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共12篇)
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篇1
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中央提出的重要战略决策, 也是解决三农问题, 推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城乡财政是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我国基层财政, 在推进发展城乡一体化中承担着重要使命。近年来, 随着城乡结构的调整, 城乡一体化得到了推进, 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但城乡财务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改进, 如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这些问题与财政管理方式有一定关系。本文主要从现代财政制度入手, 探讨城乡财政管理方式。
一、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探索城乡结合型财政管理模式
目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乡经济加速了融合, 城乡一体化的财政分配格局正在推进, 城乡财政规模、财务管理内容不断增加, 城乡财政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原有的财政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为更好地发挥城乡财政在服务经济发展、服务“三农”中的作用, 非常有必要探索城乡结合型财政管理模式。过去城乡财政管理主要以“块”为主, 这很难充分体现城乡财政管理的职能, 难以有效的调动资金, 应充分细化职务, 由原来的块状为主逐步转向条线方向。现代城乡财政管理要全面推进管理体制变革, 加强财政人员培养, 并细化职能配置, 这对于加强财政政策法规的贯彻和指导起到了积极作用, 为规范城乡财务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 城乡财政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就需要建立与实际相符的财政制度, 完善各项制度, 根据制度进行考虑, 形成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
二、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整合财政支农资金
城乡财政经济管理中, 支农资金是重要部分, 这直接关系到农民的根本利益保障。财政支农资金实行的是分块管理, 这种模式下政出多门, 导致资金在使用方向、项目安排等方面存在重复和交叉问题, 不能充分、有效的发挥资金作用。当前城乡财政管理还没有形成有效的自上而下的协调机制, 整合资金就无法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因此应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充分利用现有技术手段在不改变原有资金用途、管理权的前提下, 多途径进行整合。城乡财政管理中, 支农资金要统筹安排、管理, 切实保障资金用到实处。将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变为一般性转移支付, 县市级财政部门统一安排项目实施。县市级财政部门在整合支农资金时, 可以考虑项目整合, 发挥项目合力, 如以村为单位考虑所需的各类投入。
三、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强化财政资金管理制度建设
城乡财政管理应强化财政资金管理制度建设。城乡一体化推进中, 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如果不能确保资金及时到位, 势必会影响工程进度。这就要求城乡财政管理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在财政支农资金中全面推进国库分账核算、集中支付制、支出报账制, 建立资金使用绩效分析制度。可以采用资金使用绩效与下一年资金安排相挂钩的方法, 建立奖惩机制, 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四、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实施全面财政公开制度
城乡财政管理要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强化资金监管, 实施全面的财政公开制度。城乡财政在整个财政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服务“三农”、推进城乡一体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城乡财政管理应加强资金监督, 确保资金落实。如果城乡财政透明度低, 监管就会面临难题。因此用充分利用现代媒体、资讯, 凡是与农民切实利益有关的收益、补贴等, 全程进行个监督, 可以借助报纸、网络等媒体公开资金分配依据、计算方法等, 了解资金去处, 消除人们的疑惑, 这样人们有了知情权、参与权, 还能监督资金, 从而全方面的监督城乡经济, 避免挪用、占用投资内容、投资规模等违法行为的出现。同时城乡财政管理应规范工作流程, 在乡财县管中, 乡镇财政的支持应定期与县市级财政对接, 确保收支核对一致, 收据数据准确无误, 确保每一笔资金都能发挥作用。
五、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加强城乡财政预算管理
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是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立足实际提出了重要战略思想。在现代财政制度中, 预算制度处于基础地位, 预算管理在财政管理中处于首要地位, 这也是从源头上防止财政风险的措施之一。一直以来城乡财政存在体制不完善、收支不合理等问题, 城乡财政预算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城乡财政管理部门应结合实际做好预算, 把握预算编制质量关, 把握住预算审批的法定程序关, 把握住预算执行的进度关, 把握住预算调整关。城乡财政管理中加强预算管理, 能有效发挥《预算法》对财政收支管理各个环节的优化作用, 才能提高城乡财政的运行质量。
总之, 城乡财政管理是我国财政的基石, 对我国财政收支平衡有着重要影响。新形势下城乡财政管理应结合实际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加快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 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摘要:城乡财政是我国财政的基石, 对我国财政收支平衡有着重要影响。近年来, 随着城乡结构的调整, 城乡之间经济社会发展加速融合, 城乡财政收支、运行管理等进行了适应性调整, 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改进。本文主要探讨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创新城乡财政管理方式的途径。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现代财政制度,城乡财政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芦运莉.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9 (3) .
[2]王仁重.试述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企业导报, 2014 (10) .
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篇2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就必须依靠自主创新
建立现代国库制度要五创新
———访财政部国库司司长詹静涛
夏祖军
中国财经报 2005-12-13 13:41:2
5经过5年的努力,我国已实现了“十五”期间全面推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目标,确立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在财政财务管理中的基础地位。随着改革的不断扩大和深化,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在银行账户设置、资金收付方式、会计核算、资金监控等方面,形成了新的制度体系和操作运作模式,给财政资金管理、预算执行和理财观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财政部国库司司长詹静涛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进一步深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就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这种自主创新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建立了国库单一账户体系。这是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基础。分别设立了核算财政收入、财政支出两个方面的银行账户体系,所有的财政资金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取消收入过渡性账户,财政收入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取消主管部门等资金转拨账户,财政支出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直接支付到收款人或用款单位。
二是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制度体系。以《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案》为基础,以支付管理办法、资金清算办法、会计核算办法为主体,逐步形成了一套覆盖面广、操作性强、内容比较完善的财政管理制度体系,有力地保障和促进了改革的顺利实施。
三是建立了新型的财政资金运行机制。以上述新的账户体系和制度设计为基础,形成财政资金新的收付方式。财政收入按照规范的程序,实行直接缴库或集中汇缴,提高资金入库效率。财政资金支付取消中间环节,不再层层转拨,按照规定的程序办理用款计划和用款额度下达,并通过财政直接支付或财政授权支付的方式办理支付。
四是建立了国库集中收付信息系统。逐步建成了覆盖所有预算单位、银行及其他机构的收支管理信息网络,构建了全国相对统一的收支管理平台。财政资金收付活动通过信息系统完成,逐步脱离了传统管理方式下的手工操作,初步形成了以电子化为基础的新的国库收支
管理模式。信息生成机制的变化,大大提高了预算执行信息完整性、及时性和准确性,为财政运行管理和宏观经济分析提供了及时可靠的信息基础。
五是建立了财政国库动态监控机制。以新的国库管理制度为基础,加强财政国库动态监控管理,实时掌握每一笔资金交易记录,动态监控财政资金支付活动的全过程,及时发现并纠正违规或不规范操作问题,为解决以往资金使用中的截流、挤占、挪用等问题提供了有效的监控手段,基本形成了事前、事中和事后相结合的动态监控机制,较好地保障了财政资金的安全、规范、有效使用。
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篇3
一、当前财政社会保障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医疗保险多部门管理,重复参保问题严重
当前新农合属卫生部门管理,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属人社部门管理,卫生部门和人社部门医疗保险管理系统没有联网,信息数据不能共享,存在重复参保现象,各级财政重复拨付补助资金,造成财政资金的浪费。
在2012年度省财政厅统一布置的清理医疗保险重复参保工作中,济宁市人社局信息中心将各县区各项医疗保险参保人员的信息进行比对,发现新农合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之间都有重复参保人员。造成重复参保的原因,既与参保人员存在重复报销的侥幸心理,故意重复参保有关,也与经办机构为提高参保率,完成上级交给的工作任务,放任重复参保有关,同时也存在以下原因:
(1)现行的户籍政策改革,到底如何区分城镇还是非城镇,的确不好划分。
(2)参保政策交叉。政策规定只要在用人单位工作,用人单位就要为职工缴纳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保险,实行一票征缴,但有的原来已在农村参加了新农合,况且农民工人员流动性大,不稳定,今天在农村,明天可能在企业单位工作,从而造成重复参保。
(3)城镇医疗保险、新农合经办机构网络程序不统一,无法实现信息共享。
2.社会保障资金预算执行进度慢
当前社会保障资金预算执行进度因关系到民生问题的落实已引起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财政部门的高度重视,中央、省、市财政创新资金拨付办法,采取预拨与结算相结合的方式拨付各项社会保障资金,有效地加快了预算执行进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有些方面还需要完善。
目前中央、省、市对县级的社会保障财政补助资金拨付方式主要有通过国库集中支付方式直接拨入县级财政专户(如新农合基金)和通过国库调度款拨付两种方式。在后一种拨付方式下,县级财政收到国库调度款后,首先要拨付人员经费保证工资正常发放,对于经济困难的县区,拨付人员经费后已没有足额资金保证各项专款及时到位,在这种情况下加快预算执行进度就无法落到实处,尤其是上级财政对各项社会保险基金的补助,因无法及时拨入社保基金财政专户,直接影响了社保基金的保障增值,所以上级财政补助资金的拨付方式还要进一步完善。
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支差额的核定是工作难点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以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改变了过去以药养医的模式,各级财政要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转,需负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建设、设备购置、人员培训、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专项经费,并需将经常性收支差额纳入年初预算。在此种财政补助模式下,经常性收支差额的核定是难点。根据调研,目前我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尚未执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中“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超支不补、结余按规定使用”的单位预算管理规定,没有编制年初预算。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年初没有确定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全年收入任务,只一味严格控制支出,就会影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积极性,直接影响实际收支差额,起到了适得其反的效果。
二、有关措施和建议
1.合并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整合各部门管理系统,共享信息资源,避免重复参保。
为解决因户籍问题造成的重复参保,建议将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合并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统一由同一经办机构管理。同时整合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信息管理系统,在系统中设置避免重复参保功能,同一人员如已参加其中一项保险,再参加另一项保险时无法输入系统,这样从根源上避免重复参保问题发生,改变目前先参保再清理,浪费人力财力的现状。
2.完善社会保障资金拨付方式,提高预算执行进度。
为切实提高社会保障资金预算执行进度,提高各项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率,建议上级财政对新农保基金、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基金、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等社保基金的补助参照新农合基金财政补助资金的拨付方式,通过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直接拨入县级社保基金财政专户,这样既加快了预算执行进度也提高了社保基金的保障增值率。
3.编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预算,核定经常性收支差额。
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篇4
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11月19日发行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中撰文指出, 当前要重点推进六个方面的改革和制度建设:改进年度预算控制方式、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清理规范重点支出挂钩机制、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建立政府性债务管理体系、实施全面规范的预算公开制度。
现阶段, 深化税制改革需要把握五个方面内容:一是有利于促进发展方式转变、调节社会财富分配、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 促进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二是坚持税费联动, 有增有减, 保持宏观税负相对稳定;三是有利于培育地方主体税种, 调动地方组织收入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四是尽可能不开征新税种, 适当减并现有税种与税率, 税制设计尽可能简单透明, 减少自由裁量权, 降低征管成本;五是加快税收立法步伐, 推进依法纳税。
建设有利于科学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的税收制度体系, 应进一步发挥消费税的调节功能, 加快房产税立法, 推进房产税改革, 加快资源税改革, 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 全面推进增值税改革, 清理规范财税优惠政策。
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篇5
各省应正式行文。在正文中可简要描述贵厅的意见,正文后附《征求意见稿》的花脸稿(修订模式)即可。
感谢支持!
财务司专项处 李宁 2014年10月10日
20141009
财政部
教育部
关于建立完善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 加快发展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意见
(征求意见稿)
国务院有关部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教育厅(局、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教育局以及有关中央企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有关精神,为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高职教育”)改革发展,整体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含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高职院校”)经费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现就建立完善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提出如下意见:
一、意义和原则
(一)意义
高职教育承担着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人力资源结构的重要使命。近些年来,通过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行业和企业的共同努力,我国高职教育经费投入总量持续增长,推动了高职 2 教育事业实现快速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由于多种原因,目前高职教育投入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多渠道筹措经费和财政生均拨款稳定投入机制还不够健全,高职院校总体投入水平仍然偏低,区域间差异较大;财政投入激励高职院校改革的导向作用不够明显;高职教育经费绩效管理基础薄弱,等等。新形势下,建立完善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进一步加大高职教育财政投入,逐步健全多渠道筹措高职教育经费的机制,鼓励引导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有利于推动高职教育深化改革,整体提高现代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建设结构合理的人力资源强国;有利于高职教育更好地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提供人才支撑;有利于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
(二)原则
1.明确责任。按照现行财政体制和职业教育“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地方是建立完善所属公办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的责任主体,省级要统筹推动本地区全面建立完善公办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中央财政督促和引导各地建立完善公办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举办高职院校的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国有企业(含中央和地方国有企业,下同)是建立完善所属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的责任主体,并负责落实相关经费。2.多元投入。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坚持政府投入的主渠道作用,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财政教育投入力度,新增财政教育投入向包括高职教育在内的职业教育倾斜。同时,防止财政“大包大揽”,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进一步完善多渠道筹措高职教育经费的机制,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采取直接投资或捐赠等形式参与举办职业教育,促进高职教育经费投入稳定增长。
3.促进改革。建立完善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要与深化校企合作等制度改革创新相结合,形成激励相容、奖优扶优的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激励导向作用,促进高职院校面向市场、面向就业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注重绩效。建立完善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要与强化绩效管理相结合,将绩效理念和绩效要求贯穿于高职教育经费分配使用的全过程,体现目标和结果导向,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快发展现代高等职业教育。
二、主要内容和措施
(一)地方为主建立
1.明确实施范围。各地建立完善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应当覆盖本地区所有独立设置的公办高职院校,并妥善处理好五年一贯制职业学校等类型职业学校的拨款问题。举办高职院校的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国有企业,应当参照院校所在地公办高职院校的生均拨款标准,建立完善所属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
2.科学合理确定拨款标准。各地要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专业办学成本差异、财力状况以及学 费收入等因素,同时,统筹协调公办高职院校与本地区公办普通本科高校、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拨款水平以及民办职业学校举办者生均投入水平,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确定高职院校生均拨款标准(综合定额标准或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并逐步形成生均拨款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3.发挥导向作用。各地在建立完善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过程中,在注重公平的同时,要切实体现改革和绩效导向,不吃“大锅饭”。要向改革力度大、办学效益好、就业质量高、校企合作紧密的学校倾斜,向管理水平高的学校倾斜,向当地产业转型升级亟需的专业以及农林水地矿油等艰苦行业专业倾斜,引导高职院校合理定位,办出特色和水平。
(二)中央财政综合奖补
从2014年起,中央财政建立“以奖代补”机制,激励和引导各地建立完善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提高生均拨款水平,促进高职教育改革发展。中央财政根据各地生均拨款制度建立和完善情况、体现绩效的事业改革发展情况、经费投入努力程度和经费管理情况等因素给予综合奖补。综合奖补包括拨款标准奖补和改革绩效奖补两部分,由地方统筹用于支持高职教育改革发展。
1.拨款标准奖补根据各地提高高职院校生均财政拨款水平的具体情况核定。2017年各地高职院校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应当不低于12000元。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是指政府收支分类科目“2050305高等职业教育”中,地方财政通过公共财政预算安排用于支持高职院校发展的经费,按在校生人数折算的平均水平,5 包括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中央财政统一以省份为单位考核,不要求对所有高职院校平均安排。
2017年以前,对于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尚未达到12000元的省份,中央财政以2013年为基期对各地生均财政拨款水平增量部分按一定比例给予拨款标准奖补。具体奖补比例,根据东部地区20%、中西部地区30%的基本比例以及各省财力状况等因素确定。对于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已达到12000元且以后不低于这一水平的省份,中央财政给予拨款标准奖补并稳定支持。2017年,对于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仍未达到12000元的省份,除不再给予拨款标准奖补外,中央财政还将暂停改革绩效奖补;教育部将调减其下一招生计划、暂停备案新设置高职院校和高职院校更名等。财政部、教育部将从生均财政拨款制度建立与完善、预算安排等方面加强对各地高等职业教育投入情况的监测,并参考教育经费统计结果,如实掌握各地高职院校生均财政拨款水平提高的实际情况。
2.改革绩效奖补根据各地推进高职院校改革进展情况核定。从2014年起,教育部每年从优化专业结构、深化校企合作、加快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兴办高职教育、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对各地推进高职院校改革的进展情况进行监测。中央财政依据监测数据和相关统计资料,选取体现改革绩效导向的因素分配,并适当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向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率先达到12000元且稳定投入的省份倾斜。2014-2017年,改革绩效奖补资金规模根据中央财政财力状况和各地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进展情况等 因素确定。2017年以后,当各地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全部不低于12000元时,中央财政将进一步加大改革绩效奖补力度。
三、工作要求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财政、教育等相关部门要在地方政府领导下,落实工作职责,健全工作机制,共同推进建立完善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尚未建立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的省份要尽快出台,已建立生均拨款制度的省份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逐步提高投入水平。举办高职院校的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国有企业,也应尽快建立完善所属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
(二)强化省级督促引导。各省级财政、教育部门要在省级政府的领导下,积极督促和引导举办高职院校的市、县级政府和行业企业,落实建立完善所属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所需经费。同时,要加强对民办高职院校的规范管理和科学引导,制定完善相关政策,积极探索通过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举办职业教育,促进民办高职教育发展。
(三)着力推进改革创新。各地、各有关部门和企业应积极推动高职院校围绕发展现代高职教育转变办学理念,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合理确定办学定位,调整和设置专业,强化内涵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将产教融合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工作各个环节,大力推进高职教育改革创新,促进各高职院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四)积极开展绩效评价。各地、各有关部门和企业要积极探索建立高职教育经费使用绩效评价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 指标和管理办法,扎实开展绩效评价工作,并充分利用评价结果,调整完善支持所属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提高经费使用管理水平。
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篇6
1979年4月5日至28日,中央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4月8日下午,习仲勋在中南组讨论时说:“看来,在计划、财政、外贸、外汇、物资、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等方面,都有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关系的问题。”为了更加直白,他甚至做了大胆比喻:“如果广东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当然这些话是借用的话),可能几年就上去了,但在现在的体制下,就不容易上去了。”此外,习仲勋其他一些类似的讲话深深触动了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谋求财政变革的思想逐渐萌生。5月中旬,国务院副总理谷牧带领工作组来到广东,广东省委在财政方面提出了“划分收支,定额上交,五年不变”的包干方案,并要求以1979年收支决算为基数,确定上缴任务数,五年内不变,增收部分归省自行安排支出,不再向中央另外要钱。对此,中央给予了极大支持,随后将其上升为国家政策。
1980年2月1日,国务院下达《关于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财政管理体制的通知》,此举成为财政体制改革的发端,中国财政由“统收统支”时代逐渐进入“放权让利”“分灶吃饭”时代。
改革开放初期,放权让利、分灶吃饭使得计划经济体制下被压抑的创造力瞬间释放出来,缔造了国民经济长足发展的奇迹。但它是一种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博弈,造成中央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日趋下降的不良后果,该比重由1978年的31.1%,减少到1993年的12.3%。
划分收支,分级包干造成的中央财政困局让党和国家领导人再次思考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江泽民同志曾忧心忡忡地说,要适当地集权,因为中央财政太困难。与此同时,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同样疾呼,在现行体制下,中央财政十分困难,现在不改革,中央财政的日子就过不下去了,如果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到不了2000年(中央财政)就会垮台!
在此期间,中央派遣13个部长赶赴26个省市调查研究,他们回京后写出了专题报告,13个部长一人写一条,共有13条建议。当文件拿到国务院讨论时,主管经济工作的常务副总理朱镕基开玩笑说:13条建议不吉利,加几条。于是加了3条,达到16条,这就是1993年的中共中央6号文件,它为分税制改革打下了良好基础。
1993年12月15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吹响了财税体制改革的新号角。财税体制改革开始突破“放权让利”思路,逐步走上转换机制、制度创新之路。
这次改革,以及以后推进的所得税分享改革、税费改革等,规范了国家、企业和个人及中央和地方的分配关系,建立了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机制。以上这些改革是建国以来力度最大、成效显著、影响深远的改革,决策科学、设计周密、实施有力、运行平稳。
随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完善公共财政体系”被作为新概括、新表述先后进入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国家“十一五”规划和党的十七大报告等党和政府的一系列重要文献之中。
2012年11月1日零时刚过,深圳市网购科技有限公司在福田区国税局办税服务厅开具了该市第一张金额为5.8万元、税额为3480元的“营改增”服务费专用发票。
2013年8月1日,“营改增”大幕在全国范围开启。其实,这只是新一届领导集体在财税体制改革方面的有效举措之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财税体制改革提升到“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地位,并以此来确定未来改革的目标、重点。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是: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地方两个积极性。以此为指导,重点推进三项工作: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从整体上看,新的财税体制改革具有五个亮点:
亮点之一:将财税改革与国家治理紧密相连。国家治理视角的财税体制改革强调财政授权机制、受托责任、透明度、预见性和参与性。
亮点之二:将财税改革与制度建设密切结合。作为国家制度体系的核心和关键组成部分,财税制度建设覆盖了税收制度、预算制度和政府间财政关系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它们将在未来较长时期内引导中国财税体制改革,成为公共财政建设的主要支柱。
亮点之三:将预算审核重点转向支出环节。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审核重点向支出拓展。
亮点之四:将税制推向更加公平、规范的轨道。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调整消费税,加快房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加快资源税改革,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等。
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篇7
一、目前财政专户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 重复和分散设置账户, 财政资金活动透明度不高
主要表现为同一资金性质专项资金多头开户以及财政部门及预算单位内设机构多头开户两种方式。由于对财政专户资金与预算资金实行分账核算、分别管理, 大量的财政性资金分散于各家商业银行, 地方政府对本级财政的整体财政收支缺乏一套完整、清晰的账簿, 财政专户资金活动透明度不高, 且游离于监督之外。还成为了腐败的温床。
(二) 政府财政收支信息失真, 直接影响到预算编制
在各级地方财政编制的预算中, 只要是涉及到政府非税收入以及财政专项资金方面的内容都相对笼统, 远没有预算收支活动明晰和具体。财政专户资金不纳入财政预算编制以及年度决算, 使得地方政府预算工作的科学性、完整性大打折扣。
(三) 专户使用不规范, 成了财政部门操控预算执行进度的工具
目前, 一些地方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开设的预算外资金专户, 同时被用于收缴预算收入, 由财政部门根据预算完成情况来控制预算收入入库进度, 造成大量的预算资金在财政专户沉淀。有的地方财政部门通过开具拨款凭证将预算资金从国库集中拨付到财政专户中, 再通过专户分散拨给预算单位, 将财政专户作为其控制预算进程的工具, 形成明显的“第二国库”。财政专户成了财政部门操控预算执行进度的工具, 削弱了财政资金管理的透明度, 严重影响了国家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和真实性。
(四) 存在着一定的流动性风险
大量财政专户的存在, 使得巨额财政资金存放在商业银行。商业银行经营的状况必然对财政专户资金的流动性具有一定的风险, 一旦发生流动性风险, 势必殃及财政资金。
二、建立国库单一账户是根治财政专户管理问题的选择
建立国库单一账户, 将所有财政专户都纳入国库管理, 已然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的做法。也是解决我国目前存在的财政专户管理弊端的有效选择。
(一) 能够提高财政资金效益和运行效率
财政国库支付中心通过国库单一账户将专户资金直接拨付到收款人, 可以实现“直达”, 从根本上解决拨付“中转”环节过多, 造成截留、挪用资金的现象, 应为有效控制财政专户资金风险中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二) 能够提高政府财政收支活动的透明度
实行单一账户有利于强化国库执行财政管理职能和集权化支付模式的形成。国库单一账户把所有的财政资金都集中到自己的账户中, 排除了财政税务部门自立财政账户的可能性, 克服了预算外资金管理松散的沉疴, 使预算管理进入科学、规范、有序的全新领域, 进而增强政府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三) 能够对预算执行进行有效控制和监督
通过制度设计和利用现代信息网络系统, 对所有财政资金的收付活动进行动态监控, 对违规操作进行及时核查处理, 强化预算执行, 保证财政资金支付使用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三、地方财政专户纳入国库单一账户管理的路径
(一) 修改完善国库管理法规, 健全国库法律体系, 清除建立国库单一账户制度的障碍
一是修改完善《预算法》、《国家金库条例》等法规, 在《预算法》中删除“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中‘体系’二字”, 尽快取消财政专户, 最终实现“国库单一账户”目标。二是制定统一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操作程序》、《国库单一账户管理办法》等实施细则, 规范操作流程, 健全监督制约机制。三是制订并修改相关财政专户资金管理法律法规, 为依托国库单一账户实施财政专户资金集中支付提供制度支持。
(二) 改变账户设置, 建立国库单一账户制度
加快预算外资金管理改革, 取消财政部门在各商业银行开立的专户, 构建国库单一账户, 将所有财政性资金都纳入国库单一账户管理。首先, 各级财政部门在属地央行分支机构开设国库单一账户, 用于记录、核算和反映所有的财政收入和支出, 并与零余额账户进行清算, 实现支付。其次, 在代理银行开设零余额账户, 它与国库单一账户相互配合, 构成财政专项资金支付过程的基本账户。通过此账户可以实现包括专项资金在内的所有财政资金日常支付以及与国库单一账户清算。每当发生财政专项资金支付行为时, 先由代理银行将实际应支付的款项垫付给收款人, 再由代理银行与央行国库单一账户进行清算, 划转代理银行已垫付资金。
(三) 规范国库单一账户中专户资金收缴支付的方式与程序
收入方面, 取消收入过渡性账户, 专项资金收入的缴库方式实行直接缴库和集中汇缴。直接缴库方式是由缴款单位或缴款人按规定, 直接将资金缴入国库单一账户, 不再设立各类过渡性账户。集中汇缴方式是由征收机关和依法享有征收权限的单位按规定, 将所收取的应缴收入汇总直接缴入国库单一账户, 也不再通过过渡性账户收缴。
支付方面, 根据不同的支付主体, 对不同类型的支出, 分别实行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财政直接支付, 即预算单位按照批复的部门预算和资金使用计划, 向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提出支付申请, 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根据批复的部门预算和资金使用计划及相关要求对支付申请审核无误后, 向代理银行发出支付令, 并通知中国人民银行国库部门, 通过代理银行进入银行清算系统实时清算, 财政资金从国库单一账户划拨到收款人的银行账户。财政授权支付, 即预算单位按照批复的部门预算和资金使用计划, 向国库支付执行机构申请授权支付的月度用款限额, 国库支付执行机构将批准后的限额通知代理银行和预算单位, 并通知中国人民银行国库部门, 预算单位在月度用款限额内自行开具支付令, 通过国库支付执行机构转由代理银行向收款人付款, 并与国库单一账户清算。
(四) 加快科技手段推广,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加快财、税、库、行横向联网系统, 实现基金征收无纸化、基金解缴一体化、财政拨款实时化、收支对账电子化, 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对社保基金的走向进行全过程动态监督, 规范预算执行。
摘要:反思我国财政专户管理中存在的种种弊端, 借鉴西方市场经济国家财政性资金管理的成功经验, 提出将财政专户纳入国库管理, 建立国库单一账户制度是根治财政专户管理问题的必然选择。从制度安排、账户及职能设置、监督制衡和信息系统的建设应用探讨财政专户纳入国库单一账户的办法和途径。
关键词:财政性资金管理,国库单一账户,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
[1]邹旭.《我国财政专户管理浅析》, 《当代经济》2010年第15期.
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篇8
社会保障财政制度是指社会保障基金由财政给与稳定支持的制度, 财政对社会保障基金参与管理, 指导和监督。
从社会保障财政制度的定义中可以看出, 社会保障基金应由财政给与支持, 其主要原因有:[1]1) 社会保障制度的最终责任主体是国家或政府, 纵观各国社会保障制度, 不论是政府直接主办, 还是以国家信誉做担保, 通过社会自治或市场操作方式实施保障, 国家都要承担最终责任。2) 社会保障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基本社会制度, 而维护社会稳定是国家繁荣的基础, 也是政府的基本责任。3) 强制性是社会保障的一个重要特征, 尽管各种选择性保障项目和民营公益项目在最近一个历史时期有所发展, 降低强制性社会保障水平, 减少政府责任也成为一种明显的改革趋势, 但通过政府推行强制性社会保障的主体地位没有改变。
以上因素都决定了政府即财政对社会保障基金要给与稳定支持, 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保证社会保障基金的稳定健康发展。
2 建立社会保障财政制度的理论基础与可能性
[2]政府社会保障责任是政府重要职责之一, 而政府社会保障财政责任则是政府社会保障责任的核心。社会保障财政责任的界定:从性质上有帮助责任、有限责任、基础责任、最后责任、转移支出责任和法定责任;从内容上有财源责任和管理责任;从配置上有纵向配置责任、横向配置责任和财政类型配置责任。
2.1 社会保障财政责任的性质
1) 帮助责任
社会保障财政责任就是财政代表国家和社会对公民提供物质帮助的责任。正因为是一种帮助, 由财政所供给的社会保障水平, 既不可能满足公民的全部生活需求, 也不应当遵循等价交换原则而要求公民作出对等的贡献。明确这一点, 对于确定财政的社会保障支出合理水平和控制财政的社会保障支出适度规模有重要意义。
2) 有限责任
社会保障除政府参与外还有其他多种社会参与者, 财政所供给的社会保障只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必须与其他社会保障相结合。不应当将社会保障的全部负担都推给财政, 而应当划清财政责任主体与其他责任主体的社会保障责任界限。
3) 基础责任
公民需要保障的生活需求是多层次的, 其中最低层次是基本生活需求, 此种需求若得不到满足便不能生存。国家提供社会保障的首要任务就是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其实质就是保障公民的生存权
4) 最后责任
也称兜底责任。财政是社会保障的保障。社会保障主要是为了弥补市场缺陷, 一旦社会保障基金入不敷出, 财政扮演着最后风险承当者的角色。各国财政几乎都要对社会保险基金给予适当补助, 有的是弥补保险基金赤字, 有的是承担保险费开支。
5) 转移支出责任
正因为社会保障财政责任属于转移支出责任, 财政的社会保障支出应当执行财政的收入分配只职能, 坚持公平分配原则[3]。
2.2 社会保障财政责任的内容
1) 财源责任
即财政作为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所承担的责任。其中包括:[4]a) 集资金的责任。财政应当以征收社会保障税和费、发行社会保障债券和彩票、变现国有资产等方式, 为社会保障筹措所需资金。b) 分配资金的责任。财政应当以财政支出预算的形式在各种财政类型之间、社会保障各项目之间、中央和各级地方之间合理分配社会保障资金。c) 提供资金的责任。财政应当遵循社会保障预算的安排, 按照专款专用的原则, 以拨款、补贴等方式, 向社会保障经办机构和服务机构供给资金。
2) 管理责任
由于社会保障基金筹集和支付的方式、范围和标准直接影响国民收人的分配和再分配, 影响财政分配关系, 财政有责任管理社会保障资金运行的全过程, 以保证基金既能及时筹集起来和支付出去, 又与国家、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
2.3 社会保障财政责任的配置
1) 纵向配置
关于社会保障财政责任在中央财政和地方各级财政之间的配置, 强调以下两点特别重要:a) 财政责任与保障职能和事务对称。b) 财政对下级财政负连带责任。
2) 横向配置
关于社会保障财政责任在不同地方财政之间的配置, 应当坚持地方财政责任与地方经济水平对应的原则。我国的区域经济不平衡, 既有与世界各国区域发展过程中的共性 (如资源、技术、产业等结构因素的影响) , 又具有本国改革与发展中独特的制度和政策背景。达成共识的是, 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有不发达地区的贡献, 发达地区的超前发展是以牺牲不发达地区的落后为代价的。
从以上的理论分析可以看出, 社会保障财政责任的划分, 使得社会保障财政制度的设计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5]需要筹集足够的社会保障基金来满足社会保障制度发展, 目前我过社会保障基金筹资采用的是社会统筹缴费的办法, 但现行的统筹方式存在着许多不足, 因此, 为解决社会保障资金来源问题而专门设立的社会保障税则成为可以采纳的一种方式, 在我国现阶段, 开征社会保障税的时机已成熟, 条件也已具备。[6]我国应当制定《社会保障税法》, 设计一种能够体现效益性, 公平性, 规范性和适度性原则的社会保障税制度。在已具备的理论基础和基金筹资方式改变条件成熟的情况下, 使得社会保障财政制度的建立成为一种可能。
3 建立社会保障财政制度的必然性
资金筹措是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核心, 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 搞好社会保障就是一句空话。[7]要实现资金来源多元化, 建立可靠、稳定的社会保障基金筹措机制, 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建立社会保障财政制度。
1) 从福利国家的社会保障实践表明, 建立社会保障财政制度是给社会保障以稳定的财政支持的基础, 与此同时, 几乎所有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 都重视财政对社会保障的作用, 在许多国家的财政总支出中, 社会保障支出占有相当的比重, 有的国家还将社会保障资金收支纳入政府经常预算或专项预算。财政还特别注重加强对社会保障结余资金的管理, 规定结余资金一般只能购买政府公债, 以保证结余资金的安全和保值增值。
2) 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 是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能转变的必然。[8]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特别是建国初期, 政府把大部分财力放在基本建设和创办国营企业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政府的职能应主要转向公共事务管理, 把维护社会的稳定、公正、和谐放在重要位置, 把更多的财政资金用于包括社会保障在内的社会公益事业。与一些发达国家财政支出中社会保障资金所占比例相比, 仍然比例很小。因此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到社会保障方面, 既是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职能转变后应做出的重大调整, 也是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步骤之一。
3) 建立社会保障财政制度是政府维护社会稳定的必要手段。建立社会保障财政制度可以防范财政风险, 保持财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社会保障收支失衡, 经济衰退带来失业率增加, 大灾害带来社会救助支出增加等问题都会造成财政风险。[9]政府公共部门采用有关制度对社会保障财政风险进行界定, 评估, 通过收支活动以及相应政策, 实现对风险的控制和最小化。对财政风险的有效防范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稳定。
4 结论
社会保障制度被形象地称为“绿岛理论”, 对于能得到社会保障的人如同沙漠中的绿洲, 没有得到社会保障的人就如同沙漠, 如果绿洲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 沙漠没有得到适当的治理, 终将有一天沙漠会侵蚀绿洲。[10]治理沙漠与保护绿洲则需要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而我过现阶段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所遇到的诸多障碍中, 最需迫切克服的莫过于资金短缺。充足的社会保障基金是社会保障制度赖以存在和运行的物质基础。事实上, 社会保障财政责任制度的基本方面是积极的, 福利的刚性等问题大多可以在经济发展中得到解决。
摘要: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改善民生已成为党和政府的主要任务之一, 这就需要进一步发展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而财政作为社会保障的核心组织者和保障资金的重要提供者, 在社会保障中有着十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政府财政高效、有力与否, 直接关系社会保障事业改革的成败。因此,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财政制度对促进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重在从社会保障财政责任界定等理论基础和社保基金所面临的现状来分析建立社会保障财政制度的可能性与必然性。
关键词:社会保障,财政,社会保障财政制度,可能性,必然性
参考文献
[1]徐庆丰.关于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财政制度的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 2006, 5.
[2]刘志国, 姜浩.社会保障财政责任的界定[J].北方经贸, 2006 (2) .
[3]郑功成.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道路[M].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7:129.
[4]郭席四.社会保障导论[M].西藏人民出版社, 1999:102.
[5]王延中, 龙玉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社会保障支出分析[J].财贸经济, 2011 (1) .
[6]方刚毅.完善我国社会保障财政制度的法律思考[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3 (9) .
[7]周师平.建立社会保障财政支持机制的思考[J].社会保障专刊.
[8]仲德维.建立社会保障财政支持机制的必然性和紧迫性[M].山东劳动保障改革纵横, 2000, 7.
[9]李倩.发达国家社会保障财政风险管理:经验与启示[J].时代金融, 2012 (8) , 下旬刊.
铁路系统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篇9
关键词:铁路系统,现代企业制度,权利与义务,政企关系,组织制度,垄断
0前言
在当今社会, 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炙手可热, 而一些泱泱国企与之形成鲜明对比, 陈旧的管理理念、落后的管理模式以及置若罔闻的制度规范都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需求。时代赋于他们改革的号角, 我认为改革最重要的就需要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以增强企业经济实力, 活跃市场, 推动社会进步, 提高在国际竞争中的实力。
1 现代企业制度的定义
现代企业制度是一种具有竞争实力的企业体制, 在这种体制下, 企业政企分开、权责明确, 具有明朗的产权特性, 科学规范的管理模式, 使企业真正成为可以在国内乃至国际的大市场上施展拳脚与对手抗衡的实力派。
2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2.1 具有明朗的产权特征
目前, 就大部分国有企业而言, 国有资产的“所有者”与“使用者”分离, 国有资产的“所有者”不参与企业的决策、监督, 造成企业国有资产“所有者”管理的缺位。明朗的产权特征就是要求“所有者”代表进驻企业, 参与企业的决策与监督。这样, 企业不仅仅只是重视盈利多少, 产量增长多少, 而且国有资产增值、保值, 降低国有资产经营性风险等方面的问题也会相应得到重视。
2.2 具有明确的权力与责任体制
明确的权力与责任体制在这里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在国家这一大环境下, 国家 (国有资产的“所有者”) 对企业中的国有资产行使权利、承担义务, 权利与义务相辅相承。
二是在企业内部, 形成严密的组织机构, 各机构照章办事, 不越权, 不违规, 形成一套明确的权力、责任体制。
2.3 具有政企职责分离的特征
政府、企业所有者以及企业本身这三者各自行使各自的职责, 政府部门依法做好宏观调控、审计监督, 制订完善的政策法规;企业所有者则是负责管理好国有资产增值、保值等;企业本身重点放在提高经济效益上来。三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紧密相连、相辅相成。
2.4 具有科学规范的管理模式
绩效管理考核与人性管理模式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就是科学的管理模式。科学规范的管理模式是企业盈利的法宝, 随着市场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 规范的管理模式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
3 铁路系统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应具备的条件
根据我的国情以及铁路系统特有的行业特点, 铁路系统的改革是存在一定难度的, 但是也是势在必行的, 也就是说, 目前, 在铁路系统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有一定困难的, 它需要一个稳步的过程。
3.1 需要建立与商品经济相适应的铁路系统的政企关系
在铁路系统, 国家是企业资产的“所有者”, 而真正的“使用者”就是企业本身, 国家行使其应尽的权力、义务;企业本身则应做好其本职工作, 不越权, 不越位, 真正做到政企分开。
3.2 建立规范的铁路系统组织制度
在铁路系统, 势必要建立规范的组织制度, 使企业的出资者 (国家) 、所有者代表 (代表国家进驻企业) 、经营者 (企业本身) 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 由于各组织部门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 所以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各组织部门的监督权力, 使组织制度能够完美落实。
3.3 建立有限责任制度
有限责任制度的社会经济价值包括:减少和转移风险, 鼓励投资, 克服无限责任对企业形式发展的束缚;减少交易费用和降低管理成本, 促使企业有效率地经营和发展壮大。但有限责任制度存在滥用有限责任的危险。公司人格否认是克服有限责任缺陷的方法, 有偿责任的引入, 是我国立法的必然选择。有限责任制度被喻为《公司法》的一块传统基石, 在铁路系统, 建立有限责任制度可以扭转以前的只负盈、不负亏, 由国家负担一切后果的不利局面。
4 铁路系统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意义
铁路系统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企业的国有资产投资主体, 落实了保值增值责任, 形成了国家对企业的有限责任制度, 基本消除了企业吃国家大锅饭的弊端。通过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明确了企业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各自的职责, 为企业机制转换初步打下了制度基础。股权多元化促进了国有资本与其它所有制经济的结合, 提高了国有资本的控制力和影响力。通过改革建立完备的现代化企业制度, 使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所提高, 具体来说, 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4.1 适应国企改革的流向
在我国,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已经提出十几年了, 但是仍有很多国企处于困境, 原因就是改革滞后, 没有顺应国企改革的流向。铁路系统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则是顺应时代的潮流, 实行股份制办企业, 以集股经营的方式自愿结合, 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对分离、利于强化国有企业经营管理。
4.2 具有融通资金的功能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 铁路系统可以发行股票以融通更多的资金, 这比银行贷款风险更低, 没有还贷的压力以及银行利息的负担。这种以较少的资本融通较多资金的做法可使企业控制更多的国有资本, 还可以通过屡次发行股票以控制更多的资本额。
4.3 缓解铁路系统垄断局面
谁都知道铁路是我国少有的垄断行业之一, 垄断行业的天然特性使得铁路行业很难进入市场, 私人不可经营。在铁路系统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加上财政、税务等部门的协同合作, 可以降低垄断的可能, 使铁路行业更多、更好地沿着良性的轨道发展。
5 结束语
在我国, 铁路系统实施改革,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在法律层面上, 应废止与现代企业制度相违背的各种法律制度、政策法规。在具体工作方面, 要认真做好铁路系统企业的产权核资、资产评估等工作, 既要依法改革, 又要使得企业依法治理, 形成一个各方面都相对规范的现代化企业。
参考文献
[1]许晓峰, 刘拥成.铁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基础知识[M].中国铁道出版社, 1997.
[2]何孝贵.关于铁路施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J].石家庄铁道学院, 2001.
[3]董爱云.我国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意义[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2005.
[4]宁向东.国有企业改革与董事会建设[M].中国发展出版社, 2013.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问题探究 篇10
混合所有制, 一个在新时期顺应新的形势而提出来的概念, 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出台, 在2014年红透了祖国的大江南北。至此, 国企改变单一的所有制结构、混合更多的集体、民资乃至外资成分有了充分的政策依据。对于江西新余矿业有限责任公司而言, 发展混合所有制,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不是个新名词, 早在2010年, 江西新余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的花鼓山煤业公司就已在发展混合所有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上迈出了重要步伐。因此本文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之前企业的发展现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的问题以及不断完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措施三个方面探究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问题, 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借鉴学习之处。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之前企业的发展现状
江西新余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原花鼓山煤矿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 系省属国有企业。经过几十年、几代煤矿人的艰苦奋斗, 曾经为国家做出过贡献, 煤矿产能达到50万吨规模。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原国有企业的管理模式、经营机制难以适应当前的市场经济体系。截至2008年底, 煤矿职工2785人, 矿区人口1.5万人;资产负债率57.9%;煤矿承担了大量的社会管理责任和成本, 经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由于煤矿长期亏损, 缺乏自我发展能力, 煤矿技术装备水平低、安全保障能力弱、职工收入水平长期低下。
2008年12月25日, 按照江西省政府政策, 启动了破产改制, 于2009年6月终结破产程序。通过破产, 职工得到了妥善安置, 煤矿的社会负担进行了分流, 煤矿的债务进行了处置, 煤矿有效资产实施了重组。但重组后, 产权仍然是国有企业法人独资, 管理体制、运营机制并没有根本转变。产业方向不清晰, 煤矿开采、非煤产业并存, 如发电、建筑安装、制砖、饮用水、物业经营等继续依附煤矿;因煤矿职工技能单一且相对远离城市, 难以融入社会就业市场, 破产置换身份人员基本上重新上岗, 人多效率低的状况没有改变;煤矿社区职能移交地方政府履行的工作没有实质性进展, 部分社会管理责任及成本仍由煤矿承担;重组后有效资产总量少, 尤其缺乏扩能改造的现金流, 煤矿发展仍然没有后劲。为此, 必须从深化产权改革入手,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使煤矿真正成为市场主体, 增强煤矿的自我发展能力。
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公司制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是适合企业聚集大量资本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现代企业制度, 是一种可以保证企业在经营权和所有权分开的条件, 真正的做到自负盈亏, 自主经营的现代企业制度, 它是现代经济社会中最主要的企业形式, 是现代企业组织形式发展的必然趋势。真正是因为认识到了这点, 2010年, 花鼓山煤业公司以剥离社区资产后的煤矿资产向社会和管理层增资扩股, 增资扩股后的股权比例为新余矿业公司占40%, 社会法人股及自然人股分别为30%、10%、10%, 管理层及职工持股10%。股权多元化后, 新公司依据公司法及国家有关规定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 修改公司章程。公司设股东会, 董事会和监事会, 经理为公司法定代表人, 法定代表人依据公司法和公司章程规定或股东会、董事会授权履行职责。公司根据《党章》的规定设立党组织, 按省国资委党委的有关规定配备机构和人员。公司依照《工会法》成立工会组织。
形式上, 花鼓山煤业实施股权重组符合现代企业改革发展的方向, 为企业产业结构调整, 构建现代企业制度, 激活新思想、新观念, 减轻改制企业负担提供了新契机, 带来了新变化。然而在本质问题上, 并没有建立起正规法律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
1、制衡机制未形成。没有完全形成企业经营权、所有权、监管权的成功分离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制约。按公司法改制的企业, 股东会是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 董事会是最高决策机构, 监事会是监督约束机制。但在实际工作中, 三个机构职责不清, 没有各自的议事规则, 有的形同虚设、未能发挥好其应有的作用, 仍然习惯于党政班子会代表董事会, 职工代表大会代表股东会、原因是仍沿袭着旧体制运行的习惯, 使股东的参与意识不强, 企业为股东创造的条件不够宽松。
2、由于“一股独大”, 董事会决策和企业自主经营的行为, 严重受制于国有控股股东。同时, 国有企业对于公开招聘企业高管持较为消极的态度, 重要的人事任免还是受制于行政指派和上级党组织的管理与决定。这种不由“市场”的企业领导人员资源配置, 必将阻碍现代企业制度的形成于发展。
3、改制的内生型政府主导、政府主导型不仅是创新制度的优势, 也是推进实施的软肋, 也就是说政府是制度的设计者和出资人, 在一定程度上企业只是被动的执行, 创新制度只限于一些基本范围内, 而且在准备上也不是十分的充分, 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矛盾, 虽然政府替改革买单, 但是具体出现的问题还是需要企业自己解决。
4、置换产权不到位, 没有真正建立适应竞争的机制, 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 优化资本结构的力度不够, 不能完全像“开放倒逼改革”一样的促使企业真正的走向完全的市场竞争, 导致企业改革以后的机制和管理依然还和之前的管理一样。股权结构比较单一, 管理机制不灵活, 决策的效率不高。
四.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议
股权多元化即是改变公司的单一股权结构, 从而真正实现股东之间的制衡。公司治理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公司的股权结构, 具体来说它应该是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深层次问题, 对于企业的收购兼并、经营业绩、监督机制的建立以及代理权竞争都有非常大的影响。现在, 我国的企业管理, 不管是在实践还是在理论上, 都大体上相当于欧美发达国家企业20世纪中期的企业管理水平。现在, 我国在企业管理制度上, 已经确定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方向, 整顿了企业的内部结构, 基本模式主要以层级制为主, 以经理制为基本准则确立了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 在企业管理理念上已经掌握了与市场经济环境相适应的科学管理技巧、方法和理论。注意观察我国企业管理现状, 可以发现, 我国企业管理是一种多元化的管理, 同一时间, 不同的管理者, 不同的企业对管理有着自己的认识和独特的理解。同一时间段, 有的企业采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 甚至在某些方面处在世界先进水平, 企业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有的企业仍沿用过时的管理体制, 很大程度的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当然也有取得一定成就的, 但并不多。
1、股权多元化要避免“一股独大”。在股权多元化过程中, 新增股权在公司总股本中占有多大比重, 对日后经营模式具有相当大的作用。
2、实行股权多元化要有大智慧、胸襟和勇气。改革的实质是权力和利益的再调整。一方面国有法人独资公司在改革的推进过程中应该注重的是全局利益的最大化, 应该有为全局利益舍弃局部利益的勇气。另一方面实现股权多元化, 势必会影响到国有法人独资公司的上级主管部门的权力和利益。需要主管部门展示大智慧、胸襟和勇气。
3、在选择多元化股权的对象时应减少国有控股公司和未来的股东的“关联交易”。形成更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寻找更有效的国有资本运营模式是进行股权多元化的改革的目的。如果国有控股公司和未来股东之间存在不可避免的“关联交易”的可能性, 那么就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公司治理的畸形。
4、必须把治理公司制度的完善摆在较为重要的位置:核心就是健全董事会制度, 公司化的治理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 而董事会又是治理公司的关键之处。
5、对股权多元化改革赋予过多的任务和期望实际上是在扼杀股权改革。必须认识到股权多元化改革只是解决如何清晰界定产权, 改变因产权模糊而导致所有者虚位, 企业效率低下的缺陷, 这仅仅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方面或第一步。现代企业制度的全部并不仅仅指微观层面的产权多元化改革。国有企业的问题不仅仅在于产权制度方面, 而且在于缺乏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充分竞争的外部环境。
综上所述,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益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而建立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对于有效的管理现代企业意义非凡, 因此, 在企业发展的同时我们应该持续的完善和建设好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 加强建立企业内部管理制度, 增强中小型企业自身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 促进我国中小型企业协调、稳定的发展。希望本次对建立企业制度的研究能给大家一些借鉴学习之处, 也希望我国的企业能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孟凡利.内部会计控制与全面预算管理[J].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1 (3) :2-4.
[2]王力.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下的内部控制制度叨[J].淮南职业学院学报.201l (4) :3-5.
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篇11
关键词:转企改制;出版体制机制创新;现代企业制度;文化企业
目前,全国经营性出版单位的转企改制工作已基本完成。但对部分转企改制后的中央部委出版社、出版集团和大学出版社进行的调研显示,以往计划经济下的一些体制陈规和机制痼疾依然在限制出版业的做大做强。因此,转企改制后的出版企业依然任重道远,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和完善现代文化企业制度。
转企改制后出版企业发展现状
自2005年《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颁布以来,出版转制工作积极有序地稳步推进,在宏观体制和微观运行机制的许多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和进展。
1.市场主体身份基本确立,企业内部机制建设初见成效
转企改制促进了体制机制创新的全面启动。出版企业逐步开始规范化地进行公司运作:一是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确了出资人关系及其权益,基本确立了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完善了法人治理结构和资本运行机制,提高了企业内部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保证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二是按照现代企业“管理科学”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运行机制,有效整合社内资源,打造核心产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出版产业规律的经营管理机制正在逐步形成。
2.企业活力明显增强,产业发展梯队初步成形
我国业已形成以29家大型出版集团公司和分散单一的中小型出版社“大中小”并举的发展格局。出版行业中定位准确、对市场反应灵活的中小企业的存在,保证了出版市场的产品多元化与丰富性,其差异化的竞争有利于进一步形成公平有序的出版市场。同时,随着出版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在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的联合重组上,作为“大型航母”的出版集团正逐步成长为市场中的战略投资者,在行业内发挥出带动效应。
出版集团的转企改制工作跨越了转企、股份制改造和上市三大步,即通过上市来优化股权结构,完善集团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以资本为纽带,以业务重组为链条,打破行政、地区壁垒,快速整合资源,实现规模效益。其发展模式对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制度选择起了重要的示范作用。大学社积极巩固和拓展出版版图,依托学术和人才资源、科研优势,谋求特色定位,做强做优学术、教育出版等主业;同时,积极开拓其他出版领域及副业,在大众出版领域的多个细分领域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一些规模较大、发展较快的大学出版社逐渐探索出“自我裂变,内涵发展”的集团化道路。部委出版社转企改制起步较晚,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在重组兼并以及探寻跨部门、跨地区的合作方式上,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出版企业体制机制方面尚存的问题
转企改制工作虽已取得阶段性的突出成绩,但受改革启动时间、原始积累、成长方式的影响,不同出版企业仍存在不同问题,其核心都涉及现代企业的产权结构、产权关系。
1. 市场主体地位尚不突出,出资人关系还未捋顺
转制后,出版单位自主经营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但与运营规范、委托—代理关系清晰的现代企业相比,许多出版企业目前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市场主体。企业的资源配置、生产指标、经营范围仍然受国家宏观管理政策的严格限制。一些出版企业还未形成自主经营的工作导向和明确的盈利目标,对自身定位、发展战略和核心竞争力的认识仍然模糊不清。
调研显示,目前不少地方集团没有真正理清母子公司的资产关系,产权管理尚未到位。不具备组建集团公司条件的部委出版社,其资产财务关系、重要干部任免权、重大事项决定权和内容终审权实质上仍保留在上级主管单位。大学社方面,多数学校资产经营有限公司资本规模小、管理水平低、授权不足,无法有效代替学校行使出资人权利。因此,在现阶段,企业出资人权利行使不当、监管失效的情况时有发生。
2. 内部运营机制创新不足,新型人才匮乏
出版企业体制机制创新要走一条从行政管理到企业管理的道路。不少出版单位的内部运行机制构建受之前“双轨”管理体制的限制,往往是局部的、有限的,主要集中在策划、编辑、营销等生产业务板块;而在战略管理机制、创新机制、人才机制等方面尚为落后。一些单位的工作方式则还保留了计划经济时代的特征,远离市场,落后整个社会大发展。科学的企业管理机制如果不从根本上转变,则可能导致新的行政官僚化。
转企改制对出版企业经营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兼具商业智慧与文化担当,丰富的行业知识和充沛的管理能力。此外,出版企业在财经、IT、数字出版、“走出去”等方面的人才也相当匮乏,以往事业体制下的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显然已无法应对现阶段的人才问题。
3. 公司治理结构尚不合理,制衡与激励失衡
目前,相当一部分出版企业依然在沿用传统的组织结构,尚未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已进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的企业,由于产权制度改革未得到实质性突破,实践中“模拟”大于“创新”。一方面,上级单位的行政授权和行政权力运作方式往往延伸到公司治理结构的领导权结构中,从而破坏了权责制衡机制。另一方面,出版企业国有股“一股独大”,董事不可能经由股东选拔产生,于是出现董事会“拉郎配”式的组建方式,造成出资人责任的虚化、软化。有的董事会与上级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或党委会、职代会和工会重构,职能交叉,人员重叠,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各权益主体无法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明确各自责权,企业运营无法得到有效规范。
此外,出版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还存在重制衡、轻激励的倾向。除少数上市出版集团,现有出版企业绝大多数受单一产权结构的局限,短期激励远远大于长期激励。在出版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长短失衡的激励机制容易助长企业内部的短期行为,不利于企业长期健康发展。
4. 发展方式较为落后,资本运作水平有待提高
调研显示,目前出版企业大多处于以产品生产为主,以内部管理为中心的传统企业经营阶段。单靠这种内生式的发展方式,出版企业很难在短期内扩张到上市融资的规模。出版企业的资本运作水平有待提升。首先,出版企业还未厘清融资顺序。出版企业要不要上市,何时上市,应由市场选择。若战略不明晰,无法完成上市后的持续性义务,既有悖于上市的初衷,也有负于股民的期望。其次,资本运作还有待落到实处。我国出版集团组建不乏“行政捏合”之作:集团内部还未真正以资本为纽带形成合力;部委出版社的跨部门合作由于领导权问题,实质上还停留在战略合作阶段;跨地区跨行业的资本运作仍存在一些壁垒。再次,出版企业上市融资大量“圈钱”后,对募集资金的使用还具有盲目性。
5.产权制度改革尚待攻坚,产权市场建设较为落后
产权清晰有两层含义:一是产权在法律上的清晰,即产权有完整的法律地位、得到真正的法律保护;二是产权在经济上的清晰,即现实经营过程中的清晰。目前出版企业的产权仅拥有法律层面上的清晰,在整个经济运行过程中并不清晰。出版企业国有资产的委托体系代理链条过长,责任主体过多,行政性太强;各级委托者之间由于国有产权代表的选拔委派制度、激励约束制度和考核监督制度建设滞后,并非是责权利对称、互为约束的关系,这导致了企业产权关系软化、虚设和模糊等现象。
在现阶段,出版产业仍然存在产权流动不畅的问题,首先,因国有股权人虚置,无人能对国有股权的出售、转让负责,产权置换过程行政批复环节过多,难以高效进行。其次,出版企业人员安置、社会负担转移、银行债务偿还等巨额转让成本也带来了产权交易资金短缺的问题。再次,非国有资本或行业外资本不能公平进入产权市场。最后,出版企业无法正常退出市场,出版企业之间一些正常的资本运作也因涉及产权问题而被叫停。不从根本上改变国有出版企业的产权制度而试图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最终可能“画虎不成反类犬”,违背改革的初衷。
nlc202309011347
出版企业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的必要性
在国家制度环境不断变迁、科技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巨大背景下,出版企业必须认识到加快制度创新的紧迫性,适应数字化浪潮、抓住重大战略机遇,完成产业转型升级和繁荣文化产业的重任。
1.制度环境要求出版企业加快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与市场接轨
一方面,出版文化产业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运行机制长期脱离于我国整个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渐成“孤岛”。出版企业须按照市场规律和市场逻辑发展生产力,突破当前出版业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的障碍,优化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产权关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对接,进而与国际市场接轨。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仍须遵循政治性原则。出版企业的政治性建设任务不会因市场化改革而发生质变。出版企业唯有在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自身具备强大的经济实力,才能更好地践行意识形态宣传、政策执行与政治教育等任务。出版企业在新时期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制度创新是最有效的途径。
2.技术环境要求出版企业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实现出版产业转型升级
全球传统出版产业正面临数字化浪潮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传统出版单位要成为未来的内容、服务提供方,便要解决企业的文化创新力和竞争力问题。第一是产品和服务的革新,体现在编辑工作方式、阅读形式、销售渠道、物流运作等方面。第二是组织结构调整,全媒体多元化发展具有资源的整合性,人员和机构的协同性,业务之间的互动性,因此出版企业的管理结构亟待创新。第三是管理方式方法的创新。数字出版时代,出版企业面临管理上的更大挑战,如管理对象的增多、管理难度的增强、管理方式的复杂,攻破这些难关,制度比技术更为重要。
3.全球化环境要求出版企业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发挥后发优势
出版企业面对的是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激烈竞争。近年来,世界知名出版商纷纷进军我国出版市场。随着分销权的放开,市场的准入,我国出版社的生存将受到直接影响。与国外强势出版集团相比,我国出版集团数目不多,规模不大;产品结构过多依赖教材教辅;企业市场运作手段等能力有限,在资金规模、管理水平、业务水平等方面与国外优秀出版企业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在传播对象全球化、传播方式全球化、组织结构全球化,影响力全球化等方面,“西强我弱”的局面将会长期存在。因此,出版企业今后必须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发挥后发优势,迎头赶上。
出版企业建立现代文化企业制度的路径研究
要成为真正独立、合格的市场主体,出版企业必须建立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同时,强调企业文化和文化管理机制,借企业文化弘扬出版精神、完善出版理念、提高经济效率、实现社会效益,最终形成既尊重现代企业科学发展规律,又符合文化企业特殊属性的现代文化企业制度。
1.摒弃陈旧价值观念
要正确看待企业身份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转企改制后,作为市场主体,出版社要按照经济规律办事,但同时,作为社会责任主体,出版企业又必须面对现代企业的社会责任。现代企业社会责任不仅涵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且兼顾企业生产经营对内部和外部的影响。因此,企业身份并不会影响社会效益。转企改制后,我国出版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文化和意识形态特性,进一步细化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和外延,以更加明晰、具体的方式实现坚持社会效益前提下的双效统一。
要正确看待股份制改造和国家出版安全的关系。国有资本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通过国有独资企业、国有控股、国有参股企业三者来实现的。国有资本的控制力不仅体现在国企数量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国企质量上。改革实践证明,稳步开放出版融资并不会冲击正常的出版秩序,也不会影响出版安全。只要保证国有控制权,出版企业在吸收社会资本后会扩大国有出版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国家对出版业的主导地位,放大国有出版业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2. 优化企业产权结构
优化产权结构的第一步是实现产权在经济上的清晰。首先,产权所有者在经营过程中要拥有强有力的产权约束力,国家作为产权最终所有者应建立国有资产经营预算以核查国有资产的盈亏状况。在出版企业的国有产权授权制度中,应建立健全国有产权代表的选拔委派制度、激励约束制度和考核监督制度的有机体系,保证各级国有产权代表熟悉和遵守国家以及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法规;熟悉和了解出版企业的经营管理及财务状况;掌握出版市场的发展规律和管理方式;能够代表出资者履行公司章程规定的义务,并正确行使权利,依法维护国有资产出资者权益;掌握金融知识,了解资本市场,具备出版产业发展要求的资本运作能力。
优化产权结构的第二步是产权多元化。整合与重组是出版企业实现产权多元化、优化产权结构的重要途径。出版企业可以分步实施“事转企”、“企转股”的各项改革,循序渐进、先易后难,逐步优化股权结构;可以借鉴国有企业改制的经验,先考虑尝试允许新闻、出版等领域国有企业参股,再接着允许其他行业国有企业参股;待条件成熟后,逐步实现对民营资本放开,或者允许新闻出版领域的其他国有资本控股,允许员工内部持股。
3.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完善出版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最重要的是确保出资人到位。除了完善出版企业国有资产委托机制,弱化国有产权虚置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之外,纠正公司治理结构实践中的种种形式主义,也同样至关重要。董事会的建设不能搞“一刀切”,要根据不同企业的产权结构和产权关系因社制宜。
其次,要纠正机构重叠、职能错位和角色冲突等问题。第一,企业可试行内部员工持股制度,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及与之相适应的约束机制。第二,创新党组织工作方式。党组织在企业内部具有核心地位,但党委不是国有资产出资代表,不能代替董事会或监事会行事。第三,重新界定监事会的人员组成,并建立相应的权责机制,使监事会真正发挥监督作用。第四,创新经营者选拔任用机制,将行政化、官员化、终身化的上级任命制,改为市场化、职业化、专业化的董事会聘任制。
在解决以上问题时,创新产权激励方式是重要的环节。出版企业要避免重蹈国有企业改革中曾经重“物”轻“人”的覆辙,建立人力资本产权激励机制。人力资本产权的界定不能流于管理层都一律持股的内部人控制结构,也不能“一刀切”,采取员工集体持股的表面股份多元化。只有当拥有公认业绩的人才资源才能享有产权时,产权激励才能真正产生效益。
4.创新企业经营管理机制
在经济全球化和竞争全球化时代,创新被视为企业永续经营、基业常青的关键。经营管理机制的创新作为出版企业改革的内在力量,和体制创新遥相呼应,共同演绎现代出版企业的企业革命。
(1)建立创新机制
经营管理创新需要建立创新机制。首先,产品创新是对出版企业最基本的要求,体现在选题的思想创意和形式造新上。出版集团要注重集团公司选题布局创新与所属企业选题结构创新的呼应;出版企业要注重年度选题创新与重点选题创新的有序衔接;要建立优秀选题评价机制、选题投资机制,寻求版权金融服务,将创意之“货币”付诸资本现实。其次,出版企业应建立流程创新机制,推动出版流程再造和业务形态创新。要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创新出版办公流程、生产流程、发行和物流平台,实现智能化、连锁化、国际化目标;要开拓新媒体业务形态,形成配套商业模式,延伸出版产业价值链。再次,市场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归宿。营销创新机制是出版企业实现从被动适应市场到主动创造市场的保障。出版企业要建立科学的营销决策、渠道、服务、品牌、模式创新等机制。
nlc202309011347
(2)更新人才机制
企业人才一靠引进,二靠培养。转企改制后,“良禽择木而栖”现象将更加突出。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投身出版事业的人都有着浓厚的文化情结,知识追求是出版业和从业人员的共同特征。出版企业应尊重这一特征,构建学习型组织,将个人知识追求付诸企业知识追求,将个人智慧汇总为企业文化生产力。出版企业应根据员工特点,主动协助员工设计职业远景,将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与企业发展蓝图契合,最终形成个人和企业的共赢。
企业不仅要引进、培养人才,更需要用有效的淘汰和激励机制来管理人才。淘汰机制和绩效考核紧密相连,出版企业应该根据自身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制定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设定短期与长期、个人与团队、单社与集团不同层次的考核目标,在双效基础上进一步细化考核指标,并建立绩效考核反馈制度,充分发挥考核意义。产权激励是企业内部最直接、最有效的激励。出版企业可逐步推行高级人才持股制度,将企业未来与个人未来紧密结合,将企业风险和个人责任紧密结合,从而有效提高企业效率。
(3)强化文化管理机制
文化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包括两个层面:其一,管理企业文化;其二,用企业文化管理企业。出版企业的企业文化比一般意义上的企业文化有更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即出版文化。出版文化有四个层面:一是出版物承载的精神内容;二是出版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知识水平、思想内涵、价值取向等心理内容;三是出版机构的出版结构、出版理念、企业文化等;四是体现在社会每一段进程中出版的传统、理念、原则、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内容及其演变。鲜明的企业文化是飘扬在员工心中的旗帜,也是刻印在读者心中的名片。
企业文化最终要体现在文化产品和服务上,尤其对于出版企业,其企业文化与自身产品具有高度相关性。在转企改制之后,出版企业文化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一旦企业使命、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核心经营理念深入人心、渗入工作,企业上下就什么是“正确的事”、如何“正确地做事”达成共识,企业文化就形成了生产力。
出版企业建立现代文化企业制度需要的外部环境要求
企业、政府、市场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三大支柱。其中,政府和市场共同组成企业运行的外部环境。在“后转企”阶段,政府应进一步转变自身职能,为出版企业建立现代文化企业制度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适当放松经济规制,逐步建立退出机制
调研显示,随着出版集团的建立,集团可对内部不同专业分工出版社的书号或出版资源进行调控与配置,这实际上已经打破了长期限制出版社发展的瓶颈。但对不少非集团化的出版企业而言,“做什么事,出多少书”的限制还在制约企业发展。因此,政府应进一步打破按部门、行政区划和行政级次分配资源的体制,对于那些已成为真正市场主体,具备一定经济实力的出版企业,在坚持以社会效益为首位、依法经营的前提下,应逐步减少对其经营范围、生产数量的限制,鼓励它们根据自身能力和市场需求开展多媒体兼营、调整产品结构、重组企业实力。
企业退出机制是保证优质企业聚拢资源和市场竞争活力的重要因素。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500多家出版社除少数因严重违规被吊销营业执照外,还没有一家出版社因为资不抵债而“退出江湖”。转企改制后,政府应逐步规范出版企业淘汰退出机制,强化业内竞争意识,鼓励优秀企业兼并资不抵债的企业,盘活国有资产,重置出版资源。
2.形成公共产品资助机制,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任何一家出版企业都无法回避公共出版物的生产。在市场失灵的状况下,就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进行干预,解除出版企业承担文化使命时力不从心的忧虑。首先,政府应给予溢出效应明显的出版企业一定的税收减免,即以税收形式将外部性内在化,调节市场行为。其次,政府应给予具有较强社会影响力和文化传承性的出版物充分的资助和补贴。同时,在基金的分配和使用上,应建立相应的审查、监管机制,杜绝权力寻租,保证基金用到实处,发挥应有的效应。
3.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金融扶持力度
我国出版企业多数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因此外部资金的注入就成了出版业得以发展的必要条件。受我国投资、信贷政策的影响,出版企业的融资渠道一直受到限制。转企改制后,不少出版企业亟待新产品开发、技术流程改造,流动资金不足的现象更加频繁。因此,国家应加大对出版企业在投资和信贷方面的支持,鼓励引进境内外战略投资,鼓励骨干企业上市融资,鼓励出版企业与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建立和发展中小出版企业信用担保机制,允许投资人以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评估作价出资组建出版企业,为出版企业提供更加良好的融资环境。
4.完善市场规则,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市场规则,运用市场规则改造和重塑出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规范政府和企业行为。市场规则包括体制性市场规则和运行性市场规则。前者是市场经济有序运行必不可少的基本社会制度环境和体制框架,包括产权规则、市场要素规则、市场理念规则和市场法制规则。后者是国家运用市场运动的内在规律制定的市场行为规范,包括市场进出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交易规则、解决市场争端规则。 这些规则能够给作为市场主体的出版企业提供一个责罚分明的行为选择空间。随着改革的深化、技术的发展,出版市场环境也在发生变化。因此政府不仅需要制定市场规则,也需要不断完善、及时修订市场规则,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本文系北京市新闻出版(版权)局课题“转企改制后的出版企业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建立现代文化企业制度研究”成果。课题组组长:孙瑛;副组长:王伟、蔡翔;成员:王东迎、李胜利、李频、张雨晗、潘炜、李葚;本文执笔张雨晗、李葚。刊发时略有删节)
参考文献:
[1]于秀丽.择善而从之:对出版文化的几点思考[J]. 出版发行研究,2009(1).
[2]周尉华.新规则新需求下的出版业:近年中国出版业经济环境述评[EB/OL].[2005-01-07]http://www.cbbr.com.cn/info_630_4.htm
[3]尹章池.我国出版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J]. 出版科学,2006(2).
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理论与实践 篇12
一、关于国库单一账户体系
根据委托———代理理论, 财政部门是接受政府委托, 负责管理财政资金的收支活动。因此, 所有财政资金的收支账户都应由财政部门负责统一管理。据此, 我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中规定, 财政部门统一设立和管理国库单一账户体系, 所有财政资金收支活动都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
改革前, 预算单位分散开设银行账户, 分头管理, 资金收缴及使用均在各预算单位操作。由于财政部门与预算单位间存在重大的信息不对称, 造成资金使用过程中挪用、管理不规范现象严重, 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低下。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后, 财政部门作为财政资金收支管理的代理人, 直接负有管理各部门银行账户的职责和权力。在资金支付方面, 财政部门为各预算单位设立授权支付零余额账户, 账户管理权归属财政部门, 代理银行根据协议每日对账户实行清算, 保证财政资金支付按照规范化程序操作。在非税收入收缴方面, 财政部门为各执收执罚单位设立财政汇缴专户, 根据政府受托责任, 该账户由代理银行根据财政部门要求每日清零, 资金上交国库。上述根据委托—代理理论设立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 有效地解决了改革前存在的预算单位挪用、占压资金等现象, 提高了财政资金的收付效率。
二、关于国库集中收付运行机制
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是一项创新, 改革不是财政部门集权, 而是运用委托代理理论, 理顺财政部门、预算单位、代理银行等各方关系, 创新国库集中收付运行机制, 使得运行主体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 提高国库集中收付整体效率。这一运行机制, 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合理界定三部门职责。财政部门主要负责做好国库集中收付相关资金支付业务以及监督管理工作, 代理银行负责做好国库集中收付资金的代理与清算业务。预算单位按照财政部门规定, 负责报送用款计划和使用资金。二是实行激励与惩罚制度。为保证预算单位顺利适应改革, 改革中确立了预算单位职能“三不变”原则, 即不改变预算单位的预算执行主体地位, 不改变预算单位的资金使用权, 不改变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权和会计核算权。“三不变”原则, 实际上是对预算单位的一种制度激励。对预算单位、代理银行违反改革规定的, 财政部门会采取适当的方式予以惩罚。财政部门、预算单位、代理银行在上述激励与惩罚制度约束下, 共同推动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三是围绕“三个变化”, 创新了资金运行机制。改革主要有三个方面变化:一是银行账户设置改变, 通过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 控制了库款资金流量。二是财政资金收支流程改变, 通过改变资金缴拨方式, 规范资金的收入收缴和支出支付活动。三是管理机制改变, 由于账户体系和缴拨方式的改变, 预算执行透明度大大提高, 强化了财政部门和预算主管部门对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与监督监控。这“三个变化”构建起严密的、覆盖财政资金整个收支活动的预算执行运作机制, 能有效解决财政资金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风险控制以及透明度等问题, 实现财政资金的安全、规范和高效运行。
三、关于财政国库动态监控
我国推进国库集中收付改革中, 着力建立健全财政动态监控体系, 较好地解决了改革前财政资金运行透明度不高的问题。一是强化了财政部门的受托责任。改革前, 财政资金拨付给主管部门后, 就脱离了财政部门监督, 财政部门也很难控制资金运行过程中的各种风险, 近年来审计风暴所反映的各部门出现的各类问题, 也多是这方面存在风险, 财政部门负有监管不力的责任。国库集中收付改革后, 强化了财政部门对财政资金的受托管理责任, 财政资金由财政部门直接支付到收款人及用款单位, 或直接给各基层单位下达授权支付额度, 财政部门的受托管理责任得以加强。二是实现了实时动态监控。传统财政收支管理方式下, 一些单位存在资金坐收坐支、截留、挤占、挪用等问题频繁发生, 难以根本杜绝, 重要原因就是财政部门与预算单位存在信息不对称, 预算单位利用信息不对称进行违规操作, 谋求利益最大化, 财政部门无法及时发现。改革后, 财政部门建立动态监控系统, 预算单位每一笔财政资金收支都实时处于财政部门监控下, 有效遏制了预算单位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违法违规现象的发生。
四、关于信息生成机制
改革之前, 财政资金大多以拨代支, 缺乏来自预算单位的预算执行信息, 有些预算执行信息来源于一级预算单位, 而且是通过纸质报表报送。这样的传递方法, 不仅信息来源粗略, 信息延伸半径短, 而且很难做到完整、及时。在这种管理方式下, 财政部门难以掌握真实、全面、系统的信息, 财政部门与预算单位信息严重不对称。改革之后, 财政部门能够及时获取财政资金活动的详细信息, 形成了新的信息生成机制。预算执行信息来源于基层预算单位的每一笔交易记录, 通过信息网络, 实时地传输给财政部门, 预算执行信息的完整性、及时性大幅度提高, 预算执行透明度明显增强, 有效地促进了财政部门与预算单位之间的信息对称。这为财政运行管理和宏观经济调控提供了及时可靠的信息基础。
【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推荐阅读:
国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05-12
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1-18
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11-24
孙陶然浅谈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06-02
花园村建立农村党员班干部现代远程教育08-10
备战2012高考历史高考预测 专题04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0-13
制度建立10-10
建立例会制度09-05
建立个人破产制度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