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外向型国际化管理(精选5篇)
联想外向型国际化管理 篇1
一、引言
联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见, 联想电脑、手机、打印机等等, 而且在中国电子市场上它已经取得了龙头老大的地位。这都归功于联想卓有成效的企业管理:第一是建班子, 用一个有威信、有激情的领导班子, 去激励一层又一层的员工;第二是定战略, 让每一个人都清楚企业的远景、目标和发展路线;第三是带队伍, 使企业获得源源不断的人才, 做到后继有人。这三个要素, 使联想免受了很多损失, 并推动联想不断走向成功。
从企业文化角度来讲, 联想的企业文化对它今天的成就也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联想文化的核心理念就是:“把员工的个人追求融入到企业的长远发展之中。”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剖析:员工个人的追求只有与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相一致 (对企业忠诚、为企业发展尽心尽力) , 才有可能得到实现;企业发展了势必会给员工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 为每位员工提供“没有天花板的舞台”;联想为每位员工都提供了平等的发展机会, 不惟学历重能力, 不惟资历重业绩, 每位联想员工都有相当的舞台, 每个人都有成功机会, 员工与企业相互依存, 相互促进, 共同成功。
二、联想经营本土市场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通过SWOT分析, 可以了解联想现在的综合状况。
通过这个SWOT分析, 可以看出联想在国际电子市场发展的巨大潜力。但若想继续扩大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关键。因为一个企业的成功与否, 其判断标准并不仅在于产品, 更在于企业的文化,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就中国本土而言, 联想公司在本土上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是值得我们充分的肯定的, 充分的利用了东方人的艺术化管理, 重亲情, 讲友情, 以人为本, 构建了联想现在一个和谐的内部环境。一个和谐的内部环境就是要做到以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规范的管理为基础, 把企业目标与员工目标协调一致。联想提出了一个宗旨:那就是办公司就是办人。第一, 将人力资源管理定位为公司的战略合作伙伴。第二, 倾力培养自己的人力资本。第三, 培训以能力提升为核心第四, 建立起业界一流的培训机制。这种人力资源的管理方式, 使得联想的企业文化与我国提出的教育思想“以人为本”很好的结合起来, 从人性化角度影响员工进而充分挖掘其潜力, 与现在我们国家现在所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达到高度的一致, 为联想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与发展空间。
但是, 这些都是本土发展上的优势, 在面对国际化发展时, 这些人才发展理念就有些不完善了, 因为外国的重发展的文化与中国儒家重礼仪文化是很不一样的。自从联想整合了IBM, 由于在企业文化与名族文化上的差异, 整合后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整合效果。因此, 对于联想可以在不同的国家采用不同的人力管理方式。
三、联想开拓南非市场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现以南非为例, 对联想在南非市场上的拓展所需做出的人力管理方式进行分析。本文首先通过一个PEST分析了解一下南非的市场现状。
P:从南非的民族、社会构成来看, 目前南非在野党所代表的利益集团从左到右色彩各异, 当前的政治震荡是否会促生一个在黑人民众中有广泛支持基础的反对党, 是当前南非政治的热门议题。多数分析家认为, 这只是时间问题。可见南非是一个政治不太稳定的国家。
E:南非是一个贫富差距较大的国家, 社会大多数财富掌握在少数白人手中, 大部分黑人依然处于受教育程度低、谋生技能差、生活贫困状态。据统计, 南非的失业率接近30%, 其中95%为黑人。南非政府与2003年推出ANC法案, 旨在推出黑人就业, 要求投资者不能只是为了获利, 而要真正的做到促进南非的社会进步。
S:南非是个暴力充斥的国家, 在这里生活着白人, 黑人, 有色人和亚洲人四大种族, 他们各自的信仰都不尽相同。信仰的不同是导致社会冲突不断地一个重要原因。
T:南非十分注重引进各个领域的先进的技术, 在电子方面的技术十分欠缺, 很多靠引进。而且国家创新体系更加注重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支持技术创新。
通过以上的PEST分析, 我们可以看见联想进军南非的巨大潜力, 而且, 由于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南非的援助, 有这个国家信用作支撑, 联想相比惠普与戴尔又占了一定的优势。而就人力资源管理方式而言, 相对本国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通过PEST分析, 我们看到南非是一个政局不太稳定的国家, 对于在南非从事生产的联想员工, 生活方面没有国内好, 人身安全方面没有国内有保障, 在业绩上就不一定有国内好。那种很多跨国公司实行的根据业绩来派发员工的薪酬制度, 在这里就会打很大的折扣。在南非除了联想在中国实行的一些“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外, 联想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可以作一下改变:
1、对员工进行特殊的自我保护培训。这样让员工在遇到危险情况时就可以采取一些自救措施, 同样也是对员工的一种人身安全的关怀。
2、对员工进行语言的培训。南非是一个多语种国家, 对于刚进入南非市场的联想大部分业务会集中在比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 那里大部分是白人, 讲英语, 为了让员工更好的融入到当地的人群中, 公司可组织进行专业培训。
3、让员工充分了解当地的文化, 以便在南非做销售时能充分抓住客户的心理。南非是一个宗教信仰复杂的国家, 对于不同的人就采取不同的措施, 从专业的方面让客户满意联想的服务。
4、在薪酬上加大对员工的鼓励。当然, 这种激励方式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激励方式, 但却是十分重要的激励方式。
5、要以平等的观念对待员工, 不论黑人白人, 只要有技术有创新, 都能为企业所用。
6、企业定期的举办技能培训会, 促进企业员工的相互交流, 增强员工对新技术的掌握和运用。
这些所有的改变都是为了实现一种跨国公司的本土化管理, 本土化的人力资源管理, 更能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 而且也可以避免一些由于跨国公司本身的企业文化与国外的民族文化不是十分和谐而造成企业的海外发展受阻。企业文化的载体就是企业的员工, 所以选择合适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海外发展的进程。
四、结语
通过对联想企业的SWOT分析和对南非市场的PEST分析, 得出联想要拓宽南非市场需要在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上进行一定的调整。采用新的管理方案, 改变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 塑造出联想企业在南非的企业文化, 使联想的员工充分认识到公司的发展与自己的前途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也使员工在公司里感受到一种家的温馨。这样, 员工才会在南非更加倾心地去工作, 最终为联想带来更大的利润。
参考文献
[1]王鹏.把员工个人追求融入企业长远发展之中[J].教育发展研究, 2003, (8) .
[2]任平.“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内部环境[J].市场现代化, 2007, (7中) .
联想外向型国际化管理 篇2
关键字:人才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论文指导思路;毕业论文指导步骤中国信息大学在2009-2010学年的第一个学期,笔者指导的42名学生基本能够按照指导方案规定的时间进度展开论文誊写并完成毕业论文指导的第一阶段目标,其中,学生的开题报告与论文的文献综述是本学期论文指导的标志性成果。现就本命题的选题目的、人才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论文指导思路和具体步骤以及本学期毕业设计工作进行总结,以便对未来的毕业设计工作能够更好地进行组织和管理。
一、选题目的外向型企业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是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并在国际市场上实现这种竞争力。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包括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和非价格竞争力两个方面。从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来看,发展中国家的外向型企业,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并在国际市场上实现这两种竞争力的最佳手段就是具有后发优势的技术引进。因此本毕业设计选题旨在指导学生通过调研,一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二是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完成的作品可供相关企业借鉴,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和未来的发展。
二、人才定位和培养目标
从该课题的名称的分析来看,首先该课题定位于研究外向型企业,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能够对世界的经济、贸易局势有比较清晰的理解和掌握经济趋势的能力,符合外向型人才的定位目标。其次,该课题着眼于对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分析,要求学生的专业知识面不仅涉及经济贸易,还要涉及经营管理,甚至要求学生深入到产品的生产技术层面进行研究。因此,该课题的另一培养目标符合培养适应
市场经济的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最后,该课题要求学生拟定研究计划,并深入企业做实地调查与分析,旨在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来解决和处理实际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真正成为应用型的人才。
该毕业设计选题旨在培养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理论、具有较敏锐的全球思维、较强的国际形势适应性以及具备解决经济管理实际问题能力的人才。通过该课题的研究,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在外向型企业从事外贸销售、企业经营管理以及产品生产监督等岗位。
三、指导思路
本课题拟定在四个学期内分三个阶段完成对毕业作品设计的指导。三个阶段分别为:指导学生如何认识毕业选题,如何研究毕业选题以及如何撰写毕业论文。在指导的过程中,教师重在引导和点拨,同时强调对学生独立研究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四个学期的主要任务安排如下:
第五学期将重点指导学生更全面的认识毕业选题。第六学期将把论文指导的侧重点放在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指导学生搜集论文所需的数据。第七学期的主要任务是对比搜集的数据,通过选择的模型进行比较分析并确立自己的论文观点。第八学期指导学生对论文进行撰写,要求学生分阶段完成论文初稿、二稿和最终稿。
四、中国信息大学本学期论文指导的具体步骤
本学期的指导工作以如何认识选题为指导的重点和核心,共分为三个时间段展开,细述如下:
1.第一阶段(2009年9月-2009年10月):理论基础学习与选题价值分析
(1)9月第四周:进行论文动员工作,学生与指导教师见面。主要布置毕业论文的写作格式、要求、方法、注意事项等内容,并确定指导教师和学生的联系方式。初步拟定将学生分为6个研究小组,每组7人,并指定各组的小组长。
(2)10月第一周: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广泛地查寻、收集与论题相关的资料。在浏览中要注意勤做笔录,随时记下资料的纲目,记下资料中可鉴借的观点、论据、论证方法等。学生在这一阶段的任务主要是了解其他学者就外向型企业产品国际竞争力方面都做了什么样的工作,他们研究方向都是什么,从而能够找出自己对该命题研究的兴趣点在哪里。
(3)10月第二周:指导学生选择与课题相关的专业课程进行学习,以便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指导教师建议学生应该选择的专业课为:国际贸易概论、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学、国际商务管理和企业战略管理等。对于学校没有开设的课程,指导学生组成研究学习小组,进行自主学习。
(4)10月第三周:组织研究小组学习竞争优势理论。指定学习的参考书为:迈克尔.波特编写的波特竞争三部曲《竞争优势》、《竞争战略》、《国家竞争优势》。
(5)10月第四周:组织小组学习讨论产品竞争力的分析模型。指导学生结合相关案例,就各种分析模型的优缺点展开小组讨论,并分析各种分析模型的适用条件。
2.第二阶段(2009年11月):完成开题报告
指导教师在学生初步理解选题价值并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后,组织学生探讨研究的具体问题、范围、方法、步骤和毕业论文的架构,并指导学生按以下时间完成开题报告:
(1)11月第一周: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确定开题报告初稿的写作框架;
(2)11月第二周:学生誊写开题报告,并于11月18日前上交指导教师;
(3)11月第三周:教师对学生开题报告初稿提出意见并返回学生,要求学生完成修改;
(4)11月第四周:组织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互相交流,再次修改开题报告,并于11月31日前提交指导教师。
3.第三阶段(2009年12月):完成文献综述
指导学生通过扩展阅读大量相关文献,学习该领域其他研究者的研究思路,了解该领域已经解决的问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大量阅读的同时,学习和掌握新的研究方法。在这个阶段,教师可推荐必要的研究资源(如期刊数据库、会议论文集、专业网站等)和核心文献给学生,以方便他们更好的展开自主学习。
(1)12月第一周:学生通过自己的渠道搜集文献材料,在周末组织学生进行组内讨论,分享文献资源的获得渠道。
(2)12月第二周:学生根据上一周获得的资料渠道,进行更广泛的文献查阅和分析总结。教师指导学生总结自己阅读过的参考文献,分析学者的研究观点,并指出自己对该观点的看法。
(3)12月第三周:指导学生整理合适的文献参考资料,并对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对比和总结提炼,列出文献资料和写作提纲。要求各小组通过PPT演说的方式对文献资料的主要观点进行交流和讨论。
(4)12月第四周:学生根据文献资料写作提纲,开始撰写文献综述。
五、本学期的指导体会
从9月份开始,笔者便按照毕业设计指导方案的安排对学生进行指导。截至目前,除了文献综述还在进行阶段,拟定于12月底上交之外,学生已基本按照指导计划完成了各项任务。回顾一个学期的指导工作,以下几点是促成本学期的工作顺利展开的关键所在:
1.及时检查学习效果,确保学生作业质量
本学期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一共要求学生上交1份资料日志、1份论文、1份分析报告、1份文献综述和一次PPT 演示。具体的作业包括:资料查阅日志;论文——关于“外向型企业国际产品竞争力分析”的研究价值分析;分析报告——关于竞争力分析模型的比较分析;以及最后的文献综述。
在学生上交作业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真实观点,对于上网下载甚至不假思索生搬硬套的作业给与严厉的批评,并扣除相关学生的论文分数;对不及时完成和未按进度完成作业的学生,提出批评警告并要求其尽快完成作业。在文献综述部分,笔者发现有的学生几乎是全抄参考资料。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要求他们到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参考学术论文并消化吸收,总结成自己的文字。
2.分成小组,形成竞争氛围
从大家认识的第一天,笔者便随机将学生分为5组,并指定其中一位学生任组长,由组长负责小组的作业讨论和任务的具体安排。对在每一次的作业讲评过程中,对表现良好的小组给予分数上的奖励。这种直接的分数刺激比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如在关于竞争力分析模型的PPT陈述讨论会中,各组分工明确,都表现出极强的团体凝聚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另外,通过组成小组的形式,每一个组员都可以在小组范围内大胆的发表自己意见,从而可以进行充分的讨论。
3.学生多锻炼,教师多引导
在论文指导过程中,教师尽量多给学生锻炼的机会,通过学生展示学习研究成果,一方面可以在全班范围内展开讨论和交流,另一方面,对于已经做好充分准备的学生,能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激励学生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在每一个时间段,教师都要求学生定期将研究结果以讲演的方式(PPT陈述)向老师和其他同学汇报,老师和其他同学提问。这样做不仅促使他们认真总结一段时间内的研究结果,也锻炼了学生在公众场合的表达能力和反应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的能力。因此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当学生碰到难题时,指导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而应善于启发、循循善诱,指导学生针对某一问题去查阅参考资料,启发学生去思考问题,刺激和督促学生自己去寻求知识、独立思考,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指导过程中学生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式
在对学生的指导过程中,也发现了很多问题,其中论文创新性不足和学生思想上的不重视是本学期出现的两大难题。
1.创新性不足
作为系统进行了四年专业学习的大学生,应当具备运用该学科的基本原理剖析客观事物的前因后果、提出观点、指导实践等基本能力,而这种能力集中体现在毕业论文的写作环节。从近几次学生的作业来看,总体情况基本能够达到教学要求,但在创新性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观点陈旧、简单重复、没有自己的见解。有些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没有形成自己的心得认识,发现什么资料多就写什么,整个作业只是资料的堆积。有些同学甚至在拼凑或抄袭文章,以至于文章的观点前后矛盾。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在学术上的严谨性,在本学期的指导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要把自己的思索、独特的发现和新颖的创造通过小论文的形式记录下来,养成勤于动笔的好习惯。比如在查阅资料阶段,笔者要求学生在阅读完一篇参考文献后,就将该文献的核心论点、论据和作者的结论记录下来,并以“文献查阅资料日志”的方式上交。并且要求学生把自己参阅资料的心得以及由此想到的论点及时向指导教师进行汇报,在与教师的讨论切磋中找出不足和修正的方法。再进行查阅资料、再思考,直到得出有一定新意的观点。在通过多次小组讨
论、师生讨论以及小组学习成果展示后,笔者发现学生上交的论文中,确实存在部分学生在观点陈述中不拘泥于课本和形式,大胆的加入自己的独特见解。
2.学生思想准备不充分
经过一个学期的指导,笔者发现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等”和“靠”的思想比较严重。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之初,普遍存在“等老师安排好,按要求做就行了”,“相关的知识不太懂,老师会讲的”等想法,这反映了学生存在严重的依赖心理。另一种是急躁心理,有的学生任务完成的非常快,但是作业质量却不高,甚至有学生只有几句话就算是一篇论文。在每次的集中指导中,总有一些学生因各种理由推脱不来参加,这也说明学生存在着“只要完成任务就行”的思想。对于这部分学生,笔者将在下学期的指导中重新安排他们所在的学习小组,并在小组中刻意安排对他们负责部分工作,目的在于引起他们对毕业设计的重视并增加他们的精力投入。在指导过程中,指导教师应特别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变化并随时与他们进行沟通,督促他们的论文进度并要求他们按时按质的完成每个阶段布置的任务。
七、结束语
联想外向型国际化管理 篇3
一、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规范的全球兴起
Leipziger (2003) 将企业社会责任进化过程分为价值观、原则、行为守则、规范、标准五个过程。本文倾向于将国际责任体系翻译成规范而非是标准, 是因为标准 (Standard) 本质属性是重复性和统一性, 是一种权威性的模型, 一般是由业界公认的标准化组织制定和发布。而规范要灵活的多, 多为厂商或非标准化组织发布。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包括国公约、企业内部生产守则、行业守则和民间机构设立的国际标准, “规范”作为概念范畴更能反映国际责任体系倾向于统一的现状。
企业社会责任运动逐步发展成为一股势不可挡的国际潮流有着深刻的背景:国际组织与责任消费运动的有力推动, 可持续价值观的广泛接受, 跨国公司对世界影响力的与日俱增, 全球化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正在制定针对所有组织统一的社会责任国际标准 (ISO26000) , 因此目前并无全面统一的标准。跨国公司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于2000年统计如今全球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公约、原则、守则、标准达246个, 包括跨国公司的生产守则 (118个) , 工业和贸易协会以及多边机构制定 (92个) (殷格非, 2006) 。主要涉及纺织、服装、玩具、零售业等行业, 关注的范围从雇员、消费者、环境等中心利益相关者到反对腐败, 缩小工业化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劳工标准和工资待遇上的差异, 维护人权等全局问题。对中国外向型企业影响较大的责任规范包括: (1) 通过代表制程序制定的政府及政府间组织的标准;包括国际劳工组织的有关公约、联合国人权宣言等。 (2) 行业生产守则;包括欧洲外贸协议 (FLA) 对销售行业提出的BSCI倡议, 国际玩具协会 (ICTI) 提出的商业行为规范等, 这些行业国际供货商只对取得认证或审核的生产企业下订单。 (3) 非政府组织制定的民间标准;包括联合国全球契约、ISO相关标准、SAI制定的由第三方认证的SA8000等。 (4) 跨国公司自身制定的供应链行为准则。
二、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规范对外向型企业的影响
本文论述的外向型企业的是指直接面向国际市场, 参与国际分工以出口为导向的企业, 从国际竞争力与国际生产链两个角度, 分别分析受CSR国际规范影响的两个主体范畴:在目标市场进行外直接投资的大企业和与跨国公司合作的出口加工企业。
1、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规范与外向型企业国际竞争力塑造
尽管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提出明晰了企业社会责任的范围, 但Freeman等人仍反对将这两种不同层面的概念相融合。90年代后作为企业与相关利益者的可供实证检验的KLD模型, 从指数设计上来看充其量只是部分反应利益相关者理论 (沈洪涛, 2007) 。不仅自变量选取方法缺乏有效性, 中国外向型企业众多, 样本选取的标准缺乏使得我们很难对外向型企业的财务业绩与企业社会责任相关性做出有效地相关性检验。尽管如此, 达到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规范有利于外向型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塑造的逻辑假设成立是毋庸置疑的。Potter (1990) 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描述成在国际市场上以全球姿态进行竞争的能力。企业在东道国进行跨国经营的过程中, 必然与当地群体产生关系, 存在如何吸纳并整合当地资源的困难。《2007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从境外企业的行业分布看, 制造业集中了境外企业总数的31.8%, 并购为最主要的进入方式。中国企业在国际经营中以低价的战略开拓市场, 忽视品牌塑造和本土劳工问题, 没有融入当地社会生活之中, 引起反倾销报复、消费者反感和劳工组织的仇视。在2004年, 西班牙埃尔切中国鞋城发生焚烧鞋的恶性事件, 随后欧盟宣布对中国鞋业展开反倾销调查。
对于中国的外向型企业来说, 社会责任作为一种软性竞争力, 是国际贸易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构成, 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模仿性。一个达到社会责任国际准则要求的外向型企业可以获得多方面的利益:获得消费者的认同, 增强品牌形象;扩大国际化区域范围;强化跨国管理水平, 获得东道国的支持, 改善成本控制。
2、企业社会责任国际准则对供应链企业的影响
我国真正认识到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规范的重要性, 是众多跨国公司对作为供应商的出口加工企业进行责任验厂与认证, 目前在中国内地至少有超过8000家企业接受过跨国公司的责任审核。验厂与认证两种形式都是对象是针对跨国公司的供应链, 前者根据跨国企业的行为守则 (Code of Conduct) 规范生产过程, 后者由第三方机构进行审核或认证。
根据海关总署数据表明中国2007年外贸出口12180亿美元, 增长25.7%, 加工贸易仍为主要的贸易形式, 出口产品主要集中于轻工、纺织等吸纳多数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出口市场集中于美国、欧盟、日本三大经济体, 因此我国企业容易受到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规范的约束。处于维护品牌形象和竞争的需要, 跨国公司普遍在中国公司内设立了相关的社会责任部门, 自行或委托第三方的审核机构对中国的供应商和分包商的企业劳工标准执行状况进行监督审核。尤其近年来西方国家跨国公司通过SA8000认证把劳工权利和定单挂钩, 对珠江三角洲的一些专门做欧美国家产品出口的企业带来严重打击。高额的认证费和企业为通过责任认证而改善生产条件与劳工待遇付出的支出, 缩小了中小企业的利润空间甚至部分企业由于未达到标准被取消供应商资格。
三、对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规范的认识与分析
对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规范的争议首先是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决定了国际贸易的分工模式, 我国的劳工低工资问题存在着“刚性”的因素, 劳动成本是与生产力水平基本相符的, 因此一些学者认为S A8000等规范完全是贸易壁垒。另一个关键问题是,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边界具有相当的模糊性, 企业之间不可避免的存在规模与生命周期的差异性, 而搭便车效应的存在又令局部的、帕累托非均衡的旧制度安排难以被打破, 公平、有效的责任统一标准能否建立令人质疑。
社会责任问题上升到一个贸易问题, 是由于发达国家逆差不断增大, 无企业社会责任的均衡制度安排开始失衡,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利益分配关系发生了变化, 责任壁垒由于更具隐蔽性而广泛应用。考虑到中国外向型企业发展现状, 我们更愿冷静客观地看待企业责任国际规范这个问题。企业社会责任是重要的企业发展战略, 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全球化运动中中国企业融入世界市场, 对于西方由价值观念影响而社会内生的规范体系是无法抵制的, 全球范围内的责任运动也是不可避免的。
国际社会责任规范长期没有统一标准化, 是因为责任体系复杂性和国家间意识形态的差异性, 也是多方利益者博弈的结果。随着跨国公司影响力增强和民间运动发展, 以及“全球企业公民” (global business citizenship) 概念的出现, 企业责任逐渐从一种“内生性”自愿行为发展成义务, 必将出现一套符合不同国家规则的统一经营标准来约束跨国企业的行为, 并通过约束传递机制影响我国外向企业。企业责任规范内涵首先要明确企业社会责任的边界覆盖范围, Caroll (1979) 的“三维概念模型”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包括企业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这种综合责任说不同于将企业社会责任独立于其他责任的概念, 明晰了企业社会责任的边界和内涵, 得到大多数学者的承认。在这个前提下, 企业的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边界内有着数量众多, 并且可以准确描述具体的需要企业去履行的社会责任, 因此企业责任国际规范具备可操作性 (刘文彬, 2007) 。但是企业社会责任是作为企业与社会的产权边界出现的, 而企业具有层次性和所在社会状态的差异性, 所有企业承担一样的责任显然是超出了部分企业的权力与责任界限, 这正是建立一个统一、动态的企业社会责任国际标准的桎梏所在。
四、中国应对国际社会责任规范的对策
1、政府建立社会责任监督机制, 完善责任考核标准
由于外贸企业与当地政府部门为利益共同体, 造成地方保护主义盛行, 责任监督滞后, 公共资源产权模糊。产权主体的缺失使得中国外向型企业在与知识产权、员工、投资者等生产要素建立使用契约时没有向对方提供足够的补偿。追求利润是企业的固有本质, 依靠道德的自律对企业行为和市场失灵缺乏约束力。国际化的生产与合作仅仅靠道德解决不了对复杂的利益关系的限制和协调, 必须借助于交易双方严密的契约, 即各种各样的法律、法规、规范的约束 (曹凤月, 2007) 。在当今经济转型期, 缺乏市民社会的基础, 政府仍然处于推进社会责任的主导地位。由于地方政府对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规范认知不足, 责任评价机制建立不够完善, 对企业的评价仍然停留在经济指标上, 这样的竞争环境扭曲了公平竞争的本质, 造成了市场的混乱。政府要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利益竞争机制, 根据国际规范完善法律体系, 从经济、社会和环境多个方面对企业进行评价;对申请责任国际认证的企业提供费用补贴和咨询服务;引导宣传和舆论, 将责任体系本土化并由具体部门严格落实监管。
2、企业塑造良好的投资人形象, 发挥企业组织作用
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面临着市场化与国际化的双重压力, 在探索国际化的过程中必须主动建立责任意识。中国企业尤其要注意被并购员工处理和加工投资项目引发的环境污染处问题, 将责任标准与企业管理体系相融合, 实现企业自身经济效应和当地社会效应的平衡发展。尽管众多的责任标准都是民间标准, 但是随着公众对企业道德表现的关注和法律的日趋严格, 出口加工企业必然面对新规则下的竞争压力和西方国家的贸易壁垒。作为跨国供应商, 中国企业应当发挥企业组织的作用, 与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谈判, 协商统一的标准, 杜绝行业内部恶性竞争, 争取出口合理价格以改善生产条件。
摘要:全球化是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最主要的驱动因素, 进行国际化经营的大企业和全球生产链下的中小企业都面临着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规范的约束, 只有依据全球化的企业社会责任规范来运营, 外向型企业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 规避责任壁垒。本文研究了责任规范对外向型企业的影响, 分析了责任规范的相关问题, 提出企业与政府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规范,外向型企业,出口贸易
参考文献
[1]Keith Davis and William C.Frederick.Business and Society:Management, Public Policy, Ethics[M].5th ed.New York:McGraw-Hill, 1984.
[2]Deborah Leipziger.The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 Code Book[M].Greenleaf Publishing, 2003.
[3]殷格非, 于志宏, 崔生祥.企业社会责任行动指南[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6:72-73.
[4]沈洪涛, 沈艺峰.公司社会责任思想起源与演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204-205.
[5]刘文彬.基于效率内涵的企业社会责任边界假说[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11) .
联想外向型国际化管理 篇4
国际商务外语人员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增加外贸收益, 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必需人员储备。尽管涉外企业规模和生产的产品不同, 企业的国际市场营销策略和定位也不尽相同, 但企业中从事国际商务外语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功能质量对他们业务活动的开展和国外市场开拓会产生直接影响。因此, 结合企业发展需求和商务人员自身发展规律, 利用层次分析法, 构建该类人员的服务功能科学的评价体系, 全面真实评估其服务功能现状, 分析现状成因, 是探求提高人力素质, 促进外向型企业转型升级途径的基础。
二、层次分析法使用的基本步骤
1.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是由美国著名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A·L·Satty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首次提出的一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系统评价方法。它通过明确问题, 建立层次结构分析模型, 构造判断矩阵, 计算各层次要素对于总目标的相对权重, 从而得出不同方案的综合评价值, 为选择最优方案提供依据。它是指将决策问题的有关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 自此基础上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一种决策方法。它把人的思维过程层次化、数量化, 并用数学为分析、决策、预报或控制提供定量的依据。这一方法的特点, 是在对复杂问题决策的本质、影响因素, 以及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之后, 构建一个层次结构模型, 然后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 把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字化, 从而为求解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 提供一种简便的决策方法。非常适合于人的定性判断起重要作用的、对决策结果难于直接准确计量的场合。
2构建国际商务外语人员服务功能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科学的指标体系, 是提高国际商务外语人员服务功能评价有效性的基础。针对用人单位对国际商务外语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 以及相关专业毕业生本身存在的素质方面的问题, 本着评价指标要有方向性、科性、完整性和可比性的设置原则, 建立以社会对高校国际商务相关专业人才的要求为成才标准, 提高企业国际商务外语人员素质为出发点, 以实现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以及企业效益为目的, 按照层次分析法的层次结构建立评价指体系 (如表1) 。该体系包括三层:第一层, 总目标层 (国际商务外语人员服务功能A) ;第二层, 准则层 (一级指标) ;第三层, 指标层 (二级指标) 。
二、层次分析法评估体系下山东省外向型企业国际商务外语人员服务功能现状
为了客观地使用层次分层法评估山东省外向型企业国际商务外语人员的服务功能, 调研企业涉及了省内200余家企业单位, 企业性质包括国有、集体、民营、中外合资、外方独资等类型, 企业员工人数为从30人到3000人不等的大、中和小型企业。企业有山东航空公司、济南元首针织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松下电子信息有限公司等省内知名企业, 同时也有不同行业领域在山东省外向型经济企业中比较有代表性公司。受访员工的岗位包括:外贸专员、跟单员、秘书、翻译、部门经理等从事国际商务工作的不同职位、不同从业年限的人员, 共计500余名, 充分保证了评价数据结果的可参考性。
国际商务外语人员的从业能力评价是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建立分层评价指标体系之后, 可以对各层元素进行两两比较, 构造出比较判断矩阵, 采用逐层计算的方法, 由最高层向最低层逐层计算。为了使决策判断定量化, 形成判断矩阵。
1.国际商务外语人员基本能力B1具体评价结果
采用五级评价, 确定评语集为:好、较好、中等、较差、差。使用所给出的矩阵, 在excel工具表中计算即可。ω1是指第一个二级指标之间的相对权重。矩阵R1中第一行0.66表示66%所调查人员的跨文化沟通和适应能力评价结果为好, 27.5%的人员评价结果为较好, 4%的人员评价结果为中等, 1.5%的人员评价结果为较差, 1%的人员评价结果为差。矩阵的第二行为人员外语运用能力评价结果, 具体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
2. 国际商务外语人员专业能力B2具体评价结果
国际商务外语人才从事商务工作的专业能力是从业核心能力, 一级指标共包含了7个二级指标, 评价结果能够全面呈现人员从业核心能力状况, 结果见表3。
3. 国际商务外语人员管理能力B3具体评价结果
国际商务外语人员的管理能力是对人员的较高能力要求, 该能力能够体现从业人员的提升潜质, 评价结果见表4。
4. 国际商务外语人员个人品质B4具体评价结果
国际商务外语人员在工作中表现出的个人品质是所有从业能力指标发展的基础, 良好的个人品质有助于从业能力的提升。评价结果见表5
5. 国际商务外语人员工作绩效B5具体评价结果
国际商务外语人员工作绩效是所有其他能力在工作中的体现结果, 直接反映了目前企业对从事国际商务外语人员的工作评价, 见表6。
6. 国际商务外语人员服务功能总目标评价
国际商务外语人员服务功能总目标评价结果是在5个一级指标评价结果上得出的, 具体结果见表7。
总目标评价ω= (0.2, 0.295, 0.25, 0.25, 0.15, 0.105) ω1是指一级指标 (5个能力) 之间的相对权重。
通过使用层次分析法评价体系对山东省部分外向型企业国际商务外语人员的服务功能评估结果可以看到, 目前企业对人员的服务功能评价比较理想, 85%的员工得到了企业“较好”和“好”评定, 但也应该看到15%的员工没有得到企业的认可。其中, 近20%员工的专业能力指标未达到企业所需要求, 也就是说, 国际商务外语人员的专业能力有待提高。
基于层次分析法所建立的国际商务外语人员服务功能评价体系, 具有确定指标权重的客观性优点, 计算方法简单, 借助该方法可以评价企业员工的各项指标能力, 评价结果有助于企业客观准确评价员工的服务功能, 在此基础上, 可以针对性地开展员工培训, 提升员工从业能力和服务功能。另一方面, 评价数据也可以作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依据, 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摘要:根据国际商务外语人员的素质特点, 构建出对其从业能力进行评价的层次结构模型, 在此基础上对山东省部分企业国际商务外语人员进行了实例定量的多因素综合评价, 表明了该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同时得出了目前山东省国际商务外语人员的服务功能现状。
参考文献
[1]耿云亮.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模型[J].科教纵横, 2011, (5) .
[2]梁远信.模糊层次分析法在高职生综合素质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 2008, (6) .
联想外向型国际化管理 篇5
关键词: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创新,优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中小企业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崛起已经成为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众多的中小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下来并获得良好发展的事实说明:与大企业相比, 中小企业也拥有某些优势, 并在国际化进程中形成自身特有的竞争优势。
一、小规模技术优势
在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中, 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刘易斯·威尔斯于1977年提出了小规模技术理论, 并在1983年出版的《第三世界跨国公司》专著中对该理论作了较系统的阐述。小规模技术理论的逻辑基础来源于比较优势理论。其核心思想是:发展中国家跨国经营的比较优势来源于小规模生产技术, 这种技术带来的低生产成本等比较优势能够使发展中国家的境外投资获得利益。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相比, 生产成本低、产品物美价廉是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形成竞争优势抢占市场份额的重要原因。威尔斯认为, 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经济技术相对落后, 在海外直接投资中难以仰赖绝对的竞争优势, 但确拥有相对比较优势。该理论的最大特点就是摒弃了那种只能仰赖垄断的技术优势打入国际市场的传统观点, 将中小企业的海外直接投资竞争优势的产生与这些国家企业自身的市场特征有机结合起来, 论证了中小企业进行跨国经营的可能性。小规模技术理论认为由于世界市场是多元化、多层次的, 即使对于那些技术不够先进、经营范围和生产规模不够庞大的中小企业而言, 参与海外直接投资仍有很强的经济动力和较大的竞争优势, 从而为经济落后国家发展海外直接投资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利基市场优势
利基市场是指在市场中通常被大企业或者竞争对手所忽略的某些细分市场, 也称为空隙市场。20世纪80年代, 美国商学院的学者们将这一概念引入市场营销领域。
现有的市场不可能是天衣无缝的, 总会存在“空隙”。索尼公司董事长盛田昭夫的“圆圈理论”认为, 在无数的大圆圈 (指大企业占有的销售市场) 与小圆圈 (即小企业占有的销售市场) 之间, 必然存在一些空隙, 即仍有一部分尚未被占领的市场。“空隙”市场由于产品服务面比较窄, 市场容量不大, 大企业因不能形成规模生产而不愿插足该领域, 这使中小企业有机会既可扩大市场占有率, 又可扩大收益率。中小企业只要看准机会, 充分发挥自身机制灵活、适应性较强的优势, 立即“挤占”, 将这些空隙 (如图1中阴影部分所示) 组成联合销售网, 将有机会超过那些大圆圈市场。中小企业还可根据消费者需求及时而有针对性地开发新产品, 形成自身的产品特色和经营特色, 这样才能够巩固和提高自己的市场地位, 可持续地开展国际化经营。
三、模仿创新优势
模仿创新是指企业以率先创新者的创新思路和创新行为为榜样, 并以其创新产品为示范, 跟随率先者的足迹, 充分吸取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通过引进购买或反求破译等手段吸收和掌握率先创新者的核心技术和秘密, 并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 进一步开发和生产富有竞争力的产品, 参与竞争的一种渐进性、跟随性的创新活动。
多年来, 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研究开发人才匮乏、资金短缺、技术基础薄弱等问题, 这是影响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和企业外向国际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模仿创新作为一种创新战略有其自身的特点, 无论是在创新风险、创新效率还是在创新投入上都具有优越性、跟随性、创新性、低风险性、高成功率和高效率、低投入等特性, 中小企业根据自身的特点采取模仿创新的战略正是顺应了市场竞争的规律。中小企业的技术模仿创新可以通过以下路径进行, 如图2所示。
首先, 中小企业可根据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对创新需求进行分析。其次选择模仿对象。模仿对象主要是指本企业所要模仿的产品、先进技术、方案、管理系统、管理制度等。经过了模仿需求和模仿对象选择之后, 将决定所需要的技术在适当的时机, 通过适当的方式, 如签订技术转让合同、购买新产品、购买发明专利等引入本企业内, 并组织研发团队对先进技术进行分析。借助企业的规范和流程, 将引进的技术逐步地消化吸收, 变成企业自身的知识和能力。最后还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不同来源、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不同内容的知识进行综合和集成, 实施再构建, 使单一知识、零散知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经过整合提升形成新的知识体系。经过这一模仿创新过程之后, 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都将有较大的提升, 为国际化发展打下基础。大量事实证明:技术模仿创新是中小企业以最小代价、最快速度追赶世界先进技术的现实途径, 是最终实现技术自主创新的必经阶段。历史上, 美国工业的发展正是得益于对欧洲国家先进技术的模仿创新;日本战后经济振兴的奇迹正是得益于对世界发达国家, 尤其是美国工业技术的模仿创新;韩国也是通过模仿创新, 迅速改变落后面貌, 一跃而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
四、企业家创新优势
企业家创新的含义是:在既有条件的约束下, 根据市场竞争的需要, 确定企业机制建设的具体目标和实现途径, 确保以统一的组织行为有效地捕捉和利用市场机会 (Morris, 1998) 。企业家创新行为与常规行为不同, 它超出已有的经验范围, 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问题采用新的认识方法、新的解决手段和新的技术手段等, 以开创新的思维结果。
其一, 在新形势下, 中小企业家必须通过创新实现企业转型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就中小企业家创新行为的本质原因及所面临的客观环境来看, 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相对于国有企业而言, 在资金、技术、管理、政策、制度方面处于弱势地位, 这会大大影响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使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为了扭转这种弱势局面, 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引领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发展的企业家就必须不断创新, 在创新中求生存, 在变革中求发展。其二, 我国一些中小企业家不仅具有良好的企业家素质, 更具有集创业者、所有者、管理者于一身的特点。中小企业家自身的需求是创新行为的精神动力源泉之一。袁凌 (2004) 认为, 刺激引起人的需要, 需要产生动机, 动机与目标结合支配行为, 行为指向目标;当目标实现后, 需要得到满足, 于是又产生新的需要、动机、行为, 以便形成新的目标 (参见图3) 。以袁凌的需求理论为基础, 本文归纳出中小企业家的主要需求为:生存需求、事业成就感需求和社会尊重需求。由于上述需求的存在, 使得中小企业家不断地进行创新, 并形成了中小企业家的创新优势。
五、易嵌入全球价值链优势
20世纪80年代以来, 众多学者提出价值链理论。全球价值链 (GVC) 描述的是在全球市场中, 为实现商品或服务而链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 涉及从原料采集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 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过程。它包括所有参与者和生产销售等活动的组织及其价值、利润分配。
2001年12月我国正式加入WTO, 加快推动了我国企业融入全球价值链的进程, 使我国中小企业开始进入全面国际化发展阶段。在改革释放效应的背景下, 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的发展依靠低成本、廉价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投入, 从低附加值环节开始介入全球价值链。中小企业在规模和灵活性上具有优势, 易嵌入全球价值链。在大企业若实施一种新的管理理念、认可和接受管理变革, 往往需要获得高层管理人员的一贯支持, 在执行中会遭遇许多难以克服的障碍。然而, 中小企业人数少、管理环节少、变革难度小, 有助于嵌入全球价值链, 如图4所示。
六、管理成本优势
传统的经济理论对企业进行的成本分析主要集中在生产成本上, 一般来说, 生产成本会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下降, 所以企业只有达到一定规模时, 才能获得最低成本。因此, 在管理成本方面与小企业相比, 大企业更具有优势。但是, 企业的成本分析不应该仅仅集中于生产成本, 还应该将管理、市场营销、服务、消费者等一系列相关因素的影响考虑在内。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 企业的管理和协调的成本也会增加。从这一角度看, 小企业更具有成本优势。具体地其优势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1) 代理成本低。在大企业中, 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在股东和董事会之间发生分离, 这样, 在股东、董事会和经理之间就会产生委托代理关系, 从而导致所有者和经营者的目标不可能完全一致。为了使管理者的行为不偏离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所有者就会设立某种激励约束机制来使管理者的目标和自己的利润最大化目标一致起来。这种由于所有者对经营者进行激励和约束而引起的费用就是“代理成本”。代理成本的大小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程度有关, 分离程度越大, 代理成本就越高;分离程度越小, 代理成本就越低。由于大企业规模巨大, 其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程度很大, 所以其代理成本很高。与此相反, 由于小企业的成员较少, 其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程度低, 所以其代理成本就低。 (2) 内部交易成本低。大企业往往是一个大规模生产和高度专业化的企业。于此特征相联系, 大企业逐渐形成了一种内部层级管理体制。企业作为层级管理体系, 其内部交易不是通过市场, 而是通过一层一层的行政隶属关系, 遵照行政命令来完成。这种层级系统在一定范围内提高交易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弊端。而小企业与其他企业间的关系多属于市场交易关系, 由于巨大的竞争压力, 使得小企业内部成员具有很强的动力去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尤其是在企业创建初期, 中小企业内部的成员往往不能计较个人的得失, 只有精诚团结, 密切协作, 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 因而中小企业的内部交易成本是极低的。
参考文献
[1]胡日东.基于小规模技术理论的福建省民营企业境外直接投资战略分析[J].经济地理, 2006 (3) .
[2]傅光成.中小型民营企业定位“利基市场”的策略[J].华东经济管理, 2006 (11) .
[3]王燕凌.寻找企业优势开发利基市场[J].经济师, 2003 (12) .
[4]陈吉磊, 徐向阳.我国企业模仿创新战略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06 (8) .
[5]宋耘, 曾进泽.后发企业从模仿创新到自主创新的演化路径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 2007 (5) .
[6]马云俊.从模仿创新到自主创新[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 2008 (1) .
[7]冷克平.关于中小企业模仿创新问题的探讨[J].现代管理科学, 2005 (1) .
[8]赵镇.基于价值链的企业竞争优势研究[J].北方经贸, 2006 (8) .
[9]侯光明, 别晓竹, 李存金.全球价值链下我国中小企业的价值创造模式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6 (1) .
[10]孙小琼.基于价值链的企业战略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 (17) .
【联想外向型国际化管理】推荐阅读:
外向国际化08-19
浅谈联想集团的国际化战略.答案10-10
外向型产业论文09-29
出口外向型企业11-05
外向型商科专业学生09-29
外向型农业经济10-23
发展外向型农业提升农业生产力08-30
外向型企业汇率变动承受力调查问卷06-05
外向农业07-26
外向发展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