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与税收

2024-06-07

财政与税收(通用12篇)

财政与税收 篇1

一、引言

行政机关事权和财权的划分对于公共部门的高效运行有赖于各意义重大, 税收分割是国家财政分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政府事权的履行及职能的承担联系密切。财政分权与地域分权和政府决策分权不同, 地域分权主要是鼓励城市以外地区的经济发展, 大量补助和税收手段用于降低经营成本, 实施较高的税收, 提高城市的服务成本。

财政分权方法的实施, 能够使得公众获得满意的政府社会服务, 这就要求地方政府的财政自主权需要加强, 以独立地进行决策。鉴于此, 本文将首先分析财政职能, 总结财政职能适当归属与税收分割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 本文对税收分割的限制性因素进行了探讨, 对我国分税制改革的演进路径进行了总结与评价。

二、财政税收的职能问题分析

马斯格雷夫将财政职能分为三部分, 即宏观经济稳定、进行收入再分配和资源的配置, 三职能的划分使得各级政府之间的税收分割需要经过适当分配。

首先, 从稳定宏观经济稳定的职能来看, 这一职能主要表现为保障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 也往往是由中央政府承担的职能。这是因为, 非中央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不能对宏观经济施以重大影响, 往往面临失败。同时, 非中央政府的借款能力有限, 如果为了刺激需求而进行扩张性财政政策, 财政赤字就会出现, 这又会加剧宏观经济的不稳定。从税收看, 公司所得税和累进个人所得税的经济稳定效应较强, 这两种税收应该划归中央管理。相对而言, 非中央政府更依赖于对宏观经济条件不敏感的税收来源, 涵盖了一般销售税、消费税和财产税。

其次, 从收入再分配职能看, 税收能够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非中央政府执行收入再分配职能往往面临失败, 也会打乱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比如, 累进个人所得税倾向于向家庭征收重税, 一些地区存在流失和高收入者逃避的问题, 累进税收变为实质的累退税收。而在支出方面, 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会吸引穷人, 其积极性就会受影响。而公司所得税属于减少收入差别的税收工具, 地方政府使用则不能达到既定的收入分配目标, 而会导致地域上的不当配置, 这两种税收应由中央政府使用。

再次, 从资源配置来看, 财政税收职能要求保证资源的有效利用。公共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要使自身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与受益区域居民的消费偏好一致。即通过投票进行公共选择, 使得受益范围为地方的由地方提供, 区域性的公共产品由国家提供。而考虑到公共支出收具有非排他性, 与受益财政的要求严格一致, 税收的缴纳应尽可能地反映公共服务的成本和收益。因此, 有限规模经济特征的产品和服务可由地方政府提供。

三、税收分割及管理上的限制性因素

税收分割可能导致强烈的政治反应, 税收划分给地方政府也存在不易管理的问题。而且, 片面理解税收分割会导致中央与地方政府纵向收入的失衡。从概念上看, 税收分割的限制性因素一是税收转嫁问题, 即商品流通过程中纳税人将税负转嫁到商品消费者或生产者身上。税负可能转嫁的税收要由中央政府征收, 否则地方政府主导的税收转嫁是不公平的, 往往会牺牲非居民利益。二是经济行为在不同区域中的错误定位问题。某些税收由中央征收是可以接受的, 地方征收则较为不当, 比如, 国际贸易和国内市场的某些税收。

从管理上的限制性因素看, 几个重要的税种比如个人所得税, 通常由地方政府课征税比较方便, 并为公共服务项目提供资金。但对大多数家庭而言, 其享受的公共服务是在生活地而非工作地, 地方征收方式难以满足不同辖区的需要。就一般销售税而言, 比如增值税, 其是否适合地方征收存在争论。当前, 增值税与零售税的双重征收面临着跨地区的贸易征税问题。对小规模纳税人而言, 同时运行这两种税收系统会有着更大的困难。

四、从财政分权角度评价我国目前的税收分割

1994以来, 我国实行了税制改革, 增值税成为中央地方分享税, 个人所得税、营业税和财产税划则归了地方政府。从结构来看, 这一分税制应该是比较成功的。一方面, 税收收入基础更为合理, 另一方面, 中央与地方的财力对比趋于合理, 也增强了中央与地方的征税积极性, 减少了地方政府同中央之间的谈判协商。不过, 从财政分权的观点来看, 分税制改革没有增大地方的财政自主权, 以下进行简短的评价。

一是增值税。税制改革后, 增值税成为共享税。以前, 增值税由地方政府征收管理, 存在地方保护措施, 破坏了国家统一的政策目标。中央统一征收避免了中央财政收入的流失, 也降低了税收成本, 提高了征管效率。不过, 地方保护的产业政策仍然存在, 特殊税收优惠仍然存在。

二是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划归地方政府, 符合税收最佳原则。地方政府管理个人所得税会提高征收效率, 但从宏观角度讲, 我国当前的个人所得税划分并不合适。从长远来看, 有两种所得税制可供选择。一是保持现有模式, 采取超额累进级次。二是实行税基由中央确定、具体征收由中央政府负责的模式, 以满足了地方税的效率标准。

三是企业所得税。目前企业所得税是省级政府的主要财政来源, 企业所得税划归地方存在的问题是税基周期性的不稳定, 极易受到产业政策变化的影响。且从长远看, 地方企业所得税与地方产业政策密切相关, 这与地方政府稳定的收入来源原则不相一致。

摘要:行政机关事权和财权的划分对于公共部门的高效运行有赖于各意义重大, 税收分割是国家财政分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政府事权的履行及职能的承担联系密切。本文首先分析了财政职能, 总结了财政职能适当归属与税收分割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 本文接着分析了税收分割的限制性因素, 评价了我国分税制改革的演进路径。

关键词:财政分权,税收分割,分税制改革

参考文献

[1]张菡.新时期我国中小企业纳税筹划之探讨[J].商场现代化, 2005 (01) .

[2]贾康.财政本质与财政调控[M].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8.

[3]王登梅.浅谈中小企业的税收筹划[J].内蒙古煤炭经济, 2009 (03) .

[4]杨之刚.公共财政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5]郭庆旺, 当代西方税收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7.

财政与税收 篇2

一、我国的主要税种介绍:

与国外的差异:根据各国征税范围的宽窄,可将消费税分为有限型、中间型、延伸型。有限型消费税征税范围不宽,征税对象主要是传统的消费品,税目一般在10—15种,如英国,仅对酒精、烟草、烃油等征收消费税。中间型消费税范围较宽,除有限型消费税征税范围包括内容外,还包括奢侈消费品及一些 服务行业。世界上有30%左右国家采用这种形式。延伸型消费税已经接近于无选择的消费税,除了上述两类包括范围外,还将生产、生活资料列为消费税的征税对 象。如韩国、意大利等。

营业税

定义:营业税(Business tax),是对在我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就其所取得的营业额征收的一种税。

征收对象:根据营业税有关规定负有代扣代缴营业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征税内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提供的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其中,应税劳务是指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金融保险业、邮电通信业、文化体育业、娱乐业、服务业税目征收范围的劳务。

适用税率:(1)交通运输业3%、(2)建筑业3%、(3)金融保险业 5%、(4)邮电通信业3%、(5)文化体育业3%、(6)娱乐业5%-20%、(7)服务业,包括组织旅游,提供场所等,5%、(8)转让无形资产 5%、(9)销售不动产5%。[其中,不足5年的非普通住房转让,全额征收营业税;超过5年(含5年)的非普通住房或不足5年的普通住房转让,按其销售收 入减去购买房屋的价款后的差额征营业税;超过5年(含5年)的普通住房对外销售的,免征营业税。]

与国外的差异:很多国家并没有“营业税”的定义,比如美国流转税的主要税种就是销售税一种,各州和地方的销售税率不同,最高只有10%。因 为税制简单,就不会出现消费者多重缴税的情况。在中国香港,人工、地租都比内地贵,但很多商品反而便宜,这正是因为香港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

城市维护建设税

定义:城市维护建设税(urban maintenance and construction tax)是对从事工商经营,缴纳消费税、增值税、营业税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

征收对象:在征税范围内从事工商经营,缴纳“三税”(即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下同)的单位和个人。

征税内容:以纳税人实际缴纳的消费税、增值税、营业税三种税的税额为计税依据。

适用税率:按纳税人所在地分别规定为:市区7%,县城和镇5%,乡村1%。与国外的差异:在很多国家,并没有这样以“三税”为税基,再次征税的税种。

个人所得税

定义:个人所得税(personal income tax)是国家对本国公民、居住在本国境内的个人的所得和 境外个人来源于本国的所得征收的一种所得税。

征收对象:在中国境内居住有所得的人,以及不在中国境内居住而从中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

征税内容:(1)工薪金所得、(2)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3)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4)劳务报酬所 得、(5)稿酬所得、(6)特许权使用费所得、(7)利息、股息、红利所得、(8)财产租赁所得、(9)财产转让所得、(10)偶然所得、(11)其他所得。

适用税率:个人所得税根据不同的征税项目,分别规定了三种不同的税率:

(1)工资、薪金所得,适用9级超额累进税率,按月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征税。该税率按个人月工资、薪金应税所得额划分级距,最高一级为45%,最低一级为5%,共9级。

(2)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的全年应纳税所得,适用5级超额累进税率。最低一级为5%,最高一级为35%,共5级。

(3)比例税率。对个人的稿酬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按次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适用20%的比例税率。

与国外的差异:中国的个人所得税采用分项计征的方式,这其实与中国目前的征税能力不强,中国居民的纳税意识薄弱有关系,并且目前我国只能做 到“量入而征”,无法做到“量能而征”。而在美国,为了保障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美国建立了“社会保险号”体系。在美国的居民,进行一切经济活动时,如申请 贷款,都必须填写这个号码。税务机关可以通过社会保险号获取公民经济活动的全部信息,进而有效地抑制了偷漏税行为。而为了保证纳税人按期足额缴纳个人所得 税,美国在税收征管工作中一直坚持稽查审核制度,若稽查对象被查出故意造假,违反法律,将受到重罚或以犯罪案件依法论处。再次,美国尤其重视对民众纳税道 德的教育,使民众形成了良好的纳税习惯,使纳税成为民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关税

定义:关税(tariff)是指进出口商品在经过一国关境时,由政府设置的海关向进出口国所征收的税收。

征收对象:进口货物的收货人、出口货物的发货人、进出境物品的所有人。

征税内容:出入关境的货物和物品。

适用税率:包括法定税率(最惠国税率、协定税率、特惠税率、普通税率)、暂定税率、配额税率、信息技术产品税率、特别关税等多种税率。

车船税

定义:车船税是指对在我国境内应依法到公安、交通、农业、渔业、军事等管理部门办理登记的车辆、船舶,根据其种类,按照规定的计税依据和年税额标准计算征收的一种财产税。

征收对象:应税车辆或船舶的所有单位或个人。

征税内容:车辆,船舶等。

适用税率:即将出台的车船税新政策拟分为7个梯度按照排量进行征税,最高可到10800元每年。

与国外的差异:国外并没有车船税的概念,例如美英等发达国家,也非常重视私车使用环节的税收,但都不是固定税额,而主要通过燃油税来实现 “多开多交、少开少交”的调节功能。这种做法将直接导致百姓的钱包与汽车的节能特性和用车频度、里程挂钩,会比“车船税”发挥出更大、更科学的作用。

车辆购置税

定义:车辆购置税(Tax on Vehicle Purchases)是对在我国境内购置规定车辆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它由车辆购置附加费演变而来。

征收对象:购置(包括购买、进口、自产、受赠、获奖或以其他方式取得并自用)应税车辆的单位和个人。

征税内容:汽车、摩托车、电车、挂车、农用运输车。

适用税率:10%

与国外的差异:在购车环节中,发达国家通常的做法是采取轻税政策,即征收额都很低。美国的车辆购置税属于地方税,各州收取比例不同,最多的 州也只有6%左右。而在购车环节,欧洲只征收增值税,各国税率不同,意大利和法国在20%左右。在日本,普通轿车要交纳5%的购置税,而微型车只需要交 3%。

契税

定义:契税(deed tax)是以所有权发生转移变动的不动产为征税对象,向产权承受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

征收对象:在中国境内取得土地、房屋权属的企业和个人。

征税内容: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土地使用权转让(包括出售、赠与和交换),房屋买卖、赠与和交换等。

适用税率:3%-5%,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这个范围内可自行确定各自的适用税率。契税的计税依据,归结起来有4种:

1、按成交价格计 算。

2、根据市场价格计算。

3、依据土地、房屋交换差价定税。随着二手房市场兴起,房屋交换走入百姓生活。倘若A房价格30万元,B房价格40万元,A、B两房交换,契税的计算,自然是两房差额,即10万元。等额交换时,差额为零,意味着,交换双方均免缴契税。

4、按照土地收益定价。这种情形不常遇到。

与国外的差异:发达国家,如日本的房地产购置税,利率是4%。美国还曾出现买房“退税”政策。2008年,为了帮助次贷危机中的40多万 “房奴”,促进美国金融市场和整体经济恢复稳定,政府出台了一项总额150亿美元、针对首次购房者的退税优惠政策:2008年4月9日至2009年6月 30日间首次购房的美国公民,可以得到联邦政府向其提供的房屋交易价格的10%的个人所得税退税,但最高不超过7500美元。

房产税

定义:房产税是以房屋为征税对象,按房屋的计税余值或租金收入为计税依据,向产权所有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

征收对象:一般为房屋产权所有人。

征税内容:所谓房产,是指有屋面和围护结构,能够遮风避雨,可供人们在其中生产、学习、工作、娱乐、居住或储藏物资的场所。但独立于房屋的建筑物如围墙、暖房、水塔、烟囱、室外游泳池等不属于房产,室内游泳池属于房产。城市、县城、建制镇、工矿区,不包括农村的房屋。

适用税率:按房产余值计征的,年税率为1.2%;按房产出租的租金收入计征的,税率为12%。但对个人按市场价格出租的居民住房,用于居住的,可暂减按4%的税率征收房产税。

与国外的差异:发达国家一般没有单独的房产税,而是征收财产税,如美国、英国、荷兰、瑞典就将房产和其他财产捆绑一起征税。其中,美国将房 产归为一般财产,征收一般财产税。各国的税收基础均为核准后的房地产价格,国家的税率各不相同,一般为3%-10%。中外最大的不同在于国外买房都是归自 己,不像中国的房产住户只是拥有使用权。

印花税

定义:印花税(stamp tax)以经济活动中签立的各种合同、产权转移书据、营业账簿、权利许可证照等应税凭证文件为对象所征的税。证券交易印花税,是印花税的一部分,根据书立证券交易合同的金额对卖方计征,税率为1‰。

征收对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书立、领受本条例所列举凭证的单位和个人,都是印花税的纳税义务人。具体有:

1、立合同人,2、立账簿人,3、立据人,4、领受人。

征税内容:合同或者具有合同性质的凭证,产权转移书据,营业账簿,权利、许可证照和经财政部确定征税的其他凭证。

适用税率:现行印花税采用比例税率和定额税率两种税率。其中比例税率有四档,即千分之

1、万分之

5、万分之3和万分之0.5。

与国外的差异:在国外进行证券交易,绝大部分国家都不征收印花税,只有少部分国家和地区收,但是比例也是非常低的,一般都是单向征收0.1%以下。例如,美国、德国、日本、新加坡都不征收证券交易印花税。

二、影响:

月1日,新消费税登场,一石激起千层浪。

针对此次政策调整,很多企业尤其是汽车、林木产品等相关行业反应强烈,焦点无非是如何应对税收政策调整带来的成本的变化。甚至有部分企业危言耸听,以一己企业之得失叫板国家政策,实为思维短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而作为新一轮税收体制改革“排头兵”的新消费税的出台,无疑告诉我们,中国企业已经不可避免地走向了一个全新的发展环境。

消费税新政的政策取向

在国际上,消费税相比其他税种,一直是个不起眼的小角色,在税收收入的比重中持续下降。直到1970年代后期,环境和生态保护意识在西方国家开始盛行,人们才发现消费税在其中的独特作用,西方各国的消费税课征范围又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

此番我国消费税的调整,折射出的是类似的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经济取向。

消费税在选择课税对象时主要基于两种精神:一是“寓禁于征”,如对实木地板等对环境有较大负面影响(如污染),或是技术落后、浪费资源等商品的课征。而长期以来,资源浪费型产业在我国一直没有为自己生产带来的负面效应“埋单”;二是“向富人征税”,如对游艇等一些奢侈品和高档消费品的课征。

这次消费税调整中,对游艇、高尔夫球及球具、高档手表等高档消费品征收消费税,提高了大排量汽车的税率,相对减少了小排量车的税收负担,同时对已具有大众消费特征的护肤护发品停止征收消费税,表明了中央政府通过税收手段,限制高消费行为的考虑。而扩大石油制品征税范围,对木制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征收消费税,也表明了以税收手段促进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的决心。

根据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变化,对消费税税率和征税范围进行有增有减的调整,引导有关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充分发挥消费税的调节功能,无疑都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宏观调控的长效机制的治国思路的具体体现。而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调节收入再分配,都是“十一五”规划纲要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尽管新消费税实施后,不少企业发出一片“叫苦声”,但现在看来,在环保与节能的宏观主题下,此次消费税调整还只是一次阶段性调整,远远没有到位,调整范围还会逐步扩大。至少像高档住房、私人飞机、高档家具等尚未被纳入征税范围,越来越多的行业将面临消费税的考量。

要么破产,要么升级

就对经济的影响而言,此次消费税改革对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更为深远。

税收主要通过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来发挥作用。消费税的征收会提高商品售价,人们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自然会减少消费量,这就是收入效应;同时,还有很多消费者或者企业选择没有征收消费税的同类商品来替代被征税的商品,这就是替代效应。对实木地板和一次性原木筷子征税,将会使人们更多地选择复合木地板和其他材料制成的筷子。

由于环保主义的盛行,木材、钢铁等产品的替代材料在国际上层出不穷;据报道,有的国家不但成功应用废纸、木屑、秸秆和芦苇等材料制作地板、房屋的墙体等一般建材,甚至可以用来制作飞机、汽车的外壳。相比之下,我国企业的表现还相差甚远。

同样,人们购买排量大的汽车,其实内心并不是要比赛谁更能耗油,而是追求更好的动力性。对大排放量乘用车消费税率的提高,短期内的确会影响到大排量汽车的销量,但是,生产企业同样可以通过对汽车引擎的技术改进,使小排量的发动机输出更大的功率和马力以提高竞争力。事实上,我们看到,涡轮增压技术就已经应用于部分车型了。

而加快对太阳能汽车,天然气汽车的研究和产业化,将会极大降低对石油产品等传统能源的依赖,不但规避消费税对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也保护了环境。又比如,此次税改对子午线轮胎继续免税,也是因为子午线轮胎技术先进,安全节能,属于国家鼓励发展的产品.可以通过免税来降低其价格,鼓励人们购买使用。

可见,在上述的宏观背景下,不管利益受到影响的企业怎样怨怨艾艾,试图用各种或明或暗的方法与政府讨价还价都是不明智的,让自己尽快进行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才是应对此次税改最催的路径。

通过技术进步,不仅能规避消费税带来的成本提升,还能抢占行业的技术制高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注意节能和环保,不重视技术创新,只能蜗居在世界产业链条的最低端,有点风吹草动往往就会倒下一大片。

这对企业不利,对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安全同样不利。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政策因素也是重要的一环。

虽然消费税作为辅助税种,此次改革调整的效力有限,但却清晰地传达出国家产业政策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的信号。从这个角度看,消费税调整的一小步,却是促进产业技术进步的一大步。

以成品油为例。成品油税目成了此次消费税调整的重中之重.由于成品油是工业的动力,这一调整将引发整个产业链的利润再分配。

调整之后,成品油税目中共有7个类别,其中汽油、柴油、石脑油、燃料油、航空煤油、润滑油6类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归属于交通燃料;而溶剂油则是多个产业必需的原料。因此,增收消费税将导致下游一系列产业的生产成本上升。

此前,国内各类生产要素的价格远远低于国际水平,而石油等资源和劳动力成本长期偏低,这一局面并不利于“中国制造”的长远发展。如今,国民经济中42个行业都将直接受到石油价格上涨的影响,这将迫使下游产业进行创新和升级。

税制改革提速

此次消费税的调整,不仅是自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而且还是酝酿已久的新一轮税收体制改革全面提速的信号。

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背后,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也积累下来。推动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创新能力、促进全面发展,都要求尽快完善税收体制。

比如增值税。由于重复收税,我国实际上是对投资征收高额增值税,虽然有利于遏制通货膨胀,但不利于企业的技术更新和改造,也不利于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并刺激企业寻求逃税机会。此外,所得税率比外资企业高山一大截,也一直让国内企业愤愤不平。

由于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每次税收体制改革总是无一例外地遇到很多阻力。目前,各界对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缩小贫富差距,已经基本达成共识,在观念和舆论上水到渠成,而消费税的税目和税率都是由国务院确定,不必像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那样需要通过人代会,相对容易操作,因此便成了此次税制改革的“排头兵”。

其他税种的改革也将紧随其后。财政部副部长楼继伟近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就表示,近期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和增值税转型会有所加快。全国人大将在8月份开始审议两个所得税法合并问题,现在已经开始进入程序。

有专家判断,两税合并很可能与增值税转型并行推出,正好对外资企业税负发生“一增一减”的效应,有利于减少改革的阻力。而增值税东北试点已经进行了两年,如果持续试点将产生税收上的“洼地”效应,带来一些不良的后果,向全国推广已经刻不容缓。

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谢旭人,前不久在中宣部等六部委联合举办的形势报告会上,向我们描述了税收改革的目标:完善增值税制度,实现增值税转型。改革消费税,适当扩大税基。统一各类企业税收制度。改进个人所得税,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调整和完善资源税,适时开征燃油税,实施城镇建设税费改革,稳步推行物业税,相应取消有关收费。

由于增值税占整个税收的50%,是主体税种,对投资、宏观经济的影响较大,而两税合并则牵扯到引进外资的问题,因此,政府对这些税种改革非常谨慎,这也就导致它们总是迟迟难产,推迟至今。

先将容易推的推开,可以腾出更多的空间和精力,着手更艰难的改革。从最容易人手的地方开始,逐步过渡到难处,这也正是我国改革开放多年来的一贯思路。

因而,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更利于创新,对国内企业更公平的税收环境的形成,已经为时不远。

二、财政与税收和经济关系:

经济是税收的源泉,经济决定税收,而税收又反作用于经济。这是税收与经济关系的一般原理。对税收与经济增长进行相关分析,首先要选择能代表“经济”的具体指标。虽然在影响宏观经济指标中有很多对税收具有明显的甚至决定性的意义,但要找到一个最能代表经济的规范指标当属国内生产总值(GDP)。本文通过借鉴宏观税负理论和税收弹性理论,通过计量经济学模型试图对经济增长与税收的关系做一些探讨。

财政收入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和前提的。财政收入是国民收入的再次分配,而国民收入则是由经济增长取得的。这是第一层次的关系。就拿税收来说,税收水平取决于税率和税基,而经济水平决定税基。

第二层次,财政会影响经济发展。我们都知道Y国民收入=C消费+I投资+G政府购买+NX净出口。政府的财政运用会影响经济的增长。这也就是用财政政策调节经济的重要原因所在。

三、评价:

改革开放的几十年以来,经济的发展迅猛,个人所得税的改革脚步不断的加快,今年9月,我国的个税起征点调整到了3500起征,这个新的起点代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当然个人所得税的发展以及改革历程也成为了社会的焦点,本文将着重对个税的问题进行探讨。

众多周知,个人所得税始于英国1799年,是以“劫富济贫”为初衷的税种,有200多年的历史,现今被世界的各个国家推广使用,是发达国家的最为主要的财政税收之源。

(1)、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历程

我国个人所得税是在1981年开始的,征税的内容包括几个方向:经营所得、工资以及其他的一些规定项目的收入和报酬。下面我例举出个税发展的经历。

1980年的9月1日我国通过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1981年规定800元为个税起征点。我国的个税制度初建立。到1986年的9月,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收入调节税暂行条例》,条例中规定本国公民的个人收入统一征收个人收入的调节税。这是针对我国的国内个人收入发生巨大变化的现象所进行的国家调控。国务院规定出对于本国的公民个人收入需要统一征收个人调节税,纳税扣除额标准最后调整到400元,对于外籍人士800元的扣除标准未改变,内外双轨标准也是由这个年份产生的。到了1993年的10月31日,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修正案,规定不再对于内、外人员进行分别收费,所有的中国居民,凡收入来源于中国的所得的非中国籍居民,都应依法来缴纳个税。内外的个税制度重新统一起来。到1999年的8月30日,又发生了变化,把个税法的第四条第二款“储蓄存款利息”免征个人所得税项目进行了删改,开征《个人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

2002年的1月1日,个税收入实行了中央与地方按比例的分享。到了2005年的8月,个税修正案草案,第一轮确定了个税需要改革,个税费用扣除额从800元上调到1600元,高收入者开始实行自行来申报纳税的规定。

2008年3月,收入费用标准由1600元每月提高到2000元每月。2011年的6月30日,人大常委会决定,个税起征点将提高到3500元,将工薪所得的9级超额累进税率缩减到7级。至此,我国在近五年之内第三次的对个税的起征点进行了的提高和调整。

(2)、二、个税改革的评价及研究分析

由于世界经济的原因,当前我国的物价也受到世界经济的影响而持续上涨,通货膨胀对于我国居民的压力也在不断的加大之中,普通的民众生活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并且收到了一定的冲击。对人民生活有着调节作用个税,却反应滞后,因而,今年个税的改革变成了社会的焦点问题,提高个税费用的扣除标准变成了当务之急,呼声愈来愈高了。

当前的税收受到诸多的征管以及在配套的条件都达不到要求的情况之下,我国的个税改革重点则需要从费用的扣除标准以及税率入手,其中包含降低中低收入者的税负,可以考虑加大对于富裕阶层征收税款的力度,这样才能有效的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也可以保障财政收入得到实现。

新个税法进行实施之后,意味着城市居民的工资收入为4000元上下的都能免交个税。我国的通胀水平,连续两个月维持6%之上,很多专家担心,工薪族的个税负担一旦得到减轻,将在很大的程度上促进消费,并且拉动通胀,只是这个担心较为表面化。我国当年受到通胀的因果更多地是呈现出了成本的推动、输入性的因素以及供求的结构错配所结合的综合性特征,需求拉动并不明显,因此提高个税起征点不会助推通胀水平。提高了免税的额度对于消费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起不到推高通货膨胀水平的作用。原因主要是税后的收入增加虽然激励了劳动力的劳动积极性,同时也推动了劳动力的供给需求,降低了劳动的成本,在一定的程度上控制了当前的由工资的上涨而导致的成本上升所带来的通货压力。我们还需要看到,我国的税制改革的方向,要加大一些包括了个税的直接的税收的收入占比,降低一些税收,如像营业税这种间接税的比重,最后达到能够激励经济主体、直接体现社会主义的公平目的。若对于个税的意义仅仅看做为提高起征点而言,那就与国家的税制改革发生了目标不一致的意义。

(3)、结论

财政与税收 篇3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绩效审计;财政税收

一、非营利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绩效审计与财政税收简析

1.财政资金绩效审计与财政税收目的

对于财政资金绩效审计与财政税收的主要目的就是利用绩效最大化实现净收入最大化之间进行合理的平衡。在这个过程中,就是实现非营利事业单位的财政的收支平衡,并将其中的一部分进行成本最小化控制,进而避免出现财政危机,并实现净收入的最大化。

2.财政资金绩效审计与财政税收依据

对于财政资金绩效审计和财政税收来说,其需要遵守的首要原则就是收支平衡,也就是说,我国的非盈利事业单位可以通过对财务的管理,实现净收入的最大化,而且能够实现组织内部资源的合理配置。在确定相应依据的时候,事业单位应该将绩效理解为所有特点活动下的理想效果,所以其本身具有双重目标的特点。我国的非盈利事业单位需要将净收入最大化,还需要对非盈利事业单位的服务质量和数量进行分析和研究。

3.财政资金绩效审计与财政稅收重点

财政资金绩效审计与财政税收两者具有相同的重点,也就是说需要根据我国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进行确定。而且在进行确定的过程中,需要对非盈利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进行绩效审计评价,并对这个过程中的依据进行全面的理解和分析。另外,还需要对其外部性、社会性和宏观性及逆行分析和理解,确保非盈利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绩效审计评价具有较高层次的目标。

4.财政资金绩效审计与财政税收特性

对于财政资金绩效审计和财政税收来说,工作人员在进行审计的时候,需要审查非盈利事业单位履行其职责时财政资金使用所达到的经济、效率和效果程度。利用这样的审查,可以实现对这个过程的全面分析和评价,并据此提出审计建议和专项审计方法。非盈利事业单位本身属于非生产型部门,所以其本身进行活动的时候,绝大多数物质都是来源于国家的财政。财政资金绩效审计与财政税收特性,决定了其执行效率,更决定了这两者之间的绩效关系具有必然性。

二、非营利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绩效审计与财政税收要点

1.有效确立目标

一般情况来说,非盈利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绩效的综合性审计是比较重要的。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公共财政资金绩效审计中包含了对财政资金的配置绩效审计和财政资金的耗用绩效审计。所以,从整体上来说,对非盈利事业单位的资金绩效审计相当于财政资金的耗用绩效审计。利用对相关目标的确立,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提升非营利性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收入支出平衡

收入支出平衡对于非盈利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绩效审计与财政税收质检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而且资本性的支出是以提高相应领域的发展水平进行,并最终建设出专项的设施和相应的工程,实现了多个方面的资金支出。作为工作人员,需要对非营利性事业单位的收入和支出平衡进行合理的审查和计量,并确保不会出现较为严重的财政赤字。

3.遵循相应原则

原则是所有的核心,所以对于非盈利性事业单位来说,也应该遵守资金绩效审计评价原则。也就是说,事业单位应该注重对短期绩效和长期绩效相互统一的原则。并在这个过程中,对非盈利事业单位的绩效进行综合性评价,实现全面的综合分析,进而实现对事业单位的多年度综合性分析,促进事业单位本身的稳定性。

4.兼顾质量与数量

在对非盈利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进行绩效审计和考核的时候,不但要坚持质量的原则,还要兼顾数量原则。如果仅仅从数量的角度进行分析,所获得的结果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根据相应的质量进行综合考察和评价,以此实现对非盈利事业单位的综合性绩效考核和评价,并得出其真实的评价结果。只有兼顾质量和数量,才能确保非盈利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绩效审计和财政税收符合国家的标准,才能促进事业单位的长久发展。

三、结束语

自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十分的迅速,传统的非盈利事业单位也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浪潮中快速的发展。人们逐渐对非营利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绩效审计与财政税进行了研究,并对此进行了相应的关注。作为国家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对财政资金的绩效审计和财政税收有明确的了解和认识,并据此对我国的非盈利事业单位进行多方面的经济管理和水平提升。

参考文献:

[1]卫文才.行政事业单位如何健全建设项目的财务管理工作[J].科技经济市场.2015(03)

[2]陈晓瑜.关于非营利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绩效审计与税收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6(07)

[3]张争祥.对非营利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绩效审计评价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9(22)

[4]白雨燕.非营利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绩效审计与财政税收[J].现代商业.2015(30)

[5]王娟.论企业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J].中国总会计师.2015(12)

浅析企业财政与税收的关系 篇4

1. 什么是财政

说起财政, 它有着很悠久的历史, 是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财政是经济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财政, 顾名思义, 也就是国家财政部门, 它的作用主要是从地方或中央收集金钱或者物质来保证人民生活安居乐业的一种物质支持。财政作为经济领域一种必不可少的事物, 能够满足国民的公共支出, 进而使经济达到平稳运行, 公平正义, 资源配置达到优化, 经济运行能力提高。

2. 什么是税收

税收是保证我国公共事业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税收, 是指国家用强制的手段在地方征收不直接偿还的实物或者金钱。税收是财政的一种形式。税收是政府事先规定好的, 这保证了税收具有固定性的特征;税收强制性的特征又保证了税收具有无偿性。这三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 构成了税收的三个特征。税收取之与民, 用之于民。

二、财政税收的现状

1. 财政税收政策不合理

目前来看, 我国的税收政策还是有一定的缺陷的。虽然我国一直针对税收体系和政策在做调整, 但是由于长期的税收制度不合理, 税收政策很难实施, 使得我国财政税收及其不合理。国家目前一直在针对财政税收做出调整, 但即使有好的效果, 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 税收有时候确实会在经济上造成一定的负担, 因为一般来说, 只有27%和18%这两种税率, 主要是这两种税率还是针对大型企业的, 所以中小型企业负担起来就会有些吃力。我国财政税收的政策目前看来绝大部分是为强大的国有企业服务的, 财政税收力度过大, 使得只有生命力强, 资金雄厚的才能承担的起这一挑战。在政策及其不合理下, 企业的发展势必举步维艰。我们想要保证税收资金充足有活力, 就要改财政税收的现状, 这离不开对政策的大力改进。

2. 财政税收政策不健全

税收收入是一个国家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是国家的经济命脉, 直接关系到国家和企业发展的方向。但是这种情况严重地影响到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少, 再加上税收制度的限制和制约, 这就严重影响了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有关税收政策的天平明显偏向对中小企业不利, 这样既不利于财政的收入, 又使得中小企业发展举步维艰, 更加不利于税收的征收, 使得税收形式出现不利的形态。财政税收政策目前处于一个初级的水平, 在很大程度上, 国家没能完善其政策法规, 使得在财政税收上出现很多漏洞, 严重制约财政的征收。

3. 财政税收管理体系不科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 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是仍然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 在其中的一个问题则是财政税收管理体系不科学, 而这种不完善的管理体系严重阻碍了企业经济的发展。其次, 政府税收管理部门在现代企业税收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国家相关部门在制定相应的税收制度时, 面临着很大的阻碍, 这也会给企业的正常运营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再者, 财政税收管理体系的改进现在到了改革的深水区, 体系方面很难再继续改进, 使得管理体系停在原地, 不能继续向前发展, 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财政的征收力度。加强对财政税收管理体系进行科学管理规划, 是我们当前需要做的一个重要项目。

三、企业财政与税收的关系

1. 企业的财务管理与税收征收的目标基本一致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目标就是通过采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 使企业在最小的投入下, 获得最大的收益。而通过进行税收筹划, 则可以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对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意义重大。企业在纳税过程中, 有多种纳税方案可供选择, 不同的纳税方案会起到不同的效果, 恰当的纳税方案可以有效维护企业利益。企业在税收筹划制定中, 必须事先对企业的整体情况有一个全面地了解, 然后尽可能选用适合自己的方案使企业能够在合法的情况下, 避免缴纳不必要的税款,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提高企业经营效益。通过开展税收筹划工作, 可以使企业在合理合法的情况下, 完成纳税义务, 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进而为推动国家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也可以为企业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提供良好的保障。所以, 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与税收筹划目标存在高度的一致性。

2. 企业的财务管理与税收的筹划的根本对象基本一致

为了确保企业能够灵活周转资金, 企业财务管理部门要对企业的各项业务进行事先规划, 其中包括企业的产品生产、销售活动安排所涉及的各类资金支出与预算。纳税是企业必须完成的义务, 这对企业的资金调用形成了一定的限制, 而极大地增强了企业资金运用的灵活度, 其次, 对于企业来说, 纳税是一种强制性的义务, 会使企业面临一定的经济负担, 背上重大的经济负担。再者, 企业的财务管理力求在税收的投入上保持更小的力度, 减少企业的税收支出, 保证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而税收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企业的资金收入来划定的, 在根本对象上, 其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通过税收筹划, 可以使企业合理避税,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企业的经济负担。所以, 企业的财务管理与税收的筹划的根本对象基本一致。

3. 税收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税收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处于不可缺少的地位。对税收的管理, 是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企业在财务管理中, 要求对税收做出一定的规划, 保证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和企业营业亏损额。税收在企业财务管理中不可缺少的地位, 同时说明了企业对税收的重视。在另一方面, 我们还应该正确认识税收征收和避税的不同。虽然税收在企业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税收和避税存在不同, 其目的是一样的, 都是为了能够减轻税负。但是税收筹划却不会影响到税收的正确合理发挥, 不会影响税收在我们身边的形象和作用, 而避税确是严重与国家规定相违背。我们必须承认, 税收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运行的必须有一定的约束。一旦税收的天平不明确, 制度不完善, 税收筹划很有可能转化为偷税漏税, 违反国家的规定和要求。

四、政策对企业税收的影响

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会受到税收的严重影响。宏观经济应尽到其自身所应该履行的义务, 着是企业对国家的所承担的责任, 也是企业管理资金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规模扩张, 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但是这种规模扩张必须在符合相关法律的条件下进行。通常情况下, 企业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 除了进行成本控制以外, 还会为投资留有一部分资金。在不考虑企业资本结构、负债资金利息的情况下, 税收政策的变化是制约企业财政的重要条件。首先, 税收政策变化会对企业税收产生一定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是增值税转型的试点, 第二, 政策变化会影响到消费税的调整, 第三, 税收政策的变化会影响到企业统一内外资金的税收。其次, 消费税的变化会对企业的财政管理造成一定的影响, 消费税的增长, 会使企业的运营成本增加, 这会对企业的整体税率情况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再者, 利用好企业财政中优惠税率如果能好好的对企业进财政统计, 这就要求企业能够对优惠税率进行充分利用, 在不触犯相关税法的前提下, 有效提高企业所获利润。国家政府为了促进本国企业发展, 会经常推出一些税率优惠政策, 但是每次政策的推行都是有一定依据的, 这就要求企业在日常运营管理过程中, 必须加强对税率的关注。通过降低税收, 可以极大地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而且, 这也非常符合中小企业的实际需求。国家政府通过对相关政策法规进行贯彻落实, 降低对中小企业的税收额度, 从而降低企业发展压力。通过这种方式, 必定会使我国社会经济迎来一个新时代。

五、结语

纳税是现代企业必须履行的义务之一, 这是对社会的负责, 而税务处理是企业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 企业财政必定会与政府税收存在着复杂的关系。政府部门通过调整税收政策, 可以对企业的财政工作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恰当的税收政策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而且能够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摘要:税收是我国财政的主要来源, 是关系各项经济发展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保证。在现代经济市场的体制下, 企业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强烈的市场竞争, 而且还要受到税收制度的制约。纳税人能否纳税和纳税的多少都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税收收入, 尤其是作为主要纳税人的企业。我国的市场经济管理方式是“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相结合, 也就是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自身的发展规律相结合, 所以, 税收就成为了企业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本文将对企业财政与税收之间的关系做出讨论。

关键词:企业,财政,税收,关联关系

参考文献

[1]高雪萍.政策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理论依据及其绩效评价[J].农机化研究, 2011 (12) .

[2]周仁俊, 杨战兵, 李礼.管理层激励与企业经营业绩的相关性——国有与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比较[J].会计研究, 2010 (12) .

[3]余明桂, 回雅甫, 潘红波.政治联系、寻租与地方政府财政补贴有效性[J].经济研究, 2010 (03) .

[4]韩冰.财政转移支付与预算软约束[J].现代管理科学, 2013 (07) .

财政与税收论文 打印 篇5

母军

(明德学院工商管理08***0473)目前我国教育支出存在的问题

教育支出指国家和各级政府及社会力量与个人直接用于教育的支出,是发展教育事业和提高质量的重要物质保证。然而,我国教育支出存在着较严重的问题,与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不适应。以下是提出的我国教育支出存在的几点问题:

1.1教育投入量比例远远不足

从1995 年以来我国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 的比重逐年递增,但总体水平还很低,截止到2011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仍然没有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8%,与我国《教育法》明确的占GDP4%的目标存在较大差距。

1.2 教育支出结构失衡

我国当前的财政教育投入还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区域失衡和教育结构不合理现象,教育资源整体配置效率不高。具体表现为:

1.2.1 区域配置不均衡

我国幅员辽阔,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再加上地方官员对教育重视程度的差异,导致不同地区教育投入差异悬殊,而且还有逐步扩大的趋势,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致城乡教育经费投入的严重失衡。在教育投入差距中东西差距大,我国西部省区平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总额远远低于东部地区,其中最高的北京是最低的西藏的几十倍。财政教育支出的地区差异之大可见一斑。而中央财政对此又缺乏足够的横向平衡与协调能力,导致教育经费支出的地区差异更显突出。

1.2.2 教育支出层次结构

各种资料显示,各国政府教育拨款在教育层次中的分配必中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变化。一般而言,发展中国家由于处于经济和教育发展的初级阶段,基础教育支出相对薄弱,同时又需要大量中等技术层次人才,因此教育支出重点应集中于初等教育方面。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政府教育支出应想基础教育倾斜,才能尽快从根本上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但实际我国当前教育高等教育支出急剧扩张和初中等级教育支出相对萎缩同在。据统计,目前三级教育下我国培养一个大学生相当于培养60 1

个小学生的投资。

政府对于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投入相对不足,校方只能寄希望于提高学费和乱收费的方式来弥补经费的缺口,从而导致贫困家庭儿童中途流失辍学,使得高入学率低完成率的现象不断发生。从长远来看,政府投入不足不仅影响当时教育问题,对于我国人力资源素质低下现象也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从而间接造成社会分配失衡进一步恶化。

1.3 缺乏财政激励和政府对民间资本的有效导入

目前来看政府投入构成高等教育经费主渠道,但能否开拓非政府渠道,在于政府的政策正确导向。现有政策对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教育的激励效果并不明显,导致民间资本进入甚少,而同时教育税收政策优惠范围偏窄,形式和内容单一,缺少应有的系统性、前瞻性和针对性,难以适应我国正在进一步深化的教育体制改革的进行。

1.4 教育支出监管缺失

随着教育支出每年的不断增加。教育支出的涉及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以高校采购来说,高校采购的管理和运行流程不难发现,一些本应纳入政府采购监管的资金却难以体现政府采购监管的身影,诸如采购计划审批、采购方式审批、采购活动监管、采购结果备案等本应是财政部门履行的监管职能严重缺位。此外除了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基本法律法规外,针对教育采购专门制定的规范性制度明显不足。在贵州某学校将教育支出采购的校车用于教师职工车使用,这些充分体现出教育支出中存在诸多的监管不力等现象。完善我国教育支出的对策

2.1提高教育投入所占比重

提高财政教育支出水平加强政府在教育财政支出上的主体和主导作用,稳定教育经费来源。首先要继续深化对教育事业的性质和战略地位的认识。应加强税收征收工作, 严格税收执法力度, 避免逃、漏税, 保证国家税收的足额稳定。首先要继续深化对教育事业的性质和战略地位的认识,政府财政投入应该优先保证对教育事业投入。其次,对教育投入进行法律调控,在法律层次上保证教育投入。就我国目前教育占GDP比例来看,我国任务是在2010—2012年保证达到4%的目标,教育支出在此期间应得到大力倾斜,尽可能满足教育支出。

2.2优化教育支出结构,公平配置教育资源

科学规范公共财政对教育事业的供应范围,教育属于社会公共需求,教育不能完全依靠市场来提供。同时,教育产品在消费方面又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和排他性,政府与政府

拨款应该结合起来,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参与教育投资,从而实现教育支出结构多元化。

在我国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西部地区财政收入不足,能配置到教育上的资源相对有限,这就要求政府对教育投入方向进行认真考虑。对于教育薄弱地区应加大区域财政分配额,扩大地区教育支出水平,缩小地区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

此外,三级教育制度下对教育支出分配结构进行调整,就目前来看,初级和中级教育严重滞后,义务教育还停留在九年制义务教育基础至上,而对初级和中级投入不足,国家应该对受教育者进行保障,提高初级和中级教育保障,国家负担九年义务教育费用,同时对九年教育学校补贴账目进行有效监管。对高校投入应理智型投入同时引进市场机制,采取自费与政府补助相结合的办学办法,实现教育结构优化。

对于教育采购分配,教育产品的外部性要求政府介入该领域。政府应发挥国家管理者的职能作用, 确保应受教育的儿童无差别地享受教育, 地区的差异,品学兼优的青年不因家庭贫困而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使全社会在最大范围内从教育这种产品的消费中受益。从教育支出对各地区的投入来看, 政府要公平合理地分配公共资源, 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公共服务上的差距, 克服公共资源分配不公现象。合理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教育领域的职责权限。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提高教育投入的透明度, 扩大全民参与度, 对政府的教育投入实行公共评估。

动用社会力量,广开办学渠道。依靠社会力量办学,已是势所必然。可供政府选择的政策取向是,非义务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在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上应推行多元化发展。可建立公立学校、民办学校等各种学校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使得各种学校之间互助互补,相得益彰。同时应完善对贫困家庭学生的奖学金、贷学金和勤工俭学等制度。从根本上改变教育只能由政府独家经营的观念,积极引导社会各方投资于教育,促进我国的教育事业朝着更为协调、更为健康的方向发展。

2.3健全教育支出监管机制

教育支出并非单纯的支出就结束,经费的使用在于其使用过程中的使用有效性决定。教育支出监管的缺失直接影响到教育支出使用的效率。以教育采购为例,教育部03年曾经出台过《教育部政府采购暂行管理办法》,对教育部各个单位使用财政性资金进行的采购行为进行了行为规范。同时将采购中与财政性资金相配套使用的地方资金、自筹资金、借贷资金也一同纳入了政府采购。而时至今日,该办法一直保持着“暂行”的身份,其执行的效果也不尽理想。在此,政府对于教育支出监管是以决定性的作用。更需要加强经费的使用管理和强化经济责任审计,在教育采购中节约支出、加强管理、抑制腐败是作为监

管的有力武器,使教育支出能有效及时的进入教育事业。同时,监管机制需要建立和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加强教育事业的立法与监督工作,加强全国人大科教文卫组织对教育执法的监督,将教育支出信息进行透明化,强化监督机制。结语

当今国际社会是人力资源竞争激烈的社会,一个国家的强大也必不可少需要优秀的人才进行支撑,教育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而教育支出是作为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也必将成为一国的重大事宜。教育支出的完善对我过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为我国进一步发展培养人才,实现祖国繁荣昌盛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国际比较研究中心 中国教育竞争力提升快,教育投入居末[EO/OL] 2009年11月28日

[2]乔建华 关于中国教育投入问题的研究——制约我国教育投入增长的主要因素[J] 教育财会论文集.2005年

[3]赵黎娜 关于高等教育公共财政政策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8年09月24日

[4]王磊.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存在的主要问题[J],教育与经济,2002年1月

李稻葵:财政税收体制需要调整 篇6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未知数的年代。而在这样不确定的时代里,必须要有创新的思维。

首先,宏观经济管理的政策和体制需要创新思维。传统管理方式不适合未来5—10年中国应对宏观经济的波动。当今中国宏观经济所面临的基本格局是总需求不足,而生产能力,无论是现有生产能力还是潜在生产能力却相对过剩。

比如当前这一轮物价上涨,和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那段时间的物价上涨或者通货膨胀完全不同。任何领域只要价格出现了迅速上涨,投资者的热情会很快的跟进,从而产生生产能力。现在物价上涨,最基本的机制就是成本在上升,成本上升一方面源于国内,包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带来的农民工工资不断上涨。

另一方面是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推动。一旦欧美经济进一步恢复,新兴市场国家进一步发展,美国两次宽松货币政策逐步深入到经济运行领域,原油价格就会重新回到,甚至会超过2007和2008年的水平。因此,我们的基本着力点应该放在供给方,通过政府减税等各种各样的政策推动体制改革,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财政税收体制需要调整

货币政策也需要调整,不仅仅是由于物价上涨问题,更重要是为了长期的金融稳定。目前,中国的货币存量已经超过欧元和美元的货币存量总量,位居全球第一,超过十万亿美元。因此,由于增长率已经基本稳定,货币政策需要一个渐进式逐步调整过程,从适当宽松调整到稳健甚至于谨慎的新的宏观管理格局。

与此同时,财政体制调整也需要特别呼吁。当今中国经济几乎所有问题的根源都可以追到现在的财政体制。当今的财政体制经过了长达16年的中国经济的沧海剧变,今天不见得是最适合的了。当今房地产问题、消费不足问题、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问题、收入分配问题,几乎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追根到财政体制改革。因此,应该以创新的思维彻底的系统的来改造现有的财政税收体制。

个人所得税体制改革也必须推出。当今个人所得税体制不仅没有帮助人们改善收入分配,反而是恶化了。当今个人所得税体制本质是工资税。劳动工资收税,资本投入、资本所得反而基本上不交税,这样的体制在全世界各地都是极其少见的,其结果是压抑了个人劳动所得的增长速度,减少了居民消费的增长。

整个经济社会管理体制也需要创新思维,这么多年的改革使得市场的力量已经深入人心。现代市场经济不再是亚当斯密时代的小作坊,简单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已经离我们远去。现代市场经济要正常、合理、平稳运行需要政府拿出相当的精力和财力来解决这些最基本的社会矛盾。但是,当今的现代市场经济面临着巨大的社会矛盾,因此,我们需要思考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跟市场的融合之道。以当前民众关注的房地产市场问题为例,其要害不是价格能不能降,而是如何引入政府力量,创新管理体制,实现市场与政府的高度融合、相辅相成,才能让现代市场经济走的更好。

最后,公众参与社会政治决策也需要创新思维。互联网、包括手机用户在内的3-4亿网民,有着非常高的积极参与的意识。但是,公众的参与也需要秩序和原则。如果没有秩序,就会使得一部分人的自由占用另一部分人的自由。因此,我们需要探讨如何以合理有序的方式参与公共政策的讨论。

(本文节选自作者在“第十届中国年度管理大会”上的主题演讲,标题为编者所加)

财政与税收 篇7

关键词:非营利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绩效审计,财政税收

事业单位是中国具有独特性质的组织单位, 非营利事业单位作为事业单位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非营利事业单位的生存发展完全依赖于国家的财政资金拨付, 而随着国家公共开支的不断增长和国有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大, 单纯的以查错纠弊和提供鉴证意见为目的的财务审计发展到绩效审计, 将成为一种必然。由于非营利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来源很大一部分是纳税人缴纳的税款, 所以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是非营利事业单位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就需要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尽可能最大的发挥出财政资金的效用。

一、非营利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绩效审计与财政税收概述

营利性事业单位具有公益性, 需要面对包括政府审计在内的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 而其单位自身的管理与运作特点, 也决定了其自身开展绩效审计的必要和有价值。而政府对于非营利事业单位除了财政资金拨款之外, 还应当包括提高财政税管理, 提高财政资金投入与产出比例。

按审计目的和内容的不同, 一般可将审计分为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绩效审计目前尚没有统一的定义, 在名称上也有着多种表述, 包括经营审计、管理审计、效益审计等。根据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 (INTOSAI) 2004年7月发布的《绩效审计实施指南》定义:全范围的政府审计包括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绩效审计是对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审计, 是在考虑应有的经济性的情况下, 对政府活动、项目或组织的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的独立检查, 其目标是实现改进。绩效审计一般包括以下内容:根据良好的管理原则和实务以及管理政策对管理活动的经济性进行审计;对人力、财力和其他资源的使用效率进行审计, 包括检查信息系统、绩效评价和监督机制以及被审计单位为纠正已发现缺陷而采取的程序;联系被审计单位目标的实现情况, 对被审计单位绩效的有效性进行审计, 并通过与预期影响进行比较, 而对被审计单位的活动所产生的实际影响进行审计。

非营利事业单位能够填补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空白, 所以政府提供财政资金支持与帮助。加强非营利事业单位的财政税收管理, 最终的受益者将是广大民众, 因为加强非事业单位的财政税收能够使其降低为民众服务的成本。相反的, 如果忽略非事业单位的财政税收管理, 有可能使非营利事业单位提高其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价格, 将会降低非营利事业单位提供公共物品的能力和意愿, 最终不利于受益者。因此, 在目前国家逐渐减少对非事业单位财政拨付的现状下, 如何完善非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绩效审计和财政税收,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是非常必要的。

二、非营利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维度、目标及内容

1. 维度审计

基于非营利事业单位的组织结构, 对非营利事业单位各部门业务活动和管理活动进行全面的绩效审计, 以评价相关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

2. 审计目标

通过这个维度的审计工作, 发挥审计的“免疫”功能, 及时发现、报告问题, 依规处理问题, 充分利用审计成果, 增强相关部门负责人责任意识、自律意识和效益意识, 进而保证非营利事业单位各法人单位业务和管理活动的真实、合规、有效。

3. 维度审计内容

一是审查财政税收情况。审查是否建立严格的岗位责任制, 内部业务管理活动是否得到合理、有效的控制, 经济业务是否建立审批程序并严格执行。

二是审查预算管理及执行情况。审查是否根据部门的业务情况和有关财务制度要求合理编报预算;预算口径是否完整, 编制程序是否严谨;预算调整是否得到批复;批准的预算是否得到了有效的执行, 执行中出现偏差的原因及改进措施。

三是审查收入情况。收入是指非营利事业单位开展业务活动, 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 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拨入专款、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缴款、其他收入和基本建设拨款收入等。这部分的审查也将涉及对财务部门核算工作等的检查、监督。

四是审查支出情况。支出是指非营利事业单位为开展业务活动和其他活动所发生的各项资金耗费及损失, 以及用于基本建设项目的开支。包括拨出经费、拨出专款、专款支出、事业支出、经营支出、成本费用、营业税金、上缴上级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结转自筹基建等。这部分的审查也将涉及对财务部门核算工作等的检查、监督。

另外还要审查重大经济事项决策的制定、执行和效果情况;审查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与经营业务相关的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审查遵守国家有关财经政策、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情况等。

三、非营利事业单位开展绩效审计及财政税收的条件分析

1. 非营利事业单位开展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条件分析

首先, 加强宣传引导, 树立绩效观念, 培育绩效文化。要针对非营利事业单位“重科研、轻管理, 重技术、轻市场”的传统观念, 有意识地进行宣传引导, 说服高层管理者倡导绩效, 加强各部门负责人对绩效观念的认同, 通过建立适合的沟通网络, 使追求绩效的观念深入人心, 着力培育绩效文化, 从而为绩效审计的开展打造良好的环境。

其次, 通过人员配置、教育培训保证内部审计队伍的胜任能力。一方面要从人员配置上注意引进相关专业人员, 充实审计队伍;另一方面要通过教育培训, 尤其是绩效审计方法、科研、业务以及行业宏观形势的培训, 不断提升审计人员在绩效审计方面的胜任能力。

再次, 不断完善绩效审计方法。非营利事业单位需要在借鉴绩效审计理论和最佳实务的基础上, 在绩效审计开展过程中不断完善相应审计方法。例如在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 (INTOSAI) 《绩效审计实施指南》提出的绩效审计方法方面的最佳实务基础上, 在非营利事业单位绩效审计实施过程中来不断完善审计方法。

2. 非营利事业单位开展财政税收的条件分析

首先, 提高单位领导层对财政税收的重视程度。单位领导层的行为决定着整个单位的财政税收行为是否真实可靠。领导层对财政税收的态度, 是指单位领导层对单位财政税收构建工作和具体财政税收实施过程的支持程度。领导层对财政税收工作的重视, 将有助于财政税收活动的有效执行, 并减少特定财政税收活动被规避的可能性。

其次, 实施绩效预算制度, 将责任和绩效切实统一起来。在确保财政资金全部纳入预算管理, 建立科学的部门预算制度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条件下, 实施绩效预算制度, 真正取消“基数加增长”的预算分配办法。绩效预算制度的核心是定目标、定任务, 将公共支出与目标、任务的实现程度有机结合起来。它是绩效评价的前提和基础, 也应当作为绩效审计的重要依据和标准, 真正把资金和责任统一起来全面考量。

再次, 完善工作绩效及激励约束机制。事业单位是我国各类人才的重要汇聚地, 单位要想留住这些优秀人才, 应建立起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工作绩效考核应当从品德、能力、勤勉、业绩、廉政五个方面进行考核。各类绩效考核内容的计分标准应采用百分制, 进行部门成员打分, 分别按照各个岗位分类考核办法, 具体规定组织实施。激励约束机制以签订岗位目标责任书为基础, 规定出每个岗位职责, 明确岗位责任义务, 对于超额完成财政税收工作目标的员工给予奖励, 对于未完成财政税收工作目标的员工进行帮助改进。

参考文献

[1]张争祥.对非营利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绩效审计评价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 2009 (8)

[2]卫文才.浅谈非营利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绩效审计与财政税收[J].现代商业, 2014 (5)

财政与税收 篇8

进入“十三五”计划时期,我国财政税收收入增长呈稳中趋缓态势,进一步向“新常态”转换,表现为税收增速显著放缓.税收结构明显转变,财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并对税收产生持续性影响。在新的转换过程中,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与财政税收安排还尚未有效地衔接,税收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在一些地方、一些行业比较明显。比如间接税比重依然较高,个人所得税、财产税仍有待完善,资源税难以发挥要素优化配置的作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不匹配等。因此,要进一步推动财税体制改革,认真协调好经济增长与组织收入之间的关系,严格依法纳税,从而实现税收和经济双转型的良性互动。

一、近年来我国财政税收所面临的新问题

1.各级财政投入在“精、准、实”等方面有待于进一步完善。长期以来,我国税收来源的主要税种是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以及其他几个主要的间接税种,其所占比重一直比较高,以2014 年为例,我国1—9 月间接税达到全部税收的59%,相对于以直接税收为主要复合税制体系的发达国家来说要高出许多。一般而言,间接税的比重过高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政府政策的精准性,尤其是由于其累退性比较强会加重服务消费支出与购买商品的税负,给中低收入人群造成更多的生活压力,对进一步增加消费以及维护社会公平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

2.财税收入增幅放缓,而非税收入大幅攀升,这种背离呼唤政府部门应以更大力度加快自身转型和改革。因此,应努力破解并逐步消除阻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失衡的制度约束。目前,由于经济新常态所面临的困难倒逼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加快。一方面是要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另一方面是找准目标推行积极的财税政策,包括上调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对小微企业大范围的减税等。虽然国家先后出台相关政策取消了数百项部门规费,并且已经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是,要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改变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尚需做出更大的努力。

3.税收设计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在我国,财产税与个人所得税为税收收入的重要支撑税种,承担着缓解各种不同收入人群之间的矛盾,保持社会稳定以及在增量与存量上调节收入分配不公平的作用。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来看,由于职工、居民工资收入、财产收入以及其他各种收入的增加,我国财产类税收与个人所得税收入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但是从宏观上来看,问题主要表现在:首先,个人所得税收入、财产类税收在全部税收中所占的比例还不够大,比重依然比较低。其次,2011 年以后个人所得税中对工资薪金扣除标准、税率一直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及时调整;再加上在具体的实际征管工作中,除了代扣代缴工资薪金所得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严格控制高收入人群进行征缴,导致工薪阶层成为依法纳税的主体。有数字显示,我国个人所得税中工薪阶层所占比重达到了66.4%,加大了税收的不公平。第三,税制设计上的漏洞导致诸多环节所受到的非议比较多,例如在房产购买、持有、出售以及赠与、继承等多个环节都有明显的缺失与问题,从而使其难以在调节与减少财产性收入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因此,在税制设计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4.在资源要素优化配置中一些税种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十二五”期间,我国治理环境污染成为重中之重。但是,在一些地方仍然还是以GDP论英雄,在发展上采取粗放型、高能耗模式,结果导致污染严重,治理困难。随着治理环境污染的力度加大,低碳、节能、减排、绿色、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国上下共同关注的话题。但是涵盖了煤炭、天然气、石油等矿产资源的资源税仍然难当重任,在税收总收入中所占比重偏低,征收范围偏窄。以2014年为例,1—9 月资源税仅为总税收中的1.8%,难以发挥优化配置的作用,也无法反映在资源开采中所消耗的综合成本。

5.中央与地方在财力、事权等方面存在着矛盾。近年来,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所占的比例有所上升,2014 年达到了53%。但是,由于地方财政支出的压力比较大,2014 年所占比例已经达到84%,因此出现了中央与地方财政收支不平衡、事权不对等的状况,一方面是中央财政相对宽裕,另一方面是地方财政比较偏紧。同时由于主体支柱产业低迷,发展放缓,导致一些地方出现了征收过头税、乱收费现象。

二、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中呈现的新亮点

我们知道,财税收入应能正确反映经济的发展状况,如果税收增长长期数倍于经济增长,这种背离不可持续。目前,由于经济下行、企业效益下滑等原因,在一些地方税收增幅回落了,非税收入又快速拉起,这很容易进一步扭曲国民收入分配关系。在转型发展的十字路口,我们要适当地换挡减速,设定一个安全的半径,以平稳的速度,平衡的节奏和技巧,谨慎前行,阶段性地放缓些发展速度,进一步追求有效率、有质量、更安全、更真实的增长。而如果持续开快车,在弯道换挡时依然追求“惯性超车”,以赶超式思维推进,呈现急转变状态,矛盾就会更加凸显,阵痛就会更强烈,风险就会更大。可喜的是,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全国人民坚定信心,奋力拼搏,确保“十二五”顺利收官、“十三五”良好开局,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亮点。

1.新常态———税收进入增速已经呈现稳中趋缓态势。以2014年为例,1 至9 月份,全国税收为97199.24 亿元,虽然相比2013 年同期高出0.5 个百分点,同比增长了7.7%,但是比2014 年年初增幅明显回落。之所以出现回落的原因,主要是我国经济增长新常态已形成,经济下行压力增加。相关指标如进口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以及社会消费总额增速都出现了下降的态势,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8.5%,进口总值为3.3%,都呈现出近年来的低位水平,进一步影响了以全国财政税收收入。从纵向来看,过去10 多年来,我国财政税收一直保持在两位数以上的发展态势,平均增速达到18.8%。就以世界金融危机最严重的2009 年为例,我国税收都达到了10.1%的增速。税收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牵一发动全身。党和政府已将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目标确定在7%左右,充分说明我们必须正确面对新形势,及时调整发展理念,加强科学引导,认真研究所面临的各种难题。

2. 新特点———我国财政税收的收入结构出现了几个特点:(1)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税收比重进一步攀升,西部和中部地区出现下降态势。其中,2014 年1 至9 月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税收增长为8.3%,西部地区为6.2%,中部地区为6.7%。(2)第三产业税收比重呈现上升态势,第二产业呈现下滑态势,第三产业在2014年前9 个月比第二产业高出4.8%,税收比重比第二产业高出8.7%。(3)一直在我国财政税收中比重较大的传统制造业与资源型行业明显下滑,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却呈现出上升趋势,其中通信、计算机、电气机械以及相关电子设备制造业、器材制造业税收增幅比较大。(4)建筑业、房地产业受需求不振、市场低迷的影响,导致其在税收中所占比重下降明显,2014 年1 至9月,税收仅仅增加了7.2 和9.5 个百分点。

3.新气象———我国财政税收结构在转型升级中的变化充分表明,一方面,一些地区和传统的行业由于经济新常态的出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必须痛定思痛,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改变过去那种拼资源、拼能耗、靠粗放式经营就可以取得高额回报的发展思路;另一方面,以阿里巴巴和京东为代表的网络购物平台、电子商务以及电子通信业“、互联网+”等新型服务业以其强劲的发展态势,有力地推动了服务业增值税、营业税的快速增长,同时与汽车业相关的各种税收也得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从长期发展来看,我国第三产业一定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成为引领我国财政税收稳定增长的“尖兵”。因此,要做好顶层设计,紧紧抓住深化企业改革、转型、优化、升级的历史机遇,科学引导企业进一步转型升级,推动我国财政税收结构由过去主要依靠第一产业向主要依靠第三产业的“新常态”转变,构建财政收入长远的良性、健康、绿色发展之路。

4.新思路———稳中有为、逆势而上地开展财税体制的结构性调整。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财税部门深入调查研究,接好“地气”,强化减税力度,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把握主动权,积极引导各行业、各系统减压放权。其一,进一步扩大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范围;其二,进一步扩大“营改税”的范围;其三,进一步减轻农村金融税负;其四,进一步免征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其五,进一步“减压增劲”,对铁路运输、邮政、电信业等进行结构性减税。一系列的“组合拳”对练内功、促转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15 年前9 个月,信息技术、软件等多个行业都得到了两位数增长。

5.新理念———把GDP增速稳定在合理区间。从全国整体来看,缓中趋稳;从局部地区来看,发展不一,个别地方还存在着“旧的停了,新的没上”的问题。我国结构性减税是在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前提下推进的,是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内容。中央的钱划到省里,省里的钱划到县里,都要做好事前——事中———事后的跟踪审计,决不能像过去的一些项目“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没有落到实处,要让更多的人民群众享受到改革带来的红利。因此,只要是没有达到财政预算设计要求的,具备了开工条件还在一拖再拖的,无论涉及到哪一级领导,哪一个部门,都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这是财政税收部门的底线意识,也是每一级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责。

三、进一步改革与完善我国财政税收的对策

众所周知,税收收入是支撑财政收入的主要力量,但是必须看到,我国财政收入两位数的高速增长时代已成为过去。2015 年前9 个月,我国税收收入达到78793 亿元,比2014 年增长了4.5%,这一数字是2010 年以来同期的最低水平。对于前些年财税收入高速增长时期所产生的大量的地方债务,政府是必须按时偿还的。目前大都如今已经进入了偿债高峰,这无疑会给税收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笔者认为,在目前的形势下,深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与经济结构性调整,给我国财政税收增长、提高税收工作的整体水平带来了更加严峻的考验。因此,实现税收的长期可持续增长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 要进一步协调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与安排税收目标之间的关系,实现税收结构的优化,保证税收收入的可持续增长。有专家认为,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财政政策的“逆周期”。2012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积极发挥逆周期调节的作用,突出财政政策的实施重点,加大税收改革力度,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因此,各级政府、税务部门要将税收作为“逆周期”的切入点,做好加减法,“好钢用在刀刃上”。根据实际情况,严格把握“度”,随时进行调整,确保“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政策落到实处。

2.要进一步完善.各级财政投入在专项资金投入的“精、准、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民服务要接好地气,落到实处。要进一步做好顶层设计,对近年来我国财政各项涉及民生的专项资金、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以及中央财政预算内投资,采取重点跟踪,全面审核,逐一兑现。认真做好效益评价,效果好的,要发挥“蝴蝶效应”,在全国推广;效果不明显的,要及时调整,尽快完善;对效果出现负面效应的,一定要组织相关力量,采取有力措施,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避免出现更大的失误。同时,要进一步调整省级财政支出结构,突出财政政策实施重点,让更多的人群享受到改革的红利。

3.要进一步落实税收改革和税收优惠,加快相关配套政策措施的出台。当前,“调结构,稳增长,惠民生,促稳定”是我们行动的指南。因此,要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先把不合理的财政收入结构扭转过来,非税收入过高的增幅和较大的占比是不正常、也是不可持续的。我国的宏观总体税负水平毋庸置疑是偏高的。中国社科院的报告称,中国政府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已达1/3,而美国、日本宏观税负分别为27.9%、28.3%。如果将各种名目的非税收入加总,则远远超过1/3。并且,较重的税率和名目繁多的非税并没有直接给民众以反哺和回报,较低的社会保障水平和繁琐复杂的多轨体制并行,造成相当多的非税收入成为部门巨大的资源,用来进行寻租和话语权的博弈。所以,必须纠正由于税负水平过高而影响经济转型与居民消费能力提升的负面效应。

4.要进一步坚持依法收税,积极维护企业的权益。要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安排合理的税收任务,不能“一刀切”,更不能搞“过头税”。政府通过合法程序获得除税收以外的收入,还通过以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等形成相当可观的非税收入。但是,在开展这些工作的同时,稍有不慎,就会发生乱收费、收过头税问题,最近广为媒体和公众诟病的做馒头也要行政许可的新闻就是典型。因此,各级财政税务部门要按照改革创新、依法合规、总量控制、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谨言慎行,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企业隐形的负担,避免企业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雪上加霜”,全面解决税收结构性失衡。

四、持续发力,奋力攻坚———实现税收和经济双转型的良性互动

心宁神静,方可致远。我们必须看到,在新的转换过程中,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与财政税收安排还尚未有效地衔接,税收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在一些地方、一些行业还比较明显。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特别是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的民生问题需要尽快得到改善。因此,各级财政税务部门要勇于担当,积极作为,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该放的一定要放开,该简化的一定要简化,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细化重点工程、重大项目的推进与落实方案“,精、准、稳”地保持中高速,迈向中高端,合理安排投资进度,努力协调好中央与地方之间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与安排税收目标之间的关系,突出抓好工业运行、居民增收、扩大消费等热点问题,不断提升我国财政税收的整体水平。

笔者相信,只要我们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周围,以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的精神,持续发力,奋力攻坚,出实招,办实事,使各项工作更接地气、更有成效,就一定能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最近两年来,我国财政税收收入增长呈稳中趋缓态势,进一步向“新常态”转换,表现为税收增速显著放缓.税收结构明显转变,财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并对税收产生持续性影响。在新的转换过程中,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与财政税收安排还尚未有效地衔接,税收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在一些地方、一些行业比较明显,如间接税比重依然较高,个人所得税、财产税仍有待完善,资源税难以发挥要素优化配置的作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不匹配等。为此,文章指出,要进一步推动财税体制改革,认真协调好经济增长与组织收入之间的关系,严格依法纳税,从而实现税收和经济双转型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财税体制改革,结构性减税,税收宏观调控,顶层设计,“新常态”

参考文献

[1]赵硕刚.我国税收“新常态”的特点、问题及对策.税务研究,2014(12)

财政与税收 篇9

我国在改革开放的初期, 我国就开始对财政税收做改革, 随着多年以来的改革深化, 逐步地搞活社会主义经济, 让地方的财力和财权得到扩大, 让企业的税收负担得到减轻, 其达到了是我国在财政税收体制在改革上的最初要求。财税体制在为社会主义市场的经济发展上, 构建了经济体制的新框架, 并完善了这一财税体制的新框架。我国在财税体制改革的要求就此达到基本, 其中优化财政体制上预算和支出的完成, 税收体制的转型完成, 以及税收体制在管理体制上的分税制完成, 都达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财税收制改革上的基本任务和基本要求。

我国经济在二十世纪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 在稳定的发展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上, 不仅临了矛盾凸显期的持续, 重要战略期上也是持续的, 经济社会的改革发展任务变得繁重而艰巨。目前矛盾和问题仍然是存在的, 财政税收体制上的改革正在进行。现行在某些发展要求上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比如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要求, 在科学观发展的实施要求上也是存在差距的。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和创新需要更深入的加强完善, 不仅需要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阶段体制上存在的弊端进行分析, 也需要对其深化提出相应的财税体制改革上的对策, 而且需通过多方面的探索和讨论, 并理清这一问题的思路, 找到能解决问题的方针。作为我国的企事业单位, 更需以单位本身所有的实际情况做好工作。

二、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创新的深入探讨和研究

财税体制的改革难度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快速化逐渐加大, 改革进程中的不断深入化也加大了其改革难度。财政税收体制不仅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 也关系到经济体制改革, 其重要任务是能快速并稳定的推进改革, 也需为我国事业型单位的发展体制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持。财税体制改革在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体制改革上也作为了重要的突破口。

我国目前的所实行的是财政体制, 是以政府体制为基础所建立的财政体制, 各级政府在职能上的基本准则是由政府体制所制定并实施的, 不同级别的政府在财力上的分配决定也是由政府体制所制定并实施。中央政府在确定财政收支的结构上, 确定财政收支的模式上进行了决策, 在如何安排财政的预算也是由中央政府进行决策的确定。财政预算是在地方各级政府的分级管理下实施的, 并且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实行的财政税收体制。相对于中央来说地方各级政府的责任和权力则是财政活动上的管理, 为此中央进行了授权, 中央集权并为此进行了统一的决策。在财政体制改革上, 我国一直遵循了统一的模式。并在我国所实行的分税分级财政体制为致使优化产业的结构上构建了新的框架, 即为分税制改革, 这一框架逐步形成也多我国资源上的配置起到了优化的作用, 并且在经济发展的加速上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对中央和地方各级而言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两者间关系的梳理, 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 以及我国总体的财政实力, 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并实现了在财政收入上所建立的稳定增长体制的应有效果。

现行的财政税收体制在我国发展社会经济上的改革和创新是其重要任务, 当前在对面对其产生的实际和现况的问题, 需做到从各个方面综合起来明确的进行分析。在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入中, 财政税收体制上所存在并且暴露出的问题也逐渐明显。在其管理体制下, 相关工作人员对财政税收的管理和控制上很难起到效果。其中产生的诸多弊端和问题, 是由于管理人员在行政和业务的管理体制下发生双重影响。这就是我国在现行体制上还未达到健全的体现, 也是在控制财税管理上有所困难的体现, 其所现有的主要问题还体现在民主管理和监督监管上的不完整。

现在我国在社会主义的建设更加全面和快速的发展社会经济上, 都处一个重要的时期, 在我国现行的市场经济体制上, 财税体制的改革创新起到完善的重要作用。在财政税收制度的建立上, 改革创新的要求就是可持续发展的协调能够做到全面化, 而在财政管理制度的建立上, 改革创新的要求则是与事权相匹配。其建立是基于政府部门的改革预算和采购上的不断深化, 这是其基本要求。社会主义完善并发展的这个重要时期, 我国在财税体制改革创新上需更加的坚定不移, 在新形式下可借鉴外部经验并采取其有益的部分为所用, 这样才能做到我国在新环境下基本国情的立足。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和协调的要求上, 需建立新的财政税收体制, 现行的已经不适应其要求, 改革创新势在必行并为此提出了以下对策。在财政体制的建立上需考虑我国现阶段的需要, 包括符合基本国情, 满足市场经济体制的匹配和健全。在中央集权对财政管理上的决策上, 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管理体制应遵循原则, 财权要与事权相匹配。在划分地方政府的财权责任上需合理, 减少地方政府的财权压力并赋予必要的权利, 严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去进行体制改革。地方各级政府财政收入体制的规范也是其中一项决策, 权利的让是改革的开始, 健全的财政体制和建立是对发展我国经济的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各级政府间的均等化服务和财政权的完善也是其中重要决策之一, 取消不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专项资金, 建立并扩大财政转移制度的实际应用。

三、结语

从目前我们过基本国情来看, 在协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动适应上, 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创新是极为重要的, 在面临新形式的经济环境下, 改革创新在不断的深化以做到现行所存在一系列问题的消除和解决。不仅需要对管理体制进行不断的完善, 在体制机制的建立上也需更加健全, 更需在面对财政管理上出现各种问题时得到解决。以此我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才能得到推动。

摘要:本文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式化和科学观发展的要求和适应上, 论述了在加深改革中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重要性, 以及在面临社会经济发展出现各种问题和弊端的重要性。财政收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对经济体质的进一步完善也体现出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创新,认识,探究

参考文献

[1]汤启亮.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创新的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 2010;24

[2]常新华.浅析现有财政税酬存在问题以及改革思路[J].致富时代, 下半月, 2011;7

财政税收政策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篇10

一、我国农业财政税收政策现状分析

近年来,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 面对“三农”问题, 国家不断的调整税收政策, 统筹城乡改革, “三农”是国家安定与繁荣的基础。随着农业经济发展的不断萎缩, 我国实行了一系列的惠农、富农政策, 对农业进行大力的扶持, 让农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实行了历史性的“十一连增”。虽然进行了一系列的政策改革, 但我国财政税收政策在支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 还存在一些问题, 如:财政投资不合理、财政投资过少、农业补贴缺乏保障以及税收安全性低等。进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要发现存在的问题, 进行分析并实施相应的措施。因此, 政府应该加强财政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支持, 完善财政税收监管体系, 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财政投入少。

对农业的财政投入不足, 是制约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随着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业发展的力量薄弱, 城乡差距较大,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这些因素都阻碍了农业的发展, 导致“三农”问题逐渐严重。因此, 国家为了加快建设全面的小康社会, 促进城镇化的发展, 只能加大政府财政政策对农业的投资力度, 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 从而达到惠农、富农的效果。

2. 财政投资方向存在问题。

国家应用财政政策, 对农业的投入结构不够合理, 我国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主要采取财政支持与农业扶持的相关政策。但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 农业投资不断的完善, 对农业进行扶持, 不仅仅是利用财政资金进行投入, 也可以通过其他的金融渠道, 对农业进行支持, 国家的财政资金主要保障了基础农业设施的建立, 对农业科技的发展与环境的投入较少。在农业发展过程中, 除了缺乏一定的农业基础设施, 农业生产的环境问题与先进科技的发展均是影响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 当前在我国财政投资体制的改革中, 要进行不断的创新, 不仅要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与规模, 还要优化财政支持结构, 共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 财政农业补贴缺乏相关保障。

我国农业投资不仅存在投资总量不足, 而且投资项目较多, 投资结构不合理, 许多的投资项目交叉重复。国家对农业投资的资金使用情况不明, 没有相关的监察机构, 对农业的补贴缺乏保障, 严重影响了财政对农业投资的效果, 抑制了农业的快速发展进程。

二、财政税收政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因此, 加强农业建设对我国经济的繁荣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国家通过一系列的财政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 对投资资金进行合理的分配, 同时还完善我国的税收制度和财政支持政策, 保障农业补贴的落实, 并制定相关的政策。

1. 加大财政投入。

通过加大财政税收政策对农业的资金投资力度, 首先通过各种渠道优化财政投资, 如可以进行贷款贴息、财政补贴以及以奖代补的多元化投资方式, 创新了投资手段。同时还可以加强政府部门与各个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 让私有企业也参与到农业投资中, 农业发展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从而更好的促进了农业新型管理模式的发展, 加大了投资力度与规模, 共同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明确财政投资方向。

对国家的资金投入进行合理的分配, 计划并制定分配计划, 完善资金支配方案, 不但要进行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还要对农业科技、农业生产环境进行改革与投资, 这样不仅解决了农业项目资金的投向与分配问题, 而且制定科学合理的支农资金分配标准, 实现民主分配, 做到透明、公平、公正。

3. 制定相关措施保证财政农业补贴落实。

为了更好的落实财政补贴资金, 国家应该完善监察与管理制度, 对农业的财政补贴落实到每一个农民家庭, 要公平、公正。完善农业项目资金公式化, 减少财政资金分配落实过程中的人为因素。

4. 制定相关法律完善相关体系保证税收环境安全。

随着经济不断改革, 我国财政政策的覆盖范围扩大, 财政税收的制度也应该不断的完善, 首先要保证财政税收的安全性, 提高税收效率。随着政府对农业投资力度的加大, 对农业投资进行合理的分配, 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的建立逐渐完善, 一些中、小型项目越来越多, 且相对比较分散, 导致财政税收存在一定的安全性, 因此, 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税收制度, 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束语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过调整我国的税收政策, 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与规模, 保证农业资金的合理分配与应用, 共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近年来, 随着我国工业和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 我国的基础产业农业逐渐的落后, 国家为了统筹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 不断采取政策大力的扶持农业经济的发展。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投入, 增加无偿投入, 优化财政, 加大支农范围、调整税收政策等。通过以上的财政政策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财政,税收政策,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解析财政税收中的分配职能 篇11

【关键词】财政税收;分配职能;问题;所得税

0.前言

基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差别,我国与西方国家对财政税收的收入分配职能的理解有所不同:市场经济背景下的西方国家,认为收入分配就是把一个人赚的钱分配给别人,强调的是个体之间的财富转移,即居民收入再分配。我国目前正处于市场经济转型时期,中央财政仍处于宏观调控的主体地位,市场缺乏自主性和灵活性,因此我国财政税收的分配是在宏观经济背景下的国民收入分配。这种分配制度有利于国家统筹经济发展格局,推动经济目标的实现,增强国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但对高度市场化的私营企业和上市公司造成制度上的束缚。

1.财政税收分配职能的问题

1.1税制结构不够合理

税制结构是国家财政税收的骨架与基础,直接决定了税种和税收来源,而目前我国财政税收的税制结构却存在一些缺陷。首先,我国征收的税种虽然较多,但绝大部分以流转税为主,属于间接税,例如消费税、增值税等,而流转税在征收过程中涉及主体多,过程比较复杂,计算繁琐,与国民收入直接配合度较低,因而并不能很好地实现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与调节,更可能地是造成同一项目和同一主体的多次征收,进而又衍生出退税、优惠取税等一系列的问题。而在诸如所得税、财产税等为代表的直接税方面,我过还处于起步阶段,所占比例较低,对国民收入再分配影响远不及间接税种。

1.2所得税制度存在缺陷

我国虽然50年代便在财政体系中引入了所得税的概念,但直到80年代方才制定并推行《所得税法,20多年来,虽然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不断调整,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与我国的国民收入实际情况不相吻合。从总体来看,我国的所得税主要征收层面是国民的劳动所得,即工资收入,而目前我国的国民收入体系中,工资仅是当中的一个部分,并且随着收入水平的上升,工资所占比例不断降低。 根据国家发改委2010年公布的一则调查,我国年收入10万以上的人群,工资比例普遍低于50%,年收入50万以上的人群,工资比例普遍低于30%,而年收入100万以上的人群,几乎完全不依靠工资作为收入。根据这样的实际情况,我国的所得税在工资收入方面的再分配作用十分无力,税率较低,则起不到再分配收入的作用;税率较高,又会给中等收入人群带来极大的负担,而真正处于收入金字塔顶端的人群,针对工资收入的所得税制度对其几乎毫无影响,因而所得税的再分配效果大打折扣。在流转领域,房产、汽车等大额项目的购置所得税征收阶梯化差异仍然不够明显,豪宅、豪车等项目没有建立专项的征收制度,因而在为了保证普通收入人群利益的基础上,我国的所得税税率一直较低,而这对于高收入者的分配作用则基本失效。

1.3征收和使用监管体系不够严密

税收的监管体系必须在征收和使用两个方面同步推进,而我国在目前的所得税征收方面, 基本以代扣代缴为主,对个人资产的清查和个人申报的监督并没有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管体系,本质上放松了对纳税人的监控,尤其是在所得税领域,作为体现税收分配职能的重要税种,高收入人群逃税、漏税、避税的现象十分普遍,而我国税务体系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数据互通还十分不足,对上述行为的监管力度与处罚措施都不够严密,这直接影响着税收分配职能的发挥。在使用环节,虽然有国家财政预决算的控制,但是基于我国地税国税两套税收体系,对于地方预留税收部分的使用监管却不够严密,通常当地政府通过列项即可拨付,实际上使得税收的分配职能又偏向了宏观国民经济与政府意象这一范畴,与国民收入的分配缺乏结合。

2.财政税收分配职能的强化

稅收是国家财政体系的重要支柱,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税收在社会经济和国民收入等方面的分配作用越发明显和重要,虽然目前我国的税收分配作用与市场经济结合不够密切, 在所得税分配机制方面也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只要在充分结合我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创新,一定可以更好地利用税收分配杠杆,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服务。基于上述分析和我国税收分配职能存在问题,未来税制改革可以着力从以下一些方面推进:

2.1逐步完善所得税制度

我国现行的所得税征收制度最大的缺陷就是征收范围窄、征收群体小。征收所得税是财政税收分配职能发挥作用的主要途径。我国现在只对工资等常规收入征收所得税,导致那些不依靠工资为主要财富来源的高收入群体得以偷税、漏税,加上对低收入群体所得税制定的征收税率不合理导致财政税收体制不合理,导致财税征收无法体现社会公平。所以我们要逐步完善所得税征收制度,实行梯度征税制,对不同收入阶层采取不同的税率,避免征税过多或根本不征情况的出现。对多征收来的税款可以用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在增加征收群体时还要扩大征收范围,对工薪阶层达到所得税征收标准的福利、实物奖励等项目都要加征所得税,凸显财政税收的分配职能。

2.2完善税制结构

单一的流转税对于国民收入的分配是十分有限的,为此我国税制结构的改革应该大力推进直接税的发展,除了完善所得税分配机制之外,在遗产税、赠与税方面也应该作更多的尝试与探索,以便于“除了在财产转让环节对个人收入分配进行分配之外,也避免财富的代际差距积累和扩大”。在税制结构方面,还应该借鉴国外模式,逐步开征社会保障税,对于社会保障税征收的资金,用于辅助建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公民保障和福利,这也是税收分配职能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2.3加强税收监管

监管体系是税收体系的有力保障,在这一方面我国应该尝试从两个层面同步推进。首先应该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法》、《所得税法》等国家基本税收法规,从本质上树立遵法守法的社会风气,增强纳税人自觉纳税的意识。另一方面则应该建立强有力的监管体系,对偷税漏税行为严厉查处和处罚,为此可以建立“税收码”模式,为每一个纳税人建立一个税收码,与其身份证、社保、银行卡等进行综合性绑定,尤其可以对每一个纳税人纳税行为进行有效的监控,也便于从本质上推进所得税的征收,使得高收入人群的隐报、瞒报收入等现象受到控制。

3.结语

财政税收是我国财政收入体系中的支柱项目,庞大的人口基数和经济发展潜力,每年为中央财政带来数十万亿的财税收入。这些收入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各项民生工程和科技研发创新等方面,还要预留出下一年的政府预算。对市场经济的投放额度并不是很大,这也造成了我国市场经济潜力巨大但发展较慢的局面。财政税收分配职能与市场经济脱钩,是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中暴露出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是一个渐变的过程。要不断完善公共财政框架和复式预算体系,将财政税收的分配职能逐渐市场化,全面推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

【参考文献】

[1]闫坤,程瑜.促进我国收入分配关系调整的财税政策研究[J].税务研究,2010(03).

财政与税收 篇12

关键词:税收分权,财政透明度,民生性支出,动态面板模型

“分税制”改革以来,我国通过政府间财力与事权的划分逐步建立起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财税制度,但也加剧了地方财政竞争和赤字竞赛。在官员“末端淘汰”的“贤能体制”约束下,各级地方政府更加偏好于追加能够促进短期经济增长的生产性支出,重生产、轻服务,重城镇、轻农村的财政投入结构既削弱了财政用于调整经济结构、改善收入差距、优化公共服务配给的基本职能,也加剧了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对立;虽然持续的分权改革有效地改善了地方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提升了政府治理效率,但也催生了央地财力倒挂形成的地方债务风险高企、预算外资金快速膨胀造成的财政腐败累积、土地财政扩围背景下的高房价等问题,财政透明度不足与缺乏省以下的分权制度设计是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制度原因。

由于分税体制引致中央政府对财力的控制和二次分配具有绝对话语权,财政预算的透明化、民主化尚未彻底实现。持续分权逻辑下的财政透明化有助于政府职能转型,能够在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同时推进财政支出效率的提升和结构优化,促使财政资金更好地为民生服务。中央已明确建立全口径预算、实行预算公开、提升财政透明度是“十三五”时期财政制度改革的重点任务。借助国内财政透明度研究团队的最近成果,本文试图从理论框架和实证检验两个方面对税收分权视角下的财政透明度与地方民生性支出的因果关系做出诠释。

一、财政透明度与地方民生性支出

西方第二代财政联邦主义学说认为分权化的治理机制和税权的地方化有利于加强地方政府为实现属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集体行动,有利于改善辖区公共服务质量,提升地方官员的晋升预期(单新萍和卢洪友,2011),从而催生了时空并存的财政支出竞争行为。但是,这些效应大多体现了纳税人权力的参与式预算和极高的财政透明度,以及对属地官员执政绩效起决定性作用的“蒂伯特竞争”原则。如果不考虑这些内生的制度条件,很难想象分权有助于达成抑制官员腐败、缩减政府规模和促进地方民生性支出的政治愿景。既然仅仅考虑分权的政治事实,不考虑政府的财政透明度和预算民主化水平,就很难理解地方政府的公共支出意愿,那么认真厘清分权背景下财政透明度与地方支出行为的逻辑传导关系便是当务之急。

(一)税收分权与有效提升地方民生性支出

由于公共物品需求偏好多样性的客观存在,理论上不难理解税收分权和多级财政运行的合理性。实行多级财政和税收分权的初衷仅仅是为了让地方或基层政府获得足以提供辖区公共服务的可支配财力,并未过多关注财力的二次划分或支出方向问题,不能简单认为分权对于地方财力的提升就有利于提升属地的民生性支出水平。相较于分权而言,地方公共支出的方向和偏好似乎更加受到地方官员履职意愿晋升预期的影响,将民生性支出视为一种政府行为,其与中央政府的政治激励关联更加紧密(张蕊和朱建军,2016)。在财政联邦主义框架下,地方官员的政治激励来自辖区的税源最大化及“用手投票”的属地选民,其财政预算和财政支出偏向必须要与纳税人和选民的个人偏好相一致,提高投资于个人层面的医疗、教育、卫生和治安环保等民生性支出就成为逻辑必然。

在众多发展中国家或实行财政体制“单一制”的国家,趋于强化的税收分权不能得出提升地方民生性支出肯定性的结论。尽管分税制后不断扩张的税收分权促进了中国地方政府施政的积极性,但增长从民生性支出比重和总量来看却极为缓慢,形成了理论界所谓的“中国式民生支出之谜”(曾明,2012)。相较于基础设施、生产性补贴和国有企业投资等生产性支出而言,由于用于教育、医疗、文化、公共安全和环境保护等民生性(消耗性)支出,对短期经济增长的贡献微弱,并且具备明显的跨期效应(段龙龙和甘长来,2013),在中国式“逐底竞争”的官员升迁机制和“增长型”考核政治秩序的双重约束下,很难想象地方官员会主动追加不能带来快速政绩收益和税源扩充的民生性支出规模。如果从税收分权的增长绩效观来看,对于中国的相应分析结论往往是积极且显著的,但这种绩效大多呈现的是生产性支出过度扩张所带来的投资潮涌效应(林毅夫等,2010),相对于民生性支出带来的收入效应和分配调节效应而言,它既有对私人投资明显挤出的负面性,又有造成投资过热加剧产能过剩的结构性风险。因此,中国式分权之所以不能有效提升地方政府的民生性支出水平,从根源上来看是由特殊的官员激励方式决定的。

(二)财政透明度与地方民生性支出扩张

财政透明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了财政支出的结构、方向及效率,特别是在税收分权逻辑下,财政信息公开的水平和尺度直接决定了属地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和央地间财政关系运行的稳定性(Mike和Sham,2015)。IMF于2007年提出了适应于国际标准的财政透明度测量标准,认为高水平的财政透明度必须拥有披露及时、高质量的财政年度报告,便于公众理解、可信的财政预算,以及稳定可监控的财政风险特征。税收分权对地方民生性支出水平的持续改善需要追加特定的官员激励或约束机制,而这一国际通行的约束机制就是财政透明度。改善一国的财政透明度水平,要求该国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必须致力于实施更加分权化的治理模式,且在财政资金的使用和配置方面自觉接受纳税人和全社会的监督,财政政策及公共预算方案的制定更加依赖于公民参与和集体决策(James,2006)。正如Taryn(2007)等人所指出的,清晰明确高质量的财政信息披露对改善政府的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是大有裨益的。从财政表现来看,财政透明度的提高降低了制定财政政策的盲目性,有助于降低各级政府的财政赤字约束财政风险。财政透明度的提高极大地约束了地方政府的行为扭曲,降低了官员腐败和政治寻租空间,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保障政府间财政关系的稳定,提高税收制度和转移支付制度的有效性,通过强化地区政府间财力和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而促进经济长期增长(Elif,2012)。

既然财政透明度的提高在促进财政支出效率层面有极大优势,以划分财力、分解事权和多层次供给为核心的财政分权是促进地方民生性支出得以不断追加的制度基础,高度的集权体制无法拥有地方偏好辨识的信息优势。财政透明度的水平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财政预算信息的公开质量、深度及公民对公共预算决策的卷入尺度,越高的财政透明度水平越能体现纳税人对公共财政支出方位和支出规模的集体意愿,强化属地公民对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政策和财政赤字风险的干预与管控(肖鹏等,2015)。相较于与纳税人个体福利无直接关联的生产性支出而言,理性公民对民生性支出的结构与规模更加敏感和关注,会优先号召地方政府开展以“民生性支出”竞争为特征的政绩竞赛,以提高辖区教育医疗、文化治安、科技与环境质量(胡志勇,2015)。政府财政信息公开范围、深度、预算信息的完备性仍有待提升。在持续深化的压力式分权改革和服务性政府转型的导向下,2014年中国的民生性财政支出占政府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已达到了54.5%,比2000年提高了约10%,不断提升的财政透明度和民生性支出比重已能证明政府职能调整和财政支出功能优化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中国整体的财政透明度提升已经达到了促进地方民生性支出的效果。

二、研究设计与模型设定

本文选定中国31个省市和自治区①2008年到2014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在设定模型之前,先对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的含义和计算方法逐个进行说明。

(一)变量的选择及界定

1. 被解释变量———地方民生性支出比重(PLE)的测量。

从财政支出的用途上来看,民生性支出是与生产建设性支出相对应的不具备补偿性质的财政支出类别,从财政预算核算层面上来看主要包括基本公共服务支出、科教卫文支出和环境保护社会保障支出等几类(闫宇光和寇明风,2011)。尽管民生性支出不能直接促进当期投资和消费,但却因明显的社会福利效应和收入再分配效应优化了经济结构和资源配置。本文的研究指标就是通过上述几项财政支出细目加总而来,通过分类计算各地区的民生性支出规模与全国财政预算支出规模的比值,得到所需的地方民生性支出比重指标。

2. 核心解释变量———税收分权(TD)与财政透明度(FT)的测量。

对于税收分权的界定,较为主流的测量标准包括税收份额法和税收努力测量法,前者关注税收的央地法定划分,后者强调地方税务机关实际可支配的税收实力(彭艳芳,2014)。关于税收份额的法定划分基准不完全适用于中国式税收分权体制,因为普遍忽略了我国实施体制上解和税收返还的二次分配政策,必须对传统测量指标进行改进。改进的具体做法是参考中央每年公布的财政统计资料,分类汇总各省上解和税收返还的总体规模,用各地区实际可支配的税收份额代替预算中公布的名义税收份额。此外,本文还选择了体现地方税收努力水平的税收财政自给率来代表中国的税收分权,两种指标的具体计算如下:

针对财政透明度的测量,国际上通行方法是借助IMF发布的成员国财政透明指南(ROSCs)或国际预算学会公布的预算公开指数(OBI),不论哪种标准都是采用严格的打分制进行测量。但是,这两种方法存在的局限性在于发布年度的非连续性和国别限制,都不能用于中国财政透明度的研究。相较于国际机构编制的财政透明度指标而言,上海财经大学于2008年开始建立的《中国省际财政透明度评估排名》恰好填补了这一缺失,其连续发布且逐步优化建立的中国财政透明度评级系统,既借鉴了国际通行的测量标准又更加符合中国自身国情,应用于本文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具体的计算方法可参考课题组出版的相应专著,这里不再赘述。

3. 其他控制变量的界定。

本文选择了一系列影响地方民生性支出变动的控制变量,如人口城镇化率(UR)、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URI)、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UC)、人均GDP和人口总规模(POP)等。之所以选择这些变量,是因为它们在文献中均与地方民生性支出的规模和结构调整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更加重要的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型、加大民生性支出力度的目的,恰恰就是要提升以人口市民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质量,通过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一体化进程来缩小城乡差距。因此,上述变量刚好是评价地方政府民生性支出效率的经济与社会指标。

(二)模型设定与初步检验

瓦格纳定律表明财政支出“蝇纸效应”的普遍存在性,借鉴包含滞后变量的动态效应模型更加符合民生性支出的现实规律。在动态面板模型(DPD)的参数估计中,因参数的有效性和稳健性等技术问题,选择系统广义距估计(DIFF-GMM)更有优势,本文设定的动态面板模型的基本形式为:

其中PLEi t-δ为地方民生性支出比重指标的滞后项,TDit*FTit为税收分权和财政透明度的交叉效应项,加入该项是为了测量财政透明度在分权内生前提下的特异性效果,εit为随机误差项,其性质满足高斯-马尔科夫定律。

为了保障参数估计的可靠性,需要对各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其中财政透明度指数(FT)、人均GDP和人口规模指标量纲较大,需先进行自然对数处理,处理过后统一进行面板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在原水平上各变量序列均通过了平稳性检验。因篇幅限制,这里只列出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对于单位根检验的具体过程和结果不再单独列出。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在具体的参数估计层面,本文依次使用了两类建立的税收分权指标纳入回归模型。对于动态面板模型而言,应当确定的是被解释变量的滞后期结构,这里可由Arellano和Bond(2011)提出的AR检验实现。此外,DPD模型中较难克服的是变量的内生性问题,本文借助Sargan检验予以推断,Sargan检验的卡方值越接近于1,说明模型的内生性问题处理的越好。需要强调的是系统广义距估计(SYS-GMM)模型有一阶段和两阶段两类估计方法,前者的参数具有无偏性,但往往稳健性较差,而后者尽管保持了参数的稳健性但其有效性和无偏性却难以保证,具体的选择要根据回归结果相机抉择。

我们根据模型(3)将相应经济数据输入STA-TA12.0软件,其实证估计结果表2中展示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8年至2014年的税收分权、财政透明度与地方民生性支出的单向因果关系。根据实证结果不难发现:第一,民生性支出的“粘蝇纸效应”十分明显,当期的民生性支出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前期的“制度惯性”约束。第二,以强化政府信息公开力度为导向的财政透明化改革对提升地方政府民生性支出行为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它通过公民参与和政策建言而有效地改善了辖区以民生性支出提升为目标的公共服务质量。第三,单纯以税权下放或地方征税机构努力为测量标准的两类税收分权指标,与民生性支出比重呈现出明显的负相关性,说明地方政府可支配财力的提升和税收自给率的变动并不能有效形成扩张属地民生性支出的行为激励。但是,如果考虑财政透明度提升的制度约束,财政透明度与税收分权交互项表现出的负相关性却呈现出明显的弱化趋势,间接地证明财政透明度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矫正中国式财政支出结构扭曲的良性效应。

此外,表2还报告了其他控制变量与民生性支出的关联性,总体上看与理论预期基本符合,如持续的经济增长有利于优化以民生性支出扩张为特征的财政支出结构,城镇化主要推动的是生产性支出的膨胀,城乡收入不平等加剧了居民对政府干预财富分配的期待,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率的提升增加了财政养老基金的运行和补助规模,人口规模增加了政府实施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改革的支出口径。尽管上述的结论已经能够部分解释中国的民生性支出之谜,但是从地区差异来看仍有诸多谜题没有解开,为此需要借助分区域数据进行进一步挖掘。

从我国东中西部财政透明度走势来看,三大区域已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分化特征,不同地区的税收分权程度和财政透明度对辖区的民生性支出影响机制也存在一定分异。表3呈现了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实证估计结果,并使用了分地区静态面板的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同时,为了尽可能保障各变量参数估计的稳健性,又在模型修正技术上借鉴了计量经济学界最新提出的Robust回归方法。实证结果表明税收分权和财政透明度在分地区民生性支出的影响逻辑上存在区域差异,甚至在一些关键变量的相关性上出现了逆转性结论。

注:***表示假设检验在置信水平为99%时统计显著,**表示置信水平95%时统计显著,*表示置信水平90%时统计显著,Sargan test中的括号表示卡方检验的显著性概率值,PLE(-1)表示PLE的滞后1期变量。

从财政透明度的估计结果来看,东部地区因开放较早、市场化发育水平高,政府信息公开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远大于中西部地区,在对民生性支出比重扩张的正面贡献率上要明显大于中西部地区。虽然西部地区整体落后,但借助中央服务型政府转型改革,大胆推行简政放权试验,整体电子政务和信息公开建设力度得到了空前发展,甚至在财政透明度最新一年的评估得分上有超过中部地区的趋势,因而从其对民生性支出比重的影响贡献率来看,已经有超中赶东的势头。

从两类税收分权的估计结果来看,体现地方实际税收份额的分权指标在地区间出现了明显的逆转性变化,中部地区的税收份额分权与东西部乃至全国样本的符号明显相反,其与地方民生性支出结构的改善呈现出正向关系。尽管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符号仍然相同,但其分权呈现的助长生产性的特征强于东部地区。此外,以体现地方税收财政自给率指标的分权指标,在中部地区并未与地方民生性支出比重产生显著的统计学关系。

注:***表示假设检验在置信水平为99%时统计显著,**表示置信水平95%时统计显著,*表示置信水平90%时统计显著,()表示稳健性估计的Z统计量。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在构建适应于中国式财政体制的两类税收分权和财政透明度指标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2008年以来我国东中西部的税收分权、财政透明度与地方民生性支出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概括如下以下几点:

第一,以经济管理权下放、自由裁量权下沉和税收返还为基础的税收分权制度,没有改变地方政府重视生产性支出的行为偏好。不论是从地方实际获取的税收可支配份额层面,还是从反映地方征税机构努力的税收自给率来看,建立在“增长式”考核和“晋升锦标赛”式官员选拔制度框架下的税收分权,无法实现改善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提升民生支出绩效的政策后果。

第二,财政透明度的提升有促进地方民生性支出扩张的作用,一旦将财政透明度的改善内生于逐步强化的税收分权框架下,有预算透明和信息公开约束的税收分权对民生性支出的扶助力度明显增强。

第三,从长期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观点来看,人均收入的提升、城乡不平等条件的恶化、养老保险覆盖面的提升,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规模的变动,都会对民生性支出的规模和结构产生显著影响。从因果关系的符号来看,除了收入不平等与民生性支出之间呈现负向关联以外,其他发展指标都与民生性支出扩张存在显著的积极关系,也证明了民生性支出“粘蝇纸”效应的存在性。

既然上述的结论基本明确了中国式税收分权、财政透明度和地方民生性支出之间的相互关系,那么调整改革部分制约地方民生性支出扩围的制度安排便是当务之急,建议在如下方面进行相应政策调整:

第一,在继续实施全口径预算和税收法定等现代财政制度改革的同时,要继续推行财政信息公开的跨区域跨部门变革。目前,一般公共预算、国有企业信息、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的透明程度较高,但部门预算及相关信息和财政专户管理资金的透明度相对较低,特别是政府负债信息未见公开,全国整体的财政透明度水平难以起到规制地方支出生产性偏向的有效约束作用。只有构建涵盖所有公共预算的整体披露制度,通过贯彻“新预算法”事前控制、过程评估与事后反馈的制度,才能建设动态调控的财政支出结构。

第二,在“营改增”全面实施和地方政府发债融资规模的限制下,地方政府的可支配税收财力具有短期内收窄的压力,在平衡地区经济增长和公共服务供给质量的两难问题上,地方政府无法将有限财力优先用于实现当期经济增长的民生性支出领域。因此,必须构建“营业税”取消后新的地方税种和财力的代偿制度;同时,弱化干部考核GDP权重,增加属地公共服务和民生性支出满意度指标,矫正地方官员增长型财政竞争行为。

参考文献

[1]单新萍,卢洪友.税收分权与经济增长[J].当代财经,2011(5):41-47.

[2]张蕊,朱建军.官员政治激励与地方财政透明度[J].当代财经,2016(1):29-37.

[3]曾明.政绩晋升效应与地方财政民生支出[J].公共管理学报,2012(3):1-9.

[4]段龙龙,甘长来.公共支出增长效应的期限结构与区域分异——基于两转化分析框架的实证研究[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3(3):82-93.

[5]林毅夫,巫和懋,邢亦青.“潮涌现象”与产能过剩的形成机制[J].经济研究,2010(10):4-16.

[6]Mike S,Sham T.Fiscal Transparency and the Performance of Government Financial Assets[J].IMF working paper.WP,2015(9):5-20.

[7]James E.David D Fiscal transparency,political parties,and debt in OECD countries[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6(50):1403-1439.

[8]Taryn Parry.The Role of Fiscal Transparency in Sustaining Growth and Stability in Latin America[J].IMF working paper.WP,2007(220):3-35.

[9]Elif Arbatli.Fiscal Transparency,Fiscal Performance and Credit Ratings[J].IMF working paper WP,2012(156):2-32.

[10]闫宇光,寇明风.财政民生支出指标框架体系研究[J].财政研究,2011(10):53-57.

[11]JOACHIM.W.Citizens,Legislators,and Executive Disclosure:The Political Determinants of Fiscal Transparency[J].World Development,2013(41):96-108.

上一篇:城建档案收集工作下一篇:腮腺肿物的手术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