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

2025-01-25

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精选12篇)

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 篇1

摘要:随着电网“三集五大”的深入推进,技术日趋精益化、复杂化,如何增强企业培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缓解供电员工工作和学习的矛盾,是我们每一个培训管理人员急待解决的问题。问题导向型培训管理模式是以寻求问题解决方案为目的,通过发现问题、采集问题、形成数字化问题资源库,实施做讲分开式培训教学,充分运用兼职培训师资源,进而达到预期培养目标的一种培训管理模式。

关键词:问题导向型,矩阵管理,做讲分开,激励机制

1 背景

近几年,现代电网建设迅速发展,智能电网和特高压建设全面推进,这对员工知识结构与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建立一支高素质职工队伍,才能满足大电网新时期的跨越式发展。通过调研,目前电网员工培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1 培训需求分析不透彻,培训内容和教材缺乏针对性

由于培训内容和教材层级划分不明显,理论、设备、技术与现场实际工作脱离,存在形式化、教条化的部分。随着电网建设的不断推进,大量的 “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规章”和先进的作业方法投入使用,需要不断更新职工培训内容和教材。

1.2 培训激励机制不完善,员工学习积极性不高

员工培训工作不仅是自我素质提升的需要,更多的是为公司发展的需要。但在培训过程中,由于相应的激励机制不完善,造成有些职工培训流于形式,培训效果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1.3 优质的兼职培训师力量短缺,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员工培训教师主要由专职培训师和兼职培训师组成,专职培训师教学水平高,但对现场实际工作不太了解。兼职培训师许多都是各单位一线生产骨干和技术人员担任,有较高的业务能力和丰富的工作经验,但兼职培训师平日还需要忙自己的本职工作,很难花太多时间进行备课,在培训与工作的双重压力下,导致培训效果不佳。且兼职培训师在培训内容和授课技巧等方面都不够新颖,难以吸引参加培训的人员,这都对培训效果影响较大。

2 基于问题导向型培训管理模式的实施方案

2.1 方案内涵

为解决上述问题,建立基于问题导向型培训管理模式。问题导向型培训管理是以寻求问题解决方案为目的,管控培训过程,定位培养目标。通过调研发现问题、以采集问题来建立课件资源库,以问题资源的质量来考评学员的培训积分,培训师的选聘实施授课过程做、讲分开制,即做课件与讲课件分别择优选聘培训师,整个培训过程中,问题联动学员,问题主导培训师,最终解决问题,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

2.1.1 培训管理新模式

建立兼职培训师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公司培训师的体系建设,通过引入问题导向型培训管理模式,以各专业遇到的实际问题为核心,在生产过程中,充分发挥各专业基层员工的优势,发现问题,收集问题,再通过培训教学,解决问题,最终实现培训管理目标的提升。

2.1.2 问题联动新方法

建立问题资源库,形成数字化问题档案,问题联动学员,问题联动培训师,问题联动教学,在培训教学过程中,实现实际问题的应对与解答,最终实现培训效果的提升。

2.1.3 “做讲分开”新方式

实行授课教学与课件制作分开制,结合授课培训师的专业特征和授课实效,即 “做讲分开”,优先安排授课技巧高的培训师担任教学任务,做到优秀培训师和优质课件的完美搭配,最终实现培训教学质量的提升。

2.2 具体做法

2.2.1 采用矩阵管理,提升师资队伍素质水平

矩阵管理是一种组织结构的管理模式,由专门从事某项工作的工作小组形式发展而来。矩阵管理结构中的人员分别来自不同的部门,有着不同技能、不同知识和不同背景,大家为了某个特定的任务(项目)而共同工作。

公司成立兼职培训师领导小组,指导监督公司兼职培训师的体系建设,负责兼职培训师的选聘和管理。截至目前,全省兼职培训师总量达到617 人,占长期职工1.8%。其中,高级兼职培训师20人,中级兼职培训283人,初级兼职培训师314人。

公司基于专业化的考虑和分工的需求,采用矩阵管理,指导各专业各部门强化培训师的调配和考核工作。一方面垂直管理市、县级的兼职培训师的队伍建设和调配计划,另一方面横向强化优化兼职培训师的分工协作意识,加强业务沟通能力,提升整体队伍素质水平。兼职培训师队伍矩阵管理关系,见图1。

2.2.2 运用问题导向,增强培训有效性

(1)分析调研,采集问题。依据年度培训和竞赛计划,年初对即将开展的培训项目的需求情况进行调研,收集对培训项目的建议、意见,重点是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调研方式采用走访、座谈、问卷、参观现场等方式。各培训项目组的兼职培训师要了解培训项目的拟培训人数和培训内容需求情况,重点是调查清楚知识和技能的需求与现状之间的差距,针对性地明确问题。

(2)分析问题,建立数字化问题资源库。员工是学习的主体,通过调研,一切从实际工作为出发点,致力于解决员工在生产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针对性地收集问题类资源,将问题进行信息数字化存档,在培训教学过程中,实现实际问题的应对与解答,使得大量应用性强的资源充斥着整个资源库,具体问题资源库分三类,包括管理类、技术类和技能类。数字化问题资源库的建设分三步,具体问题数字化流程,见图2。

(1)规范问题数据格式。对收集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归并问题,合并问题同类项,使用标准化的问题格式,分类别分专业建立资源库。

(2)规范问题内容。问题内容的规范与统一,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问题资源体现不同的特色,争取做到资源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3)建立问题资源激励机制。对问题资源进行科学的评价,实施问题资源优胜劣汰机制,对优质资源实行培训积分的加分政策,鼓励员工发现问题,采集问题,解决问题,确保问题资源的水平和质量。

(3)分析资源,制作课件。依据问题资源库,按照 “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分工协作、共同开发”的原则,按照课件开发规划和统一的技术标准,分别组织各专业的兼职培训师开发课件,主要以PPT的形式来展现,通过现代化培训手段,结合生产实际问题,形成更加形象具体、生动地展现培训内容,为实现教学最优化效果创造有利条件,最终形成公司系统的培训课件资源库。

(4)选聘授课培训师,实行 “做讲分开”。结合授课培训师的专业特征和授课实效,实行授课教学与课件制作分开制,即 “做讲分开”。通过课件资源库确定授课内容,优先安排授课技巧高的培训师担任教学任务。

2.2.3 加强监督管控,完善过程考评激励机制

对开展的培训项目进行质量测评,重点考评课件质量、教学效果,质量测评主要采用发放测评表,组织填写测评数据。以问题来源的质量来考评学员的培训积分,提高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课件质量和教学效果作为优秀兼职培训师的评审依据,以提高兼职培训师的积极性和业务能力。

3 结论

3.1 摆问题,培训针对性明显增强

通过问题导向型培训管理模式的实施,可以发现基层员工真正急需解决的问题,用问题贯穿整个培训教学过程,即强化了学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性,也增强了培训师的授课效果和培训针对性。

3.2 高激励,培训积极性显著提高

针对学员,可以摆问题加积分,针对培训师,可以依据考核成绩增浮课酬、参加评先评优。通过多渠道的高激励政策,提升学员和培训师的积极性。

3.3 接地气,培训质量整体提升

通过矩阵式管理的运用,用合理的分工,提升培训内容的针对性,把控培训效果,稳步提升培训师队伍素质,提高培训质量。

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 篇2

一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的应用

1.分析化学课程的特点

问题导向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将教学内容设计为一个或多个具体问题,以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由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完成学习。学生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是学习知识与综合应用知识的过程。将问题导向教学模式应用于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有其特殊性。分析化学是包含各种分析方法及理论的一门科学。分析化学的学科内容中包含有较多的基础理论知识,由于学科特点的差异及专业性质的不同,在分析化学教学领域,针对某一个或某几个专业性问题进行单一的问题导向学习,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同时,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也得知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感兴趣的不是分析化学理论,而是如何应用分析方法进行实验设计,完成各种样品的分析和检测。因此,这里提出的问题导向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思想贯穿于教学实施的整个过程之中,教师以学生的兴趣为切入点,挖掘课堂因素精心设计问题。这种方法可以作为一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之间合作能力、发展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技能的方法。

2.问题导向教学方法的实施

在问题导向教学法中,问题是一切学习的起点,问题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综合思考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提供素材。因此,在分析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设计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入手。如在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一章中,我们选用如下问题进行问题导向教学:酸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如贯穿了整个人类文明史的醋酸,存在于秋海棠、芭蕉等植物中的草酸,引起芽休眠、叶子脱落和抑制生长等生理现象的植物激素脱落酸,在工业生产中常常用到的硫酸、硝酸等。在学生阅读完资料后,我们提出下列问题:(1)什么是酸?什么是碱?历史上,酸碱理论有哪些?各有什么局限?(2)为什么有的酸是强酸,有的则是弱酸?怎样比较酸碱的强弱?(3)酸度与溶液pH值有何区别?怎样计算弱酸弱碱溶液的pH值?(4)缓冲溶液的作用是什么?其pH值如何计算?(5)如何测定酸碱的含量?(6)举例说明酸碱滴定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并设计一个测定醋酸的实验方案。以上问题教师在讲授酸碱滴定内容的前一周发给学生,并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个小组进行讨论,共同协商完成学习任务。根据提出的问题和教材,学生需要广泛地查阅相关资料,分析并解决问题,小组成员互相讨论、归纳、总结,提出初步结论,最后把解决方案制作成PPT格式的课件。在课堂上,各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将学习成果给全班同学讲解,然后全班同学进行分析讨论,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掌控整个课堂讨论的过程,学生如果出现偏离主题的情况,教师要适时地提示、引导学生。另外,如果发现学生在知识的理解上存在偏差,教师需要认真记录,并在之后及时纠正。通过这样各小组讲解,其他小组提出不同看法、讨论,教师给予补充完善,学生对于酸碱滴定这部分的基本内容和原理可以做到初步的理解和掌握。这之后,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教师需要着重讲解本部分内容的学习重点与难点,并解决学生在汇报中遇到的问题。

3.与传统教学方法结合

分析化学既是一门传统的基础课程,又是一门指导性非常强的.应用课程。对于学生来说,如果在分析化学教学中单纯采用上述问题导向教学法,学生可以利用参考书、网络、音像等资源去主动探究性学习,他们在自主学习中得到的知识也可以基本解决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但是,自主学习中记忆不足、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等缺陷使得问题导向教学法在指导学生全面掌握分析化学的系统知识方面缺乏足够的帮助。另外,问题导向教学法需要耗费大量的课时及学生的课余时间,这也与教学计划中规定的课时发生矛盾。而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建立严格的“量”和“定量”的概念,懂得如何控制实验条件,完成定量分析的任务,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和操作能力。因此,对于医学检验专业分析化学的教学,传统的在课堂上系统讲授的模式也是必不可少的,但课时可比传统教学少。对于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章节,例如“误差及其数据处理”“溶液中的四大平衡理论”等,仍然可以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这可以为学生掌握系统理论知识提供保障。

二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的效果评价

为了考查问题导向教学法的效果,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评价。调查对象为我校12级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调查以无记名的方式进行,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当场填写。调查发出问卷68份,问卷回收率为100%。调查表主要调查实施问题导向教学法以来,学生在八个方面的感受,分别为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面的拓宽、学习习惯的培养、资料搜集、归纳总结以及实验设计。学生的教学评价结果显示,各项平均分均高于单项的平均分值,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在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面的拓宽及资料搜集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在学习习惯的培养、归纳总结和实验设计方面还有些欠缺。这可能是由于学生接受这种教学方法的时间还不够长,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另外还可能由于部分学生的基础薄弱、过分依赖教师、自学能力较差。

三对问题导向教学法的评价和思考

英语教学中问题导向运用 篇3

【关键词】初中英语  问题  协作  探知

英语教学是基于一定话题基础上的互动交流,是师生交际的过程体现。创设多样化的话题,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相互协作交流和大胆质疑,有效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知的自觉性。建立在问题探知基础上的教学优化,更多体现了英语语言交际性和工具性的本质特征,让学生在自我主动探究的过程中激活认知思维,转变学习理念方法,提高英语表达综合运用能力。

一、引导学生自主质疑,提出问题

思考是发现奥妙和获取知识的金钥匙。给学生更多自主质疑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对帮助他们发现自身问题和不足起到引导作用。学生自主质疑过程使得他们有充分自我思考的机会,带着问题参学。

引导学生在自我阅读过程中发现疑点,让他们将自己的阅读提前,带着问题思考,更好拓展认知感悟思维。在指导学生自主质疑时,一方面,多给他们创设一定的导学方案,针对学生的认知差异设计多样化的思考题目,鼓励学生予以灵活选择和机动安排,让他们根据指导明确学习目标方向;另一方面,指导学生学会思考,让他们根据实际能力,尝试以笔记圈点的形式找出自己的问题和不足,同时能提出相应的疑难问题。学生自主质疑提出自己的问题,利于体现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学生自主质疑能使得课程教学更加富有情趣性。例如,在译林版八年级上册Unit 8Natural disasters的Reading A An earthquake的阅读教学中,可引导学生针对阅读主题,就The reason about earthquake和How to protect ourselves in the earthquake.等从文本中找出相关的信息,并提出自己的阅读疑难。同时,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疑难问题,给他们更多自由的时间提出疑问,帮助他们自我预习和质疑感知,形成主动学习的激情。

二、鼓励学生合作交流,探解问题

将个体疑难问题通过交流互动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破解,能使得学生将学习重心由个体质疑向主动合作求解探知。学生的合作交流过程对帮助他们更好相互学习和博采众长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合作交流过程也是他们不断探解问题的过程。

指导学生根据各自的疑难问题,主动帮助他们相互合作,能使得他们在彼此协作探究过程中有效生成综合感知能力。学生在合作交流时,一方面,创设多样化和递进性的思考话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予以主动选择,让他们在大胆思考的过程中能发现更多的破解策略方法;另一方面,重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鼓励学生自由提出意见和想法,让他们在讨论争辩的过程中主动策应语言知识和技能运用,更好参与互动。合作交流的开展,使得课堂教学环境氛围更为宽松,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通过这样的合作,能使得学生在解决个体参与力量薄弱的问题上生成有效的学习方法。例如,在八年级上册Unit 5 Birdwatchers的Reading Birds in Zhalong教学中,建议学生在提出各自的疑难问题基础上,根据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Zhalong?和Why do we need the place as Zhalong more and more?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彼此互动交流中主动理解文章的主题,更好开阔认知视野。教师则可针对学生在合作中存在共同问题,引导他们就What do we should do for wild birds?进行相互讨论,更好加深整体感知。

三、激励学生深化表达,挖掘问题

建议学生根据自己在问题探究中问题,鼓励他们就自己感知体验提出存在问题,帮助他们形成总结反思的能力。建议学生多元化表达自己的破解观点,引导他们剖析自身在问题探究中存在问题,有助于他们形成主动探知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师多支持学生的问题表达,引导他们针对学习过程中发现深入感思。在指导时,一方面,建议学生通过对话交流、主题演讲、情景再现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知体验,让他们能够自我陈述的过程中形成更为全面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多给学生提出建议性的意见,针对语言表达、逻辑思维、知识运用等方面的要求,鼓励学生能换位思考,主动阐述发现。

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探究 篇4

一、问题导向式教学的内涵和特征

首先是问题导向式教学的内涵:(1)教学的核心是问题引导,高水平的问题应该具有探究性,这里的探究性指的是与学生知识水平、能力水平相当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又能够让大部分学生通过思考和探究解决,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实现发展和提高;问题还应倾向有多种解决方法,也就是半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在寻求不同解决方法的过程中,掌握新知识并巩固已经了解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扩展性,也就是能够让学生通过这个问题去寻求更多的问题,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问题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一定关联,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也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重要作用;问题应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让学生通过写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例如在《分数的加减法》这部分的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两个分数分母不同,那么同学们能够想出几种方法来比较大小呢?经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探讨,学生们总结出通分、约分等若干种方法,教师接着可以进一步提出与生活相关联的问题。(2)通过创建情境开展教学,课堂教学情境有生活情境、问题情境,也可以是根据当前社会热点创建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恰当的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最小公倍数”这部分的讲解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长方形小纸片,在教学时教师询问学生:现在我们有若干个长方形小纸片,我们假设这些是长方形瓷砖,那么如果将这些瓷砖拼成正方形,可以得到的最大边长和最小边长分别是多少厘米呢?学生们两个人一组,共同拼接并探讨正方形边长的范围。

二、问题导入的策略

问题导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提问,在教学中教师需要运用恰当的方法导入问题,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有价值的问题。问题的内容要以学生最近了解的知识为基础,具有一定的难度同时能够让大多数学生通过自主思考、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导入应该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让学生通过思考认清问题的本质,根据教学内容涉及不同类型的问题,通过多样化的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获取和理解知识。在问题导向式教学中,问题的导入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提炼问题,教师要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结合起来,设计出难度适中并且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体现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2)教师提示,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进行恰当的提示,让学生对问题更加明确,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中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情况,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进行问题引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3)分析问题情境,通过创建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假设学生是情境中的某个角色,让学生自主思考如何去分析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4)确定问题范围,教师提出的问题和哪些知识有关,能够运用哪些知识去解决,这是确定的问题范围决定的。

三、问题的转化策略

问题转化就是将已知转化为未知,将已知对象和未知对象进行比较,从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步骤主要是:转化问题,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将未知对象转化为已知对象,将复杂抽象的问题转化为简单形象的问题,以及数字和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等;通过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将问题与知识作比较,从中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归纳总结解题方法和解题步骤,恰当地使用公式和定理、性质等。对于问题的“试误”策略,也就是针对某个问题或者话题,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思考,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并归纳总结解题思想。教师要做恰当的引导,对于学生的想法、意见不能轻易否决,而是应该引导学生在认知冲突中完成知识的构建,培养学生多方位思考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根据教师的问题进行讨论和思考,教师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问题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四、结语

综上,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问题导向式教学方法,加上教师恰当的引导,能够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掌握数学知识和解题技巧。

摘要:新课标强调恰当运用新的教学方法,让问题情境成为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工具,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给学生充足的自主思考、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本文将就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展开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导向,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陶艳琢.基于数形结合教学方法的探讨[J].小作家选刊,2013,03:52.

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 篇5

问题导向学习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分析了问题导向学习的特点,明确了其静态与动态的构成要素,探讨问题导向学习在计算机教学中的操作要领,为传统教学方法向现代教学方法的.转变提供了一条途经.

作 者:龚静 作者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系,湖南,衡阳,421005刊 名:西北医学教育英文刊名:NORTHWEST MEDICAL EDUCATION年,卷(期):17(1)分类号:G642.4关键词:问题导向学习计算机教学 应用

探析小学数学体验式问题导向教学 篇6

体验式问题导向教学的重要性。小学生关注的问题无外乎三个方面:玩、吃、学。小学生从呱呱坠地到蹒跚学步,从咿呀学语到入学读书,都离不开饮食和玩耍,故不可能让小学生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学习上。体验式教学可以通过小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来吸引他们的兴趣,将学与玩相结合是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方式,正如《庄子·庚桑楚》所言“是故非以其所好笼之而可得者,无有也”。

小学生学习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对于数学而言,更多的是不理解题意或不能将实际问题转变为数学问题,导致无从下手。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死记硬背或者题海战术,这种方法不利于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而问题导向教学可以给予小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教师引导小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进而促进其自我学习。

问题导向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短时间内体现不了该种方法的效益,而体验式教学,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体现自身效益,并且让小学生不失新鲜感。故可以展开一种综合教学方法,以问题导向为主线,以体验式教学为驱动,引导小学生自主学习。或者以体验式教学为主线,以问题导向为驱动,实现系统的长期教学,此种方法需要对小学课本进行整体规划。

体验式问题导向教学的实施。以问题导向为主线,以体验式教学为驱动。问题导向式教学中的问题需具有真实性、趣味性、多样性、协作性、适应性。例如教学“测量”时,先以身高、体重这种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量来引起小学生的共鸣,让他们加入师生互动中;然后提出“怎么比较两个人的体重/身高?”此类问题,让他们自己思考发现“测量”问题,进而提出甚至自己分析“哪些可以测量、通过哪些方法测量”等问题,此时教师加以引导,使其在书本中或者现实中找寻答案。

然而,小学生会产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感触。故此让他们真实体验这个过程,才可能让其更深刻地理解课堂所学。例如“回家后,看看哪些人或物可以测量,选定5到7个不同对象进行测量”,“回家后对自己和家人进行3到5项指标的测量”,“获得5-10人的身高、体重和臂长、脚宽等(小组合作完成)”等题目,让小学生自己动手或者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切身体会到学习的用途与学习的乐趣。

以体验式教学为主线,以问题导向为驱动。体验式教学为主线,就要求不以考试分数作为成绩评价标准。而以某一个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最终成绩评价标准。这需要整理一年或者半年的小学课本内容,提出一种长期任务并作为最终的学习成绩。例如以种植植物为活动,认识图形的教学,可以要求描述植物的形状;教学混合运算的内容时,可以计算种植了多少天,浇水多少次;到了学习测量时,可以让其测量植物高度,叶片大小等。

对于每个学习节点,都可以通过问题导向来驱动。比如教学测量时,可以先提出问题“同学们种植的植物有多大了”,借此来引出问题,引发小学生思考“怎么去描述植物有多大”“哪些方面可以用来表达植物的大小”等问题。通过互动,促使小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作者单位:随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十里铺小学)

责任编辑 林云志

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 篇7

问题导向学习 (Problem-based learning) , 简称PBL, 是目前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透过简单的生活实例, 藉由小组讨论的方式, 来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目前许多院校的教育教改都朝着这个方向来进行。问题导向的学习, 起源于1910年Flexner Report所倡导的教学改革理念, 至1950年美国的Case Western Reserve大学开始运用, 而于1960年末加拿大的McMaster大学广为完整应用 (Neufeld&Barrows, 1974) , 并于1970年至1980年间渐渐推广至其它国家。目前国内外的医学教育上广泛使用问题导向的学习, 而其它领域在国外皆有沿用, 但于国内则较少使用。在各高校逐渐出现了一些专业采用导向式教学模式, 这也是英语教育界人士不断研究的一个课题。那究竟什么是问题导向式教学?所谓“问题导向式”教学, 即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为主轴贯穿课堂始终。在教师的引领下, 学生从不同的方向敏锐地发现问题, 准确、严谨地提出问题, 周密地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 坚忍不拔地解决问题, 继而再提出新问题。一个新问题即是本次课学习的结果, 又是下次课学习的起点。依次按照教学目标, 完成教学计划, 达到教学目的。

2 问题导向式教学的特点

1) 让学生“学会学习”

在英语教学中, 大多数教师仍采用传统公共英语教学模式, 传统单一地突出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英语作为第二语言, 一种不同于我们母语的另一种词汇及语法, 在这种学习的初级阶段大多数英语教师都要求学生不断地跟读及背诵, 让学生机械地重复积累达到记忆的效果后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这样一来造成了学习过程中的枯燥与乏味。导致学生厌学。采用问题导向的学习并结合这些现代教学设备, 全面丰富老师和学生的思维、视野, 充分促进教学工作, 提高授课质量, 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了很好的教学平台, 教师就马上调整教学方案, 把整个教学思想彻底转变。让学生“学会学习”。

2) 突出“学生为中心”

导向教学法推翻了我们惯用的“填鸭式”形式, 采取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 教师可以根据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给学生相应的指导, 让学生学习目的明确才有更大的课堂参与空间。总之做到“有目标可循, 有问题可思”把学生调动起来。达到“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为辅”的课堂学习方式。例如在学习一篇新课文之前, 老师先做示范, 给同学们展示与所学内容相关的一系列的资料与图片等, 引导同学们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所授教材中去, 教师起引导作用先抛砖引玉发表个人观点和看法, 随后鼓励学生们畅所欲言, 通过屏幕上的画面或资料用英语阐述内心想法和感受, 整个课堂洋溢着活跃的学习气氛。给学生以鼓励为主, 合理地指出错误与不足加以改进, 这样一来学生既能欣然接受也能积极表现, 正如我在给刚进校的大一学生所上的第一堂课, 其主题是一关于College Life, 进入正文前为大家展示了一张幻灯片, 画面中映入眼帘的是一条一望无际, 伸入远方的宽敞大道。而大道的两边为平原, 正前方为山脉。同学们争先恐后, 畅所欲言。有的认为又是一个转折点预示着新的生活开始;有的认为是预示着未来的学习道路艰辛而漫长;有的认为是预示在科学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 未来世界要靠我们不断探索等等。结合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对英语的学习从被动到主动、从死板到灵活、从枯燥到生动。学校通过新教学模式的实施, 促进了外语教学改革的步伐并取得了显着的教学成果。使课堂教学更具趣味性和真切性, 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实际应用和交际的能力。 (下转第156页) (上接第154页)

3 问题导向式教学的重要意义

“问题导向式”教学和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的不同点是:不把现存的知识提供给学习者, 而是从青少年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出发, 在教师的引导下, 依靠教师和教材提供的材料,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回答和解决问题, 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 而不是消极的接受者。“问题导向式”教学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以及小组合作学习。因此, 评价特别强调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评价。这样有助于学生小组间相互合作, 相互帮助。评价反思的过程是学生所学知识内化的过程, 是不断产生新问题的过程。

4 问题导向式学习中常见问题

1) 小组不知从何开始, 不知道该做什么, 可能呈现若干焦虑和沈静, 却看不出任何预备进行讨论的热忱时怎么办?2) 虽然学生很努力, 小组还是无法发挥功能, 小组学生们表现沉默, 不专心听别人的意见, 整个讨论没有清楚的思路, 没有热忱怎么办?

5 结论

问题导向式教学是教学中值得推广且较为受欢迎一种教学模式也是在大学英语教学领域的一种更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通过“问题解决”, 能使学生知识得到贯通, 用以解决更多问题, 达到对知识加深理解和巩固记忆的目的为今后大学英语教育打开新局面。

摘要:众所周知, 在英语教学中, 教学方法极其重要。好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将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该文将从这种英语教学模式进入课堂所带来的优势中简单地分析学生在“问题导向式”学习后起到相应的效果。例如: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实际应用和交际的能力。

关键词:公共英语,问题导向学习,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Wenden A.Learner Strategies for Learner Autonomy[M].Lon-don:Prentice Hall, 1998.

[2]李红婷, 綦明男.问题解决教学相关理论及课堂教学模式[J].数学教育学报, 1998 (4) .

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 篇8

一、中职学生需要注意的礼仪问题

当前的中职学生都比较有个性,很少会在意自己的行为带给他人的影响。在面试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个人的仪容仪表。比较得体的穿着打扮常常会为自己赢得他人的良好印象。有些女生可能会热衷于化妆,浓妆艳抹,而且带过多的比较奇特的首饰品,从而使得面试官反感,觉得其对面试不够重视,从而失去工作机会;男生有可能不太讲究自己的个人卫生,留着很长的头发、比较奇怪的发型等,给人一种不务正业的感觉,从而给面试官一种不好的印象,即使个人能力再强,也不会录用;在个人的服饰问题上,一个人的衣着是否得体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品味和对生活的态度。服饰应该和自己的身份相符合,表现出自己的明朗的风格。同时,在面试的过程当中,还要根据自己应聘的职业来选择自己的服饰。不能在面试时候穿得过于随便,或者很邋遢,就会导致自己应聘不成功。二是不守时。遵守约定的时间是一个最起码的社交礼仪,会让人觉得你是很重视本次应聘的,迟到现象会让对方觉得你不够尊重他,不够重视本次应聘。但在实际的面试过程当中,有些学生还是会迟到,缺乏时间观念。有具体数据统计过,在求职过程当中,有过迟到经历的人占二分之一,而这二分之一的人被录用的几率还达不到按时求职的人的一半。因此求职过程当中的时间观念是很重要的。三是行为不够规范。对面试比较紧张,从而影响自己的行为举止,使自己的行为不够合乎礼仪规范。四是缺乏礼貌。不懂得基本的礼貌用语,不懂得进门之前先敲门,进门之后随手关门、打招呼等。

二、中职院校的礼仪教学

多年以来,我国的学校,包括中职院校等都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灌输知识、保证升学率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知识的培养,制约了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因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要注意知识与技能相结合,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发展。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和实践相联系,对学生的礼仪教学也是如此,需要及时应用在现实生活当中。

我认为,在礼仪教学当中应采取以下方法对学生进行礼仪教学,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和综合能力。

尊重学生,转变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观念。要按照学生的身心特点及其需求来进行教学活动。进行礼仪教学要将礼仪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精神需要结合在一起,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放在第一位。礼仪规范是每一个人在社会交往当中必不可少的要求,职业礼仪素养更是重要,它可以决定一个人是否胜任工作的要求,属于个人专业素质的一个考察标准。因此中职院校的礼仪课应该根据专业的不同特点进行组织教学,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从而适应专业所需要的礼仪规范。比如文秘专业,就需要对学生进行秘书所需礼仪的教学设计,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秘书这个行业当中一些约定俗成的一些礼仪;烹饪专业,则需要涉及到厨房、烹饪等礼仪,将这些礼仪规范和具体专业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组织礼仪规范的教学,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高昂,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很好地学以致用。很多的用人单位反映,学生工作以后,对很多的礼仪规范都不清楚,常会造成比较尴尬的局面,使得人际交往不够理想。因为学生不懂得相关的礼仪知识,从而在和领导、同事打交道的过程当中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因此中职院校的礼仪课程教学,需要有适用性和实用性,提高教学效果,能够使学生很好地应对步入社会后面临的有关问题。教师要使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学生进行礼仪的互动。因为礼仪课程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它要求学生在掌握课程内容的基础之上再应用到现实生活当中。有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可供选择使用:

一是训练教学法。它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礼仪规范的指导和训练,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比如在教学各种不同姿势的规范时,老师在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示范之后,可以让学生自己训练感受,进行练习,从而在比较轻松的氛围当中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真正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二是案例教学法。这就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联系生活当中的具体事例,提出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比如列举尼克松访华的事例,在和周总理握手时谁应该先伸手的问题,在学生讨论之后再给出正确答案,在这样一种师生互动的氛围当中让学生对礼仪规范有一个更为清楚的认识。三是讨论分析法。礼仪是一种比较活泛的东西,并没有标准固定的答案,不同的场合因人而异。四是情景模拟法。因为礼仪课有很强的实践性,加强实践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适合实践的场合并不是随处都有的,这就需要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下进行训练,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五是多开展礼仪实践类的活动。礼仪课程的教学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因为课堂时间十分有限,学生们不可能在课堂上就会有好的训练结果。因此将这种训练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结合起来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不但可以使学生掌握礼仪规范,还会给校园营造一种学习礼仪规范的氛围,实为一举两得。此外,还有很多的教学方法可以运用在礼仪规范的教学当中,将各种教学方法进行合理运用,或者结合起来使用,会在一定程度上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三、结语

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 篇9

一、问题的提出

江苏省规范办学行为极其重视教育教学的限时限量原则, 这带来课时紧的现实, 但教学要求并没有降低。而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形式则是通过设计问题,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从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课改理念, 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的内涵

“问题导向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和基于问题的学两个方面, 基于问题的教就是强调要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使学生产生问题, 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循循善诱, 启发思维;基于问题的学就是学生对某一具体的学习问题, 充分选择和利用最优化的学习资源, 在情感体验、内在吸收、探索创新中获得知识和能力, 在多维的情感体验、价值取向中发展创造性思维。

三、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的流程

展示学习目标→设置问题→课前自学教材→课上反馈点拨→自学释疑、师生讨论、实验探究、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应用拓展。

四、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的特点

强调问题导向的功能。以问题为主线, 以培养思维能力为核心。从模式的结构来看, 问题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问题既是教学的起点和主线, 也是教学的终点和延伸。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不仅仅是为了增进知识, 而且也是为了引发更多的新问题, 从而引发思维,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愿学习、想探究。

五、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范例

1.展示学习目标: (1) 通过自学理解物体下落过程中空气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 知道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和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 (3) 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 知道它的大小和方向; (4) 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并能够运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 提出导向问题

问题1.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是什么?位移公式是什么?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是什么?

问题2.我们是如何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

问题3.轻重不同的物体谁下落快?你能做一些小实验来说明吗?

提示: (1) 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一枚硬币和一个与硬币面积相同的纸片, 观察到谁下落得快? (2) 两张完全相同的纸片, 将其中一张卷紧后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 观察到谁下落得快?

问题4.阅读课本并回答: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

问题5.阅读教材P43完成下列问题:

(1) 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的大小、方向如何?

(2) 看教材P44列表, 从表中你能寻找到什么规律?

问题6.生活中什么样的运动能看成自由落体运动?你能运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解决哪些问题?

以上内容以预习案的形式, 课前提前发给学生供预习使用, 让学生根据问题去自学教材, 使其思维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这样学生通过自学能够获得解决问题及突破难点、重点所必备的基础知识。

3. 课堂反馈点拨

通过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 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已有了初步了解, 但是由于学生缺少实验器材和利用实验处理问题的能力, 对规律的得知尚不清楚, 对规律的理解还不深刻, 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出现的主要问题设置“问题链”, 以“问题”为基础, 学生通过释疑、师生讨论、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等逐一解决问题, 以实现“问题”的最终解决, 最终使学生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问题1.轻重不同的物体谁下落得快? (学生通过小实验已知重的物体下落得快) 教师:演示“牛顿管”抽成真空后的实验。

问题2.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 (一样快) 追问:是什么原因造成重的物体下落得快?学生可以马上回答出是空气阻力, 教师顺势引出自由落体的概念。

问题3.自由落体运动会是我们前面学习的直线运动中的哪一种运动呢? (此问题教师引导, 由学生自己提出)

问题4.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课前已经预习, 为探究做好知识准备)

问题5.前面我们用什么方法 (实验) 来探究过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呢?追问: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吗? (学生合作、讨论)

教师:以如何使用打点计时器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为主问题设置“问题链”, 指导学生开展实验探究。

思考: (1) 实验需要哪些器材? (2) 实验步骤是什么? (3) 实验有哪些注意事项? (4) 实验数据怎么处理?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问题6.还有其他方法研究自由落体运动吗? (学生讨论, 还有光电门、频闪照相等方法, 进一步拓展学生思维)

问题7.你的实验结论是什么?

问题8.生活中有哪些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请举例。

问题9.你能应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测定反应时间吗 (P44“做一做”) ? (学以致用) 追问:你能应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测出一口井的深度吗?需要什么器材?

问题10.请同学们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哪些问题?学到了什么?你还有其他问题吗? (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

问题11.伽利略时代可没有这么先进的仪器, 那当时他是怎么研究的呢? (预设问题, 激发学生兴趣, 也为下一节课做好铺垫)

这样围绕主题, 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 使课堂效率达到了最优化。

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 篇10

该教学模式分为以教师为主导的设问、解问、提问, 和以学生为主导的答问、质问环节。在每一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 第一环节, 积极创设问题情境, 精心设计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学生怀着极大的学习兴趣进入该单元的学习;第二环节, 科学、合理解决问题, 让学生愉快地掌握本单元知识点;第三环节, 恰当提问, 循循善诱, 引导学生答问, 鼓励学生大胆质问。以上各个环节相辅相成, 互相交叉渗透融合, 以问题为导向完成一个单元的数学课程教学过程。设问和提问是该教学模式最关键、最重要的环节, 它直接影响该教学模式实施的效果和质量。下面主要就设问和提问的技巧和方法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1. 设问技巧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设问时, 首先要搞清楚为什么设问, 设问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只有弄清楚了设问的目的, 才能明确何处设问、何时设问、怎样设问是比较有效的。如果将大学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分为新知识的引入、新知识的分析和新知识的应用巩固这样三个阶段, 那么第一处设问应在新知识的引入点。本处设问主要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设问, 具体来讲就是, 以为什么学习本单元内容而设, 以本单元实际问题应用的需求而设, 或以本单元理论的不完善等方面进行设问。例如:在引入数列极限概念时, 从计算分形几何图形的面积和周长设问:一个等边三角形, 每次将其边长三等分形成小三角形, 一直进行下去, 请问该图形的面积和周长是有限数还是无限数再比如:在引入不定积分的换元法时, 可以用一个被积函数是简单复合函数 (x+1) 的100次方, 设问该函数的原函数是多少?这样的设问既说明了新知识引入的必要性, 又引起了学生的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效果非常好。第二处设问在新知识的讲解过程中。对于高等数学新知识的讲解, 一般分为三个方面, 可能是对新概念的理解, 也可能是新的定理、命题的证明或者是新的理论的应用。此处设问主要围绕概念、定理结论中的附加条件的必要性, 以及结论随附加条件的变异性进行设问, 其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概念、定理、命题的理解, 以及概念、定理中所设条件的必要性, 从而掌握概念、定理的应用范围。比如:在引入了求极限的罗必塔法则后, 设问:当自变量的趋向不同时, 结论如何?在分析罗尔中值定理时, 可以设问:该定理中闭区间连续的条件去掉, 或开区间可导的条件去掉, 或端点函数值相等的条件去掉, 结论如何?由此让学生知道定理中条件的必要性, 也为引入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埋下伏笔。第三处设问应在新知识的应用巩固阶段。这一阶段, 一般是通过例题分析的形式来完成的, 在分析例题的过程中, 从解决该例题用什么定理、什么定义、满足什么条件设问, 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2. 提问的技巧与方法

在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提问是组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但在大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很少有提问环节, 形成了一言堂、满堂灌的局面, 这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等方面都非常不利。好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那么, 如何进行提问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呢?

首先, 将提问的目的分为三个方面:第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第二, 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第三, 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维持课堂纪律。针对第一个目的, 建议在新知识引入时提问。比如:在引进方向导数概念时,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提问:在上山和下山时, 选择什么路径?在引入定积分概念时, 可以先给出一个曲边图形, 提问如何求其面积?针对第二个目的, 建议在讲完定理、公式之后, 针对定理、公式中的条件与结论关系及定理公式的应用进行提问。针对第三个目的, 考虑到当前大学生课堂上玩手机的现象非常普遍, 为有效制止这种现象,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可以随时、随处提问, 此时的提问可以很简单、很随意, 可以与课堂知识有关, 也可以无关。例如:让学生读一下课本上讲过的定义、定理, 可以让学生分享一下好的微信、微博内容活跃一下课堂气氛, 但这样的提问每节课最多一次, 不宜过多。

3. 质问环节的实施方法

质问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 主要以学生为主体, 对教学内容提出疑问, 教师进行答疑。该环节的实施方法主要以课下为宜, 质问、答问都可以借助当前快速便捷的电脑、手机网络来完成, 如通过电子邮件、QQ、微信, 任课教师与同学相互交流;也可以通过交作业、批改作业答疑解惑;也可以让学生通过百度、谷歌等网络平台寻求答案;还可以组成数学兴趣小组, 通过自主学习解决疑问。这一环节的有效实施,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典型教学案例分析

以微积分中“定积分的概念”的教学为例, 具体分析以问题为导向的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在黑板上画出几个平面图形, 如三角形、矩形、梯形、多边形、圆形、椭圆, 或任意曲线围成的图形, 开始设问:会求哪些图形的面积?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回答, 很自然地进入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第二环节:科学、合理分析、解决问题。教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的思想, 提高学生数学建模的意识。本环节详细分析了求曲边梯形面积的过程, 将该求解过程形象地称为积分思想的四步曲“分割、近似、求和、取极限”, 将数学中“化整为零”“以直代曲”的数学思想融入以上问题的求解过程。接下来, 引入一个类似的问题, 比如:求变速直线运动的路程, 或求非均匀分布的直线形构件的质量等, 引导学生利用第一个事例的求解过程, 自己建立数学模型。最后, 和学生一起分析以上两个事例的求解过程, 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所包含的数学本质归纳出定积分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 利用定积分的定义, 举一个例子:求出由抛物线所围成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在该例子讲完之后, 进入提问环节。

第三环节:提问。第一个问题:由曲边图形的面积, 如何求一般平面图形的面积?该问题有一定的难度, 可以代替学生回答, 也可以让学生课后思考或分组讨论之后回答。第二个问题:提问学生读一下定积分的概念。第三个问题:定积分概念中, 为什么假设函数在区间内有界?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回答, 给出定积分可积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第四个问题:在实际生活中, 还有那些量可以归结为定积分概念中的和式极限来解决?该问题不让学生立即回答, 而是以课外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 让他们根据自己对定积分概念的理解, 课后查阅资料之后给出答案。

第四环节:质疑。为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在本节课结束时, 要求每一个学生写一个问题交给学习委员由学习委员归类后, 统一回答或在作业本上给出答案。

以上教学过程, 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创设了问题情境, 进行设问, 以问题开始引入本节内容, 通过科学分析、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利用已有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并初步掌握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 进一步理解掌握定积分概念, 最后通过提问、质问, 让学生掌握、巩固本节知识要点, 同时,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永凤.高等数学教学观状调查分析[J].大学教学, 2009, (25) .

[2]何仲永.数学课堂的设问技巧[J].中等职业教育, 2004, (24) .

[3]姜光义, 朴明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设问初探[J].现代阅读, 2012, (1) .

[4]谭金锋, 康建生.探索性问题设计方法八种[J].工科数学, 2002, (18) .

问题导向式教学法的课堂应用 篇11

【关键词】问题导向 提出问题 形成法则 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108-02

课改已好多年,可我发现许多课堂还是老师讲得多,真正体现新理念的课不是很多。为改变这种局面,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积极探索,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长期实践中,我发现问题导向式教学法比较符合课改,可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老师起引导、组织及辅助学生学习的作用。那么什么是问题导向式教学法?

问题导向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学生原有知识、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相应的教学应按照“提出问题——新的法则形成—技能的形成和解决问题”的顺序来设计,在认真分析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提出问题、再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线索开展课堂教学。此种方法便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学习兴趣自然增强。下面以我送教下乡的一堂公开课《三角形的中位线》(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3节)为例,阐明我是如何运用问题导向式教学法的。

一、提出问题

我查阅了很多教学案例,发现绝大部分老师按课本内容引入,提问学生:你能将任意一个三角形分成四个全等的三角形吗?你能通过剪的方式,将一个三角形拼成一个与其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吗?我曾听过一位老师的公开课,他恰巧就是这样引入的,可学生都没回答出来。老师只好裁剪示范,学生跟随。可学生动作慢,耗费了很多时间,导致课程没上完。而我撇开课本上繁琐的例子,以另一种方式引入,具体请看:

引例:如图,A、B两地被池塘隔开,现有一把皮尺,长度够不着A、B两地,问:你能不下池塘量出A、B之间的距离吗?

采用学生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这种实际问题入手,更易激发其学习兴趣。而我特意安排一分钟时间让学生思考如何测量,再花一分钟与其交流,看有没有学生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踊跃讨论之后,我发现学生的方法都不够完美,于是顺势引入新课:学完今天的课程,我们就有一种解决方法,具体内容请大家看课本第150至151页。

二、新的法则形成

教学中传授知识,是为学生解决问题奠定良好理论基础。其间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其学习主动性,以便更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逻辑思维能力。为达此目的,我按以下顺序开展教学。

1.理清教学思路

问题导向式教学活动是以问题驱动教学的,老师将这些问题组织好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所在。请大家看我是如何组织这节课的教学顺序的。

组织学生花3分钟看书,之后请同学们结合课本讲一讲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有哪些。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相互补充,总结出下面四点:

(1)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第150页倒数第3行);

(2)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内容(第150倒数2行);

(3)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第151前14行);

(4)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应用(第151页后3行)。

我顺势将此四个要点板书在黑板上,对同学们说: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从而理清了本节课的框架,对教学起到高屋建瓴的作用。与其他老师不同的是我让学生先看书,再让学生自己理出要学习的内容,让教学有的放矢。而平时很多老师是边讲课边板书,讲到什么知识点,再板书出相应的要点,老师对教学预设明确,但学生对这种做法的目的性不清楚,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学生主体地位被弱化。

2.逐个解决问题、形成新的法则

问题导向式教学要求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探索性,要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其主体地位。为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我按刚才板书的知识要点逐个解决问题。

(1)掌握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

我请同学们看课本上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概念——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并找出其中的关键字。同学们相互讨论、互相补充,最终确定了三个关键字: “三角形”、“两边中点”、“线段”。我请他们作上不同的记号,并引导学生朗读概念两遍,以求加深对此概念的记忆。之后,请同学们先画一个三角形,再依据此概念画出三角形的一条中位线。巡视时,我发现许多学生只画了三角形就停笔了,看来这部分学生没有真正掌握此概念的含义。为此,我引导学生再读一遍概念,对关键字重读以引起注意,并请同学们再次对照关键字,看是否真正完成任务。再巡视,发现绝大部分学生都补画了中位线,完成了任务。通过这个例子也让学生明白数学的概念是严谨的,要真正掌握一个概念就要注意其中关键字,紧抠关键字才能学好数学概念。

(2)体会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内容。

请同学们阅读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再观察图形,感受这个结论是否正确。有办法验证吗?与学生交流后,达成共识,有以下两种方法。

①手工验证:用画平行线的方法平推三角板检验中位线是否平行第三边,用刻度尺量出中位线与第三边的长度检验中位线是否等于第三边长度的一半。学生动手进行了实际操作,得出了肯定的答案。

②理论证明:我让同学们独自思考如何证明,两分钟后问同学有答案了吗?没有!这是在我的预料之中的,因为证明这个定理是一个难点,需要添加两条輔助线,将其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的问题来解决,八年级学生根本解决不了这样的问题。我让学生思考的目的是引起他们的困惑,产生焦虑,从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我的讲解中。之后我引导学生证明一条线段等于另一条线段的一半时,可能采用“截长补短”的方法,作出了相应的辅助线,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得解。从听课老师反馈来看,这样处理还是比较理想的。

三、技能的形成和解决问题

数学基本技能训练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中心环节,它不仅对领会与巩固知识起促进作用,而且在知识深化中起桥梁作用。为此,应安排一定量的训练题供学生练习。下面我安排了3道问题供学生练习,以便将知识内化到其知识网络中,提升数学技能。

练习1. 已知:三角形的各邊分别为6cm、8cm、10cm,则连结各边中点所成三角形的周长为________cm,面积为________cm2。

此题要求学生画出草图,应用定理解决问题,直接套用定理即可得解,属较低要求,目的是加深对定理的记忆。

练习2. 如图,任意画一个四边形,以四边的中点为顶点组成一个新四边形,这个新四边形的形状有什么特征?请证明你的结论。

此题要求学生注意四个中点,联系到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所以需要添加辅助线,运用定理即可得解,属于中等要求,目的是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练习3. 请大家解决刚才的引例,即A、B两地被池塘隔开,现有一把皮尺,长度够不着A、B两地,问:你能不下池塘量出A、B之间的距离吗?

此题要求学生思考,运用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构造出一个方案,并说明如何操作及方案的根据,属于高层次要求,目的是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对数学的兴趣。经过刚才的学习,许多学生已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举手发言相当踊跃。我以一个学生为主,其他学生补充,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方案,而我也用课前准备好的三根塑料绳及两个夹子模拟现场进行试验操作。学生热情高涨,抢着帮我拉绳,抢着发言,效果非常好。

最后的环节是课堂小结,由于黑板上有板书好的知识框架,对于此节课学了哪些内容,学生回顾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了,而我重点是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此节课我运用问题导向式教学法,将教学内容连一个问题串:实际问题——本节课要学习什么内容——每个知识点如何突破并内化到学生的知识网中——运用知识解答练习与实际问题。依据这条线索组织教学。其中引入时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提炼要点能力;学习概念时引导学生注意其中的关键字,并根据关键字画出图形,教给学生记忆方法与将概念转化为图形的能力;在体会定理时,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猜想答案,并运用工具验证猜想,培养了学生猜想与动手操作的能力;在证明定理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理论证明的能力;在技能的形成和应用环节,培养学生运用定理解答数学题目的能力,对实际问题能提出方案并说明理论依据。本节课,我全方位调动学生来听、说、读、猜、量、想、写,学生参与积极性高,教学效果好。老师起到组织作用,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听课老师评价高。

当然,问题导向式教学法改变了以往填鸭式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并非适用所有的数学课,需要老师有选择地采用。

参考文献:

[1] 【美】 沃尔什(Walsh,J.A.),【美】萨特斯(Sattes,B.D.) 著,刘彦译 优质提问教学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2] 【美】Stephen D. Brookfield, Stephen Preskill 著,罗静,褚保堂,王文秀译, 实用讨论式教学法(第二版)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 篇12

然而在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中, 情况并不乐观:课前备课, 教师将所学内容分解成若干个知识点或习题, 再根据若干个知识点或习题设计成若干个小问题, 这样的问题大多繁、杂、小、碎, 如同日本数学家广中平佑所说的“花费较短时间的即时思考型问题”;课堂教学中, 虽然现在教师“满堂灌”的现象少了, 但是“师问生答、一问齐答”这种借着学生之口进行灌输的现象还是较为普遍的, 有的教师能够“一问到底” (即“满堂问”) , 有的教师干脆“自问自答” (即“走过场”) 。在一次我校的教研活动中, 我们关注到一位青年教师的数学课堂一共提了108个问题。平均每分钟提2.7个问题, 试问这样的问题含金量能高吗?这样的“问题”教学本身就很成问题。

基于上述教学现状, 我们形成了以“核心问题”改革当前数学课堂教学的设想, 即:一节课中, 设计一到几个“核心问题”来贯穿、组织、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 学生先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或独立、或合作地尝试解决问题, 然后师生共同对问题解决的过程进行反思、表达、讨论, 进而形成并掌握本节课应该学习的新知识、新方法。

那么, 什么是数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数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设计的依据是什么?数学教学中“核心问题”从哪儿来?……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反复讨论、研究与实践, 笔者形成了如下认识。

一、什么是数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

借鉴语文教学中对“主问题”的界定, 笔者认为所谓数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 就是从教学内容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考虑, 设计的思考性强、数学味浓、需要探究、合作、交流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问题。它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判断式的、学生思考活动短暂的应答式问题而言的。一般来说, 数学教学中“核心问题”的设计与运用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规律。

在教学的导入阶段, 用一两个“核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凝聚学生的注意力, 启发学生思考, 让学生产生疑惑和探究的欲望;在教学的探究阶段, 用一两个“核心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进来, 形成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师生、生生互动场面;在教学的深化阶段, 用一两个精粹的“核心问题”来激发思考、引发讨论、练习运用、深化理解。

下面以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意义”的教学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在教学的导入阶段, 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核心问题”——“根据三位同学的投篮次数和投中次数, 你选谁去参加投篮比赛呢?说说你的理由。”学生立即被这个问题 (情境) 所吸引, 开始动脑筋、想办法, 有的仅仅比较谁投中的次数多, 有的比较谁没有投中的次数少, 还有的能考虑到投篮次数不一样, 就去比三个同学投中的次数占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 也就是投中的“比率”, 这就是“百分数”的“前概念”。

在教学的探究阶段, 可以设计两个“核心问题”——“ (1) 究竟怎样比, 才是科学的呢? (2) 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百分数, 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这两个问题分别点出了百分数的作用、意义两个重要内容。

在教学的深化阶段, 可以设计一个这样的“核心问题”——“所有的百分数都能写成分数吗?”这个问题的抛出, 是为了引出“百分数和分数的区别与联系”, 在课堂上又掀起了一个学生思考、比较、讨论的新高潮。

二、数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设计的依据是什么

有人说, “核心问题”是课堂教学的课眼, 是课堂教学的主线。那么, 设计“核心问题”这个课眼、这条主线的依据是什么?笔者认为主要有三条。

(一)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核心问题”的设计和实施, 应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而不应被教师大量的、细碎的问题所牵引, 做被动的思考。“核心问题”的设计和实施应当积极落实《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版) 》中要求的“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 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 依据数学内容的本质

无论怎样的改革, 作为数学, 其教学的价值不会偏离“体现数学本质”这一目标。数学本质是数学学科的根, 也是学生数学素养提升的关键所在。那么, 数学的本质包括哪些?北京教育学院教师教育人文学院副院长、教育心理学博士刘加霞认为, 数学的本质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对数学基本概念的理解;二是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把握 (分类、转化、数形结合、一一对应、函数、方程、集合、符号化、类比、不完全归纳等) ;三是对数学特有思维方式的感悟 (比较、类比、抽象、概括、猜想—验证等) ;四是对数学美的鉴赏 (求真、求简、求美) ;五是对数学精神的追求 (理性精神与探究精神) 。因此, 教师在“核心问题”的设计时就要敏锐地把握不同领域中相关数学内容的特点, 尽可能让学生在掌握数学基本概念的同时, 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维、数学精神等, 从而走进数学, 亲近并乐于学习数学。

(三) 基于儿童学习的规律

毋庸置疑, 小学数学教育的本体应当是儿童。儿童学习数学与成人不同, 他们的思维发展尚处于直观形象思维阶段, 所学的数学应该是一种“生活数学”“经验数学”“现实数学”。因此, 教师应当经常做这样的思考:“这节课要让学生学些什么?怎样让学生产生学习这个内容的需要?怎样让学生深刻地理解这个内容?”一旦沿着这样的思路进行“核心问题”的设计, 教学的思路就顺了, 课堂就有了整体的架构, 问题也就有了整体性的布局。

三、数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从哪儿来

教师在设计“核心问题”时, 要从两方面考虑:首先, 要研读教材, 吃透教材, 从整体出发, 先确定总的教学思路, 再研究具体的教学细节。有的教师总体教学思路尚未确立, 却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某个细节上, 抓小放大、得不偿失。其次, 设计“核心问题”时还要读懂学生, 根据学生的学情, 找准切入点设计“核心问题”, 这样才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一言以蔽之, “核心问题”就在“学生现在在哪里”和“学生能够到哪里”的区间里。但是, 面对一个个具体的课例, 找准“核心问题”绝非一件简单的事情!下面笔者从几个角度举例略述。

(一) 来自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每一节课都有一个核心内容, 它是一节课的教学重点。有时, 这个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一堂课是否真正有效, 关键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否紧扣教材的重难点来展开。

如在概念教学中, 教学重点和难点往往指向概念的本质内涵, 涉及概念本质的问题一般就是教学的核心问题。如五年级下册“认识分数”一课, 其重点是认识“分数的意义”, 即: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都可以称为“单位1”,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 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就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据此, 教学核心问题可确定为:“这些分数分别是把什么分一分?又是怎样分得到的?”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及时抽象概括“单位“1”、突出“平均分”, 直指分数的本质。

而在计算教学中, 教学重难点多指向于算理和算法, 因此核心问题就可以据此提出。如五年级上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 其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只有统一计数单位, 才能直接相加减”。据此, 不妨将核心问题确定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能直接相加减吗?为什么?应该怎么做?”

在策略教学中, 教学的重点大多是对策略的感悟和理解, 难点是策略的初步应用。因此, 核心问题可确定为:“××策略是什么?什么情况下运用这一策略?运用这一策略时需要注意什么?”

(二) 来自思维提升的关键处

数学教学特别注重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 教师要善于在学生数学思维提升的关键处, 设计一些精巧的核心问题。

例如, 一位教师在执教四年级上册“认识整万数”时, 设计了“怎样用1颗珠来表示10个一万 (10个一百万、10个一千万) ?”的核心问题贯穿于拨数的全过程,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过程如下:

师生在计数器上“一万一万”地拨数,

生读:一个一万, 两个一万……九个一万, 十个一万。

师:万位满十, 应该怎样?

生:进位。

师:看来现在咱们需要一个比“万”更大的计数单位, 猜猜是什么?

生:十万。

师:现在你能用1颗珠来表示出“十个一万”吗?

生:在“十万”位上拨1颗珠。

师:通过刚才的拨珠, 我们发现几个一万是十万?

生:10个一万是十万。

(下面教学“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同上。)

(三) 来自数学与生活的连接点

在小学数学课程里, 大部分内容都可以在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找到背景。在数学与生活的连接点设计核心问题, 容易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使他们乐于投入到数学思考的过程中去。

在华东六省一市第十五届教学观摩会上, 浙江的黄升昊老师执教“年、月、日”一课时, 正是从学生身边熟悉的、有趣的事情中选取素材, 精心设计了三个“核心问题”。

第一个核心问题是:“爷爷每天吃一片Vc, 一盒有30片, 这一盒够吃一个月吗?”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 以问题解决为任务驱动, 不得不思考:“够吃一个月, 需要知道哪些信息?一个月到底有几天?”当学生根据自身经验, 得出多种不同的结果时, 黄老师顺势引导:“小组合作, 探究一个月一共有多少天”。这样, 有效地将一个生活问题抽象成一个数学问题, 让学生从认识上建立对数学应用的正确理解。这样的设计, 不仅把问题解决作为一种教学方式, 同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探究“一月有几天?一年有几天?二月特殊在哪里?”等知识的过程中, 黄老师又精心设计了第二个“核心问题”:“每盒30片, 一箱有12盒, 爷爷够吃一年吗?”这一次, 黄老师巧妙地将数学信息隐藏在现实问题中, 通过学生多样化的解决方式, 呈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1) 31×7+30×4+28=365 (天) ; (2) 30×12+7-1=366 (天) ……虽然这些算式各不相同, 但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学生对大月、小月、2月的理解与掌握, 凸显了一个生动且富有个性的过程。

在“年、月、日”相关内容的教学中, 很少有教师会设计数学推理题。但在黄老师的课堂上, 我们惊喜地发现, 他巧妙地利用了本课知识, 设计了第三个“核心问题”:“学校小李老师要去支教, 连续工作两个月, 可能要去多少天?”学生兴趣盎然, 有猜62天、61天的, 也有猜60天、59天的, 在验证猜想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有序思考和推理的能力。

(四) 来自学习方法的聚焦点

数学知识之间往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 核心问题的设计有时不能仅仅根据一节课的内容, 还要兼顾与之相关的知识之间的联系。

如四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这一课是学生后续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梯形面积计算、圆面积计算的基础。在“空间与图形”领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如果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的方法, 那么他们在探究其他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时就能实现方法的正迁移。对于这样一类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教学内容, 核心问题的设计要偏重于学习方法的引导。因此, 这节课的核心问题就可以设计为:“要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可以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什么图形?如何转化?转化后又是如何推导出面积公式的?”这组问题的提出, 有利于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来龙去脉, 有利于挖掘出“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 来自学生认知的困惑处

“多元智能理论”之父加德纳指出:教学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它不像工业化生产那样“以逻辑方式大量制造的手艺”, 而是具有很强的艺术性, 要设计一些引人入胜的问题。因此, 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疑惑、产生矛盾时, 教师可以据此设计核心问题, 积极生成加德纳所盼望的那种“引人入胜”的场面。

如五年级上册“求小数的近似数”, 教学时教师会指出:在表示近似数时, 小数部分末尾的0不能去掉。而对此, 学生是有疑问的:小数部分的末尾添上 (或去掉) 0, 小数的大小不变, 这是小数的性质。既然小数的大小是不变的, 那为什么在表示近似数时, 小数部分末尾的0却不能去掉呢?显然, 学生对于近似数所表示的精确度不甚理解。因此, 这节课的核心问题可以确定为:“在表示近似数时, 小数末尾的0能否去掉?”上海浦东新区龚路中心小学的龚彦老师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1.小胖和妈妈去买西瓜, 计算器显示价钱为20.972元。让学生分别保留整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两位小数得21元、21.0元、20.97元。

2.对于保留21元和21.0元, 你有什么想法?此时, 学生中出现了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 0应该去掉, 妈妈付的钱是21元;还有一种认为, 虽然付的是21元, 但是如果去掉了0, 就不是保留一位小数了。学生认知的困惑、矛盾自然显露:在表示近似数时, 小数末尾的0到底能不能去掉?

3.探讨:保留整数和保留一位小数到底有没有区别?如果有区别, 区别在哪?教师举例, 出示自己和姚明的照片, 分别给出身高1.62米和2.26米, 要求保留整数都约是2米。学生顿时出现了认知失衡:身高相差这么多的两个人怎么会是同一个级别的呢?教师随即让学生自主探究。

4.在学生探究之后, 教师给出两个问题并相机出示数轴: (1) 身高是多少米的人, 身高保留整数后都约是2米?你能在数轴上画出来吗? (2) 如果保留一位小数, 某人的身高约是2.0米, 这个人的实际身高可能是多少米?现在, 你能就“近似数2.0末尾的0能否去掉”谈谈你的想法吗?

经历过这样的探究, 学生对于“取小数的近似数, 保留的位数越多, 得到的近似数与原数越接近”有了深切的体验。这得益于整个教学过程以核心问题为主线来展开教学活动, 而不是支离破碎、思维还在原地打转地做几道题。

上一篇:课堂提问法下一篇:体外诊断医用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