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农田水利(精选12篇)
农业生产农田水利 篇1
1问题的提出
水利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可谓是农业发展的命脉。农田水利设施是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点领域[1],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主要农产品供给、农民增收等问题, 对于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等具有不可替代的重 要作用[2,3]。进入本世 纪以来,特别是2003年以来,中央财政加大了对“三农”的支出力度, 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及其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但是,在现代管理体制下,“农民管不了、集体管不好、国家管不到”的问题并未得到彻底解决[4],加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所面临的各种严重挑战,如投入不足、建设滞后、设施毁损老化失修严重、管理维护不到位、投资投劳“瓶颈”严重等,这些都造成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同时由于我国水资源的严重短缺及其存在的严重浪费现象,使得农业生产用水的供求矛盾更加突出,这就给国家粮食安全问题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另外,由于我国近些年频频发生的旱灾(如2010年西南地区的持续干旱、2008年昆明遭遇的严重干旱、2007年宁夏的连续干旱、2007年湖南遭遇的罕见大旱、2006年重庆特大干旱等),使得广大农村地区受创非常严重,人畜饮水困难,经济损失巨大,其中农业损失最大,造成这些损失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农田水利设施的损坏及其不能正常运作,因此,这就对我国建设农田水利设施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为了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和提升水资源的战略地位,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2011年 “中央一号文件”以水利建设为主题,明确指出要大兴农田水利建设,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因此,在这种形势下,研究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2以往文献回顾
纵观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农田水利设施相关问题的研究已比较多,本研究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归纳。
一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现状研究。农田水利设施属于农村准公共物品范畴,对农业生产及其生产用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5],而衡量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成败的标志就是能否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专业化水平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将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等各种资源进行整合,集中用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7],因为只有确保投资的数量,才能保证农业生产的发展与灾害的防治[8]。虽然我国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普遍存在诸如失修老化严重、建设滞后、资金投入 不足、管理维护 不到位等 诸多问题[9,10,11,12,13],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城乡二元结构、 事权划分不清、自上而下的投资决策程序、多元化投资机制等[14],而自然条件、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治理因素是影响地区投资差异的主要因素[15],投资分散、 多头管理、重复建设、农民经济性不高是造成投资效益低下的主要原因[16]。因此,当前对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应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在明确政府主要职责的基础上,积极吸引和诱导民间资本的介入,优化配置资源[17],要将重点放在加强工程设施建设和机制建设上[18]。
二是农田水利设施与农业生产关系研究。农田水利设施投资对农业生产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农田水利设施的改善,有助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世界粮农组织 (FAO)[19]指出,基础设施的质量以及范围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欠发达地区农村基础设施数量的增加及其 质量的提 高均能显 著缩小收 入分配差 距[20]。Sanjay Pradhan[21]测算了印度农业部门公共支出效率,结果显示,农业部门公共支出对增加农业产值以及农村发展更具有生产性意义,并更具有效率与公平。刘伦武[22]、方鸿和曹明华[23]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实证研究了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认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农村公路、农用机械及设备对农业总产值均产生了显著影响。因此,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对于促进农村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影响[24,25]。
综上所述,目前对于农田水利设施的相关研究大多基于对现状、政策建议等的定性或描述性的分析, 实证研究相对比较欠缺,对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对农业生产影响的研究也并不多见。基于此,本文利用2000-2011年全国26个省份及东、中、西部地区的面板数据,运用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模型,定量研究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寻求不断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政策途径,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3变量选择、模型设定和数据来源
3.1变量选择
根据研究的目的,本研究对于指标的选择遵循下列原则:
被解释变量Y ———农业总产值(单位:亿元):主要用于衡量农业生产情况;
解释变量:主要用于衡量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情况,具体包括:
(1)X1———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单位:千公顷) (2)
(2)X2———有效灌溉面积(单位:千公顷)
(3)X3———受灾面积(单位:千公顷)
(4)X4———乡村办水电站装机容量(单位:万千瓦)
3.2模型设定
本研究选用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来衡量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C-D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为:
此式两边取对数后可转化为如下等式:
其中,Y、X1、X2、X3、X4的定义如上所述,C为常数项,α、β、γ、δ为待估参数,分别表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受灾面积、乡村办水电站装机容量的产出弹性系数,分别反映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对农业生产的不同影响程度。
3.3数据来源
进行计量分析与检验的重要前提就是要获取可利用数据,因为如果没有相应的数据作为支撑,尽管指标、变量设计再完整、充分,对于分析也是毫无意义的。因此,本研究根 据上述指 标的选择 情况,采用2000-2011年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相关统计数据,其中涉及区域包括东部地区的8个省份(剔除数据 不全的天 津、上海、江苏三个 省市)、中部地区的8个省份、西部地区的10个省份(剔除数据不全的内蒙古、宁夏两个自治区)。本研究所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1-2012)。有关上述所选用的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
4计量结果与分析
4.1模型估计结果
本文研究所用的数据属于时间序列和截面数据相结合的混合面板数据,对于面板数据回归的分析方法主要有混合回归、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回归三种。 对于混合模型的估计与固定效应估计的判断主要是用F检验,而对于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估计的判断主要是用Hausman检验[26]。本文对于 全国及东、 中、西部地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分析根据混合模型与固定效应模型的F检验拒绝了混合效应,同时根据Hausman检验,全国及东、中部地区接受了固定效应,而西部地区拒绝了固定效应,即对全国及东、中部地区的分析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西部地区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对于西部地区随机效应模型的估计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GLS)进行。对于数据的分析本文采用Stata统计软件进行,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回归模型的计量结果见表2。
表2中的F和Hausman值显示,全国和东、中部地区模型应该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西部地区应该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四个模型中除了西部地区之外,其余三个模型的rho值都达到了0.824 5以上,这说明全国及东、中部地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变化主要是由个体效应的变化来解释的。西部地区的随机效应模型的似然比检验(卡方)结果显示, 应该拒绝其个体效应方差为0的原假设。此外,表2也给出了四个模型的个体效应标准差和随机干扰项标准差。
注:1sigma_u和sigma_e分别表示个体效应标准差和随机干扰项标准差,rho值表示个体效应的方差(即组间方差)占总方;2***、**、*分别代表1%、5%和10%的显著性水平。
4.2讨论
由表2可知,有效灌溉 面积 (X2)、受灾面积 (X3)、乡村办水电站装机容量(X4)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X1)对东部和西部地区产生了显著影响。
1)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在西部地区中对农业总产值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东部地区中却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对全国和中部地区的影响不显著,且系数符号分别为负和正号,这似乎与实际不相符合。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2000-2011年东部地区各省份的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加之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程度高,灌溉设施完善,水资源丰富,直接使得农作物产量上升,进而使得农业总产值增加。而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灌溉设施供给严重不足(已有的大多也失修、损坏严重,不能正常运作),水资源短缺,水利设施对农业所起到的作用非常的有限,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农作物总产量亦即农业总产值的增加更多依赖的是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增加,故西部地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与农业总产值之间呈现正向关系。
2)有效灌溉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在全国及东、 中、西部地区模型中的系数分别为0.258 9、0.414 2、 0.538 1、0.377 0,即有效灌溉面积与农业总产值之间具有较为显著的正向关系。可见,有效灌溉面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容忽视,对农业生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3)受灾面积。受灾面积的系数,以上组别分别为 -0.101 2、-0.095 3、-0.079 1、-0.111 4,受灾面积是影响农业总产值的重要因素,且系数符号为负。 受灾面积是与自然灾害密切相关的,自然灾害的发生会使农作物受到严重的影响,也就是说会使农作物播种面积减少。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又属于弱质性产业,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会对农业生产及其农业生产效率造成极大的影响,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可见,自然灾害成为影响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如何预防与治理自然灾害,使农业尽可能免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尽可能不断的减少农业受灾面积,减少农业经济损失,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4)乡村办水电站装机容量。乡村办水电站装机容量的 系数,以上组别 分别为0.278 0、0.233 6、 0.295 8、0.240 7。乡村办水电站装机容量对农业总产值均在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产生了重要的正向影响。由此可见,乡村办水电站装机容量是影响农业生产的关键因素,这说明乡村办水电站建设有助于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同时,乡村办水电站装机容量的产出弹性系数小于有效灌溉面积的产出弹性系数, 这说明有效灌溉面积对农业生产的促进要比乡村办水电站装机容量对其的促进作用明显,这也意味着我国乡村办水电站对农业生产的贡献还不是很明显,其作用还未充分发挥出来,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对乡村办水电站的建设。
5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利用2000-2011年全国26个省份及东、 中、西部地区的面板数据,运用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模型,对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来自有效灌溉面积、受灾面积和乡村办水电站装机容量;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对东、中、西部三大地区农业总产值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具体而言,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对东部地区农业总产值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对中部地区的影响不显著,且系数符号为正,对西部地区发挥了显著的正效应。之所以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主要是因为各省份在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必然导致东、中、西部地区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投资规模、投资额、劳动力投入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尤其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欠发达地区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条件和投资规模上具有显著的差异[15]。此外,从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资情况来看,富裕和贫困地区农村在其投资主体上差异明显,富裕地区的主要投资主体是村集体和农户, 贫困地区的主要投资主体是各级政府。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各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 各地区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因地制宜,合理安排投资资金,确保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资金的足额到位,重点关注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和改善,保证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上述的分析,并结合我国各地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实际情况,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促进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政策建议。
第一,进一步加大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确保有效灌溉面积在农业生产中所发挥的作用, 同时也要加强对乡村办水电站的建设。国家在加大大型水利设施建设的同时,要更为关注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保证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鉴于各地区之间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的差异性,各地区应进一步总结其经验和教训, 不断吸收其他地区好的经验,扬长避短,科学规划、积极引导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的适合本地区的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与管理体制,以期不断提升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水平。
第三,进一步优化水利建设投资结构,加强资金的合理有效利用程度。对于与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农田水利设施的供给问题,可以采取中央、省两级政府作为引导,县乡财政积极配合,诱导村集体、农户积极投资的方式,切实做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第四,建立健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绩效评价与监督机制[1]。建立健全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入绩效评价与监督机制,主要是基于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存在的如绩效评价和监督机制不完善、不健全等实际问题提出。这就要求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管理问题、腐败问题等,要给予严肃的处理,杜绝后患,不断完善投入绩效评价和监督机制,确保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成效,让农民在最大范围内受益。
摘要:利用2000-2011年全国26个省份及东、中、西部地区的面板数据,运用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模型,对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来自有效灌溉面积、受灾面积和乡村办水电站装机容量;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对东、中、西部三大地区农业总产值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关键词:农田水利设施,农业生产,C-D生产函数模型
农业生产农田水利 篇2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利,可以说水利是农业发展的命脉。我国是农业大国,但我国的水利事业发展却很缓慢,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水平。近些年来,国家不断加大水利工程建设力度,一些大型水利工程项目纷纷建成投入使用,促进了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工程质量始终是第一位的,工程的质量事关工程的安全运行,事关群众的财产及生命安全,对于生活及生产都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工程建设时必须要严抓质量管理,进行质量控制,确保工程建设能高标准完成。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水利工程建设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千头万绪,施工环节相对复杂,工程质量十分不好控制,管理难度较大,在实际的工程建设中由于各种原因,工程质量事故时有发生,给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的损失。近些年来,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水利工程投资和建设都迎来了新的高峰,水利的发展形势一片光明,为保障水利工程建设的顺利和稳定进行,工程质量管理和控制方面的工作必须要不断加强,提高建设水平,确保建设高标准的水利工程项目。
1 影响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的因素
1.1 资金短缺的问题
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资金始终是制约工程建设的重要因素,近些年来,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多是由国家主导而建设的,而在工程建设中,存在重大轻小的情况。一些中小型的水利工程项目,特别是一些农田水利工程,基本上是国家投入一部分,地方再筹集一部分,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许多地方财政支出困难,所以导致工程建设资金多处于短缺的状态,费用的不足导致一系列工作的.开展都受到制约,例如设计、规划、原材料、人员、施工、设备等环节,都难以做到最好,导致工程质量问题的存在。
1.2 技术水平及质量问题
管理者及施工者是工程建设的主体,其技术水平、专业能力及思想意识对于工程的建设质量影响比较大,在实际的工程建设中,很多工程项目的建设人员缺乏专业培训和技术指导,有些不具备施工资质,导致施工不规范、不能按照标准进行建设。一些施工和管理人员的质量意识较差,不能严格按照要求施工,对于一些细节管理不到位,有的偷工减料、有的省略工序,给工程埋下安全隐患,严重影响工程质量。
1.3 工期的限制问题
工程建设缺乏全局统筹和总体规划,导致工程工期设定不合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常出现赶工期的情况,不顾工程建设的客观情况,一味地赶进度抢工期,导致省略工序,以至于出现敷衍了事情况。
1.4 承包管理方面问题
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多采用招投标的形式进行,但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分包和“隐性转包”的情况,就是具有施工资质的公司进行投标,中标后自己公司并非是真正的建设方,而是转包给其他的公司,而分包商的资质就很难保证,再加上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使得监理工作也无法真正落实到实处。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技术、设备、材料都可能同规划标准产生出入,导致工程质量难以保证。
2 加强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措施
2.1 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体系是工程质量保障的关键,只有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才能做到分工明确,职责清晰,才能使施工建设中的每个人都能清楚知道自己的工作内容及工作标准,在质量标准的框架下进行工作,提高依法工作的自觉性,职责清晰才能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心,规避马虎大意的风险。
2.2 完善工程的承包管理
工程的承包制度要不断完善,对于一些严禁分包的工程,一定要杜绝分包的情况,对于分包的项目,要严查分包资质,避免资质不够或缺乏资质的承包方进行工程建设。严禁多次分包,针对工程建设中的质量控制点及分部、分项工程,要做事先的分析,做出预案,对于可能在施工中发生的问题提前做好准备,避免施工中问题的出现而影响工程质量。
2.3把握好进工地的材料关
材料是工程建设的基础,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工程建设质量,所以对于工程中所使用的材料,一定要严格把关,避免不合格的材料进场,严格禁止不合格材料投入到工程施工中。每一批进场料都要进行严格的检测,实行报检制度,合格后方可使用。对于材实管理人员及质检员,要严格管理,配备具有专业技术水平及业务能力的人员,而其人员应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能经得起利益的考验。
2.4 加强施工人员队伍建设
要加强施工及管理者的质量意识,通过培训、讲座等形式,增强对水利工程质量重要性的认识,保证施工过程中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工程建设中来,认真负责,各司其职,严格施工。要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加强学习,提高操作能力,促进施工质量严格管理实施。
2.5 加强质量检查及监管工作
监管工作主要由监理方来完成,监理人员要认真履行职责,做好施工中的现场监督,进行质量检查,通过检查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隐患并及时加以处理,避免出现工程质量问题。在施工建设过程中,做好资料整理归档工作, 做出完善的质检记录,记录要有计划、有步骤才能保证这一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3结语
农业生产农田水利 篇3
1.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1设计方面 设计工作中存在偷工减料行为。设计工作沿着可研、招标设计、施工详图设计不断深入,不仅意味着结构图、工程量和工程费用计算的逐步细化和分解,还包括作为设计依据的基础资料必须逐步补充完善,设计方案的比较也需进一步深入论证。但实际情况是在水利工程设计中,设计单位在整个设计阶段中施工方案基本无比较,只要方案可行即可,技术经济观念不强。招标设计阶段的深度与可研阶段差不多,无设计优化。在进入施工详图设计阶段后,由于业主的强烈干预,设计单位才对设计方案进行较细致地比较,导致进入施工详图设计阶段后设计修改很多。
1.2施工方面 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水利设施的寿命以及工程的效益。目前,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水平有了很大进步,但仍存在施工队伍的质量参差不齐、质量监督制度不完善、建设单位管理体系不健全、施工管理中的不正之风等问题,影响工程建设质量。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施工管理水平,提高工程建设质量。
1.3管理方面财力投入不足,导致管理经费不足,管理机构不健全,致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成后管理粗放,维护管理不足,出现了各种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由于资金短缺,虽然大力扶持水利建设与管理,在规划布局、项目安排和资金补助上给予很大倾斜;但难有较多资金用于水利工程的建设配套,致使部分工程无法按期启动,开工建设的也很难按计划竣工验收。项目建成后管理粗放,建成不到1年时间,引水渠道淤堵,泵站毁坏严重,过早地失去其使用价值,同时也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2.对策
2.1实行工程勘察,设计招投标和设计监理制 通过招标投标,引进竞争机制,促使设计单位具有忧患意识,充分调动设计单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设计单位提高设计质量。利用工程监理制度对设计的全过程进行控制与监督,必然会促进设计单位提高其设计质量。实施设计监理制,对投资控制是非常有益的。为了更好地调动各方面的因素,使工程设计有条不紊进行,可对设计单位设置奖惩办法,辅助设计工作又快又好地完成。
2.2成立具有法人资格的工程建设管理机构 成立具有法人资格的工程建设管理机构单独,行使工程建设管理职能,管理机构内部要建立完善的工程管理制度,权责明确,认真抓好组织落实,以保证管理队伍有效和有序地运作。在工程项目招标时,选用具有施工资质的工程建设单位。应注意考察:一是施工队伍人员构成。包括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工人的业务水平,以及政治素质;二是施工设备。考查施工单位是否具备完成该工程所必须的主要设备;三是施工经验。了解施工单位建设此类工程的施工经验以及业绩;四是经济能力与信誉情况。要对投标单位的经济状况和信誉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和评估,在同等条件下,选用经济实力和信誉较好的单位,按招投标程序选出最合适的施工单位。工程建设过程中要编制施工组织计划,制定施工技术规程。成立由建设、监理、设计、施工四方组成的质检组织,由建设单位总负责。施工中要对工程分阶段、分部分、按程序进行检查验收。施工单位设专职质检员,负责施工自检,并及时向质检组织汇报质检情况。每项工程及施工阶段要履行相应的程序,方可进入下一步工序。
2.3加强机构监管 管理机构对小型水利工程设施实行登记造册,绘制工程分布图分类进行管理,对重点工程实施挂牌,设专人重点管理,落实目标责任制;制定合理的工程维修养护费标准,根据受益面積和各地的具体情况,向受益者和收益单位征收一定的费用,用于工程维护;推行义务工制,接受受益人或者单位的义务工。按照“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用好经费,做好项目建成后期管理工作。
农业生产农田水利 篇4
关键词:生产经营体制,市场模式,农田水利设施
一、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创新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形成了细碎化的农业经营方式, 不仅增加了农业基础设施服务的供给成本, 也与统一的农产品市场需求相悖, 使农业生产经营不能适应社会化大市场的需要。分散的农业经营方式增加了生产成本, 直接导致了我国农地抛荒现象日益严重, 解决“谁来种田”成为当前农业生产的基础问题。在这种形势下, 创新生产经营体制便成为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是维系社会稳定的经济基础, 因此农业生产经营创新需要建立在土地产权制度基础之上。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 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是带动农民进入市场、应用农业科技、优化农业结构和扩大经营规模的重要举措。
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的要旨是将其融入统一的市场经济体系之中, 而其前提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整合分散经营的土地, 实现与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农产品市场的对接。2013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 “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 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 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从未来的发展趋势上看, 通过土地流转的方法实现耕地的适度规模经营, 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形式, 它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 同时还可以实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促进城镇化进程。但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机制有较大的影响, 需要创新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运营机制。
二、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影响
(一) 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意愿与能力提高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本质上是发展适度规模的农业生产, 它是通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将细碎的土地耕作模式转变为具有适度规模的生产模式, 形成农业生产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经营组织。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创新可以形成农业生产的规模效应, 从而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农田水利设施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性资源, 为确保农业生产经济效益, 生产经营主体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意愿就会加强。此外, 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能够促进农业产业的强大, 使经营者积累更多的资本;组织的创新还可以将社会资本引入农业生产, 与分散经营的家庭承包责任制相比, 经营主体拥有更多的资金保障和人力支持, 可以建立与农田水利的战略合作关系, 衍生出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单位与产业, 增强其建设农田水利设施的能力。
(二) 减少了农业经营者与水利单位的交易费用
以农业生产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为代表的生产经营主体成立以后, 可以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 将细碎的土地整合起来, 通过组织的扩张, 借助于组织对市场的替代, 变市场交易为组织内的交易, 减少了交易费用, 避免了农田灌溉利益的纠纷。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创新还能够培育一批具有市场运作能力的经营者, 在农田灌溉中, 经营者可以利用规模效应, 建立与供水单位的直接交易渠道, 减少政府和其他中介组织的参与, 实现交易成本的下降。
(三) 降低了农田灌溉成本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形成土地的适度集中。规模化的农业生产经营可以实现与农田水利灌溉的对接, 有利于选择适合自然特点和农业种植的农田灌溉方式。农业生产经营者如果自建农田水利设施, 如建设水井、池塘, 则可以通过集中灌溉, 提高水源的使用效率, 降低单位灌溉成本;如果选择使用社会供水系统, 如向水库等供水单位购买水, 由于土地的适度集中, 经营者为了节约用水, 会修建和维护灌溉系统的终端沟渠, 可以避免水资源的流失, 而且减少了灌溉渠道,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农田灌溉的经济外部性, 这些都将降低农田灌溉成本。
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机制的创新
(一) 加快农田水利交易的市场化改造
伴随着市场机制下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创新, 传统的政府主导下农田水利建设模式也必将发生转变, 取而代之的将是建立在市场机制下的农田水利建设模式。在该模式下, 需要培育具有市场经营能力的农田水利设施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 形成合理的市场定价机制, 建立有效的监管制度。为此, 需要将一些具有商业价值的水库、塘堰和湖泊等设施通过经营改制, 利用承包等经营方式, 将其培育成为农田水利市场供给方, 组建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农田灌溉公司, 开发适合农田灌溉的交易渠道和平台, 并引导农业生产经营者通过市场交易方式进行农田灌溉。鉴于农田水利设施具有形成垄断的条件, 而且因为自然环境、农业种植因素, 其价格机制极为脆弱, 为确保农业生产, 需要建立确保粮食安全和体现水资源价值的政府主导型定价机制。而作为水利主管部门, 不再从事具体的水利设施建设和管理责任, 只须负责大型水利设施、水网、渠道等设施的建设管理, 而且在相对农田灌溉中还可以发挥市场监管作用, 制订农田灌溉指导价格, 维护市场公平交易。
(二) 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在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下, 以农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为代表的经营者通过土地的适度集中, 利用土地、人力和机械等资源的规模利用优势, 可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率, 由于经营者参与农田水利设施的能力增强, 也有意愿参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为确保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还需要引导社会资源参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以弥补政府投资的不足和效率的低下。针对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特点, 对于水库和大中型湖、塘、堰等设施, 可以吸引具有建设能力和经营能力的单位参与承包建设;对于水资源相对缺乏的地区, 可以建立专业的打井引水公司、农田灌溉公司等, 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农田灌溉服务;为形成有效的农田水利市场, 还可以组建专业的农田灌溉中介组织, 建立供水单位与农业生产经营者的联系, 活跃农田灌溉市场, 提高灌溉效率。
(三) 建设适合规模农业生产的农田水利设施系统
农田水利与其他基础设施不同, 由于水权无法在经营者之间实现清晰的分割, 导致经济外部性产生。创新了农业生产经营机制以后, 可以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 实现土地的适度集中, 与细碎的家庭承包土地制相比,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农田灌溉成本。土地适度集中方式下的农业规模生产对农田水利设施要求不同, 它要求对农田灌溉水利系统进行重新规划, 使其适合农业生产的需求;而从另一方面讲, 完善的农田水利也有利于促进土地的流转, 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生产, 从某种程度上讲, 建设农田水利设施系统是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机制的前提。为适合规模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政府可以通过农田水利设施系统的改造, 如建设直接通往经营者承包土地的渠道, 或布置适合土地规模经营的灌溉水网, 降低农业经营者的灌溉成本;而在土地承包范围内, 经营者可以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 设计与建设灌溉沟渠, 提高农田灌溉效率, 确保农业生产。
参考文献
[1]尹成杰.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考[J].管理世界, 2002, (4) .
[2]张晓山.创新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发展现代农业[J].农业经济问题, 2006, (8) .
[3]金高峰.大户经营:现代农业规模经营的有效模式[J].农村经济, 2007, (7) .
农业生产农田水利 篇5
近年来,天城县紧紧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点产业培植,以“抗旱保水源、节水保安全、水毁修复保生产”为重点,突出抓好农田水利灌溉、山区“五小”水利、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河道治理、灌区续建配套、水土保持等工程建设,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点产业培植、农民增收提供了服务和保障。
一、农田水利建设的基本情况
全县共完成各类水利工程4780件,投入资金4133.16万元,新增灌溉面积0.61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12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84万亩,新增除涝面积0.35万亩,新建坡改梯0.0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9.07平方千米,解决了2.01万人、6789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并荣获20红河州农田水利建设一等奖。
截止
二、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点产业培植离不开水利的服务和保障。近年来,天城县委政府一方面大力抓好重点产业的培植,另一方面,加大农田水利基本设施的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了县域重点产业培植和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做法和经验是:
(一)明确水利建设与发展思路,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点产业培植,加大对农田利工程建设的投入力度
1、以产业兴水利,以水利促产业。围绕即将实施的竹浆纸一体化项目,在竹园、朋普-甘蔗之乡实施了竹朋坝东沟
2、抓好排洪体系建设,提高防洪减灾能力。虹溪镇是全省著名的优质烟生产基地,也是红河卷烟厂生产优质“红河”香烟的第一大原料基地。但烟区旱涝交错,春耕时农民普遍打井提水撒烟秧,暴雨后坝区低洼处又成一片汪洋。为解决水患,根治洪涝灾害,于2003年12月,开工建设虹溪排洪隧洞工程。虹溪排洪隧洞工程设计规模为中型,距虹溪镇约
3、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提高水利综合利用效益。2003年,我县被列入省“十五”和“十一五”期间规划建设的重点中型灌区,计划列入到2004-实施。灌区内新哨镇和东风农场是我县种植葡萄最适宜区,尤其是东风农场,种植葡萄已有40余年历史,具有“东方波尔多”之美誉。结合我县产业结构调整规划,为培植壮大新兴的后续支柱产业--葡萄、优质稻、亚麻,县政府提前实施了中型灌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二)重视建设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制
为切实围绕农业产业结构建设农田水利工程,加强对重点建设工程的`质量监督管理,成立了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指挥部,公开招标,把农田利工程建设纳入县政府2004年重点督查。县政府与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层层签定目标责任书,建立健全水利工程建设责任制,按分级负责的原则,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列为年终考核内容。县政府领导亲临施工现场进行指导,帮助解决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确保各项工程顺利建设。
(三)统筹坝区、山区经济发展,加大小水窖建设力度
我县辖区内13个乡镇,8个山区乡镇、5个坝区乡镇,134个村委会1128个村小组,全县总人口492124人,其中农村人口433484人。山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2%,大多数农村人口居住在高寒贫脊山区的石灰岩地区,村落分散,特殊的地形、地质条件和降雨量的时空分布极不平衡,导致水资源匮乏、生产力低下。为切实解决农村人饮困难,-2004年我县利用国债资金共建设小水窖1062个。从1991年至2004年,全县共建成小水窖37115个,其中地边水窖15509个,家庭水窖21606个,解决了97227人的饮水困难和77500亩烤烟地的灌溉用水。
农业生产农田水利 篇6
关键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农业发展
一、做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所谓的农业基础设施是指开展农业开展活动时,间接影响农业生产,然而却不可缺少的一种设施。这种设施包括两种:第一种,辅助农业生产进行的设施,比如农业灌溉设施、农业存储的设施等;第二种,包括能优化农业生产的设施,比如农业实验机构、农业教育培训机构等设施。农业基础设施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基础性的特点,如果农业生产缺少农业基础设施,则根本无法进行生产;配套性的特点,农业基础设施如果一开始投资过多,就会造成资源的闲置,如果投资过少,则会影响农业生产的效率;周期性的特点,农业基础设施除了先期投资以外,日后来需要继续投资,以便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所谓的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就是以建设水利设施的方式改善农田生产条件的一种建设,做好水利基础建设,就能解决农业生产中的灌溉问题、排水问题、盐渍问题等,使农业产生高产优产。从它的定义来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属于第一类的基础设施,它具有农业基础设施的特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农业发展紧密相连,如果不做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发展就会受到影响。
二、我国农田利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1、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数量不足
虽然我国曾经投资兴建过一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然而随间时间的发展,这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技术含金量低,不能满足农田水利建设的需要;配套设施不全,部分农田配套设施已经老旧不能再使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数量少,地方政府没有拔出足够的资金继续支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
2、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主体不明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目前为政府投资的公用基础设施,那么这些设施由谁负责管理成为一个问题。就产权来说,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属于国家所有,应该由政府部门负责管理;可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主要由当地农民们使用,农民们认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产权不是自己的,那么就不需要特别爱惜。农民们损坏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政府却无力更换或维修,使得目前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非常缺乏。
3、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理不利
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管理,目前定位在公益设施上,即政府必须每年拔一定的款项修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而怎样让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被更有效的被利用,则目前成为管理的真空地带。目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政府的一个庞大的负担,政府不得不投资做建设, 然而这些施设却不一定能被最有效的利用,政府也无法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中得到收益,如果继续维持这种状态,政府会减少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的投资。
三、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田水利发展的方法
1、提出新的融资举措
从理论上说,要做好农田水利基础建设需要政府加大投资,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说,我国的各个地方政府部门实际情况不一,并非每个地方政府部门都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加强农田水力基础建设,那么拓宽融资渠道是做好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的一种策略。
我国可实行两种融资方式,第一种,如农业气象服务、农业水利研究服务等个人组织无法承担的农田水利基础施设可继续由地方政府拔款,作为公益性质的支出。然而如水利灌溉等个人可以承担的设施,可鼓励个人投资,允许投资者收取一定的收益。如此以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产权明晰,管理权限明晰,民众就可以了解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应该由谁负责管理、由谁负责维修。
2、普及新的水利技术
在过去,我国农民曾因为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而使农作物丰收,农民的经济收益得到很大的提高,这使农民非常积极的关注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然而由于一段时间我国的农业政策发生变化,农民觉得即使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也不能获得很大的经济收益,因此他们不再关注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的情况。要让农民愿意自主的关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情况,政府部门就要让农民意识到水利基础建设能为他们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
地方政府部门可普及新的水利技术让农民感受到自己的经济收益能够提高的方法提高农民对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的积极性。比如地方政府可以引导投资者兴建管道式喷灌施设,这种施施对环境的要求不高,先期投资不多,使用方法方便,农民大规模的种植农作物时非常需要该类基础设施。同时政府可以调整水资,让农民感受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能帮助自己节约成本资金,从而农民会愿意积极的投入到农田水利基础建设中。
3、选用新的管理方式
要作好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的管理工作,就要使用新的理念对之进行管理。比如政府部门可以以项目经营的方式让专人负责管理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的项目,要求这些项目管理人能从经济效益着手,以低成本、高效益的方式完成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工作。
政府要做好公益性質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分类项目评估工作,对已经具有明晰产权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允许业主以以有偿运营,有偿服务的方式做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对公益性质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则要求管理部门做好日常管理工作,并以合理的指标考核管理工作的成果。
政府部门要作好舆论宣传工作,为农民树立爱护水利基础设施与经济效益紧密相联的概念,让广大农民明白目前国家的水利基础建设需要群策群力,共同维护和建设,而这是为了广大农民共同的利益。同时政府部门要让相关部门的干部了解到做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愿意自发的组织群众共同开展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总结: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是开展农业生产活动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如果缺少水利基础设施,农业生产活动将动法开展。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很多问题,这使我国的农业生产效率无法提高,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就需要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化农田水利基础施设建设的方法进一部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农业生产农田水利 篇7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根据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实践, 针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借鉴国外经济发展经验, 为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表明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反映了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必然趋势。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也是水利改革与发展所必须遵循的重要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水利工作, 必须树立六个观念:一是以人为本的观念。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水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着力解决好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水利问题, 确保饮水安全、防洪安全和用水安全;二是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水的关系, 充分考虑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 在水利建设中避免和减少人类活动对水和自然的侵害;三是节约资源的观念。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为目标, 树立节水意识, 完善节水机制, 建设节水型社会, 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实践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
1998年大水以来, 水利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 水利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有力地支撑和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水利部党组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水利工作的实际出发, 在系统总结多年治水实践的基础上, 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提出了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治水新思路。近几年的实践表明, 这一治水思路贯彻了中央水利工作方针, 是科学发展观在水利工作中的直接体现。
从水利改革与发展自身来看, 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对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的认识还不尽一致, 贯彻落实的力度还不够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减及安全隐患等问题较为突出, 公益性水利工程良性运行维护补偿政策尚未到位;水利发展中的体制性和机制性约束尚未消除, 水利的社会管理和依法行政能力亟待加强;水利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较低, 水利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步伐还需进一步加快。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 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中央对水利工作高度重视, 将水利放在基础设施建设的突出位置, 国家由积极的财政政策转为稳健的财政政策后, 仍将继续保持较大的中央水利投资力度, 水利面临着很好的发展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 开拓进取, 迎难而上,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积极实践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 解决水利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加快水利的改革与发展。
3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确立水利发展目标和任务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水利的改革与发展, 总的来说, 就是要把握一条主线, 突出三个抓手, 明确五个目标, 构建六大体系。
把握一条主线。就是要在水利工作中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持中央水利工作方针, 积极实践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着力解决好水利改革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全面提高水利服务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突出三个抓手。一是加快发展。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也是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只有加快发展, 才能解决好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的水问题, 才能提高水利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才能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二是深化改革。改革是发展的动力, 也是加快水利发展的根本途径。只有深化改革, 才能建立水资源和涉水事务统一管理体制, 才能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水利发展机制, 才能完善依法行政、依法治水、依法管水的水行政管理体系;三是强化管理。管理是提高效益的基础, 也是保证水利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只有强化管理, 才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才能使水利工程走上良性运行的轨道, 才能提高水利管理部门驾驭水利工作的能力。
明确五个目标。一是保障饮水安全。把保障饮水安全、保护人的健康生命作为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和突出重点, 提高城乡供水保障能力, 改善供水水质, 保护饮用水源, 切实解决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二是保障防洪安全。以大江大河治理为重点, 提高重要防洪保护区、重要城市和重要地区的防洪减灾能力, 将洪涝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三是保障粮食安全。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大型灌区节水改造为重点, 提高农田灌排能力和农业用水效率,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御水旱灾害能力;四是保障经济用水安全。以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为重点, 满足经济总量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和重大战略布局对水的需求;五是保障生态用水安全。以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为重点, 统筹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 维系河流健康生命,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4 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加快水利的改革与发展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水利的改革与发展, 要着力做好六项工作。
第一, 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夯实可持续发展水利基础。一是加快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把保障饮水安全作为水利建设的首要任务, 重点解决农村群众饮用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及血吸虫病区等水质不达标和局部地区的饮水困难问题;二是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大型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 在水土资源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 新建一批大型灌区, 对大型排涝泵站进行更新改造, 发展雨水集蓄利用, 加强水利建设;三是加强农村水电和电气化建设。加快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建设步伐, 实施光明工程, 解决偏远地区群众用电困难;
第二, 加快各项水利改革, 理顺可持续发展水利的体制机制。一是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流域和区域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 进行流域管理体制改革探索, 加快区域水务管理体制改革, 对涉水事务实行统一管理;二是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以公共财政为主的水利投资体制, 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 建立稳定的水利投入保障机制, 落实好地方配套资金, 切实加强水利资金管理;三是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推行政府投资的非经营性水利项目“代建制“, 规范水利建设市场, 完善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 确保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和干部安全。加快水管单位体制改革, 建立工程管理和维护的投入机制, 落实管护经费, 推进管养分离, 精简管理机构, 加强经营管理, 确保水利工程的良性运行和效益的发挥。
第三, 加强水利政策法规建设, 为可持续发展水利提供法制保障。抓紧完善《水法》、《防洪法》的配套法规, 研究制订水利建设的征地补偿、移民安置、生态保护等政策措施, 争取尽早出台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河道采砂管理条例、新的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加强水政执法体系建设, 规范水事行为, 提高执法能力。深化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的水平。
第四, 加强科技创新和队伍建设, 增强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活力。建立水利科技创新体系, 加强科技攻关, 抓好水利关键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提高水利科技含量和现代化水平。加强水利队伍建设、思想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 培养高素质水利人才, 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 把水利改革与发展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摘要:简要论述了新时期农村的水利工作。
农业生产农田水利 篇8
1 农田水利建设薄弱的原因
1.1 政府的投入不够充足
在“五五”、“六五”、“七五”时期, 我国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的投入是很少的, 直至2006年, 我国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的投入才有所增加, 但是其所投入资金占国家支出投入比重仍不是很高, 而这也严重延缓了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
1.2 农户的投入不够充足
改革开放后, 我国的农村实行分田到户政策, 很多农户为了获得经济利益, 将自己所承包的湖区转租给了私人, 而这种做法非常不利于农田水利的建设。而农田水利建设的不好, 不单单会抑制我国农业的发展, 还会给广大的人民群众带来莫大的灾害———旱灾。由此可以看出, 只有农户在农田水利建设上投入足够的精力、足够的资金, 我国农田水利建设才能稳步发展。
1.3 水利设施蓄水不够充足
干旱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有很大的威胁, 如今, 广大民众对干旱这类自然灾害很是重视。而抑制干旱这种自然灾害发生的有效措施之一就是建设农田水利。但是, 如果水利设施蓄水量不够充足, 农田水利建设便不能在抵制干旱灾害上发挥很大的作用。
在2011年5月, 长江中游持续天旱, 有干枯现象, 而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湖区的蓄水能力较弱。所以说, 水利设施蓄水不够充足, 给人们带来的危害是很大的。
2 推进农田水利建设的具体措施
2.1 落实工作责任
农田水利建设的工作人员要有明确的分工, 并且在工作前, 要签订责任书。农田水利建设总负责人要定期的对农田水利建设工作人员进行考核, 根据考核结果对他们加以奖励。这样工作人员才能以一种认真、负责任的态度去工作, 并将工作落实到实处。除此之外, 还应该有监督检查人员来保障农田水利的建设质量, 一旦发现农田水利建设出现了问题, 监督检查人员就应该告知施工人员, 并督促他们及时将问题解决。
2.2 加大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
加大公共财政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的投入, 实行农用机械购置补贴、金融支持农田水利建设、财政贴息等政策, 让更多的农户参与到农田水利建设上来。
2.3 做好组织发动工作
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我国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 组织发动工作做的很好, 而且成果也较为理想。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 便很少有人主动去组织发动广大群众建设农田水利, 广大农户对农田水利建设的关注度自然而然就会降低, 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投入的精力也随之减少, 农业生产便因此而停滞不前。
农田水利建设者应该做好组织发动工作, 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宣传力度, 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农田水利建设, 让广大农户意识到建设农田水利的重要性。
2.4 做好监督检查工作
若想做好监督检查工作, 监督检查人员一定要注意到以下几点:第一点, 检查方式。对农田水利建设进行监督检查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分别是专项督查, 随机检查和交叉检查。只有将这三种检查落实到实处, 才能保障农田水利的建设质量。第二点, 安全。监督检查人员在督查农田水利建设时, 还要注意工程施工的安全、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以及资产的安全。
2.5 完善农田水利建设服务体系
为了完善水利建设服务体系, 农田水利建设人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将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好;二、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专业服务组织 (如抗旱服务队、防汛机动抢险队) 的扶持力度;三、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速度;四、完善农田水利建设服务政策;五、增加农田水利建设服务组织的投入资金。
2.6 做好技术指导工作
水利部门要合理、科学的制定农田水利建设方案, 确保方案的安全性和可实施性。水利部门的领导还应该安排农田水利建设工程的技术人员走入田间, 进入农田水利建设的施工现场, 这样技术人员才能了解农田水利工程的施工进度, 了解施工人员的施工方法, 技术人员一旦发现施工人员的施工存在问题, 便可以在第一时间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指导。
3 推进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意义
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对我国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 巩固了农业在我国的重要地位, 保障了粮食的充足;第二个方面, 农田水利建设有很强的公益性, 广大民众都可以参与到农田水利建设中来;第三个方面, 推进农田水利建设, 可提升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缩小城乡差距;第四个方面, 建设农田水利, 是一种有效的抗灾措施;第五个方面, 推进农田水利建设, 符合可持续发展政策。
总而言之, 全面推进农田水利建设, 着力夯实农业基础是势在必行的, 是需要全国的民众都参与进来的。将农田水利建设好, 我国的农业才能快速发展, 经济才能稳定增长。
结束语
水利是农业发展的基础, 国家发展的条件。所以说, 我们不单单是让“全面推进农田水利建设, 着力夯实农业基础”这句话成为口号, 还要为此付诸实际行动。相关工作人员和广大的人民群众应该在党、在政府的领导下, 以一种务实肯干的精神努力推进农田水利建设, 夯实农业基础, 为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新农村的建设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摘要: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多年以来, 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普通民众, 都认为农田水利建设是促进农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而事实也证明, 农田水利建设对农业的发展的确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本研究就将针对“全面推进农田水利建设, 着力夯实农业发展基础”这一主题进行阐述, 一方面, 让广大的人民群众对这方面的内容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 另一方面, 也希望本研究所阐述的内容对我国农田水利的建设有一些推促作用。
关键词:农田水利建设,农业基础,推进
参考文献
[1]付全高.从西南旱灾看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J].安徽农学通报, 2010, 16 (11) :27-28.
[2]柯龙山.我国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机制:变迁、困境与创新[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0, 31 (5) :534-537.
农业生产农田水利 篇9
1 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
陈贵华在《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取得成就的制度分析》一文中指出:“建国以来, 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 从制度分析的角度来看, 主要原因是制度的合力, 包括社会主义制度的规范与保障作用、政府治水组织体系的整合作用和农村基层组织的利益交换作用, 这些制度整合了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等资源, 并集中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研究表明, 继续发挥既有的制度优势, 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农田水利建设、管理和运营机制, 将为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1]但是, 我国的农田水利建设还存在投入不足、农田水利设备和设施老化失修或破坏严重、农业用水浪费严重、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使用效率低、农田水利建设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我国不能得到有效灌溉的农田面积达52%, 以现有的农田水利设备和设施难以抗御较大的自然灾害。
2 农田水利建设对现代农业的重要性
2.1 健全的农田水利设施可以有效避免自燃灾害对现代农业的影响
我国北方干旱少雨的气候特征决定了农田水利设施对现代农业的重要性。随着全球气温变暖, 厄尔尼诺等极端气候对我国的影响逐步加剧。去年我国北方大面积出现长时间的高温、干旱气候, 抗旱难度较大、任务非常艰巨。我国相对脆弱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难以承担抗旱救灾的重任, 我国的农业生产损失严重。可见, 农田水利设施对现代农业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因此, 必须建立起健全的以防洪除涝、灌溉、蓄水、防潮为主体的骨干水利工程体系, 才能有效避免干旱、洪涝灾害对现代农业造成的巨大损失。
2.2 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需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现代农业是人口与环境、人口与资源全面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农业, 以合理配置水利、交通等资源, 形成农作物、畜禽、鱼类、果树、林木和农产品加工实现良性循环发展的农业环境为特征, 水利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 对现代农业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实现农田的有效灌溉和有效排涝, 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以及耕地产出率的的重要途径。因此, 现代农业的发展是以功能齐全、运转协调的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和设备为基础的。只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跟上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 才能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2.3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有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农田水利建设对现代农业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农田水利建设有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生态环境对现代农业的影响很大, 如果没有健全的农田水利设施和设备, 干旱缺水将造成树木干枯、草原退化、土地盐碱化严重、水土流失加剧等环境问题;洪涝灾害建造成粮食绝收、传染病流行、土地利用率降低等问题。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干旱缺水及洪涝灾害问题, 才能彻底扭转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态势, 实现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增加投入, 加大农田水利建设的力度。
2.4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是现代农业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生活需求的重要保障
农田水利建设对现代农业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是现代农业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生活需求的重要保障。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可以不断提高粮食的产量, 提高耕地的产出效率, 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奋斗目标。同时, 现代农业以产出高效、绿色环保、安全的产品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对生活质量的需求为落脚点。因此, 创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成为现代农业的标志, 加强粮食生产、畜禽、水产、经济作物、农产品加工等一体化发展的绿色农业生产成为现代农业的必需。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可以有效避免水土流失, 改善植被条件, 有效避免土壤荒漠化及盐碱化, 切实改善土地退化现象, 减轻农业用水污染对水资源的伤害, 从而实现人居生活的安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农田水利建设决定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现代农业的发展, 对农田水利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带来了新的挑战, 如何满足集约化、机械化、科学化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需要, 成为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方向。是否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是否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专业化水平是衡量农田水利建设成败的标尺。本文分析了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并阐述了对现代农业的重要性。
关键词:农田水利建设,现代农业,重要意义,分析
参考文献
[1]陈贵华.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取得成就的制度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1.
[2]詹晓安.强化责任加快立法全面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管理[J].湖南水利水电, 2009, 6.
农业生产农田水利 篇10
一、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对我国农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为农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
我国的经济水平在逐年提高,市场和社会也在不断变革,与此同时,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有许多问题逐渐体现出来。在经济发展如此快速的今天,我国对于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如果要实现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提高农田的水利建设水平。[1]就我国农业目前的现状来说,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急需解决,比如说我国农村水利的基础设备不够完善存在着滞后性、农业的基础不够雄厚、一些地方没有较好的条件来抵抗不确定的自然因素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健康发展。因此,一定要做好水利的基础建设,建立好密切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加强便民服务的建设和管理,为群众提供公开、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同时为农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后盾。
(二)能够推动农业结构的调整。
在实现城镇化建设的道路上,农村人口需要从农村脱离出来,进入到城市之中工作,也就是说,有一部分的农村人没有参与耕地活动,所以现在我国要调整目前的农业结构,实施以“承包、租赁、拍卖及股份合作”、“共同投资、共同受益”等为主要形式的产权改革,提高农业生产力。[2]想要推动农业生产力的有效提升,就需要实现农业的规模化以及提高粮食的生产力,而水利建设是实现这两项内容的重要基础,因此,加强基础建设,能够间接推动我国调整农业结构。
(三)能够刺激农村消费,为我国经济增长作出贡献。
做好水利的基础建设,能够保障我国农村的基础建设工作。受到收益的影响,民间资本对于农田水利的投资极其有限,农户的自有资金又全部投入收益较高的非农产业,这也使农村经济陷入不利的经费缺口不断加大的恶性循环。搞好水利和农业发展,可有效促进农村消费,降低农业生产经营的成本,加强农户之间的合作投资和开展自我服务,扩大内需,增强投资,从而促进我国的经济增长。
二、加强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
(一)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
工作人员要加强对基础建设工程的重视程度,要善于总结经验,把握发展规律,进行有效的改革和创新,明确职能分工,促进工程的维护与运行工作。如果水利工程是农民自主开办的,那么需要政府去进行核查,通过之后给予有效的证件;[3]如果是存在盈利性的水利工程,要遵循市场的发展规律,引进有效的管理机制,吸引企业进行投资,实现有效的运行,对于国家相关的政策补贴,可以由相应的部门进行保管。政府谨慎科学地评估现有的公益性质的农田水利工程,对于拥有产权的工程,给予业主一定的资金回报,让工作人员更好地进行工程管理工作。根据我国的相关法律规定,实现单位的改革和更新,要结合实现的工作情况,清减一些完全没有职业素养的在岗人员,减少不必要的投资,同时要实行激励奖惩制度,以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供工作效率,加强整个水利工程的管理,为我国农业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和宣传。
水利事业的建设发展中,需要加强对水资源的社会管理。我国经过了几十年的水利建设,已经初步建成了防洪、排涝、灌溉和供水体系,为国家经济和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加强水利建设,能够便利农作物的灌溉,促进农作物的良好生长,让农民在秋天得到丰收,最终提高农民的经济水平,让农民更加珍惜和爱护水利建设工程,以此往复,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不过在调整农业结构时,没有完善农业的基础建设,比如说灌溉技术存在着滞后性、管理水平较差等,由于这些因素,导致在实际的灌溉过程中,加强了用水总量,使得水资源被严重浪费,加强水资源用量,但是对最终的农业产量并没有促进作用,所以,要向农民大力宣传节水灌溉的意识,加强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力度,减少资源浪费,促进水利建设的积极发展。第一,因为管道式喷灌有着方便管理、投资较少的优势存在,所以在灌溉旱田的时候,可以运用这一喷灌方式,来进行灌溉,节约水资源;第二,工作人员要做好相对的工作,促进水资源的反复利用;第三,要加强节水意识的宣传活动,让当地的农民树立起节约水资源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节水灌溉技术的有效推广,才能够提高灌溉效果,促进农作物产量的提高。
(三)完善水利人才建设。
当前农村水利建设工作的开展和推广方面存在人才急缺的现状。要快速解决这些问题,一是要抓好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通过短期的培训快速提高他们的业务技术水平。二是增强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健全管理网络,推动建设运行管理与维护主体明确的改革,落实管理责任制度,创建产权明晰的农村水利社会化管理体制,在申报程序、建设地点及规模投资等方面做好审批实施,严格资质证制度、施工准入证制度并实行严格的建设监理制度,做好技术人员在现场的勘查和指导工作,通过“派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把新工艺和新材料、新方法真正应用到农田水利的建设中,以保障农业的健康发展。
三、结语
为了保障我国农业的健康发展,就必须要做好农田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完善水利建设的管理体制,宣传节水灌溉意识,促进节水灌溉技术的有效推广,让农民认识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爱护水利设备,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从而带动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的经济收益,推动我国农村的全面建设,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凌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及用水效率的研究综述[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8:68~69,190
[2]张京杰.试论齐河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农村(黑龙江),2014,16:217~217
农业生产农田水利 篇11
关键词:农田水利;粮食安全;对策
中图分类号: S279.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24.049
2015年,中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粮食产量再攀新高。但应看到,我国粮食供需仍处于未平衡状态,而且粮食增产的难度越来越大,随着全面放开“两孩”生育政策的出台及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也促进了粮食的消费。2012年3月22日是二十届世界水日,联合国确定的宣传主题是“水与粮食安全”。这就足以说明水利在粮食生产过程及确保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地位。
1当前农田水利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
公主岭市位于松辽分水岭,南高北低、东洼西沙,自然地理条件复杂,上世纪曾提出南治坡、北治川、东治碱、西治旱的综合开发、全面治理的口号。但由于受资金投入的限制,多年治理的效果不佳。农田水利设施也十分薄弱,雨大东洼、雨少西旱,仍摆脱不了靠天吃饭的窘境。农田设施基本都是六十年代的产物,年久失修,多数已不能正常发挥作用,最近几年农田新打了一批抗旱井,但多数没有配套,有的缺少机泵、有的缺少动力、有的缺少田间喷灌机械等。基础设施的薄弱还表现在水源工程的缺失,小型水库需除险加固,不能正常蓄水,一遇干旱年,早已干涸无水可取,群众只好望库兴叹。
1.2资金投入不足
近几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水利的投入,重点解决提高大江大河的防洪、大中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城市的防洪设施、农村的饮水安全等,但真正投入到农田的水利资金相对较少,公主岭市是全国的粮食生产大市,属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2015年粮食总产量达65亿斤。但一年用于农田水利的国家资金也仅为千万元,而且是零打碎敲,形成不了规模,加之当地政府财力有限,在投入上也是有心无力。就连正常的工程维修、养护资金也少之又少。
1.3缺失有效的工程管护监督机制
工程管护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权属不清,工程的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混淆,工程完工后移交不及时、制度不完善、主体不明确,普遍存在重建轻管的现象。导致农田水利设施遭到破坏、偷盗现象严重。
1.4群众对农田水利建设、投工投劳的积极性不高
农村税费改革前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多由当地农民集体出工、出劳大兵团作战。对改造提高农田水利的防洪排涝标准功不可没,但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原主要用于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的“两工”(义务工、积累工)和涝区税费被取消,农田水利建设陷入“三难”境地,即“劳力投入难、建设组织难、资金筹措难”。目前农村水利建设筹资、筹劳的唯一途径 “一事一议”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也是困难重重,操作起来步履维艰。
2对策与建议
2.1开拓创新,探索在新形势下发展农村水利事业的新路子
农村水利建设涉及到千家万户,既要干当前又要谋划长远,要坚持规划先行,做到因地制宜、统筹兼顾,要充分听取当地农民的意见,开门搞规划,不仅使群众是受益者,更是参与者,调动群众对水利建设的积极性。要结合当地农村土地确权工作,实行土地区域连片开发、综合治理,重点扶持以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形式的农民合作组织。充分发挥水利资金的最大效益。
2.2拓宽渠道,加大对农村水利的投入
目前农村水利投资多数还是单一的国家资产,由于受到投资规模、投资项目的制约,多数当地群众急切盼望适合当地需求的项目又没有对口的资金渠道。因此应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投资机制,本着“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参与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当地政府要全力支持,按要求提取出土地出让金的10%用于水利事业。可采取以奖待补的办法,鼓励农民和民间资本积极投身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中。
2.3创新机制,建立健全以监管为重点的新型管理体制
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点多面广,分布零散,管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加之小型水利设施产权不清、管理责任不明,弃管的现象比较普遍。自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个别农民为谋取自身利益,侵占田间水利工程用地的现象较为突出,堤防护堤地、田间排水沟渠多被侵占、挪用造成田间排水不畅、堤防防洪能力下降,对于种种损害水利工程的现象,要有人管有人抓。一是当地的水利管理机构,要担负起水利国有资产管理的责任。切实加强对损害水利设施、侵占、挪用水利用地的违法行为的监督、管理,认真履职履责。二是推进明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产权改革。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的意见》中指出“小型农村水利工程要明晰所有权餐所建立以各种形式农村用水合作组织委住的管理机制。”建立产权明晰、职责明确、责权一体的小型水利设施管理体系。
2.4因地制宜,大力推广节水技术,提高用水效率
公主岭市属水资源较贫乏的地区,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402立方米,属极度贫水区,全市多年平均降雨量500毫米以内,大部分乡镇属干旱少雨地域,地下水及地表水都极度贫乏。因此大力推广高效节水技术,提高用水效率控制尤为重要。推广玉米地膜覆盖技术,玉米喷灌技术。依法用水,合理利用水资源。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为农村水利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习近平总书记赴荷兰考调研时指出:“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通过改革,盘活存量资产使其产权结构多元化、管理形式多样化,明确建设主体和管护责任。我们要抓住水利事业的黄金期,全面强化水利改革,为我国粮食生产安全提供强大的水利支撑。
农业生产农田水利 篇12
1 我国农田水利设施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农业及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有赖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快速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 但是, 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 在农村税费改革后, 由于多方面原因, 原有的水利设施普遍存在无人看护、产权不明, 更是无人管护、维修, 造成设备老化失修、破损, 效益衰减等突出问题。农田水利持续发展缺乏后劲。且在新建的小型水利工程中, 工程设计标准低、技术落后等问题依然存在。
2 当前农田水利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2.1 灌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我国现有较大的水利工程多数都建于20世纪60~70年代, 其建设标准与规模普遍较低, 工程与现代农业灌溉需求也不匹配, 且很多的水利工程在抵御自然灾害时的能力不强。而对于那些规模较小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因为使用年代较长, 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磨损、老化, 使一些地区不能及时得到有效农田灌溉, 工程抗旱防洪能力明显低于预期的结果。此外, 一些地区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仍然不完善, 导致这些地区靠天收作物, 作物生产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 农民的正常收入无法得以保障, 国家的粮食安全也相对受到了威胁。
2.2 水利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缺乏有效的水利项目规划
目前, 我国的社会经济已经取得了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但仍然有许多经济欠发达地区, 由于财政吃紧,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没能得到改善。虽然近年来, 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加大水利工程建设资金投资, 但仍不能满足农村的实际需要。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特点是数量大、地域广, 因此分摊下来的单位项目依旧是缺乏资金, 且经常发生水利配套资金不到位等现象, 更是阻碍了农村水利建设的发展。且我国目前的农村水利工程缺乏一个统一的有效规划, 这也是项目管理不到位造成的不良后果。更为严重的是, 在一些地区,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造成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其他资源的浪费。
2.3 项目管理严重滞后, 不能有效地利用现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成立以来, 特别是21世纪, 我国的农民经济意识明显提高, 但是却淡化了集体意识, 这主要表现在:人们只知道用水, 但却不愿意去管理水资源。例如, 在行、滞洪区河道设置渔网, 在堤、埂地方进行种植等, 无形中摧毁了大量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还有,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大大提高, 在平时的生活中, 越来越多的生活垃圾也随之而生, 而农民缺乏环保意识, 导致农村河道、桥头成为了人们堆放垃圾的地点, 这无形中又给水利建设造成了压力。这种重建轻管以及带病运行的现象随处可见, 导致众多小型水利工程能力大幅削弱, 农作物正常生长难以保障, 更是进一步阻碍了农村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影响了农民的增收, 农业的增产和农村现代化的进程。
3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建议
3.1 加大水利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
目前, 我国还有很多水利工程存在建设标准低、设施不配套等问题, 再加上缺乏平时的日常维护, 导致水利工程难以发挥应有的效益。由于“两工”取消后, 除大型国有投资建设项目外,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农村资金筹措上遇到了很多的问题,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水利的发展。因此, 各级政府和水利部门要从根本上转变思想, 开流节源, 除了综合利用好各种支农、惠农政策外, 而且还要建立农田水利建设专项资金, 确保农田水利建设有足够的资金。
3.2 完善农村水利发展规划
农田水利的统一规划布局应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规划中来, 科学合理的规划, 水资源的合理开发, 将大大提高资金的有效利用、工程的有效发挥。在水利建设施工的同时, 注重水资源的相关性, 统筹考虑实际投资渠道的多元化, 努力促使各部门、各企业之间形成有效的合力, 促进资金整体效益的最大限度地发挥。
3.3 改变管理模式, 提高水利服务质量
首先应尽快制定《农田水利实施管护条例》。为了使越来越多、越来越完善的农田水利设施长期发挥效益, 需要国家层面出台相应的配套管理条例, 对具体事项做出规定, 使农田水利工程管护向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做到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 保障农田水利工程得到长期稳定的发展。然后是在管理措施上采取公司化运作管理, 使其规模化、透明化。最后要加强乡镇水利服务队伍的建设, 向制定规划、监督建设等方面发展, 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4 结语
农民收入、生活水平与发展现代农业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好坏密不可分。虽然要健全和完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随着长远的水利规划的建立, 水利投资的整合投入, 人们对农村水利建设认识的提高, 标准化的水利服务队伍的建立, 相信水利事业将迎来又一个春天。
参考文献
[1]姜洪超.对农村水利建设的思考[J].中国水运,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