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管理的必由之路(共12篇)
现代管理的必由之路 篇1
时间管理 (Time Management) 就是用技巧、技术和工具帮助人们完成工作、实现目标。简单地说是指用在最短的时间内或在预定的时间内, 把事情做好。时间管理并不是要把所有事情做完, 而是如何运用时间更有效地完成工作。时间管理的目的决定该做什么事情和不应该做什么事情;时间管理不是完全的掌控, 而是降低变动性。时间管理最重要的功能是透过事先的规划, 作为一种提醒与指引来完成工作。
一、时间管理的发展 (The Devel-opment of Time Management)
有关时间管理的研究已有相当的历史。犹如人类社会从农业革命演变到工业革命、再到资讯革命, 时间管理理论也可分为四代。第一代的理论着重利用便条与备忘录, 在忙碌中调配时间与精力。第二代强调日程表, 反映出时间管理已注意到规划未来的重要性。第三代是目前正流行、讲求优先顺序的观念。也就是依据轻重缓急设定短、中、长期目标, 再逐日制定实现目标的计划, 将有限的时间、精力加以分配, 争取最高的效率。但也有人发现, 过分强调效率, 把时间绷得死死的, 反而会产生反效果, 使人失去增进感情、满足个人需要以及享受意外之喜的机会。于是许多人放弃了这种过于死板拘束的时间管理法, 回复到第一、第二代的做法, 以维护生活的品质。
当前第四代的理论与以往截然不同之处在于, 它根本否定"时间管理"这个名词, 主张关键不在于时间管理, 而在于“个人管理”。与其着重于时间与事务的安排, 不如把重心放在维持产出与产能的平衡上。
二、当今的医疗领域 (Health Care Today)
当今的医疗环境充满了各种复杂性:如危重病人、精明而又文化教养高的陪护人员、各种不断发展的科技为医护人员提供了新的设备和技术服务于病人。一方面医护人员忙于使用高科技的手段服务于病人, 而与之对立的是医护人员没有相对充裕的时间来与病人进行治疗性的交流。跨学科的临床实践模式需要相互合作的医疗团队工作;而实际工作中各部门只是在履行各自的职责, 处在同一层级的工作状态。为了给病人提供连续的、综合性的治疗, 病人常常需要转科、转院, 而今医护人员的职责由为病人提供在院服务延伸至社区乃至家庭服务, 这些已经演变成为当今医疗环境的一种标准了。人性的亲近使得医疗护理不同于其它任何一种工作。
随着医疗护理的进步, 高效率是当今医疗模式的一个重要方面。管理时间、组织护理、维持个人身体健康、工作与家庭生活达到平衡是很耗费精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对于职业人士来说, 管理时间、精力、平衡、使得工作突出是很重要的。南丁格尔曾经说过“上班时知道怎样管理时间、不工作时应该考虑怎样完成工作。”
三、准确理解时间 (Perspective On Time)
个体都能根据自身的经验、价值观、教育背景、社会经济状况、年龄、个性特征、文化背景、遗传特质来理解时间。为了能理解个体对时间的概念及其行为方式, 有必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理解和检测个人的爱好、气质、习惯及趋势。这是一个能够良好的管理时间的技巧和计划。
Julie Morgenstern (2000) 指出有十种心理方面的因素影响人体建立和维持有效的工作习惯。以下是经过修改的十个影响因素, 仔细推敲这些因素对个人能力的影响, 形成高产出、充满活力的工作习惯。
1. 任务目标不明和次序不清 (Un-clear Goals And Priorities)
不论在特定的工作场所还是伴随一生的管理时间的方法, 如果一个人缺乏目标及其结果, 那么管理时间的结果将是非有效的。
2. 克服无序状态 (Conquistador Of Chaos)
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各种任务的高压、忙着处理事件、应付紧急需求、最后取消预订要做的事情, 其实这个人只是一个较好的危机处理经理, 而不是时间的主人。
3. 害怕失业无所事事 (Fear oDowntime)
有些人害怕无事可做, 不做事时有罪恶感。其实短时间的无所事事是因为个体无长远目标、想的多做得少、或者总是做远景规划, 缺乏眼前的任务。
4. 需要成为一个照顾人的人 (Need to be Caretaker)
某些职业, 例如护士需要长期照顾病人、需要付出很多。然而如果长期付出没有回报, 个人心理将失去平衡, 将导致个体出现怨恨的情绪、不知恩图报等。
5. 担心失败 (Fear of Failure)
当个体不能得到个人认为重要的东西或者不能实现个人目标时, 个体就会有挫折感;当付出很多而没有回报时个体将经历忧伤期。因此最简单的方式是无所追求则无所失。应对方法是个人用较长的时间自我调整, 与人分享自己的想法。
6. 害怕成功 (Fear of Success)
也许个体在某些时候接受到过这样的信息, 这一辈子我是不可能有所成就了。因此自己与成功人士保持距离、出现焦虑的情绪。应对方法是个人需要沉下心思仔细考虑, 我这辈子是不是真的就这样完了。
7. 害怕打破现状 (Fear of Disrupt-ing the Status Quo)
普通人群中, 缺乏追求的人比比皆是。个体的家人、合作者、上司可能对其追求评头论足,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 其周围的朋友、家人等会慢慢理解其追求。
8. 害怕完成任务 (Fear of Comple-tion)
当个体所从事的工作具有挑战性、其乐无穷, 因而害怕即将到来的新任务的艰巨性, 个体有可能不愿意完成现在所从事的工作。因此当一个个体从事一个项目较长时间时, 需要反思个体为什么不能完成目前所从事的工作。
9. 喜欢尽善尽美 (Need For Per-fection)
如果个体是完美主义者, 喜欢工作完成得至善至美, 个体就没有客观地看待事物, 如果个体对每一件事要求至高点, 那么你就不能简单地完成各种任务。
10. 害怕丧失创造力 (Fear of Los-ing Creativity)
许多有创造力的人认为局限于机构的时间观架构或措施将会压制个人的想象空间;另一方面, 创造一个框架并进行优先性排序需要考虑个体的更多的自由, 从而增加个体的创造精神。
下列是一些了解了个体情况如个人倾向性、恐惧、精力、缺点后将得到的裨益 (Morano, , 1984) : (1) 当更多的目标实现时, 增加工作满足感; (2) 根据优先的原则增加产量, 消除不必要的任务; (3) 改善人际关系, 减轻压力和焦虑; (4) 由于不断设定目标和持续获得成功使得未来充满希望; (5) 增加完成赶工期任务和达到目标的能力、降低紧张; (6) 通过完成目标来降低焦虑和增加个人的自尊, 从而促进身体健康。
现在了解自身的价值, 认识人生的目的显得越来越重要。保持身体健康和实现目标都是人生的两大目标, 两者缺一不可、不可分离。不论是在工作中, 还是在自己的个人生活中, 时间的管理技巧将伴随人的一生。保持充沛的体力是时间管理的第一步。
四. 精力管理 (Energy Management)
精力不是时间, 是出色完成任务的基础。工作有效、组织严密、时间管理好、次序井然是一个优秀工作者的基本特点, 也是此人日常生活的一个处事方法。而时间管理最基本的是有充沛的精力即包括生理、心理、情感、精神四个方面。只有充分了解了这四个方面的作用, 才能有益于时间的管理技术和技巧。
人在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 也增强了人体的生理、心理、情感、精神的耐受机制。举例来说, 如护士Susan四个月前被调到了日间化疗中心, 她知道这里上班很忙, 而自己新来乍到、缺乏经验, 于是每天提前15分钟上班, 早点开始工作。这天刚到, 就被一位同事拦住商讨科室集会的事情, 不知不觉耗费了10分钟。而此时护士站的电话响了, Susan连忙接了, 解释加寻找病人需要的资料, 又耗费了将近5分钟, 此时其它的护士已经着手工作了。Susan今天除了照顾普通化疗病人外, 还要照顾一个第一天大剂量化疗的病人, 病人健康教育、与药房及其医生三方核对病人的化疗都是很耗费时间的、她意识到今天的任务尤其重。
刚刚准备开始工作, 又一件麻烦事使Susan不能集中精力完成今天的工作。Susan以前管的一个老病人因为发热、血小板低来就诊了, Susan一边忙着照顾该病人, 一边担心今天的工作。这天只是无数个护士忙碌的日子的一个缩影, 这种担心伴随着Susan工作的每一天。
日复一日, Susan每天忙得不可开交, 回家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躺在床上休息, 不想与朋友外出, 也不想做事情。第二天上班精力不好、心情也不好。Susan还是每天在努力, 希望工作慢慢回到正轨上来。
1. 身体能量 (Physical Energy)
以上Susan的故事虽不是每一个职业新手都遇到的问题, 却也常见。渡过新手时期的最好办法是特别注意维持日常生理机能, 形成一个常规的补充食物和水分、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体育锻炼的方法。上班时间长的时候, 注意每90分钟补充一下水分或者必要时补充食物, 这样才能保持精力旺盛、没有疲惫感。集中注意力一件接着一件完成工作任务。当生理机能维持在良好水平的时候, 同时注意心理、精神、情感耐力的培养。
2. 心理耐力 (Mental Energy)
心理耐力是指有能力保持和维持对某一件事情的注意力、能够弹性地看待和处理问题。心理耐力保持现实的乐观向上, 是最有效的能够使人集中注意力和高效完成工作任务的一个方面。现实的乐观主义者面对不确定的局面, 认为事情一定能有比较好的结局, 并会为此努力。乐观是思维方式, 就是看到事物好的一面;乐观也是行动。
处理事情的时候, 需要人体的内部和外部都能够集中在所要处理的事情上面。包括心理准备、视力准备、自我告白, 有效的时间管理、富于创造性。因此Susan开始意识到了心理耐受力的重要性, 期望回到正轨, 改变势在必行。能够顺利朝着这两个方向发展, Susan需要思考下列两个问题: (1) 我人生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2) 我的目的是什么?
3. 情感耐力 (Emotional Energy)
生理、心理、精神耐力为人们的情感耐力的建立提供养料。情感智力的5个作用 (1)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评价和期望, 这是情绪智力的基础。 (2) 自我激励每个人都想在学业、事业上有所成就, 但是没有热情、干劲、动力及昂扬的斗志是不可能达到上述目的, 只有情感智力的自我激励和受到他人的激励, 产生了积极效应, 促发内在的动力, 朝着既定目标不断努力, 从而达到预期目标。 (3) 情绪控制一个人的情绪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而有波动, 如忘乎所以、垂头丧气。情感智力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保持平衡, 并能揣摩别人的情绪;要保持一种积极、乐观、自信的心境, 避免和消除不良的情绪, 使自己不受愤怒、抑郁的影响。从而激发别人的好感, 这对于为人处事是相当重要的。 (4) 人际交往人的一生有所发展、成功与他人的交往和社会关系密切相关。相反, 人的悲伤、烦恼、失败也是与人际交往有关。积极健康的人际交往是人们成功的基础。情感智力的驱使和控制作用尤其重要。 (5) 挫折的承受能力对失败的承受能力也是情绪智力的重要部分。学业上、事业上有成就的人可能是一帆风顺, 但多数是经历了挫折, 跌倒了爬起来, 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因为挫折可以使人消沉, 也可能激发其潜力从头开始, 最后取得成功、胜利。
异和特殊原因变异, 我们重新来讨论Maureen的例子。Maureen的团队收集了从医生开出医嘱到取好出院带药的时间, 总体来说这些时间是有差异的, 各种因素都会影响到这个流程, 每一个因素对总的时间都产生影响。团队确认写处方的时间是一个常见原因的变异是对的, 为了减少特殊原因变异的程度, 需对整个流程进行研究来确定最好的改变是药物配送系统, 而不需要考虑写处方的时间。
3. 一个团队 (All One Team)
一个团队的概念作为Joiner质量控制三角形的另一个顶点, 所描述的原理是相信人;尊重、尊敬、相信工作区的每一个人;为消费者、员工、股东、供应商、甚至整个社区作为一个整体提供双赢的局面。在这里所讲述的团队不是个人的团队、项目的团队或者一个员工交叉的团队。Joiner在这里所说的团队是指机构的环境、处于这个环境的每个人、或者为病人提供直接服务的医疗成员、管理层的每个人, 言行一致地犹如在同一个团队、一道工作、持续提升病人的满意度。团队的每个人必须以最好的方式合作, 必须更关心整个系统作为唯一运作的方式, 而不是扩大个人的贡献, 那么换句话说, 所有成员倚仗的就是合作而不是竞争了。
现代管理的必由之路 篇2
网络化:出版信息管理的必由之路【 作 者 】何皓
【作者简介】何皓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出版社
【 正 文 】
一、出版信息管理――出版工作的基础
出版信息是出版工作有关信息的总称,它是出版行为的客观表征。从这个意义上讲
,只要存在着出版活动,哪怕是最基本、最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就必然伴生出相关的
出版信息。由此看来,出版信息实在是太广泛、太庞杂了。尽管我们无意于追求事无巨
细的信息管理策略,但认识到出版信息的这一特征,对于正确理解出版信息管理的完整
内涵则是有益的。
随着出版事业的发展,出版工作与出版信息的关系日益密切。如制定选题计划,如
果没有图书市场需求信息,没有作者的有关信息,甚至没有同行出版情况信息,就会无
所适从。这仅仅是人所尽知的一个方面。事实上,出版工作对出版信息的依赖是全方位
的,出版信息关系出版活动的全过程,成为出版社经营管理的手段。面对浩瀚的出版信
息,其管理被突出地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只有对出版信息进行科学的管理,广
泛收集,赋之以便捷查询利用的形式,才能有效地加以使用。
出版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给信息管理带来莫大的难度,为便于对出版信息有
一个明晰的认识,我们可选取某种标准,划分出其主要种类。依照信息的直观内容形式
,它包括选题及作者信息、原稿和成型图书特征信息、印制信息、销售信息、市场信息
、宣传信息、管理信息、过程动态信息、财务信息等。其中每一部分都代表着一簇同类
信息的集合。另外一种划分出版信息的方法是根据出版社内部分工情况,以信息的.直接
使用者来进行粗线条的归类,如可分为编务信息、出版信息、发行信息、社务管理信息
、财务信息等。这种作法的好处是将信息的主要使用者和管理者结合在一起。它实际上
已成为信息管理网络设计的基本思路。
出版信息经历了手工管理阶段、计算机管理阶段,目前正处在向网络化管理的过渡
时期。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通过数字通信线路将若
干单独的计算机和外部设备相互连接,从而实现计算机之间的相互通信,软、硬件资源
共享。出版信息管理网络化开辟了出版信息管理的新纪元。出版信息网络不同于“国际
互联网络”(INTERNET),也不同于“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或者“中国公
用互联网”(CHINANET)等广域计算机网络,它是一种局域网络,用于出版社内部信息资
源管理。众所周知,出版社各个部门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有物的流动,更多的是信息的
流动,各自为政的计算机信息管理显然无法胜任现代化生产管理的要求。只有实现网络
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信息交流和利用障碍问题。换言之,网络化是出版信息管理的必
由之路。
二、出版信息网络的构成及其信息内涵分析
构建出版信息网络应以对信息资源的合理布局为前提,从出版社内部机构设置出发
规划信息管理网络结构。出版信息源于出版活动,出版社所属各个分支部门既是相应信
息产生的源头,又是相关信息的主要使用者和管理者。出版行为和出版信息的依存关系
,决定了出版管理网络与出版信息网络的重叠,两者是不可分离的。
出版社一般有编辑、出版(含装帧、校对)、发行、财务以及办公室等部门,在社
长及其班子统一领导下,各部门相互联系同时又有相对独立的职能范围。因此,应以这
些部门作为主干网点,组成出版信息管理网络系统。出版信息网络主要包括编务信息管
理网点、生产信息管理网点、发行信息管理网点、财务信息管理网点、社务信息管理网
点等。需要说明的是,这是一个基本的骨干网络结构,根据情况不同,各出版社还可补
充其他特定部门的网点。这五大网点的信息内容主要是:
编务信息管理网点承担对与编辑活动有关的编务信息管理工作。这些信息包括作者
信息、选题信息、出版合同信息、对外合作项目信息、发稿信息、稿酬发放信息、图书
评奖信息、图书宣传信息、编辑劳动核算和付酬信息以及各种申报报表信息等。
生产信息管理网点主要是围绕编辑部门发稿开始到完成图书产品这一生产过程开展
信息管理的。该网点需要处理的信息有:封面装帧及版式设计信息、校样周转信息、付
印安排信息、生产周期执行情况信息、样书检查验收信息、版型管理信息、成本核算信
息、图书承印厂信息、印制员工作量信息、材料购置及发放信息等。
发行信息管理网点需要处理的信息有客户信息、市场需求信息、图书销售信息、销
售款回收信息、备货管理信息、发货进度信息、图书报废信息以及门市销售、邮购业务
信息等。
财务管理信息网点处理的信息量较大,涉及到财务管理、预决算规划,还要负责各
部门与财务有关的资金运营情况,包括成本信息、帐务信息、工资信息、税务信息以及
所有收、支款信息等。
社务信息管理网点主要有文件管理信息、员工档案信息、固定资产添置和使用情况
信息、会议信息、资料室信息等。
作为一种局域计算机信息网络,出版信息网络的拓朴结构可分为星型、环型、分布
式总线型几种类型。鉴于出版工作的特点,其中以分布总线型结构较为适宜。它采用分
散控制方法,不设中央控制结点,网络中任何一个发送信息的传送器都可以承担网络控
制功能。我国出版企业大多规模较小,需要处理的信息种类相对单一,信息量不是很大
,因此出版信息网络多为由若干微机组成的小型网络,其系统在局域网中属低档系统,
是一种较简单、灵活的网络。
三、出版信息网络的特征及其强大功能
出版信息网络最鲜明的特征在于充分实现了出版资源,尤其是出版信息资源的共享
。网络中的每一台计算机是一个工作站,它们各自独立执行自己的应用程序。但网络不
是计算机的简单相加,它们的联接使资源得以合理配置和共享。同时出版信息避免了相
同信息在多处重复著录、输入与存贮现象的发生,大大节省了信息存贮空间,减轻了工
作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
一个网络成员使用其他成员的信息就如同自己的数据库一样方便。若编辑需要了解
某书的销售情况,他无须再去发行部门询问;若他需要了解自己发出的稿子在各个环节
的运行情况时,只要在自己的计算机上便可一目了然。但网络成员并非是可以对其他成
员的信息无所不能及的,对一些不能“共享”的信息,每个成员都可通过网络限制其他
用户的查询,这是网络具有的良好保密性的一面。
出版信息网络还可方便地与外域联网,这为出版业面向社会,走向世界创造了十分
有利的条件,这也是一种世界性的趋势。可以说,建立各出版社自己的出版信息网络是
现代商业银行转型的必由之路 篇3
商业银行从事的大部分业务,从本质上都可以归结为信息生产。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功能强大的计算机和网络结合基础上所形成的数字化管理和服务,使得银行从事的信息生产的属性,由隐形状态转为显性状态。近二十年来,国际银行业数字化管理的变革说明,在数字经济时代,谁拥有数字化管理方面的竞争优势,谁就占领了战略的制高点。
对于尚处于转轨发展进程中的中国商业银行界来说,积极投身于数字化浪潮,发挥后发优势,整合内外资源,迅速完成数字化管理框架的构建,已经成为培育和提升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民生银行数据仓库平台的建设、完善和利用,正是适应了这一变化和要求,也为中国银行业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从2003年起,民生银行信息管理中心按照该行董文标董事长提出的“打造先进的信息平台、实施数字化管理、提高银行核心竞争力”的要求,重点围绕“决策支持、营销支持、管理支持”三大职能定位开始建设数据仓库平台,现在已建成整合了全行包括核心业务系统在内的业务系统数据,为零售业务深度挖掘客户潜在价值提供分析基础,为事业部提供决策支持、客户信息管理、头寸管理、大额监测等应用功能的综合数字化管理平台。
数据仓库应用提高工作效率
经过近5年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民生银行已完成了数据仓库基础积累阶段的工作,目前正步入成果收获期。在符合该行业务发展特色的金融逻辑数据模型的基础上,整合了全行包括核心业务系统在内的业务系统数据,存储了全部零售客户以及公司客户的概貌、资产、负债、交易、产品等信息,打造了一个以客户为中心、全行统一且信息共享数字化管理平台,已处于国内同业领先地位。
截止目前,该应用门户对外提供了1600多个应用功能模块及报表,主要包括客户关系管理、客户信息管理、经营指标快报等核心应用模块,银监会监管报送、人行个人征信、反洗钱、集中报送、支付等面向银行监管机构的报送及报表系统,零售客户非凡积分、零售银行客户细分、分行绩效考核及数据集市等面向该行业务部门与分行的应用系统,以及面向该行各业务线的数百张报表。
目前,数据仓库门户全行授权用户数已占民生银行员工总数的50%;数据仓库应用用户已覆盖从管理层到一线人员、从前台部门到中后台部门各个条线的员工,数据仓库应用体系也已成为民生银行日常业务管理的关键支持平台,截至2010年12月,民生信息共享平台系统应用门户在全行的授权用户数达到了1.2万人,占全行员工总数的48%;门户日均访问量达到2700人次,总访问量已超过223万人次。
在全国各地的30家分行中,18家分行已在民生信息共享平台的基础上建有自己的数据集市。其中,信息中心协助分行建立了以客户为中心的数据集市,可以实现对客户创利、团队创利和机构规模的绩效管理应用,利用分行特色数据集市平台,实现并推广个人客户的信息补充和采集的分行特色信息应用。在我行对公行业事业部、金融产品事业部以及中小企业事业部方面,能源、冶金、交通、房地产、贸易金融、金融市场与中小企业七大事业部均已获益于该平台的信息服务。
数据仓库应用已成为民生银行日常业务管理的关键支持平台,在营销、绩效考核、产品、风险、中后台管理等方面,为该行业务发展提供了信息支持与数据保障,在提高现代商业银行管理效率过程中,显示出数字化管理的重要作用。
客户关系管理推升经营效益
数据仓库存储了民生银行零售客户的概貌、资产、负债、交易、产品等信息,为业务部门深度挖掘客户潜在价值提供基础;而已经投入使用的CRM系统,业务决策系统,专业团队考核系统,贵宾客户管理等系统可为零售业务专业团队提供有力的业务分析工具。
过去的零售业务营销活动是不计成本的盲打,投入巨大,但收效没底,是典型的粗放型的营销,而随着CRM在零售业务中的推广应用,民生银行每次市场营销活动都可以从客户、产品、渠道、机构、团队等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和全方位的评价,有效解决了“谁是我们的客户?客户需要什么?我们能为客户提供什么?谁在服务我们的客户?谁在管理我们的客户?谁在提升我们的客户?”这六个精确化营销中的难题。
众所周知,公司客户关系管理一直以来都困扰着国内各家银行的管理者,关系营销主导、客户信息分散化是银行公司业务经营面临的主要问题,限制了公司业务经营效率提升。随着民生银行公司业务专业化经营改革工作的逐步深化,如何实现市场营销的高效性和提高运营管理的执行力,成为事业部管理面临的迫切问题。
为推动公司金融业务的改革,民生银行建立了一套以客户为中心、包括产品、机构、团队和风险的数字化管理体系。用户可方便快捷地了解民生公司客户全方位的基本信息、创利信息、风险信息。
其中,客户管理是CRM应用方案的核心和基础。该模块为业务人员和分析人员提供统一的、一致的全方位的客户信息,用户可以方便快捷地了解客户的基本信息、业务信息、风险信息和创利信息等,对客户进行多个维度的细分分析,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提升客户价值。
数字化平台助力精细化管理
①绩效考核平台的使用,推进了民生银行零售业务的“精细化管理”。
零售银行业务的客户管理和绩效考核的数字化管理一直以来都困扰着国内各家银行的管理者。零售业务人员无法在大量,无序的零售客户信息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无法有效的利用客户的特殊事件信息来促进业务的开展,管理者为了实现零售业务考核的多元化,即使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也无法达到理想的考核效果。
民生银行信息中心以国外先进银行的零售业务专业团队客户管理应用为原型,基于数据仓库应用平台,结合本行零售业务特色,为一线的理财经理,客户经理和大堂经理等专业团队提供了全方位的客户管理和绩效查询应用,使得理财团队和销售团队的业务人员在第一时间可以掌握客户的资产概况和资金流向,分析客户的潜在需求,及时的调整自己的工作重点。
大堂经理和理财经理助理团队则可以通过对客户的证件信息和卡号信息,迅速定位了解该客户的归属、相应贵宾级别和相关产品往来信息,在第一时间对客户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流和导向,提高厅堂的服务水平和交叉销售效率。
同时,总分支行的各级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目标客户搜索,多维度、多角度的了解当前分支行的客户规模,及时掌握每一个专业团队成员的业绩情况,为专业团队的管理和建设提供决策依据,为分行的业务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支持,为管理层的决策提供最可靠的依据。
②授信平台的应用,使集团客户授信风险的“精细化管理”成为可能。
对集团客户的管理和授信一直都是银行授信风险管理的盲区和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雷区,民生银行信息中心通过公司金融CRM的建设,在集团客户管理功能模块中,改变了原来公司客户管理中集团客户信息分散化的状态,使业务人员可以清晰地了解集团架构及集团成员关系,及时掌握集团整体的业务、授信、风险和创利信息,为业务部门客户关系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对集团客户制定整体营销方案,并为实现对集团客户的集中管理、健全集团风险管理机制提供了信息支持。
同时还满足了对客户按集团管理的需求。通过该平台,可实现对全国性,区域性集团客户的授信、存贷款、风险实时监控,还可以实现对异动客户的实时监控,在授信风险的数字化管理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③数据仓库平台的应用,实现中后台的“精细化管理”。
在内部统计方面,民生银行数据仓库平台汇集了全行包括核心系统、行内各类管理系统和外挂系统在内的共多个系统的数据,集约整合了2000多张统计报表,除了为行领导、公司金融、零售银行、贸易金融、资金资本、电子银行、企业年金提供业务信息之外,还为会计结算、计划财务、资产监控、稽核等中后台部门提供各类管理信息,提高了全行的管理效率。
在外部报送方面,为满足集中报送需要,依托数据仓库的13个对外报送系统,承担了对人行、银监会、证监会和外管局的各类日常报送工作。基于数据仓库建设的反洗钱、个人征信企业征信、银税共享等系统,统一了民生银行对外报送口径,树立了民生银行数字化管理的良好品牌形象。
正是基于数据仓库平台的应用和数字化管理的不断创新带来的竞争实力,在过去几年里,民生银行在以“精确化营销”“精细化管理”为建设目标的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方面有了质的飞跃。
现代管理的必由之路 篇4
有人生的目标和方向是精神耐力的关键点。在现代快节奏的社会里, 人们很少有时间来考虑什么对人类是重要的, 人们常常在安静的环境中思考人生目标和方向。前面提到的护士Susan还没有决定好自己的人生目标, 表现为经常变换工作, 由于焦虑也不知道怎样打发业余时光。
Peter Senge (1999) 认为“自我超越 (Personal Mastery) ”就是时刻确认和深化自己的观点, 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从事的工作上, 培养耐心, 找到需要实现的目标。真正追求的不是自我实现而是超越自我的生活意义, 处于一种不断学习、不断发现自我成熟度的过程。
精神耐力有时又叫情商,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自身的情绪, 只有认识自己, 才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二是能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 即能调控自己;三是自我激励, 它能够使人走出生命中的低潮, 重新出发;四是认知他人的情绪, 这是与他人正常交往, 实现顺利沟通的基础;五是人际关系的管理, 即领导和管理能力。
四.时间和精力干扰因素 (Time Distractors and Energy Distractors)
人本身是工作、生活的干扰因素的来源, 表现为推迟或者不实现自己的目标。认识妨碍实现目标的干扰因素是非常重要的。下面罗列的是每天常见的时间和精力干扰因素。
外部时间和精力干扰因素:打搅、社交或来访人员、会议、大量的文字工作、员工不足、信息缺乏、交流无效、无反馈意见、旅行、制度流程不全、合作者能力低下或不配合工作、寻找用物、个人或合作者问题、缺乏任务框架、权限责任不明、上下级沟通不畅、垃圾邮件、等待和会议推迟。
外部时间和精力干扰因素:延迟、计划不缜密、指派任务无效、不能制定目标和优先性、桌面凌乱、思维凌乱、个人能力不够、不会说“不”、没有自我约束、危机的应对能力、匆忙、优柔寡断、开门政策、随意变更次序、未完成任务而听之任之、未做时间限制、白日做梦、一口想吃成一个胖子、过分沉迷于日常事务、错误无数、上网、没有聆听。
五.时间管理技巧 (Time Management Strategies)
护士容易接受时间管理的概念, 并能完成任务。大多数的护士是惯于完成任务者, 当护士时间管理不良和不能很好地利用时间的时候, 容易遭受压力。通过对某些高成就的护士的调查得知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高成就的护士通过实现目标来满足自己, 而不仅仅是目标的本身。高成就护士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得到满足: (1) 高标准地出色地完成任务, (2) 努力克服非不可逾越的困难, (3) 具有创新性、从而出奇制胜 (Webber, 1991) 。
善于成功的人, 喜欢富于挑战、艰难、甚至具有危险性的工作。通常情况下, 成功的人所从事的工作复杂、耗时, 但一般能自我约束以实现目标, 使内心得到满足。如果不能很好地管理时间, 可以导致挫折感和焦虑的情绪。时间管理技巧包括计划、实施和组织。
1.时间管理的真实性 (Time Management Truisms)
在讨论时间管理的技巧之前, 我们先体会一下时间管理的一些概念。以下都是进行时间管理的有效技巧。
(1) “不变应万变”, 意味着个人不能受外界的干扰, 或者个人必须按既定的目标办事, 因为如果改变的话可能影响到事件的结果。
而事实上, 人总是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人必须适应周围环境, 以不变应万变。护士因此总是能分清轻重缓急, 照顾好病人。当由新护士成长为资深护士时, 就能熟练地运用时间管理的优先性来安排好病人的相关治疗护理。
(2) “给人形成个人的办事方式模式。”当个人办事方式形成后, 周围的同事则会自然而然地尊重个人的办事方式。时间管理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充分认识某人的行为特征, 既包括认识本人的, 也包括认识周围人群的, 应了解与之共事的周围人群的特点。以下是常见的人的处事方式行为特征: (1) “自我包容”, 用平常、体贴、合理的方式来应对工作, 从而能明智地做出合适的决定。 (2) “开诚布公”, 总是乐于帮忙, 随时准备为人提供帮助。开诚布公的人喜欢表现自我, 不善于与人分享或接受别人的意见。 (3) “间接”, 避免冲突, 不与上司对着干, 这种人可能关心同事, 但不向同事强调时间管理。 (4) “直接”, 清晰而准确地提出要求, 有时候被认同为简略、难于接近和亲密。
当你能充分考虑与你一同工作的同事的特点, 那么你就更容易使用这些知识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当你的为人处世、管理时间的态度为你的同事熟悉时, 你的同事才能尊敬你的办事方式。Susan就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处理工作, Susan应该开诚布公地告知同事在休息的时候讨论有关聚会的事情, 这样Susan才能正常地开展当日的工作, 只有这样形成自己的办事风格, 工作才能得心应手。
(3) “你拥有的只有你自己”, 简单地理解为人所从事的工作将占据人的时间和精力, 换句话说即工作拥有了人。深层次地理解则是“有事做”, 所以我们必须理解工作对人的要求, 而最终将影响到人所支配的时间。
上述三个管理时间的技巧是有顺序性的, 是时间管理三个相互依赖的技巧。
2.计划、组织、实施来控制使用时间 (Planning, Organizing, And Implementing To Control The Use Of Time) 计划、组织、实施时间管理是最好的个人时间管理的一个方面, 能进而最大限度地利用时间。
计划的控制 (Planning for Control)
时间管理最重要的一步是计划。实际工作中, 虽然不少人做计划, 但很少有人严格按照计划工作, 甚至有人放弃计划, 因为他们相信, 按照计划做事太消耗时间和不可能完成任务。切合实际的计划使人能充分利用时间, 易于完成目标, 最大地满足自我。例如:1分钟的计划可产生10分钟的效益, 每天利用少量的时间来考虑和计划每天的工作, 一定会得到很大的回报。如果你每天提前10-15分钟上班, 计划好当天工作任务的前后次序, 你就能最好地按优先性完成工作, 而不是你没有预先计划所得到的可怜的结果。
把计划放在案前有利于个人始终根据计划完成每天的工作, 计划周详、应对自余, 也可以防止节外生枝。计划包括:设定目标及顺序;做出日程;列出需要做的事情。
“墨菲定律” (Murphy's Law) 是这样说的:“Anything that can go wrong will go wrong”凡事只要有可能出错, 那就一定会出错。“Nothing is as Simple as it Seems”没有事情像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Everything takes longer than it should”做事耗时总比想象的长。
设定先后 (Setting Priorities) 优先意味着放在首位。计划的主要方面是确定首先要做和其次要做的。影响优先性的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急的、别人要求做的、临近期限的、目前时间可以完成的、对任务的熟悉程度、大小、容易性、快乐感、与个人目标的一致性。以上因素在设定目标时所取的作用并不是相同的。通常可以简单地表述为“SMART”目标, 即是:
S: (Specific) 目标要清晰、明确;
M: (Measurable) 目标要量化, 考核时可以采用相同的标准准确衡量;
A: (Attainable) 目标要通过努力可以实现, 也就是目标不能过低和偏高, 偏低了无意义, 偏高了实现不了;
R: (Relevant) 目标要和工作有相关性;
T: (Time bound) 目标要有时限性, 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时间一到, 就要看结果。
六.时间管理法 (Types of Time Management) :
1.最新的时间管理概念即完成任务 (Getting Things Done, GTD)
GTD来自于David Allen的一本畅销书《Getting Things Done》。GTD可以分成收集、整理、组织、回顾与行动五个步骤。
收集:就是将你能够想到的要做的事项统统罗列出来, 放入文件盒中, 文件盒既可以是用来放置各种实物的实际的文件夹或者篮子, 也可以是用来记录各种事项的纸张或PDA。收集的关键在于把要做的事物从头脑里提取并记录。
整理:对记录好的事项按可以付诸行动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整理, 清空文件盒。对于不能付诸行动的内容, 进一步分为参考资料、日后可能需要处理以及垃圾几类;而对可行动的内容可在两分钟内完成的, 则立即行动完成它, 如果不行则等下一步行动进行组织。
组织:是GTD中的最核心的步骤, 主要分成对参考资料与对下一步行动的组织。前者是指一个文档管理系统, 后者则一般可分为:下一步行动清单, 等待清单和未来/某天清单。
等待清单主要记录那些委派他人去做的工作, 未来/某天清单则记录延迟处理且没有具体的完成日期的未来计划、电子等等。而下一步清单则是具体的下一步需要开展的工作, 将多步骤的工作细化成具体的工作。
GTD对下一步清单的处理与一般的工作清单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做了进一步的细化, 比如按照地点 (电脑旁、办公室、电话旁、家里、超市) 分别记录只有在这些地方才可以执行的行动, 而当你到这些地点后也就能够一目了然地知道应该做那些工作。
回顾:回顾也是GTD中的一个重要步骤, 一般每周一次, 通过回顾及检查所有清单并进行更新, 可以确保GTD系统的运作, 在回顾的同时计划未来一周的工作。
执行:现在你可以按照每份清单开始行动了, 在具体行动中可能会需要根据所处的环境, 时间的多少, 精力情况以及重要性来选择清单以及清单上的事项来行动。
2.ABC时间管理法
由美国管理学家 (Lakein, 1973, Manchini, 2003) 提出, 建议为了提高时间的利用率, 每个人都需要确定今后5年、今后半年及现阶段要达到的目标。人们应该将其各阶段目标分为ABC三个等级, A级为最重要且必须完成的目标, B级为较重要很想完成的目标。C级为不太重要可以暂时搁置的目标。ABC时间管理的步骤如下:
每日工作前列出“日工作清单”;根据工作的重要性、紧急程度确定ABC顺序。A为重要的、需要紧急完成的, B是中等的, C最其次;按ABC级别顺序定出工作日程表及时间分配情况。集中精力完成A类工作, 效果满意, 再转向B类工作。对于C类工作, 在时间、精力充沛的情况下, 可自己完成, 但应大胆减少C类工作, 尽可能委派他人执行, 以节省时间;记录每一事件消耗的时间;工作结束时评价时间应用情况, 以不断提高自己有效利用时间的技能。
3.Pareto法则又叫80/20法则
Pareto曾提出, 在意大利80%的财富为20%的人所拥有, 并且这种经济趋势存在普遍性。后来人们发现, 在社会中有许多事情的发展, 都符合这个原理。目前, 世界上有很多专家正运用这一原理来研究、解释相关的课题。例如, 这个原理经过多年的演化, 已变成当今管理学界所熟知的“80/20原理”, 即百分之八十的价值是来自百分之二十的因子, 其余的百分之二十的价值则来自百分之八十的因子。
现代管理的必由之路 篇5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农业、农村工作事关大局。加强农业基础,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纵观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过程,其共同点是首先解决农业机械化问题。没有农业机械化,就不可能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也就难以把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首先发展农业机械化,这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农业现代化,就是要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来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来管理农业,并实现农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当前我国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正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已由农产品短缺变为供求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但是,总的看,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市场化程度、农产品科技含量、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比较低。而农业机械化能够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在支撑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的防灾抗灾,特别是当前春耕抗旱中,是其他措施不能替代的。
提高农业效益必须首先提高农机化水平。目前,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的竞争能力还比较低。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千方百计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农机化作为农业科技的载体,除了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外,在提高粮食单产和改善农作物品质方面均有非常有效的作用,如机械化收获、粮食产后烘干、粮食初加工等都是农业增效的有效途径。近几年,农民收入增加缓慢,而农机化能够开辟农民增收的新渠道。在全国农村形成的小麦跨区机收5年共为农民增加收入100多亿元,全国小麦机收水平达到70%以上。当然,我国农机化的总体水平还不高,今后农业机械化的重点,要从关键环节的机械化向全过程机械化发展,因地制宜,重点突破,通过农机化水平提高来推动我国高效农业的发展。
现代管理的必由之路 篇6
关键词:农机化;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中图分类号:S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218-1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点是要进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的质量、效益和农民收入。发展农业机械化是题中应有之意,在现阶段要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战略意义在于它是解放农业生产力的重要手段。
1 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意义
1.1 农业机械化是应用农业科技的主要载体
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关键是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由资源依赖型向科技推动型转变。实践证明,现代科学技术每向前发展一步,其在农业中的扩散与应用,都带来了农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农业机械是科技的物化,是农业新技术有效实施和广泛应用的主要载体。大面积地推广应用精量播种、化肥深施、秸秆还田、节水灌溉等农业节本增效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离开机械化是不可能完成的;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单位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节约能耗和改善生态环境,也必须借助机械化手段才能得以有效实施和广泛应用。可以说,发展现代农业靠科技,科技应用离不开农机。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1.2 农业机械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和农民收入水平,是衡量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农业机械化是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因素,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息息相关。已经实现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发达国家,由于农业机械的不断创新和广泛应用,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均小于8%,而我国农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的比重为46.9%。无论从国外还是国内的情况看,农机化水平高的地区,农民收入也比较高,生活相对富裕。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一是可以发挥农机的增产、增效功能,直接创造财富。二是可以发挥农机的替代功能,转移农村劳动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过程,就是通过农业生产“增机、减人、增收”的过程。三是可以发挥农机的吸纳功能,安置部分农民实现农业内部再就业。经营农业机械已经成为当前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1.3 农业机械化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农业机械是先进的生产工具,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发展农业机械化,实质上是一场生产手段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一是可以极大地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文明生产,体面生活”。二是可以促进农业劳动者文化素质的提高,造就新型农民。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过程,要求农民必须具备一定的科技文化素质和修养,才能较好地掌握农业机械的操作、使用、维修等农机化技术。三是可以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技术支撑,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可以有力地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距,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 现阶段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
我国在户均只有7.8亩土地的小规模生产实行了农户承包经营的情况下,小型农机主要是以“手扶”、“小四轮”为主的小型低性能农机,它得以发展的条件和优点是适合大多数农户的收入水平和家庭经营规模的需要。但是,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小型农机只是起到了代替人畜力的作用,远远满足不了生产发展和农业技术进步的需要。
因此,今后农业的发展主要是靠提高单位面积生产能力。除了采用优良品种外,利用农业机械为载体推广农业新技术是最重要的途径。从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技术要求看,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主要推广提高土壤生产力的技术如深松、免耕、秸秆还田等;先进栽培技术如精量播种、化肥深施、植保等复合作业;旱作节水技术如覆膜保水和灌溉、秸秆覆盖等;高效收获技术如割晒、收割、脱粒、烘干等联合作业。
从对农机的要求看,(1)这些技术只有以农业机械为载体才能实现。(2)必須使用大中型农机具。(3)高性能农机的优越性和重要性日益突出。当前发展大中型农机的要求和趋势十分明显,但一直困扰我们的问题是与亿万小规模农户的矛盾如何解决?在这个似乎无解的难题面前,中国农民的创造力又一次显现出来,农机跨区作业为解决这个难题找到了一条重要的途径。它在生产方式上实现了规模化经营,开辟了我国小规模农业使用大型农业机械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生产的现实道路,它的历史意义不可估量。我国未来的农机机型的发展方向应以大型机械为主,兼顾小型机械的发展。
3 结束语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做出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策,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和首要任务。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最基本、最显著的特点,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首先发展农业机械化,这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现代管理的必由之路 篇7
不可否认, 独立学院在利用公办高校优质教育资源、解决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和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等问题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 作为一种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之举, 独立学院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和矛盾。
独立学院建立之初, 其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完全照搬母体高校的模式, 导致专业设置严重趋同, 缺乏自身特色。教师到独立学院讲课, 教学内容和方法也基本是按本科一类、本科二类“克隆”过来, 这种不因材施教的方法使独立学院学生就业时处境尴尬。以本校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为例, 尽管近年来武汉市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为本专业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就业机会, 就业率一直稳居在90%以上, 但从用人单位反馈回的意见发现, 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不足, 需要较长时间适应岗位, 用人单位认为学生既然在专业知识上不如一本、二本学生扎实, 那么就应该在专业技能上有所特长。尽管本人对这种观念保留看法, 但也不得不承认这的确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目前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欠缺。
因此, 本人通过学院申报了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性教改的科研课题, 希望通过2~3年时间, 在本专业学生中通过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提高用人单位的认可度和满意度。
一、以增强实践性为目的改革教学环节
在专业核心课程的讲授中, 除了课堂的讲授教学之外, 不仅配套相关的课程设计, 指导学生自主进行案例的设计与分析, 同时还配套相关的上机课程, 在机房通过学习软件, 完成小型工程的建模、计算等相关操作。
例如对于造价专业方向核心课程的《工程估价》, 我们实行了教学步骤的改革, 将最后的课程设计环节提前到课程开始, 第一节课时就给每位学生发放了一套完整的施工图纸, 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完成了全部图纸内容的计量和计价, 也就完成了既定的课程教学任务。同时新配套增设了《工程概预算软件》的上机课程, 32学时全部在机房完成。该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程配套的技能课程列入了工管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 从已经上过的两届学生的反映来看, 学生学习兴趣很高, 教学效果超过预期。
同时, 我们组织学生参加了全国性的算量软件技能竞赛,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 学生和教师通过竞赛这个平台, 不仅获得了相关奖项, 更重要的是加强了与业内的交流, 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 而学生也获得了就业机会。而凡是参加了赛前培训的学生, 都可以得到1个学分, 作为选修课学分列入他们的总学分中。
其他专业核心课程, 均配套了相应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比如《建筑施工》, 安排了16学时的课外实训部分, 在专门的校外实训基地完成, 学生完成实训后必须上交施工实训报告作为课程的考核内容, 而《工程项目管理》则是配套安排了16学时的项目沙盘实验课程等等。通过这些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进, 使其本专业的各门专业核心课不仅有课堂教学, 还均配备了相应的技能课程, 这些有针对性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面对用人单位时的自信度, 最大限度地缩短适应岗位的时间。
二、以就业方向为导向调整教学内容
前文已经提过, 原来独立学院的教学内容都是照搬一本、二本院校, 过于强调理论部分, 并不适合三本学生的特点。本着加强实践、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教学内容也需紧密围绕国家政策变动, 符合市场实际情况, 积极面对市场, 把就业能力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以学生就业为导向, 以社会需要为目标, 根据岗位和行业所需要的能力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理论知识“必要、够用”即可, 在理论教学中, 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学生水平、培养方向及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 通过教学使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满足基本需要, 在此基础上设法使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相关知识, 从知识的广度上满足社会的要求。而对于实践知识则要强调“专业、适用”。实践知识以岗位要求为指导, 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
例如, 本专业根据毕业生85%以上都是从事工程造价、施工管理等工作岗位的实际情况, 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了针对“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建造师”考试所需要的知识, 在原有的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学时保持不变的前提下, 调整授课内容。压缩部分理论课教学学时, 增加与实际操作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的学时, 再辅以技能课程训练, 使学生在校所“学”与就业后所“用”具有一致性, 同时广收博览建设市场信息, 包括规范文本、建设文件、市场价格、行业科技发展前沿的新知识与新技术等方面的信息, 并及时补充到教学中。
三、教学方法的整合
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最终的教学效果, 本专业的课程多为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讲解的不同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
(一)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由于专业课课时数相对较少, 而知识量较多, 且教学中涉及到很多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节点详图和施工工艺等, 采用传统教学运用板书的话, 时间不够用, 如果图形不画的话又不够直观明了, 这时采用多媒体教学, 既保证了信息量, 又有很好的直观感。现在很多专业软件都可以制作各类视频和动画等, 帮助教师展现教学内容、模拟施工过程, 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搜索各类典型施工项目的专题节目, 让学生身临其境。
(二) 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
由于专业课程实践性强, 在讲授“案例分析”这部分内容时, 由于课时的限制, 课堂上只能针对某一个分部分项工程进行局部案例的讲解, 为了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可以给学生提供实际的工程图纸作为大作业, 让学生边学边算, 通过答疑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计算中遇到的问题。此外, 还可引入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建造师、咨询工程师等执业资格考试中的案例来建立课程案例库, 以辅助教学, 为学生就业后参加执业资格考试做好铺垫。也可以结合课程的实际情况, 像前文提到的工程估价课程一样, 直接以一套完整的施工图纸作为授课对象, 完成教学任务。
当然, 案例教学要求教师有较高的专业水平, 也要求学生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主动参与的兴趣, 适宜在高年级学生中开展, 是学生从“接受知识”的学习过程向“发现知识”的探索过程转变的初步尝试。这类教学活动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 从传统的知识型教学, 向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创新型教学转变, 开始实现从“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的转变;这类教学活动又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尝试:它以问题为中心, 把教学活动关注的重点从“结论/结果”转到为得到这个“结论/结果”的“探索过程”,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所以, 这类教学活动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使他们有机会了解与参与“怎么做研究”, 有助于他们毕业后通过自身的研究来解决工作和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
(三) 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训结合
实践性教改的着力点就在“实践”上, 即学生必须具备专业岗位技能、具有独立解决现实中的专业问题的能力, 这仅靠课堂教学是无法实现的, 必须有相应的实训环节来辅助。我系根据课程的不同性质和要求, 安排了两类不同的实训课程。一类是以施工实训为代表的, 包括了《建筑施工》课程的实训课时、为期6周的岗位实习和14周的毕业设计。另一类是以模拟实训为代表的, 包括项目管理沙盘、招投标综合模拟系统、房地产开发沙盘模拟等。这种实训形式一方面操作性和应用性强, 可以提升学生的现场管理能力,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 考核方法的改进
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的变化, 我系制定出专门的考核方法, 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展现出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对于理论部分, 我们采用传统的卷面考试;施工实训以上交实训报告为考查内容;而对于模拟实训环节则以小组为单位对项目进行综合评分。最后课程的成绩为这三部分的考核成绩按各自的权重取加权平均得出的综合成绩。
对于参加了相关技能竞赛的学生, 还专门拿出学分作为奖励。例如算量大赛、沙盘大赛等, 均在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对应的选修学分, 供学生选择。
生态文明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篇8
一、从生态文明丰富涵义把握其属性和特点
生态文明概念中的“生态”,指的是自然生态和人类生态,即人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包括构成其系统中的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存在状态,如诸要素的演变、进化、相生相克、合作抗争、互利共生、偏利共生、寄生共生等等,以及要素与系统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如相互依赖、适应、限制、正负反馈等。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工业文明造成人与自然矛盾尖锐对立、凸显生态危机的严重后果后,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理性的审视与反思基础上而提出来的,是把“生态学”原则运用到人类社会领域的研究结果。生态文明泛指人类社会进步过程中的某一发展状态,包含“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方面。生态文明的本质将是文明与自然生态相融合,学习和效法自然生态规律并用于指导人类文明建设,是当前地球自然生态条件下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道路。生态文明作为新型的,面向未来的文明,是辩证地汲取、有机地整合了人类发展过程中一切文明的积极与合理因素,并且通过最佳体现人与自然生态和谐一致的关系,而使人能够始终居于永续发展节律中,使人的生存与发展不断地趋于优化性、生态化的体验中。[1]
由此出发,对于生态文明的特点,包含四个层面的内容。
第一,从生产方式看,生态文明所要求的生产方式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在生产和社会发展中,始终把自然作为其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并以实现和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宗旨,使人及其社会的发展更符合生态发展的规律。因此,生态文明的实践基础——生产方式,实际上是对工业化生产方式的生态化改造过程,表现为一种生态化的生产方式。它是解决生态危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现实基础和最终决定力量。[2]
第二,从所体现的关系看,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特征的文明,是指自然文明受到充分尊重的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与外在自然环境之间的文明,是人类对外关系中的一种文明。不管是社会文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还是人口文明、制度文明,都是人类自身范畴中的文明,只有生态文明才是迄今为止,人类对外关系中的文明。这也就是生态文明不同于其他文明形态的特殊点。[3]
第三,从人类文明发展形态看,生态文明是迄今为止人类最高级的文明形态。在生态文明的社会形态里,生产力是先进的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力,文化是先进的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理论是先进的可持续领先的理论,生活方式是先进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社会是先进的可持续和谐的社会。在社会生活上,生态文明则承认社会主体及其利益的多样性,强调社会各行为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合作。[4]
第四,从生态文明的实质来看,生态文明是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的第三种文明,它在人类的物质、精神、政治、社会生活四个层次上都有所体现,是一种不同于已往文明形态的新式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的实质是人以“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界。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未来形态,可持续发展是它的发展理念,循环经济是它的模式选择,公平、公正、自由、平等是它的核心价值观,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它的表现形态。[5]
二、建构现代生态文明的战略地位和客观必然性
如同人类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四大形态的有机统一体,人类文明也是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构成的体系,建构现代生态文明具有战略地位。一是生态文明中人与自然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的同时也是带有全局意义的方面。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伟大的系统工程中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定有序等原则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同时,人与自然的和谐能够有力地带动、促进社会中人与人的和谐。中国经济经过30年的跨越式发展已经进入高消耗、高污染的风险社会,中国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呼唤生态文明。也就是说,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呼唤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6]二是文明的转型决定着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农业文明带动了封建主义的产生,工业文明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兴起,而生态文明将促进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超越,包含着对工业文明的反思,从而使生态文明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和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生态文明既是理想的境界,也是现实的目标。[7]三是任何一个社会的既成文明状态都不仅是该社会发展程度的标志,同时也预示着该社会未来发展的定位和趋向。建设生态文明是针对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困难,人类选择和确立的一种新的生存与发展道路。当人类文明进程发展到从价值观念到生产方式,从科学技术到文化教育,从制度管理到日常行为都在发生深刻变革的时候,就标志着文明形态开始发生转变,我们目前所处的时代就是生态文明已露出端倪,需要人类共同努力,才能超越工业文明,指向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相互协调的生态文明。[8]四是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不能通过单一的社会途径,而必须上升到文明发展的高度,通过新文明即生态文明的建设活动才可能得到解决。这就使生态文明的提出成为必然,并推动着人们对生态文明的研究和建设活动,它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产和生活方式,改变着人们的传统观念,丰富着人类文明的建设内容,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样,随着党中央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它也必将会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实现和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9]五是生态文明为世界文明的一体化发展奠定基础。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在人与自然相统一基础上的环境文明,它不仅把人类看成是自然界的一员,而且,把自然看成是人类的无机体和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要求人类文明的发展要以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为前提,要以自然的生态统一性和生态化的社会实践方式为基础,把人类文明看成是自然与社会相统一的整体,而在此基础上所取得的积极环境成果,由于其生态的整体性而具有了全球意义。也就是说,生态危机的全球性及其解决途径-生态文明,为人类文明的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契机和奠定了基础。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出现,是当代人类文明发展所遇到的最大困境之一。它迫使人们在反思和解决生态危机的过程中,对工业社会的观念体系、经济社会发展等进行全面审视。生态危机的产生并非社会发展中的局部问题或某一方面的问题,而是社会发展所遇到的整体性问题,体现了工业文明发展的固有缺陷。[10]
三、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的构想
由于生态文明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是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所以必须结合我国实际,建构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发展思路和对策。
(一)生态化改造思路。
其要义是,现代生态危机的根源就在于近代工业文明在人与自然关系、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之间关系上的认识和做法的根本性错误,自近代以来的人类工业文明,从价值导向、方针政策,到规章制度、行为规范,以及种种产品、设备、工作条件或生活环境等物质形态,无不渗透着人类中心主义等反自然或非生态化的思想观念及其消极影响,因此要建设生态文明,就应当对被近代工业文明所深深染污的三大文明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生态化”的改造,将生态文明的理念和要求由内而外地贯彻到人类的思想意识、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生产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等人类社会的一切方面和细节中,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和精神来引导、规范、限制和制约三大文明建设。[11]
(二)实践步骤思路。
迈向生态文明目标,必须经历一定的实践步骤。首先,实现生态文明要求人们形成一整套新的思考和行动方式,在处理问题的方法上从直接方法向间接方法转变,在思考问题的方式上从孤立、片面向历史性、整体性转变。其次,实现生态文明要求改善现有的土地使用状况。第三,实现生态文明并不是要为保护环境而停止经济增长,而是要求人们寻找二者之间的平衡点,既保留经济增长带来的益处,又消除它给环境带来的潜在威胁。[12]
(三)三大转变思路。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首先要从思想意识上实现三大转变:一是必须从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等理念,向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转变;二是必须从粗放型的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的增长模式,向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模式转变;三是必须从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发展理念转变。[13]
(四)四大领域思路。
此说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指向的经济领域,要求各种经济行为,包括第一、二、三产业和其他一切经济活动的“绿色化”、无害化,尤其要加强生态工业、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建设,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生态文明建设指向的政治领域,要求党和政府的政治活动不仅要接受生态问题,而且要主动处理生态问题,把解决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作为政治活动的基本出发点之一。树立生态政绩观,加强生态法规、生态行政和生态民主建设,努力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符合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求的新的政治形态。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领域,要求摒弃传统文化中的“反自然”或“人统治自然”的错误观念,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桎梏,形成以生态哲学、生态伦理、生态科技、生态教育、生态道德、生态文艺、生态伦理、生态美学、生态宗教、生态传媒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化建设体系。生态文明指向的社会领域、要重视和加强一切社会事业建设,在全社会树立适度消费、节约资源的生活理念,形成健康、文明、科学、和谐的生活方式。
摘要:生态文明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是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所以必须结合我国实际,建构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发展思路和对策。建构现代生态文明是一个战略地位,生态文明的最终实现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
现代管理的必由之路 篇9
1 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农机化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
农业发展的一般过程是由原始农业到传统农业再到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史较高级的阶段。而农业劳动生产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方式则是通过发展农业机械化来实现的, 因此, 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就是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水平。农机化发展突破了传统使用人畜力所不能达到的农业生产规模和生产水平, 真正实现了人力所不能完成的农业要求, 改变了旧的农业生产条件, 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力水平及生产效率的发展, 进而推进了我国农业迈向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 促使我国农业发展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化。根据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的经验来看, 农机化都为本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 农业活动基本依靠大型机械作业, 包括农业活动的前期、中期、后期。因此, 要实现农业现代化, 农业生产应具备核心竞争力, 这就需要大力发展农机化, 用现代农业机械武装自身, 提升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
2 农业科技的主要载体是农机化
顺利完成传统农业转变成现代农业的重点是要以科技水平为基础, 脱离农业经济发展严重依赖于资源的被动局面, 转为科技带动型发展方式。纵观世界各国农业发展史, 每一次科学技术的进步, 就会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而科技的具体体现则是农业机械及其农业技术的广泛实施和推广。大范围应用集约化种植、深施化肥、秸秆还田、滴水灌溉等先进技术, 都离不开农业机械化而单独完成;从事大规模灭虫防虫、水利建设、农田建设、抗旱排涝也都不能没有大型机械参与其中;利用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一些列农业高科技, 实现提高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提升农产品品质, 也不能没有强大的机械手段做后盾。据一组数据显示, 农机化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应用比占到了25%以上, 农机化在保证农业实现稳产、高产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可以说, 没有农业机械, 就没有现代农业。因此, 大力发展农机化对于农业的改善、农村的发展以及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 促进农民增收要依靠农机化
衡量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准就是农民收入水平和从事农业劳动生产的人口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农机化是建立在先进生产力的基础上, 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对于已实现农机化的发达国家而言, 从事农业的体力劳动的比重在逐年减少, 而我国农业劳动力比重却始终保持在46.9%的基础之上。无论对于国内还是国外而言, 农机化水平越高, 人民的人均收入就越高, 生活就越富庶。推广农机化发展, 可以发挥大型机械的优势, 从而创造社会财富。农机化的推广可以提高农副产品单位面积的产量、提升作物品质、节省农业活动必不可少的种子、化肥、人力等资源的投入, 大大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 实现高效型、集约型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机化可以在某种意义上具有替代劳动力的作用, 解放更多的农业劳动力资源。随着农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 促使大量农业过剩劳动力转向从事其他产业的发展, 由此, 拓宽了农业外部产业的增收环境。因此, 农机化的发展过程, 就是解放农村劳动力, 增加农村人口收益的过程。推广农机化发展能够充分体现出农业机械的吸纳功能, 可处理过剩劳动力, 实现内部的二次就业。例如, 山东省农机社会化规模的日益增大, 依靠农业机械化已逐步吸收了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来从事相关服务行业, 从而出现了一大批农业个体农机大户、作业公司等社会新型农机组织, 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切身感受到了农机化带来的好处。从事农业机械已变为农民致富的一种重要方式。
4 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需要走农机化道路
作为先进生产工具, 农业机械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 发展农机化实际就是一场生产方式的技术变革过程, 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农机化的不断扩大和发展, 可以积极地改善广大农民的生活环境。农机化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农村劳动生产力水平, 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 解放了长期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农村劳动力, 从而, 农民有机会体验新生活、创造新生活。农机化的不断扩大和发展, 还可以促进农村人口素质的普遍提高。农机化的发展, 要求广大农民必须具备相关的科技水平及专业修养, 以此更好地从事农业机械的使用及维修工作。目前, 农机化已走进我国千家万户当中, 农业机械的相关知识在农村得到普遍推广, 这必将有效提高农民的基本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 以此创造更多的致富途径, 拉近城乡差距。
5 结语
农业现代化包含农业机械化和农业产业化2方面。在农业生产活动中, 只有将2者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真正发挥其巨大的潜力所在。农业产业化与农业机械化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农业产业化是一种全新的现代化经营方式, 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其涵盖内容相比农业机械化更为广泛, 其中还包括农机机械化。其基础是建设农副产品基地, 核心是增加农副产品加工价值, 重点是拉动消费市场, 从而保证形成一条完整、顺畅的产业链条。从这个链条上来看, 从生产环节到加工生产, 再到进入市场, 每一环节都需要有先进的农业机械装备做保障, 其中包括每种农产品的种植方法以及加工方法, 这就必然要求有农业机械设备将其通过物化成实物的手段, 实现生产。要实现生产工具的现代化, 必须采用现代经营方式, 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从而完成农业机械化。作为广大农机从业者, 应时刻跟随时代要求, 适时改变农业的产业结构, 及时改善农业设备, 保证充分与生产力需求相符合, 从而, 推动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广大农机者也应把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及理念运用到实际农业生产生活中, 最终带动农机化朝着更快、更高、更远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董佑福.山西省玉米收获暨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学术研讨[J].忻州:山西省农业机械学会, 2003.
[2]杨大伟, 杨翠迎, 孙月.农机跨区作业-加速我国农机化进程的战略选择[J].农机化研究, 2003 (4) :20-22.
现代管理的必由之路 篇10
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 作为科学技术、知识文化载体的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 具有其特殊地位和作用;决定企业发展能力的已不仅仅是设备能力、资本状况, 更重要的是企业的员工, 是企业所具备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状况决定了企业的现状和前途, 而决定人力资源状况不仅包括员工的知识水平、工作技能、岗位适应力, 更包括员工所具有的执业操守, 对企业的忠诚度、向心力, 创新意愿和能力, 员工作为整体所具备的文化心态等一系列精神特质。它们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内在推动力, 是企业文化的核心要素。在形成上述文化要素的过程中, 实施人力资源的人本化管理, 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以文化管理的手段发挥人力资源的最大作用, 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当然选择。
一、企业文化必须依托于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在员工共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共同价值观、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企业文化的形态是精神的, 但是它又无法脱离物质条件而独立存在。企业文化必须以企业各项内部政策与管理实践为基础, 在企业发展中形成一种综合性的人际关系氛围。人力资源管理正是这种文化形态形成的客观基础之一;企业文化的形成及其建设过程, 必须依托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1. 人力资源是企业文化产生和存续的物质前提。
企业文化, 从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 到企业的物质表现形式, 都是通过企业的人力资源来表现和承担的。企业员工是企业文化的主体。在企业里, 人力资源不仅作为生产要素, 更作为企业生产和文化建设的主体而存在。他们既是企业文化的实践者, 又是企业文化的创造者。没有企业人力资源, 企业文化便失去了其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载体、内在动力。
2. 人力资源管理使企业文化得以传递和保存。
企业文化形成过程是员工心理认同的过程。以思想管理先行的人力资源管理, 不仅关注企业员工的工作、生活, 更关注员工的思想。思想管理的重要原则和内容, 就是将企业全体员工思想认识统一到企业的奋斗目标上来, 并且用企业目标指导下制定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来约束员工。
3. 人力资源管理推动企业文化的发展。
企业文化的积累和发展, 是企业文化特质的保存以及企业文化新特质不断增长的过程。在企业文化的塑造和发展过程中, 离不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协调与配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通过内部政策形式, 不断增加企业文化新特质来完成企业文化的积累, 从而实现企业文化的发展。
4. 人力资源管理传播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传播, 是企业文化特质从一个群体或个体向另一个群体或个体扩散和传播的过程。这种传播, 是优良企业文化形成的前提。企业文化特质, 只有通过广泛而持续的传播、扩散、流动, 才能为企业广大员工所了解、共同认可和共同享有, 从而形成企业的整体文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直接对人的管理, 对人与人的关系的管理, 它在企业文化传播中, 起着沟通文化传播主体和客体关系的作用。它通过内部政策导向, 推动企业文化特质向各个方向传播关系的形成, 能够有效地将企业最高管理者倡导的企业文化理念传导到企业各个层面。
二、只有人本化的人力资源管理, 才有可能保障企业文化建设目标的实现
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尽管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但仅有传统的人事管理手段, 并不能真正推动优秀的企业文化的形成。优秀企业文化, 要求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渗透到员工特别是管理者的思想和行为之中。而人力资源的人体化管理, 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1. 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特性, 提出了人力资源人本化管理要求。
企业文化是重视人, 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企业文化的核心要素是共同价值观, 共同价值观是激发员工创造力、内在潜能的源动力。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是通过精神的力量对企业管理产生内在持久的作用;注重企业员工的自律机制, 即每个文化个体从企业氛围中, 找到自律的规则, 讲究自我启发, 让员工产生自我约束, 在团体氛围受到积极的影响;通过员工的文化自觉来优化员工的心智模式, 在认知、意志、情感、价值、目标等方面对员工进行深层次的引导。这也相应地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 要强调精神和思想的塑造, 更加重视人的心理对企业绩效的作用, 也即人本化的管理。
2.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已不适合企业文化建设的要求。
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以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依托, 但并不意味着人力资源管理会必然地支撑企业文化建设。由计划经济时代延续下来的国有企业人事管理的模式现在就已远远不能适应企业文化建设的需要。首先, 传统人事管理人的劳动作为一种在企业生产过程中的耗费或支出的"成本"来认识, 把人等同于物, 认为社会工业化的发展是以物力资源的作用为基本力量的, 人是附属于物的一种“物”;其重点就在于如何降低人的成本, 少用人, 多出活, 以免增加人力成本的支出。其次, 传统的人事管理习惯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固定模式、程序进行操作, 管理范围也局限在对员工劳资关系、职级、福利、档案管理, 以及人员的招收、任用、调配和奖惩等静态方面, 把人视为管理控制的对象, 对组织发展的需求和员工的需求缺乏主动性和灵活性。
从传统人事管理的特点可以看出, 这种管理模式已经远远落后于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 同样不适应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需要。
3. 人本化的人力资源管理适应了企业文化建设的需要。
以人本化为特征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把人看成具有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的“人力资本”。这种人力资本通过有效的管理和开发可以创造更高的价值, 是能够长期给企业带来利润的特殊资本, 是能主动改造物质世界, 推动生产发展, 创造财富和价值的一种特殊的可以带来增值的活性资本。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把人视为一种可开发并能带来收益的资源, 强调以人为中心, 强调人和事的统一发展。其次,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把人看作一种动态的发展对象, 采取灵活的方式, 在广泛的范围内, 对人力资源进行挖掘、开拓。它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导向, 努力建立具有鲜明特性和协调合作的组织体系, 从资源开发、职工职业发展与企业发展角度, 适应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 根据组织发展的需要, 发掘员工所具备的现实的和潜在的能力, 努力推动员工智慧、技艺和能力的提高,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总之, 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人力资源存在着直接的关系。达成文化管理的管理境界, 必须首先实施人力资源的人本化管理。人力资源的人本化管理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是建立现代企业, 实现企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人力资源人本管理的基本要求
总的来说, 实现人本化的人力资源管理, 需要在企业文化的指导下, 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员工的全面进步, 真正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基础作用。
1. 将“以人为本”管理思想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
以人为本, 就是指以人的全面的、自在的发展为核心, 创造相应的环境和条件, 以个人自我管理为基础, 以组织共同价值观为引导的一整套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它以尊重人、爱护人、理解人、关心人为核心, 强调尊重员工的个性和人格, 突出其主人翁魂不地位, 以实现人的崇高信念和价值为企业的最终目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方面, 都必须在这个管理思想和管理原则指导下开展。首先是把员工作为企业发展的基础, 创建以人为本的文化理念, 一切依靠员工, 通过员工的潜能的发挥, 实现企业的目标。其次要重视企业的文化导向。要将以企业共同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工具, 让全体员工树立一种共同的理念, 并共同为这个理念奋斗;竭力通过共同价值观的引导, 而不是单纯依赖制度的约束, 来规范员工的行为。
2. 把情感管理制度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和先导。
管理者要把企业发展好, 就必须寻求新的方法来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责任心, 最重要的是构建员工的信任感, 将职工的情感激发起来, 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并在工作中享受到乐趣。一般来说, 员工的情感在企业中的主要表现为认同和抗拒两种心理趋向。情感管理就是要强化员工对企业的认同心理, 弱化或消除他们的抗拒心理, 只有这样, 才能使他们对自己的企业及岗位有崇高而炽热的感情, 对企业各级组织和自己的同事有深厚的亲情。其次, 情感管理制度是融洽企业人际关系的土壤。情感管理的目的就是要融合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关心。使员工对企业对团体产生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 以情理的疏导, 达到尊重和信任。同时, 情感管理制度是管理者和职工联系的纽带。管理者通过情感交流, 不仅可以及时了解员工动态和企业经营状况, 而且可以与职工建立深厚的友谊, 增强集体凝聚力。
3. 通过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制度体现和强化企业文化理念。
现代管理的必由之路 篇11
漆陶装饰纹样是漆陶之美的重要表现,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创造了灿烂于世的装饰文化。遗憾的是,延续至今的漆陶装饰几乎已呈发展停滞状,漆陶装饰的现代化改革与创新已经势在必行。一是形象素材,主要解决内容与形式的问题,包括具象素材和抽象素材的现代化;二是技术表现,解决如何制作并最终呈现的问题。现代的设计观念、艺术、技术材料、其他艺术样式等对漆陶装饰的现代化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引言
漆陶装饰作为漆陶之美的重要呈现,发展至今已呈发展停滞状。在传统的基础上研究漆陶纹样装饰的现代化,因此就显得尤为重要。
1.辉煌的传统与停滞的现状
所谓漆陶,就是漆工艺与彩陶装饰的融合体,是漆艺与陶艺的完美结合。漆陶上多会有装饰纹样,是漆陶之美的重要呈现,是漆陶艺术的重要组成,经历了从简到繁,从狰狞严肃到拟人化人性化,从简单的动植物到富含寓意的吉祥装饰纹样的过程。
原始时期的漆陶图案装饰风格具有明显的原始特征,大都源于原始的图腾崇拜,朴素而原始,天真而稚拙。到了奴隶社会,装饰纹样展现出新的宗教观念,黑色底漆上的红漆饕餮纹、夔纹、云雷纹等,造型雄伟,线条刚健又充满神秘,很具有那个时代的典型性。
战国、秦汉的漆陶装饰纹样上,主要表现为流动的云纹、奔腾的飞禽走兽和各种动态的人物造型,充满力量、速度和气势;构图充实饱满,划区填以纹饰;形象变化多端,充满夸张变形。六朝的装饰纹样,开始由汉代的雄浑转入深沉隽秀,“气韵生动”、“清秀隽雅”。
唐朝盛世的装饰艺术也变得清新华丽、丰满端庄、自由、舒展、情趣。图形纹样采用一切美好事物,极富生活情趣。宋元装饰纹样的发展越来越趋于成熟,主张儒家和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回归自然。宋代实行崇文抑武的政策,所以装饰题材也走向了文学化和绘画化。
明清两个朝代的装饰纹样在风格上截然相反,前者简洁、概括,后者繁缛、精巧。明代的装饰纹样装饰性强,形式对称,主次分明,完整圆满,色彩鲜艳、气魄雄浑、赋情寓意、敦厚端庄,高度提炼概括。清代,尤其是中期以后,装饰上明显地形成了宫廷工艺和民间工艺两大体系,前者代工细艺巧饰造作,具有匠气和雕琢气,而后者则淳朴自然,健康豪放,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
遗憾的是,演变至今的漆陶纹样尽管一方面保持了传统的精髓,而另一方面也表现出明显的固步自封的发展停滞状态。首先是色彩运用的保守化,红、黑两色似乎永远是漆的主色调。这种战国之前就已形成的漆工艺,一直到如今还在继续使用,而且似乎没有太大改变的趋势,已经极大影响了漆陶在新时代的发展与壮大。其次是题材运用的老套化,继续着上古代漆陶的纹饰,比如几何纹形与绘画纹形,在创新上尚为不够,不能表现新社会的时代特征,更不能充分满足当代人多元化的精神需求。
第三,材料运用的传统化,对如今漆陶功能的拓展、市场推广等都造成发展的瓶颈。第四,制作工艺的复杂化,依旧保持着传统技术。漆陶纹样装饰工艺方法,多达十多种如“描金”法、“点螺”法、粘贴法、罩漆法、“金银平脱”法、“堆漆”法、“雕漆”法等,会带来难以传承与推广、材料局限、成本高、销售面窄、复制难、过于精巧以及不能满足多元化的需求等问题。
漆陶,必须做到与时俱进,与当下社会、文化、自然、科学技术等特征相结合、相适应,才能够继续而持久的传承下去。
2.漆陶装饰纹样的现代化
漆陶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成果丰硕,而且已经演变成了一种艺术样式,一种社会载体、一种文化符号、一种对外交流的方式。装饰纹样作为漆陶美的关键部分,它的现代化已经成为急不可待的任务。
首先是传统具象素材的现代化。传统具象性图案,就是指有具体形象的图案,有树形装饰图案,朵花图案,折枝图案,簇花图案,果实装饰图案,叶子图案等等,体现了“阴阳互补”、“对立统一”、“虚实相生”等的中国传统审美精神。具象素材的现代化就必须从此入手,将一些具有明显现代精神的文化符号、一些现代艺术观念及其创作的方式方法、一些具有少数民族特色或区域特色的素材、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世界其它国家、民族的形象素材等植入漆陶装饰纹样,从而激起人的“审美兴奋”,令人耳目一新。
其次,是传统抽象素材的现代化。传统的抽象性纹样多来自对自然、人的抽象与概括,有云纹、水纹、折线纹、直线纹、几何形纹等。抽象纹样新样式的产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比如对一些并不以装饰为初衷的抽象纹理给予装饰化,电脑设计软件、编写程序制作出的抽象电脑图形,凭借数学计算、形的分割以及几何定点的方式绘制符合形式美法则的抽象图案,以及人的主观意志形成的抽象图案等。
第三是装饰技术的现代化,包括借鉴现代构成的原理、现代材料技术的运用、其他艺术门类的借鉴等三方面。现代构成原理,如三大构成,源于近现代欧洲设计理论,放弃传统的写实风格,以抽象的形式设计表现,在现代设计基础训练及实际运用中的地位至关重要。贯穿其中的就是形式美法则,是一种规律性、创造性的设计手段,会使漆陶纹样设计有了更明确的理论指导和现代化的体现。
现代技术与材料的运用,首先是现代技术主要表现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现代平立雕刻技术、现代喷漆技术等,为现代漆陶图案技法的创意表现、设计、上色、雕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纹样写实逼真度,质量更稳定可靠。其次是一些现代材料运用于漆陶的胎体和纹样的运用中,比如一些现代漆材如合成漆、腰果漆、树脂材料等,一些现代色原料如朱漆、立索尔红以及石黄、耐晒黄 、钦白等。各种材料交相辉映,相互衬托,充分体现了质材的天然美,构造了漆陶纹样的丰富效果。此外,漆艺还可以与其它新材料结合运用,比如与金属材料、木材、玻璃等,能够颠覆人们的视觉偏见,引导漆艺和观者进入新的审美状态,从而使漆艺获得新的生命力。
其他艺术样式的借鉴,包括对现代陶艺的借鉴、对现代漆艺的借鉴以及现代艺术思潮的影响比如构成主义、波普艺术、超现实主义等,对漆陶装饰纹样的现代化也有影响。 大约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中国艺术家才开始尝试着从传统古典陶艺和漆艺中将漆陶艺术剥离出来。中国现代漆陶纹样的发展,不但受西方现代陶艺创作的影响,而且和现代艺术思潮有着很密切的关系,这些思潮都给了现代漆陶纹样的设计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推动力。
结语
本文通过对漆陶和漆陶纹样的深入剖析,重点对漆陶纹样装饰的现代化在实际运用中对于传统的继承和当前的发展状况以及当前的表现形式,技术表现和其他艺术样式的借鉴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漆陶纹样的现代化必须立足传统,与现代生活方式、现代科学技术以及包括现代艺术观念在内的现代思想相结合,方能走出一条现代化、多元化的道路。
(作者单位:扬州市职业大学艺术学院)
作者简介:杨晨,讲师,扬州市职业大学艺术学院学工办主任;
现代管理的必由之路 篇12
关于资源整合, 理论界已有了成熟、先进的研究成果, 其具有科学的、普遍的指导意义。“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尽管高校的继续教育资源整合有其特殊性, 但借鉴资源整合理论, 来分析、指导高校继续教育资源整合问题, 我们可以获得很多有益的启示。
一、资源整合理论相关内容概述
从资源整合研究开始至今, 专家、学者建树颇多。这里, 笔者采集部分研究者之成果, 对资源整合理论相关内容做一个简要概述。
1. 资源说。
关于资源一词, 说法很多。但据《辞海》对资源的解释是:资财的来源, 一般指天然的财源。资源是指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称, 它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 是一种自然存在物或能够给人类带来财富的物质和客观存在。换言之, 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一种可以用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具有一定量的积累的客观存在形态, 如土地和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人力资源、人类社会资源及信息资源等, 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基础条件。在分类上, 人们一般将其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类。
教育资源属于人类社会资源。它包括自有教育活动和教育历史以来, 在长期的文明进化和教育实践中所创造积累的教育知识、教育经验、教育资产、教育费用、教育制度、教育理念、教育设施以及教育领域内外人际关系的总和。也有学者认为, 教育资源是指蕴含教育相关信息的各类信息资源。
再来看继续教育资源, 很明显, 继续教育资源属于教育资源范畴, 是教育资源的一个分支。它是指促进继续教育发生、保障继续教育正常运行的各种社会、经济、政治因素。它通常以一定的载体形式为依存, 主要包括物质资源 (如培训机构、教学设施设备、资金等) 、组织管理资源 (如继续教育管理部门) 、人力资源 (如教师队伍) 、无形资源 (如培训品牌、培训信息) 等方面。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继续教育资源还包括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的布局等重要因素, 但却常被人们所忽视。
2. 资源整合说。
在经济学上, 整合是实体竞争的一种方法, 其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实体资源的效益。具体说, 整合就是要优化资源配置, 做到有进有退、有取有舍, 从而获得整体的最优。同时, 整合要有明确的目的、正确明晰的指导思想, 要保持整合要素的个性特点;否则, 整合就有可能失败。
资源整合是指系统论的一种思维方式, 是企业进行战略调整的重要手段, 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项日常工作。对于国内外的企业, 尤其是大型或知名企业, 资源整合是常有之事。同样, 资源整合理论也广泛应用在教育领域。我国自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高校的合并 (重组) 、更名等, 都属于资源整合。
对于高校而言, 进行整合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进行资源整合既是高校发展战略调整的手段, 也是高校行政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具体来讲, 就是指以党和国家的继续教育方针、政策为指导, 在学校的正确领导下, 在保证高校的继续教育工作科学、持续及和谐发展的前提下, 通过撤、并、联等多种方式, 对现有的、分布在学校不同部门的各种继续教育资源和构成要素进行优化组合, 以实现高校继续教育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功能和效果的最优化。
借鉴研究学者的成果, 继续教育资源整合应包括三层含义:第一, 高校继续教育内部资源的整合;第二, 高校继续教育资源和本科教育资源的整合;第三, 高校继续教育资源与社会资源的共享和交流。由此可见, 高校继续教育资源整合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工作, 涉及资源的配置和利用, 必须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入手方可取得成效。在宏观上, 要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 制定科学、高效、规范与合理的整合方案, 加强舆论引导;在微观上, 要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 保证整合工作顺利进行。在具体操作时, 要做到考虑细致, 工作到位, 如应该重点考虑包括功能和职能定位、机构布局、科室及人员调整等细节问题。可以说, 继续教育资源整合事关高校继续教育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大局, 对加快继续教育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 继续教育资源整合之目的。
我们知道, 整合具有其目的性, 无论什么样的整合都要达到既定的目标。如:对于企业而言, 整合的目的可能很多, 如争取企业上市, 或与下游企业联合以获得双赢, 或与同类企业联合求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或寻求精确市场目标以及扩大企业品牌效应等。
对于高校而言, 继续教育资源整合的目的是:实现统一 (归口) 管理, 减少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阻力, 使有限的资源产生最大的效益, 使从事继续教育的部门产生更大的合力, 取得更好的工作效果。具体来说就是, 校级行政部门通过组织制度安排和管理运作, 使从事继续教育、成人教育和网络教育的相关部门合一, 并通过职能重新划分, 使三种资源相互渗透、相互协调, 有效利用, 以此增强自身资源的竞争优势, 提高继续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所具有的服务功能, 获得最大的工作成效。
4. 继续教育资源整合特点。
从一般规律上来看, 整合具有整体性、一致性、互动性和适应性等特点。整合的类型有强强联合、强弱合并 (兼并) 、机构重组等。从特征上分为紧密型和松散型两大类。而高校继续教育资源整合的内涵决定了其特点更具特殊性。归纳起来, 有以下特点:第一, 实体的联合;第二, 深度和细化的联合;第三, 工作效率得到增强的联合;第四, 双方怀有共同愿景的联合;第五, 一步到位的联合。
5. 继续教育资源整合应遵守的原则。
整合必须按照一定的原则行事, 否则, 整合就不会成功。整合的原则主要是要保证整合的目标性、系统性、经济性和整体最优 (易迈网络) 。同样, 高校继续教育资源整合也必须制定和遵循一定的原则。对高校而言, 继续教育资源整合的宏观指导原则应包括以下内容:把继续教育整合工作纳入学校的机构调整与改革的整体发展规划, 统筹进行 (这是整合的前提) ;整合方案要经过科学论证, 进行顶层设计 (这是整合的基础) ;整合的目标要明确, 切实可行 (这是整合的保障) ;整合的步法坚定, 一步到位 (这是整合的气魄) ;整合不仅要选择恰当的方法, 更要注重整合的内容和整合的时机;整合不能流于形式, 贪大求全。在微观即操作层面上的原则应该是“整合要素要明确, 整合步骤要清晰, 整合措施要得力, 整合过程要简短”。
6. 继续教育资源整合的预期。
纵观国内重点大学, 进行继续教育资源整合的学校相当多, 并且大多获得了满意的效果。例如, 北京某高校将成人高等教育学院与网络教育学院合并, 组建继续教育学院。合并之后, 继续教育学院充分发挥品牌优势和资源优势, 开拓进取, 积极探索发展继续教育的新途径、新模式, 已经成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教育教学质量领先的继续教育学院。该学院创建的“网上大学”已经成为我国最具影响力的网上大学之一。
虽然现在也有部分高校从事继续教育、成人教育等工作的相关部门并没有合并, 但从总体上看, 继续教育资源整合是大势所趋, 而且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实证分析———以西南交通大学继续教育资源整合为例
现在, 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面向高中起点专科、高中起点本科和专科起点本科等三种层次, 开办有网络教育、成人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多种形式的学历继续教育, 涵盖了教育部许可开办的所有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层次和种类。学院还依托学校学科覆盖面广、教学力量强的优势, 继续面向企业、行业和社会举办各种层面、各种类型的培训班。新成立的学院各项工作已经进入正轨, 工作职能得到新的划分和确定, 机构进行了重组, 工作人员按工作职责进行了调整, 实现了“工作平稳过渡, 人员一步到位”的合并基本要求, 并取得初步的工作成效。
1. 三院合并的由来 (或背景) :
(1) 继续教育资源整合前的工作格局 (原三院工作介绍) 。西南交通大学是全国最早批准举办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学校之一,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创办继续教育学院 (成人教育学院) 起至整合前, 学院立足铁路, 面向全国,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对社会人才的需求, 遵循“稳定、质量、效益”的办学方针, 依托学校传统学科和教学资源, 积极而有序地指导开展成人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 充分显示和发挥了学校“服务社会”的功能, 形成了学科比较齐全, 成人本、专科招生, 自考助学, 继续教育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体系和管理规范有序、办学特色突出、规模适中的办学格局。为轨道交通行业和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 赢得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学院2004年被评为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示范助学组织, 2011年被评为全国自学考试先进集体。并且因为是原铁道部人才培训所依托的铁路外最重要的培训基地之一, 在社会上具有较高影响力和公认度。
作为教育部批准的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西南交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自2000年成立以来, 坚持以资源建设为核心, 不断提高网络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其中多门网络课程获国家网络教育精品课程称号) , 网络教育得到社会广泛认可, 其业绩骄人。网络学院已在全国26个省 (市、自治区) 自建了60个学习中心, 培养了数万名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先后荣获“中国十佳网络教育学院”、“十大热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最受社会认可远程教育学院”等多项荣誉称号。近年来, 网络教育学院不断完善课程体系, 积极推进教学资源共享;在国内率先推出移动学习实际应用, 研发移动学习系统与移动学习平台;培养了一支专业的资源开发和管理团队;突出自身专业特色, 依托轨道交通行业办学, 避免了网络教育同质化;办学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得到社会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好评。
(2) 继续教育资源分散带来的问题。从学校以往开展继续教育、成人教育和网络教育的办学情况看, 其课程、专业、教学管理自成体系, 各自为政, 各自从属着不同学院, 但彼此之间又相互联系, 工作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交叉。这三类教育之间缺乏协调, 没有统一的人才培养标准, 在课程互通、学分互认上很难实现。突出的问题是:教学基础设施存在重复建设, 教学、培训力量相对分散, 招生工作存在重叠以及工作效率不理想, 教育资源不能重复利用, 这些问题制约了继续教育的快速发展, 并成为学校继续教育、成人教育和网络教育协调发展的瓶颈。
多年来, 尽管三个学院采取了各种方法和措施进行改进, 但取得的成效不大。经过学校领导班子深入分析研究, 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即用整合方式, 对三个学院进行机构重组。自教育部2012年3月5日下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后, 继续教育资源整合的问题再次被学校提上议事日程。经过一段时间的充分酝酿, 进行可行性分析、风险评估、方案设计以及组织保障和制度建设, 学习、借鉴全国有关高校继续教育资源整合经验的基础上, 决定以整合相关理论为依据, 坚持理论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相结合, 将三个学院合并, 成立“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自此, 学校举办的成人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和网络教育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2. 继续教育资源整合 (三院合并) 的现实意义:
(1) 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精神, 顺应继续教育教育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关于全面提高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这些是指导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高校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在继续教育资源整合已经发展潮流和趋势的几天, 高校将从事继续教育、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和网络教育的学院合并重组, 是加快继续教育发展的最佳选择。
【现代管理的必由之路】推荐阅读:
监狱管理人员队伍现代化之路07-23
现代农业的希望之路07-30
发展小城镇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10-16
中国法治现代化之路08-11
商业管理的进化之路10-12
班级德育管理之路12-11
企业管理创新之路06-27
现代科技与现代管理的相互关系10-16
现代超市的有效管理10-21
现代企业的授权管理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