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农业生产(共12篇)
推动农业生产 篇1
农业部2013年4月19日发布公告称,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18日在北京华都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调研肉鸡生产、加工等情况时强调, 各级农业畜牧兽医部门要一手抓疫病防控, 重点做好H7N9禽流感病毒监测和疫情排查, 防范疫病风险, 让消费者放心;一手抓稳定生产, 积极推动出台稳定家禽生产的扶持政策, 保护产业发展, 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帮生产者渡过难关。
韩长赋称, 近期部分地区发生人感染H7N9禽流感事件, 对家禽业造成很大冲击, 全国肉鸡和鸡蛋市场需求骤减, 家禽产品价格大幅下跌。同时表示, 要保护种禽生产能力, 对父母代、祖代规模种鸡企业实施生产救助补贴, 保障后期市场供应, 避免价格大跌之后出现大涨;要减少养殖场 (户) 损失, 支持大型流通企业对取得动物检疫合格证明但产品销售困难的养殖场的出栏家禽实行保护价收储;要协调重点家禽养殖、加工企业正常运转的信贷支持, 探索家禽保险办法, 保护养殖户利益;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 推进家禽标准化规模养殖, 减少疫病发生和传播。还表示, 农业部组织专业人员对活禽交易市场、家禽屠宰场、野鸟栖息地、生猪养殖场和生猪屠宰场等进行了监测采样, 在已经检测的4.78万个样品中, 家禽养殖场和屠宰场的样品均为阴性, 并未发现家禽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发生疫病的病例, 这表明H7N9禽流感病毒并未在家禽中发病传播, 是可防可控的。因此, 经检疫合格、从正规市场和超市购买的禽产品是安全的, 广大消费者可以放心食用。
来源:一财网
推动农业生产 篇2
发
挥比较优势:发展现代农业的支撑点
比较优势原则是经济发展中应当遵循的原则。每一个地方在发展中都有其相比较而言的优势,在各地都竞相发展的今天,用好比较优势对于实现跨越发展至关重要。兴业县的农业经济发展在玉林市7个县市区中、乃至在整个广西的县级区域中都有独特优势,特别是在畜牧养殖和粮食种植方面都走在了全区的前列。兴业县提出率先建设广西现代农业示范县的目标,是建立对自身比较优势充分把握的基础上的,这些比较优势体现在:一是种植业向标准化、规模化迈进,奠定了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基础;二是畜牧养殖业呈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极具可持续发展潜力;三是林业资源丰富,引进现代林业开发潜力巨大;四是示范基地、龙头企业和试点新村渐成品牌,发展现代农业品牌战略优势凸显;五是群众参与发展现代农业的热情高涨,农业产业化发展动力强劲。
准确定位: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
发展现代农业化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重要的是着眼于发挥比较优势,明确发展思路和目标要求。兴业县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重要任务,以玉林市建设“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为契机,确定率先建设广西现代农业示范县的“5110”工作思路。即:实现建设一批高产高效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培育一批现代农业龙头企业,打造一批现代农业品牌,构建一个适合市场需求覆盖面广的农产品营销信息网络,培养一批现代农业企业家的“五个一”目标。努力在十个方面创示范:一是在粮食高产高效方面创示范,二是在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创示范,三是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创示范,四是在良种良法推广方面创示范,五是在农业标准化生产方面创示范,六是在打造现代农业品牌方面创示范,七是在建立健全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方面创示范,八是在建立健全各种制度机制保障方面创示范,九是在培养新型农民和农业企业家方面创示范,十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创示范。通过大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逐步构建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持续发展的特色效益农业发展格局,为现代农业建设开辟出一条新道路。
抓住关系大局的方面:发展现代农业的措施
一、立足现有基础,做大做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根据兴业县自身的区位特点和资源优势,将现代农业的发展定位在大力发展以优质水稻、黄金桔、马铃薯等特色种植为主导的亚热带特色园艺产业,符合市场需求,发展前景看好。
一是做强兴业精米品牌,大力发展无公害优质稻产业。发展现代农业要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首位。兴业要以粮食加工企业带动,以良种良法为支撑,以基地示范为榜样,以“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大力发展优质稻生产。重点扶持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春茂、百谷米业等大型粮食加工企业,带动中型米业加工厂不断做大做强。在获得国家qs认证的基础上,以城隍镇莲塘村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石南镇马塘村国家级水稻基地为重点,抓好新品种新技术推广项目建设,建立自己的原料供应基地。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大规模发展粮食生产的新格局,合力打响县域精米品牌。
二是扩大绿色有机特色种植,大力发展亚热带有机生态园艺产业。建设现代农业,要求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兴业要以专业合作组织为龙头,以“合作组织+基地+农户”模式,大力发展亚热带生态园艺产业,做大做精绿色有机品牌。充分利用好“兴业黄金桔”、西红柿、马铃薯等通过国家有机食品认证和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认证的品牌,大力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不断扩大种植规模,实现规模效益。同时,通过招商引资、政府投资、民间筹资等上马建设果蔬速冻生产线项目,打造兴业现代农业的知名品牌。另外,以“合作组织+基地+农户”模式大力发展水果、蔬菜、花卉种植等集观光、旅游、职业培训于一体的亚热带生态园艺农业产业,创出特色品牌。
三是开发肉类深加工,打响养殖品牌。要充分发挥兴业是广西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和最大的肉鸡生产基地的优势,以养殖龙头企业引领标准化规范生产和深加工延伸,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做深做精以养鸡养猪为主的养殖业。引导现有的大型龙头企业建设深加工项目,合力打响“兴业三黄鸡”、“金大叔鸡”等品牌。严格执行产业规划,实行行业准入制度,以养殖龙头企业为主体,实行种苗、饲料、药物防疫、技术培训、养殖时间、产品收购等一条龙服务,进行标准化生产,从源头上和链节上杜绝添加剂过量、污染环境等现象发生,保证产品质量,达到无公害标准,打响绿色养殖大
县品牌。
四是科学利用森林资源,集聚发展林产工业。兴业要抓好林产市场规划,把分散经营的木材加工企业划行归市,集聚发展。通过招商引资整合县内民间资本建设一个大型的科技含量高的林产深加工企业,带动全县的林产品上档次、创品牌,努力打造一个集锯材、人造板、家具、松香生产为一体的林化产业大县。
二、加大资金投入,不断
完善农业设施和提高机械化水平。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条件。要有计划、有重点、有方向地加大资金投入现代农业。对全县农田水利设施、土地开发、村道硬化等基础设施进行立项建设,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支持,加快配备本县的测土化验中心、农资和农产品检测中心、动物卫生监督与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良种繁育体系等建设。同时推行以奖代补等方法充分调动地方、企业、社会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多渠道、多方式激励民间资本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提升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水平。
三、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大力推进现代农业提供保障。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兴业要着力构建完善农资供应、农机服务、技术服务、信息服务、农产品销售等五大服务体系,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一条龙配套服务。一是通过引进农资连锁经营龙头企业,以镇为基本区域创建一批“放心农资示范店”。实现农资销售与技术服务紧密结合,农资农技“双连锁”经营。同时坚持“预防为主、源头治理、全程监管”的原则,形成政府监管、企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农资监管工作机制,强化农资市场监管,完善农资供应体系。二是积极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进一步提高全县农业机械化水平,完善农机服务体系。三是深化体制改革,完善用人机制,调整充实农业、水利、渔牧兽医、林业、农机等主管部门的技术人员,壮大农技人员队伍,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四是构建完善覆盖县乡及农业产业化龙头、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和经营大户的农村市场信息服务网络。在完善“三电合一”农业信息平台建设基础上,整合各方资源,通过“抓窗口、抓龙头、抓资源、抓队伍、抓延伸”,形成上下贯通、横向相联、直达乡镇,集信息采集、加工、发布、服务于一体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五是充分利用合作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抓好标准化生产和开拓市场这两个重要环节,不断加强专业社与农产品交易市场、连锁超市、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联系,完善农产品销售体系。
农业部加快推动农业电子商务发展 篇3
本刊讯 (记者 曾诗淇) 5月7日,2015中国电子商务创新发展峰会在贵阳开幕,本次峰会主题为“拥抱电子商务+”,会议会期两天。全国人大、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农业部、商务部、人民银行、海关总署、国家邮政局等十多个部委的领导,阿里巴巴、京东、搜狐、国美、小米、顺丰等知名企业高管,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著名高校的学者济济一堂,围绕行业趋势,分享经验、交流思想、共议电商未来。据悉,当天参会人数达1200人。
农业部总农艺师孙中华出席峰会并致辞,介绍了农业电子商务发展情况和今后发展重点,他表示,农业电子商务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计2014年交易额达到1000亿元以上,继续保持翻番增长的速度。农业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不仅对农产品流通、消费带来了深刻的变革,而且加速了互联网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各领域的全面深度融合,必将重塑农业的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新元素、增添新动力。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今年农业部将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列为20项重点工作之一,把推动农业电子商务发展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来抓。一是抓主体培训。对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电商技能培训。二是抓平台对接。组织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与大中小电商平台对接。三是抓信息引导。加快完善农业电子商务数据信息的监测统计、分析预警、公开发布体系。四是抓试点示范。组织企业与地方农业部门开展合作,尤其要充分利用信息进村入户平台,开展产品直配城市社区和农业生产资料下乡试点。五是抓支撑环境。编制发布优质农产品目录,公开相关信息,加强标准制定,强化市场监管,为农业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推动农业生产 篇4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叶贞琴介绍4月份以来国务院连续四次召开会议部署春耕工作, 并且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推动春耕生产的顺利开展。3月19日, 国务院专门召开一次常务会议研究春耕生产政策问题, 研究出台了11项春耕生产政策, 这些政策的指向性非常明确, 就是要抗低温战胜异常灾害, 抢农时确保农业生产, 对春耕生产再部署、再行动、再安排。
一是实施冬小麦弱苗施肥、西南旱区覆膜种植和东北水稻大棚育秧补助。中央财政按每亩10元的标准, 对全国11个冬小麦主产区5 300万亩弱苗麦田给予补助, 对云南、广西、贵州、四川、重庆五省 (区、市) 2 500万亩玉米推广地膜覆盖技术给予补助。对黑龙江、吉林等省新建水稻育秧大棚给予补助。
二是增加高产创建补助。中央财政在已安排6亿元高产创建专项资金的基础上, 再增加5亿元。新增资金向水稻尤其是东北优质粳稻产区倾斜。
三是继续实施油菜籽临时收储政策, 收储价格由每千克2.7元提高到2.9元。
四是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中央财政在2010年已安排145亿元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基础上, 再增加10亿元, 重点支持西南和北方地区机耕机播, 加快春播进度。
五是实施新疆内蒙古冰雪灾区牲畜饲草料补助。中央财政增加补助资金1.5亿元, 用于组织调运饲草和饲料, 解决新疆、内蒙古灾区3 000万头 (只) 受灾牲畜安全度春短期补饲和接羔育幼需要。
六是落实冻猪肉收储计划, 加快猪肉收储进度。适时启动对国家确定的生猪调出大县养殖户 (场) 能繁母猪的临时饲养补贴。
七是充实和完善中央水利建设基金, 加快建立各级政府投资稳定增长和保障机制, 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快大中型灌区和泵站更新改造、控制性骨干水源工程和各种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加大农村金融扶持力度。
推动农业生产 篇5
1、低碳经济与气候变暖
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的最新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在过去的100年中,由CO2等气体造成的温室效应使全球平均地表气温上升了0.3-0.6℃;并有90%的可信度认为,近50年来的气候变化主要是人为活动排放的CO2、CH4、N2O等温室气体造成的;他们预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1.0-3.5℃。
全球变暖在世界范围内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在2007年初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全球变暖超过了恐怖主义、阿以冲突和伊拉克问题,被认为是未来几年内影响世界的首要问题;2007年4月联合国大会首次对气候变化与安全问题进行了讨论;2007年的国际会议多数把全球气候问题列为重要议题。目前,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和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经济。2002年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之后,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国际共识。为打破国际气候谈判中的僵局,着眼于国际气候制度建设,英国于2003年提出了低碳经济概念。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低碳经济指的是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进行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减缓气候变化。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与全球气候变化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农业生产在全球温室气体(包括CO2,CH4,N2O)循环中占有重要地位。土壤中的有机物质经微生物分解,以CO2的形式释放入大气,CH4可在长期淹水的农田中经发酵作用产生,全球一半以上的N2O来自土壤的硝化和反硝化过程。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一个重要的温室气体来源,同时又受到温室效应的严重影响。响应“低碳经济”的号召,确定农业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并探寻减排办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当务之急。
2、农业是温室气体CO2的一个重要来源
(1)土壤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碳库
土壤圈是地球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交界的一个圈层,它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人类与生物生活栖息的基地,而且是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枢纽。土壤圈在全球气候变化尤其在全球碳循环中的重要作用可归纳为两方面:首先,土壤圈是碳素的重要贮存库和转化器。其贮存形式为土壤有机质,它含有的有机碳量占整个生物圈总碳量的3/4。储存的大量有机碳是土壤质量和功能的核心,有利于作物的生长;但由于大量施用化肥,加速了农田土壤中有机碳的矿化,进而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CO2和CH4等温室气体,尤其是千百年来因种植水稻而形成的水稻土,每年排放的CH4占全球CH4排放总量的10%-15%。
其次,土壤呼吸使大量的有机碳以CO2形式释放到大气中。土壤呼吸作用释放的CO2量是相当可观的。据估计,全球每年由土壤释放到大气中的碳量约为(0.8-4.6)×1 015g[2]。因此,土壤呼吸的微量变化将导致大气中CO2浓度的显著变化,从而影响由于CO2浓度升高所伴随的全球变暖和其他气候因素的变化。
(2)农业生产是温室气体的一个排放源
①人类活动尤其是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已引起各类生态系统显著变化,如毁林开荒、放牧、种植经济收益高的作物、弃牧毁草开垦、草场退化、农田侵蚀性退化、土地沙化等森林和草场破坏所引起的大气CO2浓度变化是双向性的:一方面,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固定CO2的数量减少;另一方面,被毁坏林木、草通过燃烧或腐解而释放到大气中的CO2数量增加。
②土地利用变化是目前大气中碳含量增加的第二大来源,其作用仅次于化石燃料的燃烧。目前由于土地利用变化每年向大气中排放1.6PgC/a,约占人类活动总排放量的20%。长期以来大量自然生态系统向人工生态系统转换,增加了大气中CO2的含量。
③施肥不当会加剧温室效应。向土壤中施用石灰能够降低土壤的酸性,促进作物生长;但是碳酸盐和重碳酸盐的溶解和释放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的CO2。尿素施用过程中碳素的易挥发性也导致大量CO2的损失。因此施用石灰和尿素也成为CO2的排放源
由此可见,在全球变暖过程中农业生产活动产生了重大影响。如何减少农业的温室效应是我们应该充分重视的问题。
3.发展低碳农业是党和政府加快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英明决策。
低碳农业是生态农业的主要模式,是把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的发展模式,是集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整体功能的一种高效农业技术体系。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节能减排做了重要部署。因此,发展低碳农业是现阶段我国党和政府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创新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举措。发展低碳农业的实际意义在于节约资源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既可保护生态系统和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又体现以人为本、履行环境保护的国际责任、符合环境友好型发展的要求,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与内涵。
4、加深对低碳农业的效益与安全意义的理解有利于推动发展低碳农业。
第一,低碳农业的核心内容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三低”农业,采取的农业措施能最大限度的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有害气体引起的不良气候变化,减少有毒农药污染对人类的危害。第二,低碳农业是节约型农业。尽可能节约投入农业各种资源的消耗,使人力、物力、财力科学合理地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第三,低碳农业是效益型农业。以最少量的物质投入获取农业最大的产出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提高物质利用率、土地产出率。第四,低碳农业是安全型农业。通过采取多项措施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中可能对人类经济、社会、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水平,优化农业生态环境。
连年来汕头市各级党政领导、党政部门大力引导各地农民群众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低碳经济取得显著成果,例如汕头市农业部门重视水稻病虫害发生的预测预报,指导农民适时用药防治水稻病虫害,合理减少用药次数和用药量,提高防治病虫害的效果。据测算,减少一次用药,全市39万亩水稻田可节约农药成本投入700-800万元,既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又减少稻谷的农药残留,还可挽回病虫害造成低产的经济损失。又如南澳充分利用风能资源发展低碳经济清洁能源,至2009年,装机容量12.86万千瓦,年发电量可达3亿千瓦时产值1.9亿元,为地方增加税收来源,为省网提供清洁电源。
5、发展低碳农业的原则与主要途径。
推动农业生产 篇6
关键词:高效农业;示范推广;可能性;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6.10.002
1 存在的误区
当前,很多人认为高效农业就是设施农业,存在很大的误区。因为当前很多农村地区集体经济薄弱,农民收入水平低,没有较好的经济条件和科技支撑建设设施农业;而从农业经济发展规律来看,设施农业也只是现代农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非全部内容,全面示范推广设施农业条件不成熟;解决绝大多数农民增收致富问题,设施农业是途径之一,但仍需建设多元化增收渠道。
2 发展思路
在现代化高效农业示范区建设中,应突出生态农业与农业产业化的主体地位,把特色农业、设施农业作为辅助,根据当地发展情况建设必要的农业设施,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农业资源的产出率,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从而实现示范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提升高效农业建设水平。
3 具体措施
发展高效农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农业生态学原理,把握农业经济规律和商品经济规律,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提高农业产业化和生态化发展水平。
3.1 科学开发当地农业资源
农业资源包括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科技水平、农业产业发展情况等,是农业发展的根本保障。因此,发展高效农业必须在保护生态环境、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要根据各地不同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环境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形成不同的开发模式。必须从当地资源的实际状况出发,科学分析、评价,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避免因过度开发和粗放经营而导致的资源衰退。
3.2 紧密把握国际、国内市场导向
以国际、国内市场为导向是发展高效农业的正确导向。如果只重视农产品生产,而不分析市场需求,就会出现农产品销售难、农民增收困难等问题。在产业发展初级阶段,要抓住当地及周边市场需求,积累发展资金和技术研发,扩大生产能力。在条件成熟后,要根据国内、国外市场需求,调整当地农业产业发展方向,优化产业类型、产品种类和质量标准,打造农业产业核心竞争力,争取更宽领域的市场和更高的收益,进而实现农业的高效性和可持续发展。
3.3 重视生态农业发展
生态农业是当前国家高度重视的一种发展模式,是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进行的农业生产。发展生态农业重点是在确保农业生产效益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与质量,并持续改善农业环境,进而保持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中,应突出生态保护意识,平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综合发展能力。可通过改革耕作制度,发展庭院经济,推广优良品种,应用先进农业科技和农机具等措施以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落实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转化与利用,培肥土壤,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可通过对生物产品的多层次加工,大幅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使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全面提高。
3.4 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
从农业发展实践来看,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就要抓住市场导向,科学利用资源条件,推广应用先进科技,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提高农业经济效益;重视农产品加工业对农业的促进作用,加强第三产业对农业的辅助作用。从发展形式上讲,就是要建立产、加、销、服务一体化的农业发展模式,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龙头型经济实体,从而提升农业的工业化、专业化、社会化、一体化经营水平。
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产品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有利于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运销的合理分工,扩大农产品的销售,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应以建立高效农业为核心,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产品储藏、运销、金融、循环养殖、农产品精深加工的系统化水平,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大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促进农业经济持续发展,农民生活持续改善,农村环境持续向好。
3.5 以设施和特色农业为辅助
推动农业生产 篇7
温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要继续把控制食品价格过快上涨作为稳定物价的重点, 落实好"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解析说, 重要的是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今年将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 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平均每50 kg分别提高7.4元和16元, 与上年相比有明显提高。今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拟安排12 287亿元, 比上年增加1 868亿元。
陈锡文还指出, 从国内的现实情况来看, 耕地和水资源的数量有限, 依靠增施化肥、增用农药来增加产量的老路子已不可持续。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 要通过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不断提高农产品供给的保障能力, 出台了一系列推进科技改革、调动农技推广人员工作积极性的政策措施。陈锡文说, 首先是解决农技推广人员的工资收入水平长期偏低的问题, 提出在岗人员工资收入与基层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收入平均水平相衔接。其次是两个重点工程, 即2012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农业县, 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 (来源:人民网)
推动农业生产 篇8
本文以北直隶、山东、河南为例, 从生产要素的角度分析明代华北农业发展的推动因素。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对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生产要素增长状况做了描述和估计, 并尝试运用经济学中的生产函数模型对不同类型农业技术的进步率进行估计和分析。这些估计尽管不一定准确, 但是或多或少有助于我们对明代华北农业经济增长方式以及技术进步状况等问题的认识。当然本文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 有的观点还只能作为假说, 需要今后进一步的研究和求证。
一、人口的增长和迁移与耕地的增加
劳动和土地是传统农业生产的两大基本要素。因而, 人口的增长和迁移与耕地面积的增加也就成了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1.人口的增长和迁移
在传统农业中, 劳动力的增加对于生产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资料的局限, 我们没有找到农业劳动力的准确数据。这里我们利用总人口的变化和增长率, 来近似地反映明代农业生产中劳动力的变化趋势。其理由, 一是在明代将近9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 以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1]二是在明代华北的城市化水平并没有显著的提高;三是明代人口的年龄结构笔者也未见有研究表明发生了明显变化。因此, 可以认为明代农业劳动力的变化趋势与总人口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 就增长率而言, 两者是近似的。
明代多数时期社会相对安定, 而且明前期政府积极推行休养生息和人口迁移政策, 华北人口有了较大的增长。人口发展及变化情况, 根据曹树基的估计, 明永乐以后北直隶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约为6‰, 人口从永乐十年 (1412) 约211万, 增长到崇祯三年 (1630) 约700万;山东的人口从洪武二十四年 (1391) 至万历四十二年 (1614) , 由 611万增加到1482万左右, 人口年均增长率约3.98‰;河南的人口洪武二十四年 (1391) 约277万, 到崇祯三年 (1630) 增加至1536万左右, 年均增长率约7.19‰。可见, 明代华北人口的增长水平总体上是较高的, 其中尤以河南突出。如果和江南比较, 明代江南诸府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大约3.4‰, 可见华北的人口增长高于江南。[2]
由于明代人口绝大多数是农业人口, 因此, 我们可以判断华北的农业劳动力在明代得到了显著的增加。在传统农业中, 劳动力作为最重要的投入要素之一, 其增加必然会给农业生产带来有力的推动。
人口迁移对明代华北农业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作用。明初, 经过长期的战争和动荡, 土地和人口的比例在不同的区域出现了明显的失衡, 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了扭转这种不利局面, 明政府积极推行移民屯田政策, 即把地少人多地区的人口迁移一部分到地广人稀的地区定居垦耕。
人口与耕地比例的失调将会制约农业生产的发展。一方面, 地广人稀的地方劳动力严重短缺, 土地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另一方面, 在地少人多的地方, 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低于地广人稀的地区, 使劳动者的生产潜力不能得到充分发挥。通过迁移, 人口从稠密的地区转移到相对稀疏的地区, 这不仅有力的促进了土地的开垦, 而且人、地资源也得到了优化配置, 使两者的生产潜力都能够更充分的发挥出来。
2.耕地的增加
耕地面积的增加也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方面。开垦土地则是农用土地增加的主要来源。自洪武时期, 土地开垦就大规模的开展起来, 据梁方仲整理的数字, 仅洪武一朝增垦的土地面积就达180 647 818亩之多。[3]土地开垦在洪武之后尽管有所减缓, 但在明代始终没有终止, 有力的扩大了耕地的面积。根据高寿仙的估计, 明代实际耕地面积从洪武末期的466万顷增加到万历末期的916万顷, 翻了将近1倍。[1]
就明代华北各省的耕地面积而言, 不论是历史资料的记载, 还是当代学者的各种估计, 数字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至今仍没有形成比较一致的确切估计。近年来, 高寿仙在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梳理比较后, 提出了对于史料所载数据可信性的判断以及数据调整和估计的方法。按照他的结论, 在讨论明初分省田土数时, 应参照《后湖志》所载弘治、嘉靖时期分省田土数额, 而其所载洪武二十四年的数字不足为据;在“原额”观念的主导下, 弘治、嘉靖时的分省田土数额与明初数额应当相差不多;对于万历时期土地清丈后的田土数字, 学者已有的估计总体上与实际情况比较接近。此外, 高氏还指出实际的耕地面积还需要在田土的估计上做适当的调整: (1) 上述田土估计为“官民田土”, 军屯和王府庄田未计入, 需增加约10%; (2) 由于不起科田地大量存在, 使得明前期的估计偏低, 就北直隶、河南、山东而言, 在估计弘治十五年的数字时需提高50%, 估计洪武二十四年的数字时, 以《后湖志》弘治十五年数为准提高20%, 而万历清丈后的数字, 垦熟田地基本上都丈量起科, 不必额外估增; (3) 折亩也是使政府统计偏低的因素之一, 万历清丈后的田土数受折亩影响较大, 估计可提高10%; (4) 考虑到隐漏因素, 明初估计需提高5%, 明中后期需提高10%; (5) 由于政府的田土统计中包括一部分并不属于耕地的土地, 因此, 明初需扣除5%, 明中后期需扣除10%。
本文中我们就利用上述方法并结合史料, 对明代北直隶、山东、河南的耕地面积及其变化进行初步估计。明代前期的估计, 我们以《后湖志》卷二《黄册事产》记录的弘治十五年 (1502) 田地面积为基础, 所记录的北直隶田地面积为274 033.01顷, 山东为555 866.12顷, 河南为416 293.61顷。对万历清丈后的数字, 我们采用樊树志的估计, 北直隶为615 754.51顷, 山东1 166 520.00顷, 河南1 004 617.66顷。运用高寿仙的方法估计后, 洪武二十四年 (1391) , 北直隶的耕地为356 242.91顷, 山东为722 625.96顷, 河南为541 181.69顷;弘治十五年 (1502) , 北直隶的耕地为438 452.82顷, 山东为889 385.79顷, 河南为666 069.78顷。17万历六年 (1578) , 北直隶的耕地为738 905.41顷, 山东为1399824.00顷, 河南为1205541.19顷, 三省的耕地面积都比洪武时增加了1倍左右。从耕地的年均增长率来看, 从洪武到万历, 北直隶、山东、河南分别为3.91‰、3.54‰和4.29‰。如果和江南比较, 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来估计, 南直隶和浙江的耕地年均增长率仅有0.58‰。可见, 在明代华北的耕地增长高于江南。
二、农田水利的发展和农业技术的进步
1.农田水利的发展
明代政府对农田水利的发展十分重视, 明太祖朱元璋更是视水利为发展农业的根本。在北方, 官府组织了一些大型水利工程, 对黄河、淮河等北方区域性河流进行治理。对这些河流的治理不仅减轻了水患灾害对农业的危害, 而且改善了灌溉条件。
为了能使“上下之泉, 地中之水, 所在而有, 咸得引以灌田”, [1]各地也积极根据当地的水资源条件发展水利事业。如万历年间河南确山知县陈幼学, 开河渠198道。后来, 他调任河南中牟知县, 陈幼学“疏为河者五十七, 为渠者百三十九, 俱引入小清河, 民大获利”。[4]太行山东麓平原, 地下水源丰富。嘉靖时, 顺德府邢台县“就百泉诸水灌田数百顷, 遂为永利”。[5]
明代华北水利事业的发展还表现在井灌的广泛采用。凿井灌田可以上溯到天顺年间, 嘉靖以后进一步得到发展, 凿井活动在各地广泛展开, 用于灌溉的井“有石井、砖井、木井、柳井、苇井、竹井、土井, 则视土肪之虚实纵横及地产所有也”。原来“特以灌畦种菜”的井灌得到推广, 明代后期河南及北直隶的一些地方“大作井以灌田, 旱年甚获其利”。[1]井灌的发展反映了农业生产日益精耕细作的趁向, 同时它又为提高农业生产的集约化, 增加单位面积产量, 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2.农业技术的进步
农业技术在明代虽然没有出现革命性的发展, 但也并不是完全处于停滞状态, 在一些方面农业技术仍有所进步, 一定程度上对农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耕作技术方面, 如在宋应星对华北一些地方的记载, 可以看到耕与种同时进行的情形, 一些精耕细作的集约化生产方式在明代华北已有所采用。
耕种制度方面, 连作、轮作、套作、间作等方法扩大了复种指数。明后期北方一些地区也开始由一熟制发展为麦—豆 (或谷、玉米等) —棉 (或秋杂) 二年三熟轮作制。26耕种制度的进步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生产集约化程度, 同时也有效的推动了产量的增加。
土壤改良方面, 如耿荫楼在《国脉民天》中提出了“亲田法”, 即从全部农田中选出部分田地, 对其“偏爱偏重, 一切俱偏”。[6]此外, 在华北地区还形成了一些有效治理土壤盐渍化的方法。如在山东农民利用换土掘沟等办法治碱。在天津沿海则采取了种稻洗盐的办法, 种植水稻不仅改良了土壤, 而且增加了粮食产量, 使天津卫周围的盐碱地被改造成了良田, 成了重要的军粮供应基地。
栽培技术方面。王象晋在《群芳谱》中考察了大麦、小麦、玉米、甘薯等作物的性状, 开创了栽培作物特征研究的先河。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对棉花栽培技术作了系统总结, 即精拣核、早下种、深根、短干、稀科、肥壅, 这是植棉技术史上的巨大贡献。此外, 作物密植技术也有所进展, 如在北直隶灵寿县利用“亲田法”, 试验高度密植种粟, 其密度甚至高出现在的水平。[4]
灌溉用具方面, 除了传统的戽斗、桔槔、辘轳外, 在明代还出现了龙骨木斗等器具。龙骨木斗是将筒车、翻车、辘轳合为一体的新型水车, 据徐光启记载, 明代真定诸府以将其应用于井灌。为了使高阜也能得到灌溉, 成化年间, 顺德知府张继“制水车运水, 日溉田数百顷, 比获常数倍”, 改善灌溉工具给农业生产带来的推动由此可见一斑。
三、农业技术进步率:基于生产函数模型的估计
从上述举出的一些例子可以看到, 明代华北的农业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所进展的。这里从量化的角度, 尝试对明代华北的农业技术进步率做些粗略的估计, 并与江南进行比较。
珀金斯 (D·H·Perkins) 在其著作《中国农业的发展 (1368~1968) 》中用生产函数模型对中国近600年的农业技术进步率做了估计。他的方法在数据极为有限的情况下具有可操作性, 因此本文的估计将采用珀金斯的方法。珀金斯仅考察了中性技术进步的情况, 本文还将考虑劳动增强型技术进步和土地增强型技术进步。
中性技术进步:以Cobb-Douglas生产函数形式, 将生产函数设为:
Q=A·Lα·LDβ·Kγ (1)
其中Q为农业产出, A为中性技术进步, L为劳动投入量, LD为土地投入量, K为资本投入量, 且以上变量均随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 (即时间t的函数) , α、β、γ分别为劳动、土地和资本的产出弹性。并假定L、LD和K是规模报酬不变的, 即α+β+γ=1。
对 (1) 式两边取对数, 并对t求全微分得:
undefined
undefined其中为农业产出增长率, undefined为中性技术进步率, undefined为劳动投入增长率, undefined为土地投入增长率, undefined为资本投入增长率。
劳动增强型技术进步:生产函数设为:Q= (A·L) α·LDβ·Kγ (3)
其中A为劳动增强型技术进步, A·L为有效劳动, 以这种形式引入的技术进步主要用于提高劳动的效率, 从而在等量产出且其他投入不变下起到节约劳动力数量的作用。假定A·L、LD和K是规模报酬不变的, 即α+β+γ。对 (3) 式两边取对数, 并对t求全微分, 经整理后可得:undefined
土地增强型技术进步:生产函数设为:Q=Lα· (A·LD) β·Kγ (5)
其中A为土地增强型技术进步, A·LD为有效土地, 以这种形式引入的技术进步主要用于提高土地的生产效率, 从而在等量产出且其他投入不变下起到节约土地使用量的作用。假定L、A·LD和K是规模报酬不变的, 即α+β+γ=1。对 (3) 式两边取对数, 并对t求全微分, 经整理后可得:undefined
从公式 (2) (4) (6) 中可见, 要估计技术进步率, 需要知道农业出、劳动、土地和资本投入的增长率, 及α、β和γ的值。
劳动投入的年均增长率, 这里采用上文对各省人口年均增长率的估计值。当然, 农业劳动力并不等同于总人口, 但农业劳动力增长率与人口增长率则是近似的, 其原因前文已述, 这里不在赘言。土地投入的年均增长率, 这里采用上文对各省耕地年均增长率的估计值。
农业产出增长率的估计由于缺乏直接的数据资料, 我们只能沿用珀金斯的方法做间接估计, 即利用人口资料对农业产出进行估计。珀金斯假定t+n年比t年的产出每人平均增加或减少20%。由于减少20%的情况下估计的技术进步率为负值, 我们舍弃这种情况。对于明代华北的劳均产出增长状况, 由于没有较为确切的估计, 本文参照珀金斯的假设, 将明代华北的劳均产出增长率设为20%。另外, 据李伯重估计江南每个劳动力的水稻平均产量, 元代中期为18石、明初为21石, [7]增长了16.7%。尽管这不是针对华北, 而且只是对水稻一种作物的估计, 但仅就增长率来看还是具有参考价值, 与元中到明初的江南相比, 整个明代华北的生产条件改善程度并不逊色, 尤其华北人均耕地相对宽裕, 为劳均产出的增长提供了条件, 所以将明代华北的劳均产出增长率设为20%是可以接受的。对于江南, 农业生产率总体上要高于华北, 据高寿仙估计明代后期江南一个农户每年所产米、麦折合34.97市石, 北方一 个农户折合32.72市石, 若再考虑江南经济作物种植的发展高于华北, 因此假定江南明代劳均产出增加40%。对于明代劳动投入增加的比例则以人口的增加比例来估计。估计农业产出增长率q (即undefined的计算方法为: (1+q) n= (Lt+n/Lt) (1+20%或40%) 。
资本投入增长率的估计同样由于直接数据的缺乏, 我们仍用珀金斯的方法, 他认为资本投入的增长与人口增长高度相关, 把人口增长作为资本形成速度的上限。因此, 本文中资本投入增长率的估计值则以人口增长率来代替。
本文估计的农业产出增长率, 劳动、土地和资本投入增长率见表1。
注:其中, 江南的土地年均增长率为南直隶和浙江的耕地年均增长率估计值。
对于α、β和γ的估计, 由于数据资料的局限, 我们也只能采用珀金斯的值计值, 分别为0.6、0.2和0.2。[8]
根据公式 (2) (4) (6) 和表1的数据, 对三种类型的技术进步率估计如下:
从上述估计来看, 明代华北的农业技术进步率无论那种类型都是较低的。这个结果与明代的农业技术尽管有所进步但并没有突破性革新的观点相一致。从推动明代农业发展的各生产要素来看, 劳动力和耕地的增长是最重要的。这也说明, 在明代华北通过外延式投入来发展农业仍有较大空间, 需要提高农业技术的压力还不大。
从华北与江南的比较来看, 江南的技术进步率高于华北各省。说明在江南的劳动力和土地增长率在明显低于华北情况下, 技术进步对江南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大于华北。可见, 在劳动、土地等投入趋于饱和时, 技术进步在推动农业发展中作用将更加重要。
在三种类型的技术进步中, 土地增强型技术的进步率较高。说明明代的农业技术进步倾向于提高土地利用率。这从上文所举农业技术进步的几个方面可以得到佐证, 如复种的发展、密植技术的试验、土壤改良、灌溉技术的改善都是有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而在提高劳动效率的技术方面, 明代进展较少, 以生产工具为例, 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所列70余种农具与元代王桢《农书》所载相比基本上没有多少变化。可见, 明代的农业技术进步更偏向于提高土地利用率, 由此也显露出一点农业生产向精耕细作发展的端倪。
四、启示
毋庸讳言, 上述估计是建立在多重估计之上的, 其数值并不一定准确。上述估计中所反映出的趋势, 似乎仅仅只能作为假说, 还需进一步的研究和求证, 但它们仍然可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从生产要素投入的角度来看, 明代华北农业的增长方式主要依赖于劳动和耕地的增加。由于华北可供开垦的土地较多, 为这种增长方式提供了可能。但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也给农业的长远发展埋下了隐患, 不少研究已经表明, 毁林开荒、围湖造田, 掠夺性的使用地力, 使明代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大部分地区旱涝灾害的频率比此前历朝有所增加, 给农业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由此产生的教训在当代仍然值得注意。
在农业技术进步上, 与华北相比, 江南在劳动和耕地增长较少的条件下, 技术进步对农业发展起到了更强的推动作用。在当代农业发展中, 一方面, 面临着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另一方面, 耕地面积不仅难以增加而且正在不断减少, 在这种情况下技术进步将是今后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即使是强调资本投入对农业发展的作用, 但也只有将资本与技术相结合才能发挥更高的效益, 否则资本的投入将出现边际生产力递减的状况。
在农业技术类型上, 明代的农业技术中偏向增强土地利用率的技术发展得较快, 这是与资源条件相适应的技术选择。技术选择与资源禀赋相协调才能发挥比较优势, 使技术进步在推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充分显现。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 美国和日本就根据各自人少地多和人多地少不同的资源禀赋条件, 分别发展用以节约劳动为主和以节约土地为主的不同类型的农业技术体系, 从而有力的促进了本国农业的发展。在当代中国的农业发展中, 人地矛盾突出, 耕地资源的刚性约束明显, 因此, 用以增强土地利用率的农业技术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同时, 我国各地情况千差万别, 在农业技术的选择和创新中也不能忽视多样性和针对性。
摘要:本文以明代时期的北直隶、山东、河南为例, 从生产要素的角度分析明代华北农业发展的推动因素。一是人口的增长、迁移和耕地面积的增加。二是农田水利, 除了治理河流, 井灌得到了广泛采用。三是农业技术有所进步。本文还尝试用生产函数模型, 分别对中性、劳动增强型和土地增强型的技术进步率进行估计。结果表明, 明代华北农业的增长方式主要依赖于劳动和耕地的增加。在资源约束日益加剧的今天, 要进一步重视技术进步在推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同时在技术选择和创新中还特别需要注意与各地的资源禀赋条件相适应。
关键词:明代华北,农业发展,生产要素,技术进步率
参考文献
(1) (4) (5) (8) 高寿仙.明代农业经济与农村社会[M].合肥:黄山书社, 2006.
(2) 曹树基.中国人口史 (第4卷明时期)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
(3) 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0.
(6) (10) 张显清.明代后期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J].学术探索, 2005, (05) .
(7) 张岗.明代北直隶地区的农业经济[J].河北学刊, 1989, (01) .
(9) 郭文韬.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史略[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
(11) 李伯重.宋末至明初江南农民经营方式的变化——十三、十四世纪江南农业变化探讨之三[J].中国农史, 1998, (02) .
推动农业生产 篇9
1 逐步完善构建服务平台, 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农业服务范围、服务对象的扩大与延伸, 对农业信息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 对农业信息服务的时效性、实用性要求越来越高。为了充分发挥市农委服务职能, 更好地为农民和现代农业服务, 近年来, 市农委在农业信息工作上加大投入力度, 通过上下联合, 逐步完善打造了以信息服务为核心的为农服务平台, 建立健全了新的农业服务体系。
一方面加强了信息平台硬件设施建设。近年来, 句容市农委通过自筹资金, 购置了4台服务器、2台笔记本电脑、2台数码相机、2台摄相机、1台投影仪, 开通了“12316农业一线通”, 全面装备了农业信息服务设施。在此基础上, 通过宽带联网, 2002年建立了“句容市农业网”, 2007年5月为全市10个镇全部在江苏农业商务网建立了子网站, 2008年9月又与市委组织部远程教育办公室合作, 利用远程教育手机短信发布平台, 免费为全市中国移动用户 (农户) 提供农业信息服务。截止2010年底全市建成农业信息化示范镇2个, 农业信息化示范村5个, 同时开通了以“老方葡萄网”、“张小虎葡萄网”、“西冯花木草合作社网”为龙头的各类特色农业网站 (页) 8个, 15个专业合作社网站正在筹建当中, 全市10个镇农业服务中心都配置了电脑和宽带上网, 为全方位地为农民提供农业信息服务提供了保障。
另一方面加强了信息服务队伍配套建设。为了保证农业信息服务质量, 委内选出1名年轻同志作为专职信息员, 负责信息的收集与管理、信息的查询与解答、为农民提供网上信息等, 各镇明确1~2名兼职农业信息员, 负责为农民面对面提供各种技术、农产品信息服务。市农委还聘用了80多位农民经纪人和种养大户作为兼职信息员, 定期采集和上报各种农业需求信息。通过对信息员的管理, 市农委及时掌握了全市农业信息需求动态, 为及时有效地提供服务提供了保证。截止2010年底, 句容市农业网共计发布各类农业信息4 000多条, 其中被中国农业信息网采用200多条, 被江苏农业网采用450多条, 被镇江农业网采用1 300多条, 被其它各类农业网站采用约700多条。通过信息发布一方面有效地提高了我市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知名度, 另一方面能通过网络平台有效地为广大农民的产品提供一个广阔的交易空间, 为农民增收提供实实在在的保障。
全市通过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和服务队伍的建设, 已形成了上下贯通的农业信息服务组织体系, 农业信息化工作已走在了农技推广服务工作的最前沿, 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方面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2 强力推进信息落地步伐
2.1 建设“四电合一”和“农业一线通”, 全方位开展信息服务
利用多种形式, 开辟各种渠道, 开展农业信息服务。我们与市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农业电视专栏《农村天地》, 节目制作内容, 一是围绕支柱产业的发展, 制作特色农业节目, 分析农业资源优势, 介绍国内外市场动态, 传授农业生产技术, 促进农、林、牧业的发展。二是围绕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制作实用技术节目, 针对农业生产上存在的突出问题, 选择成熟的高效种植、养殖实用技术制作节目。三是围绕农业生产关键环节, 制作专题节目, 在农业生产不同时期, 邀请农业专家录制专家讲座, 讲解农业生产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关键管理技术, 推广先进经验, 把本地农业生产典型制成电视节目, 用身边的人和事教育引导农民发展经济。四是围绕热线电话中反映的突出问题, 制作讲座节目, 针对基层反馈和热线电话中反映的突出问题, 组织农业专家“走进直播室”解答农民疑问, 把电波做为传递信息的主渠道, 充分利用了其快速及时、覆盖范围广的优势, 收效明显。
“12316”热线电话是我们与农民沟通的桥梁。电话语音系统具备的功能有:一是数据管理;二是数据交换;三是咨询服务;四是统计分析。通过热线, 了解农民所需, 使信息工作更有针对性。在广泛宣传信息热线电话, 鼓励农民利用的同时, 与技术专家紧密配合, 不仅传信息, 也要传技术。
2.2 积极引导上网, 充分利用网络信息
近年来, 随着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和电脑的普及, 农民朋友们逐渐认识到科技在发家致富奔小康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众多农民朋友纷纷购置电脑, 从网上了解国家大事、学习农业科技知识, 部分农民学着在网上从事农产品销售。针对这点, 我们因势利导, 加大对农村中有一定文化知识、会使用电脑的农民的帮扶力度。2008年全年, 全市先后举办电脑培训班12期, 前后有400多人次接受了电脑系统的操作技术培训, 并顺利毕业。目前拥有家庭电脑的农民已有近万户, 并且均已上网。“过去家里水稻、小麦有了虫子, 俺只知道买敌敌畏等农药打, 现在上网才知道, 每样虫子要用不同的农药才有效果。”坐在家里点着鼠标的张来成对网络赞不绝口, “国家大事、身边事, 一打开网络就知道。”句容后白镇农民周贝根将自己种植的草坪推销到了南京奥体中心, 他高兴地说:“多亏乡镇农业信息员, 草坪才销得又快又有赚头。”
推动农业生产 篇10
一、农业信贷的重要意义
首先, 农业信贷利于实现农业扩大再生产, 满足农业生产的资金需求。现代农户农业生产的目的多是利用自然资源与现代农业技术结合, 规模化投资和经营。对于欲从事现代农业经营的农户, 进行大规模农业投资已超出其资金能力, 因此, 农业信贷的作用重大。
其次, 农业信贷能推动生产技术进步。现代农业大量采用农业新技术。很多农业技术都包含在一定的资本投资中。由于这种投资规模大, 超过一般农户的能力, 此时, 农业信贷资金成为农业技术进步的必需条件。
二、农业信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信息不对称成为瓶颈。
信贷市场上若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 当利率影响到交易的性质时, 市场不能出清。农户的信息主要分两种:一是显信息, 即农户的收入、财产;二为隐信息, 即借款人是否守信, 有无不良嗜好。在农户缺乏抵押品时, 隐信息对银行非常重要且不易获得, 同时农信社对农户的风险评估很困难, 这就造成农业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
(二) 农业信贷担保制度存在问题。
首先, 信贷担保物缺乏。信贷担保物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贷款人对担保物有处分权;二是金融机构对担保物的可交易性及市场价值可认定。农民目前的财产如土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房屋等均在构成担保物的要素上存在缺陷, 导致农户缺乏担保物。
其次, 农业信贷担保实现困难。信息不对称导致金融机构对农户信用了解程度不一, 贷前评估和贷后管理困难。而对抵押物处分、追索的法律缺位也带来借款人违约后, 担保权人对担保物处分和获得补偿困难。
(三) 农村信用合作组织的服务主体错位。
农信社原本是为农民服务的农村集体性信贷组织, 然而近年来, 个别地区的农信社却出现了信贷服务主体错位, 如, 不贷农民贷企业, 不贷小户贷大户。很多地区农户难以甚至从未贷到款, 他们为解决生产资金问题, 不得不投靠民间借贷。农村信用合作组织的宗旨本应是服务农村经济, 解决农民所需资金紧张问题, 然而服务的错位使其偏离了它的运行轨道。
(四) 信贷资金严重外流, 资金供求矛盾尖锐。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 资金需求刚性增长, 然而农村资金外流, 资金使用非农化现象严重。在农村金融机构中, 邮政储蓄只吸收农村资金而不发放贷款, 吸收的资金都上划到地市级以上机构, 然后转存人民银行获得利息;农信社也存在同样问题。农业银行对农村资金的抽离作用也存在, 数量不可小视。因此, 农村信贷资金需求量的增加趋势与农村资金外流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 加剧了供求矛盾。
(五) 政府财政支持力度不够。
政府虽出台了信贷支农政策, 但在执行力不足。地方政府并未将有限的财力投向涉农领域的金融机构并给予政策优惠等来支持本地金融机构的发展。在偏远山区, 当地极少的金融需求量难以维持金融机构生存, 若政府不给予适量补贴, 将很少或没有金融机构在当地经营网点, 偏远地区的农业信贷工作就无法落实。因此, 政府作为政策执行者, 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作用, 将有限的资金运用到农业信贷上来。
四、关于加快农业信贷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一) 消除农信社与农户的信息不对称。
建立起农民个人信用信息库。对于办理贷款的农民的资信状况等进行每年审查并备份, 存放在信用信息库中。为鼓励农民按时还款, 可以对于那些还款积极的农民给予优惠, 并保证其今后能继续获得贷款和其他金融服务。政府要加大信用宣传教育, 提高农户信用意识。同时要加强立法, 设计信用激励惩罚机制, 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二) 创新抵押担保机制和抵押担保方式。
出台政策措施, 鼓励信用担保机构拓展符合农村特点的担保业务, 设立农业担保机构;探索创新农地抵押制度, 完善担保物权制度, 使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房产可以合法对外抵押。建立县一级土地银行, 对农户因故不偿还的贷款, 金融机构可依法收回抵押的农地, 由土地银行收购并进行特许交易变现;鼓励保险公司介入, 为担保机构或担保基金提供风险保险, 提高其风险防范能力。
(三) 转变农信社的经营服务理念。
农信社要转变经营服务理念, 坚持“三农”服务的市场定位, 真正成为支农主力军。同时, 为解决普通农户贷款难问题, 可在增加农信社支农资金来源的同时, 适当发展社区金融机构、小额贷款组织等多种类型的小型农村金融机构, 以在农村广泛开展小额农贷业务, 让更多的农户得到贷款。
(四) 构建农业信贷资金回流机制。
首先, 建立信贷资金回流农村的激励机制。在政策上, 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在当地吸收存款、在当地放款, 并设定所吸收存款投入三农的比例。其次, 通过税收等优惠政策, 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增加对农业的信贷投入;落实农业补贴政策, 吸引更多资金投向三农。第三, 找准农村金融机构与三农发展的利益共同点。
(五) 政府加大政策扶持, 加强审慎监管。
由于农业信贷市场特殊的环境限制了信贷机构的业务发展, 因此必须采取适当的政府干预。以低门槛、严监管作为对农业信贷机构监管原则, 灵活把握监管尺度。监管部门应确保新型农业信贷机构各项指标符合要求, 保证农业信贷机构稳健经营;拓宽新型农业信贷机构融资渠道, 保障农业信贷机构有良好的资金来源体系;建立农业信贷机构风险分担、保障补偿机制, 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参考文献
[1]裴洁.浅析我国的农村信贷制度[J].财经与金融, 2010.
加大扶持力度 全面推动农业发展 篇11
一、粮食生产取得明显成效。
按照“稳定面积,科技引导,提高单产,增加总量”的总体工作思路,澄城县农业局大力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积极推广旱作农业适用技术,实施高产示范工程,成效明显,全年粮食播种面积76.6万亩,总产达到24.9万吨。面对去冬以来小麦作物遭遇冬春连旱及频繁低温灾害,提早动手,提出实施方案,细化技术方案,及时信息预警,组织农技人员进村入户进行指导,抓好点上工作,推动面上各项技术措施的落实,促使高产创建、弱苗转化等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确保了夏粮产量的稳步提高,夏收粮食面积34万亩,总产达到6.78万吨,较上年增加9%,其中小麦33.27万亩,总产6.67万吨,平均亩产达到200.5公斤。根据实际,他们通过专题会议安排、多种媒体宣传、行政强力推动、优惠政策助力、成立技术专家团、技术干部驻点包联指导等多种形式,以县北8乡镇为重点,积极推广旱作农业技术,全面开展春玉米提升行动、科技入户活动,实施高产示范工程,提高技术到位率,扩大玉米种植面积,全县春播玉米面积27.69万亩,其中地膜玉米16.9万亩,建立旱作农业示范田面积5万亩。同时以县南抽黄灌区和县中具有灌溉条件的地区为主,夏收后抢时赶播,积极扩种中晚秋作物,有效提高复种指数,全县秋粮面积达到40.6万亩,总产达到18.1万吨,其中玉米面积34.1万亩,总产17万吨,成为粮食生产主体。
二、生猪产业迅猛发展。
2011年以来,市场生猪价格一路上扬,在强有力的行政措施推动下,广大群众的养殖积极性空前提高,百万头生猪大县建设工作进展顺利,畜牧业发展形势喜人。全县新建重点村、规模养殖场75个,其中,建设生猪重点村34个,存栏500-1000头的生猪养殖小区32个,扩建畜禽规模养殖场9个,在建商品代种猪场34个,组建生猪专业合作社34个,新建成标准化圈舍23.25万平方米,生猪存栏70万头、出栏90万头,家禽、牛、羊存栏分别为138万羽、2.5万头、4.9万只,出栏分别为85.3万羽、6200头、1.79万只。禽蛋产量1.2万吨,肉类总产6.5万吨,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4.8亿元以上,完成全年指标的141%。在工作中,他们强化行政推动,着力实施2011年百万头生猪大县建设工作。适时召开百万头生猪大县建设推进会议,明确县乡村任务,夯实工作责任,强化督查通报工作,有效推进了工作的顺利进展。
为了强化技术支撑服务,保障圈舍建设质量与水平,他们组织素质较高技术干部,驻村包联示范村,严明工作纪律,现场技术指导,严把技术关口,为建设高质量、高标准的养殖场、养殖小区和标准化圈舍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持。全面推行区域防疫承包制,与各基层兽医站、村级防疫员层层签订责任合同,分片包干,明确责任,全县共进行活体免疫注射367.5万头份,应免畜禽的免疫密度达到了100%,有效防范了各种疫病的发生。并通过电视讲座、培训会、澄城农业信息网、澄城生猪网、《生猪简报》、发放技术传单等方式,以生猪标准化养殖、奶牛科学饲养、饲草饲料开发利用、牛的冻精改良、猪的人工授精等畜牧实用技术的推广和培训为重点,积极进行养殖知识培训,累计开展生猪养殖技术各类培训120余场次,培训1.5万人次,推广使用标准化养殖技术,提高了畜牧科技含量和养殖效益。全面加强检疫监督工作,强化对屠宰场点、肉食市场和畜禽及其产品交易市场的监督管理,积极开展“瘦肉精”专项整治活动,设立了3个检疫报检点,全年共检疫活畜活禽23.2万头(只),检疫肉品100吨,处理违法案件6起,处理腐败变质肉0.2吨,保障了肉食品市场安全。大力实施生猪示范村建设专题推进工作,由领导带队,抽调20名技术干部进驻养殖场、村,严格按照《畜禽养殖管理办法》、《种畜禽管理办法》的具体要求,进一步完善健全生产记录、免疫程序、无害化处理等档案资料,督促生猪示范村建设,各项工作得到明显提升。在良种繁育工作中,他们始终坚持以畜牧良繁体系建设为抓手,着力优化提高基层改良队伍,有效推进县种公猪站(供精中心)建设,积极实施国家生猪良种、奶牛精液补贴项目,全县确定18家供精单位,年内完成能繁母猪改良 92000头,供应精液184000份,黄牛冷精改良430头,奶牛冻精改良156头,义务提供各种冷精12000支,液氮1160立升,保障了畜牧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设施蔬菜建设积极推进。
以塑棚发展为重点、生产管理为基础、示范园建设为抓手引导带动全县设施蔬菜发展,全县各类蔬菜产值达到1.53亿元,新增设施农业面积2524.9亩,其中大棚1018亩,日光温室1506.9亩。他们多次召开塑棚发展动员会、组织群众外出参观学习、进行全程技术服务等措施,消除群众顾虑,积极落实设施蔬菜发展面积。仅刘卓、东富庄已建成日光温室200多亩,韦庄东白龙、南伏龙等村发展大棚冬枣380亩,带动全县超额26.2%完成下达目标任务。
根据生产实际,加强力量,驻点包联,深入到示范点进行指导,及时聘请市蔬菜专家来澄培训,不断提高设施蔬菜生产效益,先后开展了“西红柿春季管理”、“大棚冬枣春季管理”等技术培训30场2000人(次),举办电视讲座3期,成功应对了“3·13”风灾、“5·26”雹灾、9月强降雨带来的灾害,解决生产难题,减轻了灾害损失,增加了菜农收入。他们通过与有关部门联系,争取财政扶持,争取金融部门加大对农投资力度,先后为农户发放小额信贷资金400余万元,一定程度缓解了群众建棚资金紧张状况。示范园建设工作进展顺利,郭家庄大棚樱桃、交道镇樊家川设施果树、韦庄镇东白龙大棚冬枣、赵庄镇樊家洼村及安里乡西峰村设施蔬菜等5个示范园集中连片、设施先进、技术到位、成效明显,郭家庄大棚樱桃亩均效益是露地的5倍;安里翟卓温室西红柿棚均效益4.5万元左右,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
四、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开创新的局面。
2011年,澄城县农业局围绕生猪、苹果两大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新组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69个,目前全县已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324个,重点扶持培育新农福、四亚、凯马、龙丰、家富、天鸿、恒鑫等一批示范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对群众致富增收中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积极开展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审核,配合有关部门对2010年村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进行审核,审核通过了190家,村级财务移交完成96%,达到255个村。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整理编写了《澄城县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手册》,确定庄头、安里乡为土地流转示范点,统一印制了土地流转合同标准文本(4种文本),积极指导试点乡镇规范签订流转合同,规范土地流转程序,促进土地流转的规模和效益。
五、农资市场专项治理工作有序进行。
在强化农资管理,规范经营行为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了农资市场专项治理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整顿、规范农资市场,维护了正常的经营和秩序,组织全县180余家农药、化肥、种子经营人员召开业务培训会,发放技术资料8000余份,累计出动执法车辆240辆(次),执法人员660人(次),检查农资市场17个,营业场所及门店260余家,共抽检农资样品112个,营业场所及门店260余家,取缔1个无证兽药经营门店,立案查处违法农资产品14起,有力打击了假劣农资坑农害农违法行为,净化了农资市场,维护了正常经营秩序。与此同时,依法开展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剂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行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对6家蛋奶工程中标企业进行了检查,3家供蛋企业的饲料进行了抽样报检,未发现违禁产品。蛋奶工程产品监测全部合格。
六、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村一品发展得到新的提升。
以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抓手,进一步提升带动农户致富增收的能力,采取争取政策、上门服务、项目支持等多种措施,促使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增多,目前全县发展农业龙头企业80余家,其中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增加到52家(包括正审批),省级7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额超过6.94亿,销售收入10.8亿元,与此同时带动农户发展生产促进增收的功能也进一步增强,订单关系农户2.6万户,平均每个龙头企业带动750户,户均增加收入520元左右。
一村一品发展以示范村建设为抓手,通过科学规划、抓点示范、规模发展、培训提升、规范管理、品牌效应等多种有效工作措施,全县一村一品示范村数量不断增加,省级示范村达到32家(包括正在公示的3家),涌现出郭家庄红樱桃、樊家川大棚金寿杏、小河西苹果、彭家河土布等示范村,成为发展村域经济的先进典型,“真仕佳”樱桃、“柳林”花椒、“兴水”苹果、“三友”土布、“富思源”生猪等品牌效应也初步显现,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示范村群众纯收入普遍达到6000元以上,有效带动周边群众的致富增收。
七、项目建设、信息服务等工作进展良好。
立足主导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共计争取各类中央投资和省级财政资金建设农业项目21个,到位资金累计达到5067.4万元,在具体实施项目中制定个性化督促检查办法,量化进度、跟踪管理,资金使用专款专用,统一核算,促进了在建项目建设又好又快实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与此同时积极与大企业联系,陕西多来米食品公司投资6000万元建设糯香高端肉猪种猪扩繁场项目,已经建成5000平方米圈舍,总投资6亿元的陕西正大食品有限公司新建50万吨饲料厂项目和20万吨玉米仓储项目已进入选址阶段,到位资金达到2900万元。
信息化服务工作走在了全市的前列,信息服务工作以提升覆盖率,服务农业生产为目标,拓宽信息采集渠道,初步建成了以澄城农业网为核心,集农业专业网、涉农企业网、重点种养户为一体的澄城农业网站群,采取多种媒介,针对性地加大信息发送频次,促进群众科学务农水平,及时更新“澄城农业信息网”、“澄城生猪网”等8个农业专业性网站530余次,发布天气预警、灾情信息、技术服务等1500余条,制作、播放《农业视窗》栏目36期,有效指导了农业生产。
在此需要提及的是,作为局长,渭南市人大代表,多年以来,弥康民把全部心血都投入到了澄城县的农牧事业中。为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全县农牧业的发展壮大,为了广大农民早日走上致富之路,他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忘我工作,争资金、跑项目,坚持经常深入各乡镇农牧业生产一线进行工作调研,现场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各种问题。多年来,他为澄城县农牧业争取到的项目多达几十个,争取资金达两亿多元,他为全县农牧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受到了市、县有关领导和干部职工的高度评价。他连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优秀公务员,获渭南市“十一五”畜牧业发展的带头人荣誉称号,受到表彰奖励。
多年来,澄城县农业局坚持不懈地抓农业和畜牧业生产,通过破解发展制约瓶颈,健全产业发展链条,推动产业提档升级,打造澄城生猪品牌,有效提升了全县生猪在全国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澄城縣被渭南市委、市政府评为“全市畜牧工作先进县”澄城县农业局先后被省农业厅评为“粮棉油高产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农民群众满意站所”、“全省先进农业局”、“全省农民教育培训管理工作先进集体”;澄城县也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生猪)”,受到表彰。
天宝:推动中国农业精准化 篇12
关于天宝公司
天宝公司 (Trimble) 是全球领先的高级定位产品及解决方案提供商, 致力于帮助客户最大限度提高生产力和盈利能力。天宝公司的产品得到全球超过141个国家的广泛使用, 公司2011年的营收达到16亿美元。天宝公司成立于1978年, 总部设在美国加利弗尼亚的Sunnyvale, 共有5 500名员工, 分布在全球30个国家, 并拥有一流的经销商和分销商合作伙伴, 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与支持。凭借其声誉卓绝的GPS技术, 天宝公司将GPS、激光、光学及惯性技术等广泛的定位技术与应用软件、无线通信及各类服务集成, 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商业解决方案。
自1979年开始, 天宝公司一直在全球创新定位技术领域处于领先的地位, 并创造了多个第一, 1984年天宝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商业化的GPS接收机;1988年推出世界第一台双频GPS测绘型接收机;1990年天宝成为第一家公开上市的GPS公司, 在纳斯达克证交所上市, 并推出世界首台全自动全部仪;1993年推出世界第一台实时动态 (RTK) 接收机;1998年推出世界第一台集成GPS/蜂窝通讯的接收机;1999年天宝GPS被应用到Seiko Epson公司的定位通信设备上, 这是世界上第一套组合式通信设备, 集PDA、手机、个人导航仪、数码相机四项功能于一身;2003年推出世界第一台可以通过互联网浏览器直接控制的GPS参考站接收机。
为保持持续的技术领先, 天宝公司在产品开发过程进行了90次以上的战略收购, 包括很多农业领域的战略收购, 包括2008年收购的Tru Count公司是主要生产气吸式播种机排气阀和电动离合器的制造商, Rawson公司则是生产用于农业装备行业的液压和电子控制装置, 包括变量播种机驱动器和控制器、变量施肥控制器、机械遥控电动控制阀和减速机;2009年收购的NTech公司提供农作物检测技术, 通过对氮、除草剂和其他作物添加剂的控制, 降低种植者的投入成本和对环境的影响, Farm Works公司向种植者和专业的农业服务公司提供综合办公室和移动软件解决方案;2010年收购的Cengea公司为林业、农业和自然资源产业提供空间功能的业务运营和供应链管理软件。
目前, 天宝公司的产品系列中已经包含了1 800多项专利, 为五大业务领域开发领先的产品及解决方案, 包括大型土木工程施工、建筑信息建模及施工、测量/空间地理信息、农业和交通物流。
天宝在中国
1998年6月, 天宝公司在中国北京成立了其第一家代表处, 2005年在上海设立亚太区培训、支持与服务中心, 还先后于上海和苏州建立制造工厂, 2011年11月, 天宝公司在中国的研发中心于西安开业, 新成立的研发中心将致力于把天宝现有的商用产品和技术进行本地化, 同时还负责开发创新的解决方案, 以满足中国本地客户和亚太地区新兴市场的需求, 目前在中国天宝拥有300名员工。
未来, 天宝公司将持续致力于服务中国市场, 并携手经销商和合作伙伴, 以一如既往的决心与承诺, 支持中国经济的转型和飞速发展。天宝公司在中国的业务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 测绘地理信息、建筑和农业。
天宝与中国农业
天宝农业业务群组致力于提升中国农业应用的效率、增加农田生产力、提高农作物产量、降低农业生产的时间和成本。目前, 天宝主要在四个方面为中国农业提供服务, 首先是导航, 天宝农业导航类产品可以帮助用户更快、更安全、更精确地完成田间作业, 同时提供良好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而且可以大幅减轻操作员的疲劳程度。其次是播种、喷药、施肥管理, 天宝的FieldIQ�田间智能作物投放控制系统提供给用户整套农田应用解决方案, 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 实现高效率的农业操作。第三是农业水管理, 天宝农业系列激光产品可以提供精确的坡度控制功能, 确保农田适当的灌溉和排水, 在降低水资源消耗和用水成本的同时, 实现生产能力和产量最大化。第四是Farm Works信息管理, 天宝的Connected Farm�数字化农场软件和服务管理系统, 着重强调数据管理, 提供从农田到办公室的整套信息管理方案。
天宝的Auto Pilot自动驾驶系统经过3年推广, 已经黑龙江农垦所有下属农场得到广泛应用, 并且开始在黑龙江农机专业合作社、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场推广应用。Auto Pilot自动驾驶系统作业精度保持在2.5 cm以内, 杜绝遗漏浪费, 且能实现24 h工作, 大大延长农忙时期机器作业时间, 还极大地减轻了驾驶员劳动强度。
在农业水管理方面, 天宝有超过25年的水管理经验, 其管理系统能提高25%的作物产量, 减少30%的用水量。在中国农业水管理应用最多的就是激光平地, 天宝农业系列激光产品可以提供精确的坡度控制, 确保农作物得到适当的灌溉或排水。大约在10年前, 激光平地技术就引入中国, 并在新疆、内蒙古、甘肃和宁夏等缺水地区得到广泛应用。根据天宝产品客户反映, 激光平地能增加产量、节省用水、减少肥料流失, 同时还能提高其他农业机械的作业效率。
【推动农业生产】推荐阅读:
推动农业产业化12-22
依托休闲观光农业 推动旬阳现代农业发展11-26
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发展09-26
信息技术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10-10
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08-20
构筑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投融资新体系11-18
“双过半”推动会生产汇报材料06-30
现代农业生产农业技术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