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肿物的手术护理(共6篇)
腮腺肿物的手术护理 篇1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肿物切除围手术期护理方法, 减少患者并发症及死亡率, 提高生活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自2011年5月-2012年5月一年内原发性肝癌患者共87例的围手术期护理情况。结果:87例顺利切除肿物, 12例出现术后并发症, 其中胸腔积液4例, 腹水5例, 切口感染1例, 双下肢水肿2例。1例死亡。结论:积极做好原发性肝癌围手术期的护理工作, 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并减少术后的并发症。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围手术期,护理
原发性肝癌是指由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 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其死亡率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居第三位, 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 本病多见于中年男性, 男女之比约为2~5:1[1]。原发性肝癌早期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 待症状出现, 肿瘤多已累及重要血管及脏器[2], 多于体检发现或者中晚期出现并发症时就诊。术前肝功能的损害及凝血酶原、凝血因子的降低、低蛋白血症等, 术后可出现腹腔内大出血、腹水、水肿、肝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3]。故围手术期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护理要求也较高, 如护理不当, 常导致延误病情, 出现诸多并发症甚至患者死亡。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科2011年5月-2012年5月一年内原发性肝癌肿物切除患者共87例。男61例, 女26例, 年龄22~71岁, 平均40岁, 位于左半肝30例, 右半肝47例, 胆管细胞癌10例。肿物大小在4~15 cm。
1.2 护理
1.2.1 术前护理
1.2.1. 1 心理护理
谈癌色变, 患者在了解自己的病情时都会有一个强烈的心理波动, 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心理, 应给予耐心解释和安慰, 积极介绍成功病例, 提升患者治疗信心, 强调心理因素可以促进疾病的治愈, 并讲解手术前后的注意事项, 配合好医生的治疗工作, 让患者对疾病有充分正确的认识, 对于家属要求对患者隐瞒病情时, 应给予配合。
1.2.1. 2 术前准备
术前检查:任何手术都存在手术适应证及手术禁忌证, 术前应充分完善相关检查, 包括三大常规、生化全套、AFP、CEA、术前四项、凝血时间、心电图、胸片、肝脏CT等。对于较大年龄患者还应检查心肺功能。评估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 (肝功能分级应在A级或者B级经过治疗达到A级) 。完善的术前检查评估对手术的成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对预防术后并发症及预后情况具有重要意义。保肝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 导致凝血功能不足、低蛋白血症、腹水等。术前应给予营养支持, 补充缺乏物质, 同时指导饮食以高蛋白、低脂为主, 增加肝糖原储备。胃肠道准备:预防性口服抗生素, 减少肠道菌群紊乱, 术前一晚清洁肠道, 禁用碱性肥皂水灌肠, 因易诱发肝昏迷, 可用番泻叶、果导片等。术前半小时静脉注射广谱抗生素, 插尿管。
1.2.2 术后护理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4 h心电监护, 持续吸氧, 肝癌肿物切除的患者引流管较多, 做好标记及24 h出入量工作, 胃肠道通气之前一般为禁食状态, 患者应补充维生素K、白蛋白、氨基酸等营养物质, 防止电解质紊乱, 制酸、静脉输注抗生素, 应特别注意24 h尿量, 防止肝肾综合征;术后1 d复查生化全套、血常规。
1.2.3 并发症的护理
1.2.3. 1 胸腔积液
Bhattacharya等[4]报道, 在腹腔内注入99 m Tc硫化胶体, 观察到胸腔内胶体明显增多, 证实存在横膈裂孔;何群鹏等[5]对顽固性肝性胸腔积液行胸腔镜检查时发现有膈肌小泡。腹水对膈肌的刺激引发的胸膜的渗出性反应也可导致胸腔积液的发生。少量胸腔积液可以自行吸收, 无需处理, 大量的可以行胸腔穿刺, 每次抽液不超过1000 ml, 穿刺时应特别注意有无胸膜反应。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呼吸次数、血氧饱和度及两肺呼吸音变化, 一旦出现胸闷气急、呼吸音减弱, 需要高度怀疑并发胸腔积液可能[6]。
1.2.3. 2 腹腔内大出血
术后24 h应严密观察腹腔引流管的液体量及颜色, 同时监测患者生命征的变化, 血压、呼吸、脉搏等;引流量>200 ml/h或引流液颜色接近血色时应及时告知医生。
1.2.3. 3 上消化道出血
多于术后4~14 d出现, 见于消化道应激性溃疡, 肝癌肝硬化后引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应注意大便颜色性质等情况;保持呼吸道通畅, 避免呕血时误吸引起窒息, 必要时吸氧, 活动性出血时应禁食;大出血时可给予三腔二囊管、内镜及药物止血。
1.2.3. 4 切口感染
常因术中或者术后感染引起, 低蛋白血症使切口愈合缓慢, 护理时应特别注意伤口的愈合情况, 有无红、肿、炎性分泌物, 一旦感染, 做到引流通畅, 勤换药, 合理应用抗生素, 加强全身支持治疗。
1.2.3. 5 胆汁漏
由于肝创面大, 胆管分支结扎不牢或者脱落及胆管破溃等均可造成胆汁漏。护理中要注意观察腹腔引流管的量及颜色。患者有无腹部剧烈疼痛、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 应保持腹腔引流管引流通畅。一般术后1周左右肝断面被纤维组织封闭, 瘘口自行愈合。
1.2.3. 6 肝功能衰竭
为术后最严重并发症, 常见于巨大肝癌切除或术中出血较多及肝门阻断时间过长等。护理时需密切观察患者精神症状及黄疸情况, 术后第1、5、9天复查肝功能;持续吸氧, 加强保肝治疗, 禁用肝损害的药物;保持肠道通畅, 禁用碱性物质灌肠。
1.2.3. 7 术后定期复查AFP、肝功能、B超、CT等。
2 结果
8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肿物全部切除, 切除率100%, 经过围手术期的积极护理, 12例 (17.8%) 出现出现严重术后并发症, 其中胸腔积液4例, 腹水5例, 切口感染1例, 双下肢水肿2例, 死亡1例。
3 讨论
肝癌较一般肿瘤具有起病隐匿, 早期症状不明显, 恶性度高、进展快、侵袭性强、易转移、预后差等特点, 一旦发现大多属于中晚期, 且我国是一个肝癌高发的国家, 占世界原发性肝癌的45.5%。有逐年上升趋势。早期手术切除仍是目前肝癌治疗首选而且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而围手术期的护理质量好坏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 因此加强术前、术后及并发症的护理, 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对整个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护士要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做好各种引流管的护理及相关知识宣教, 加强基础护理, 对各种并发症有充分的预见和警惕, 预防在先, 处理及时, 只有这样才能大大提高原发性肝癌患者手术切除的治疗效果及患者的生存质量[7]。
参考文献
[1]陆再英, 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457-458.
[2]宿桂霞.原发性肝癌术后并发症分析与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6, 3 (1) :20-21.
[3]Chen X P, Wu Z D, Huang Z Y, et al.Use of hepatectomy and splenectomy to treat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with cirrhotic hypers plenism[J].Br J Surg, 2005, 92 (3) :334-339.
[4]Bhattacharya A, Mittal B R, Biswas T, et al.Radioisotopescinti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hepatic hydrothorax[J].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01, 16 (3) :317-321.
[5]何群鹏, 冯贤松.肝癌肝切除术后并发胸腔积液影响因素临床分[J].腹部外科, 2008, 21 (5) :281-282.
[6]黄淑兰, 廖锦岐.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15例急救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07, 16 (13) :9-10.
[7]王玉珍.肝癌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09, 24 (14) :1284-1286.
腮腺肿物的手术护理 篇2
关键词:腮腺肿物,临床诊断,治疗
80%的腮腺肿瘤发生在浅叶, 并且良性肿瘤占80%, 因此只切除浅层腺叶就已实现治疗需要。而对于是否进行深叶切除, 需依据术中所见、术后组织病理学的诊断结果而定。我院于2010年12月5日-2014年6月8日共收治了200例腮腺肿物患者, 分析其临床资料, 以期使临床治疗效果得到提高、并发症减少[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于2010年12月5日-2014年6月8日共收治200例腮腺肿物患者, 其中, 女60例, 男140例, 年龄25~70岁, 原发150例, 病程4d~30年, 平均6年。行第2次、第3次、第4次手术的患者分别有44例、4例、2例。患者术后复发最长与最短时间分别为9年与20d。80例发生在右腮腺, 120例发生在左腮腺。60例肿瘤直径>3cm, 40例<3cm, 100例为2~3cm。140例表现为肿块无痛性逐渐增长, 60例表现为压痛、自发痛。同时有面神经受累症的有20例。
1.2 方法
(1) 术前进行常规的CT和B超检查, 同时不切开活检或针吸。 (2) 术中切除肿瘤后进行冰冻活检。 (3) 依据冰冻检查的报告结果, 恶性肿瘤进行腮腺和肿瘤全切术, 如有需要还需进行淋巴清扫或舌骨上清扫术, 一些患者术后还需外加化疗或放疗;良性肿瘤进行切除腮腺浅叶与肿瘤术、区域性切除和切除腮腺肿瘤术。 (4) 术后复诊, 包括Frey综合征, 肿瘤复发, 涎瘘, 伤口感染, 面神经、耳大神经损伤。 (5) 所有患者以病理诊断结果视为临床诊断确定标准。对比其病理诊断与冰冻检查报告[2]。
1.3 统计学方法
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应使用SPSS13.0软件。组间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并用 (±s) 表示, 均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治疗
在180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中, 60例行切除腮腺及肿瘤全切术, 90例行切除腮腺浅叶加肿物术, 30例行切除腮腺区域性加肿物术, 均使面神经保留。20例恶性肿瘤患者中, 10例行面神经解剖、全切腮腺加肿物术, 4例行面神经解剖、切除腮腺浅叶加肿物术, 1例行舌骨上清扫加腮腺全切术, 4例行颈淋巴清扫加腮腺全切术。术后18例恶性肿瘤进行化疗或放疗。
2.2 复发与并发症
本实验复发及并发症情况见表1。
2.3 病理类型
本组腮腺肿物病理类型有良性腺瘤:多形性腺瘤89例 (44.5%) , 腺淋巴瘤53例 (26.5%) , 基底细胞腺瘤25例 (12.5%) , 肌上皮瘤8例 (4.0%) ;恶性肿瘤:多形性腺瘤恶变3例 (1.5%) , 黏液表皮样癌3例 (1.5%) , 腺样囊性癌4例 (2.0%) , 腺泡细胞癌2例 (1.0%) , 乳头状囊腺癌2例 (1.0%) , 多形性腺癌1例 (0.5%) , 未分化癌1例 (0.5%) , 鳞癌2例 (1.0%) ;非腮腺病变:恶性淋巴瘤1例 (0.5%) , 神经鞘瘤2例 (1.0%) , 海绵状血管瘤2例 (1.0%) , 其他病变:淋巴上皮病1例 (0.5%) 。180例良性肿瘤术中冰冻与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97.2%, 20例恶性肿瘤诊断符合率95.0%。
3 讨论
涎腺肿瘤包括较多的疾病种类, 具有十分复杂的病理类型, 它属于口腔颌面部的常见疾病, 它具有较高的发生率, 约占80%。早期多表现无痛性肿块, MRI、CT及B超可帮助诊断。B超可判断是否存在占位性病变及其病变的范围。MRI、CT检查, 可判断肿瘤存在的部位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因此对定位肿瘤十分有利, 它适用于不易与咽旁肿瘤区分的腮腺深叶肿瘤及具有较广范围的肿瘤。有些情况单纯依据CT片不能判断是肿瘤还是炎性肿块, 而如果结合实验室和临床检查, CT诊断准确率可由75%提高到90%。占位性肿块需进行早期诊断并进行相关的治疗, 并且不建议进行术前活检, 为防误伤面神经及种植肿瘤细胞。而病理诊断是涎腺肿瘤的最终诊断依据[3]。
腮腺肿物的首选治疗方法为手术, 而手术方式及其操作可关系到术后肿瘤的复发。腮腺恶性肿瘤治疗时可依据临床冰冻切片和检查, 选择切除面神经、全腮腺及根治乳突, 切除下颌骨升支、面神经及全腮腺, 切除面神经及全腮腺, 同时进行一侧颈清扫或舌骨上清扫术。良性肿瘤如位于腮腺浅叶可进行区域性切除, 切除肿瘤及其四周腮腺组织, 以保留组织、减少并发症及创伤。而修复方法选择耳后旋转皮瓣, 前臂游离皮瓣, 胸锁乳突肌瓣, 胸大肌皮瓣等。对临床已确诊为伴淋巴结转移 (区域性) 的恶性肿瘤患者, 可进行根治性的颈淋巴清扫术, 如未发现转移则不需进行。涎腺肿瘤较为常用的方法为术后放疗, 其照射范围的确定需依据术前CT片、术中观察, 一般包括腮腺 (深叶和浅叶) 后下颌角区、耳前区。
参考文献
[1]魏远坚, 胡顺广, 卢丽虹, 等.腮腺区域性切除术在治疗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中的体会[J].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 2009, 3 (4) :410-413.
[2]郅克谦, 温玉明, 李龙江.腮腺良性肿瘤切除后并发症防治[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 28 (1) :116-117.
腮腺肿物的手术护理 篇3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 36岁, 于2010年8月因左侧耳部疼痛, 流脓血样分泌物, 伴渐进性的听力下降1个月余为主诉来我院就诊。耳部检查:左耳廓正常无畸形, 外耳道部分皮肤溃烂, 外耳道上壁可见条索状隆起, 长约0.8 cm, 淡褐色, 表面不光滑, 部分组织溃烂、充血、基底广, 固定无压痛。左侧腮腺区无肿胀, 无面瘫, 无压痛, 无肿块, 无鼓腮漏气及口角歪斜, 左颞颌关节轻度肿胀, 张口无受限, 颌下区未触及肿大的淋巴结;内听道CT显示:外耳道可见软组织肿物, 中耳、内耳及乳突区未见异常;声导抗提示:左耳B型曲线;纯音测听:左耳混合性耳聋 (中度) 。初步诊断考虑:外耳道肿物合并感染。经抗炎对症治疗1周, 症状无明显改善。转至上级医院诊治, 行常规检查诊断为: (1) 外耳道疖肿; (2) 炎性组织增生。建议抗炎治疗及肿物切除术。给予抗炎治疗1周, 症状稍好转, 患者因个人原因拒绝手术治疗。后症状反复发作, 多次对症治疗无效。随后左耳出现一包快, 约蚕豆大小, 无疼痛, 左侧重度耳聋。2010年12月到省外医院就医, 彩超显示:左腮腺区实性肿物, 大小约33 mm×40 mm×50 mm, 外形欠规则, 边界欠清, 内为低回声, 分布均匀, 性质待定。行左耳前肿物活检术, 病理显示: (左腮腺) 腺样囊性癌, 局部可见瘤细胞侵犯神经。增强CT显示:左腮腺区恶性肿瘤侵犯外耳道。提示外耳道肿物来源于左侧腮腺。在全麻下行左侧腮腺肿物探查术、腮腺部分切除术、面神经松解减压术、临近组织瓣转移修复术, 手术顺利, 术后行放化疗等综合治疗。手术后标本确诊为:左腮腺腺样囊性癌 (T3NXM0) 。
2 讨论
腺样囊性癌发病部位包括涎腺、气管、肺、乳腺、泪腺、女性生殖道和前列腺等, 腮腺是最常见的发病部位之一。腺样囊性癌可分为筛孔状、管状型和实质型三种亚型, 同一肿瘤中往往有多种类型表现, 所占比例不同, 管状和筛状型者一般较实质型成分超过30%者的侵袭性轻[1]。
以外耳道肿物为首发症状的腮腺腺样囊性癌临床较少见, 容易出现误诊。本例患者误诊时间约4个月, 错过了手术的最佳时机, 给患者及家人增加了经济负担及精神上的痛苦。分析原因: (1) 发病初期腮腺区无症状。患者首发症状在外耳道, 以耳部疼痛及流脓血症状为主, 虽然在多家医院就诊, 但医院均只关注了患者耳部症状, 进行了针对耳部的相关检查, 未考虑行邻近器官及全身检查, 临床思路局限, 未考虑到邻近器官肿瘤转移至外耳道的可能性, 没有整体全局观念把握局部症状与全身疾病的联系, 造成误诊。 (2) 基层医院临床所见病例数少, 头颈外科尤其腮腺手术开展不多, 临床经验缺乏对该病的认识。本例患者腮腺肿瘤位于腮腺深叶, 位置隐蔽, 虽有外耳道转移, 但没有面瘫、腮腺明显肿物等症状, 早期不易察觉。腺样囊性癌是涎腺常见的恶性肿瘤, 占涎腺肿瘤总数的3.82%~10.00%[2]。腮腺腺样囊性癌相对发展较慢, 有沿神经血管束扩展的特点, 区域淋巴结转移较低, 血性转移较高。因此, 临床医师应该对外耳道转移为首发表现的腮腺癌高度警惕, 尤其在中青年患者出现外耳道肿物等症状时, 应想到周围邻近器官癌转移的可能, 详细了解病史, 完善系统体格检查;辅助检查方面, 应结合耳部症状特点, 恰当采用多普勒彩超、CT等检查, 如高度怀疑转移可采用肿物活检, 病理定性。
目前腮腺腺样囊性癌的治疗主要是采用以手术为主、放疗为辅的综合治疗, 由于该肿瘤的神经侵袭性, 当发现原位或局部侵袭时, 在术中是否要保留神经, 需要个体化考虑, 因人而异;术后放疗能很好的提高局部控制率, 尤其对镜下切缘阳性患者。术后放疗是手术治疗的重要补充, 化疗敏感性较差, 多用于晚期患者。靶向治疗和基因治疗还处于探索阶段[3]。
总之, 腮腺腺样囊性癌的具体治疗方案因发病部位、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等不同而不同。
摘要:腺样囊性癌的发病部位多在腮腺, 极少出现以外耳道肿物为首发症状的病例, 临床容易因为误诊而贻误诊治时机。2010年8月我院曾诊治1例以外耳道肿物为首发症状的腮腺腺样囊性癌患者, 现将病例诊治过程进行系统回顾, 以期为临床医生特别是基层医院医生诊断和鉴别该病提供参考。
关键词:腮腺,腺样囊性癌,外耳道
参考文献
[1]刘红刚, 高岩.头颈部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245-327.
[2]付龙生, 吴日练.腮腺腺样囊性癌伴转移1例报告[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01, (S1) :85.
腮腺肿物的手术护理 篇4
腮腺是涎腺中最大的一对,分别位于颜面两侧耳下,下颌升支与胸锁乳突肌之间,并突向前覆盖咀嚼肌后部的浅面。腮腺为浆液性腺体,腮腺本身的结构较简单,但与周围的血管、神经等组织间的关系颇为重要[1],腮腺区手术难度较大,风险较高,因此,做好腮腺区手术的术前术后的护理对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现将我科96例腮腺手术的护理体会进行总结。
1 临床资料
2004年9月~2008年9月,我科收治行腮腺手术的患者96例,其中,腮腺混合瘤68例,腮腺囊肿20例,腮腺恶性肿瘤8例,年龄最大76岁,最小18岁。手术方法均在全麻下行腮腺切除联合面神经解剖术,手术伤口均Ⅰ期愈合,术后无并发症的发生,均痊愈出院。
2 术前护理
2.1 术前心理护理
腮腺手术部位于颌面部,患者往往担心术后瘢痕畸形、面瘫影响面容,致使大多数患者产生焦虑、恐惧、紧张不安等不良心理状态,影响伤口愈合,针对这些患者的心理状态,我们在临床上应多关心体贴患者,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针对不同的心理状态,采取心理疏导,与其交谈,解除思想顾虑,在生活上尽量体贴关心,使患者得到心理上的满足,鼓励患者增强信心,讲解手术的简单过程,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取得家属和患者的理解与配合,使患者以最佳状态进入手术期。
2.2 饮食指导
鼓励患者进食高蛋白、丰富的维生素饮食,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和对手术的承受能力。
2.3 术前准备
2.3.1 协助患者完善术前各项检查如胸片、心电图以及实验室的一些相关的血液检查项目。
2.3.2 术前1 d洗头沐浴,术晨更换清洁无领或开领上衣。
2.3.3 术前晚22:00时后告知患者禁食、禁水,以免术中呕吐误入气管,防止窒息,晚间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避免感冒。
2.3.4 正确执行医嘱,遵医嘱按要求做好术区皮肤准备。动作轻柔,注意避免刮伤,术前0.5 h给予术前用药,保证麻醉和手术的顺利进行。
2.3.5 做好术后的准备工作,如床旁备好心电监护仪、电动吸引器、氧气等装置,保证手术患者回房后设施的完备状态。
2.3.6 麻醉前的护理。由于手术室的特殊工作环境,一般患者进入手术室后,都有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所以手术室的护士对患者的态度要和蔼、关心患者的冷暖,对患者说明术前会用麻醉药物,术中不会疼痛,以此来稳定患者的紧张情绪,科室医务人员之间避免谈论与手术无关的话题,让患者感到医务人员负责、周到的工作态度。
3 术后护理
3.1 保持呼吸道畅通
术后麻醉未清醒前,给予去枕平卧6 h,头偏向一侧,以利于分泌物的流出,给予氧气吸入。全麻完全清醒后,给予半卧位。
3.2 生命体征的观察
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立即给予心电监护,认真填写术后患者护理记录单。
3.3 伤口的护理
注意观察伤口渗血情况,敷料是否干燥,敷料潮湿应及时更换,保持负压引流的通畅,注意使引流管呈负压状态,定时挤压,防止扭曲打折,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颜色及量。负压吸引流管一般术后2 d可拨除。
3.4 口腔护理
由于腮腺导管位于口腔内,故应加强口腔护理,预防感染,每天三餐后及睡觉前鼓励患者用漱口液漱口。
3.5 术后饮食护理
麻醉完全清醒后6 h,又进食温的牛奶、米汤;术后第2天可进食稀饭、面条等;术后第3天开始,鼓励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避免辛辣及酸性等刺激性食物,以减少残余腺体分泌,促进伤口的愈合。
3.6 潜在并发症的预防护理
3.6.1 潜在切口感染、涎瘘的护理。
腮腺手术患者术后伤口较大,加上腮腺术后残余腺体仍继续分泌唾液,容易造成涎瘘,甚至继发感染,我们一方面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口服阿托品0.3 mg,每日3次,抑制腺体分泌,另一方面为了抑制腺体分泌,防止积液,消除死腔,我科使用自制弹力绷带[2]加压包扎可产生持续恒定的压力,加压的力度以患者能张口一指为宜,使皮瓣与基底创面在愈合过程中密切贴合,如过松起不到加压的作用,容易引起死腔,过紧会影响患者的进食及呼吸。
3.6.2 潜在面神经麻痹的护理。
由于术中将面神经从肿瘤中被外分离,容易造成术侧面神经麻痹。一旦发生面神经麻痹,遵医嘱给予肌注维生素B1、B12,辅以红外线理疗伤口,配合表情肌的功能训练。如患者眼睑不能闭合,需给予润舒滴眼液,每日3次,并于睡前涂红霉素眼膏,以防暴露性角膜炎的发生,通过以上措施,面神经麻痹一般术后3~6个月内可基本恢复。
4 结语
腮腺手术在口腔颌面外科中较多见,通过96例腮腺手术的护理,我们体会到做好术前护理、麻醉前护理,就能取得患者的信任与合作,使患者容易接受手术并具有战胜疾病的信心,术后把生命体征观察放在重点,生命体征平稳后,重点放在并发症的防治,特别是切口容易发生涎瘘及继发感染[3],通过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外,合适力度的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加上口服阿托品抑制腺体分泌,使得患者的切口都能Ⅰ期愈合,患者及家属都感到满意。
参考文献
[1]俞光岩.涎腺疾病[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4.1,
[2]桑修文.自制弹力绷带在口腔颌面外科中的应用[J].贵州医药, 1995, 19 (2) :112.
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围手术期的护理 篇5
1 临床资料
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科首发腮腺浅叶良性肿瘤58例, 其中男35例, 女23例;年龄22~56岁, 平均46.2岁。发现肿瘤时间最短2周, 最长4年。肿瘤病理学分类:多形性腺瘤32例、腺淋巴瘤20例、嗜酸腺瘤3例、基底细胞腺瘤3例。术前常规行穿刺病理检查, 检查符合良性肿瘤特性, 腮腺CT扫描提示肿瘤直径≤3.0 cm, 其中32例术中再增加快速冰冻病理检查确诊为良性肿瘤。采用腮腺部分切除术30例, 传统术式的腮腺浅叶切除手术28例。两组患者随访0.5~5年, 从伤口长度、术后并发症及肿瘤复发等方面比较, 腮腺部分切除术患者在伤口平均长度、面部凹陷畸形、暂时性面瘫等方面明显优于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 而且肿瘤的复发率无明显判别。腮腺部分切除术患者腮腺乳头丰满, 挤压患侧腮腺, 导管口流出清亮液体。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此类患者的心理问题包括: (1) 部分病人特别是年轻女性病人由于美观原因术前不愿意多剪头发; (2) 担心手术切口瘢痕使很多人出现焦虑不安的情绪; (3) 几乎所有的病人都担心手术后出现口角歪斜、眼睛闭合不全等后遗症。针对以上问题, 与患者进行交谈, 引导他们表达内心的感受, 同时向患者讲明手术的必要性及手术方案, 介绍如何避免在手术过程中及术后出现并发症, 同时还可以让病房内已行手术正在恢复的病人现身讲解, 使患者消除焦虑、恐惧心理, 主动配合手术、治疗及护理。
2.1.2 术前准备
(1) 用朵贝尔氏液漱口, 每日3次, 保持口腔清洁; (2) 有慢性腮腺炎者需要按医嘱给予抗生素, 控制炎症; (3) 术前严格术区备皮, 彻底清洗头发, 术前1日剃头, 观察有无皮炎、毛囊炎等皮肤感染,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备皮范围:以耳垂为中心, 半径为6~8 cm的圆形区域; (4) 术前晚给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 对难以入睡的患者给予安定5 mg口服, 以保证睡眠良好。
2.2 术后护理
2.2.1 生命体征监测
(1) 床边备好吸引器和气管切开包, 协助病人排痰, 保持呼吸道畅通; (2) 呼吸困难者给予持续低流量氧气吸入,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特别是呼吸频率、节律及面色的改变; (3) 全麻病人回病房后要进行心电监测。
2.2.2 引流管的护理
(1) 术后让病人取半卧位, 头扭向患侧, 以利于引流。避免低头、弯腰, 避免头部向健侧扭转; (2) 定时挤压引流管, 保持引流管通畅, 观察负压引流球是否处于负压状态, 保持有效的负压吸引; (3) 观察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每间隔24 h用50 mL的注射器抽出负压球内引流液, 以便准确测出引流量。在正常情况下, 第1天引流液 (<80 mL) 为鲜红色, 第2天引流液 (<20 mL) 为淡黄色, 引流量少于20 mL即可以拔出引流管, 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
2.2.3 并发症的护理
2.2.3.1 面神经麻痹
面神经麻痹是腮腺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 多由手术过程中切断或牵拉面神经所致, 故术后要观察患者有无口角歪斜、鼻唇沟变浅、皱眉、闭眼、鼓腮不能等症状, 遵医嘱可采取一系列预防治疗措施如: (1) 按医嘱给予维生素B12、维生素B6肌肉注射; (2) 术后前3 d使用地塞米松10 mg静脉注射; (3) 必要时手术2 w后开始局部热敷或以轻柔缓慢的手法进行面部按摩治疗。
2.2.3.2 涎瘘
涎瘘也是腮腺手术比较常见的并发症, 开始表现为术区皮下聚集液体, 如没有及时妥善处理, 则形成瘘。防止涎瘘应做到:术后伤口加压包扎;从手术当日起, 餐前15 min遵医嘱给予阿托品0.5 mg肌肉注射, 连续1周, 抑制腮腺分泌, 预防涎瘘形成。观察伤口敷料渗液、渗血情况, 发现敷料较湿时应及时更换并加压包扎;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量等;嘱患者禁食酸性、油炸及刺激性食物。
2.2.3.3 耳前区麻木
有部分病人腮腺切除术后, 会出现耳前区麻木, 故术后用手触摸病人耳前区, 询问其有无麻木等异常感觉, 并向患者解释引起并发症的原因, 随着时间的延长, 一方面逐渐适应, 另一方面感觉神经末梢可以再生, 症状也就随之消失。
2.2.4 手术切口护理
(1) 严密观察伤口敷料松紧情况及有无渗液、渗血, 加压包扎有无松动, 保持伤口干燥; (2) 引流液少于20 mL时拔出引流管, 继续加压包扎, 消灭死腔; (3) 皮肤创口术后5~7 d拆线。
2.2.5 饮食护理
术后禁食水6 h, 7 d内半流质饮食, 每餐进食前15 min肌肉注射阿托品, 进食清淡易消化饮食, 将食物放在口腔健侧以利吞咽。注意通过饮食调理, 保持大便通畅。
3 出院指导
注意向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出院指导。需特殊交代的是术后3~6月可出现Frey’s综合症。当咀嚼饮食或刺激分泌唾液时, 术侧局部出汗并伴有发红现象。多数患者感觉不适, 这可能与手术中刺激神经、术后局部肿胀压迫神经及瘢痕粘连等因素有关。应指导患者注意饮食, 禁食酸性或刺激性食物, 以减少刺激, 其肿胀消退即可恢复。同时要保持切口皮肤干燥, 定期随诊;部分患者并发面神经麻痹症状, 告诉患者局部热敷或以轻柔缓慢的手法进行面部按摩治疗, 绝大多数半年后可以恢复。
参考文献
[1]俞光岩, 马大权, 柳晓冰, 等.腮腺腮腺部分切除术在沃辛瘤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1996, 31 (6) :372-374.
[2]Witt RL.Facial nerve function after partial superficial paroti-dectomy:an 11-year review[J].Otolaryngol Head NeckSurg, 1999, 121 (3) :210-215.
[3]毛驰, 俞光岩.改良的腮腺切除术[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2002, 16 (1) :62-64.
母猪结肠肿物的手术治疗 篇6
2012年金坛经济开发区陇东村潘某饲养一头黑母猪第二胎妊娠期中, 母猪腹下中间部位有一拳头大的肿物, 后来逐渐增大, 妊娠期后期, 肿物增大到篮球般大小, 猪站立垂直于地面摩擦, 临产时, 肿物隆起超出四肢, 行动受阻, 喜卧, 食欲及精神明显下降, 产仔12头, 其中4头夭折, 8头存活。
1 临床诊断
患畜极度消瘦, 精神沉郁, 结膜苍白, 行动无力, 粪少干硬, 呈球状, 饮食几乎废绝, 体温在37℃, 脉搏63次/min, 呼吸15次/min。叩诊呈鼓音, 瘤体坚硬, 触诊无弹性, 亦无痛感。按内隆起物基部, 发现有疝轮。
2 手术经过
2.1 为了防止污染, 手术场地垫上塑料膜, 患畜取左侧卧姿势保
定, 前后四肢分别用绳栓在四根木桩上, 以防其骚动, 术部剪毛, 常规消毒。
2.2 术前以氯丙嗪镇静, 0.5%的普鲁卡因局部浸润麻醉。
2.3 用直刃手术刀, 在隆起肿物的中央作25cm与体轴横行
的皮肤切口, 然后分离皮下结缔组织, 发现肿物包着结肠, 结肠横穿肿物中间, 随用钳夹住肿物两端肠管, 切除肿物。
2.4 然后进行肠断吻合手术, 术后撒上青霉素粉320万U, 送回
腹腔, 再由助手捏紧以纽扣状缝合腹腹肌, 皮肤切口经适当修整后, 行结节缝合, 并涂上碘酊, 腹部兜以布带。手术历时约2h。
2.5 手术后精心护理, 每天早晚2次喂服头孢3g, 连服5d,
肌注头孢V号4g, 注射1次/d, 连用6d, 创口一周愈合, 一周后粪便正常, 食欲良好, 未见异常, 照常周期发情。
3 讨论与小结
3.1 肿物包着结肠25cm, 肿物重4.9kg, 结肠背庞大肿物挤
压后, 肠管缩小, 蠕动受阻, 导致粪便不能排出, 反射引起消化系统紊乱, 出现消瘦和粪少干硬等临床症状。
3.2 以肿物发生全过程看, 则是由腹疝引起的。由于肠从腹
腔脱出, 在某些内外致病因素的作用下, 致使组织增殖将脱出的结肠包围, 而且增殖物不断扩大, 影响结肠的正常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