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导向模式(精选10篇)
程序导向模式 篇1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 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不断增大, 从而迫使一些企业的管理层作出不当的行为 (管理层舞弊)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如何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并对重大错报予以纠正, 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在分析管理层舞弊成因的基础上, 针对动机、机会和自我合理化三个层面审计程序的选择与实施进行了探索, 以期指导审计实务, 控制审计风险, 提高审计质量。
为应对以管理层舞弊为显著特征的“重大错报风险”, 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一系列风险导向审计准则 (并于2010年进行了修订) , 标志着审计理论与实践正迈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时代。在风向导向审计模式下, 注册会计师必须实施风险评估程序, 以此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由于风险评估程序提供的是间接证据, 本身并不足以为发表审计意见提供充分、适当的证据。因而, 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 包括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本文借助舞弊三角理论分析舞弊的成因, 在此基础上选择和实施相应的审计程序, 进而将重大错报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
一、基于舞弊三角理论的管理层舞弊成因分析
舞弊是指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治理层、员工或第三方使用欺骗手段获取不当或者非法利益的故意行为。舞弊往往会导致企业经营失败, 而且是公众、监管者、企业所有者、董事会和管理层最关心的问题。通常, 我们把涉及管理层和治理层一个或多个成员的舞弊称为“管理层舞弊”, 其成因可能来自多方面。借助舞弊三角理论 (该理论是由美国会计学家W.Steve Albrecht于1995年提出的, 他认为, 舞弊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是“压力、机会和自我合理化”, 舞弊是三者的综合结果) 可以将其成因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 压力与动机。
压力与动机因素位于舞弊三角的顶端, 压力亦称“逐利”动机, 是指由于企业经营环境和生存环境发生变化或为应对不确定性因素, 导致管理层无法从正常途径缓解或者消除时舞弊者的行为动机。通常可以把压力因素分为财务压力、恶习、与工作有关的压力、其余压力四种。如:东方电子上市后曾制定一个年增长速度在50%以上的发展计划和利润目标, 高不可达的经营目标迫使东方电子管理层铤而走险, 形成了一个在董事长指挥下的由证券部、财务部和销售部门分工合作组成的“造假小组”, 造就了“东方不败”的神话。
(二) 机会。
机会和自我合理化是舞弊三角理论的两个支柱, 有了机会才有舞弊的可能性。所谓机会是指舞弊者有舞弊的空间, 并且舞弊行为能够被掩盖起来而不被发现或者逃避惩罚的可能性, 主要包括信息不对称、公司治理不完善、企业内控不健全、绩效评价机制不完善、法律制度和会计准则的缺陷、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能力等。如:美国HPL公司的创始人、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David Lepejian利用自己的主席身份, 掌控公司内控各个模块的操作口令, 可轻易的进出各模块, 修改传真程序、订单、对账单, 伪造各种会计和业务数据, 虚构了逾2 800万美元的销售收入。
(三) 自我合理化。
自我合理化是指舞弊者能够为自己的行为找到“合理”的理由, 其实质上是舞弊者个人的道德价值判断。在众多的舞弊事件中, 舞弊者总会找到若干舞弊的理由和借口, 为不当行为穿上“合法或合理”的外衣。
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程序的选择
风险导向审计要求注册会计师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 并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应对评估的错报风险并纠正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 根据审计结论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这里的审计程序是指在审计过程中的某个时间, 注册会计师对将获取的某类审计证据如何收集详细的指令。根据审计准则规定, 风险导向审计包括三类总体审计程序 (风险评估程序、控制测试、实质性程序) , 八种获取审计证据的具体程序 (检查记录或文件、检查有形资产、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分析程序)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 要根据审计的性质、时间、范围选择相应的审计程序, 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风险导向审计的重点是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而重大错报风险很大程度上源自于管理层舞弊, 结合舞弊成因的分析, , 可以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审计程序。
(一) 风险评估程序。
压力与动机是管理层舞弊的最关键因素, 为识别和防范重大错报风险, 必须实施风险评估程序, 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 运用询问、观察、分析程序等具体的审计程序, 来识别和评估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风险 (包括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 以此揭示和发现管理层舞弊的压力与动机。如: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战略目标、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内部控制、会计政策的选择等, 判断是否存在舞弊的可能性, 进而减少财务报表中可能隐藏的舞弊行为。这样, 一方面可以降低审计风险, 为财务报表审计提供合理的保证;另一方面, 可以提高审计质量, 为财务报告使用者的有效决策提供鉴证服务。
(二) 控制测试。
机会是舞弊孕育的土壤, 机会在很大程度上是内部控制薄弱造成的, 因而, 可以通过控制测试来检查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 进而识别特别风险和发现舞弊的可能性。堵塞企业内部控制可能存在的漏洞, 完善公司治理机制, 可以大大减少舞弊产生的机会, 进而减少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值得注意的是, 控制测试是为了确定被审计单位控制政策和程序的设计与执行是否完整与有效而实施的审计程序 (从而支持或修改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 据以确定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 并非必须执行的审计程序, 只有在评估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时, , 预期控制的运行是有效的, 或实施实质性程序不足以提供认定程序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才应该执行。
(三) 实质性程序。
为了识别和发现管理层为自己的不当做法找到“合理”的理由, 必须进一步实施细节测试和实质性分析程序。注册会计师应综合考虑企业的环境和面临的经营风险, 把握企业面临的各方面情况, 分析企业经济业务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和舞弊行为, 并对其进行穿行测试, 如与某一类交易有关、期末余额有关、列报有关的认定。只有这样, 才能否定管理层自我合理化行为, 防范于未然, 才能实现审计的合法性和公允性目标。
三、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程序的实施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要贯彻风险导向的审计理念, 并在《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2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中进一步作出了具体的规定。通过前文的分析, 为应对舞弊的风险, 重点应关注舞弊三角:压力与动机、机会和自我合理化, 并实施相应的审计程序 (如下图所示) , 发现和揭示舞弊, 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以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注册会计师应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提高审计技能, 在整个审计过程中保持应有的谨慎, 对风险较高或具有特别风险的事项应多加关注, 同时采取不被管理层预见或事先了解的风险应对措施。
总之, 注册会计师要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必须清楚管理层舞弊的动因, 实施相应的审计程序, 降低审计风险。同时, 建议有关部门针对舞弊三角制定相应的规范, 设立正确和理性的目标, 减缓管理层压力;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制度, 减少舞弊的空间和机会;引导管理层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杜绝寻找舞弊的借口。从而, 一方面为管理层提供必要的指导, 另一方面为公众、监管者、企业所有者、董事会等利益相关者负责。
程序导向模式 篇2
摘 要 本文以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程序作为研究对象,对程序结构的基本构建,及其在实施过程当中,各阶段工作的操作要点展开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与阐述,希望能够引起各方工作人员的特别关注与重视。
关键词 风险导向 内部审计 程序 构建 实施
对于我国而言,内部审计工作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践行经验还比较薄弱,发展时间也相对较短。现阶段,我国内部审计协会所发布的包括基本准则在内的相关审计行为标准共计29部,特别是在2005年,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文件当中,由于首次提出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概念,因而标志着我国内部审计工作一个长足性的发展。纵观国际市场的发展趋势来看,受到全球经济发展低迷性因素的影响。在企业规模、经营管理水平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当中,其所处的市场竞争环境也更加激烈。在此环境背景下,为了能够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就需要对风险要素进行全面性的干预管理,将内部审计参与到风险管理中,构建并逐步完善立足于企业发展实际情况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程序,使其更好地为风险控制所服务。本文即主要针对以上相关问题作详细分析与说明。
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程序构建分析
结合我国现阶段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程序方面的研究进展来看,现阶段并没有形成统一性的程序实施标准与框架结构。因此,在有关此项问题的研究与探索过程当中,需要以国外的成功经验作为蓝本,借鉴其中的成功经验,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具有针对性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程序操作流程。笔者认为: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实施过程当中,其操作程序应当涵盖审计准备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审计报告阶段、以及后续审计阶段这四个方面。现针对程序构建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关键问题作详细分析说明:
首先,从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准备阶段的角度上来说,此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在于,在对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加以充分认识的基础之上,确定与之相对应的管理目标,并对企业的各个管理层次潜在的风险要素进行识别与评估。通过此种方式将对企业经营目标达成有不良影响的风险要素确定为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施重点,并通过对风险要素风险指标大小进行量化性评估的方式,研究内部审计相关措施开展的优先顺序。同时,还需要结合企业的经营管理实际情况,编制具有针对性的项目审计计划与年度审计安排,借助于此,确保内部审计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优化与分配。
其次,从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实施阶段的角度上来说,在审计准备阶段已对风险要素进行识别的基础之上,需要对被审计工作单位相关风险要素是否具有内部控制以及管理制度保障等相关方面的问题加以测试与评价,同时还需要研究以上项目所对应的剩余风险,并以剩余风险为对象,制定可靠的风险应对措施与方法、策略。
再次,从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报告阶段的角度上来说,建立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之上,审计工作人员通过对相关程序措施的落实,需要结合被审计单位的审计结果,出具相应的审计报告,通过量化指标数据的方式,对审计行为的结果加以评估。同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的内部审计工作建议,以此为依据实现对被审计单位内部管理工作的改善。
最后,从企业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后续阶段的角度上来说,在发出审计报告之后,要求内部审计工作人员针对相关的审计结果及审计建议展开跟踪检测,重点关注被审计单位是否在规定时间内对审计建议予以采纳,并落实了相关的审计要点等问题。
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程序实施分析
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实施与开展过程当中,包括财务报表、采购系统、销售系统、信息系统在内的相关要素均是内部审计的关注对象所在。特别是对于集团性、规模型企业而言,由于其在日常经营管理过程当中的涉猎范围比较广泛,还需要充分结合其所处行业领域以及项目的差异性特征,划分与之相对应的内部审计风险项目,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能够建立在行业差异性基础之上,体现其针对性特征。
在可供选择审计项目确定之后,需要对各个项目所对应的风险因素加以衡量。结合审计实务操作经验来看,我们无法通过对风险值评估工作经验的累积,构建一套理论意义上的指标工作体系。但,内部审计工作部门可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制定涵盖各类风险要素的集成汇总表,选择当中的部分事项作为企业的风险要素并加以评估。具体而言,企业所涵盖的风险因素包括以下多个方面:(1)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的胜任能力;(2)企业资产规模;(3)企业资产流动性;(4)企业所处行业市场竞争条件;(5)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复杂性特征;(6)企业面向供应商及顾客的影响;(7)企业管理层会计预测准确性;(8)审计日期及审计结果;(9)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电算化工作水平。
结合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对于企业而言,审计项目开展过程当中所面临的风险要素十分的多。因此,在风险评估过程当中,无法直接通过审计项目对风险控制措施加以实施,而应当采取对各类风险要素加以量化的方式,研究风险评估所需要关注的重点内容。对于企业所实施的项目而言,在将其视作总风险的背景下,则经济业务特征、经营管理水平、内部经营环境、外部经营环境,以上四个方面的内容就属于总风险下属的子风险,而子风险又可进一步划分为相关的具体风险要素。
在明确企业经营管理项目风险评价指标的相关要素基础之上,需要对各类要素进行量化处理。实际工作当中,应用较多的量化方法为:将风险程度按照其严重性划分为A、B、C、D、E共五个级别,与之相对应的风险分数分别为1、2、3、4、5。对于单个风险要素而言,其所取得的风险分数越高,则意味着风险严重程度越大。通常意义上可以将以往年度审计发现问题、专家意见、以及数据指标作为对风险要素评分所采取的数据支持。
进而,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实施过程当中,还需要将对风险评估矩阵的应用最为重点关注对象。通过对风险评估矩阵的应用,能够确定企业在当年度经营管理过程当中,需要予以优先审计的工作项目。在此基础之上,内部审计工作开展过程当中,要求相关工作人员严格参照项目总风险的大小水平,确定各个审计项目的实施先后顺序,并按照其优先顺序对审计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最终,以此为依据,制定针对性的年度审计工作计划。通常意义上来说,需要将风险要素评估水平较大的项目,为其配备充足的人力资源作为支持。
最后,内部审计工作实施过程当中,需要以企业所确定的本年度经营管理期间,风险导向下所却确定的内部审计要点的优先次序,由内部审计工作部门编制年度经审计工作计划文件,将企业项目执行过程中潜在的各类风险要素以文字说明与计划表配合的方式加以呈现。
三、结束语
在市场经济全面建设与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日益完善与扩大的背景之下,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参与主体,其所处的整个竞争环境呈现出了极为显著的激烈化、综合化发展趋势。在这样一种发展环境作用下,企业应当如何对既有的风险体系加以健全与完善,提高自身对风险的管理工作水平,将风险要素对企业的影响降至最低,此问题无疑备受企业各方管理人员的关注与重视。总而言之,本文针对有关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程序在构建与实施过程当中所涉及到的相关问题做出了简要分析与说明,希望能够引起各方人员的特别关注与重视。
参考文献:
[1]刘爱玲.关于通过规范审计程序进而提高审计质量的方法探索.价值工程.2010.29(21):8-8.
[2]郭莲.医院内部审计风险的诱发因素及其防范.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25(1):22-23.
[3]张瑞.简论内部管理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及其措施.价值工程.2011.30(2):128-129.
[4]王孝玲.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人民银行内部审计中的应用探析[J].西部金融,2010,(2):60-61.
程序导向模式 篇3
2010年, 教育部启动了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该计划旨在促进高校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本科人才。2014年多位教育部官员提出“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高校办学的首要使命和根本任务”。又进一步明确了地方本科、民办本科、新建本科及专升本等类型高校应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为目标。综合我院及国内同类院校的实际情况, 经过多次调研和讨论, 我院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到的定位为应用型, 人才培养模式为“厚基础, 重实践”。
广州商学院计算机系将“C语言程序设计”作为大一新生接触的第一门程序设计类课程, 以往为了巩固C语言的教学成果, 提高学生的程序开发能力, 在“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结束后下个学期进行“C语言课程设计”, 周期为一学期, 学期初老师下达课程设计要求, 学期中进行中期检查, 学期末提交实验成果。由于老师实时的督促、学生之间不能及时反馈, 到了学期末, 很多学生以临时抱佛脚和应付的态度仓促地完成实践内容, 根本无法提高自身项目设计及代码编写能力。针对以上问题, 我院取消了“C语言程序设计”, 为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了“程序设计实践”课程, 每周2课时, 共18周。此课程从教学模式、实践内容和考核方式等多方面促使学生能持续地、循序渐进进行项目开发及代码编写, 从而促进其提高实践应用能力, 并为将来学习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与设计、软件测试等专业课做好铺垫。
二、以应用为导向制定教学模式
1.采用实践为主, 讲授为辅的教学方式。学期初第1~3周, 利用4~6个课时通过一个小的项目来复习和巩固在“C语言程序设计”中所学的词法、语法、算法。
学期第3~6周, 再利用6~8个课时, 演示一个项目开发的完整过程。演示过程中将项目开发中的选题、需求、设计、编码和测试等各阶段的主要任务、所需的技能点和知识点详细说明。
学期第7~18周, 让学生自己完成实施一个独立的系统开发并组织演示答辩。在这个阶段, 教师主要起到督促和引导的作用, 每周学生需要提交阶段性的实验成果, 每次上课, 教师可以将演示较好实验成果及作品, 起到鼓励和参照的作用, 并讲解在实验成果中出现的普遍问题, 起到及时修正和提醒的作用。课堂剩余时间, 针对个别同学的问题, 单独辅导, 一对一的方式进行引导。
2.项目及任务细化教学法。“程序设计实践”课程采用实现项目的方式复习旧的知识点、讲解新的知识点, 通过讲解实践“万年历”项目复习回顾C的数据类型、运算符、键盘输入和屏幕输入、选择控制结构、循环控制结构、函数、数组等知识点, 接着通过讲解“小型员工工资管理系统”现实过程穿插讲授结构体、指针、文件等新的知识点。与常规逐一知识点讲解与练习不同, 项目教学法以讲解系统开发的方式, 将C语言各个知识点、技能点融合在系统, 从而提高学生知识和技能点的综合应用能力。
项目教学法的一个弊端就是一般根据项目的规模, 学生常常需要2~3周实现一个程序, 需要2~3个月实现一个项目。如果教师只需要学生提交最终成果, 很多学生就会在最后期限采取各种手段突击编写代码, 不利于知识点及技能点的掌握。任务细化教学法, 将一个项目分解成多个模块 (包括基本功能和进阶功能) , 学生每周都需要提交其实践成果, 在实践成果中必须注释每段代码的功能及编写时间, 保证学生在一个过程化、循序渐进的方式巩固C语言各项知识点和技能点的实践。
三、以应用为导向设置课程的实践内容
1.实践内容具备开放性和项目性。课程的实践内容仅规定项目的规模、难易度、项目的功能要点及需要使用的知识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进行选题和立项, 促使学生投入更多的热情和信心进行开发。教师也可以提供一组项目题目及其需求, 提供给无法立项的学生进行选择。
课程的实践内容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一个系统的选题、需求、设计、编码和测试等各阶段任务, 从而培养学生的项目设计与开发能力。
2.实践内容具有层次性和递进性。根据学生的开发能力具有层次性, 为了更好地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实践积极性, 实践内容具备层次性, 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完成系统的主要功能, 而基础较扎实的学生在完成系统主要功能前提下可以选择性额完成系统的进阶功能。实践内容不但包括C语言相关知识点, 还对数据的增、删、查、改, 实体性约束、参照性约束及完成性约束得以体现, 为以后数据库设计课程学习做好准备。实践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四、以应用为导向制定课程的考核模式
课程的考核采用阶段式过程化、综合性评价、演示答辩及项目重构等多种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注重编程、测试、文档撰写、表达展现, 项目重构的应用能力的考核。
1.阶段式过程化考核模式。学生每周需要提交实践成果, 包括阶段性的功能说明书、程序代码和可执行文件, 教师对每周的实践成果进行评分、评价, 并将评分情况上传课程资源网, 学生可以及时看到自己的成果的评分。连续3次或累计5次未按时提交实践成果的, 取消其考试资格。阶段式过程化考核方式促使学生能每周按时、按量、按质完成实践内容, 更好地掌握C语言各项技能点。
2.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及讲师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模式。学期末, 学生需要提交综合项目源代码、项目可执行文件、项目设计报告[其中包含项目需求、项目设计、项目测试 (白盒) 等内容]及自评报告。随机选择一位同学测试该学生程序为其撰写测试报告 (黑盒) 和互评报告。最后教师给出综合评分和评价。多种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更客观各全面考核了学生的实践成果, 学生也能初步掌握白盒及黑盒测试方式, 为以后软件测试课程学习做好铺垫。
3.项目演示答辩考核模式。每个同学演示其系统使用和亮点功能, 演示时间不超过5分钟, 并由老师进行答辩评分。通过演示答辩的方式培养学生表达和展现的能力。
4.项目重构式上机考核模式。机考采取开卷的形式, 学生可以携带自己的项目的源代码, 机考试题为某个项目的需求及功能说明, 试卷中的项目功能使用到的知识点和技能点与学生独立完成的综合项目中的类似, 只是考试项目需求及功能不一样。学生在120分钟内, 通过修改所携带的源代码来重构试卷上的项目, 从而训练学生快速重构项目的应用能力。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 企业会提供较成熟完善的系统或功能模块, 应届毕业生只需要维护系统或根据需求重构类似的系统。机考评分表如表2所示。
五、结语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是一项开创性、探索性的工作, 必须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 走特色化教育道路。作为计算机专业低年级第一门实践课程“程序设计实践”更需要在在课程设计、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上坚持以“应用”为宗旨, 培养学习实践能力。
摘要:针对计算机专业应用人才培养目标, 分析广州商学院以往C语言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实践内容和考核方式等多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改革方案, 实施于程序设计实践课程。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C语言
参考文献
[1]陈飞.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调整与改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4.
[2]张学林, 陈齐超.项目教学法在/C语言课程设计中的研究与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1, (8) :164-167.
程序导向模式 篇4
关键词:Java程序设计教学改革企业需求
一、 引言
Java是一门面对对象的语言,具有易入门、难学精的特点。面对计算机软件市场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力,如何确保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能在市场中站稳脚跟,符合企业和工作岗位的需求,就必须加强大学生学习期间的Java程序设计教学。但是传统教学方式和内容已经难以满足企业用人的需求,需要对教学进行创新和改革,以调动学生学习Java的兴趣与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编程思维和动手能力,从而提升Java教学质量,使学生更能适应企业的要求。
二、教学内容改革
目前软件市场最流行的Android系统是基于Java语言与环境进行开发的,可见Java技术是目前市场需求量最大的。由于Java往往是计算机专业高年级学习的课程,其教学质量和Java水平直接面对企业的考核,这就使得Java教学不仅仅是满足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以企业的需求为出发点,强化学生Java训练,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首先需要在教学内容方面下功夫:
(1) 面向对象编程
Java是一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其中涉及到思想与方法,如继承、抽象、封装等内容都是Java学习的重点与难点,需要长期的训练与培养,才能熟练掌握。
(2) 多线程
目前高级编程语言都支持多线程,老师可以结合操作系统进行讲解和训练,多重视和强调临界资源和并发问题,尽量提升学生实践和理论相联系的能力。
(3) 集合
所谓集合,实质就是存储空间能够动态变化的数组,是系统开发中最常用的。在对HashMap等知识讲解时,可以结合数据结构,以及Hash实现原理,加强学生数据结构的应用能力。
(4) I/O操作
I/O操作是输入/输出操作,由于Java中涉及到的输入/输出类较多,老师需要对Reader、Stream进行详细讲解,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较好的掌握。
三、 教学方式改革
(1)多媒体教学
由于语言学习课对于老师教学和学生理解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而且Java课程本身就比较枯燥,导致很多学生都不愿意学,也很难学会。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可以引入多媒体技术,不仅把Java课程中的案例用PPT展现,还可以在PPT上用动画将代码运动过程逐步显示出来,使学生充分理解代码运行过程的中间情况,使学生形成一个动态学习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代码和程序分析能力,从而提升教学质量,更好地满足企业招聘的要求。
(2) 课前和课终回顾
在Java程序设计课程学习中,课程开始前需要对上次课的内容进行回顾,并重点介绍本节课的知识点,使学生听课能抓住重点。每堂课最后几分钟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回顾,布置一定的作业,将当堂课案例代码及其分析PPT拷貝给学生,使学生能在课余时间进行研究和模仿。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代码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还能加强学生对代码的理解,从而为后期编写顺利的编写代码奠定基础。
(3) 现场编写程序
在对Java相关知识进行讲解时,如果老师将所有的代码放在PPT上,这样不能完全让学生体会在Java编程的过程,该过程中还包括了调试和跟踪等基本技术。因此在教学课堂上,老师应该根据该堂课的教学重点,现场编写两个左右的案例,并做到边写代码边解释,对必要的程序进行代码注释,培养学生编程的好习惯。同时老师还应该在一些易错的地方故意犯错,然后编译和运行,如果出现错误应该可学生进行交流,鼓励学生到讲台进行讲解并改错,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教学质量和Java编程能力的提升,使学生更好地满足企业用人的需求。
四、考核方式改革
考核是验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用于考查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效果。对于Java语言学习,除了需要对其进行笔试考核外,还应该提升其动手能力,强化机试考核力度。
(1)笔试
为了更好的满足企业需求,在对学生Java程序设计课程进行笔试考核时,应该注意考核的内容要源于生活和实际,没必要考太偏、太古怪的知识点,只需要强调常用的基本知识,如集合、多线程、抽象、继承等。当然在对这些知识进行考核时,需要结合更多具体程序片段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灵活性,增强学生阅读和分析代码的能力,有利于后期企业笔试面试。
(2) 机试
为提升学生编程能力,需要在机试中结合两种方式进行考核。一种是项目考察,以两人或者三人为小组,要求每组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给定项目,然后现场演示完成情况,包括代码的编写、知识点的运用、实现的功能等。在考核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使学生快速适应企业团队开发方式,减小磨合时间。第二种是在线判题,学生通过网络进行答题,并将程序提交到服务器,采用黑盒测试法进行判题。这种考核方式能高效、快速的分析学生的编程能力和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程序编写、调试的速度与能力,满足企业开发的需要。
五、 总结
Java程序设计课程学习应该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对教学进行不断改革,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考核方式的改革。在Java学习中,应该不断强化学生编程和调试程序的能力,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引入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Java语言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以适应企业用人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在教育改革的情况下,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行之有效的方案,提供更多的Java方面的就业机会,为社会输送更多优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宇虹儒.软件技术专业Java程序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J].华章,2012,09:293.
风险导向审计程序设计研究 篇5
一、审计程序设计的内涵
考虑审计的过程和目标, 美国会计学会将审计定义为“审计是指为了查明有关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的认定与所制定标准之间的一致程度而客观地收集和评估证据, 并将结果传达给利害关系人的系统过程”。在客观地收集和评估证据的过程中, 注册会计师必须考虑以下四个方面的决策: (1) 决定运用哪些审计程序类型来满足每个审计目标; (2) 对每项审计程序应选取多大的样本规模; (3) 样本应选取总体中的哪些项目; (4) 何时执行这些审计程序。
表1列示了为实现和存货余额有关的账面数量与实物库存是否一致的审计目标中, 审计程序设计涉及四项决策的运用。
二、审计程序设计与审计证据特征的关系
审计过程中, 注册会计师的主要职责是以最小的成本获取具有说服力的证据。所以, 审计程序的设计与审计证据的两个特征即适当性和充分性有着直接关系。
1. 审计证据的质量特征影响选用的审计程序和时间安排。
审计证据的适当性是对证据质量的一种度量, 是指证据在实现交易类别、账户余额及相关披露等审计目标时的相关性和可靠性。
(1) 审计证据相关性的影响。审计证据的相关性是指审计证据必须与审计目标相关。比如注册会计师要验证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已发货却没有向客户开票的情况 (完整性) , 这就决定注册会计师应当追查发货单样本至相应的销售发票, 以确定每张发货单是否均已开票。所以, 注册会计师选用的审计程序必须与实现的审计目标相关。
(2) 审计证据可靠性的影响。审计证据的可靠性是指证据可以信赖的程度。如果证据被认为是可靠的, 那么它就能很好地帮助注册会计师判断财务报表是否公允。注册会计师究竟采用哪些审计程序类型、何时实施这些程序, 要考虑证据可靠性的六个特征。
一是提供者的独立性。从被审计单位外部获取的证据比从其内部获取的证据可靠。因为外部凭证经由审计单位的客户出具, 又经被审计单位认可, 表明交易双方对凭证上记录的信息和条款达成一致意见。另外, 某些外部凭证编制过程非常谨慎, 通常由律师或其他有资格的专家进行复核, 因而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如土地使用权证、保险单、契约和合同等文件。所以, 注册会计师可实施函证等程序, 从银行、律师或顾客那里获取证据。
二是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时所获取的证据比其内部控制薄弱时所获取的证据更可靠。注册会计师应通过检查、询问、观察、重新执行等程序来测试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三是注册会计师的直接了解。注册会计师直接获取的证据比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证据更可靠。注册会计师应通过检查、观察、重新计算、重新执行等程序获取可靠的证据。
四是信息提供者的资格。即使信息来源是独立的, 但如果证据提供者不具备相应的资格, 那么证据也是不可靠的。注册会计师应从熟悉企业情况的人那里获取相应的信息, 比如与律师进行沟通、向银行进行函证等。
五是客观程度。客观证据比需要经过大量判断的主观证据可靠。比如注册会计师通过函证获取应收账款和银行存款的余额、对实物资产进行检查来获取客观证据。
六是及时性。证据的及时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证据所属时间;二是审计工作实施的时间。对资产负债表账户而言, 证据的获取越接近资产负债表日越可靠。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审计证据的适当性仅与选用的审计程序和时间安排有关。只有选用那些更具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审计程序, 才能提高审计证据的适当性。
2. 审计证据的数量特征影响样本规模和选取恰当的总体项目。
证据的充分性通过注册会计师选取的样本规模和所测试的单个项目来衡量。注册会计师在确定样本规模时要考虑错报的估计和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错报的可能性大, 选取的样本规模就大;反之, 样本规模就小。如果认为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有效, 选取的样本规模就小;反之, 应选取较大的样本规模。
除了样本规模, 所测试的单个项目也会影响证据的充分性。如果样本中包含了金额大的项目, 也包含了错报可能性高的项目和有代表性的项目, 所获取的证据通常被认为是充分的。如果样本中只包括金额大的项目, 除非这些项目构成了总体金额的大部分, 否则这样的样本就是不充分的。
所以, 扩大样本规模或选取不同的总体项目并不能提高审计证据的适当性, 但可以提高审计证据的充分性。下图列示了审计程序设计的四项决策与审计证据特征的关系:
三、审计程序类型的设计
1. 8种审计程序。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使用的审计程序可分为八大类。
(1) 检查记录或文件。检查记录或文件是指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或外部生成的, 以纸质、电子或其他介质形式存在的记录或文件进行审查。其目的是对财务报表所包含或应包含的信息进行验证。例如, 被审计单位通常对每一笔销售交易都保留一份顾客订单、一张发货单和一份销售发票副本。这些凭证对于注册会计师验证被审计单位记录的销售交易的正确性来说是有用的证据。
(2) 检查有形资产。检查有形资产是指注册会计师对资产实物进行审查。检查有形资产程序主要适用于存货和现金, 也适用于有价证券、应收票据和固定资产等。检查有形资产可为其存在性提供可靠的审计证据, 但不一定能够为权利义务或计价认定提供可靠的审计证据。
(3) 观察。观察是指注册会计师查看相关人员正在从事的活动或执行的程序。例如, 对客户执行的存货盘点或控制活动进行观察。观察提供的审计证据仅限于观察发生的时点, 并且在相关人员已知被观察时, 其所从事的活动或执行的程序可能与日常的做法不同, 从而会影响注册会计师对真实情况的了解。因此, 注册会计师有必要获取其他类型的佐证。
(4) 询问。询问是指注册会计师以书面或口头方式向被审计单位内部或外部的知情人员获取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 并对答复进行评价的过程。知情人员对询问的答复可能为注册会计师提供尚未获悉的信息或佐证, 也可能提供与已获悉信息存在重大差异的信息, 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询问结果考虑修改审计程序或实施追加的审计程序。询问本身不足以发现认定层次存在的重大错报, 也不足以测试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 注册会计师还应当实施其他审计程序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5) 函证。函证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获取影响财务报表或相关披露认定的项目的信息, 通过直接来自第三方的对有关信息和现存状况的声明, 获取和评价审计证据的过程。例如, 对应收账款余额或银行存款的函证。通过函证获取的证据可靠性较高, 因此函证是受到高度重视并经常被使用的一种重要程序。
(6) 重新计算。重新计算是指注册会计师以人工方式或使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 对记录或文件中的数据计算的准确性进行核对。重新计算通常包括计算销售发票和存货的总金额、加总日记账和明细账、检查折旧费用和预付费用的计算、检查应纳税额的计算等。
(7) 重新执行。重新执行是指注册会计师以人工方式或使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 重新独立执行作为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组成部分的程序或控制。例如, 注册会计师利用被审计单位的银行存款日记账和银行对账单, 重新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并与被审计单位编制的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进行比较。
(8) 分析程序。分析程序是指注册会计师通过研究不同财务数据之间以及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 对财务信息作出评价。分析程序还包括调查识别出的、与其他相关信息不一致或与预期数据严重偏离的波动和关系。
2. 审计程序的成本分析。
各类审计程序的成本由高至低排列如下:
(1) 检查有形资产和函证的成本。检查有形资产的成本高, 是因为在被审计单位盘点资产时, 注册会计师需要在现场进行观察, 并对已盘点资产进行适当的检查。比如对存货的检查, 由于存货种类繁多, 存放地点往往分散, 可能需要多位审计人员参与。函证成本高, 是因为注册会计师在函证的编制、寄送、回函的收取以及对未收到回函和例外事件的随后处理中, 必须实施额外的程序比如替代程序等。
(2) 文件检查、分析程序、重新执行的成本。如果被审计单位的员工为注册会计师准备并组织好凭证, 使其方便使用, 那么文件检查的成本就比较低。如果注册会计师需亲自查找凭证, 则文件检查成本会比较高。如果文件 (比如合同、租赁协议、董事会会议记录等) 上的信息比较复杂, 通常需要注册会计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阅读和评价, 成本也比较高。分析程序通常比函证花费的成本要低, 但分析程序的实施需要注册会计师决定采取哪些分析程序, 并进行计算和评价结果, 这样的工作通常也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重新执行的审计成本取决于测试程序的性质, 比如比较发票的单价与价格清单上的单价成本就较低, 而重新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成本就较高。
(3) 观察、询问、重新计算的成本。观察的成本较低, 但观察通常与其他审计程序同步执行。询问是被广泛采用的一种程序, 通常成本较低, 但有些询问的成本可能较高, 比如获取整个审计过程中双方讨论内容的书面声明。重新计算的成本通常也较低, 因为其只涉及简单的计算, 而且通常这些计算都是由计算机软件执行。
但是注册会计师需要注意, 成本永远不可能成为省去一项必要程序的理由。
3. 审计程序类型的选择。
以上八种审计程序类型可以单独或组合起来用于风险评估程序、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表2概括列示了审计程序的目的与审计程序种类的关系。
从表2中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1) 风险评估程序可以选择的审计程序的类型包括询问、分析程序、观察和检查。注册会计师通过询问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内部其他相关人员, 获取被审计单位的竞争对手、主要客户和供应商、财务报表编制环境、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等重要信息;将分析程序用作风险评估程序, 可以帮助注册会计师发现财务报表中的异常变化, 或者预期发生而未发生的变化, 识别存在潜在错报风险的领域;分析程序还可以帮助注册会计师发现财务状况或盈利能力发生变化的信息和征兆, 识别表明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问题的事项。将分析程序用作风险评估程序是强制性要求;通过观察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 检查文件、记录和内部控制手册, 可以印证对管理层和其他人员的询问结果, 并可提供有关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信息。
(2) 控制测试可以选择的审计程序类型包括询问、观察、检查和重新执行。注册会计师通过向被审计单位适当的员工询问, 可以获取与内部控制运行情况有关的信息;通过观察可以测试不留下书面记录的控制 (如职责分离) , 比如观察财务章、印鉴章、公章是否分开保管;检查通常适用于对运行情况留有书面证据的控制进行的测试, 比如检查销售单后是否附有顾客的订单;当询问、观察和检查程序结合在一起仍无法获得充分的证据时, 才考虑通过重新执行来证实控制是否有效运行。
(3) 实质性测试中可以运用的审计程序比其他任何一种测试都要多。实质性测试的主要目的在于直接识别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存在、准确性、计价等认定是否存在错报, 实质性测试包括对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细节测试以及实质性分析程序。一般来讲, 分析程序不能为发现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提供直接证据, 所以不能单独运用, 要结合细节测试程序应运。
此外, 从表2中还可以看出, 只有细节测试运用检查有形资产、函证和重新计算;文件检查可用于除分析程序以外的各种测试;每种测试都可运用询问程序等。
四、样本规模的设计
由于风险评估程序实施的范围较为广泛, 一般不涉及样本规模的确定。而对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而言, 一旦选取了一项审计程序, 就必须作出应测试多少个项目的决策。样本规模可以是所测试总体中的一个项目到所有项目不等。假定应收账款明细账有500家客户, 注册会计师可以对其中300家进行函证。同一审计程序所需样本规模因具体审计对象而异, 一般取决于确定的重要性水平、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及计划获取的保证程度等因素。
1. 控制测试中样本规模的确定。
在整个拟信赖的期间控制执行的频率越高, 样本规模越大;拟信赖期间越长, 样本规模越大;对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和可靠性要求越高, 样本规模越大;当针对其他控制获取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较高时, 样本规模可适当缩小;风险评估时对控制运行有效性的拟信赖程度越高, 需要实施控制测试的样本规模越大;控制的预期偏差率越高, 需要实施控制测试的样本规模越大。
2. 实质性程序样本规模的确定。
当评估的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越高, 样本规模就越大;如果对控制测试结果不满意, 应当考虑扩大样本规模。
五、选取项目的设计
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样本规模后, 就必须确定应该测试总体中的哪些项目, 目的是帮助注册会计师确定实施审计程序的范围。可以使用的方法包括选取全部项目、选取特定项目和审计抽样。选取全部项目测试是指对总体中的全部项目进行检查;选取特定项目测试是指对总体中的特定项目进行针对性的测试;审计抽样是指注册会计师对某类交易或账户余额中低于百分之百的项目实施审计程序, 使所有抽样单元都有被选取的机会。注册会计师应根据与所测试认定有关的重大错报风险和对审计效率的要求, 单独或综合使用这些方法, 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实现审计程序的目标。
1. 对全部项目进行检查, 通常更适用于细节测试, 而不适合控制测试。
实施细节测试时, 在某些情况下, 基于重要性水平或风险的考虑, 注册会计师可能认为需要测试总体中的全部项目。当存在下列情形之一时, 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选取全部项目进行测试: (1) 总体由少量的大额项目构成。 (2) 存在特别风险且其他方法未提供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存在特别风险的项目主要包括:管理层高度参与的或错报可能性较大的交易事项或账户余额;非常规的交易事项或账户余额 (特别是与关联方有关的交易或余额) ;长期不变的账户余额;可疑的或非正常的项目, 明显不规范的项目;以前发生过错误的项目;期末人为调整的项目。 (3) 由于信息系统自动执行的计算或其他程序具有重复性, 对全部项目进行检查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如注册会计师可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选取全部项目进行测试。
2. 根据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选取特定项目进行测试。
注册会计师可以从总体样本中选取特定项目进行测试。选取的特定项目可能包括: (1) 大额或关键项目; (2) 超过某一金额的全部项目; (3) 被用于获取某些信息的项目; (4) 被用于测试控制活动的项目。选取特定项目时, 注册会计师只对审计对象总体中的部分项目进行测试。注册会计师通常按照覆盖率或风险因素选取测试项目, 或将这两种方法结合使用。选取特定项目实施检查, 通常是获取审计证据的有效手段, 但并不构成审计抽样。对按照这种方法所选取的项目实施审计程序的结果, 不能推断至整个总体。
3. 审计抽样可以使注册会计师获取和评价与被选取项目的某些特征有关的审计证据, 以形成或帮助形成对抽取样本的总体结论。
当对总体缺乏了解时, 可以采用审计抽样, 但是审计抽样并非适用于所有审计程序。风险评估程序通常不涉及审计抽样, 其原因有:一方面, 注册会计师实施风险评估程序的目的是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而不需要对总体取得结论性证据;另一方面, 风险评估程序实施的范围较为广泛, 获取的信息具有较强的主观色彩, 因此通常不涉及使用审计抽样。当控制的运行留下轨迹时, 注册会计师可以考虑使用审计抽样实施控制测试;对于未留下运行轨迹的控制, 注册会计师通常实施询问、观察等审计程序, 以获取有关控制运行有效性的审计证据, 此时不涉及审计抽样。实质性程序包括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细节测试, 以及实质性分析程序。在实施细节测试时, 注册会计师可以使用审计抽样获取审计证据, 以验证有关财务报表金额的一项或多项认定 (如应收账款的存在性) , 或对某些金额作出独立估计 (如陈旧存货的价值) 。在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时, 注册会计师不宜使用审计抽样。
六、时间安排的设计
审计程序的时间安排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指注册会计师何时实施审计程序;二是审计证据适用的期间或时点。财务报表审计通常覆盖一定的期间, 例如一年, 而审计通常在期末后的一段时间完成。因此, 理论上注册会计师可以在会计期间至期末结束后的较长一段时间内的任意时间点执行审计程序。但事实上, 审计时间安排决策首先受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完成时间要求的影响, 比如上市公司通常要求在年度结束后的1~4个月内完成审计工作, 因为我国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在年度结束后的1~4个月提交已审计财务报表。另外, 执行审计程序的时间还需考虑被审计单位的控制环境、错报风险的性质、审计证据的有效性、何时能得到相关信息及审计人员的充足性等因素。
1. 风险评估程序的时间安排。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的所有阶段都要实施风险评估程序, 将识别出的风险与认定层次可能发生的错报的领域相联系。对评估出的两个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合理运用职业判断分别确定总体应对措施和设计、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 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所以, 风险评估程序是一个连续和动态收集、更新与分析信息的过程, 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的始终。
2. 控制测试的时间安排。
控制测试的时间取决于控制测试的目的。如果仅需要测试控制在特定时点的运行有效性, 比如对被审计单位期末存货盘点进行控制测试, 仅需获取该时点的证据;如果需要获取控制在某一期间运行的审计证据, 仅获取与时点相关的证据是不充分的, 还应当辅之以其他控制测试, 比如测试被审计单位对控制的监督等。而具体执行控制测试的时间, 注册会计师通常会安排在中期实施。期中实施控制测试具有更积极的作用, 有助于注册会计师更早地发现问题, 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同时, 注册会计师要将控制在期中运行有效性的审计证据合理延伸至期末。这里有两种选择:一是获取控制在剩余期间变化情况的审计证据;二是针对剩余期间获取补充的审计证据。
3. 实质性测试的时间安排。
由于实质性测试的目的在于更直接地发现重大错报, 如果在中期实施实质性测试, 一方面消耗了审计资源, 另一方面期中获取的证据不能直接作为期末财务报表认定的审计证据。因而, 通常安排在期末或接近期末实施更具有积极作用。如果在中期实施了实质性程序, 也需要将中期得出的结论合理延伸至期末。这里有两种选择:一是针对剩余期间实施进一步的实质性程序;二是将实质性程序和控制测试结合使用。此外, 以前审计中实施实质性程序获取的证据, 通常对本期只有很弱的证据效力或没有证据效力。
综上所述, 审计程序设计应围绕风险评估、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的目的确定审计程序、样本规模、选取哪些项目及何时执行这些程序, 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为发表审计意见提供基础。而优化审计程序设计也应以提高审计效率来保证审计质量为前提。
摘要:本文分析了审计程序设计涉及的四项决策及影响因素, 认为审计程序设计应围绕风险评估、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的目的来确定审计程序、样本规模、选取项目及何时执行这些程序, 从而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审计程序,样本规模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10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审计.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0
风险导向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程序 篇6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导向,评价程序
国际上近些年来安然、世通等财务舞弊和会计造假案件的发生, 严重冲击了资本市场的正常秩序。研究结果表明, 内部控制存在缺陷是导致企业经营失败重要原因。如何构建一个合规、有效和适宜的内部控制体系, 理论界、监管当局和企业都更多地将目光投向了内部控制的建设、执行和监督, 而冷落了另一个基础性的环节——内部控制的“评价”。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是对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实施和运行结果展开的调查、测试、分析和评估等系统性活动。企业应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并使之有效运行, 通过对风险管理适当性和有效性的审查评价, 来改善组织风险管理机制及运行, 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一、建立风险导向意识
当今, 在全球化、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的时代背景下, 经济社会中不确定性因素也越来越多, 因此企业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 影响了企业目标的实现。面对这样的环境, 要让企业增强应对风险的能力, 将风险的影响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就必须强调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在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中, 风险导向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评价组成员应加强对企业内外环境的了解。评价组成员应当实施程序, 更广和更深地了解企业内外环境的各个方面, 因为环境的变化往往会产生内控失效的风险。
2、评价组成员在内控评价程序的所有阶段都要实施风险评估程序。评价组成员应将识别的风险和内控可能失效的环节相联系, 实施更为严格的风险评估程序。
3、评价组成员将识别和评估的风险与实施的评估程序挂钩。评价组成员应将评估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与识别、评估的风险相联系。
三、设计及实施企业内部评价程序
对企业内控状况的评价应该被纳入到企业的监管或常规稽核中来, 因此, 有必要将规范化的内控评价的程序纳入正常的稽核检查程序。
(一) 评价准备
在评价准备阶段, 首先是要组成评价组。其次是评价组通过公开途径收集、了解被评价对象的所有信息。然后是制订评价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应明确本次评价的目的、范围、准则、时间安排和相应的资源配置。在实施方案中, 评价组需要做好明确以下问题:被评价机构是否存在内控不足, 存在的内控缺失对企业的经营目标影响程度如何。
(二) 评价实施
在评价实施阶段, 可以按照如下程序进行评价工作。
1、实施风险评估程序: (1) 评估小组主要针对被评估单位管理层所关注的主要问题, 被评估单位最近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以及如所有权结构、组织结构和内部控制的变化等方面展开了解。 (2) 内控检查评价人员须对内部控制的研究结果加以详细描述。对于在稽核调查过程阶段积累的材料, 应采用“文字叙述法”、“调查表法”和“流程图法”将其记录下来。检查程序要求从各种业务或文件凭证中选取少许样本, 从其处理起点巡视至终点。 (3) 在完成描述内部控制步骤以后, 内控检查评价人员根据掌握的情况, 加上以往的经验进行评价风险的评估。符合性测试在内控评价中极为重要。内控检查评价人员应根据不同企业经营活动特点以及不同业务环节, 采用抽查方法进行测试。
(三) 根据测试结果, 进行内控评价
在测试了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之后, 对其做出评价, 即评价内部控制状况, 确定在内部控制薄弱的领域展开评价程序。包括下列步骤与内容: (1) 确定评价风险程度。内控检查评价人员判断评价风险是否超出或低于预定的可接受水平, 从而决定能否依赖被评价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 (2) 分析内部控制薄弱环节及其影响, 对符合性测试发现的问题加以综合分析, 确定主要缺点与薄弱环节以及它们对内部控制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和后果, 据以决定实质性测试中必须重点核查的项目和内容。
(四) 评价反馈
评价组根据评价实施情况, 撰写评价报告。在评价报告中, 评价人员除了对被评价单位的内部控制状况以及等级水平做一总体描述之外, 还应重点分析以下方面; (1) 研究测试内部控制制度及分析控制风险的过程中, 评价人员发现的一些控制薄弱环节或缺陷和趋势, 提请企业管理当局注意和采取必要措施予以纠正和改进。 (2) 在识别和评估被评价机构的总体内控状况的基础上, 制定有针对性和操作性措施的提升内部控制水平方案.可以采取措施主要有:监测性措施、诊断性措施、预防性措施和化解性措施。
四、应对风险的两个主要环节
两个环节都处于评价实施阶段。第一个环节是面对应评估出的重大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 包括总体应对措施和更为严格的进一步评价程序。这时评估小组应采取更强调评价程序不可预见性、重视调整评价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等总体应对措施。第二个关节在内控评价时根据评价程序发现在风险评估时未评估出的重大风险, 而回到评价准备阶段的最后一步, 作出评价方案的整体修改。此时评估的重大风险由于在风险评估程序中尚未发现, 而在实质性程序中体现出的, 其性质更为严重。评估小组应根据评估出的风险, 重新调整评价方案, 并且与被评估单位治理层沟通, 以确认外部风险对企业经营目标的影响程度, 和内部管理层舞弊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GreggR.Maynard:EmbracingRisk, TheInternalAuditor, v56no1p24-8F'1999
[2]、LucAerts:Aframeworkformanagingoperationalrisk, TheInternalAuditor, August2001
[3]、曹志广、吴伟:内控体系:控制风险就是创造价值, 中国证券报, 2002年4月18日
[4]、郭群、吴惠吟:风险导向内部控制评价模式研究, 广东商学院学报, 2002年第2期
[5]、汪朝阳:运用系统方法建立内控体系, 经济论坛, 2003年4期
程序导向模式 篇7
尽管目前对重要性原则的表述不尽相同,但其认识基本一致,即如果信息的错报或漏报影响到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那么该信息就是重要的。国际审计准则委员会(IASC)认为如果信息的错报或漏报会影响使用者根据财务报表采取的经济决策,信息就具有重要性;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公布的国际审计准则第25号指出,重要性涉及的财务资料误报的数量或性质不论是个别的还是合计的,作为这种误报的结果将会对人们依据这些资料做出尽可能合理的判断或决策产生影响。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重要性,将重要性定义为重要性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做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在理解重要性的具体内涵时,必须认识到由于审计方法或审计成本的限制,财务报表审计只能起到合理保证的作用,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必须站在财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上,考虑在具体的审计环境下,财务报表的某项错报是否足以改变或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的相关决策,所以运用重要性的关键是确定多少金额及以上的错报会影响到信息需求者的决策。在我国的审计实务中,结合重要性标准的具体含义做进一步延伸界定为重要性水平,这也是审计实务工作者对重要性的习惯性表述,而这种做法与重要性的含义逻辑上一致。因为重要性标准是如果一项错报对财务报表使用者相关决策影响程度大,在临界点之上的错报是重要的。反之该项错报不重要。所以超过重要性水平的错报,重要性程度较高,审计人员必须调整和设计审计程序,将超过重要性水平的错报查出来,为报表使用者提供真实的财务报表。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实务模式下,注册会计师确定两个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就某一特定的被审计单位而言,出具真实公允的财务报表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的责任,而报表中的错报漏报到多大程度会影响到报表使用者的判断决策是客观存在的,这个尺度只有管理当局最清楚。但这个客观的重要性水平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标准,对注册会计师而言具有不可确知性,只能利用对被审计单位的理解和职业判断进行评估。且目前也没有尺度去评价CPA所估计的重要性水平是接近还是偏离客观重要性水平,所以伴随CPA这种职业判断的审计风险接踵而来,不仅如此,不同的报表使用者容许报表中存在的错报或漏报严重程度不尽相同,但在实践中,注册会计师用统一的量化的重要性判断标准来指导审计实务,将承担一定的审计风险,实践中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和注册会计师承担审计风险存在必然联系。
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中存在重大错报,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由于财务报表审计业务是一种保证程度较高的鉴证业务,CPA应当确定一个合理、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CPA考虑到审计成本、会计师事务所对待风险的态度及审计失败承受能力的大小确定的可接受审计风险水平应足够低。审计实务中,将审计风险分为两个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前者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可能性,与被审计单位本身所面临的环境相关,财务报表本身并不能反映诸如战略风险、经营风险等因素,所以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水平的评估必须利用系统观方法把被审计单位所面临的宏观因素融入到财务报表整体层次中,如了解被审计单位行业状况、法律环境、监管环境,分析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生存能力、管理能力等因素,然后将整体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与认定层次可能发生的错报联系起来。针对具体认定层次风险严重性和可能性,确定进一步的审计程序,CPA通过实施具体的审计程序,收集到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来控制检查风险水平,所以从审计人员角度看,确定各个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但能否查出各个认定层次的错报漏报是否超过重要性水平这本质上属于审计检查风险。对重大错报风险水平进行恰当评估基础上,只有将审计检查风险降到可接受范围之内,才能达到审计后的报表容许的错报或漏报在重要性水平之下,审计风险在可承受范围之内。
二、审计程序的界定
审计计划阶段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最终都是在为注册会计师实施审计程序范围的大小服务。而随着审计程序实施范围的不断加深及对被审计单位具体情况的不断了解,注册会计师不断修正审计计划阶段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和审计风险水平。所以审计程序范围与计划阶段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审计风险水平具有相对应的关系。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程序按实施的目的分为风险评估、控制测试、实质性测试。风险评估程序是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进行恰当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为起点和导向,获得包括对企业外部、内部环境的风险的初步了解和识别,并根据初步评估结果,计划和实施控制测试程序,然后根据风险评估程序和控制测试的结果,计划和实施实质性测试程序。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新理念是增强风险评估的新导向和进一步审计程序的针对性。如果初步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水平较高,则CPA应实施更多实质性测试而相应减少控制测试的范围,把从宏观着眼识别和评估出的重大错报风险与微观的某类交易、账户余额及列报认定相联系,通过实施具体的细节测试和分析性测试,将认定层次的错报或漏报查出,控制检查风险水平,通过将组成财务报表三个认定层次的超过重要性水平的错报或漏报查出,才能合理保证财务报表整体不存在重大错报,审计风险也能降低到可接受范围之内。
三、重要性水平、审计风险与审计程序的关系
在既定的、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一定的前提下,初步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与检查风险水平成反向关系。检查风险是指CPA未能发现某一认定存在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可能性小,即该错报在重要性水平之下,这样注册会计师承担的检查风险水平会很低。如果注册会计师发现某项认定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认定发生超过重要性水平的错报的可能性大,CPA需要实施的审计范围就越大,实施的审计程序类型就要更多一些。当重大错报风险水平偏低,CPA估计的重要性水平可以偏高,虽然重要性水平判断风险增加,但由于重大错报风险水平降低,也可抵消重要性水平估计偏高所带来的审计判断风险,从而使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水平。融合前者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成反向关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界定评定重要性水平、重大错报风险水平和检查风险水平之间的关系如图1:
风险评估程序和控制测试结果表明,如果计划阶段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偏高,CPA实际面临的审计风险水平超过了可接受检查风险水平,根据初步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设计的审计程序将不再适用,如果可能,可以一方面通过扩大控制测试范围或实施追加的控制测试,另一方面修改计划实施的实质性测试的时间、范围和降低检查风险。计划阶段确定的重要性水平越高,则报表中容忍的错报数额越大,CPA承担的审计风险越小,反之越高。所以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水平成反向关系。但CPA确定的重要性水平一定要客观,且不可人为降低审计风险水平而提高重要性水平金额。这样反而加大了CPA承担的审计风险水平。CPA在审计开始时,确定两个层次的重要性水平。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所实施的风险评估程序,初步评出重大错报风险水平不同情况下,可能会修正初始确定的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进而分配到各个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也会不同。针对各个认定层次所实施的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范围会受到影响,注册会计师收集到的审计证据也会多寡不均。这样注册会计师承受的检查风险水平会不同,当重大错报风险水平评估较高时,CPA所承担各个认定层次的检查风险水平必须降下来。两者成反向关系基础上才能保证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最低。
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为重心,确定或修正计划阶段所估计的重要性水平的客观性,通过实施两个层次的审计程序,在无法改变重大错报风险水平的前提下,改变认定层次的检查风险水平从而将认定层次所包含的错报或漏报降低在重要性水平之下,整个财务报表层次的错报或漏报在整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之下。能合理评估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成为评价会计师事务所及CPA专业胜任能力和考验审计质量的关键尺度与决定性因素。以CPA动态分析重大错报为依据调整重要性水平,要求CPA根据重大错报风险的实际变化通过调节检查风险水平来修正审计程序性质、时间和范围,从而把审计风险降低到可接受范围之内,审计任务就能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程庆:《论现代审计中一个重要概念——重要性》,《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年第5期。[1]程庆:《论现代审计中一个重要概念——重要性》,《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年第5期。
[2]张楚荣:《重要性理论在审计理论体系中的作用》,《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第12期。[2]张楚荣:《重要性理论在审计理论体系中的作用》,《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第12期。
程序导向模式 篇8
多年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 从学生在理论课堂、实验课及作业的完成情况来看, 还存在诸多问题, 具体表现在:a.理论与实践脱节, 许多学生认为课程涉及语法知识多且枯涩难懂, 即便是理解了的理论知识, 一到写程序就全部抛到脑后。b.程序调试依赖教师, 实验课上, 对于写好的代码, 一旦进行调试遇到语法错误或逻辑错误后, 往往手足无措, 要么等着老师来解决, 要么就是不了了之。在这些问题中, 有很多可能是反复多次遇到的同一错误。
上述问题, 归根结底, 在于学生初次接触程序设计课程, 还不具备编程思想及课程学习方法, 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使得学生无法较好的掌握语法知识, 而这有限制了其独立编程的能力。针对这些问题, 论文就实践导向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
1 实践导向的教学方法
1.1结合语法知识设计相应程序段以辅助理论知识点的理解。初次接触程序设计课程, 学生在思维方式上还难以将对应知识点的语法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起来, 造成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相脱节的情况, 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帮助学生将两者结合起来。
例如:数据类型决定可以参加的运算, 那么在介绍除法运算, 实数相除为双精度数, 两个整数相除为整数时, 就可以演示输出表达式“5.0/3”和“5/3”的不同结果。进一步的, 可以结合实例讲解该知识点, 如:求三角形面积和摄氏华氏温度转换公式中, 如果用整型不会有语法错误, 但是运行程序会得到错误结果的原因所在, 从而找到纠正错误的方法。
所以, 结合语法知识, 设计相应的程序加以演示和讲解, 让学生更为具体、直观的感受, 有助于理解理论知识。进一步的, 也能加强学生的程序调试能力。
1.2围绕同一案例不断求精的解决过程展开新知识点的应用。目前, 程序设计教材基本都重视算法的介绍, 但是, 往往在案例的选取上针对各个知识点是孤立的, 这也是学生在程序设计时往往感到无从下手的原因所在。实践导向的教学方法, 应该围绕同一案例或相关案例, 不断求精的解决过程展开新知识点的应用。
例 (如图1) :编程实现字母大小写转换问题, 在介绍数据类型时, 仅需对特定大写字母转换成小写字母便可;介绍了输入输出后, 就可以进一步要求对输入的任意大写字母能够转换;等介绍了条件结构后, 可以要求对用户输入进行检测;而等介绍了循环结构后, 进一步可以允许用户在输入不正确时可以多次输入;再等介绍了函数后, 可以近一步修改该程序, 用自定义的函数来完成此功能。
诸如此类, 针对不同的知识点, 可以对同一案例进行不断求精, 从而既解决了学生程序设计无从下手的难题, 也巩固了知识点的联合应用。
1.3主动制造程序设计错误并汇总常见错误分析。由于学生在程序调试的过程中, 一旦遇到错误第一反应就是找老师, 而不是自己去尝试改错。在这当中, 有些错误是反复强调, 而学生自身也是多次重复遇到的同类错误。
例如:对于“变量必须先定义, 后使用”, 不应该仅仅停留于字面的理解, 在实践中, 一开始可以有意识的制造错误, 对一个未经定义的变量直接赋值, 看看会有什么提示错误?对此类提示错误信息适时的加以汇总, 这样以后遇到相关错误提示的时候, 就能快速的找到问题所在。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经常的主动制造一些程序设计错误。而实验过程中, 由学生自己试着调试程序。对于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找到相应知识点, 自行分析自己的代码, 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最后, 常见错误分析由教师总结与学生自行汇总并举进行。反复这一过程, 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调试代码的能力。
2 实践导向教学方法相关资料的准备
2.1知识点归类。实践导向的教学, 需要对理论知识做归类整理, 以便快速的掌握使用方法, 避免混淆出错。以字符数组输入、输出为例, 因方法多、理论抽象, 可以按表1做梳理。
2.2案例设计。实践导向教学方法的开展, 需要设计同一或相关案例, 对其围绕着各个知识点, 进行逐步求精便可, 降低学生从零开始写程序的难度 (如图1) 。
2.3常见错误的分析汇总。围绕各章节、各知识点, 对常见错误进行分析汇总。常见错误问题的分析汇总, 可以帮助学生避免重复犯同类错误;即便遇到错误问题, 也可以较快的通过常见错误分析的查阅, 独立解决问题。
3 结论
实践导向的课程教学方法是相对于培养学生的编程素养, 提高应用程序设计语言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求解能力这一教学目标而言的。
通过实践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 面向实际应用问题, 不拘泥于语言的语法细节, 紧紧围绕结构化、模块化程序设计思想和方法, 从简单到复杂, 逐步展开语法知识点的讲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以致用, 培养兴趣,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编程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
参考文献
[1]吴燕凤.C语言教学的现状与改革探析[J].大众科技, 2012, 14 (7) :216-217.
[2]刘涛, 严轶群.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 (学术交流) , 2006 (36) :224-226.
[3]程一飞, 程玉胜.《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探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17 (4) :114-117.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初探 篇9
关键词: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德育课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7-0154-02一、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内涵
所谓“行动导向” ,是指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动产品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和谐统一。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改革方向,它不是单一的一种教学方法,而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指导思想,由一系列具体的教学方法所组成。此模式的主要内容为:小组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探究法、角色扮演法、引导文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头脑风暴法等。
二、行动导向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
(一)教学形式
传统教学方法是“粉笔+课本”,以知识为本,以教师为中心,是一种教师讲授、学生静听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师生之间是单向型互动。行动导向教学法则以能力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作为学习的行动主体,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
(二)学习内容
传统教学方法以传递间接经验为主,教师向学生灌输教学所要求的书本知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分开进行的;行动导向教学法则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并举,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和应用学习新概念、原理知识和技能,在验证间接经验的同时,某种程度上能更多的获得直接经验。
(三)教师作用
传统教学方法教师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是教学过程的主要承担着;行动导向法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的引导者、学习辅导者和主持人。教师设计教学流程,下达教学任务,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形成作品、展示作品,教师进行点评。
(四)教学目标
传统教学方法注重认知目标的实现;行动导向教学法则兼顾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行为目标的共同实现,行动导向教学中采用的诸多教学方法,都要求学生组成团队完成任务,这就使学生不得不学习、锻炼与人沟通、交往、协调的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能力素质。
(五)教学评价
传统教学方法以书面考试、学科标准为评价的指标,对学生的评价是“一次考试定终身”,评价过分偏向终结性评价;行动导向教学法采用多手段、多形式的师生互动评价。
三、基于行动导向法的德育课教学实践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按照实际情况灵活实施多种教学方法,有效完成课堂教学。
(一)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通过行动来处理问题,在扮演中让学习者认识自己所处的角色类型即角色定位,然后进入角色,体验未来职业岗位特点和内涵。笔者在讲授《恪守职业道德》时,采用“角色扮演”的授课方式,结合专业特点让学生自主地扮演不同角色,如地铁站务员、汽车维修人员、车站售票员等服务行业的人员,从中感受各行各业人员的社会意义。例如,让学生甲扮演汽车维修人员,学生已扮演一位投诉的顾客,设置两种不同的情境:第一种,乙气冲冲地找到甲,将甲大骂一顿,责骂他维修水平低,没能彻底维修好汽车出现的故障,在汽车驾驶中出现类似的问题,甲以同样的方式回击乙,最后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更加严重。第二种,甲很耐心地倾听了乙的投诉意见,并且很耐心地给乙解决了故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对不同角色的扮演体会到汽车维修人员和顾客的特点。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选用具体的、真实的、典型的案例,引导学生对这些困难、选择或行为进行分析、讨论、评价,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笔者在上“恪守道德规范,加强道德修养”一课时,以一篇“热心高中生扶摔倒老人反被诬陷幸好有目击者证清白”的新闻报道为例子进行讨论,通过高中生与老人表现出来的善于恶的强烈对比,说明道德的内涵和特点,并进一步剖析社会上出现“扶不扶”现象背后的道德原因,呼吁学生加强道德意识,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教学教法·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初探(三)模拟式教学法
模拟式教学是通过模拟学习、生活、工作中的某些场景,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体验,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提高。笔者在讲授求职礼仪时,根据专业的特点设定一个面试场景,由学生抽签决定扮演的角色——考官、求职者、观察者。事先让求职者收集招聘过程中应注意的礼仪,考官收集一般面试过程中会涉及的问题。在面试过程中让求职者展示从进门到落座、与考官交谈、离开的礼仪,以及面试现场的反应、表达、沟通等能力,在面试结束后,由观察者根据记录进行点评,再由老师进行评价。
(四)任务驱动教学
“任务驱动“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任务”来统领整个教学过程,调动学生探索、研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思想和教学方法。笔者在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讲授变化发展内容时,给学生提供8个与学校汽修专业开展校企合作的公司名称,让学生以抽签的方式决定收集信息的任务。他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海报的制作,内容是反映某一汽车公司的发展历程。通过该任务,学生不仅掌握到一切事物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知识点,更让他们对与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四、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德育课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综合素质制约“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施
这种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教师必须具有综合的知识结构,较强的实践能力和面料突发状况的随机应变能力。同时,德育教师往往缺乏对职业行业的了解,在设计情景时若想对接学生在就业中会面临的真实环境,会有点力不从心,目前,德育课教师在教学中与职业行业的结合度还稍显不足。
(二)学生的综合素质影响“行动导向”的教学效果
中职学生的素质普遍偏差,不仅缺乏社会知识,行为自控能力和学习能力比较差,要让他们主动地学习,或与团队协作完成任务,学生一开始会感到无所适从,教师试试起来也感到吃力。
(三)教学资源不足制约了“行动导向”的有效实施
行动导向教学往往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教学,小组人数若超过8人,就难以保证教学效果,但目前教学班级的人数都在50人左右,这样就要求学校要加大教学配套硬软件资源的投入,增加教学成本。
五、应对策略
(一)提高德育教师综合素质
学校应加强教师对行动导向教学内涵的理解,鼓励并支持教师参加关于教学设计方面的学习和培训。德育课教师应加强人文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掌握具有时代气息的新知识、新信息。同时,若要在课程中要体现“以就业为指导”,必须注意加强与就业指导老师等其他熟悉行业背景人士的沟通交流,学校可安排德育教师到与学校开展合作的企业中走访、调研,收集有用的信息并运用到教学中。
(二)改变教学评价方式,使德育课程考核方式多元化
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行动导向教学在考核方法应该区别于以知识掌握为主的传统考核体系,考核重点应该放在以下几个方面:重视过程考核、重视操作考核、重视团队考核、重视情智考核等。
(三)进一步强化和完善教学的实施环境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对物资资源的需求比传统的教学大大增加,学生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等硬件环境的需求大大增加,而现有的学校物质资源难以适用新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骆娟.“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中职德育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4).
[2]邱燕.基于行动导向法的中职德育课教学方法初探[J].职业,2013(12).
[3]张皓明.职业技术教育中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研究——中德职教现状对比及其启示[D].华南师范大学,2006.
[4]张群英.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有效性研究[D].苏州大学,2010.
程序导向模式 篇10
1《Java程序设计》课程定位 (Position of curriculum)
Java语言具有高度的安全性、可移植性和代码可重用性等优点, 并且在不断地发展, 现已成为最广泛使用的程序设计语言之一。[2]其应用领域非常广泛, 无处不在, 包括大型企业级应用 (如大型企业管理系统) 、嵌入式设备及消费类电子产品 (如无线手持设备) 、电子政务、大型网站等。掌握好Java语言,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更重要的是为今后的就业增加机会。
《Java程序设计》是软件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 本课程主要介绍了Java语言的功能和特点, 主要内容包括:Java语言基础知识、面向对象编程技术、常用系统类使用、图形用户界面设计、异常处理、文件和流处理
本课程目标是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 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面向对象概念, 了解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 建立起应用程序的概念, 培养利用记事本、JCreator、Net Beans、My E-clipse等常用工具软件进行Java程序设计与编码的应用能力, 具有毕业后的直接上岗能力 (或经短期培训后上岗) 。
具体目标如下:
(1)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可以使学生能配置典型的Java开发环境;能应用Java语言编写简单的程序;能应用Java常用组件创建图形用户界面;能应用Java中的事件处理方法处理组件事件;能应用Java异常抛出、捕获和处理, 编写高质量的程序;会使用Java文件处理技术完成文件的处理。
(2) 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促使学生具有以下能力: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做事认真谦虚的良好作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学生按时、守时的软件交付观念;培养阅读设计文档、编写程序文档的能力。
(3)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表现、与人沟通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爱岗敬业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
2《Java程序设计》课程模式的创建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mode)
本课程按照理实一体、课内外互补的课程设计指导思想, 以任务或项目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 以学生为主体, 在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践基地完成所有的教学环节, 实现“教、学、做”的有机融合;通过班级讲授、团队学习、展示交流、技能大赛、课外兴趣小组等手段, 实现从模仿到应用到创新的高职学生递进式培养。
本课程的设计总体思路是:懂方法, 重应用, 突出体现职业教育的技能、应用型的特色, 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力求达到理论方法够用、技术技能过硬的目的。[4]
首先, 依据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人才培养目标, 来明确本课程的目标;其次, 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 基于软件工程的开发过程, 以项目要求来组织课程内容,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中, 以软件工程实施的不同阶段和典型任务为载体, 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具有相互联系的学习情景;第三, 通过对各学习情景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授课方式等各项内容的描述, 来规范课程的教学内容;第四, 通过对课程内容的选取和组合, 以项目为载体, 完成课程的实施;最后, 通过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考察与评价, 来完成对课程的考核和评价。[3]
根据Java程序员职业岗位知识与技能要求, 充分依托珠三角区域IT行业, 遵循并注重课程目标岗位化、课程内容情节化、教学实施工作化、学习评价多元化的原则, 构建了“3+2+1”的课程模式, 即以Java应用程序类型作为载体构建“3”个主要教学模块, 并对每种类型的应用程序分别设计“2”个实训项目, 让学生通过项目训练和课程设计任务的实现掌握“1”种开发工具的使用。
3《Java程序设计》课程内容的选取与组织
(Selection and organization of the curriculum content)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与开发必须遵循的两条规律:第一, 认知规律, 由简到繁、由易到难, 由单一技能到综合技能;第二, 职业成长规律, 由新手到专家的职业成长规律[1]。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规律, 合理地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 使得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知识、训练技能。
本课程在调研和分析珠三角区域软件行业职业岗位 (群) 和对各岗位的任职要求的基础上, 制定课程标准、选择教学内容, 确保课程内容符合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以及职业岗位实际工作的需要。《Java程序设计》主要面向的岗位是Java程序员, 课程内容的选取针对该岗位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同时遵循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 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岗位职业能力具有很好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4 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Design and innovation of teaching mode)
本课程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由“以教师为主, 单一课堂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以岗位的需求为中心, 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本位, 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 融‘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5]
在实际教学中, 引入工作过程中的真实案例, 将其分解成为教学单元。为达到课程目标, 我们探讨、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 其中效果较好的有:情景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分组讨论法等。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与质量。
本课程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具有先进性, 主要的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两点:
(1) 教学实施工作化
软件开发过程包括“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实现、测试、运行与维护”这几个阶段, 从中我们提炼出“任务预览、任务部署、任务实现、任务拓展、成果演示”五个教学实施步骤。如下图2所示。
(2) 技能大赛与课程教学体系相融合
为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第二课堂, 成立了“软件设计与开发兴趣小组”, 组织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更好地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同时举办和参与各种职业技能大赛, 学生在全国软件设计大赛中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5 总结 (Conclusion)
基于工作过程的《Java程序设计》课程将实际工作过程与教育教学融合在一起, 在学校能力本位课程教学改革实施的基础上, 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使以该课程为内容的教学模拟了软件开发的工作过程, 让学生在与工作任务的联系中学习知识, 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该课程在我院实施中已经初见成效, 当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比如课程开发工作量大、学生基础较薄弱、教师水平有限等。我们正在采取各种措施, 不断解决和完善这些问题, 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级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开发案例汇编[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12月
[2]覃遵跃, 黄云等.基于CDIO理念的软件工程专业Java语言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 2012年19期:77-81
[3]赖小平.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网页设计》课程开发[J].职业教育研究, 2013年第10期:108-109
[4]任翠池, 李汉挺.高职《Android移动应用开发》课程项目化教学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4, 17 (21) :241-242
【程序导向模式】推荐阅读:
风险导向模式05-13
模式导向转变11-27
“成果导向”教育模式10-18
舞弊导向审计模式08-02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11-07
问题导向教学模式12-08
高职行动导向教学模式10-30
文化导向型教学模式05-30
典型案例导向教学模式07-25
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模式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