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外向型农业提升农业生产力(共8篇)
发展外向型农业提升农业生产力 篇1
发展外向型农业 提升农业生产力
发布时间:2009-6-11信息来源:
所谓外向型农业,就是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出口创汇为目的,把一国或一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纳入国际经济轨道,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协作和竞争,按照国际专业化分工协作的客观要求和国际市场标准进行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外向型农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外向型农业,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以农产品出口创汇为目的的农业,农业的外向度是指当年农产品出口创汇额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广义的外向型农业包括国外市场、境外市场和埠外市场等多个层次,就远安的实际,说外向型农业,应更多地从广义上去理解。
一般来说,外向型农业应具有以下特征:具有国际化的运行机制,积极参与国际经济交流和竞争,更多地利用国际资源和市场,参与国际经济循环;具有外向化的产业结构,按照国际间专业化分工协作的客观要求,使农业经济及其发展能够加入到国际分工的行列之中;具有全球化的管理体制,不仅要考虑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还要将国际经济体系和多种政治、经济、文化因素考虑在内,做多层面的发展;具有高效率的生产系统,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农业,必然要求有高水平、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的农业生产体系来支撑。
一、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的意义
1、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要求。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快,其主要表现是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不断增多,区域性的自由贸易区不断增加和扩大,跨国公司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充,世界经济正在逐步走向一体化。国与国之间经济相互影响的程度不断加深,依存度、互补性和制约性不断提高。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经济要发展,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世界经济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融入到世界经济大潮中,实现优势互补、利益共赢。
2、是适应市场一体化的新要求。经济的全球化必然带来市场的一体化,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客观上也要求形成公平竞争、规范有序、协调统一的市场体系。
3、是适应科技发展的新要求。科技的发展和突破正在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近50年来,高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为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了手段,科技与外向型经济在互动中前进。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可以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成果、新工艺、新设备和新的生产经营管理经验,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可以更多的了解国外农业科技发展动态,开展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更可以把自己的优势产品、特色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4、是适应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内容很多,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有利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利于推动农村城镇化,有利于加快农村现代化。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一方面把我们的农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增加创汇额度;另一方面通过引进资金,直接增加资本投入,促进产业发展,实现增效增收目标。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也是发展外向型农业的一种具体形式。
5、是提升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水平的新要求。现代农业是市场农业、科技农业,产品不进入市场、不参与竞争,就不知道市场真正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别人的产品倒底优势在哪里,自己的东西究竞存在怎样的问题。只有通过市场交流和竞争,不断学习别人的长处、克服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我们现有的农业生产、管理和经营水平,产品的竞争能力,与发达地区、发达国家的差距是非常大的,想要提高自己、缩小差距,也别无选择。日本从中国的五峰、恩施等地以2000元/吨进口魔芋粉,加工后返销中国市场就增值到20万元/吨。
二、我县发展外向型农业的潜力和条件
1、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国际贸易环境取得的根本性改善,为我国外向型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我县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农产品资源、较好的农产品质量,具有发展外向型农业的基础和潜力。远安产的香菇、茶叶、蚕丝、大米等产品的自然品质都优于一般地区,冲菜等特产更是远安独有。
3、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加工企业的发展初具规模。食用菌、桑蚕、柑桔、茶叶等农产品基地已有一定规模,食用菌鲜产品总量达到3万吨以上,森源、德中、科力生、野风、兴利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均具有一定能力。
4、农产品出口已有一定基础。全县已有13家企业具有自营出口权,兴利公司2007年出口创汇400万美元、间接出口约900万美元。全县食用菌产品95%以上进入境外或埠外市场,外向度非常高。
三、发展外向型农业存在的障碍因素
1、发达国家自身利益的保护性。西方发达国家为了加强对本国农业生产者利益的保护,利用卫生安全、质量认证、标签、包装、环境保护、计量单位等设置苛刻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外国产品进入。
2、农业产业本身的弱质性。我国农业是弱质产业,其弱质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是自然生产与社会生产协调统一的结果,影响和制约农业生产的因素众多,难于调节和控制;二是农业的季节性和周期性极强,使农产品生产的回旋余地较小,转产的速度较慢,难以适应市场快速变化的需要;三是千家万户小规模的分散经营,集约化程度低、生产成本高,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四是农产品加工比例小,产品的附加值低,全国农产品与加工产品产值之比为1:0.9,湖北省只有1:0.8,我县更低,而发达国家为1:3以上。
3、农业生产要素的弱势性。农民是弱势群体,其弱势性表现为: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单家独户的生产经营,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市场主体,既不能有效地参与国内市场竞争,更不可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低,初中、小学、文盲占农村劳动力的绝大部分,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很少,这种文化素质难于很好掌握现代农业技术,不能适应知识经济快速发展和新形势下发展外向型农业的需要;龙头企业的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竞争力不强。我县2007年出口创汇企业只有森源一家;大部分企业缺乏开拓国际市场的意识和能力,缺乏具有国际贸易经验的专业人才,难以与国际大企业、大集团抗衡。
4、农业配套服务的低效性。政府的职能转变不够,服务意识不强,服务质量不高;招商引资的力度还不够;对外向型龙头企业引导扶持还不够;优化发展环境还不够,行政管理环境、政策法制环境、市场环境须要进一步优化,核心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实现公平、竞争、合作,好的环境也是一种生产力。
除以上因素外,我县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标准化生产程度低,品牌意识不强,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较小,产品竞争力较弱,农业科技人才缺乏,资金投入不足等自身因素也障碍着外向型农业的快速发展。
四、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的基本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为抓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不断深化农村制度改革和创新,大力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农村合作经营组织建设、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着力推进农业生产的标准化、组织化和工业化,努力提高我县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农产品技术含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努力实现我县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五、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的对策和措施
1、加强市场规则研究,树立全面的外向型农业发展观。外向型农业是一种规则经济,必须遵守WTO规则和市场规则。按规则办事,才能扬长避短、趋利避害、积极应对,确保外向型农业健康发展。首先要熟悉规则,这是用好规则的前提,不仅管理者要熟悉规则,经营者、生产者都要熟悉规则;其次要研究规则,这是用好规则的关键,要把规则的要求与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实际结合起来,研究应对措施,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还要全面履行规则,坚持权力与义务相统一,在规则框架内积极开展交流与合作、发展农业贸易。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两手抓、充分有效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要敢于走出去、更要善于引进来,以引进促发展。要通过建立农业招商引资项目信息库、走出去招商、网上招商、以商引商、以会招商等多种形式,吸引国外、境外、埠外投资商。要多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村干部到外地、外国学习。
2、调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与产业结构,提升农产品基地水平。根据我县实际,发展外向型农业应考虑实施比较优势战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因地制宜地确定结构调整方向,提高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水平,形成合理的地域分工,挖掘自身资源优势和潜力,提高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的竞争力。围绕优势产业建立外向型农产品基地,积极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搞好产品认证,从而提高农产品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力;加强农业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健全动植物疫病防疫体系和预警机制,从源头上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水平的农产品基地,努力提升我县农产品基地建设水平,大力促进农产品外销和出口,推动我县农业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
3、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促进农产品基地建设。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一些发达国家,农业标准化非常普遍,水平也比较高。近些来,我国一些大宗农产品如禽肉、蔬菜、果品等产品出口,多次遭到国外的退货、设限和封关。这里固然有多种原因,但我国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不高是不可否认的。今后,农产品如果不按标准组织生产,就很难进入国际市场。因此,农业标准化是农业产业化向外向型发展、提高我县农业市场竞争力所必须要过的一道重要关口。农业标准化不仅关系到扩大农产品出口、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也是促进农业发展上水平、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它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农业外延型、数量扩张型的发展路子,使农业走上精细化、规程化、工业化、科技型、内涵型的现代化之路。在这一过程中,农业生产经营将跃上新台阶,农产品的品质将得到极大提高,同时也将极大地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一是增强全民的标准化意识。群众是实行标准化的主体,没有群众的广泛参与,标准化工作就会失去基础。政府应高度重视,积极做好组织和引导工作,搞好标准化知识的普及,充分宣传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意义,使广大群众重视标准化、认识标准化、实践标准化。二是加快制定农业标准。没有标准,就谈不上标准化。无论种养业还是加工、流通业,有标准的应严格执行,并参照国际标准进一步修订完善;没有标准的应坚持高起点研究制定标准。制定标准的原则是:国际上承认,国家认可,便于操作执行。三是建立健全检验检测体系,保证各个环节都能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检验检测体系带有公共物品性质,需要一定的投入,可采取政府投入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在农产品的主要产区和龙头企业及市场建立检测站点,配齐配强监测人员和设备,对农产品实行有效监测。四是实行规模化种养。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良种、技术、管理难以统一,不利于实施标准化。应在一定层次上适当集中,严格按标准发展种养小区,推行规模化经营。对达到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在土地、规划等方面搞好协调服务,帮助其建立原料基地,加快规模化种养的形成和发展。
山东省潍坊市近几年先后制定了84个农业操作规范和农产品质量标准,建成了5个市级检测中心、32个县级检测站以及1000多个市场、企业、基地的检测点,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检验检测体系,并发展了200万亩标准化示范基地和5000多处标准化饲养小区,农业标准化工作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其经验值得借鉴。
4、努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村经济自主发展能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必须把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一味依靠政府扶持、保护的经济是长不大的,具有自主发展、自我创新能力的经济才有竞争力、生命力,才能可持续发展。从长远看,推动农业产业化深化升级,向外向型农业发展,参与大市场竞争,必须着力增强农村经济的自主发展能力,这就要求大力地培育和发展各种新型农村经济组织。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如专业服务组织、生产经营组织、各类合作组织及中介组织的发育和完善,将会促进农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的创新,改变传统农业组织方式,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农业产业化和外向型经营。建立和完善各种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培育和发展农村经济自主发展能力,创新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地推进。
5、大力加强龙头企业培育,提高农业工业化水平。农业工业化,实际上就是按照发展工业的思路发展农业,用发达的装备武装农业,用先进的技术改造农业,用工业管理的方法管理农业,从根本上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一体化经营与发展。农业工业化不仅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且是农业标准化的重要保证和必然结果。现阶段农业工业化应具备这样几方面的内容:在生产方式上,逐步改变以人的体力为主的农业耕作方式,采用机械化生产,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经营方式上,逐步实行工厂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在农业效益上,逐步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加工增值,延长产业链条,使农民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大力提高农业的工业化水平,一是加强龙头企业建设,龙头企业是农业工业化的重要力量,农产品要变成工业品,农业要提高比较效益,农民要向非农领域转移,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发展龙头企业。二是大力发展工厂化农业,象集中化养殖、室内育苗、大棚种植和小区饲养,实际上就是工厂化农业的雏形,应积极引导、加快发展。三是按照工业化原则组织农业生产和经营,从宏观上讲,就是对现有农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行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实现要素重组和优势互补,提高经营规模和经济效益;从微观上讲,就是把处在同一产业
链条上的基地、企业、农户等种养、加工、销售诸环节,作为企业的不同车间来对待,用管理企业的方式来运作;在具体工作中,应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骨干,以基地为依托,组建紧密型企业集团,推行规模化生产、一体化经营,逐步提高农业的企业化管理水平。农业工业化最核心的问题是要做强做大龙头企业,无论是农产品的出口创汇,还是境外投资创业,都必须有强大的龙头企业来组织和带动;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分工,必须要有与国际大公司、大集团、跨国公司相抗衡的大龙头、强龙头企业。做强做大龙头企业要以人为本,以农业产业化为主线,以市场机制为核心,以科技为支撑,多种方式推进。
6、加强农业信息系统建设,为发展外向型农业做好信息服务。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建设,通过网络发布农业政策法规、农产品供求、农产品价格、农业新技术、市场研究分析等信息,为农业企业、农业组织和广大农民提供良好的服务。
此外,不断增加农业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加强农业新技术的示范和推广,提高农民文化技术水平等内容也是十分重要的工作。
(撰文:县政协调研组 车友信)
发表日期:2008年11月19日政协远安县委员会
远安县政协办公室
发展外向型农业提升农业生产力 篇2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 全县坚持以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市农村、农业工作会议精神为指针, 认真落实省市农业农村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 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这一中心, 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加大农业投入,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着力打造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农业经济总量显著增加, 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 农业农村保持了持续、较快发展态势。尤其在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方面有了突破性进展。
一是投入多, 建设标准高。针对园区建设资金投入多的实际, 舞阳县把引进项目作为园区建设的重要抓手, 紧抓国家加大农业基础投入的大好时机, 充分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土地整理等各类涉农项目, 有效解决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问题。据统计, 全县已累计投入园区建设资金3.2亿元, 极大改善了农业生产现状。如县国营农场健康水产养殖园区, 先后投入资金900多万元, 硬化园区道路3000多米, 打配机井10眼, 铺设输水管道4000多米, 购置节水喷灌设备20台套, 架设高低压供电线路1.5万米, 实现了水、电、路、通讯“四通一平”, 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二是机制新, 经营模式活。全县不仅成立了高规格的园区建设领导小组, 明确职责分工, 而且出台政策扶持, 鼓励引导群众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积极发展合作经济组织, 初步形成了市场化的运作机制, 并逐步形成三种经营模型:一是承租反包型。如:吴城镇北高村蔬菜保护地高科技园区, 在不改变群众对原有土地承包关系的前提下, 坚持有偿自愿原则, 将农户的土地连片承租, 对基础设施进行集中改造, 并引进新品种、新技术, 然后再反包给农户经营。二是业主负责型。如:保和乡振乾生态示范园, 通过引导实施土地流转, 由进区项目业主投资, 成立具有法人资格、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农民企业”, 对园区实施企业化经营。三是科技承包型。如:县原种场农业高科技示范园, 组织科技承包实体, 对项目进行总承包和单项承包, 实施“定人员、定项目、定效益、定奖罚”的责任机制, 签订承包合同, 实行市场化动作。
三是技术新, 科技含量高。通过大力引进人才、技术、项目, 积极与外地高校、科研单位建立技术依托关系, 园区生产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目前, 全县已有20多个园区与省内外10多所高校、科研单位建立了稳固的技术依托关系, 并先后引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35项, 其中高新技术10余项。如:文峰乡园林花卉示范园先后引进开发了日本断枝杏、美国大香梨、优质紫薇、优质银杏等新品种, 市场供不应求。吴城镇标准化养殖示范园引进了美国大约克夏种猪、杜罗克等新品种, 生产效益大幅提高。
二、存在问题
全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与现代化农业发展要求相比, 与建设高效、特色、生态农业产业的标准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园区集聚程度还不够高。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虽然发展较快, 但仍存在着分布较散、核心区面积偏小、产业配套不完备等问题。仅水产养殖就有8个园区, 蔬菜园区更是多达12个, 园区规模偏小, 缺乏有机整合。由于园区集聚度不高, 加大了相关产业的配套难度, 不利于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二是规模经营比重还不够高。由于尚未形成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 土地对园区发展的制约日益突出, 严重阻碍了园区经营规模提升。从园区规模经营的比例来看, 仅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4%。从个体经营规模看, 种植业专业户户均200亩, 蔬菜、水产专业户户均经营面积分别为80亩和65亩。从园区的整体规模看, 全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平均为850亩, 千亩以上的仅有4个, 仅占18%。园区规模经营的比例偏低、经营规模偏小, 制约了园区规模效益的提升。
三是产业水平提升还不够快。许多园区的品种优质化、特色化水平还偏低, 种养技术比较传统。目前, 蔬菜业的设施化率低, 水产业仍以常规品种为主, 花卉苗木的引繁技术与市场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园区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科技化水平不高,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园区的市场竞争力。
四是园区带动能力还不够强。普遍存在着规模偏小、层次偏低、竞争力偏弱等现象。全县56家农产品加工企业中年销售1000万元以上的仅20家, 17家农产品批发市场年均销售额不足600万元。加工企业的产品精深加工的比例偏低, 产品附加值不高。龙头企业与园区的关联不够紧密, 与农户利益分配机制还不完善, 减弱了对园区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五是综合开发程度还不够深。生态农业高效观光园区还刚起步、开发建设水平还不高, 优势园区“重生产保障、轻生活生态”的情况仍然存在, 园区的综合功能还未得到充分开发。相关配套产业还不完善, 特别是为园区优势产业生产配套的现代农业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不利于推动园区升级和功能拓展。
三、思考与对策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创新为动力, 按照“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产品优质化、经营产业化、功能立体化”的要求, 加大力度, 做优做强, 促进园区健康快速发展。
一是坚持规划引导, 加快园区集聚化进程。一要加快优势产业向园区集中。加大园区建设总体规划的宣传和实施力度, 积极引导优势产业向园区调整, 严格控制在园区规划区之外的区域新建规模以上的农业项目和大型农业基础设施。二要加快优势产业在园区内整合。进一步加大整合力度, 不断发展壮大以县国营农场为核心的水产养殖园区、以吴城镇北高村为核心的蔬菜园区、以文峰乡李斌庄为核心的食用菌园区、以文峰乡齐礼村为核心的林果花卉园区等四大示范园区。三要优化产业配套布局。按照与优势产业相配套的原则, 合理规划农产品加工、销售等配套集中区, 优化产业链, 放大产业集聚效益。
二是壮大市场主体, 提升生产规模化水平。一要以多元化投入为重点, 积极培育经营大户。围绕四大优势产业, 推出一批有吸引力和有特色的重点项目, 积极吸引客商投资开发, 着力培育一批园区规模经营大户和产销龙头企业。二要以股份化为重点, 加快推进土地流转。重点在园区核心区内, 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把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化为股权, 加快土地向园区和规模经营大户集中。三要创新园区经营机制, 多形式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大力推进和建立以各类农业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服务中心为龙头, 实行园区“连片布局、联户管理、联合服务, 分户包干、分户收益”的“三联两分”园区生产经营新型联合体, 提高规模经营水平。
三是强化科技支撑, 着力提升产品优质化水平。一要加快品种技术更新步伐。加大优良品种的引进、繁育和推广应用力度, 抓好先进适用技术的组装配套集成, 大力实施标准化生产, 全面提升优势产业农产品质量水平。二要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按照精准化、智能化、现代化的要求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蔬菜种植园区要按照农田标准化、水利现代化、栽培设施化的标准搞好基础设施建设;花卉苗木园区要积极应用组培、花期调控等先进技术;水产养殖园区要探索实行复合型养殖、智能化养殖。三要加强生产环境建设。在各类园区, 特别是林果、蔬菜等园区大力推广各种生态农业适用技术, 强化对农产品、农业投入品及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监督管理, 切实改善园区生态环境, 提高农产品质量档次。
四是完善产业链条, 提升经营产业化水平。一要积极培育龙头加工企业。重点扶持一批市场前景好、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加强资源整合, 不断壮大企业规模。鼓励企业增强创新意识, 培植竞争优势, 同时加强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 切实维护农民利益。二要大力发展农业现代流通业。加快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 大力构建产地与销地、专业与综合、批发与零售、传统与新型相结合的新型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三要充分发挥各类中介组织的积极作用。鼓励组建多形式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积极引导建立规范的合作制度, 完善利益保护机制, 促进其规范发展, 发挥更大的作用。
发展外向型农业提升农业生产力 篇3
1.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的意义
1.1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要求 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快,其主要表现是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因不断增多,区域性的自由贸易区不断增加和扩大,跨国公司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充,世界经济正在逐步走向一体化。国与国之间经济相互影响的程度不断加深,依存度、互补性和制约性不断提高。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经济要发展,必须积极主动参与世界经济的交流与合作,融入到世界经济大潮中,实现优势互补、利益共赢。
1.2适应市场一体化的新要求 经济的全球化必然带来市场的一体化,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客观上也要求形成公平竞争、规范有序、协调统一的市场体系。
1.3适应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内容很多,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有利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利于推动农村城镇化,有利于加快农村现代化。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一方面把国内农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增加创汇额度;另一方面通过引进资金,直接增加资本投入,促进产业发展,实现增效增收目标。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也是发展外向型农业的一种具体形式。
2.发展外向型农业存在的障碍因素
2.1发达国家自身利益的保护性 西方发达国家为了加强对本国农业生产者利益的保护,通过卫生安全、质量认证、标签、包装、环境保护、计量单位等苛刻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外国产品进入。
2.2农业产业本身的弱质性 我国农业是弱质产业,其弱质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是自然生产与社会生产协调统一的结果,影响和制约农业生产的因素众多,难于调节和控制;二是农业的季节性和周期性极强,使农产品生产的回旋余地较小,转产的速度较慢,难以适应市场快速变化的需要;三是小规模的分散经营,集约化程度低、生产成本高,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四是农产品加工比例小,产品的附加值低。
2.3农业生产要素的弱势性 农民是弱势群体,其弱势性表现为: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单家独户的生产经营,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市场主体,既不能有效参与国内市场竞争,更不可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低,难于很好地掌握现代农业技术,不能适应知识经济快速发展和新形势下发展外向型农业的需要;龙头企业的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竞争力不强。
3.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的对策和措施
3.1調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与产业结构,提升农产品基地水平 发展外向型农业应考虑实施比较优势战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因地制宜地确定结构调整方向,提高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水平,形成合理的地域分工,挖掘自身资源优势和潜力,提高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的竞争力。
3.2大力加强龙头企业培育,提高农业工业化水平 农业工业化,实际上就是按照发展工业的思路发展农业,用发达的装备武装农业,用先进的技术改造农业,用工业管理的方法管理农业,从根本上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一体化经营与发展。农业工业化不仅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且是农业标准化的重要保证和必然结果。
江苏外向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篇4
发布时间:2011-8-
21信息来源:
入世以来,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外向农业的发展,政策措施多管齐下,外资、外贸、外经、外智“四外齐上”,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驱动,外向农业连续5年保持了较快发展,现已成为江苏现代农业发展的亮点和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发达国家和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历程,无一不表明外向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内涵。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出口总量和结构充分表明,经济越发展,越要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发展和鼓励有优势的农产品出口。国际上,美国、荷兰、法国、德国、巴西、比利时、意大利、西班牙、英国、加拿大这些世界农产品出口排名前列的国家,无一不是发达国家,与江苏省国土面积相近的韩国出口总量是江苏省的2倍多,只有江苏省国土面积2/5的荷兰出口总量是江苏省的5.4倍。在国内,广东、浙江、山东等都是发达省份,也是农产品出口大省,外向农业发展强省。外向农业的作用已日益得到人们认可,它既有利于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促进农产品质量建设、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化程度,从而提高国际竞争力;又可以带动农民增收,创造就业机会;还有利于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带动农产品保险、运输、检验等三产发展,提高农业服务业的水平。江苏外向农业已经有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农业利用外资位于全国前列,农产品进出口总量排名全国第3,在出口农产品中植物油居第3、蔬菜第4、畜产品第6。由此可见,外向农业已成为江苏现代农业的重要突破口,江苏要实现农业强省,有必要也有条件加快发展外向农业。所以分析江苏外向农业发展状况,总结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比较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距,对进一步加快发展外向农业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江苏外向农业发展状况
近年来,在江苏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江苏各地以建设现代农业为目标,积极利用外资,全面实施农产品出口振兴计划,努力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外向农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1.1农产品出口连续6年较快增长
2008年全省农产品出口1.98×109美元,比2002年的6.56×108美元增长了201.5%,增幅列全国发达省份前列,位次前移至第6位。南京和南通超过3.00×108美元,连云港、苏州两市出口额超过2.00×108美元,徐州、盐城、无锡出口额超过1.00×108美元。全省农产品出口额超千万美元的企业达42家。2008年,农产品出口克服不利因素影响,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同比增长20.8%,第一次超过全省外贸平均增长速度。从产业上看,园艺、畜禽、特色粮油制品和水产品等4大支柱产业出口同比增幅为22.78%,其中,畜禽产品出口增幅36.21%,园艺产品出口增幅7.79%,特色粮油制品出口增幅22.63%,水产品出口增长17.01%;从市场看,对美国、欧盟、东盟和澳大利亚的出口稳步增长,已分别占出口总额的17.53%、17.13%、11.00%、2.50%,而出口日本市场的农产品则下降10.6%,占出口总值的18.85%;从出口企业规模看,江苏海企长城、益海粮油、江苏省粮油及鑫缘茧丝绸等企业出口5.00×107美元,全省现有农产品出口实绩的企业达到l 141家。
1.2农业利用外资规模连续扩大
至2008年底,全省农业累计利用外资超过7.O×109美元,近5年年均规模约10亿美元,其中2008年13.32亿美元,与2002年的5.47亿美元相比,年均增长19%。2008年全省新批外商投资农业(含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观光农业)项目290个,增资项目89个。从投资区域看,2008年苏南、苏中、苏北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占全省的42.8%、31.2%和26.0%。从投资来源看,2008年有43个国家和地区投资江苏省农业,主要国家和地区为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美国、新加坡、日本等,其中港台地区投资占全部到帐外资的45%。从投资领域看,主要集中在高效园艺种植、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食品加工、畜牧水产等领域,并逐步向农业现代服务业领域延伸,2008年新批观光农业、农技服务与推广、农业商务咨询、农业科研、农业流通、农业物流数量增加。
1.3农业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稳步推进
近几年来江苏省农业系统积极总结人世前农业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经验,发挥人才、技术、经验和资金优势,在美国、加拿大、巴西、赞比亚、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俄罗斯等国开展农业开发和技术合作。先后对外投资农业项目22个,总投资9.2×107美元,涉及农业、林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农业品种和技术的输出、农业人才的培养和培训、畜产品加工以及农场经营与管理等。每年派出的劳务中80%来自于农村,一部分在国外从事农业研修,对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1.4农业对外交流渠道不断拓宽
江苏与世界近百个国家有过农业技术交流。与法国、德国、荷兰、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多数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农业技术人员、专家有往来,在农业品种、技术、智力等方面进行了研讨和交流,特别是与有关农业机构、组织、协会等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有了相当的合作基础。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江苏省派出的赴国外学习、考察、培训、进修等农业技术人员超过500人,接待境外来江苏考察、研讨农业或农产品的官方、半官方人员超过2000人,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建立了联系渠道,开拓了合作途径。
2江苏外向农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江苏外向农业快速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政府重视、系统努力、社会关心的过程,快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 多方高度关注,保障了江苏外向农业的健康发展
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是外向农业发展的关键。为应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江苏外向农业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省委、省政府多次明确要把高效外向农业作为江苏现代农业的建设重点,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2002年底省委省政府两办出台了《江苏省关于加快发展开放型农业实施意见》;2004年6月省政府出台了《省政府关于扩大农产品出口的意见》;2005年6月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江苏省农产品出口振兴计划》;近5年的省委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意见中也明确外向农业是江苏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些政策的出台为全省加快外向型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方向和指导,为全省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2 健全的工作体系成为发展外向农业的组织保障
早在2001年底,江苏省农林厅率先把外向农业发展工程作为江苏农业应对人世的三项基础性工程之一予以全力推进,成立外向型农业工作领导小组,农林厅主要领导任组长。厅内成立专门机构重点服务于全省外向型农业。各地明确外向型农业牵头单位,专人负责。目前全省绝大多数省辖市农业部门均已成立了外向型农业工作机构,为农产品出口、农业招商引资、农业对外交流与合作等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苏州市还专门成立了以分管农业市长任组长、包括15个有关成员单位的苏州市外向型农业管理与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林局,主要负责协调重大问题,制订计划和政策,营造投资环境,落实工作措施。采用外向型农业目标管理制度、动态管理制度等,有效协调和服务于外向农业。
2.3一批高标准农产品出口基地为出口企业提供质量可靠的原料来源
为确保江苏出口农产品质量,江苏专门引导扶持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企业按照国际市场农产品质量标准的要求自建出口生产基地,推进基地检验检疫备案,促进有比较优势和出口潜力的产业、产品发展。“十五”以来,已建设农产品出口基地4.0×105hm2,从源头上保障了出口农产品质量。
2.4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与外向型农业示范区成为发展外向农业的示范载体
积极争取国家在江苏设立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和台湾农民创业园。2006年扬州、昆山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正式成立。2008年锡山台湾农民创业园、江宁台湾农民创业园获农业部和国台办批准设立并投入运行,为苏台农业合作搭建了新的平台。为推进苏台农业合作的有效发展,省农林厅与有关部门共同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建设的通知”,明确了税收、土地、通关、金融等相关政策。2007年新批台资农业项目89个,增资项目22个,协议注册台资5.06×108美元,实际利用台资1.65×10。美元,同比增长47.4%。2008年新增台资90个,实际利用台资2.11×108美元,增长27.7%,远高于全省农业利用外资增速。2个试验区中,昆山新批台湾投资项目11个,增资项目6个;扬州新批台湾投资项目5个,增资项目1个。近5年,省外经贸厅、省农林厅联合批准设立了宿迁骆马湖、无锡太湖、南京白马、沛县、灌南5家省级外向型农业示范区,努力打造农业利用外资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出口高地。
2.5一批农业招商引资平台成为壮大外向农业发展的主体
举办一年一度江苏农业国际合作洽谈会,是江苏省委、省政府为加快外向型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全省各地多种形式的招商、经贸洽谈以及节庆活动吸引了一批外商投资企业落户江苏。13个省辖市政府及21个省有关部门按照省政府统一部署,着眼农业投资和贸易,通力协作,全力以赴,打造和培育农洽会品牌。近几届农洽会分别在扬州、连云港、徐州举行,平均每届农洽会吸引了500多位境外来宾及2 000多位省外客商参会,签约项目在100个以上,协议外资约10亿美元,履约率在40%芹右。各地利用节庆等形式,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壮大了一批外向农业发展的主体。同时,全面优化投资环境,做好农业利用外资发展规划与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建立切实可行的农业招商引资项目库,并按国际惯例进行包装,加大项目推介力度,积极调整和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和手段,充分利用各种场合和现代化手段,多形式、多渠道搞好农业招商工作,提高招商引资的成功率。
2.6强力推进农产品境外促销,稳定和开拓了一批农产品国际市场
为引导、帮助农产品出口企业走出国门,加快开拓农产品国际市场,自2004年来,江苏省共投入l 000多万元,组织了300多家农产品出口加工企业分别赴意大利、英国、法国、美国、韩国、日本等市场。开展农产品促销活动,推介江苏名特优新农产品,共签署贸易合作合同及意向400多项。通过境外促销活动,巩固和扩大了江苏省在美国、欧盟、日本三大传统市场上的农产品出口份额,开拓了波兰等新兴海外市场,提高了江苏农产品国际知名度。
2.7培育农产品出口品牌,推进相关国际认证
为江苏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获取通行证,实施农产品出口品牌战略,扶持农产品出口企业通过出口目标市场国或地区的商标注册、卫生注册及相关国际认证,组织农产品出口企业申报国家和省级出口品牌。2005年以来共投入700多万元,扶持125家企业的239个出口农产品境外商标注册、HACCP等相关国际认证项目。其中2008年安排品牌培育项目80个,受益企业35家,包括出口产品境外注册商标项目17个,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18个,IS014000环境质量体系5个,HACCP和GMP食品安全体系认证28个,其他行业国际认证如JAC、OCIA等12个。
2.8加强农业国际交流,为农业成功走出去创造了条件
江苏省认真贯彻“农业引进来、走出去”的方针,组织开展农业对外交流与合作,有计划组织赴境外考察学习、交流与培训,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对外宣传。邀请日本、以色列、美国、澳大利亚等国专家来江苏省考察访问、举办讲座以及技术培训班。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利用江苏省与菲律宾等国家合作的成功经验,积极参与国家对外农业合作项目的实施,派遣专业技术人员赴非洲开展技术服务。江苏外向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外向农业虽然有了一定发展,但总体来说发展水平还不高,与江苏开放型经济大省不相称,与农业大省的地位不匹配,与现代农业的要求不适应,同时当前还面临资源要素短缺、国际竞争激烈、贸易保护加剧等严峻的挑战。
3·1 农业利用外资规模扩大,但质量和结构问题明显
一方面,现有的外商投资项目主要集中在食品加工与制造、休闲观光农业及价值较高的花卉、果菜生产加工等方面,而农业资源开发、农业技术研发、农产品品种改良等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项目少;另一方面,外商投资农业并没有集聚优势要素,以主导产业为龙头,实施连片、链式开发,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产业群,区域内企业问联系不紧密,部分外资企业与本地企业或农户长期形成的信任和合作关系,对相关农业产业的带动作用比较小,在推动江苏省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方面难以发挥更大的作用。此外,农业利用外资区域结构也不尽合理,主要集中在苏南地区,苏北地区吸引外资的能力不强。
3·2农产品出口增速较快,但总量偏小、位置偏后
江苏省农产品出口占全国的4.5%,占全省出口总量的0.8%,仅为山东省的1/5,广东省的1/3,浙江省的1/2。从出口产品比较来看,畜产品出口占全国的7.22%,山东、广东分别是江苏省的3.0和1.5倍;水产品占全国的1.8%,山东、广东分别是江苏省的20倍和8倍;蔬菜产品占全国的5.4%;山东是江苏省的7倍;水果制品占全国的1.77%,山东、广东分别是江苏省的20倍和3倍;江苏有出口经营业绩的企业数量是山东的1/3,广东的1/5;出口企业的平均出口规模仅1.734×106美兀,是山东的74.2%,出口额在1.00×106美元以上的企业是山东的1/4;出口5.00×106美元以上的企业是广东的1/3;出口超1.00×107美元的企业是山东的1/5。
3.3领导高度重视,但政策措施难落实到位
入世以来,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外向型农业发展,先后印发了加快发展外向农业的若干政策文件,强力推进全省外向型农业发展。但外向型政策向农业倾斜不够,但对农业领域中大量基础性、微盈利性项目和非经营性项目,没有特殊的优惠政策。另一方面,近几年来国家连续对土地、环保、信贷、产业结构等实施宏观调控。虽然国家及省委、省政府出台了诸如优先安排土地、信贷资金等方面政策,但地方落实不够。
江苏省外向型农业目前存在的问题、面临的严峻挑战,如全球贸易摩擦升级、利用外资竞争加剧、人民币升值及生产要素价格大幅上涨等,已成为江苏外向农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4保持江苏外向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建议
今后一段时期,在充分认识江苏外向农业在现代农业发展中战略地位的同时,江苏外向农业应该定位于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利用科学发展观原理,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发展战略,全面落实农产品出口振兴计划,加大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建设、农产品国际贸易促进、外向型农业载体培育工作力度,着力培育一批农产品出口重镇、出口重点企业、出口重点品种,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农业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实现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建议在3个方面下功夫。
4.1加大政策落实力度
外向农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内涵,发展外向农业对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增强江苏省农业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明确要求,扩大农业对外开放。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高度重视外向农业的发展,把外向农业发展的有关指标列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经济考核的内容,加以推进。
4.2加大支持力度,切实解决外向农业发展中的关键难题
4.2.1 加快构建农产品国际贸易促进体系,做大做精江苏农产品出口 一是要重点建设一批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或示范区,确保农产品质量的安全性。围绕园艺、特粮制品、畜禽、水产品等四大出口支柱产业,以出口目标市场为导向,以国际市场农产品质量标准为要求,建立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农产品检验检疫体系,引导企业建设高标准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和示范区,突出基地检验检疫备案注册,提高基地建设质量水平,确保出口农产品质量的先进性和安全性。进一步加大对农产品出口的规模企业的扶持力度,认定一批省级农产品出口示范企业和示范区,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带动全省农产品质量建设上新台阶。二是要积极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产品核心竞争力。农产品国际贸易已步人品牌竞争时代,必须走“被市场认可”的品牌之路。利用江苏强有力的科研开发力量,研究、开发、培育江苏特色农产品,通过生产、加工、包装等产后处理进入国际市场,成为具有江苏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产品出口品牌。同时,积极扶持农产品出口企业到境外申请商标注册、卫生注册和取得产品质量专项认证,建立健全出口农产品品牌培育数据库和监管体系,抓好品牌营销推介,提升品牌的国际知名度。三是多元化、多形式开展境外促销,拓展农产品出口市场空间。充分利用wT0“绿箱政策”,加强不同类型农产品出口目标市场研究,实施以市场促进、境外市场开发和新兴市场开发等为主要内容的农产品境外促销,借助国内外成熟的展会平台,重点展出四大支柱产业的重点产品和品牌,拓展江苏省农产品出口市场空间。总结经验,制定江苏省农产品国际贸易促进中长期规划,以境外促销、产品推介、市场调研等多种形式,巩固和扩大传统市场,积极开拓中东、南美、东欧、东盟和非洲等新兴市场,规避市场风险。引导有实力的农产品出口企业走出国门,在国外建立原材料基地,规避贸易技术壁垒。发挥江苏省农产品进出口企业协会作用,加强信息和营销服务,逐步建立贸易促进的长效机制。
4.2.2加强引资载体建设,引导外商投资现代农业,改善农业利用外资的质量和结构 突出招商引资与贸易合作,全力办好一年一度的江苏农业国际合作洽谈会,做强品牌,放大效应。加大农业招商引资载体建设力度,组织专业性境外招商活动,举办农业重点项目推介会,引导和鼓励外国资本投向江苏省出口优势产业和现代农业。加快外向型农业示范区建设,争取国家在江苏设立一批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台湾农民创业园),培育台资、韩资及其他外资加工企业群,打造农业招商引资强势载体。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拓宽投资领域,通过政策导向,充分利用外资企业的国际市场优势、技术优势、管理优势、资本优势,引导外商投资现代农业。
4.2.3 积极推进农业“走出去”,增强江苏农业国际竞争力 充分发挥江苏省农业的优势,有效利用国内和国际2个市场、2种资源,强化政府引导和支持,综合运用各种方式,鼓励和帮助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培育跨国企业经营主体,到境外开发农业资源,建立农产品加工和营销基地。加强人才培训和队伍建设,为进一步实施农业走出去积累人才智力资源,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发境外农业资源,带动农业良种、技术、设备输出,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充分利用江苏省农业人才优势与技术优势,组织农技人员赴国外开展农业技术服务。
4.3加大综合协调力度,营造外向农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建议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作用,由省农业主管部门牵头负责全省外向农业统筹、协调和管理工作,省外经贸、省财政、省出入境、海关及省有关农口部门全力配合,省市县共同努力,优化资源配置,积极营造外向农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姜雪忠1,张玉兰2
(1.江苏省农林厅,江苏南京210036;
2.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江苏南京210036)
发展外向型农业提升农业生产力 篇5
【字体:大 中 小】【关闭】
胡伟陈芳
农业标准化是指农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要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健全规范的工艺流程衡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加强农业生产标准化建设是应对“入世”后的新形势,发展农业先进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是我国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新时期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撑。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对于建设现代化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确保农产品消费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农业由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农业生产必须从源头到最终产品,都需要以标准化为基础。农业标准化不仅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需要,也是现代化农业的一个重要特征,代表着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成为现代农业的新理念。推进农机作业标准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农机作业标准化是农业生产标准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农机作业质量法制化管理是实现农机作业标准化的重要保证。农机作业标准化是通过制定和实施农机作业质量标准,把农业生产的全过程纳入标准化作业和标准化管理的轨道,既可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农业增产方式的转变,提高农业机械的作业水平,又能够促进农业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规范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实现农机作业标准化,就是在农机化生产过程中,突出抓好农机作业标准的实施和监督。
农机作业标准化是伴随着农业的发展而发展的。农机作业标准化不是软任务,而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节约能源、增加农产品竞争力的硬措施,实现农机作业标准化,有利于提高农机技术状态、提高农机作业质量、减少不必要的重复作业,是提高产量、改良质量,增加效益的有效途径。
1.1实施农机作业标准化是农业机械化的重要内容
农机作业标准化是农业机械化生产过程中科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将先进的应用技术和现代组织管理等诸多方面有机联系起来,促进农机与农艺紧密结合,使农业生产能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有序进行,使农业生产逐步按工业化的方式进行。
1.2实施农机作业标准化,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需要
实施农机作业标准化,对提高农产品产量,改进农产品质量,降低农产品成本,增加防灾抗灾能力,提高农业经济效益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没有农机标准化,就实现不了农业标准化和质量效益型农业。三是实施农机作业标准化,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重要措施。在农业品种、生产技术、作业方式上努力与国际对接,提高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优势,实施农机作业标准化,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和战略性的工作。
1.3 实施农机作业标准化有利于资源的节约
农机作业标准是专家经过研究并验证的科学合理的生产操作规范,实施这些作业标准就能够以科学的方式完成农业生产的任务,并且达到节约的要求。比如,减少农机作业油料的使用,或保持农机良好的机况等,从而达到资源节约的作用。
1.4实施农机作业标准化有利于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农机作业标准化是科教兴农的重要载体,是推广运用先进技术的重要手段,是使农业科技成果迅速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有效途径。种植规模化、作物生产基础化、农业精准化和田间作业的规范化,都要通过实施农机作业标准化来完成的。在农机化新技术推广过程中,农机推
广部门为使技术准确的应用,都要制定一些规范化的农机新技术规程,而这些规程就是农机标准化的具体体现,通过实施这些规范,就可以把新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之中去,达到农民增产增收的目的。
1.5 实施农机作业标准化有利于农机社会化服务市场的建设
随着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网络的发展和健全,对农机作业标准化的要求会更加迫切。农机社会化生产的规模的扩大,相应的作业质量纠纷发生的就会越多,如何解决这些纠纷,农机作业标准就成为一个解决问题的标尺,用技术法规,即农机作业标准去评判质量纠纷就成为一种必然。因此,推进农机作业标准化,可以促进作业质量矛盾的减少,可以评判作业质量纠纷,保障农机社会化作业体系的健康发展。
2农机拥有者是农机作业标准化的主体
实现农业生产标准化的过程,必须由熟练掌握标准的农机驾驶员和达到标准技术状态的农业机械来完成,通过实施各项农机化作业标准,确保各项农机作业达到生产要求,从而生产出标准的优质农产品。
2.1农机拥有者是实现农机作业标准化的关键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体制改革,农村土地规模经营越来越显现出在农业生产中的优势,这种方式既保障了农民收入,也促进了农业科学化生产,标准化种植和合理化管理的发展。从事农业生产中机械化有偿作业的农机大户和农机服务组织也将取代一家一户拥有农机具的格局。农民是农业机械化的主体,而拥有和使用这些农业机械的农机手也就自然成为实施农机标准化的主体。这种既节约社会资源,提高农民收入和解决农民就业,又能实现农机具最大利用率的方式,必将成为推动农机作业标准化的进程的主要动力。
2.2 加强培训,奠定标准化实施的素质基础
没有“标准人”,干不出“标准活”。因此,加强标准的制(修)定和宣贯,加强科技培训,提高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机手的综合素质,建立一支具备专业技术和标准化知识的农机标准化推广、应用队伍,建立现代农机标准化信息咨询服务网络和体系,对农民选择和使用农机具的方法进行规范和指导,就成为一种必然。只有农机操作者的素质水平提高了,才能保证农机作业和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所以,在积极制定各项农机作业标准的同时,还要积极做好农机标准的宣贯工作,通过技术培训方式,让农机使用人员掌握这些标准、应用这些标准就成为农机作业标准化的基础了。体系建设和典型示范是农机作业标准化实施的促进措施
重点围绕着种植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绿色食品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主要农作物和高效经济作物开展农机作业标准化生产,在农田作业的各个环节上认真实施,从而有效地把标准化工作贯穿于农机作业的始终。
3.1 建立农机作业标准化体系
针对我市农业生产实际,要不断完善和建立农机作业标准化体系。标准化需要大力推广和认真实施,才能变成现实的效益和成果,建立农机作业标准化制修订和推广体系是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重要环节。
农机部门和技术监督部门要在认真调查研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聘请专家论证的基础上,把农机作业标准逐步整理、研究、修订和完善起来,制定贯穿整个农业生产全过程的农机作业质量标准,形成比较完整的、标准较高的、农机作业标准化体系。标准体系包括整地、播种、深施肥、栽植、喷雾、中耕、收获、加工等农机作业环节的质量标准和质量检测评价方法,具有质量要求明确,指标量化清晰,操作简便可行的特点,为实施和检查农业机械作业质量提供重要的技术依据,使农机作业有章可循,农机作业质量检查有法可依,农机化生产时时、处处、事事都有标准依据和规章约束。
标准化体系制定必须坚持四条原则。一是以现有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地方标准为基础和依
据。二是从农业生产的实际出发,总结现有的成功经验,制定切实可行的补充标准。三是标准制定具有相对稳定性,同时要根据客观实际需要不断提高和完善。四是注意农机作业标准的系统性,使各项农机作业标准统一协调。
3.2 建立示范点,促进农机作业标准化建设
通过建立示全程机械化标准作业示范区和关键环节标准化示范点,实施农机作业标准化,总结实施区农机作业标准化经验,形成本区域内重要农作物农机作业标准化的生产模式,促进土地要素流转,探索农业适度规范经营和连片种植,以利于带动相关作物的农机标准化生产,提高农机作业标准化水平。
天津市经过一年的试验示范,各示范点都总结出一些适于本地区的农机作业标准化生产模式,在实际应用中,起到了典型引导,以点带面的作用。在示范点建设上,一是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帮助示范点认真制定科学的实施方案,使示范点从组织领导到技术指导都成立了相关组织,认真落实和执行农机作业标准,充分发挥示范点辐射带动作用。二是加强对示范点工作指导。市农机局组织有关处、站技术人员,在春播到秋整地的每个作业环节上,深入到示范点的试验田指导农机标准化作业,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为继续提高农机作业标准化水平积累原始技术资料和科学依据。三是初步形成了主产作物农机标准化生产的模式。
4. 结束语
加强农机作业标准化推广力度,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我们开展农机作业标准化工作的目标。要通过制定标准化作业技术规程,积极促进标准化实施。用召开农机标准化生产现场会,将标准及时发放到示范户和有机户手中,进行必要的培训,使农机使用者作业按标准干,检查按标准看,做到培训、指导、检查相结合,努力提高农机作业标准化水平。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科技载体作用,实施标准化、规范化作业,促进质量效益型农业健康发展,加速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步伐。
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农业生产中应进一步建立科学合理的标准化作业体系,保护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种子生产标准化、农艺措施标准化、农机管理标准化、田间作业标准化,使各项农业标准化工作有机得结合在一起,共同作用,促进农业生产标准化的实现。
发展外向型农业提升农业生产力 篇6
一、农业基本概况
含山县总面积104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8万亩,全县辖9镇、1乡,151个行政村,总人口4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6万人。我县是传统的农业县,盛产水稻、油菜、棉花,现已形成优质米、优质油、特种养殖、经果林、蔬菜五大农业主导产业,初步建
成山羊、名优茶、红瓜子、苗木花卉、水产养殖五大农业种养基地,“九五”期间被列为国家商品粮和优质油基地县。全县大宗农作物生产较为稳定,常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0万亩,总产量24万吨,油菜面积19万亩,菜籽产量3.4万吨,棉花面积10万亩,皮棉产量9582吨。我县现有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企业、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4家。
二、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把农业机械化作业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来抓,创新思路,强化管理,搞好服务,有力地推进了农业机械化生产的发展。目前,全县发展高性能联合收割机36台,大型拖拉机配套旋耕机68台套,各类中小型拖拉机8601台,农用运输车及变型拖拉机1489台,县内农作物机耕面积达42万亩,水稻机收面积27万亩,占可机收面积的86,秸杆还田7.6万亩。在发展农业机械化作业上,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创新农机组织形式
为提高农机作业组织化程度,提升农机工作效率,我们着重在组织领导上下功夫。县政府成立由分管负责人为组长,县农委、农机、公安、交通、工商、物价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指挥部,负责全县农业机械化作业工作,同时重新设立县农机管理局,升格为副科级建制,配备专门人员,具体抓农机工作。县农委牵头,县农机局组织,成立由各类农业机械操作手参加的农机协会,规范运作,开展机手之间农田作业信息沟通,交流机械操作技术等活动。县农机局按照“加入自愿、规模适度、整体协作”的原则,组建多个联合收割机机收作业队和大型拖拉机旋耕作业队,发挥机械合理配置优势,在开展好本地农田作业的同时,组织机具跨区作业。
(二)创新农机服务方式
做好农机服务工作是推进农业机械化作业的关键环节。为此,我们重点从4个方面努力。一是抓培训。开展以校、乡联训为主,田间、现场指导为辅的培训方式,多层次、多途径强化机手实际操作技能,还在“三夏”、“三秋”农业生产期间,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大型拖拉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的使用、维修、保养技术进行培训和驾驶技术复训。二是抓作业市场培育。县农机局每年通过农业部跨区作业信息指南,发布全县农机作业信息,积极引进外地农机具,参加我县“三夏”、“三秋”会战,同时开通农机服务热线,成立技术服务组和中介组织,为无机户联系作业机械,为有机户联系作业田块,并帮助机手解决机械维修、配件供应等难题。此外,还注重优化农机作业市场环境,在每年“三夏”、“三秋”期间,县公安部门抽调专人,深入重点农机作业现场开展巡查,对随意拦截机械、敲诈机手财物等不法行为及时予以打击,有力地维护了农机作业市场秩序。三是抓农机“出征”。县农机局每年与外省农机部门签订协议,组织跨区机收作业队,由县农机局负责人带队,并抽调专业技术人员跟机服务,赴江苏、山东、湖北等地进行跨区作业,经济效益较为明显,“出征”机具年创收150多万元。四是抓机具供应市场建设。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全椒县民营企业落户我县河刘镇,投资兴建君友农机具销售中心;引进江苏淮安农机经销商牛正元来含山县城建立大中型农机具销售市场;县农机局积极与农机具生产厂家挂靠联系,现已成为苏州市久保田联合收割机公司销售代理商,为全县广大农户购买先进、适用的新型农机具提供了方便。
(三)创新农机管理模式
加强农机管理,为农业机械化作业提供保障。一是严格农机入户手续。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完善程序,办理手续,做到确认考试申请人资格“三不受理”,拖拉机登记管理“两不准一严禁”。二是抓好年检年审关。严格按照农机具技术标准,检验农业机械;对照驾驶操作人员审验规定,做好机手考试考核工作。三是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对农机从业人员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做到持证上岗。四是抓安全生产。深入开展农机安全生产执法检查,纠正违章,打击“黑车非驾”,在“三夏”、“三秋”期间,安排农机管理人员深入乡村,开展农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积极做好日常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创建“农机安全村”,建立健全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把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具体岗位,明确到人。在“三夏”、“三秋”期间,集中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月”活动,强化安全措施,消除事故隐患。
(四)创新农机投入机制
为增加农机数量,提高机械化装备水平,我们突出搞活农机具购置投入机制,采取多渠道筹资,多元化投资的办法,加大资金投入。积极申报农机化项目,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特别是今年,我们抓住国家出台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获
得补贴资金,已使购置大中型联合收割机和拖拉机农户享受到资金补助,补助户达16户,补助资金9万元。从资金、技术上予以倾斜,重点扶持一批农户购置机具,同时开展示范活动,带动一批农户购置机具,取得明显效果。今年以来,全县新增各类拖拉机800多台套,其中高性能联合收割机达13台。加强与县农行、信用联社等部门的沟通和联系,促使地方金融机构开
展大型农机具销售贷款业务,为农户购置农机具提供资金支持。
虽然我县农机化作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上级的要求和农业快速发展的形势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将以这次现场会为新的起点,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强化管理,优化服务,努力提高全县农机化作业水平,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发展外向型农业提升农业生产力 篇7
1 新疆外向型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新疆近年来的发展看, 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 出口地单一, 发展受制于中亚地区
新疆农产品主要的出口地为中亚地区, 没有大力开发欧美市场。近年来哈萨克斯坦还是新疆第一大贸易伙伴, 2011年相互贸易额达到近110亿美元, 同比增长13.4%, 且为进口新疆蔬菜最多的国家。俄白哈关税同盟成立之后, 三国实行统一的关税税率, 向中国进口的新鲜蔬菜类、水果类商品计征税费率提高幅度较大, 使新疆农产品的价格优势削弱。
1.2 外向型农业产品质量不高
1.2.1 农产品质量不高
新疆农产品出口大部分依赖中亚地区, 拓展国际市场的障碍是保鲜、包装、储运等不成熟。目前新疆出口的水果、蔬菜和肉类等大部分都是初级产品, 且加工、保鲜方式落后, 产品附加值较低。在有大量水果蔬菜肉类等农产品的原产地缺少加工产业链, 大部分都作为原料外销。农产品品质不达标, 存在质量安全问题, 影响新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1.2.2 龙头企业少, 带动效应不足
新疆外向型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较小, 实力较强的外向型龙头企业更是稀少, 缺少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力量。同时, 对农副产品的加工转化率不高, 转化品种较单一, 初级农产品多, 附加值有待提高。新疆目前已经基本形成的有一定规模的外向型蔬菜、林果种植、加工基地, 普遍存在着经营面积小、管理粗放、质量差的问题, 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客观要求[3]。
1.3 物流水平较低
新疆目前面向中亚农产品物流系统处于空白, 大多数物流企业缺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物流信息的能力, 而且缺少准确获取信息的渠道。目前, 新疆出口仅限于装卸等简单的物流服务, 没有形成高效率的物流产业链。同时中亚各国的物流水平也不高, 据亚行数据, 中亚地区运输费用占出口总额的17%~21%, 世界平均数为6.1%。物流业发展的滞后给新疆农产品进出口运输带来不利影响[4]。
数据来源:《新疆统计年鉴》。
1.4 缺乏完善的保险制度
在国际市场中, 农业发展不仅具有周期长, 受自然条件、汇率、农产品价格波动等因素影响大, 而且执行风险比较大。还受到出口国的政治局势变动、经济政策变化等外部不可控因素的影响。目前, 我国缺乏可以进行国际投资风险评估的机构, 企业难以判断出口的风险。政府也没有开展针对“非常风险”的农业对外投资保险, 总体来说, 帮助企业规避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不高[5]。
1.5 政府服务不到位
政府没有与海关、质检等部门合作形成链条对外向型农业提供必要的服务, 地州市各级也没有出台一系列利于企业和农民发展外向型农业的优惠政策, 没有充分的调动各方面发展外向型农业的积极性。
1.5.1 政府监管力度不够, 农产品质量不高
目前, 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薄弱, 小规模经营难以满足标准化的生产需要, 质量检验体系不健全, 农产品加工质量不高。一些企业违法违纪现象大量存在, 企业乱用农药、化肥等, 使农产品化学残留超标, 影响其市场竞争力。
1.5.2 政府管理与服务不到位
政府管理权限分在多个部门, 审批过程繁多、用时长。同时, 政府没有制定符合新疆现况的科学合理的农业“走出去”的战略规划, 不能给予地州及企业宏观指导。政府为海外投资企业提供的信息服务少, 难以满足企业的要求, 不利于企业掌握市场机会。
1.5.3 财政支持不足
外向型农业具有投入多、效益高的特点, 在各个阶段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银行等金融机构更倾向于对当地经营规模较大的外向型企业, 对规模较小、起步较晚的企业的贷款较少。地州政府也没有提财政优惠政策。同时, 政府没有重视外向型中小企业在设施建设、蔬菜冷藏库建设中资金紧缺的问题, 束缚了有前景的中小企业的发展。
1.6 企业实力不强, 适应能力不高
1.6.1 外向型企业实力不强
近年来, 新疆农业“走出去”取得了积极进展, 但与国家提出的不断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和保持农业又快又好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缺乏资金、规模较小、竞争力低是新疆农业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最普遍的问题。企业一旦遇到困难就出现回避的现象普遍[6]。
1.6.2 无法适应当地文化
外向型企业对出口国的有关农业产业政策、风土人情等情况了解少, 以致一些农产品出口销售陷入困境。例如在新疆, 街边的手推货摊随处可见, 人们也似乎很适应这种消费方式, 但是中亚五国普通百姓的主要消费方式是在大型超市, 他们认为在超市里面的东西才是令人放心的。
2 对策建议
2.1 积极拓宽国际市场
新疆外向型农业应该巩固扩大传统中亚市场, 大力开拓成长型的国际市场, 提高新疆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支持出口企业并到境外展销, 发展网上交易和代理、连锁等新的农产品出口的营销方式, 企业应该重视品牌建设和质量标准的建立, 以品牌和质量开拓国际市场, 尤其是要大力开发欧美市场, 以增强新疆农产品的竞争力。
2.2 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 提高农产品质量
实行全程质量监控, 基地环境、生产、投入、加工都要全程控制, 满足国际市场尤其是未开发的欧美市场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建立健全农产品出口质量检验的检测系统, 增加在农产品出口基地和有关外向型龙头企业设立监测站点全程监控质量。加强农用物资使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治的管理, 确保农产品能够达到出口的标准。
2.3 完善外向型企业与基地农户的联动机制
借鉴先进内地如山东、河南、陕西等地区经验, 积极推广依托龙头企业建设专业合作组织, 借鉴养殖基地的经验做法, 不断完善出口贸易合同的契约关系, 建立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三者之间的紧密利益联结机制, 做到“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 增强新疆外向型龙头企业带动地州农民增收的能力。
2.4 提高物流水平
从新疆交通运输路线质量可以看出, 从2006年到2010年, 新疆的交通路线里程数是逐年增加的, 这也就意味着, 新疆物流水平是在逐年快速提升的, 但和发达地区差异还是较大, 再加上新疆地理面积较大, 愈加制约物流水平的提升。所以继续加大交通路线的建设是新疆一直要坚持的政策。并且要加大与中亚五国铁路公路以及航空的建设, 尽量缩短从产品到外国顾客手中的时间。
2.5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首先, 建立补贴制度, 建立外向型农业专项基金, 用于农业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各种补贴、贴息和紧急援助;其次, 放宽融资条件, 对具备上市条件的外向型企业, 支持其进入资本市场融资, 支持和鼓励有实力的外向型企业进入国际资本市场融资;第三, 完善国际市场保险体系, 政府通过优惠政策鼓励保险公司设立专门针对外向型农业的保险险种, 降低企业在海外的经营风险;第四, 完善税收优惠政策, 为农业对外出口提供通关便利, 同时减免出口环节的相关税费, 避免双重征税[7]。
参考文献
[1]孙作山.面向哈萨克斯坦的新疆外向型农业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硕士论文, 2010.
[2]孙加力.新疆外向型农业发展研究[J].新疆农业大学硕士论文, 2009.
[3]陈前恒, 张黎华, 王金晶.农业“走出去”:现状、问题与对策[J].国际经济合作, 2009 (2) .
[4]孙作山, 杨红.新疆外向型农业发展SWOT分析及对策[J].农村经济, 2010 (4) .
[5]孙长剑, 刘伟, 张梦.对新疆外向型农业发展的调查研究[J].金融发展, 2012 (12) .
[6]农业部新疆农业发展专题研究课题组.农业部新疆农业发展专题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8 (29) .
发展外向型农业提升农业生产力 篇8
关键词:农业经济结构;项目计划;改革创新;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 F320.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18.030
1农业经济管理研究现状
农业始终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国家对农业项目基金的投入增大、国家扶持政策逐渐优化,这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对于建设新型的农业经济体系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随着农业项目资金的扩大,一些地方部门在各个农业项目的资金分配与合理利用上随之衍生出一系列的问题。
农业经济管理,简单来说就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生产、分配、消费进行科学的、合理的组织与决策。从宏观的角度包括经济结构管理、生产布局与生产计划管理、资源管理(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现代农业经济管理仍然是农业管理中的首要问题同时也是薄弱环节,管理工作当中存在一些不合理、不规范的问题,影响了农业项目的建设质量与发展速度,有待于进一步的去提高完善。
2农业经济管理研究意义
经济管理对于农业来说是除了生产能力以外对农业的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农业经济直接关系到农业的基础设备能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关系着农业生产效率与农民的增收情况。合理的组织计划生产力,使人力、物力、资金更高效的被使用;合理的调节好生产关系,使广大农业劳动者更有激情的投入工作,产出更高质量的农产品。所以说做好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有利于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有利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和谐,对于国家社会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3农业经济管理中的问题分析
3.1农业平均生产力还不高,农民增收滞缓
3.1.1机械化水平较低 生产力低的主要原因来自于机械化水平较低,不仅仅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甚至不及我国经济环境下应该保证的农业需求。在我国的很多地方(多为偏远地区)传统的人力耕种依然是耕作的主要手段,人力与畜力当然远远不及机械生产。农业的科技创新无法广泛应用于农业技术,科研机构各大农林院校都开始有自己的创新发明,但这种创新发明仅仅被用作试验田中难以普及到更为广泛的地区。
3.1.2没有集约化的生产模式 土地不集中导致没有集约化的生产模式,单位面积土地占用的生产资料费用、生产成本费用及农产品的输出等是衡量农业集约程度的综合指标。从集体劳动按劳分配到土地承包制确实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一定时间内促进了农业生产。然而土地承包制并没有改善土地的集约化经营,农民没有集约化生产更能提高产量和收益的意识,他们对市场经济体系的认知有限。
3.1.3劳动力的转移 为了发展工业,我国一度实行“以农支工”的政策,当时很多的农民都被征用到工厂支持工业的发展。由于小农经济收入不高,很多农村的劳动力流向城市务工,导致农村没有充足的劳动力。此外,农民的社会地位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力。
3.2农业结构不合理,经济难达高效益
3.2.1国际农业结构变化的影响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多边的贸易体制和国际进出口政策都深受影响,新阶段的农业生产就要跳出原有的传统模式,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市场占有率。近些年来我国对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城乡统筹工作没有到位,农业经济整体规划工作也不充分。农村的市场经济发展缓慢。市场体系、社会服务体系、农业经营体系都发展的不健全,直接制约了农业总体经济的发展。
3.2.2农业市场化程度较低 农产品买卖没有形成市场化交易,起不到拉动经济发展的作用。我国农业市场化表现出来的是整体结构的不平衡与经济体制的落后,从资金到土地分配到农业现代化技术低于农业总体市场化程度。
3.2.3缺乏相应的社会服务体系 绝大多数地区,产前服务主要依靠供销社系统来进行生产线资料的供应,依靠国家农业技术部来提供培土、栽苗的技术推广,其他非国有组织提供的服务极少,还有缺少相应的信息服务体系,信息的不对称会间接导致人力物力的增加,农民一开始进入农业市场就存在盲目性,一些偏远地区交通信息都不发达,对于国家更新的政策项目都无法第一时间获知,这就导致了竞争的不公平性,不利于农村的和谐稳定发展。
3.3农业项目资金分配使用不规范
3.3.1各部门之间合作不协调,整合资金不到位 我国的农业项目基金需要经过申请、核实、审批等流程才能派发到农用项目申请人的手上,中间经历了多个不同的部门,从中央到地方还可能经历各地区政策不同的情况和地市级县级的审批流程。繁缛的项目资金分配过程很可能导致农民使用资金时有延误。
3.3.2项目规划不科学 现代农业发展基金通常一年为期,同时由财务部与农业部门共同协商确定。由于工程计划时间短、设计规划太仓促,项目很难在有序的环境下保证良好的质量,项目的资金效益发挥不完全。并且缺少合理的考评机制,项目实际的绩效不能真实完整的测量出来。
3.4农业管理缺少相关专业的人才
农业管理是一个冷门的专业,而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通常在毕业之后选择去科研所或农业相关对的政府机构工作,很少有人愿意回到基层去管理农业。而很多农业管理是需要回到基层去考察指导的,农民本身对于现代化农业的知识了解有限。
4面对农业经济管理中的问题提出以下策略
4.1 创新经营体制
涉及部门多,在分工不明确的工作中,又经常颁布繁琐的规定,经常进行各种检查,给农村工作者带来许多影响。从服务农业的角度来看,可以建立一个把畜牧业、农业、水利都包括的大农业局。
4.2 增多财政投入渠道
以现在的单一投资,要得到农民的经营权,建立农业园区,唯一的财政投入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必须发挥社会团体,企业投资农业的积极性,并且加大对农业企业的支持力度。建立投资程序和制度来发展农业项目投资。目前财政投入混乱,盲目投资多,一些地方资金投入大但收益很小,国家在投入资金中,缺乏科学论证项目实施过程,没有监督。发展农业离不开资本投资,方式不变化,很难建立现代农业。
4.3 创新农业科技服务的途径
4.3.1调动一切可调动的因素 传统农业依然存在,现代农业实体还没有形成的转折期,农业科技在农业科技市场作用力下的进展不大,转型期的工作需要由政府扶持并做好。
4.3.2改变科技服务范围 科技服务范围,不仅要传导新技术,更要将新的耕作方法,推进农机化,推行先进的理念。在农村劳动力短缺的情况下,不可能一个政策,农民工就回到农村。现代农业要摆脱传统农业的困境,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广泛使用,广泛应用机械,实现农业的发展。
4.3.3改革分配制度,调动各个部门的合作精神 改革分配制度,调动各农业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转变工作思想,积极工作。对于尚未满足工作需求的员工,允许一段时间的学习期,并在学习期达到相应的水平。此外,对农业人员还应进行资格鉴定,没有农业科学知识的人员应及时清除。
5结语
做好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课题。政府加大改革力度,各个部门间团结协作,会更高效地、更科学地进行全方位的农业经济管理,建立更好的农林经济体,为广大农民谋福利。
参考文献
[1]程漱兰, 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林万龙, 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研究[M]. 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3]吴象.中国农村改革实录[M].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李端,硕士,阿坝师范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工商企业管理与行政管理。
网络出版时间:2016-09-08 15:56
【发展外向型农业提升农业生产力】推荐阅读:
外向型农业经济10-23
外向农业07-26
外向型农业产业化研究综述doc11-10
外向发展08-05
发展导向型07-08
新疆发展外向型经济06-27
农业生产发展09-25
着力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10-24
发展生产农业机械化07-19
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