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向农业(共10篇)
外向农业 篇1
我国的农业发展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时期,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推动我国的外向型农业的发展, 是加快我国农业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 推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措施, 是促进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
一、外向型农业的特征及其独特意义
外向型农业主要是指在一个国家或者是地区通过进入国际市场, 借助国际分工来实现农业的再生产。外向型农业发展的出发点主要是在国际市场, 和国际市场进行生产要素和最终产品的相互交流, 通过国际市场来完成农业的再生产循环, 建立起符合国际市场的相应的生产结构、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等等, 形成具有国际规范的, 有利于相互交流的农业运行机制。
(一) 外向型农业的基本特征及影响
外向型农业的产业结构特征和主体农业有着很大的不同, 其自身的产业的特征主要有:
1、由国际市场的消费需求结构决定:
外向型农业的发展主要是根据国际市场上产品消费需求以及相应的结构模式来作为主要的依据, 国际市场上的农产品的消费需求结构决定了外向型农业的产品出口的结构, 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外向型农业产业发展重点并由此影响着主体农业的结构变化。
2、由比较利益的原则决定。
发展外向型农业最直接的目标就是进行更多的外汇收入, 主要依据的是比较利益的原则, 外向型农业的发展最主要的是拓展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产业, 这和主体农业当中所强调的不同的产品均衡发展有着非常大的不同。但是就目前来说, 在国际市场上的优势产业是在不断变化的, 因此外向型农业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要根据市场的变化作出及时的反应。
3、由国际市场的潜力决定:
外向型农业的发展是相对于整个国际市场来说的, 对于国际市场来说, 供需量会有一个限度, 但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 农产品以及相应加工产品的对外贸易上不存在着供求问题, 因此, 在国际市场中有着非常大的竞争潜力。这使主体农业的结构调整有巨大的拓展空间。
(二) 外向型农业的独特意义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外向型农业不仅仅是将农产品出口作为主要的目的的“创汇农业”, 更重要的是指按国际标准生产的、形成有国际竞争力、有高辐射力、高增值力的农业经济。即“外向型农业 (agriculture for export) ”:一国或一地区面向国际市场, 借助于国际分工来实现再生产的农业。其发展的出发点、立足点不是国内市场, 而是国际市场, 同国际市场进行广泛的生产要素和最终产品的双向交流, 借助于国际市场来完成再生产的循环活动;并建立起同国际市场需求变化相适应的生产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组织结构, 形成符合国际规范、有利于双向交流的农业运行机制和宏观管理体系。因此, 通过发展外向型农业, 有利于我们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优化资源配置, 从而促进我国农业日益与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的结合, 是我国农业落实可续发展观战略的具体举措, 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二、我国外向型农业发展的国际环境
深刻分析国际经济环境是发展外向型农业的重要前提。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 尤其是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状况是我国发展外向型农业的国际环境。
(一) 有利环境
1、传统的农产品贸易趋于稳定:
在未来的国际贸易当中, 粮食作物的需求量将会基本稳定, 而在水产品等产业上将会有着非常大的潜力。对于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和加工品来说, 将会继续在世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促进发展中国家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
2、农产品价格趋于上涨:
农业贸易的改革使得国际市场上的农产品价格上涨, 这对于出口国是非常有利的。
3、内部贸易速度加快:
发展中国家农产品内部贸易的发展将会加快。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分工的细致, 发展中国家的内部贸易发展将会更加深入。
(二) 不利环境
1、保护主义日益严重:
一些发达国家为了占据国际市场上有限的资金需求, 保护本国的农业生产, 在国际贸易当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不断地利用自身在科技、经济等方面的优势, 对于自身的农业产品进行补贴, 同时提高自身的关税限制其他国家农产品的输入。
2、集团化趋势明显:
农产品的贸易保护主义在一定的时间内是不会消除的, 不同的国家为了自身的利益, 会不断地建立贸易集团。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近年来全球化的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将强, 在世界范围内已经产生了竞争的局面。具体的表现主要有: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数量开始不断增多, 欧共体市场的建立不断地加速全球区域经济的发展, 北美自由贸易协议更是使得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立掀起了高潮。
3、农产品贸易结构升级:
随着世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 消费结构逐渐的从谷物和淀粉类转向了肉蛋类以及蔬菜类, 因此, 畜牧以及水产品的出口产值在农产品的出口比重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加工品的出口逐渐的取代了原材料的出口。而我国的农产品加工水平及保鲜技术与国际标准有一定差距。
三、我国外向型农业发展的国内条件
经济的全球化, 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之后, 对于我国的农业发展来说, 是巨大的机遇同时也是巨大挑战。
(一) 有利条件
国际化步伐加快:加入世贸组织是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 从长远的上看, 对于我国的农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不可否认的促进作用。随着我国经济不断与世界接轨, 对我国的农业产业调整有了更多的空间, 促进我国能够在区域内部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 不仅面对国内市场, 更多的是面对世界市场, 为给产品出口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我国的畜牧业、园艺业以及特色农业的必须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 建立起符合国际市场的需要的生产结构、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等, 极大地促进我国外向型农业的发展并由此促进主体农业的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与世界接轨, 我国按照相应的国际规则, 不断的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完善, 给以我国的企业很多的优惠政策, 从而促进国外资金和技术的引进, 对于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断地促进我国同其他发达国家在农业领域当中的合作交流。给外向型农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 不利条件
但是就目前来说, 我国的农业发展仍然处于传统农业发展的状态, 在整体竞争上优势较少, 出口的农产品在质量和生产方式上和国际市场的要求之间有着非常大的差距, 同时由于农产品贸易当中的技术壁垒的逐渐增多, 使得我国的外向型农业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
1、政府对于农业的扶持力度不够
同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农业生产的保护率是非常低的, 甚至是在长时间内处于负保护的状态。在我国的相应的农业保护措施当中, 除了对于粮棉油的补贴之外, 对于其他的农业则是没有太多的政策扶持。时间以来, 通过工农产业之间的价格差以及农村的不合理负担等, 使得农业的利润转化为工业生产的累积。在很多的情况下, 我国的农业在满足居民消费需求的同时, 还需要利用一部分的农产品来换取外汇来发展工业, 而不是为了农业自身的发展,
在外向型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要以国际市场作为导向, 不仅仅是要面临国外农产品的竞争, 同时还要面对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 发展外向型的农业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就目前来说, 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对于农业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是非常大的, 在不同的程度上对于本国的农业进行着不同措施的保护。发达国家在长时间内都给本国的农业发展提供非常多的补贴, 使得农产品具有非常强的竞争力, 在进行国际化政策指定的过程中又使得农产品处于主导地位。但我国对于农业的投入和支持是非常少的。我国的政府对于农业的投入同美国相比有着非产大的差距, 同世界贸易组织的其他国家相比也有着很大的差距, 使得我国的农业出口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
2、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比较低
我国人多地少, 土地经营比较的分散, 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的生产效率比较低, 化肥农药等现代化的投入比较少, 利用效率非常低, 在农业科技的开发投入相对其它的产业来说比较的少, 物质装备水平不高, 品牌更新换代和品质提高的速度非常慢, 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农产品种类非常少。而发达国家的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在资金、资源以及技术、营销管理等方面上都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 但是我国在这方面上是出于劣势的。就拿美国来说, 其耕地、森林等资源的总量和人均水平都在世界前列, 农业生产效率非常高。虽然美国的农业人口只有全部人口的3%, 但是却有着非常大的生产效率。美国作为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 由于其自身的农产品物美价廉, 因此很多的出口种类在世界上占据着非常大的份额。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 我国的农户与发达国家的大农场之间进行不公平的竞争, 使得我国的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有着非常大的压力。
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在落后状态的, 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非常低。农业生产中的专业化和细致分工的企业非常少的, 即使是先进企业, 规模也比较小的, 组织能力也是比较差的。我国的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基本上还是处于家庭联产承包制的状态, 农产品的经营规模小而且分散, 很难利用合理的生产方式进行生产。即使勉强采用了, 也因为没有达到相应的规模而收效甚微, 导致农民在进行生产和技术选择的过程中采用新技术的方式很少。同国外的大市场接轨的过程中, 由于小用户很难获得完整的信息而导致在制定决策的过程中有着非常大的问题, 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有很大的盲目性, 在国际市场竞争的过程中没有广泛的市场认可, 竞争力比较低, 很难进入到大的市场当中。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也面临着相应的问题, 组织化的程度比较低, 缺乏相应的行业内部竞争的协调机制, 使得我国的企业与国外的集团化企业竞争中有着非常大的劣势, 于是企业为了抢占市场, 采取低价销售的方式, 使企业的利润大大的降低, 甚至还导致很多的国家进行反倾销制裁。很多的农产品在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还只是停留在买卖关系的基础上, 没有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这使出口企业面临巨大的市场风险。
3、农产品质量与国际市场的要求不相符
发达国家利用环保、安全的名义设置贸易壁垒, 成为了我国农产品输出的严重障碍。随着世界各国逐渐的对进口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视, 对于农药残留、污染等等检测指标的严格限制, 检验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我国的农产品在出口的过程中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时常发生, 产生了巨大的损失。这种技术壁垒的产生同时还会引起连锁反应, 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很多的技术壁垒在本质上就是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和发展中国家的成本优势之间的较量, 虽然有着很多不公平的状况, 但是在很大的程度上也体现了我国的农产品在质量安全以及法律制定等问题上还有待完善。我国的农产品从进行生产和加工到销售等各个环节当中的标准化程度很低, 很多的综合性的标准化体系还没有真正确立;目前的标准和国际标准之间有着非常大的差距, 产品质量无法保证。近年来, 我国在农产品质量建设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 但还处于起步的阶段, 使我国的产品质量与国际市场要求之间还是有很大差距。
四、推动我国外向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在分析了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之后, 我们必须扬长避短, 充分利用国内外的有利因素, 克服不利因素, 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我国外向型农业的发展的建议对策。
(一) 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扶持力度
政府提供高效合理的政治制度是经济发展的有力保证。通过实践可以知道, 我国目前的农业管理机制的缺失已经成为了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要尽快的制定符合国际要求同时能够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从而促进我国外向型农业的发展。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对农业发展的政策, 实现农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实现管理、生产与市场脱节的体制, 统一生产和对外贸易政策, 将农业生产同外贸有机的结合起来, 完善我国的外向型农业发展的政策, 提高相应的行政效率和水平。我国政府需要增加对于农业科技教育的投入, 从不同的渠道增加在人力资源上的投资, 让农民抓住机会掌握相应的技术, 提高自身的素质。同时, 还需要不断地增加对农业信息体系的建设, 加强对于国外技术标准和法规以及应对技术壁垒措施的研究。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 同时从我国的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角度上考虑, 我国的农业政策首先是要增强透明度、调整相应的产业结构, 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
(二) 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程度
我国在进行外向型农业发展的过程中, 要将重点放在具有自身资源优势、专有技术、绿色无公害的产品领域。在资源上, 我国地幅辽阔, 有着特殊的土地和气候条件使得我国的农产品品质优于其他国家, 甚至超过了引种地。因此, 我国在发展外向型农业的过程中可以同具有优势的国家和地区的企业进行合作, 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增强我国的生产要素, 不断地促进行业竞争能力的提升。所以, 我国政府和银行要坚持在发展农业上作出努力, 从而发挥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其他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在绿色、无公害产品的方面, 我国要注重注意对环境的保护, 同时, 在全国进行环境的之力, 从而使得我国的外向型农业发展环境更加的优化。
(三) 依靠科技提高农产品质量
1、制定科研带动的战略目标:
将提高农业科研、生产综合实力作为主要的目标。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 加快我国的农业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 在“十一五”发展的基础上, 不断地完善和提高食品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植物生物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实验室的水平。同时, 有重点的建设实验室和研究中心, 通过加强对实验室和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 通过任务带动人才培养, 不断的提高我国的农业科技研究和开发的能力。
2、确定提高质量的具体目标:
要通过科学技术, 不断地改良农作物的品种, 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要。同时要充分的利用我国的科研力量, 加大对于农业的投入, 培养出具有优质、高效的品种, 同时还要加大从国外引进优良品种的力度。要严格的按照国际标准或者是客户要求来进行生产和加工, 做好产品的售后服务, 使得我国的外向型农业有着更多的市场发展空间。
3、以农业科技园为载体:
作为是外向型农业的窗口, 农业科技园是新技术开发和成长的重要途径, 加速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 是促进我国传统农业进一步改造的重要途径, 是我国农业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大力支持出口龙头企业, 尽快的实现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改造, 不断地提高企业出口产品的质量, 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益。同时要坚持以市场作为导向, 从现有的基础上开发农产品的相关开发, 促进我国的农产品发展向精加工方向发展;
4、必须注重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农业产业结构在进行调整的过程中需要将自然能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作为主要的原则, 在保护的过程中注意发展, 在发展的过程中注重保护, 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抓住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机遇, 优化林种结构, 将恢复和扩大植被的覆盖率同增加农民的收入有机的结合起来, 调动农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加大力度推行退耕还林, 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 实现最大的生态效益。
总之, 面对农产品国际贸易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实施外向型农业的发展战略是我国在新世纪加速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策略。我国的外向型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适应农业国际化和现代化的目标, 将国际市场的要求作为主要的前进方向, 将优势产业作为基础, 依靠县级的技术, 不断地提高我国的农产品出口的种类和质量, 提升我国外向型农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不断地发展我国的农业发展空间,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化的持续发展的外向型农业发展体系。将提高质量和利润作为主要目的, 增加我国的农民收入, 增加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从而促进农业产业升级, 依靠科技进步, 进一步的优化我国的农产品结构, 优化区域布局, 从而实现我国的农业结构调整。
摘要:外向型农业是加快我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推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措施。本文从外向型农业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出发, 全面分析我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 据此提出进一步推动我国外向型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外向型农业,问题,政策
参考文献
[1]程国强.《着力提高出口竞争力》.《国际贸易》.2004年2月
[2]朱允卫.《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国际贸易问题》.2003年11月
[3]祁春节.中国外向型农业发展模式与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 (4) :22-23
[4]姜丽.王生林.山东省外向性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 (5) :35-37
[5]万丽娟.黄小梅.浅议江西省发展外向型农业.中国渔业经济.2012年第1期.30卷
外向农业 篇2
一、农业农村概况
全市农村有个镇个村。年末,全市乡镇人口.万,其中农业人口万,占全市总人口.%;耕地面积公顷,平均每个农业人口拥有耕地.公顷,林地和水域约占全市总面积的一半。通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农业逐步从传统城郊型农业向现代都市型农业转变。年,全市农业总产值亿元,增加值亿元,农民纯收入元,同比增长.%,.%,.%.农产品种植结构逐步向优质高效和生态农业发展。全年花卉种植产值达.亿元,增长.%,目前花卉苗木已成为农业的新增长点。全年蔬菜总产量.万吨,增长.%;水果总产量.万吨,增长.%。生猪出栏量.万头,,增长.%;牛奶总产量.万吨,增长.%,水产品总产量.万吨,增长.%。
二、外向型农业发展现状和特点
据不完全统计,我市现有外向型农业企业家,其中,外资出口企业(包括“三资”企业)
家,内资出口企业家。经营范围涵盖种植、畜牧、水产、加工各个行业。企业大致分为“种养出口”和“加工出口”两种类型。与传统农业企业相比较,这些出口企业的显著特点是:具有较广泛的信息渠道和销售网络,经营方式灵活,生产管理规范,引进的技术和经营的品种新颖独特,是当地农业的亮点。部分企业规模较大、产业化程度较高、辐射面广,代表了我市农业的发展方向和现代化生产管理水平。这些龙头企业在拓展自营业务的同时,还充分利用自身实力和国内外各种销售渠道,为农户提供优良种苗、种畜,技术指导,开展产品加工、销售,有效地带动了当地农业生产,缓解了个体农户产品销路不畅和效益低下的问题。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年,全市家大型出口企业带动的农户达户,带动农户增收额为万元。平均每家企业带动农户户,平均每户增收元。而非出口型龙头企业平均每家企业带动农户户,平均每户增收元.相比之下,外向型农业明显优于非外向型农业。平均每家多带动农户户,多增收元。农产品出口已成为拉动我市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龙头企业已成为农产品出口的生力军。
在政府扶持下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农副产品出口呈逐年稳步攀升趋势。年全市农副产品出口总值为万美元,比改革开放初期的年增长倍,占全市农业产值的/。排除突发性因素造成的影响,我市农副产品出口年均递增率为.%
。年,按照国家海关总署和农业部的要求,农产品出口开始采用WTO统计口径+水海产品。按新口径统计我市农产品出口为.亿美元。
目前农业出口仍以传统初级产品为主,加工产品为辅。年,种养业产品出口占全市农产品出口总值的.%其中,园艺产品占.%;禽畜类产品占.%;
水海产品占.%;
深加工农产品占出口总值的.%。产品出口到个国家和地区。从出口市场份额看,亚洲地区占.%;美洲.%。欧洲.%,非洲.%;大洋洲仅为.%。继日本之后,美国已跃升为我市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第二大伙伴,仅次于香港。
为适应我国加入世贸后的新形势,外向型农业企业正加入主动调整的行列。企业对国际标准由过去的“惧怕—彷徨”转向“主动研究—科技应对”,朝着农业国际化的目标迈进。在出口门槛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企业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努力改进传统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顺应国际市场需求。年,欧盟大幅度提高花卉检疫标准,要求每克介质不能超过条有害线虫,使我市盆景出口受到严重打击,花都金星园艺公司一度中断了欧洲的盆景出口业务。
现在,该企业已找到应对措施,通过高温灭菌法对泥土消毒,并用药物喷洒植株,有效解决了线虫问题,恢复了盆景出口。**菜场也从肥、土、水、病虫害控制等方面入手,用生物技术开路,解决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问题,使蔬菜通过欧盟、美国,尤其是日本的苛刻检查,产品远销欧美、亚洲和大洋洲。荔枝出口过去一直受保鲜条件制约,令果农望洋兴叹,现在通过与科研机构合作,引进加工设备,采用定温杀虫,低温处理,恒温储运技术,使我市%的鲜荔枝出口到日本、澳大利亚、美国、和欧洲各国。对于今年即将放开的港澳冰鲜家禽市场,我市一些大型家禽出口企业也提前作好了准备。由于冰鲜市场的放开会影响毛鸡的出口数量,江村、火村等大型家禽出口企业正在向屠宰、分割加工、冷冻、熟食方向发展。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企业品牌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年,我市农产品注册商标可谓凤毛麟角,种植业仅有“花都菜”一家注册了商标,近两年,各地农产品注册商标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据不完全统计,我市名优农产品商标已达个,还有大批企业正在筹划注册具有本企业特征和产品特色的商标。
五、主要做法及经验
在利用外资发展外向型农业,带动地区经济增长方面,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第一,抓好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年开始,市委市政府作出扶持个龙头企业和兴办个现代化农业示范区,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不分所有制,只要有实力、有带动能力,经考评合格,就给予一定的资金、政策扶持。各区、县级市也采取了相应的配套扶持政策。资金投入按三个:配套,即:市政府投入,地方政府投入,企业投入,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仅-
年两年,全市各级投入扶持龙头企业和现代化建设的资金达.亿元。加入世贸后,按照WTO的有关文件要求,调整了相应的扶持政策,将资金主要投向基础设施、环保配套、科研开发、市场信息等方面。目前我市重点扶持的家农业龙头企业当中,有家是农业出口创汇企业,其中家是外资企业。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农户的养殖技术和产品档次,使农产品出口品种、数量、质量不断提高。
第二,调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与产业结构。根据市场需求调节生产,同时根据实际,因地制宜建设了一批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商品基地,促进了区域布局的优化。在产业结构上,重点发展优质谷、蔬菜业、林果业、花卉园艺业、畜牧业、水产业、种子种苗业和观光休闲农业等七大主导产业,着力优化农产品品质结构,大力培育和树创农业品牌,建立了一批无公害、绿色食品基地,发展了一批具有特色的观光休闲农业。在农业结构调整中,适度调减粮食、糖蔗种植面积,扩大花卉、蔬菜和水产等经济作物的生产规模,使全市农业的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下降到%,畜牧水产业产值比重上升到%。第三,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农业现代化。重点抓三方面的工作:一是种子、种苗工程建设,积极引进优新品种,加快优良种苗的繁育,从源头上控制和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年至今,我市从国外引进了大量的优良品种,其中花卉种,蔬菜多种,水果多种,禽畜品种多种,食用水产品种种,林木种,其他农作物种。优良种苗的引进有效地提高了农产品品质,增加了适销对路品种。二是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把科研体制改革与推广农业科技紧密结合起来,使新品种、新技术得到迅速推广;农户的种养技术水平明显提高。三是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建设,从年开始,市政府投入万元建成了广州农业信息网,为农户和企业提供农业信息,极大地增强了政府的协调服务功能。农业信息网开通运行至今,已发布农业政策法规、农产品供求、价格、科技、市场研究分析等信息近万条;年底开通运行广州农业电子商务网后,更进一步拓展了农产品交易渠道。近期举办的“第二届网上荔枝节”,开发了荔枝生产、购销、消费的综合信息平台,直接为荔枝销售寻求国内外市场,有效地解决了荔枝丰收后可能出现的“果贱伤农”问题。科技进步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四,加强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年,我市就成立了无公害蔬菜监测中心,建立了个市级检测站,形成了全市无公害蔬菜监测网络,实行生产环节到流通环节全过程的检测监控,并逐步建立了蔬菜残留农药抽检制度,每年抽检蔬菜样品万多个。年又成立了市农业标准化监测中心,市财政投入上千万元,配置了先进的检测设备,并完善机构充实人员,对全市菜、畜、禽、果、鱼、奶、食用菌七大类上市农产品开展安全卫生质量普查。到目前为止,我市已先后建立了种子种苗、蔬菜、花卉、饲料、肉类、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业环境等各类监测机构。同时建立健全了市动物检疫监督所,进一步完善了动植物检疫监测网络。由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也关系到我国加入WTO后,农产品走向世界的前景,市政府已将标准化工作纳入我市农业发展“十五”计划的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在今后工作中,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监测工作仍将是我市农业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
第五,实施名牌战略,提高产品竞争优势。在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我市农业企业积极参加全国性农业博览会、商品交易会,参加省市、全国性的评比、评奖活动,争取无公害产品和绿色食品认证,努力创造名牌产品。同时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宣传我市农副产品,树立品牌形象。创造品牌效应。迄今为止,已先后有多种农产品获国家、农业部、省市级名优产品称号,家企业获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证书,个农产品获绿色食品合格证书。还有种名优产品注册了商标。名牌产品的示范效应和知名度有效地带动了地方经济贸易的繁荣。
第六,扩大对外宣传,加强招商引资。省市政府近年来多次举办农业招商会、项目洽谈会和各种形式的展销会、博览会;各级地方政府也利用地理资源优势适时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丰收喜庆活动,扩大农业对外影响,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年我市农业对外招商局洽谈会吸引了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客商前来洽谈。签约项,合同利用外资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多万美元。
截至年,全市农业利用外资项目累计达个,合同利用外资.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来我市投资农业的国家、地区和国际金融组织已扩大到个。
在招商方式上,我市主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放吸引外资。具体做法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加强对外联络,为基层穿针引线;、以友荐商,以商引商。;、发挥宣传媒体作用。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做专题和专+报导,宣传投资政策、投资环境;、制作农业VCD光碟,投资指南和招商项目册;、在网上发布招商洽谈信息,吸引海内外客商前来参观、洽谈。通过广泛招商引资,有效地解决了农业发展的资金缺口问题,对开发当地资源,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和扩大农产品对外贸易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四、存在问题
我市外向型农业近年来发展较快,但亦存在着不足和问题。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这些问题将更加尖锐地表现出来,如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将导致我市农产品出口下滑的趋势。目前我市外向型农业面临着以下困难:、出口产品价值偏低,深加工产品开发力度不足。出口主要是鲜活、初级产品,产值相对较低。加上全球气候偏暖,产量上升,竞争加大,价格持续走低,影响了创汇收入。今年荔枝获得大丰收,总产量超历史最高水平,但价格却大幅下跌,优质荔枝糯米糍、桂味下降至元/公斤左右;蔬菜批发价约元/公斤,比去年同期下降.%,社会零售价约.元/公斤,比去年同期下降%;瘦肉型肉猪.元/公斤,同比下降.%;白鸡均价.元/公斤,同比下降.%。牛奶价格也有所下降。上半年,农产品价格整体下降,使农民种养收入减少,出现增产不增收的现象。此外,加工产品出口比重偏低,附加值低,也是出口增长缓慢的原因之一。、技术壁垒越来越高。近年来,发达国家不断修改农产品准入标准,提高技术壁垒,使我市大宗出口产品禽畜、蔬菜、花卉盆景等受到严峻挑战。自从欧洲提高盆景检疫标准后,我市盆景出口大幅下滑;禽畜出口因海外媒体大幅渲染禽畜疾病,造成消费者恐慌,出口数量减少。水产品出口香港,过去凭收货人认可书放行,但年月日起,香港采用欧盟水产品进口标准,大幅提升技术检测指标,仅抗生素、细菌检测两项,就有%的产品不合格。最近,蜂蜜产品也因欧盟倍提升药物残留检测指标而遭遇出口困难的尴尬局面。由于提高农产品准入条件符合消费者愿望,又能有效限制进口,因此,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求助于技术壁垒,在本国农产品丰盛时,提高检测指标,遇到农产品短缺时,才对检测指标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政策。据增城汉华菜场反映,蔬菜出口日本,要通过的检测指标多达项。这种情况表明:改善生产环境,严格控制种子、土壤、水肥、药物残留等,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保鲜储运技术有待提高。目前我市农产品出口主要依赖亚洲市场,拓展远洋市场的障碍之一是保鲜、包装、储运不过关。据了解,蔬菜出口到欧美等国家,因腐烂造成成本上升的情况较为常见,而且损失比例由收货方自报,增加了出口的难度;荔枝保鲜技术虽有突破,但成本较高,天的保鲜期对远洋运输仍显仓促,不能解决大批量出口问题。只有进一步降低成本、延长保鲜期,解决保鲜储运和农药残留问题,才能使我市拳头产品有更大的出口创汇空间。、出口主体实力不强。农业“三资企业”和私企出口在某省是异军突起,占农产品出口的.%,而在广州仅占.%,总体实力相对较弱。大多数民营企业不能自己出口的原因是:缺资金、缺外贸人才、缺市场、缺信息,出口量小,没有形成规模,无法“走出去”竞争,因此,只能较多地依赖外贸公司代理出口。
五、设想与建议
我国加入世贸后,一方面,按照市场互换原理,近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将对我国农产品提供市场和准入机会;另一方面,主要发达国家凭借自身的经济技术优势,制定苛刻的技术标准来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出口,能否抓住这个机会,趋利避害,提高国际市场份额,主要取决于我们的农产品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和信息渠道的畅通。为此,提出以下建议:、优化品种、品质结构,从源头上控制和确保农产品质量。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在稳定和扶持传统出口产品发展的同时,加快调整出口产品结构。积极引进国外新品种、新技术,加快优良种苗的繁育、开发工作,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因地制宜地发展具地方特色的优、稀、特、品种,适应不同国家、不同层次的消费者需求。、加强农产品出口基地标准化建设。农产品出口主要实行产地检验与口岸查验相结合的检疫制度,因此,生产基地环保和标准化建设就成为提高产品质量的关键。没有一定的生产规模,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较强的资金和技术实力,出口质量就没有保证。个体农户因资金技术有限,很难对种养产品实行严格的技术监控和生产设备更新;一些龙头企业的生产基地也未达到环保和标准化建设要求,这是造成农产品出口质量极不稳定的重要原因。政府有必要安排基地标准化建设专项扶持资金,支持企业配备完善农产品检验检测设备,加强基地标准化建设,通过增强企业竞争力来提高产品竞争力;以基地示范效应带动农户朝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尽快建立完善标准化体系。农产品出口屡遭国际市场“红牌”的事实表明,在卫生安全技术方面,我们有不少标准还没有建立起来,已有的标准与国际标准差距较大,不适应国际市场的新形势。当务之急是建立一套完整的标准化体系,制定各行业农产品品质标准,加强对生产过程各项指标的监控,尤其是产品上市质量监控,以国际化标准来规范出口企业的生产行为。鼓励企业和农户采用中草药、生物技术防治病虫害,减少农药残留,实现绿色环保和无公害生产,提高我市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政策资金适当向出口企业倾斜。出口企业一般具有较强的生产能力、国际销售网络和产品竞争优势,代表了我市农业的发展方向和现代化管理水平;在国内农产品市场饱和的情况下,出口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外向带动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战略,对提高农业综合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政策资金上适当向出口企业倾斜,是政府对农业发展的导向性指引,它肯定和鼓励农业朝国际化标准迈进,参与国际竞争,同时也为广大分散的个体农户树立了一批以质量效益取胜的先进典型。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业出口企业的扶持力度,设立出口基地专项资金,对出口创汇在万美元以上的农业企业,在基地环保卫生设施建设、出口技术环节攻关、出口市场开拓、外贸人才培训等方面给予适当扶持。重点扶持有自营进出口权的龙头企业,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同时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培育,形成梯队出口的强大后劲。利用外向型农业企业的市场效应、科技效应和管理示范效应带动我市农业跨上新台阶。、加强对农产品深加工的扶持,提高产品附加值。对有潜力走向国际市场的名优特新农产品加强保鲜加工处理,解决大批产品短期集中上市问题。大力发展冷冻加工、脱水处理、生物发酵和真空包装技术,集中力量进行难点技术攻关,改善加工储运条件滞后的局面。把水海产品深加工项目列入“十五”开发计划,增加创汇品种和创汇值。、发挥企业、农业信息网和行业协会的市场开拓功能。政府应支持龙头企业在本市、国内和境外建立直销连锁分店和销售网络,拓宽销售渠道。同时,利用信息网络四通八达、方便快捷的优势,及时向生产出口企业和农户发布国际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农产品进出口政策信息;此外,行业协会自行解决行业问题和开拓市场的功能不可忽视。行业协会可直接向各级政府部门反映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可对外抗议某些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壁垒,传播企业的呼声。政府有必要引导和发展行业协会,利用协会纵横沟通的业务网和行业信息去拓展海外市场,缓解企业自身实力不足的矛盾。、建立激励机制。对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在招商引资和农产品出口方面成绩突出的农业企业和个人经营者给予政策扶持,在财政、贷款、技术咨询和服务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对在农产品出口创汇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与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加强农业外经协调和服务工作。要从提高农产品档次,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大局出发,安排一定的专项工作经费投入农业外经贸工作,以便农业外经部门能够及时收集企业利用外资和外贸出口情况,会同市外经贸局、工商局、海关、动物检验检疫部门,做出恰当的情况分析预测,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同时方便联络各国商会,开展贸易交流合作,协调指导全市农业外经贸工作的开展。
外向农业 篇3
对俄境外农业合作稳步推进。“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黑龙江省各地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发展境外粮食种植、畜牧养殖,境内利用综合保税区保税和免配额管理政策,把境外农产品运回加工再外销,有力促进了境外农业合作的迅猛发展。同时积极协调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放宽政策,提供服务,为境外粮食返销提供政策支持。今年,全省对俄境外粮食返销44.5万吨,同比增长3.9倍。其中大豆返销35.5万吨,占返销粮食的80%。争取国家政策支持,为9家对俄境外农业企业申报了国家农业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预计可获农机购置补贴资金800万元。
农产品出口基地持续发展。组织召开“梅里斯区现场推进会”,以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圆葱出口基地建设典型为引领,加快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步伐,重点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备案”、“出口企业+基地+备案”和“互联网+基地+备案”等发展模式。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圆葱出口基地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为扩大地产农产品出口创造了有利条件。省农委联合黑龙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为5家出口基地办理了登记备案手续。目前全省农产品出口基地面积已达400万亩,比上年增长11.1%。
大力开辟农产品国际市场。组织参加了“2016韩国国际食品博览会”、“莫斯科国际食品展”,参加省政府“香港经贸交流活动”,组织开展了绿色食品推介洽谈活动。参展企业共与外商达成贸易合作协议16项,贸易额1.2亿美元,进一步拓展了黑龙江省农产品的国际市场。
哈尔滨市发展外向型农业的思考 篇4
一、哈尔滨市外向型农业的现状
近年来, 哈尔滨市外向型农业占农村经济的比重逐步增加, 在农产品贸易、引进外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劳务输出等方面取得了有效的拓展和延伸。全市建立了一批高起点的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 年出口水稻、玉米、大豆150万吨, 占粮食作物的10%。通过扩大开放, 引进境外投资, 一些国际知名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 如“统一”、“旺旺”、“顶益”、“瑞麦”等公司纷纷落户哈尔滨市。
二、哈尔滨市外向型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农业利用外资整体水平不高
哈尔滨市农业利用外资规模偏小、增长不快, 对农业经济发展带动作用不强。2002—2009年, 哈尔滨市农业引进国外资金每年都在3000万美元左右, 与其他副省级城市比总量不大、规模偏小、增长势头缓慢。在2008年农业境外投资项目中, 只有一个项目总投资规模接近3000万美元, 利用外资水平与哈尔滨市农业经济在全国所占比重极不相称。
(二) 农产品出口量较小, 结构不尽合理, 产业外向度较低
哈尔滨市粮食、畜产品出口量占全国的份额较低。2008年全市农产品出口额仅为1.56亿美元, 农产品出口额不足全市出口商品总额的1%。农产品出口仍以原料级、传统产品为主, 出口的玉米、大豆、谷物、猪肉、蔬菜等初级农产品约占95%以上。产品档次低、附加值低, 特色产品、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少, 并且在包装、保鲜、储藏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农产品优质率、商品率和创汇率都不高, 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哈尔滨市农产品的国际市场定位, 影响国际市场竞争力。
(三) 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规模不大, 品牌意识不强
哈尔滨市农产品年出口额超800万美元的龙头企业只有雀巢、正大、哈高科、高泰等少数几家, 大连市年出口额超千万美元的龙头企业就有24家。而且哈尔滨市一些龙头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技术水平较低, 加工、生产能力不强, 产品科技含量不高, 缺少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机制等问题。有些龙头企业还没有与农户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结机制。农产品的品牌效应不强, 缺乏品牌整合及名牌产品的强势效应, 出口农产品的国际知名度不高。
(四) 外向型农业发展环境滞后,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较慢, 道路交通、供水供电、通讯条件相对落后。各级主管的职能部门之间缺少沟通与协调机制, 办事效率不高,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向型农业的发展。另外,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农业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渠道较窄, 农产品市场流通和信息网络不健全, 缺少发展外向型农业的平台和载体, 组织、协调和管理不够。
(五) 外向型农业的科技含量不高, 人才匮乏
哈尔滨市外向型农业的科研及科技推广经费投入不足, 技术服务体系尚不完善, 有时造成科研与应用的脱节。农业科技人才和外贸人才相对匮乏, 一些既精通外贸知识又懂经营会管理的专业人才不愿置身于县级以下的农业企业, 使新技术应用推广受限, 也导致出口农产品科技含量较低, 产品难以上档次, 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
(六) 外向型农业的抗风险能力较弱
哈尔滨市农产品出口渠道狭窄, 主要集中在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周边国家。出口市场的过于单一, 致使农产品贸易多元化程度较低, 一旦主要贸易伙伴设限或提高进口农产品的标准, 极易导致贸易受阻。2005年欧盟对哈尔滨市高泰公司在内的中国5家草莓出口企业进行的反倾销调查, 虽经我方积极应诉, 但最终欧盟还是要求高泰公司以最低限价方式在其市场销售。
三、哈尔滨市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的对策建议
(一)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提高农业利用外资整体水平
把招商引资工作放在首要位置, 从哈尔滨市实际出发, 树立引大资金、招大项目的思路, 加强农业利用外资项目的谋划力度, 完善农业利用外资项目库, 定期发布重点招商项目, 完善并宣传哈尔滨市外商投资优惠政策和招商引资激励政策, 建议市政府对外资投向哈尔滨市农业项目超过一定规模的给予一定比例的配套资金或一定数额的风险资金投入。采取以农业龙头企业招商、农产品展示展销招商、农产品出口招商、农产品基地建设招商等多种形式, 有效拓宽农业引进外资渠道。
(二) 扩大出口规模, 改善产品结构, 提高产品质量
建议哈尔滨市农业主管部门围绕玉米、水稻、大豆、特色蔬菜、畜产品、山特产品等优势产品, 制定出口农产品重点导向, 各区 (县) 应依据自身优势, 构建各自的农产品出口重点基地, 形成特色, 独具优势, 如尚志重点发展浆果产业, 市郊重点发展蔬菜产业。在增加出口品种和数量的基础上, 改善产品的出口结构, 扩大精深加工、优势特色农产品的出口, 努力提高出口农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 延伸出口产业链。在加工、包装、保鲜、储藏等环节提高工艺水平, 达到出口标准。增强哈尔滨市农产品国际市场营销能力, 拓宽销售渠道, 拓展农产品出口空间, 增加国际市场占有率。
(三) 扶持壮大龙头企业, 打造更多名牌产品
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 围绕哈尔滨市农业优势主导产业, 集中力量重点扶持一批规模较大、带动能力较强、成长性较好的外向型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积极探索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使其形成更高层次组织形式的经济共同体, 推广“订单农业”, 推行“公司+经济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强化龙头企业的诚信意识, 提高合同履约率。实施名牌牵动战略, 通过采取政策扶持、资金倾斜、典型引导、展会展示、媒体宣传等措施, 着力培育和塑造一批闻名国际的知名品牌。
(四) 加强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
要根据各区 (县) 资源优势, 充分利用哈尔滨市现有的国家、省、市三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特色产业基地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良好的基础条件, 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 完善基础设施, 通过园区土地连片规划, 扩大现有生产基地规模, 整合建设一批高水准的外向型农产品种植 (养殖) 基地, 发挥土地的最大效用。同时, 强化管理和综合服务, 发挥其辐射、带动功能, 使其成为外商投资的聚集地。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工程, 普及农业标准化知识, 在生产管理、包装、运输、检测等方面与国际接轨, 建立一套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为核心的先进、完整、规范的农业标准化生产经营体系。
(五) 改善外向型农业的发展环境, 构建完整的服务体系
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改善哈尔滨市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 提高土壤地力, 加强灌溉水、土壤和农业投入品的综合治理, 加强农业污染源控制, 加强规模畜禽养殖场无害化处理, 加快农村绿化美化, 积极探索废弃物综合利用, 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优化投资环境, 为农业扩大对外开放创造条件。各级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发展外向型农业的引导, 制定规划目标、扶持政策措施, 加大行政推动和服务工作力度。外向型农业不仅要吸引外资, 拓宽国外市场, 更需要有外向型的发展环境, 发展无止境, 服务无止境。要建立健全外向型农业协调机构和工作目标责任制, 建立相关部门参加的农业扩大对外开放联席会议制度, 商务、农业、畜牧、海关、工商、质监、检验检疫、金融等部门协调联动, 建立一体化服务机制, 明确分工, 落实责任, 定期沟通, 密切配合, 共同推进。大力发展为外向型农业服务的经济合作组织, 不断提高外向型农业的组织化水平, 将同类产业和产品加以整合, 组建大集团参与国际竞争。
(六) 依靠科技进步, 充分挖掘发展外向型农业的内在潜能
充分发挥哈尔滨市农业科技资源优势, 提高外向型农业科技水平。农业和科技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外向型农业人才的培训, 通过组织专家到基层进行专题讲座, 定期选送从事外向型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到高校培训、向县 (乡) 科技文化活动站提供相关书籍、网络咨询指导等多种途径, 加快培养一批懂经济、懂法规、懂管理、懂外贸、懂外语的复合型、外向型、事业型的适应外向型农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 提高农民的专业技能和科技文化水平, 提高哈尔滨市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摘要:哈尔滨市外向型农业存在利用外资整体水平不高, 农产品出口量较小, 结构不尽合理, 产业外向度较低, 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规模不大, 品牌意识不强, 外向型农业发展环境滞后,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提高农业利用外资整体水平, 扩大出口规模, 改善产品结构, 提高产品质量, 扶持壮大龙头企业, 打造更多名牌产品, 改善外向型农业的发展环境, 构建完整的服务体系, 依靠科技进步, 充分挖掘发展外向型农业的内在潜能, 以促进哈尔滨市外向型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哈尔滨,外向型农业,利用外资,科技进步
参考文献
[1]苗永山.黑龙江省发展外向型农业取得的成绩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1) .
[2]王淑娟.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经营制度创新的深层障碍与现实途径[J].学术交流, 2009 (12) .
外向农业 篇5
交流材料
着力规模突破 推进高效农业
宝应县农林局
我县是国家首批生态示范区、中国荷藕之乡、国家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示范县。近年来,我们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积极发展高效外向农业,已取得一定进展。今后,我们将以高效农业的规模化为突破口,实现高效农业由点到面的跨越。
一、我县高效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目标
近年来,我县因地制宜,发挥特色,积极实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030元,比上年增长12%,农业增加值增长7.8%。已经形成粮油、棉纺、荷藕蔬菜、畜禽、水产、林木花卉六大产业,建设了高效农业“一区六园”,泾河西瓜、有机稻米、荷藕种植、特色花卉、规模养殖等成为全县高效农业的特色产品。通过重组联合、外资嫁接等措施,着力延长产业链条,培植农产品加工企业群体,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己在荷藕、林木、生猪、粮食、棉纺等产业形成较为厚实的产业群;通过建立和完善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发展订单农业,订单农产品基地面积稳定在30万亩以上;重视做好农产品流通工作,到大中城市设立直销点和专卖店,加快农产品进超市步伐;着力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今年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0个。
根据新时期发展现代高效外向农业的要求,我县确定了“十一五”期间高效农业发展总体目标:高效农业规模每年扩大5%以上,年均新增亩效益2000元以上的高效农业种植面积2万亩;畜牧业规模养殖比重年均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农业增加值年均新增1.5亿元左右。
二、高效农业建设的重点及规模要求
根据《宝应县高效农业十项工程和“六大”产业发展计划》,种植业方面,今后一阶段将重点发展15万亩水生蔬菜、5万亩特经(西瓜)栽培、50万亩水稻轻型栽培、万亩精品苗木花卉、50万头生猪规模养殖、500万只家禽规模养殖、10万亩有机农业,着力推进粮油、棉纺、荷藕蔬菜、畜禽、水产、林木花卉等六大产业。
1、扩种15万亩水生蔬菜。荷藕是我县的特色产业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我们将扩大种植武植2号、鄂莲4号等荷藕新品种,境内荷藕面积稳定在10万亩。做大做强国家级龙头企业荷仙集团,充分发挥其在农民增收和结构调整中的辐射带动作用。以省级莲藕协会为依托,加强行业自律,实现荷藕行业的最大效益。水芹、慈姑、芡实、菱角、茭白等水生蔬菜深受消费者青睐,在市场上十分走俏,我们将鼓励农民扩大种植,面积发展到5万亩。
2、扩种5万亩特经(西瓜)。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十一五”末,全县特种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发展到5万亩,亩产效益0.8-1.0万元,产值达8亿元,农民收入的8-10%来源于特种经济作物的种植。实现种植规模化,栽培设施化,种类多元化,品种优质化,生产无公害化,模式高效复种化。积极招引外资,鼓励多元化投入,14个镇规划落实1-2个0.8-1.5万亩的特种经济作物种植基地,基地80%的面积要实行设施栽培。推进成立西瓜、马铃薯、辣椒、草莓、食用菌等多种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依托加工企业,通过加工,延伸产业链,推动特经的壮大。积极发展泾河西瓜生产,通过叫响“金禾”牌、引进新品种等措施,扩大发展棚室西瓜1万亩。
3、50万亩稻麦轻型栽培。通过大力推广轻型栽培,实现亩平节本增收80元。去年,我县插秧机已达352台,今年计划新增300台,确保总量700台以上,机插秧面积15万亩。我县曹甸镇机插秧合作社已拥有插秧机100余台,实行购种、育秧、插秧、治病防虫一条龙服务,农民和机手获得了双赢。该合作社的经验做法,中央电视台作了专题报道。我们将结合新增计划的落实,同步新发展一批机插秧合作社。近年来,我县积极推广超高茬麦套稻新技术取得了成功,今年将进一步扩大面积。经过2-3年的努力,全县将实现麦套稻面积25万亩,机插秧面积20万亩,水直播、抛秧等面积5万亩,全面告别手插秧。
4、万亩精品苗木花卉。我县是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绿化造林工作基础较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档苗木的市场需求量不断扩大。我们将以黄塍镇为重点,建设2000亩高档园林绿化苗木生产基地;以玫瑰园为主体,建设高档花卉生产基地2000亩;以曹甸、安宜等镇为带动,建设2000亩高档乔灌木生产基地。通过基地辐射带动,全县发展精品苗木花卉1万亩。
5、50万头生猪规模养殖。我县台商独资兴办的兴泰农牧公司,集种猪繁育、优质猪饲养与加工为一体,年加工屠宰能力可达60万头。我们将以该公司为带动,积极发展生猪规模养殖,采取宣传发动、政策扶持、典型示范等措施,突出抓好规模养殖企业、养殖小区、专业大户和专业村。今年计划培植万头以上生猪养殖小区1-2个、千头猪场30个、百头以上养猪大户1000个,全县生猪规模养殖达20万头,2010年生猪规模养殖达50万头。
6、500万只家禽规模养殖。我们将以建成省级畜牧业标准化示范点为目标,引进推广扬州鹅、佳禾黄鸡、肉鸽等良种畜禽,普及扬州鹅饲养管理、蛋鸭高产养殖、种草养鹅、稻鸭共作等新技术、新模式,不断提高家禽生产水平。发挥县鹅业协会、鸽业协会的功能作用,由单纯的组织生产、信息交流向种苗供应、流通销售、生产加工等方面延伸,增强协会的自我服务能力。重点培育水禽主导产业,沿湖区的镇突出发展蛋、肉鸭生产,沿运腰部的镇重点发展种草养鹅,每个镇每年培植1-2个10万只以上的水禽养殖专业村、3-5个万只以上水禽养殖大户。着力推进规模经营,培植一批年饲养量在50万只以上的水禽生产大镇,全县新发展万只以上养禽大户200个、千只以上养禽大户600个、百只以上养禽大户1000个,家禽规模养殖达500万只,占全县饲养量的60%以上。
7、10万亩有机农业。我县获准进入转换期的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已达4.6万亩,涵盖12个农产品,去年我县已被批准为全国首家有机食品基地示范县。今年,我们将围绕“十一五”期间发展10万亩有机农业这一目标,以生态县创建为抓手,重点抓好宝应湖有机农业开发区建设,该园区总面积120平方公里,核心区80平方公里,规划建设高效水产养殖、生猪良种引繁、有机稻米种植等8个示范区,去年该园区已被批准为省级园区。我们将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完善园区基础设施,为承接项目建好载体;打响省级园区这一金字招牌,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尽快引
进一批体量大、带动力强、附加值高的农业项目落户园区。同时,积极开展“二清二改一绿”活动,着力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抓紧搞好沼气建设,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三、多着并举推进规模化生产
目前,我县高效农业发展计划己与各镇区反复对接,并以政府文件的形式正式下达,各镇也按照建立“百村万户示范点”的要求,建设“一乡一品,一村一业”,把计划分解到,落实到村、片和企业。今后一段时间,我们将重点围绕五个方面推进高效农业的规模化。
1、发挥自身优势推进高效农业。我县水网密布,水面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我们将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大力发展“四水”(优质水稻、水产养殖、水生植物、水禽饲养)产业,努力把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在十项工程中,优质水稻方面,有15万亩有机农业发展工程;水生植物方面,有15万亩水生蔬菜工程;水禽方面,有500万只家禽规模养殖工程。为扩大种植优质水稻,我们将以宝应湖有机农业开发区为载体,在发展有机稻米上求突破。在重点抓好宝应湖农业开发区有机稻米种植的同时,还要求各地加快发展有机食品,目前全县已建成36个有机食品基地,总面积5.6万亩。
2、开展农业招商推进高效农业。我们坚持将以农业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多渠道筹措资金,实行“客商投资、民资注入、项目扶持、政策激励”四轮齐转,缓解投入不足的问题。以宝应湖有机农业开发区为基地,打响省级园区品牌,积极争取“海峡两岸(扬州)农业合作实验区”项目,专题举办推介活动,广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
3、实行龙头带动推进高效农业。我县现有市级龙头企业4家,省级4家,国家级1家。我们将注重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不断加快发展高效农业。宝泰米业公司引进泰国成套设备,严格按标准化进行生产,年产优质稻米10万吨以上。我们将进一步引导该企业建立生产基地,推行订单农业。推进荷仙集团 “企业+基地+农户”的运作机制,加强与农民的利益联结,调动广大农民种藕积极性,使宝应人年种藕面积在20万亩以上。
4、实施科技创新推进高效农业。我们将突出品种的改良和更新,着力实现农业增效。畜禽养殖业方面,加快生猪品种改良步伐,建立以家畜改良站、苏太猪扩繁场、母猪规模养殖场为主体的良种繁育体系。我县苏太猪扩繁场是省级扩繁场,栏存原种苏太母猪近600头,生猪良繁体系建设已经达到了“种猪优质化、生产程序化、扩繁网络化”的要求。通过引进台湾王将农牧场在我县创办兴泰公司、新上生猪产业化项目,不但引入了项目、资金和管理,还引入了优良的生猪品种,杜洛克、大白、长白等种猪在国家农业部种猪测定中独占鳌头。目前,我们正在大力推广“兴泰”二元母猪,力争通过2-3年的努力,实现母猪二元化、肥猪三元化的目标。我县水禽业拥有得天独厚的品种资源优势,在积极发展高邮鸭、扬州鹅等特色品种的同时,将不断引进和推广优良家禽品种,进一步提高全县家禽良种覆盖率。
5、搞好典型示范推进高效农业。经过这几年的培育,我县出现了不少畜禽规模养殖大户,这些大户在发展高效农业中发挥了较好的示范作用。今后,我们将侧重于农技人员“双带”建设,侧重于种养大户的培养,通过大户带动千家万户。
何为性格内向与外向? 篇6
我是一名初二学生,平时不爱说话,怕跟人交往。同学们都说我清高,对我敬而远之,我感到很苦恼。老师在评语中说我性格内向。我想请教一下:什么是性格内向和外向,我的苦恼是否与此有关?
赵南萍赵南萍同学:你好!
你所提出的性格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一般说来,性格指个人稳定不变的特有品质。每个人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每个人的性格也各不相同。习惯上人们将性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下面简单向你介绍一下这两种性格的特点。
内向型性格为安静,不爱交际。孤独沉默,常做自我检讨,喜欢书胜于喜欢人。除非和亲密的朋友在一起,否则总是独处。做事喜欢提前计划,“三思而后行”,不相信一时冲动。把每天的生活安排得有条不紊,喜欢有规律的生活方式。可以让人信赖,但经常有悲观情绪。
外向型性格为好交际、喜欢聚会。有很多朋友,希望与人交流。不喜欢独处。渴望兴奋,能抓住机会,好凭一时冲动行事。喜欢新事物,交新朋友,无忧无虑,开朗乐观。但有时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在现实生活中,完全内向型或完全外向型的人不多,一般人的性格往往内向和外向两者兼之,只不过倾向性有大有小。根据你信中的说法,你性格中的内向成分多一些。
其实,内向性格和外向性格在一定范围内没有好坏之分。不能认为自己是内向型性格而自卑。一个人性格的形成要经过很长的时间,并受父母、家庭、学校、老师和同学的影响,要想改变自己的性格比较难,但是你已是中学生了,应该有一定的自制力,你可在“自我”的有力控制下,使自己变得活泼开朗起来;你还要改变观念,多和同学老师交往,培养必要的社交能力,这对自己全面发展是有好处的;要多和别人交流,这样既可以了解自己,又可以了解别人,丰富自己的生活,有助于学习进步。
云南高原特色外向型农业发展初探 篇7
外向型农业主要以国际市场为导向, 以出口农副产品和加工品而获得比较利益, 来促进本地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为目标的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简言之, 即根据国际市场的需要来组织农业生产包括农副产品的加工, 国际市场需要什么, 就生产什么。但要区别以下几点。
首先, 外向型农业不完全相同于出口农业, 一般来说, 出口农业不包括生产力因素。但外向型农业应当与专业化、社会化相联系, 它包括了生产力因素。
其次, 外向型农业也不完全相同于沿海经济开发区的农业, 沿海经济开发区的农业应向外向型农业方向接近, 也有外引内联的作用, 起窗口作用。但不等于说, 在内地就没有外向型农业。既然外向型农业是以国际市场为导向, 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产品质量好, 经济效益高的农业生产体系, 因此它不是在短时间内能够形成的, 它是一个发展过程, 需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再次, 外向型农业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历史上看, 经济发达的国家大都经历了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的时期,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逐步形成了国内市场的统一。而后, 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逐步参与国际市场, 并逐步形成统一的国际市场, 当统一的国际市场形成之后, 每个国家的农业就不能完全脱离国际市场而孤立存在。我国的农业乃至整个农村经济正在向商品经济转化, 因此, 云南农业迫切需要参与国际市场。
二、发展云南高原特色外向型农业的必要性
发展云南外向型农业有着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第一, 发展云南外向型农业, 是增加云南农民收入的迫切需要。从对外贸易角度来看, 农产品出口效益比较显著, 经过加工出口的产品收入将会成倍增长。第二, 发展云南外向型农业不仅可以充分发挥云南省的高原特色农业优势, 把云南的优势产品拿到国际市场, 同时还可以从国际市场上买回自己需要的产品 (包括农产品) , 这实际上是以己之长补己之短。第三, 发展云南外向型农业可以通过国际市场竞争来促进云南农业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改进, 因而有利于云南省农业的技术进步和现代化发展。
第四, 发展云南外向型农业可以把我们的产品和技术投入国际市场从而增加外汇收入, 同时也为云南省现代化事业积累资金。第五, 发展云南外向型农业也是云南省农业实现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也可以说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现代化农业所要求的如建立科学合理的农业结构、广泛运用高科技农业技术、农业生产主要环节的机械化、农业生态良性化、建立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等, 正是发展外向型农业的必要条件。
三、发展云南高原特色外向型农业的战略构想
发展云南外向型农业, 必须采取以下有效措施:转变观念, 增强发展外向型农业的意识;全面推行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发展模式, 由市场推动外向型农业的持续发展;调整农产品贸易结构, 积极发展高产值、高品质产品及加工品的出口, 进一步促进贸易多样化;尽快调整农产品价格体系, 通过价格机制促进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因地制宜地建设具有创汇能力的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树立“科技振兴外贸”的思想, 增加外向型农业科技投资。
除此之外, 还要尽可能通过激励机制的建立, 调动个体私营企业主的积极性, 以促进个体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发展云南高原特色外向型农业的重难点
目前云南农业生产还处于传统农业阶段, 人们对农业现代化思想意识淡漠, 要实现外向型农业必须实现云南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原始农业到传统农业, 再到现代化农业, 这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农业是有一定生命力的, 然而传统农业的技术装备落后, 劳动生产率低。因此, 改变落后的传统农业是一种必然。
打破传统农业首当其冲需要做好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出口之所以受限就是因为我国农产品没有形成良好的规范。良好农业规范作为一种适用方法和体系, 通过经济的、环境的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措施, 来保障食品安全和食品质量。进行良好农业操作规范的认证要求, 可以从操作层面上落实农业标准化, 提高我国常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进而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良好农业规范是云南外向型农业所面临的不可规避的难点。
良好农业规范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全程性。对农产品追根溯源, 即农产品的可追溯性。如从蔬菜水果的选种到上餐桌进行整个食品链的记录, 全过程规范, 先进于传统意义上的生产、加工、销售三个环节, 做到了产品的透明化。二是双重性, 即自愿性与强制性的统一。EUREPGAP是对产品生产者制定的基础性标准, 生产者可自行决定是否参与认证, 但由于GAP已被Marks&Spencer等欧洲主要零售商认定为单一标准, 因此, 若生产者希望自己的产品获得进入欧洲前22家连锁超市的入场券, 则GAP为强制标准。三是动态性。为了使EUREPGAP在全世界系统、连续地执行, EUREPGAP将随着欧盟经济技术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深入关注而不断进行调整。四是隐含性。GAP是商业对商业的工具, 不会正式出现在商品的包装上, 因此不会直接面对最终的消费者。五是灵活性。针对不同的农业生产对象及其特点, 以及不同生产对象的不同生产阶段, 确定了可以定性或定量的控制点, 生产单位通过识别和控制这些控制点, 来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保护、员工职业健康保护乃至最高境界的动物福利保护方面的目标。
例如, 良好农业规范在茶叶生产中的应用, 要求茶叶生产建立有效、完整的溯源核查系统, 包括能说明茶产品来源的文件记录、标识和鉴别产品的机制。应保存能追溯到茶园地块和实际生产全过程的详细记录, 绘制能真实反映茶树种植基地及其周边环境状况的地块分布图, 制定地块及其种植者名册表, 建立每个地块的历史档案。特别是使用农用化学品, 必须对化学品的名称、使用目的、使用日期、使用量等使用情况作详细记录。建立茶鲜叶的采摘和加工记录, 包括鲜叶采摘、鲜叶加工、包装及贮运等各个环节, 保持茶叶生产全流程的可追溯性。
云南高原特色产品大部分在边境地区, 农产品规划化生产不乐观, 基本上都是传统农业, 分散式小农户的生产模式, 老百姓思想意识单薄。因此, 实现农产品的规范化生产, 打破传统农业生产, 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是实现云南外向型农业的最大难点。
五、发展云南高原特色外向型农业的主要对策
随着我国关贸总协定的恢复, 国内市场的竞争更为加剧。同时, 也为我们发展外向型农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做好国际市场的调研预测, 研究新的营销策略, 挖掘现有经济实体的潜力, 提高出口创汇能力。进一步推动外向型农业向更高层次发展有以下途径。
1、拓展融资梁道, 增加资金投入
除了历年资金的积累、银行贷款之外, 还可以依照股份制的构想, 在内部员工或社会上进行融资, 投股者可享受年终分红, 定期还款等待遇, 还可以通过引进外资, 进行国内合资联营或合作经营等方式引入资金、以解决资金缺乏、投入水平低等问题。
2、引进工艺设备, 进行产品加工
引进先进的加工设备配套加工技术, 通过工业化的加工处理, 才能提高其附加值。这一过程的利润数倍于农产品生产的利润。走产工贸一休化的加工贸易型的创汇农业道路, 只有走良种引进、规模生产, 收购加工、销售贸易这利润的积累“链”, 才能提高外向型农业的效益。
3、建立生产基地, 进行规模经营
有了农场化的生产基地, 不仅可以普遍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 适当配以机械化农事作业, 又能形成大批量的农产品。合理配置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优化投入结构, 降低成本、提高效应, 保证有充足的加工出口农产品货源, 提高市场占有力。
4、注重市场信息, 强化宣传广告
除充分利用现有境外“窗口”企业和股东的信息渠道之外, 还可以通过信息咨询机构来获取信息来源;通过参加国内外展销会、贸易洽谈会的机会进行市场调查, 及时了解追踪市场的供需变化及国际金融市场的动态, 提高对国际经济贸易态势的分析、预测、判断的准确度, 相应及时地调整经营策略, 扬长避短, 提高应变能力。同时, 必要时增加广告费用的投人, 采用多种方式、多种渠道的宣传广告是产品销售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快速捕捉信息和近期广告促销也是发展云南现代化社会化大生产,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企业“软件”建设。
发展云南外向型农业, 努力增加出口创汇, 进一步加速云南农业现代化建设,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大省来说, 不能不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战略措施。云南发展外向型农业, 从总的来看是刚刚起步, 各方面的制约因素很多, 困难也不少。如资金缺乏, 技术改造步伐不快, 加工环节薄弱, 深加工、精加工尚未真正开始。各地发展很不平衡, 外贸体制统制的过多过死, 地方上经营自主权不多等。这些都有待于通过改革和发展, 逐步加以解决, 使云南外向型农业发展更为迅速。
摘要:加入WTO给我国带来了一场空前的经济革命, 尤其是给我国农业带来了较大的冲击。也为云南发展外向型农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所以, 应做好国际市场的调研预测, 研究新的营销策略, 挖掘现有经济实体的潜力, 提高出口创汇能力, 从而进一步推动云南外向型农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发展云南高原特色外向型农业是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举措, 是新世纪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发展云南高原特色外向型农业、拓展国家经济市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促进云南整体经济全面发展成为云南当前的紧迫任务。
关键词:外向型农业,战略措施,良好农业规划,云南
参考文献
[1]王贵宸:关于外向型农业问题[J].中国农村经济, 1987 (12) .
[2]刘廷耀等:必须加速发展外向型农业[J].辽宁经济, 2001 (11) .
[3]傅龙波:外向型农业发展战略构想[J].农业现代化研究, 1996 (1) .
[4]丁勇:GAP及其在茶叶的应用前景[J].广东茶叶, 2008 (1) .
外向农业 篇8
1 新疆外向型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新疆近年来的发展看, 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 出口地单一, 发展受制于中亚地区
新疆农产品主要的出口地为中亚地区, 没有大力开发欧美市场。近年来哈萨克斯坦还是新疆第一大贸易伙伴, 2011年相互贸易额达到近110亿美元, 同比增长13.4%, 且为进口新疆蔬菜最多的国家。俄白哈关税同盟成立之后, 三国实行统一的关税税率, 向中国进口的新鲜蔬菜类、水果类商品计征税费率提高幅度较大, 使新疆农产品的价格优势削弱。
1.2 外向型农业产品质量不高
1.2.1 农产品质量不高
新疆农产品出口大部分依赖中亚地区, 拓展国际市场的障碍是保鲜、包装、储运等不成熟。目前新疆出口的水果、蔬菜和肉类等大部分都是初级产品, 且加工、保鲜方式落后, 产品附加值较低。在有大量水果蔬菜肉类等农产品的原产地缺少加工产业链, 大部分都作为原料外销。农产品品质不达标, 存在质量安全问题, 影响新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1.2.2 龙头企业少, 带动效应不足
新疆外向型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较小, 实力较强的外向型龙头企业更是稀少, 缺少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力量。同时, 对农副产品的加工转化率不高, 转化品种较单一, 初级农产品多, 附加值有待提高。新疆目前已经基本形成的有一定规模的外向型蔬菜、林果种植、加工基地, 普遍存在着经营面积小、管理粗放、质量差的问题, 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客观要求[3]。
1.3 物流水平较低
新疆目前面向中亚农产品物流系统处于空白, 大多数物流企业缺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物流信息的能力, 而且缺少准确获取信息的渠道。目前, 新疆出口仅限于装卸等简单的物流服务, 没有形成高效率的物流产业链。同时中亚各国的物流水平也不高, 据亚行数据, 中亚地区运输费用占出口总额的17%~21%, 世界平均数为6.1%。物流业发展的滞后给新疆农产品进出口运输带来不利影响[4]。
数据来源:《新疆统计年鉴》。
1.4 缺乏完善的保险制度
在国际市场中, 农业发展不仅具有周期长, 受自然条件、汇率、农产品价格波动等因素影响大, 而且执行风险比较大。还受到出口国的政治局势变动、经济政策变化等外部不可控因素的影响。目前, 我国缺乏可以进行国际投资风险评估的机构, 企业难以判断出口的风险。政府也没有开展针对“非常风险”的农业对外投资保险, 总体来说, 帮助企业规避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不高[5]。
1.5 政府服务不到位
政府没有与海关、质检等部门合作形成链条对外向型农业提供必要的服务, 地州市各级也没有出台一系列利于企业和农民发展外向型农业的优惠政策, 没有充分的调动各方面发展外向型农业的积极性。
1.5.1 政府监管力度不够, 农产品质量不高
目前, 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薄弱, 小规模经营难以满足标准化的生产需要, 质量检验体系不健全, 农产品加工质量不高。一些企业违法违纪现象大量存在, 企业乱用农药、化肥等, 使农产品化学残留超标, 影响其市场竞争力。
1.5.2 政府管理与服务不到位
政府管理权限分在多个部门, 审批过程繁多、用时长。同时, 政府没有制定符合新疆现况的科学合理的农业“走出去”的战略规划, 不能给予地州及企业宏观指导。政府为海外投资企业提供的信息服务少, 难以满足企业的要求, 不利于企业掌握市场机会。
1.5.3 财政支持不足
外向型农业具有投入多、效益高的特点, 在各个阶段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银行等金融机构更倾向于对当地经营规模较大的外向型企业, 对规模较小、起步较晚的企业的贷款较少。地州政府也没有提财政优惠政策。同时, 政府没有重视外向型中小企业在设施建设、蔬菜冷藏库建设中资金紧缺的问题, 束缚了有前景的中小企业的发展。
1.6 企业实力不强, 适应能力不高
1.6.1 外向型企业实力不强
近年来, 新疆农业“走出去”取得了积极进展, 但与国家提出的不断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和保持农业又快又好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缺乏资金、规模较小、竞争力低是新疆农业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最普遍的问题。企业一旦遇到困难就出现回避的现象普遍[6]。
1.6.2 无法适应当地文化
外向型企业对出口国的有关农业产业政策、风土人情等情况了解少, 以致一些农产品出口销售陷入困境。例如在新疆, 街边的手推货摊随处可见, 人们也似乎很适应这种消费方式, 但是中亚五国普通百姓的主要消费方式是在大型超市, 他们认为在超市里面的东西才是令人放心的。
2 对策建议
2.1 积极拓宽国际市场
新疆外向型农业应该巩固扩大传统中亚市场, 大力开拓成长型的国际市场, 提高新疆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支持出口企业并到境外展销, 发展网上交易和代理、连锁等新的农产品出口的营销方式, 企业应该重视品牌建设和质量标准的建立, 以品牌和质量开拓国际市场, 尤其是要大力开发欧美市场, 以增强新疆农产品的竞争力。
2.2 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 提高农产品质量
实行全程质量监控, 基地环境、生产、投入、加工都要全程控制, 满足国际市场尤其是未开发的欧美市场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建立健全农产品出口质量检验的检测系统, 增加在农产品出口基地和有关外向型龙头企业设立监测站点全程监控质量。加强农用物资使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治的管理, 确保农产品能够达到出口的标准。
2.3 完善外向型企业与基地农户的联动机制
借鉴先进内地如山东、河南、陕西等地区经验, 积极推广依托龙头企业建设专业合作组织, 借鉴养殖基地的经验做法, 不断完善出口贸易合同的契约关系, 建立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三者之间的紧密利益联结机制, 做到“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 增强新疆外向型龙头企业带动地州农民增收的能力。
2.4 提高物流水平
从新疆交通运输路线质量可以看出, 从2006年到2010年, 新疆的交通路线里程数是逐年增加的, 这也就意味着, 新疆物流水平是在逐年快速提升的, 但和发达地区差异还是较大, 再加上新疆地理面积较大, 愈加制约物流水平的提升。所以继续加大交通路线的建设是新疆一直要坚持的政策。并且要加大与中亚五国铁路公路以及航空的建设, 尽量缩短从产品到外国顾客手中的时间。
2.5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首先, 建立补贴制度, 建立外向型农业专项基金, 用于农业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各种补贴、贴息和紧急援助;其次, 放宽融资条件, 对具备上市条件的外向型企业, 支持其进入资本市场融资, 支持和鼓励有实力的外向型企业进入国际资本市场融资;第三, 完善国际市场保险体系, 政府通过优惠政策鼓励保险公司设立专门针对外向型农业的保险险种, 降低企业在海外的经营风险;第四, 完善税收优惠政策, 为农业对外出口提供通关便利, 同时减免出口环节的相关税费, 避免双重征税[7]。
参考文献
[1]孙作山.面向哈萨克斯坦的新疆外向型农业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硕士论文, 2010.
[2]孙加力.新疆外向型农业发展研究[J].新疆农业大学硕士论文, 2009.
[3]陈前恒, 张黎华, 王金晶.农业“走出去”:现状、问题与对策[J].国际经济合作, 2009 (2) .
[4]孙作山, 杨红.新疆外向型农业发展SWOT分析及对策[J].农村经济, 2010 (4) .
[5]孙长剑, 刘伟, 张梦.对新疆外向型农业发展的调查研究[J].金融发展, 2012 (12) .
[6]农业部新疆农业发展专题研究课题组.农业部新疆农业发展专题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8 (29) .
外向农业 篇9
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浙江省的农业种植结构和供求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粮食性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大幅降低,而效益农业、出口农业的收入在农业总收入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浙江省的个别区县,如嵊州、奉化等,当年的农业出口收入占总农业收入的比重已经分别达到40%、50%以上,一批优势农业的出口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重也达到较高的比例,如茶叶、罐头和水产品等。随着浙江省效益农业的发展,农业的市场特性也越来越突出,生产的进行依靠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特点也越来越明显。农业特点的这些变化,使得重新研究影响浙江省农业生产波动的主要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显得很有必要。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人民币的升值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提升,使得浙江省出口型农业的出口成本和生产成本受到十分明显的冲击,2008年以来虽然农业出口收入仍有增加,但利润空间已被大大压缩。因此,加强对这方面的研究,对地方政府有针对性地稳定和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提升质量,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推动区域新农村建设大有裨益。
从现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来看,影响农业产值波动的因素一般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在产值方面的影响因素:一般包括农业生产的投入要素、居民的国民收入、财政支农资金、农业资本等;二是在农产品产量方面的影响因素:一般包括农业的自然灾害、农业科技投入、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和国家的相关政策等。理论研究在从早期的局限于对产量波动的研究转向对产值波动的分析,研究对象也从原来相对客观的科技因素、自然因素等扩展到整个社会的经济因素,从而有利于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和分析问题。本文研究浙江省农业生产波动的影响因素时,在已有的理论研究和对浙江省农业自身特点分析的基础上,重点选择了人民币汇率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两个宏观经济因素,并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它们对浙江省农业生产的波动效应。为了获得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程度,本文采用双对数形式对相应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为了克服原数据长度不足的缺陷,在回归的基础上,根据残差的特性择机采用蒙特卡罗模拟的方法,最大限度使研究接近实际的情形,从而得到较为可信的结果。在数据的选取上,本文对原数据进行了指数化处理,以便于结果的处理和分析。
二、浙江省农业对汇率和物价弹性的实证分析
本文通过两方面对现有资料进行统计和整理。首先通过对浙江省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的细分研究,从总体上把握浙江省农业的不同部门对物价和汇率变动的反应。其次,在总体分析的基础上,选取蔬菜、水果、水产品和茶叶等4种主要农产品,从微观方面把握汇率与物价波动的影响。
在从总量上分析时,资料选取1983-2006年的数据资料,在分析农业部门对外依存关系时选取汇率作为变量,依存度越高,汇率的影响效应越显著,反之则越不显著。考察物价水平的因素时为了更好地考量物价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选取的变量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同时,对数据进行了对数取值,在不改变数据关系的情况下方便后面对结果的获取和分析。为了使用现有的计量工具,需对数据作稳定性检验。在对原数据进行检验的过程中发现,除了渔业增长指数外,其他变量在10%的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 statistic检验都能较好地通过,但考虑到PP检验较ADF检验在对待随即扰动和异方差方面的良好特性,对yy做PP检验,由下表可见,在5%水平上获得较好的通过。因此,可以认为6个变量在稳定性检验方面都获得了通过。其中:hz、jg、ly、ny、yy、hl分别代表汇率指数、价格指数、林业增长指数、农业增长指数、渔业增长指数和汇率的对数变化量。变化后检验结果如表1。
在保证了数据的稳定性以后,我们借用现代计量统计软件WINRATS,通过最小二乘法对其分别进行模拟,结果如下:
其中,两个变量的系数都没有通过T检验,F统计量的Significance Level:0.0105。同时RESIDS也没有服从正态分布,但resides的Jarque-Bera:34.494921。为了获得更为接近实际的结果,克服数据样本不足的局限,本文采用蒙特卡洛模拟,在原来模拟的基础上采用bootstraping技术,重复10000次从而获得关于系数的平均值,见表2。
在重复模拟后得到的结果,汇率的系数为0.032115、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的系数为0.016704,和原有的最小二乘法的计算结果稍有差别但差别不大,但模拟后的两变量系数都通过了T检验,从而使得更贴近真实的结果。对林业和渔业的分析得到结果分别是:0.261842和-0.062319以及0.372328和0.213415,因此在部门层面上,浙江省农业相较林业和渔业对汇率和物价的弹性较小,这说明了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在农业产业的支持政策使农业部门免受外部环境波动的影响。而在林业和渔业层面,汇率都表现了比较明显的影响作用。物价的作用在三种农业部门都表现出相对弱相关性,这也印证了在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上存在相对较多的物价指导。在商品性比较明显的渔业部门方面,生产资料价格的影响是前两者的10多倍,而且在对渔业和两因素的拟合分析中,初次就表现出十分良好的特性,在模拟中也得到了较好的回归结果。说明浙江省的渔业较农业、林业有更好的市场特性,汇率和生产资料价格每改善1个百分点,渔业增长指数会同时改善0.37和0.21个百分点,而农业和林业部门分别为0.032、0.016和0.26、-0.062个百分点。同时我们可以看出,三农业部门对汇率的改善都表现出正向的效应,而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方面,除林业部门外,渔业和农业都变现出正的相关性,即市场生产成本升高农业和渔业部门的生产则会得到改善。而从下图生产资料价格和物价的协同图我们可以看到农业生产成本和市场消费资料价格保持很高的一致性,即当生产成本升高时,相关产品的市场价格也会提高,国家对农业生产成本的补贴降低了市场成本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而市场价格的同步提高,则对农业和林业产值的提高效应明显。而林业弱的负相关性则和其自身有更长的生产周期有关系,因为当期成本提高和林业产品价格提高并不能保证在林业生产周期结束时维持这样的状况。因而,林业生产成本的提高对当期的生产行为存在这方面影响。三种农业部门之间的比较也说明了浙江省农业在市场依存度更高的部门里会表现更明显的对汇率和物价水平波动的反应。
在从中观方面分析了浙江省农业对汇率和物价的弹性效应以后,为了更好地考察和了解浙江省农业对汇率和物价波动的反应,就浙江省几个主要的出口农产品做一项单个的分析,以便于从微观角度考察和分析浙江省农业、农产品的对汇率和物价波动的反应程度。
考虑到数据的代表性和研究时所要求的稳定性,选取浙江省4个主要的出口农产品的增长指数作为研究变量,分别是水产品包括淡水产品和海水产品、茶叶、水果和蔬菜。其中cz、gz、sz和yz分别代表茶叶、水果、水产品和蔬菜的增长指数。变量的稳定性通过增广的狄克—富勒单位根检验方法,见表3。
可见,在10%的范围内都通过了稳定性检验,因此分别对其进行模拟。在对水产的模拟中,初始值为0.369595和0.293269,但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的T值没有通过零检验,残差的JB统计量的显著水平达到了合理的水平:41.2.4%,同时,Skewness和kurtosis值也显著地支持残差是服从正态分布的,为了求得更真实的结果,我们对它同样进行10000次的模拟,克服原变量的数据有限的缺点,模拟的结果得到汇率指数和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的系数分别为:0.371090和0.292929,零检验则全部通过。用同样的方法分别对茶叶、水果和蔬菜进行回归和模拟,得到的结果分别为:茶叶为0.174246和-0.273973、水果为-0.124731和0.589244、蔬菜为0.087762和-0.239792。从具体的结果来看,人民币贬值对浙江省水产品、茶叶和蔬菜的生产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这种正向作用对水产品和茶叶来说尤为明显,说明浙江省的水产品和茶叶外向型特点更加明显,这和浙江省这三种农产品的特点也是相吻合的。其中,茶叶的出口依存度已经接近了50%,而水产品和蔬菜的出口依存度也达到了10%以上。因此,当货币贬值时可以增强相关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扩大产品的出口,获得更多的出口收益。水果由于不是浙江的优势农产品且竞争力和山东、广东等农业大省相比较弱,而表现出对人民币弱的负向反应,即人民币升值则水果产量和收入增加,而贬值则减少,这说明水果类产品的销售大多集中在国内市场。随着人民币的贬值,来自台湾、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水果的进口价格提高,国内竞争力减小,国内水果销量增加,带动水果种植面积的扩大和产量的增加。同时,从近年国内水果市场的基本形态可以看出,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国内市场水果的价格不断提高,同时进口量也在逐年增加,水果市场整体处在供应偏紧的态势。尽管近年人民币在不断升值,但水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也在保持不断增长。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方面来看:水产品和水果对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表现出一定的正向反应。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2006年的浙江省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的协同图(如下)。
可以看出,两条线的走势其本是相同的,在大部分时间里它们的走势是重合的。对水产品和水果的产量来说,当成本和销售价格增长的同时,价格对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正向刺激作用相对于成本提高的负向作用来说更加明显,因此,两类产品的产量随着物价水平的增长也随之增长。这里把回归因素等同于零售价格水平时,可以看出水产品和水果相对于价格水平的弹性是十分明显的,分别达到了0.2929和0.5892。而茶叶和蔬菜则刚好相反,分别达到了-0.273937和-0.239792,因为茶叶和蔬菜的生产过程更加注重对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如化肥、农药,作为外向型农业产品对生产资料的投入过程要求也十分严格,这样做是为了更好地应对国外主要贸易伙伴如日本、美国和欧盟不断提高的绿色贸易壁垒。所以,生产资料价格提高导致的生产成本提高会压低相关产品的利润、降低产品的竞争力,减少农民的收入、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农产品的产量和收入形成负面效应。就茶叶和蔬菜来说,前者对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的反应基本和后者持平,但茶叶在对汇率波动的反应上则明显强于蔬菜。也就是说,茶叶相对于蔬菜来说表现出更多的外向型。从两者的弹性比较来看,茶叶在汇率弹性上是蔬菜的2倍;从外向依存度表现看,茶叶是蔬菜的将近4倍,两个指标是基本吻合的。因而,茶叶相对于蔬菜更受到国内、国际市场环境的影响。
三、稳定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的对策
通过对浙江省农业在部门层次和具体农产品的实证研究,以及对浙江省农业所面临的国内和国外经济环境的分析,现阶段发展农业生产,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稳定农业收入
从对农业部门和部分农产品的实证分析表明,在部门层面上,对人民币的贬值反应都是正向的,说明外向型农业对汇率波动的反应较大。中国农业科学院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农业影响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如果美元与人民币的兑换率从目前的8.3上升至9.1,可以大大消除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若兑换率上升至10左右,不但可以在短期内完全消除未来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农业的所有负面影响,而且还可以增加农产品的出口。在人民币不断升值的背景下,要想规避对农业的影响,就必须从其它方面着手。由于近年农业出口在拉动农民增收上的重要作用,浙江省十分注重发展外向型农业,特别在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方面。因此,稳定农业收入、增加农产品出口收入,一方面要贯彻科技支农、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培育重点的农产品企业,增强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同时,在农产品流通领域,增强对农产品的支持,如出口退税、财政支持、信用保险制度等。
(二)切实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
实证研究表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对农产品如茶叶和蔬菜产量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随着劳动力、农用机械、电力价格、以及原油价格的上涨,对水产品和水果的负面效应也会逐渐显现。
(三)增加农产品效益
发挥大宗优势农产品的效益,打造有竞争力的品牌,这样不仅在出口质量,而且在数量、价格上都可以有自己的市场话语权。同时,可以避免由于同类企业之间无序竞争、相互压价的行为而带来的扰乱国内消费市场、在国际市场给进口国实施保障措施口实的问题。
(四)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积极调整支农资金支出结构,拔出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农产品出口企业兴办生产基地、培育种子种苗、技术指导、标准化生产设施、产品质量检测和认证的补助,降低基地原料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五)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外向农业 篇10
外向型经济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综合实力和对外开放程度的重要标志。近年来, 常州的外向型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 对常州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见表1) 。然而经济的外向度越高, 受全球市场波动的影响也就越大[1]。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 常州外向型经济面临着增长动力机制的转换和更替、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 以及宏观运行环境和微观运行基础的重大变化。
所以面对当前常州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转型与升级是常州外向型经济发展走向成熟的必然趋势, 也是进一步提升常州外向型经济竞争能力的客观选择。
二、常州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
1、外资利用规模较小, 效应不高
从大企业来看, 截至2007年底共46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常州, 而同期投资苏州、无锡的数量分别为118家和73家[2]。从投资项目来看, 2007年常州吸引超千万美元的外资项目仅151家, 而苏州超千万美元的大型外资项目多达1045个, 同期无锡超3000万美元的外资项目就多达117个 (见表2) 。可见常州引进的外资项目中小型项目仍然占据很大比例, 这种外资结构限制了常州本地企业参与外资企业的分工合作, 不利于常州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2007年常州到账外资20.4亿美元 (比苏州和无锡分别低74.82%和35.57%) , 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1.4%, 占地区生产总值的7.3%, 外资在促进常州资本形成和经济增长等方面的效应还不高。
资料来源:常州市统计年鉴
2、外资来源地缘化, 产业投向不合理
常州所有外资来源中, 亚洲仍然占据绝对多数, 特别是港台地区的项目数量占全市所有外商投资项目数比重仍然高达48.6%, 协议外资比重也占到55.3%。外资来源结构的不合理成为外资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推进器, 投资的技术层次偏低, 投资规模偏小, 主要集中在中小型加工工业上, 往往只注重于追求短期、快速利益。以2007年为例, 常州市协议利用外资总额的63%投向第二产业, 35%投向第三产业, 而投向第一产业的比重仅为2%。
资料来源:江苏省统计年鉴
3、外贸出口产品结构还不够优化, 出口市场集中度仍然偏高
商品贸易市场占有率仍较低, 出口商品技术含量不高, 缺少有一定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2008年, 常州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在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仅为15%, 而同期无锡、苏州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在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则分别达到47%、59%。当前常州出口市场的集中度仍然偏高, 2007年常州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北美洲等部分主要国家, 出口市场前五名的集中度超过了40%。出口市场过度依赖于少数国家与地区, 使区域经济发展受国际经济波动影响较大, 不利于常州经济的稳定发展, 贸易区域多元化格局有待进一步形成。
4、对外投资发展缓慢, “走出去”能力有待提升
常州市境外企业不多, 对外投资额较少。截止到2008年3月, 常州市经商务部批准 (备案) 的境外企业共84家, 中方协议投资额11384万美元, 平均每个企业的中方投资规模只有132万美元, 这与常州市每年引进外资的规模不平衡。
5、自主知识产权少, 核心竞争力不强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 常州市的研究开发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还不足1%, 在企业从事研究与开发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全体科技人员的比重从未突破过25%。在对2007年常州的57家重点企业集团进行调查分析以后发现, 其研究开发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还不足4%。可见, 目前常州市的企业是比较缺乏竞争力的。
三、常州外向型经济的能力提升对策
1、加速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构建“5+1”现代产业体系
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提高经济整体素质的重要方面, 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保证。常州应立足实际, 聚焦支柱产业, 围绕“结构转优、实力增强、效益提升”的目标, 大力推进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生物医药五大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形成“5+1”现代产业体系。一要鼓励、引导、支持龙头企业通过资源整合、资本运作、资产重组等形式构建产业联盟, 做大产业规模, 促进五大产业快速增长, 积极培育一批快速成长的高科技“瞪羚企业”;二要加快五大产业创新创业平台建设, 构建公共技术平台, 推进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 支持五大产业中的骨干企业建立重大研发机构;三要加快产业集聚和产业链建设, 培育壮大输变电、轨道交通、核电装备、光伏、医药等产业集群, 集聚整合各类资源, 做强、做大龙头企业;四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加快信息咨询、中介和技术研发等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 提高金融、技术、电子商务、广告咨询、营销和管理等生产性服务业供给的水平和质量, 降低五大产业生产企业的营运成本, 提升综合服务水平和技术水平。
2、加快技术进步, 优化贸易结构
第一,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出口产品竞争力。电子信息产业、新型建材和材料工业、生物制药技术、新能源产业等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它们具有连接度高、关联性强的特点, 要努力提高这些高新技术产业产品的出口外向度。第二, 树立品牌意识, 注重出口产品品牌建设, 制定出口品牌中长期发展规划, 构建全方位出口品牌培育机制。优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竞争力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 支持企业品牌进入商务部“重点支持和发展的名牌出口商品”, 发挥出口名牌企业示范效应;加强常州品牌产品推介, 支持知名品牌企业走向国际市场, 向国际品牌延伸, 不断强化出口企业品牌意识。第三, 要紧跟国际潮流, 推行国际标准化管理。大力推广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 按照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检测标准组织生产, 在出口产业结构调整中实现产业技术层次的高度化和产品质量的国际标准化, 追踪国际或区域的产品标准的新动向与新规定, 及时抓住国际市场的新商机。第四, 要加强出口基地建设, 大力推进出口基地公共技术平台、国际商务平台和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常州的轨道交通产业已经获得了“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 要采取实实在在的扶持政策和措施, 将其不断做大做强, 着力形成“拿到一块牌子, 获得一批政策, 迎来一个发展良机”的全新局面。第五, 要放眼全球, 多元化拓展外贸市场。通过建立国际市场开拓专项资金, 深度开拓欧、美、日等优势传统市场, 大力开拓东欧、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 积极开拓发展中国家潜在市场。
3、创新利用外资方式, 优化外资引进
资源的有限性是客观规律, 为促进利用外资有效持续增长, 常州必须在优化外资结构和提高外资质量上下功夫。第一, 要按照产业集聚的要求, 加快产业链招商, 建设一批空间集聚度高、环境优美、配套完善的特色产业园区。制定优惠政策, 围绕“五大产业”开展重点招商, 积极引进隶属“五大产业”相关领域的高水平、高质量外资, 特别是相关领域的高新技术, 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 不断提升企业、产业规模, 做强做优“五大产业”。第二, 要加快服务业吸引外资步伐, 抓住服务外包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 创造条件, 采取综合配套措施, 承接新一轮国际服务业转移, 提高服务业吸收外资的比重, 提升服务业吸收外资的总体水平。常州要利用好科教城、动漫城、数码城“三城”平台, 积极发展软件、动漫等服务外包业。第三, 要更加注重引进外智, 把引进外资和引进国外智力资源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引进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积极吸收境外高新技术, 鼓励常州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机构等与外资研发机构合作, 提高常州的科研投资效率,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4、扩大对外投资、拓展海外市场
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对保持宏观经济平衡发展的作用日益显现, 同时对外直接投资对于规避贸易壁垒、获取重要资源、获取先进技术、提高外贸效益等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常州部分内资企业的资本、技术、管理等已经达到了相当水平, 有能力对外直接投资, 要在政策引导、法律金融、组织协调等多方面为企业做好服务, 鼓励和扶持更多有实力的本地企业走出去。首先, 要加强海外市场的信息情报工作, 建立健全信息咨询服务体系, 为企业“走出去”对外直接投资提供投资决策和生产经营所需的全方位的信息和咨询服务。其次, 要改善对外投资的经营方式, 对外直接投资作为常州市建立国际生产体系的直接体现, 必须符合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第三, 要依法保障对外投资。常州应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尽快制定和建立对外投资的地方性法规, 鼓励和保护常州市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3]。
5、做大做强民营经济, 加快民营经济国际化
民营经济一直是支撑常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常州外向型经济发展过程中要进一步深挖民营经济的巨大潜力, 把民营经济做大做强。重点扶持具有专业特色、发展前景较好的特色民营经济产业集群, 重点支持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新产品研发等项目。大力引导民营企业与外资开展合资合作, 鼓励民营企业以多种形式利用外资, 以民资吸引外资, 以外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4]。加强民营企业与跨国公司配套协作, 全面提升技术和管理水平, 加快融入跨国公司产业链和国际经济大循环。支持有实力的民营企业走出国门, 建立生产基地、研发机构和营销体系, 提高利用国外技术资源、市场资源、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的能力。积极支持民营企业到境外上市融资。
6、积极引进和储备高端人才, 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 常州要找准时机, 积极引进海归人才、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 争取引进一个人才, 带来一个团队, 催生一个产业。在发展初期, 常州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靠的是区位、成本优势, 进入创新驱动时代, 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增长动力、支撑要素都发生了深刻嬗变, 创新是转型升级的源动力, 创新是常州外向型经济的最大机遇。目前, 常州科教城已经集聚了100多家公共研发、科技中介、企业总部等机构, 正逐步成为常州创新体系的核心。常州要继续加速集聚创新资源, 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 以创新提升常州外向型经济的竞争能力, 推动常州外向型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熊世伟.转型升级:上海新一轮产业调整的战略选择[J].上海财税, 2001, (9) .
[2]张丁榕.常州利用外资存在的不足及对策分析[N]常州日报, 2008-10-12.
[3]郑吉昌.论新贸易理论与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J].浙江学刊, 2001, (1) .
【外向农业】推荐阅读:
外向型农业经济10-23
发展外向型农业提升农业生产力08-30
外向发展08-05
产业外向度08-11
外向国际化08-19
外向型产业论文09-29
出口外向型企业11-05
新疆发展外向型经济06-27
外向型商科专业学生09-29
联想外向型国际化管理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