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的设备管理

2024-07-28

现代的设备管理(精选11篇)

现代的设备管理 篇1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促进教育管理,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探索与实施信息化教育, 已成为发展趋势。教育信息化发展, 数字化校园的构建, 建设是基础, 管理是保障。在信息设备的管理与维护方面, 既要树立领先意识, 精细管理, 又要以人为本, 实现现代化设备的现代化管理, 逐步推进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 提高了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品位。

一、以组织制度为依托, 实现管理的有序化

学校信息设备的管理与维护是学校更好的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育教学与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而加强信息设备的管理与维护, 组织制度的建设和执行能力的提高是做好这项工作的保障。一是学校成立由校长为组长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小组, 指定一名副校长分管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 并将数字化校园建设作为学校重点工作之一。配备兼职或专职人员, 健全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管理机构。对所有的信息设备及专用室都有专人管理, 落实责任。二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 结合学校信息设备的使用现状, 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 制定人员的岗位职责, 使得学校信息设备的管理与维护工作有章可循, 有制度和职责约束。三是加强技术人员和相关责任人的技术培训, 提高管理、维护的能力和水平。

二、以人员管理为策略, 实现管理的人本化

我们以现代化的管理思想, 实现对设备的现代化管理。以人为本, 管好人, 实现管好设备。设备的使用人就是设备的管理人和责任人。建立人机档案, 以人为单位建立设备配备和使用信息表, 记录设备型号、配置、维修记录以及部件更换记录。每学期统计维修和部件更换次数, 以此评价使用人的管理效果和责任意识;班级信息设备, 班主任是第一责任人, 每班选一名学生为信息员, 通过培训负责班级信息设备的管理与维护;网络、监控、电子屏等设备都由我们专业部门统一管理与维护, 形成全员管好信息设备的局面。

三、以“四化”建设为体系, 实现管理的现代化

信息设备管理及维护、网络建设及运行管理是信息工作的一项基础工作, 做好这项工作是推进学校数字化建设的重要保证。随信息化的不断发展, 学校信息设备越来越多, 要管好、用好这些信息设备, 是我们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树立了领先意识, 精细管理, 构建了“四化”管理体系。实现了现代化设备的现代化管理。

1. 信息设备实现档案化管理

为了提高信息设备的使用效率, 延长使用寿命, 我们对学校的信息设备按类别和品牌建立了系列档案。电脑系列、投影仪系列、打印机系列、扫描仪系列、网络设备系列、摄影摄像器材系列、实物展台系列、背投系列、音响设备系列等都建立了相应的档案。档案中有这种牌子的配置清单, 启动盘, 说明书等附件;有分配清单, 以及维修记录、硬件更换记录等, 确保机器的完善管理。

2. 信息耗材实现资产化管理

我们把信息设备耗材按信息设备用料、摄影摄像及后期制作用料、其他用料建立了用料台帐, 实行资产化管理。不管是新购买的, 还是回收的, 我们都进行了登记造册, 物品使用到哪里, 都做了标记。这样就避免了物品的流失和闲置。达到了用料清楚, 管理完善的目的。

3. 设备维护实现规范化管理

在我校的信息设备使用和维护方面, 我们实行了规范化管理。

(1) 实行了以旧换新的管理办法

对过了保质期的电脑等信息设备, 如有硬件损坏, 需要更换的, 必须将原物件收回, 再进行更换, 并做好记录, 这些新旧耗材有来由、有去向、更换物品或添加可移动设备等都落实了责任人, 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使管理更加规范。

(2) 报修方式实现网络化管理

学校信息设备多, 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多, 需要使用人及部门及时报修。我们应用网络报修系统实行了网络化报修。做到了报修有记载, 维修有记录, 考核有依据。进而加强了设备维修的管理。

(3) 在信息设备的维护和正确使用方面, 加强了管理力度

规范管理内容, 从电源到线路连接, 到防尘等都实行了规范化管理;规范使用行为, 我们先后制定了《电脑的正确使用和维护》《投影仪的正确使用》《背投的使用方法》《实物展台使用方法》等条例, 由信息主管校长在全校教师大会上进行培训, 并且将各条例挂在校园网上, 为使用者提供帮助。规范管理、规范使用, 使信息设备得到很好的保护, 也使学校信息设备的运行正常和有效。

(4) 网络建设实现标准化管理

我校网络是百兆光纤连接, 学校共有5个主控机房, 有网络终端478个。在校园网络构建和运行管理方面, 我们实行了标准化建设与管理。一是在建设方面, 楼宇间我们都采用光纤和交换机连接, 线路采用隐蔽工程方式;室内线路布设用标签标明, 便于维护与管理;各办公室有多台电脑上网, 我们采用小型交换机连接, 实现每台计算机上网同等带宽。二是在管理上, 我们有专门的校园网络管理员, 负责日常网络的维护、记录、维修;三是学校网络采用WEB服务器和交换机与因特网连接, 交换机采用了划分VLAN手段进行IP绑定, 避免网络IP冲突和网络风暴。四是校园网络管理与维护记录齐全, 服务器系统能定时更新, 安装防火墙, 及时修复漏洞, 实现网络的长期正常运行, 出现故障, 及时维修, 保障每一台计算机正常上网, 为学校实现信息化发展提供保障。

几年来, 我们在信息设备的管理和维护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方法, 树立了领先意识, 实施了精细管理, 已形成比较稳定的管理模式, 以人为本, 实现了现代化设备的现代化管理, 为学校信息化发展创设了很好的环境。

日本现代梨园的管理 篇2

二、人工辅助授粉与疏花疏果日本梨园主栽品种一般配置授粉品种,如果花期天气晴好,可正常自然授粉。但为了提高单果重,梨园每年仍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方法是:将花粉与红色的石松子粉按比例混合均匀,放入手持电动喷粉机中,对准花序喷出花粉,喷出的花粉落在花上显出红色,可与未授粉的花区别。

人工授粉虽提高了座果率,但产量过高,反而对增加单果重不利,因此日本梨园在几个关键时期要进行疏花疏果。一般在4月上旬进行疏花蕾,每个花序留3个花蕾,其余摘去,减少开花对养分的消耗。5月上旬进行第1次疏果,每个花序只留1个果。6月上旬至7月进行第2次疏果,疏去小果、劣质果、病虫危害果,同时根据平均单果重与单位面积产量指标进行定果,如幸水梨品种要求单果重300克,每667平方米(1亩)产量2200公斤,因此留7300个果即可。

三、修剪日本梨树树形多为十字开心形,4大主枝,每个主枝上养一定数量的副主枝与侧枝。骨干枝与各类枝条均匀绑扎在架面上。其修剪技术特点:一是结果枝组更新快。以短果枝结果为主的幸水梨骨干枝组5年左右从基部疏去。以腋花芽结果为主的幸水梨副主枝组结果2~3年即可从基部疏去。大量腋花芽结果的幸水梨侧枝组结1次果后就将其基部枝组疏去。这样枝组更新快,结果部位靠近骨干枝,容易结出大果。二是枝组培养方法活。骨干枝上枝组疏去后,即从附近部位选择枝芽培养新的枝组。三是重视生长期的修剪。6月中旬至7月中旬进行。疏掉少数影响通风透光、影响其他枝条生长的旺枝。将一部分枝条成30°~40°角均匀绑扎在棚架面上,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既利于树体生长,又利于一部分营养转移到生殖生长中,当年可形成大量优良的腋花芽与短果枝,结出优质果。

现代企业的设备管理探析 篇3

一、设备管理概述

(一) 设备管理的概念

设备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现代企业的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设备管理的涵义, 理论界、学术界存在较多的争议, 一种观点认为, “设备管理的全过程, 就是设备的日常管理。它是从设备的计划开始, 对研究、设计、制造、检验、购置、安装、使用、维修、改造、更新、直至报废的全过程管理, 是一项兼有技术、经济、业务三方面的技术管理工作。设备管理的全过程涉及到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使用等许多部门和单位, 所以从宏观范围来看, 设备的日常管理是社会管理。而对使用设备的企业来说, 企业的设备日常管理是一个企业范围内的微观管理。”另一种观点认为, “设备管理又称设备工程, 是以提高设备综合效率, 追求寿命周期费用经济性, 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目标为目的,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对设备寿命周期 (规划、设计、制造、购置、安装、调试、使用、维护、修理、改造、更新到报废) 的全过程, 从技术、经济、管理等方面进行的综合研究和管理。”还有一种观点认为, “设备管理应当紧紧围绕企业的使命、远景、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短期、中期、长期的经营战略规划, 以及经济与社会效益, 实现企业设备管理的规范化、程序化、现代化和科学化的管理目标, 使设备管理更加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二) 设备管理发展的历史进程

企业设备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领域, 不仅直接影响企业生产经营, 而且关系着企业的兴衰成败和长远发展。设备管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萌芽时期, 是18世纪初—19世纪后半期。这个时期以兼修、专修为主, 其特点是机器坏了再修, 即事后维修。

初创时期, 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一般把这个时期分为两大体系, 即欧美的预防维修制和前苏联的计划预防修理制。基本上两者都是通过日常检查、定期检查以及计划维修来预防可能产生的维修过剩或维修不足等问题。

发展时期, 20世纪50年代—20世纪70年代。这一时期开始深入对维修方式进行探究, 逐渐形成了生产维修体制, 它除了常规的日常保养外, 还有逐渐形成发展了四种维修方式, 即预防维修、维修预防、改善维修和事后维修。

成熟时期, 20世纪70年代—至今。这一时期进入了多种设备管理模式并行的阶段, 许多国家和大型企业提出了一种全新概念, 即对设备一生综合管理的概念。伴随着这概念的深入发展, 使得设备管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二、现代企业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既给我们企业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又给我们企业前进带来了困境。作为企业原动力的设备管理,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一) 设备管理意识淡薄

随着, 现代企业的设备管理的越来越自动化, 企业设备管理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也层出不穷。而在一部分企业中长期忙于重视产品市场的开拓与新产品研制, 对企业本身设备管理的思想意识十分单薄。再加上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一部分企业正处于成长期不太重视企业设备的管理和维护, 这些落后的管理意识、管理观念、管理理念, 往往导致企业设备出现问题后才进行处理, 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而且, 许多企业管理意识淡薄还表现在, 一部分企业缺乏对企业设备定期检查、定期维护、定期保养和盘点的制度。

(二) 设备管理方法落后

一个企业的管理方法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特别是在企业设备管理中, 科学的、先进的的管理方法不仅有利于企业设备的重复利用提高生产效率, 更能使企业在生存发展中占据有利位置。随着, 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落后的设备管理方式与方法成为许多企业走向成功的巨大障碍, 更有甚者许多企业就是倒在上面。企业落后的管理方法主要表现在不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不定期进行设备年检、24小时不停运作、维修方式落后、以换代修等情况。

(三) 设备管理制度不健全

企业制度的好坏决定着一个企业能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稳步前行, 企业设备管理制度作为企业的心脏, 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命运和发展。一部分企业中存在着, 设备管理机构不健全, 管理机构重叠, 致使设备管理不到位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 设备管理制度不科学、不严谨、不能根据企业现实的需要, 设备管理流程过于死板、落后, 以及企业管理人员分工不明、责任不清、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这些设备管理制度问题都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杀手锏。

(四) 设备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当下, 在相当一部分企业中设备管理人员参差不齐, 综合素质不高, 这成为了现代企业发展的严重瓶颈。我们知道企业的发展, 人才是关键。而企业的设备管理人员往往表现为两大类, 一类是有着丰富经验, 靠老经验的管理人员, 这类设备管理人员不懂的先进的管理技术、方法与创新一味的墨守成规, 客观上阻碍了企业设备管理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另一类是刚毕业的大学生, 刚毕业的大学生拥有先进的技术知识, 敢于大胆创新, 但是往往受到经验不足、资历不够, 其先进的方法和模式难以在企业中推广的影响。这两类情况都集中表现为设备管理人员自身过于片面, 其综合素质不高的问题。更有一些综合素质不高的设备管理者违反相关规定, 为自己的私利擅自挪用、变买、贱卖企业的相关设备, 客观上造成了企业的固定资产流失。

(五) 设备管理账目混乱

企业固定资产账目是企业再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当下一部分企业对自身的设备资产并没有进行定期的盘点、统计与核对。很多企业只是简单的登记购买了多少设备、折旧卖出多少设备以及相关的账目等基本情况。而设备管理人员对其账目也只是粗略的统计和计算, 更有甚者对设备管理采取隐形计帐登记, 以致账目漏洞百出, 与实际严重不符。而对企业设备的维修、保养、报废、购置等情况, 更是弄虚作假、欺蒙拐骗, 给企业造成重大的损失。

三、加强现代企业设备管理的具体措施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升入发展, 对企业设备管理的要求也越发严格, 要想在现代企业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必须加强企业设备管理, 提升企业的整体效率。

(一) 更新设备管理理念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现代设备管理理念也在传统设备管理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 它既吸收了我国传统设备管理的理论和方法, 又继承了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与途径。可以说, 新期的设备管理理论正是现代企业所需要的, 也是我们当下设备管理思想和理论的一次飞跃。毛泽东同志指出:“政治是统帅, 是灵魂, 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所以, 我们应该沿着这条新的设备管理理论去改革当下不合理的设备管理思想, 提升我们企业的设备管理理论。首先, 我们应该转变企业设备管理者的思想观念, 加强对设备管理人员的相关培训, 提升他们对新时期设备管理工作的认识。其次, 应该把这种先进的管理理论普及给每一个设备管理的工作人员, 以此提高整个企业设备工作人员的设备管理意识, 增强设备管理人员的主人翁精神。一个企业只有实现了设备管理理论的飞跃, 才能在企业的其他活动中发挥出指导作用, 更才能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 强化设备管理手段和方法

强化企业设备管理的手段和方法是提高企业设备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面对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传统的设备管理方式和方法, 必然不太适应当下现代化企业设备管理的需要。作为现代化的企业应该从设备购买、设备维护、设备维修等方面改进管理方法提升效率。如, 企业可以减少设备行政审批事项, 完善企业设备维护机制, 定期进行常规保养。同时, 我们可以学习和利用国外先进的设备管理手段和方法。如直接引进国外先进的设备管理技术, 特别设计算机管理、工程化管理等;强化设备工作人员的设备用工理念;开创企业员工三班、四班倒工作制度。相信企业管理手段和方法得到了强化和创新, 企业设备管理的效率将得到飞速的提升。

(三) 创新设备管理体制机制

制度是一切工作顺利开展的保证, 企业的管理体系和机制是一个企业能否立足于社会的关键, 关乎的企业的命运与发展。同样, 作为企业重要管理中的设备管理, 更是助推企业发展的核心。现代化的设备管理, 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 不断创新企业设备管理方式, 完善企业设备管理体系, 建立合理的设备成本制度、设备维护制度、员工操作制度、巡查制度、“三检”制度, 等等。明确设备管理人员、操作人员、维修人员、巡检人员的工作内容和责任, 并通过规范性文件来加强管控力度, 责任落实到个人, 确保权利和责任相统一。同时, 建立设备赏罚制度, 对企业设备及其管理付出艰苦劳动并表现突出的予以物资和精神奖励;反之对那些操作不当损坏设备的应该予以批评和处罚, 以此营造一个企业良好的设备管理氛围。

(四) 建立设备管理人才的培养体系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科学技术的发展, 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 都要靠不断创新, 而创新就要靠人才, 特别是靠年轻的英才不断涌现出来”。正如江泽民同志说的国家的创新与发展需要人才, 那企业的创新和发展更需要人才。企业的设备管理作为企业发展的动力部门, 对其人才的需求更是不竭动力。当下企业的设备管理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浪潮, 必须引进掌握先进管理知识的人才, 特别是掌握先进设备管理的青年人才, 才能逐渐的实现企业的新老交替, 实现企业设备管理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一个企业设备管理只有实现了管理者的提升, 才能带动企业的设备管理走向美好的明天。没有实现人才储备、人才转变的企业设备管理, 必将被全球化浪潮所淹没, 最终也必将被社会说淘汰。因此, 作为企业的设备管理部门应该建立起长期的人才培养体系, 通过培训、考察、实习等方式引进大量的设备管理人才。

(五) 提高设备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随着当下信息技术的广泛发展, 给我们企业设备管理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现代企业设备管理完全可以通过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 加强设备管理人员对设备数据的跟踪、账目的清算以及设备的巡查等的审查, 从而保证了对企业设备效率的充分利用。这样不仅保证了企业设备数据的及时、准确, 更加减轻了设备管理劳动强度, 节约了大量的人力资源, 保证了其高效的工作状态, 从而减少了工作的重复性, 更加提高了企业设备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同时, 设备管理的信息化将录入的数据、信息等资料收入电脑, 不仅方便了管理人员对设备的查询, 而且方便了对其的跟踪, 这比传统的纸张上记录数据更加方便和快捷, 加大了设备管理人员对设备的运行状况以及分布情况的了解, 从而优化了设备管理的全过程。

(六) 建立现代化的设备管理账目标准

企业的账目是企业的生命, 同样企业设备管理的账目也是设备管理的关键。作为现代化的企业应该建立清晰、明确的账目标准。只有严格的账目标准才能规范设备管理的全过程, 也才能提高设备管理的效率。因此, 作为企业的设备管理部门应该建立严格的设备管理账规范, 完善账目统计标准, 实施严格的设备清查制度, 做到账目和实际设备相符合。在实际的账目结算中, 也该做到先清查设备情况, 在做结算登记, 从而避免账目结算后, 企业设备仍然有问题或者不能工作的情况。同时, 对企业所有的设备进行分类、登记编号入档, 在每一次清查和结算中利用现代科技进行登记并进行相关的备注, 方便督查人员对账目进行核实。同时, 企业还应该建立定期和不定期对设备管理账目进行抽查核对的制度, 对发现问题的账目应该及时清查, 以此保证企业设备管理的清廉有序。

四、现代企业设备管理的发展趋势

企业设备管理是企业命运与发展的关键, 我们应该把握历史机遇, 不失时机的促进其发展。

(一) 设备管理的国际化

设备管理的国际化就是指企业设备管理应该积极的与国际接轨, 采用先进的技术和经验进行企业的设备管理, 自觉的摒弃传统的、不适用当下实际的设备管理模式和方法。自中国加入WTO以来, 各国企业相互竞争相互学习, 大量的外观企业和资本涌入中国市场, 俨然世界已经成为一个开放的国际化大市场。在加上经济的全球化、贸易的国际化、信息技术的推广, 全球化市场已逐步形成。国内的企业设备管理想要冲破牢笼, 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 必须紧跟国际步伐, 积极的引进先进的技术经验, 加快设备管理的创新与更新换代, 提升企业设备管理的国际化水平, 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市场经济中立足于世。

(二) 设备管理的信息化

设备管理的信息化就是指企业的设备管理应该大量的采用先进科技, 充分利用计算机、通信以及网络设备等信息技术的优势, 加快企业设备管理的自动化、高效化, 从而提升整个企业设备管理的效率, 优化人力资源。随着以信息化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 科技的力量给人们带来了诸多的便利, 而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 也必然会在这场科技革命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企业的设备管理便是首当其冲, 科技的命运就是创造和改变。一个企业要想在这场革命中屹立不倒, 设备管理的提升便是必然, 只有有了信息化的设备运作速度, 才能是极大的提升企业的设备利用效率, 也才能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 设备管理的人才化

设备管理的人才化就是指企业的设备管理应该建立一支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拥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企业要适应现代化的设备管理要求, 设备管理人员的素质至关重要。企业应该积极的向高校、社会吸纳广泛的设备管理人才, 并通过培训、考察、实习等手段帮助设备管理的新鲜血液了解企业, 尽快成长。设备管理的人才化是一个综合性的长期战略, 没有人才的企业就没落的企业, 没有人才的企业设备管理是淘汰的部门。企业只有不断培养设备管理的接班人, 才能增强设备管理的先进性, 才能保证设备管理的高效率, 更才能让企业永葆青春与活力。

总之, 设备管理的国际化、信息化、人才化是当下的发展趋势。这些新趋势必将使设备管理综合水平得到较大提升。企业设备管理只有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 才能真正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才能切实为企业生产保驾护航, 更才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化方向发展, 市场经济的开放性越来越突出, 对企业管理的要求也越发严格。设备管理作为现代企业发展的原动力, 要适应当下经济全球化、贸易国际化的要求。必然要求我们认清当前企业设备管理的相关问题, 并采取相应措施, 以适应企业设备管理国际化、信息化、人才化的要求。

关键词:现代企业,设备管理,国际化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主席论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 总参政治部翻印, 1969年

[2]江泽民:在接见中国科协第二届青年学术年会代表时的讲话, 人民日报, 1995-07-16

[3]龙志平:《设备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科技与企业》2013年03期

[4]王战琦:《更新设备管理观念拓展设备管理模式》, 《设备管理与维修》2012年06期

现代企业的管理沟通 篇4

机制3班朱良飞1022318

摘要:现代企业必须不断提升管理水平,把握管理沟通目标、信息源、信息、听众、背景、媒介、反馈这“七要素”是其重要前提;要充分发挥管理沟通的“听、说、读、写”以打牢基础,而引进善“望”、广“闻”、勤“问”、深“切”构成管理沟通的“八字诀”是其主要关键。相互整合将有效优化管理沟通,促进管理沟通现代化。

[关键词] 管理沟通;七要素;八字诀

一、把握管理沟通“七要素”是提高管理水平的前提

1.把握目标。确定沟通目标的意义在于:分析整个沟通过程所要解决的最终问题。针对沟通前众多的信息,沟通者必须组织一个清晰的概念传达给受众,才能实现有效沟通。这个清晰概念的组织包括:确定目标、明确观点、安排具体内容。沟通目标不仅要按指导性和咨询性策略进行,还要明确总体目标、行动目标和沟通目标。既要界定好总体目标、战略、策略和任务之间的关系,又要明确主导目标,善于在主导目标的规范下,考虑如何把对方的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最后的行动目标和沟通目标。

2.分析信息源。在沟通中,信息源即信息的发送者、沟通主体、沟通者,即:分析谁发起这个沟通的行为。在沟通分析过程中,沟通主体关键要明确三个问题:我是谁?我在什么地方?我能给受众什么?沟通主体分析是解决“我是谁”以及“我在什么地方”这两个问题。沟通主体分析“我是谁”的过程,就是自我认知的过程;而分析“我在什么地方”的过程,就是自我定位的过程,这两个过程就是确定可信度的过程。而解决好信息源的问题,则是沟通主体建立可信度和确定沟通目标的过程。因此,信息源始发沟通过程,确定沟通对象,选择沟通目的。

3.组织信息。为了使信息顺畅地传递至听众并使其易于接受,策略性地组织信息是至关重要。即重要内容应放在开场白还是置于结尾需要仔细斟酌。如果在开头就阐述重点,称为直切主题。由于直接切入主题能更快、更容易地为听众所接受,故在商务场合中应尽可能多地采用。如果在结尾说明重点,则称为间接进入主题,即采用循序渐进、逐条分析、最后推出结论的方法,以缓解具有排斥心态者的抵触情绪,并激发他们的兴趣,进而转变其态度。为此,要善于运用信息策略。信息策略是管理沟通的第三个重要环节,成功的沟通者在每次沟通发生之前,首先要考虑如何完善沟通的信息结构。信息策略的制定,关键在于解决好怎样强调信息、如何组织好信息这两个问题。

4.了解听众、服务听众。成功的管理沟通是听众导向的沟通。在沟通前应该了解听众背景:他们是谁?他们了解什么?他们对什么感兴趣?怎样激励他们?做好这四点主要是在与听众沟通前要认真预测听众是积极的还是被动的?是主要听众还是次要听众?他们对于沟通的主题了解什么?他们需要哪些新信息?听众对所提供信息感兴趣的程度?如果听众对沟通主题兴趣浓厚,就可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而对于那些对沟通主题兴趣不大的听众,就应该设法激发他们的热情,征求意见并诱导他们参与讨论。沟通客体分析是成功管理沟通的出发点。要善于运用沟通客体策略,重视伦理道德在管理沟通中的作用。

5.沟通背景(环境)分析。现代企业优化管理沟通,必须重视环境分析,建立环境分析机制,既要经常分析内部环境,又要分析外部环境,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异。

6.优选媒介(渠道)。沟通总是通过一定的媒介包括口头、书面和非语言而完成的。渠道是由发送者选择的、借由传递信息的媒介物。一般来说,口头沟通渠道主要用于即时互动性沟通,沟通内容具有一定的伸缩性,无需严格记录,沟通形式活泼,富有感情色彩。书面沟通渠道主要用于要求严谨,需要记录备案的沟通。无论是口头沟通还是书面沟通,都可以作

为正式和非正式的沟通渠道。在选择沟通渠道时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来正确选择恰当的沟通渠道。在当今信息经济时代,电子信息通道出现了多样化,如现在已经被企业利用的管理沟通电子渠道有:电子数据库、电子数据交换、个人电子邮件、组群电子邮件、可视电子会议、手机及电脑与网络共同传递的电子短信息、企业内联网、企业独立网站、企业互联网、企业电子刊物等一些新渠道。从理论上讲,管理沟通应该比以前有更快的速度、更大的信息容量、更宽的覆盖面积、更高的准确性和成功率。

7.重视反馈。完整无缺的沟通过程,必定包括了信息的成功传送与反馈两个大的过程。没有反馈的沟通过程,容易出现沟通失误或失败。为了检验信息沟通的效果,即接受者是否正确、完美、及时地接受并理解了所需要传达的信息,反馈是必不可少和至关重要的。如果发送者想要沟通成功,要求接受者及时进行反馈是必要的。当发送者发现传达的信息没有被理解,就应进行第二次甚至更多次地传送。同样地,如果接受者发现发送者收到自己的反馈后,再发送回来的信息表明理解有误,则在调整了理解之后,有必要进行第二次或第三次反馈,直到确认自己对信息的理解准确无误为止。

二、打牢管理沟通的基础:听、说、读、写

管理者作为个体,要实现管理沟通优化,要特别重视打牢沟通技能的基础,提升管理沟通的效果和效率,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口头与笔头方式,熟练驾驭笔头和口头技能,以提升沟通效率与效能。可以说,听、说、读、写是管理者必备的基础技能,而在沟通过程中的听、说、读、写的重要性分别比例为:听40%、说35%、读16%和写9%。

1.善听。“倾听则明,偏信则暗”。倾听是管理者必备的素质之一。成功的管理者大多是善于倾听的人。为了使倾听有效,管理者应该有意识地克服倾听障碍,掌握下面的倾听技巧:一要身心投入。集中精力、集中思想、积极思考、保持开放姿势是有效倾听的重要保证。二要换位思考,以增强相互理解。三要沉默是金。静静地听他人倾诉是有效倾听的最好方式。切忌自己滔滔不绝,反客为主,喋喋不休。四要听其言观其行。不仅非语言信息较可靠,而且言行一致更关键。五要适当记录。有效反馈是有效倾听的体现,管理者通过倾听获得大量信息,并及时作出反馈,这对于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升工作绩效具有重要作用。

2.能说。包括面谈与演讲技能。现代人都要学会沟通、表达和当众讲话(公众演讲)。“能说会道”更能适应各种各样的人际交往,更适应各行各业迅猛发展的需要。面谈是人际沟通的重要形式,是管理沟通发生的交流方式。提升面谈水平,要制定面谈计划、确立面谈目的、追求信息共享、安排面谈结构和环境,以增进关系。同时,用5W2H方式准备问题,即为什么谈(why)、与谁面谈(who)、何时、何地谈(when及 where)。谈什么(what)、怎样谈(how to)、谈的深度与广度(how much)。要做好演讲,明确演讲目的,用5W2H法做好演讲准备,设计好演讲的语言结构,包括开场白、主体观点的阐述、结尾,把握演讲的心理技能,巧妙运用演讲的非语言技巧。要讲究说的艺术,要以理义感人,注重伦理道德,说话恰到好处,恰如其分,切忌巧言令色、强词夺理、冗词赘句。必要时,应运用游说进行说服,善于潜移默化。

3.巧读。作为一个管理者,每天要阅读的信息很多,如:报告、合同、会议资料、公司文件以及网上信息等,阅读后再传达给员工。管理者在管理沟通中掌握读的技巧是十分重要的。阅读是语言交际能力的一种体现。从形式上看,阅读似乎是一种单向的言语交际活动,实质上它是作者与读者双方参与的言语交际活动。管理者在阅读中要进行互动式的阅读,即在阅读中要善于总结、提问、阐述(澄清短文或字词的意思)以及预测(预测下文的内容)。信息时代对传统的阅读方式提出了挑战,面对日渐繁多的信息,我们却没有足够的时间细读我们想接收的每一件事物。因此,要善于略读。略读则跳过某些阅读者完全了解的段落,从而有效利用时间。要主动阅读,越主动地阅读,效果就越好。擅写。笔头沟通不仅是一种传统的沟通形式,也是现代企业最可靠的沟通方式。“口说无凭,落笔为准”。在现代企业的商务活动中,商务函件、协议、单据、申请报告等都要以笔头纪录方式加以认同。笔头沟通信息易纪录并永久保存,信息传递方式快捷并可特别关注细节,能精确用词并使相关受众能得到真实的信息。一要善于运用不同的沟通方式,发挥纸张、传真(Fax)、电子邮件(E-mail)、电子会议系统(EMS)的不同作用。二要按受众导向的文字组织原则进行并根据受众特点来组织文字信息。三要提升笔头沟通的语言组织技能。把握笔头沟通的语言逻辑的最高层次、中间层次、基础层次,善于运用演绎、归纳等推理方式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四要重视笔头沟通的写作全过程,包括收集材料、组织观点、提供材料、起草文稿和修改文稿。五要把握写作特点,要简明扼要、重点突出、言简意赅,并使读者乐在其中;明确写作目的,按不同受众选好风格、渠道偏好及不同的沟通方式;把握好写作的换位思考。

三、管理沟通的换位思考:望、闻、问、切

一般说来,管理沟通大都从沟通主体着眼,探索人际沟通、组织沟通的技能、包括危机沟通、跨文化沟通、与新闻媒体沟通、谈判技巧以及冲突管理与沟通技能等,这是管理沟通的基础,是管理沟通的根本和关键所在。笔者认为,为了优化管理沟通,发展管理沟通的换位思考,有效引进中医的望、闻、问、切,善于从医生对病人的探询、沟通诊断的角度以对受众进行进一步的观察、了解,深入地、全面地通过对受众的调查、研究、分析,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促进管理沟通更臻完善,是十分有益的。

1.善“望”。医生对就诊病人的“望”,是用其工作经验、医学学识、社会阅历对病人的观察,观察就诊者的脸色、舌苔、年龄、病态或姿态,从其表面进行初步观察,进而结合看病人病历、倾听病人的倾诉,有一个初步的判断。现代企业的管理沟通引进“望”,既要站在信息发布者的角度,观察受众的表情、心态、谈吐、言行,以窥测其愿望、需求、爱好,又要善于从受众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观察信息发布者的目的、态度、信息可信度、对受众的尊重度等,以便从两个角度、各个方面来优化管理沟通。相互交往,不仅要看对方的表情、着装、气质、风度,还要看其眼神,透视对方眼睛后面的神情,能入木三分而一叶知秋。进而,受众对信息发布者表达其希望、渴望、盼望、愿望;信息发布者则应深入了解受众的各种愿望与要求并尽力满足。这种从观察的“望”发展到了解对方的各种要求的“望”,是管理沟通理念提升及运作的进一步完善。

2.广“闻”。医生的“闻”在于听诊,认真倾听患者说话的声音、咳嗽、喘息、谈吐,进而“嗅”患者的气味、体味等,以综合感受来自患者的信息,“望”“闻”结合,进一步分析、观察其病情、病源,做到心中有数。现代管理引进“闻”,既要与前面的“听”相结合,善倾听,切忌只听而不闻;更要善妙听,听出对方弦外之音,看对方欲言却止而听出其半句话;“望”“闻”结合,不仅听其言,更要观其行,“耳闻不如一见”,能洞察出“闻所未闻”的稀罕信息;“闻”“嗅”结合,更应提高管理者的经济嗅觉、文化嗅觉、政治嗅觉。

3.勤“问”。“问”是医护工作的重点。不仅要问现在的病情、病状,还要问病史、药物过敏史、就诊史等。亲切、自然、美好、关怀的语言,会消除患者的顾虑并给患者带来亲切感,增加信任度。语言交流是管理沟通的主要方式之一,管理者要勤“问”,善于向不同的对象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致以亲切的问好、问候、问安,应问寒问暖、问长问短以表达关心致意;还要善“问”,善提问题,善有水平的提问题,无论是问津、问难,都要恰到好处,把握分寸,切忌问道于盲;要做到“不耻下问”。回答问题既要对受众一视同仁,问候、答问都要在语言、表情、态度、动作中表达亲切的关怀,又要诚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问”与“答”是双向交流,双向交流要力争“双赢”,以诚信、诚实、诚恳追求管理沟通优化。

4.深“切”。“切”在医疗中既是深入调研、全面分析的过程,又是诊断处方的过程。既要在望、闻、问的基础上进行手诊、切脉、听胸部腹部及进行必要的化验、医疗器械检查,更好综合分析、全面诊断,还要掌握一些边缘科学知识、如心理学、行为医学,用以分析患者就诊的心理变化,以进行更好的行为护理及对症下药。现代企业管理沟通引进“切”的理念与

技能,将实现管理沟通现代化的飞跃。“切”意味着“接”的艺术,亲切地接待、接见,深入地接近、接触,诚恳地接受、接应、接头,是优化管理沟通不可或缺的;对管理沟通相关的事、物、人过程等,要善于“切”磋,切磋琢磨可提高管理沟通水平及深度、广度。管理者才能更全面地思考、探索、逻辑推理,以提升管理沟通水平。“切”要做到深切,多用心思考。良好的沟通,不仅优化不同主体之间信息正确的传递,使组织的正常活动得以维系,也促进人们之间的关系融洽,使组织获得超越职能的凝聚力。良好的沟通既要善于将管理沟通“七要素”与“八字诀”优化组合,使之在沟通过程中最大程度地满足沟通的主体、客体、信息传递媒介及提高编码系统的效率、效应的需要,又要善于换位思考,从对方角度、从医生治病诊断的角度出发考虑沟通问题,促进沟通更完善、完美,促进管理沟通现代化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现代消防设备的维护及管理探析 篇5

关键词:现代消防设备;维护保养;管理;探析

近年来,火灾继续蔓延的情况时有发生,归根结底都是由于消防设备在日常没有得到很好的管理和维护保养,比如消防管道供水不及时、或者消防灭火器失效过期的现象时常发生。我国对于现代消防设施的管理和维护保养有很严谨的规范和条例要求,公安部制定了《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条例严格要求各个部门都要设立消防安全管理系统,还要求相应小区的物业管理部门对各类现代消防设施进行定期保养和管理,杜绝火灾蔓延现象的发生。接下来将针对现代消防设备的日常管理和维护进行探索,帮助人们进一步了解其重要性。

1.现代消防设备日常管理探析

在建筑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不仅仅是为了设计出建筑物应法规发挥的作用,还要建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建筑场所,所以要把防火检查放在很重要的位置。消防工程公司必须本着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的宗旨,自觉的做好消防工程和消防设备的质量关,加强全体人员的消防意识。现代消防设备的日常管理工作要想落到实处,要从细节抓起,对消防管理人员、消防管理工作有严格的要求,还要做好防火检查工作,真真正正的为人民办实事、做好事。

1.1.消防管理人员的管理要求

消防管理人员首先是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并且对现代消防设备的使用方式非常的熟悉。其次,消防管理人员要有认真负责的精神,不能挂闲职,充分了解自己肩上的那一份重担,一时的疏忽与失误可能会造成数千人的死亡。最后,法律也应当建立起相应的消防管理人员法则,认真监督消防管理人员的工作。

1.2.消防管理工作要求

第一要熟悉建筑物内消防设备的设计与安装,明确具体的消防设备的位置,不至于火灾发生时不知所措。第二消防管理团队人员一定要熟悉消防设备的具体使用方法,还要定期的向市民宣传现代消防设备的使用方法,提高市民的防火意识。第三业务管理委员会、防火管理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日常消防管理工作计划,合适进行日常的维修,进行日常维修保养时应当注意哪些部分,消防管理的重点应当放在哪等等。

1.3.现代消防设备的防火检查

现代防火设备的相应检查一定要落到细节,不放过任何一个容易被忽视的角落,坚决杜绝火灾的肆意蔓延。检查防火设备的供电、照明的情况,检查手动报警器或者消火栓是否被认为破坏,灭火器是都被盗走或者过期而不能使用,最后还有检查安全疏散通道是否畅通,安全通道的门是否被锁上等安全隐患,是做好消防设备安全检查工作的重中之重。

2.现代消防设备日常维护探析

不得不说,现代消防设施的日常管理虽然做的很得当,但是仍然存在这现代消防设备的大面积瘫痪状态。火灾发生时,消防设备俨如一个摆设,不能长期有效地运行,消防设备的设置和运行存在着很多的隐患,比如,火灾发生时自动报警器不能报警,自动喷水灭火器不能喷水,消防控制人员不正常在岗、设置不会处理紧急火灾情况最后造成事故延误而酿成大祸。所以消防设备的维护与保养工作势在必行,必须提到日常的工作计划中来。

2.1.现代消防维护工作的具体要求

设备要想真正的长期服务处于完好备用的状态,一定离不开日常的维护保养工作。现代消防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析,自动报警系统的维护与保养、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维护与保养、气体灭火系统的维护与保养。应当每日检查火灾报警控制器的功能,并且正常填写那个运行系统和控制器日检登记表等。每年对火灾自动报警器系统的功能进行全面具体的检查和维修,并认真填写年检登记表。自动喷火系统的日常维修包括每年定期对水源、的响应的设备进行全面的检查,检查结构材料是否完好完整;每天还要对储水的房间温度进行检查,检查温度是否保持在5摄氏度左右,水源控制阀的装置状态、开闭位置是都处于正常状态。应急维保问题也应该放在首要位置,一般问题可在24小时内到现场解决,紧急问题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到现场解决,以免留下后患,酿成不可估量的大祸。

2.2.现代消防设备维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特大的一些火灾事故全都是起因于现代消防设备日常的维护和保养不到位,所以保证建筑物内各个消防设备不间断运行,随时处于一种良好的运行状态,可以真正的起到及时发现火情、扑灭火灾、防止恶性事故发生的作用。但是我国的消防设备的日常维护存在的很大的问题,比如消防设备维护保养质量水平差异较大,城镇和各个县市的真正落实到位的不平衡,维保单位的质量水平差异也很大。从业人员水平较低,对相应的维护工作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消防的相应应用也很不熟悉。消防系统的维护保养费用没有相关的定价标准,过高的价格会给居民带来一定的经济压力,但是价格过低又会造成保养不得当,造成更大的消防隐患。

3.结束语

现代消防设备的使用日趋广泛,尤其是在重要的建筑物之中。现代消防设备的维护和保养是防火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两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管理工作是维护保养工作的重要前提,并且维护保养工作也是提高灭火系统灭火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延长灭火系统的寿命。由此可以说,现代消防设备的管理和维护是两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轻管理而重维护会使得工作杂乱无章,重管理而轻保养只会使得设备更加的老化,对消防工程百害而无一利。所以管理和维护工作两手抓,真正的为人民服务,保证消防设施的正常使用性能。

参考文献:

[1]许志明.浅谈高层建筑消防水系统安装和使用中常见的问题[J].广东科技, 2011(14).

[2]舒慧慧,陈琨.建筑消防设施常见问题分析[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08(11).

[3]程宏斌.谈现代消防系统维护和保养[J].四川建筑,2001(03).

浅析现代设备管理的创新与发展 篇6

管理信息化是以发达的信息技术和发达的信息设备为物质基础对传统的管理流程进行重组和再造, 使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全面融合, 实现管理过程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全过程。现代设备管理的信息化是以丰富、发达的全面管理信息为基础, 通过先进的计算机和通讯设备及网络技术, 充分利用社会信息服务体系和信息服务业务为设备管理服务。设备管理的信息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

设备管理信息化趋势的实质是对设备实施全面的信息管理。

1.1 设备投资评价的信息化

企业在投资决策时, 一定要进行全面的技术经济评价, 设备管理的信息化为设备的投资评价提供了一种快速高效的途径。通过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 获得投资多方案决策所需的统计信息及技术经济分析信息, 为设备投资提供全面、客观的依据, 从而保证设备投资决策的科学化。

1.2 设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价的信息化

由于设备使用效益的评价工作量过于庞大, 很多企业都不做这方面的工作。设备信息系统的构建, 可以积累设备使用的有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价的信息, 利用计算机能够短时间内对大量信息进行处理, 提高设备效益评价的效率, 为设备的有效运行提供科学的监控手段。

1.3 设备使用的信息化

信息化管理使得设备使用的各种信息的记录更加容易和全面, 这些使用信息可以通过设备制造商的客户关系管理反馈给设备制造厂家, 提高机器设备的实用性、经济性和可靠性。同时设备使用者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享和交流, 有利于强化设备的管理和使用。

2 设备维修社会化专业化网络化趋势

设备维修的社会化、专业化、网络化的实质是建立设备维修供应链, 改变过去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模式。随着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 设备复杂系数, 技术含量越来越高, 维修保养需要各类专业技术和建立高效的维修保养体系, 才能保证设备的有效运行。传统的维修组织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生产的要求, 有必要建立一种社会化、专业化、网络化的维修体制。

设备维修的社会化、专业化、网络化可以提高设备的维修效率、维修质量, 减少设备使用单位备品配件的储存及维修人员, 从而提高了设备使用效率, 降低资金占用。

3 可靠性工程在设备管理中的应用趋势

现代设备的发展方向是, 自动化、集成化。由于设备系统越来越复杂, 对设备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而, 势必提高对设备可靠性的要求。

可靠性是一门研究技术装备和系统质量指标变化规律的科学, 并在研究的基础上制定能以最少的时间和费用, 保证所需的工作寿命和零故障率的方法。可靠性科学在预测系统的状态和行为的基础上建立选取最佳方案的理论, 保证所要求的可靠性水平。

可靠性标志着机器在其整个使用周期内保持所需质量指标的性能。不可靠的设备显然不能有效工作, 因为无论是由于个别零部件的损伤, 或是技术性能降到允许水平以下而造成停机, 都会带来巨大的损失, 甚至灾难性后果。

可靠性工程通过研究设备的初始参数在使用过程中的变化, 预测设备的行为和工作状态, 进而估计设备在使用条件下的可靠性, 从而避免设备意外停止作业或造成重大损失和灾难性事故。

4 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趋势

设备状态监测技术是指通过监测设备或生产系统的温度、压力、流量、振动、噪声、润滑油黏度、消耗量等各种参数, 与设备生产厂家的数据相对比, 分析设备运行的好坏, 对机组故障作早期预测、分析诊断与排除, 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降低设备故障停机时间, 提高设备运行可靠性, 延长机组运行周期。

设备故障诊断技术是一种了解和掌握设备在使用过程的状态, 确定其整体或局部是否正常或异常, 早期发现故障及其原因, 并能预报故障发展趋势的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与生产的发展, 机械设备工作强度不断增大, 生产效率、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 同时设备更加复杂, 各部分的关联愈加密切, 往往某处微小故障就会引发连锁反应, 导致整个设备乃至与设备有关的环境遭受灾难性的毁坏, 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而且会危及人身安全, 后果极为严重。采用设备状态监测技术和故障诊断技术, 就可以事先发现故障, 避免发生较大的经济损失和事故。

这一技术的应用深刻地改变了原有的维修体制, 节省了大量维修费用。多年来, 我国对设备主要采用计划维修, 通常造成欠修或过剩维修, 不仅费时花钱, 降低了设备的工作性能和寿命, 而且导致事故。采用故障诊断技术后, 可以变“事后维修”为“事前维修”, 变“计划维修”为“预知维修”。

5 从定期维修向预知维修转变的趋势

设备的预知维修管理是现代设备科学管理的创新和发展, 为减少设备故障, 降低设备维修成本, 防止生产设备的意外损坏, 通过状态监测技术和故障诊断技术, 在设备正常运行的情况下, 进行设备整体维修和保养。在工业生产中, 通过预知维修, 降低事故率, 使设备在最佳状态下正常运转, 这是保证生产按预定计划完成的必要条件, 也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预知维修的发展是和设备管理的信息化、设备状态监测技术、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的, 预知维修需要的大量信息是由设备管理信息系统提供的, 通过对设备的状态监侧, 得到关于设备或生产系统的温度、压力、流量、振动、噪声、润滑油黏度、消耗量等各种参数, 由专家系统对各种参数进行分析, 进而实现对设备的预知维修。

6 结束语

以上设备管理的创新和发展是与当前社会生产的技术经济特点相适应的, 这些新发展带来了设备管理水平的提升。但是, 以上提到的现代设备管理的几个发展趋势并不是相互孤立的, 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信息化在设备管理中的应用可以促进设备维修的专业化、社会化;预知维修又离不开设备的故障诊断技术和可靠性工程;设备维修的专业化又促进了故障诊断技术、可靠性工程的研究和应用。

参考文献

[1]丁孝泉, 杨来武, 谢伟, 等.修井作业设备运行现状与管理对策[J].内江科技, 2003, 4:20-22.

[2]亓和平, 崔金兰.油田企业设备管理[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 2005:15-18.

[3]马汝彩, 王奉涛, 徐涛.石油设备更新决策分析[J].石油矿场机械, 2007, 36 (3) :60-63.

现代企业设备管理及其系统的实施 篇7

对于企业来说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是企业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如何将经济效益最大化呢,对于企业来说工程机械设备是企业生产工作的基础,只有工程机械设备在日常的使用过程中正常运行,才能保障企业的经营效率有所提高,因此对于工程机械设备的保养,对于企业经营效率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企业来说提高经营效率的方法通常有两种,第一种就是提高生产效益,第二种就是降低生产成本,在这两种方法中无论哪一种方法,都要求着工程机械设备始终保持着良好的使用状态,因此对于工程机械设备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通过严格的管理来保障,工程机械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维修,才能够在工程机械设备的使用过程中使得设备一直处在良好的工作状态。

对于现代企业来说,企业的主要的工作就是工程机械设备的工作,为了能够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就需要提高工程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这就要求着工程机械设备的使用过程中,要保障低故障率,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机械设备的工作效率提升。对于现代企业管理设备来讲机械设备的管理内容主要包括降低消耗,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机械设备的工作效率。

2 现代企业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标准化管理缺失

以石油行业为例,据统计资料显示,2012年全国共有141家石油产业园区,规模以上的企业数量达9000多家,整体规模较为庞大。根据企业规模的不同,对设备安全管理的水平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尤其是中小型企业,设备安全的标准化管理严重缺失,缺乏自觉性与主动性。一方面设备管理制度与操作方法不够完善,另一方面缺乏日常的维护保养制度及专职的设备管理人员。在一些安全附件的采购中,为了节约生产成本,经常选择价低质次的产品,安全保障水平低。在安全生产中,企业的主体责任没有落实到位,而导致了管理工作的疏忽,容易造成重大的安全隐患。

2.2 应急机制不完善

近年来,我国中小型企业的数量增速较快,设备的数量也因此大幅增加。尤其是一些设备已经接近或超出了设计使用寿命,进入故障多发的阶段,而相应的应急机制却不够完善。目前的应急公共平台包括了消防、环保与安全等方面,但彼此之间的衔接却不够紧密。出现突发事故时,难以做到快速集结有效力量,监测预警与指挥系统相对落后。中小企业自身不仅缺乏专职的应急救援机构,且应急装备不足,尚不具备与生产规模相匹配的应急救援能力。在宣传教育工作方面也较为滞后,员工缺乏足够的危机意识与自救知识。当事故发生时,容易产生救援和疏散措施不当,有可能进一步扩大事态。

2.3 管理的机构不健全和管理的制度不完善

现如今很多企业对于企业工程机械管理上还存在很多的缺陷,企业缺乏对工程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制定的意识,现如今很多的企业缺乏完整、严格的管理制度,对于工程机械设备管理档案的建立上仍不完善,工程机械管理工作处于混乱的局面,没有明确的制度和机构去进行控制,尤其是有些公司对于新设备的购入,入账时候存在很大的遗漏,这使得现如今管理工作比较被动,公司管理的责任主体尚不明确。

2.4 工程机械装备落后和盲目购置设备

在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如今,很多企业的工程机械设备比较老旧,机械设备没有及时地进行更新换代,科学技术也处在落后的状态,这就导致了企业再生产经营上以及某些项目的施工招标都受到了很多的限制,因此在某些时候影响了企业的日常发展。企业应当根据现在的市场情况及时对新的产品和设备进行更新换代,企业只有及时地根据自身发展来进行工程机械设备的更新。

2.5 技术管理水平不足

目前,虽然大部分企业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设置了机械管理部门,但由于机构人员更换比较频繁,管理人员对设备管理的整体认识比较淡,对设备维修和管理人员进行的专业教育时间较短,技术管理水平较差。

3 加强工程机械设备管理维护企业经济效益的方法

3.1 增强操作人员的培训教育

企业应加强对运营商使用的设备和操作的方法的教授,使其充分地理解机械和设备,以防止高频机械设备和过度使用,保证机械的使用是正常的,一个机械维修在平坦负载变化,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使用统一的操作模式,保护机械和设备可以光滑,防止起伏。对操作人员培训教育,我们应该注意了解机械设备操作和控制,使企业能够熟悉你的表现、机械原理和设备,提高操作人员维护、检查维修能力,从根本上解决人为失误造成的机械损伤。坚持一个人一台机器,责任到人的管理系统,可以配合适当的奖惩制度,通过日常检查工作提高操作人员操作机器的知识和细致,调动积极性运营商设备的同时,加强责任心的培养。

3.2 设备的定期维修

3.2.1 定期检修模式

所谓的定期检修模式,也被称为预知维修和定期检修等。该模式一般根据需要检修的设备技术标准或者是劣化规律而规定检修标准,掌握设备的时机进行检修非常关键,只有大量地搜集设备的相关数据,并依照设备运行的具体状态才能掌握。在该模式下,只要设备的使用达到了预定时间,无论当时的技术是怎样的状态,哪怕没有必要检修也要进行。因此定期检修模式一般适用于故障特征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状况。该模式的主要优点是可以掌握检修的具体实施状况,控制好检修的时间,进而可提前准备及组织检修工作,能有效地降低设备故障的发生率。

3.2.2 事后检修

所谓的事后检修,是指当设备已经发生了故障或事故以及损坏的时候,造成设备陷入停机状态后对设备进行的检修,这种检修模式也被称为故障检修。事后检修能够使设备功能得到恢复,并达到其原有的水平。这种检修模式也存在着一些缺陷,无法人为地控制设备的检修时间,必须在把各项检修资源都做好了充分准备后,才可以让检修工作高效进行。

3.3 设备的润滑处理工作

根据日常机械设备管理,大量的机械故障是由于润滑不良。因为工程机械部件的润滑效果精度、质量保证工程机械、设备的正常使用和正常合理的润滑是一种减少机械故障的有效措施。选择一个合适的润滑剂,要根据机械结构的不同种类和应用程序,与普通润滑剂相比,根据机械的要求选择适当的质量等级,根据机械的工作环境和不同的季节选择合适的润滑油品牌。第二,检查油质量和数量。及时补充不足,根据需求进行改变。第三,根据维护周期,设备技术条件、工作环境等因素,使义务维护计划,时间必须润滑维护停机时间。

3.4 对于机械设备小故障的及时处理

机械的使用难以避免的出现各种各样的故障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时候,有时对机械设备的影响程度较低,有时故障比较严重,甚至威胁到机械设备的正常使用,甚至对操作人员的操作使用产生很大的风险。据调查,大部分时间的设备大故障,往往因为一些小故障,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设备的小故障,经常因为生产要求,不及时处理故障,甚至不进行处理。因此在维修方面上,对于小故障我们要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不能任由小故障发展成为大事故,要保障能够及时地对小故障进行处理。我们要通过事前维护与定期维护相结合的维护和保养制度,在使用设备之前对一些小故障进行处理,操作人员也要通过日常对设备的使用观察,及时总结和分析,机械损坏和故障的规律,通过日常工作的总结,定期定时地对机械设备进行维护和检查,要坚持定期检查,定期维护的原则,通过对机械设备实际情况的分析来进行维护保养,这样就能够避免浪费和机械设备的损坏,为企业的生产需求提供基础保障。

4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目前现代企业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系统实施进行了进一步详细地分析和研究,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更多优秀的设备管理人员来共同探讨、学习现代企业设备管理,以提高设备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葛文科,李虹霞.现代企业设备管理及其系统的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34:277.

[2]李浩.现代企业设备管理及其系统的实施[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16:109.

规范现代企业设备管理的措施分析 篇8

一、现代企业设备管理的特点

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融入, 实现了企业生产的自动化, 企业生产的效率在不断提高。设备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中也呈现出一些特点。

1. 设备管理的科学性

现代化的机电设备集成了先进的机械、电子、计算机等多学科的内容, 且集成化程度高, 一套设备往往由多个机构与系统组成, 设备运行复杂。在现代企业的设备管理中, 不仅需要具备足够的技术能力, 同时也要求相当的现代化设备管理理念与知识;不仅要求必备工程方面的技术, 也要求具备一定的经济、财务、组织等综合素质。现代企业的设备管理涉及物资管理、内部租赁管理、计划调度、劳动组织、质量控制、成本核算等许多方面的业务, 汇集了企业多项专业管理的内容。

2. 设备管理的经济性

设备管理的任务一方面要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以维护生产需要, 另一方面是维护设备在生命周期内的运行费用最低, 包括设备选型、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维修保养及更新改造, 也就是保持设备的经济性, 使其在正常的生命周期内维护费用、使用费用达到最低。

3. 设备管理的动态性

现代化的企业生产对于机电设备的要求不断提高, 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要想保持设备管理的先进性与有效性, 就必须紧跟时代的节奏, 不断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 并及时更新与时代接轨、更先进、科学的煤炭生产设备, 以确保现代企业的生产效率, 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4. 设备管理的全员性

在现代化的设备管理中, 要求全体员工共同参与设备的维护管理, 操作人员是设备操作、维修、管理的主体, 也是设备管理任务完成中最为关键的因素。传统的设备管理仅注重对设备及其零部件的维修与管理, 忽视了操作员工的主体地位。现代化的设备管理要求全员参与, 每一个生产人员、管理人员都要对设备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即建立起企业内部的全员设备管理体系, 将专业的设备管理与一线员工的普遍参与有机结合, 充分发挥各部门、各环节的员工积极性, 以提高设备维修管理的及时性, 提高企业员工对设备操作的规范性。

5. 设备管理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现代化的企业生产中, 很多设备都是连续性作业, 部分设备的工况环境也较为复杂, 在设备生产的过程中粉尘、潮气、瓦斯等危险因素的影响。为了保证生产企业设备必须具备较高的可靠性及安全性, 以确保企业生产的连续、稳定与安全。同时, 为了维护企业设备的可靠性, 应提高设备管理的质量, 这也是现代企业设备管理的根本任务。

6. 设备管理的随机性

现代化的企业生产都是生产线流程操作, 诸多设备共同组成的一个串联系统。在串联系统中, 一旦有某个设备发生故障就会影响到整条生产线的运转, 进而影响企业生产的效率。因此, 设备故障具有随机性, 使得设备维修及其管理也带有随机性。为了减少突发故障给企业生产带来的损失和干扰, 设备管理必须具备应付突发故障的应变能力。

二、我国现代企业设备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现代企业设备管理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变革, 已经形成一系列的管理模式, 但鉴于企业设备管理的特点, 在实践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规范与改善。

1. 设备的投资管理忽视维修管理

当前企业的投资决策方式多是以促进生产为主要考虑因素, 忽视了设备应用后的维护、保养、管理及安全保障的投资费用管理。

2. 设备维护与使用的脱节

虽然很多企业都已经形成了现代化的企业设备维修管理模式, 但由于设备更新的不及时及技术人员的不足, 仍存在着一些设备使用与维护间的脱节现象, 比如设备维护者总是按计划维修, 而设备使用者总是在操作设备, 设备出现故障时保修, 这中间就缺少了设备正常使用中的维护与保养。

3. 重生产轻维修

企业生产离不开设备, 应用设备的目的也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生产。但在实际使用设备的过程中, 为了实现生产达标或超额总是无限度地应用设备, 甚至将设备的保养维护时间推后, 影响了设备的正常维保, 加重了设备的负荷。

4. 维修专业程度低

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 企业生产需要引进更多的大型化、专业化、现代化的设备, 但同时企业投入到技术人员的培训及相关检测监测设备的投入不足, 导致设备管理维修的专业化程度不够。部分企业的设备维修力量有限, 导致在各厂区的检修、维护力量不平衡, 企业的设备维修管理水平整体偏低, 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现代企业对生产设备维修管理的需求。

5. 维修管理人员素质偏低

由于设备维修工作条件艰苦, 企业的设备管理与维修人员技术素质不高、文化水平低已是不争的事实, 这也间接导致了企业设备维修管理的质量。一方面, 设备维修的工作要求具备相当的职业素质, 但相对艰苦的工作条件难以招聘到高素质、高学历的技术人才, 从业人员大多数只有高中学历;另一方面, 现代化的机械管理设备自动化、集成化的程度较高, 要求维修管理人员能够与时俱进, 掌握最新的设备检测、监测技术, 而企业在这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 对人员的培训力度不够。当前企业人员技术素质偏低的现状与不断更新的设备及维修技术显得格格不入, 亟待进一步改善。

三、规范现代企业设备维修管理的措施

1. 改进传统的维修管理方式

现代企业机电设备维修管理部门应与生产部门分工合作, 共同加强对机电设备的维修、维护管理, 改进维修管理方式。企业高层应树立起全部门、全成员参与设备管理中, 要求严格执行设备的日常维保、点检、巡检及日常交接班的设备清洁维护制度, 并落实到个人, 对未认真执行职责的员工进行相应的处罚。同时, 设备管理部门应不断更新观念, 学习国内外先进的设备维修管理的方法、模式, 并实时掌握最新的行业动态、设备特性等, 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煤炭生产与设备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2. 加强维修人员的技术培训

技术维修人员素质是设备维修管理质量的保障, 现代企业要想在设备维修管理工作中实现改革与发展, 提高设备管理人员的综合技术能力是关键。现代企业管理层应更新观念, 树立前瞻性的思维观念和改革发展思维观念, 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生产部门管理人员、机电设备维修管理人员要深入生产一线工作区、队、班组, 到工作现场观察设备维修管理情况, 善于发现和把握问题的关键和发展趋向, 将发现的问题在萌芽状态中就予以解决。

3. 推行专业化维修, 确保检修质量

现代企业应坚持执行设备维护保养和预防检测相结合的检修制度, 积极推行故障诊断和状态检测技术, 按设备状态合理确定检修时间和检修内容, 并逐步向预知检修和专业化维修发展, 以提高检修质量, 降低检修费用, 缩短停机时间。日常维修按定期维修的内容或日常检查发现的问题, 部分拆卸零部件进行检查和修整, 更换或修复少量磨损零件, 这样修理可以基本上不拆卸设备主体部分。一般检修要将设备进行部分解体、修复或更换磨损机件, 对局部进行研磨、更换油质、校正坐标, 恢复设备的精度及技能。对设备进行全面修理, 需要对设备进行全面解体, 对所有零件进行清洗检查, 更换或加固重要的零部件, 恢复设备应有的精度和性能, 调整机械和电气操作系统, 处理设备基础和更换设备外壳, 配备安全装置和必要的附件, 重新喷漆和电镀, 使机电设备焕然一新。

参考文献

[1]杨璞.分析煤矿机电设备维修管理模式及发展趋势[J].科技风, 2013, 15:240.

[2]邱卫东.探讨煤矿机电设备维修管理模式及其发展趋势[J].科技资讯, 2011, 15:107.

浅谈现代医疗设备的管理 篇9

医疗设备管理是指在医疗环境下, 根据一定的程序、方法和原则, 对医疗设备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加以计划、指导、维护、控制和监督, 使之有效的利用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 简单的讲是指对设备从选择评价、使用、维护修理、直至报废处理全过程的管理工作的总称, 包括医疗设备的选购、验收、安装、调试、使用、维修等技术方面的管理, 以及医疗设备的资金来源、经费预算、初始投资、维修费用支出、财务管理、经济效益等经济方面的管理。

(1) 医疗设备管理是医院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医疗设备管理是保证医疗工作正常进行的重要手段;是推动医疗技术进步、提高医院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手段。只有合理地配置设备, 正确地使用设备, 定期及时的保养和维修设备, 才能保证医疗设备安全、可靠的运行, 从而满足医疗工作的需要。

(2) 加强医疗设备管理, 是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条件。正确选择配置医疗设备, 加强医疗设备管理, 是保证高效率、低成本和节约资金的重要条件。

2 医疗设备管理的特点

2.1 安全性和有效性:

医疗设备的使用直接作用于人体或间接检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其效果直接关系到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因此医疗设备的运行的可靠性、安全性、有效性是医疗设备管理的重中之重。国家也颁布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医疗设备的管理, 将医疗设备实行分类管理。

2.2 经济性:

医疗设备的经济管理主要包括可行性分析、技术论证、效益评估、成本核算等。在医疗设备的使用过程中要注重经济效益的评价与核算。

2.3 标准化:

医疗设备使用的特殊性在于使用时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因此标准化要引起高度重视。定期对一些医疗设备的强制计量检定就是标准化的体现。

2.4 服务性:

医疗设备特殊在于夫人与广大患者, 因此具有广泛性、和特殊性, 是医疗设备更好的服务于广大患者, 最大限度发挥医疗设备的诊断、治疗作用, 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也是医疗设备管理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

2.5 技术性:

医院医疗设备管理属于专业性较强的工作, 要求管理者必须具备特殊的知识结构和一定的管理经验, 只有不断加强专业技术学习才能保证管理质量并不断提高。

3 医疗设备管理的内容

3.1 制度管理:

制度管理是科学、规范、有效管理的基础。只有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做到分级管理, 责权分明, 有章可循才能将医疗设备管理纳入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3.2 实物管理

(1) 医疗设备的选择和评价。根据技术上先进、实用, 经济上合理的原则, 结合医院的具体情况, 正确地选购医疗设备, 要做好技术论证和评价, 以选择最佳方案。

(2) 医疗设备的使用。针对医疗设备的特点, 正确、合理地使用、安排工作任务, 以减轻设备的亏损, 延长使用寿命, 防止设备和人身事故。减少和避免设备闲置、积压和浪费, 努力提高设备利用率等, 力求取得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

(3) 医疗设备的检查、维护保养和修理。要合理地制定医疗设备的检查、维护保养和修理计划及采用先进的检修技术并组织实施;组织维修所用备品和配件的供应储存等。保证医疗设备始终处于最佳的技术状态, 努力提高医疗设备的完好率。

(4) 医疗设备的日常管理。主要包括医疗设备的分类、登记、编号、封存、报废、事故处理和技术资料管理等。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加强岗位责任制, 并严格按制度管理。

3.3 信息化管理:

信息化管理是医院提高效益、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包括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和HIS、影像传输系统PACS等等。

3.4 考核和评估:

现代企业的金融管理研究 篇10

【关键词】现代企业;金融;管理;作用

目前,现代企业在市场中所面临的竞争是全方位的,在这一前提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倾向于进行金融管理来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因此对于现代企业的金融管理进行分析与研究就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现代企业金融管理内容与意义分析

现代企业金融管理内容与意义包括了诸多内容,以下从促进企业经济发展、适应市场环境变化、合理利用企业资源等方面出发,对于现代企业金融管理内容与意义进行了分析。

1.促进企业经济发展

现代企业金融管理能够有效的促进企业经济得到发展。众所周知,金融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发动机,在企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金融是整个市场经济的一个循环系统,并且金融系统本身也在不断的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增长。在这一前提下是否能够将金融资源充分的利用起来则是直接的关系到整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与此同时,由于企业金融管理中的的各项活动都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营,因此这也说明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把握住金融管理所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2.适应市场环境变化

现代企业金融管理可以起到促进企业适市市场环境变化的作用。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只有通过不断的调节和变革企业自身的组织结构,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更好地适应外部大环境的不断变化。最终能够有效的达到“适者生存”的目的。其次,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能否顺利的把握好企业的金融管理实际上会关系整个企业的发展前景和市场竞争力,同时也是一个企业能否取得长足发展的重中之重。与此同时,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金融管理能够让企业在拥有一定的资金做支撑的前提下更好的获取自由资金、银行借贷和金融市场融资,最终能够让企业以不变应万变,在市场发展中具有更强的主动性。

3.合理利用企业资源

现代企业金融管理对于提升企业资源利用合理性有着很大的帮助。一般而言,在现代我国的市场经济中,企业想要正常进行经营运转则需要金融活动来做保障。在这一前提下企业是否能够维持生产经营活动的有序进行,则需要企业自身对外部市场大环境的把握和判断。其次,企业在合理利用资源的过程中还应当通过企业自身的努力来做好金融管理工作,最终能够起到让金融活动为企业保驾护航,不断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的可持续性发展作用。

二、现代企业金融管理工作要点

现代企业金融管理的工作要点有很多,以下从成立专门的管理团队、完善预算编制工作、增强信息化管理水平等方面出发,对于现代企业金融管理工作的要点进行了分析。

1.成立专门的管理团队

现代企业金融管理的第一步就是成立专门的管理团队。企业在成立专门的管理团队的过程中,首先应当针对企业在金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来迅速的成立其专门的金融管理部门,然后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吸收专业金融管理人才对企业金融进行管理。其次,企业在成立专门的管理团队的过程中应当进一步的明确分工和责任,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对于企业资金流动、借贷情况等进行专业管理,并且能够在此基础上有效的促进企业内部其他工作的顺利展开。与此同时,企业在成立专门的管理团队的过程中还应当着眼于解决改善企业金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在这一过程汇总实行合理有效的信用评定政策,从而能够建立起更加规范化预算编制体制,促使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2.完善預算编制工作

现代企业金融管理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企业的预算编制工作。企业在完善预算编制工作的过程中应当着眼于对于企业运营中产生的资本,财务等制定合理可行的计划和方案,并且在此基础上严格的按照预算编制进行经营活动,从而能够对于预算编制进行监督与考核。其次,企业在完善预算编制工作的过程中应当持续的规范企业预算编制,从而能够更好地完成企业信用评定等级评定。与此同时,企业在完善预算编制工作的过程中应当对于企业的资金周转情况和企业效益等有一个信用评定,这本身是企业之间合作的前提,与此同时也是对企业经营安全的重要保障之一,最终能够有效的降低企业金融风险并且可以减少企业运营过程中的不必要的资金流失。

3.增强信息化管理水平

现代企业金融管理离不开信息化技术的有效支持。企业在增强信息化管理水平的过程中应当深刻的了解到信息就是财富这一金融系统的客观规律,并且以此为前提来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金融管理信息系统。其次,企业在增强信息化管理水平的过程中应当进一步的提高金融管理工作效率,从而能够在此次基础上更加有效的预知金融风险,从而为企业经营发展做好安全保障工作并且显著的提高综合竞争力。

三、结束语

企业金融管理工作不仅仅可以有效的减少企业融资风险的存在,还能够对于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起到助力。因此,我国的企业需要在未来更长一段时间内对于自身的金融管理机制进行完善,才能够期待获得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建松.改革完善我国宏观金融管理体制[J].经济研究参考,2014,12(24):142-144.

[2]关迎军.用心的金融管理方式平定金融风险[J].现代经济信息,2014,3(07):136—138.[3]陈金婷.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影响及对中国金融管理的其实[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02):152—155.[4]周建松.如何进一步改革完善宏观金融管理体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12):120-i24.

作者简介:

现代机械设备的现场管理方法 篇11

关键词:机械设备,现场管理

机械设备现场管理是对机械设备实物最直接、最有效的管理, 是对机械设备整个磨损过程的控制, 是机械设备全过程管理中最关键的一部分。机械设备现场管理是现代设备管理理论-系统工程在施工机械管理上的应用典范, 它将“管、养、用、修”各项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缺一不可。“管”是基础管理, 是全面管理的基础;“用”是使用管理, 是工作管理的关键;“养”是技术保养管理, 是管理工作的手段;“供”是供应管理, 是设备管理的保障;“修”是修理管理, 是机械设备性能的恢复措施或手段。

1 基础管理

基础管理是机械设备现场管理的基础, 是对机械设备技术、性能和状态及时进行真实、详细和客观的定性或定量描述和反映, 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是对管理行为和目的的表述和体现, 是管理的媒介。基础管理工作包括《机械设备现场管理规定和实施细则》的制定, 《机械设备技术管理档案》的建立, 管理状况统计分析等。

1.1 制定《机械设备现场管理规定和实施细则》

生产单位机械设备管理部门应根据上级管理部门颁发的《机械设备管理制度》, 结合本单位现场管理的具体情况, 制定《机械设备现场管理规定和实施细则》, 规范和制定生产单位机械设备现场管理工作的方针、制则、内容、方法和实施措施以及相互关系等。

1.2 建立《机械设备技术管理档案》

生产单位机械设备管理部门应组织安排专业人员建立和完善《机械设备技术管理档案》。其中包括机械设备技术资料、性能参数、润滑油品质资料、修理技术参数、技术保养内容和要求等技术信息和使用记录、保养记录、修理记录、技术性能评价、事故记录、变动记录、配件消耗记录、进场验收记录、退场审计记录等管理信息。

1.3 管理状况统计分析

管理状况统计是对机械设备技术、性能和状态及时进行详细和客观的定性或定量的描述和反映, 统计分析结果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机械设备现场管理主要对机械设备使用情况、技术状况、机械费用进行统计分析。使用情况用使用率来描述, 即:

使用率= (报告期内实际工作台时数/报告期内完好台时数) ×100%技术状况用统计完好率、实际完好率来描述, 即:

统计完好率= (报告期内完好台时数/报告期内日历台时数) ×100%

实际完好率=统计完好率×完好率权数完好率权数—根据机械设备新旧程度, 对统计完好率进行加权修正, 使不同机械设备的技术状态统计数据具有可比性。完好率权数下列表上指出。

新度系数= (固定资产帐面余值/固定资产名义原值) ×100%。新度系数反映机械设备的新旧程度或磨损程度。

机械费用的消耗情况用机械费用消耗额度和名义消耗额度来描述, 即:机械费用消耗额度= (机械费用/固定资产原值) ×100%

机械费用名义消耗额度= (机械费用/固定资产名义原值) ×100%

机械费用=机械设备折旧费-消耗费用

消耗费用=配件费用-油料费用

2 使用管理

机械设备使用过程是体现购置目的、完成施工任务、创造产值和效益的过程, 同时也是反映机械设备寿命的过程。因此, 机械设备使用管理是机械设备现场管理中最关键的环节。如果机械设备使用不当, 不仅直接缩短机械寿命, 增加机械运行成本、修理次数和修理费用, 还会造成修理工作及配件供应的紧张, 影响施工组织、安排和实施, 难以保证工程的需要。实际工作中, 许多生产单位存在着“只使用, 不管理”、“管机不管人”和“管人不管用”等三种管理脱节倾向, 只强调机械设备完成生产任务, 而忽视管理工作, 这是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要“管人”、“管机”、“管用”并且有机结合, 而“管人”-对操作人员的管理, 又是最重要的管理。

2.1 技术保养管理

机械设备在作业过程中, 不仅负荷变化频繁, 而且经常在恶劣环境中工作, 还要在野外停放, 机械设备部件经常受摩擦、冲击、扭转、振动和剪切力的作用, 并遭受自然环境较严重的侵蚀。随着时间的推移, 机械内部和外部的工作条件将不断变化, 其结果必然是磨损加剧、性能变差和消耗增加, 如不及时进行技术保养作业, 会使故障不断广大, 机械设备非正常损坏, 影响作业效率和使用效益, 严重的还会造成机械和人身事故。技术保养管理是机械设备现场管理的“过成”, 也是“手段”。

2.2 技术保养的原则

树立“以养代修”的机械设备现场管理思想, 突出“科学性、强制性、预见性”, 做到“防患于未然”, 避免小故障扩大化。

2.3 技术保养作业内容

机械设备技术保养是对机械设备进行“清洁, 紧固, 润滑, 调整, 防腐”的十字作业, 使机械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2.4 技术保养规程

根据机械设备的性能和使用情况以及保养内容的特点, 技术保养规程分为:季节性保养、走合期保养和周期性保养。

2.5 技术保养的方法

技术保养不是简单的“打黄油、换润滑油”, 而是根据机械设备隐含着的或表现出的异常磨损、裂痕、变形、断裂、冲击、剪切损坏等情况, 联系机械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各系统、机构、总成、部件、配件之间的相互关系, 进行科学的分析、推理, 判断出异常损坏的原因, 及时给予正确、有效地处理, 并对保养内容和频度进行调整, 使其更趋合理有效。同时总结出机械设备各部件磨损、损坏规律, 为合理订购配件、有计划地组织安排处理, 提供可靠的依据。

3 供应管理

无论是机械的正常维修, 还是意外事故的处理, 都要使用各种配件, 而且修理车间的运作需要消耗各种加工材料和修复材料。这样就需要对机械配件和加工材料的计划、储存、订购、贸易和供应工作进行管理, 统称供应管理。供应管理是生产单位及时、有效修理机械设备的保障, 是机械设备现场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工作性质, 供应管理分为业务性和专业技术性管理。业务性管理是指物资的订购、贸易和供应的综合管理;专业技术性管理是指配件、材料计划的制定和配件、材料的储存。

业务性管理工作要求价廉、保质保量、快速守时、准确、多渠道、多选择, 突出多样性;专业性管理工作要求根据工程计划、工程量和机械设备技术状况制定合理的配件、材料计划和要求组织供应计划, 突出计划性;管理配件、材料库, 以“小库房, 大市场”仓储原则为指导, 合理库存, 争取做到零库存和少库存;严格仓储管理, 妥善保管、保证配件和材料质量;严格“交旧领新”制度, 大力开展“修旧利废”工作, 突出效益。

4 修理管理

机械设备在使用过程中, 必然因磨损、疲劳、变形和腐蚀等因素使动力性、坚固性、可靠性和经济性降低。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的程度, 机械就无法进行正常工作, 必须进行相应的临时性、平衡性和恢复性的修理作业。修理管理是机械设备现场管理的最后一个环节, 是对性能的“恢复”, 也是“生产”。

上一篇:写作考试技巧论文下一篇: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