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风险

2024-10-04

现代风险(精选12篇)

现代风险 篇1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各种重大企业管理欺诈及审计失败案例层出不穷、影响范围广, 现代风险导向下的审计风险分析及研究自然成为国内外审计理论界和实务界重点研究方向。2003年, 国际审计和鉴证准则理事会 (IAASB) 颁布了一个新的风险准则, 其目的在于能够顺利地推动风险导向下审计风险的变革。直至今天, 现代风险导向下的审计以一种新的审计方法和审计理念, 成为备受国际审计行业关注的话题。

从审计的发展历程来看, 审计风险的产生与延续是一个缓慢且递进的过程。对审计风险进行分析有助于审计人员转变观念, 从而不断提高审计人员各方面的素质。准确地认识审计风险的内涵与特征, 有利于审计人员正确地理解审计风险与提高审计风险的意识, 进而能够准确并且有效率地防范与控制审计风险, 使得审计能够在市场经济中发挥重大的作用。

本文主要通过介绍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涵义及特征, 分析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形成的原因, 进而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防范与控制提出建议。希望通过对现代风险导向下审计风险分析, 对与现代风险导向下的审计风险相关实务界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涵义及特征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又被称为基于风险的战略系统审计方法, 是一种广义的风险概念, 而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则是一种狭义的理论观点, 它重点在于注册会计师关注与会计报表相关的重大错报行为, 即它仅仅关注的是财务数据是否真实, 较少留意被审计单位的战略风险和经营环节是否存在问题, 因此, 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相比, 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操作起来实际效果不怎么理想。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弥补了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不足, 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基础上,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要求注册会计师站在更高角度去观察被审计单位有可能存在整体风险, 不错过任何可能导致重大错报发生的隐患, 找出问题并向被审计单位提出合理的建议。

2004年, 国际审计准则把审计风险的含义定义为:当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时, 而审计师却发表了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国际审计准则在对审计风险模型进行修订后, 重新提出了一个新的审计风险模型:重大错报风险=审计风险/检查风险。这次提出的审计风险模型克服了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不足, 即传统的审计风险模型只是从部分上把握审计风险, 这就提醒了审计人员在进行风险评估工作时, 要更多的偏向于企业的整体风险。2012年, 罗永亮提出了编报风险的概念, 运用分层次研究方法, 将审计风险模型重新定为:编报风险 (Y) =审计风险 (R) /检查风险 (C) 。

本文认为,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指审计人员运用自身的专业水平对被审计单位有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职业判断, 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风险控制系统是否合理并确定剩余风险, 对其执行追加审计程序, 最终目标是把剩余风险降低至可以接受的水平。现代风险导向下的审计风险分析具有如下特征:

(一) 风险评估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审计程序上的中心。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把风险的识别和风险的评估贯穿于审计的整个过程, 为风险评估程序筑就一道牢固的防护墙。

(二) 发现管理层舞弊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出发点, 与风险联合成为风险评估的重心。审计人员在进行风险评估时, 从经营风险入手是毋庸置疑的, 除此之外, 还对企业的各个审计环节进行综合性风险分析, 从而对审计风险进行间接性的评估。而经营风险成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中最突出的风险, 对审计人员来说是防止损失的突破口。

(三) 审计测试程序个性化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所必需的。传统的审计方法具有标准化的特点, 许多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人员都具备审计方面的知识, 为了不让审计单位发现问题, 他们往往会设置一些障碍来混淆审计人员判断。不同的客户存在不一样的风险, 为了克服传统审计方法带来的不足, 现代风险审计引用个性化的审计程序, 来应对不同客户所带来的不同风险。

(四)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信息的再处理足够重视, 以分析程序为中心, 结合询问、调查、检查、穿行测试等各种方式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风险评估的分析对象不仅仅局限于财务信息, 还涉及到了非财务信息的层面, 而且审计人员在对非财务信息的分析上采用各种分析方式, 如绩效分析、财务分析、战略分析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通过多种方式分析, 使得风险评估的结果更加可靠。

(五)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审计人员更高的要求, 要求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更广泛, 风险意识更强、更敏感。审计人员不仅要把审计知识吃透并且运用自如, 而且还要懂得如何利用各种风险评估和分析方法并结合先进的管理学工具, 将审计风险降到最低。除此之外, 在知识的扩充和信息的猎取上, 要随时关注行业发展、体制环境变化、市场经济规律以及国家政策变动等, 从而增强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力。

三、现代风险导向下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分析

在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下, 企业的经营环境越来越复杂, 这些变化会增加审计工作的难度, 使审计风险变得更加难以预防。这种情况下, 要求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更高, 承担的职责更大, 因此, 加强对审计风险研究显得更加重要。

(一) 影响现代风险导向下审计风险的环境因素

1.经济环境的影响

在过去的10多年中, 在WTO的影响下, 我国企业迅速崛起并且规模不断扩大, 使企业经济环境更加复杂、市场经济更加多元化。在这样环境下, 企业经营越发不稳定, 从而使审计人员难以对企业经营情况进行全面反映与评价, 进而容易得出错误审计意见, 给审计带来了风险隐患。

2.法律环境的影响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法律的保障, 目前我国的法律体系仍处于逐渐健全与完善的阶段, 旧的法律制度依然跟不上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 更具保障性的法律法规以及行政规章尚未出台。对于审计人员来说, 依法审计是法律的要求, 但如果连最基本的法律制度都不完善, 这让审计人员难以做到有法可依;在审计工作开展时, 容易出现审计人员对某些依据的判断偏向于主观性和随意性, 从而增加了审计的风险。

3.审计责任与社会期望的反差

在审计人员看来, 依法履行审计职责并出具审计报告, 保证审计报告真实合法是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相反, 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就是健全并完善内部控制机制, 确保资产安全完整以及会计资料真实完整。这种观点让审计人员陷入了一种误区--审计责任与会计责任相分离。然而, 社会对审计的期望不仅仅局限于审计人员依法提出审计意见, 而且还要求审计人员对信息的敏感度, 根据获取的信息发现被审计单位舞弊手段和相关违法行为, 这也就同时要求审计人员需要深入了解一家企业的内部机制和治理结构。这就形成了审计责任与社会期望的反差, 审计人员与社会公众对审计责任的观点不一致, 从而产生了期望差距。

(二) 影响现代风险导向下审计风险的客观因素

1.复杂的审计对象及广泛的审计内容

在这个错综复杂的市场经济中, 企业的经营决策越来越依赖于审计的意见与结论。如果审计单位给出的审计意见和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状况不符, 则容易误导决策者的判断与决策, 因而大大增加审计的风险。除此以外, 会计信息日益增加, 审计范围不断扩大, 导致审计的内容越来越复杂, 容易隐藏审计风险。

2.审计机关自身的因素

在审计过程中, 由于审计机关一些外在条件的影响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如制度与规章的不健全、工作机制不够完善、审计队伍人才的匮乏等。这些因素并不是审计机关有意或人为地掩饰审计责任, 而是由于客观因素的不足导致审计风险产生。

3.客户公司的治理结构不完善

一个公司如果没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 则公司运营势必会出现问题, 这无形之中给审计带来了风险。内部系统本身固有的局限性, 使差错和舞弊产生的可能性相应加大, 这种情况下, 想要控制好审计的风险, 难度就相对较大。如果在此基础上审计人员采取抽样审计的方法, 那么审计的风险就会增加。

(三) 影响现代风险导向下审计风险的主观因素

1.审计人员的经验和能力不足

随着审计对象越来越复杂及审计内容越来越广泛, 再者是企业对审计意见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 社会给予审计人员的期望也就越来越高;在进行审计工作时, 审计人员依靠专业的判断来对企业的运营状况做出相应的审计意见, 然而并非所有的审计人员都有足够的经验和判断力;如果缺乏经验和专业判断, 审计人员在做出审计意见时容易发生审计意见与企业运营状况不符的情况, 因此也就产生了审计风险。

2.审计人员缺乏谨慎的职业态度

在审计工作中保持谨慎的职业态度并做出合理的专业判断是审计的原则之一。但并不是每一位审计人员都能遵守这一原则, 审计中不具备谨慎的职业态度就容易出错, 进而开具错误的审计意见, 使审计风险有机可乘。

3.审计人员使用审计程序及审计技术不合理

现代风险导向下的风险审计最常用的审计方法就是审计抽样方法, 这也是其最为突出的特征。是否将审计抽样方法所采用的程序及方法使用得科学合理, 这将间接影响到审计的最终结果。如果审计人员在实际操作中采用了不合理的且存在缺陷的审计程序或方法, 那么产生审计风险的机率就会越大。

四、现代风险导向下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的建议

在现代经济迅速发展的环境下, 审计行业面临的审计风险越来越复杂且机率越来越大, 为了保障审计工作有效运行, 建立有效的防范与规避风险体系是目前最为迫切的任务。

(一) 完善和强化审计风险控制的法律责任制度

1.建立健全审计法律制度

经济的发展具有两面性, 在其带来进步的同时, 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问题的出现, 审计市场也就会面临更多的风险。面对诸多的风险, 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是最好的保障, 它便于区分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的责任, 有利于维护双方的利益, 为审计工作提供规范化的审计流程, 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一些不必要的风险, 使审计工作实现有法必依。

2.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注册会计师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就是处于一个良好的行业环境中开展审计工作, 具备这个客观条件, 审计人员才能坚持审计客观、独立、公正的原则, 才能确保给出的审计意见是有效的。但是从以往出现的审计案例来看, 许多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失败的原因在于, 迫于被审计单位或政府的压力, 导致审计人员最终做出的审计意见不是真实可靠的, 甚至会引起审计行业的混乱。因此, 营造一个良好的审计环境是目前注册会计师迫切需要的。

(二)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1.采取客户风险评价制度

一般情况下, 一些客观的因素会直接影响审计的最终结果, 如诚信度低、不正直的客户。在对不正直的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时, 被审计单位为逃避责任而提供虚假的财务信息给审计人员;即使审计人员采取的审计测试规模再大, 要将审计风险的水平降到可接受的范围内是很困难的。因此, 在选择客户之前, 应当采取客户风险评价制度对客户的诚信程度进行评价, 慎重选取审计对象, 可以与被审计单位以前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联系, 了解其与被审计单位中止合作的原因, 一旦发现被审计单位存在诚信缺失的情况就应尽量回绝。

2.实行风险导向审计

风险导向审计主要分析与评价审计风险的程度是否在可容忍的范围内。通过分析性复核的方法评价被审计单位的控制风险, 并且分析其风险产生的原因, 最终得出实质性测试的重点和范围。它主要运用分析性复核的方法, 不仅对客户的控制风险进行评价, 同时更要对产生风险的各个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 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重点。风险导向审计把审计风险全面的运用到整个审计的过程当中, 在审计行业中得到各国的青睐, 这也主要归功于风险导向审计在审计准备阶段就已经考虑了审计的风险, 在整个审计过程中不断地将审计的风险降到最低, 保障审计人员的利益。

3.合理定位重要性水平

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第八条指出:“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的反向关系。重要性水平越高, 审计风险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 审计风险越高。”理解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反向关系, 有利于审计人员保持谨慎的职业态度。在开展审计工作之前, 要权衡审计工作量和成本的大小、审计风险和影响的高低, 要成功地规避和降低审计的风险就要合理的定位审计的重要性水平。

4.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审计风险应对能力

审计作为一种技术性与专业性含量高的职业, 并且实行综合高端的经济监督, 不仅需要一套系统全面的标准化指导规范及约束模式, 同时, 也要注重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为了加强审计机关及审计人员对审计工作的责任心, 保证审计风险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有关的政府部门审计机关应建立一套完善的责任追究体系, 即谁违法谁负责。所有的审计组织, 包括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以及社会审计组织, 都要组织内部审计人员培训, 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坚持真实公正合法的审计准则;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 提高分析判断和预测风险应对能力, 从而在实行审计工作时能更有效的应对并降低风险。

(三) 完善公司内部结构

1.建立健全内部运行机制

建立健全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内部质量控制体系, 有利于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各种审计组织及审计主体的运行机制都需要建立在独立、客观、严谨、保密和公正的基础之上, 主张敬业和公正执法;另外, 还应建立以成本效益为原则的内部质量控制体系, 为专业标准提供合理的保障。两者相结合, 确保审计工作有序合法的进行, 有效预防和控制审计风险。

2.建立有效的事前评估事中控制和事后评价的风险管理系统

事前风险评估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开展审计工作前, 应事先对被审计单位进行风险预估, 在这基础上制定审计计划及审计策略, 确保审计风险处于可接受的范围内;事中控制及合理运用技术和方法来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 从而规避、降低或转移风险。事后风险评价则是对事前评估与事中控制的结果进行检查、分析、纠正及评估, 将审计风险最大限度地降低, 并对审计工作进行总结, 为以后的审计工作提供经验和教训。

参考文献

[1]白华.内部控制、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一个职能论的视角[J].经济学家, 2012 (03) .

[2]唐可蔚.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实施框架与功效分析—基于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视角[D].宁波大学, 2014.

[3]李一娇.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审计风险对审计意见影响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 2013.

[4]滕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风险探讨[J].现代商业, 2013 (02) .

[5]沈天红.论企业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现代商业, 2013 (03) .

[6]周丽霞.论审计风险的控制和防范[J].时代经贸, 2014 (05) .

[7]刘江燕.试论审计风险[J].审计与理财, 2012 (01) .

现代风险 篇2

一、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涵义(一)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将风险分析、评价与控制融入传统审计方法之中,进而获取审计证据,形成审计结论的一种审计取证模式。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在制度导向审计模式的基础上更加注重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引入审计风险模型,通过该模型把从各种渠道收集的证据联系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对审计风险进行定量评估,将审计资源相对合理地分配到高风险领域。(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审计技术方法在系统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基础上的重大创新,它以被审计单位的战略经营风险为导向,通过“战略分析→流程分析→经营业绩评价→财务报表剩余风险分析”,将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和经营风险联系了起来,从而提出了审计师从源头分析和发现会计报表错报的观念。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针对传统风险导向审计风险评估不到位、未能有效发现高风险审计领域造成审计过量或审计不足的缺点,大大加强了风险评估程序,实现以风险评估为中心。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比较(一)审计思路不同。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思路是从分析客户会计报表的固有风险和内部控制风险着手,了解内部控制、实施控制测试,根据内部控制测试的结果决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其中评估被审计单位的控制风险,往往需要审计人员大量的专业判断。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以客户的经营风险为导向,借助于“战略分析?经营环节分析?剩余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将客户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与企业经营风险之间的关系紧密联系起来。其引入企业战略管理分析工具,对客户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进行专业判断,进而大大提高注册会计师发现客户会计报表中重大错报的能力。(二)对“风险”的认识不同。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对审计风险模式中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认识仅是从会计的视角予以分析,因而大都只分析会计报表项目本身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并以此为基础来分析控制财务报表的风险。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固有风险”的认识除了包括会计报表项目本身的风险外,更多地考虑企业的战略风险和经营风险,并成为控制财务报表风险的最重要手段。国际审计风险准则引入“重大错报风险”概念,要求从多方面来了解客户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其中包括了解客户的目标和战略以及可能导致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相关而非全部经营风险。(三)审计风险模型不同。.现代

楚都宜城网 iyd

现代技术风险的特质 篇3

收稿日期:20131212

作者简介:欧庭高(1964-),男,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人,湖南大学科技、经济与社会研究所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技术风险、科技与社会研究;

巩红新(1986-),男,甘肃省庆阳市人,湖南大学科技、经济与社会研究所硕士生,主要从事风险理论的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BZX028)摘要:从不同的角度来考察现代社会的风险“丛林”,会有许多不同的理解,但这些理解或多或少地都指向这个风险“丛林”背后隐藏着的现代技术风险特质。从本质到现象、从产生到治理两个维度来考察现代技术风险的特质,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独特视角。由此出发,现代技术风险特质应该包括根源特质、建构特质、表面特质和治理特质的四个方面内涵,这四个方面彼此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特质整体。

关键词:现代技术风险;根源特质;建构特质;表面特质;治理特质

中图分类号:B028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4.04.001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7卷第4期欧庭高等:现代技术风险的特质

技术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同时也带来了风险——特别是那些未知的风险。这是一个令人不安的利弊共存的问题\[1\]6 。从毒奶粉到地沟油,从切尔诺贝利到福岛核电站的爆炸等现代技术风险事件,既唤醒了人们的风险意识,又加深了人们对现代技术风险的理解。现代技术风险不仅是指现代技术的风险,而且还反映了因应现代技术发展而武装起来的自然风险和技术风险,它所构建的风险形象日益走向负面。因此,厘清现代技术风险特质,对更深层次地分析现代技术风险,控制和降低现代技术风险所造成的伤害和损失,进而实现人、技术、自然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协调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现代技术风险的根源特质

现代技术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是技术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正如刘易斯所言,技术的风险是真实的,风险的确存在,有时潜伏等待着,眼前的威胁很小, 但有可能在将来造成真正的问题\[1\]253。这种风险真实铸造了现代技术风险的根源特质。根源特质是现代技术风险的本质特质,反映了现代技术风险的渐进走向。现代技术风险的根源特质突出地表现在风险知识的不确定性、风险感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控制的不确定性这三个方面。

(一)风险知识的不确定性

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决定因素和根本动力。技术的发明创造,提升了人类遏制风险,摆脱不确定性困扰的能力。但是,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和人类活动领域的不断拓展,又出现了更多的未知领域,孕育了更新的不确定性,滋生了更大的风险。正如斯万·欧维·汉森所言,虽然新的信息(尤其是科学提供的信息)有时消除了原有的不确定性,但是它们也以表面上看更快的速度创造出新的不确定性。有关不确定性的知识以及相伴而来的关于风险的知识,乃是我们这个时代特有的知识范畴\[2\] 。核技术风险、克隆技术风险、转基因技术风险等现代技术风险的危害有多大?没有一个专家能作出准确的预测,而且历史上也没有为我们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和知识,我们甚至不知道这些风险是什么,更不要说对风险的精确计算, 也谈不上对风险结果的预测\[3\]。面对日益复杂的现代技术风险,我们完全不知道风险的大小和程度,而且在很多的情况下,直到很晚,我们也不能确切知道这种风险的大小\[4\]52 。

(二)风险感知的不确定性

技术的现代化也在推动着风险的现代化。与传统技术风险不同,现代技术风险的作用方式开始由宏观转向微观,由显性转向隐性,并以基因突变、放射性元素、食物毒素、空气污染物等物质而存在,其隐蔽程度超越了人们的感知能力。在这种情形之下,人们关注的焦点正越来越集中在那些受害者既看不见也无法感知的危险之上\[5\]26。这也印证了德国社会学家贝克之所言:我们正处于这样一个社会中,这个社会在技术上越来越完善,它甚至能提供越来越完美的解决办法。但是,与此息息相关的后果影响和种种危险却是受害人根本无法直接感觉到的\[6\]。核技术、化工技术、转基因技术等现代技术是否会带来风险?风险的概率有多大?风险持续的时间有多久?公众无法直接作出回答,惟有通过与专业人士或技术专家的沟通对话,才能形成风险感知。因此,对公众而言,风险感知与其说是经验或个人证明的产物,不如说是社会沟通的产物更准确\[7\]。显然,公众的这种风险感知有着极大的不确定性。更为糟糕的是,一直以来,充当风险感知权威和精英人士的专业人员与技术专家,在面对新型的、人为制造的、灾难性的现代技术风险时,往往会作出错误的风险评判和解释,他们的风险感知因此也被贴上了不确定性的标签。

(三)风险控制的不确定性

传统技术风险主要是机械性或物理性的,风险因素单一,风险作用机制简单。通过风险分析和控制等风险管理手段,可以追求到比较安全的目标。但是,现代技术风险除了机械性和物理性之外,更重要的还有化学性、生物性、生态性等,风险作用机制极其复杂,诱发风险的因素很多,一些哪怕只有微小的物理后果的风险事件常常会引起公众的高度关注,并进而导致极其严重的社会后果,其后果超出常规风险分析的范围之外 \[8\]。现代风险控制的难度明显增大,而且,现代技术风险在空间维度上,正在由局部风险、区域风险逐渐向全球风险转变;在时间维度上,正在由当下风险向更加久远的风险演化。种种情况表明,技术风险控制逻辑正在走向坍塌。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爆炸事件的发生,正是这种风险控制逻辑坍塌的典型例证。1986年4月26日,因工作人员操作上的失误,致使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事故发生之后,大量的放射性物质被排放出来,根本无法实施有效的控制,致使31人当场死亡,上万人因放射性物质的影响而致病,6000平方公里土地被废弃,400多个居民点变成了无人居住的地区。时至今日,还有200万人挣扎地生活在核污染区,其中包括40多万的少年儿童。

二、现代技术风险的建构特质

现代技术风险的特质不仅受客观因素的影响,同时还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在吉登斯看来,人为因素造成的风险称为人造风险,它是与外部风险相对应而区分出来的。外部风险指的是自然风险和传统技术风险,是外部的,由自然的不变性和固定性带来的风险;人造风险更多的是指现代技术风险,是被制造的出来的风险,是由我们不断发展的知识对这个世界的影响所产生的风险,是指我们在没有多少历史经验的情况下所产生的风险\[9\]。人为因素反映现代技术风险的建构特质,它是现代技术风险发展和升级的主要因素,它包括责任原则的失效、专家决策的失误、技术使用的失当三个方面。

(一)责任原则的失效

风险与责任相伴,风险问题产生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是传统技术风险伦理的基本特色,也是解决风险问题的基本原则之一。然而,迷宫式的公共机构,复杂的科层关系,以及繁琐的程序安排,导致了责任原则的失效。这种责任原则的失效主要表现为“有组织的不负责任”。“有组织的不负责任”并非集体有计划、有组织地逃避责任,而是责任主体利用模糊的定义关系,相互转嫁和推卸责任,进而使那些必须承担责任的人能以各种理由为自己开脱,从而摆脱责任的追究。贝克认为,风险判断中最突出的方面,就是责任问题。但是,第一次现代化所提出的用以明确责任和分摊费用的一切方法手段,如今在风险全球化的情况下将会导致完全相反的结果,即人们可以向一个又一个主管机构求助并要求它们负责,而这些机构则会为自己开脱,并说“我们与此毫无关系”;或者说“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只是一个次要的参与者”。在这过程中根本无法查明谁该负责\[10\]。因此,在这种存在严重缺陷的责任机制庇护下,人人都可以放手去做,而无需承担后果的做法,正是滋生现代技术风险的人为因素之一。

(二)主体决策的失误

风险与决策密切相关。如果我们原来关心的是外因导致的危险(源自神和自然),那么今天风险的新的历史本性则来自内在的决策\[5\]190。因为工业社会运行机制自20世纪中期以来开始发生微妙变化,一项决策可能毁灭地球上的所有生命,仅此一点就足以说明当今时代与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时代都有着根本的区别,已经从工业社会向风险社会过度的迹象\[11\]。当今时代,现代技术的复杂性决定了技术活动已经脱离了单个人的发明创造,技术活动已经走向社会化。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府以及技术专家的支持和帮助。国家、政府、技术专家等在给予技术活动以资金投入、技术支持的同时,也参与并影响着技术的决策。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技术决策主体的多元化。多元化的主体共同参与技术决策,看似有利于形成科学合理的决策结果,其实却使决策蕴含了很大的风险。各个决策主体受自身认识理性的局限性,以及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的干扰,难免会出现决策的失误,造成难以估量的技术灾难的发生。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射前,O形环首席工程师罗杰·博伊斯乔利,根据O形环低温下存在的风险问题,曾多次提议暂时放弃航天飞机的发射,结果几次暂缓之后,决策层主要负责人瑟奥科尔公司的高级副总裁杰拉尔德·梅森,在最后一次并没有采纳罗杰·博伊斯乔利的合理建议,而是出于商业等其他方面考虑,决策冒险发射航天飞机,最终酿造了航天飞机发生爆炸的悲剧事件。

(三)技术使用的失当

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是为善还是作恶,这取决于人所在的社会,而不是科学和技术的本性。怎样发展科学和技术的社会运用的为善的那一面, 避免和防止它为恶的那一面, 这取决于人们改进社会的努力, 取决于人们控制技术后果的能力, 而不取决于科学技术本身\[12\]。合理恰当地使用技术可以为人类的发展带来巨大的财富,相反,不管是技术操作上的失误,还是出于经济利益的技术滥用,都会导致技术风险扩大化。现代技术的“高精尖”走向,使其复杂性特征空前增强,其构成元件数目组分之多,各部分的相关程度之深,具体的操作程序之复杂,都是传统技术所无法比拟的。技术活动的任何环节出现失误,都可能引起整个技术系统的崩溃,产生无法估量的技术灾难。同时,在经济理性的驱使下,技术成果被滥用的可能性也日益增加。苏丹红、毒奶粉、地沟油、转基因食品等一系列风险事件的相继发生,都是出于利益考量而导致技术风险事件产生的直接见证。

三、现代技术风险的表面特质

与传统技术风险相比,现代技术风险更加难以预测、难以感知、难以控制,影响的范围也愈加广泛,以至于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将现代社会称为“风险社会”,认为人类正“生活在了现代文明火山口上”,被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现代技术风险所包围。不过,在我们看来,风险社会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对现代技术风险表面特质的一种诠释。现代技术表面特质源于其根源特质,它反映了现代技术风险的客观性与人为性的结合,主要包括全球性、均等性、延迟性三个方面。

(一)现代技术风险的全球性

在工业社会早期,受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传统技术的制造和使用,仅限于局部性的地区和区域。技术风险造成的影响也相应地停留在局部性的区域上,不会向全球范围蔓延扩散。但是,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扩大了世界范围内的交往,一方面为技术的全球化转移和扩散搭建了平台,有力地促进了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和使用;另一方面,又增加了风险的来源,改变了风险的时空结构,放大了现代技术风险所造成的影响。核技术风险、转基因技术风险、网络技术风险、化工技术风险等现代技术风险,既是本土的,又是全球的,或者说是“全球本土的”\[13\],它们逾越了地域边界的鸿沟,以“蝴蝶效应”之势,不断地向全球扩张。在这个疆域消失的科技全球化时代风险也就必然全球化了。因此,科技全球性的世界已然形成全球风险世界\[14\]。

(二)现代技术风险的均等性

就风险的分配来看,传统技术风险的分布是非均衡的,其分配也是不均等的。传统风险的制造者不仅是风险的最大收益者,而且还可以凭借至高的权力和巨大的财富,通过风险转移的方式,把自身置于风险之外,规避风险,远离风险,免受风险的制裁。然而,在现代技术风险全球化之下,逃避风险惩罚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了,因为现代技术风险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已经逐步超越了经济基础与社会背景的限制。从发展趋势来看,随着风险的扩大,会出现分布平均化的局面\[4\]19。现代技术风险不再有一定的社会界限和社会范围,承担风险和蒙受灾难的人,将是不分阶级、不分等级、不分民族、不分种族、不分国家、不分政见的不存在“他人”这一范畴的全人类的所有的人\[15\]。而且,现代技术风险还是一种“飞去来器效应”,它会使那些生产风险或从中得益的人迟早会受到风险的报应。风险在它的扩散中展示了一种社会性的“飞去来器效应”,即使是最富裕的和最有权势的人也不会逃脱它们\[5\]39。因此,风险的全球性特征越明显,风险分配就越发均等。

(三)现代技术风险的延迟性

现代技术风险对人的危害,以及周围环境的破坏并非一蹴而就的。与传统技术风险的即时性不同,现代技术风险极其复杂,所导致的风险后果在短时期内不会显现出来,而是要经历一个很长的潜伏期,具有延迟性。例如,1939年,DDT研发成功,因为其能够控制昆虫传染病,尤其对疟疾的控制有特效,所以此后被大批量进行生产,广泛应用于农业中。但是,直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人们才意识到DDT是一个“隐性的环境破坏者”,具有潜在危害性。DDT的大量使用危害整个生态,鸟类在长期食用了生态食物之后,会导致其蛋壳变薄,增加幼鸟的死亡率。而且,其他动物在长期食用喷有DDT的植物后,也会危及生命健康。所以,美国在1973年开始禁用DDT,中国也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禁止使用DDT。DDT风险的潜伏时间之久,足见现代技术风险的延迟性之明显。

四、现代技术风险的治理特质

消除风险,追求安全,这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目标。但是,采用传统风险治理办法来应对现代技术风险,追求安全,这已经很难达到要求了。换言之,这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因为采用技术升级完善的办法,或运用新的技术控制原有技术风险时,又会引发新的风险。正如德国社会学家U.施曼克指出, 经过修正的技术本身仍然是风险的生产者, 技术水平的升级不仅不会消除风险, 反而会带来风险水平的相应升级\[16\]。而且,因为随着风险全球化的日趋增强,现代技术风险已无法用传统风险转移办法,再将风险转移出去;也无法用传统的保险手段,实现风险的再分摊。因此,现代技术风险的治理不仅要治标,而且更重要是还要治本。这就需要我们从技术与价值相统一的立场出发,促进人与技术、自然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控制和降低现代技术风险。

(一)技术工具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

技术是手段,人的发展才是目的。技术的价值体现的是人的价值,表达的是人的价值需要\[17\]。技术的发明创造,延伸了手的功能,弥补了人类的不足,使技术的工具价值得以崭露头角。自工业革命以来,技术的工具价值日益彰显。蒸汽技术、机械技术、电力技术等技术的使用,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劳动效率,增加了社会财富。核技术、航天技术、转基因技术等现代技术的出现,则进一步将技术的工具价值推向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追求先进的技术手段成为了技术活动的主题,与此同时,技术的人文价值却逐渐萎缩。技术工具价值不受限制地向前推进,以及对人文价值的僭越,激化了人与技术之间的矛盾,导致了技术风险的产生。因此,要从根本上治理现代技术风险,首要的问题就是重塑技术的人文价值。技术的人文价值是技术发展对人自身的意义,强调技术发展要以人为本,关心人的本身,应该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人本身,并不是指技术发展只关心少数人的利益,而是要关心整个人类的发展,也不仅仅是要关注当代人的发展,还反映了技术发展应着眼于未来,考虑到后代人的发展。当然,技术的人文价值所强调的发展是一种全面的发展,而不单是物质生活的发展,还应该包括精神层次的提升。强调技术发展的人文价值,并不意味贬低技术的工具价值,而是坚持以人文价值为导向,以工具价值为动力,将二者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与技术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技术的良性互动,进而达到对现代技术风险的有效治理。

(二)技术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的协调

人的发展离不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同样,技术的发展也同样离不开各种自然资源的支持。这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蕴含的道理相同。因此,技术发展除了化解技术与人类的矛盾之外,还要处理好技术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要处理好技术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之间的关系。可是,传统的技术发展观,却忽视了技术的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之间的统一性和协调关系。这种片面的技术发展观,是一种功利主义的发展观,虽然促进了技术发展,但却在不断地创造风险,导致了现代技术风险的生产、发展和积累。而这种风险产生、发展和积累又是以自然对立为基础的。因为它把自然作为技术发展的对立面,技术发展以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其唯一价值取向,以对自然实施征服和改造自然为目的。这样一来,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现在会出现自然资源被大量浪费和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的问题。显然,这种状况已经使人类发展面临着极大的困境。然而,这种困境与其说是生态危机或生态风险,还不如说是现代技术风险。面对这种越演越烈的风险状况,风险治理必须是根本性的、理念性的,而不是简单地停留在风险控制、转移和分摊的手段上。当然,主张放弃现代技术,回到传统的生活方式,或者等待新技术出现,以彻底地消除技术风险的想法,都是不切实际的。现代技术风险的治理根本在于建立起生态文明的社会,促进技术的科学发展,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彻底地改变技术的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不相协调的状况,由片面地追求技术发展的经济价值向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相结合的技术发展方向转变,将技术的生态价值融入到技术发展之中,实现技术发展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融合。

\[参考文献\]

\[1\]刘易斯.技术与风险\[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4.

\[2\]斯万·欧维·汉森.知识社会中的不确定性\[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3(1):3743.

\[3\]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M\].尹宏毅,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195.

\[4\]乌尔里希·贝克,威廉姆斯.关于风险社会的对话\[M\]∥薛晓源,周战超.全球化与风险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5\]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文,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26.

\[6\]乌尔里希·贝克,约翰内斯· 威尔姆斯.自由与资本主义[M].路国林,译.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127.

\[7\]奥尔特温·雷恩,伯内德·罗尔曼.跨文化的风险感知\[M\].赵延东,张虎彪,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16.

\[8\]保罗·斯洛维奇.风险的感知\[M\].赵延东,林土垚,冯欣,等,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210.

\[9\]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M\].周红云,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22.

\[10\]乌尔里希·贝克,约翰内斯· 威尔姆斯.自由与资本主义\[M\].路国林,译.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143.

\[11\]乌尔里希·贝克.从工业社会到风险社会:上篇\[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3):32.

\[12\]龚育之.科学与人文:从分隔走向交融\[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1):22.

\[13\]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再思考\[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4):48.

\[14\]薛晓源.前沿问题前沿思考:当代西方学术前沿问题追踪与探询\[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社,2005:55.

\[15\]乌尔里希·贝克.从工业社会到风险社会\[M\]∥薛晓源,周战超.全球化与风险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02.

\[16\]Schimank U.Scientific associations in the German Research System \[J\].Knowledge in Society,1988(1):21.

\[17\]李宏伟.现代技术的陷阱人文价值冲突及其整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16.

现代风险 篇4

关键词: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一、两者的定义

战略风险是审计风险的一个高层次构成要素, 是财务报表整体不能反映企业经营实际情况的风险。这种风险来源于客观的经营风险或企业高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解决的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管理层串通舞弊、虚构交易或事项而导致财务报表存在错报怎样进行审计的问题。

传统审计风险模型解决的是企业的交易和事项在本身真实的基础上, 怎样发现财务报表存在的错报, 将审计重点放在各类交易和账户余额层次, 而不从宏观层面考虑财务报表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 这很可能只发现企业小的错误, 却忽略大的问题。

二、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局限性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主要是通过对会计报表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定量评估, 从而确定检查风险, 进而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实质上是制度基础审计方法的发展, 它还不是一种新的审计基本方法。虽然它使审计效率与效果有了实质性的提高, 但它在理论与实务两方面都存在固有的缺陷。

(一) 从理论层面分析。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采用的依然是简化主义, 认为审计师通过对管理层关于会计报表账户层面各个不同认定的审计, 就可以自下而上地为审计师对整个会计报表发表意见提供充分、适当的证据。这就要求审计师以系统的整体观点, 结合简化、分析、综合, 并进行适当的平衡, 才能够对被审计单位取得深入的理解。虽然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理论与实务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自下而上、由点到面审计思路的缺陷, 要求审计师对企业经营环境做一定程度的了解, 但它仅作为一种参考, 没有将会计报表错报风险与经营风险紧密联系起来。20世纪八十年代后, 随着企业与内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以及企业内部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简化主义的缺陷越来越明显。

(二) 从实务层面分析。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因为采用简化主义的观点, 假设审计师通过对各个账户层面的认定进行审计就可以获得充分、适当的证据, 所以审计师只需要关注企业的内部控制。因此, 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 一般认为审计师发现不了上下串通的蓄意造假。也就是说, 在这种情况下发现重要错报的概率等于零。这样, 审计的价值也就大打折扣, 客观上削弱了审计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价值。

审计风险 (AR) =固有风险 (IR) ×控制风险 (CR) ×检查风险 (DR)

经深入研究发现, 上述审计风险定义及审计风险模型存在许多不足:第一, 该定义认为审计风险是注册会计师对于存在重大错误的财务报表未能适当地发表审计意见的风险。它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使财务报表没有重大错误, 注册会计师也会因各种原因而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的可能性;第二, 传统审计风险模型仅从审计的过程上把审计风险划分成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三个因素, 未能从审计过程之外分析审计风险产生的深层次社会原因。而实际上, 审计风险是审计内环境与审计外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第三, 传统审计风险定义及审计风险模型不能够解释如下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审计实务界普遍认为, 审计风险在明显增加;另一方面审计理论界普遍认为, 审计质量在普遍提高。

同时, 运用传统审计风险模型进行审计所依据的审计手法是以“以证实性为主”, 无法将“应有的职业怀疑”观念落到实处。

从制度基础审计到20世纪八十年代西方国家建立起来的风险导向审计, 审计的手法一直都是以证实性为主。审计人员所进行的控制测试是为了减少实质性测试的工作量。虽然我们在一些准则中也强调“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 充分考虑审计风险, 实施适当的审计程序, 以合理确信能够发现可能导致会计报表严重失实的错误与舞弊”。但同时我们的准则也强调“注册会计师对会计报表的审计, 并非专为发现错误或舞弊”。因此, 迄今为止, 包括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在内的审计手法还都是在“以证实性为主”, 奉行的是“无反证假设”和“无错推定”, 只不过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实施证实性审计的过程中去关注可能导致会计报表严重失实的错误与舞弊。这样的模式是与传统的审计风险模型相吻合的, 但其不足之处也是很明显的。一方面这种模式不利于缩小审计期望差;另一方面“应有的职业怀疑”在这种模式下难以落到实处, 很容易成为一句空话。

三、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具体优势

考虑到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局限性,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是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来实现的。这一思想将风险评估的范围拓展了, 要求将被审单位的各种风险, 包括控制风险、账户及交易层次风险以及其他如经营风险、行业风险、舞弊风险等都考虑进去。总体来说,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新的审计基本方法, 它以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分析为导向, 以审计理论、系统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为指导, 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审计思路完成审计工作。其具体优势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 运用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进行审计可以更有效地发现经营风险和舞弊风险。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将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综合为重大错报风险, 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通过风险评估程序, 对重大错报风险存在的可能性进行评估, 不仅评估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 同时对企业经营环境、经营战略以及管理层是否诚信等做出风险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和可接受的审计风险, 进而确定检查风险, 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时间、性质和范围, 并且对于各类重大交易、重要账户余额和重要披露, 无论内部控制是否存在及有效, 必须进行详细审计, 这是对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重大改进。

第二, 运用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进行审计采用的是一种全新审计技术。其基本程序包括:战略风险分析、经营环节问题分析、经营业绩评价、剩余风险评估、实质性审计测试时间、性质和范围的确定。

第三,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审计模式。独立审计师可以在合理评估剩余风险的基础上有效实施实质性测试程序, 然后采用“自下而上”的审计模式, 汇总审计情况, 最后在评价被审计客户会计报表中的整体错报水平的基础上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因此,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程序是一种科学化的系统分析过程。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它既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审计风险因素, 简化审计手续, 提高审计效率, 又可以合理整合审计资源, 抓住主要矛盾, 提高审计效果。

第四, 运用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进行审计是实施“以侦察性为先导、以证实性为补充”的审计战略。现代企业的特点是规模大、业务繁杂、会计普遍实现电算化、内部控制比较健全。企业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大大减少了会计上一般错误发生的可能性, 管理当局舞弊成为当前会计报表审计中最主要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 实施“以侦察性为先导, 以证实性为补充”的审计战略可以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 并能将“应有的职业怀疑”从一开始就落到实处, 从而有效地减少审计期望差。将主要精力转移到关注和控制管理当局舞弊风险, 必然要求由原来对管理当局“中性”的看法转变到对管理当局实行“有错推定”, 使“应有的职业怀疑”不再是一句空话。舞弊是现代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时所面临的主要矛盾, 而管理当局舞弊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风险导向审计将战略调整到将主要精力转向关注管理当局舞弊风险, 充分体现了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抓主要矛盾, 抓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样一种哲学思想。

总之,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解决的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管理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或事项而导致会计报表存在错报怎样进行审计的问题。相应的,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按照战略管理论和系统论, 将由于企业的整体经营风险、战略经营风险所带来的重大错报风险作为审计风险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进行评估, 是评估审计风险观念范围的扩大与延伸, 是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继承和发展。

四、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型的作用

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中运用修订后的审计风险模型, 克服了原模型的局限性, 强化了审计风险管理。在现阶段, 审计人员是用测试和抽查的方法进行审计取证的, 所以审计风险无可避免。随着审计结果使用者日益注重维权, 一旦不当的审计意见对会计报表使用者造成损失, 审计人员就有可能承担赔偿等审计责任, 在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不易区分的情况下, 重大错报风险能更综合地反映被审计单位的风险情况, 从而让审计人员有章可循, 并在涉及诉讼的时候处于有利的申辩位置。从理论上分析, 重大错报风险与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乘积差别不应很大, 在实际操作中外部风险较容易被认识, 而潜在风险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单纯的风险容易发现, 多种因素交织而成的风险具有复杂性, 如国际经济影响, 外汇汇率变动, 国内经济波动, 政治、战争因素的影响, 由于新模型将风险因素归为重大错报风险, 因此新模型的可操作性比原模型要强得多。同时, 新模型的出台对审计人员的理念将会产生重大影响, 审计将始终针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与评估;对于审计人员所需承担的责任, 也能以对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结果和审计人员工作形成记录的基础上, 再评估为检查标准。

(作者单位: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大位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马春静.新编审计原理与实务 (第三版) [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M].2009.

现代企业招聘风险及防范论文 篇5

关键词:招聘 风险 应对方案

随着市场的不断开放,终生制被双选制所代替,企业人员流失的风险越来越大,因此如何快速的招聘到合格人才,最大化减低人员流失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影响,已成为每个企业不得不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一、企业招聘的目标分析

企业招聘的动因是因为企业当下或者将来对人员有需求,需要快速的补充人员或提前储备人才。企业招聘的目的就是在满足需求时间要求的前提下,经济的招聘到符合要求的人才。

二、企业招聘的风险分析

招聘的目的有三个关键构成要素:能够满足用人的时间要求、具备经济性、招聘到合格的人才。基于以上三个关键要进行风险分析,我们发现企业在招聘过程中,面临以下重要风险:

1.招聘时间风险。招聘首要考虑的问题即招聘的时间问题,现有人员的突然流失、核心骨干集体跳槽、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等因素,都会造成招聘计划的大幅度修改,导致临时招聘需求较多,一方面不能保证人员及时到位,另一方面降低了招聘效率。

2.高端人才供给不足风险。高端人才对企业具备吸引力,属稀缺资源,虽然现在人才信息更开放,企业可能通过猎头等进行“挖角”,但“挖角”的代价是支付更高的成本,而且“挖角”过来的人才也更容易流失。因此企业必须提前做好人力资源规划,提前储备。

3.人才“定价”风险。求职者和企业对薪酬期望的矛盾和对立,决定了企业面临人才“定价”风险。“定价”过高,增加企业人力成本,甚至会影响现有员工的稳定性;“定价”过低,有可能错失优秀人才,因此如何对人才“定价”,是影响招聘目的关键因素。

4.人才质量风险。虽然现代企业可运用的评估人才质量的方法和手段越来越多,但要在招聘面试较短的时间内,对求职者有一个较为全面、客观的了解仍然是一个挑战。企业有可能招聘不到符合要求的员工,导致重复投入浪费资源,严重影响企业正常运营。

三、招聘风险应对措施

1.转变观念,增强人力资源管理的主动性。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具有战略性、整体性和未来性,不再是传统人事管理的单一执行性。因此必须从组织目标出发,做好人力资源管理的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好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充分运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战略的促进作用。

2.做好人力资源规划和招聘计划。大多数企业都有招聘计划而缺失人力资源规划,招聘计划是人力资源规划的短期实现方案。人力资源规划和企业战略挂钩,将企业未来发展与人力资源需求紧密联系,是企业需要具备的专项规划之一。做好人力资源规划需要企业领导的重视和其他部门的密切配合,需要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有较为清晰的研判,需要人力资源部门做好“人力资产”运营。

3.优化人才“定价”机制。具备科学的人才“定价”机制是防范议价风险的重要保障,科学的人才“定价”机制以人才对组织的未来贡献为基础,综合学历、过去薪酬、公司平台差异等其他辅助因素,较为科学的测定人才“价格”,员工薪酬应基于测定价格小幅浮动,不应过度偏离。人才“价格”是组织对于员工价值的认可,应兼具成长性和公平性,一方面应确保员工可以分享企业经营成果,以企业的未来发展吸引人才,另一方面应保持公平,避免过度议价危及现有员工的稳定。

4.明确岗位能力要求。要招聘合适的人才,首先要明白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但在招聘过程中更多的依赖于面试官的主观判断。因此,企业明确招聘岗位能力要求对于规避招聘风险非常重要,企业淡化职级概念,分类别明确岗位能力要求即可,并不必要具体到每一岗位。

5.多渠道、多手段评估求职者。在入职前对于求职者的评估无疑是重要的,但是由于难度较大,客观性往往难以保证,在招聘实务中企业可以从以下方面改善评估质量。第一,综合测试。现在大多数企业在招聘过程中真正的问题在于测试的科学性无法评估,测试对于目标岗位的关联系不强。因此企业应探索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测试工具和方法,并且针对不同人才类别使用不同的测试方法和工具,才能真正改进测试质量,实现测试目的。第二,背景调查。背景调查是对求职者陈述、申明的真实性证明,也是佐证企业对求职者初步判断的直接手段。因此做好背景调查,首先,应认识到背景调查的重要作用;其次,要由企业自己选择调查对象而非求职者主动提供,如果条件允许,来自客户的评价才是最重要的;最后,背景调查的内容应侧重于工作业绩和能力的调查,而且书面证明才是真正有效的证据。

6.加强绩效考核。绩效考核是招聘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企业避免扩大损失的有效手段。企业应加强对于新入职员工的绩效考核,采用试用期考核、短期绩效等多种方式以确认所招聘到的人才是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而增加对于新入职员工的短期绩效考核,可以给企业一次后悔的机会,及时发现不合格员工,及时淘汰,避免损失的进一步扩大。

参考文献

[1]胡慧平.招聘风险,企业面临的最大风险[J].企业导报,2004

浅谈现代风险测度理论 篇6

一、前言

风险管理在各行各业的经营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与控制无疑是他们工作的核心内容。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风险管理在金融界更是引起了高度的重视。在风险管理中风险的测度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只有合理地测度出了风险,才能基于测度的结果给出好的解决方案。

二、现代风险测度方法的进展及评价

1、现代风险测度理论的开端VaR

VaR最初由J.P.Morgan提出,并很快被推广成为了一种产业标准。VaR方法的诞生主要是为了解决传统的金融风险测度方法所不能解决的一些问题,传统风险测度工具主要有,方差、久期、凸性、beta值等,它们主要适用于单一风险及单一产品下的测度,面对现代社会复杂的金融交易,传统测度方法显出了其不足,所以VaR诞生了。

VaR是指在一定的概率水平下,金融产品在未来特定一段时间内的最大可能损失。

VaR有很多优点:VaR可以测度不同市场因子、不同金融产品构成的复杂证券组合和不同业务部门的总体市场风险暴露,为战略投资者比较不同业务部门的风险暴露大小、资本配置和风险限额设置等提供了方法;VaR量化的损失值比较适用于各类信息披露;VaR充分考虑了不同金融产品之间价格变化的相关性,这可以体现出投资组合分散化对风险的贡献;特别适合于监管部门的风险管理,所以现在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欧盟都接受VaR作为风险测度和风险披露的工具。

同时VaR还是有一些不足:首先缺乏次可加性;VaR是在特定的假设条件下进行的,如数据分布的正态性等,有时这些假定与现实是不符合的;VaR的计算有时极为复杂;当市场风险处于正常变动时,VaR比较有效,但当出现股市崩盘等极端情形时,VaR的处理能力有限。VaR计算的是资产组合损失分布的一种百分数,它没有考虑当VaR值被超过时损失究竟是多少的问题,从而无法进一步识别风险是可以忍受的还是灾难性的。基于此1999年后逐渐发展起来的CVaR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无法进一步识别的问题。

设 是描述证券组合损失的随机变量, 是其概率分布函数,则条件风险价值(CVaR)可以表示为:

CVaR解决了刚刚提到的VaR不能进一步识别风险的问题。不仅如此,CVaR还具有可加性,这意味着多样化投资可以有效地降低风险,但对VaR却不一定。其次,CVaR是投资组合头寸的凸函数,可以用凸规划计算,这大大简化了风险的控制与组合的计算。VaR与CVaR作为风险测度的基本区别是:VaR是尾部损失的乐观下边界,而CVaR给出了尾部的期望损失值。所以CVaR满足了风险管理日趋严格化的要求,是一种比VaR更加保守的风险测度手段。

当然,CVaR还是有一些缺陷的,当证券组合损失的密度函数是连续函数时,CVaR模型是一个一致性风险测度模型,具有次可加性,但当证券组合损失的密度函数不是连续函数时,CVaR模型不再是一致性风险测度模型,即CVaR模型不是广义的一致性风险测度模型。

2、一致风险测度

一致风险测度主要是基于VaR方法的局限性提出来的,Artzmer等在1999提出了一致性风险测度概念。一致风险测度主要是需要满足以下四条公理:

一致性的概念之所以能成为风险测度好坏的基本标准是因为:一致性风险测度引进了次可加性的要求,与现实中利用对冲或分散化投资以降低风险的现象相符,并且其它几条也符合市场风险的含义,因此满足以上4条公理的2理低风险的现象相符,并且其它几条也符合市场风险的含义,因此只有测度才可能是一个好的测度。

上面提到的CVaR是一致但不是广义的一致性风险测度模型,所以ES模型是目前最常用的一致性风险测度模型。

ES模型是CVaR改进版,它是一致性风险测度模型。如果损失的密度函数是连续的,则ES模型的结果与CVaR模型的结果相同,如果损失的密度函数是不连续的,则这两个模型计算出来的结果就有一定差异。

考虑的不是收益分布的分位数,而是损失超过VaR时的条件损失。ES关于置信水平是连续的,即置信水平的微小变化不会导致ES发生巨大的变化,说明ES是稳定的。ES还可以通过构造功能函数来计算,从而把问题转化为凸规划问题,若通过样本求解,还可进一步化为线性规划问题;在得到ES的同时也算出了相应的VaR,因此可对风险实施“双监”。但是在计算ES时我们采用的是单一的风险权重,与现实中人们对不同风险有不同的态度不相符,所以应该根据人们对风险的不同的态度来构造不同的主观风险权重,这也是提出谱风险测度的一个原因。

谱风险测度根源于ES的思想,是ES的一种推广,同时,谱风险测度是一大类一致性风险的概括,谱风险测度只是引入了投资者对风险的主观厌恶程度。Acerbi首先提出了谱风险的概念并讨论了该理论的性质。目前虽然理论界对谱风险测度的讨论才起步,但其优良的数学、统计特性赢得一些学者的青睐,它采用了主观风险函数,在风险测度中融入了个人的主观因素,对坏的事件赋予较大的权重与人们规避风险的事实相符,在构造功能函数化为线性规划问题计算时,可得到一序列的VaR,便于实行“双限”监管。由于它的优良性质和稳健、灵活多变的特点,相信谱风险测度能拥有美好前景。

三、结束语

从传统风险测度理论到现代风险测度理论,它们在现实世界的市场风险管理中发挥了积极地作用,当然这些理论不能说就已经非常完美,他们还是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大多数理论还是存在对市场情况描述过于理想化的问题。所以,对于风险测度理论,它仍然是有待进一步开发和完善的,还有许多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王春峰.金融市场风险管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2] 李睿.金融市场风险度量方法论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学院,2003.

[3] 姜伟,黄安定.金融风险测度理论发展及评价[J].当代经济,2007(8):137-138.

[4] 魏宇,温晓倩,赖晓东.金融市场风险测度方法研究评述[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0,10(4).

[5] Acerbi, C, 2002, Spectral measures of risk: A coherent representation of subjective risk aversion,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6, 1505-1518.

现代风险 篇7

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风险概述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也称为经营 (商业) 风险导向审计、风险基础战略系统审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审计技术方法在系统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基础上的重大创新, 它以被审计单位的战略经营风险为导向, 通过战略分析——流程分析——经营业绩评价——财务报表剩余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 将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和经营风险联系了起来, 从而提出了审计师从源头分析和发现会计报表错报的观念。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针对传统风险导向审计风险评估不到位, 未能有效发现高风险审计领域造成审计过量或审计不足的缺点, 大大加强了风险评估程序, 实现以风险评估为中心。

国际审计和鉴证准则委员会发布了一系列新的审计准则, 风险模型也修改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是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来实现的。这一思想将风险评估的范围拓展了, 要求将被审单位的各种风险, 包括控制风险、账户及交易层次风险及其他如企业的经营风险、行业风险、舞弊风险等都考虑进去。总体来说,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新的审计基本方法, 它以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分析为导向, 以审计理论、系统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为指导, 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审计思路完成审计工作。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型改变了以往从局部到整体的审计思路, 为注册会计师从整体上把握和控制审计风险提供了基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型要求针对会计报表整体层次和认定层次来分别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并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来克服原模型侧重于认定层次而忽视会计报表层次的缺陷。还要求注册会计师识别和评估会计报表整体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将识别出的风险与认定层次可能发生的错报联系起来, 考虑风险的重大性和可能性。注册会计师应针对评估出的两个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合理运用职业判断分别确定总体应对措施和设计、实施进一步的审计程序, 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另外, 还要求注册会计师针对评估的会计报表整体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采取总体应对措施:向项目组强调在收集和评价审计证据过程中保持职业怀疑态度的必要性、分派更有经验的或具有特殊技能的注册会计师, 或利用专家的工作, 提供更多的督导, 在选择进一步的审计程序时, 应当注意某些程序不能被企业管理当局预见或事先了解, 对拟实施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做出总体修改。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风险评估基本程序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强调审计风险主要来源于企业财务报表的错报风险, 而企业财务报表的错报风险则主要来源于整个企业的战略管理风险和经营活动风险。它认为, 要充分理解审计风险, 审计人员就必须从企业的战略分析、流程分析入手, 充分识别企业内、外部风险, 并理解内、外部风险对财务报表认定的影响。因此,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并不直接从对固有风险的评估入手, 而是间接地以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 (包括战略经营风险和流程经营风险) 为导向, 通过综合评估经营风险从而确定财务报表剩余风险, 并进一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时间和程序。 (图1)

三、风险评估

规避审计风险, 必须从承接开始充分认识到风险的存在, 这也是控制风险的关键一步。因此, 根据独立审计准则要求, 在承接业务签署审计业务书前, 审计人员应对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如, 业务性质、经营情况、经营风险、以前年度的审计情况、财务机构及组织工作等。根据了解的情况, 审计人员运用专业判断评估审计风险, 决定有无能力胜任, 被审计单位的性质如何等, 进而决定是否接受委托、确定审计计划及审计程序。

(一) 战略经营风险评估。

企业接受委托前需对客户的行业状况、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 如被审计单位的性质及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对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相关内部控制, 在进行必要的了解后, 评估会计报表总体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了解客户及其环境, 包括了解客户的目标、战略以及可能导致会计报表重大错报的相关经营风险, 而不是了解和评估全部的经营风险。这主要是因为不是客户所有的经营风险在任何情况下都最终具有财务后果且必然会导致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评估和控制所有经营风险、实现经营目标是企业管理当局的责任;而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是评估被审计会计报表的所有重大错报风险, 以帮助其设计和实施有效的审计程序, 及时保证发现重大错报, 实现审计目标。

战略经营风险评估主要是对组织内部环境战略经营风险 (公司治理结构、内部组织文化、核心竞争力、内部信息沟通) 、本地外部环境战略经营风险 (直接竞争对手、本地劳动力市场、顾客/供应商关系) 、全球环境战略经营风险 (国外不确定的政治监管环境、自然资源、全球竞争、文化优势) 进行评估。

1、组织内部环境战略经营风险。

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保障组织系统的正常运转, 帮助组织实现战略经营目标;不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 甚至是治理结构中的微弱不和谐因素都可能导致组织整体战略的失败。因此, 公司治理结构的合理与否是组织内部环境中的一个重要战略经营风险来源。

组织文化是组织成员内在化的、共同的行为指向, 也是企业解决如何在外部生存以及内部如何共同生活的一套哲学。员工诚信、员工士气、忠诚度、管理层的领导风格等都可能抑制员工的灵活性和学习能力。因此, 组织文化的功能是战略经营风险产生的主要来源。

组织中的信息不通畅、员工的情感或情绪问题得不到合理宣泄和回应, 天长日久就沉淀淤积, 导致组织有效运行障碍和日后组织病变, 故组织中的信息沟通情况也是组织战略目标实现的一个来源。

2、本地外部环境战略经营风险。

直接竞争主要包括直接竞争对手不断适应和改进其经营, 新竞争对手进入市场激化价格战。竞争对手的销售管理机制和市场政策对公司在既定市场上的销售能力和市场开发能力的影响导致公司业绩受到影响。如果公司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销售管理机制的竞争力和政策应变能力, 则必然削弱市场开发能力, 导致销售业绩降低, 在失去竞争优势的同时, 增大公司的战略经营风险。

本地劳动力市场风险来源主要是指组织与直接竞争对手在争夺最优劳动力资源方面展开的竞争。人力资源满足公司发展的程度、人才资源的开发、管理机制和企业家资源是影响公司发展的重要战略风险因素。

3、全球环境战略经营风险。

国外不确定的政治、监管环境、自然资源的地理位置、全球市场竞争状况及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文化、风俗及宗教信仰都会深刻地影响企业的组织文化, 从而影响企业的战略经营风险。

与战略有关的审计程序会生成证据来帮助审计师提高对战略经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的准确性, 有助于评估和控制检查风险。战略经营风险评估是一个循环递推过程, 需要反复评估和获得反馈, 直到审计师的目标实现, 即建立充分、合理的审计判断。

(二) 经营环节风险评估。

通过客户战略系统风险评估, 审计师已经识别出重要战略风险和重大交易类别, 从而可以推导出重大风险经营环节。通过客户战略系统分析, 审计人员应该考虑客户的战略和战略管理程序同财务报告的关系, 尤其是对于会计政策选择和财务报表披露, 客户的经营战略和经营风险对会计和审计意味着什么, 会计估计和计价是否反映了重大的经营风险, 客户的战略风险如何影响经营流程和交易流程的额外审计工作。

环节分析是为了使审计人员深入了解在初期审计中发现的关键经营环节, 了解客户是如何创造价值的。特别是研究每一项核心经营环节, 以发现重要的环节目标、与这些目标有关的经营风险, 以及这些风险和控制对财务报表的影响。环节风险包括:领导风险、监管风险、技术风险、财务计划风险、人力资源风险、运营风险、信息风险。

审计师对环节风险进行分析时需要结合环节目标、环节关键成功要素的理解, 审计师对重要环节风险进行分析、识别的原因是它们可能会导致会计报表的重大错报。同时, 重大交易类别也可能会导致会计报表的重大错报。另外, 审计师在进行环节风险分析的同时, 需要结合客户战略系统分析阶段识别出重大交易类别以及环节本身的业务活动, 并评估其对会计交易的影响, 帮助识别环节重大交易的类别及其对会计的影响。

(三) 剩余风险评估。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中的剩余风险就是没有控制在可接受范围水平内的重要经营与重大交易类别。在客户战略系统分析和环节分析完成后, 剩余风险也就代表了审计师认为没有被控制住, 并对会计报表有潜在重要影响的经营风险, 它们可能来源于战略分析, 也可能来源于环节分析。剩余风险成为审计师需要关注的重点。审计师根据剩余风险的结论实施追加实质性测试程序, 从而将会计报表重大错报的风险, 也就是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剩余风险会对以下五个方面产生影响:业绩预期、信息质量、控制环境、生存能力、管理强化。对审计师来说, 则关心与信息质量相关的风险, 尤其是那些涉及财务报告的风险。剩余风险是在企业的控制措施失效时所产生的, 审计人员应该把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企业控制不足之处同企业进行沟通, 并向企业提出管理建议, 从而协助企业预防或检查将来可能出现的错误。不论是通过企业采取进一步措施, 还是由审计师直接进行数据重新整理或其他实质性测试, 审计师都要运用专业判断评价剩余风险是否在经过这些程序之后被降至可接受水平。如果剩余风险仍处在不可接受水平, 则审计师不能出具标准无保留的审计意见, 甚至要考虑是否应该从该审计客户辞职。

四、实质性测试

在完成企业战略经营风险评估、环节经营风险评估及剩余风险评估之后, 会形成两个结果:存在剩余风险或风险已经被降低到可接受水平。剩余风险的存在应该成为审计师在实质性测试阶段需要关注的重点。审计师根据剩余风险评估报表整体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然后据以实施追加的实质性测试程序, 从而将会计报表重大错报的风险, 也就是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现代风险审计问题探析 篇8

一、审计风险的涵义

对审计风险的涵义, 国内外有许多学者作了积极的探索, 并站在各自的角度, 给出定义。《柯勒会计辞典》对审计风险的解释:一是已鉴证的财务报表实际上未能按公认会计原则公允地反映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可能性;二是被审计单位或审计范围中存在重要错误, 而未被审计人员察觉的可能性。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认为, 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对于存在重大错报的财务报表未能适当地发表审计意见的风险。《国际审计准则》认为, 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实质上误报的财务信息资料可能提供不适当意见的那种风险。我国独立审计准则 (2006) 指出, 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意见的可能性。

二、传统审计风险模型及其缺陷

传统审计风险模型是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AICPA) 1983年提出的, 该模型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主要通过对会计报表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定量评估, 从而确定检查风险, 进而确定程序的性质、时间、范围。从理论上看, 传统风险模型虽然要求注册会计师从企业经营环境作一定的了解, 但没有将会计错报风险与经营风险紧密联系起来。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联系及企业内部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传统风险模型审计的缺陷越来越明显。

1、固有风险的评估存有缺陷。

固有风险是指不存在相关内部控制时, 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而这种假设本身是不存在的, 事实上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不仅受到企业内外部影响, 而且相互之间也存在影响。在实际操作中, 固有风险的评估比较困难, 通常按照稳健性原则, 假定认为固有风险为高风险, 这实际上忽略了固有风险的评估步骤, 与审计风险模型的要求是相悖的。

2、过分强调认定层次, 而忽略报表整体水平。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往往不注重从宏观层面上了解被审单位及其环境, 过分强调认定层次, 而忽略会计报表整体水平, 偏离了对会计报表整体水平发表审计意见的审计目标, 必然会影响审计效果。控制测试得到的是内部证据, 可以被管理当局操纵, 如果企业管理层串通舞弊或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 内部控制是失效的。

三、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及其重大变化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以战略观和系统观思想指导重大错报风险评估和整个审计流程, 其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审计风险主要来源于企业的财务报告的错报风险, 而错报风险主要来源于企业的经营风险。因此, 有效的审计应该是建立在企业所处社会和行业的宏观环境、战略目标和关键经营环节分析的基础上, 通过综合评价经营风险以确定进一步审计的范围、时间和程序。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要求必须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以充分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风险, 并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与原有审计风险模型相比,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重大变化体现在以下方面:

1、加强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

在审计过程中, 应从下列方面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1) 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 (2) 被审计单位的性质; (3) 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 (4) 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 (5) 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 (6) 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通过更广和更深地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各个方面, 为识别财务报表层次以及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列报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提供更好的基础。

2、在审计的所有阶段都要实施风险评估程序。

为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而实施的程序叫做风险评估程序。审计准则规定, 注册会计师必须实施风险评估程序, 以此作为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重大错报的基础。风险评估程序是必要程序, 特别是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为注册会计师在许多关键环节做出职业判断提供基础。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是一个连续和动态地收集、更新与分析信息的过程, 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的始终。在具体审计流程中, 不得未经风险评估直接将风险设定为高水平。

3、对重大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列表实施实质性程序。

实质性程序包括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细节测试以及实质性分析程序。对重大错报实施的风险评估程序只是一种判断, 并不足以为发表审计意见提供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并且由于内部控制也存有固有局限性, 无论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结果如何, 都应当对重大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列报实施实质性程序。评估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越高, 对通过实质性程序获取的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的要求越高。

4、将识别、评估和应对风险的关键程序形成审计工作记录, 以保证执业质量, 明确执业责任。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对审计工作纪录的规定比较笼统。一些注册会计师执业过程中并没有完全按照相关的要求去实施审计程序, 或虽然实施了审计程序, 但没有形成审计并作记录, 对审计质量控制和日后检查都造成了不利影响。新的审计风险准则中, 即增加了对审计评估程序的关键环节的审计工作记录要求, 也增加了就实施的关键程序的审计工作记录要求, 有利于保证对审计程序的履行和对审计质量的控制。

四、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意义

1、有利于降低审计失败发生的概率, 满足社会公众对审计人员日益提高的期望。近年来, 随着竞争的加剧和破产企业的增加, 社会对审计的需求不断扩大, 审计风险日益增大, 审计失败和诉讼案例频繁发生, 仅仅依靠传统审计方法已难以从总体上有效把握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从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条件到经营方式和管理机制等内外部各方面来分析, 从内外部环境和报表两头入手查找错弊, 从而将风险降至可接受水平。

2、有利于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降低审计成本。新审计风险准则要求执行审计业务时切实贯彻风险导向审计理念, 及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 作为审计工作的主线, 做到有的放矢, 避免审计工作的盲目性。它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思路:首先对被审计单位的整体风险做出评价, 在此基础上确定高低风险不同的审计领域, 然后据以分配审计资源, 确定证据收集的种类、方式和程度。风险高的领域多投入一些审计资源, 多收集一些审计证据, 风险低的反之。审计资源从而能得到合理的配置, 不仅提高了审计效率和效果, 也从整体上降低了审计成本。

3、有利于促进注册会计师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 提高整个行业的专业水平。使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执行审计业务时, 主要运用会计和审计知识。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对被审计单位的战略经营风险整体层面做出准确评估, 就需要在具备丰富的会计、审计知识的同时, 掌握一定的战略风险管理和行业分析等方面的相关知识, 以增强风险意识、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 为顺利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打好基础, 也将推动整个审计行业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2]叶陈刚, 孔惠平.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应用探析[J].中国注册会计师, 2008.

[3]胡春元.审计风险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7.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浅析 篇9

一、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缺陷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原理是:审计人员首先确定一个预期风险水平值, 然后通过对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确认和评估, 按照“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的审计风险模型确定可接受的检查风险, 并根据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范围和重点。相对于制度基础审计, 它使审计效率和效果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但仍存在一定的缺陷。

1、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从微观层面考虑风险因素, 忽略了宏观层面的分析评估。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因为采用简化主义的观点, 假设审计师通过对各个账户层面的认定进行审计就可以获得充分、适当的证据, 对报表整体层次的测试重视不足。根据系统观认为, 相互联系的个体组成系统后会产生单个个体所没有的特征, 即使是微观层次的错报, 最终归集到会计报表中, 也可能成为报表整体层次的重大错报。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具有系统的整体观点。而传统风险导向审计自下而上的单一做法, 很容易让审计师对风险陷入一种微观的、零乱的认识之中, 难以从系统的整体角度对风险进行认识和评估, 导致审计揭露重大错报的能力和效率都受到影响。

2、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忽视对固有风险的评估。

在传统审计风险模型中, 假设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之间相互独立。固有风险是在假定不存在相关内部控制的前提下, 某一账户、交易类别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而事实上在对固有风险进行评估时, 又必须从内部控制入手。在实务中, 大多数审计人员觉得根据相关内部控制不存在的假设单独地评价固有风险存在难度, 因而干脆不进行评估, 直接将固有风险认定为高水平, 从而使风险评估变成以控制风险评估为中心的评估, 固有风险评估流于形式。而注册会计师最大的敌人就是管理层舞弊, 管理层舞弊的特点是绕过或逾越内控, 最终导致控制风险很低而实际上审计风险很高的问题。实际上, 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都受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影响, 而且两者之间还相互影响。因此随着企业与外部环境联系紧密性的增强, 这一假设的可靠性越来越受到质疑。而且简单地评估固有风险为高水平, 可接受的检查风险就会相对降低, 这就意味着审计人员在审计时, 在实质性测试阶段中要分配更多的审计资源到那些重要程度并不满足与审计投入相应的重要性要求的环节上, 从而由于审计过度造成审计资源的浪费。

3、传统风险导向审计采用自上而下的审计思路, 难以突出重点。

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 审计人员所采用的依然是制度基础审计的基础方法, 只是在原有方法的基础上增加了风险定量评估的内容, 并将风险定量评估视作审计风险控制的一种重要手段, 分析方法仍以实质性测试为主。在这一阶段, 审计对于风险的分析和评估是一种狭隘的“会计观”, 这一观点将审计人员的注意力和相关的分析、测试重点主要放在会计报表、账户余额及发生额本身的风险和会计系统的可靠性上。这种自上而下的审计思路, 在审计资源的分配上经常是面面俱到, 难以突出重点, 从而造成审计资源的浪费。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内涵和创新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通过对被审计单位进行风险职业判断, 评价被审计单位风险控制, 确定剩余风险, 执行追加审计程序, 将剩余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其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审计风险主要来源于企业财务报告的错报风险, 而错报风险主要来源于整个企业的经营风险。因此, 有效的审计应该是建立在对企业所处社会和行业的宏观环境、战略目标和关键经营环节分析的基础上, 通过综合评价经营风险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时间和程序。

1、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建立了新的审计风险模型。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建立的新的审计风险模型, 即“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新审计风险模型在原审计风险模型的基础上引入“重大错报风险”, 形式上有所简化, 但审计风险的内涵和外延却扩大了。重大错报风险并非简单的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合并而成, 它包括财务报告整体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将风险看作是狭义的风险, 仅从会计视角予以分析。虽然在评估固有风险时也要考虑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 但经营风险的评估并非是审计工作的重点, 审计工作的核心是对控制风险的评估。新模型充分认识到报告整体层次错报风险的存在意味着对财务报告的整体否定, 因此更加注重企业面临的内外部宏观环境、经营方式以及管理机制, 从企业战略风险和经营风险的源头上分析和评价重大错报风险。

2、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将审计重心前移。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不能适应现代报表审计的需要, 就在于其原有的风险评估不到位, 未能有效发现高风险审计领域, 造成审计过量或审计不足。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从以审计测试为中心转移到以风险评估为中心。新的方法建立起来的企业会计报表风险与企业战略风险之间的逻辑联系, 使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满足了战略管理思想的要求。

3、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采用新的审计思路。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采用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审计思路, 视野过于狭窄。认为审计师只要通过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各个项目及相关交易的各个“认定”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评估和侧试, 并加以综合, 就可以为审计意见提供充分的证据。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从企业的战略分析入手, 通过“战略分析———经营环节分析———财务报表剩余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 来决定实质性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它要求审计人员首先运用“自上而下”的思路, 从企业的战略管理分析入手, 通过战略风险和经营风险的导向和严密的逻辑推理, 一步一步地推导和落实审计的范围和重点, 确定相关的审计目标和审计程序。然后通过实施审计程序及取证的结果, 结合重要性的判断, “自下而上”地归纳和判断整个财务报表的风险并形成最终的审计意见。

4、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扩展了审计证据的内涵。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审计证据主要包括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获取的证据。由于审计重心向风险评估转移, 新的风险审计准则拓展了审计证据的内涵。将注册会计师获取审计证据的程序区分为总体程序和具体程序, 总体程序包括风险评估程序、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 具体程序包括检查记录和文件、检查有形资产、观察、询问、函证、重新计算、重新执行和分析性程序。

5、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以分析性复核为风险评估核心方法。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对于信息的再加工程度不够, 分析性复核主要适用在报表分析上。尽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风险评估包括检查、调查、询问、穿行测试等多种审计取证手法, 但其核心是分析性复核的运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以分析为中心, 分析性复核成为最重要的程序。为了适应分析性复核功能扩大的要求, 分析性复核开始走向多样化, 不再是只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 也对非财务数据进行分析。

三、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对策

1、重构注册会计师知识能力框架, 提高职业判断水平。

风险导向审计不仅要求审计人员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专业判断能力以及丰富的行业知识和职业经验, 还需要有较高的风险识别和分析能力, 能够分析企业各方面情况并对风险进行准确评估。目前我国的审计人员整体素质还不能够满足风险导向审计的高要求, 还需要大力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一是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 改善其知识结构, 使其既掌握会计、审计方面的专业知识, 还掌握相应的行业和管理知识。如行业生产经营特点、经济技术指标及行业政策、企业的经营战略、经营环境、经营风险等。二是优化审计人员队伍, 改变目前审计队伍“财会型”人才的单一结构, 注重聘用一些法律、工程技术、计算机等专业人才, 科学配备审计组, 以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

2、积累相关数据, 完善信息体系。

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注册会计师必须掌握宏观环境、监管环境、行业状况以及企业经营战略等方面信息, 用以判断企业的诚信, 评估企业的经营风险。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应会同政府有关部门, 建立各种级别的资料库, 收集各个行业的资料, 并且将各个行业所获得的信息及时在网上公布, 从而实现会计师事务所、各级政府以及各个协会之间的联网, 以解决会计师事务所收集数据能力方面的限制, 满足会计师事务有效判断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和行业风险的需求。会计师事务所要构筑注册会计师执业时所需的信息平台, 从长远利益出发, 应加大对信息处理能力的基础投入;应该建立功能强大的数据库, 以满足注册会计师了解企业的战略、流程风险评估, 业绩衡量和持续改进的需要。

3、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

健全的法律环境虽然不是风险导向审计实施的必要前提, 但风险导向审计作用的发挥确实离不开一定的制度安排。研究表明, 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来加大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对于抑制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而言, 其长期性政策效应优于加重对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企业的处罚。因此完善法制环境有利于审计人员作出正确选择, 是推行风险导向审计的并行措施。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产生的直接原因就是法律诉讼风险的增加。法律风险越高, 对注册会计师的约束作用相应就越大。在我国, 虽然一系列法律的出台对规范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环境、加强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起到了一定作用, 但是, 我国关于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规定还比较空洞, 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 民事赔偿制度不够完善, 违规成本低。因此, 应健全法律法规制度, 加大对注册会计师违法行为的责任追究与处罚力度, 以强化注册会计师的法律风险意识。同时, 在行业监管方面, 应明确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地位, 赋予其全权自律管理的权力。这可以有效地理顺各个利益群体的关系, 维护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本身的独立性、权威性和效率。

摘要: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作为重要的审计理念和方法, 弥补了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缺陷, 在理论和实务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缺陷入手, 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内涵及其相对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创新进行分析, 并提出我国现阶段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重大错报风险

参考文献

[1]张志:从新审计准则看风险导向审计的新变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7 (4) .

[2]何瑜: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J].当代经理人, 2006 (7) .

[3]弓亚静:浅谈现代风险导向审计[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 (1) .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探析 篇10

(一) 账项导向审计模式。

账项导向审计模式是最初始的审计方法, 主要功能在于查错防弊, 其技术方法主要是从审计期间会计事项所依据的相关会计原始凭证入手, 追查到记账凭证、账簿、会计报表等会计文件的形成, 验算其记账金额、核对账证、账账、账表。账项导向审计模式仅适用于经济业务不很复杂的小规模企业。随着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 融资、投资渠道和方式的多样化、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发展, 账项导向审计模式的局限性就日益凸显, 至20世纪初, 这种模式就逐渐退出其主导地位, 而代之以制度导向审计模式。

(二) 制度导向审计模式。

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 业主或企业管理层势必改变“事必躬亲”的管理方式, 建立系统的分层、分工的科学管理制度, 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建立起内部控制系统, 这就促使审计人员把注意力转移到与会计相关的内部控制系统的控制功能上来。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将审计的重点放在对内部控制制度各个控制环节的审查上, 这种审计模式, 是建立在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系统认识基础上的重点审查。以大数定律和正态分布为基础的统计抽样也逐渐取代了单纯判断性和任意性的抽样。同时, 这一模式由于着眼于对内部控制制度整体的了解与分析, 还可以发现与某些内部控制相关的会计信息的系统性错误, 从而提高了审计效率。正因为如此, 制度导向审计模式从20世纪四十年代起就成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主要方法。

(三)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风险导向型审计的产生, 主要源自美国, 风险导向型审计的内在思想是, 任何审计业务都必须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风险水平内。

其显著的特点是:它立足于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 并以此作为出发点, 制定审计策略和与企业状况相适应的多样化审计计划, 将风险考虑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因为它着眼于全面的控制测试, 而不是着眼于测试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效果 (即符合性测试)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合理地扬弃了作为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基础的“无利害关系假设”, 把指导思想建立在“合理的职业怀疑假设”基础上。不只依赖对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所设计和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检查与评价, 而是实事求是地对公司管理层是否诚信, 是否有舞弊造假的驱动, 始终保持一种合理的职业警觉, 将审计的视野扩大到被审计单位所处的经营环境, 捕捉潜在的风险点, 将风险评估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

二、风险审计的特点

(一) 审计重心前移。

风险导向审计最大的特点是将审计重心放在事前的风险评估上, 从以审计测试为中心到以风险评估为中心, 审计程序主要包括风险评估程序、分析性测试程序、审计测试程序 (包括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 。传统审计不能适应现代报表审计需要就在于其原有的风险评估不到位, 未能有效发现高风险审计领域, 造成审计过量或审计不足, 现在大大加强了风险评估程序, 真正体现了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

(二) 更加注重外部审计证据。

审计重心向风险评估转移导致风险评估程序显得至关重要, 风险评估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审计效果和审计效率。风险评估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但必要的是审计证据是必不可少的, 尤其是更加客观、真实的外部证据。仅仅依靠被审计单位提供的内部证据来对风险进行评估, 所得出来的结论是不可靠的。所以, 审计人员在搜集审计证据时不应只采用内部证据, 而应更努力地获得相关的外部审计证据来对风险进行评估。

(三) 在各个阶段都利用审计风险模型作出决策。

在风险导向审计中, 审计人员在各个审计阶段, 都分别以审计风险模型为主, 分析评价各自的期望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 并在此基础上作出各项决策, 从而能够全面控制审计风险。制度基础审计模式中的审计风险模型是一维的, 它只有一个决策目标——确定实质性测试所需的证据量, 所涉及的风险层次和范围比较狭窄;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中的审计风险模型是二维的, 它既包含了不同的风险要素, 而且在不同审计阶段给各风险要素赋予了不同的内涵。

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应用中的问题

从理论上讲,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能够弥补传统风险基础审计的不足, 缩小审计期望差距。但是, 无论是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内, 还没有一套严密的风险导向审计体系。从目前看, 运用现代风险基础审计可能存在以下问题:

(一) 信息库的建设。

注册会计师执行风险评估程序, 充分了解被审单位整体经营环境, 然后针对风险不同的客户, 客户不同的风险领域, 设计个性化的审计程序。为此, 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建立功能强大的信息库, 按照行业发展特点、客户经营环境、客户所处市场环境以及客户高层管理者的品行, 由专业高层人员组织实施评价, 定期把客户风险评价的结果向相关业务承接和实施部门通报, 以便注册会计师在风险评估时了解企业的战略、流程、风险管理、业绩衡量。目前, 国内很多事务所对行业风险和企业经营风险缺乏了解, 数据积累不足, 信息库的建设达不到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

(二) 注册会计师的综合素质存在较大差距。

在风险评估程序中, 注册会计师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客户及其环境, 评估经营风险, 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具有判断企业是否具有生存能力和合理的经营计划的能力。注册会计师不仅要熟练掌握会计、审计知识, 也要掌握管理知识、行业知识和法律知识等, 还要熟练运用各种分析工具对各种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进行分析。目前, 我国事务所90%以上的业务是审计业务和会计业务, 没有经济方面、法律方面等多元的背景。注册会计师不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相关行业, 不懂得管理、行业等方面的知识, 不具备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的能力, 这些都不利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实施。为此, 主管部门需要做大量的培训工作。事务所也可以一方面引进高层次人才, 同时根据自己的客户情况、事务所的定位, 有针对性地进行员工培训。

四、我国应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对策

(一) 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注册会计师须首先从企业内外环境和经营战略入手, 来分析其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这就对注册会计师的分析能力和专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过程实质上就是专业判断的过程, 它提升了审计的技术含量。因此, 注册会计师只有很好的运用专业判断能力才能有效提高审计质量, 避免形式审计。

(二) 处理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成本与效益问题。

从理论上说,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首先对重大错报风险进行评估, 确定重点关注领域, 从而可以合理地分配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但是在实务中, 执行风险评估程序主要依赖于外部审计证据, 而搜集外部证据又没有专门的、固定的途径, 使得搜集外部证据的成本较大, 有时甚至要高于因减少进一步审计测试所降低的成本而使得总成本增加。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 成本的增加很难通过审计收费对其进行弥补, 所以如何降低审计成本使审计效益大于审计成本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三) 健全法律法规制度。

所谓健全法律法规制度, 就是针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新形势, 适时修改相应的一些不合时宜的法律法规, 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现行的各种法规关于民事赔偿责任的规定最为薄弱, 因此应健全法律法规制度, 加大对注册会计师违法行为的责任追究与处罚力度, 以强化注册会计师的法律风险意识。

参考文献

[1]陈毓圭.关于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由来与发展的认识.会计研究, 2004.

[2]刘佳.风险导向审计初探[J].财会月刊 (会计版) , 2006.4.

浅析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及应用 篇11

关键词: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应用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引入了全新的审计理念和审计方法,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目前,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已经被我国一部分会计师事务所采纳并付诸实践,在具体的实践运用过程中,我们发现现代风险审计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并对审计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法律环境、注册会计师的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制约,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的应用仍存在着一些困难,需要我们在审计实践中不断探讨,找出应对之策。

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审计模式前后经历了三个阶段:账项基础审计阶段、制度基础审计阶段和风险导向审计阶段。其中,风险导向审计阶段又分为传统风险导向审计阶段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阶段。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具有创新性和继承性这两个特点。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从分析企业财务报表的固有风险和内部控制风险入手,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由内部控制测试的结果来决定不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首先从分析企业的战略着手,接着分析企业的经营环节、财务报表剩余风险,从而决定实质性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并建立企业财务报表风险与企业战略风险之间的逻辑联系,进而提出了注册会计师从源头分析和发现会计报表错报的观念,使审计方法更为科学有效。这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创新性的体现。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继承性体现在它对传统的详细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和传统风险导向的审计等基本方法在一定范围内的保留,即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不排斥详细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和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等基本审计方法中仍有用的部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与企业战略管理联系起来,将分析对象扩大到整个企业的风险管理范围。

总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注册会计师通过各种角度了解企业内部经营风险及与其经营密切相关的外部风险因素,使其能全面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并据此确定总体审计策略和进一步审计程序。因此,与传统审计方法相比,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能更有效地分配审计资源,提高审计质量,更适应全球经济发展形势对审计的要求。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的应用

(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所需信息严重不足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对被审计对象的整体经营环境进行充分了解,注册会计师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首先应执行风险评估程序,再针对具体的客户采用个性化的审计程序,即根据风险程度不同的客户和同一个客户的不同风险领域来实施不同的审计方法。但目前在我国,大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对客户的基本信息并不了解,如客户的经营目标、经营战略、经营风险等,有关的信息存储极度匮乏,未能达到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这严重影响了审计结果。由此可见,如果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不建立功能强大的信息库,没有存储相关客户的众多信息,将无法顺利进行审计活动,实现审计目标。

(二)注册会计师的知识结构有待完善

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判断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根本要求,始终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而注册会计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决定了其专业判断。例如,要对被审计对象的经营风险做出准确评估,注册会计师不仅掌握会计和审计知识,还应熟悉业绩评价、战略管理和薪酬管理等现代管理知识,从而做出准确判断,恰当评估审计风险。另外,注册会计师对一些常用分析软件和工具的熟练运用也十分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分析性复核程序的要求并有效地识别出财务报表上的重大错报风险。然而,我国注册会计师的素质显然还达不到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要求,这严重地影响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三)难以对企业经营风险进行恰当的评估

在日益复杂的审计环境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对企业的基本情况要有较深入的了解。但在我国的实际审计活动中,大部分会计师事务所没有意识到掌握企业基本情况这一要求的重要性,并未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及其所在行业的经济情况做深入的调查和了解。这成为了我国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引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最大障碍。另外,由于缺乏对企业经营风险进行有效评估的具体方法,因此即便意识到了开展风险导向审计需要对企业的经营状况等有清楚的了解,注册会计师也很难对企业经营风险做出恰当的评估。

(四)道德法律环境尚待完善

一般而言,在法律风险有限的前提下,会产生注册会计师的道德风险问题。当法律风险较小,不会造成较大的审计风险损失时,注册会计师就有可能为了减少工作量而不严格按照审计程序来进行审计,甚至故意忽视被审计单位的违规问题。当法律风险较高,可能导致较大的审计风险损失时,注册会计师就会严格按照审计流程,执行更为详尽而具体的审计程序来提高审计质量,避免较高的审计风险带来的损失。然而,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基本处于很低的法律风险环境下,当审计风险发生后,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受到的更多是行政上的处罚,而不是民事和刑事上的处罚。所以,在道德规范的基础上,法律的惩治力度有待加强,以促使注册会计师主动地提高其审计质量。

三、我国推广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功能强大的信息库,大力开发审计程序软件

建立达到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的功能强大的信息库,存储与客户相关的足量信息是会计师事务所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必要条件。只有在获取足够多信息的基础上,注册会计师才能在执行风险评估程序时准确地掌握企业的战略、风险、业绩等情况,做出准确的职业判断,有效开展审计活动。除了功能强大的信息库,还需应用能够处理这些庞大信息的审计程序软件。这样,在审计过程中,通过对数据库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并运用软件构建模型以及由电脑自行检验和核对,便可以达到直接对大量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并极大提高审计效率的目的。但不容乐观的是,目前我国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所以,在现阶段推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首要任务是建立功能强大的信息库和大力开发审计程序软件。

(二)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影响风险导向审计能否顺利推行的关键因素。首先,要注重培养具有牢固专业素养的审计人才。为此,应在相关财经院校增设注册会计师专门化的课程或专业,通过规范的理论指导和专门的技能培训,完善注册会计师规范化的补充渠道,培养拥有扎实功底的专业人才。其次,应进一步加强对现职人员的职业后续教育,不断提升其综合素质。只有逐步形成一支拥有较强综合素质、高度敬业精神、合理知识结构的注册会计师队伍,才能从根本上达到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

(三)建立并完善相应的审计理论和审计标准

目前,从整个行业来看,大多数审计人员不论是在观念上还是技术上都没有接受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而且在大环境中还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及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理论和标准,因此整个行业仍按照制度基础的模式实施审计。鉴于此,首先应加强研究审计基本假设、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完善审计理论体系,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实际应用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在普及制度基础审计的同时,可先在个别部门和单位建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试行点,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再从实践中完善理论;再次,应借鉴国际审计和鉴证准则理事会起草和修订的审计风险准则,来修订和完善我国《独立审计准则》中的相关审计风险准则。

(四)制定并完善法律制度

随着《审计法》、《行政复议法》、《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和完善,特别是最高人民法院的《关于受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侵权纠纷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的发布,我国的法律环境已得到进一步改善。但在这些法律中规定的审计人员的责任,基本都以行政责任为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为辅;另外,我国对证券市场的管理不够规范、约束力较弱,存在诉讼门槛过高、诉讼成本与收益不对等的现象。因此,为了有效地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不仅需要加大对审计人员违法行为的责任追究与处罚力度,还要进一步完善法律环境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罗洪霞.风险导向审计应用研究及思考[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2).

[2]廖文凯.风险导向审计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J].审计与理财,2008,(7).

[3]张帆.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6).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及其应用 篇12

一、风险导向审计的特点

风险导向审计是为了适应特定环境, 以制度导向审计为基础发展变化而来的。制度导向审计是风险导向审计的基础, 而风险导向审计是制度导向审计的深化, 由此看来, 风险导向审计与制度导向审计的不同点表现为:

(一) 风险导向审计以风险评估为基础

制度导向审计以内部控制制度为基础, 仅根据对被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健全性及符合性评审的结果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重点和方法, 是一种直接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的方法;而风险导向审计则以风险评估为基础, 根据对影响被审单位经济活动的内外多种风险因素的评估, 确定审计范围、重点和方法。风险评估一般分成对固有风险的评估和对控制风险的评估。控制风险的高低主要与重大错报的错误和员工舞弊有关, 而固有风险的高低则关系到重大错报的管理层舞弊。传统的制度导向审计仅仅对控制风险进行评估, 而风险导向审计在评估控制风险的同时, 评估重点是固有风险, 以此来揭示财务报告的可信性。

(二) 风险导向审计充分应用审计抽样

制度导向审计与风险导向审计都运用抽样审计技术, 但风险导向审计对风险加以量化, 相对于制度导向审计来说, 风险导向审计中的抽样技术是完全遵循随机原则并根据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判断而实现的更完美意义上的审计抽样。当然在这样的审计抽样中, 也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 可能产生风险的因素有:内部控制结构的控制能力较差;重要的数字遗漏, 对项目的错误评价和虚假注释, 项目的流动性强, 项目的交易量大, 经济环境萧条, 财务状况不佳以及抽样本身存在的技术局限性等。这些风险的控制和不确定因素都需要注册会计师通过正确的专业判断来加以解决。

(三) 风险导向审计重视分析性测试方法

制度导向审计与风险导向审计都涉及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运用。不同的是, 制度导向审计以内部控制为核心, 依靠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结果决定实质性审查。风险导向审计则仅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调查了解, 评估控制风险, 而这只是影响审计风险水平的因素之一, 还要结合其他风险因素综合考虑, 才能确定实质性审查的范围和重点。

对于分析性复核程序的运用, 应当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中:在审计的计划阶段, 分析性复核程序帮助注册会计师对被审单位的情况获得更好的了解和确认资料间的异常关系及意外波动, 以确定其他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及范围;在审计的实施阶段, 分析性复核不仅仅是其他实质性测试的一种补充, 也可能是审计中获取有关账户余额和交易相关的特殊认定的审计证据的有效方法;在审计报告阶段, 分析性复核程序被用于对被审计单位的整体合理性做最后的复核。因此, 在风险导向审计的过程中, 分析性复核成为最重要的程序, 严格控制报表分析, 不是单单的分析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 而是充分借鉴了现代管理方法, 将管理理念运用到分析性复核功能中去, 常用的分析工具有战略分析、绩效分析、财务分析、会计分析及前景分析, 将分析工具运用到风险评估中去, 将使风险因素不再独立, 风险评估不再是单一的评估, 而是综合性评估。

(四) 风险导向审计关注内部控制以外的风险因素

制度导向审计的测试重点是内部控制制度, 但它仅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测试;风险导向审计除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测试外, 对影响风险水平的内外因素均要进行测试, 测试范围更为广泛、全面。在风险导向审计的过程中, 影响风险水平的内外因素主要有:

(1) 经营风险。由于对持续经营的考虑, 经营的失败也往往带来了审计的失败, 这样的经营风险越高, 产生的审计风险也越大, 也就是管理舞弊的可能性越大。如果从经营风险中去考察财务报表, 更能有效的发现报表潜在的重大错误, 因为财务报表是经营的反映, 也就是说经营风险未能在报表上得到体现, 则财务报表很可能失真。另外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合理性评估也只有从经营风险入手, 才能进行正确的评估。

(2) 证据风险。审计证据在审计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审计结论的得出需要审计证据来证实。在实际的审计过程中, 审计证据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来看, 都没有统一的标准, 往往依靠审计人员的主观来判断, 从而产生了主观的偏差, 这些都可能引起审计证据的不充足、不完全、不真实, 进而产生一定的审计证据风险。

(3) 环境风险。对环境风险进行测试也是必不可少的, 因为客户所处的经营环境的优劣, 如经济形势、行业情况以及客户所面临的风险和最高管理人员的品行、经营思想及经营作风带来的控制环境风险, 以及企业的组织结构、产品、制造过程及设备情况、生产经营场所及设施等带来的工作环境风险, 都会影响到风险导向审计的实施。

(4) 管理风险。风险审计导向过程中也会涉及制度导向审计, 对内部控制制度的风险进行测试, 如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 被审计单位是否严格遵守已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 审计人员是否对执行情况作出合理判断, 并提出建议和要求其作出必要的修改, 以及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是否被非法因素干扰等。管理层舞弊是审计人员最大的敌人, 但缺少管理者的配合, 审计工作将很难进行下去。因此了解管理当局是否有诚实正直的品质以及发动员工配合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5) 法律风险风险导向审计的目的就是缩小社会公众对审计作用的期望差距, 规避审计风险, 减少审计风险损失。理论上, 只要当审计师认为审计风险达到可以接受的水平, 不会导致巨大的审计风险损失, 就可以终止审计实施阶段并签发审计报告。因此, 在法律风险是有限的前提下, 就会产生注册会计师的道德风险问题:当法律风险较高, 可能引起较大的审计风险损失时, 注册会计师可能执行更详细的审计程序来提高审计质量;当法律风险较小, 不会引起明显的审计风险损失时, 注册会计师可能会偷工减料, 甚至对被审单位的违规问题视而不见。有限的法律风险极低会引起审计师道德风险问题, 并导致审计质量的下降。

(五) 风险导向审计看重会计师的综合能力

风险导向审计对会计师的执业能力要求很高, 不仅要具备很强会计专业知识, 还要具备很高的管理知识和行业知识, 并能够胜任咨询业务, 针对不同的客户分析其经营风险和舞弊风险, 这样的咨询过程需要会计师有丰富的行业知识和执业经验。另外风险导向审计还要求会计师了解企业情况, 如了解企业的经营风险导向和企业的深度广度, 如企业所在的宏观环境、产业链结构、机器运作情况和员工上班情况, 这些都可能是会计师风险评估和审计测试的范围, 会计师不但要关注与会计报表相关的内部控制, 而且要关注整个企业的内部控制, 这就要求会计师迅速提高自身素质, 合理利用整个社会的知识资源。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面临的困难

虽然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相对于制度导向审计模式而言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 并且在我国已经逐步开始实行, 但目前仍然面临很多问题和障碍。

(一) 风险导向审计自身发展的问题

风险导向审计自产生以来只有短短几十年的时间, 其自身发展尚不完善。对风险导向审计的理论研究还不成熟和完善, 即使是审计理论较为发达的国家或者国际机构都还未构建起一套成熟、完善的科学体系, 而且这一理论尚需实践的证明。随着安然-安达信事件发生后, 不断有学者对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提出质疑。所以,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自身还需继续发展完善, 故而在中国全面实行风险导向审计的时机尚不成熟。

(二)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成本效益的问题

对于会计师事务所而言, 成本效益原则是其生存发展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 成本能够得到补偿是实施新的审计模式的前提。如果要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在审计计划阶段和执行控制测试阶段, 注册会计师需要扩大其关注的范围, 这必然导致审计时间和成本的增加, 而在会计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 往往很难通过增加收费来弥补增加的成本。而会计师事务所为了保证其收益, 就有可能减少必要的审计程序, 从而导致审计风险的增加。

(三) 审计过程中信息系统建设和人员素质的问题

首先, 在实质性测试阶段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为主要的获取审计证据的手段, 必然要求注册会计师具有较高的职业水平。注册会计师在运用分析性复核程序时, 需要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 通过寻求数据间的内在关系来构建模型。按照国际惯例, 大多数程序是以数理统计的广泛应用为前提的。而在我国, 还有相当一部分注册会计师不具备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建模分析的能力, 这必然妨碍分析性程序的运用。如果能大量开发和运用审计程序软件,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时可以直接对数据库进行加工分析, 依据软件构建模型并由电脑自行检验核对, 这样大大加快了审计速度, 节约了一定的审计成本。而我国目前不仅不具备这样的硬件条件, 大部分注册会计师也缺少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因此, 现阶段在我国全面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还不切实际。

(四) 政府监管和司法执法的制约问题

根据成本效益原则,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允许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在其认为能承受的风险水平下, 省略部分常规的实质性测试程序。而在我国, 各级政府监管部门在检查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时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在项目审计过程中是否执行了所要求的全部常规性审计程序。在审计失败事故的检查处理中, 这更是判断注册会计师有无审计责任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 这种注重审计程序形式上完整性的检查思路和方法势必制约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我国的全面实行。

三、风险导向审计实施的对策

我国的风险导向审计起步较晚, 实施全面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时机还不够成熟, 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 有计划有系统, 逐步开展工作

风险导向审计自身发展时间不长, 我国仍普遍使用着制度导向审计, 并在逐步开展风险导向审计。针对我国的国情以及理论系统还不健全的情况, 国家有关部门和机构应当制定一套关于在我国如何开展风险导向审计的计划, 研究出适合我国推行的发展方案, 先以一些典型的机构为示范单位, 如银行、证券公司、国内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等, 从小范围开始实行并不断完善, 以此来提高全国的风险审计意识, 逐渐带动风险导向审计的整体发展。切勿不切实际的、在全国范围内盲目开展。

(二) 汲取先进方法, 有效降低成本

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在经营上采取企业化的管理方式, 近年来竞争日益激烈, 价格优势也成了竞争的优势。在节约成本方面可以向西方国家的事务所学习, 如分析性复核最关注的是捕捉异常情况的迹象, 从而为其设定必要的常规程序和抽取适当的样本量, 而不是对所有报表项目余额都要经过常规审计程序。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审计任务量, 进而降低审计成本。

(三) 提高人员素质, 强化审计软硬件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审计人员的知识体系和操作技能的要求更高, 审计人员应当全方面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 会计师事务所也应当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后续培训, 开展定期的技能培训和教育工作, 并加强审计软件的投入学习以及审计硬件的更新换代, 增强审计风险意识和职业判断能力, 从而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

(四) 改革审计制度, 完善审计准则

虽然我国的独立审计准则在很多方面都考虑到了风险因素, 但更多的仍是制度导向审计, 所以应对我国的独立审计准则进行适当的修订, 如进一步增加对审计风险评估的诠释, 将战略分析、绩效分析等先进的分析技术纳入独立审计准则中, 在考虑审计程序完整性时更多地关注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等, 以适应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发展的要求。

目前在我国全面推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还受到许多制约。当前我国独立审计准则主要是以制度基础审计模式为基础的, 而且相当一部分从事小规模企业审计工作的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 基本上仍然在运用账项基础审计模式。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实行是一种理念的改变, 因此可将制度基础审计与风险导向审计有机结合。即使在现行审计准则仍然主要以制度基础审计模式为基础的情况下, 吸取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基本观点和做法则是完全可行的。通过把风险导向审计中控制风险的理念和方法融合到制度基础审计中, 使其他审计模式忽略审计风险的缺陷得到弥补, 将会为探索适合我国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积累有益的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高伟、李晓慧:《风险导向审计与独立审计准则的运用》, 《审计研究》2004年第3期。

[2]常郧、黄京菁:《从审计模式的演进看风险导向审计》, 《审计研究》2002年第4期。

[3]马贤明、郑朝晖:《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探讨》, 《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年第1期。

[4]钟卫:《国企内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内部审计》2004年第8期。

[5]邹晶:《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的舞弊审计程序》, 《财会通讯》 (综合版) 2006年第3期。

[6]肖典鳌、张庆、管劲松:《审计风险管理》,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上一篇:研究话题下一篇:活动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