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浅叶切除(共4篇)
腮腺浅叶切除 篇1
腮腺多形性腺瘤是较常见的腮腺良性肿瘤, 治疗主要是手术切除为主。处理不当可导致20%~40%的复发率, 如何降低复发率, 减少术后并发症, 手术切除的范围十分关键, 本文对分别采用不同术式的44例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2年1月至2006年6月间我院共收治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患者44例, 试验组26例, 采用区域性切除术治疗, 均经术后病理诊断确诊, 年龄28~70 (平均年龄46.8) 岁, 其中男16例, 女10例, 肿瘤直径平均为1.5~2.0cm大小, 无复发病例;对照组18例, 采用腮腺浅叶切除手术, 其中男8例, 女10例, 年龄17~65 (平均42.5) 岁, 肿瘤直径1.0~3.5cm, 亦均经术后病理诊断确诊为腮腺多形性腺瘤。两组患者均随访6个月~4年。
1.2 手术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常规气管插管全麻, 试验组行腮腺区域性切除术, 根据肿瘤位于腮腺的不同位置而切口位置不同, 切口长度视肿瘤的位置及大小而随之变化, 根据肿瘤位置及大小, 来设计腮腺切除的组织范围, 并选择需游离的面神经分支, 肿瘤周围至少切除0.5~1.0cm的正常腮腺组织, 腮腺导管均保留。对照组手术切口采用传统的“S”形腮腺手术切口翻瓣后解剖面神经, 于面神经浅面将腮腺浅叶及肿瘤完整切除, 并结扎切断腮腺主导管。术后放置负压引流条48~72h, 创面加压包扎7~10d。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软件包行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44例患者均一期愈合, 两组均随访6个月~4年, 从涎瘘、面瘫、面部畸形及Frey综合征及肿瘤复发等方面进行比较 (表1) , 由表1可以看出, 试验组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面明显低对照组, 经χ2检验,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在肿瘤的复发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腮腺肿瘤约占唾液腺肿瘤的80%, 手术是治疗该疾病的首要方法。传统的经典术式是解剖面神经的腮腺浅叶加肿瘤切除术, 术中需结扎腮腺导管和解剖面神经, 从而导致残留腺体的萎缩和易造成面神经的损伤。20世纪90年代以后, 随着功能性外科的兴起, 现在腺体切除的范围主要决定于肿瘤所在的位置和深浅, 国内部分学者开始采用区域性腮腺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此术式是在保留腮腺主导管的基础上, 作肿瘤和腺体的区域性切除, 能较好地保留剩余腮腺的功能, 减轻腮腺手术后的面部畸形, 减少面神经的损伤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腮腺区域性切除手术只需要解剖面神经的部分分支, 做包括肿瘤在内的腮腺浅叶区域性切除, 可保留腮腺导管及部分腮腺浅叶组织, 减轻腮腺手术后的面部畸形, 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并使残余的腮腺继续发挥其功能。因此, 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了保留了腮腺主导管及部分腮腺浅叶组织的腮腺区域性切除术。单纯肿瘤切除术可导致肿瘤残留和复发, 有文献报道, 复发率高达20%~45%, 目前不主张行单纯肿瘤切除术。腮腺腺叶或浅叶切除术, 复发率在3%以下, 肿瘤的复发与腮腺组织并非存在有确切的联系, 。Leverstein等[1]对腮腺多形性腺瘤进行腮腺区域性切除, 并与腮腺浅叶切除术进行了比较, 发现其复发率与腮腺浅叶切除术相当, 从这层意义上理解, 腮腺的浅叶、全叶切除与部分切除其实并无实质意义上的差别。温玉明等[2]通过对腮腺多形性腺瘤连续切片的全面观察, 观测并记录包膜外浸润、瘤芽及原始多中心病灶, 结果表明, 包膜外浸润、瘤芽局限在瘤体包膜外0.09~0.285 mm, 远<1.5 cm的腮腺部分切除的安全切缘。谢景华[3]等也指出区域性切除腮腺多形性腺瘤是可行的。所以腮腺多形性腺瘤部分腺体切除术以瘤体外1.0cm为安全边界是足够的, 是切实可行的。从而可见, 区域性手术不必担心切除不彻底, 局部区域的精心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区域性腮腺切除术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要保证切除范围一定在肿瘤之外1.0 cm正常腺体内进行; (2) 要保证无瘤原则, 将肿瘤切除。在外周则有一定的正常腮腺组织作为安全区; (3) 对于多形性腺瘤, 部分由于包膜不完整, 尤其要注意瘤体取出后要以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创面, 再进行创面缝合。本人通过多个病例认为, 只要病例选择适当, 手术技巧有保证, 可降低术后肿瘤的复发率。
分析本研究结果, 腮腺区域性切除手术其主要优点: (1) 手术创伤小。区域性腮腺切除术仅涉及距肿瘤较近的面神经, 肿瘤位于腮腺后下极者不涉及颞面干及其分支, 无需解剖全部的面神经, 对面神经暴露及牵拉少, 因而对面神经损伤较小。 (2) 对腮腺的分泌功能影响小。腮腺区域性切除术, 保留了腮腺导管, 使残余腮腺在手术后仍能行使功能, Wierzgon等[4]对82例行腮腺区域性切除术患者进行随访, 结果发现保留腮腺主导管者腮腺分泌功能无明显异常, 且无明显复发。 (3) 本术式可根据肿瘤的大小及部位灵活设计切口, 因此可有效的减少手术创面, 缩小手术范围, 缩短手术时间。4术后伤口恢复快且外形满意对美观影响小。
总之, 在应用腮腺区域性切除术时要注意适应症的选择, 该术式只适用直径较小, 边界清楚的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 该术式可减少腮腺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术式。
摘要:目的 探讨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区域性切除的最佳手术方法。方法 选择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44例, 其中26例纳入试验组, 行肿瘤区域性切除术, 另选18例行肿瘤及腮腺浅叶切除术纳入对照组, 术后随访6个月~4年,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术后腮腺瘘、面瘫、面部畸形及Frey综合征发生率。结果 试验组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P<0.05) , 肿瘤的复发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区域性切除术治疗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创伤小, 并发症少。
关键词: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腮腺区域性切除术,腮腺浅叶切除术
参考文献
[1]Leverstein H, van der Wal JE, T iwari RM, et al.Su rgicalman agemen t of246previously unt reat ed pleom orphic adeno m as of the parot id gland[J].Br J Surg, 1997, 84 (3) :399-403.
[2]温玉明, 陈润良, 王昌美.腮腺多形性腺瘤腺体切除范围的病理依据[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03, 21 (5) :359-360.
[3]谢景华, 高雄辉, 吴晓钟, 等.区域性切除在腮腺多形性腺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06, 13 (5) :281-282.
[4]Wierzgon J, Szymczyk C, Maciejewski A, et al.Partial parotidectomy Alternative method in surgical management of parotid gland Warthintumours[J].Otolaryngol Pol, 2007, 61 (2) :142-146.
腮腺浅叶切除 篇2
注:与腮腺区域性切除术组比较,*P<0.0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治的85例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45例,对照组40例。实验组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术,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方式。其中,男47例,女38例;年龄20~73岁,平均47.1岁。瘤直径均<3cm。所有病例术前无面神经功能障碍。所有病例均经过CT检查,术后经病理切片确诊。
1.2 治疗
1.2.1 腮腺区域性切除手术全麻,切口较传统腮腺手术“S”形切口短,肿瘤位于耳屏前者,切口从颞部发际内经耳屏前到下颌角下即可,翻瓣后寻找面神经颞支,追踪至颞面干;肿瘤位于耳垂下者,切口从耳垂前向后下做颌下切口,翻瓣后寻找面神经下颌缘支,分离解剖至颈面干;将肿瘤于正常腮腺浅叶组织内完整切除,肿瘤周围至少保留0.5~1.0cm的正常腮腺组织,不结扎腮腺导管。
1.2.2 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手术全麻,切口行传统腮腺手术的“S”形切口,翻瓣后解剖面神经,于面神经浅面将腮腺浅叶及肿瘤完整切除,一般结扎腮腺导管。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患者随访3~7年,结果表明,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术的患者在暂时性面瘫发生率、Frey综合征、面部凹陷畸形等方面明显优于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而肿瘤的复发率无明显差别(P>0.05),见表1。
3 讨论
腮腺深浅叶的分界以面神经干及其分支经过的平面来划分,因此,临床上腮腺摘除保留面神经的手术,无论从前方或后方寻找面神经,都是一面分离面神经干及其分支,一面切除其浅面或深面的腺体组织。面神经损伤是腮腺手术常见的并发症,主要由手术中牵拉剥离创伤造成。而手术中解剖面神经的范围越大,发生面神经损伤的机会越多。传统的腮腺浅叶切除术式手术范围大,解剖面神经分支多,游离神经距离长,面神经暴露多,受机械等刺激较多,因此,易损伤面神经而引起功能障碍。欧新荣等[2]认为,腮腺全叶切除面瘫发生率最高,腮腺浅叶切除次之,而腮腺区域性切除面瘫发生率最低。本文实验组采用肿瘤及其周围腺体区域性切除仅解剖距肿瘤较近的面神经分支,解剖范围小,降低了面神经损伤的可能性,面瘫发生率低。
腮腺Frey综合征也是术后困扰患者和医师的并发症,目前公认的病因是迷走再生学说,是指手术切断分布于腮腺区的副交感神经纤维断端与分布于汗腺及皮肤血管的交感神经纤维断端发生错向再生愈合[3]。据Helmus[4]报告146例腮腺手术的10年随诊结果发现,Frey综合征的发生率为1.4%。国内文献报告腮腺浅叶切除术后Frey综合征的发生率为10%~100%[5]。本研究病例中有9例出现Frey综合征,占总数10.59%(9例/85例),其中腮腺区域性切除术2例,仅占4.44%(2例/45例),浅叶切除术7例,占17.50%(7例/40例),前者Frey综合征发生率明显较后者低,这可能与腮腺区域性切除术切口短,切除的范围相对局限,保留了腮腺表面较多的SMAS筋膜,使得司分泌的节后副交感神经纤维与支配汗腺分泌的交感神经纤维错位愈合的可能性降低有关。
俞光岩等[6]认为,腮腺部分切除术后保留的腺体组织具有一半以上的分泌功能,唾液能从主导管顺利排出而减少涎瘘的发生。手术最大限度地保留腺体组织及腮腺主导管,由于腺体组织具有再生能力,保留了腮腺相当一部分的功能的残存腮腺组织的功能及形态均可得以恢复,也减少了术后面部凹陷畸形的发生。本研究结果与国内外学者的报道结果基本相同[7]。
腮腺区域性切除术不同于简单的“剜除术”,它是在正常腮腺组织内切除病复组织,该术式不影响手术的彻底性。作者采用沿肿瘤外0.5~1.0cm切除肿瘤及部分腺体组织的手术方法,效果满意,未见复发病例。
4 结论
单发腺淋巴瘤,3cm以下的多形性腺瘤[8]是首选的适应证。腮腺区域性切除术是治疗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或其他良性肿瘤合适的手术方式。与传统的保留面神经的腮腺浅叶及肿瘤切除术相比,腮腺区域性切除术,能减少面部凹陷畸形、暂时性面瘫、Frey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发生,未增加肿瘤的复发率。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的方法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总结唐山市人民医院2001年6月~2007年5月收治的85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腮腺区域性切除手术(40例)和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手术(45例)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效果。结果:采用腮腺区域性切除手术的患者暂时性面瘫、Frey综合症、面部凹陷畸形等方面均优于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手术(p<0.05)。两种术式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腮腺区域性切除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关键词:腮腺肿瘤,腮腺浅叶切除术,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Emodi 0,Naaj IA,Gordin A,et al.Superficial parotidectomy versus retrograde partial superficial parotidectomy in treating benign salivary gland tumour-pleomorphic adenoma[J].Journal of Cranio-Maxillofacial Surgery,2006;34(Suppl1):39-40
[2]欧新荣,刘蜀凡.腮腺手术与面神经主要分支损伤[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1;17(3):189-190
[3] Filho WQ,Dedivitis RA,Rapoport A,et al.Sternocleidomastoid muscle flap preventing Frey syndrome following prostatectomy[J].World J Surg,2004;28(4):361-364
[4] Helmus C.Subtotal parotidectomy:a 10-year review(1985 to 1994)[J], Laryngoscope,1997;107(8):1024-1027
[5]俞光岩,马大权.腮腺肿瘤切除术的改进和发展[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7;42(1):6-9
[6]俞光岩,马大权,柳晓冰,等.腮腺区域性部分切除术在沃辛瘤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96;31(6):372-374
[7] Witt RL.Facial nerve function after partial superficial parotidectomy:an 11-year review(1987-1997)[J].0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1999;121(3):210-213
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围手术期的护理 篇3
1 临床资料
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科首发腮腺浅叶良性肿瘤58例, 其中男35例, 女23例;年龄22~56岁, 平均46.2岁。发现肿瘤时间最短2周, 最长4年。肿瘤病理学分类:多形性腺瘤32例、腺淋巴瘤20例、嗜酸腺瘤3例、基底细胞腺瘤3例。术前常规行穿刺病理检查, 检查符合良性肿瘤特性, 腮腺CT扫描提示肿瘤直径≤3.0 cm, 其中32例术中再增加快速冰冻病理检查确诊为良性肿瘤。采用腮腺部分切除术30例, 传统术式的腮腺浅叶切除手术28例。两组患者随访0.5~5年, 从伤口长度、术后并发症及肿瘤复发等方面比较, 腮腺部分切除术患者在伤口平均长度、面部凹陷畸形、暂时性面瘫等方面明显优于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 而且肿瘤的复发率无明显判别。腮腺部分切除术患者腮腺乳头丰满, 挤压患侧腮腺, 导管口流出清亮液体。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此类患者的心理问题包括: (1) 部分病人特别是年轻女性病人由于美观原因术前不愿意多剪头发; (2) 担心手术切口瘢痕使很多人出现焦虑不安的情绪; (3) 几乎所有的病人都担心手术后出现口角歪斜、眼睛闭合不全等后遗症。针对以上问题, 与患者进行交谈, 引导他们表达内心的感受, 同时向患者讲明手术的必要性及手术方案, 介绍如何避免在手术过程中及术后出现并发症, 同时还可以让病房内已行手术正在恢复的病人现身讲解, 使患者消除焦虑、恐惧心理, 主动配合手术、治疗及护理。
2.1.2 术前准备
(1) 用朵贝尔氏液漱口, 每日3次, 保持口腔清洁; (2) 有慢性腮腺炎者需要按医嘱给予抗生素, 控制炎症; (3) 术前严格术区备皮, 彻底清洗头发, 术前1日剃头, 观察有无皮炎、毛囊炎等皮肤感染,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备皮范围:以耳垂为中心, 半径为6~8 cm的圆形区域; (4) 术前晚给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 对难以入睡的患者给予安定5 mg口服, 以保证睡眠良好。
2.2 术后护理
2.2.1 生命体征监测
(1) 床边备好吸引器和气管切开包, 协助病人排痰, 保持呼吸道畅通; (2) 呼吸困难者给予持续低流量氧气吸入,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特别是呼吸频率、节律及面色的改变; (3) 全麻病人回病房后要进行心电监测。
2.2.2 引流管的护理
(1) 术后让病人取半卧位, 头扭向患侧, 以利于引流。避免低头、弯腰, 避免头部向健侧扭转; (2) 定时挤压引流管, 保持引流管通畅, 观察负压引流球是否处于负压状态, 保持有效的负压吸引; (3) 观察记录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每间隔24 h用50 mL的注射器抽出负压球内引流液, 以便准确测出引流量。在正常情况下, 第1天引流液 (<80 mL) 为鲜红色, 第2天引流液 (<20 mL) 为淡黄色, 引流量少于20 mL即可以拔出引流管, 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
2.2.3 并发症的护理
2.2.3.1 面神经麻痹
面神经麻痹是腮腺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 多由手术过程中切断或牵拉面神经所致, 故术后要观察患者有无口角歪斜、鼻唇沟变浅、皱眉、闭眼、鼓腮不能等症状, 遵医嘱可采取一系列预防治疗措施如: (1) 按医嘱给予维生素B12、维生素B6肌肉注射; (2) 术后前3 d使用地塞米松10 mg静脉注射; (3) 必要时手术2 w后开始局部热敷或以轻柔缓慢的手法进行面部按摩治疗。
2.2.3.2 涎瘘
涎瘘也是腮腺手术比较常见的并发症, 开始表现为术区皮下聚集液体, 如没有及时妥善处理, 则形成瘘。防止涎瘘应做到:术后伤口加压包扎;从手术当日起, 餐前15 min遵医嘱给予阿托品0.5 mg肌肉注射, 连续1周, 抑制腮腺分泌, 预防涎瘘形成。观察伤口敷料渗液、渗血情况, 发现敷料较湿时应及时更换并加压包扎;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量等;嘱患者禁食酸性、油炸及刺激性食物。
2.2.3.3 耳前区麻木
有部分病人腮腺切除术后, 会出现耳前区麻木, 故术后用手触摸病人耳前区, 询问其有无麻木等异常感觉, 并向患者解释引起并发症的原因, 随着时间的延长, 一方面逐渐适应, 另一方面感觉神经末梢可以再生, 症状也就随之消失。
2.2.4 手术切口护理
(1) 严密观察伤口敷料松紧情况及有无渗液、渗血, 加压包扎有无松动, 保持伤口干燥; (2) 引流液少于20 mL时拔出引流管, 继续加压包扎, 消灭死腔; (3) 皮肤创口术后5~7 d拆线。
2.2.5 饮食护理
术后禁食水6 h, 7 d内半流质饮食, 每餐进食前15 min肌肉注射阿托品, 进食清淡易消化饮食, 将食物放在口腔健侧以利吞咽。注意通过饮食调理, 保持大便通畅。
3 出院指导
注意向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出院指导。需特殊交代的是术后3~6月可出现Frey’s综合症。当咀嚼饮食或刺激分泌唾液时, 术侧局部出汗并伴有发红现象。多数患者感觉不适, 这可能与手术中刺激神经、术后局部肿胀压迫神经及瘢痕粘连等因素有关。应指导患者注意饮食, 禁食酸性或刺激性食物, 以减少刺激, 其肿胀消退即可恢复。同时要保持切口皮肤干燥, 定期随诊;部分患者并发面神经麻痹症状, 告诉患者局部热敷或以轻柔缓慢的手法进行面部按摩治疗, 绝大多数半年后可以恢复。
参考文献
[1]俞光岩, 马大权, 柳晓冰, 等.腮腺腮腺部分切除术在沃辛瘤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1996, 31 (6) :372-374.
[2]Witt RL.Facial nerve function after partial superficial paroti-dectomy:an 11-year review[J].Otolaryngol Head NeckSurg, 1999, 121 (3) :210-215.
[3]毛驰, 俞光岩.改良的腮腺切除术[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2002, 16 (1) :62-64.
腮腺浅叶切除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至2010年的腮腺浅叶肿瘤92例,其中有36例为多形性腺瘤,28例为腺淋巴瘤,10例为单形性腺瘤,8例为嗜酸性细胞腺瘤,4例为乳头状囊腺瘤,4例为肌上皮瘤。病人年龄16~83岁,中位年龄48岁。
注:ΔP>0.05;*P>0.05
1.2 手术方法
该组有肿瘤及部分浅叶腺体切除面神经解剖的60例,对肿瘤及全部浅叶切除面神经解剖术的占30例,2例为源于副腮腺的肿瘤而行包含肿瘤外1cm腺体的切除,剩余没有对副腮腺进行完整的解剖的部分浅叶切除的病人有25例。随访时间为1~3年。
2 结果
行肿瘤及部分浅叶腺体切除面神经手术的病人中的60例,术后半年到2.5年间的复发率占6.3%,4例是多形性腺瘤,1例为肌上皮瘤。切除肿瘤或者全部浅叶的30例,复发率为5.0%(6/30),为多形性腺瘤的4例,术后2年以后发生。χ2的检验复发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比较2组术后涎瘘发生率前者为5.0%(12/60),后者为7.5%(6/80),χ2检验的结果是涎瘘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低于8%的术后7d面瘫率,一般均可恢复到静态时及运动时外观对称到3个月时的恢复率,见表1。
3 讨论
腮腺是人体最大的一对涎腺,大部分位于人体的两侧耳前,一小部分位于耳后。腮腺分为浅叶和深叶,支配人面部肌肉运动的面神经各支穿行于腮腺浅叶和深叶之间。腮腺肿瘤大部分为良性肿瘤,只有一小部分为恶性肿瘤(约为30%)。腮腺肿瘤以发生在面神经浅层的腺体居多,约为80%。绝大多数在无意中发现以耳垂为中心的无痛性肿块,且缓慢增长。病期不定,长者可达数年甚至20~30年。伴有疼痛或出现同侧嘴角下垂或眼睛不能完全闭合等面神经麻痹的症状者,是腮腺恶性肿瘤的征象之一。一般情况下,腮腺肿块触之较软且边界清楚,多为良性肿瘤;反之多为恶行[3]。从临床解剖学的角度分析,划分腮腺深浅叶一般为面神经干和其分支经过的平面进行的,腮腺摘除保留面神经的手术无论从前方或后方寻找面神经,都是一个面的进行分离面神经干和其分支,一个面的切除其浅面或深面的腺体组织。
在这次研究中,面神经分支至主干至茎乳孔的延伸平面以浅的腺体组织都包括了浅叶全切范围的组织。切除范围对于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来说,近年有不少专家认为经典的浅叶及肿瘤全切面神经解剖术有其不满意的地方,而作较系统的评价目前尚无系统研究,观察其中的原因,我们认为:(1)尚可统一标准的是浅叶全部切除术,很难统一的是浅叶部分切除术的范围;(2)估计肿瘤外正常组织界限的时候手术者尚可在牵引腺体时做到,而不尽准确把握的是所谓肿瘤界限外l~2cm的范围内;(3)这次研究中发现,浅叶肿瘤深面与面神经主干及颞面干和颈面干紧邻的占到了约50%以上,或有的有一层纤维结缔组织有的有单层腺泡相隔,因此,在部分浅叶摘除或全浅叶腺体摘除的病人还是在肿瘤深面面神经浅面问都没有足够的安全边界的病人都是存在这种情况。我们这次研究的结果说明,腮腺浅叶的良性肿瘤无论是肿瘤及浅叶部分切除术与肿瘤及浅叶全切术都没有对预后临床结果有任何影响。我们认为,不同于剜除术的是腮腺肿瘤及瘤周部分正常腺体的切除术,正常腺体内切除肿瘤是的它的根本所在,避免肿瘤包膜破裂及肿瘤的残存是其重要要求。相关的记载和该研究结果表明[4],腮腺浅叶和深叶明显高于源于副腮腺的肿瘤发生率,约占腮腺的1.5%~8%,肿瘤复发从理论上讲没有影响的是保留副腮腺,除非本生来自于副腮腺的原因。但由于约占50%的副腮腺的肿瘤恶性率,因此,所以必要的是术中的冷冻。部分的腮腺和副腮腺既然保留了,腮腺功能的保存也是必要的在整个的导管系统中。应根据病人病情在临床上处理时,相应术式及采取有效措施的选择要有针对性,积极预防这些并发症如面瘫、涎瘘、口干以及Frey,S综合征的发生,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俞光岩.口腔颌面部肿瘤[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67~370.
[2]温玉明,陈润良,王吕美.腮腺多形性腺瘤腺体切除范围的病理依据[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8,21(5):359~360.
[3]温玉明.口腔颌面部肿瘤学-现代理论与临床实践[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90~593.
[4]袁书海,付桂凤,吴建中,等.改良美容术式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的临床分析[J].口腔医学,2010,30(3):18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