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金融管理的现代化

2024-09-05

财政金融管理的现代化(共12篇)

财政金融管理的现代化 篇1

在信息愈发重要的当今社会, 乡镇财政档案作为信息资源, 对乡镇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乡镇财政档案详细记录着乡镇过往经济发展的各项数据, 是一种发展过程的数据化体现, 通过乡镇财政档案, 可以初步了解乡镇的经济发展状况。在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科学技术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今天, 财政档案管理现代化逐渐在业内推广。然而, 受各种因素影响, 当前乡镇财政档案管理中还存在诸多不足, 需要引起重视。

一、当前乡镇财政档案管理中的不足

(一) 领导重视不足。

部分乡镇领导缺乏对财政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 不能明确认识到财政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领导重视度的缺失, 造成乡镇财政档案管理工作出现财力、人力投入不足的情况, 直接影响到乡镇财政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要实施现代化管理更是难上加难。乡镇领导认知上的不足, 不仅降低了乡镇财政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更使得财政档案管理工作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宏观需求。

(二) 档案管理人员专业水平不高。

乡镇财政档案管理人员专业水平不高, 也是阻碍当前乡镇财政档案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问题, 更何况管理人员的数量也偏少。由于领导不重视, 派到乡镇财政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多数都没有专业知识技能, 而且在人数上也无法满足工作需要, 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到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另外, 现代化档案管理需要工作人员精通计算机信息技术, 而乡镇财政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通常并不具备较高的计算机技术, 甚至部分人员对计算机的简单操作都不甚熟悉, 造成乡镇财政管理现代化工作难以开展。

(三) 财政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

现代化的档案管理主要依靠计算机来进行, 这就重构了传统的档案管理制度, 但多数乡镇并未及时制定出适应乡镇财政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工作制度。乡镇档案工作中的各方面操作没有统一规范, 电子档案存在环节丢失、被人为篡改的可能性, 降低了档案的真实性和安全性。此外, 计算机安全问题也愈发突出, 乡镇财政档案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也需要健全的规章制度来加以保障。

(四) 基础设施不足。

要开展档案管理现代化工作, 需要有电子计算机设备。但乡镇在这方面的投入不足, 档案管理部门在设备购置上缺乏足够的资金保障, 这就导致乡镇档案管理基础设施无法满足工作的实际需要, 影响乡镇档案现代化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乡镇财政档案工作的现代化管理措施

(一) 提升领导重视程度。

乡镇领导的重视程度决定着乡镇财政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顺利推行, 因此, 有关部门必须采取必要措施, 来提高领导层对档案管理现代化工作的重视。首先, 要加强档案管理重要性的宣传, 让领导更加了解档案管理与宏观经济建设的重要性, 这是提高领导重视程度的必要措施。其次, 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要提高工作质量, 尽量做好本职工作, 发挥部门特色, 为领导的经济管理工作排忧解难, 在财政档案数据上为领导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最后, 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要及时向有关领导汇报工作实情, 让领导了解档案管理工作现状, 强化领导对档案管理工作情况的了解。

(二) 强化档案管理人员专业水平。

首先, 大中院校要积极开设档案管理的专业课程, 鼓励学生报考该专业, 并进行专业化的现代化档案管理培训, 为基层财政档案管理工作输出高水平的毕业生。而对于财政档案管理部门的老员工, 要对其职业技能进行再教育、再培训, 不断提高乡镇档案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档案管理技能, 切实提高其专业素质。其次, 要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计算机技术重点培训, 并聘请专业的计算机技术人才指导工作, 确实保障乡镇财政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有序开展。最后, 有关部门要采取切实措施, 提高财政档案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提高责任感, 让他们更有热情地投入到乡镇财政档案管理工作中。

(三) 构建现代化档案管理制度。

由于既有档案管理制度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化财政档案管理的工作需求, 有关部门要及时制定出与现代化财政档案管理工作相适应的档案管理制度。首先, 新制度要切实做好计算机的安全保护工作, 强化电子档案管理, 提高电子档案的可靠性。其次, 要在档案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 制定统一、科学的操作规范, 避免出现档案信息丢失和被认为篡改的情况出现, 切实保障档案信息的安全性。最后, 要建立健全的管理标准, 明确档案管理工作中的硬件、软件设施完备, 充分发挥现代化档案管理的积极作用。

(四) 扩大投入, 完善基础设施。

乡镇财政要加大对档案管理的投入力度, 为档案管理现代化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只有投入充足, 才能采购足够的计算机设备, 也要对既有设备更新换代。充足的资金保障, 还能改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待遇, 解决工作人员的后顾之忧, 另外, 还有助于吸收高素质专业人才来到档案管理部门, 提高档案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 进而促进乡镇财政管理现代化的顺利开展。

三、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 乡镇档案管理现代化是大势所趋。由于我国乡镇档案管理现代化工作起步晚, 制度不健全, 当前乡镇财政档案管理中还存在的诸多不足, 这些问题阻碍了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此, 必须着手从各方面采取必要措施, 不断提高乡镇财政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水平。

参考文献

[1]牛颖.关于规范和加强乡镇财政档案管理工作的思考[J].才智, 2015 (26) :335.

[2]陈骆.浅谈财政档案工作的现代化管理[J].办公室业务, 2012 (15) :138;140.

财政金融管理的现代化 篇2

——金融市场对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影响性研究

姓名:黄海山班级:注会一班学号:10025158

[摘要]金融市场是现代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经济环境之一,与以筹资、投资为基本框架的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有密切的联系。随着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剧,我国公司所面临的金融市场环境日益复杂,如何在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中把握机遇、防范风险是目前我国公司急待思考的问题。本文主要在阐述了目前我国公司所面临的金融市场环境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公司应该如何在新的金融形势下树立新的财务管理理念,同时更好地进行财务管理,进而保证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提升公司价值。

[关键词]金融市场;财务管理;投资;筹资;资金

一、企业财务发展的现状

目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形成,企业的经营方式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资本经营已成为现代企业理财的基本理念,资产经营、商品经营、产品经营理念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资本经营的基本特点是围绕资本保值增值进行经营管理,把资本收益作为管理的核心,通过优化配置来提高资本营运效益,经营活动涉及资本流通、收购、重组、参股和控股等能实现资本增值的领域。企业财务部门主要的职责就是筹措资金、投放资金和

场,并需要充分利用金融市场的功能。企业所面对的外部环境更多的是面对金融机构、中介顾问和大众传媒等。中外财务管理的发展历程表明,财务管理在企业中主导地位的确立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财务管理已经进入了以资本经营为特征、以企业发展战略管理为目标的新阶段。面对新的情况企业必须有新的财务机制有效发挥其作用。尤其对已经加入WTO的我国各类企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完善,构建与市场接轨的企业现代财务管理机制,使其财务管理水平与世界接轨尤为重要。

二、金融市场对财务管理的影响

(一)金融市场对筹资活动的影响

金融市场是为了高效运用资金,资金供应者和需求者通过市场方式进行资金融通和有价证券买卖的有形或无形场所。金融市场是特殊的商品市场,交易的是货币商品,资金的供求对象、信用工具和信用中介构成金融市场的三大要素。金融市场作为资金融通的场所和联结资金供求双方的纽带,使企业财务活动融汇于金融市场体系中。其对企业融资的影响主要体现为:由于市场经济中社会的信息传递系统主要是横向的,资金的提供者(储蓄者)和资金的需求者可以借助于金融市场的媒介作用,找到各自的交易对象,使资金从提供者转移到需求者手中,实现企业自主融资的目的。通过金融市场自主融资,降低企业的筹资成本。金融市场作为资金供求媒介,企业可利用其自身的信用、信息和简便易行的操作手段,迅速有序地将资金转移到需求者手中,减少交易费用,降低筹资者的资本成本。企业可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趋势,调整自身的资本结构,确定适宜的负债比率。资本结构是企业长期资本中债务资本与权益资本之间的组合及相互关系。资本结构的调整是在长期资本总额不变的情况下,调整普通股、优先股和长期负债之间的比例关系,以确定恰当的负债比率。由于负债融资资本成本低,负债利息计入当期损益有免税效应,提高负债比率,会降低企业的综合资本成本,而且当投资收益率大于资本成本率时,提高负债比率,会带来更高的财务收益。但随着负债比率的提高,企业财务风险也相应增加,债权投资者的投资收益率亦能逐渐提高,当负债资本成本率大于企业投资收益率时,过高的负债比率会加大企业还本付息的压力,产生财务杠杆负效应。为防止财务杠杆负效应,企业可通过金融市场调整负债与权益资金之间的比例。如金融市场利率下降,企业应把握时机举借新债偿还旧债。主要是利用债券的可收兑条款,在债券到期以前,举借利率较低的债务,并归还旧债本息。这种调整虽未降低负债比率,但减少了利息支出,对降低财务风险有积极作用。又如利用短期负债与长期负债进行期限搭配、利率搭配,优化债务结构,降低发生偿债危机的可能性,或在减少负债的同时发行普通股,降低负债比率,提高企业承受风险的能力。在必要时,企业可以把可转换证券(如可转换债券、优先股)按一定的比例转换为普通股,减少固定利息或股息的支付,增强企业的资本实力与企业资本结构的安全性。

(二)金融市场对现代企业投资活动的影响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特征,是企业财务管理不再只限于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企业可以运用偿债基金、退休基金进行金融资产投资,以获得财务利润(或称金融利润)。金融市场的高度发达,金融资产的投资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投资者可随时根据自身的意愿通过金融市场购入或出售多种证券,形成有效地投资组合。对此,金融市场理论中的投资组合理论对企业的金融资产投资具有指导作用。证券等风险资产的收益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有两类因素是根本的,利息率、通货膨胀、汇率等对收益率产生影响的宏观经济因素;企业本身的内在因素变化的影响,如开发新产品、削减资本投资等都会影响预期收益率。这两种因素构成了市场变动的原因,亦即风险。为了减少金融资产投资的风险性,可同时投资多种金融证券,形成有效投资组合,可在不影响预期报酬率的前提下,降低收益的风险性,实现收益的稳定。投资组合理论同样适用于实物性资产投资,即企业在进行实物性资产投资时同样可以实行多元化的投资组合,以减少投资风险。多元化投资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类型:复合型多元化组合投资。即企业以经营某一产业为主,同时投资经营其它产业,后者和前者在生产圈和市场圈中都不直接相关。该类型适用于资金雄厚的集团公司;同类型多元组合投资。即企业以经营现有某一产品为主,利用现有产品在技术、市场上的优势,不断开发同类型多种新产品,后者和前者在生产圈和市场圈大体相同,该类型适用于资金实力弱、技术单一的企业;水平型多元化组合投资。即企业在与现有产品的市场圈相关的领域里,投资开发和现有产品生产技术不同的新产品,后者和前者生产圈不同,但市场圈相同或相关,如原来生产农用机械的企业,可利用在农用市场的信誉和优势,根据农业市场需求,投资开发农用地膜、化肥的生产。在进行上述多元化组合投资时,要依据市场需求情况进行可行性论证,切忌盲目组合。金融市场是现代企业产权流动、重组的有效途径。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是现代企业特征。企业的注册资本分为若干等额股份,谁持有股份谁就是企业的所有者。股份可相互转让,如企业经营不善,股票市价达不到投资者预期目标,持有公司股份的股东就可“用脚投票”,即转让股份而离去,市场上的“袭击者”就会以较低的价格收购到足以控制该公司的股份,实现企业间的兼并。收购或兼并,使资金资源流向重信誉、财务状况良好的企业,使已经非优化的资源配置得到重新组合。公司为了防止遭受兼并,会设法改善经营管理,约束自身行为,降低代理人成本。金融市场的存在,有利于企业监督机制的形成,有效防止经营管理者的短期行为和道德风险问题。市场是信息的传递中心,资金供求双方都通过市场发出自己的信息,并接受对方的信息,企业的价值易于衡量。市场上反映的是所有的市场参与者对企业价值的集体评价和反映,市场上的价值是客观公正的。公正的价值既可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又可评价投资决策好坏。企业创造性地利用金融市场进行筹资配置和投资组合,将会促使“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理财目标有效达成。随着我国金融市场、资本市场的发展,金融市场与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相关问题也将日益得到重视和研究。

三、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环境

(一)金融市场结构不断优化

近年来,我国公司在债券市场中发行信用类债券的发行量有了大幅度的增加,有效地改善了我国长期以来融资结构单一化的问题,丰富了公司的融资渠道,缓解了银行贷款融资渠道对公司发展的制约,有利于增加公司的融资机会。除此之外,我国在2009年正式开始运行创业板,不但增加了资本市场的层次性,更重要的是,为许多中小企业,尤其是创新型企业扩宽了融资渠道,有助于这些创新型企业更容易获得资金以寻求发展。

(二)金融创新稳步推进

尽管金融创新在金融危机中受到了一些负面的评价,但是对于金融创新的积极作用我们应该予以肯定,尤其是在我国金融改革还在逐步开展的进程中,仍应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同时科学合理地推进金融创新。从我国金融创新现有的情况看,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主要包括对金融市场、金融产品、金融工具、金融服务和手段等的创新。例如推出创业板,拓展了资本市场的深度与广度;融资融券业务的开展,增加了市场交易量,增强了证券市场的流动性,为公司进行融资和投资提供了更多的资金和证券,同时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新的交易方式,有利于改善我国证券市场长期存在的“单边市”现状,增加了投资者规避市场风险的工具。

(三)金融抑制问题仍然存在我国目前还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具有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共同的一些特点。虽然近年来我国金融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得到不

断加强,金融抑制有了一定程度的放松,但在某些方面金融抑制现象依旧存在。例如,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应该由市场来决定,而我国对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实行下限管理,对存款利率市实行上限管理,使得利率失去了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这就造成了民间放贷者更愿意将资金以高利贷的形式对外进行发放,同时由于政府具有金融资源配置的控制权,会优先确保金融资金流向体制内的国有企业,进而造成了我国中小企业受到金融歧视、贷款难的现象。

四、对我国财务管理提出的建议

(一)树立新的财务管理理念

面对金融市场环境的深刻变化,我国公司应该树立新的财务管理理念。第一应该树立具有国际视野的财务管理理念。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加大了对外开放的力度,为我国公司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财务管理平台,在大量国际资本流入我国资本市场的背景下,我国公司应该将自身融入到国际大金融环境中,从国际化的战略高度来进行财务管理。第二是要强化金融风险理念。尽管金融市场的改革和创新为公司财务管理带来了很多的机会,但是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金融市场同时也是风险市场,因此公司在财务管理的同时应该强化风险防范和风险管理意识。

(二)拓展新的财务管理内容

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新金融环境要求公司的财务管理内容也应随之而改变,拓宽财务管理的内容,除了一般意义上的资金的管理外,还应包括金融风险管理、保险管理等,尤其是金融风险的管理。然而,金融一体化就是一把双刃剑,公司可以利用金融一体化所带的更多投融资机会,拥有更多的自由选择权,但同时也不能忽视由此所带来的潜在风险。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使得我国难以避免金融危机的波及,公司受到来自国际金融市场汇率、利率、通胀等因素变动所带来风险的概率大大增加,风险系数日益上升。因此,公司财务管理应注重识别所面临的金融风险,通过现代的风险管理技术及时地防范和规避风险,确报公司财务的安全运行。

(三)改进公司财务管理方法

金融市场环境的各种创新为公司进行财务管理提供了更多可供选择的方法。公司可以将现代的金融知识和风险管理技术适当地应用于企业的财务管理中,进

而提高公司的财务管理水平。公司可以通过一些金融衍生工具来进行更有效的投资和风险规避。例如发行认股权证,不但可以达到实现两次融资(发行权证时和认股时)的目的,为公司筹集到进一步发展的资金,同时发行认股权证所获得资金是公司的自有资金,避免了债务筹资到期无法偿付的风险。除此之外,公司还可以利用金融期货或者期权来进行套期保值,对冲公司在现货市场上的交易风险。例如通过购买外汇期货、期权或者签订有关的远期外汇协议,进而有效地规避我国公司进出口业务所面临的外汇风险。

参考文献

1.巴曙松,严敏.如何通过金融创新化解我国金融市场风险.南方金融,2010

2.毛志忠.金融环境变化与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特区经济,2006,11

3.尹希果,许岩.中国金融抑制问题的政治经济学.当代经济科学,2011

4.于秉群 企业现代财务管理体系的构建[J]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4(4)

5.许汝科等 如何完善集团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探讨[J]. 2004

财政金融管理的现代化 篇3

关键词;现代金融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创新研究

一、现代金融企业财务制度创新的意义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的力量融入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也涉及了现代企业治理的各个层面,对现代金融企业财务制度的工作也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才能不断适应和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1.现代金融企业财务制度的创新有利于治理体制的建立。可以最大程度地促进企业现代治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促进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建立和有效运行。这是因为现代企业财务制度在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中起着核心和主导的作用,对企业法人制度、组织制度和人事制度等的有效建立和运转有着巨大的支撑作用。

2.现代企业财务制度的创新有利于保护股东利益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护企业相关人的利益,如保护投资者(股东)的合法利益不受经营者的故意或无意侵害,保护企业经营者的经营权利包括财务权力的合理行使和运用等,

3.现代金融企业财务制度的创新有利于防范财务风险。可以严格约束和规范企业的财务行为,特别是约束和规范企业的一些重大投资和筹资行为,使企业能在制度层面上有效地防范投资过度或不足的经营风险,能在制度层面上有效地防范财务风险。

二、现代金融企业财务制度创新的内容

可以从企业理财主体和企业财务活动的性质这两个角度对现代企业财务制度创新作出不同的归纳和分析。

1.从理财主体角度

我们可以把现代企业财务制度分为出资人(股东)

财务制度、董事会财务制度、监事会财务制度和经营者财务制度几部分。企业出资人的目的是获得持续的投资回报,出资人关心一切与它的利益相关的财务活动的价值,但对于现代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及管理成本的制约,出资人只能关心对它的利益产生重大影响的财务行为了。基于此,出资人(股东)财务制度主要应该约束和规范企业以下财务行为:

(1)出资者的投资和再投资行为:(2)出资者的资金收回行为(股利分配和减资、清算等):(3)企业重大投资行为:(4)企业重大债务融资行为:(5)企业重大资产转让、处置等。

董事会作为股东大会的常设机构,其财务权力来源于股东大会。股东大会一般都授予董事会一定的财务权限,如投资、债务融资和资产转让等财务行为的决策权等,但授权的程度取决于企业的经营规模、经营特点和股东对董事会的信任,尤其要取决于此项财务决策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程度 .董事会财务制度主要应对董事会的财务权限、财务权限的行使方法以及对企业经营层的财务监控等做出规定,我们常见的财务总监职位的设置和对董事会负责的规定就是董事会财务制度的一个重要体现。从财务角度,董事会和经营者行使职权的活动主要体现为财务活动,因此监事会财务的主要内容应该是财务监督,监事会财务制度应对监事会财务监督的权限、程序和方法做出规定,特别是要对监事会财务的机构设置做出规定。从这一点出发,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应隶属于企业监事会领导,这样既可以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也可以加强监事会的财务监督工作。企业的总经理和以总经理为首的经营层负责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对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进行全面领导和统一指挥,自然也包括对企业财务活动的领导和指挥。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的主要财务内容是营运资金管理。在实践中企业的经营者往往被赋予了营运资金管理以外的财务权利,如一定金额以下的固定资产更新决策权和其他长期资产投资决策权等,也可能包括一定金额以下的长期债务融资决策权等。可以看出,企业经营者财务制度主要是一个企业内部管理制度,要对企业运营资金的科学合理调度、安排和使用做出程序和方法的规定,主要目的是提高营运资金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2.从企业财务活动的性质角度

可以把现代企业财务制度分为筹资财务制度、投资财务制度和营运资金财务制度等。筹资是企业经营活动的前提,保证企业的资金供应与企业的经营规模相平衡是企业筹资的目的。现代企业筹资财务制度应该对企业的各项筹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建立对企业各种来源资金进行评估的程序和方法,建立筹集各项资金的审批决策权限和程序,建立资金风险评估程序和方法,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投资是筹资的目的,因为如果没有投资活动,筹资也就没有了依据。企业保留一定数量的现金,使这些现金始终处于一种准备状态,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企业的一项投资,自然,使资金停留在应收帐款和存货等状态也可以说是企业对这些资产的投资。但因为这些都属于企业的流动资产,因此可以把对这些资产的管理归属到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范畴。一般地,可以界定现代企业制度的投资财务制度为长期资产投资管理制度,也就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制度、股权投资管理制度、无形资产投资管理制度和金融资产投资管理制度等。固定资产是企业的经营手段和工具,现代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制度应该包含以下内容:

(1)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及相应的决策权限的分配等做出规定:(2)对有关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组织实施的程序、内容和方法做出规定;(3)对企业的固定资产的在用状态管理和再投资管理(维护、维修、保养等)做出职责和权限等方面的规定:(4)对企业固定资产的技术改造和更新等投资行为的决策和实施做出规定。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企业可能发生一定的股权投资行为,最为典型的是设立分公司和控股参股子公司等。企业应建立股权投资管理制度,不但要包括投资设立和转让撤销清算等事项的财务管理(职责、权限和实施等),更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财务指标体系以对这些投资实施实时跟踪绩效管理。现代企业的无形资产投资制度主要应对企业的各项无形资产的购买、开发、使用和转让等行为的财务决策的权限和程序等做出规定。现代企业的金融资产包括股票、基金和债券等,企业如果发生了这一类投资行为,就应建立相应的一整套能得到确切实施的财务管理制度对此类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特别是当涉及了一个比较大的金额的时候。现代企业金融资产投资管理制度应包括投资决策权限的划分、投资行为实施的程序和方法、投资实际操作人的控制和制衡等内容。如果把扣除掉流动负债的流动资产视为净营运资金的话,就可以把企业的流动资产视为企业的营运资金,如前所述,企业的营运资金包括现金、应收账款和存货等,因此,现代企业的营运资金财务制度应该具备以下内容:

(1)各类营运资金管理的程序、方法、权限划分、职责界定等;(2)各类营运资金定额的确定,定额实施的原则、程序和方法等;(3)各类营运资金运用效率和效益的分析和评价的程序、内容和方法等。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证券期货的发展、金融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的财务制度必须创新发展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实际管理工作中我们要采用先进的技术、科学的方法,全新的理念创新发展,将金融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提高一个新的台阶,确保我国金融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l]陈 玲:有关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3(01).

财政金融管理的现代化 篇4

伴随着我国互联网的高速发展, 其对社会各领域、 各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促使着社会各层面面向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变革。金融信息化即是在此大背景下的发展趋势之一, 以帮助实现财务和会计信息化, 提高工作效率。 作为我国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职学校面临着管理现代化的艰巨任务, 金融信息化成为中职学校数字化建设、现代化管理的重要环节, 也是中职学校变革中的必由之路。

一、中职学校管理现状

随着国家对教育改革的持续关注和投入, 社会对现代化高效呼声的加强, 中职学校的管理呈现出诸多的弊端, 管理落后、数字化程度不足等问题凸显, 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枷锁。 就目前而言, 我国中职学校管理面临着以下几方面问题:

1. 管理结构繁琐, 效率低下。 目前, 我国中职学校大多采用“金字塔式”的管理结构, 管理层级多、机构臃肿等现象突出, 导致现代管理水平低下, 信息传递不畅, 行政管理人员工作效率低下, 滋生出官僚主义等, 严重制约着中职高效的长期健康发展。

2. 资源浪费现象明显。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 扩招成为一种常态, 中职学校的入学率也随之增加, 对学生信息的管理, 如身份数据、金融数据等, 任务更加繁琐。 而就目前看, 中职学校在学生金融信息的采集、存储、利用等方面, 暴露出数据准确性不足、共享效率低等问题, 致使投入大量人、财、物等资源开展重复性工作, 导致学校资源的严重浪费。

3. 信息时效性不足。 目前, 中职学校采用自上而下的信息传达和自下而上的信息回馈机制, 以“申报”进行回收信息, 导致信息流通环节的增加, 时效性降低, 甚至出现信息失真现象, 严重制约着学校的管理效率。

二、中职学校金融信息化的必要性

中职学校金融信息化就是整合计算机系统、通信系统、网络系统等为主的信息技术, 建造金融信息系统, 实现金融信息资源的准确性、有效性、集成性等, 为中职学校的金融管理与决策、财务现代化管理等提供支持。 在当前形势下, 信息时代和学校自身发展等多方面因素均要求中职学校实现金融信息化, 进而提高管理现代化程度。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中职学校的管理者决策更加依赖金融信息。 伴随着教育改革, 中职学校的自主权更大, 经营管理观念与时俱进的迫切性更强烈, 金融管理在学校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决策依赖程度更强, 迫使中职学校金融信息化建设。

2. 中职学校的竞争日趋激烈, 经营管理风险增加。 当前, 中职学校呈现多元化办学趋势, 这一发展趋势符合市场竞争规律, 但也带来了经营管理风险的增加, 政府不再是学校的保护伞, 经营风险的不确定性增强, 需要依赖金融信息化规避风险。

3. 中职学校内部管理信息呈现多元化格局。金融、非金融类信息在中职学校内部管理中越来越多, 呈现出多元化格局, 如教师外出培训论证、绩效评价、执行过程中的进度等。 这一现状要求学校借助金融信息化实现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有效管理。

4. 中职学校管理中对深度挖掘与分析金融信息的需求增加。新形势下, 中职学校的管理面临着现代化改革的迫切性, 需要由传统单纯的账务处理向计划控制、 监督执行、绩效分析的方向转变。 这一过程需要对学校金融信息进行深度的挖掘和分析, 借助金融信息系统准确分析隐藏在数据信息背后的管理问题, 实现预算管理、成本控制、财务分析和决策支持等信息化决策。

三、中职学校金融信息化的建设途径

中职学校金融信息化建设的载体是建立金融信息系统, 通过金融信息系统对学校内部产生的各种数据进行汇总与分析, 借助数据流、信息流的形成与分流, 为学校其他业务系统提供支持。 因此, 中职学校务必从中职学校自身的管理需求出发, 以现代化管理为目标, 高度重视、规划金融管理的信息化发展, 以此帮助学校实现现代化管理目标。中职高效金融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途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以学校管理需求为基础, 以服务管理现代化为目标。首先应认识到金融信息化建设离不开信息化平台的搭建和运作, 就目前而言, 金融信息化平台最便捷也是最有效的载体平台是学生“一卡通”。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在搭建金融信息系统过程中, 中职高校需要认真审视学校管理需求, 做好前期规划工作, 避免规划与实际相脱离;坚持以服务管理现代化为目标, 避免与学校管理制度、管理架构等相脱钩, 降低管理效率。 在充分的前期调研和规划的基础上, 对金融信息系统的数据、系统框架、运行模式等进行整体设计和整合, 对金融系统的软硬件进行综合测定, 避免运行中发生错误。

2. 以发挥金融信息系统资源共享度为导向。金融管理的信息化需要重视信息匹配度, 在开发进程中结合中职学校数字化建设目标, 形成于其他业务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保持与其他信息系统的兼容性和数据结构的一致性, 如人事信息、招生信息等, 实现多业务系统的协同并进、资源共享, 确保金融信息系统数据的时效性和共享性, 最终实现中职学校管理的统一化和规范化。

3. 以复合型人才为支柱, 促进金融信息化的发展与应用。金融的信息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是重要的。在中职学校金融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需要引进和培养一批即懂金融又懂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借助复合型人才队伍实现金融信息系统的正常化运作、高效运作和日常维护工作。强化人才交流培训机制, 积极与我国软件业进行对接, 采取交流、培训等方式提升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 为金融信息化建设, 以及在服务学校管理中发挥积极价值。

四、中职学校金融信息化在现代化管理中的应用

中职学校在现代办学、教学中拥有越来越多的自主权, 但同时也面临着越发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提高学校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如何实现管理的数字化、无纸化、智能化、综合化以及多元化等将影响着未来中职学校的发展空间和前景。金融信息化建设作为中职学校现代化管理进程中的重要一环, 对促进管理现代化, 提升学校的竞争优势具有积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中职学校金融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能够搭建科学有效的金融信息系统, 借助金融信息系统实现对中职学校管理进程中的数据处理与分析、 管理与监控等职责。 “一卡通”作为未来金融信息系统的载体, 对学生的个人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 实现了学生管理过程中信息资源的共享。 与此同时, 在借助金融信息化过程, 可以大量节约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 将学校财务管理从传统核算模式转向预算管理、成本控制、财务分析、风险分析以及决策支持等功能上, 从而极大的提高中职学校管理的现代化, 为学校管理提供更多价值。

2. 金融信息化建设在中职学校现代化管理和服务水平改进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随着中职学校现代化管理的迫切性, 管理决策的科学化决定了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金融信息化建设则是通过信息化平台的搭建, 搜集和整理学校管理过程中的信息流与数据流, 并对其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 及时高效的将其传递和反馈给管理层, 从而确保管理决策的科学性。 没有教育管理的现代化, 就难以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 借助金融信息化建设, 可以帮助中职学校运用现代化的理念、凭借现代化的手段、运用现代化的方法对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和行政服务工作实施管理, 以此实现高校管理的高效益。

五、结论

中职学校在我国职业化教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培养社会需求的职业人才具有积极的影响力。而伴随着中职学校自主办学权利的增加, 市场竞争的加剧, 提升学校管理水平, 实现现代化管理成为迫切性。笔者认为金融信息化建设有助于实现学校管理的信息化、 数字化, 有助于推动信息传递的高效性, 进而提升中职学校管理的现代化, 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洪涛, 齐鸣, 唐屹, 丁建立.基于LDAP的空管用户目录服务系统构建[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15 (19) .

[2]蒋东兴, 宓詠, 郭清顺.高校信息化发展现状与政策建议[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3 (15) .

财政金融管理的现代化 篇5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农〔2013〕1号)和财政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所称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是指中央、市和区县财政预算统筹安排,共同用于支持各区县和市相关主管单位(以下简称“区县和单位”)具有区域优势、地方特色的农业主导产业(以下简称“优势主导产业”),促进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持续增收,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专项资金。

第三条 市和区县财政部门应加强与农业、水利、林业及有关涉农部门的沟通协作,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职能作用,以优势主导产业发展规划为平台,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积极整合相关支农资金,统筹用于支持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同时,积极推进机制创新,引导社会各方面增加优势主导产业发展投入。

第四条 区县和单位应以优势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和区域布局为基础,安排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支持优势主导产业集中开发,推进集约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培育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带和重点生产区域,提高现代农业生产的示范引导效应。

第五条 市和区县财政部门要以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为引导,将性质相同、用途相近的财政支农资金统筹安排使用,不断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同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对现代农业的投入。

第二章 资 金 分 配

第六条 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分配遵循以下原则:

(一)公正规范,科学合理。公平、合理、规范地分配资金,体现公平与效率;

(二)突出重点,统筹兼顾。集中资金重点支持关键环节,向优势产区倾斜,同时兼顾区域间的平衡;

(三)绩效评价,结果导向。建立项目实施和资金管理的绩效评价制度,实行以结果为导向的资金分配管理机制。

第七条 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综合考虑区县和单位粮食等主副食品产量、地方财力、绩效评价结果和其他相关因素,以规范、合理的项目实施方案为需求进行分配。通过加强现代农业生产基础建设,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进一步促进区域农产品产量明显提高、质量明显提升、结构明显改善和农民明显增收。

第八条 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择优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以及对农户示范带动能力较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第三章 方案编报与资金下达

第九条 根据财政部下达的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以及明确的扶持政策和工作要求,结合本地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实际,以及本市预算安排、资金分配结果和财政预算执行政策及要求,市财政部门会同农业等主管部门及时研究确定重点支持的优势主导产业和关键环节,制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申报指南》,并向社会公示。

第十条 区县财政部门会同农业部门组织项目申报工作。项目实施方案编制的主要内容有:优势主导产业发展状况、项目建设目标、项目实施所具备的条件、项目前期准备情况、项目建设内容、资金投入情况、资金整合计划、资金具体用途、组织保障措施和项目预期效益等。项目实施方案形成后,由区县财政部门会同相关部门联合上报市财政部门和市相关部门,市相关主管单位参照申报。

第十一条 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实行项目评审制度,由市财政部门择优委托专业评审机构,对项目实施方案(包括建设内容及资金概算)的必要性、合规性进行评审后出具专业评审报告。

第十二条 对于评审通过的项目,将根据中央资金、地方部门预算及整合资金情况,择优落实财政补助资金计划,市财政部门会同市相关部门及时下达项目实施计划批复,并将财政资金拨至区县财政部门和市相关主管单位。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不得切块到有关主管部门。

第十三条 中央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全市性的实施方案,由市财政局以正式文件上报财政部备案。

第四章 资金使用管理

第十四条 区县和有关单位应紧紧围绕关系国计民生或者具有区域优势、地方特色的农业主导产业,培育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扶持的立项优势主导产业,要将立项优势主导产业扶持项目落实到具体品种,不得笼统地将粮食、畜禽、水产、林业等综合性行业作为一个立项优势主导产业。

区县和有关单位应严格控制立项优势主导产业的数量,对立项优势主导产业的扶持要保持一定的连续性,并按照集中连片的原则,推进产业带建设,形成规模效益,确保优势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做优。

第十五条 市财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国家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结合上海农业产业发展实际,针对制约立项优势主导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和薄弱环节,区分轻重缓急,具体研究确定所支持的关键环节。

第十六条 市财政部门对每项优势主导产业选择一至两个关键环节给予重点支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重点支持的关键环节是:

粮食类产业(主要包括水稻、小麦等产业):重点支持以农田水利设施为主的农田基础建设;

畜禽类产业(主要包括养猪、养牛、养羊、养鸡等产业):重点支持畜牧标准化、规模化、生态养殖基地和种养结合家庭农场建设和改造;

水产养殖类产业(主要包括养鱼、养虾蟹等产业):重点支持规模化养殖基地池塘建设和改造;

水果类产业(主要包括柑橘、葡萄等产业):重点支持果园基础设施建设、优质种苗培育及推广;

其他经济作物类产业(主要包括蔬菜、花卉等产业):重点支持种植基地建设、优质种苗培育及推广。

第十七条 对农民等项目受益主体给予直接补助的,应主要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形式,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提高项目实施效果。

第十八条 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支持,应当遵循以农民为受益主体的原则。对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基地的农业生产环节,鼓励采取先建后补或者以奖代补方式给予扶持;对农业龙头企业加工环节,如生产设备购置、技术改造升级等方面的扶持,应严格控制,并且原则上只采取贴息的方式。

对单个农业龙头企业支持额度超过一百万元的,应在项目实施方案中单独列示资金的补助方式及资金的具体用途等内容。

第十九条 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不得用于平衡预算、偿还债务、建造办公场所、建设车间厂房、改善办公条件、购置车辆、购买通讯器材、发放人员工资补贴等与所扶持主导产业发展无关的支出,不得用于建设农民群众不满意、没有推广价值的“示范园区”等形象工程。

第二十条 中央财政资金不得用于开支项目管理工作经费。在项目建设管理中确需安排的工程设计、质量监督、工程审价、财务审计等购买服务支出,可按总投资1000万元以下不高于5%、1000万元(含)以上不高于3%的比例,在地方财政或自筹资金中据实列支。

第二十一条 区县和单位应当督促项目实施单位严格按照市批复的项目实施计划使用资金,不得随意调整实施主体、实施地点和资金用途。实施主体或实施地点调整,单项工程或投资额调整在15%以上的,应逐级报经市财政部门会市相关部门批准。

第二十二条 区县和单位应按照批复的项目资金计划,积极筹措、及时足额落实财政配套资金和单位自筹资金。

第二十三条 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实行区县财政或市主管单位报账制,项目资金支付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有关规定执行,根据项目完成进度拨款,区县和单位应预留市级资金20%,在项目通过市级全面验收后结算。以奖代补、先建后补或财政贴息资金,应在通过市级对工程审价、财务审计、银行贷款等相关工程、资料进行全面验收后办理拨款。

第二十四条 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要求,建立和完善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公示公告制、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政府采购制、工程监理制、工程审价制及财务审计制等管理,规范管理程序,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安全有效。需要聘用社会专业机构从事专业服务的,应由区县和单位财政(务)部门会相关部门或市相关主管单位择优委托。

第二十五条 区县有关单位应当加强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的预算执行管理,提高预算执行的及时性与有效性,保证项目顺利实施。

第二十六条 中央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竣工后,区县和有关单位要及时、规范地组织开展竣工验收工作。在此基础上,市将组织力量进行抽查,并对发现的问题责令限期整改。

第二十七条 区县和有关单位应遵循勤俭办事原则,控制并降低项目工程建设成本,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因此而产生的结余资金在本细则规定用途内继续用于支持优势产业发展,由市财政部门备案,并结合验收情况,同各区县或市相关主管单位办理资金结算。

第二十八条 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区县和单位应立足各自实际,加强对已建工程项目所形成资产的管理,建立工程项目的管护机制,明确管护要求,落实管护责任,发挥各项资产的最大效益。

第五章 绩效评价和监督检查

第二十九条 市财政建立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绩效评价制度。市财政会同市有关部门对区县和单位上一工作开展绩效评价,并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资金分配的重要因素,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运用评价结果,引导区县和单位管好用好资金,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第三十条 项目实施方案及资金用途不符合相关规定,又擅自安排使用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的,市财政部门将责令进行整改,整改不到位的将追回有关资金。

第三十一条 区县和单位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对项目实施和资金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弄虚作假或挤占、挪用、滞留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的,一经查实,应立即责令改正,追回资金,并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国家有关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 对违规违纪使用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并造成恶劣影响的区县和单位,下一不得纳入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的扶持范围;市财政部门在安排下一资金时,根据违规违纪性质,按其金额的一至三倍予以扣减,并在全市范围通报。

第六章 附 则

财政金融管理的现代化 篇6

【关键词】中小企业;金融管理;金融管理技术

一、我国中小企业金融管理现状

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各国学者都对该问题做过大量研究。从国外文献综述来看,麦克米伦早在1931的《麦克米伦报告》中就第一次提出小规模企业的融资问题,被称为“麦克米伦缺陷”。他认为影响企业融资方式和融资难易程度的主要因素是企业的规模。目前在中小企业中,其金融管理面临的问题可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维度来分析。

1.微观:中小企业的先天不足

一方面,中小企业由于本身规模的限制,原始资本累积少、技术力量薄弱、管理层面人力资源单薄,在发展过程中很容易陷入资金短缺——企业发展受限——进一步削弱信贷能力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在管理中存在落后性和经验性,其与成熟的大型企业相比管理模式陈旧,存在管理不規范,信息统计不标准等问题。

2.中观:来自外界信贷配给的压力

信贷配给(credit rationing)的概念由Baltensperger于1978年提出,即尽管借款人愿意支付合同中所有非价格条件和价格条件,其贷款需求仍然无法得到满足。此后的国外学者认为信贷配给来源于信息不对称,其负影响主要来自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两大类。逆向选择指贷款人由于信息劣势,不了解借款企业的真实情况而不愿意发放贷款;道德风险则来自中小企业经营不规范、规模小、缺少抵押品等问题,这些自身不足使得贷款风险增加而阻碍了贷款人的放贷。

3.宏观:国家政策和金融体系

我国目前的金融体系对比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中小企业在国内仍然缺乏公平竞争的融资环境和法律法规保障。首先,政府的大企业战略使银行信贷的重点及国家的优惠政策一般放在国有企业的改革上。其次,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乏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现实往往是担保公司的担保能力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巨大差异。

综上所述,因为内外因素、宏微观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中小企业面临的资金方面问题也就更为突出,改善和优化自身的金融管理技术也就更为重要。

二、优化金融管理技术

1.加强资金的流动性管理

资金是保障企业可持续生产和经营的源泉,然而多数企业尤其中小型企业在收款工作的方面都会遇到诸多困难,甚至因为坏账过多而导致资金链断裂。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事先做好充分的预算和信用评估工作。比如在做财务预算时事先减去坏账准备等资产备抵项,在以商业信用为基础的贸易中对交易方的信用状况进行详细的调查。以求防范于未然,最大可能地保障生产经营所需要的资金流动。

2.创新金融工具

金融工具的创新可以帮助企业规避风险和增强保险,优化融资和投资环节。比如通过信托公司进行“资产融资”,通过将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转让给信托公司获得资金,然后再向信托公司租用这套机器设备,这样既融到了资金,又不会耽误生产。

3.充分利用利率市场化

目前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基本实现市场化,中小银行和各金融机构可利用价格杠杆来与大银行竞争,以往大银行在市场上的垄断地位也会被逐渐打破。由于利率的上下浮动机制,更多放贷机构愿意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因为它们往往愿意支付更高的利率或是佣金。

4.加快金融管理过程中的信息化建设

目前如何降低融资和风险控制的成本是中小企业亟待解决的难题,而加强信贷过程中的信息化建设显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技术,企业可以通过优化这一技术降低金融管理各个环节的成本。例如利用大数据搜索来寻找合适的借贷对象、利用网上申报降低贷款申请成本、利用在线信用管理降低征信成本、利用移动网络技术降低贷后监管成本等。

5.多元化融资方式,优化结构

融资渠道单一,结构僵化一直是中小企业金融管理的障碍之一。目前许多小企业仍然面临家族控制式的商业模式,在融资行为中,内源融资成了其主要的融资渠道,股权构成也多为家庭资产或亲戚投资或借款;另一些中小企业,仍然把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作为资金的最大来源。但现实是我国面向小规模企业融资的金融机构单一,而大型银行“惜贷”,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小规模企业的发展。因此受限的企业应该跳出传统思维的局限,寻找其他贷款方,更加重视小型金融机构、民间借贷、网络金融等渠道的作用,更要勇于尝试其他融资模式,比如融资租赁模式,其作为新的金融模式,融资公司和承租人所承担的风险都相对比较低。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笔者针对中小企业金融管理面临的难题以及其改善方法进行了粗浅的探讨,也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中小企业家,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可以通过自身的力量来提高金融管理技术,打破外部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实现企业的稳步发展。同时也呼吁政府能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便利,促进其成长成熟为大型企业,为现代经济的发展添钻加瓦。

参考文献:

[1]于洋.中国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3.

[2]Macmillan.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n Finance and Industry[R]. Comnd.1931:389.

作者简介:

财政金融管理的现代化 篇7

我们从事校园管理工作多年,一直在探索以何种方式可以更好的为学生和老师服务。经过这些年的不断尝试与试验,目前我们以数字化为重心、服务化为主线,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形成良好的高校发展环境。

传统的高校行政管理已逐步暴露出其决策随意性、集权独断性、信息冗余性等弊端,而造成该弊端的症结有如下几点。

(1)管理结构繁琐,组织运行滞后我国大多数高校的管理与教学的组织架构是具有较游离管理层的金字塔形态,这种分工过细的组织架框造成官僚主义滋生,工作效率低下,极大地制约了高校的发展。(2)高校资源的浪费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入学人数倍增。学生管理中与学生有关身份和金融数据的采集和存储就显得尤为繁琐、复杂,数据的准确性、共享性较差,增加了相关工作的重复性劳动,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3)信息时效性的缺失组织结构要求信息的发送是逐级的上传下达,信息的回收则是——申报,由此导致了信息的流速缓慢,反馈不及时甚至失真、误导,无法保证高校管理层教学决策的时效性,或者直接导致教学决策的失误。[1]

上述症结是传统的管理方式无法绕过的顽疾,只能采取新型的手段才能得以解决,这个新型的手段就是——高校现代化管理。

1 高校现代化管理

早在十多年前,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教育自身的现代化,它主要包括四个基本方面:(1)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现代化;(2)教育内容的现代化;(3)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的现代化;(4)教育管理的现代化。[2]其中教育管理的现代化是其余三个现代化的保障,只有运用现代化的理念、凭借现代化的手段、运用现代化的方法对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和行政服务工作实施管理,以寻求高校管理的高效益。没有教育管理的现代化,就难以有效地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高校现代化管理有一个重要内容,即管理决策要科学化。

决策是管理工作的关键,是实现各项管理职能的基础。而实现决策科学化的关键是健全决策体制,完善决策程序。而科学决策的基本程序如下图1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到整个决策过程都离不开信息平台,信息是决策的基础和依据。因此为使高校决策科学化,必须准确地收集、整理、传递和反馈信息。这就需要我们增强信息意识,加快信息系统建设。校园信息化建设中主要包含如图2所示的四大主题。[3]

当前最重要的就是校园金融信息主题,这是因为高校的管理效率的某些方面可以通过管理成本来体现,学生生活的需求依靠大量的资金来支持;校园金融信息系统的建设可以通过对校园金融运行状况的全面分析,提高高校领导层的决策和对学生服务工作的改善。

2 校园金融信息系统的设计

金融信息系统是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的重要工具,是高校管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务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中的教学计划、学生信息、教师信息、学生成绩、评教等教学信息,可以实现教学信息的集中管理、分散操作、信息共享,使传统的教务管理向数字化、无纸化、智能化、综合化及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通过Internet等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开放的教务管理服务,可以实现高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提高工作效率与信息的准确性,还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2.1 指导思想而要成功实现高校金融信息化的建设,则必须坚持下列四项指导思想。

2.1.1 高校统筹规划

高校金融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网络技术、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等多个方面。因此建设之前必须站在整个高校的层面,做好项目分析和规划工作,进行整体统一的方案设计和统一的组织管理。

2.1.2 项目分步实施

高校金融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建设周期比较长的项目,涉及到需求调研、数据中心的搭建、业务集市的划分、专题应用的开发、人员培训和推广应用、系统反馈和完善等多个过程。因此整个建设过程必须分步实施,利用螺旋开发方式逐步完成,确保项目质量和降低项目风险。

2.1.3 专题分析应用

高校金融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目的就是“应用”,使各个职能部门现管理信息化、决策科学化。通过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与交换,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形成充满活力的新型管理机制。因此高校金融信息化建设必须坚持以应用为数据中心的驱动,以应用为管理改革的主导,开发出众多有效的应用专题。

2.1.4 系统推广使用

由于信息系统往往会改变用户的工作方式,短时间内造成用户的不适应,因此很难获得用户的认可。如果希望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高校领导加强推广力度,高校员工加深信息化意识和项目开发者完善系统的便利性三者结合才能真正通过高校金融信息化建设来优化高校的金融管理模式,这也是进行高校金融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的。[4]

2.2 体系结构

高校金融信息系统框架设计主要是以校园一卡通数据为依托,利用数据仓库技术重新整合数据实现的,该结构如图3所示。

其由数据采集层、表示层、资源层和其它系统层4个层次组成,它的核心是业务层。各层功能如下:

2.2.1 数据采集层

通过该层可以将分散在校园各处的数据孤岛中的数据进行有效的收集,目前可以从一卡通系统中收集校园内微观的金融信息、从财务系统中收集高校宏观的金融信息、从教务系统中收集学生和老师的行为信息。

2.2.2 资源存储层

系统资源层为主题业务层的整合提供基础数据,它包括基础数据和数据库系统。该数据中心可以利用数据仓库技术按照数据类型进行保存,数据中心的数据只添加而永不会删除,在数据进入数据中心之前,通过ETL工具对脏数据进行清洗和补空、对单位不同的数据进行转换、对冗余数据进行合并加载。

2.2.3 主题业务层

根据业务需求从数据中心内抽取数据进行重新组合,生成各主题集市。该集市主要根据应用需求和业务发展的变化可以进行及时的调整,该层主要采用星型模型,使用事实表和维表来实现。在该层也可以对用户权限进行设置,不同的用户可以访问不同的业务主题。该层是整个体系结构中最为重要,也是实现最为复杂的一部分,它是平台运行的核心支撑层。

2.2.4 分析应用层

分析应用层的主要是面向用户,该层向用户提供各种应用系统功能,并将应用逻辑返回的结果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展现给用户,使用户能通过不同的界面和通讯方式接入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它可以通过2种方式实现,即B/S方式和C/S方式。

3 利用校园金融信息系统进行决策

金融信息化的建设仅仅是为现代化管理迈出了第一步,它只是进行科学决策的一种工具,要想实现科学的决策还需要充分发挥咨询的作用。目前高校的咨询系统还不够健全,许多高校虽已设立了一些咨询机构,但其“智囊”作用并未充分发挥,一般的高校领导者仍习惯沿用“经验”来进行决策,这已远不能适应愈来愈复杂的高校管理工作。[5]

新世纪的高校管理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在完善信息系统建设后,加强决策咨询系统建设。首先,要根据高校实际情况设立咨询机构,使咨询系统的作用能够真正得以发挥;其次,高校领导要加强对咨询系统的指导,合理地组织他们为高校决策开展调查研究,但注意度的把握,不能过多地干预咨询系统的工作。再次,要发挥教职工和学生的民主监督力量。只有发挥广大师生员工的监督作用,决策才更具科学性和准确性。决策执行中的信息反馈对于决策调整和进行新的决策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4 结束语

我们坚信,随着金融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及应用,高校最终将迎来现代化金融管理和决策的新时代,先进的信息系统和管理模式必将引领校园走向美好的未来。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传统高校行政管理的弊端,引出高校现代化管理的研究课题。并以高校金融信息系统为主线,着重探讨了现代化管理中的金融决策管理和高校金融信息化的建设。最后阐述了如何利用高校金融信息化进行高校现代化决策管理。

关键词:高校管理现代化,校园金融信息化,决策管理,校园金融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王晓旭.信息化——高校管理现代化的加速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年11期:146.

[2]朱中华.高校管理现代化的六点思考[J].交通高校研究,1999年04期:77.

[3]姜宁.关于高校管理现代化的几点思考[J].湖南政报.2001年07期:35-37.

[4]陈建华,马玉芳.浅谈如何构建高校数字化校园信息综合管理平台[J].全国商情,2009年10期:114-115.

财政金融管理的现代化 篇8

首先, 现代的金融企业财务管理是根据国家的方针和政策, 利用价值的形式, 进行分析和预测以确定该企业的经营方针、财务目标、成本控制、利润分配及财务改进等, 实施有效的控制和监督管理职能的一种经济活动。它是企业管理的综合体现, 贯穿于金融企业业务活动的各个方面, 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企业各种活动管理的成败都会直接导致财务管理效果好坏。随着近些年计算技术在金融领域的不断应用与发展, 企业实施有力的监督管理尤为重要。

其次, 现代的金融企业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管理水平之间的竞争, 如果要想提高金融企业的经济效益, 就一定要做好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 突出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和地位。财务管理是企业在组织财务活动中, 处理的财务关系的一种经济性管理活动。它是金融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目前经济的高速发展及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 竞争变的日益加剧起来, 虽然我国的企业财务管理在很大程度上都有所提高, 但是还存在了诸多的问题。比如, 管理模式比较僵化、管理观念比较落后、内部缺乏严格的控制制度、财务监控力度不够、财务管理权限模糊等等。所以, 我们有必要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 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本文主要根据我国目前企业管理中的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的分析与研究, 并对企业的未来管理创新进行探讨。

二、我国现代金融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虽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我国的金融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从传统型管理到现在管理的阶段。新型的管理模式不仅促进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还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企业的金融体制改革, 但是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 管理模式比较落后, 观念陈旧

目前有很大一部分的企业财务管理人员, 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落后的思想观念, 管理方法和手段也比较陈旧, 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这些管理人员的思想意识、经营理念及管理方式还停留在传统的经济模式上, 缺乏创性能力, 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在金融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除此之外, 财务管理的模式比较陈旧、职责划分不明确、越权行为比较严重等造成管理混乱的后果。这不仅影响了企业的整体发展水平提高, 同时还影响了整个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 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比较低下

我国目前大部分的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比较低下, 大多数的财务管理人员多局限于日常的事务处理和操作管理方面, 他们普遍缺乏有效的、高层次的理论技能专业培训。一些企业的管理人员还严重缺乏独立的管理能力及创新能力, 他们的管理方式和方法比较落后, 习惯按部就班, 实行机械式操作, 对于管理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也没有进行认真分析和总结。所以, 大部分的现代金融企业财务管理需要一大批高素质、高技能的管理型人才, 对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及时发现和处理, 保证金融业的正常发展。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除了跟企业轻视专业人才的引进有关之外, 还与企业缺少相关方面的专业培训有很大关系。

(三) 财务管理体系不健全, 信息沟通机制不完善

在新时期下, 现代的金融企业财务管理由于业务发展的需要, 将企业内部的一些财务资金存放于支行中, 并由支行行长进行审批, 这样极易造成部分财务控制制度执行力降低。同时, 银行的上级财务管理部门与各个支行、各个职能部门的信息沟通缺乏有效的反馈, 导致财务控制制度不能很好地发挥其作用。

(四) 财务管理的创新意识比较弱

一般情况下, 财务的管理水平高低是现代金融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先进与否的重要标志。从目前大部分的金融企业管理来看, 它们很多在财务管理创新上存在很大的差距。首先, 缺乏创新理念, 一些会计人员的创新理念、管理方式、方法等都比较落后, 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其次, 财务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督与管理, 很多管理环节都比较薄弱, 财务管理机制也不够健全。最后, 人才队伍比较匮乏, 创新型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同时, 金融企业的财务管理只要是围绕存贷款、财务收支和利润这三个方面来展开的, 尤其是强调了事后核算, 而对事中控制和事前预测很少关注。数量的指标运用分析太少会直接影响创新的进度, 事中控制和事前预测的薄弱会直接导致工作的创新意识被疏忽。

(五) 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缺乏, 监控力度不够

我国很多的财务管理企业, 缺乏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 监控力度不够, 财务的管理权限也较为模糊。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缺乏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 直接导致企业财务管理出现混乱的情况。很多的企业虽然也有内部控制机制, 但是执行力度不足, 很多都没有执行到位。同时, 事后的检查较多、事前的预测不够、事中的控制缺乏有效性;其次, 金融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和调配不够科学规范。很多岗位用人都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分工不明确、职责也划分不清, 甚至一些企业会计核算与管理出现了相互分离的现象;再次, 财务状况的不透明, 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 会计的核算出现随意性较大的现象, 企业的亏盈核算不实, 会计信息失真。不少的企业管理权限也比较模糊, 职权混乱, 越权现象比较严重, 管理出现滞后性。一些企业的财务控制比较薄弱, 对现金的管理不够严格, 导致资金的利用效率低下、应收款周转缓慢、资金回收困难等。

(六) 企业的资金管理缺乏科学性

很多的企业财务管理中资金的管理普遍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 导致资金沉淀现象比较严重。因为资金管理是一个金融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部分, 不少金融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不知道使用科学的财务管理手段来对资金进行合理调配, 导致企业的资金管理出现问题。第一, 资金的管理不善会直接导致资金的流向失控, 资金出现呆滞或流失, 加大了财务控制的风险。第二, 财务的虚假状况, 不良资产的长期挂账等导致账实不符。第三, 企业的资金流向和控制出现相分离的现象。资金的收支随意性比较大、使用混乱、占用也不合理, 其普遍缺乏科学公正的考核办法, 事后控制过多, 事前控制不足, 审查工作也是流于形式主义。第四, 企业缺乏资金的使用计划, 不能很好划分, 长、中、近期的资金使用情况。同时资金的管理缺少科学依据, 导致资金的占用分散、资金的沉淀严重、资金的周转困难和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下, 进而影响资金的控制。

三、金融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性对策

(一) 建立健全规范的业务操作制度, 降低操作的风险

我们一定要做好企业的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的工作, 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现代的金融企业财务管理主要是以完善的规章制度、科学规范的操作流程和正常的运行为基础, 防范金融操作风险、规范操作制度为核心, 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只有做好企业内部的财务检查、监督与处罚三者相结合的工作, 才能做到有章可依的操作行为, 规避业务方面的一切风险。

(二) 加强员工的培训工作, 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我们一定要通过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 加强员工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复合型人才是目前大部分金融企业财务管理中急缺的一种人才, 单一技能的人才远远不能满足企业未来发展的需要, 只有全方位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技术水平才可以促进企业的正常发展。我们可以采用“强者用、庸者退”的用人机制, 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 使现代金融企业管理朝着高水平的方向发展。

(三) 建立互动的信息交流平台

现代的金融企业管理在做好财务管理的同时, 还要注意信息交流的重要性, 时刻保持信息的互动。我们一定要克服信息传递的滞后性、保证信息的灵活互动, 使各项财务制度得到更好的落实。只有建立一个适合金融发展的信息平台, 并能及时对信息进行识别、获取和加工才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结束语

现代金融企业的财务管理, 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虽然我国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企业由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型, 但是对于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还是要引以为戒、加以防范。建立健全规范、科学和量化标准的财务管理体系是现代金融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金融企业的不断改革和竞争的日益加剧, 我们只有做好企业财务管理的探索、创新与发展, 才会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张斌.论中小型企业的财务管理与控制[J].现代管理, 2012 (9)

[2]卢佳友.于加强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性对策[J].科技纵横, 2012 (1)

[3]彭善利.析如何规避企业的财务管理风险[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1 (9)

财政金融管理的现代化 篇9

一、金融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财务管理体制滞后。

与外资银行的先进性比较, 我国银行在财务管理体制上还是显得落后, 现代银行的财务管理模式实行的是总行对分支机构财务主管的“垂直管理”和“双线负责制”。首先应该是分支机构的财务主管要服从总行的财务主管, 在日常的财务工作中贯彻总分行的有关财务政策, 提高执行力度, 同时对于本分支机构的重大财务问题和经营决策行为及时报告给上级组织。其次财务主管的职责还包括管理内部日常财务工作, 参与内部重大决策的讨论, 协助机构负责人做好企业的管理工作。但是实际情况是大多数商业银行推行的仍是传统的财务主管对从业机构负责人负责的做法, 机构的财务主管对机构的主要领导负责, 一级一级完全如此, 形成了一种分散的财务管理体制, 这种财务管理模式的弊端是, 分之银行财务管理的条块分割, 没有形成分行与总行的总体效应, 总分行不同层面的财务主体, 分别对内部负责, 没有形成全行集中统一的财务管理体系, 各自为政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 这种方式与现在的银行发展及不合拍, 也不利于财务管理职能的发挥。

2、财务管理方法不当。

财务的管理方法不当也是当前金融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死角。现阶段银行的财务管理还是处于“初级阶段”, 不同银行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 “重账务处理, 轻成本控制和盈利控制”, “重指标控制, 轻参与经营管理”等现象。这些方式和方法不改变, 财务管理的目标, 也就是股东利润最大化难以实现。在管理上还是财务会计的理念, 没有财务管理的意识。简单的计算和财务数据统计, 无法适应当今的市场竞争形势, 需要将重点放在管理上, 重视企业内部各种管理信息进行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报告, 加强事前控制和盈利控制。

财务管理的目标是股东利益最大化, 这个目标是以银行利润最大化为前提, 以员工的工作努力为形式, 以管理决策为关键, 要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使员工的收入最大化。近年来, 金融企业大多实行把上级利润计划的执行情况与员工收入挂钩的薪酬制, 总行把利润返回个分支机构, 在这种情况下, 科学确定基准利润是重要的一环, 这是利润的衡量标准, 也是利润分配的标准。但是银行内部缺乏科学的测算模型及测算方法, 制定的目标计划科学性和准确性不充分, 利润分配上难免出现不合理现象。

3、管理方式有待改进。

目前的银行财务管理还是以核算功能为主, 控制体系不健全。核算还是属于事后管理的范畴, 处于被动管理, 对于一些财务问题的事先预防和事中监督管理不利, 使得财务管理的效率低下、资金控制失灵。机构庞大, 人员臃肿, 中间环节过多, 财务信息流不畅。形势上影响了财务信息的准确性, 也可能影响决策, 但是根本上削弱了金融企业的竞争力和金融业的发展。

轻视预算管理也是目前存在的管理弊端, 实行财务预算管理, 可以让全行明确管理目标, 明确为了目标而确定的经营思路和措施。银行价值最大化离不开财务数据的支持, 科学的预算更有益于决策, 通过财务决策实现财务资源的有效配置并实现财务管理目标。

二、启示和思考

1、转变财务管理角色, 提高伙伴意识。

财务管理以财务控制为主要内容, 无论是在观念上还是在操作上, 财务管理都是以管理者的身份和形象示人, 这样的架子就是矛盾产生的根源, 容易引发财务管理与业务部门、总行与分行的矛盾产生和激化, 势必影响行业的整体发展。财务管理要放下架子, 和业务部门友好合作, 为着银行发展这个大目标, 为各项业务的发展、新产品的推出, 从财务角度给予支持和帮助, 对于业务开展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专业意见。转变身份, 转变理念, 把管理变成服务与合作, 建立以支持决策为主的管理型财务管理模式, 发挥自身的财务优势, 与各个部门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相互融合、相互支持, 在合作与支持中, 发挥管理和监督的作用。比如发挥财务部门熟悉财政、税收、会计准则等法律法规政策的专业优势, 指导各项业务的开展在法律允许范围内, 不违规不违法。对各项业务进行专业的盈利评估和分析, 给予各部门以建设性的参考意见, 从而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通过分析、监督和控制, 提高各项业务、各个产品的利润, 促进银行资产的利益最大化发展, 通过财务信息系统的开发、维护和研究分析, 为各项业务的决策提供有力的财务信息帮助。

2、建立高度集中的管理信息系统。

完善金融业的财务管理体系, 建立高度集中的管理信息体系, 为财务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提高财务预测的准确性和客观性。银行都比较重视数据信息电子化的建设, 但是主要是面对客户的, 针对财务管理体系的信息化建设还需要强化, 改变后台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彼此分割、技术落后、数据无法共享的局面。信息化的迅捷和精确, 是传统的财务会计资料无法比拟的。利用会计核算的电脑化和网络化, 实现金融企业的现代财务管理。企业的财务管理涉及面广、灵敏度要求高、综合性强, 发挥会计核算电脑化和网络化的优势, 利用计算机可以存贮大量数据和处理大量信息的优势, 利用数据库建立信息代码库, 存储银行内部的数据信息和外部金融市场形势、宏观政策、行业情况分析等信息。建立有效的信息渠道, 利用电脑随时按类别提取统计, 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财务分析等, 从技术支持角度促进财务管理工作稳妥全面的开展。

3、进一步调整财务管理体制。

银行管理分为产品, 部门管理和客户三大部分, 其各个环节的成本控制构成了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随着商业银行改革步伐的加快, 财务管理体制也相应地进行了改革, 但是, 多数金融企业成本管理处于粗放管理阶段, 财务管理体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成本核算方法不精细, 缺乏深入、细致、严格、规范的管理, 对产品成本和客户成本的管理很少涉足。

财政金融管理的现代化 篇10

关键词:儒家思想,金融企业,人才管理

儒家学说极为重视人才在国家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并且是多角度多层次进行认识的, 特别是儒家的“经世致用”观点, 更加高度重视人才。而科举制度, 基本都是根据儒家的选人思想, 以儒家经典著作为主要考试内容而进行的人才选拔活动。可见儒家重视人才的思想, 不仅世代相传, 而且积极实践,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儒家人才观的主要内容

(一) 合理的人才选拔思想。

重视人才具体要落实到选人用人上, 历史上各种学派的选人用人思想往往基于其思想中的社会目标或政治目标。儒家的社会理想是秩序井然、天下大同的社会, 因此儒家的选拔人才总是以选拔仁德爱人的“贤人”为重。儒家把“德”作为选才的根本, 尽管“德”的内容随着历史的改朝换代也在不断地变化, 但“重德”的思想一直延续着。孔子以“仁知”为贤, “仁”就是爱人, “知”是指知人, 认为德重于才。

1. 儒家提倡德才兼备, 虽然在“德”的光环下, “才”略显黯然, 但儒家依然把“才”看作了选才的重要判断标准。

孔子在强调君子学道守道的同时, 又要求“笃信好学”、“不耻下问”, 涉猎广博的知识、学问, 认为“未知, 焉得仁, ”[1]也就是要具备“才”的条件。孟子则更进一步明确地提出把“仁”与“智”统一起来。荀子重学, 认为礼义不是人先天具备的, 而需要从后天获得, 要获得礼义就先得“学”, 增加智慧, 开拓视野, 进而端正品行。可见, “才”还是“德”发展的条件。

2. 面对选用贤才辅佐国家, 儒家又认为可以跨越固有的地位层次, 不拘一格录用人才。

孔子说:“先进于礼乐, 野人也;后进于礼乐, 君子也。如用之, 则吾之从先进。”[2]荀子也说:“贤能不待次而举”[3], 指出举贤不必考虑官职的次序。儒家既然重视人才, 就必然关心选拔人才的“致贤之路”。儒家反复指出要通过礼贤下士来得到人才。《论语·八佾》有“君使臣以礼”之句, 《孟子·公孙丑上》有“故将大有为之君, 必有所不召之臣;欲之谋焉, 则就之”。礼贤下士, 被儒家认为是君主获得贤人的主要渠道, 是明君应具备的良好品质, 是各级官员选拔人才的基本思路。

3. 由于儒家政治主张的中心是“仁政”, 所以主张通过考核人才是否“仁”来选拔人才。

《礼记》中就讲到:“凡官民材, 必先论之。论辨然后使之, 任事然后爵之, 爵定然后禄之。”[4]就是说, 提拔人才, 要通过辨才—试才—任职的程序, 然后才赐以享禄。指出从仁德、道德、修养到整体观察人才的辨才择才之道, 给予次序定格, 强调人才考核。

(二) 务实的用人智慧。

儒家对人才的重要性认识颇深, 并且持有可持续的人才观, 在用人上体现了整合人才资源的用人智慧。

1. 儒家正面提出了人才的教育培养问题, 并积极付诸于实践。

孟子说:“君子有三乐, 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 兄弟无故, 一乐也;仰不愧于天, 俯不怍于人, 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三乐也。”[5]荀子则说:“故人无师无法而知, 则必为盗;勇, 则必为贼;云能, 则必乱;察, 则必为怪;辩, 则必为诞。”[6]这些都是先儒对人才教育培养的基本态度。事实上, 孔子弟子三百而贤人七十二、荀子授业于稷下学宫、董仲舒为汉武帝之师、朱熹讲学于岳麓书院, 都是培养人才的典范, 而历代儒家饱学之士莫不以兴学育才为己任。

2. 儒家坚持选拔对社会、对国家有实际作用的人才。

同时, 还提出了破格用人、兼容用人、反对以貌取人的比较科学的用人观点, 孔子指出选才不可忽视年轻人, 这在身份制度严格的奴隶社会后期和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 可谓创见。荀子则认为“正义之臣设, 则朝廷不颇;谏争辅指之人信, 则君过不远;爪牙之士施, 则仇雠不作;边境之臣处, 则疆垂不丧。”[7]这就提出了用人的兼容原则, 即明主用人, 要善用多种多样的人才, 集思广益, 不要搞偏信偏用, 不要搞独断专行。

3. 儒家除了奉为首位的“仁德”之外, 对人才的其他方面是不责备求全的。

孔子论其弟子, 总以其一长, 断其有为。唐代的韩愈提出“任有大小, 惟其所能”“人不可遍为, 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的观点, [8]又提出“取其一, 不责其二。”[9]诸如此类论点, 后代儒者实多, 这就反映了儒家人才思想存在一定的客观性和辩证观点。

(三) 全面的人才评价体系。

人才评价是人才思想的重要内容, 儒家学说就初步具备了人才评价体系框架。他们主要在评价指标、指标重点、评价标准和分类管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论语·述而》记载了孔子教育学生有四种课程:文、行、忠、信, 即文献知识、社会实践、对人对事赤胆忠心、和别人往来诚实讲信用。孔子“学识+能力+品德”的人才结构虽然并不全面, 但已相对合理。在学识、能力、品德三大要素中, 儒家最重视人才的品德。为此, 儒家提出了“修齐治平”而后“明明德于天下”的成才路线, 把“修身”定为儒者的大根本, 人才的品德修养也就成了儒家人才思想中的大根本。孔子说:“学而优则士, 士而优则学”, 可认为是重视学识的一种说法。孟子则重视人才的意志力的作用, 他对品德以外的人才条件的也极为关注。荀子则对人才评价和分类加以发展, 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述, 甚至涉及了人才分类管理的内容。荀子说:“好法而行, 士也;笃志而体, 君子也;齐明而不竭, 圣人也。”[10]从对仁德之道的学习、遵循、实行的程度来划分三种层次的人才。

(四) 独特的人才培养理论。

儒家是非常重视德育的。孔子教育他的学生要十分重视与人的交往, 教导学生说:“与善人居, 如入芝兰之室, 久而不闻其香, 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 如入鲍鱼之肆, 久而不闻其臭, 亦与之化矣。”[11]孔子深信, 社会环境对人影响很大, 同时也深信可以通过教育来保持人的本性和人格的完满。孔子始终对青年寄寓了愿望, 后生可畏, 他带着饱满的热情等待教育这些后生;其“因材施教”、启发式教育及克服主观主义、片面性和极端性, 要“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要“允执其中”都对培养人才产生过重大而深远影响。

儒家先哲认为“心”对人的生理健康起着巨大的作用, 因而非常重视养“心”。在养心与养身的关系问题方面, 儒家虽然多主张身心共养, 二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但还是更突出, “心”对“身”的重要性, 把“心”看作是“身”的主宰。儒家先哲还认为“心”对人的情感精神作用巨大, 因而必须加强对“心”的护养, 护养健康的“心”有利于培养增强健全的人格。可见, 儒家先哲已经认识到“心”对心理情感的重要作用, 心理健康不仅能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 而且可以培养人的性格, 陶冶人的情操, 保持良好的心理精神状态, 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进而拥有正常的社会生活。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它不足的一面, 儒家人才思想虽自成体系, 但也存在历史局限性。其原因一方面是一家一说本身的基本观点所决定, 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身处封建社会, 封建统治者的利用和封建社会的社会秩序、社会心理所决定。在研究儒家人才思想的时候, 我们不能因为儒家人才思想的丰富多彩而忽略了这一点。

二、儒家人才思想对现代金融企业人才管理的启示

儒家虽然有较为全面的人才思想, 但其人才思想主要集中表现在伦理道德层面, 对其它领域涉及较少, 这是其人才思想的局限性。然而儒家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哲学, 重视对人的培养、选拔和任用, 这不仅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盛和强大的根本所在, 也是一个现代企业兴旺发达的根本之所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加入WTO组织, 我国金融企业作为经济建设的枢纽, 在优化资源配置、支持经济改革、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和维护社会经济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几年, 各金融企业立足当前、着眼未来, 提高核心竞争力, 在人才管理方面尤为重视, 设置了一系列科学的人才选拔、培养和考评体系。本文认为, 儒家人才思想, 同样能作为现代金融企业的生存之“根”、发展之“魂”, 并与西方的一些管理理念相结合, 打造现代化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金融企业, 实现金融业自身乃至整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一) 确定合理的人才选拔标准是金融企业发展的导向。

德才兼备的选人标准是我国历史上的优良传统, 尽管古代所讲的德才与我们今天的德才内涵不完全相同, 但在选人的原则上, 则是相通的。当今时代的“贤”应当是德才兼备的, 二者互相促进。因此, 儒家关于人才招纳应遵循:“唯能是求”、“取和去同”、“以贤致贤”、“礼贤下士”。儒家在选纳人才方面一直崇尚大公无私、唯能是求, 人才的品德才能是应该放在第一位。儒家人才管理中运用了人才相互吸引, 聚集成团的特点, 通过己经拥有的人才吸引招纳更多的人才, 以礼待士。当今时代,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人才更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但应当注意的是用人者尊重人才的方式, 要“以其道”, 也就是切实考察了解人才的真实需求与心态, 以人才能够接受, 最好是乐于接受的方式来尊重人才, 让人才真正感受到对方的尊重, 这样才能发挥人才的最大效用。

(二) 任人唯贤是金融企业人事管理的正确路线。

任人唯贤、不求全责备, 这充分显示了儒家先哲的智慧。因此, 卓越的管理者总是着眼于人的长处, 而非短处。如果总是求全责备, 必然无才可用。用人则适当放权, 不忘监管, 这可以看作是用人不疑的一个具体表现, 放权并不难, 难的是如何做到“适当”, 同样存在一个度的问题。用人者既要下放一定的权力给所用之人, 但也不能失去掌控, 否则是很危险的。所以, 用人者必须注意要舍得放权, 还应注意放权的度。儒家在用人过程中还十分强调“不数易其官”, 不数易其官, 使得所用人才有充分的安全感, 能够安心工作。但也应采取相应措施, 防止因此可能带来的懈怠、不思进取, 前进缺乏动力等僵化现象。同时, 还应注意由此带来的腐败问题, 这是古今中外, 管理中普遍面临的一大难题。

(三) 对人才的激励是金融企业发展的助推剂。

关于人才激励, 儒家注重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儒家不仅重视在物质上对人才进行激励, 同时也非常重视在精神层面予以激励, 不仅满足人的低层次需要, 也满足了较高层次的需要, 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儒家认为在管理中, 增强领导者与被管理者之间感情上的联系, 不断密切融合度, 能起到维系人心, 减少内耗的作用。其对民“爱之如父母, 则归之如流水, ”[12]主张把家庭伦理推广应用于社会管理, 人人都“爱”, 建立一个和睦的大家庭, 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

1. 人的行动受价值观、人生观的支配。

中国古代统治者历来重视通过教化塑造人的精神, 一直坚持用一种理论来统一民众的心志。儒家思想教育臣民要“忠”、“孝”、“仁”、“义”。这种教育极大地激励人们去做“君子”, 从而在国家、组织中产生一种具有很强凝聚力的整体精神。但在我国当代的管理中, 往往缺乏这样一种组织的凝聚力, 共同目标不明确, 组织文化不成型。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组织教育不足造成的。因此, 金融企业要从内部加强教育, 把个人目标溶入组织的目标之中, 把个人目标的实现寄托在组织的目标实现之中, 使人具有高尚的精神, 有较高层次的精神追求, 从而铸造金融企业的灵魂。

2. 赏识首先要尊重人的价值取向和独立人格, 这样才会有努力的基本动力。

儒家提倡赏识激励, 爱才护才, 提出“尊贤使能”、“俊杰在位”。但在目前我国的管理中却出现了人才工具化、物化的趋势, 忽视人的高层次需要, 一味以物质来满足人, 看不到人还有被尊重, 还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应当认识到对人才给予赏识, 满足他们心理的高层次需要, 可以极大地激发人才的积极性, 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 引导他们追求卓越。

(四) 对人才的教育与培养是金融企业兴旺发达的条件。

要使用人才, 首先就得重视教育, 培养人才。儒家重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在今天仍然有它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现代的企业的经验已经证明, 重视对职工的教育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日本企业成功的重要经验之一, 就是他们重视职工的教育, 因为他们认识到:人是企业之本, 要造物必须首先造人, 要使用人才更需要培养人才, 所以他们重视教育。因此, 我国金融企业也可借鉴儒家重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和日本企业重视职工教育的成功经验来教育与培养企业人才。

(五) 心理保健是金融企业人才生存和发展的资本。

现实中许多人有成为人才的潜力, 也并不缺乏机遇, 却总与成就擦肩而过, 其根本原因在于还不具备健康成熟的心理和个性。变化的社会给人们带来诸多不确定性, 人们在物质世界得到前所未有满足的同时, 精神世界也经受着强大的冲击。实践告诉人们, 只有拥有了健康的心理, 才能真正拥有智慧、成就、财富和幸福。儒家在如何处理个体的心理问题上, 十分重视正面控制, 即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控制引发心理冲突或困惑的事件, 通过认识的转换和个体的积极修养来解决心理问题。儒家主要的心理保健方法, 即便在今天仍是有其合理性的, 尤其对于工作繁忙的、任务艰巨的、竞争压力颇大的金融工作者的心理保健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三、结语

儒家思想经过几千年的筛选修补, 哪怕经过沧桑巨变, 岁月洗礼, 依然历久弥新, 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魂宝。它对于价值失落, 人性沉沦和道德迷惑, 具有匡扶补正和拨云见日之功效。如何运用儒家人才观来识人、选人、用人, 从而实施人本管理, 这对我国现代金融企业高效地优化配置人力资源是很有现实意义的。但是, 儒家人才观由于囿于封建道统的历史局限, 也存在一些片面性, 因此, 金融企业在研究今天的知识经济人才战略的理论和实践时, 要吸取精华, 去其糟粕, 以期探索“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的中国式现代管理理念。

参考文献

[1].杜小军.儒家人才思想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比较分析[J].人才资源开发, 2008

[2].何露霞.孔子人才观的现代审思[J].文学教育 (上) , 2008

[3].陈晶瑛.中国古代人才思想及启示[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8

[4].雷美霞.论我国古代人才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东南传播, 2007

[5].张振洪.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现代人才管理的启迪[J].商场现代化, 2006

论金融创新在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 篇11

【关键词】金融;创新;农业;现代化

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我国是传统农业国家,同时又是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农业是“衣食之源,生命之本”,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命脉,农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国家的独立自主。

(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和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从经济角度来看,一方面农业是工业特别是轻工业原料的主要来源,并为工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另一方面农业是国家建设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同时又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劳动力。

(二)农业是社会安定的基础

农业发展关系社会稳定。“民以食为天”,只有农业发展,农副产品的丰富,才能满足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需要。从社会角度来看,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资料,食品安全关系国计民生,只有农业发展,粮食供应和食品安全才有基础,社会安定才有保障。从这个意义上讲,农业是安定天下的产业。

(三)农业是国家自立的基础

在全球化和国际贸易大发展的趋势下,国家的独立自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的自给程度。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我国与世界农业的关联程度也逐步提高。从政治角度来看,作为一个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我国需要保持农副产品的基本自给,避免过度依赖进口,以防国际农产品市场大幅波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带来不利的冲击。

二、农业发展的方向是农业现代化

考虑到人多地少、人均农业资源占有率低的现实国情,以及农副产品需求刚性增长对农业自给的压力,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必须是农业的现代化。农业的现代化,即农业的规模化、科技化和专业化,只有农业现代化才能带来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进而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目前,我国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过程中,这是一项长期任务,同时又具有相当的紧迫性。

(一)农业发展的瓶颈

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首要瓶颈是农业经营分散,这是由我国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全国农村人口8亿多,农业劳动力4.8亿,而耕地18.3亿亩,户均耕地只有7.3亩。农业规模化水平低,不仅造成现代技术难以大范围推广,而且造成专业化水平也比较低。

同时,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以及市场化运营机制的尚待完善也制约着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建立在供水管网改造、区域综合治理、大型灌区改造等“硬件”基础上的。这些基础设施投资虽然对农业发展作用明显,但是却投资巨大,收益甚微,农业企业普遍无力承担,主要依靠政府财政资金的投入。除了“硬件”不足,农业发展还需要继续健全市场化运营机制,加强“软件”建设。目前,我国农产品供需周期性变化幅度较大,市场化定价机制有待完善,农业生产经营的风险较难有效缓释。

(二)农业发展的方向

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有些发达国家通过的高额补贴来实现,比如日本政府全方位补贴农业各个环节,从装备到技术,从生产到流通,一补到底,用高额补贴“制造”和维持农业现代化。这种做法在我国难行得通,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财政现状无法支撑高额的农业补贴。我国农业现代化必须坚持市场手段,走市场化道路。

实现农业现代化就要实现农业企业的现代化。这是因为,农业企业是市场的主要力量,农业发展需要以农业企业,特别是农业龙头企业为“抓手”才能实现。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市场,比较准确和及时地掌握供需变化;一头连着广大农户,通过签订产销合同、统一管理、技术支持等市场手段,把分散的个体农户生产纳入社会化大生产的轨道。龙头企业是连接市场和广大农户的媒介,有效地解决了生产与市场的脱节。

(三)农业企业的发展方向

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农业企业做大做强的过程,即实现农业企业的规模化、科技化、专业化的过程。

规模化是前提,只有农业企业规模做大,才能发挥规模效应,改善目前行业整体分散度高、生产效率低的现状。比如中粮集团就是规模化经营的表率。中粮集团是通过对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来实现企业的规模化经营,在企业做大的过程中创建了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模式,纵向不断延长产业链条,构建种植基地、养殖屠宰、食品加工、品牌推广和贸易物流等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推动各行业、各环节的协同协作,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科技化和专业化是农业企业保持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农业具有区域性差异明显的特点,而且产业链普遍环节多、链条长,参与企业多而分散,为有技术竞争优势或专业化经营的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隆平高科作为经营农作物种子、种苗的高新技术企业,利用其科研实力及品牌优势, 选择适宜的集中成片的农业区域向分散的农户提供亲本种子、技术及服务等,使得该地区成为其稳定的、有质量保证的种子供应地。这种生产组织形式就利用了科技优势,推广农业技术,降低规模化生产风险,从而实现低成本扩张和扩大市场份额。

三、金融机构对现代农业的支持

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离不开金融服务机构的支撑。从根本上讲,金融服务支持农业现代化主要是做好发展和稳定两方面的工作。

(一)通过资金支持促发展

金融机构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农民受益”的原则为农业企业提供信贷支持。通过增强企业资金实力,推动企业规模化发展和科技成果的研发和转化,有助于解决我国农业高度分散、生产效率低的问题。同时,广开融资渠道,大力引导有成长潜力的农业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吸纳直接投资进入农业领域,补充农业企业的资本金,帮助企业进一步优化和提升产业结构,为培育新的龙头企业打下基础。

nlc202309021126

在对农业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金融机构利用信贷方式通过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提供支持,推动建设农民直接受益的农业水利工程、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等工程,有助于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保持耕地的可持续发展。

(二)通过市场机制保稳定

农产品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存量和价格的重大变化影响社会稳定。但由于农产品生产的季节性、不稳定性决定了农产品的价格是波动的;考虑到我国农业地区分布的不均衡,在农产品生产总量和产品结构方面存在严重地区差异,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在地区间也存在一定幅度波动。

为保证市场农产品价格的基本稳定和可靠的供给,国家通过建立农产品专项储备制度,对农产品的合理吞吐调节价格,同时保障了广大农户的基本利益。在目前市场定价手段不完善的情况下,国家通过农业发展银行的资金支持,建立价格调节和稳定机制。随着农业期货市场逐步完善,国家以更市场化的手段对农产品价格进行定价,通过对远期价格的发现,调动农业企业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实现农产品供求平衡,平抑价格波动。

四、传统金融服务支持现代农业企业中存在的问题

在以过去银行为金融主导主体的条件下,传统意义上的金融的功能被简单地限定在单纯的中介功能,即银行的存贷款功能。长期以来,农业发展的主要依靠银行类金融机构的传统服务。传统金融服务对现代农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根据银监会公布的统计数据,截至2011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达14.6万亿元。然而传统金融在支持现代农业企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为农业企业的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单一

发展现代农业,农业企业是关键。农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资金需求呈多样化趋势,传统金融机构产品和服务单一,无法充分满足企业所需的资金支持。传统金融对农业企业贷款多采用商业管理办法,抵押物品种多以土地、厂房为主,贷款门槛高。而农业企业大多以加工、营销农副产品为主,固定资产投资不多,而金融机构信贷抵押主要看固定资产,这点对于大多数小微型涉农企业就更为困难。最终导致农业企业贷款主要服务于农业龙头企业,小微型企业很难通过农业企业贷款完成扩大再生产。

(二)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受资本金制约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基础。由于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具有风险大、投资期长、回报率低等特点,从目前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情况看,是“行政性的单一主体投入”,而地方政府又因财力有限,使得金融机构发放农业基础设施贷款受资本金不足的约束,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乏力。

(三)农业生产缺乏市场化风险转移机制

由农业自身的生产特点决定,农产品面临较大不稳定因素。既可能面临旱涝、冻害、风雹等自然灾害风险,又面临农产品价格起伏等市场风险,这就需要通过建立有效的农业风险转移和分散机制,把各种风险转移和分担出去。目前,政府对农产品的价格,采取行政化的专项储备制度来调节,缺少市场化手段。

四、金融创新对现代农业的作用

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政策的扶植、科技的创新,同时也需要金融机构对农业企业提供与其发展相适应的各种金融服务。长期以来,农业企业的发展只发挥了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功能,而在以金融市场不断完善的条件下,金融的功能得到不断丰富、扩展与提升,如股权融资、债权融资、风险分散等方面都对现代农业产生推动作用。

(一)农业企业现代化需要金融创新

大力培育新的农业龙头企业,努力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需要金融创新的支持和推动。

1.农业产业链整合需要金融创新的助力

按照现代化大生产的分工,现代农业的产业链可以分为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多个环节。目前,产业链整合有两个发展趋势:其一是在纵向上实行产加销一体化,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其二是专注于产业链的一个环节,深耕细作。

产业链整合是资金密集型投资,农业企业单纯依靠传统银行贷款往往力不从心,需要金融创新的助力。中粮集团、新希望集团分别发起设立规模在15亿元和10亿元的两只农业产业基金,成为推动各自企业实现“全产业链”策略的重要手段。2010年,国际著名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黑石资本曾牵头投资寿光蔬菜物流园6亿美元,用于企业扩建市场以及建立期电子交易平台。

2.农业科技进步与金融创新相结合

科技研发是典型的资金消耗型活动,科技进步依赖于大量的资金投入,依赖于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我国农业科技相对落后的现状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金融有效供给不足所造成的,科技与金融“两张皮”现象突出,传统金融机构参与不足。因此,要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就必须高度重视金融创新的作用,构建农业科技的金融支撑体系,引导金融资源向农业科技配置,促进农业科技与金融的结合。

创业投资是与科技创新风险收益特征最匹配的金融创新工具。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农业科技企业的风险收益结构是与创业投资相契合的,应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在支持创新型中小农业科技企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神农大丰”就依靠其在杂交水稻行业选育、制种方面的先进技术,获得红岭创投、湖南财信创投、浙江联盛创投三家公司的风险投资1亿7000万元,帮助突破发展中的资金瓶颈,顺利的完成农业科技企业的技术推广和规模化生产。

(二)农业市场机制的建立需要金融创新

农副产品价格受供需变化影响经常大幅波动,农业自身生产受气候环境制约,抗风险能力差,不能单纯依靠政府保护性收储和灾害救助,需要建立农产品定价和农业生产风险缓释的市场机制。如何建立市场机制,打破资金瓶颈?金融创新尤为重要。

农产品期货是解决市场化定价的金融创新。经过近20年发展,农产品期货正以其风险性低、价格提前发现、农民增收效益显著等优势特点而被广大农产品生产企业所接受。截止2011年,我国已有包括粮、棉、油、糖在内的13个农产品期货品种,交易量达到5.73亿手,成为全球第二大农产品期货市场。

涉农保险是解决农业生产风险缓释的金融创新。2010年,保险公司在广东针对洪涝、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多发的情况,创新出“政银保”的涉农保险服务,通过保险公司专业保障系统分散银行信贷风险,解决中小型农业企业和个体经营者贷款难的问题,加快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金融创新

现代农业的发展有赖于完善的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投入大、工期长、见效慢等特点。从总体上看,企业通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而实现的短期经济增长幅度较小,投资意愿不高。因此,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推动。地方政府往往受制于财政资金的限制,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即使每年划拨专项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也因建设速度慢,投资期长等原因,影响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效,难以适应农业化发展的客观需求。

债券融资就是金融创新解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手段。债券资金不仅可以有效的解决建设配套资金不足的问题,还可以解决政府平台企业由于资本金不足,难以有效利用银行信贷的情况。杨凌现代农业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就通过发行15亿元企业债有效的解决所在区域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既保证所在区域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又解决了政府平台融资手段单一问题,促进其融资结构合理化发展。

总的来说,创新金融产品在农业领域的运用,有助于农业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推动农业企业的产业化、科技化、专业化发展;政府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产业升级。同时,发展多层次农业金融服务体系,有助于完善农业市场机制,以市场化手段实现社会资本的有效配置。

【作者简介】

李昊,供职于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理论与实践 篇12

一、关于国库单一账户体系

根据委托———代理理论, 财政部门是接受政府委托, 负责管理财政资金的收支活动。因此, 所有财政资金的收支账户都应由财政部门负责统一管理。据此, 我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中规定, 财政部门统一设立和管理国库单一账户体系, 所有财政资金收支活动都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

改革前, 预算单位分散开设银行账户, 分头管理, 资金收缴及使用均在各预算单位操作。由于财政部门与预算单位间存在重大的信息不对称, 造成资金使用过程中挪用、管理不规范现象严重, 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低下。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后, 财政部门作为财政资金收支管理的代理人, 直接负有管理各部门银行账户的职责和权力。在资金支付方面, 财政部门为各预算单位设立授权支付零余额账户, 账户管理权归属财政部门, 代理银行根据协议每日对账户实行清算, 保证财政资金支付按照规范化程序操作。在非税收入收缴方面, 财政部门为各执收执罚单位设立财政汇缴专户, 根据政府受托责任, 该账户由代理银行根据财政部门要求每日清零, 资金上交国库。上述根据委托—代理理论设立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 有效地解决了改革前存在的预算单位挪用、占压资金等现象, 提高了财政资金的收付效率。

二、关于国库集中收付运行机制

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是一项创新, 改革不是财政部门集权, 而是运用委托代理理论, 理顺财政部门、预算单位、代理银行等各方关系, 创新国库集中收付运行机制, 使得运行主体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 提高国库集中收付整体效率。这一运行机制, 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合理界定三部门职责。财政部门主要负责做好国库集中收付相关资金支付业务以及监督管理工作, 代理银行负责做好国库集中收付资金的代理与清算业务。预算单位按照财政部门规定, 负责报送用款计划和使用资金。二是实行激励与惩罚制度。为保证预算单位顺利适应改革, 改革中确立了预算单位职能“三不变”原则, 即不改变预算单位的预算执行主体地位, 不改变预算单位的资金使用权, 不改变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权和会计核算权。“三不变”原则, 实际上是对预算单位的一种制度激励。对预算单位、代理银行违反改革规定的, 财政部门会采取适当的方式予以惩罚。财政部门、预算单位、代理银行在上述激励与惩罚制度约束下, 共同推动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三是围绕“三个变化”, 创新了资金运行机制。改革主要有三个方面变化:一是银行账户设置改变, 通过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 控制了库款资金流量。二是财政资金收支流程改变, 通过改变资金缴拨方式, 规范资金的收入收缴和支出支付活动。三是管理机制改变, 由于账户体系和缴拨方式的改变, 预算执行透明度大大提高, 强化了财政部门和预算主管部门对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与监督监控。这“三个变化”构建起严密的、覆盖财政资金整个收支活动的预算执行运作机制, 能有效解决财政资金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风险控制以及透明度等问题, 实现财政资金的安全、规范和高效运行。

三、关于财政国库动态监控

我国推进国库集中收付改革中, 着力建立健全财政动态监控体系, 较好地解决了改革前财政资金运行透明度不高的问题。一是强化了财政部门的受托责任。改革前, 财政资金拨付给主管部门后, 就脱离了财政部门监督, 财政部门也很难控制资金运行过程中的各种风险, 近年来审计风暴所反映的各部门出现的各类问题, 也多是这方面存在风险, 财政部门负有监管不力的责任。国库集中收付改革后, 强化了财政部门对财政资金的受托管理责任, 财政资金由财政部门直接支付到收款人及用款单位, 或直接给各基层单位下达授权支付额度, 财政部门的受托管理责任得以加强。二是实现了实时动态监控。传统财政收支管理方式下, 一些单位存在资金坐收坐支、截留、挤占、挪用等问题频繁发生, 难以根本杜绝, 重要原因就是财政部门与预算单位存在信息不对称, 预算单位利用信息不对称进行违规操作, 谋求利益最大化, 财政部门无法及时发现。改革后, 财政部门建立动态监控系统, 预算单位每一笔财政资金收支都实时处于财政部门监控下, 有效遏制了预算单位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违法违规现象的发生。

四、关于信息生成机制

改革之前, 财政资金大多以拨代支, 缺乏来自预算单位的预算执行信息, 有些预算执行信息来源于一级预算单位, 而且是通过纸质报表报送。这样的传递方法, 不仅信息来源粗略, 信息延伸半径短, 而且很难做到完整、及时。在这种管理方式下, 财政部门难以掌握真实、全面、系统的信息, 财政部门与预算单位信息严重不对称。改革之后, 财政部门能够及时获取财政资金活动的详细信息, 形成了新的信息生成机制。预算执行信息来源于基层预算单位的每一笔交易记录, 通过信息网络, 实时地传输给财政部门, 预算执行信息的完整性、及时性大幅度提高, 预算执行透明度明显增强, 有效地促进了财政部门与预算单位之间的信息对称。这为财政运行管理和宏观经济调控提供了及时可靠的信息基础。

上一篇:成功乐趣下一篇:数字媒体动画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