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精选11篇)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篇1
摘要:近年来, 我国财务丑闻案此起彼伏, 再度引发学界和政界的空前关注。导致审计失败最重要的原因是传统审计模式对审计风险的估计不足, 因而推广及应用新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势在必行。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引入,建议
一、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涵义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核心是审计风险理论。审计风险是指CPA认为其已经公允地揭示了会计报表的重大错报而事实并非如此所导致的风险。与传统审计模式相比,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风险评估最重要的创新是,不对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直接评估,而是将风险评估的重点转移到经营风险上,通过评价经营风险对财务报表的影响来间接评估会计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并进一步指导审计测试。胡春元认为风险导向审计以量化的风险水平为重点,在确定风险水平基础上,决定实质性测试的程度和范围。张立民认为风险基础审计使审计人员以风险的分析评价控制为基础,综合运用各种审计技术,搜集审计证据,形成审计意见的一种方法。谢志华,崔学刚指出了风险导向审计的实质是审计委托人、审计需求、审计期望作用于审计制度,审计制度又反过来影响审计策略与审计方法选择的综合体现。
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与传统审计模式的比较
传统审计模式假设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只注重帐户交易层次的风险评估,这种假设本身就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传统模式忽略了对企业经营环境、战略目标的评估,而忽略这些因素对报表评估必将造成重大影响和缺陷。这些缺陷不仅体现在风险与风险模型的逻辑关系不一致,最主要的是会因风险估计不足而导致审计失败,因而直接促进了传统模型的改进需求。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所述的审计风险充分体现了现代审计风险的核心理念,不仅关注传统意义上的重大错报风险,更关注企业经营风险,还引入法律风险来体现审计主体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而无论是重大错报风险还是法律风险都要求C P A首先重点关注客户的经营风险。由此将所有重大风险都列入评估考虑范围之内,从而保证了审计风险和审计风险模型在逻辑上的一致性,同时,能够最大程度地规避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三、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我国的应用前景
1、风险导向审计是一个发展趋势。
它既能全方位深入认识客户经营情况、对风险因素全面评估,又不脱离环境和报表,形成两者的互动,做到两方面查找错弊;而传统审计模式下只注重报表评价,忽视经营环境风险,无法从现实意义上真正降低风险,对发表审计意见也无法形成正确支持。
2、风险导向审计适应目标多样化要求。
不仅可以确认公允性,还可以证实可信度。尤其对是否存在重大错弊、特别是管理层舞弊具有确认作用。风险导向审计考察客户内外部环境的目的就是为了对管理舞弊动机进行因素分析,这不但契合了舞弊动因论,同时又可以支持对非财务信息披露的适当性发表意见;而传统审计模式的功用主要还停留在查错防弊和员工舞弊以及验证报表公允性上,对时下关注的高层舞弊评价作用甚微。
3、风险导向审计主动控制风险,有效配置资源。
它是通过运用审计风险模型,对风险进行系统的评价,据此作出计划,将风险评估与审计程序紧密结合起来;而传统审计模式不能发挥主动性,且不能在不同风险领域恰当配置资源。
四、引入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建议
要切实减少违规行为,不仅要加重违规处罚,还要加大对政府监管失职的惩处,更重要的是在CPA行业全面推广应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实践工作也表明, 我国现阶段此起彼伏的财务舞弊案对外部审计监管市场提出迫切改进审计模式的需求,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自身优势又促进了其在我国现阶段的应用发展。因此,全面推行该审计模式,已经成为内部治理、外部监管以及我国资本市场有序发展的迫切需求。通过改进审计方式/方法来提高CPA自身审计质量,是最大程度降低风险、减少合谋的有效途径之一。尽管现实中执业环境、执业标准、技术实施以及事务所管理等方面还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也会影响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应用推广,但财务舞弊合谋案所带来的巨大损失使新审计模式的推广势在必行。对此,笔者建议如下:
1、全面有效推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应用。
通过快速引入风险导向审计,促使CPA强化风险意识,淡化逐利动机,最大程度查出舞弊、减低审计风险、获得品牌收益,从而拒受合谋收益。
2、加大违规处罚。
加大对客户造假的处罚和对影响CPA独立性的“购买审计意见”行为的处罚,更要加大对政府监管不力的处罚打击力度,完善处罚机制,提高处罚成本,降低诉讼门槛,从而使博弈各方均自然选择不违规的均衡点。
3、成本效益的平衡问题。
推行风险导向审计是否会加大审计成本,学界争执不一。但本文认为,不会过度加大成本。因为在整个审计程序实施过程中,它侧重于优势资源集中配置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反而不会导致以往的审计盲点和审计失效问题,因此降低监管成本,提高监管质量,强化监管激励约束机制,处理好平衡关系。
4、健全市场经济体制。
目前国内信用体系不健全,经营体系,行业评价体系不规范导致风险导向审计执行效果不好。
参考文献
[1]、姚力其, 传统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风险评估策略比较研究【J】, 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6, (4) :16-19.
[2]、胡春元, 风险基础审计【M】, 东北财大出版社, 2001.
[3]、张立民, 我国审计市场制度安排与审计质量要求【J】, 会计研究, 2002, (2) :22-27.
[4]、谢志华, 崔学刚.风险导向审计:机理与运用【J】, 会计研究, 2006, (7) :15-20.
[5]、王泽霞, 管理舞弊导向审计研究【M】,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篇2
于社会审计,在借鉴社会审计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积极探索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应用方法。
一、政府审计对风险导向理念的借鉴
风险导向审计是以评估审计风险为中心的审计模式,立足于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并以此为出发点制定审计计划,实施审计实务,以此保证和提高审计质量。它是在评价和分析审计风险的基础上,对所审计的项目所面临的风险预先做出职业判断,风险导向审计在关注财务信息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审计环境,将风险评估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风险导向审计使审计人员能够主动地控制和降低审计风险,提高了审计效率,有针对性地控制和降低了审计风险,控制和减轻了审计人员的责任。
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已有的责任机制已经不能很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政府审计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政府审计风险也为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所重视。对政府审计而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优势更体现在能够依据风险确定审计重点,合理配置审计资源,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等方面。特别是,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有利于审计人员全面地了解被审单位,找准审计要点,制定详尽的审计实施方案指导审计实施工作。但我们要注意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存在差异。
二、政府审计与社会审计的差异比较
社会审计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对于存在重大错报漏报的财务报表未能适当地发表意见的风险,强调审计过程的缺陷给审计主体带来的后果。这对政府审计来说,这是不够恰当的。我认为两者至少在三点上存在很大差异:
(一)审计角色不同
在我国,政府审计扮演的角色类似内部审计而非外部审计,也就是说审计风险与社会审计的中介风险不同。
政府审计是基于政府管理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政府审计的风险不仅仅是一种审计机构自身的风险。政府审计的任务之一就是通过审计活动及时发现哪些方面存在着哪些风险,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而且政府审计的工作任务是既定的,政府审计部门不可能像社会审计那样为了规避自身的风险而放弃这些业务。所以,政府审计所依赖的政府管理风险与自身的审计风险具有同一性。在面对风险时,政府审计只有在审计过程中积极地去发现和报告,让主管部门有足够的时间去应对风险,才能真正发挥政府审计在应对风险方面的作用。
(二)风险后果不同
社会审计和政府审计对待审计风险的态度有很大不同,因为不同审计主体的审计后果是不同的。社会审计遭遇风险后可能陷入失去业务和客户以及面临被索赔、被起诉的窘境。我国有关经济法规、民法通则、刑法和注册会计师法对社会审计的法律责任都有相关规定。社会审计风险给会计师事务所带来的影响可能是罚款、赔偿、暂停和撤消业务、吊销注册会计师证书,甚至是破产关闭。而根据《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和《审计法》的规定,政府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面临的后果主要是被审单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相比较而言,政府审计风险的后果较小。另外,政府审计具有强制性,被审单位对审计主体是没有选择权的,所以政府审计不存在失去客户的问题。政府审计由财政支持,对审计成本的关注度也要低于社会审计。即使产生行政诉讼或支付一定的赔偿,因为仅对审计中的失误承担责任,损失相对有限,而不会像会计师事务所那样存在破产倒闭的严重后果。因此,在对待风险的态度上两者是有差异的。这造成社会审计和政府审计对审计风险关注程度上的差异。
3.社会影响不同
社会审计风险一旦发生,就会造成一定的经济后果。就会计师事务所而言,审计风险的发生,必然会降低其可信度,影响注册会计师的形象,还可能被起诉索赔。就被审单位而言,审计风险发生后,企业某些重大的经济事项信息必然会被披露,这就可能严重影响企业的形象、企业的资信度,尤其是上市公司,其股票价格必然会产生剧烈的震荡。就社会公众、广大股民而言,他们是社会审计风险最直接的受害者,他们在不恰当的审计报告的误导下,可能会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使自己的经济利益受损。社会审计风险的影响可能是巨大的,但总的来看,所造成的影响是局部的、有限的,而政府审计则不同。政府审计属于政府行为,一旦风险发生,造成的后果远比社会审计严重,涉及政治、社会各个方面,影响范围更广。政府审计失察,侵犯的是社会公众对公共权力信息的知情权,会造成政府审计监督体系的局
部失效,给社会公共利益造成损害,削弱政府的执政能力,进而引发公众对政府的信用危机。
三、政府审计应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面临的问题
(一)符合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的复合型人才不足
运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因为需要审计人员在审计之前对被审单位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调查了解,确定期望审计风险。
期望审计风险的大小其取决于审计人员的主观判断,依赖于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被审单位性质类型、专业领域、所在地域以及背景环境等的种种不同,造成具体的审计环境千差万别,而大部分审计人员熟悉的是审计、会计的业务,对行政管理、工程技术、法律法规等方面不甚了解。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合理科学的衡量审计风险水平。如一些熟悉财务会计的审计干部缺乏信息技术、电子通讯等方面的知识,在对电信类的国企进行审计时就显得比较困难,而懂得信息技术的审计人员又缺乏其他方面的知识,能对各项相关业务进行综合分析的复合型审计人才就更加缺乏。
(二)地方审计机关独立性不足
开展风险导向审计,需要审计人员对被审单位存在的一些不可量化的风险做出主观判断,因而对独立性有更高的要求。在地方上,审计机关被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视同为一般行政机关,其经费来源主要是年初预算安排和罚没收入返还两个部分,在一些财政紧张的地方,基层审计机关有时连正常履行职责所必需的经费都得不到保证,没有充足的经费保证,政府审计机关不能正常开展工作,有时审计机关为了保证占总预算经费绝大部分的预算管理资金,势必与被审单位形成某种变相的利益纽带关系,会在一定程度上迁就被审单位,避重就轻,甚至互相串通,从而严重违背审计独立性原则。另外,审计人员方面,受体制和观念的影响,地方行政首长对审计人员有巨大的影响力,依法审计在许多地方没有落到实处。
(三)政府审计部门及其人员风险意识淡薄
与社会审计相比,政府审计在应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方面明显显得兴趣不高、动力不足。究其原因是目前的政府审计人员所承受的审计责任较轻,缺乏风险意识。《审计法》中关于“法律责任”共9条,其中有8条是写被审单位的责任,只有1条笼统地谈到了审计人员的责任。另外,审计质量的不可直观性和不可直接度量性也造成审计质量的高低与审计人员个人收入、仕途之间缺乏明显的必然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审计人员理所当然的缺乏规避风险的主观动力,即使强行推广风险导向审计,也势必收效甚微、流于形式。
四、政府审计应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对策
从我国政府审计机关风险管理的现状出发,要在政府审计中应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应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打造复合型审计人才队伍
复合型审计人才队伍是能否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决定性条件,人才队伍的专业水平也决定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所能发挥的作用,因而是重中之重,必须通过内部培养、外部吸收的办法,打造一支符合风险导向审计要求的专业审计队伍。审计机关能否拥有一批具有相应能力的审计人员,对能否有效开展风险导向审计起决定作用。《审计署2006至2010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关于提高审计队伍素质规划中指出,“优化干部队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着力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使既熟悉审计业务,又了解和掌握计算机、法律、经济管理、工程技术等知识的人员占整个审计人员的比重进一步提高”。为打造复合型人才队伍,审计机关应当以 “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为方针,优化审计人员配置,加强审计人员的培训,激励审计人员自主提升,从社会上吸收各类专业人才。
(二)完善审计制度以保障审计独立性
要保持审计机关的独立性,就要求政府审计机关在经济上断绝与被审单位的联系,就必须解决地方审计机关的经费问题。对此,政府必须要制定出具体的措施和办法,把地方审计机关的经费落到实处。一是对审计机关的经费实行垂直管理,这样不仅切断了同被审单位的经济联系,而且切断了与同级政府的经济联系,审计独立性明显增强;二是提高审计机关经费的优先级,使之得到地方财政的优先保障,经济落后地区地方财政实在不能完成的,由上级财政直接拨付;三是对审计机关审计经费情况定期进行行政性抽查和专项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四是地方审计机关要主动加强与地方政府和财政部门的联系,及时反映审计工作所需经费的情况,向同级财政部门申请必要的聘请外部人员、专家等经费。
(三)明确政府审计人员的权责范围
提高审计人员风险意识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加重审计责任,然而仅仅加重责任会严重打击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对主观性较强的风险导向审计而言,是得不偿失的。更好的办法是,对审计人员的权责范围进行明确,让审计人员清晰的认识到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同时做到有所担当。理性的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在明确合理的权责范围下,审计人员自然会主动的履行审计职能,规避审计风险。权力方面,宏观上,应当加强审计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与规范化。明确界定审计机关的法定职责范围,在审计法中对经济责任审计要有明确规定,对政府审计的目标和内容要进行规范,同时明确规定必须进行政府审计的单位和项目,通过法律适当地加强审计权力。责任方面,政府审计机关及其人员如果出具虚假的审计信息,给国家、社会及个人带来利益损害,就应该对此承担相应的行政、民事或刑事责任。对此可以在法律和行政制度上加以明确。只有在明确的权责范围下,风险导向审计对审计人员个人而言才具备其应有的意义,能够得到审计人员主动的应用。
(四)按风险级别合理分配审计资源
浅议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篇3
关键词: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审计风险
随着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的到来,全球经济迅速发展,世界各国的相互依赖性增强,西方的战略管理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就是在世界各地频繁的爆出审计丑闻后,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思路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如今的社会经济环境,因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应运而生。
一、传统风险导向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内涵
(一)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内涵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主要是通过对财务报表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定量评估,从而确定检查风险,进而确定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获取审计证据,得出审计结论。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过程中,审计师通过了解企业及其评价内部控制对企业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做出评价,再根据传统的审计风险模型确定检查风险,并设计和实施实质性程序,以将审计风险控制在会计师事务所所确定的水平。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内涵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指审计师通过被审计单位进行风险职业判断,评价被审计单位风险控制,确定剩余风险,执行追加审计程序,从而将剩余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的一种审计方法和技术,也被称为风险基础战略系统审计方法。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在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基础上,其内涵和外延有所扩大,尤其是在会计报表整体层次风险中,将战略经营风险纳入考虑范围。
二、传统风险导向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比较
(一)审计理念上的不同
1.审计理论依据不同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主要依据审计理论,它在制度基础审计方法下对审计风险进行控制,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不仅仅是依据审计理论,还将战略管理理论、系统理论融入其中,它是为了适应现代复杂经济关系而出现的。
2.对风险的认识不同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对审计风险模式中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认识仅是从会计的视角予以分析,大都只分析会计报表项目本身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并以此为基础来分析会计报表的风险。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风险的认识除了包括会计报表项目本身的风险外,更多地考虑企业的经营风险,分析企业的经营风险成为控制会计报表风险的最重要手段。
3.指导思想不同
从两者的侧重点可以看出,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指导思想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思路,它认为审计师以被审单位的交易为基础,通过对管理层关于财务报表账户层面各个不同认定的审计,自下而上地为审计师对整个财务报表发表意见提供充分、适当的证据。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则是以经营风险为基础,“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审计方法,即首先“自上而下”对报表形成预期,再“自下而上”地根据预期实施相应的审计程序。
4.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审计程序方面更具针对性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需要得到企业管理当局的配合,对管理舞弊风险,由于注册会计师和管理当局之间存在利益冲突,管理当局不可能真正配合注册会计师开展审计工作。对于这种情况,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将审计资源集中于管理舞弊风险的侦察上,保持职业怀疑态度,摒弃传统的管理当局中性的假设,注册会计师应采取一些非常规的针对性强的审计程序,如盘点存货时,不预先通知客户。
5.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审计方法上更注重对分析性程序的应用
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型下,分析性程序的使用主要集中在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而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更为重视信息的再加工,分析性程序的对象扩大,不仅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也对非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充分借鉴现代管理方法在分析性程序中的运用,采用了战略分析工具(PEST、SWOT等)、绩效分析(BSC、标杆分析)、财务分析、会计分析及前景分析等分析工具, 对风险进行多元评估并通过相互印证加强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二)审计风险模型不同
传统的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审计风险=当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审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固有风险=假设没有相关内部控制,某项认定易于发生重大错报的概率;控制风险=公司内部控制未即使发现或组织并更正某项认定发生错报的风险,这一错报可能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检查风险=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但审计师未能发现这一错报的风险。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在这里,审计风险和检查风险的内容是和传统审计风险模型中的一样,重大错报风险=财务报表经审计之前发生重大错报的风险。
从以上两个风险模型当中可以得出两者在风险评估出发点、内容上都有所不同。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风险评估是直接评估账户余额及发生额本身的风险,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强调从企业的经营风险出发。从企业经营风险出发进行风险评估,是因为审计风险的最终来源是企业的经营风险。企业的财务报表最终反映的是企业的经营风险,一旦弄清楚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再结合企业的财务报表,使得注册会计师更易于发现审计中的风险,合理编制审计计划并开展审计工作。一般来说,企业的经营风险越高,审计风险也就越大。要了解企业的经营风险,注册会计师必须对企业战略、内外部环境、绩效分析等方面做深入了解,这也有利于注册会计师为客户提供管理建议,实现审计服务增值。
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较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优越性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仅从会计的视角进行分析会计报表本身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由此推出会计报表存在的风险,且固有风险的分析常常流于形式。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将战略风险引入审计,从更高层面全面地评估分析出重大错报风险领域,合理分配审计资源,减少审计失败,节约审计成本。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管理舞弊方面较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更具优势,它更能提高审计效果。现代模式将审计目标集中在发现重大错弊,要求审计人员自始而终保持专业怀疑,充分考虑可能存在的导致会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情形,包括管理舞弊;而传统模式下注册会计师对控制测试的满意程度与管理当局是否存在舞弊没有直接关系,从而对管理舞弊失效。
四、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发展的建议
(一)解决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时所面临的成本效益问题
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在提高审计质量的同时,提高审计收费,以保证会计师事务所的收益,如果承接业务不经济就可以拒绝接受。而考虑到被审计单位并不愿在审计质量提高的同时多付费,因此,需要通过法律规范审计收费标准,避免个别会计师事务所为了谋利,降低收费标准承揽业务。
(二)解决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时电子信息系统的开发问题
一方面,我国应尽快开发和建立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信息网络,促使审计行业能够更加的网络化、系统化和现代化;另一方面,加快计算机辅助软件的开发,目前大部分国内会计事务所采用Excel来处理搜集到的数据,这个已经不能满足分析大量数据的需求。
(三)解决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时国内所执业的监管环境不健全的问题
在我国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初级阶段,健全监管环境,成立一个类似于美国会计公司监督委员会并且独立于注册会计师行业之外的监管机构是有必要的。
(四)解决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实施过程中审计人员素质问题
首先,要提高审计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根据西方发达国家实施风险导向审计的经验教训,在风险导向审计初步实施的阶段,由于法律环境的不健全,审计人员往往以风险导向审计的名义实施审计,但是实践中偷工减料,降低审计质量。
其次,要提高审计师的业务素质。我们所说的业务素质现在不仅仅指专门的会计、审计知识,正如前面所讲,由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从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入手,这就要求审计师要具备一定的非审计知识,如管理学、系统论;在审计证据的搜集和审核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职业判断力,这就需要逻辑学等等,诸如此类,所以说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急需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蔡春,赵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论[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2]刘明辉.高级审计理论与实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3]陈汉文.审计理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篇4
一、财务报表舞弊产生原因
在我国, 财务报表舞弊产生的内部原因主要包括会计信息的不对称、利益驱动以及外界压力等。企业所处的外部制约环境的欠缺是财务报表舞弊产生的外部原因, 具体表现在法制建设尚不健全、法律责任的缺陷使舞弊者有恃无恐、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低下等。
二、财务报表舞弊手段的分析
从理论上来说, 舞弊最终必然要通过财务报表体现出来, 掩盖舞弊也就是掩盖真实的财务报表。
(一) 收入确认财务报表舞弊
1. 提前和推迟确认收入。
收入确认在实务上因为一个时期的特性而被企业管理当局广泛操纵, 企业通过交易安排, 很容易地人为创造销售收入。
2. 通过虚构客户虚增收入。
上市公司通过伪造顾客订单、发运凭证和销售合同, 开具销售发票等手段来虚拟销售对象及交易;或虽以真实客户为基础, 但在原销售业务的基础上人为扩大销售数量, 使公司确认的收入远远大于实际销售收入。
3. 添塞分销渠道。
由于大部分商品都要通过分销商销售给最终用户, 生产商或批发商为了增加账面销售收入, 不管分销商的实际需要, 提前发货并确认收入, 将大量存货转移至分销商。
(二) 关联交易财务报表舞弊
1. 利用关联交易协议定价的弹性来调节上市公司利润, 不少上市公司正是利用协议定价的灵活性进行利润包装。
2. 将有关费用向关联公司转嫁, 一些上市公司往往通过改变费用分摊的方式和标准来提高公司的利润。
其母公司主要通过承担上市公司的管理费用、广告费用、离退休人员费用或是将上市公司以前年度交纳的有关费用退回等手段来粉饰上市公司财务报表。
3. 通过不合理的股权转让、资产置换和关联方转让等粉饰经营业绩。
上市公司的母公司或大股东往往运用一种看似公平的资产交易将自己的资产转移给上市公司, 以求保住上市公司的上市资格或高盈利形象。
(三) 不当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财务报表舞弊
上市公司滥用会计估计操纵利润的主要手段是对大量运用专业判断的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冲销。一般情况下, 那些连续微盈且近期有再融资目标的上市公司经常计提不足, 以低比率进行坏账估计和存货跌价估计;那些业绩较好但不稳定的上市公司, 则在盈利上升时多计提减值准备, 盈利下滑时再将减值准备冲回, 用以平滑各年间利润;那些亏损、处于退市边缘的上市公司, 对于资产减值准备平时该提不提或极少计提。
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的财务报表舞弊审计的应对措施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核心是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严格风险评估及强化风险评估对审计程序的指导作用。
(一) 保持职业怀疑态度
我国新审计准则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在整个审计过程中以职业怀疑态度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 充分考虑由于舞弊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而不应依赖以往审计中对管理层、治理层诚信形成的判断。
(二) 财务报表舞弊的风险识别与评估
1. 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考虑舞弊风险因素。
主要包括: (1) 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 (2) 被审计单位的性质; (3) 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 (4) 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 (5) 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 (6) 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
2. 与管理层、治理层沟通并获取管理层声明。
管理层有责任在治理层的监督下建立良好的控制环境, 并对可能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风险实施管理。
3. 注重对内部控制的分析。
审计人员在评价内部控制时, 要考虑客户内部控制的设计是否合理、适当, 是否能防止、发现和纠正舞弊行为;另外审计人员应采取一定的控制测试方法来测试内部控制是否得到有效地执行。
4. 注重分析性复核应用。分析性复核从整体角度对客户提供的各种具有内在勾稽关系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有助于发现重大误差。
(三) 详细记录审计工作底稿和谨慎出具审计报告
审计工作底稿提供充分、适当的记录, 是注册会计师形成审计结论, 发表审计意见的直接依据。及时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有助于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 便于在出具审计报告之前, 对取得的审计证据和得出的审计结论进行有效复核和评价。最后, 通过项目质量复核, 谨慎出具相关审计报告。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为财务报表审计, 特别是财务报表舞弊审计提供了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 但是要切实杜绝财务报表舞弊还尚需各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
摘要:文章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为平台, 就财务报表舞弊审计手段进行探析, 总结一套以风险导向审计理念为指导的财务报表舞弊审计方法, 并就应对财务报表舞弊提出一些应对措施。
关键词: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财务报表舞弊,风险识别与评估
参考文献
[1]吕先锫.审计 (第二版) [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
[2]陈欣.财务报表舞弊审计相关问题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 2007.
[3]杨晓丽.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关注[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 2007.
关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质量的研究 篇5
【关键词】 风险导向;审计质量;管理
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质量管理系统的特点
1.开放性
传统的审计质量管理对环境变化的反应缓慢,会计师事务所面临审计风险的日益加大。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由于其审计目标、制度的制定、人力资源管理都不同程度受到了系统环境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其审计质量管理系统的构建需要积极与环境相适应,并在系统运作过程中及时调整以主动适应环境。
2.动态平衡性
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会计事务所审计工作随着工作的进展和信息反馈逐步增加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不断修正审计风险的评估,这意味着审计质量管理活动具有了动态平衡的特点。在审计风险评估变化过程之中,质量管理系统在平衡和打破平衡的交替反复中向前发展,实现最终的质量目标。
3.全局性
审计质量的好坏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且涉及到整个审计过程。每一项具体审计工作,从签订具体审计业务约定书开始,直到制定审计方案,出具审计报告,均需以审计质量为立足点。综合考虑审计人员的素质,审计力量的组织形式,审计业务的管理方式以及审计技术的应用效率等内部因素。亦应密切关注被审计单位的配合情况以及法律保障是否强健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质量管理具体实施
采用系统方法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是组织开展质量管理工作的核心,采用过程方法是建立体系、实施质量管理的具体措施,实际上这二者是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实施。会计师事务所可以按组织架构将其大致分为三层,分别由不同级别审计人员进行质量控制管理。
1.高层决策层
高层决策者负责的是审计质量管理系统最外层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其应站在对社会公众需要和期望与组织的需要和利益负责的基础上,密切关注事务所无法控制的审计风险(如法律环境、审计监督)和对影响审计会计事务所审计独立性的审计风险处理执行PDCA循环进行质量控制管理。会计师事务所作为一个盈利性组织,理应考虑审计执业风险导致的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的审计风险。
(1)高层决策者自身加强法律风险意识,以积极的姿态促进法律的制定与完善;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与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协助和配合审计监督部门的工作。
(2)考虑会计师事务所遭受审计独立性的影响的严重程度,在接受审计业务前客观公正评价所面临的审计风险。
(3)考虑事务所防范风险的综合能力,制定事务所质量方针和所有审计项目总的质量要求,传达到各个质量管理相关部门。
2.中间管理层
中间管理者应按最高决策层所制定的质量方针和按审计项目统一的质量要求制定和执行具体项目质量计划,这也是质量管理系统的各子系统应具有的功能。如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作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质量管理系统的二级子系统,需充分考虑执行业务的审计人员由于其自身原因带来的审计风险。审计人员频繁更换事务所、执业缺乏独立性、专业胜任能力不足都可能导致审计风险。人的因素是影响审计工作质量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对会计师事务所所有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的控制,后续教育的管理,对不同级别和具有不同技术特长的审计人员的合理调配,都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重要环节。
(1)在会计师事务所招聘人员时,要考虑审计人员是否频繁更换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更换的原因。
(2)科学合理把审计和培训结合起来,有计划地安排人员进行业务培训,通过培训促进会计师事务所更新知识,启发思路,开拓视野,掌握先进的审计手段,提高业务能力保持和提高其执行审计业务时需具有的专业胜任能力。
(3)审计人员任务分配。在实施审计工作之前,首要的任务就是委派工作,在委派工作时,除应考虑被派人员的能力,执行本项审计任务项目负责人及小组成员的独立性,还应保证该业务审计过程质量监督人员监督工作的有效性。
3.业务执行层
审计按执行过程可以分为计划阶段、实施阶段、报告阶段三阶段。在计划阶段,制定审计计划的过程中要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据以确定可能影响会计报表错报的重要事项,从而可以评估审计风险,将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审计程序,将审计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业务风险可知,客户方面的所有风险都是审计执业人员应重点考虑和严格控制的。独立审计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在实施质量管理开始时需根据质量目的拟定质量计划。在实施质量控制过程中,按照风险管理过程实施相应的质量计划。
首先,在接受委托,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之前,要充分意识即将面临的审计风险,了解经济环境和被审计单位所在行业的情况,特别是所在行业的市场竞争状况与发展趋势、行业经营风险等,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状况和经营风险。
其次,测评被审计单位审计风险例如评价管理当局的品行、评价会计师事务所的胜任能力和考虑审计收费。
最后,就是对审计风险的处理。如果面临的审计风险大于事务所能接受的审计风险,可以考虑不接受委托或制定和实施相应的审计程序以将审计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这是一套完整的风险管理工作流程,在实际工作中并不一定机械地遵循。如可能在识别到严重的审计风险时,就可能采取不接受委托的风险处置方式。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并检查效果,分清哪些实施有效,找出哪些风险尚未意识到、评价不准确或处置不当。根据质量检查结果,好的实施效果要总结,对找出的问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最后将处理结果反馈给审计人员,并输出相应质量处理结果通过信息系统反馈下一步质量控制执行人员那里,即作为下一个PDCA循环的输入。到实施阶段,接受了审计计划对审计风险的处理方式后,下面就应施以适当的审计程序,收集充足的证据,以确保将审计风险控制在事务所可接受的风险范围之内,由此又开始了另一个PDCA循环。到审计报告阶段,还需根据这一工作流程确定最终审计风险的评估结果以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
三、提高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质量的途径
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相比,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注重审计风险系统的分析与评价:一方面它将客户置于一个大的经济环境之中,从其所处的商业环境、条件到经营方式、管理机制等内外部各方面来分析、评估审计风险水平;另一方面它将风险意识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通过审计程序把审计风险降低到审计人员可以接受的水平。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要求对审计风险进行全面的主动的控制。
从方法上讲,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比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对企业了解得更透。我国现己经认识到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但当前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实务状况及其与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存在差距,审计质量难保证,规避风险管理以及进行审计质量管理又是一个系统性工作。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应该积极探讨在实践中如何构建审计质量管理系统,来保证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实施质量。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篇6
1.1 定性评估法
定性评估法主要是指依靠评估人员的洞察力、分析能力,并辅以经验和逻辑判断对重大错报风险进行评估,比如专家评议法、德尔菲法等,这些方法大多都是根据专家及评估者所获得的信息,对评价对象作出直观的判断,然后再对得出的意见归纳总结,形成最终的评估结果。使用定性评估法进行评估,不仅对评价人员的专业知识有较高要求,而且需要其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在不完整、不完善的数据资料中透过现象看本质。不受统计数据的限制、将人类的智慧及经验发挥最大的作用,并且能够避免和减少数据统计不足导致的评估片面性和局限性是定性分析法的优点。但是任何事物都存在其两面性,有利必有弊,在评价过程中,随机因素过多,由于是靠主观判断,所以评价结果很容易受评价人员的意识、专业知识、经验以及视野的影响,从而导致评估结果带有浓重的个人色彩。偏见性和片面性的现象时有发生。
1.2 定量评估法
定量评估法主要是指通过模型试验以及样本实验所获得的信息或者通过其他的统计数据作为评估依据,通过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通过数学方法或者计算机求出评估结果并用数量关系将其表现出来,比如数学分析法、主成份分析法等。采用定量评估法,由于完全是以客观的数据作为评估依据,并且以科学的计算方法来进行评价,从而消除了很多由于主观臆断引发的不确定因素以及经验和专业认识的片面性影响,所以具有严谨的科学性以及可靠性,特别是在其中引入了计算机,为定量评估法提供了有效的评估工具,提高了评估的可行性、可靠性以及时效性,也成为了定量评估法的一大优点和特色。相反的,虽然是使用科学的依据进行评估,但是当评价内容纷繁复杂时,部分评估内容就不能用确切的数量来表示,只能采用定性评估法,就有可能出现主观臆断以及背离标准进行评判的情况。
1.3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分析性评估法和定量评估法,可以知道两种方法都存在优缺点,所以可以将两种方法结合使用。当遇到评估问题复杂,影响因素较多、涉及方面较广,并且不能量化时,则采用定性评估法,比如涉及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等因素的企业对非相关多元化的经营风险进行评估,其中,市场风险能够量化则采用定量评估法。技术风险、管理风险难以量化,则可以采用定性评估法。在重大错报风险评估中可以将两者结合使用,取长补短,各自发挥其最大优势。
2 在我国实务中运用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方法的建议
2.1 运用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方法前提条件
在运用重大错报评估并且能够正确的评估时,首先,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及职业素养,因为对重大错报风险的正确评估是建立在对企业环境以及与其有关环境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的,所以审计人员不仅要需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而且还需要熟练掌握管理、统计等基本知识以及了解金融、法律政治常识,才能全面的进行分析、评估;其次,在进行重大错报风险评估之前,企业应该建立完整的凭证、账簿等财务基础工作,确保做到账证相实、账表一致,为审计人员提供基本且充分的财务资料依据;再次,健全注册会计师组织管理体系,建立规范的良性职业竞争机制,使审计人员能够在审计工作中独立、客观、公平、公正的进行评估;最后,审计工作能够顺利开展需要各方的协同,所以处理建立健全各项法规,还需要保持与各审计执业界与社会各界的联系与沟通,获得社会各界的理解与支持。
2.2 运用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方法的建议
首先,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定期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以及职业判断力进行培训,加大对注册会计师的继续教育培训,不断提升他们的各项知识;其次,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约束被审计单位对更换会计师事务的随意性,并且需要督促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和相关信息的运作规范性,防止注册会计师被管理人员内的意志所左右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再次,通过加强立法,明确事务所以及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将责任细化,不仅能够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也能让该行业形成良性竞争机制;最后,会计师事务所还应该加强信息系统的建设,为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进行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时便于了解企业的环境、风险管理等,在提高审计效率的同时,也降低审计风险。
3 结语
综上所述,重大错报方法风险评估作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重心,在审计实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科学的评估方法以及严谨的评估态度是提高审计效率、保证审计质量的关键,也进一步促进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蔡春,赵沙.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论[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篇7
关键词: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一、两者的定义
战略风险是审计风险的一个高层次构成要素, 是财务报表整体不能反映企业经营实际情况的风险。这种风险来源于客观的经营风险或企业高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解决的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管理层串通舞弊、虚构交易或事项而导致财务报表存在错报怎样进行审计的问题。
传统审计风险模型解决的是企业的交易和事项在本身真实的基础上, 怎样发现财务报表存在的错报, 将审计重点放在各类交易和账户余额层次, 而不从宏观层面考虑财务报表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 这很可能只发现企业小的错误, 却忽略大的问题。
二、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局限性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主要是通过对会计报表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定量评估, 从而确定检查风险, 进而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实质上是制度基础审计方法的发展, 它还不是一种新的审计基本方法。虽然它使审计效率与效果有了实质性的提高, 但它在理论与实务两方面都存在固有的缺陷。
(一) 从理论层面分析。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采用的依然是简化主义, 认为审计师通过对管理层关于会计报表账户层面各个不同认定的审计, 就可以自下而上地为审计师对整个会计报表发表意见提供充分、适当的证据。这就要求审计师以系统的整体观点, 结合简化、分析、综合, 并进行适当的平衡, 才能够对被审计单位取得深入的理解。虽然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理论与实务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自下而上、由点到面审计思路的缺陷, 要求审计师对企业经营环境做一定程度的了解, 但它仅作为一种参考, 没有将会计报表错报风险与经营风险紧密联系起来。20世纪八十年代后, 随着企业与内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以及企业内部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简化主义的缺陷越来越明显。
(二) 从实务层面分析。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因为采用简化主义的观点, 假设审计师通过对各个账户层面的认定进行审计就可以获得充分、适当的证据, 所以审计师只需要关注企业的内部控制。因此, 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 一般认为审计师发现不了上下串通的蓄意造假。也就是说, 在这种情况下发现重要错报的概率等于零。这样, 审计的价值也就大打折扣, 客观上削弱了审计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价值。
审计风险 (AR) =固有风险 (IR) ×控制风险 (CR) ×检查风险 (DR)
经深入研究发现, 上述审计风险定义及审计风险模型存在许多不足:第一, 该定义认为审计风险是注册会计师对于存在重大错误的财务报表未能适当地发表审计意见的风险。它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使财务报表没有重大错误, 注册会计师也会因各种原因而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的可能性;第二, 传统审计风险模型仅从审计的过程上把审计风险划分成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三个因素, 未能从审计过程之外分析审计风险产生的深层次社会原因。而实际上, 审计风险是审计内环境与审计外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第三, 传统审计风险定义及审计风险模型不能够解释如下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审计实务界普遍认为, 审计风险在明显增加;另一方面审计理论界普遍认为, 审计质量在普遍提高。
同时, 运用传统审计风险模型进行审计所依据的审计手法是以“以证实性为主”, 无法将“应有的职业怀疑”观念落到实处。
从制度基础审计到20世纪八十年代西方国家建立起来的风险导向审计, 审计的手法一直都是以证实性为主。审计人员所进行的控制测试是为了减少实质性测试的工作量。虽然我们在一些准则中也强调“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 充分考虑审计风险, 实施适当的审计程序, 以合理确信能够发现可能导致会计报表严重失实的错误与舞弊”。但同时我们的准则也强调“注册会计师对会计报表的审计, 并非专为发现错误或舞弊”。因此, 迄今为止, 包括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在内的审计手法还都是在“以证实性为主”, 奉行的是“无反证假设”和“无错推定”, 只不过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实施证实性审计的过程中去关注可能导致会计报表严重失实的错误与舞弊。这样的模式是与传统的审计风险模型相吻合的, 但其不足之处也是很明显的。一方面这种模式不利于缩小审计期望差;另一方面“应有的职业怀疑”在这种模式下难以落到实处, 很容易成为一句空话。
三、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具体优势
考虑到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局限性,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是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来实现的。这一思想将风险评估的范围拓展了, 要求将被审单位的各种风险, 包括控制风险、账户及交易层次风险以及其他如经营风险、行业风险、舞弊风险等都考虑进去。总体来说,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新的审计基本方法, 它以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分析为导向, 以审计理论、系统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为指导, 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审计思路完成审计工作。其具体优势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 运用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进行审计可以更有效地发现经营风险和舞弊风险。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将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综合为重大错报风险, 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通过风险评估程序, 对重大错报风险存在的可能性进行评估, 不仅评估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 同时对企业经营环境、经营战略以及管理层是否诚信等做出风险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和可接受的审计风险, 进而确定检查风险, 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时间、性质和范围, 并且对于各类重大交易、重要账户余额和重要披露, 无论内部控制是否存在及有效, 必须进行详细审计, 这是对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重大改进。
第二, 运用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进行审计采用的是一种全新审计技术。其基本程序包括:战略风险分析、经营环节问题分析、经营业绩评价、剩余风险评估、实质性审计测试时间、性质和范围的确定。
第三,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审计模式。独立审计师可以在合理评估剩余风险的基础上有效实施实质性测试程序, 然后采用“自下而上”的审计模式, 汇总审计情况, 最后在评价被审计客户会计报表中的整体错报水平的基础上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因此,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程序是一种科学化的系统分析过程。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它既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审计风险因素, 简化审计手续, 提高审计效率, 又可以合理整合审计资源, 抓住主要矛盾, 提高审计效果。
第四, 运用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进行审计是实施“以侦察性为先导、以证实性为补充”的审计战略。现代企业的特点是规模大、业务繁杂、会计普遍实现电算化、内部控制比较健全。企业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大大减少了会计上一般错误发生的可能性, 管理当局舞弊成为当前会计报表审计中最主要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 实施“以侦察性为先导, 以证实性为补充”的审计战略可以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 并能将“应有的职业怀疑”从一开始就落到实处, 从而有效地减少审计期望差。将主要精力转移到关注和控制管理当局舞弊风险, 必然要求由原来对管理当局“中性”的看法转变到对管理当局实行“有错推定”, 使“应有的职业怀疑”不再是一句空话。舞弊是现代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时所面临的主要矛盾, 而管理当局舞弊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风险导向审计将战略调整到将主要精力转向关注管理当局舞弊风险, 充分体现了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抓主要矛盾, 抓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样一种哲学思想。
总之,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解决的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管理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或事项而导致会计报表存在错报怎样进行审计的问题。相应的,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按照战略管理论和系统论, 将由于企业的整体经营风险、战略经营风险所带来的重大错报风险作为审计风险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进行评估, 是评估审计风险观念范围的扩大与延伸, 是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继承和发展。
四、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型的作用
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中运用修订后的审计风险模型, 克服了原模型的局限性, 强化了审计风险管理。在现阶段, 审计人员是用测试和抽查的方法进行审计取证的, 所以审计风险无可避免。随着审计结果使用者日益注重维权, 一旦不当的审计意见对会计报表使用者造成损失, 审计人员就有可能承担赔偿等审计责任, 在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不易区分的情况下, 重大错报风险能更综合地反映被审计单位的风险情况, 从而让审计人员有章可循, 并在涉及诉讼的时候处于有利的申辩位置。从理论上分析, 重大错报风险与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乘积差别不应很大, 在实际操作中外部风险较容易被认识, 而潜在风险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单纯的风险容易发现, 多种因素交织而成的风险具有复杂性, 如国际经济影响, 外汇汇率变动, 国内经济波动, 政治、战争因素的影响, 由于新模型将风险因素归为重大错报风险, 因此新模型的可操作性比原模型要强得多。同时, 新模型的出台对审计人员的理念将会产生重大影响, 审计将始终针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与评估;对于审计人员所需承担的责任, 也能以对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结果和审计人员工作形成记录的基础上, 再评估为检查标准。
(作者单位: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大位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马春静.新编审计原理与实务 (第三版) [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M].2009.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篇8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的48项审计准则(2010年进行了修订),于2007年1月1日起在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施行。 该审计准则体现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 但是在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本质的理解上,学术界仍存争议,部分学者认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就是经营风险导向审计或舞弊风险导向审计。 之所以出现争论,笔者认为关键是对风险的内涵理解不同,那么“风险”的涵义是什么? 难道仅仅是“经营风险”或 “舞弊风险”? 经营风险导向审计、舞弊风险导向审计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究竟是什么关系?
作为实务工作者, 笔者认为正确理解风险导向审计的本质以及几种风险导向审计之间的关系对于深入理解审计准则非常重要。 本文结构上分四个部分:首先文献综述,概述学术界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本质的不同看法;其次分析总结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本质;然后分析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与经营风险导向审计、舞弊风险导向审计之间的关系;最后结论。
二、文献综述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对风险导向审计的研究以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在实务中应用为主。 2004年初陈毓圭、谢荣、吴建友等学者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研究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本质。 之后,这方面的研究大量出现。 但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本质是什么,并未达成一致的看法。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审计模式还是审计方法? 谢荣、吴建友(2004) 认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属于审计方法,它是审计方法在战略管理理论和系统理论基础上的重大创新”。 陈毓圭(2004)认为,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审计方法和理念,但他更倾向于方法论。 谢志华、崔学刚(2006)认为风险导向审计不是审计方法,而是一种审计战略定位与观念导向。
在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基本内涵的理解上,学术界有不同观点。 谢荣
(2004)认为“对于‘固有风险’的认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更多的是考虑企业的经营风险和战略风险,而不是仅考虑会计报表本身的风险,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应该是以企业的经营风险为导向的一种审计”。 王泽霞(2004)认为被审计单位存在的管理舞弊不能被控制风险导向和商业风险导向较好的识别,因此提出了管理舞弊导向审计,她认为“管理舞弊导向审计是以查找和识别管理舞弊作为审计工作重心的风险导向审计,是风险导向审计新的发展”。 陈志强(2006)认为“把握风险的概念是正确理解风险导向审计内涵的关键,对风险概念理解不同,风险导向审计本质的认识就会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审计理念和模式,风险的基本内涵应该是 ‘审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发表了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对风险内涵不能随意缩小或者扩大,否则都可能造成理论上和实务上的偏差”。
本文以下分两部分阐述两个观点: 一是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本质的认识;二是经营风险导向审计、舞弊导向审计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之间的关系。
三、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本质的认识
从审计模式的历史发展进程看, 无论是从最初的账项基础审计到制度基础审计,还是从制度基础审计到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引起审计模式变更的真正原因还是“成本效益原则”在起作用。 社会越发展,经济越活跃,企业的业务也越复杂,审计工作也就越发的繁重复杂。 但在竞争社会,审计收费并不与审计工作量成正比。 会计师事务所也是企业,它的目标也是企业财富最大化, 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还是会计师事务所一贯的做法,只是受到了审计风险的制约。 如何有效平衡审计成本与审计风险之间的矛盾,是一直困扰会计师事务所的问题,同时也是审计模式发展的推手。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审计成本与审计风险之间矛盾平衡下的一个产物。 它的目标非常明确,即通过审计前风险的评估,来确定检查风险应控制的水平, 从而将有限的审计资源配置到最有可能导致审计风险的领域,以此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 但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在对风险评估上存在致命缺陷,即难以有效评估固有风险。 在实务中审计师往往不评估固有风险,只评估和测试控制风险,而控制风险的评估难以有效发现管理层绕过内控的舞弊, 导致的结果很可能是实际上风险很高但评估的风险却很低。
对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型进行改进,将原有的审计检查前风险(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以重大错报风险替代,这就形成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依据的模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表面上,新的审计风险模型只是用重大错报风险代替传统审计风险模型中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实质上,实现了质的飞越。 它并不是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简单相加,其所包含的内涵已超越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 它不再将审计检查前风险进行人为划分, 而是以风险评估所要实现的目标代替,即识别和评价“重大错报风险”,从而更好的体现了审计程序因地因时而异、多样性的特点。 它所体现的思想是:审计检查前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风险因素彼此又不是独立的,因此不能割裂起来单独评估,而是需要联合起来评估;同时,审计检查前的风险又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行业状况、企业性质、监管环境、战略、目标、经营风险、业绩考核体系不同,引发财务报表错报的风险因素就不同,因此,在具体审计中审计师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该企业的风险评估程序,关键要找出引发错报风险的源头,从源头来识别风险。
虽然与传统相比,审计风险模型只是发生小小变化,但体现的审计理念却发生了重大变化: 它要求审计师从源头发现风险, 审计重心前移;风险评估由零散走向结构化,它将各种风险因素联系在一起,多方面多角度的考虑问题, 风险评估方法更加系统化; 将战略分析引进审计,风险分析方法多样化;紧扣风险这根弦,风险评价贯穿整个审计过程;经营风险和舞弊风险成为重点考虑的风险因素:经营失败很可能使审计所卷入诉讼,带来审计风险;财务报表是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的反映, 通过经营风险的分析和评估能有效地发现财务报表潜在的重大错报;舞弊,特别是管理层的通同舞弊,引发的财务欺诈造成后果往往特别严重。
综上,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审计理念,它的核心思想是通过系统的风险评估来识别重大错报的领域, 并将识别的领域作为实质性审计的重点,以此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 因此,笔者认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基本内涵是:以揭示重大错报风险为核心的一种审计模式, 通过分析可能导致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风险因素, 来评估和识别重大错报风险, 从而有效解决信赖过度导致审计风险或信赖不足导致审计过度的问题。 重大错报的风险驱动因素可能源于经营风险,也可能源于管理层的舞弊或其他。
四、经营风险导向审计、舞弊风险导向审计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关系
王泽霞(2004)认为“审计导向就是审计工作的切入点,用以确定审计实施对象和重点领域。 ”根据这一理解,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应以“风险”作为审计导向,也就是审计工作的切入点。那么“风险”是什么?有学者认为经营失败很可能导致审计风险, 因此认为经营风险就是审计工作的切入点,审计工作以经营风险作为导向,从而认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就是经营风险导向审计。 也有学者认为,近几年国内外爆发的好几起重大财务欺诈案,很大一部分是管理层舞弊造成的,因此认为舞弊风险就是审计工作的切入点,审计工作以舞弊风险作为导向,从而认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实质就是舞弊风险导向审计。 王志强在《从审计模式及其思想的演进辨析风险导向审计应有的内涵》 一文中对上述观点进行了辩驳, 他认为将经营风险导向审计或舞弊风险导向审计等同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犯了将风险内涵任意扩大或缩小的错误。
笔者认为,不能简单的将“风险”理解为经营风险或舞弊风险。 对 “风险”的把握要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本质出发去理解 。 前面我们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本质分析中已经指出, 重大错报风险的揭示是其核心,审计工作是围绕着分析评估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展开,关键是要找到可能导致重大错报的风险驱动因素, 经营风险和舞弊风险是导致错报的风险驱动因素,但不是全部。 “风险”是涵盖了经营风险、舞弊风险在内的一切可能导致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因素的概念, 是重大错报风险驱动因素的集合。 在审计实务中,审计师不可能去寻找所有的错报风险驱动因素, 而是有选择的寻找可能导致重大错报风险的驱动因素以及识别和评估风险的正确路径。 经营风险导向审计认为重大错报风险的主要驱动因素为经营风险,即重大错报风险的源头为经营风险,识别和评估风险的正确路径应为从经营风险到错报风险; 舞弊风险导向审计认为重大错报风险的主要驱动因素是舞弊风险, 识别和评估的正确路径应为舞弊风险到错报风险。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经营风险导向审计以经营风险作为风险评估的逻辑起点和重心,通过对经营风险的分析来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舞弊风险导向审计以舞弊风险作为风险评估的逻辑起点和重心, 通过对舞弊风险的判断来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因此,无论是经营风险导向审计还是舞弊风险导向审计, 都只不过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实务应用中的具体表现形式而已,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审计模式。 它们的关系可以用如下图示表示:
{横轴以时间为顺序 ,表示审计模式的发展历程 ,图中只反映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纵轴以审计工作路径为顺序,反映审计模式的具体表现形式。 经营风险导向审计以C点即分析评估经营风险作为审计工作的起点; 舞弊风险导向审计以B点即分析评估舞弊风险作为审计工作的起点。 这二种表现形式最后相交于A点,即揭示重大错报风险。 }
五、结束语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审计模式,反映审计的理念,其核心思想是如何系统的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要评估重大错报风险,首先得找出可能引起重大错报的风险驱动因素, 比如经营失败、 管理层业绩考核压力、融资压力等。 风险驱动因素是重大错报风险的源头,识别和评价风险驱动因素是审计工作的起点和重心。 经营风险或舞弊风险是被审计单位重大错报风险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 以经营风险的识别和评价作为审计工作的逻辑起点和重心,就形成了经营风险导向审计,以舞弊风险的识别和评价作为审计工作的逻辑起点和重心, 就形成了舞弊风险导向审计。 经营风险导向审计、 舞弊风险导向审计不是独立的审计模式,而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实务中的具体表现形式。
参考文献
[1]谢荣,吴建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基本内涵分析[J].审计研究,2004,第5期
[2]谢荣,吴建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研究与实务发展[J].会计研究,2004第4期
[3]陈毓圭.关于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由来及发展的认识[J].会计研究,2004第2期
[4]王泽霞.论风险导向审计的发展创新—管理舞弊导向审计[J].会计研究,2004,第12期
[5]王泽霞.《管理舞弊导向审计研究》,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6]谢志华,崔学刚.风险导向审计—机理与运用[J].会计研究,2006,第7期《审计研究》,2005,第2期
[8]陈志强.从审计模式及其思想的演进辨析风险导向审计应有的内涵,《审计研究》,2006,第3期
[9]王咏梅,吴建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发展及运用研究[J].审计研究,2005,第6期
[10]AICPA,Exposure draft of seven Statements on Auditing Standards related to audit risk,2002
[11]IAASB,ISA200 Objective and general principles governing an audit of financial statement,2003,10
[12]IAASB,ISA315 Understanding the entity and its environment and assessing the risks of material misstatement,2003,10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篇9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的48项审计准则(2010年进行了修订),于2007年1月1日起在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施行。 该审计准则体现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 但是在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本质的理解上,学术界仍存争议,部分学者认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就是经营风险导向审计或舞弊风险导向审计。 之所以出现争论,笔者认为关键是对风险的内涵理解不同,那么“风险”的涵义是什么? 难道仅仅是“经营风险”或 “舞弊风险”? 经营风险导向审计、舞弊风险导向审计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究竟是什么关系?
作为实务工作者, 笔者认为正确理解风险导向审计的本质以及几种风险导向审计之间的关系对于深入理解审计准则非常重要。 本文结构上分四个部分:首先文献综述,概述学术界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本质的不同看法;其次分析总结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本质;然后分析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与经营风险导向审计、舞弊风险导向审计之间的关系;最后结论。
二、文献综述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对风险导向审计的研究以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在实务中应用为主。 2004年初陈毓圭、谢荣、吴建友等学者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研究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本质。 之后,这方面的研究大量出现。 但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本质是什么,并未达成一致的看法。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审计模式还是审计方法? 谢荣、吴建友(2004) 认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属于审计方法,它是审计方法在战略管理理论和系统理论基础上的重大创新”。 陈毓圭(2004)认为,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审计方法和理念,但他更倾向于方法论。 谢志华、崔学刚(2006)认为风险导向审计不是审计方法,而是一种审计战略定位与观念导向。
在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基本内涵的理解上,学术界有不同观点。 谢荣
(2004)认为“对于‘固有风险’的认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更多的是考虑企业的经营风险和战略风险,而不是仅考虑会计报表本身的风险,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应该是以企业的经营风险为导向的一种审计”。 王泽霞(2004)认为被审计单位存在的管理舞弊不能被控制风险导向和商业风险导向较好的识别,因此提出了管理舞弊导向审计,她认为“管理舞弊导向审计是以查找和识别管理舞弊作为审计工作重心的风险导向审计,是风险导向审计新的发展”。 陈志强(2006)认为“把握风险的概念是正确理解风险导向审计内涵的关键,对风险概念理解不同,风险导向审计本质的认识就会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审计理念和模式,风险的基本内涵应该是 ‘审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发表了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对风险内涵不能随意缩小或者扩大,否则都可能造成理论上和实务上的偏差”。
本文以下分两部分阐述两个观点: 一是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本质的认识;二是经营风险导向审计、舞弊导向审计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之间的关系。
三、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本质的认识
从审计模式的历史发展进程看, 无论是从最初的账项基础审计到制度基础审计,还是从制度基础审计到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引起审计模式变更的真正原因还是“成本效益原则”在起作用。 社会越发展,经济越活跃,企业的业务也越复杂,审计工作也就越发的繁重复杂。 但在竞争社会,审计收费并不与审计工作量成正比。 会计师事务所也是企业,它的目标也是企业财富最大化, 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还是会计师事务所一贯的做法,只是受到了审计风险的制约。 如何有效平衡审计成本与审计风险之间的矛盾,是一直困扰会计师事务所的问题,同时也是审计模式发展的推手。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审计成本与审计风险之间矛盾平衡下的一个产物。 它的目标非常明确,即通过审计前风险的评估,来确定检查风险应控制的水平, 从而将有限的审计资源配置到最有可能导致审计风险的领域,以此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 但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在对风险评估上存在致命缺陷,即难以有效评估固有风险。 在实务中审计师往往不评估固有风险,只评估和测试控制风险,而控制风险的评估难以有效发现管理层绕过内控的舞弊, 导致的结果很可能是实际上风险很高但评估的风险却很低。
对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型进行改进,将原有的审计检查前风险(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以重大错报风险替代,这就形成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依据的模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表面上,新的审计风险模型只是用重大错报风险代替传统审计风险模型中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实质上,实现了质的飞越。 它并不是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简单相加,其所包含的内涵已超越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 它不再将审计检查前风险进行人为划分, 而是以风险评估所要实现的目标代替,即识别和评价“重大错报风险”,从而更好的体现了审计程序因地因时而异、多样性的特点。 它所体现的思想是:审计检查前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风险因素彼此又不是独立的,因此不能割裂起来单独评估,而是需要联合起来评估;同时,审计检查前的风险又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行业状况、企业性质、监管环境、战略、目标、经营风险、业绩考核体系不同,引发财务报表错报的风险因素就不同,因此,在具体审计中审计师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该企业的风险评估程序,关键要找出引发错报风险的源头,从源头来识别风险。
虽然与传统相比,审计风险模型只是发生小小变化,但体现的审计理念却发生了重大变化: 它要求审计师从源头发现风险, 审计重心前移;风险评估由零散走向结构化,它将各种风险因素联系在一起,多方面多角度的考虑问题, 风险评估方法更加系统化; 将战略分析引进审计,风险分析方法多样化;紧扣风险这根弦,风险评价贯穿整个审计过程;经营风险和舞弊风险成为重点考虑的风险因素:经营失败很可能使审计所卷入诉讼,带来审计风险;财务报表是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的反映, 通过经营风险的分析和评估能有效地发现财务报表潜在的重大错报;舞弊,特别是管理层的通同舞弊,引发的财务欺诈造成后果往往特别严重。
综上,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审计理念,它的核心思想是通过系统的风险评估来识别重大错报的领域, 并将识别的领域作为实质性审计的重点,以此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 因此,笔者认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基本内涵是:以揭示重大错报风险为核心的一种审计模式, 通过分析可能导致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风险因素, 来评估和识别重大错报风险, 从而有效解决信赖过度导致审计风险或信赖不足导致审计过度的问题。 重大错报的风险驱动因素可能源于经营风险,也可能源于管理层的舞弊或其他。
四、经营风险导向审计、舞弊风险导向审计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关系
王泽霞(2004)认为“审计导向就是审计工作的切入点,用以确定审计实施对象和重点领域。 ”根据这一理解,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应以“风险”作为审计导向,也就是审计工作的切入点。那么“风险”是什么?有学者认为经营失败很可能导致审计风险, 因此认为经营风险就是审计工作的切入点,审计工作以经营风险作为导向,从而认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就是经营风险导向审计。 也有学者认为,近几年国内外爆发的好几起重大财务欺诈案,很大一部分是管理层舞弊造成的,因此认为舞弊风险就是审计工作的切入点,审计工作以舞弊风险作为导向,从而认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实质就是舞弊风险导向审计。 王志强在《从审计模式及其思想的演进辨析风险导向审计应有的内涵》 一文中对上述观点进行了辩驳, 他认为将经营风险导向审计或舞弊风险导向审计等同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犯了将风险内涵任意扩大或缩小的错误。
笔者认为,不能简单的将“风险”理解为经营风险或舞弊风险。 对 “风险”的把握要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本质出发去理解。 前面我们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本质分析中已经指出, 重大错报风险的揭示是其核心,审计工作是围绕着分析评估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展开,关键是要找到可能导致重大错报的风险驱动因素, 经营风险和舞弊风险是导致错报的风险驱动因素,但不是全部。 “风险”是涵盖了经营风险、舞弊风险在内的一切可能导致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因素的概念, 是重大错报风险驱动因素的集合。 在审计实务中,审计师不可能去寻找所有的错报风险驱动因素, 而是有选择的寻找可能导致重大错报风险的驱动因素以及识别和评估风险的正确路径。 经营风险导向审计认为重大错报风险的主要驱动因素为经营风险,即重大错报风险的源头为经营风险,识别和评估风险的正确路径应为从经营风险到错报风险; 舞弊风险导向审计认为重大错报风险的主要驱动因素是舞弊风险, 识别和评估的正确路径应为舞弊风险到错报风险。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经营风险导向审计以经营风险作为风险评估的逻辑起点和重心,通过对经营风险的分析来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舞弊风险导向审计以舞弊风险作为风险评估的逻辑起点和重心, 通过对舞弊风险的判断来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因此,无论是经营风险导向审计还是舞弊风险导向审计, 都只不过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实务应用中的具体表现形式而已,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审计模式。 它们的关系可以用如下图示表示:
{横轴以时间为顺序,表示审计模式的发展历程,图中只反映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纵轴以审计工作路径为顺序,反映审计模式的具体表现形式。 经营风险导向审计以C点即分析评估经营风险作为审计工作的起点; 舞弊风险导向审计以B点即分析评估舞弊风险作为审计工作的起点。 这二种表现形式最后相交于A点,即揭示重大错报风险。 }
五、 结束语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审计模式,反映审计的理念,其核心思想是如何系统的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要评估重大错报风险,首先得找出可能引起重大错报的风险驱动因素, 比如经营失败、 管理层业绩考核压力、融资压力等。 风险驱动因素是重大错报风险的源头,识别和评价风险驱动因素是审计工作的起点和重心。 经营风险或舞弊风险是被审计单位重大错报风险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 以经营风险的识别和评价作为审计工作的逻辑起点和重心,就形成了经营风险导向审计,以舞弊风险的识别和评价作为审计工作的逻辑起点和重心, 就形成了舞弊风险导向审计。 经营风险导向审计、 舞弊风险导向审计不是独立的审计模式,而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实务中的具体表现形式。
摘要: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作为当前较新的一种审计模式,已全面应用于现行的《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但理论界对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本质仍存争议,部分学者认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就是经营风险导向审计或舞弊风险导向审计。正确理解风险导向审计的本质以及几种风险导向审计之间的关系对于深入理解执业准则非常重要,因此,本文分析总结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本质,然后,分析其与经营风险导向审计、舞弊风险导向审计之间的关系。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篇10
关键词: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重大错报风险;风险评估
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含义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指会计师经过专业、正确的风险判断,对被审计单位的风险控制情况进行评估,确定被审计单位的剩余风险,然后通过执行审计程序,将被审计单位存在的剩余风险降到可接受的水平。新准则重构了风险模型,正式引入了“重大错报风险”,即会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包括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前者多与控制环境有关,主要指战略和经营风险,后者是指与具体会计报表项目在认定上相关的风险。
还可从以下两方面更好理解:一是审计风险是贯穿风险导向审计的一个重要概念。风险导向审计以审计主体的审计风险为导向将审计风险降到可接受水平,非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二是风险导向审计要对被审计单位的风险全面分析评价。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风险会对风险评估产生影响,要降低审计风险,在评估中须考虑经营风险。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应用的局限性和对策
(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应用存在的问题
1、法律制度不健全
法律风险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实施的基础。目前我国虽制定了相关法律体系,但审计人员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仍比较匮乏,民事赔偿制度不够健全。即使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被起诉,更多的是受到经济处罚,在行政和刑事处罚方面承担的风险小,其赔偿责任远低于国外同行。行政与刑事处罚和民事赔偿责任机制形同虚设。因此,在风险较小的情况,会计师和事务所会为了自身利益不惜违背职业道德甚至法律法规,出具虚假报告,导致审计质量下降。
2、信息系统不完善,实际操作中局限性大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会计师通过执行风险评估程序对企业进行分析,为风险不同的客户制定个性化的审计程序。在审计过程中,会计师的工作灵魂是对企业的经营情况和所处行业环境做出正确的职业判断,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全面收集有关企业的信息。而如今我国的大多数事务所的信息储备不全面,缺乏对行业环境和企业经营风险的了解,信息系统不能满足所需的要求,严重影响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实施。
3、职员的综合素质不能胜任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1)知识技术层面
会计师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实施至关重要。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实施要求会计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熟练运用多种分析工具对财务和非财务指标进行分析,并能运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知识和战略观念分析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和行业状况。而我国高水准人才大量缺乏。事务所多从事会计和审计业务,缺乏多元化背景,会计师不了解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企业的经营和行业状况,缺乏管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数理统计能力等问题。
(2)职业道德素质层面
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指会计师应遵循行为规范。如:技术规范、专业能力、职业道德等。我国虽已制定《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导意见》和《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但在实践中约束力不强,加上监督检查力度不够、管理者的舞弊和内部控制不完善,使得一些会计师违背职业道德,肆意出具虚假报告。
(二)针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建议
1、强化风险导向理念,提高重视度
随着经济全球化,国际资本的流动促进审计的跨国发展。我国审计准则从一开始就借鉴国际惯例,以国际审计准则为基础制定。现阶段,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不够强大,事务所缺少自己的信息库,不能及时、全方位的了解各行业与整体经济环境的变化情况。因此,想要应用风险导向进行审计,就要建立一个功能强大的信息库帮助会计师全面地了解企业所处的行业及内部经营活动环境,具备风险导向审计理念,提高其对风险导向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从而更好地识别重大错报风险。
2、重视注册会计师的职业水平
进行审计时会计师应具备行业知识结构。如:行业政策特点、企业经营环境和风险等。在审计执行中,会计师还必须持有职业怀疑态度,如:对审计证据是否真实可靠时刻持怀疑态度。严格按照审计程序执行。同时,事务所应利用计算机网络来扩大和方便会计师对行业知识、政策的学习,使会计师具备全面的知识理论体系,从而做出准确的判断,降低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3、健全相关法律体系
具有法律法规支持和保护是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基础和前提。会计师是执行会计、审计制度最主要的主体。但现行的法律法规以行政责任为主,以刑事和民事责任为辅,且针对民事责任的规定十分薄弱。由于法律法规不完善,一些企业为了获取更多利益,使得会计师违背职业道德甚至法律法规,对外提供错误的审计报告,使社会公众的利益遭受损失。因此,必须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如:加大对违法行为的责任追究与处罚力度以增强会计师的法律风险意识和职业道德素质。
4、健全对会计师审计工作的监管力度
对于现代企业而言,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与企业内部控制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经济角度分析可以发现,会计舞弊的具体操作者就是企业的实际控制者。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健全及公司经理人信息控制权的拥有直接导致了风险导向审计的具体运用,因此,对于现代企业而言,我们必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不断地强化对于管理者的制约以及监督,有效规避内部人员控制现象的发生,从而为风险导向设计工作的推进奠定相应的基础。例如,我们可以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和监事会制度,在不断优化公司治理框架的过程中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进行逐步地完善,重视日常经营之中的各种控制活动,并对各种风险进行科学的评估,增强领导层对于控制的责任感,落实企业内部审计的各个环节,不断的优化信息质量,促进风险导向审计工作的发展。
三、结语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理论概念及目前我国应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局限性和对策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得出两点结论:
1、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目前在我国运用规模小,大部分还是运用的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只有较少的事务所运用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方法。
2、相关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法律体系不健全,事务所缺乏系统的信息库,大多数注册会计师的理论知识素养和职业道德匮乏,我国必须加快审计软件的开发和信息库的建设。
本文的不足:对于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风险评估方法落实到具体实践缺少探讨,需要今后继续学习与探究。
参考文献:
[1]王咏梅.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发展及运用研究[J].审计研究,2005(6).
[2]刘晓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研究[D].法制与社会,2007.
[3]钟明君.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中国的运用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
[4]席龙胜.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河南大学,2006.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浅析 篇11
一、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缺陷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原理是:审计人员首先确定一个预期风险水平值, 然后通过对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确认和评估, 按照“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的审计风险模型确定可接受的检查风险, 并根据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范围和重点。相对于制度基础审计, 它使审计效率和效果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但仍存在一定的缺陷。
1、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从微观层面考虑风险因素, 忽略了宏观层面的分析评估。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因为采用简化主义的观点, 假设审计师通过对各个账户层面的认定进行审计就可以获得充分、适当的证据, 对报表整体层次的测试重视不足。根据系统观认为, 相互联系的个体组成系统后会产生单个个体所没有的特征, 即使是微观层次的错报, 最终归集到会计报表中, 也可能成为报表整体层次的重大错报。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具有系统的整体观点。而传统风险导向审计自下而上的单一做法, 很容易让审计师对风险陷入一种微观的、零乱的认识之中, 难以从系统的整体角度对风险进行认识和评估, 导致审计揭露重大错报的能力和效率都受到影响。
2、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忽视对固有风险的评估。
在传统审计风险模型中, 假设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之间相互独立。固有风险是在假定不存在相关内部控制的前提下, 某一账户、交易类别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而事实上在对固有风险进行评估时, 又必须从内部控制入手。在实务中, 大多数审计人员觉得根据相关内部控制不存在的假设单独地评价固有风险存在难度, 因而干脆不进行评估, 直接将固有风险认定为高水平, 从而使风险评估变成以控制风险评估为中心的评估, 固有风险评估流于形式。而注册会计师最大的敌人就是管理层舞弊, 管理层舞弊的特点是绕过或逾越内控, 最终导致控制风险很低而实际上审计风险很高的问题。实际上, 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都受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影响, 而且两者之间还相互影响。因此随着企业与外部环境联系紧密性的增强, 这一假设的可靠性越来越受到质疑。而且简单地评估固有风险为高水平, 可接受的检查风险就会相对降低, 这就意味着审计人员在审计时, 在实质性测试阶段中要分配更多的审计资源到那些重要程度并不满足与审计投入相应的重要性要求的环节上, 从而由于审计过度造成审计资源的浪费。
3、传统风险导向审计采用自上而下的审计思路, 难以突出重点。
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 审计人员所采用的依然是制度基础审计的基础方法, 只是在原有方法的基础上增加了风险定量评估的内容, 并将风险定量评估视作审计风险控制的一种重要手段, 分析方法仍以实质性测试为主。在这一阶段, 审计对于风险的分析和评估是一种狭隘的“会计观”, 这一观点将审计人员的注意力和相关的分析、测试重点主要放在会计报表、账户余额及发生额本身的风险和会计系统的可靠性上。这种自上而下的审计思路, 在审计资源的分配上经常是面面俱到, 难以突出重点, 从而造成审计资源的浪费。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内涵和创新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通过对被审计单位进行风险职业判断, 评价被审计单位风险控制, 确定剩余风险, 执行追加审计程序, 将剩余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其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审计风险主要来源于企业财务报告的错报风险, 而错报风险主要来源于整个企业的经营风险。因此, 有效的审计应该是建立在对企业所处社会和行业的宏观环境、战略目标和关键经营环节分析的基础上, 通过综合评价经营风险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时间和程序。
1、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建立了新的审计风险模型。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建立的新的审计风险模型, 即“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新审计风险模型在原审计风险模型的基础上引入“重大错报风险”, 形式上有所简化, 但审计风险的内涵和外延却扩大了。重大错报风险并非简单的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合并而成, 它包括财务报告整体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将风险看作是狭义的风险, 仅从会计视角予以分析。虽然在评估固有风险时也要考虑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 但经营风险的评估并非是审计工作的重点, 审计工作的核心是对控制风险的评估。新模型充分认识到报告整体层次错报风险的存在意味着对财务报告的整体否定, 因此更加注重企业面临的内外部宏观环境、经营方式以及管理机制, 从企业战略风险和经营风险的源头上分析和评价重大错报风险。
2、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将审计重心前移。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不能适应现代报表审计的需要, 就在于其原有的风险评估不到位, 未能有效发现高风险审计领域, 造成审计过量或审计不足。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从以审计测试为中心转移到以风险评估为中心。新的方法建立起来的企业会计报表风险与企业战略风险之间的逻辑联系, 使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满足了战略管理思想的要求。
3、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采用新的审计思路。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采用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审计思路, 视野过于狭窄。认为审计师只要通过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各个项目及相关交易的各个“认定”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评估和侧试, 并加以综合, 就可以为审计意见提供充分的证据。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从企业的战略分析入手, 通过“战略分析———经营环节分析———财务报表剩余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 来决定实质性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它要求审计人员首先运用“自上而下”的思路, 从企业的战略管理分析入手, 通过战略风险和经营风险的导向和严密的逻辑推理, 一步一步地推导和落实审计的范围和重点, 确定相关的审计目标和审计程序。然后通过实施审计程序及取证的结果, 结合重要性的判断, “自下而上”地归纳和判断整个财务报表的风险并形成最终的审计意见。
4、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扩展了审计证据的内涵。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审计证据主要包括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获取的证据。由于审计重心向风险评估转移, 新的风险审计准则拓展了审计证据的内涵。将注册会计师获取审计证据的程序区分为总体程序和具体程序, 总体程序包括风险评估程序、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 具体程序包括检查记录和文件、检查有形资产、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和分析性程序。
5、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以分析性复核为风险评估核心方法。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对于信息的再加工程度不够, 分析性复核主要适用在报表分析上。尽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风险评估包括检查、调查、询问、穿行测试等多种审计取证手法, 但其核心是分析性复核的运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以分析为中心, 分析性复核成为最重要的程序。为了适应分析性复核功能扩大的要求, 分析性复核开始走向多样化, 不再是只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 也对非财务数据进行分析。
三、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对策
1、重构注册会计师知识能力框架, 提高职业判断水平。
风险导向审计不仅要求审计人员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专业判断能力以及丰富的行业知识和职业经验, 还需要有较高的风险识别和分析能力, 能够分析企业各方面情况并对风险进行准确评估。目前我国的审计人员整体素质还不能够满足风险导向审计的高要求, 还需要大力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一是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 改善其知识结构, 使其既掌握会计、审计方面的专业知识, 还掌握相应的行业和管理知识。如行业生产经营特点、经济技术指标及行业政策、企业的经营战略、经营环境、经营风险等。二是优化审计人员队伍, 改变目前审计队伍“财会型”人才的单一结构, 注重聘用一些法律、工程技术、计算机等专业人才, 科学配备审计组, 以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
2、积累相关数据, 完善信息体系。
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注册会计师必须掌握宏观环境、监管环境、行业状况以及企业经营战略等方面信息, 用以判断企业的诚信, 评估企业的经营风险。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应会同政府有关部门, 建立各种级别的资料库, 收集各个行业的资料, 并且将各个行业所获得的信息及时在网上公布, 从而实现会计师事务所、各级政府以及各个协会之间的联网, 以解决会计师事务所收集数据能力方面的限制, 满足会计师事务有效判断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和行业风险的需求。会计师事务所要构筑注册会计师执业时所需的信息平台, 从长远利益出发, 应加大对信息处理能力的基础投入;应该建立功能强大的数据库, 以满足注册会计师了解企业的战略、流程风险评估, 业绩衡量和持续改进的需要。
3、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
健全的法律环境虽然不是风险导向审计实施的必要前提, 但风险导向审计作用的发挥确实离不开一定的制度安排。研究表明, 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来加大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对于抑制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而言, 其长期性政策效应优于加重对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企业的处罚。因此完善法制环境有利于审计人员作出正确选择, 是推行风险导向审计的并行措施。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产生的直接原因就是法律诉讼风险的增加。法律风险越高, 对注册会计师的约束作用相应就越大。在我国, 虽然一系列法律的出台对规范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环境、加强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起到了一定作用, 但是, 我国关于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规定还比较空洞, 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 民事赔偿制度不够完善, 违规成本低。因此, 应健全法律法规制度, 加大对注册会计师违法行为的责任追究与处罚力度, 以强化注册会计师的法律风险意识。同时, 在行业监管方面, 应明确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地位, 赋予其全权自律管理的权力。这可以有效地理顺各个利益群体的关系, 维护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本身的独立性、权威性和效率。
摘要: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作为重要的审计理念和方法, 弥补了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缺陷, 在理论和实务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缺陷入手, 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内涵及其相对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创新进行分析, 并提出我国现阶段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重大错报风险
参考文献
[1]张志:从新审计准则看风险导向审计的新变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7 (4) .
[2]何瑜: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J].当代经理人, 2006 (7) .
[3]弓亚静:浅谈现代风险导向审计[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 (1) .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推荐阅读: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研究06-21
现代风险导向10-20
试论现代商业银行风险审计05-22
风险导向审计实务10-15
内控及风险导向审计10-02
风险导向模式05-13
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09-13
现代风险10-04
现代物流企业风险10-14
现代企业风险管理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