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向型教学法

2024-09-20

导向型教学法(共11篇)

导向型教学法 篇1

受我国教育制度的影响, 技工学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基本上接受的是传统普教教育的思想、理念和方法。而职业行动导向型教学法是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 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 需要学生用脑、眼、手等多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所以, 在每一个教学环节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 是职业行动导向教学的重点。因此, 应当将职业行动导向教学理念具体贯彻在对学生理论课和实训课学习方法的引导上。

第一, 向学生介绍职业行动导向教学理念的有关知识, 以工作任务的形式向学生提出学习要求, 将理论课和实训课的相关内容结合在一起, 组成若干个学习领域去进行一体化学习。如在《机械制图》的学习中, 需要打破以往先学制图、再学《公差与配合》的方法, 而是把这两门课程融合在一起学习。在制图课上学习了平键的画法之后, 马上学习平键的有关公差知识, 再结合《机械基础》课中轴系零件的关于平键和键槽、轮槽的公差和配合;在《机械基础》课中学完定轴轮系后即学《车工工艺学》中车床主轴箱的齿轮传动原理 (变速、变向等) , 从而使学生对知识进行融会贯通。

第二, 要对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成果展示”的专题培训, 使学生学会展示方法, 提高其自学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如在焊接实训课“焊条电弧焊”学习领域中的任务——平敷焊, 不仅要求学生根据工作任务书, 课外收集资料, 课内自主进行分组讨论。进行成果展示时, 要充分利用肢体语言, 介绍本小组的讨论结果时, 首先要有问候语, 其次要求简明扼要, 同时充分利用目光交流的作用, 还要从实训课的学习角度出发, 介绍针对实训的成果展示。

第三, 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从而提高自学能力。在技工学校的教学中, 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分为两类:一类是初中毕业生, 他们活泼、好动, 但缺乏对学习的热情, 学习不认真、不努力。在教学中, 虽然课堂气氛活跃, 但极容易跑题, 造成课堂秩序混乱, 较难驾驭。虽然有一部分同学尚能认真对待, 但有些同学一有机会就谈论其他问题, 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置若罔闻。另一类学生是高中毕业生, 虽然较遵守纪律, 学习较努力, 素质较高。但是, 在传统教育体制长期束缚下, 养成被动学习的习惯, 不善于发挥主动性, 对实习教学方法的适应能力差。在应试教育环境中形成“嗷嗷待哺”的习性, 致使教学气氛沉闷, 不容易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往往教师费尽心思, 学生却无动于衷。这两类学生的共同特点是:存在着对实习教学的不适应性, 思想上不重视, 浮躁情绪严重、纪律散漫、厌学, 劳动态度不端正、怕苦怕累, 对实习项目认识不足、缺乏学习的动力、没有理想、没有目标。如果不对其进行指导, 就达不到上课的要求。如在讲解焊接设备由哪几部分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时, 可让学生通过录像、实训车间的实物, 进行观察、讨论, 然后让学生通过讨论, 写出具体结论, 并展示出来。只有通过这种方法, 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事物。从人类的形成来看, 为了发展, 需要以群众的联合力量和集体行为来弥补个体能力的不足。职业行动导向型教学法注重以团队的形式来组织学习, 使人的本质力量得以展开, 使人的社会本质得以实现。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环境的改变与人的发展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学说, 学校应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如学校的学习资源是否丰富、校园学习氛围怎样、教学模式及方法等。采用职业行动导向型教学法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 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团队合作精神, 从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良好的培养。

职业行动导向型教学法一改过去传统教学“填鸭式”教学方法, 形成了学生自主学习、强调团队精神、提高综合能力的教学模式, 使技工教育在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下进行, 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更为重要的是, 职业行动导向型教学法的出发点是教学生“学会学习”, 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使学生成为具有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成为能够适应各行各业职业要求的合格人才。

总之, 在技工学校的教学中, 用职业行动导向型教学法, 能够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提高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足, 既能在求职时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又能通过自谋职业真正走上独立创业的人生旅程。

导向型教学法 篇2

意图)

一)教学构思部分:

对该门课程整体上的把握,可对教材进行整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改变教学进度。

二)教学实施情况记载讲解

实施情况记载需要5个项目以上。教学步骤:每种教学法都包含了以下步骤:

资讯: 教师布置任务, 帮助学生理解学习性工作任务的要求、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联。

计划: 学生一般以小组方式工作, 寻找与任务相关的信息, 对整个工作过程进行设计, 确定具体工作步骤并形成工作计划, 拟订检查、评价工作成果的标准。决策: 学生上交工作计划和评价标准, 师生共同找出所设计方案的缺陷以明确其知识的欠缺, 并通过教学或附加学习项目进行补充。

实施: 学生根据计划独立开展工作活动,完成设计和模拟,做好有关文字记录,而教师只是在发现错误时才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检查: 在工作任务完成后,学生依据先前拟订的评价标准,自行检查工作成果,并逐项填写检查单。

评估: 任务结束后,学生首先自我评价所承担任务的过程和结果,然后与教师一起讨论评价结果,然后提出不足及其改进建议。

2、教学目标:包括能力目标与品质目标,请参看前面教学构思部分。

3、组织形式:全体同学或分组分成几个组。

4、教学方法:

本次内容采用了以下: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基于项目的引导文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情景教学法、实验教学法、现代四阶段教学法、模拟教学法、案例教

学法等中的哪些法。

5、学生参与度:填百分比或者用文字叙述,如有个别参与积极性不高或者不认真。

学生完成任务情况:可填百分比或用文字叙述。

6、自评任务完成情况:如果大部分学生能够完成任务,则视为完成良好,如果只有一半学生完成,则视为基本完成,否则视为未完成。

F、教学建议:针对学生完成情况及自评任务完成情况对今后或别的老师上本次内容反思出是否需要对教学法进行调整,对任务示例进行调整。稍详细进行阐释。

7、附内容的讲解:

要求老师们注重过程资料的收集,做一个有心人,平时有学生好的作业请及时收集出来做好标识以便提交。

四、学期档案资料要求

导向型教学法 篇3

关键词:任务型; 问题导向型; 基础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9-131-002

一、引言

20世纪70年代海姆斯和韩礼德的交际法是国外较为流行的英语教学法;普拉布也早在80年代初提出了任务教学法的构想;之后3P教学通过“做中学”的任务法强化交际目标,被广泛应用于我国外语课堂教学中。2001年教育部制定的《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任务型教学法,文秋芳也指出传统教法的弊端和任务型教学法的中国化问题。如今,以语言、教师和课本为中心的模式受到了质疑和挑战,取而代之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随着应用语言学的发展,语言教学也逐渐成一体系,如情景法、听说法、交际法、任务法、问题导入法等。本文主要通过具体课程设计研究任务法与问题导入法相结合在专业英语基础教学中的优势。

二、任务型与问题导向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任务型教学法“是‘交际法’的最新发展,它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和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的成就……教师围绕特定的教学目的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各种教学活动,学生通过这些语言活动完成语言学习任务,最终达到学习语言和掌握语言的目的。”[1]它探究的是让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参与和合作的方式完善其内在的语言学习机制,通过有层次的布置使教学过程在同一任务目标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学生通过完成课堂任务促进自身知识体系的重组与构建,促进了新信息与其已有认知模式之间的整合。当学生通过交际和参与感受到新知识模式带来的成功喜悦时,便会更主动地投身其中,从而加速信息整合和内化的进程。

学习要在学生亲身参与和饶有兴趣的情况下才会有效果。教学重心的转移实现了“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什么是怎么学到的”。关于教学上的内容重心和过程重心,Gray如下比较:

What is to be learnt?How is it to be learnt?

Subject emphasis Process emphasis

External to the learner Internal to the learner

Determined by authority Negotiated between learners and teachers

Teacher as decision-maker Learner & teacher as joint decision-makers

Content: what the subject is to the expert Content: what the subject is to the learner

Objectives defined in advance Objectives described afterwards

Assessment by achievement or by mastery Achievement in relation to learners’ criteria of success

Doing things to the learner Doing things for or with the learner[2]P93-94

由此可见,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比重改变很大。学生主动地位的突显,使其更易了解教学目标,对新知识的整合内化更得心应手。此外,教师若按教学重心设计课程,把解决问题和教学任务联系起来,教学效果就会更上一层楼。

问题导入型教学法能体现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参与和对问题的深思,通过与不同阶段课堂任务的结合,教师针对课文内容和主题进行挖掘,联系学生实际模拟交际语境,避免了传统教学法的单一枯燥。问题导入方式多样,比如启发式、卷入式、语境式、归纳式、连环式、思辨式、关联式、常识式和拓展式等。这种活跃课堂气氛、浓郁学习兴趣、创新教案设计的方法,既锻炼了学生的听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完成了任务,达到真正交际的目的。英语专业基础教学实践中若融入任务法和问题导入法,便能很好地改进“自上而下的”教学法,改变教师先入为主的行为和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使学生由完成任务前的好奇感转变为完成任务后的成功感,量化学生成绩评估,有效引导其寻找并汲取相关知识,帮助培养自主处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将教材生动化,将课堂活跃化,使教学效果达到最好。

三、课程设计范例

如何进行新的教学尝试、把任务型和问题导入型教学法相结合,如何培养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一直是英语专业教师面临的难题。本文以基础英语课为平台,以任务型和问题导入型教学法为理论依据,以课堂案例为依托进行课程设计,旨在为解决上述难题提出建设性意见。现以《现代大学英语精读1》第一版第二课《回家》第五、六两个课时为例,课程设计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难度递增的三个任务,学生需逐步完成任务并回答问题;第二部分是教学重点任务,即引导学生归纳黄颜色和黄丝带的象征意义;第三部分任务集教学难点和目标为一身,引导学生展开联想继而展开心灵教育。

任务一:口语技能热身。通过卷入式和语境式问题让学生对图片进行描述,使其身临其境。然后通过“家”的相关谚语自然过渡。

问题设置:1. Picture description: Going Home

2.Can you give some simple idioms related to “home”?

任务二:详解课文语言点。通过学生参与朗读的任务找出发音不足;然后讲解语法和修辞,并通过学生回答启发性问题,对个别句子进行深层理解。

问题设置:1. (para.10) What is the function of mentioning the counted miles?

2.(para.11-12) Why did Vingo’s wife tie so many ribbons on the tree?

任务三:引出全文高潮。小组作业,请学生表演满树黄丝带欢迎犯人回家的部分。这里包括了任务完成和问题解决后的反思部分,还会根据学生表演做即兴指导并指出问题所在。

任务四:运用常识性问题的提出引出黄色和黄丝带的象征意义。

问题设置:1.What is the commendatory meaning of the color yellow?

2.What are the derogative meanings of the color yellow?

3.What are the associations in daily life of the color yellow?

4.What is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yellow ribbons?

任务五:通过联想性和延伸性问题引出主旨:爱与被爱、原谅与忘却、挫败与勇气、机会与重生。最后布置作业结束课程:对比电影,发挥想象力编写一个“回家”之前的故事。

问题设置:1. What is the message of the text?

2.How do you think of these sentences?

— Life is not always rosy. It’s full of failures and setbacks. In spite of the hardships of life, there is an opportunity if you are willing to try again.

— The ability to forgive and forget is important in all human relationships.

— To love and be loved is to feel the sun from both sides.

3.If you have done something wrong to others, what would you do to make up for your relationships?

如是设计,学生不仅能掌握语言点、有机会锻炼口语、培养团队意识,还学会了颜色词的引申义,增加了语言学习的兴趣;更使学生对人生有所感悟,学会了珍惜和感恩。要注意的是,教师在任务过程中无需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及时纠正,那样会挫败积极性并使其完成任务不够自信。“因为学习者在语言运用中出现的错误能反映其语言习得的进展程度,暴露其认知图式的薄弱环节……要发动学习者积极参与评估,使他们成为主体,从任务的设计、执行到结果进行正反总结;对任务中有较强语用功能的语言结构,要适当进行演绎。”[3]

四、结语

兼顾意义和形式的任务型教学法能把语言流利性和准确性相融合,发挥学生主动性,但抛弃以语言形式为主的教学方法不可行。所以只要使专业基础英语课程设置在取二者优点的同时,把任务型和问题导入型的方法相融合,才能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达到教学目标,最终做到教学理念整合、教学方法和手段整合、教学内容和步骤的整合和教学评价的整合。

河北大学工商学院教改项目论文,课题编号JX2010031

参考文献:

[1]丰玉芳, 唐晓岩.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4(6).

[2]夏纪梅. 现代外语课程设计与实践(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

导向型教学法 篇4

1 行动导向型教学的突出性优点

1.1 有效地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

采用行动导向教学的案例分析法教学, 大大地扩展学生的视野, 拓宽学生的学习思路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以往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 被各抒己见、自由发挥、共同探讨的学习模式所代替, 给学生潜能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讨论中, 同学们不断探究, 拓宽知识视野, 从更深更广的层次去理解知识技能;在解决问题中, 学生的思路和途径不是唯一的, 解决问题的方法会有多种多样;答案不是静态的, 而是动态的;各自采取不同的方法, 但最终殊途同归, 众说纷纭, 精彩纷呈;训练学生的逻辑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有效地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 使学生思想走向成熟和完美。

1.2 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工作能力:

按照项目教学法的要求, 获取信息, 制订方案, 作出决策, 实施方案, 反馈信息, 评价成果等六个环节都是由学生独立完成, 促进学生去做出工作规划, 制订和实施任务的方案, 主动地去查阅资料, 获取信息,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挖掘学生的潜力, 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在学习中找到自我, 认识自我, 展现自我, 以主人翁的学习态度, 乐意去接受学习任务和尝试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和工作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求知、求实、求全, 较好地解决问题, 完成学习任务。

1.3 有利于学生应变能力、协调能力的形成:

行动导向教学的角色扮演法, 是要求学生承担不同的角色, 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的工作任务, 所研究的对象、内容、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都不一样, 面对不同的对象, 在短时间内做出回答, 不断地出现新的情景, 不断地作出新的回答, 在复杂的情景中, 又不能以固定模式、划一对应的方法来解决;在完成各项任务中需要和其他的角色, 相互密切配合, 需要有灵活的头脑, 随机应变的思路, 需要和同学们相互协调, 共同探究的合作精神, 从中做出相应的对策, 解决好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完成好工作任务。

1.4 有利于学生挫折承受能力的形成:

在采用行动导向教学的项目教学法中, 学生可能会碰到一些新问题和疑难问题, 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 可能会经受失败, 但在老师的引导和鼓励下, 学生进行反复训练, 历练学生意志, 增强同学们的自信心,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提高学生受挫的承受能力, 逐渐坚强起来, 在失败中找出根源, 吸取经验教训, 最终达到成功;再碰到新的任务、新难题时, 就不会惊惶失措, 束手无策, 从失败中总结出解决问题的宝贵经验, 为今后学生走进社会, 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基础。

1.5 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行动导向教学注重学生自己独立地完成任务, 通常一个任务总不是单纯的, 而是综合性的, 会涉及多种多样的学科知识, 要完成一个工作任务, 其研究对象和内容不是局限于某个章节, 也不是一门单一的学科, 而是相对完整的一块综合知识团, 其知识的深度、广度、烦琐复杂程度, 并不能预见, 都得去面对和应付, 因此, 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不只是用脑, 而是脑、心、手共同参与, 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知识, 掌握技能、技巧, 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提高总体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 解决实际问题, 完成工作任务。

2 行动导向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2.1 行动导向型教学法是建立在活动教学理论和个体--环境互动理论的基础上[2], 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思想;杜威也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和“教育即社会”的论点, 强调了“教育不是未来生活的预备, 而是现实生活的过程”。倡导“通过多种活动让学生在做实际的事情中, 提高能力技能, 而不是由读死书中获得各种知识和经验”, 这样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2.2 英国教育家兰祖利认为:“学生个体的内部环境和学习的外部环境必须形成良性互动, 以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他还说“只有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时, 学习才会主动、生动、有效”[3];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中学生目前的现状是:基础知识较差, 总体素质较低, 接受能力、理解能力、记忆力、自我约束力都很差, 主动性、忍耐性、自觉性也都很差, 相当部分学生存在严重的厌学思想, 上课睡觉, 玩手机, 逃课, 外出上网, 诸多劣势因素, 在授课时教师将现成的知识体系按部就班加以传授, 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他们感到很乏味无趣, 打不起精神;而行动导向型教学法强调在具体实践场所, (如模拟实验室) 中摸索和掌握知识技能, 学生主动地介入学习过程, 有目的地自主控制学习节律, 并通过团体协作, 共同讨论、探究的形式学习, 教师则是起到引导和指导作用, 这种教学法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为学生提供环境平台, 学生个体利用这些机会展示和发挥自己的潜能, 也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师生的双向作用, 强调师生互动, 教师是主持人, 学生也是小老师, 在这样的教学情景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 提高学习兴趣, 增加课堂氛围, 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塑造和发展[4]。

3 行动导向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本质区别

3.1 行动导向型教学法是创造性教育, 教师的职责主要不在于“教”, 而在于指导学生“学”, 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最终做到无师自通, 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老师讲, 学生听的教学模式, 而是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作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即从传统的主角, 教学的组织领导者变成活动的引导者、学习的辅导者和主持人;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5]。

3.2 行动导向型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启发式教学, 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个性, 因材施教, 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地最大限度发展, 在学习过程中,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勇于质疑问题, 通过提问、思考和探索, 学会创新学习, 只有这样才会学得更好, 学得更扎实。

3.3 在现代教学中, 必须要转变观念, 树立现代先进教育思想。站在知识经济对人才素质要求的高度, 对学生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使学生学会求知, 学会做事, 学会做人, 学会共处, 对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要求, 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方式, 实施参与式、启发式的教学, 并注重对学生“终身学习”理念的培养[6]。

4 行动导向型教学法应当注意的问题

4.1 行动导向型教学必须有丰富的知识内涵和扎实的基础知识为前提,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笔者在这里所指的内因就是丰富的知识内涵和扎实的基础知识, 一个胸无点墨, 没有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和丰富的词汇的人, 要想写出一篇好文章是很困难的事情, 更不能编写一本论著;不懂得五线谱的人, 合凑出交响曲只是杂乱无章, 群兽呐吼;没有牢固掌握基本知识, 不会讨论出什么子、丑、演、卯来, 更不能进一步深入研究, 所谓的“头脑风瀑”也只是随心所欲, 信口开河, 蜻蜓点水, 浅见陋解, 不全面、不透彻, 甚至是错误的;因此, 必须掌握好理论知识, 在丰富知识的基础上展开讨论、探究, 才能达到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有目的地展开讨论和探究;也只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 才能完成工作任务。要求教师在开展行动导向型教学时, 摸底学生是否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 是否有较娴熟的操作技能和运用能力, 老师务必要下大力气, 对学生的指导和引导, 着重加强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操作技能的训练, 不要立一个项目, 布置一个任务, 就放手给学生自主学习, 自由发挥, 自己去查资料, 收集信息, 展开讨论, 这样的教学结果无疑会产出“畸胎或死胎”, 学习的效果将等于零。

4.2 行动导向型教学要求有充足的时间做保障:为了掌握学习知识, 就要使学习的时间和练习的次数达到一定的程度, 使掌握学习知识保持较高水平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清晰性[7]。小的一个项目教学, 将占用几节课时, 大的一个项目教学, 将可能持续一至两周, 而每一学科的内容并不是十个八个, 这样算来就不能够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所以并不是每个课程内容都开展行动导向型教学, 况且也不是每个课程内容都能开展行动导向型教学, 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不宜开展行动导向型教学, 如文化基础科, 医学基础科, 数类理工科等, 采用自主学习, 讨论、探究的教学方法, 可行性和实效性不大, 笔者认为行动导向型教学法也有其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它不能覆盖和完全替代所有的教学方法, 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滥用或盲目运用行动导向型教学法, 当教学课程内容适合并产生良好效果效应时, 才采用行动导向型教学法。

4.3 行动导向型教学不能忽视间接经验的学习:教学中, 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即由书本、课堂和别人那里得来的知识;就学生的认识任务而言,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大量地接受间接经验, 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因为:间接经验经过特殊的加工, 并且有教师的指导, 学生通过掌握它更便捷而有效;避免走前人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所经历的曲折道路, 从而使学生用较少的时间把人类积累起来的基础知识接受过来, 还可以使学生在新的起点上继续认识和改造世界, 攀登科学文化的新高峰。就教学的任务而言, 学生在教学中并不是探求新的真理, 而是学习和继承人类已有的认识成果, 强调学生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 当然也不是否认直接经验在认识客观世界的作用, 因为学生的认识遵循着人类认识的普遍真理, 从感性到理性, 不断深化, 学生的间接经验是建立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的, 感性到理性掌握, 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进行技能操作练习和实验, 而不是每个内容都非要进行实验, 从头到尾操作练习, 因为人的一生中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 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更是短暂的。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相统一。

4.4 行动导向型教学不能全盘否定传统式教学方法, 全然遗弃传统式教学:传统教育是多少代中国祖辈长期经历、奋斗、总结、积累的巨大财富, 几千年的文化传承, 怎能是一句话而全盘否定?我相信行动导向型教学法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也是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究、论证、总结出来的教学方法, 然而行动导向型教学法与传统式教学法并不是毫无相关, 绝对对立, 水火不相容, 两者可有相互渗透, 优劣互补, 教学过程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 又是发展学生的智能过程,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两者相互联系, 辩证统一;学生的智能是在掌握知识的技能的过程形成、发展和表现出来, 离开或排斥掌握知识, 智能发展将无能生长。传统教育沿用至今, 一直有其实用性和优越性, 不能用否定一切和肯定一切的观点来评判, 更不能全然遗弃某种教学方法。

5 活动中心课程与学科中心课程相对立, 又相互补充

5.1 活动中心课程打破学科逻辑系统的界限, 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的活动系列而编制的课程;亦称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

5.2 活动中心课程的特点是:重视儿童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注重引导儿童从做中学, 通过探究、交流、合作等活动, 使学生的经验得到改组与改造, 智能与品德得到养成与提高, 并强调解决问题的动态活动的过程, 注重教学活动过程的灵活性、综合性、形成性, 因人而异的弹性, 以及把课程资源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 反对预先确定目标的观念。

5.3 活动中心课程与学科中心课程是现代学校教育中的两个基本类型, 各有特点和不足, 二者既相互对立, 又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在课程设置与编制上, 不可用一种课程理论去否定、取代另一种课程理论, 或把两者割裂开来, 机械性地运用某一种课程, 常言说得好:“教无定法, 学无恒式”, 应当根据不同需要与情况, 分别发挥两种课程不同的特点与作用, 并兼取两者之长, 以补各自之短, 使其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以发挥现代课程应有的最佳的整体功能, 以优质、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全国创业培训工作指导委员会创业实训项目专家办公室.行动导向教学法[DB], 道客巴巴, 2012年3月

[2]未知.行动引导型教学法[DB].豆丁网, 2010年11月

[3]夏惠贤.当代中小学教学模式研究[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1

[4]钟启泉, 张华, 吴刚平, 等.试论对话教学的知识基础[J].全球教育展望, 2009, (3) :7-18

[5]钟启泉, 张华, 吴刚平, 等.试论对话教学的知识基础[J].全球教育展望, 2009, (3) :7-18

[6]钟启泉, 张华, 吴刚平, 等.试论对话教学的知识基础[J].全球教育展望, 2009, (3) :7-18

导向型教学法 篇5

【摘要】高等学校作为培养拥有终身学习和研究能力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教学方法的选用过程中,就必须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黄山学院实施课程改革和双语教学改革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双语课程深化教学方法改革尤为必要,但这不意味着为求方法而方法,可以以激励为原则,设计以过程考核为主体的考核方式改革,以期通过考核改革促教学方法的适应性调整和改革,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方法;改革;激励;考核方式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急需教学方法改革

21世纪的今天,市场需求多样化的人才。然无论哪种人才,不仅仅是拥有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拥有终身会学习和研究的能力,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担负着不可替代的教育和社会责任,而后者绝不是简单的灌输就能实现的。教学在广义上是指教的人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狭义上则专指学校教学,是为达成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学习掌握专门内容的活动。[1]用型本科高校作为既不同于专门培养研究和学术性人才的重点院校,也不同于只重在传授某一特定岗位操作技能及技巧的职业技术学院[2],加上大学生所在年龄阶段的生理和心里特点,要想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在教学方法的选用过程中,就必须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就单纯教学方法而言,应用型本科高校中使用的教学方法与其它高校中使用的教学方法基本原理相比, 不见得有什么特殊的地方,都力求结合学科的特点,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可是长久以来,在高等学校中普遍有重“学”轻“术”的现象,应用型本科高校也不能回避,似乎只要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效果如何并不重要,毕竟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方法改革,是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筹划设计、组织协调的,有经验的老教师们受观念的影响,容易墨守成规,新教师们对基本的教学方法掌握还不够灵活,更谈不上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了,加上不少高校在教师的职称评定以及晋级、奖励方面,主要是以教师的科研成果作为依据有关,所以对教学效果会产生影响的教学方法并不被老师们重视,即时有些高等学校的管理层倡导教学方法的使用和改革,但因为缺乏相应配套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多半也是停留在会议和文件上,并不能切实实施。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妙在启发,贵在得法”,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组织和引导的主体,教学方法是否灵活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如何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拓宽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课程实施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二、黄山学院课程改革与双语教学建设

课程教学改革旨在以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与问题性” [3]取代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虚拟性、认同性”,意图通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态度的形成,从而切实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Holec(1981)把自主定义为“自己掌控自己学习的一种能力”(the ability to take charge of ones own learning)。为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自2014年春季学期开始,我校在107门课程中率先实施课改工程,2015年5月又推荐认定70门课程实施了课改。作为21世纪我国高校课堂的新生事物的双语教学本身也是课程教学形式改革的一种具体形式。高校不少专业基础课程和必修课程的理论体系均源自西方国家,具有实践双语教学的原版教材优势,然原版教材的具备并不代表学科知识就能有效传输。在高校,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接受的大学英语教育一般重在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教学主题会涉及文教卫社等众多领域,课堂气氛也容易活跃。而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目标是以“原汁原味”的学习完成学科目标的重任,同时使学生具备两种语言思维专业问题的能力,即首先强调学科学习,很多专业课程贵在严谨完整的体系,逻辑性很强,其趣味性往往不及单纯的英语课。从我校的双语教学建设现状来看,自2008年开始至今已有15门课程成功申报立项为校级双语示范课程,授课对象涉及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财务管理、旅游管理、会计学、酒店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本科专业学生。目前经济管理学院在校本科生数近1800人,旅游学院达近2000人,双语教学受众面广。经过建设期,在我校15门双语课程中,顺利如期通过结题验收的有8门。然而现实问题却是即使立项成功、甚至通过验收的课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坚持双语教学的不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莫过于教学效果不佳,显然,不佳的教学效果给师生都带来严重挫败感,“索性放弃”似乎成了一种无奈选择,使得双语教学面临了尴尬境地。

三、双语课程深化教学方法改革尤为必要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其1972年出版的《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提出教会学生学习,即学生通过教学不仅能掌握系统的知识,而且能获得独立地学习与更新知识的方法与能力。纵观众多影双語教学效果的障碍,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知识,提高素质和能力的主要平台,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受体,固然其英语能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从而对双语教学的态度会不同。作为教学活动过程中最重要组成部分的课堂教学,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目标的实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作为双语课堂教学实施主体,负有直接引导和激励学生的责任,学生学习兴趣是否能被有效调动予以配合,产生好的教学效果,与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是否生动密不可分,绝不能仅仅停留在灌输和解释层面。要想引人入胜,作为双语教师,首先不能为追求双语而双语,欲速则不达,最好是具备熟练中文讲解经济学原理的经历后,经过充分准备后再实施双语教学。教师自身除了需要提高英语教研专业课程的素养,更为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以逐步培养、训练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由教给知识到教会学习这一教育目标的转变,也意味着教学方法上的深刻变革”[4],作为双语课堂教学主体的教师应该有效组织教学,突破非母语的障碍,切实提升双语教学效果。

四、以激励为原则,实现考核改革引导教学方法改革

通常来说,学生对课程投入的积极性不仅在于课程学科知识本身富含的趣味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能否采用合理的考核方式会对学生自主学习产生正面激励,毕竟,很多学科知识本身,尤其是培养方案中专业基础课程通常较专业必修课程更重在学科基础能力的培养,枯燥的科学原理更多,光靠知识是否有趣味性形成激励本身就是矛盾的,加上授课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技巧如果不到位,就很难带动学生自主学习。

所以笔者认为,而绝不能为求方法而方法。如果制定了一套合理的考核方式,以考核促教学方法的适应性调整,效果往往事半功倍。笔者在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中,结合双语课程对学生听说能力的要求,尝试采用了以激励为导向的充分体现“过程考核”的多形式组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幅提高,教学效果良好。课程最终评价取决于三部分:一是学生课程参与度评价,占0.2,具体包括学生考勤、笔记、个人表现

(学生考勤*0.5 +笔记评价*0.5 +个人表现)*0.2 [1]

二是系列的过程评价,占0.5,具体包括话题讨论团队互评、团队内评、作业、听练、对时事或生活中的现象经济学分析

(团队互评* 0.3+ 团队内评*0.2+ 作业*0.2+时事或生活经济学分析*0.2+听练*0.1)*0.5 [2]

三是期末考核,占0.3,具体通过命题A/B卷实施闭卷考试

平时成绩= [1] +[2] [3]

期末考核= 期末考试*0.3 [4]

期末总评成绩= [3] + [4]

在整个考核方式上,相互激励是重点。具体有一是弱化期末考核比重,减少讲授时数,增加讨论时数,通过话题分组讨论,让学生更加关心经济理论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并通过团队(小组)之间的互相评价来相互激励。二是为避免团队研讨的“搭便车者”,在团队互相评价基础上通过优秀得分人数的比例设定要求团队成员内部相互评价,并将个人课堂表现计入参与度评价。具体操作为由班长和学习委员协调,各组长牵头,小组内成员互评要求公正公平公开,打分需要具体结果,即需要用数字来反映,考虑到以鼓励为主以及小组之间的可比性,所以良好及以上最高可达到60%,具体要求如下:每小组其中优秀同学(计95分)不得超过小组总人数的20%,良好同学(计85分)不得超过小组总人数的40%,中等同学(计75分)不得超过小组总人数的20%,其余同学为65分及以下(计数时请以5分制)。三是对课堂笔记实施了两轮评价,第一轮由每个团队的小组长牵头,学习委员负责,在团队内部互相评价,推选30%左右的优秀笔记,再由任课教师逐一作出评价。以此让学生之间互相能够看得到同伴们已经为课程学习付出了什么,互相激励,效果更好。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学生不自觉的被要求全程参与到教学,学生团队协作精神也不自觉的被培养,因为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只是带本书来上上课,听听结束。不能无准备,因为对话题讨论的放弃将影响到整个团队的成绩;不能无准备,因为团队中所有成员都能彼此了解,相互会做评价,有效弥补除了讲授法、多媒体教学等方法的不足,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学习也变为了有意识有意愿的主动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1]黄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2]赵静敏.特色专业建设与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探讨[J].科技信息,2006,(9).

[3]百度百科-课程改革[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ok5zy991lcnFgiex

ZyeMptpEyWpTwFMq4ng1Hvv3_mL2MHzlzAB-87rUmXcyl6T9I5vGkv5MDYzE8tLgKjj9aK.

[4]冷余生.從讲授为主到自学为主—论我国大学教学方法的历史性变革闭.高等教育研究,1996(2).

作者简介

汪艳(1979—),女,江西婺源人,经济学硕士,黄山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项目来源

导向型教学法 篇6

互动教学模式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课内与课外, 互相活动、互相讨论、互相观摩、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 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理解能力、归纳应用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1]。职业导向型互动教学模式就是通过分析学生的职业前景、职业任务, 并以此为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内容, 同时采取以互动为主的教学模式, 以提高教学质量。

2 药剂学课程特点及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药剂学既是研究药物制剂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使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学科, 也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药学专业课程, 其知识容量大, 更新速度快。药剂学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讲解为主, 学生被动接受, 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能让学生较牢固地掌握基本知识, 但缺乏对职业前景、职业任务的分析, 使理论和实践脱节;教与学的互动性不强, 易让学生产生依赖性和惰性, 变通性和适应能力较差[2]。要加强学生对药物实际生产过程的认识, 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需从职业任务分析入手, 结合岗位实际职业能力要求, 研究并落实与职业密切相关的教学大纲重点内容, 探索能调动学习积极性的互动教学模式, 保障理论教学过程的规范化和高质量。

3 职业导向型互动教学模式的实施

笔者根据药学专业高职高专学生的职业需求, 探索适合不同需求的互动教学模式。包括以实际药品和药品生产过程录像为引导的师生互动, 以分组讨论形式进行的学生间、师生间的互动, 以搜集资料、设计处方为载体的课内与课外的互动, 以理论讲授和实际验证相结合的课堂互动等[3]。具体实施步骤包括以下几方面。

3.1 资料调研

对近年来国家对高职药学专业提出的办学政策、导向进行调研、学习和探讨, 进一步明确教学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 调研近年来高职药学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去向, 以分析与此相关的职业任务。

3.2 职业任务分析

分析近年来高职药学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 包括分析就业范围、岗位职责、就业学生比例等。主要针对以下几个就业去向进行职业任务分析:药品生产研发、医院药剂调配、临床药学服务、药品销售等。

3.3 优化教学大纲

在分析职业任务的基础上, 探讨职业能力所对应的教材内容, 确定教学重点, 对现有教学重点进行调整、优化。

3.4 采用相应互动教学模式

针对不同职业任务, 分析其所要求的不同职业能力, 据此采用不同互动教学模式, 并在教学中贯彻实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引导学生调研市场, 了解药剂学前沿, 并分组讨论。 (2) 组织学生参观药品生产车间, 观看药品生产录像。 (3) 开展第二课堂, 模拟实际生产过程。

3.5 反馈互动教学效果

组织学生配合课题组成员对互动教学效果进行讨论、反馈, 以便进一步调整优化。具体实施过程见图1。

4 职业导向型互动教学模式实施案例

现以片剂教学举例说明互动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首先分析高职药学专业的职业任务。片剂是药学专业毕业生接触最多的剂型, 这方面工作用到的相关知识根据不同职业类型而有所不同,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从事医院药学工作需重点要掌握片剂的合理应用;二是从事医药生产工作需重点掌握片剂的组成和处方设计、制备工艺;三是从事医药营销工作需重点掌握片剂的一般特点、种类、外观等知识。根据以上对职业任务的分析, 针对每一部分要掌握的内容, 笔者采用互动教学模式。

4.1 剂型的概念

药剂学中剂型的概念一般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剂型的组成、外观、给药途径。如片剂的概念是:片剂是药物与辅料均匀混合后压制而成的片状或异性片状固体制剂, 可供内服或外用。针对剂型这一共性, 笔者购买了一些常用药品, 包括对乙酰氨基酚片、日夜百服咛片、复方氨酚烷胺片、维生素C片、琥珀酸亚铁片。在讲授片剂概念之前, 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该剂型的外观, 认真阅读说明书中的“成分”和“用法”部分, 之后引导学生陈述该剂型的外观、组成和使用方法, 如这几种片剂一般由主要成分和辅料2部分组成, 说明书中的“用法”一般为口服, 外观通常是圆形的, 但日夜百服咛是长椭圆形片, 从颜色上看有蓝、黄2种。经过观察, 再总结片剂概念, 使学生对片剂形成了直观而深刻的印象。

4.2 片剂的成分和处方设计

学生通过说明书可以了解片剂主要由药物和辅料组成, 而辅料正是教师要详细讲解的内容。一种片剂不可能含有全部辅料, 所以, 授课时要让学生介绍自己所拿药品中的辅料, 并试图说明其作用, 然后讲解, 最后由教师总结。如上述药品, 辅料一般是淀粉、硬脂酸镁、滑石粉, 教师就此可引出各种辅料的作用, 并详细讲解。让学生对比不同片剂含有的辅料, 并就此设计问题:相同剂型所用辅料却有所不同, 这是为什么?继而引出下一个问题, 即片剂的处方设计。

4.3 片剂的制备工艺

对这部分教学内容, 笔者搜集了片剂生产工艺的视频, 先让学生观看湿法制粒压片的生产过程。之后, 让学生总结制备方法, 明确每种方法的要点, 最后教师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总结。此方法能让学生对生产过程有直观认识。

4.4 片剂的质量检查

药剂学的质量检查不同于药物分析, 侧重于每种剂型的质量检查项目。在讲授这一部分内容之前, 先让学生查阅《中国药典》, 找到上述各种药品的质量检查项目, 从而总结片剂的质量检查项目。这是一个从具体到概括的过程。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为其以后从事药品质量检验工作奠定基础。

5 职业导向型互动教学模式实施体会及意义

通过实施职业导向型互动教学模式,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将药物从生产到使用的各个环节融会贯通于药剂学教学过程中, 使学生不但系统、直观、深刻地理解药剂学理论知识, 而且对药物实际生产过程、药物的质量控制过程、药物的合理使用、药剂学的发展前沿等有了一定认识, 为以后适应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5.1 以职业生涯发展为导向,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实施该教学模式, 明确了学生的培养目标, 使学生能获得与职业发展需要相一致的职业能力, 拓展了就业空间, 并为学生的终身职业生涯发展奠定了基础。

5.2 以工作任务为依据, 优化教学大纲

职业导向型互动教学模式按照实际工作过程需要确定教学大纲的重点内容, 突出了工作过程在大纲中的主线地位, 从岗位需求出发, 尽早让学生实践, 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机会, 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另外, 此种教学模式也促使我院制订了一套适合药学职业任务需求的教学计划。

5.3 以典型产品为载体, 改革教学方法

笔者选取典型药品组织教学活动, 使工作任务典型化、具体化, 以丰富学生的直观体验, 并通过其所获得的“成果”激发学习动机, 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典型药品的选择要体现先进性、典型性和可行性, 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和教学规律。通过实施此种教学模式, 笔者探索出了一整套适合高职药剂学课程的互动教学模式。

关键词:职业导向型,互动教学模式,药剂学

参考文献

[1]李琦.互动教学法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 2010, 28 (6) :77~78.

[2]蔡铮, 夏笔军, 刘中秋.议药剂学教学中三种意识的培养[J].中国医药导报, 2009, 6 (7) :119~122.

导向型教学法 篇7

关键词:“案例教学”,“中职教育”,“全真模拟实训基地”

社会发展靠人才, 人才培养靠教育。职业院校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职业院校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目标, 而专业设置、培养模式、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影响到培养真正适应社会的技术型人才, 影响到学生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力, 针对此我校现已应用“职业能力导向型案例教学”亦简称“案例教学法”以提高我校教学水平, 教学成效, 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现结合我校近年案例教学法的探索与发展, 从本人所授课程角度谈谈案例教学法在我校试行的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

一、我校人才培养目标与问题

(一) 我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职业学校非高等院校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技术型人才。为彰显我校办学特色和品牌个性, 适应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要求, 我校提出“5+1”学习模式,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加强学生德、智、体、美、技的综合素质培养, “5”即练就一副好身体, 书写一手规范字, 取得一个岗位证书, 取得一个职业资格证书, 取得一个毕业证书;“1”即是有选择地考取一所高职院校。

(二) 我校人才培养的问题

经过快30年的发展, 已成为我省中等职业学校生力军的兰州城建学校却面临众多问题。培养目标定位不清、专业设置陈旧不变、培养方案缺乏特色、课程体系理论性强实践性弱、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或难以落实、教学理念与方法重理论而轻实践, 填鸭式或灌输式教学法仍占主导, 利于激发兴趣、启发思维、开启智慧、提升能力的“互动式”案例教学趋于形式, 各课程体系没有形成统一的教学大纲,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鉴于此, 我校基于市场需求, 秉承能力导向, 优化培养法案、完善课程体系, 革新教学方法, 统一教学大纲。提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教育课均以“职业能力”为导向, 突出“够用、能用、会用”之特点。每门课程都要求引入并实践“职业能力导向案例教学法”已达到“理论与实践结合, 知识与能力并重”。

二、职业能力导向案例教学法

(一) 站在职业能力的角度, 培养技术型人才

职业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的劳动者必须具备的, 在其职业活动与职业发展中表现出来的多种能力的综合。行业属性和工作岗位不同, 任职者所需的职业能力也不同。职业能力伴随着劳动和职业的产生而生成, 是个体从事职业的必要条件, 对个体生存、生活和职业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1]。职业能力从广义上讲包括社交能力、概念能力、和技术能力。是人才立足社会的能力因素, 是人才自我发展的能力条件, 是人才服务社会的能力手段[2]。

(二) 应用案例教学的方法, 增强学生职业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培养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案例教学法的首创者美国哈弗大学法学院院长克里斯托弗·格伦姆布斯·朗德尔教授认为, 若你阅读了大量案例, 特别是判决正确的案例, 正理就出现在你的面前[3]。

(三) 建筑类专业课程教学的现状

建筑类专业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牢固掌握建筑业相关知识与和法规, 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基本技能, 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及相关行业方面具有较强实践管理能力的实用型、技能型的中等职业技术人才。培养学生五大技能1) 识读图能力的培养2) 测绘能力的培养3) 现场施工管理能力培养4) 基本工操作技能培养5) 计算机操作、专业软件应用能力培养。考取工程测量员、制图员、施工员、资料员、监理员、质检员、材料试验员等岗位证书[5]。

(四) 建筑类专业课程引入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根据建筑类专业课程特点与性质利于引入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可针对该课程, 引入现实而生动的案例即可丰富教学内容, 活跃课堂气氛,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议案说理”实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使学生对陌生的建筑各个组成部分在脑海里有了基本的认识, 巩固了理论知识[4]。

三、建设全真模拟实训基地促进实现案例教学法实现

为了真实案例能够引入到教学中, 使学生更加完整的看到真实案例, 学校需要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建设具有针对岗位的全真模拟生产现场的实训基地, 使所学的理论知识“零距离”接触生产实践, 使中职教育培养出的人才能够“零距离上岗”[6]。

建设建筑类全真模拟实训基地其主体就是建设实体比例建筑教学模型,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图纸建造简单的房屋, 并且逐步裸露, 有半成品和成品的对照。

借助该模型, 可以让学生“不出校门, 尽览所有建筑节点”, 既可理论教学, 又可实践案例教学, 可自主参观学习, 可动手操作, 可进行项目考核, 营造了真实的施工环境, 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

四、结束语

实践证明, 职业能力导向型案例教学法在建筑类专业课教学中已初步显现出它独特而诱人的魅力, 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极大地激发了, 课堂不仅仅局限在教室, 学生的学习氛围变得积极、活跃、和谐, 教师的教学热情高涨, 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个性能力以及方法能力也得到了不断的提高, 建设全真模拟实训基地对教师更好的应用案例教学法有着积极的作用, 在全真模拟实训基地能够更好的发挥教师的积极主导作用和学生主观能动的主体作用, 这就不仅需要学校加强教学设施和教学环境的建设, 教师也要转变教学理念, 加强实践能力和拓宽专业知识面, 提高实践知识的驾驭能力, 更好的指导学生在案例中学习知识, 在实践中掌握技能。

参考文献

[1]孙若兰.对中职学生职业能力测评的思考[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09.

[2]徐国庆.职业能力的本质及其学习模式[J].职教通讯, 2007.

[3]漆江娜.哈佛大学案例教学透视[J].财会学习, 2009.

[4]刘芳, 钟纯.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案例库建设和案例教学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1.

[5]杨惠予.浅谈建筑类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J].成才之路, 2010.

导向型教学法 篇8

旅游业是是朝阳产业, 自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旅游业发展迅猛, 成为了中国的先导性经济支柱产业, 占据了第三产业的龙头地位, 特别是“入世”后, 旅游业获得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成为热门行业。旅游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 可以为国民提供大量的工作机会, 旅游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创收和国民的精神需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旅游市场竞争加剧, 旅游需求多元化、多层次化, 旅游业需要大批旅游人才, 同时对服务与管理旅游人才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当今的高等职业教育中, 高职院校基本上都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 旨在通过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培养具有旅游企业经营与管理能力、导游服务等能力的中高级应用性人才, 具有能胜任以旅游管理为主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人才。而从近几年高职院校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来看, 不容乐观, 很大一部分毕业生一毕业就转行了, 还有一部分毕业生从事最基层的工作, 且大部分学生一毕业并不能完全满足工作需求, 要花相当一段时间才能适应工作。这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存在一些偏差, 所以高职院校应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门槛, 提高他们的技能能力。

二、《中国旅游地理》的课程特点和改革地位

《中国旅游地理》是研究旅游活动与中国旅游地理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是一门应用型、综合性非常强, 涉及很多学科类别的课程。《中国旅游地理》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 通过课程学习, 能让学生系统掌握中国旅游地理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中国发展旅游业的地理条件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了解中国不同的地域的旅游景点, 了解景点开发的知识和方法, 能帮助同学掌握旅游行业必备的中国旅游地理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树立空间地域意识, 形成旅游动态思维, 从而全面认识中国旅游国情。所以《中国旅游地理》是一门极其重要的学科, 应把该课程作为学生培养专业兴趣的课程, 让学生爱上专业, 主动学习, 为今后从事旅游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传统的教学教条化、模式化、单调化、填鸭式,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对课程毫无兴趣, 甚至对专业没有兴趣。没有学习的兴趣, 丧失了创造力、学习力, 学生的能力素质大大降低, 不能适应行业的需求, 那么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是一个大难题, 因此,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改革是势在必行, 应提高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到专业的乐趣, 将乐趣转化为兴趣, 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和专业素养, 使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成为各旅游企业需要的人才。

三、《中国旅游地理》兴趣导向性教学改革具体措施

1、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和谐的课堂气氛的兴趣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自古以来, 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 对学习起到促进的作用, 所以在课程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培养他们爱学习的兴趣。主动和学生接近, 课后与学生多交流, 与学生探讨一些问题, 多沟通, 找到共同语言, 其次, 作为教师, 还应善于用自己的经验, 为学生排忧解难, 尊重、理解、关系学生, 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 通过这样富有人情味的教育, 感染学生、激励学生, 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再一就是要建立良好的、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因为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体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少和学生理解知识的程度, 所以在课堂教学上要调整学生的状态, 让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体, 让学生们思考, 提出自己的看法, 参与课堂上来, 如鼓励学生多回答问题, 回答问题对了话, 给予一定的鼓励, 让学生敢于回答问题, 热爱回答问题, 建立和谐的课堂气氛。

2、课堂教学手段的兴趣导入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介绍的都是中国各区域的旅游景点的介绍, 由于学生并没有到祖国的大好河山去实地欣赏过, 他们学习到的都是书面的一些理论知识,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兴趣, 让书上的知识变得生动起来, 首先, 在教学中, 针对该课程的一些内容, 适当的举例, 让学生结合现实自己实际情况来理解知识, 化理论为实例, 在实例中找到乐趣;其次, 教师在上课时, 善于提问, 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 老师向学生问, 学生也可以向老师问, 形成互动, 在解答中找到乐趣, 培养兴趣。再次, 在教学过程中, 多使用多媒体教学, 让理论知识变得更直观。《中国旅游地理》教材中介绍的都是中国各地的旅游景点, 但都是文字描述, 没有直观的展示, 光靠教师的口头讲解, 是很乏味的, 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可以在教学中采用图片展示, 这样直观把文字描述变成真实、具体、多彩的图片, 引起学生们的好奇,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更能准确的掌握这个区域的旅游景点, 且记忆牢固。还可以多运用动态视频, 如在讲究湖南省旅游景点之一的岳阳楼这个景点时, 可以播放视频, 让学生们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岳阳楼的模样及其特点, 从而去挖掘岳阳楼更深的文化内涵, 使用观看影像这种感官性强的方式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倍浓, 使得课堂效率和效果得得很大的提高。最后, 教师在教学后, 多总结和计划, 也让同学们在课后总结课堂所学习的内容, 并预习下一节内容, 让学生们在课后对学习有兴趣。

总之, 通过兴趣导向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对课程有兴趣, 对专业有兴趣, 从而很好的学习这一门课程, 为毕业找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载田, 中国旅游地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导向型教学法 篇9

任务导向型教学法衍生于交际教学法, 属于交际教学法的分支, 但又有别于交际教学法, 比较侧重于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合适的任务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达到教学目的。在这个教学法首先被欧美学术界提出之后便被广泛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在欧美的课堂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教师运用任务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 并且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实际运用的基础上许多学者最近几年又对任务向导型教学法进行进一步的扩充与完善, 使之更加具有理论意义和实际指导功能。任务导向型教学法在中国的英语教学理论和时间中已经得到一定程度地讨论和重视, 反观它在德语教学中的作用, 由于受到教材、语言环境、教学以通过专业考试为目的等多方面的限制还没有受到太多重视。通过本次研究任务导向型教学法理论以及实际德语教学经验, 经过课堂教学实践, 不断从实践中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教学过程, 总结出如何在中国的德语课堂中运用任务导向型教学法的教育理论和实际经验, 为今后的德语教学提供新的思想和教学方法。改善中国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状况, 形成一个积极主动、良性循环的学习模式。

2. 教学任务的定义

在探讨任务导向型教学法在课堂中运用之前, 首先要确定什么是任务。根据奥利地德语教育学家Paul Portmann-Tselikas教授提出的观点, 任务从广义上来讲是一切构成课堂教学的活动, 并这些活动能够协调学生的行动和主动性。这种广义的定义具有教学理论性和描述性。狭义的任务涉及到以任务为导向型教学法概念的教学性和规范性构成, 也是任务型教学法的基石。任务被认为是课堂教授和学习行为的基本构成因素, 并对教授和学习行为的专业性和效率有重要决定作用。任务型教学法把注意力集中在任务上, 作为教学思想的中心环节, 从而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赢得了它的创新力和爆发力。 (Portmann-Tselikas 2010:1168)

3. 教学任务的特点

任务导向型教学法中任务的特点也是值得探究的, 任务的形式、内容非常丰富, 但是什么样的任务才是任务型教学法所需要的呢?英国语言教育学家Peter Skehan教授认为“A task is an activity which requires learners to use language, with emphasis on meaning, to attain an objective.” (Skehan 2003:3) 从Skehan的定义中可以看出, 任务应该是一种要求学生运用语言达到一个目标的活动, 并且侧重意义方面。除了首先让学生运用语言的特点, 根据课堂教学经验总结出下面几个关于任务的基本特点, 对任务的特征进一步扩充和细化:

3.1 任务必须要指向一个清晰定义的目标

在计划过程中, 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是什么, 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在进行任务的设置。例如, 教师在进行新课教学之前想了解学生是否了解德国的大学学制, 有相关的背景知识, 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或者采用brainstorming。尽管任务出现的方式不同, 但是教师必须明确自己要通过任务达到的目的。

3.2 任务包含一个实施计划

在明确任务的目的之后, 教师要制定一个详细的任务实施计划。如任务的具体内容、出现时间、出现形式、持续时间、任务的参与者、任务的分工等方面的问题。例如, 可以对特点一中的例子可以进一步细化, 任务的具体内容是要求学生把自己所了解的德国大学学制用关键词的方式表达出来;任务应在一个单元的开始阶段以小组讨论和全班总结的方式进行, 持续10分钟;教师在小组讨论阶段负责监督、在全班总结阶段负责主导。必须要有一个详尽的实施计划才能基本保障任务在实行过程中能够顺利进行。

3.3 任务针对一写包含特定主题的内容

根据Skehan对任务的定义, 任务是要求学生运用语言的活动, 运用语言最佳的方式就是对某个特定的主题进行教学活动。例如在文学课中介绍某个文学流派, 教师分发教学资料后要求学生运用德语讨论总结这个文学流派的特点、代表人物等。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他们针对某个主题的内容进行讨论, 既可以促使他们理解所给出的内容, 又促进他们的总结、交流、语言应用能力。

3.4 学生为了解决任务必须要调动他们的认知活动

任务的设置应该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认知活动, 如选择和评价任务、信息, 信息分类, 得出结论等活动。任务必须要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 让他们能够理性分析任务, 对任务所包含的信息进行分类, 给信息进行总结归纳。例如给学生关于德国大学学制的资料, 让他们在阅读资料后分组讨论比较中德学制的异同, 教学目的让学生对信息做归纳总结, 并能运用语言进行简短论述。

3.5 任务中语言运用必须要真实, 至少需要一些语言运用的时刻是真实的

任务的设置应该给学生一个比较真实的情境, 在真实的情境下学习语言并运用语言。如学习在德国市场购物的经历, 教师分发的资料必须是在真实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语言, 最好可以播放相关视频片段, 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也应该了解德国市场中大致提供的商品有哪些, 否则在语言运用过程中会出现在市场买工具或者电器这种不符合生活常识的问题。

3.6 任务也可以把附加的特定语言现象或者特定的某种语言能力作为主题

任务除了可以针对某个主题以外, 还能把某些语言现象或者某个语言能力作为主题进行教学。如可以用某个较难的语法点与任务文章做结合, 在文章中不断地出现该语法点, 强化学生对该语法点的理解和记忆。也可以把学生的阅读能力、听力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会话能力其中的某项能力, 与任务主题进行结合, 让他们就某个主题充分练习某项能力。

结语

任务导向型教学法在中国的英语教学中已经得到一定程度地讨论和重视, 但在德语教学中还没有受到太多重视。如何将任务导向型教学法和中国的德语课堂做一个完美的结合不光需要理论基础, 还需要实践经验, 在德语课堂运用任务导向型教学法进行教学, 在初期可能会有学生因为长期积累形成的被动学习习惯而不适应, 这时德语教师应该对教学方法或者练习方式进行调整, 让更多学生适应主动学习的课堂, 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慢慢养成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Bausch, Karl-Richard/Burwitz-Melzer, Eva/Kngis, Frank G.[u.a.][Hrsg.] (2007) :Aufgabenorientierung als Aufgabe.Arbeitspapiere der 26.Frühjahrkonferenz zur Erforschung des Fremdsprachenunterrichts.Tübingen:Narr.

[2]Decke-Cornill, Helene/Küster, Lutz (2010) :Fremdsprachendidaktik.Eine Einführung.Tübingen:Narr. (=Bachelor-Wissen) .

[3]Ellis, Rod (2003) :Task-base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Hallet, Wolfgang/Knigs, Frank G (2010) [Hrsg.]:Handbuch Fremdsprachendidaktik.Seelze-Velber:Kallmeyer/Klett.

[5]Portmann-Tselikas, Paul (2010) :Aufgabenorientierung.In:Bausch, Karl-Richard/Christ, Herbert/Krumm, Hans-Jürgen[Hrsg.] (2003) :Handbuch Fremdsprachenunterricht.4., vollst.neu bearb.Aufl.Tübingen[u.a.]:A.Francke, S.1166-1171. (=UTB;8042/8043:P?dagogik, Sprachwissenschaften) .

[6]Skehan, Peter (2003) :Task-based instruction.Language Teaching 36:1-14.

[7]黄国文.从以结果为中心到以过程为中心[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0 (10) :1.

[8]刘润清.外语教学与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

[9]罗琳.浅论德语教学方法.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16) :68.

项目导向教学法的实践与思考 篇10

一、项目导向教学法提出的背景及特点

当前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其基本任务是向社会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合格劳动者。大量的学生就业岗位在企业,企业需要的人才除了在政治思想素质方面是一个遵守社会公德、有责任心的合格公民外,在专业技术层面不仅要求员工有劳动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求他们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合作的能力和接纳新知识的学习能力。因此,过去那种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影响下的“重结果轻过程”、以“结果为导向”的教学已不能适应中职教学需求,因此“项目导向教学法”应运而生。

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着眼于探讨认知结构与个体活动之间的关系。项目导向理论以人为本,强调人在实现既定目标过程中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的重要性,注重学习过程中合作交流形式的分析,其核心是优化学习过程。项目导向的学习将学生认知过程、技能提升与职业活动结合在一起,强调“通过实施项目来学习”。这种探索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结合的有效方式,为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组织提供了“项目即学习”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案例。

二、项目导向教学法的基本教学步骤

“项目导向教学法”就是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以实际的项目贯穿整个课程教学,是师生通过实施一个或几个完整的“项目”,使学生在做项目的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提高技能水平的教学方法。

项目导向教学法的教学步骤,基本上可设计为如下必不可少的四步:

1.调查研究,设置情景。根据具体的学习的内容,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设置与现实就业情况基本相接近、与具体职业工作相衔接的情景环境,把学生引入到需要通过某知识点来从事具体工作、解决现实问题的情景。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知识来源于实践、技能只有在实训中勤学苦练才能获得的基本道理。

2.因地制宜,确定项目。围绕教材的知识点的任务目标,结合专业、课程的实际特点,师生共同确定有针对性性、操作性强具体项目。通常一个项目也可以包含几个子项目,每个项目都有明确的目标任务、能力要求、步骤分配、完成时间等具体要求,尽可能做到具体、详尽,利于操作。

3.分工协作,完成项目。通过小组交流、讨论,组员分工协作,共同完成项目。

4.展示成果,学习评价。通过项目展示等手段来衡量评价学生学习的效果,包括教师评价、学习小组评价和自评反思等几部分。

三、项目导向教学法的实践反思

实践证明,项目导向教学法在实际运用中优势明显,当然也存在诸多不足。其主要优势表现在以下几点:

1.项目导向教学法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项目教学中,将学习过程变成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学习的艰辛与乐趣,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项目导向教学法能尊重和发展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生的参与,以学生为中心,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性,使其思维具有了主动性与发散性。

3.项目导向教学法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更多的是主动的探求,甚至是质疑、创新。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学习天性和潜能,对改善中职学生厌学情绪有很好的实效性。

4.项目导向教学法改善了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学生与教材的关系。师生之间地位变得更平等、关系更加融洽;生生之间团结协作,相互交流,共同完成项目,学生不再是被动学习。

当然,项目导向教学法受诸多因素的制约而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弊端:

1.学生人数、教学场所、器材、道具等因素导致教师指导起来很困难,有些科目需要大量实训设备、教学道具,有的有场所要求、时间要求,组织实施难度增大,对教学效果影响较大。

2.学生的知识基础水平及学习自觉性制约着项目导向教学法的应用。职业学校大多数学生基础相对差一些,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在项目活动的过程中便不会主动参与进来,设定的教学目标在他们身上便很难达到。

3.整体的教学目标也制约着项目导向教学法的实施。项目导向教学法要求学生动手参与的部分比较多,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会影响教学进度。

4.实施项目导向教学法专业课和文化课差异明显。教学中专业课比较容易采用“项目导向教学法”,如计算机专业课程、汽修专业课程,而文化课相对要难一些。像数学、德育课程等难度比较大。

综上所述,项目导向法的应用要视具体专业、学科,视学情情况而定,不可一味照搬,也不可全盘否定,可以选择部分内容实施项目导向教学。只有针对教师、学生的实际加以利用,才能真正改善职业学校的教学效果。

导向型教学法 篇11

(一) 教材内容全面但缺乏针对性

从整体内容设置上看, 目前通用的韩国概况教材涵盖了韩国历史文化中的方方面面, 包括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 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韩国社会的总体情况。对于学习韩国语并希望从事相关工作的学生来说, 是一本实用性强、内容丰富的首选教材。但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时, 如果教学方法不当, 就很难发挥教材的实际作用, 甚至使学生感到一头雾水, 不知从哪开始学习。 由于教材的适用对象多数为刚升入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 他们对韩国语及韩国文化知识都是零基础, 而语言的学习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如果课程内容只用韩国语编订, 对于学生来说显然难度太大, 这样就无法深入领会其中的内容, 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 缺乏明确的教学大纲做指导

在现阶段的教育大纲中, 还尚未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明确统一的规范和安排, 也未形成严格的教学进度规划。这样一来, 教师在进行授课时, 就会根据个人想法制定规划, 或者直接以默认内容为标准, 由于会受到个人教学经验、教学能力等方面的限制, 从而使教学内容有较大的起伏波动, 缺乏必要的条理性, 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不利影响, 更不利于标准化教学体系的构建。

(三) 教学手段单一, 教学模式僵化

虽然教材的内容比较丰富, 但受到传播载体的限制, 文字占据了教材的大部分空间, 图片数量少、直观性不强;同时, 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又往往过多依赖于教材, 缺少其他教学手段的辅助, 如多媒体, 而是更多借鉴了理论灌输的教学手法, 单调枯燥, 使课堂教学的气氛不够活跃, 学生的参与热情不高, 长此以往, 许多学生就失去了学习兴趣。

二、以行动导向型教学对韩国概况课程进行改进

(一) 教学活动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 往往是教师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 学生被动接受, 无法真正地参与到课堂进展当中, 主体地位不突出。 而在行动导向型教学中, 学生则应被看做教学互动的主体之一, 应成为课堂的中心。因此, 在韩国概况课程的教学中, 应充分重视学生的自主活动, 鼓励学生积极提出有关韩国社会文化方面的问题, 教师应乐于充当学生的咨询者, 并在咨询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回归到教材, 使学生对教材内容产生兴趣, 从而完成对内容及韩国语的掌握。

(二) 教学活动的展开应围绕着学生的兴趣

行动导向型教学强调行动与兴趣之间的密切关联。在这一教学模式下, 学生的兴趣和个性能够被充分尊重, 并在兴趣主导的课堂内容中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达到脑、心、手的结合。在韩国概况的教学实践中, 应将学生的兴趣作为课堂活动开展的重要切入点, 如许多学生对韩国影视文化感兴趣, 就可将其作为课堂内容的重要话题, 并随着话题内容的深入, 进而对影视文化中展现出来的礼仪文化、饮食文化等加深了解和学习。

(三) 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指向

当前韩国概况教学中反映出的种种问题,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学目标的缺失或模糊。教师没有明确的教学方向, 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计划。采用行动导向型教学模式后, 可帮助学习主体确定一定阶段的学习目标, 制定合理的学习任务, 使学生有更强烈的学习动机。落实到韩国概况教学当中, 可针对今后就业形势来制定更加明确的教学目标, 如对于希望进入韩企的学生来说, 应在韩国企业文化方面多下功夫, 努力掌握工作场合用语, 适应其中的文化氛围。

(四) 注重学习环节中的理解过程和情境创设

行动导向型教学重视具体情境中的行动和理解。从教学论的角度来说, 对教学具象化模型的设计, 应以真实性强的客观经验为基础。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下, 应注意将认知与实际演练相结合, 以“做”来带动学。因此, 在韩国概况课程的设置上, 应广泛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关于韩国文化的情景, 必要时可聘请韩国外教, 在互动交流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五) 应注意与韩国语学习相结合, 注重学习的系统性

韩国语专业课程的学习, 其最终目的在于从事与韩国语相关的职业。由于职业对个人能力的要求往往比较全面, 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因而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职业要求, 应在教学阶段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向着社会实际需求的方向努力。因此, 韩国概况课程的学习应与语言知识的学习紧密结合, 使二者成为互为支持的整体。既能在语言学习中了解到文化内容, 又能在韩国概况学习中对语言知识的学习进行补充。

总之, 本文通过对构建行动导向型韩国概况教学模式进行探索性的研究和分析, 指出语言学习中不能忽视对其文化背景的学习, 指出了韩国概况课程的重要性, 同时具体论述了目前韩国概况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并强调应采用行动导向型教学来对当前的教学模式进行匡正。

参考文献

上一篇:群锚体系下一篇:加工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