,而不是让国进民退。然而,这一次,我们却走在了相反的方向,这是中华民族的悲剧。

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民营企业家已陷入近20年来最大的焦躁与不安之中,且这种感觉与日俱增。国企排挤民企,劣币驱逐良币,最终将一举摧毁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复兴希望。时不我待,要真正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伟大理念,落实温家宝总理让人民更幸福更尊严的执政理想,就必须建构更公平、更合理的经济制度。现在是到了赋予民营企业这一创造了全国95%的就业机会的群体以完全平等的国民待遇的时候了。唯此,中国经济才能激发内在的活力,避免二次探底,完全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

在这里,我强烈吁请要切实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理念。严格依法治国,毫不动摇地支持和鼓励民营经济取得全面发展!

谨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身份,向政府提出六点建议:

一、尊重并遵守宪法,坚决捍卫《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赋予人民的一切平等自由之权利,包括创业权、经营权和财产权。

二、坚持依法治国,严格规范政府行政行为,坚决杜绝违法行政,对由于政府的违法行政而蒙受损失的公司及个人要给予国家赔偿。

三、毫不松懈地加强对国有企业,特别是垄断央企的监控,严格限制其向竞争性领域扩张,当前要立即明令禁止国企进入房地产领域,对违规企业要坚决予以处罚。

四、坚决逆转人民的企业与人民争利的错误趋势,下定决心缩小垄断国企工资与一般竞争性企业工资的鸿沟。

五、切实赋予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同等的公民地位,在当前要加快开放更多垄断领域,要尽快取消不平等的政策壁垒,消除民营企业进入国企垄断领域的隐性障碍,同时依照《反垄断法》规范垄断国企的行为。

六、在大型国家投资项目中,一定要兼顾民营企业利益;要改善金融体制,大力开放民间金融,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创造公平的金融环境。

关于加快发展我市乡村旅游的提案 篇4

乡村旅游是农村发展的战略产业。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旅游产品建设方面首推“乡村旅游富民工程”。乡村旅游将是今后5--10年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一大亮点。市作为农业大市,“三农”工作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发展乡村旅游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城乡统筹,加快“郴州起飞”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市乡村旅游发展态势良好,但存在不足

我市旅游资源大多分布在县(市、区)乡(镇),我市发展乡村旅游基础好、资源得天独厚。我市有着丰富的休闲旅游农业资源,经过近几年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期,发展规模日益壮大,产业类型丰富多样,发展方式逐步转变,品牌建设不断推进,涌现出一批高水准的示范典型。目前,乡村旅游发展已涵盖广大农村地区,涉及到农、林、牧、副、渔及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农业的各种业态,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乡村旅游在已全面兴起,其中不乏一些高水准的乡村旅游典范,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繁荣发展。乡村旅游发展成果显著,带动农村发展,促进农民致富。各地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成效显著。一是有效地解决了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大批农户从土地中剥离了出来,纷纷开始兴办餐饮服务企业、小型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二是农民收入大幅提高,拓宽了农民收入渠道。56%的环东江湖 “农家乐”营业收入可达30万元以上,45%的“农家乐”利润在10万元以上。三是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显著增强,卫生、交通、通讯、绿化、亮化等方面明显改善,全面改善了农村面貌。四是提高了农村居民综合素质,旅游业的发展为农村带来了大量的信息流、人流和物流,有效地带动了农民的经营意识、服务意识和发展意识的转变,促进了我省农村对外开放。

我市乡村旅游虽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由于正处于市场培育期,仍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缺乏政策引导,政策合力不够。目前,我省乡村旅游发展处于自由发展状态,乡村旅游的管理组织涉及旅游、农业、发改、林业、建设、国土、水利等十几个部门,许多部门研究制定了支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但政出多门,支持政策合力有限。如关于星级农庄的评定,农业与旅游部门标准不一,重复的评定即浪费人力、物力,又易使农庄主难以适从。二是开发水平较低,产品形式单一,产品雷同现象严重。由于大部分乡村旅游项目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技术指导,功能单一,建设水平低,产品开发多停留在餐饮、观赏、采摘品尝、农事体验等层面,品味档次不高,接待规模小,季节性强,淡旺季明显,整体消费水平低或配套功能差。如笔者到安仁参观“油菜花节”,在周边竟找不到像样的餐饮场所;笔者所去过的农庄,没有一家能提供上网服务。三是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标准化服务体系尚未建立起来。乡村旅游是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延伸,对管理和服务的要求远高于单纯的农业生产。目前乡村旅游经营者和服务人员,绝大多数以当地农民为主,文化素质不高且缺乏相关旅游知识的专业训练,不能适应新时期乡村旅游发展的客观需求,乡村旅游的标准化建设、标准化服务和标准化管理亟待加强。四是宣传促销力度不够,没有打造出具有影响力的具有特色的乡村旅游名牌产品。乡村旅游产品在品牌打造和品牌宣传上力度不够,各地在宣传上尚未将乡村旅游产品与当地主打旅游产品结合起来,具有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形象不够突出。

二、加快我省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是加强领导,形成乡村旅游发展合力。为进一步推进我市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建立长效管理体制和便捷协调的旅游机制,建议成立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由市领导任领导小组组长,成员单位由旅游、农业、林业、国土、水利、文化、建设、发改、财政等部门组成,负责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重大问题的决策,协调处理乡村旅游管理中涉及全局性、政策性的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旅游局,负责乡村旅游日常事务性工作,规范乡村旅游管理办法、制定并落实乡村旅游发展扶持政策,乡村旅游评优评先及乡村旅游示范点推荐上报等具体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也应高度重视乡村旅游,特别是县区、乡镇主要领导应亲自挂帅,结合新农村建设,创建一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示范村、农家乐经营户、休闲观光农业园区(点)、乡村旅游小镇(村)等一系列乡村旅游产品。

二是统一规划,科学引导乡村旅游健康发展。按照统一规划、有序开发、合理布局、持续利用的要求,我市《 “十三五”发展规划》应有所体现,科学制订《我市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加强乡村旅游资源的统一开发、统一营销、统一管理。各县区要在全市总体规划指导下,立足资源优势,突出产品特色,因地制宜地编制各地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乡村旅游点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

三是加大投入,积极筹措乡村旅游发展资金。将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农民再就业培训资金等有关农业、农村以及旅游业发展的各类专项资金进行整合,设立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由乡村旅游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安排,扶持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旅游项目建设要执行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税费优惠政策。将农业项目和乡村旅游项目捆绑在一起,争取国家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支持国内外各金融机构探索乡村旅游投融资方式。鼓励民间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伙等方式投资乡村旅游项目。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或以自有房产、果园、林场等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

四是项目带动,全力打造特色乡村旅游产品。将现代农业项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生态农业发展项目、农业扶贫开发项目与乡村旅游项目结合起来,重点扶持,精心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市场前景好、吸引力强的乡村旅游产品。加快乡村旅游公共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提高乡村旅游配套程度和综合服务功能。完善乡村旅游交通体系,在规划通乡、通村公路时优先考虑修建改善通往乡村旅游点的道路,大力发展旅游公交和旅游专线车。

五是制定政策,营造发展乡村旅游的良好环境。加大对乡村旅游产业的政策、补贴支持力度,制定乡村旅游项目开发扶持办法及优惠政策,完善乡村旅游项目招商引资政策措施,推动乡村旅游项目开发。优化乡村旅游发展环境,简化审批手续,工商、卫生、环保、公安、消防、税收等部门降低办证门槛、简化办证手续。培育和发展乡村旅游协会等中介组织,强化对乡村旅游服务质量的监督。

六是加强宣传。制订乡村旅游宣传促销实施方案,把乡村旅游作为主打产品和营销重点之一,纳入旅游整体宣传营销计划,整体对外包装营销。根据各地不同的乡村旅游特色产品,塑造不同的主题旅游形象,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结合市场需求,采取不同的营销手段和方式,对乡村旅游产业进行整体营销。重点推出民族文化体验、现代农业观光、温泉休闲养生、到农村过大年、民俗风情展示、花鼓戏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品牌,吸引八方宾客聚集。

七是制定标准,提升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制定乡村旅游发展标准,制定乡村旅游示范点服务质量标准、旅游示范镇(村)标准、农家乐、乡村酒店旅游服务质量标准、乡村旅游示范区标准等,规范乡村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制定中长期乡村旅游人才培养规划,对从事乡村旅游工作的人员,特别是农民进行专业培训,规范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标准,提升乡村旅游的品味和档次。(提案人:省工商联)

以生态农业观光为基础,以温泉休闲、养生文化为主线,风情文化为底蕴,营造了古朴与时尚完美结合的温泉养生度假环境

3.形成了四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建成了一批乡村旅游示范点。一是城市依托型。主要是依托大城市的客源市场,利用农村的自然生态和乡村文化,从吃、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满足城市居民周末休闲度假的需求。二是景区带动型。主要是以重点旅游景区为核心,把旅游景区的部分服务功能分离出来,吸引和指导周边乡村的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从而带动景区周边乡村的旅游住宿、餐饮、购物及配套服务,拉动农副产品、土特产品的销售。三是农业观光型。主要是以特色农业、高科技农业、农村风貌、生产生活场景为主要旅游吸引物,满足游客学习农业科技知识,体验乡村风貌和乡村生活的需求。四是民俗特色型。主要是以民俗村镇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民情风俗、宗教信仰及各种传统节日为特色,吸引广大游客和观光者前来观光游览、康体娱乐、学习研究等。

对省政协十届五次会议第58号党派团体提案的答复

吉林省工商业联合会:

贵会在省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快发展我省乡村旅游的提案》(第58号提案)收悉,省政府责成省农委会同有关单位具体承办。经认真研究办理,并报省政府领导审定,现答复如下:

吉林省为打造吉林特色休闲旅游农业,省政府确定了从长春至珲春、长春至集安两条具有北方特色休闲旅游农业精品线路,集安市、珲春市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级休闲旅游农业示范县。截止目前,全省现有休闲旅游农业企业2720户,休闲农庄168个,农业观光采摘园120个,农家乐1500户,其中,国家三星级以上休闲旅游农业企业6户,国家级休闲旅游农业示范点5个,国家级魅力乡村1个;省级星级企业48户,其中,三星级以上企业35户。据统计,我省休闲旅游农业直接安置以农民为主的从业人员18.8万人,年接待游客近1800万人次,营业收入达到102.5亿元。

一、关于加强领导,形成乡村旅游发展合力的建议

为促进我省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我省于2010年初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的意见》(吉政办明电〔2010〕29号),明确提出了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统筹安排、整合资源,在扶持政策、公共设施、引导资金、规范管理、宣传推广等方面不断加大支持和引导。贵会提出的关于成立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的建议已得到落实。2010年4月6日,我省成立了全省休闲旅游农业领导小组,小组成员由省农业、旅游部门有关单位人员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农委,负责全省休闲旅游农业的指导与管理工作。一是加强规划指导,按照科学规划,有序开发的思路指导开发、建设和发展;二是加强项目开发指导,结合我省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消费能力,准确定位休闲旅游农业规模、档次和水平,开发各具特色的休闲项目,避免雷同化、单一化;三是人才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逐步把休闲旅游农业人员培养成具有现代经营理念、善于经营管理、掌握服务技能和营销手段的新型实用人才。

二、关于统一规划,科学引导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的建议

多年来,我省始终坚持以农为本,立足于乡村,服务于市民,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依托农村资源,突出地方特色,因地因时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的休闲旅游农业发展模式,打造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休闲旅游农业产品。工作中,始终坚持加强指导,按照科学规划、有序开发的思路,规划、开发、建设和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结合新农村建设实际,将休闲旅游农业纳入新农村建设统一规划,并将其纳入新农村建设和旅游发展的政策支持范围内。为科学规划我省休闲旅游农业工作,制定了《吉林省休闲旅游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十二五”期间,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科学规划。在搞好调研工作的基础上,紧紧把握市场需求,结合我省农业发展实际和区域特点,依托资源禀赋、文化特色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发展规划。在实施“11551”工程建设过程中,把规划建设五个国家级休闲旅游农业示范县(示范区),打造五条具有北方特色休闲旅游农业精品线路和100个三星级以上休闲旅游农业示范企业(园区)作为重点,以点代面,协调发展。二是创造环境。围绕解决影响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的难点、热点问题制定扶持政策,根据《关于加快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的意见》(吉政办明电〔2010〕29号)精神,结合实际切实解决影响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的用地、用水、用电等各种问题,形成促进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三是完善服务。加大工作力度,把服务贯穿于促进产业发展的全过程,在发展初期阶段,重点抓好星级以上企业特别是三星级以上企业的创业辅导和教育培训,突出在行业规范、规划设计、市场推广上加强服务。按照《吉林省休闲旅游农业企业星级评定办法》要求,全力推动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四是搞好创意精品推介活动。按照农业部“研讨理论、展示成果、推动产业”的总体要求,我省将积极组织三星以上的休闲旅游农业企业参加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大赛,开展休闲农业创意精品投资贸易对接活动,培育休闲农业新亮点,实现资源文化优势向产业经济优势的转变。五是组织好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发掘、保护、传承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不但对弘扬中华农业文化,增强国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以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今年,省农业部门将对全省农业文化遗产进行调查摸底,组织参加中国农业文化遗产认定评选工作,使我省的农业文化遗产成为农耕文化传承、休闲观光的新基地。

三、关于加大投入和项目带动,积极筹措乡村旅游发展资金的建议

近年来,我省坚持市场化运作,以市场导向配置资源,引导工商企业、乡镇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户等投资开发休闲旅游农业企业,逐步建立了政府主导、业主开发、市场运作、多方参与的休闲旅游农业投入发展机制,形成了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业主开发为主体,社会资金为补充的多元投资格局。在引导民间资本等社会资金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方面,积极鼓励星级宾馆、旅游公司等与休闲旅游农业企业开展品牌经营、连锁经营和合作经营,积极发挥项目带动作用,拓展休闲旅游农业发展资金。经省休闲旅游农业协会评定为五星级的休闲旅游农业企业享受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待遇,三星级以上企业,可以申请乡镇企业专项资金扶持项目。

四、关于制定政策,营造乡村旅游良好环境的建议

省政府高度重视休闲旅游农业发展。为加快休闲旅游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统筹安排,整合资源,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的意见》(吉政办明电〔2010〕29号),明确了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的基本原则,以及有关规划、资金、用地、信贷、宣传等政策措施和工作要求。近年来,紧紧围绕解决影响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的难点、热点问题制定扶持政策,根据《意见》精神,结合实际切实解决影响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的用地、用水、用电等各种问题,形成促进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休闲旅游农业企业用地应当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法办理用地手续,充分利用现有集体建设用地,不占用基本农田,并经过村民代表大会审议的程序。支持休闲旅游农业企业开发整理荒山、荒坡、荒滩,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五、关于加强宣传,打响吉林特色乡村旅游品牌的建议

为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培育休闲旅游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省有关部门不断加大宣传推介力度,积极宣传我省休闲旅游农业的相关政策以及我省各具特色的休闲旅游农业。一是积极与各主流媒体和专业媒体合作,宣传我省有关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的政策;二是通过促销会、说明会、洽谈会、节会、简报等多种形式,不断扩大我省休闲旅游农业的知名度;三是利用新闻媒体、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宣传工具,大力宣传我省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情况;四是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展合作交流活动,通过交流合作推介我省休闲旅游农业。同时指导各休闲旅游农业企业通过采取发放宣传资料、车体广告、宣传标语、媒体报道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活动。省农业部门近年来,通过吉林乡镇企业网、农产品加工网、吉林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简报,宣传各地好的经验做法和成功典型,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省旅游部门也在吉林旅游网上开辟有关乡村旅游的频道,宣传我省各地富有特色的休闲旅游农业。为了开拓国际市场,组织休闲旅游农业企业于2012年2月参加了第17届中东(迪拜)国际食品博览会,以我省休闲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为基础推介我省休闲旅游农业。

在做好休闲旅游宣传活动的同时,按照农业部的总体要求,积极开展创意精品推介活动。组织三星以上的休闲旅游农业企业积极参加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大赛,开展休闲农业创意精品投资贸易对接活动,培育休闲农业新亮点。通过推介活动宣传和推广我省特色品牌的休闲旅游农业。

六、关于制定标准,提升吉林乡村旅游发展水平的建议

为规范休闲旅游农业企业的经营管理,提升我省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水平,我省在总结多年来管理指导经验的基础上,着手制定吉林休闲旅游农业行业标准和运行规则,从运行机制、会计核算、人力资源、安全经营、环境保护、服务质量、休闲项目等,规范休闲旅游农业企业的经营行为,提高我省休闲旅游农业发展水平。为提高休闲旅游农业质量标准,按照《吉林省休闲旅游农业企业星级评定办法》,组织开展了休闲旅游农业企业省级星级评定工作,通过示范引领,促进我省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关于通过对休闲旅游农业从业人员进行培训,规范服务标准的建议,将继续通过增强职业技能、蓝色证书培训,做好全省休闲旅游农业企业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2012年将依托现有培训资源,围绕农村二三产业发展需求,组织开展好星级企业职工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全年计划完成休闲旅游农业职业技能鉴定、蓝色证书培训1000人以上,并进一步完善全省休闲旅游农业三星级以上星级企业职业技能鉴定站基础工作。

关于重视与支持律师业发展的提案 篇5

第X次全体会议职工代表

提 案

第 号(空白不填)

提案人: 工作单位、部门: 联系电话: 联名人: 建议处理方式(√):□交承办单位办理 □报集团领导参考 征求意见方式(√):□电话 □面谈 □座谈 □书面 以上为必选项且为单选

建议承办单位: 标题:关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企业协调发展的提案

关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企业协调发展的提

一、案由

根据集团公司 “1333”发展战略,员工队伍结构优化,人才队伍素质的提高一直以来是公司非常重视的工作;员工队伍素质特别是技术人员队伍素质是技术产品开发以及公司的快速发展重要因素。

二、情况分析

公司处在转型升级及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期,技术业务水平总体上升缓慢,导致企业文化程度与技术业务水平失衡;国有企业职工素质较低不仅与较高的文化水平相背离,而且与企业技术进步乃至经济发展的要求相背离;对于产业结构调整和职工内退,使得企业经济利益不可避免的受到伤害,无疑会加大经营成本和降低最大化利益目标。因此,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员工素质,实现企业与员工文化程度和技术业务素质的同步提高。

三、建议和解决办法

通过多渠道、多方法提高员工队伍技术业务素质,使其与自身相对较高的文化水平相一致,与企业技术进步的客观要求相一致,以提高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和发展的竞争力。

(一)加强队伍建设(二级标题:楷体三号加粗)对于员工开展素质教育,加强个人业务水平的提高,宣传企业管理制度、规章制度、安全管理、思想道德,以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二)加强专业人员的业务水准

关于重视与支持律师业发展的提案 篇6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佳木斯市委第十一届三次全会对城市发展定位明确:“建设国内先进、省内一流的区域经济文化中心,致力于打造秀气、灵气、洋气、漂亮,幸福指数较高的快乐型城市。”,民营经济的数量、经营规模和运行质量均有显著提高,成为增强经济活力、增加利税收入、解决就业问题的生力军,在经济社会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日益显现。但是,民营经济的发展在我市毕竟还是时间不长,经验不足,还有很多问题有待克服。

一、制约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因素

(一)切实转变思想观念,优化发展环境

长期以来,民营企业在社会上得不到应有的认可。在政府那儿得不到与国企、外企同等的待遇,老板与员工都低人一等。建议新闻单位要对民营企业的发展多作正面报道,对诚信守法的民营企业要大力宣传。政府在选择支持企业时,应一视同仁,甚至应当优先扶持那些诚信守法,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民营企业。

(二)拓展融资渠道,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投入。

今年以来我市新增贷款大幅增长,但主要集中在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公路、水利、教育、文化体育设施等项目,受惠对象主要是政府投资和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所获贷款不多。不少民营企业计划扩大生产规模和增加先进的生产设备,自身资金压力较大而需要融资解决,但银行对民营企业融资的审批程序复杂,条件苛刻,且利率较高,企业面临缺乏有效担保形式和没有足够的抵押物等困难,难以从银行融入资金加快发展。另一方面,民营企业资金周转速度下降,货款回笼周期延长,挤占大量资金,加剧了资金短缺矛盾。融资不畅致使中小民营企业的经营及生存压力日益增大,一些订单和项目被迫放弃,发展潜力受到制约。此外,缺乏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的信用担保机制。信用担保组织缺乏,担保体系尚未建立,大大制约了担保业务的发展,对建立良好的银企融资关系带来巨大束缚。应建立多元化的信用担保机构。除了将由政府出资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逐步转化为按市场化原则运作的股份制担保公司外,还可考虑以行会、商会为主体筹建信用担保机构.(三)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高,人才储备不足。

我市民营企业多为家族型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滞后,特别是许多中小民营企业缺乏中长期发展目标和合理规划、缺乏相关管理制度以及操作流程,在企业发展重大决策上面随意性、盲目性较大,人才问题因此成为制约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之一。建立专业性网上企业人才市场。政府的人才交流中心、人才市场为企业和人才之间的双向选择提供服务,引导私营企业主动参与。这要求有关职能部门进一步转换职能,建立和完善覆盖全市的企业人才统计制度和全市联网的企业人才信息系统,创建网上人才市场,开通人才引进网站。实现人才市场向信息网络化方面发展,提高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程度。

(四)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目前我市民营经济的增长,主要还是靠“量”,即生产要素的投入和投资的拉动,而不是通过技术、管理的创新。大多数企业的自主研发力量薄弱,技术创新意识不强,品牌优势不明显,经济增长方式没有真正实现由劳动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虽然这其中包括人才不足、技术不高、资金不畅等多方面的原因,但主要是因为一部分企业主素质不高,思想观念上没有与时俱进,开拓市场意愿不足,企业依靠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观念还不够强烈。企业创新意识严重不足,外部又缺乏必要的政策扶持和健全的管理机制,严重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后劲,目前民营企业大都存在着管理水平不高,上不了层次的问题。建议由政府引导,商会、协会牵头,组织开展民营、私营者外出考察学习活动,以便开阔视野,转变观念;有计划地邀请发达地区有实力的私营企业来我市与我市民营企业经营者互相交流,传授发展经验,拓宽我市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视野。加强私营企业家队伍建设。市组织人事部门组织的企业家培训班也要将个私经营者纳入培训范围。通过教育培养,不断提高个私经营者思想政治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引导个私经营者,走出家族式管理模式,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五)对民营经济的管理与服务体系不够健全。

民营经济在我市经济社会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但对民营经济的管理与服务仍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是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把目光都集中在大型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上,广大中小企业遇到“事难办,脸难看”的现象还时有发生。二是服务体系不健全、职能不完善。配套化服务程度低,服务能力、服务水平较低,在管理上缺乏一个综合性的协调机构,覆盖面较窄,没有形成体系和网络。要么是政出多门,多头管理;要么是只收费,不管理,遇到具体问题,无人过问。三是缺乏双向的及时沟通交流。许多私营企业主在调查问卷中都表示希望继续加强与政府的信息沟通。四是扶持力度不够。相对周边地区对民营企业的大力支持,我市对民营企业的优惠政策出台较为落后,上级的一些优惠政策迟迟得不到落实;在财政上缺乏对民营企业的专项奖励、扶持、帮助资金,税费缺乏弹性。民营企业的管理与服务体系涉及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如何整合资源,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如何搭建民营企业和各类服务机构相互沟通的平台,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二、扶持民营企业加快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制约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各种因素,结合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加快民营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落实好各项措施,推动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一)积极探索新的融资方式,扩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多数民营企业认为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三个主要途径分别是“提供优惠利率”、“建立中小企业基金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以及“强制性提高主要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贷款比例”。一是建立多渠道融资服务平台,切实解决融资难。融资难是制约民营经济做强做大的主要问题,要充分发挥政府在金融部门与民营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建议充分利用我市民间资金较充裕、金融业发展较发达的优势,引导民营资本加快进入金融领域,鼓励有意向的民营企业组建金融机构,服务本地中小企业;建立健全企业担保体系,由地方政府牵头组建民营企业担保机构,并将政府扶持企业发展的部分资金作为担保资金,同时对部分民营企业进行贴息优惠政策,突破民营企业融资抵押不足的约束,有效地降低民营企业贷款门槛。授予行业组织对企业申请财政金融扶持资金的建议权;引导金融机构通过融资租赁、经营租赁等方式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加强行业组织、综合商会与银行等信贷机构的对接,发挥商会组织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过程中的作用。二是加强地方政府的主导、协调、推动作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政府各职能部门、人民银行、金融机构、企业主管部门和企业的联系,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实现信贷资金供需的有效衔接;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行业布局,实现集聚发展,引导企业强强联合,自主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加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间的协作,提高办理抵押登记等手续的效率。三是促使金融机构推进业务经营战略转型,增强金融服务动能。各商业银行应积极向上级行争取更大的业务权限,在大企业和优质企业信贷市场趋于饱和的情况下,将发展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贷款作为为银行未来的信贷方向和新的增长空间;引导金融机构改进金融服务方式,加强信贷产品创新,积极推广适合民营企业需求的信贷品种。四是建立健全企业信用体系,创造良好的信贷环境。充分利用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系统、公安部门身份证系统这三个基本数据库,加快金融生态建设,改善地方信用环境,营造良好的信用氛围。

(二)落实税收等各项优惠政策,减轻企业负担。税务部门按照权限,根据经济形势变化,考虑调减部分地方税种,充分发挥税收对民营企业的优惠政策,降低部分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率,降低个体工商户个人所得税税负,减轻民营中小企业负担。特别是要注意发挥对困难行业、困难企业的税收减免和预缴、分期缴交和降低社保费用等作用,及时帮助困难企业“止血”,帮助舒缓民营企业解决现金不足的压力。

(三)加大财政资金的扶持力度。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投入的引导作用,设立各种有利于解决民营企业实际困难的扶持、奖励措施,并作为一项制度长期稳定下来,根据实际需要,逐年加大扶持力度。设立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重点项目、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项目、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省、市扶持中小企业专项发展资金项目的配套,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的促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其他事项。同时积极争取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加大对民间投资项目财政扶持力度。

(四)支持民营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进一步支持民营企业开拓国内市场。例如: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我市新规划中的大型基建项目;进一步扩大家电下乡的政策和范围,将小家电、数码产品等消费升级产品纳入补贴范围。在国际市场方面,建议政府帮助增城民营企业巩固好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市场。协助民营企业应对贸易壁垒、倾销诉讼等,鼓励金融体系通过扩大出口保险、信用证等方式支持民营企业出口。同时,支持我市民营企业拓展东欧、中东、东南亚、拉美、俄罗斯、非洲等新兴市场,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我国援外项目等。

(五)积极推动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优先支持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有市场、有效益和有发展前景的民营企业的转型升级。鼓励民营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鼓励民营企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进军。鼓励南部镇、街的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民营企业转移,通过腾笼换鸟,推动民营企业实现园区式、集群式发展。

(六)鼓励并支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及转型升级。创新是发展的“灵魂”,企业要增强创新意识,而政府也要积极搭建企业创新平台。大力构筑创新、创业和产业化发展平台,做好包括公共信息和技术等在内的公共平台建设,促进科技创新资源的整合和共享,为民营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提高其科技研发能力和产业化水平。要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坚持引进和培育并举,推动产学研合作,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参与的产学研联合体,努力实现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和成果转化;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尽快出台关于推进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着力提升区域创新功能。深化科研体制改革,优化自主创新环境,提升与科研机构学研合作水平,构建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和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提升发展高新园区功能。鼓励民营企业进行原有产品、工艺、设备改进,新产品、新技术研究开发,高新技术应用,购买专利、技术,购买设备、引进新生产线,提高企业发展水平。鼓励民营企业创立名牌,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广东省名牌产品、广东省著名商标等的企业给予相关奖励。

(七)加大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力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采取多种方式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储备好人才,并将各类人才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由市财政安排的竞争性扶持专项资金补贴,对民营企业管理技术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就业。由人事和劳动部门根据企业需求,主动联系大专院校,吸引优秀人才参与专场招聘会,让企业招聘到最优秀的人才为企业服务。优化人才创业环境。完善分配激励机制。以激发各类人才内在动力为目的,建立集利益、荣誉、社会保障等于一体的分配激励机制,鼓励技术管理等要素入股,落实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为稳定企业人才队伍发挥积极作用。要完善人才流动机制。建立健全企业经营管理者人才库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推荐办法,以人才交流中心为依托,培育建立企业经营者市场,发挥信息咨询、任职培训、资质评价、人才推荐等功能,为经营管理者及各类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提供新型机制。改善人才的生活环境。建立有利人才留任的企业文化。实行外来人才的“国民待遇”。对外来人员的子女就学、就业视同本地居民的待遇,对特殊人才,要在落户、子女入学、住房补贴上予以照顾。在财务管理方面,要加强财务制度建设,加强企业的成本管理。

XXXXXXXXX公司

XXX

关于重视与支持律师业发展的提案 篇7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企业的经营环境更加复杂多变,法律风险也迅速增加。法律风险引发的诉讼、仲裁、行政处罚等事项,消耗了企业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甚至使企业错失发展良机。有效防范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法律风险,既是加强现代企业管理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迅速发展的有利保障。尤其是对于高新科技企业,知识产权领域的法律风险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由于企业发生的法律风险具有广泛性,形式具有多样性,且相互关联,因此必须通过内部的强化管理、制度建设,外部由律师提供专业的法律风险防范服务,增强控制法律风险的主动性,提高防范能力。

目前,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更多的企业尤其是跨国集团、大型国有企业等,所面临的社会经济政治环境更加多元、分散,企业的所有权结构更加复杂,衍生了大量的法律服务项目。律师作为专业法律服务人才,在企业防范法律风险中的作用已得到业界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但是,由于企业对律师的专业服务要求更高,律师凭个人的能力已无法满足企业对法律服务的要求。

盈科(天津)律师事务所(以下简称盈科律师所)针对上述情况,秉承“诚信、卓越、合作、责任”的服务理念,由精通公司法、合同法、知识产权法、税法、劳动法、金融法、国际贸易等方面的专家律师,组成了为企业提供防范法律风险服务的律师团队,以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为主、事后补救为辅的原则,全面实施和搭建多层级法律风险管理体系,为企业实施发展战略提供法律保障。

盈科律师所在长期的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为企业在防范法律风险过程中提供专业、高效、一站式服务;根据企业的需求,研发了新型的法律服务项目,即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建设,对企业的法律风险实行全面、规范、动态的管理;在法律风险的评估、预测、管理、控制、防范等方面构建了系统的法律制度,提高企业对法律风险的控制能力,降低法律风险损失,为企业的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帮助企业员工增强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人是企业的核心要素,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离不开人。每个岗位的员工都会遇到各种类型的法律风险,如医药、食品等生产企业的质检人员未尽职,任由不合格产品流向市场,给企业带来了巨额的经济赔偿和商誉受损的法律风险。因此,企业要想避免重大损失,就应增强员工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尤其是法律风险防范意识。盈科律师所可定期走进企业,培训不同岗位的员工,或帮助企业组建法律风险控制委员会等机构,增强员工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企业在设立和经营中的法律风险防范

企业在设立过程中,发起人应明确是否对拟设立的企业进行了充分的法律设计,是否完全履行了设立企业的义务,是否具有相应的法律资格。如果企业在设立之初有瑕疵,必将为以后的经营管理带来损失。一个专业的法律设计方案可把损失降到最低。如在股东协议和公司章程中,公司法授权企业约定的内容是否有法律风险,企业的股权结构是否合理,法人治理结构是否完备,监督控制机制是否健全,高管人员之间的权力如何制衡等,如果这些问题在企业运营过程中未经过法律设计,内部很有可能出现争端,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

企业在合同订立和履行中的法律风险防范

合同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考虑更多的是合同利益而非合同风险。所有的企业都是在与各类不同的主体不断地交易中获取利益。合同在企业经营中的广泛应用,决定了在合同订立和履行中存在法律风险,特别是对违约责任的分析和违约条款的设计,对防范合同法律风险至关重要。近年来,虽然许多企业已重视合同的订立,在要约、承诺过程中聘请律师参与起草合同文本,但是对一些商务合同,履行才是真正重要的环节。盈科律师所从专业技术角度,提醒企业保存好合同履行过程中双方的来往函件、备忘录、会谈纪要、传真、电子数据等宝贵证据,千方百计减少或化解合同风险。

企业并购的法律风险防范

随着“十二五”规划启动,产业结构升级、转变增长方式日渐成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方向。对于企业而言,更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机。其中,作为企业发展的路径之一的并购重组则显得尤为必要,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企业首选的发展战略。资料显示,并购重组失败率高达70%。而导致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对并购重组过程中潜在的法律风险防范不够。因此,企业在并购重组中,制定科学的文化整合、人力资源整合对策尤为重要。在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过程中,尤其是当外资、民资参与时,通常会出现产权界定不清、暗箱操作、待遇和债权债务纠纷、国有资产流失和民族品牌丢失等问题。国有企业在并购重组中涉及的法律风险更繁杂、影响更大,如果稍有不慎便会陷于困境而难以自拔。只有聘请专业律师介入,方可使企业在未来的并购中更顺利,可有效地防范法律风险。

企业知识产权的法律风险防范

知识产权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其蕴含的市场价值和经济价值极大。因此,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更重要。但高科技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知识产权还未引起大多数企业足够的重视,在知识产权领域稍有不慎,就会带来巨大损失甚至毁灭性灾难。如果企业不懂法、不守法,那么无论是侵权还是被侵权,都将面临极大的法律风险。盈科律师所的知识产权专业律师会为企业提供解决方案。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法律风险防范

防范人力资源管理的风险,已逐渐成为企业的难题,因为不恰当的处理方式往往会导致发生劳动争议,影响企业的经营。从人力资源管理流程看,招聘、培训、使用、淘汰等每个环节都有法律风险隐患。第一,在招聘过程中要涉及录用条件、入职审查、签订劳动合同、试用期等问题。比如,对应聘者入职审查不慎重,应聘者可能与其原单位的竞业限制期尚未结束,如果招聘这名应聘者,就可能招致其原单位的索赔诉讼。第二,在培训过程中,往往涉及服务期的劳动纠纷。比如,由于双方对培训费用和服务期限约定不明确,因此导致员工中途离职时发生纠纷。第三,在使用员工过程中,经常涉及岗位调整、工资调整、工作地点调整、内部承包、工伤、社保、“跳槽”和同业竞争等,从而发生劳动纠纷。第四,在淘汰员工时,经常发生工作交接、商业秘密泄露、竞业竞争等劳动纠纷。因此,企业构建人力资源管理法律风险防范体系,要从上述四个方面着手,并从事前预防、事中监控、事后救济三个层面进行策划。事前预防,应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对各个环节的法律文书进行设计,只有事先把各种情况都考虑到了,才能在事后发生纠纷时有据可依;事中监控,特别要注意如果在履行各种合同、执行各种制度中发生偏差,会产生纠纷;事后救济,特别要注重救济方案的策划和法律风险的防范。

企业财务税收的法律风险防范

企业在税务筹划之前,第一,应充分了解与税务有关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由于税法的法律层级较低、变动较大,因此法律风险也较大。企业应及时了解税法的动态变化,相应调整纳税筹划,否则一旦税务筹划失败,很容易被视为偷税漏税,得不偿失。第二,税务筹划要有针对性,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采取企业分立、合并、对外投资、折旧计算、费用分摊等方法,使筹划方案切实可行。盈科律师所的专业律师,可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税务法律专业服务。

关于重视与支持律师业发展的提案 篇8

----------温州市海滨秀龙鞋材有限公司/张秀龙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区基础教育已经基本实现了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从主要满足求学要求、实现“有书读”到全面提升办学质量、解决“读好书”的三大历史性跨越。

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是人生教育的起点,对个人今后发展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区学前教育工作领导高度重视、投入逐年增加、改革不断深化、成效日益显现。但当前学前教育资源不足与学前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好上学”和“上好学”两难同时存在,学前教育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

在国务院、省、市、区党委政府要求高标准、高质量发展学前教育事业的宏观形势下,鉴于目前政府资助力度逐渐加大导致原街道(镇)“转制”幼儿园及中小学校利益欲望增大而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改革和规范这部分小区配套幼儿园及中小学的管理势在必行。为进一步加强改革与发展步伐,全面提升学前教育及青少年人才培养教育整体水平,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好入学、入好学”需求,实现高标准、高质量普及15年基础教育的目标提供了保障。现就进一步加快我区学前教育及青少年人才培养发展提出如下分析及建议: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我区正处于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转型阶段,学前教育

及青少年人才培养资源不足与学前教育及青少年人才培养需求增长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好上学”和“上好学”的“两难”同时存在,学前教育及青少年人才培养教育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主要问题表现在:

1、配臵不到位的问题。

2、优质教育资源短缺问题。

3、学前教育经费保障不足问题。

4、教师队伍建设问题。

1/2

二、建议:

1、坚持科学规划,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认真制定实施“十二五”规划,努力实现学前教育及青少年人才培养的均衡优质发展

2、优化资源布局、多元化筹措资金发展教育,统筹学前教育及青少年人才培养发展

3、切实加强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学前教育及青少年人才培养质量,切实加强校长队伍的管理和培养。

①“一个校长往往决定一所学校”。

②合理调配师资。

③要进一步重视学前教育及青少年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加大优秀教师培养引进力度。

4、依法保障经费投入,确保教育优先发展

5、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①、加快科教园区建设。

②、尽快走集团办学、连锁办学之路。加快职业教育体制改革,打破部

门、条块分割,整合各渠道资金,尽快形成大职教格局。

③、着力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围绕我区阀门、五金机械、鞋业、医疗化工、农副产品深加工、非金属矿开采加工等六大支柱产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依托现有职业院校和骨干企业,建设六大产业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中心,加快培养一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关于重视与支持律师业发展的提案 篇9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律师协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律师协会: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律师的职责使命,也是律师行业的价值所在。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根据中办发﹝2010﹞30号文件精神和《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要求,推动律师行业服务创新,拓展律师服务领域,使律师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国律协决定组织实施“律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业务创新拓展工程”,制定了《关于实施“律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业务创新拓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落实。

各地律师协会要按照《意见》的要求,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和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对律师行业优质服务、宽领域服务的要求,围绕服务主题和主线,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工作方案,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组织实施好业务创新拓展工程。要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积极拓展服务新产品,搭建服务新平台,创新工作机制,强化服务保障,务求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各地贯彻落实情况和好的做法、成效以及开展服务创新示范基地建设情况等,请及时报全国律协。

中华全国律师协会 2013年3月29日

全国律协关于实施“律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业务创新拓展工程”的意见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根据中办发﹝2010﹞30号文件精神和《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要求,推动律师行业服务创新,拓展律师服务领域,全国律协决定实施“律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业务创新拓展工程”。现提出意见如下。

一、实施“律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业务创新拓展工程”的重要性

当前,律师事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律师事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全国政法工作会议强调全面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过硬队伍建设,对律师队伍专业服务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中办发﹝2010﹞30号文件也提出了要加强律师业务素质建设,拓展律师业务领域,推动律师业务转型和升级的要求。国务院制定的《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首次把以律师为主体的法律服务业发展单列一节进行阐述,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律师工作在扩大服务领域,加快专业化分工,提升服务质量和国际竞争力等方面的目标、任务和措施。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律师的职责使命,也是律师行业的价值所在。近年来,律师队伍不断发

展壮大,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律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国内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律师行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很繁重,还存在着一些不适应:律师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服务空间开拓不足,新业务领域介入不够,法定业务范围过少,一些青年律师由于案源不足面临生存困难等。这些问题迫切需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因此,实施“律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业务创新拓展工程”关系到律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用的发挥,也关系律师事业长远发展,对于完善新时期律师法律服务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法治建设和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各地律师协会和广大律师必须充分认识实施“律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业务创新拓展工程”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实施这项工程作为律师行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重要工作来抓,作为推动律师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工作来做,积极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在推进律师行业服务创新上下功夫,在拓展律师服务领域和服务方式上做文章,在提高律师服务能力和水平方面见成效,努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中多层次、宽领域的法律服务需求。

二、指导思想和工作任务

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办发﹝2010﹞30号文件精神和《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和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对律师行业优质服务、宽领域服务的要求,以律师事务所为主体,以创新服务为导向,以拓展服务领域为重点,统筹法律服务资源,引导广大律师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工作任务:巩固深化传统业务,提高服务水平,创新服务方式,保持传统业务稳定增长;新业务持续开拓,争取相关业务部门的理解与合作,使创新业务逐步成型和固化;法定业务范围进一步扩大,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努力争取在“十二五”时期,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法治建设要求、较为成熟的法律服务体系,实现律师法律服务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更广泛、更有效的参与,更加彰显律师的法治功能。

三、工作重点

(一)巩固深化提升刑事辩护业务。要以修改后刑事诉讼法的实施为契机,适应新要求,研究和推进律师刑事辩护工作。重点是充分发挥律师在刑事诉讼活动中的职能作用,提高律师刑事辩护工作参与度。全国律协要配合司法行政机关,制定关于律师刑事辩护若干问题的规定,推动与公安机关制定律师会见的具体规定,为保障律师依法履责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各地律师协会要加强与公检法等机关的沟通协调,及时反映和推动解决律师在刑事辩护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从小处着眼,从具体问题入手,比如推动解决律师出庭安检问题、会见场所问题及阅卷问题。针对新刑事诉讼法增设未成年人案件特别程序专章,加强律师办理未成年人案件的培训和指导。对开展刑事辩护业务的律师和律师事务所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为律师从事刑事辩护业务提供有力支持。开展刑事辩护律师事务所评优活动。

(二)做专做细传统民商业务。鼓励律师和律师事务所办理企业登记代理业务,通过源头服务,拓展更多的企业延伸业务。拓宽传统婚姻家庭业务,开展家庭理财、个人资产管理、财富传承等法律服务。推动律师对婚姻法与公司法交叉业务、婚姻法与信托法交叉业务、离婚与股权分割业务等新型业务进行深入研讨,从传统业务中研发新的业务增长点。开展公司秘书业务,为大量中小公司正常运营提供服务。巩固银行贷款业务,逐步固化个人房贷、企业信贷等贷款合同由律师出具法律意见。

(三)拓展提升政府法律顾问业务。完善三级政府法律顾问架构,扩大政府法律顾问工作的覆盖面。重点围绕将政府法律工作由事后处理,推进到事前预防。将为政府法规规章制定、宏观调控、社会管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执法监督等各项工作提供咨询和服务纳入法律顾问工作内容。促成政府主管部门发文,政府投资重大建设项目由律师提供全过程专项法律服务。推动广大律师真正参与政府决策流程,在促进法治政府建设中实实在在发挥作用。全国律协要举办律师服务政府法治建设论坛,制定法治中国建设中律师角色及作用发挥的报告。举办服务法治政府表彰活动,对各地在服务政府依法行政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律师和律师事务所给予奖励。各地律师协会要积极组织推广律师为政府提供法律服务。

(四)创新拓展知识产权法律服务。促进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全面创新拓展知识产权法律服务。以贯彻落实《律师事务所从事商标代理业务管理办法》为契机,全国律协研究制定律师办理商标业务规范,举办律师代理商标业务培训班,促进律师办理商标代理业务的标准化、规范化。积极引导律师参与企业品牌化经营,提升民族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引导律师做好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保护工作,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组织编写律师办理专利业务操作指引,指导和规范律师办理业务流程。力争与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发文,打破专利复审和专利无效业务对律师的限制,推动律师办理专利代理业务门槛问题有效解决。组织编写律师服务企业知识产权运用工作指引,引导律师服务新兴行业、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产权运用和管理,举办“高新技术产业知识产权运用研讨会”,有效整合律师知识产权服务资源,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形成律师服务知识产权战略的全流程。

(五)创新拓展服务文化建设业务。重点是推动律师在影视、传媒、演出、展览、出版、印刷、动漫、教育培训等文化产业领域提供法律服务。探讨文化产业领域的法律服务模式、方式、标准,推动完善文化体制和文化生产机制。针对较成熟的影视法律服务,特别是其中的文化产业投融资法律服务,制定律师操作指引。在中国国际动漫节期间举办动漫产业权益保护论坛。与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演出行业协会联合发文,通报社会影响较大的演出合同纠纷案例,要求各演出团体、经纪机构、演出场所和从业人员提高法律意识,积极防范经营过程中的法律风险。

(六)探索创新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业务。全国律协要制定律师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指导意见,举办服务生态文明建设高级研修班,实施“碧水蓝天法律保障行动”,指导推动律师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组织律师参与能源、环境领域的立法、修法工作,为污染总量控制、饮水源保护、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等法律法规制定建言献策;组织律师参与排污权交易制度建设,为推动建立跨行政区域统一水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市场提供相应法律服务;为律师进入环境评价机制,服务能源、环境领域的项目开发建设、技术开发应用及投融资等提供合法性论证咨询、出具法律意见书创造条件。推动项目开发建设应当聘请律师出具法律意见,评估环境、资源、安全、维稳等方面的风险,促进企业积极引进新技术、新方法,进行清洁生产、循环利用,以实现节能、减排、降耗目标,减少对环境的损害。针对公众诉企业或政府环境污染索赔案件的不断增多,应积极为企业和政府提供相应的法律风险管理管控服务。贯彻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建设全过程的要求,研究加快推进城镇化衍生的环境法律服务。积极参与环保公益诉讼,支持律师为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受害人提供法律帮助。积极参与全民环境教育行动,宣传环境保护法规政策,推动重大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七)拓展提升服务对外开放和“走出去”战略法律服务。重点是通过政府相关部门、司法行政机关和律师协会的共同努力,推动中国企业在境外投资和经营活动,聘请中国律师,境外投资项目审查由中国律师出具法律意见书,更好地维护我国企业利益。组织开展选择法律服务机构程序设计,方便中国企业境外投资和经营选择优秀律师事务所。全国律协要推动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和修改,完善相关法律规定,拓展我国律师参与国际贸易法律服务的业务范围,比如,农业协定、动植物检验检疫、关税壁垒以及市场准入等,为我国律师拓展国际贸易业务创造制度性条件。推荐具备丰富国际贸易诉讼经验的涉外律师进入国际经济、贸易组织的专家机构、评审机构和争端解决机构,增强我在国际组织中的影响力。通过制定

实施相关优惠政策,扶持国内律师事务所通过新设、收购、协议等方式在境外设立分所、代表处、业务部,进一步提高我国律师在国际法律业务领域的竞争力。实施涉外律师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各地律师协会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本地区人才培养计划,并与全国律协涉外律师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相衔接,纳入地方政府有关人才培养的规划。

(八)创新拓展“三农”法律服务。重点要拓展律师参与农村立法、发展农村经济、深化农村改革、维护农村和谐稳定的法律服务形式和内容,切实为农村、农业、农民提供优质法律服务。全国律协要继续实施县域律师培养“千人计划”,举办县域律师事务所主任示范培训班,进一步提高县域律师服务基层、服务农村法治建设的能力。总结推广浙江嘉兴、四川成都等地政府购买服务为农村配备法律顾问的做法,力争在各地予以推广。推动律师服务城镇化建设,总结参与路径、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

(九)创新拓展金融财税保险领域的法律业务。与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注册税务师协会、中国注册评估师协会加强业务交流,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加强行业的融合与协作,在国际税收、境外投资税收、税收协定安排、非居民企业税收、合法税务策划、涉税诉讼、涉税刑事辩护、涉税审计等业务领域,本着与注册会计师、税务师、评估师优势互补的原则,共同推进业务的合作与开展,为更好的拓展律师行业税务法律服务的业务范围及影响力,促进我国税务律师的兴起和发展。与证监会、商务部、证券业协会、上市公司协会、注册会计师协会等相关部门加强工作上、业务上的合作,创造更多的律师执业机会,推进律师为B股上市公司转为H股上市公司提供服务,推进律师为中国公司走向国际资本市场发行H股提供服务,对律师从事国际证券业务提供培训,提高执业能力。积极与银监会、保监会沟通合作,拓展律师服务金融保险机构法律业务。推出律师从事保险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工作指引,开展专业培训,为律师介入相关领域提供支持。推进律师参与重大资产重组和并购、新型资产管理、金融衍生品交易等市场热点、重点业务。

(十)创新拓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服务。推进律师参与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工资集体谈判实务,为企业和工会工资集体谈判提供法律服务。与工会部门协商或发文,在企业与工会集体谈判时接受律师指导。采取组建律师法律服务团队、建立劳动关系维权法律援助基金等方式,支持和帮助律师有效开展活动。

(十一)研究拓展海洋领域法律服务。实施国家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组织律师研究海洋法等公法领域法律问题,为相关部门实施国家海洋战略提供咨询和分析;指导律师介入国有企在近海和远洋进行的资源开发和利用项目;推动国有企业签订船舶建造合同、战略物资运输合同必须由律师出具法律意见或风险控制意见;介入即将生效的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项目研究,协助劳动部、交通部、海事局等开展调研,对公约涉及的海事劳工工作制度、福利待遇、投诉机制、投诉程序等,提供海事律师的实际案例和解决具体问题的思路,为公约在我国实施及国内法的制定发挥积极作用。开展航运金融衍生品交易(集装箱运价指数等)的法律研究,扭转国内航运企业参与FFA交易和争议处理由于认识不足导致严重亏损的局面。

(十二)创新拓展信息网络领域法律服务。配合新民事诉讼法和新刑事诉讼法的实施,由全国律协发布《律师办理电子数据证据业务操作指引》并加强宣传,举办“电子数据证据法务高级研修班”,加快提升律师办理电子数据证据业务能力,并推进与公检法机关、司法鉴定机构、公证机构等的合作,拓展律师的电子数据证据业务。与地方律协合作,在全国主要城市和中西部地区开办不同专题的“信息网络业务研修班”,加快提升中西部地区律师从事信息网络领域业务的能力。

(十三)创新拓展西部业务、边贸业务。围绕西部大开发、边疆地区扶持等国家发展战略,对西部开发所涉及的建设工程、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化建设提供法律保障,为西部招商引资提供风险防范;积极开拓涉及中亚、南亚、东南亚、东盟、蒙古国等法律服务业务,在我国与邻国的经济合作和贸易交往中,为政府部门、相关企业提供法律政策

咨询,积极为项目投融资、边境贸易和税收、国际工程承包、矿产资源开发等经济活动提供法律服务。

四、工作措施

(一)健全政策制度。确立加强法律服务的制度框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和指导意见,稳步推进“律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业务创新拓展工程”。

全国律协与各地律师协会要加强与立法部门沟通协调,积极参与涉及律师业务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制定,为律师从事新业务提供法律和政策支持。同时,加大政策制度保障,根据业务创新拓展过程中出现的需求,及时总结和固化律师业务创新拓展成果,逐步推进重点领域律师业务法定化。

要扩充完善《律师业务指导目录》,并根据工作重点,制定业务规范和指引的制定规划,确保这项工程实施过程得到相应的指导和支持,保证执业水平和服务质量。各地律协要组织相关专业委员会,制定意见和指引,指导律师事务所和律师开展业务创新和拓展工作。

(二)创新工作机制。建立和完善以全国律协为龙头,以各地律师协会为纽带,注重发挥专业委员会、律师事务所以及广大律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各地律师协会、律师事务所和广大律师协同作战,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互相联动的工作机制。鼓励各地律师协会、律师事务所之间联合合作、资源整合、优势互补。要加强沟通协调,因地制宜,以点带面,逐步推动律师业务创新拓展的工作机制。建立与政府有关部门、行业协会、行业组织的沟通合作机制。通过组织架构创新、业务合作、战略联盟等形式,与相关行业协会、行业组织建立紧密合作关系,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拓宽律师服务领域,实现优势互补, 融合发展。

(三)创新服务方式。鼓励律师事务所转变观念,以法律服务需求为导向,提升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创新服务方式和技术手段,对重点战略、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提供综合性、多元化服务,开发延伸服务,不断研发服务新产品。鼓励律师事务所采用网上服务等新形式,为中小企业、公司和社会组织提供便捷、高效、优质法律服务。

(四)搭建创新平台。在深入研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区域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基础上,探索推动律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模式、新平台。密切关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省域或跨区域发展规划的制定以及本地区重大项目和重大经济政策的规划,引导各地开展系列活动,通过推介会、洽谈会和签约会等多种方式,组织推动广大律师为实施国家和地方区域发展战略(如浙江、山东的海洋经济区,上海的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河南的中原经济区)以及国家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建设提优质专项法律服务。为边境省区“桥头堡”建设提供法律支持,对中国-东盟自贸区和云南、东北、内蒙古、新疆等地区与周边国家的投资与贸易提供法律服务。

探索律师服务创新示范基地,作为拓展律师业务领域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增强法律服务的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孕育和孵化新业务,示范规范化、标准化的律师服务。建立30家律师服务创新示范试点项目,组建律师团队或推荐执业质量好、专业素质强的律师事务所为国家级和省级经济开发区、统筹城乡配套改革试验区、金融核心区、高新技术园区、重点企业等提供系统、完整、细致的法律服务。

(五)强化服务保障。各地律师协会要配合司法行政机关,积极推动律师业纳入本地区服务业“十二五”规划,积极争取律师行业享受现代服务业的鼓励和扶持政策措施,为律师业务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推动完善政府购买法律服务制度,力争将法律服务列入政府采购目录,已经将列入的地方要积极推动专项资金落实。

全国律协要根据工作重点,举办业务创新论坛、高级研修班、经验交流会和研讨会等,对市场经济前沿领域新业务进行培训、交流和研讨,提升律师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在中国律师网开通创新服务工作平台,促进创新工作经验交流与推广。在相关媒体建立律师服务经济社

会发展信息平台,扩大行业推介力度。

研究出台行业鼓励和扶持政策,包括奖励等措施,对在业务创新拓展中有突出表现的要给予奖励,激发律师参与行业创新拓展业务的热情。

五、具体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要把实施“律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业务创新拓展工程”放在重要位置,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成立领导小组或相关创新拓展委员会,会长亲自负责,研究、设计业务创新拓展的总体规划。要主动走访政府部门、公司企业等相关方面,听取需求和建议,为更好地开展业务创新拓展营造良好氛围。要强化组织、协调、指挥能力,进行广泛深入的动员、发动,激发和调动律师事务所和广大律师的工作热情。

(二)扎实推进工作。要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工作计划和具体措施,指导本地区落实好这项工程。要及时掌握业务创新拓展的具体进展,做好督促检查工作。要及时总结推广好的做法和经验,强化薄弱环节,解决存在问题,真正抓好落实。

上一篇:领导春节慰问新闻稿下一篇:听《幸福人生讲座》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