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奥运的现代看法

2024-10-20

现代奥运的现代看法(精选7篇)

现代奥运的现代看法 篇1

瓦尔特·本雅明是西方著名的思想家, 他的思想具有深邃、复杂的特点, 同时在哲学、历史、语言、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不凡的建树。其博学多才和涉及的领域之广, 真的很难对其定位。现代性是本雅明关注的核心所在, 而他的现代性考察不是从哲学而来的现代性, 也不是基于社会学的视野而来的, 而是由文学艺术而来的现代性批判。本雅明通过对传统艺术“灵晕”概念的梳理, 看到经验在现代社会的贬值。其对技术和生产理论的研究让他看到了后现代艺术的到来, 并对其表示迎接的态度, 因而很多人认为本雅明是站在灵晕的立场, 对现代艺术是贬斥的, 而其又对后现代主义出现的大众艺术的欢迎, 又认为他是对现代主义的自恋性和拒绝交流是否定的。然而经仔细研究发现, 他对现代主义大师 (卡夫卡、波德莱尔、普鲁斯特) 及其艺术怀有极大的热情, 并对其隐含的深层社会的变迁的深刻认识, 以及作为一个现代人对生存困境的感同身受的体验给予理解, 从中可以看到他对现代主义并未一味持否定的态度。

现代主义诞生于19世纪末期, 在一战后全面发展, 是西方资本主义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和社会经济的空前发展的产物。人被置于大都市的人群和商品消费的场景之中, 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关系被打破了, 之前的理性和完整的经验也被打破了, 人面临信仰的危机、精神困境, 再现现实的艺术已不再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于是出现一种求新求变的艺术:提倡从人的心理感受出发, 表现扭曲的现实。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 人是变形的, 现实是荒诞的, 主题是现代人的困惑与绝望。法国诗人夏尔·波德莱尔和美国诗人爱伦·坡被认为是现代主义文学的远祖。波德莱尔的《恶之花》第一次摒弃浪漫主义对田园牧歌生活的歌颂, 转而以愤世嫉俗的态度揭露城市的丑恶和人性的阴暗, 这奠定了后来盛极一时的法国象征主义文学的创作基调。而普鲁斯特、卡夫卡则是公认的现代主义的先驱和大师。

一、站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对现代主义艺术特征的整体把握。

本雅明通过对机械复制艺术的出现的梳理, 准确地把握到了传统艺术的“灵晕”的特点, 并对机械复制, 特别是摄影、电影对艺术这种独一无二性的的冲击, 流露了对有“灵晕”的艺术的深深怀念和惋惜。

“灵晕”是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的重要理论。通过灵晕观念的提出, 可以看出本雅明对艺术灵晕遭到摧毁的痛心和对传统古典艺术灵晕的怀念。他在《讲故事的人》一文中也讲到过类似的经验:“在这里, 那种见多识广的人带回的远方的传说和那种当地人了解最深的过去的传说融会到一起。”[1]95人们吸收他人的经验, 并将其纳入传统之中, 既保存了个人的印记, 又不在集体成果之外, 这样经验始终是完整的, 与传统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身处于这样一种经验之中人会感到满足, 会感到一种精神上的抚慰。本雅明发现经验在贬值的现象, 传统讲故事日渐衰微, 缺乏指教、对人无教诲、缺乏交流的小说逐渐兴起。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有政治理想的知识分子本雅明站在对古典艺术的深深怀念基础上, 呼唤一种人文主义精神的回归。那么, 本雅明是不是因为怀念古典艺术而一味否定当时出现的现代主义艺术呢?答案是否定的。

本雅明不仅抓住了传统艺术的“灵晕”的特点, 也基本把握了先锋艺术的特点。其在《讲故事的人》中说:“写小说意味着将人生不可言诠和交流之事推向极致。囿于生活之繁复丰盈而又要呈现这丰盈, 小说呈现了生命的困惑。”[1]本雅明看到嵌入记忆的经验因为贬值、情节完整的故事的衰微, 现代艺术呈现的是一种自恋的、拒绝交流的特征。所以他说:“小说的读者很孤独, 比任何一种别样的文本的读者更孤独。”[2]110但是他却很好地把握住了现代艺术的特征, 看到这些先锋小说家们表现出不可言传的那部分, 而不是传统的写实, 并且表现现代人囿于生活之中的困惑。尽管本雅明还不留情地指出了现代艺术的孤独, 缺少和大众交流, 然而他也看到了他们难以为继的完整的写实经验背后的是这个日益碎片化、人和人日益缺乏交流的现实。本雅明一直执着于对现代主义的关注和研究, 也是统一于他的现代性体验和批判的理论之中的。

二、对波德莱尔、卡夫卡、普鲁斯特等现代大师的寓言式批评。

本雅明的身份驳杂多样, 难以定位。但究其自身而言, 本雅明一直想成为“德国最伟大的文学评论家”, 并一直朝着这个目标前进。同时他的博学多才让他能够对当时社会背景的变迁和艺术的转变有一个敏锐的认识, 加上自身忧郁、孤僻的个性和文人有了很多相通之处, 当然能够对当时的文学大师有一个很好的认识, 并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学批评财富, 其中更闪耀着精辟的见解和理论光辉。此外, 本雅明一直从自身的经历和时代经验出发, 去融汇到现代主义大师的体验中。在谈到普鲁斯特时他说道:“我一直确信他的哲学视角和我极其相近, 每当我读到他的东西时, 我就感觉我和他心意相通。”同样, 对于卡夫卡、波德莱尔也是如此, 他们的性格、精神气质是如此的相通。本雅明的著名研究者汉娜·阿伦特将本雅明评论卡夫卡的驼背小人同样来评论本雅明。本雅明如此热衷于这些现代主义大师, 并将自己的体验也投影到这些作家身上, 同他们一起体验现代社会给人带来的震惊, 更深地理解他们的孤独和困惑, 也为自己的现代性批判服务, 可以说本雅明的文学研究和自己的理论也达到了一个很好的水乳交融的地步。

1. 波德莱尔

首先, 本雅明对波德莱尔表现出极大的热衷, 不仅研究所占数量比例大而且表现出共同的研究主题和对象。本雅明和波德莱尔一样钟情于当时的世界大都市———巴黎。对那里的拱廊街、浪荡子、咖啡厅、拾垃圾者、玲琅满目的商品、穿梭的人群和日新月异的建筑都产生了极大的热情, 而这些都市体验给了他很大的灵感和启迪。

本雅明在波德莱尔的指引下, 通过“人群”和“街道游荡者”等意象发现了现代人感性的经验。他从“人群”中看到了现代人可怕的冷漠和疏离感。从“游荡者”中, 看到了现代人对都市生活的焦虑、恐惧和厌恶, 这不是现代人的生存处境和心理的真实写照么?也是现代主义艺术所要表达的主题。波德莱尔的诗歌第一次将都市隐秘而黑暗的风光、丑恶的现象、现代人压抑扭曲的灵魂展现在人们面前, 和后来现代主义的主旨不谋而合, 因而被称为现代主义的远祖和先驱。

2. 卡夫卡

卡夫卡忧郁恐惧的眼睛盯着这个世界, 大大的耳朵似乎在聆听着来自外界的声息。本雅明从卡夫卡童年小照中准确地洞察了卡夫卡。本雅明用还原卡夫卡体验的方式解读卡夫卡, 用隐喻的批评手法解读卡夫卡的作品。加上本身和卡夫卡的众多相似, 让这位批评者在众多的卡夫卡研究中脱颖而出, 发掘了现代主义的本质特征。

卡夫卡生活的时代已经不是相信进步, 进步就会实现的时代, “上帝已死”人们从沉浸的美梦中醒来, 开始意识到自己生活在废墟之上, 生活是一堆碎片, 不再是真理、价值、追求组成的乌托邦。人开始反省自己的处境, “寻找遗忘了的存在”, 从此发现了身处原始的废墟之上再也回不去了。本雅明在《弗兰茨-卡夫卡》中说:“对卡夫卡来说, 他所生活的时代并不比原始时期更进步。他的长篇小说表现的是一个沼泽世界, 他笔下的人物还处在巴赫芬称之为乱伦的阶段。这个阶段被遗忘了, 并不表明他没有延续到现阶段。相反, 它正是通过遗忘延伸到现代。”[1]313本雅明和卡夫卡都是属于这个时代的警醒者, 他们是“并不是为了个人而活着, 并不为他个人在思考着, ”而是像西西弗斯那样背负历史的重托, 并看到了这个时代的荒凉, 所以本雅明在《历史哲学论纲》中说出了“过去的真实图景就像过眼烟云”, 人们已经无法去追寻历史进步的足迹, 看到的只是这个经验匮乏时代的空虚。

本雅明不仅看到现代人身处碎片化的废墟时代, 而且看到了身处这种现实的人的经验的丧失, 传统的拥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事已经成为不可能, 他笔下的主人公大多都没有一个名字, 只用一个大写字母代替, 故事发生的场景也大多是令人烦闷的、肮脏的环境, 里面没有了意义、没有浪漫情调等等。本雅明也看到了这点。他说:“卡夫卡对经验的摇摆特性进行了不懈探讨, 每个经验都会做出让步, 都会与对立的经验混同起来。”即使有所谓的经验叙事, 也是一种无趣的、低级的令人难以置信的场景中, 并举了卡夫卡的女性形象来做了说明。

3. 普鲁斯特

本雅明对普鲁斯特着迷, 就像回忆普鲁斯特具有的魔力一样。本雅明在《普鲁斯特的形象》中说道:“他们知道, 在他的作品里, 普鲁斯特并非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去描绘生活, 而是把它作为经历过它的人的回忆描绘出来。”[1]216这是一种‘非意愿记忆’, 并不是你想回忆, 所有的场景都会重现。”

普鲁斯特不厌其烦地去编织回忆, 试图将时间中流逝的记忆找回来, 然而记忆是不能复原的。就像本雅明在《普鲁斯特的形象》中所说的那样:“一切生命、作品和事物不过是生活中最平常、最飘忽不定、最多愁善感、最隐晦不明的。”[1]216如何才能将之“一览无余的展现在能将它把握的人们眼前, 只有在一种非理性的“非意愿时间”中寻找, “普鲁斯特是唯一能在我们体验过的时间中将之揭示出来的人。这边是非意愿记忆的作品。”光韵是一种具有诗意的想象力, 但是光韵的诗意又是从哪里获得的呢?美具有历史性感召力和自然性的感应性:后者是说, “只有在被蒙上一层面纱时才获得其自身本质”, 而“感应”本身则是回忆的材料, 是前历史的。本雅明在论述波德莱尔时如此解释波德莱尔对照相术的排斥:光韵 (“灵光”) 是“非意愿回忆中会聚在感知对象周围的联想”, 而照相机等“机械复制的艺术”拓展了意愿记忆的范围, 而缩减了“非意愿回忆”, 缩减了想象力的空间。

本雅明身上始终有一种对光晕时代的怀念, 而普鲁斯特的这种全神贯注的回忆, 试图寻找一去不复返的史诗经验, 正满足了本雅明的怀旧愿望, 而非意愿记忆正是灵晕的一种体验, 因而本雅明在普鲁斯特这位“天才+弱者”的现代主义大师上看到这种现代主义的美。

三、本雅明批评文本的现代主义倾向。

本雅明不仅对现代主义艺术表现极大热情, 而且他的批评文本的形式很好地应和了现代主义叙事的手法, 特别是表现在讽喻的写作手法上。

讽喻, 一种修辞手段, 是用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概念, 其基本概念是含混和多义。讽喻将生活中的一个整体中的一个因素抽出来, 将之孤立, 剥离出来, 因而本质上是碎片, 本雅明就是用这种碎片化的写作来把握住这些文学作品的本质特征, 他的学说思想也是很难用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系统来概括, 也主要是星座式的理论支撑起他的思想的天空。本雅明认为, 在这个物质和技术空前膨胀的时代, 世界正日益变成一个偶然的、过渡的、相对的的和冷漠的社会, 想从整体的、永恒的观念去认识它已成为不可能。这个也是本雅明现代性批判的基点。

本雅明尽管对传统的有灵晕的艺术表示惋惜, 同时他也认识到传统的写实艺术在此时已成为不可能。本雅明的讽喻式的批评则是在一个非整体的、不大连贯的、没有确定意义的时空里, 把握现代社会没有个性的、灵魂无家可归的、与社会无益的非英雄式的人物, 从中捕捉看似彼此无关联的, 却能深刻反映现代性的实例, 为其构造星云棋布的理论, 发人深思。可见本雅明的文本批评也很好地体现了现代主义的写作的方法, 开辟了二十世纪新的评判范例。

参考文献

[1]瓦尔特·本雅明.启迪[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9 (1) .

[2]瓦尔特·本雅明.迎向灵光消逝的时代[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7 (2) .

[3]王才勇.现代性的美学话语——论本雅明的现实意义[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4 (4)

[4]孙善春.瓦尔特·本雅明的卡夫卡解释[J].同济大学学报, 2007, 8, 18 (4) .

[5]杨有庆, 巴黎、波德莱尔、与现代性——论本雅明对波德莱尔诗歌和日常生活内涵之阐释[M].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11 (6) .

[6]刘杰.本雅明后现代思想探微[J]文史研究, 2012, 7 (1) .

[7]赵千帆.本雅明气息 (aura) 理论新诠[J], 同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2, 10 (1) .

[8]卡夫卡.卡夫卡集[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2:2 (1) .

现代奥运的现代看法 篇2

1、比较传统和近现代教育中学生地位的变化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依靠教师的组织、安排和要求进行学习。学生只有依靠教师才能得到知识,依靠教师的介绍明确学习的方向,依靠教师的讲解掌握学习的内容,依靠教师进行的考试明白自己学习上的进步,等等,总之,学生没有自主性,是一个被动的学习者。近代教育中,随着越来越完善越科学的课程改革,教师不再是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开发者;不再是传授者而是促进者;不再是管理者而是引导者;不再是高高在上者而是平等的合作者。另外,教师还是学习者、欣赏者、组织者、研究者、发现者、创造者。新教材鼓励学生合作交流,鼓励他们之间相互支持、配合,面对面地进行互动学习;指导每个学生积极承担在共同完成任务中的责任,期望所有的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体现学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共同发展。在这里,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是知识能力学习的参与者、实践者、发现者。

2、思考现代教育对学生的看法

(1)学生具有生命的鲜活性和灵动性,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生命个体是一个灵肉交融复杂构成,学生的生命具有生动性和无限可能的发展性。教师所面对的教育对象就是一个有血有肉、充满个体差异的生命个体,教师必须要尊重学生的生命发展的特性,尊重学生生命发展的内在力量,教师要顺应学生的发展规律,帮助学生完成成长和社会化的过程。

(2)学生生命的独特性,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平等待人。学生生命的独特性在于没一个学生都具有独一无二的个性特征,“没有两片树叶是一样的”。学生生命的独特性这就要求教育者必须探索适合于不同学生的教育方法,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体生命差异,在在遵循社会统一要求的基础上,实现对不同生命的个性化的发展,以彰显现代教育平等、个性化的特征,满足不同生命个体的需要。

(3)学生生命的自主性,要求我们要尊重、平等对待学生。学生不再是按照成人社会的要求形塑符合社会需要成人要求的个体,学生也不再作为“白板”任成人随意涂画。学生不再是被被动改造的个体,学生的生命发展不再被成人宰制,教育也不再是造就人的过程。

现代奥运会的计时之路 篇3

三个阶段

电子机械计时时期,瑞士制表企业牢牢控制着奥运计时设备市场。

在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上,已经推出精确度为0.2秒钟表机芯的瑞士浪琴表公司为比赛提供计时设备。虽然其制造的手动计时怀表只有30分钟计时能力,无法记录马拉松比赛的时间,但却能应付该项目之外的绝大部分项目,初步减少了往届奥运会中因裁判用肉眼判定运动员排名引起的争议。

“专业计时设备的出现让比赛结果更加令人信服,这是奥运竞技制度正规化的开始。”一位专注于奥运历史研究的学者指出。但随着奥运会规模的不断扩大,裁判计时的不公平现象还是时有发生,这直接导致国际奥委会不得不在1908年伦敦奥运会结束后宣布,今后所有比赛均由各参赛国共同裁定。

1912年,第五届斯德哥尔摩奥运会首次在田径比赛中使用电子计时器和终点摄影装置。它先利用摄像机拍摄运动员撞线的瞬间画面,再把动作分解成多幅画面来弥补人为计时的不足。但是,这种方法仍然存在致命缺陷——计时器与摄像装置无法同步,裁判员的肉眼判断还是决定比赛输赢的关键,甚至到了1932年,美同洛杉矶奥运会为确定游泳选手的最终名次,现场裁判多达24名!

需要指出的是,洛杉矶奥运会也被认为是奥运计时史上的一次转折——它抛弃了以往计时员用自己手表计时的做法,转而寻求商业合作。那一年,欧米茄公司成为奥运历史上第一个官方指定的计时器提供商,它向大会提供了一名技术人员和30只精确度为0.1秒的1130型秒表。分析人士事后认为,在社会大萧条时期召开的洛杉矶奥运会未能在参赛人数上有所突破,却刷新了14项田径世界纪录和3项游泳世界纪录,这当中计时设备的贡献很大,同时也是时任奥运会运动技术总监的威廉·M·亨利向欧米茄发去感谢信的主要原因。

1946年,欧米茄推出的“Film Time”摄像机再次为奥运会提供图片和分析数据。这台被称为“魔眼”的机器的所有功能均由电子控制,精确度达到史无前例的0.001秒,它使得“麦布里奇线”(以前这条线与机械秒表相连,运动员只有奋力撞断它秒表才会停止)从此退出了奥运赛场。

上世纪中期,发展迅速且功能强大的石英电子技术顺理成章地成为奥运计时设备的首选。

自1952年第十五届赫尔辛基奥运会首次出现能把比赛成绩精确到O.O1秒的石英电子计时器后,这种计时技术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在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上,成为指定计时器提供商的日本精工公司,首次以石英电子计时器打破了瑞士同行机械计时器垄断奥运会的局面。在那一年的因斯布鲁克冬奥会上,电子计算机与电动计时装置第一次被用来协助裁判工作,所有选手的成绩都可以实时出现在电子大屏幕上。

在1968年的墨西哥城奥运会上,电子计时器进入全部比赛项目。从现有的资料看,虽然田径项目出于查证的考虑仍然保留了计时员,但供24位计时员使用的阶梯已经被撤消。而游泳项目则安装了“触摸垫”,这块高90厘米,宽240厘米的触摸垫可以感应选手最轻微的触摸动作且不受池水波动的干扰,使他们无需再像以前那样亲自按停计时表。与此同时,该届奥运会还有其他方面的创新——在每一个起跑器后面安装一个扬声器,让每一个运动员都能在同一时间听到发令枪声。

计时器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微电子技术的诞生为体育比赛裁判带来革命性的突破。

在1972年的德国慕尼黑奥运会上,东道主首次采用的光电测距仪和精度达0.001秒的电子计时器,为大会赢得了“技术奥运会”的美誉,同时其先进的自动控制、信息传播和处理等技术也宣告“跑表、皮尺时代的终结”。

“人们开始对计时器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不仅仅是计时。”国际奥组委一位工作人员曾这样对媒体表示。“这种心态促使相关方面关注更多的新技术,并让计时器可以变得‘三头六臂’。”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1976年的因斯布鲁克冬奥会和1980年蒙特利尔夏季奥运会上,可以同时将精确度为0.01秒的时间、分数等信息显示在记分板上的Télé-Longines1004系统被广泛使用,实现了世界不同地方对比赛结果的实时转播。

在经历了第二十三届洛杉矶奥运会计算机和红外光电传感器组合计时,和1988年汉城奥运会计算机计时,并用存储的信息来分析比赛细节后,数字化的奥运会计时时代真正来临。

知情者称,在1992年第25届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可满足一切项目计时测速和计分需要的“全能运动操作系统”刚亮相就引起人们的一片惊叹。这个系统具备先进的快速录像能力,并利用网络将散布在赛场上的电子计时器、光电测距仪以及自动记分装置融合在一起,无论是数据采集、处理,还是成绩公告,都比以往更加准确、快捷。

而四年后的第二十六届亚特兰大奥运会上,相关方面不仅在短跑跑道两侧设立了能够迅速测定每位选手速度和加速度的激光仪,还在终点位置装了高速摄像机,以记录选手们最后冲刺撞线的镜头。在马拉松比赛中,所有选手被要求在鞋底装上电子感应器,以随时报告他们的确切位置及所用时间。

悬念北京

北京奥运会计时将会有怎样的技术突破?这是外界普遍关心的问题。

据北京奥组委技术部副部长贾胜文介绍,北京奥运会在计时器方面的革新将令过去所有的奥运会黯然失色。2008年北京奥运会官方指定的计时商欧米茄将创纪录地使用700名技术人员、400吨重的器材。除担任计时任务外,还会提供数据处理和场馆比赛结果服务。贾胜文说,北京奥运会游泳比赛中,选手在游完全程,一触到游泳池壁的时候,成绩马上就出来了,这是因为游泳池壁上的传感器通过网络与计时系统相连。另外,百米赛跑将不再使用发令枪,选手从起跑一直到终点,都是采用先进的网络化计时设备。但选手如何获得起跑指令,贾胜文没有透露更多细节。

据悉,计时技术的得力保障将为更多的创新服务提供可能。观众可以不必像以前那样过久地等待裁判统计成绩,一切都将在几十秒内知晓。而通过强大的计算机网络,媒体可以把这些信息全部掌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奥运会将改变雅典奥运会只有在主新闻中心的媒体才能获得即时统计数字的情况。通过网络,北京奥组委将把实时统计数字传输给全球几大新闻媒体,它们不来北京也可以进行实时播报。

欧米茄与中国同步踏上奥运征程

1932年刘长春代表中国首次参加奥运会时,奥运地所有项目首次有了统一计时器,而欧米茄也首次担任奥运会官方计时器。北京经历过2000年奥运的申办失败。欧米茄也经受石英表重创,失去奥运官方计时器身份的痛楚,但当北京成为2008年奥运会举办城市后,欧米茄也再次成为奥运的官方计时器。

他们

杨佳:出生于1980年,北京人,民办技校市场营销专业,待业

关注理由:杨佳一手缔造了由一辆自行车引发的血案,引发了全社会对警民关系的再度思考。7月1日,杨佳手持利刃闯入上海闸北区公安分局,当场捅死6名警察,并致多名警察和保安受伤,依据上海警方提供的说法,他们是在正常检查杨佳所骑自行车的来源问题时,双方发生冲突。随后杨佳先后向闸北公安分局纪委、督查,以及公安部投诉,要求开除当事警察并索赔精神损失费,多次无果后心生袭警念头。杨佳作案过程被上海警方形容为“手段极其残忍,完全不计后果”。

刘根山:出生于1958年,上海人,茂盛控股有限公司前主席

关注理由:在香港廉政公署掀起的最新一轮肃贪风暴中落马的上海巨富,涉案金额仅次于“周正毅案”。刘根山被称为“公路大王”,2004年全盛期,他的总财富高达21亿元,在当年内地胡润百富榜中位列第36位。早在2005年,香港廉署就根据举报信盯上了刘根山,信中指刘根山涉嫌诈骗贷款,将旗下上海茂盛一笔43亿元的贷款非法转移,并通过地下钱庄等非法手段,将其中30亿元人民币转移到境外,以借壳在港上市。刘在7月初被浙江警方正式拘留。

赵新先:出生于1941年,辽宁营口人,毕业于沈阳药学院药学专业,三九集团前董事长兼党委书记

关注理由:在蛰伏4年多后,“三九教父”赵新先在近期重出医药江湖,选择的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大输液公司、从1986年开始,赵新先掌舵长达19年,将三九集团打造为一家庞大的企业集团:超过200亿元的总资产,成为企业的灵魂人物,不过,在其离任时,由于过多的历史负担和不成功的多元化,三九集团已负债累累,危机四伏、2007年6月,赵新先因“国有公司人员滥用职权罪”被深圳市罗湖区法院一审判处有期徒刑一年零十个月,抵扣羁押时间,赵的刑期至2007年9月20日到期并获准出狱。

蒋方舟:出生于1990年,湖北武汉人,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中毕业生,中国少后作家学会主席

现代奥运的现代看法 篇4

企业管理是现代企业保持良好运营状态的重要条件, 良好的企业管理模式不仅可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而且可以使企业形成良性发展循环, 逐步壮大自身。企业的管理模式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主要表现是泰勒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在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下, 人被当做挣钱的机器, 企业的最终目的就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不注重人的全面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 现代企业管理更加注重人的作用, 生产经营能力的提高、技术的革新都是靠人才推动的, 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取决于技术、人才的竞争。所以, 企业要想实现持续的发展, 就必须立足于包括科技创新、理念创新、管理创新等在内的创新体制。下面我就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战略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1. 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当今是竞争的时代, 在艰苦的创业路途中, 只有冲动和热情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在宏观决策的基础上, 以正确的经营理念和系统的方式方法作为行为的指导。

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 我们做事不能仅顾及眼前利益, 忽视长远的、潜在的收益, 否则会和成功失之交臂。

“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 “攻心为上, 攻城为下”是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的理论千年依然。不管何时, 都要保持以人为本的观念, 如果我们真的想有所成就的话就行。

领导本无需样样精通, 但他必定要能够运用系统的经营理念, 团结组织统一领导好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 让他们各负其责、各司其职, 并能够取长补短, 发挥每个人的专长, 才能达到最大的收益。

然而想收服士子之心并不是很容易的。中国自古就有“良鸟择木而栖, 良臣择主而伺”的说法, 更何况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双向选择的时代, 身边总是存在诸多的机会。可以说, 每个人都独具慧眼, 在精挑细选之后, 希望做出最有利的抉择。

《康熙王朝》中孝庄太后谈起如何对待吴六一时说:“有些人可以用钱买, 有些人可以用官买, 而有些人只能用恩义去结。”正所谓投其所好, 各取所需。也许这样的提法略有“唯有用才是真理”之嫌, 但无可否认, 那一份知遇的感动要远胜于诸多凭空轻许和物质诱惑。

如同于丹一样, 我把人心中的执业标准分为三个层次:中等、中等偏上和中等偏下。现实中确有人把工作作为一种乐趣, 全身心投入其中, 与其同荣辱、共进退, 不太计较物质利益, 但能心怀此念并能一贯坚持的人微乎其微;也确有人没有太高的职业道德水准, 无论在怎样的情况下关心的都只是一己私利, 很少考虑企业的利益, 但如此无明辨是非能力的人也并不多;大多数人是现实的、中庸的, 有“以其人之道, 还治其人之身”的想法, 以正在砌一堵墙的原则工作, 懂得投桃报李。

所以说要求每个人都能无条件、无代价地爱岗敬业是不现实也是不公平的。谁都不可能超越于他的生存空间而独立存在, 责任心和工作态度取决于其环境条件及所受的待遇。现实中没有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 人都要衣食住行、养家糊口, 需承担一份社会的义务和家庭的责任。如果企业期望职员能够以一种职业主义者的工作态度 (这应该是用人的道德底线) 投入, 就要在保证职工既得利益的前提下, 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取信于人。

有朝一日, 公司内聚集了一批优秀员工, 管理层深明“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古训, 能够集思广益、博采众长, 使每个人都能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共鸣, 以公司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所在, 谋求未来长期收益和可持续发展, 真心诚意地为企业筹划, 设身处地地为公司着想, 我想彼时距成功也就为期不远了。

2. 建立企业管理制度

2.1 借鉴学习。

在借鉴学习其他企业先进的管理制度时, 要巧学活用, 但绝不能生搬硬套。要结合自身的实际, 学习同行业先进企业的管理新理念, 大胆解放思想, 追求管理创新, 彻底摒弃陈旧的管理观念, 将学到的、借到的科学管理理念、方法统一企业员工的认识, 使全体员工的思想观念、工作作风合乎自身企业发展的要求, 主动参与管理、配合支持管理。

2.2 结合企业实际不断总结。

任何事物的先进与落后与否都是相对的, 不是绝对的。管理者应当清晰地认识到, 其他企业管理中最好的东西, 放在自己所在的企业中并不一定是最好的, 要树立管理中的自信:“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因此, 建立企业管理制度时, 一定要结合自身实际和需要, 在管理工作实践中认真审视管理工作中的不足和问题, 并不断总结、完善、修正, 提高管理工作水平, 以建立健全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2.3 循序渐进, 忌急于求成。

建立企业的管理制度一般是沿着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的顺序进行的, 所以循序渐进原则也是管理规律的反映。循序渐进要求做到:一是设计者要按照管理的系统工程进行编制, 不能想当然地让制度缺失和出现空档;二是管理者要从企业管理的实际出发, 由低向高, 由简到繁, 逐步提高管理制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企业管理制度要落实到企业各项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 如行政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财务制度等, 做到现代企业管理中责、权、利的有效结合。

3. 管理者的知识、见识、胆识、创新意识至关重要

现代奥运的现代看法 篇5

摘 要 从哲学“一分为三”的角度去认识、思考和理解法治问题,系统论述正确处理好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律文化,中外与中西法律文化,主流与非主流文化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去构建中国法治建设模式。

关键词 一分为三 法治 法律文化

在我国法学者对法治问题的思考当中,似乎有一种比较普遍的、固定化的思维倾向,这种思维倾向或者思维定势,就是“一分为二”。这种思维倾向在理论上体现为对法治有意无意朴素的辨证认识。这是其积极的方面。由这种思维倾向所制约,我国法学者对法治问题的观察与思考所展现的单一视角与单向维度,便不能不表现为既与我国的法治理想相疏离又与我国法治的现实相脱节,其真实的价值与意义也就不能不存疑。[1]从如实而全面地准确认识法治及其在中国的实践的角度而言,我本人更倾向于从多维视角来认识事物本身的思维路径,因此,这实际上是对法治的还原。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思考和理解法治问题时,采取一种新的思维态度或立场,这就是“一分为三”。

“一分为三”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最普遍的规律。哲学家们是这样认识的:事物普遍是一分为三的。一分为三之“一”,为一个事物的整体:“三”为一个事物所包含的三个方面。“一”具有广泛的包容性、严格的规定性、严谨的结构性和相对的稳定性。“三”个方面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和发展。[2]根据这一理论,现代中国法治建设应该是由三个部分整合构成的:一是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扬弃,特别是对儒家伦理的批判、继承和发展;二是概括和总结中国法治发展的历史进程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三是汲取世界法治的先进思想和文化。具体来说,就是正确处理好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律文化,中外与中西法律文化,主流与非主流文化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中国法治建设模式。

关于传统法律文化、现代法律文化与现代中国法治建设的思考

近年来,从中国传统文化去探讨中国现代法治建设的问题,日渐增多,充分体现了其时代特色的话语霸权。正如台湾社会学家林端先生语:“把法律与传统文化作联想的尝试,也许是一种进步,起码法律被置诸一个纵向的时间之流(传统与现代)以及横向的社会处境作检视,而不只是把它当成国家制定的一连串规范合成的体系而已。”[3]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而是在他们所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所以,现在我们必然不能忽视中国传统的具有根深蒂固的社会基础和文化土壤的法律观念和法律体系。往往这种法律观念和法律体系对法治的推行的影响远远大于外来法律思想的影响。悠久的历史产生了深厚的传统,而传统则塑造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人的理性思维、道德判断、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都是植根于他们所身处的.文化传统的,似乎不存在着任何超越和独立于传统的关于理性和道德的绝对的、客观的标准。没有了传统或者脱离了传统,我们便没有可能进行思考和对事物赋予意义。[4]

参照克鲁克洪的文化结构理论,法律文化可以分为显型结构层面的法律文化和隐型层面的法律文化两大结构。制度性的法律文化属于显型文化,包括三个层面:法律法规、法律制度和法律设施,它总要人用权力来维持和运行,是一国法律文化的表现形式;理念性的法律文化属于隐型文化,也包括三个层面:法律心理、法律意识和法律思想。它深藏于社会深层,是一国法律文化的根基。二者相互结合相互呼应才能推动法律文化的良性发展。在当代中国,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主义文化也应如此,即社会主义社会主体应当具备与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和社会主义法治相适应的法律心理、法律观念和法律思想。但事实情况是,当代社会主义中国颁布了大量的法律法规,完善了诸多法律制度,完备了大量的法律设施,但是却缺乏与之完全相适应的隐型层面上的法律文化的建设。[5]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中国现代法治建设的负面影响有三点:一是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强调国家本位主义,忽视个人权利自由。强调国家利益,要求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注重团结,这本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但是如

现代奥运的现代看法 篇6

关键词:声繁韵减,重演轻意,民族性,根植传统

一、声繁韵减

“声繁韵减”是现代筝乐创作的普遍现象。中国筝乐演奏从右手弹奏、左手按音,到50年代赵玉斋先生《庆丰年》 的问世和《战台风》等新作的出现,带动了筝乐的演奏技巧改革。左右手同时演奏连续的快速音型,大大丰富了筝乐的多声部织体。然而,左手技巧的日益繁复必然淡化了筝乐的韵味,甚至在近年来的现代作品中有忽视左手按弦的趋势。

潮州派筝乐大师高哲睿先生曾在其《略谈秦筝的以韵补声》一文中提出“韵”与“声”的依附关系,并在其中写道: “筝的特点是什么呢?在于其演奏中倚重的左手按音技巧的运用记忆由此派生的特有韵味。”1时至今日,随着全球化语境的深入发展,现代筝乐独树一帜与传统流派并存,由于创作理念的截然不同形成了看似对立的两大筝乐体系。传统筝乐以民间音乐为创作源泉,汲取地方民间音乐精髓形成了带有“声腔化”特征的筝乐体系。而现代筝乐创作受到西方现代音乐观念影响,创作中追求调性和弦的多样化以及音响的新奇感,这样就使得现代筝乐打破了传统五声音阶和民族调式的创作规律,尤其像加入十二音技法的运用之后音响离奇古怪,更不适合揉按技巧的应用。

许多传统筝家认为,古筝艺术离不开民族音乐的土壤, 筝乐创作不能脱离旋律化的陈述方式,更应保持意蕴悠长的 “声腔化”创作模式。的确,古筝艺术已有的传统是伟大且不可忽视的,而器乐作品终是有异于声乐或其他艺术形式有其独特的本质属性,不能将“声腔化”作为其唯一的创作模式,这样即抑制了古筝在音响上的巨大张力,也影响了作曲家在探索古筝音色创新上的巨大潜质。“音韵”是中国器乐的内在灵魂,“韵”所表现的生动世界不但显示了民族语汇的博大精深,更体现着华夏民族血脉相传的气节与精神。任何艺术种类的发展都离不开世界艺术发展的大环境,我们应保留已有的传统精髓,并在此基础上努力完善筝乐作品的各种形式,更好的展现古筝这件乐器的艺术魅力。

二、重演轻意

现代筝乐作品是一类改革性的器乐作品,更是一种新兴的演奏形式。由于现代筝乐中多表现丰富的情感或复杂的故事情节,所以音乐语言变化多端,不易揣摩。这就要求演奏者在演奏时能够迅速融入作品,表演更加有张力。而今年来在各类演出和大型比赛中我们发现,演奏者过度注重演奏技巧、无度使用肢体语言,使音乐表演失去自然流畅的艺术美感。

“重演轻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现代音乐“声繁韵减” 的创作影响,演奏者在演奏时过分追求速度和肢体的张力, 而不注重音乐意境的表达。比如在演奏作品《枫桥夜泊》时, 对于慢板的演绎过于夸张而失去了诗篇中清新秀丽、浓淡相宜的江南风格,甚至导致听众在欣赏时出现作品带有河南或陕西风味的错觉。再如演奏者对《林泉》这部作品的诠释, 多数人在速度处理上极度癫狂,令人眼花缭乱,错把清丽的泉水演奏成洪水,实在是南辕北辙。

现代筝乐创作在某些音乐语言的设计上的确常有非乐音或不规则的处理,但始终都未脱离筝乐艺术描述诗意与神韵的艺术特质,这与传统筝乐所要表现的意蕴异曲同工。无论演绎传统的还是演绎现代的,都不能抛开筝乐艺术的民族属性,更不能本末倒置将器乐表演归类为舞蹈表演。何占豪曾说过,只有运用完整的技巧、生动的语言、恰当的表演才能带来优美的音乐形象。

三、风格迥异

现代筝乐创作受到西方的现代音乐思潮的巨大冲击,中国作曲家曾在理性与非理性、自律论与他律论等观念的矛盾中经历过迷茫与困惑。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老庄哲学以及儒、释哲学或美学的推崇又将筝乐创作推向“玄妙”、 “脱俗” 的深奥境界,却与听众的审美习惯背向而驰。例如周龙的《空谷流水》、徐仪的《虚谷》、朱世瑞的《古风》 等一系列表现古典风韵的作品,作曲家意图运用独特的音响和新奇的非常规性的演奏技巧来诠释中国传统的艺术境界, 而其中幽静、淡远、飘逸的意境却被音乐本体部分的夸大所掩盖,作曲家的自我体验和内心感受加之新潮的现代作曲手法,更增加了听众的理解难度以致无法与听众取得共鸣。再如近年来《太阳的影子》、《肖像三首》、《猫嬉》等现代筝乐作品,这些作品无疑体现着民族音乐在多元化、高品质的世界音乐语境中追浪逐潮,整体显示出与传统相悖自立体系的创作观念。客观评价这些作品我们不得不说,它们身上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可贵的独创性,在很多时候能够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现代奥运的现代看法 篇7

19世纪末期, 奥运之父、法国教育家顾拜旦独具慧眼地意识到了竞技运动的社会价值, 认为竞技运动不仅能够训练身体, 而且有着道德教育和培养社会活动的功能, 是对青年人进行教育的载体, 也是消除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隔阂与偏见, 促进人们友好相处, 实现世界和平的途径与桥梁。从此以后, 奥运精神依赖着“和平、友谊、进步”的不竭动力, 在人类追求自身的全面发展、建立美好世界的征途上, 熊熊燃烧, 生生不息。

奥林匹克精神的强大生命力在于其实质和核心是一种既锻炼人的品格、教育人的思想、培养人的道德、关怀个体的全面自由和发展, 追求人类的和谐与公正, 谋求全人类共同幸福进步的崇高的人文主义精神。奥林匹克精神的人文底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奥林匹克精神不只是一种体育精神, 而且是一种人类追求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社会精神。奥林匹克精神以体育运动为载体, 使迄今人类各项体育运动的最高精神形式, 凝聚了体育精神的全部精华。同时, 奥林匹克精神自诞生之日起, 便深深植根于人类全部精神财富的土壤之中, 寄托了人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期待和理想, 即追求自我发展和完善的社会精神。历史证明, 作为一种有着深厚人文内涵的社会精神, 从古希腊奥运会起, 特别是近一百年来, 奥林匹克精神在激励人们走向更高、更快、更强, 走向繁荣、进步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 奥林匹克精神不只是狭隘的区域精神, 而是一种面向全人类的世界精神。奥林匹克精神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是一个从希腊到欧洲, 从欧洲到世界的过程。从组织结构和思想体系看, 一个世纪以来, 奥林匹克运动形成了包括地区组织和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在内的大家庭, 形成了世界各国人民普遍认可的规则、理想和宗旨, 成为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文化现象和精神源泉。这是奥林匹克精神独有的巨大力量, 在现代人类文明的种种产物中很少有能与之比拟的。

(3) 奥林匹克精神不只是一种具有更重要传承价值的历史精神, 而且是以一种充盈着开拓进取、改革创新, 向更高、更快、更强挑战的现代精神。作为一种精神财富, 奥林匹克精神是一个发展的历史范畴, 它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过程中, 总是体现不同时代特色, 服务于特定时代的社会发展。当前, 世界各国人民都在朝着现代化的方向积极迈进, 而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奥林匹克精神所提倡的理想人格、集体理念、拼搏意识、和平进步等, 既包含了人的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也昭示了人的现代化的基本途径。因此, 奥林匹克精神又是充分汲取时代的营养, 代表着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时代精神。它所蕴含的精神实质和价值取向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不会变。

2 我国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2.1 市场经济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 在很多方面给社会带来了冲击, 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首先是教育对象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复杂多变的经济生活以及多元化的利益分配方式, 反映在思想领域, 表现为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倾向。其次是教育对象的主体意识增强和心理负荷加重。市场经济的平等, 竞争和开放特点, 使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意识增强, 主要表现在:人的自立能力提高, 自主意识增强;平等、民主和权利意识提高;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提高。这种以经济为主体的活动对个人的境遇充满了不确定性, 同时来自竞争的压力都会给人思想以巨大的影响。

2.2 经济全球化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挑战

(1) 是经济全球化对意识形态的冲击,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使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为社会所共识和普遍接受, 成为社会主导的思想意识。同时削弱乃至彻底清除敌对意识形态的影响。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错综复杂的意识形态的新形势, 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更好更有效地在思想政治领域中坚持、巩固和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思想观念在人民群众精神世界的主流地位, 使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

(2) 经济全球化对爱国主义、国家主权和民主政治内涵的冲击。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到来, 跨国公司和全球垄断急剧增加, 导致世界市场逐渐一体化, 使民族国家的疆域被打破。经济全球化对国家的主权带来冲击, 要求各国作出相应的调整, 不仅使国家主权和国家内涵受到影响, 而且对国家民主政治也形成了挑战。

2.3 知识经济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挑战

推崇知识、智慧和创新成为知识经济价值观念的核心内容, 这将使思想政治教育必然面对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一方面, 知识经济条件下受教育者的特征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出挑战。知识经济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个性化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突出“自我”, 不盲目趋从;②追求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③自主意识强, 不易受他人意见和观点的影响和支配。因此, 知识经济条件下受教育者的这些特征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另一方面, 新的知识的日新月异, 技术的突飞猛进与人们思想观念相对滞后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必定会引发一系列的思想和社会问题。知识经济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但要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知识、道德和心理素质, 而且要具有创新精神和良好的支配身体的素质, 并应具有掌握现代科技手段的素质, 这些必将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出更高的要求。

3 奥运精神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3.1 奥运精神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需要的时代精神

21世纪是世界文明交融的世纪, 这个时代人们面临着许多共同关心的问题, 那就是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和谐公正、世界的和平美好。历史证明, 这个时代所面临的冲突需要奥林匹克精神去消融, 社会文明的对话也需要奥林匹克运动去承载。新的世纪也是人们追求健康的世纪。只有身心健康才是最大的财富, 拥有健康才能使人类拥有新的生活。为了更好的面向新的时代挑战, 我们必须注重生活与工作的和谐、经济与生活艺术的结合, 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以及生活素质, 奥林匹克精神为倡导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 改善生活质量, 提高工作效率也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3.2 奥运精神是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进行爱国和民族主义教育的精神动力

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 是要有一种能鼓舞人奋发进取的精神。奥运精神, 正是顺应时代的潮流, 应运而生。奥运精神内涵丰富, 最深厚、最基本的是爱国主义精神, 回首我们国家在奥运历史上的点点滴滴, 从严密有效的管理体系到各体育运动的竞技战术水平提高, 再从申奥的整体步骤到目前众多现代化场馆的建设, 都是源于我们巨大的爱国热情。因此, 奥林匹克所展示出巨大的爱国精神与民族精神, 已显示出巨大的凝聚力, 伟大的创造力, 必将成为在经济全球化、文化思想多元化的今天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强大动力。

3.3 奥运精神是迎接21世纪知识时代挑战需要弘扬的奥林匹克精神

社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 会遇到种种困惑, 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旋律, 但是国际关系中的种种冲突, 因国家利益、民族矛盾、宗教差异而引发的局部战争不断;由于经济的发展而引发的人与环境的矛盾加剧, 人类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过分强调物质而引发的精神贫困, 以及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盛行;科技进步引发的伦理问题等。这些问题的产生有其复杂的原因, 但最重要的原因是在社会发展进程中, 对人文精神未能给予充分重视。解决这些问题, 推进社会健康发展的一个根本途径就是要鼓励和培养青少年爱好和平、尊重人权、重视国家和民族的文化, 这既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同时也是奥林匹克的精神。奥林匹克运动是和平的象征, 是人尊重人的象征, 也是文化交融的象征。它作为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参与活动的大家庭, 对于促进世界和平, 解决当前思想教育面临的种种问题, 可以发挥特殊重要的作用。

奥林匹克运动会不仅给我们国家带来一次展示自己, 让世界了解自己的机会, 而且也带来一次进行全民性、新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机会, 使中国和中国人民在世界文明的相互碰撞中发展和完善自己。

参考文献

[1]王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2.

[2]吴潜涛.伦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3.

[3]乔永忠, 葛雅兰.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和挑战[J].探索, 2004, (6) .

上一篇:成人的学习下一篇:车辆检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