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导向型(共12篇)
市场导向型 篇1
什么是市场导向
市场导向在我国早己不再是什么新鲜的概念,但从实际效果上看,市场营销观念在我国企业中运用程度和运行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市场导向型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民营企业,更是寥寥无几。
市场导向是以市场营销概念为基础发展而来的。美国市场营销协会在其对市场营销的重新定义中指出,企业是多个利益相关者的结合物,要实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企业需要考虑各种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欲望,并在企业的实际经营中体现这一思想。据此,本文给出如下市场导向的定义:市场导向是指企业的各工作部门和员工个体都对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顾客、竞争者、相关者)进行扫瞄以获得信息,并把所获信息同其他部门及员工分享,对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并据之对市场采取有效、及时的对策,以赢得战略优势,实现持续发展。
企业的员工和组织机构,是市场导向的主体,也是执行者。市场环境,包括顾客的长期需、顾客的短期需求、顾客的需求变化趋势、竞争者情况、相关者情况,是市场导向的客体,是事关企业生死、必须在战略上高度关注的对象。在企业的组织行为层面上,市场导向表现信息的加工、流动和运用。在行为上,表现为企业对市场信息的一系列反应,包括做出决策、采取行动。“赢得战略主动,实现持续发展”是市场导向的目标。在市场导向理念指导下,企业不仅要关注短期目标,更要关注长期目标,实现永续经营。
市场导向型企业的特征
企业非常关注顾客的需求,注重进行市场调研,以各种方式和渠道详细了解和分析顾客的需求(包括已失去的顾客、现有顾客、潜在顾客),并以所获信息用以指导企业制定发展战略、产品开发策略、销售策略。
企业组织中设有专门的市场研究机构,并在企业整体组织结构中有战略地位,对企业战略的制定有较大的影响力。市场研究机构有时也叫市场营销部门,但它不同于销售部门。后者是前者所制定政策的执行者,并给前者以反馈,是从属、主次的关系。
市场导向型企业更加强调与市场的互动。与市场的互动包括两种,一种是响应市场要求,一种是引导市场,即导向市场的概念。但从总体上看,我国而言,市场导向仍然是我国大多数企业的基本状态。
企业各项具体生产和管理活动是建立在了解市场需求动态、科学预测市场未来的基础上,并以相应(当前的、未来的)市场需求作为各项基本流程的出发点。
由于经济全球化运动的发展,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边界正在逐渐模糊,诸多实力强、规模大、技术水平先进的跨国公司已进入国内市场并占据了不少市场份额,因此,市场导向概念的市场概念也应该具体指向国际性市场。
企业必须坚持市场导向,并在取得战略优势的情况下,逐步向导向市场过渡。只有坚持了市场导向,才能确保是在“做正确的事”,否则,就会陷入“正确地做错事”的泥沼。
市场导向强调企业整体对于市场需求的长期的、战略的响应。那种单纯以“推销出去”为目标,以获取短期资金为中心进行管理,而不重视生产过程和生产成本的管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导向。
构建市场导向型信息系统的必要条件
1. 建立市场导向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整体共有的关于企业经营的基本价值理念,对企业的发展起到持久性、决定性的作用。
市场导向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把“满足市场需求”作为自身普遍的价值理念,并据此建立的一整套价值理念体系。
市场导向的企业文化要求以“为客户创造优越价值”为企业的最终目标,通过“持续的市场需求评估,创造并满足顾客需求,确保企业持续取得优越绩效”。在市场导向文化要求下,“一切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客户第一”的普遍态度成为企业所有人的持久和自觉行为和企业所有工作的基本原则。
市场导向的企业文化也显示出层次性。Homburg et al认为,市场导向企业文化是由四个部分构成的:支持市场导向的企业范围内共同的基本价值观;市场导向的准则;市场导向的规章制度;市场导向行为。共同的价值观是市场导向最有力的支持。
对当前我国的大多数企业来说,市场导向型信息系统建设是打破落后企业文化、建立先进企业文化的有力工具和良机。对信息系统方案的选择也从深层次上反映了企业对企业文化的深刻思索和选择。信息化导致的企业行为方式的改变本质上也是企业文化的嬗变过程。
2. 实施市场导向的企业流程再造
市场导向的业务流程的建立是市场导向信息系统建设的前提。
业务流程指的是为了实现一个经营目标而实施的一系列逻辑上相关的、一组共同为顾客创造价值的行动序列,是一个价值链。它强调以业务流程为改造对象和中心,抛弃所有的陈规陋习,对企业原有流程不是进行肤浅的改变或修补完善,而是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从而使企业业绩有显著地增长。
市场导向的业务流程再造是以市场导向理论为指导开展的流程再造,所关注的是企业“为谁生产”、“如何最大限度满足市场需求”、“如何最大限度降低经营成本”等核心问题。它是从市场需求开始,以关心客户的需求和满意度为出发点,重新思考和彻底重构企业业务流程的。
不能单纯地把市场导向的信息系统看作管理工具,实施市场导向信息系统的目的是在企业内全面落实市场导向思想,确保企业在满足市场需求、提高竞争优势、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取得最大限度的改善。
3. 设立战略级市场情报研究部门
一个企业要想真的实现“以市场为导向”,就必须具备从市场上获取顾客需求、竞争者能力、市场环境等信息,并进行有效分析和利用的能力。
大型、专业性强的企业可以通过设立专门市场研究机构的形式实现。例如设立与销售部有所区别的市场部,并把市场部提升到较高的战略层次。由市场部负责(或组织)企业战略规划、顾客需求调查分析、新产品开发等业务,并注意到市场研究的战略性、长期性,予以长期的支持。
小型企业可以通过到专业的市场情报咨询机构购买所需信息的方式获得市场需求信息。成本较低,但存在针对性不足、深度不够、保密性不强问题。
⑴前端机构。在前端机构里的市场部(Field Marketing)是那些提供销售支持的市场营销人员,其主要合作伙伴是销售部门。主要职能是针对所在地区,开展以产品促销为目的的宣传活动、以产品为主的广告与公关活动、网站维护与更新、渠道支持与销售人员培训、销售工具的开发、行业(应用领域)成功案例的整理、成功样板的树立等工作,目的是协助销售部门激发市场需求,更好地完成销售目标,给销售团队带来更多的潜在客户,帮助销售人员把“销售漏斗”填满。
⑵后端机构。在后端机构里的市场部 (Factory Marketing) 是那些与研发部门在一起负责新产品定义和新产品上市的市场营销人员,其主要合作伙伴是研发部门。主要职责是与研发部门配合,制订所在机构的新产品发展战略和路线图,同时采用产品项目制,与研发部门的人员成立跨部门的小组从事新产品定义的工作,逐步建立企业的产品创新“流水线”,源源不断地向目标市场提供对客户有独到价值的畅销产品。同时,市场部还要负责产品的定价、销售渠道的培训,并决定产品宣传的价值诉求点;还要有针对性地收集目标市场、目标用户和主要竞争对手的信息,掌握市场行情和变化趋势,为所在机构的决策提供市场数据。
4.必要的战略资源支持
首先是人才资源的支持。信息系统是一个收集、分析、运用信息的自动化工具,从本质上说,是对人的管理思想的实现,也是靠人去完成的。因此,建设一支业务知识全面、专业化程度高、协作能力好的市场演技队伍和信息技术队伍对企业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
当今世界,市场竞争已经日益表现出复杂化、网络化、深层次化等特征。市场研究的内容涉及到竞争者、消费者心理、统计学、经济学等多方面知识,对从事市场有研究的专业人员提出较高的专业知识要求。当前,我国能进行市场分析的专业化人才非常稀缺。为此,必须制定相应的人才战略,储备和运用好这类人才。
此外,一个信息系统从项目立项开始,要经历系统设计、编程开发、系统测试、运行维护的一系列生命周期,并存在系统运用以后,必须不断改进以适应企业经营理念进步、业务内容改变或扩展、信息技术发展等变化,再加上专业知识限制,完全依靠软件承包商技术力量维持系统运行是不可行的。要想运用好信息系统,企业必须有自己的技术力量并确保他们参与了整个信息系统开发运行过程。
同时,在市场导向型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为了确保市场导向理念能深入、彻底地在系统中得到反映,具备现代化管理知识,精通IT技术和市场导向理论的复合型人才也是不能缺少的。
其次是持续的资金支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收益在于能从培养新的企业文化、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经营成本、夺取战略竞争优势。而这些目标都不太可能在短期内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甚至是反复的事件过程。因此短期内基本所有的企业信息化系统收益都是为负。
企业信息化的效益隐性特征。在企业中推进信息化不同于以往对产品的技术改造,其效益的概念完全不同。后者是通过对产品生产线的技术改造,提高质量,增加产量,是单方面的,效益容易显现;而前者则是应用信息技术对企业的信息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生产能力和管理水平,其效益是多方面的,由于现阶段管理水平的制约,较难以定量方式给以准确评估。可见,企业战略决策层要有长期的资金安排和信心,从财力上、技术上、人才上确保信息系统能始终的有效运行下去。
5.确定合乎实际的市场导向应用效果测量工具
市场导向一个多阶段的学习和运用过程。随着经营实践的发展,企业会不断对市场导向与自身业务的结合产生新的更深的认识,也需要不断的检测市场导向理论运用的效果。
市场导向的测量工具可供企业用来测量企业的市场导向水平、分析改进市场导向的着眼点以及评价市场导向水平的改进结果。目前,MKTOR量表和MARKOR量表是测评市场导向最为流行的量表。
MARKOR量表从三个维度(即市场情报的产生、市场情报的传播和对市场情报的响应)开发出了测量市场导向水平的量表。MKTOR量表则从另外三个维度(顾客导向、竞争导向和跨部门协调)进行开发。此外,还有Gray等提出的包括五个维度(顾客导向、竞争者导向、跨部门协调、智能反应、关注利润)量表。
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参考已有量表,开发制定符合企业自身实际的市场导向测量工具并不断发展完善。
市场导向型信息系统建设的基本原则
企业信息化系统一般包括两个维度,一是IT基础架构,包括信息系统软件、硬件组件;二是信息化条件下的企业业务结构,如企业战略构想、组织结构、产品生产结构、营销模式等。笔者认为,就其制造业而言,市场导向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应遵循以下几点基本原则。
1.设计和生产过程的信息化
设计生产过程控制的信息化的主要内容是综合利用自动控制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针对设计、生产、加工全过程,实现生产线自动控制、生产数据的自动收集与分发、生产指令的自动发布与反馈等功能,从而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操作)效率。主要表现为市场需求信息引导下,产品开发设计、生产工艺流程、车间现场管理、质量检验、任务计划下达等各环节在信息数据上的接驳与分享。
从我国实践情况来看,多数企业已经在产品设计层面实现信息化,但除了个别超大型国有企业,大多数企业在生产过程信息化上一直没有突出表现,生产信息化难以深入到企业生产活动的具体实施主体—设备和工人—层面。更谈不上在数据链方面与市场接轨。因此,生产过程信息化建设仍然是我国所有企业的重要的战略任务之一。
生产过程的信息化根据行业的不同而不同。目前也有不少的商业软件,如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计算机集成生产系统(CIPS)等。
2.企业管理的信息化
企业管理层面的信息化目前也有比较成熟的软件。也是目前我国各类企业应用比较广泛的领域。如事务处理系统(TPS)、管理信息系统(MIS)、决策支持系统 (DSS)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IDSS) 、电子商务(EC)、企业网站等。
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就是在规范管理基础工作、优化业务流程的基础上,通过信息系统来有效地采集、加工、组织、整合信息资源,提高管理效率,实时动态地提供管理信息和决策信息。办公自动化(OA)和文档管理是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3. 企业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任何企业都是全球产业链条(或价值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必不可免地与外部环境发生关系。企业上游的供应商、中间的生产者和第三方服务商、下游的销售和服务对象组成的链条就是供应链。它既是物料供应链,也是信息链、资金链。物料在供应链上被各个环节进行改造加工而增加了其价值,因而更是一条增值链。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在满足客户需要的前提下,对整个供应链进行综合管理,将顾客所需的正确产品在正确时间、按照正确的数量、正确的质量送到正确的地点,把物流与库存成本降到最小。
从单个企业角度看,是指企业通过改善上、下游供应链关系,整合和优化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以获得企业的竞争优势。
在市场导向的企业信息化系统中,企业供应链是企业收集市场信息的渠道之一。
4. 数据库和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
市场导向的关键是准确获取市场信息,并进行准确分析和有效运用,指导企业经营活动。
数据挖掘是一个在数据库中发现知识的过程。数据仓库是一个独立的数据环境,具有有别于普通数据库的数据组织和管理方式,而且所涉及数据量是海量的、不断累积的。数据挖掘技术已经成为数据仓库应用中极为重要和相对独立的方面和工具。从数据仓库挖掘出对决策有用的信息与知识,是建立数据仓库并进行数据挖掘最大目的。
网络数据库是通过浏览器完成数据存储、查询等操作的数据库系统。不同的数据库在网络上运行并相互关联、补充。网络数据库对于大型企业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网络数据挖掘是新近发展的新概念,是指对网络空间内的有用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挖掘。主要是因为当前很多网页中的数据都是由数据库自动生成的,数据分散在网页代码或URL链接中。这也是市场导向信息系统信息来源之一。网际数据挖掘具有隐蔽性、交互性等特点,有时还需要借助于搜索技术。此外,合理的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也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5. 可靠的安全防范系统
分布式防火墙是目前大多数信息系统的选择,它对网络边界、各子网和网络内部各结点之间的安全防护。包括网络防火墙、主机防火墙、防火墙中心管理软件,对企业信息系统进行智能化管理。
摘要:本文分析了市场导向型企业的基本特征, 指出了市场导向型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市场导向,必要条件,系统建设原则
参考文献
[1]张雪兰.市场导向与组织绩效.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年09月.
[2]海因茨·韦里克, 哈罗德·孔茨.管理学精要:国际化视角 (原书第7版)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年3月.
[3]曾伟.工厂细节控制.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7年8月.
[4] (美) 希特 (Hitt, M.A.) 等著, 吕巍等译.战略管理:竞争与全球化.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年7月.
[5]唐纳德·基奥.管理十诫:影响你一生的管理哲学.中信出版社, 2010年1月.
市场导向型 篇2
——在全省农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7年1月12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16年全省农业和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分析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形势,研究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部署2017年重点工作。昨天,李强书记、石泰峰省长、黄莉新常务副省长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作了重要讲话,对做好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新思路、新要求,我们要深刻领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上午,四位专家作了精彩的报告,刚才,6个单位作了交流发言,希望大家相互学习借鉴。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2016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十三五”发展实现良好开局
过去的一年,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三农”工作决策部署,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村改革创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保持良好态势,涌现出许多新亮点,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突出表现为“两稳八快速”。
两稳:农业生产稳、农民收入稳。粮食生产灾害之年保持稳定,总产693亿斤。“菜篮子”产品规模扩大,供给充足。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5万元,预计增8.2%,继续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
八快速:一是高效特色产业效益快速增加,园艺业、畜禽养殖效益增加1O%以上。园艺业总产值增加近300亿元,成为结构调整最活跃的产业,设施蔬菜、食用菌、应时鲜果等特色产业规模扩大。规模畜牧业量减效增,生猪大中型规模养殖比重达66%,养猪获利106亿元,增幅16.5%,成为农民增收突出亮点。二是优质稻米品牌开发快速提升,中国十大大米区域公共品牌我省占两个。举办首届江苏优质稻米品牌杂粮博览交易会,优质食味大米品种推广580万亩,接近翻一番。20l6年举行的首届中国大米品牌大会上,射阳大米、兴化大米被评为中国十大大米区域公共品牌。三是结构调整多种高效模式快速推广,稻田综合种养规模翻了一番。在10个县开展稻田综合种养试点,推广规模扩大到25万亩,效益普遍在2000元以上。大力推广50种高效种养模式,农牧结合、种养结合等多种多元复合经营模式加快发展。在l 5个县(市、区)率先开展省级耕地轮作休耕试点。四是创意休闲农业快速发展,lO个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有序推进。休闲观光农业年综合收入达到350亿元,增幅达到15%以上。累计创建17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7个中
国美丽休闲乡村、151个示范点(企业)。五是农产品电子商务快速成长,境内外促销展销蓬勃开展。农产品网络营销额280亿元,增幅25%以上。“一村一品一店”快推广,苏宁易购〃江苏馆等电商平台运行良好。围绕市县特色农产品营销,在江苏农业国际展览中心举办1 6场专场推介,比上年翻了一番。组织境外促销和国际展会14场。六是农业对外投资快速增长,农产品出口逆势上扬。农产品出口额预计达到35亿美元,增5%;去年1~11月份,农业对外投资企业和协议投资额同比增幅分别为68.8%和364%。七是农业新型主体快速培育,家庭农场联盟探索了规模经营新路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程度提高3.5个百分点;新认定家庭农场5500家,新培育省级示范家庭农场41 5家;新认定省级示范社443家,新增国家示范社45家,累计492家,全国第二。省级以上龙头企业销售额同比增9.7%,带动农户数增5.9%。160家农业行业协会加快改革发展,正在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力量。八是农村重点改革快速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现设区市全覆盖,省级农业信贷担保公司正式登记注册。
这一年,全省各级农经农业部门自加压力、主动作为,开拓创新、奋勇争先,牢牢把握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主动权。
一年来,我们围绕“十三五”开局,启动了一系列重大行动,树立了良好的发展导向。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各地
围绕贯彻落实省委“十三五”规划建议和省政府“十三五”规划纲要,认真谋划,细化方案,扎实推进。制定实施一批重点规划,组织开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降成本补短板、农业金融服务、农村集体资产立法等重点课题调研,编制完成《江苏省“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江苏省“十三五”推进农业现代化规划》及14个产业或行业分规划。创建一批示范典型,创建现代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25个、粮油绿色高产高效示范片近1000个、园艺作物标准园200个、畜牧标准化示范场200家、全国基层畜牧技术推广示范站6家,19家企业作为农业部农资电商试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试点单位增加到13个,建立国家级农作物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区28个。在全国率先建成省级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承办一批全国性有影响的重要会议,多个全国性重要会议、重大活动在江苏举办,这些会议或活动,大多是对“十三五”工作的部署,导向明显,充分展现了我省现代农业新成效、新亮点、新形象。国务院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会议在泰州召开、农业部全国首次“互联网+”现代农业工作会议暨新农民创业创新大会在苏州召开,这两个会议汪洋副总理均出席并作重要讲话,对江苏现代农业、“互联网+“现代农业、家庭农场服务联盟等方面成绩都给予充分肯定,并指出江苏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有说服力的工作样本。
一年来,我们围绕稳生产保安全,落实了一系列关键管理措施,打赢了农业生产三场硬仗。2016年是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的一年,也是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监管任务繁重的一年,各级农业农经部门加大组织发动,精心服务指导,保障了农业生产安全。打赢了自然灾害防御攻坚战,针对夏收夏种和秋收秋种连阴雨、沿江苏南地区洪涝、盐城历史罕见的龙卷风等灾害性天气,广大干部职工主动行动,积极应对,深入一线,抗灾救灾,精心指导服务,组织调度机械、物资,最大限度地挽回了农业生产损失。打赢了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总体战,围绕小麦赤霉病、水稻中后期病虫防控总体战,强化监测预警,加大病虫害统防统治、群防群治力度,病虫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下。扎实开展三大集中防疫行动等一系列举措,全省未发生重大动物疫情。打赢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战,组织开展农药及农药使用、“瘦肉精”、生鲜乳违禁物质、兽用抗菌药、生猪屠宰治理整顿、农资打假等专项整治活动,关闭不合格生猪屠宰企业677家,占应关闭数量的79.7%。较好地接受省人大农产品质量专项询问,主要农产品抽检合格率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全省未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一年来,我们围绕贯彻环保督察要求,推动了一系列重点环节整改,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机制得到完善。2016年中央首次对地方开展环保督察。中央环保第三督察组到我省督查,农业面源
污染整治特别是畜禽养殖污染作为督察重点内容。全省上下,以贯彻落实督察要求为契机,强化责任落实,实化工作举措,推动农业生态环境建设迈上新水平。进一步完善了责任落实工作机制。对照“土十条”、“水十条”、“气十条”等法律法规,明确全省农业系统和省农委内部职能处室工作职责,落实责任。对照环保督察反馈的相关问题,逐条落实整改措施,建立整改跟踪落实机制,确保整改到位。进一步完善了农业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出台《关于全面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快推进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对畜牧业布局优化调整、小散养殖户污染治理等出台专门意见,指导督促各地开展禁养区关闭搬迁,加大非禁养区畜禽养殖场治理,突出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等新模式推广。秸秆、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均达91%。加快病死动物无害化收集处理体系建设,畜牧主产区基本实现病死动物无害化集中收集处理全覆盖。
一年来,我们围绕确权赋能搞活,狠抓了一系列重点改革试点,农村重点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2016年全面落实《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农村土地、农村集体资产、农村金融服务三项重点改革均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基本完成,全省100%的应确权行政村开展了确权登记颁证工作,80%以上完成颁证。积极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全省已流转耕地323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7%,推行“实物计租、货币兑现”的土地流转定价机制,促进规模经营稳定发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完成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村(居)7047个,占总村数的40%,实现全省设区市全覆盖。农村金融改革不断深化,整合成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风险补偿基金,合作银行增加到6家,基金规模5.9亿元。加快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推进“两权抵押”试点。推动农业保险服务创新,小麦赤霉病、水稻穗发芽保险理赔有效开展,不少地方开展了产量保险、价格(收益)保险等探索试点。完成在宜兴实施的农业部农民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试点。农业公益服务供给创新试点有效推进,全省承担全国政府购买公益性服务和全程社会化服务两项试点任务的县(市、区)超过1O个。农业“三项补贴”改革全面推开。
一年来,我们围绕推进简政放权,采取了一系列事中事后监管新举措,农业行风政风建设呈现新气象。2016年是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重要一年。各级农经农业部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强化事中事后过程监管。顺利接受省审计厅对我委推进简政放权放管服结合优化服务工作审计。深化农业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先后三次取消或委托下放21项涉农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审批前置中介服务事项,完善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随机抽查清单、公共服务清单。全年累计受理行政许可事项申请3929件,按时办结率100%。全面落实信用信息“双公示”,公示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信息“双公示”目录55条、行政许可
信息765条。深化事中事后全程监管,出台了《省农委“先照后证”改革后置行政许可事项后续监管办法》、《省农委行政许可事项事中事后监管若干规定》、《省农委行政许可事项事中事后监管责任清单》等管理制度。推进“双随机一公开”工作机制,全省农业执法人员100%录入执法人员库,全省监管对象库录入率达90%以上。深化农经农业系统延伸绩效管理,优化评价机制,不断完善考核指标体系,加强过程管理,强化平时考核。根据农业项目管理的新变化,组织审计、财务、纪检等人员,对财政支农项目开展专项巡查。
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三农”、不断巩固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得益于各有关部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密切配合;得益于全省农经农业部门的齐心协力和广大农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在此,我谨代表省农委,向长期奋战在农经农业战线上的干部职工,表示诚挚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
二、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打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局面
最近,中央和省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和省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等相继召开,对做好农业农村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作出了系统部署。各级农经农业部门要深刻领会中央和省“三农”工作最新精神和决策部署,主动适
应新形势新要求,积极谋划新思路新举措,把“创新”“富民”基因深深植入“三农”发展,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打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局面。
第一,切实转变观念,牢牢把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主线。经过连续多年的发展,农业生产水平得到极大提升,但也出现了新的矛盾和问题。农产品供给与消费升级矛盾突出,总量富余,结构性失衡矛盾突出,大路货多,优质品牌农产品少,不适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快速升级需要,要从更加注重“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质”的需求转变。国际国内农产品生产成本与价格倒挂矛盾突出,农产品市场国际化特征更加明显,大量质优价廉进口农产品对国内市场形成较大冲击,对部分产业造成严重影响,国产农产品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挤压效应更加明显,农产品价低卖难矛盾突出。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出现减产减收。农业生产超负荷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突出,长期追求产量增加,农业资源长期透支、过度开发,资源、环境两道“紧箍咒”越绷越紧,拼资源拼投入的传统老路已难以为继。中央和省里对农业生态环境建设高度重视,迫切需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我们要准确把握这些形势的变化,充分认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既不能认为以前的工作搞错了,也不能死抱过去的做法不放,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贯穿各项工作始终。
第二,强化改革创新,牢牢把握破解发展瓶颈的根本动力。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三农”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既有产业结构层面的,又有体制机制层面的,既有生产力层面的,又有生产关系层面的。要针对农业农村发展瓶颈制约,着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供给侧结构性问题。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推进科技创新。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交叉融合正在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互联网”+现代农业、生物农业等快速发展。要加快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创造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创意嫁接到农业农村发展上来,增强农业核心竞争力。要强化统筹发展,推进理念创新。跳出农业抓农业,跳出农村发展农村,统筹推进城乡发展,促进金融、土地、农民工等城乡要素合理配置,用城乡一体化的办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跳出江苏看世界,统筹运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拓展农业发展空间。要发挥好市场和政府两个作用,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积极培育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合理配置农业资源要素,用改革的办法激发活力、增进动力,不断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第三,坚持富民为先,牢牢把握促进农民增收核心目标。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农民增收是难点。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今年农民收入
增幅明显回落,而且每个季度增幅呈现逐步下降趋势。从今后一段时期发展趋势来看,世界经济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对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带来很大影响,部分农民工就业集中的领域和产业,开工不足、用工减少,农民工返乡增多,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乏力。农民收入中的其他收入来源也都面临新情况,不确定性增加,农民增收的难度不可忽视,压力前所未有。必须牢固树立富民为先思想,把农业经营效益的提升、农民收入的增加,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的检验尺度。既要主动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的效益和竞争力,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又要大力推进农民创新创业,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全省农业农村经营管理工作要根据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要求,把握新形势,谋划新举措,打开新局面。总体思路是,紧紧围绕稳中求进总基调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主线,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任务,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按照“主导产业提升,特色产业扩面,多元复合经营,产业融合发展”的要求,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更加协调、更加高效、更可持续的新型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主要目标是“一促三保”,放开手脚调整农业结构,千方百
计促进农民增收;发展优质水稻,确保口粮安全;加强源头监控,确保质量安全;强化绿色发展,确保生态环境。
主攻方向上大力推进“五个化”。
——产业高效化。打破传统农业高产不高效的局面,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农民“什么赚钱种什么、什么效益高种什么”,大力发展高效名特优稀新农产品,优化粮经饲结构和区域结构,推进粮改经、粮改菜、粮改特、粮改饲。打造一批规模适度、特色鲜明、产品质优、产业融合的区域特色产业集聚区。大力推进生产模式创新,总结推广粮经饲草结合、林牧结合、农牧结合、种养结合、稻渔结合等多元复合经营模式,增加单位土地综合产出效益。
——产品品牌化。打破农业品牌多乱杂、优质不优价的格局,培育江苏农业大品牌。用好我省有限的耕地资源,发挥地处长三角城市群的区位优势,紧盯国际国内农产品中高端消费市场,强化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与保护,突出新品种创制、地理标志品牌、区域公共品牌、企业知名品牌,强化质量品牌创建,实现优质优价,改变目前品牌多乱杂、小而散,缺乏大品牌、大名牌的现象,提高品牌农产品、高端农产品市场占有率。
——生产绿色化。打破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掠夺式经营方式,建立符合自然生态规律的绿色生产经营体系。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促进农业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突出种源农业、生物农业、智能农业等现代农业前沿科技,加大绿色优质农产品开发力度。突出“一控两减三基本”,加强畜禽污染综合治理,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努力实现农业降成本、农产品提质量和农田减污染。创建一批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加强耕地地力保护,扩大轮作休耕试点,增加生态农产品有效供给,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功能多元化。打破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功能单一的模式,针对城乡需求多样化的特点,大力开发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多功能性。充分挖掘我省丰富的农村传统文化和农业自然资源优势,挖掘培育农业历史经典产业以及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开发一批创意农业产品,打造推介一批休闲观光农业产品,推动创意农业、休闲观光农业集群集聚发展。
一市场国际化。打破农业“双向挤压”的困境,拓展农业发展新空间。全方位分析我省农业相关产业比较优势,打造一批高外向性龙头企业,建设一批高标准出口示范基地,建设一批高层次的农业对外投资项目、园区及基地,引进一批高水平的发展要素,做强一批高效率的营销载体,实施一批高融合度区域合作平台。大力推进技术合作、产业合作、人才合作,构建以综合效益为导向的“有进有出”双向开放发展格局。
三、全面落实2017年各项工作任务,努力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成效
2017年农业农村经营管理工作要紧紧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抓好“三个培育壮大,五个新”。
(一)培育壮大重点产业,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摆脱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千方百计提高农业生产效益。2016年下半年以来,我们围绕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开展了专题调研,下发了指导意见,召开了专题会议。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拿出具体措施,切实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一是突出发展重点产业。前一阶段,我委对农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的产业进行了梳理,初步排出了16个产业,会上已经印发给大家,请大家提出修改意见。要围绕重点产业,推进集群集聚发展,强化技术装备,提升发展水平。加快培育一批产值超10亿元县域特色产业,新增设施农业面积50万亩、园艺作物标准园100个,重点打造1O个蔬菜全产业链示范区。建设100万亩以上优质品牌稻米产业化示范基地,打造一批优质粮食产业一园。推进部省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创建,新增畜牧业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场200家。二是突出推广高效模式。围绕结构调整重点发展的产业,立足省工节本、优质高效,着力发展一批高效种养、复合经营的模式,着力推广一批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的新技术、新产品,增强竞争力。建设稻田综合种养试点县20个,示范基地50个以上,推广面积扩大到40万亩。三是突出开展三项示范创建。今年,将开展农业结构调整示范县、农业特色乡镇、“一村一品一店”三项示范创建活动,各地要争取地方政府的重视,积极参与创建,形成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合力。
(二)培育壮大新型主体,加快打造农业结构调整主力军。让农民更多参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新型经营主体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力军。要深入推进新型职业农民整省培育,适应现代农业建设要求,科学设置培训内容,创新培育方式,提高培训效果,打牢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人才基础。全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万人。要大力培育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在提高新型主体发展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一是重点发展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把家庭农场作为最基本的生产经营主体,重点发展100~300亩左右的适度规模家庭农场。鼓励发展家庭农牧场,实行农牧循环。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家庭农场联盟(集群),今年省里将重点打造1O个家庭农场联盟。要发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化服务,推进服务集群集聚,为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提供服务保障,提高服务组织化、专业化水平。探索政府购买农业公共服务的办法和机制。二是规范创新发展农民合作社。更加注重发展质量,鼓励家庭农场联合成立合作社,深入推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整体推进县行动,健全国家、省、市县示范社四级联创制度。更加注重联合发展,大力发展合作社联合社与联合会,实施“苏合”品牌培育
工程和理事长(辅导员)三年培训计划。更加注重创新发展,巩固扩大合作社综合社试点,加强合作社综合服务体建设。三是增强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更好地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在带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分行业、分领域培育领军企业,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主力军作用。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升50个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水平,促进农产品加工流通业集群集聚发展。四是培育影响力高的行业协会。年前,我们专门开了一次农业行业协会工作座谈会,就加强行业协会管理,推进行业协会改革,促进健康发展作了部署。要高度重视,一手抓脱钩,一手抓发展,强化服务指导和政策扶持,真正让行业协会发挥推动行业发展的作用,成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娘家”。五是大力推进返乡下乡人员创新创业。认真落实国办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新创业文件精神,把他们培育成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成为现代农业建设新生力量。支持他们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储运、创意休闲农业、农业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三)培育壮大知名品牌,加快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品牌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要强化品牌意识,建立完善农产品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机制,提高品牌农产品的销售比例。一是以“苏”字号品牌创建提升江苏农产品形象。我委将专门启动品牌创建行动,力争
形成一批市场知名度高、叫得响的“苏”字号农产品大品牌、区域公共品牌。要加强资源整合,发挥企业等市场主体作用,发挥行业协会组织作用,发挥政府公共服务推进作用,鼓励各地政府为区域公共品牌背书,不断提高“苏”字号农产品的知名度、信誉度。稳步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大力推进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开发,提升“三品一标”农产品品牌公信力和示范带动作用。二是以质量安全筑牢品牌的信誉。质量是品牌的生命。要以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强化农产品质量风险管控,加强投入品使用指导和管理,打好耕地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推行“三定一考核”模式,探索建立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模式,完善检打联动机制,健全监管体系,力争完成9个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建设任务。要扎实开展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强化动物疫病监测和应急处置,推进小反刍兽疫消灭计划和种畜禽场重点疫病净化计划,深入开展畜禽屠宰行业清理整顿,今年基本完成不合格生猪屠宰企业关闭任务。完善病死动物无害化收集处理运行机制,严厉打击收购、加工病死动物行为。三是以营销促销扩大品牌的影响力。要积极参与国家、省级品牌创建推介活动,充分利用农洽会、江苏国际农展中心等各类境内境外、线上线下展示展销平台,开展最受消费者喜爱品牌、最具影响力品牌等系列评选推介活动,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让消费者买得更放心,让农民卖得更开心。
(四)树立新理念,加快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绿色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必然选择。要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加强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建设,让绿色发展成为农业的鲜明特色。一是全力完成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任务。这是省委省政府“263”专项行动方案中,明确由省农委牵头的任务,要求全面清理整顿非法和不符合规范标准的养殖场(小区)、养殖专业户,年底前,规模化养殖场(小区)治理率达到60%以上。这是一项完成不好就要追责问责的硬任务,不仅事关生态文明建设大局,也事关现代畜牧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各地务必要引起高度重视。要全面完成禁养区内养殖场(小区)、养殖专业户关闭搬迁。强化畜禽养殖场规范管理,合理确定禁养区外养殖区域、总量、畜种和规模,年底前完成各市县(市、区)养殖区域布局调整优化方案。要统筹养殖污染治理与生猪等畜禽生产的关系,按照规模高效的发展要求,优化畜禽养殖区域布局,不能简单一关了之、一禁了之。二是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加快绿色高产高效技术集成与应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实施菜果茶有机肥替代行动,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探索多种形式的种养结合、生态养殖模式,打造一批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在现代农业园区等各类平台建设中,大力培育农牧结合型家庭农场,示范引领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加强耕地质量提升示范区建设,扩大轮作休耕制度试点,规模20万亩以上。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全部建成粪污收集、处理
和利用设施。到2020年,秸秆、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达到95%,其中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98%,化肥使用量较201 5年削减5%,农药使用量确保实现零增长。
(五)提升新功能,加快发展创意休闲农业。创意农业是世界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潮流,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是适应市民消费升级、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各地要把创意农业作为提升休闲农业发展的新引擎和农村融合发展的综合体,把优美的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与功能拓展结合起来,加快科技、文化、艺术元素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促进农村生产、生活、生态资源整合,提升农业全产业链价值。一是抓一批创意农业产品开发。着力推进创意农业与历史经典产业发展、重要文化遗产传承、特色小镇培育、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突出发展科技型、文化型、功能型、生态型、服务型等创意农业“五种模式”。要在特色品种与技术上创意、在生产过程与生产模式上创意、在智能农业生产中创意;要深入挖掘农业文化内涵,挖掘历史经典产业、农业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民间技艺、乡风民俗;要大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培育一批创意农产品、创意农田景观、创意文化、创意节庆、创意饮食、创意农居。二是抓一批创意农业集群集聚示范,全省每年建设40个左右集特色产业、田园观光、农家美食、休闲娱乐、康体养生等多功能交集的省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村,打
造一批主题创意农业园,积极争创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星级示范企业和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国家级品牌,构建完善点线面结合的创意休闲农业发展格局。加强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保护和传承利用,建立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库,发掘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三是抓一批创意农业营销推介平台,省里计划每年开展一次全省性创意农业设计策划竞赛,举办一次创意休闲农业精品展,激发大众设计、开发、培育创意产品的热情,筛选推介一批创意景点、创意产品、创意金点子,促进创意设计金点子的转化。鼓励举办各具特色的农业节庆,发布创意农业精品和休闲观光农业精品线路,提高知名度。推进发展“互联网+创意农业”发展,构建创意农业营销推介平台,全面打通城乡居民消费通道。
(六)培植新动能,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调整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和重点,从注重数量为主,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从粮食生产为主,向粮经饲统筹和大农业转变;从注重种养为主,向种养加、资源环境等全过程全要素转变。一是重点推进种源农业和“互联网+”两个领域的创新。种业是农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要发挥我省育种能力强的优势,加快商业化育种步伐,增强品种创新能力,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大宗作物上要推进县域品种布局精准化,建立一批优质品种产业化开发基地。高效蔬菜园艺要突出自主选育品种的推广,把更多的品种自主权掌握在自己手中。畜禽要强化资源保护基础,加大开发利用和品种创新力度。“互联网+”是推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最活跃、最有潜力的要素。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互联网+”现代农业工作会议暨新农民创业创新大会精神,办好“互联网”+现代农业新技术和新农民创业创新(“双新双创”)博览会,整省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大力建设农产品电商和智能农业,推动我省“互联网+“现代农业以更快速度、更高水平发展。201 7年,全省农产品网络营销额达360亿元,规模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面积占比达到15%以上,新创建省级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220个,全省农业信息化覆盖率达到60%。二是重点推进南京国家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园区和省南繁(海南)科研育种基地两大新平台建设。这是省里从去年开始规划启动的两大科技平台,要通过这两个平台建设,打造全省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火车头,引领农业科技在更高层次上创新。南京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示范园区是我委策应“一中心、一基地”建设,主动谋划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得到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部予以充分肯定,是农业部在全国布局的第一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创新园区,并予以授牌,省里已将其列入2017年省重大项目予以推进。要争取及早启动建设,力争打造成“立足江苏,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国内一流的区域性农业技术创新园区。省南繁(海南)科研育种中心要在现有省南繁基地基础上,进行扩建和提档升级,为科研育种、南繁南鉴提供服务,打造种业发展平台。三是重点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农业科技云平台服务体系构建。集聚农业科技资源,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方式,更好地推进成果推广应用。以重大农业科技需求和重大农业推广计划为导向,启动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加强现代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建设,真正把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到农户、落在田块。大力推广应用“农技耘”APP,扩大农业科技云平台服务对象,提高技术推广效率。
(七)拓展新空间,加快发展开放型农业。把开放型农业作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引擎,主动迎接国际市场挑战,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和两类规则”。一是放大比较优势,推进优势农产品出口。围绕园艺、畜禽、水海产品和特色粮油“四大出口主导产业”,新建省级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区)15家左右,重点培育30家出口农产品示范企业,做大做强一批农产品出口集聚区,加大农产品境外促销力度,促进农产品出口稳步增长。二是培强企业主体,加快建设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鼓励企业发挥人才、技术、加工等优势,围绕棉花、蚕桑、油脂油料、畜产品等产业,抱团出海,到海外建立基地和园区。重点建设坦桑尼亚中坦现代农业产业园、印尼加里曼丹岛农工贸经济合作园、印尼农产品种植与加工园区、乌兹别克斯坦茧丝绸产业园等,在“一带一路”沿线、非洲及葡语国家等区域精心培育一批农业走出去重点企业。力争全省农业对外投资保持较快增长。三
是广泛交流合作,加快建设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提升农业引进外资质量,创新江苏农业国际合作洽谈会的招商招展和办会方式。针对制约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短板技术,重点引进一批国际先进技术、尖端人才。借助国家层面的多边合作协议及江苏与世界各地省州缔结的友好合作关系,拓宽合作渠道。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农业对外合作试验区建设试点。
(八)激发新活力,加快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创新。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根本要靠深化改革。近两年,中央和省里围绕农村改革,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集体产权制度等许多方面出台了政策意见。各地要认真领会,扎实推动各项改革措施落实,推动各项发展要素向农业农村集聚,让农民获得更多的改革红利。一是扎实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和省里实施意见。全面完成农村承包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引导土地经营权流转“进场交易、规范操作”,开展土地流转风险保障金试点。大力发展联耕联种、农田托管等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二是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全面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资源性资产确权、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在全省推广以产权清晰、收
入稳定、分配合理、民主管理为特征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积极配合做好《江苏省农村集体资产条例》立法工作。集中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专项治理,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和财务大检查、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示范县创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阳光行动”试点、“村务卡”试点和第三方代理村级财务试点。三是着力推进农村金融服务机制创新。推进农地金融,逐渐扩大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强化政策性金融,加强农业信贷担保项目的设计、指导与推介,加快省农业信贷担保公司业务运营,建立全省农业信贷担保体系,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风险补偿基金使用效能;鼓励合作金融,稳妥开展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试点等;创新农业保险产品,优化“联办共保”模式,探索保险与产业协调发展机制。
四、切实加强农经农业系统自身建设,不断提升为农服务水平和效能
做好2017年农业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形势紧迫,任务繁重,各级农经农业部门要巩固“两学一做”成果,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强化自身建设,落实工作责任,细化实化工作举措,齐心协力争创新业绩,迈出新步伐。重点要“下好三个功夫”。
(一)在推动工作落地见效上下功夫。“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要以实实在在的措施,把目标变为现实,把思路变为成效。各地在推动工作落实上有不少好的做法,要在抓好正常工作推进的基
础上,围绕1 6个重点产业,突出三个方面。一要抓一批具体工作清单。省里初步排出了农业结构调整产业清单、技术推广清单、典型培育清单。各地要结合实际情况,排出一批具体工作清单,制定详细方案,明确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责任人。围绕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重点产业措施落实,我委明确由农技推广总站、畜牧总站负责,建立农业结构调整统计制度,就推广面积、典型区域、技术模式应用等调查汇总各地工作进展,及时掌握情况。二要抓一批示范典型培育。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形势比以往更加复杂,要求比以往更高,必须要通过树立一批典型,更好地引导调整。我委分行业、分条线正在排出已经涌现的典型和计划培育的典型。各地要注意培育典型、总结典型、宣传推广典型,发挥好典型引路作用。三要抓一批标杆平台打造。这几年我们通过争创国家级的重点项目、金字招牌,有效展现我省现代农业形象,推动了工作开展。今年,农业部提出要重点抓好“五区一园四平台“建设,“五区”就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业可持续试验示范区,“一园”就是现代农业产业园,“四平台”就是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农兽药基础数据平台、重点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直报平台。省里也将打造一批平台。各地要紧紧围绕国家、省里开展的创建活动,争创一流水平,打造全省乃至全国标杆。
(二)在推动政风行风建设上下功夫。政风行风建设成效衡量的是工作效能和服务水平,关系到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形象。要结合部门职责和工作实际,认真探索创新,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推动政风行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一要强化责任落实。对省委省政府部署的重点任务,农业农村发展明确的重点举措,要进一步明确干什么、怎么干、谁来干,把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具体岗位、具体人员,研究建立奖励和问责机制,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考核、有问责,坚决防止不作为、杜绝乱作为、激励好作为。二要强化绩效评价。这几年,在农业部开展的专项工作延伸绩效管理中,我省评价结果都很好。要进一步完善绩效管理评价机制,在重点工作推进、农业项目实施、农业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方面,充分发挥绩效管理“指挥棒”的作用,保质保量完成“规定动作”,开拓创新打造“自选动作”,更好地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要突出农业依法行政的痕迹管理,突出农业政策项目落实的审计管理,将管理关口前移,提高管理效能。三要强化优化服务。进一步加强取消或委托下放涉农行政审批事项的事中事后监管,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提高监管效果。继续深化农业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围绕“优化服务”做文章,强化农业信用体系建设结果应用,深入开展“红旗窗口”、“文明窗口”示范创建,打造高效便民政务服务网。深化农业行政执法提质改革,建立职责清晰、简约高效、运转协调、执法有力的农业综合执法体系。
加大对侵害农民群众利益、危害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等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切实保护农民群众利益。四要严格落实“两个责任”,开展涉农领域反对群众身边腐败问题专项整治。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强化农业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各级农经农业部门和派驻机构要积极探索,形成合力,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解决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部署要求,突出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农业项目实施、扶贫资金使用、农村“三资”管理等,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工作,查纠违纪违规问题,建立长效机制,管好用好强农惠农资金,确保资金安全、项目安全、干部安全,以过硬作风和一流业绩树立农业系统良好形象。
(三)在推动服务能力提升上下功夫。要根据新的形势,加强职能调整、人才培养、知识更新,更好地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要求。一要加强调查研究。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到农业生产一线,到农民群众中去,了解掌握真实情况。对收集到的情况,要加强研究分析,找准问题的根源所在。要善于总结新经验,提出新建议,为各级党委、政府决策当好参谋。二要完善机构设置。去年,我们对委属事业单位作了调整,特别是新组建了互联网农业发展中心,汪洋副总理给予充分肯定。在去年全省农业工作会议上,也部署了种子管理、畜禽屠宰管理、开放型农业发展等机构建设问题,通过一年努力,有了很好进展。这里
我想继续强调一下。各地要适应新工作、新职责的要求,加快转变职能,加强统筹协调,加大资源融合力度,该强化的职能要加强,不适应新形势的要重组,服务缺位的要加强,职能相近的要整合,配强班子、配齐队伍,切实提升履职能力。三是重视人才培养。依托“333工程”、“人才高峰”以及各类农业人才培训等工程和项目,切实加强“三农”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培训和指导。农业高职院校要更好地发挥作用,培养思想品德好、三农情结浓、实用技能强的现代农业人才。要进一步增强宗旨意识和群众观点,引导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到现代农业主战场创新创业,在服务“三农”中实现自身价值。鼓励农经农业系统的专家挂钩联系到村组、到基地、到园区,亮出自己的“牌子”,提高部门显示度。
市场需求,就业导向 篇3
[关键词]苏州;职业教育作;校企合作;市场需求;就业导向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8-0079-03
伴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产教结合、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教学模式,或者说办学模式,一直是教育界研究的热点。其中,校企合作的模式贯穿始终,并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目前,我国正处于转型发展期,逐渐告别人才红利时代,经济的发展更多地依赖于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期待,其发展的最佳机遇期已经到来。但是,种种原因导致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不够,专业设置、人才规格等未能与社会需求有效匹配,教育不能有效地直接为企业服务。究其原因,关键在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顶层设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于校企合作的最权威解读。
职业教育具有属地特点,其专业设置、人才规格、项目开发、内涵素质等,只有最大限度地与产业融合,才能有效地为区域经济建设作贡献。所以,各地有不同的校企合作模式法规。苏州教育现代化水平高,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强,与区域产业联系紧密,率先出台了“市场需求,就业导向”的校企合作办法,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地方法规,这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苏州模式,必将推动校企合作的科学发展,助力区域内职业教育服务于经济发展,实现教育和经济的协同共享,合作共赢。
一、苏州职业教育,江苏实验区
苏州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世界文化名城,经济繁荣,教育发达,人文荟萃。据史料记载,先后有51名状元、1500余名进士出自苏州,当代苏州籍的两院院士多达114名,位列全国各大城市之首。苏州是名副其实的院士之乡,书香之城。
苏州是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所在地,建有系统的中、高职教育体系。据苏州市教育局网站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31日,全市有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0所,其中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2所,省示范性高职院校4所,省创业教育示范校4所,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培育学校1所。具体名单见表1所示。
全市中等职业学校48所,其中国家高水平示范职业学校2所,省三星级职业学校10所,省高水平示范(四星级)职业学校10所,基本形成高等、中等职业教育相衔接,学历教育和各类培训共同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市建成省级以上实训基地20个,省示范专业61个,省课程改革实验点10个;成立了12个面向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的职教集团。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全市有19名选手参赛,夺得金牌14块、银牌2块、铜牌3块,金牌总数和团体总分均高居全省榜首。
由此可见,苏州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较高,为校企合作的有效实施奠定了基础。
二、苏州区域经济总量,万亿俱乐部
据苏州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760.89亿元,再次进入万亿俱乐部,全部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较2013年持续增长,见表2所示。以2014年苏州常住平均人口1059.14万人计算,人均GDP达到12.99万元,折合美元2.12万,首次超过2万美元大关。按世界银行统计口径,已经达到发达经济体水平。
进一步分析经济运行的特点可以发现,一是新兴产业成新增长点。新能源、生物技术和新医药、集成电路行业产值分别增长12.8%、16.7%和10.1%,高于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平均增长速度。二是先进制造业稳定发展。汽车制造业、仪器仪表业等装备制造业以及化工行业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装备制造业已成为苏州工业经济第二大支柱行业。三是服务业经济发展加速。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1%,分别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和工业增加值增速2.8和4.9个百分点,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7.2%,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这种经济环境,为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苏州创新发展核心区建设,教育是关键
2014年11月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支持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昆山、江阴、武进、镇江等8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苏州工业园区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为继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深圳之后第五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我国首个以城市群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由8个国家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组成,横跨了苏南5个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在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8+1”整体构架中,苏州占三席,处于核心地位。日前,苏州发布了《市委市政府关于全力打造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意见提出,要全面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推动创新资源、创新人才、创新政策、创新服务向企业集聚,大幅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建设创新创业人才特区,积极稳妥推进人才管理配套改革,打造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人尽其用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促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创新,提升企业持续创新基础能力,把苏州市打造成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到2020年,苏州要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超过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50%,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36件以上,万人拥有高层次人才数200人以上。全市原始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明显增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大幅提升,科技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创新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四、苏州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模式有创新
2014年7月22日,旨在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力的《苏州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经市政府第2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随即,苏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予以印发(苏府办〔2014〕127号),2014年9月1日起施行。《办法》的出台,标志着苏南经济最发达区域的首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地方法规的诞生。
从简表中可以发现,《办法》规约了政府、学校和企业的责权利,模式有创新,对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推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有引领和示范作用。
五、结语
苏州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法制苏州建设正成为苏州新的核心竞争力。《苏州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的颁布实施,将为经济发达地区校企合作探路,相信其对于推动职业教育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将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 参 考 文 献 ]
[1] 国外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及其给我们的启示.全国高职高专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议论文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郝克明.建立健全我国劳动者学习培训的体制和机制,终身教育国际论坛报告集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刘来泉.世界技术与职业教育纵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 王军伟.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报告.教育部职业教育专项研究课题成果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 殷翔文等.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制度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7).
[6] 陈拥贤.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8(9).
[7] 全国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座谈会文件.2005年教育部职业教育专题会议资料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 王文槿.校企合作的企业调查[G].教育部职教所职教研究动态,2008(11).
市场导向型 篇4
关键词:教学模式,教学改革,市场营销,教学管理
市场营销是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 在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的今天, 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市场营销成为企业首要的核心职能, 对于作为独立经济实体的企业、公司, 如果没有专业的市场营销人才, 以科学、现代化的营销手段来参与市场竞争, 肯定无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市场营销人员已是各个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不可缺少的人才, 全社会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 目前市场营销专业成为国内高职院校的热门专业,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成为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但在高职营销专业教学模式存在一定问题。
一、市场导向型教学模式对营销专业的影响
(一) 国内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模式现状
目前国内在大专教育上主要有两种办学形式:一是高等专科学校 (简称高专) 二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简称高职) , 两者虽然在教学的侧重点上有所不同, 但实质上没有任何区别, 高专以重能力为主线, 高专以重技术为目的。市场营销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系统学科, 本身就应具备一定的市场需求态势, 但高职类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却未能结合自身特色和学生特点以及行业需求特点等要求, 不能从职业技术塑造和适应市场需求和发展的角度来进行教学管理, 直接呈现的特点即理论与实际的严重脱轨。再从市场营销专业本身的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模式和方法来看, 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如天津市某高职院校采用普及教学的方式, 即市场营销专业与其他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有许多交叉相似课程, 这既不能够突出市场营销专业本身的独特性, 也不能够真正将此学科的价值教授给其他专业的学生, 最终呈现了“一锅粥”的现象。
(二)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通过对部分高职学校的走访和与市场营销专业教师的交流, 得出高职院校市场营销课程在教学模式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1. 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存在改进空间
目前国内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尚有改进的空间, 具体体现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与人才的培养和定位不相匹配。在教学模式上还存在着对过去教育方法的过分依赖性, 将传统理论讲解作为教学工作重点, 最终导致了学生所学知识不能够与实际有效搭界, 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层面表现出知识的劣势。一味地填鸭式理论灌输, 缺乏与其相配套的实践环节的设置。同时在课程的设置上缺乏创新和特色, 多数高职院校存在照本宣科, 依同类院校课程设置进行整体的复制, 而从学生的就业取向及岗位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分析, 多数学生在毕业后均从事市场调研、客户关系管理、广告策划、销售等工作。这足以说明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体系在改进空间上应以注重人才的对于就业岗位的实际应用性, 以满足市场和企业的发展需求为前提, 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 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理论一定要结合实践, 在进行理论讲解过程中适当进行实践方面的演练等, 由任课老师带领学生真实地从事营销相关活动, 使学生在参加营销工作后能够迅速进入工作状态, 最终实现良好地完成各项营销工作任务。
2. 关联性课程的近似内容过多导致学生兴趣降低
在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设置中, 有一些课程会出现近似内容, 当然由于学科的关联性各科目之间有相通之处不足为奇, 但要考虑学生在接受近似课程时的心态状况和兴趣度, 如果各系部之间的教师只是各自完成各自的教学任务, 这无疑会增加了学生的时间成本, 降低了学生对于知识掌握和吸收的有效率, 所以需要校方统筹各科目间有类似或重复课程在讲授过程中的比重, 保证学生对于知识的新鲜感和好奇心, 如市场营销、国际市场营销、房地产市场营销、工业品市场营销这些课程重复性的内容很多, 组织行为学和消费者行为学等课程的内容有很多近似之处。所以有必要要求各科教师要做好衔接和沟通工作, 规划好各科的教学大纲, 避免重复内容教授, 提高授课的有效程度。
3. 教材选用存在纰漏较多
我国有一些高职院校仍选用普通本科类营销专业的教材, 不能够真正做到以学生的能力为出发点进行有效选择。本科的教材并不适合拿来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做教材。有的虽说高职类教材, 但没有以高职的学生为中心来因材编写, 只是把本科教材进行简化, 拼凑而成, 忽略了高职类学生本身的个性特点和接受水平及就业要求, 教材的整体质量让人堪忧。
作为培养人才的专业工具, 教材的内容和编排工作是为重中之重, 所以高职院校校方应当严格把守教材审定关, 成立由任课教师、课程负责人和系主任组成的教材审定小组, 针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特点和职业倾向、接受水平做以深度分析和总结, 再从内容、新颖程度、出版社、作者等方面全面评价选用教材, 要坚决规避为了得回扣而去选教材或是为了选教材而选教材。高职院校的任课教师还应积极主动参与编写教材, 去尝试编写真正符合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特点和知识结构的市场营销专业的教材。
4. 市场营销课程考核方法传统而低效
在营销市场课程的考核形式上, 大多数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的考核形式, 仍然是依据期末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优劣, 没有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 更没有形成以考促教、以考促学、以考强化实践能力的氛围。有些高职学院虽然有此意识, 但对于整体比重的把握过于保守, 一般占总分的30%左右, 而这里讲到的平时成绩大体是指作业成绩和课堂提问成绩。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只能偏重于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而在考查学生综合能力上则稍显不足。高职院校应根据专业特点, 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 例如增加模拟操作、市场调查实操、案例分析报告、课堂讨论、营销策划设计等实践性考核方式的比重。
5. 市场营销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尚需提升
营销课程是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合理搭配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但很多教师进行营销教学活动时仍旧采用填鸭式的方式, 不管是讲解理论还是分析案例, 都是老师一个人参与, 学生只需要听和理解, 无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如果采用以学生为主的师生互动方式, 让学生参与到案例的组织、分析和讨论中来, 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听课效果都会更佳。例如在2011年上海某学院市场营销专业进行了教学改革, 推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印象更加深刻, 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对市场的分析判断能力。
三、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总结及展望
综上所述, 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问题是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模式出现问题的根源所在。其问题具体表现为:营销专业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缺乏高职院校个性和特色, 对教学内容和教材安排不得当, 教学过程中营销理论与营销实践脱节, 理论课时过多及实践环节不足, 培养出来的众多学生难以满足各行业对营销人才需求, 行业针对性不强、工作上手慢等。为了提高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在就业时的竞争力, 学校、系部和老师应坚持以培养实战型营销人才为导向, 从改革营销教学的模式、加强营销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进而提高市场营销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等方面着手改进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模式, 来全面提升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尝试开展校企合作, 让学生主动去认识企业、了解企业。把营销教学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 并深入企业。通过企业家走进校园对学校及学生的了解, 在老师与企业达成共识的情况下, 学生可以利用寒、暑假等业余时间, 积极参与企业的活动, 如参与企业的社会调查、广告策划及各种促销活动等, 或在毕业实习时在企业顶岗实习, 以准员工的身份投入工作, 积累实践经验, 使学生掌握从事营销工作应具备的基本技能, 实现毕业即就业的顺利过渡。
参考文献
[1]王令芬.用营销理念创新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
[2]赵农.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培养方向与市场需求研究[J]
市场导向型 篇5
所谓市场导向投资策略,是指固定资产投资随着市场的变化而适时的变化。
市场导向投资策略概述
欧陆检测:市场导向的制胜者 篇6
两年前,欧陆检测中国执行董事秦殊涵邀请李步青加入Eurofins,曾就行业内最敏感的话题进行商讨,第三方检测的发展趋势,是以技术支持为导向,还是以客户服务为导向呢?所谓英雄所见略同,检测认证行业发展至今,已经历近200年的历程,在制造行业和自动化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检测认证行业的高利时代已经结束。彼时正是欧陆刚刚进入中国的起始阶段,相对于传统的以运作部门为主导的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新企业更需要以客户需求为主导。欧陆两年多的发展,也印证了这种模式的正确性。
如今的欧陆,不仅在其一贯领先的食品、生命科学、医药卫生等行业独占鳌头,依靠差异化竞争和不断深入的市场细分,在纺织品、玩具等消费品领域,也取得了不俗的业绩,形成了囊括灯具照明、服装、玩具、化妆品、家用电器、工业机械、食品/药品、新能源、汽车行业、IT、音视频类及电源产品、成衣附件、医疗产品等跨行业、多元化的检测认证体系。
行业转型,从产品检测到风险管控
李步青的经历相当丰富,在大学读海事专业,1994年本科毕业。毕业后没多久就进入检测认证行业。从电子电器产品认证服务到消费品检测服务,长期在国内知名第三方检测机构从事市场销售工作,直到后来移民澳大利亚。在澳大利亚排名第一的墨尔本大学商学院攻读市场销售硕士学位两年,2005年他再次回国。这些丰富的市场阅历和海外游学经验都为他日后在欧陆的发展贡献铺平了基石。
李步青回国后,继续在中国知名国际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任销售经理。虽然做得得心应手,但他总是对检测认证行业的前景担忧。直到加入欧陆,才仿佛找到新的支点。
“检测认证行业需要新的转型,我跟秦总的观点不谋而合,欧陆就是我想要的平台。”李步青说,“我将亲眼目睹这个品牌从诞生到引领行业的方向。”
检测认证机构的转型,已经从单纯地提供检测服务转变为向客户提供咨询和风险控制的管控。“检测仅仅是一种手段,想要提供给客户更大的附加价值,就必须加强对工厂的风险控制和产品的风险控制。”李步青说。
传统的检测只是对于样品进行检测,样品的抽检合格并不能说明整个生产流程的良好。“传统的检测只是对样品负责,然而,工厂的风险控制没有做好,ISO9000运行得不好,产品质量自然就存在高风险。评判一个工厂,既要看产品质量,又要看对于产品质量的管控。”李步青说,“检测认证机构不能再像从前那样,仅仅扮演裁判员的角色,不能只告诉客户哪些是合格的,哪些是没达标的,如今咨询和顾问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对工厂的生产流程进行全面风险管控的基础上,我们要帮助客户发现问题,告诉客户为什么产品会不合格;如果不合格,有无补救的方法,哪些材料是可以被替代的,生产工艺如何改进。”
显然,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的发展方向,已经由原来的检测认证为主,转变为由客户咨询为主,检测认证为辅。“如果工厂要真正提高产品质量,全面的质量体系管控远远比单纯的产品检测要好得多。欧陆将来的服务模式,也必然转向质量管控的咨询,以及产品工艺流程方面的改进。”
差异化竞争,把细分市场做深做透
作为2009年才进入中国的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欧陆检测与行业内的龙头老大相比,虽然在规模上不存在优势,但是,李步青却认为欧陆所提供的服务更有针对性。“欧陆检测目前在中国还是初步发展阶段,属中小型检测认证机构。我们所专注的,正是某些其他在中国已经发展成熟的国际大牌检测机构所忽视的,或者没有精力去做深做透的市场。在这些细分程度更高的市场里,欧陆会逐渐把品牌和声誉做起来。”
李步青举例说,用于万圣节的戏服是介于纺织品和玩具之间的道具,销路渠道较为特殊,几乎没有哪一家检测认证机构将此作为业务重点。然而,在调查之后,欧陆发现戏服的季节性很强,市场容量很大,每年的检测费用也很可观。
“戏服包含材料众多,单项检测费用不高,做起来又非常繁琐;同时,戏服对检测周期的要求也非常苛刻。一般大型的检测认证机构都不倾向接受提供这种服务。正是在对手所忽视的戏服市场,欧陆发现了商机,将欧陆的优势完全展露。经过几年的努力,欧陆的检测团队已经在戏服这个行业建立起非常突出的运作效率和市场竞争优势,在戏服行业内小有名气。戏服制造商和贸易出口商,一想到检测,就会想到欧陆。”
在李步青看来,一个细分市场总量有限,但如果能找到几个这样的细分市场,加起来就有几个亿的业务。“这些微小的细分市场,可能检测行业的巨头们不会特别关注,但这正是我们欧陆的目标客户群体。”
改变自我,专业来源于细节
从2009年进军中国市场,到三年内实现盈利,欧陆的发展势头非常迅猛,欧陆制胜的秘诀在哪里?李步青坦言:“与检测行业巨头相比,欧陆没有它们在中国的资源、背景和品牌,既然我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出身,那我们就只能改变自己。”李步青要求员工做出反思:“两年的时间已经过去,你们的工作方式,与之前有什么不同?”
不仅如此,李步青认为,要在新的阶段取得良性发展,就必须在企业模式上有所变革。“企业刚刚开始的时候,可能各种规章制度会不完善,每个人全靠发挥自己的能力,不受拘束地去做业务。然而,到了二次创业阶段,欧陆需要更加规范的企业形象,要提供给客户更加专业的服务。为此,我们从内部环节的优化到成本控制,都在进行不断的变革。只有这样,才能提供给客户更完备的服务。”
市场导向型 篇7
一、市场导向及学习导向对创新的影响机制
笔者认为传统的市场导向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将组织绩效内容设定的过于笼统,值得商榷的地方很多,其中创新因素不应该被视为组织的运作结果,而应被视为组织的运作过程。所以有必要将传统研究中组织绩效的创新因素分离出来,按照市场导向——学习导向——创新——组织绩效的逻辑链条分段研究,并重点研究市场导向——学习导向——创新之间的逻辑关系。
市场导向是一种企业文化,能够以一种最有效率和最有效果的方式采取必要的行动,为顾客创造价值。在这种文化中,顾客导向帮助企业发现并满足顾客现在的需求,其主要手段是通过产品改良提高顾客满意度,这就隐含了技术创新,可以说顾客导向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创新源泉;竞争者导向指从市场上收集竞争者的情报和信息,并在整个企业内传递这些信息,很多企业通过反向工程,拆卸竞争对手的产品,分析其技术原理并进行模仿改进,这就是模仿创新的基本内容;部门间的协调则为顾客导向和竞争者导向提供了组织保障,如果市场营销、技术研发、生产等部门不能齐心合力,则信息不能顺畅流动,创新就成了无本之木。
上述分析似乎表明只要有了市场导向就一定会有创新出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光有对市场高度重视的态度显然是不够的,这就犹如光有革命口号是不能完成伟大事业一样,企业由若干具有独立思想的个体组成,个体对外界的反应并不代表整体对外界的反应。创新的载体是产品或服务,但实质是新知识的生产。从已有的知识催化生产新知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若要让这个过程流畅有效,知识管理意义重大。知识帮助企业改造现有产品,开发新产品,改进生产流程或管理方式,为企业提供了组织运作能力。市场导向是由外到内的一个信息传递过程,也是一个信息提炼加工过程(即学习过程),学习的方法直接决定着学习的效果,如果说市场导向着重反映了对企业之外的学习态度,那么学习导向则着重反映了一个企业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
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是一个知识集合体,在这个集合体中,不同种类的专业知识分散在具有不同个性的知识专家头脑中,新知识的产生需要各种类型知识的交流,需要知识专家们齐心协力把潜藏于头脑中的隐性知识有效的在组织内进行交流。隐性知识的交流、转移与共享等需要组织内成员频繁的接触和交流,要使企业的创新活动有效进行,知识在企业员工之间转移、交流与共享即知识的一体化是必需的,而企业员工的知识具有专业性、内隐性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分布性,即使企业员工目标一致,愿意进行知识的一体化,这个过程也仍然十分困难。学习导向的三个核心要素是学习的承诺、开放的心态以及共享的愿景,它们概括了组织学习与个体学习的差别,指明了有效开展组织学习的路径。组织像个体一样具有自己的行为方式、心智模式、操作规程和价值观,这些可以独立于组织成员之外而深植于组织的结构、系统、程序和文化之中,成为组织处理日常事务的行为规范,并构成组织的认知系统。因此,组织学习不仅受其成员个人学习的影响,而且还受到组织本身认知系统的制约。有效的开展组织学习不但要求组织成员以开放的心态朝着共同的目标持续学习,还要求组织在结构、工作程序等方面进行配套的改革。
二、市场导向、学习导向与创新模式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
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本文试图构建一个理论模型(如图1),以解释市场导向、学习导向和创新模式之间的深层次关系以及相应要素之间的影响路径。在这个模型中,市场导向作为企业面对外部环境刺激的反应意愿和态度引发了不同类型的组织学习活动,不同类型的组织学习会形成不同的动态能力,最终决定了创新模式的路径选择。
1、市场导向引致组织学习
一般来讲,市场导向中的顾客导向只能引致适应性学习,因为其着眼于顾客当前的需求,从顾客的抱怨、期望中寻找改进路径,其结果只能是跟随顾客的愿望,不断适应、不断调整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内容。例如爱国者MP3生产厂商华旗资讯紧跟国内消费者的使用偏好,在发现用户对韩国MP3需要安装驱动程序、需要专门的电脑连接线颇感不便时,便进行技术创新,将USB的移动存储技术直接加入MP3播放芯片,实现了MP3的即插即用,这就是顾客导向引致适应性学习的典型事例。市场导向中的竞争者导向可以引致适应性学习,也可引致创造性学习。在竞争者的现有产品基础上进行解剖进而寻找局部改良为适应性学习,例如很多电子产品和软件行业中的生产企业在法律允许范围内采用反向工程,破解竞争对手的技术秘诀,分析其产品的缺陷并给予改进。对于部门间的协调而言,它是顾客导向和竞争者导向实现的前提条件,换句话说就是适应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都需要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很多IT企业都明确规定技术开发人员要定期到市场一线从事销售工作,其目的除了加深技术人员对市场需求的了解之外还包含着搅动组织内不同部门的人员交流,提高部门间协调性的愿望。创造性学习的来源除了竞争者和企业内部之外,还有很多渠道,例如供应商、高校和科研单位、政府部门等利益相关者。这种学习要求组织的心智是灵巧的、开放的,要求组织成员是敏锐而好学的。
2、以动态能力为中介变量连接学习导向和创新模式
和个体学习一样,组织学习也是一个过程,其结果的内化形式是能力的提升,结果的外化形式是行为的改变。因此学习导向与行为改变之一的“创新”活动之间存在着能力这个中介变量,进而可以联想到不同的学习类型必然导致不同的能力,不同的能力最终决定了不同的创新模式。
适应性学习关注的重点是当前外部环境的刺激,其结果必然是提高了对外界刺激的反应速度,就像条件反射。这种快速响应能力之所以被称为最基础的动态能力而不是核心能力的原因就在于它没有核心能力的刚性缺点,它是企业某种具体技能之上的更为抽象的能力。当然快速响应能力只是一种防守性的能力,这种动态能力只是对熟悉的变化做出快速反应,不可能创造出全新的市场机会,但它却是企业对付环境变化不可或缺的有力保障。创造性学习有助于形成战略柔性能力,这是一种未雨绸缪的能力,意味着尽量预测未来的变化并尽量提前准备适应未来市场需求的资源和能力,增加内部的多样性。企业在战略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不断出现的新信息而进行相机决策(延迟、终止、扩张、转向等选择)的权力,而不是义务,这一点类似于期权(Sanchez,1996)[1]。企业的战略柔性主要源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建立一系列的战略能力期权,由于这些战略能力期权在将来可以执行,也可以不执行,所以企业就能拥有了一种“或有”的要求权,它可以保护企业在环境向不利自己的方向变动时免遭重大损失,又能快速地驱使企业抓住有利的机会。此外创造性学习还有助于形成开创蓝海的动态能力,这是一种抛开眼前短兵相接的市场竞争,在当今还不存在的产业中开拓生存空间的能力。
具有快速响应能力的企业倾向于选择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模式,例如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公司用敏锐的触觉感知市场,用多媒体、多介质的战略布局来应对市场,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快速增长。针对数字出版迅速发展的新趋势,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公司通过并购著名新闻网站“红网”、开发《潇湘手机报》等一系列举措,率先在手机上开设新闻报道,完成了应对未来数字市场竞争的战略布局。具有开创蓝海能力的企业倾向于选择自主创新模式,韩国三星在这方面颇具代表性。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波及韩国,三星业务全面告急,在金融危机将三星逼进了死亡地带时,三星负责人果断决定实施危机中的数字化转型。当时的三星大量裁员、处理不良债权及没有利润的事业,没有人会相信三星的领头人看到了数字时代的朝霞。高层管理团队认真分析计算机、手机、CD机等等数字时代中的宠儿,他们认准了这些产品共有的核心技术:半导体元件、大屏幕液晶显示器、显示驱动程序和芯片组,以及移动电话技术等。这个梦想在1998年还处于模糊状态,一直到1999年,结构调整取得实效,三星负责人对外宣布了“数字融合”战略,即在未来成为“数字融合革命的一个领导者”的计划。在当时那么困难的情况下,亚洲大多数企业都削减研发资金,三星却加大投入,积极在全球招聘优秀的人才,600人的博士队伍迅速超过了1000人。为了提高自己的研发水平,三星坚持不引进成套设备,而是通过引进部件进行消化,在此基础上推出自己的成套产品,韩国人的严谨在这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使三星可以静下心来去研究每一个部件,最后实现整体突破。这场世界经济向数字化的大转型,使三星研发先人一步走上了正确的轨道,它面向的是一个未来的市场,这使它可以完全避开强大的竞争对手。
摘要:本文引入了动态能力作为中介,构建了市场导向—学习导向—动态能力—创新模式的理论模型,指出市场导向的不同构面引致不同的学习导向类型,不同的学习类型会形成不同层次的动态能力,不同的动态能力最终影响着不同创新方式的选择。
关键词:市场导向,学习导向,创新模式
参考文献
市场导向型 篇8
科技创新应紧扣市场需求, 真正支撑企业发展。企业的升级、换代和转型发展必须依靠技术创新, 企业的发展之路就是技术创新之路。从这个意义上讲, 最好的技术就是经市场检验出来的, 好的技术都来源于市场。要让市场配置科技资源, 包括研发投入、人员配置, 以及在管理架构中对科技创新的侧重等。
技术创新应该以企业为主体, 市场为导向。因为企业最贴近市场, 更了解市场的需求, 更能把握市场需求的方向。但是企业研发能力相对有限, 特别需要与科研单位进行横向合作研发。尤其是企业在一些基础性、理论性和前瞻性的领域并不具备研究能力, 但是又需要这方面的技术储备, 这也需要与科研单位进行合作开发, 实现优势互补。
企业技术创新不仅要满足当下的市场需求, 更要能够看到未来的需求。这首先要求企业在思路上创新, 企业要拓宽掌握信息的渠道, 认真研究产品的发展趋势, 而不能仅跟随眼下的市场需求亦步亦趋。
科技开发应遵循“从需求中来, 到应用中去”的原则, 让科技为经济服务。要让市场需求和价值越大的创新, 从源头上配置的资源越多, 成果也就会越大。
对于产业技术创新, 应采取市场评价的办法, 科技成果必须接受市场的检验。只有在市场获得应用, 有助于企业提升产品质量、进行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升级, 并真正创造价值的才能称为科技成果。一些政协委员提出的弱化甚至取消科技进步奖的建议, 就是要引导科研人员把眼光盯住市场, 而不是“跑偏”去追求各种奖项。
市场导向是行业突破口 篇9
作为文具行业的一个老兵, 本人经历了文具行业从国营体系走到市场经济, 从国营制造到民营制造到外企进入, 也经历和见证了民营企业从作坊到企业直至上市公司, 参与了企业从生意到销售、营销、系统营销的成长过程。在文具行业服务的十五年期间, 我和我合作的团队伙伴在数家行业知名企业服务期间走过了与企业共同成长的过程, 在产品研发上经历了简单模仿到系统跟进国外品牌到在日本、美国开设研发机构, 加入到了国际共同开发的潮流中, 在渠道建设上我们经历了代理制、经销商制、合作分公司制、直营分公司制, 也见证了分销商的发展, 从批发商到复合商到连锁零售商、商超供货商、目录直销商、BTOC直销平台, 从投资发展公司到经销商联盟、供应链整合、资本收购运作。在品牌推广上经历了终端生动化建设、全国文化用品会上造市、企业CI设计、行业杂志的兴起、第三方咨询公司的品牌策划、线上主流媒体运用、事件营销、网络营销到二十九届奥运会的赞助, 在运营上经历了销售部型、并列型、市场部型、矩阵型、事业部型、事业部型、集团公司型等组织形态, 参与建立产供销计划体系、客户服务体系、销售管理体系、产品研发体系、财务盈利模型等运营系统的过程, 参与了MRP、DRP、CRM、HR、OA等软件的上线和客户化过程, 把管理思路和流程用工具固化下来, 在企业管理上经历了家族化企业、外企、上市公司等不同的管理风格, 经历了华南和华东两大制造集散地不同的管理文化, 经历了组织重组、流程再造、分配机制改造、商业模式设计等种种过程, 也经历了小企业老板式管理风格、中企业财务控制、大企业人力资源导向的管理氛围, 收获最大的是历练了团队管理从情感管理到制度管理到人文管理的过程, 从结果管理到过程管理到战略管理以致商业模式打造。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心得有失败, 也借这个平台感谢我服务过的企业的东家老板, 是你们的信任, 让我拥有过一个又一个的平台。同时也感谢与我共同奋战过的兄弟朋友, 是你们让我不断成长。更要感谢合作过的客户、媒体、行业领导, 是你们的关怀照顾让我内心充满阳光自信。
正是这些在行业的职业经历, 加上曾作为一家营销机构 (被并购) 老板的背景, 目前又作为国内较大的国际营销咨询机构的总经理职位, 近一年的管理咨询服务企业过程中, 在服务过很多不同的行业之后, 通过与国际咨询公司、国内咨询公司的交流, 上百个不同的案例的分析探讨, 怀着对行业的深厚情感, 特设此专栏, 目的是抛砖引玉, 浅谈对行业的一个角度的看法, 仅是一家之言, 一面之词, 不到之处, 请批评指正。如果有可以借鉴的地方, 也算是我服务于行业的另一种方式吧。
近几年与行业朋友交流时, 听到的多是悲观观点, 很多行业的老板离开了这个行业, 离开的原因多是感觉行业竞争加剧, 利润下降, 随着经济大环境的变化, 汇率变动, 劳动力成本上涨, 原材料波动。行业供应链中各种企业生存压力加大。但我个人认为现有的大环境、消费者对象和使用文具环境和习惯的变化, 而大多数企业并未及时调整跟进, 更多思维、系统、模式还停留在过往的经验中, 未能与时俱进, 结果不言而预。但综观行业制造商、分销商、服务商快速发展的企业不乏其数, 但总结下来都是市场导向性型企业, 武断地说, 行业企业的突破口一定是那些为消费者带来独特价值主张的并且围绕这个定位打造产品和设计组织、运营和管理系统的企业。
二、文具定义的演变
1、笔墨纸砚的工具
文具最早就是功能满足性的产品和工具, 主要产品是围绕书写工具、纸张和辅助产品, 是人们工作学习的工具, 主要满足不同时代的功能, 并随着功能的发展而演变。
2、办公、学习的方案解决者
随着办公学习方式的转化, 办公学习的系统不断扩宽, 专业化分工更加细化和专业, 管理从粗放式走向了系统化, 管理要求不断走强, 办公方式有了较大改变, 并且在加速。另外随着IT技术运用和OA的趋势, 办公和学习人群希望能够生产商或分销商提供一体化的方案解决。
3、个性化办公学习的管理系统
中国收入水平的提高, 在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 我们已经跨过了人均5000美金/年的门槛, 个性化需求会不断提高, 很多功能性需求正向个性化发展, 突出的现象是我们的吃穿住行, 如饮食、服装等趋势已经很明显, 就像电脑的外观设计也从传统的办公色转向多彩及个性花纹。办公和学习的人群更关注管理系统, 希望简单、高效和潮流。
三、文具使用的转化
1、办公方式的转变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 社会和企业快速发展, 办公方式也随着企业和国家国际化的发展, 吸收了国外的管理经验和方式, 办公方式不断与世界接轨, 特别是近十年来移动办公需求加大, 围绕这个方向产品需求放大, 第三方服务兴起, 个人家庭办公高速增长, 中国企业不断成长, 总部经济不断放大, 管理方式转变带来办公方式更倾向互动方式。
2、学习方式的转变
办公方式的转变又带来技能要求的转变, 技能要求的转变又带来了教育培训的转变, 继而带来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习是为职业要求导向, 学习工具和方式向办公倾向, 电子教学、电脑考试、网络教学、电子书等让学习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3、用户观念的转变
过去的办公是简单的工具运用, 现在都是为市场服务, 更多考虑效率和个性, 新一代特别是80、90后的工作加入, 特征更明显, 学习工具也是随着下一代的成长变化更大, 已随着收入的增长, 独生子女的背景, 教育的重视, 更朝向个性化和开放互动, 知识结构的加宽和管理的精细化, 工作和学习更希望系统和管理, 更需要支持系统和管理的工具。
四、文具产品的趋势
1、产品结构的改变
大文具正在形成, 不仅是办公文具、学生文具、办公家具、IT周边、OA设备、办公礼品、办公生活用品都在融合, 核心是围绕一体化解决方案和管理系统来设计。
2、产品宽度的拓宽
产品宽度衍生, 如电子文具、指示系统、收纳系统等等, 有些原有功能文具逐步萎缩和替代, 如账本、报刊架、毛笔等, 总体宽度加宽, 但大类产品主次变化较大, 还是围绕着办公方式、办公习惯和办公人群的变化而变化。
3、产品深度的变化
如前所述, 随着使用者和方式变化, 如书写工具深度加深, 品种和层次增加, 如电子笔, 中油笔、签字笔, 笔头口径, 但钢笔深度变浅。原有钢笔为主的年代已被中性笔取代, 钢笔的深度变化较大, 而中性笔深度越来越深。
4、产品密度的调整
过去文件管理用品规格和品种很多, 如风琴包, 但现有较少, 又如硬抄, 原有品种较密的品种随着这个品类的兴衰和替换, 而增加和减少, 新的品类不断增减, 造就了密度的变化。
5、产品风格的细分
过去风格单一, 现在更倾向个性化和市场细分, 甚至个性化量身定做。过去产品主要是无差异化营销, 功能性产品就是一个面孔, 现在可能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和不同文化, 细分产品。
五、文具渠道的构建
1、渠道广度的融合
原有企业分为国际和国内, 有些企业以外销生产加工为主, 有些企业更关注国内品牌运作, 但行业现有企业更多在进行融合, 外销导向型由于国际形势变化和政策因素, 以及国内市场的发展扩容, 加速国内拓展, 原有国内品牌导向企业, 考虑国际化市场和国际化品牌产品学习因素, 也在拓展国际市场。
2、渠道通路的创新
中国文具通路从原有文化站的国营分销, 开始转向批发市场, 从义乌、上海、广州、临沂四大批发市场到省级批发市场, 再到地级批发, 随着商超的兴起, 又增加了一条通路, 21世纪后国际直销公司进入, 特别是BTOC模式推广, 直销放量很快。连锁零售店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 已有很大发展, 个别企业模式正在形成。
3、渠道深度的扁平
由于改革开放后信息的开放和迅捷, 网络传播的普及, 物流水平的提高, 以及生产厂家的品牌化运作, 直营分公司的开设, 中间商的生存空间不断打压, 中间商又没有打造核心的生存价值, 强势通路的兴起, 渠道管理从管理经销商已经到管理分销商, 再到管理通路商, 管理渠道终端, BTOC的直销甚至直达消费者, 京东商城的一次促销, 行业某知名品牌销售额达百万, 扁平化不可逆转, 当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分销商也有大发展, 如物流配送商、品牌推广商, 并且会与制造商合作共同发展。
4、渠道密度的聚集
行业经历渠道的洗牌整合, 水平竞争会在各个层面充分展开, 强势通路中的商超、连锁零售、直销所占份额增大, 批发商和零售商、直销商数量会下降、聚焦。企业规模等级增大, 区域相对垄断相继出现。
六、文具企业的兴衰
1、制造企业快速整合
(1) 外销生产型企业转内销品牌型企业
外销型企业由于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 国内市场容量的扩大, 纷纷进军国内市场, 原有制造技术和产能优势的企业由于运作系统的差异, 观念的差异, 团队及组织的差异, 拓展进度并不顺利。
(2) 内销品牌化运作企业国际化拓展
国内品牌化较有优势的企业逐步走向国际化, 自有品牌拓展较快, 但份额较低, 离国际化品牌标准还有距离。
(3) 生产企业、品牌运营商、服务品牌共同发展
以专业品类定位的制造商, 主要是技术驱动型的企业有了较快的发展, 原因是行业已从散点市场走到了块状市场, 正走向团状市场, 经过行业的聚集度的提高后, 会走向进一步市场细分。品牌运营商高速发展, 行业中龙头企业都向一体化方案提供者发展, OEM产品的销量占比不断加大, 产品宽度不断扩充, 也给专业化企业留有空间。服务品牌快速兴起, 如连锁零售。
2、分销企业逐步壮大
过去的批发商多是个体户的家族坐商, 规模发展后较好的企业走向了系统化的企业化行商, 再通过策划、资本合作, 正向服务品牌快速过渡, 且在区域化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模式雏形。预计不久的将来, 全国性服务品牌将会崛起。
3、服务企业异军突起
分工协助第三方企业崛起, 在行业发展的过程中不乏第三方企业的身影, 如某知名书写工具品牌与咨询公司合作快速成长, 案例获奖, 如上海某软件公司行业中很多客户运用, 深圳某设计公司为几家品牌设计产品, 现以第三方角色为某知名企业服务。
行业的快速发展必然造就社会化分工的细化, 一个企业要在产供销、人财物、技术、信息都很强大, 困难较大, 甚至不合算, 合作社会资源是上策, 如第三方物流、第三方记账、第三方设计、第三方制造、第三方市场部, 外脑的运用让社会资源得到很好组合, 效果不言而喻。
七、文具品牌的崛起
1、容量巨大, 打造品牌
文具行业零售总额突破2000亿, 在发展过程中会造就中国文具巨人。
2、聚集度低, 造就品牌
文具行业还在发展阶段, 典型特征聚集度低, 最大的企业还不到行业2%, 西方可以达到20%, 如果行业不断扩充, 不久中国文具百亿级企业就会诞生。
3、个性阶段, 拉动品牌
文具从功能性转向个性化, 对品牌关注力大幅增强, 个性化冲动性购买加强, 学生用品已很明显。某知名品牌中央电视台的广告投放效果明显, 预计未来在品牌投放上会加大。
4、团状市场, 专业品牌
个性化特征必将专业化分工, 某些专业品牌必将突起。
5、核心优势, 强化品牌
行业核心要素过去是产品力、协销力、服务力、价格力, 但未来一定是符合消费者需求的品牌力, 会强化企业对品牌策划传播的重视。
八、文具行业的机会
市场导向型 篇10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 市场营销观念已经渗透到各种企业。不仅许多外资和民营企业的市场运作已相当娴熟, 就连企事业单位也开始讲市场营销, 因此市场营销专业的大学生在人才市场上需求很大, 就业前景相当广阔。然而, 许多高校的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培养目标不清、教学内容僵化、实践教学环节缺失等。企业往往看好不具有专业背景的低学历者, 因而营销专业的大学生就业困难也是常事。如何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实用性营销人才, 是每个高等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亟待解决的难题。
二、我国市场营销类人才的市场供求分析
(一) 总量需求不断增长, 市场销售人才需求增长加快
市场营销类人才始终是社会紧缺的人才之一。根据国家人事部、招聘网站、各地人才市场近两年的资料统计:市场营销岗位的需求量始终占据前三位。随着我国住房制度的商品化, 房产商之间的争夺战越来越激烈, 而最有效的促销手段就是聘用房地产销售员。随着汽车的大幅降价及国民收入的逐年增加, 汽车也即将走入千家万户, 因此汽车销售人员也将走俏职场。最后, 保险销售人员在经历艰苦创业阶段后, 也将成为21世纪的热门职业。可见, 市场销售人才需求仍将增长更快。
(二) 销售人员条件宽松, 导致人员流动频繁
从北京、上海、广东等地人才市场的情况来看, 虽然不同企业对销售人员有不同的要求, 但总的来说还是比较宽松的:一是不计较年龄大小。应聘人员只要身体好、能吃苦, 年龄大小不是重要条件。二是对学历要求不高。除去对高级营销管理人员有较高的学历要求外, 不少企业对应聘销售人员的学历没有硬性规定, 看重的是实际能力。三是对性别基本不做要求。
同时, 市场销售人员也是流动率高的一类人员, 其中以市场代表、业务代表等一般销售人员流动最为频繁。招聘企业条件虽宽松, 但入职后要求销售人员手头上要有业绩, 这对于刚毕业毫无经验的大学生无疑是个挑战;而且大学生对自身的工作待遇期望过高, 也是导致人员流动频繁的主要原因。其结果是, 反复去人才市场招聘销售人员的企业和反复去应聘的销售人员都很多。
(三) 企业缺少中高层营销人员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尤其是优秀营销人才的竞争。因为一个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占有率的高低, 除了与产品质量、价格、服务等有关外, 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营销方针和营销策略, 选聘和招纳营销高手已成为企业间抢占市场、相互竞争的重要手段。
为适应现代营销观念的需要, 一些企业突出了企业市场调研、营销策划、销售促进等职能, 把市场部和销售部分开对待, 并雇用中高层营销人员来管理。企业很看重中高层营销人员这一群体, 对这一群体往往有较高的要求, 经济管理类的本科毕业生只是其中一个因素, 一般都要求有一到两年的同行业工作经验, 要求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而且企业对他们有较高的期望值, 入职后薪酬待遇也较高。
三、我国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培养方向不明, 缺乏明确具体的培养目标与岗位群
目前社会上对本科营销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全面, 导致许多高校规定的能力标准体系也犯了“大而全”的毛病, 比如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社会交往和团队合作精神、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营销专业技能等。其实营销专业的学生就业仍面临多种选择, 不同的选择所强调的核心能力是完全不同的。比如商务谈判的核心能力应该是围绕营销技巧、经济法规等的把握和利用、商业风险的回避、良好语言能力乃至公关礼仪等来构建。
(二) 教学重理论灌输, 轻技能培养, 内容不灵活
目前理论课教学存在课程设置以学科体系为主线, 而没有以能力为本位, 不能充分体现现代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在这种思路培养下的大学生, 必定存在眼高手低的问题, 也就不会为用人单位看好。其次, 虽然各院校教学水平各有千秋, 但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学内容重复。比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管理学、市场营销学、消费者行为学均有介绍, 而且都是重点内容。虽然该内容老师讲解都很认真, 但听到第二遍后, 学生就感到无味, 影响了学习质量。二是专业课的案例过时, 而且与中国实际相脱节。无论是教科书和参考资料, 还是教师授课内容, 许多例子都是上个世纪的。事实上, 有些例子在当时具有典型代表性, 但现在己经不符合实际情况。而且由于市场营销是个“舶来品”, 教材长期全搬西方的知识体系, 许多案例也都来自西方, 而教师教学又过于依赖课本, 不注意从中国的具体实践中汲取灵感, 导致理论和实践脱节。
(三) 实践教学体系亟待完善, 专业能力实习薄弱
实践教学环节是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关键, 但我国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体系亟待完善, 专业能力方面的实习存在诸多薄弱环节。许多院校在营销实习中要么要求过高, 要求学生进行大规模的营销策划;要么要求过低, 只是发发调查表, 学生的营销能力并不能得到拓展。一些高校联系的实习单位徒有其名, 把学生送到超市去做营业员, 而超市或物资公司也把这些学生当作搬运工使用, 这样的实习显然偏离了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而且校内市场营销实训场所和设施也不多, 比如心理训练、模拟谈判、供实习的商业公司等都缺乏特色。由于缺乏与导师的沟通, 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的训练缺少深度, 停留在低层次水平上。
(四) 高校忽视职业规划教育, 职前教育缺失
大学生对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做出初步规划, 在将来就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学校提供这种教育, 使学生在“量己材, 衡外情”的情况下设计出个人合理的职业方向, 无疑是大学生成功走向社会的第一步。目前, 国内的职前培训主要照搬国外的模式, 主要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环境认知、求职技巧、职业素质拓展、自主创业等, 针对学生在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 来满足不同层面学生的需求。然而高校普遍忽视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规划, 导致学生毕业时缺少足够的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
四、就业导向下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对策
(一) 与企业密切合作, 了解用人单位需求, 制定符合岗位要求的能力标准
目标明确的实用性人才培养来自于对就业市场的深刻了解, 因此高校应该与企业多建立合作关系, 从而对市场用人需求的变化保持敏感, 来制定符合岗位要求的能力标准。而且应从能力体系中划分出核心能力、重点能力和基础素质。对于营销专业来说, 商务谈判和市场调研是核心能力, 语言、计算机应用、消费心理知识及合同法知识等方而的应用能力是重点能力, 管理、礼仪、沟通、亲和力及商品识别能力则是基础素质。所以, 学校应加强商务谈判、市场调研、基本工具应用等理论与实践性教学, 实现专业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相互衔接。
(二) 优化专业课程设置,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任何专业的培养目标都是要求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基于此, 学校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出改进:一是对课程间的重复内容进行整合, 比如对需要层次理论、市场环境、市场调查与预测等方面重复的知识进行整合。第二, 紧贴实践, 及时更新授课内容。须对近几年来的营销实践进行理论剖析, 这样便于学生对理论的消化吸收。同时要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和实践的发展变化, 对相关知识体系适当改进。最后, 在学习和掌握够用知识的基础上, 将学生从应试为主转为培养基础素养和能力为主的轨道上来。
(三) 加强实践技能实训, 着重改善能力培养的教育
学校应坚持专业理论教育与实践技能训练并重, 把实践技能训练有机地融入各教学环节, 强化学生实际动手的能力训练, 使学生在达到本科层次理论知识要求的前提下, 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高校须按照提高基础素质、强化重点能力, 进而塑造核心能力的要求对市场营销人才进行培养。在专业实习中, 必须对学生的商务谈判、市场调研等核心能力进行打造。通过与各商务公司的共赢合作, 建立档次较高的多层次校外实习基地。根据学生的专长、个性和兴趣爱好, 将学生分散到不同的商业公司进行实训。培训过程中注重塑造学生的岗位能力和素质。同时高校须增加相应的投入加快模拟谈判室、学生实习的商务公司、电子商务操作室等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同时, 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实训, 必须有专职的导师进行指导, 以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水平。
摘要:培养方向不明确, 重理论, 轻技能, 专业能力实习薄弱, 职前教育缺失是我国当前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加强与企业合作, 了解用人单位需求, 优化专业课程设置, 加强实践技能实训。
关键词:市场供求,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对策
参考文献
[1]谢尧生.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求调查报告[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4) :41-45.
[2]肖华茂.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研究综述[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2) :125-126.
[3]刘英.进一步提高我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初探[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4) :78-79.
以市场为导向开展企业营销探讨 篇11
关键词:市场导向;营销;实践指导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1014901
随着经济活动尤其是市场经济日趋成熟,营销作为实践指导性很强的理论,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同时,理论的变化,对企业经营理念、管理模式、市场规则等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营销要以市场为导向、以需求为中心,这种观念的确立,是建立在市场竞争比较充分,买方市场倾向,产品无差异化日趋严重的现实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就是要充分尊重市场规律,承认市场的作用和能量,把握市场趋势,以市场接受的方式引领、调整包括营销在内的各种企业行为。
1以市场为导向而非以产品为导向
以产品为导向的理念曾在很长时期内被广泛接受,甚至现在仍有企业把它作为营销指引。以产品为导向的核心思想认为只要生产(或销售)出质量更好的商品,就一定会吸引更多消费者的购买,稳固并扩大市场份额。这是一种主观意识下的观点,实质是忽视买方和竞争对手的能量,强迫市场被动接受卖方的改变。显然,在卖方市场或垄断行业中,企业以提高产品内涵谋取高额利润是非常正常也是最简单高效的行为选择。但严格的讲,产品导向型营销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市场营销,因为这种营销没有真正在市场中进行,是脱离市场、否认市场的行为。在纷繁复杂,参与要素众多的现实市场条件下,必须充分换位思考、与各参与方实时互动、准确把握市场脉搏和发展趋势,才能真正找到企业的市场定位,发掘到含量最高的市场金矿。
营销是不同于销售并高于销售的独立环节。以市场为导向的营销,需要企业将营销环节前置,营销先行,用营销统领整个运营过程。在组织生产和销售之前,就要进行市场调查,确定全盘运营规划。要不断改进市场调查方法和分析手段,始终着力于掌握更真实的市场需求和研判出更准确的市场趋向。要根据市场需求,并适度前瞻性的设计产品和销售方案。要把市调、生产、销售、售后有机整合,形成相互促进、循环上升的体系。
“没有疲软的市场,只有疲软的产品。”一种产品活力的丧失,最主要的原因是其背离了市场需求。因此,要想保证企业的永续发展,需要在运营中紧盯市场,不断根据市场变化调整产品内容。一个公认的事实是,在市场竞争中,能够彻底打击对手以脱颖而出的方法是提供差异化很强、对手无法快速跟进模仿的产品或服务。但是差异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存在被市场接受和与市场背离的两种情况。打造市场接受的差异化,就需要从市场自身需求出发,根据市场取向而变化。不断的拉近与市场需求的距离,就是最有效的拉大与对手的差异化距离。
2以市场为导向而非以客户为导向
关于营销,有一种理解是以市场为导向就是以客户为导向,要以客户为中心开展营销。考察这种观点,首先要对客户的定义进行明确,客户是指特定的消费群体还是全部的消费全体。如果仅是为特定的消费群体提供产品和服务,企业面临的是巨大的机会成本和自主性的丧失。市场和需求是不断变化的,相应的,消费者的水平和结构也是不断变化的,当特定消费群体势力变小甚至消失,企业的利润空间也就会随之减少甚或难以为继。市场是由全体参与要素共同构成的,不只包括消费者,还有政府、竞争者、上下游行业、宏观经济等影响因素。只以消费者或特定消费者为导向,是片面的、不客观的。要从多角色、多角度进行营销考核和策划,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寻找未来的市场定位。特定的产品针对特定的用户,这是正确的而且是必须明确坚持的,但是营销不同于单一的产品,营销是动态的过程,其成功关键在于随需而变的调整。
3以市场为导向对企业发展战略的意义
以市场为导向还可以用来引申理解企业的组织行为。营销不是只针对特定客户,企业也不一定只生存于特定市场。企业的实质是人和资本结合而成的利益追逐体,其宗旨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资本天生就是贪婪的,要向高利润行业流动的。成功的企业经营者不应满足于仅拥有专属行业的从业经验,更重要的是对内不断加深对资本特性的认知,熟练掌握驾驭资本的能力,对外不断加强分析判断市场的能力。在人与资本的组合中,要以人为主体,使资本为人服务,而不是人为资本服务。企业运作总是要经历从产品运营、资金运营到资本运营的不断进步。资本没有固定的姓氏,它不属于特定的行业,人也同样不属于固定的市场。
聪明的企业应投身到整个经济体系中,客观分析市场特征与趋势、自身优劣与偏好,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创新性的寻找企业发展的思路、方向和战略。多元化不是企业失败的原因,错误的多元化、背离市场的多元化才是导致失败的原因。企业要始终寻找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4服务型企业对市场导向型营销的应用
随着技术进步和信息透明度不断增强,企业越来越难以创造出真正差异化的创新产品,大部分创新都会被对手迅速模仿,更有可能进一步激发对手的想象空间,引发惨烈的竞争循环。对于服务型企业,由于创新很少牵涉到技术和成本的大规模改变,使得产品同质化更加难以逾越。随着各方位竞争的深入进行,只有价格的降低才能有效影响需求敏感度,但这种结果必然是整个行业利润的不断摊薄。因此,服务型企业更需要不断提高营销先行、营销统领全局的意识,更紧密的追踪市场的变动。
对于流通型服务企业,本身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产品资源,也没有固定的市场终端。流通企业真正掌握的是产品从生产者向消费者转移的渠道资源。流通型企业在顺利起步后可能遇到的问题是,有限的精力和财力是主要投入于丰富代理产品线还是拓展销售网络和渠道,即是应该横向拓展市场还是深度挖掘市场。渡过起步期的流通企业,通常拥有了几块较成熟的业务市场,在这些地区建立了较完善的营销网络,并产生较稳定的利润流。这时流通企业与区域主力代理商建立了良好的互信关系,推广新的产品可以不需要过多的接触磨合过程。很自然的,把有限精力投入于增加流通产品以提高利润是较易被接受的做法。但是,从市场导向出发去分析,结论却是相反的。相对于扩充产品目录,企业更为重要的是加紧抢占市场,加快横向市场渠道和网络的建设与完善。①如前所述,流通企业的真正资源就是销售渠道。相对于销售渠道,产品的生命周期是短暂的而且不稳定的。只有把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获取更庞大稳固的认知度和影响力,才能保证利润规模建立在更广阔的上升空间中;②基于丰富产品线目的,只有更多的掌握市场渠道和网络资源,流通企业在与生产厂商的对话中才有更大的话语权,才能拿到更优质产品的代理权和更低的代理价格。国美、苏宁等流通巨头总是不遗余力的推进网点布局,甚至不惜牺牲掉一部分单店利润,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市场话语权;③横向扩展市场也可以最大限度减少经营风险,庞大的网络资源可以稳固各下级代理,避免少数区域代理倒戈而对全局造成重要影响。完成市场布局的流通企业,将获得更从容高效的建立产品体系的能力。
试论市场导向企业管理模式 篇12
关键词:市场导向,企业管理,模式变更
企业管理的根本性变革是由生产观念的变革和市场营销思路的转变而导致的。以往的企业家在意的是企业生产产品的样式或者生产数量, 目前逐渐转变成为了关心消费者想要买到什么样的产品以及自身对市场变动所产生的应对措施。然而, 企业逐渐转变经营观念, 一步一步进行制度和经营模式的改革创新, 都是为了适应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本文就从企业和市场的变化发展等方面, 探讨市场导向企业管理模式对企业和市场的重要作用, 并详细了解这一模式的特点和效果。
一、市场的发展离不开市场导向理念
市场导向至今还没有统一的概念定论, 目前普遍流行的含义有两种, 其一:组织范围之中与目前和未来的消费者需要相关的市场情报的产生, 这些情报在各个部门间的扩散和传播和组织层面上对市场情报的反应能力 (Jaworski和Kohli) ;其二:市场导向是一种组织文化, 这类组织文化能够促使买方为创造较高价值所必须的行动。可知上述两个定义具有基本的相同点, 即都传播并收集了市场的相关信息, 对市场变化产生的反应能力和组织能力比较重视。而从市场导向的概念来看, 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反应和灵活调整就是市场导向的管理理念, 且企业能够通过该模式创造出全新的、和谐的、充满朝气的企业文化和组织。
二、市场导向企业管理模式的缺陷和不足
企业管理模式, 即Enterprise Management Model, 实际上就是与实际相结合的, 并确保现代管理理念在实际市场中相对稳定并可以得到综合应用的模式。通过研究并衍生, 企业管理模式出现了许多分支, 例如经验管理、权变管理、人本管理、组织管理等模式。上述管理模式虽然能够有效对企业进行管理, 但是这些模式依然有其自身的缺陷和不足, 总而言之有几个方面, 如下:
(1) 无法将市场环境和企业内部发展联系起来, 仅仅从企业内部的角度对环境进行研究, 并没有主动迎合市场的需要; (2) 没有依据市场外部信息的变化对企业内部的决策做出反应, 不够灵敏、迅速; (3) 企业的相关组织并没有彻底摆脱管理的“金字塔”模式, 依然无法做到将员工的潜能完全发挥出来, 达不到对企业的柔化管理; (4) 陈旧的管理模式无法在新时代背景下产生新的管理理念、方法和手段, 无法做到发展与创新的结合, 例如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带来的是快捷和方便的交流, 市场观念也在产生变更, 那么企业管理的模式需要逐渐顺应电子商务的时代要求。
三、在建立市场导向企业管理模式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新型的市场导向企业管理模式在其管理方式、管理理念等方面有着改革和创新, 而在建立该模式的时候, 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 市场导向企业管理模式的主导并非营销部门
虽然市场和营销部门的关系密切, 且营销部门还能为市场推出最新的产品和服务, 但是两者之间并不能等同看待, 对企业的上游项目和公司的内部具体情况而言, 营销部门无法全面掌握。因此可知, 营销部门是不能对企业未来发展进行主导的。
(二) 转变企业的管理理念
传统的管理模式中, 个人因素占主导作用, 而企业管理的相关方法是由管理者的变动决定的, 那么就会对企业带来相应的不稳定因素。市场导向的企业管理模式对企业的要求是, 不同岗位的员工应该以不同的身份切实参与到市场的竞争中去, 以提高企业的灵活度和市场应变水平。因此可知, 通过市场导向企业管理模式, 能够及时下放企业管理权力, 进行决策的集体化, 由人治逐渐向法治转变, 还能够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 充分发挥员工主动管理企业的作用。
(三) 落实体制的创新
市场导向企业管理模式应该将企业进行产权分离, 通过科学的管理体制管理企业, 除此之外, 还需要增强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水平, 使企业内部员工和外部客户适当持股、参股, 彻底改变股权结构, 使企业能够灵活适应市场变化、充满活力与凝聚力, 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 企业是依靠市场而存在并发展的, 市场还能够对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进行评判和衡量。如果消费者认可了企业的产品或服务, 那么也就意味着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果被市场所接收, 市场就会给企业更多的回报。市场导向企业管理模式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好地市场环境, 通过市场环境的变化运用先进的企业管理策略, 规避不良影响, 将企业带入正确的发展轨道, 从而推动企业的创新和进步。而对于企业来说, 市场导向的企业管理模式是一种全新的、先进的管理方法, 对其的研究和应用只是初期环节, 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包括管理的运行机制、设立体系、信息传输方式和反应情况等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1]杜凤莲, 刘玉才.创新目标考核模式提升企业管理水平——鲁西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目标管理探讨[J].中国标准导报, 2013 (02) .
[2]李明睿.浅析工程机械修理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中国科技博览, 2013 (09) .
[3]杨佩.煤矿企业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管理中的关系探究[J].中国科技博览, 2013 (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