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与金融作业

2024-07-31

财政与金融作业(精选8篇)

财政与金融作业 篇1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与班级:2011级市场营销专业

学号:1150811030

姓名:谢承志

财政在生活中的应用

说起财政在生活中的应用实在是太多了,因为国家财政是一个涉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复杂的经济分配活动,从居民的衣食住行到国家的政治活动和经济建设。

这里我谈谈自己理解的财政在生活中的应用。我觉得国家、或者地方的财政的主要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本国、一个城市或者一个乡镇的经济的发展,让这个国家或者城市更加的繁荣,这样,这个国家、城市和乡镇的居民能够有更好的生活。

但是就我知道的情况来看,这个财政的政策并不是那样的好,也许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一个简单的,却又难以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地方发展的巨大差别性。

像我所知道的,在一些沿海的城市,上海、天津、深圳、大连等一些发达的一线城市,高楼大厦看的让你眼花缭乱,城市的交通运输系统,比如公交、地铁、轻轨都是非常的完备、而且经济发展都是相当快速。但是类似于蕲春,洪湖,通山等这样的不大也不小县城,发展却是相当的慢,这也给当地的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我从小出生在咸宁通山的一个村镇了,在五六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武汉来,之后全家就在武汉定居,每年过节家里人都会回老家看看。在我五六岁的时候,老家那里没有自来水,居民的生活用水都是在农村的井里挑的,洗衣服都是一群妇女蹲在河边借着河水来洗,出行的话,每天会有那么两三辆三轮车穿梭在县城和各个乡镇之间,很大很大一部分人都是靠着自己的双脚行走,可能少有一些富裕一点的家庭会有辆自行车。而那时的武汉虽没有如今的地铁轻轨,但是交通系统已经比较成熟,到哪里去都有公交和的士。街上的私家车也是比比皆是。放眼望去也是高楼大厦满街都是。

现在十五年过去了,再来回首比较这些。家乡里,县城里面相对来说发展比较快一点,有高楼大厦,但是也为数不多。交通系统也在完备的过程之中,有的士,有公交,但都不多。乡镇里面依然没有公交,主要靠的还是那些三轮车,三轮车师傅有的时候心情不好或者有事的时候不开车,那样交通就更不便利。每天去县城的大巴也只有上下午各一趟。村落里面从来没有超市,仅仅有两三个小卖部。而武汉的发展这都是大家看得到的。

通过这些对比,我觉得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还是国家和地方的发展政策与财政政策。就目前来说,一个稍发达的城市在自己的发展政策下,有自己的财政支撑,上级或者国家的财政支持,其发展会很快速,居民的生活也会随着这些发展一步一步的向前。而一个落后的城市、县城。它的发展就很慢,政策出来,自己财政支撑不了,国家的扶持不够。发展不起来,居民的生活便鲜有改变。

可能有人说这个地方落后,消费水平低,即使发展了,当地的人也消费不起。但我想,如果一个地方有了财政的支撑,能够逐步的发展起来即使原来这里的消费水平低,但这些发展会慢慢带动人们的消费。消费需要劳动挣钱来支撑,同时也会产生大量的工作岗位。那么这个地方的经济不就是这样一步的发展起来了么。与此同时,居民的生活也会发生很大的改变。

但是现在往往人们看到的就是,越发达的城市越来越发达,生活越来越方便,生活的幸福感也会越来越强。贫穷的城市、贫穷的县城发展相当的慢,居民的生活中各种不方便,有一种活得好累的感觉,就像要去趟县城一大早要等上一两个小时的大巴,错过了这一趟就要等到下午那一趟。而这在很大的程度上都源于财政。财政支撑跟不上,一切都是白谈。

财政,和一个地方的生活状况,一个地上的居民的生活水平息息相关,这就是我理解的财政在生活中的应用。

财政与金融作业 篇2

1.1 安居富民工程改善农牧民生活条件

自2010年起, 疏附县在对口援疆省 (广东省) 的支持下, 大力开展改善农牧民居住条件的安居富民工程。每户建房农牧民所需的建房资金由政府补贴2万元, 其中:中央财政补贴1万元, 广东省援建1万元, 其余部分以农民自筹和金融信贷支持方式解决。金融信贷当前主要由县农村信用联社提供, 超过85%安居富民工程贷款由农信社发放, 贷款还款期限为5年。凡是贷款建房农户, 县财政为其贴息50%, 这大大减轻了建房农户的还款压力。建房农户可根据自身实际需要和经济实力不同在建筑面积为40㎡、60㎡、80㎡三种户型中进行自主选择, 满足了农户多样化的建房需求。截至2011年4月, 安居富民 (含前期抗震安居) 工程已开工69612户, 开工率为97%;下达危房拆除任务为27000户, 拆除危房27000户。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累计发放贷款8117户, 贷款金额1.279亿元, 财政予以贴息368万元, 使广大农牧民住上了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的节能环保新住房。

1.2 财政贴息扶持妇女创业

2010年, 疏附县开展了妇女小额贷款财政贴息创业活动, 受到了广大妇女的积极响应。疏附县农村信用联社向创业妇女提供小额担保贷款, 由县财政给予贷款妇女利息补贴。通过这种方式解决了妇女创业过程中资金紧缺的困难, 使妇女在创业过程中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并极大提升了妇女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 促进了乡村经济社会的稳定和谐。2010年县农信社共发放妇女创业贷款119笔, 贷款金额323.8万元, 财政补贴妇女创业贷款利息7.6万元。截至2011年4月, 妇女创业贷款规模增长迅速, 共发放1517笔妇女创业贷款, 贷款金额4709万元, 财政贴息为20.47万元。通过妇女小额财政贴息贷款使当地一大批妇女陆续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并且已经富裕起来的妇女典型代表给社会带来示范效应, 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

1.3 财政支持创新农户综合保险模式

疏附县从2002年起开办农户综合保险, 采用“政府统保+财政补贴+组合销售”的模式, 即疏附县财政为全县农户向当地人保公司统一投保, 疏附县财政提供全额保费补贴, 人保公司提供涉农险种的组合产品。从2007年起, 中央和自治区开始对农作物实行政策性保险试点, 疏附县农户综合保险的保障范围也随着扩大, 具体险种包括:政策性种植业保险、能繁母猪保险、农民家财险、劳务输出意外伤害险等。农户综合保险的保费也由原先疏附县财政全额承担改为中央财政、自治区财政、疏附县财政和农户四方共同分担。依据2009年财政部下发《财政部关于2009年度中央财政种植业保费补贴有关事项的通知》的文件精神, 各方承担的比例为:农户综合保险中的种植业保险和能繁母猪保险的保费的40%由中央财政补贴, 25%由自治区财政补贴, 20%的保费由农户承担, 15%的保费由疏附县财政承担, 农户综合保险的其他细分险种的保费全部由疏附县财政承担。

疏附县财政支持农户综合保险的模式在服务“三农”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一是农户得到全面的保险保障。2002年以来, 农户综合保险已经支付赔款2580万元, 有力的支持了灾后、事故后农民群众及时恢复生产生活, 确保了“三农”发展不因自然灾害和突发事故导致资金链中断, 使农户因灾、因祸返贫。二是减轻了政府财政以及救灾帮困工作的压力。县政府将涉农主要风险按市场化方式交由保险公司管理, 既提高了社会管理效率, 又减轻了政府救灾帮扶的行政压力, 其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救济模式。三是经济与社会效益双丰收。在2002~2010年间, 疏附县农民人均收入增长了两倍多, 农户综合保险在其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 疏附县财政支持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有限

疏附县乡镇及以下金融服务网点只有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 邮政储蓄银行的信贷业务开展时间不长, 规模和种类有限。而县农村信用联社在农村金融服务中是最重要的信贷机构, 其存款在县域金融机构中占比仅为51.63%, 但却提供了90%以上的涉农信贷。而其他金融机构网点数量少, 不能完全满足农村经济主体的金融服务需求, 导致农村经济主体获取金融服务的综合成本较高。

2.2 农村金融机构存款规模限制了贷款规模的进一步增长

农村信用社是疏附县农村最重要的涉农金融机构, 其他金融机构涉农信贷量与服务范围均很有限。由于2011年加大了安居富民工程和妇女创业的信贷投放力度, 目前疏附县农信社存贷比已达78%, 信贷资金运用充分, 已超过监管要求的存贷比75%上限。县农信社贷款规模的进一步增加主要依赖存款量的增长, 如果不能有效增加存款规模, 则势必造成疏附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金融支持能力不足, 财政支持农村金融政策的效果也会受到直接影响。

2.3 农业政策性保险的扶持力度不够

近年来, 疏附县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农产品多元化发展势头良好, 根据疏附县国民经济“十二五”规划纲要, 疏附县政府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林果业和设施农业, 在未来5年内将林果业和设施农业打造成农业的主导产业。但林果业和设施农业资金投入大, 遭受自然灾害的损失也大, 农民承担的经营风险巨大。但现行政策性农业保险品种单一, 涉及农产品种类有限, 对林果业和设施农业等未来的农业主导产业仍未纳入国家、自治区的政策性保险补贴范围。疏附县实施农户综合保险以来, 实行保险费用分担制度, 在降低农业生产风险的同时, 也有效降低了相关农户的生产成本。然而, 对于投入资金巨大的林果业和设施农业, 完全由经济实力较弱农户承担全部保费有很大的困难, 若没有农业保险对林果业和设施农业进行保障, 很难大面积的推广, 影响到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2.4 农村信用体系担保还不够完善

在疏附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要想发挥农村金融支农的作用, 就要进行农村信用环境的综合治理, 构建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 逐步建立覆盖面广泛的农村征信体系。否则, 农村各类经济主体的金融需求就会无法被满足, 金融服务成本也会增加。而疏附县现有的农村征信体系尚不健全, 影响了农村各类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 各项财政支持农村金融政策的效果也会受到负面影响。现阶段, 疏附县农村征信体系建设的主体是农信社和县域内各级政府部门。而农村征信体系建设投入大、回收期长, 仅依靠现有农村金融机构进行信用体系建设, 不利于农村金融支农事业的迅速发展。

3 完善财政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建议

3.1 加快引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疏附县农村金融机构数量有限, 农村信贷资金紧缺, 农信社所能提供的涉农贷款规模已经受存款规模的限制, 建议加快引进设立支农匹配性较强的村镇银行。可利用援疆政策与资源, 引进发达地区的资金在疏附县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形成金融援疆、金融支农的局面。

3.2 建议政府拓宽基础金融服务薄弱地区的范围

疏附县农村金融供给仍然不足, 至今仍没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疏附县设立, 在财政部发布基础金融服务薄弱地区名单中, 作为国家级重点扶贫县的疏附县没有一个乡镇被列入中央财政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的范围。建议政府扩大基础金融服务薄弱地区的范围, 将疏附县经济不发达的乡镇列为费用补贴的范围, 以吸引金融机构在疏附县经济薄弱乡镇开设分支机构, 真正通过财政和金融的有效融合促进疏附县基础薄弱乡镇的经济发展。

3.3 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

为促进疏附县现代农业发展, 降低农民经营风险, 建议扩大农业综合保险范围和规模, 将设施农业、林果业和畜牧业中牛、羊等畜产品纳入保险范围, 完善农业生产保险机制。设施农业、林果业和畜牧业中牛、羊畜的保费按照中央财政补贴40%, 自治区财政补贴25%, 疏附县财政补贴15%, 农户承担保费的20%的方式进行财政补贴。

3.4 加大对涉农金融机构的扶持力度

由于受涉农金融机构的资金的限制, 农村金融机构难以发挥更大的支农作用, 建议政府通过制度将涉农类的财政性存款存放于涉农类金融机构, 增加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规模, 并且对涉农贷款规模达到本机构贷款规模50%以上的农村金融机构允许其适当超出75%的存贷比监管上限, 此外建议中央提高涉农贷款奖励比例。中央财政在实施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后, 极大的提高了农村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发放的积极性, 但受农村存款规模的限制, 涉农贷款的增量比例已经很难达到15%的标准, 建议政府提高涉农贷款的比例, 以涉农贷款的增量比例超过8%的部分即可按2%的比例给予奖励, 以继续激励金融机构加大发放涉农贷款的力度。

摘要:财政支农和金融支农对解决“三农”问题、促进民生工程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 财政发挥其杠杆导向作用;另一方面, 金融为财政支农资金提供放大盘活的有效渠道。通过对疏附县财政与农村金融有效协同, 共同促进当地民生工程的模式进行分析思考。

关键词:财政,农村金融,民生

参考文献

[1]吴永兴、袁天昂, 农村金融财政支农资金与农民收入实证研究, 西南金融[J].2011 (9) 29-31.

[2]蒋源, 完善农村金融体系财政应采取的对策, 现代商业[J].2010 (3) 25.

财政压力与金融抑制 篇3

摘要:当前,中国将金融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基本的出发点是解决各地区普遍存在的较为严重的金融抑制现象。运用中国1996—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从财政压力的角度实证分析财政分权体制下金融抑制背后的财政成因,结果显示财政压力对金融抑制具有显著为正的影响,地区所面临的财政压力越大,其金融抑制程度则越高,证实了受制于自身的财政压力,地方政府确有干预地区金融资源的行为。因此,在推进金融改革的过程中,要加强财政体制与金融体制的协调,进一步理顺我国的财政分权体制,完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转移支付制度,提高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的匹配程度。

关键词:财政压力;金融抑制;财政分权;金融改革;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地区金融;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6)01-0086-04

十八大以来,中国把金融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提速,如先后推进利率市场化和服务贸易外汇管理改革、推行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试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行民营银行试点等多项改革措施。可以说,当前的金融改革为中国未来经济更加侧重效率驱动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在金融改革不断推进的同时,与之相关的问题是中国金融改革有没有优先序?金融改革是否必须与财政改革相协调才能使金融改革发挥出应有的效果?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仅有利于理论界深化对金融改革的认识,更是在实践上对中国金融深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事实上,当前大力推进的金融改革,一个基本的出发点是解决中国各地区都普遍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金融抑制现象。这就意味着,要判断金融改革是否必须有财政改革与之相配套,则必须分析出金融抑制背后是否有财政成因。

当前,关于金融抑制问题的研究,学术界主要有“政府收益假说”“国有企业补贴假说”和“发展战略假说”,本文则从财政压力的角度来探讨中国金融抑制背后的产生原因。反映在政策实践上,则意味着在当前中国的金融改革进程中,必须对金融部门之外的“财政改革”给予充分重视,加强金融改革与财政改革之间的协调。

一、理论分析

大量研究显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金融往往处于“被抑制”状态。中国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后,经济仍然呈现出强烈的“金融抑制”形态。金融抑制不仅直接阻碍了中国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周业安,1999;刘瑞明,2011),而且还导致了投资和对外经济结构的扭曲以及使收入不平等现象趋于恶化(黄桂田和何石军,2011;陈斌开和林毅夫,2012)。

既然金融抑制具有诸多弊端,那政府为什么还会实施金融抑制政策呢?目前,学术界关于金融抑制的成因主要有三种解释:“政府收益假说”“国有企业补贴假说”和“发展战略假说”。“政府收益假说”认为,金融抑制能使政府获得大量的隐性收益。李广众(2001)的研究指出,金融抑制使中国政府获得的隐性收益大约为GDP的0.71%以及各项税收收入总和的6%。“国有企业补贴假说”认为:之所以实施金融抑制政策,主要缘由在于中国拥有大量的国有企业。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特别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对国有企业的支持不再像过去一样给予直接补贴,而是改为依靠银行信贷(刘瑞明,2011)。通过政府的金融干预,国有企业能相较于其他所有制企业而言,更易于获得银行信贷。考虑到官方利率和市场均衡利率的巨大差别,金融抑制实际使国有企业获得大量的变相补贴。而“发展战略假说”则认为:金融抑制的历史原因在于中国政府推行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陈斌开和林毅夫,2012)。通过金融抑制政策,能有效地压低资金成本,从而为重工业优先发展所需的大量资金提供支持。

笔者认为,三种假说都对金融抑制的成因给予了一定程度的解释,但都忽视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的财政分权体制。中国金融体系中的金融抑制,无不与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的金融干预行为有关。那么,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为什么会干预金融?事实上,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财政分权制改革,为地方政府注入了加快当地经济发展的动力,但也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一个重要方面是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等(巴曙松等,2005)。财政分权改革后地方政府承担着促进地区经济发展、重新分配收入、维护社会稳定、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等功能的重大责任。在既有财力无法支撑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责任时,地方不得不想方设法寻找财政收入的替代品,而对金融资源进行干预则是其重要选择。虽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对商业银行体制进行改革,上收国有商业银行地方分行的信贷审批权,地方政府对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的干预大为下降。但在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对等的基本面没有改观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对金融资源进行干预的行为不会消失。如不少城市商业银行实际上沦为了地方政府的“第二财政”,而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等,实际上意味着地方政府面临着持续的财政压力。因此,上文的分析也反映出分权改革后,一个地区的财政压力与地方政府金融干预行为紧密相关,财政压力是各地区金融抑制产生的重要原因。

现有不少研究分析了中国财政分权改革后,各地区之间的财政压力与金融发展差异,以及地方政府行为对区域金融发展的影响。如张憬和沈坤荣(2008)分析了金融发展和财政压力的地区差异对中国各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影响,冯涛等(2007)分析了财政分权对区域金融发展的影响,母宇(2010)分析了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财政因素。但这些研究都没有聚焦于金融抑制,特别是没有从实证的角度来分析金融抑制的财政成因。正如上文所述,金融抑制虽然对经济发展产生诸多弊端,但地方政府却仍然存在较强的金融干预行为,一个重要原因是地方政府所面临的财政压力因素。为此,笔者在下文将从实证的角度对上述分析进行论证。

二、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一)模型设定

本文的计量模型设定如下:

lnJRYZit=β0+β1lnCZYLit+?覬Xit+ηi+μt+εit,

上式中,JRYZ为各地区的金融抑制程度。中国的金融抑制不仅表现为官方利率长期远远低于市场利率,而且还表现在国有银行的垄断地位方面(刘瑞明,2011)。因此,本文的金融抑制程度用各地区四大国有银行贷款所占市场份额来表示。CZYL为各地区的财政压力,用“(预算内财政支出-预算内财政收入)/预算内财政收入”来表示。

X为模型中控制的其他变量,主要包括:人均实际GDP(PGDP)用各地区人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来表示;非国有化程度(FGYH)用各地区非国有单位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来表示;经济开放度(TRADE)用各地区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来表示。

模型中的变量β1代表财政压力对金融抑制影响的弹性系数。i为地区,t为时间,ηi表示不随时间变化的地区效应,μt表示不随地区变化的时间效应,εit为随机误差项。

本文关注的重点是财政压力的系数β1,前文的理论分析意味着1大于0,如果实证结果显示β1显著大于0,则证实了本文的假说。从各地区金融抑制程度与财政压力的散点(见图1)可以看出,二者呈正相关关系,财政压力较高的地区,金融抑制程度也较高。但图1还不能充分说明二者的因果关系,下文将对上述模型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二)数据说明

本文中各地区财政压力的原始数据、进出口总额数据、人均实际GDP数据、非国有化原始数据均来自各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其中进出口总额数据用人民币对美元的年平均汇价(中间价)进行换算;人均实际GDP数据平减为1991年不变价。金融抑制1996—2004年原始数据来自各年《中国金融年鉴》,由于自2005年后《中国金融年鉴》基本上不再按行政区域来统计各省(区市)四大国有银行的存贷款数据,因此参照齐兰和王业斌(2013)的做法,笔者以时间变量和地区虚拟变量为解释变量,用面板数据的广义最小二乘法估计出2005—2013年中国各省(区市)的四大国有银行贷款的市场份额。

考虑到数据统计口径的一致性,本文将实证分析的时间段定为1996—2013年,因西藏的金融数据缺失值较多,分析中将西藏从样本中予以剔除,并将重庆市的数据合并到四川省中,这样本文共选择了29个省(区市)18年的数据。

变量的定义和描述性统计如表1和表2所示。

三、回归估计结果与讨论

(一)基本回归结果与讨论

对上述计量模型进行估计,基本的回归结果见表3。表3中列(3.1)为单独以财政压力为解释变量的估计结果;列(3.2)为加入了其他控制变量,利用全部样本数据得到的估计结果。回归过程中,对于面板模型的选择,采用的是Hausman检验方法。Hausman检验显示,列(3.1)(3.2)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

由表3中的估计结果来看,没有加入其他控制变量时,列(3.1)显示财政压力对金融抑制具有显著为正的影响,地区的财政压力越大,地区金融受到抑制的程度则越高。在加入其他控制变量后,列(3.2)显示财政压力对金融抑制的影响仍然显著,具体来说,一个地区的财政压力每增加1%,其金融抑制程度则提高0.073%。从列(3.2)还可以看出,人均实际GDP对金融抑制具有显著为负的影响,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地方政府的融资渠道更多,因而金融受到抑制的程度则越低,非国有化程度的系数显著为负,说明地区的非国有化程度越低,其金融抑制程度则越高;相反,非国有化程度越高,金融抑制程度则越低。这与现有的理论研究结果是一致的。既有的大量研究表明,为支撑地方国有经济,地方政府不得以对金融资源进行控制。而列(3.2)也显示出,经济开放对金融抑制的影响并不显著。

为进一步考察财政压力对金融抑制的影响,笔者还将全部样本数据进一步分解为东部地区子样本和中西部地区子样本并分别进行回归。回归结果见表3中列(3.3)(3.4)所示,其中列(3.3)为对东部地区数据进行回归的结果,列(3.4)为对中西部地区数据进行回归的结果。Hausman检验显示,列(3.3)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列(3.4)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回归结果显示,不论是对于东部地区还是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财政压力依然对金融抑制具有显著为正的影响,这进一步证实了上文的结论。列(3.3)(3.4)还显示,人均实际GDP仍然对金融抑制具有显著为负的影响;非国有化的系数依然为负,但在东部地区子样本回归中不显著,而在中西部地区子样本回归中则显著,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东部地区的国有化程度较低。

(二)工具变量估计回归结果与讨论

上述分析过程中,虽然控制了地区的人均实际GDP、非国有化程度、经济开放等因素,但仍然可能遗漏了某些导致金融抑制产生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可能也与财政压力相关。此外,一个地区的金融抑制程度越高,可能也会由于不利于经济增长从而对财政压力产生影响,因而财政压力与金融抑制可能也还存在反向因果关系。因此,上述回归过程可能存在模型内生性问题。

为了消除模型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我们进一步以财政压力的滞后一期作为其工具变量,利用工具变量回归方法对上述计量模型重新进行估计。现有理论研究表明,工具变量估计能较好地解决模型的内生性问题,工具变量估计结果如表4所示。表4中列(4.1)-(4.4)分别对应表3中的列(3.1)-(3.4)。在表4回归结果中,工具变量估计列(4.1)(4.4)的Hausman检验显示,在不控制其他变量和对中西部地区子样本进行估计时,进行工具变量估计与不进行工具变量估计的回归结果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工具变量估计列(4.2)(4.3)的Hausman检验显示,对全部样本数据和对东部地区子样本数据进行估计时,工具变量估计结果比不进行工具变量估计的回归结果更有效(Hausman检验的P值分别为0.004和0.065)。

从工具变量估计结果来看,由于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模型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列(4.2)(4.3)中各变量前的系数都较表3中有所增加。此外,表4中各列回归结果还显示,各变量前的系数符号与表3中基本一致,显示出各解释变量对金融抑制具有稳定的影响。从中可以看出,财政压力依然对金融抑制具有显著为正的影响,显示出一个地区的财政压力越大,其确实具有干预金融的动机,进而金融抑制程度越高。

四、结语

党的十八大后,中国开始了新一轮金融深化改革,并将金融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此背景下,本文聚焦于金融改革的出发点——各地区普遍存在的较为严重的金融抑制状态。不同于现有的“政府收益假说”“国有企业补贴假说”和“发展战略假说”,本文关注财政分权体制下中国各地区金融抑制背后的财政压力因素,进而探讨金融抑制的财政成因。通过利用中国1996—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财政压力对金融抑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财政压力对金融抑制具有显著为正的影响,一个地区的财政压力越大,其金融抑制程度越高。这显示出,分权改革后,出于自身的财政压力,地方政府确实会产生干预地区金融资源的行为,这进而使各地区金融发展处于被压抑状态,从而带来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推进金融改革,不可忽视对金融背后的财政因素的考虑。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在财政分权背景下,考虑到自身面临的财政压力,即使进行金融改革,也仍然会有地方政府干预金融的行为。因此,为使金融改革发挥出应有的效果,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应加快财政体制改革步伐,加强财政改革与金融改革之间的协调。具体来说,为降低中国各地区的金融抑制程度,促进金融改革的深化,应该进一步理顺我国的财政分权体制,完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转移支付制度,提高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的匹配程度。

参考文献:

[1]周业安.金融抑制对中国企业融资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1999,(2):13-20.

[2]刘瑞明.金融压抑、所有制歧视与增长拖累——国有企业效率损失再考察[J].经济学(季刊),2011,(2):603-618.

[3]黄桂田,何石军.结构扭曲与中国货币之谜——基于转型经济金融抑制的视角[J].金融研究,2011,(7):1-13.

[4]陈斌开.金融抑制、产业结构与收入分配[J].世界经济,2012,(1):3-23.

[5]李广众.金融抑制过程中政府收益的经验研究及国际比较[J].世界经济,2001,(7):16-19.

[6]巴曙松,刘孝红,牛播坤.转型时期中国金融体系中的地方治理与银行改革的互动研究[J].金融研究,2005,(5):25-37.

[7]张璟,沈坤荣.地方政府干预、区域金融发展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基于财政分权背景的实证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08,(6):122-141.

[8]冯涛,宋艳伟,路燕.财政分权、地方政府行为与区域金融发展[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20-27.

[9]母宇.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财政因素研究——基于财政压力与地方政府干预视的分析[J].海南金融,2010,(9):4-8.

[10]齐兰,王业斌.国有银行垄断的影响效应分析——基于工业技术创新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3,(7):69-80.

[11]马雪彬,等.区域金融发展、财政支出与经济福利——基于省级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经济经纬,2012,(1):37-41.

财政与金融论文 篇4

关键词支农合作农村金融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农业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持续增加农业投入是农业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由于农户、农业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等经济主体的自身积累能力较差、底子薄弱,我国农业资金投入长期以来主要依赖财政和信贷等外源型资金“供血”。在资源稀缺条件下,明确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的支农重点,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战略的农村金融体系,更好的发挥财政、金融支农合力,对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期,我们以东营市广饶县为样本,对基层财政金融支农合作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当前财政部门和金融部门支农合作的主要形式

(一)金融机构直接承担部分财政支农职能。计划经济时期,我国财政、金融职能相互交织,财政支配金融,金融充当“第二财政”,扮演着财政的出纳角色。近年来,随着财政、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基本构建起了以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农村合作金融为主体的农村金融体系,部分商业银行承担的财政性职能相应移交给了政策性银行,政策性银行演变成沟通财政与金融支农合作的主要桥梁。以广饶县为例,该县1994年设立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除保留小额农户贷款、扶贫开发贷款等政策性业务,原承担的粮棉油贷款购销等政策性贷款业务均划转至农发行。支农再贷款?

(二)财政部门透过对相关“三农”经济主体的贷款贴息。为促进“三农”经济发展,增强农业龙头企业的幅射带动能力,财政部门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小额扶贫贷款等提供了部分利息补贴,以减轻农业企业财务负担,促进了金融部门对农业贷款投放的刺激性。据调查,2000年以来,东营市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贴息。2003年,广饶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县财政每年拿出300万元专项资金,通过贷款贴息、补助、奖励等方式,用于支持重点龙头企业。

(三)财政部门出台鼓励金融支农有关优惠政策。为吸引金融机构增加对农业的投入,财政部门对农村信用社直接给予财政资助,出台了减免三年营业税、所得税减半征收、承诺分红补贴等优惠政策。据调查,东营市政府为促进县区农村信用社增资扩股工作的顺利开展,对利津、垦利两县农村信用社的股东承诺,如信用社2年内达不到分红比例,市财政将予股东补贴;并在政府权限范围内,尽量减免农村信用社在抵债资产接收和处置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税费。全市涉农资金和业务全部交由农村信用社办理,所有农口部门在农村信用社开设基本账户,各级预算外资金按一定比例存放农村信用社,乡镇的国库、劳动保险、医疗保险和各种行政收费由农村信用社代理,县、乡公务员和教师的工资由农村信用社代发,县级财政集中支付中心设在农村信用社。研究制定了做好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清收盘活工作的具体意见。对过去行政干预的贷款和协调农村信用社购买的企业债券、各级各部门在农村信用社的行政性贷款,由县、乡政府负责限期收回;对公职人员的贷款,采取纪律和行政的手段收回;采取以优质资产置换、整体“打包”等多种方式,帮助清收不良贷款。

(四)人民银行助推,政府部门主导,积极优化县域金融生态环境。2005年初,周小川行长多次在重要场合论述金融生态环境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和关注。面对金融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各级人民银行积极向地方政府汇报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意义,取得了政

府的大力支持。据调查,2005年,广饶县委、县政府把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由分管县任组长的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领导小组,把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纳入县委、县政府的考核,加大了督查力度。开展了“金融生态示范县”创建活动,出台了《创建“金融生态示范县”建设的实施意见》,研究设计了“建设金融生态示范县”的具体指标体系,制定了《“金融生态示范县”评价标准》,形成推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规范化机制。截至2005年底,全县已命名“文明信用乡镇”21个,“文明信用村”684个,“文明信用企业”61个,“文明信用户”9.9户,“文明信用工商户”2333个,2006年力争全市60%以上的村镇、农户达到文明信用标准。

三、政策建议

一方面,贫困地区公共财政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健全的农村金融体系无法建立;另一方面,将农村金融机构作为支农的工具,进一步扭曲了农村的金融体制。分析表明,只有让公共财政发挥应有的作用,才能进一步改革农村金融体系,形成商业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制。(谢平,公共财政、金融支农与农村金融改革)

第一,健全农村公共财政体系。一是通过农村公共财政直接投资以改善农村的投资环境、提高农村的技术水平和对一些经济行为给予补助。二是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改变目前我国长期存在的只有城市干部职工才能享受社会保障的状况。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仅包括居民生活补助和救助、基础的生产生活设施和文化教育支出,还包括对农户个体生产及合作组织的补助。

第二,把财政和金融资源结合起来,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提高融资效率。财政和金融两者相互补充、支持、促进,形成合力,就可以产生明显的放大作用,极大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目前通过财政直拨或其他渠道下拨的支农资金千头万绪,开行要通过市场建设和融资推动的方法加以整合,改变长期以来支农资金使用分散、效率低下的局面,确保资金安全运行。资金一旦整合,就能发挥集合效应,提高支农效果,产生“一个平台、一个信用、一个账户”多种功能的贷款模式。即通过融资平台账户管理、整合各级政府的支农资金、发放贷款、回收本息,形成统一高效的信用支持和管理模式。目前大部分县域,特别是贫困县机动财力很少,自身活力相当脆弱,开行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配合,尽快打开工作局面。

第三,建立信贷担保基金。地方政府牵头,在县(市)和乡(镇)一级,由地方财政拿出一部分资金成立信贷担保基金,其余可在当地企业中募集,作为以工补农的渠道。盈利的信用社可把部分盈利用于认购担保基金。担保难问题也是农民贷款难的主要问题之一。通过贷款担保基金,解决农民贷款条件不足的问题。

财政与金融计算题 篇5

答:贴现息=100000*(6%/360)*11=183.33元

实付贴现额=100000-183.33=99816.67元

2、老李是红旗机械厂职工,2013年8月工资总额为7600元,计算老李当月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

答:(7600-3500)*15%-125=490元

财政与金融学习心得 篇6

财政与金融这门课程讲述了金融财经的基本业务和理论知识,下面是财政与金融学习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财政与金融学习心得

4月21日下午,我参加了中心组理论学习,只要针对财政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与讲解,通过培训感觉主要的体会有以下几个方面:

领导重视,学习积极性高。这次学习很有必要很高,同时给我们培训讲课的老师水平也很高。短短的学习给我的感觉是,收获颇多。从整个学习过程来看,感受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也更进一步地突显了本次培训对我而言的重要意义。

首先,加强财政理论的学习和及时跟踪中国财政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从财政学的课程定位这个角度来看,提到立足中国实际,努力反映财政体制改革的实践进展和理论研究成果,实事求是地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财政理论和实践问题,要不断地加深自己的理论知识学习,并不断将前沿科学的发展引入到教学中来,充分的做到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基础上去分析和解释财政问题和现象,提出有益的对策。

其次,梳理财政的逻辑关系,联系财政的实践使我更进一步地了解了财政学与后续财政的关系,通过沟通认识到在对同一块内容的讲解上,哪些应该更加侧重一些。重点强调的部分要与实践的结合,精选内容,以恰当的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

再次,注重对财政问题和财政现象分析和运用能力的培养。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应该注重对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单纯的将有限的理论知识灌输。要用心去交流,通过互动培养兴趣,用问题或案例来吸引注意力,并让其自主思考问题,经过本次财政学培训,使我能够更好地把握财政学的精髓、方法和手段,并应用到财政学课程当中去,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在今后的实践中,我会努力将所学财政学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不断提高对财政学的认识。

篇二:财政与金融学习心得

刚刚学习完《财政与金融》,我个人见解有一些。大致学习完,和大多同学们的想法没什么不一样的,满脑子就是些理论概述,宏观经济微观经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什么是宽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还有政府的宏观调控有那些形式等等一系列。积极点来说:“哦,我终于知道什么财政政策是怎么回事了。”悲观主义者会说:“这跟我们以后学习工作生活有什么关系么?八竿子打不到一起么。”

下面有3个故事,是我学习《财政与金融》课程后一些小小的感受和体会。

故事1

我记忆很深刻,去年时候我好一阵子没吃上猪肉,倒不是因为我是女孩子不爱吃肉,只是学校食堂看不到肉。原因很简单——“猪肉比人肉贵”,连续的10多个月的物价飞涨,普通百姓已经吃不上一顿肉了。怎么办?供需失衡了。我记得当时政府是采取很多措施的。.是扶植农业户养猪,那时候一头母猪的保险费都有好几千哦,还是纳入国家财政的。二是国家财政直接拨款给学生,还有低收入家庭。我当时很纳闷学校干嘛要发钱给我们,后来才知道那是国家给我们去买猪肉吃的。当然不仅仅是猪肉价了,所有的生活必需品都涨的很厉害,把我们的政府都忙的够呛。这些措施用我现在所学的知识归纳起来应该是紧缩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

这会才知道“北大学生卖猪肉是明智的选择”,哪个北大的学生的金融学一定很不错。我想这是我学习《财政与金融》后的第一个感知,学习后她能让我知道生活中的问题现象,cpi ,ppi的上涨,股市的一路飚红以及人民币的走强,这些问题我都能从中找到答案。

故事2

如果你是个投资者或者是投机者,你一定会对中国08年股市叹为观止。08年上半年那热闹场面你肯定会记忆犹新,全民总动员——炒股。大量的闲散资金,机构热钱都砸向了

股市,各地企业也是一片繁荣景象,用举国一起疯狂来形容毫不为过。经济过热,一路将上证推向6800点之高。大喜之后便是大悲,08下半年“牛市”转“熊市”,一路狂泻4000多点,哪个可谓“哀鸿遍野”惨不忍睹。大喜大悲之后我们不难看出政府采取的一些列政策。先前连续9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多次上调印花税,这一系列紧缩的货币政策不难看出政府干预股市的力度。可是还是没能阻止悲剧的发生。熊市里政府又是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免去交易税等等一系列的鼓励措施来拯救股市。效果好不好大家都知道了,现在股市又开始活跃了。

而就在这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紧一松的后面,是与我们国内经济过热或是通货通货紧缩或是国际金融危机的环境相辅相成。也许在没有学习《财政与金融》,我真的很难理解,对于投资者来说她使我们更加明智了,不仅充实了我们投资知识也增加了我们理财能力,在我们心中进退取舍之间也就有了那么一杆称。

故事3

众所周知,我们现在还处在一个全球金融危机的环境下。至于罪魁祸首么,毋庸置疑的是美国了。这一下子美国五大投行就倒下了美林,雷曼,贝尔斯登三个更别谈像“通用”

都要申请破产保护了,其威力可见一斑。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你我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更别说咱们国家了。但是我们政府是伟大的,在此次危机种担当了“hero”的角色,拯救着全球经济。单单就说说我们4万亿的一揽子经济刺激方案,紧缩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极大的刺激了中国的经济,以帮助中国经济走出困境。我想这些都得意于政府此前的良好的宏观经济政策——要发展先修路。也就是我国政府大力主张的基础建设。还有一些列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给与补贴增多,减少税收以刺激国内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面对困境,我们政府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冷静机智勇敢。其效果我们也是看得见的,就单今年GDP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良好的经济势头也是可以确定的。对于政府一系列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也可以说是为我们上了一堂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一课,生动程度还有待我们今后继续学习。而这些知识也都是我在课堂学习得来。

以上话题也是我们大伙过去和现在比较关心的实事新闻,我个人对他们以前都很感兴趣的,但是理论知识的欠缺,导致我理解不是很美好,现在从新感悟别有心得。

总的来说通过学习《财政与金融》,我可以从经济角度的眼光来分析生活中种种经济行为,以及可以更好的理解各种国际金融信息,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一份真知的感受和体会。

篇三:怎样学习财政与金融

王振岳,1943年出生于农民家庭,1966年入党,1967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经济系。毕业后做过工人,当过机关干部。1980年开始从事大学经济学教学工作,担任教研室主任和经济学教授。主编出版了《政治经济学》、《市场经济概论》、《农村改革解说》、《人口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与改革》等专著教材。撰写经济论文40余篇,其中,获国家级和省级奖6项。

王振岳教授说,学习财政与金融,就象一个演员学习演戏。演员要演好一部戏,他就必须得在读剧本和排戏的时候,将自已从形体到思想感情,完全进入到这部戏的角色中去。我们学习财政与金融,也应该进入到一个特定的角色中去。

在财政金融活动中,有政府管理者,有企业经营者,有市场参与者;有财政局长,有税收监管人,有义务纳税人;有经理、会计、出纳员等各类人员。这些人都在财政金融这部戏剧中充当着各式各样的角色,他们有可能是这部戏剧中的主角,也或者是这部戏剧中的配角。

那么,我们要怎样学好财政与金融这门课程呢?王振岳教授认为:“我们要把财政与金融这本书当成是一个剧本,把我们自已当成一个演员,我们要学好财政与金融这个剧本,就必须走进这部戏剧的剧情中去,充当其中的某一个角色。假如你充当财政局一名职员,就必须掌握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基础理论和知识技能;假如你充当税务局一名收税员,就必须努力学习税法,严格执行税收规定,做到应收尽收;假如你充当一名银行职员或保险公司职员,就必须熟悉金融货币理论和业务规定,提高服务水平;假如你充当一名企业经理或财会人员,也必须掌握国家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税收政策、产业政策、收入政策等、”

在最后,王振岳教授还向我们谈了谈他对怎样学好财政与金融这门课程的一点心得体会:“进入角色学习财政与金融,可以使自已从一开始就树立明确的专业思想和学习目的,对本学科产生农厚的学习兴趣和极大的学习动力,不断增强刻苦学习和认真钻研财政金融理论的高度自觉性;进入角色学习财政与金融,可以使自已不仅具有较高的财政金融理论水平,而且具有较高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大学毕业后就能够顺利地找到自已满意的工作岗位,便能够很快地取得优良工作成就,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与之相反,如果你在学习过程中未能进入角色,就会认为教材中云山雾海般的理论知识,是为别人而写的,不是为自己写的;自已不是剧中人,而是剧外人;自已是一个与剧情毫不相干的旁观者和旁听者,甚至认为自已可观可不观,可听可不听,高兴的时候就观一观听一听,厌烦的时候就不观不听。如此下去,对自已所学的课程既产生不了强烈的兴趣,又产生不了持久的动力,怎么能谈得上取得优良的成绩呢?

财政与金融作业 篇7

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财政支持与金融支持的现状

以索洛、斯旺、米德为代表的新古典区域均衡增长理论认为, 资本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按照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一个地区长期经济增长最终取决于实际产出能力的提高, 而这种产出能力提高的根源在于资本、人力资源以及各种制度的创新。

(一) 财政支持的现状

当前, 民族地区的发展属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 资金需求巨大, 金融滞后将会更成为制约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素。长期以来, 在粗放经济增长方式与现有社会分工格局下, 民族地区金融资产总量小、供求矛盾突出, 金融约束与金融抑制现象严重。

1、民族地区财政支持资金总量不足。2009年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4846亿元, 东部地区投资95653亿元, 中部地区投资49846亿元, 西部地区投资49662亿元, 中西部投资仅占全国投资的44.26%, 而同时中西部的投资用在民族地区的比例少之又少。

2、投资结构不合理。民族地区投资主体大部分集中在矿产资源开发、基础建设等方面, 直接用于鼓励民族地区科技创新、人力资源开发、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等方面投资比例偏小, 且地区分布不平衡, 城乡差距过大。

3、区域经济基础差造成地方财政资金不足, 严重依赖国家财政投资。资本生成与资本积累能力差、形成能力严重不足, 民族地区的特色产品主要是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和初级产品, 其地方财政的最大特点是收支矛盾尖锐、债务负担沉重, 这些问题是亟待关注和解决的重要课题。提高财政风险意识, 做好防范规避风险准备, 是加强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重要保证。

(二) 金融支持的现状

1、缺乏完善的政策金融支持体系, 市场萎缩趋势加大。

首先是支持的广度、深度和力度不够, 金融产品单一, 在支持形式上只有贷款一种方式, 难以形成有效的金融支撑, 再者缺乏风险分担机制和健全的信用体制;最后民族地区的金融机构主要由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 (农发行) 、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构成, 从1998年开始, 国有商业银行加大机构改革力度, 经营重心转向城镇, 由于民族地区城市化程度低, 国有银行的收缩力度就更大, 这严重制约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2、政策性金融介入幅度很小。

少数民族地区市场经济发育程度较低, 有造血功能的产业不多, 经济整体偿贷能力不足, 信贷具有风险大的特点, 商业性金融不愿介入的领域较多, 依靠市场原则解决发展资金需求的难度大, 这就需要政策性金融介入。

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财政支持与金融支持的配合运用的必要性

(一) 财政支持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财政支持是指在所支持的领域进行的财政活动与分配关系, 从现代公共财政学的角度来看, 公共财政是财政支持的重要组成部分, 承担着弥补市场缺陷、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这是由于:公共财政具有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调节社会收入分配、规范经济秩序、稳定社会经济的职能, 而民族地区财政状况正是需要公共财政发挥这些功能, 为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提供保障;民族地区经济正处在攻坚的关键时刻, 社会的各方面的资金缺口巨大, 特别是涉及像基础设施、基础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 由于民族地区特别广大农村地区具有低收益、高风险的弱质性特征, 在市场机制自发作用的调节下, 民族地区特别是偏远山区吸引不到投资, 甚至地区自身的资金由于逐利性, 大量外流, 此时的财政起到一个平衡和转移的作用。

(二) 金融支持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润滑剂和助推器

在经济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而财政支持力度从总体上看是有限的, 因此在发挥财政支持保障作用的同时, 还要发挥金融支持的助推器作用;金融贯穿于提供资金、融通资金和投资中。在现行资金运行体制下, 流通中的货币都来源于金融体系, 无论是现金还是存款都是银行体系的负债, 并且资金的流动也有赖于金融体系的运转, 资金从盈余方流向需求方都是在金融体系中完成的;金融支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金融是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构成了市场体系的重要内容, 金融市场在市场机制中扮演着主导和枢纽的角色, 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金融市场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实现资金的融通, 而资金的流动又带动了其他生产要素的流动, 经济发展大部分归功于生产要素的流动, 所以, 金融支持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有巨大的助推力。

(三) 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的客观性、市场调节的局限性、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决定了民族地区财政支持和金融支持的必要性

无论是财政支持还是金融支持单方面是难以充分显示其效用的, 因此需要政府财政支持, 发挥财政和引导金融的作用。金融担负着资金融通的任务, 在现行资金运行体制下, 流通中的货币都来源于金融体系, 并且资金的流动也有赖于金融体系的运转, 并且财政支持力度从总体上看是有限的, 因此在加大财政支持的同时, 还要发挥金融支持的基础性作用。

三、财政支持与金融支持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配合运用的具体方式。

在建设民族地区经济过程应充分发挥财政支持的保障功能和引导作用, 对地区经济起到发动作用, 以及金融支持在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中的助推作用, 通过两者的有效配合来实现民族地区的大跨越。财政支持与金融支持的具体配合方式必须与民族地区经济的特点、目标和进程相适应, 提高资金运用效率。财政支持与金融支持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配合运用的具体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 财政在提供公共产品时应利用金融的方式和手段。

财政支持主要对公共基础设施提供必要的资金投入, 并采取间接的方式, 即提供优惠的政策环境, 引导和鼓励企业和金融机构对民族地区投资, 一般不应该干预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市场化运作。对于纯公共产品的供给应由财政予以充分保障;对于准公共产品, 政府可以通委托给企业来运作, 政府进行必要的财政监督。

(二) 完善财政支持资金监督管理机制和投入机制, 建立健全金融法律体系

建立机制既可使财政投入保持一个均衡、稳定的状态, 又能引导社会各方面的投入积极性。积极探索利用地区政策性利率、保险、财政担保、倾斜性税收等方面手段, 形成固定的机制, 加强和保证民族地区建设资金的来源, 国家要制定适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金融法律、法规, 加强法制建设, 营造良好的法制经济环境, 财政支持应引导金融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 构建适应其自身发展的金融体系。

(三) 运用财政政策, 促进民族地区金融创新, 确保民族地区急需建设资金来源

当前应当放松少数民族地区金融业的市场准人, 加强监管的同时设立更多的非国有银行、民营银行和农村互助银行, 考虑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实际情况, 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功能设计, 并根据消费者需求, 适时推出适合消费者心理的创新品种, 以满足市场需求, 筹措经济建设继续的资金。另外还要适度发展金融控股公司, 加快民族地区有前途的公司和企业上市, 确保有潜力的公司和企业有更充足的资金来源, 在少数民族地区, 积极探索新的服务方式, 完善信贷、资金、结算及为城镇和农村的居民提供信息技术和保障等服务功能, 提高服务水平。

(四) 政策性金融是财政支持与金融支持相结合的产物

政策性融资是根据国家的政策, 以政府信用为担保的, 政策性银行或其他银行对一定的项目提供的金融支持, 主要以低利率甚至无息贷款的形式, 成本低, 风险小, 发挥金融作用强。因此, 政策性金融尽管属于“金融范畴”, 但本质上是财政政策的一种职能体现和财政职能不断强化的产物, 具有财政与金融的双重性质, 政策性金融是财政支持与金融支持配合运用的典型方式, 要充分发挥其在振兴民族地区经济中的作用。

四、结束语

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对于巩固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的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只是从几个角度, 粗浅的分析了财政支持和金融支持的配合运用的必要性和具体措施, 要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离不开金融支持和财政支持的配合运用, 建立健全适应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财政支持和金融支持体系, 是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参考文献

[1]、仝爱华.浅析新农村建设中的财政支持与金融支持的配合运用[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31) :33.

[2] 、孔微巍, 闫倩.法国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金融支持模式及借鉴[J].商业研究, 2009 (12) :202.

[3] 、蔡飞, 杨哲.谈新农村建设中的财政支持与金融支持[J].财会月刊:综合版, 2008 (4) :33, 34.

[4] 、葛君.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金融支持研究[J].金融纵横, 2009 (11) :33.

[5] 、张家寿.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J].学术论坛, 2009 (11) :114, 135.

金融危机中的财政与货币政策 篇8

关键词:IS-LM模型;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一、背景介绍

从2007年的2月份开始,美国的抵押贷款风险变浮出水面,到2007年7月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旗下的两家对冲基金瓦解,次贷危机的影响变得越来越大。进入2008年,美国的各大投行和商业银行纷纷出现亏损和倒闭,金融机构深受次贷危机的影响。在次贷危机愈演愈烈的时候美国政府也开始联合各国政府对市场进行干预,于是便出现了房地美和房利美被国有化,AIG被国有化,全球11家央行联手降息的壮观景象。各国政府纷纷祭出空前规模的救市方案,各大央行也纷纷开始了规模达万亿的注资行动。

从政府的救市力度和媒体的关注度,我们就可以看出这场空前的金融危机的严重程度,以下我们在IS--LM模型的框架下来讨论这场金融危机中的政府救市行为。

二、基于Is-LM模型下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1.货币政策分析:在我们对货币政策进行分析是我们假设财政政策保持稳定。从上面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货币政策通过影响货币供给量来影响LM曲线。

在这次金融风暴中美联储联合其他央行进行史无前例的降息和对货币市场注入流动性。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它会使LM曲线向右移动。

当美联储等中央银行向银行系统注入流动性的时候,使得LM曲线右移从而降低了利率,使得融资成本变得更加的低廉,以便金融机构和企业能够渡过危机,同时也可以看出这样做可以增加国民收入。这样还能够使得经济不至于马上陷入衰退之中,所以中央银行的降息和注入流动性的操作对与对抗危机是有效的并且是正确的。

2.财政政策分析:我们在对财政政策分析时假定货币政策保持不变,我们将在最后来讨论当财政与货币政策都发生变动应对危机时的情形。

在本次金融风暴中,除了中央银行大有动作之外,各国的财政部也是尽其所能,来抵御金融危机。美国政府就批准了8500亿美元的救市方案,以用于购买金融系统的不良资产、提高存款保险额度和对企业的减税。

美国政府批准的8500亿美元的救市方案,一般情况下这些资金没有包括在当年的财政预算案中,所以财政部必须发国债以筹集资金,这样相当于财政政策的扩张。

扩张财政政策使得IS曲线向右移动,这样在刺激经济的同时抬升了市场利率。这样会使得在危急中本来就很高的同业拆借利率变得更高,这样就使得融资成本增大,不利于处于危机中的金融机构和企业进行融资以渡过难关。

同时,财政政策还有挤出效应。在政府发债券以救市的时候使得市场利率上揚,这样就会挤出私人投资,使得扩张的财政政策的效应大打折扣。这个从IS曲线中也可以看出来。IS曲线的方程为:IS曲线:其中,aG是简单收入模型中的财政政策乘数,其方程为:

当美国政府进行减税方案以帮助企业刺激经济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方程中的t会减小,而在短期中我们可以认为c(MPC)是一个稳定的常量。所以乘数aG会增加。而在IS方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短期中b和A可以视为常数,经济下行使得Y减小,所以增加的乘数和减小的Y共同导致利率i的大幅度升高。

所以我们不赞成在危机中通过财政政策来救市,原因在于政府本身可能并没有那么多资金,再者财政政策的扩展会使得市场利率更加趋于上扬,不利于危机的解决。同时通过这样的财政政策会使得政府的负债大大增加,有可能增加后几代人的税收,使得后人的福利收到影响。

3.货币与财政政策的共同作用分析:上面我们介绍了单一政策在救市时的效果,然而现实中我们看到的确实政策的同时变动。在美联储大幅降息和注入流动性的同时,美国国会通过了巨额的救市计划,是财政与货币政策的一起使用,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两个政策一起时的一些情况。

美国政府动用的两个政策我们可以看出都是使得IS和LM曲线向右移动的政策,因为政府有一个想法,政府希望在利率i稳定的情况下来应对危机。

当危机发生时,由于财政和货币政策均为扩张性的政策,所以IS和LM曲线分别向右移动。这样就可以在利率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保持经济的发展而不是陷入衰退之中。

但是,我们同样可以看出,当美国政府发国债救市时,使得利率上扬,而美联储的一个目标就是保持利率的平滑稳定。所以这个时候,美联储不得不降息或向货币市场注资来使利率下行,这样就会使得美联储的注资额度因为财政政策导致的利率上行而增加。然而我们知道当中央银行发行过多的货币时就会引起通货膨胀,所以这样的“双松”政策可能使得危机后的美国面临着通胀风险。使得经济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

上一篇:《不再买房,买梦想》读后感下一篇:新形势下纪检监察机关思想作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