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小城镇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2024-10-16

发展小城镇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通用10篇)

发展小城镇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篇1

发展小城镇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发展小城镇是培育和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国内市场需求的根本措施,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缓解现有大中城市就业压力的`明智选择,发展小城镇,有利于发展第三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文章分析了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着重从布局规划、投资体制、配套改革、用地政策、管理体制、区划调整等方面提出加快发展步伐的具体措施,进而明确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作 者:何林生 He Linsheng 作者单位:福建省委党校刊 名: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JIAN PARTY SCHOOL年,卷(期):2001“”(2)分类号:F303.3关键词:小城镇 发展 农村现代化

发展小城镇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篇2

关键词:土地规模经营,现代农业,体系发展

“三农”问题的立足点是发展现代农业, 而发展现代农业迫切需要解决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只有积极响应国家相关的号召, 稳步扎实的推进土地流转, 开展适度规模经营方式, 才能不断改变农业经营理念, 提高农业的效益和竞争力, 促进农业现代化健康、快速发展。

1 发展现代农业要充分认识土地规模经营的重要地位

1.1 开展土地规模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农业是农村的基础产业, 农业的生产发展是指农业的现代化, 以粮食生产为中心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过程中, 农村土地的规模经营是必经阶段, 只有发展农村土地规模经营, 才能提高农业社会化程度, 不断将科学技术和设备融入现代化农业中, 农村土地规模经营不仅有利于机械化作业, 大大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

1.2 土地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客观要求

分散的小农生产与变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 是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而土地规模经营能顺应这一形势的发展, 在市场规律的调节下, 经营者为满足市场需求, 及时调整种植结构, 增加单位面积土地产出, 提高产品质量, 逐渐将农民引入市场, 加速农业和农村经济市场化。

1.3 土地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

农业比较效益低, 解决这个问题, 要靠国家政策的调节, 但更重要的是转变农业的增长方式, 从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 而土地的规模经营是农业集约经营的基础。我国人多地少, 发展集约经营, 用增加单位面积产量的办法增加农产品总量是切实可行的途径。显然, 推进土地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

1.4 土地规模经营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市场需求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力度不断加大,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及第二、三产业的转移越来越多, 这就对土地规模经营提出了越来越迫切的客观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土地规模经营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采取的举措和方法, 为实现农村劳动力与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相互作用, 相互推动, 这不仅有利于非农业的发展, 而且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

2 发展现代农业的障碍成因

2.1 认识有偏差

有的农民欠缺农业新技术、新技能, 对土地依赖程度较高。担心租金无法兑现, 不愿或不敢把承包地用于流转。有的业主在经营中怕自然灾害, 怕经营不善, 存在求稳心理。有的干部思路不清, 方法简单, 没有从信息引导和服务上去做好工作, 而是认为群众不听话、落后, 致使工作推动难。

2.2 管理不规范

在管理上, 流转前缺乏对种植大户和业主农业经营能力的审查评估, 流转后缺乏对农民利益的保护, 流转业主一旦无法履约, 无有效的补偿办法, 风险转嫁给农民和政府。在政策机制上, 没有出台具体的实施细则, 在激励措施上, 土地流转缺乏相应的激励政策配套, 难以调动规模经营的积极性, 直接影响土地流转进程。

2.3 投入不到位

农业是受自然和市场双重影响的弱势产业, 收益相对较低。因此, 在产业项目不多的情况下, 业主对投资农业极为慎重。同时, 国家对农业的投入不足,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虽对农业的优惠点多面广, 但未形成合力, 更未集中支持规模流转者, 没有充分调动各界投身农业规模经营的积极性。

2.4 保障不健全

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土地的社会保障和就业功能, 特别是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尚未形成, 大多数农民仍然把承包地看成是“活命田”“就业保险田”, 特别是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大, 加重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 土地流转步伐趋缓。

3 发展现代农业要积极探索土地规模经营的对策措施

3.1 强化教育宣传

各级主管部门要采取多种灵活有效的形式, 开展广泛土地规模经营宣传活动, 用成功的案例来教育和引导基层干部群众加入土地规模经营中, 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改变传统的土地经营模式是现代化农业化的现实的重要的步骤, 现代农业生产有规模才能有效益。同时, 积极鼓励、支持当地科技能手、合作经济组织、种养大户和龙头企业参与农村土地流转工作中, 让有限的土地得到合理的利用,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更好地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此外, 各新闻媒体要发挥出媒体的放大宣传的优势, 及时跟踪成功的案例进行报道, 宣传推广先进经验, 营造浓厚的土地流转氛围, 以解决地块零碎化的问题。

3.2 规范流转行为

完善服务体系, 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 落实具体工作人员, 开展业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政策培训, 做到办事有人员, 工作有机构, 业务有指导。制定土地流转工作制度, 落实土地流转信息统计制度、信息上传制度以及受让户资格审查制度等。规范土地流转合同, 做好合同的登记、立卷和归档工作, 保护土地流转双方合法利益, 进一步促进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化。

3.3 完善土地流转配套政策

出台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相关的激励机制, 要从政策上给予积极引导, 物质上奖励, 为土地流转营造良好的氛围。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根据实际情况, 设立用于农村土地流转的专项支持资金, 对于全部转出土地的农民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 扶持其进城务工或创业。对于引导农户流转土地较多、增收效果显著的镇和行政村等单位按照工作量给予适当奖励。对于通过采取土地流转合作方式集中农户土地进行规模经营, 并能切实带动农户增加收入的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和返乡能人给予大力支持, 并从扶持资金、税收政策、技术指导等方面给予倾斜, 鼓励土地规模化经营。

3.4 健全保障机制

发展小城镇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篇3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是我国十八大报告中着重提出的,“四化”与我国现阶段的各种战略紧密相关。信息化与工业化是实现我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核心,而城镇化与现代化则是我国城乡一体化实现的重要性所在。“四化”的重要性使得人们必须对其进行深入研究,而从目前我国发展状况来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现阶段面临的首要问题,只有对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顺利进行,才能使我国更快地实现现代化建设。所以,必须要更加重视。在分析如何实现我国新型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协调发展前,我国寿险应该对新型城镇化与农村现代化的关系有所了解。

城镇化与农村现代化之间的关系

我国城镇化与农村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城镇化主要是指农村人口向非农村人口和农村生活方式向城镇生活方式转化的过程。而要实现这一过程,农村现代化则是不可避免的环节,只有农村现代化得到实现,更多的农民才能得以从土地中解放,进而实现真正的城镇化。农村现代化不仅能使更多地农民享受到城市文明,而且给城镇化的实现创造了更多的条件。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两者之间是同步发展的,所以必须要注意协调发展问题。过去某段时期,我国对“农业支援工业”、“农村支援城市”战略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城镇化进程比农村现代化进程明显过快的状况,致使我国出现了很严重的“农村空心化”等问题。所以,为了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发生,我国必须要重视新型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

实现我国新型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建议

以农民工市民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建设,对我国城市发展和农业生产的推动有重要作用,能够促使其产生翻天覆地的变革。而要对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顺利推进并实现其协调发展的同时对社会稳定没有负面冲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

◎对覆盖城乡和实有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进行建立。

不管是进入城市谋生的农民工还是已经从农民转化为非农民的市民人员,又或者留在农村的农业工人,都应该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中。使他们也能像其他城市居民一样,在得到较高水平的医疗保障同时还能获得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等。其中医疗保障是最为重要的,很多家庭会因为生病而致贫,如果不能享受到一定的社会医疗保障,很容易产生对社会稳定不利的因素。为了适应我国城乡统筹的发展要求,我国必须要对覆盖城乡和实有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进行建立。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行重点整合,对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险进行统筹,使其缴费标准和待遇保持统一水平,这样能够更好地对推动社保体系由城乡二元保障向城乡一体化保障转变进程。

◎有效设计和监管土地经营权规模化流转

最近这些年来,由于政府推动或者市场经济自发调节等原因,我国一些地方相继出现了各种类型的土地流转方式,比较常见的有反租倒包、土地入股和土地互换、委托经营等。但从整体的情况来看,我国农村在土地流转上的方式还是以零星和分散为主而且在法律和制度上都没有保障,无法达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为了对农村土地经营权规模化流转进行有效促进,我国应该对农村土地经营权规模化方面的制度和规则进行设计、制定。比如,可以对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政策进行制定,并对交易平台和具体的交易规则加以建立,也可以对农村土地交易所加以成立,不断推出符合社会发展的交易新模式。与此同时,还必要要注意有效监管农村的土地规模化流转,尽可能地对一些腐化和分配不均等现象进行避免,对农民的利益进行保证。

◎推动农村市场化进程,对农民的生产技能和就业能力进行提高

要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的协调发展,还应该对农村市场化进程加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要想发展更加稳定和谐必须依靠产权交易市场的推动,市场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对农村现代化实现有重要作用。农业作为比较弱势的产业,需要政府给予更多的关注,通过对农产品售出及价格平抑机制的完善,能够使农业市场向更稳定的方向发展,更好地保障农民的各种权益。其次,农民工的问题国家也必须要重视起来。农民外出打工虽然一时能改善自身的生活环境和经济水平,但并不是长久之计,而且给我国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带来了很多隐患。针对这些问题,各地方政府可以多开辟一些就业渠道与岗位,对农民的再就业问题加以解决。也可以对农民进行一定的职业培训,有目的性地提高其就业能力,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解决农民的工作问题,促进新型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的实现。

新城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的协调发展,要求我国必须对覆盖城乡和实有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进行建立,有效设计和监管土地经营权规模化流转,推动农村市场化进程,对农民的生产技能和就业能力进行提高。只有做到这些,才能更好地促进城镇化与农村现代化的协调发展。

发展小城镇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篇4

——肖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在改革开放伟大进程中,党领导人民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给社会主义中国注入新的生机、活力和希望,创造了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史上最为辉煌的成就,让一个东方文明古国从容而坚定地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我们比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党和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更加坚定有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历史巨变,成功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生产力得到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成功实现了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新境界;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转变,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可以说,从改革开放中走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经受住了苏东剧变的冲击,粉碎了“中国崩溃论”等杂音噪音,还赢得了与资本主义竞争的比较优势,彰显了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制度优越性。使社会主义中国找到了正确的发展道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新时代,改革开放依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依然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动力之源。当前,改革开放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头,中国进入了改革的深水区和攻坚期。在改革开放的问题上,中国面临着新的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历史潮流,高举改革开放旗帜,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策,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整体设计与科学谋划,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产生,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在新时代,只要勇于攻坚克难,敢于迎难而上,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光明前景。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中国走上了现代化建设的快车道,使中华民族越来越接近实现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最鲜明的旗帜。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习近平强调,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我们要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让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让发展更有质量,让治理更有水平,让人民更有获得感。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也是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只要找准正确方向、驰而不息,条条大路通罗马。改革开放所开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中国的现代化道路。40年来,中国由一个国民经济一度濒临崩溃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步,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项事业也实现了大发展。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的全面进步,书写了一个古老民族的现代化传奇。

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使中国为世界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站在同世界深度互动、向世界深度开放的新起点上。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中国始终将推动人类共同发展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认为,到21世纪中叶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时,社会主义中国的分量和作用就不同了,我们就可以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我们党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为人类共同发展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改革开放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也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考生:肖骏(***)

发展小城镇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篇5

关键词:土地流转;土地细碎化;土地互换;规模经营

所谓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就是把一定数量的土地集中经营,充分发挥各生产要的能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从而降低生产本,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经营方式。从世界农业发展的实践来看,这种经营方式或早或晚都要实行,是一种带有普遍性的经济现象,它反映了在市场济条件下,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适度的土地规模经营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关键。审时度势,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一、土地细碎化经营的现状与弊端

D村位于江苏北部,拥有农户252余户,人口1253人,耕地1400余亩,该村的收入来源主要是种植粮食和外出务工。目前,村中留守人员主要为50岁以上人员,大部分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自2005年取消农业税以来,已无人抛荒,土地均由家中老人代为耕种,农忙时节回来帮忙。村中无农业大户,每家每户均由承包地。

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中,为了公平起见,D村像全国大多数地方一样,本着“肥瘦搭配、农田普占”的原则,将农村责任田根据肥力、距水源远近以及高低程度分为好、中、差三个等级。全村共分为8个组,每组30户左右,户均5亩责任田,另外加上农户自己开垦的荒地与滩地,共有7亩左右。7亩地由于等级的差别分布在8-9个不同的地点,每户在每个地点都有自己的责任田,最远的与最近的之间距离相差达到0.5公里。这种细碎化的分布状态确实体现了“公平”的原则,但是效益效率低下,具有一定的弊端。

首先,土地细碎化不利于统一使用农业机械。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经之路,土地的分散分布不能够容纳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装备。在D村,土地面积最大的有2亩,而最小的只有0.4亩,大型机械根本无法在小地块作业,因此,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景象,大型机械与手工劳动同时进行。另外,由于土地分散,农户在组织收种的时候完全缺少主动权,由于要使用大型收割机,不可能只收割一块土地,只能等待这一片地的其他农户一起收割(提前或推后会导致成本上升,因为收割机主不愿意为一块地来回跑),无形之中浪费了时间。D村很多农户都属于劳务输出人员,外出打工,在农忙季节请假回来收种,时间拖的越长,他们的经济损失也就越多。

D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虽然实现了土地与劳动者的直接结合,推动了农业的高速增长,但是由于土地平均分配、分户承包,户均面积少而零散,不符合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从1985年以后,发展比较缓慢。D村小规模农户自身不仅缺乏吸纳现代科技的内在动力,而且不具备采用现代技术的能力和条件,同时也为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增加了组织的难

度。D村所属的H区农技推广站与农机局大力向当地农户推广小麦与水稻种植技术,但收效甚微。问及原因,农户认为购买小麦播种机与水稻种植机成本较高,不愿为几亩田大费周章。农户最终采取撒种的方式种植水稻,虽然降低了播种成本,但增加了田间管理的成本和除草农药的成本,也增加了粮食的农药残留量。

其次,土地细碎化造成浪费。一般而言,小地块使用收割机的柴油成本比整片地的柴油成本高出5元/亩左右,大地块的柴油成本为7-8元/亩,小地块的柴油成本为12-13元/亩。由于地块的分散,农业机械有时需要在地块之间转移,这又增加了农户的成本。就大型收割机而言,由于速度不快,因此耗油量很大,1公里的油耗大约为2.5元,农用车在运输粮食时所产生的油耗浪费也不可忽视。除了能源浪费以外,还存在土地资源的浪费,农户之间为了减少纠纷,都会在地块之间设立田垄,地块分的越小,所需的田垄也就越多。一条竖田垄大约50厘米宽左右,再加上横田垄所占的土地,D村200亩左右的土地中,田垄占地约为1/10。

第三,土地细碎化不利于规模化经营。规模化经营是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通过规模经营才能够达到规模效益,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而土地细碎化导致生产成本增加,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更别说引进资金和技术。在农产品上具有竞争力的,一般都是土地调整较好的地区,如广东省徐闻县通过土地成片调整获得了规模效益,化劣势为优势,使原先的干旱地带变成水果蔬菜基地,在市场上占据了主动地位。而在D村,由于土地细碎化,导致农户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不能及时获取市场信息,农户在出售粮食时,完全由商贩定价,无法与商贩讨价还价,价钱高低只能根据经验(一般而言,水稻年后价格高于年前)

二、土地互换是农村土地调整的有效形式

目前,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尤其是较落后地区的农村承包地普遍处于细碎化状态,难以支撑起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要想发展现代农业,必须通过土地流转达到规模经营的效果。所谓土地流转是指土地使用权流转,即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用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也就是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土地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土地流转的形式主要有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不同地区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土地流转形式。

就某一时期来说,小规模农户通过劳动密集型经营也能实现较高的土地生产率,但从长远看,由于其缺乏技术进步机制,将会失去进一步发展的能力。没有适度的土地规模经营,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针对与D村类似的地区,若要实现规模效益,首先要结束土地细碎化状态,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土地互换的模式。所谓土地互换,是指在土地承包方之间为方便耕种或各自需要,对属于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承包地块进行交换,同时交换相应的土地承包权。D村已经有几个组实现了土地互换,互换土地的农户表示,通过土地互换,可以实现机械化作业、节省劳力、增加土地面积、提高作物单产等。

第一,土地互换后,作物能够实现集中连片种植,大型联合收割机能得到广泛应用,同时也能够节约田间管理的费用,犁地、平地、播种、打药、施肥、灌溉等成本都能降低,互换地块以后,这些费用节约10元/亩左右。

第二,土地互换节省了劳力。土地互换可以促进作物收种效率提高,使原本需要多人合作的工作只需2人就可完成,符合目前农村大部分人员外出打工、无人在家专职务农的现状。互换土地的农户表示,他们在农忙季节只需回来两三天,不必像以前那样要请假10来天,因为主要的工作两三天就可完成,剩下的扫尾工作可由家中老人代为完成。

第三、土地互换增加了土地面积。土地互换后,田埂没有了存在的意义,田埂的破除,增加了村集体的土地面积,同时也可增加农户的土地面积,再加上农户自身开发的边角地和滩地等,无形之中增加了农户的收入。D村实现土地互换的农户户均增加土地0.5亩左右。

第四,土地互换可以提高作物单产。土地互换后田间管理逐步统一,病虫害防治可以实现同时防治、统一防治,避免了交叉防治和感染。田间灌溉也可避免不均现象,提高作物单产。实现地块互换后,亩产均比之前提高25公斤左右。

通过地块互换,使土地“化零为整”,解决了地块零散、不便耕作的问题,促进了产业的集中布局和成片规模经营。这种方式应该成为经济较为落后地区,农民收入以农业为主地区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的首要选择。为此,当地政府要做好相关配套服务,促进农地规模经营。坚持保护和扶持农业,继续加强农机补贴等农业补贴政策,建设农业基础设施,通过新建农田水利,完善农村电网、信息技术等为农地规模经营创造良好的农业基础设施。

三、土地规模化经营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作用

劳动生产率低是中国农业的“硬伤”,是“入世”后中国农业发展中需要着力解决的核心问题。而提高中国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就必须根据我国自身特点,实现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有关国际经验表明,随着农户经营土地规模的扩大,劳动生产率会不断提高,农户规模与劳动生产率之间也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首先,土地规模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我国是个农业国,大多数人口集中在农村,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在2003年初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提出了“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可见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是至关重要的。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农业是农村的产业基础,生产发展首先指的是农业的现代化,以粮食生产为中心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而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农村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是必经阶段,只有发展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才能提高农业社会化程度,才能容纳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运用的技术装备,有利于机械化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其次,土地规模经营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如何解决千家万户分散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统一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是发展农业面临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千家万户的小生产,由于经营的限制,产品数量少而单一,决定了他们既没有足够的热情去关注市场、究市场,也没有足够的能力有效地开拓市场、占领市场。土地规模经营,必然带来单位农户生产产品数量的增加,这就增强了农户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在利益的驱动下,经营者必须按照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增加土地产出,提高产品质量,必然千方百计寻找效益可观的产品销售出路,以足够的热情和精力去关注市场,研究市场,开拓市场,占领市场。这对于把农民推向市场,加速农业和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必将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再次,土地规模经营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农业特别是和种植业比较效益低,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的又一突出制约因素。解决这个问题,要靠国家政策的调节,但更重要更现实的是转变农业的增长方式,从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土地的规模经营是农业集约经营的基础。一般来说,小规模经营由于带来的收入甚少,经营者增加物质技术投入的积极性较低;而较大规模的经营,商品生产的程度较高,带来的收入更多,经营者有更高的积极性增加投入,提高土地产出率。我国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不可能完全依靠扩大种植面积来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发展集约经营,用增加单位面积产量的办法增加农产品总量是切实可行的途径。显然,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集约经营、转变农业增长式的重要手段。

最后,土地规模经营是加快发展二、三产业的重要举措。实现农村劳力大量转移,促进二、三产业发展,大幅度提高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需要。目前“家家分地、户户种田”的经营格局,迫使众多的劳动力束缚在有限的土地上,不仅限制了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且制约了二、三产业的发展,阻碍了整个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近几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需求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力度不断加大,劳动力的自然流动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农村劳动力就业门路不断拓宽,向城市、向二、三产业的转移越来越多,这就对土地规模经营提出了越来越迫切的客观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规模经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互为条件,相互作用,相互推动,从而实现农村劳动力与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而且有利于非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康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释义》,法律出版社,2002年

2项继权,周娴 《农民的地权选择与农地制度改革》 《学习与探索》 2007年第5期。

3陈伯庚、吴志冲 《农民承包土地使用权流转若干问题探讨》 《中国农村经济》 2002年第12期。

4杨荣新 《论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进一步改革与完善》 《理论探讨》2002年第2期《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8年10月9日至12日)谭向阳 《土地互换 节能增效—沙河县四道河子镇农民土地互换工作调查》 《今日新疆》 2007年第12期。

作者信息:许玲,女,1981年1月出生,籍贯江苏淮安。

发展小城镇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篇6

1.1 滑县产业集聚区的基本情况

滑县地处豫北平原, 区域面积1814km2, 耕地13万km2, 辖12乡10镇和1个产业集聚区, 1019个行政村, 总人口133万, 是一个农业大县、人口大县, 被确定为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1年全县粮食总产达133万t, 连续20年位居全省县级第一, 蝉联全国唯一粮食生产先进“九连冠”, 素有“豫北粮仓”之称。县产业集聚区2008年12月被确定为首批省级产业集聚区, 省批规划面积24.2km2, 目前建成区面积13km2, 代管37个行政村, 农业人口4.4万人, 从业人员7.2万人。污水处理厂、综合服务中心、质检中心、研发中心、职教中心、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设施、敬老院以及现代化住宅小区等一应俱全, 完善的配套服务, 初步实现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四集一转”目标, 被评为全省“最具产业竞争力集聚区”。

1.2 滑县产业集聚区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背景意义

滑县现阶段虽在农业上尤其是粮食生产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仍然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 综合经济实力还比较弱。传统农业是一个弱势产业, 对财政贡献率比较低, 对县域经济拉动作用不够大, 特别是农民增收比较缓慢, 还只是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 尚未从根本上实现致富奔小康的目标。

“三农”问题较为突出, 城乡差别较大。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高;单户分散经营, 农机具重复投资, 利用率低, 生产成本偏高;种植模式单一, 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耕作粗放, 土地整体产出效益偏低。近年来, 农村面貌虽然有所改观, 但还比较落后。村庄规划不到位, 多数住房还比较简陋, 住户分散零乱、一户多宅、空心村等问题比较突出, 环境卫生状况较差。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严重缺乏, 农民就医、就学、购物难度较大;农民绝大多数对土地依赖性大, 但单靠种地收入甚微。

如何尽快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已成为当前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滑县产业集聚区根据中央和省、市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指示精神, 紧紧结合当地实际, 围绕加快实现农业企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目标, 通过整合土地、整合村庄, 规划建设农业园区、工业园区、农村社区, 有效破解“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民生怎么办、粮食怎么保”的难题。探索出一条“三化”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2 滑县产业集聚区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具体措施

2.1 科学规划高起点

坚持用发展的眼光, 强化适度超前意识, 高标准规划、高起点设计、高质量建设, 追求实用性与审美的协调统一。在广泛征求民意、聘请专家论证的基础上, 合理规划房屋建设用地、道路、给排水、公共绿地和其他公共设施、配套设施建设用地。根据农村收入水平的高低差距, 对锦和新城规划设计了独院、多层、高层住宅、廉租房等不同样式、不同面积的居住用房, 以满足不同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有序合并的原则, 计划用两年的时间, 采取先建设后搬迁的方法, 陆续完成对33个行政村的整体搬迁。

2.2 广泛宣传求共识

采取广泛宣传、深入动员、全民讨论、算账对比、示范带动等方法, 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了解、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让群众充分认识到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对改善自身居住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积极意义。对村组干部、农村党员从加强宗旨教育、党性教育入手, 消除畏难情绪和怕得罪人的思想, 带头并动员亲属子女提前搬迁, 引导群众自愿搬迁。通过宣传发动使广大群众改变了传统的恋家守旧观念, 认识到将村庄合并、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益处, 主动提前拆除自己现住的房屋, 积极支持村庄整合, 全部申请入住统一规划建设的农村社区。

2.3 民主决策聚民心

集聚区管委会专门成立了村庄合并安置办公室, 从逐村调查、登记造册、住房规划设计到制订奖励办法等, 坚持公开透明、民主协商, 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工作方法, 多方征求意见, 反复论证, 充分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决策权, 确保村庄整合工作顺利有序实施, 组织人员对33个行政村逐村调查摸底。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 根据上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结合集聚区实际, 制订了《村庄合并奖励办法》 (以下简称《奖励办法》) , 并邀请县村镇规划建设指挥部领导和县建设、规划、土地、房管、新农办等有关部门对《奖励办法》进行系统论证, 确保其注重民生上更具可操作性;同时, 通过召开村支部书记会、村两委会、村民代表会、信访听证会等不同层次的会议, 从村支部书记、村两委班子扩大到村民小组长、党员代表、群众代表, 对房屋拆迁、奖励办法、安置与建设、入住办法等方面广泛征求意见。《奖励办法》经过多次修改完善, 最终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 并得以通过实施。

2.4 政策鼓励促进度

切实制定优惠政策, 引导、鼓励农民积极响应农村社区建设, 主动入住多层、高层楼房。先后有69%的农户申请入住多层、高层楼房, 有31%的农户申请入住连排独院。对主动拆迁的农户, 按原宅基和房屋面积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对主动拆迁的农户在子女就业、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方面均可享受区内优惠政策。住房安置坚持“一户一宅”的分配原则, 新批未建的宅基地, 按多层住宅安排;一户有两处以上宅基且不够分户条件的安排一处住宅, 多余宅院评估后现金支付给农户;对应安置宅院, 而主动入住多层、高层楼房的农户, 按标准给予一定奖励。对先行拆除的农户, 给予3元/m2的拆迁过渡费, 过渡期为6个月。为了让被拆迁户在生活上不受大的影响, 为他们购买了45万余元的生活用品。

2.5 村地整合上规模

产业集聚区所辖的33个村进行拆建合并, 对农民按户承包、分散耕作的土地通过流转实施规模经营。为加快土地流转的速度和力度, 由政府主导成立新鑫田园开发公司, 按照“公司化运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模式, 对区内1700km2土地全部流转, 实行规模经营, 高标准规划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重点发展设施农业, 植入农业旅游业, 适当发展生态养殖业, 与集聚区的农产品加工园相互衔接, 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总体布局分为核心区、粮食改革试验区、花木产业带、养殖区四个部分。核心区由生产观光区、生态休闲区、管理服务区组成, 规划面积167km2;粮食改革试验区规划面积960km2;花木产业带规划面积480km2;养殖区规划面积60km2。该示范园区预计总投资5.8亿元, 国家农发行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发展的资金已到位4亿元, 园区核心区建设全面启动, 预计两年内可全部建成。

2.6 多元筹资破瓶颈

农村社区建设需要大量资金, 钱从哪里来成为最大难题。在实施过程中, 通过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方投入、上下联动的运作机制, 多方整合筹集资金。

2.6.1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决定》, 赋予产业集聚区独立行使县级管理权限, 财政独立, 封闭运行, 对区内形成的税收、土地出让金等财政收入全部用于集聚区建设。同时, 县财政还努力调整支出结构, 全力筹集资金支持锦和新城建设。截至目前, 县、区财政共直接投入资金6.9亿元。

2.6.2 千方百计争取上级支持。通过大力实施土地、建设、交通、林业等项目资金整合, 共筹措各类项目资金1.6亿元。

2.6.3 积极争取银行贷款。主动与银信部门沟通协调, 积极申报项目贷款, 到位银行贷款4.07亿元。

2.6.4 统筹使用电力、通信、广电、天然气等国有企业资金1.5亿元。

2.6.5 吸纳社会投资2.57亿元。

2.6.6 农民自筹住宅建设资金4.26亿元。

2.6.7 其他渠道筹资5.85亿元。

2.7 增加收入为根本

2.7.1 保障群众土地收益不减少。

新鑫田园开发公司对流转的土地以每公顷每年8250kg小麦的市场价格支付农民租金, 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收益不减少。

2.7.2 增加农民就业机会。

2.7.2.1鼓励农民到区内企业就业。依托裳华职业技术学院, 实施专业技能培训, 安排在区内企业上班, 实现就近就业。对在区内企业就业的社区农民, 前6个月除企业发放工资外, 集聚区为每人每月再补助200元。

2.7.2.2扶持农民自主创业。通过发展第三产业、运输业、建筑业等措施, 进一步拓宽农民的收入渠道。

2.7.2.3充分利用商业一条街和增设公益岗位, 积极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

2.7.2.4组织外出务工, 实现农民增收。

2.7.2.5引导农民到农业园区承包经营或就业。支持农民到现代农业示范园承包经营高效农业;鼓励有种植经验的农民优先在现代农业示范园就业。

2.7.3 增加社会保障项目。

集聚区为全体社区农民参加城乡养老保险, 出资承担农民应缴纳部分, 还为区内女满55周岁、男满60周岁老人每人每月再发放200元的养老补贴。为全体农民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出资承担农民应缴纳部分;每年为区内老人免费体检一次。投资16600万元, 高标准规划建设了3所中小学和2所幼儿园, 保障了农民子女就近入学并接受良好教育。2011年起对在县内职高、普高就读的社区农民子女, 每人每年资助500~1000元, 对新入校大学生一次性奖励2000~50000元, 对考入高校的困难家庭子女, 优先就高享受“金秋助学金”。

2.8 管理创新是动力

新型农村社区建成后, 面临由分散居住的农村到集中居住的社区管理模式的转变, 如何实现规模管理, 只有不断创新、大胆探索。在对社区党务政务管理上采取城市社区化管理模式, 设立1个社区党总支, 以小区为单位分设6个党支部, 党支部下设片区党小组、楼宇党小组、商业网点党小组和行业协会党小组等;民主选举产生居委会, 参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 凡涉及社区党员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 建立了党支部联提, 党工委、党总支联审, 党总支、支委、居委联席会联议, 党员代表、农民代表联定的“四联共议”决策程序和办法。同时完善妇联、计生、志愿者、红白理事会等群团及民间自治组织, 通过村民自治实行日常管理。在对社区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管理上。建立社区服务中心, 设立民政救助、信访稳定、培训就业、社会保障、综治民调等便民服务窗口;对供水、供电、安保、保洁、绿化和公共设施维护等物业管理引入竞争机制, 实行市场化管理服务。集聚区成立社区建设协调工作领导小组, 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活动共建、工作共担的目标要求充分发挥驻区单位、社区民间组织、物业管理机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 实现社区服务联动、管理联抓、治安联防、卫生联管、环境联治, 形成了社区和社区内各单位共驻共建的良好格局。

3 滑县产业集聚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取得的成效

3.1 土地资源有效集约

村庄整合建成新型农村社区, 由原来的占地633km2减少到262km2, 节约土地372km2, 既为产业集聚区发展提供了空间, 又有效控制了农村宅基地的无序扩张, 实现了用地集约、居住集聚、效益集显。

3.2 农民收入明显增加

土地整合后, 通过土地流转, 实行市场化运作、公司化经营、企业化管理, 提高了土地经营的规模效益, 使农民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彻底解放出来, 由过去的单一种地收入转变为从事多行业、多渠道的增收, 区内农民人均纯收入由整合前2009年的4910元提高到2011年的11000元。

3.3 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锦和新城完备的城市功能、齐全的基础设施、全方位方便快捷的社区服务, 让农民不出社区就可满足就近购物、就医、就学、休闲娱乐等生活需求, 富足的收入让农民衣食无忧、生活愉悦。

3.4 树立农村新风尚

新型农村社区打破了原有的村庄建制和居住格局, 因土地、宅基纠纷和宗族派系引发的矛盾基本消除, 构建了新的邻里关系。管委会专门成立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办公室, 社区文明意识和文化氛围日益浓厚, 农民的整体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3.5 促进“三化”协调发展

农民集中入住新型农村社区, 推动了农民由农村向城镇转移, 加快推进了新型城镇化进程;土地的集约、劳动力的解放, 为企业的发展和产业集聚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 加快推进了新型工业化进程;土地的有序流转、规模经营, 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集群发展, 加快推进了新型农业现代化进程。

4 滑县产业集聚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存在问题与建议

4.1 建设用地指标偏少

尽管上级领导及有关部门对滑县产业集聚区建设用地给予大力支持, 但缺口仍然较大, 特别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指标偏少, 无法满足城镇化提升需要;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在政策上、价格上不同步, 集体土地出转受限较多;没有形成统一的城乡土地交易市场, 农村腾出的建设用地指标不能进入市场拍卖, 农民利益受损, 减缓了城镇化进程;集体土地不能交易、抵押、融资, 土地要素没有激活;土地增减挂钩政策不够清晰、具体, 操作性、针对性不强, 拉动农村社区建设乏力;建议上级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增加用地指标, 建立规范的土地交易市场, 明晰土地增减挂钩政策, 有效制止乱占土地违法行为。

4.2 建设资金匮乏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社会工程, 尤其是滑县产业集聚区新型农村社区规模较大, 需要巨额资金投入。滑县属国家级贫困县, 自身财力严重不足, 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资金微不足道;信贷政策所限, 对农村社区建设融资支持较少。建议上级政府加大对农村社区建设资金投入, 协调整合各种项目资金向农村社区倾斜, 调整信贷政策, 放宽对农村社区建设信贷投资规模。

4.3 体制机制尚不健全

产业集聚区目前享受副县级规格, 与有关职能部门协调乏力, 尤其是与市里有关职能部门在上报项目审批上不对口、不衔接, 影响办事效率。机关管理人员编制数额较少, 引进高端管理人员难度较大。建议上级提高产业集聚区管理机构规格, 提高与有关职能部门的协调联系能力和办事效率。同时增加机关管理人员编制, 协调推进高科技人才引进工作。

4.4 管理模式有待创新

新型农村社区在管理上尚无成熟的经验可取, 目前对一期工程结束后迁入的部分村民所采取的一些管理办法, 也只是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二期工程建成33个村全部迁入后管理面临诸多难题, 管理模式需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创新。集聚区将对农村社区管理继续探索, 认真总结经验。建议上级政府研究出台农村社区管理办法并及时莅临指导, 以全面提升农村社区科学管理水平。

摘要:农村的发展出路何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如何建更合理, 怎么管更科学, 城乡一体化如何加快实现, 农民的幸福指数怎样进一步提高, 这些一直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特别关注寻求破解的“三农”课题。河南省省委书记卢展工亲自命名的滑县产业集聚区新型农村社区——锦和新城共整合33个行政村12747户, 总投资33.04亿元, 规划建筑面积209.7万m2, 可容纳5.4万人居住。流转土地1700km2, 建设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社区内规划建设了教育、医疗、商贸、餐饮等配套设施。在两年多的建设实践中他们克难攻坚, 大胆创新, 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并取得初步经验。

发展小城镇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篇7

关键词:农机化;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中图分类号:S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218-1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点是要进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的质量、效益和农民收入。发展农业机械化是题中应有之意,在现阶段要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战略意义在于它是解放农业生产力的重要手段。

1 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意义

1.1 农业机械化是应用农业科技的主要载体

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关键是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由资源依赖型向科技推动型转变。实践证明,现代科学技术每向前发展一步,其在农业中的扩散与应用,都带来了农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农业机械是科技的物化,是农业新技术有效实施和广泛应用的主要载体。大面积地推广应用精量播种、化肥深施、秸秆还田、节水灌溉等农业节本增效技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离开机械化是不可能完成的;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单位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节约能耗和改善生态环境,也必须借助机械化手段才能得以有效实施和广泛应用。可以说,发展现代农业靠科技,科技应用离不开农机。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1.2 农业机械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和农民收入水平,是衡量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农业机械化是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因素,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息息相关。已经实现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发达国家,由于农业机械的不断创新和广泛应用,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均小于8%,而我国农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的比重为46.9%。无论从国外还是国内的情况看,农机化水平高的地区,农民收入也比较高,生活相对富裕。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一是可以发挥农机的增产、增效功能,直接创造财富。二是可以发挥农机的替代功能,转移农村劳动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过程,就是通过农业生产“增机、减人、增收”的过程。三是可以发挥农机的吸纳功能,安置部分农民实现农业内部再就业。经营农业机械已经成为当前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1.3 农业机械化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农业机械是先进的生产工具,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发展农业机械化,实质上是一场生产手段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是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一是可以极大地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文明生产,体面生活”。二是可以促进农业劳动者文化素质的提高,造就新型农民。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过程,要求农民必须具备一定的科技文化素质和修养,才能较好地掌握农业机械的操作、使用、维修等农机化技术。三是可以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技术支撑,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可以有力地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距,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 现阶段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

我国在户均只有7.8亩土地的小规模生产实行了农户承包经营的情况下,小型农机主要是以“手扶”、“小四轮”为主的小型低性能农机,它得以发展的条件和优点是适合大多数农户的收入水平和家庭经营规模的需要。但是,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小型农机只是起到了代替人畜力的作用,远远满足不了生产发展和农业技术进步的需要。

因此,今后农业的发展主要是靠提高单位面积生产能力。除了采用优良品种外,利用农业机械为载体推广农业新技术是最重要的途径。从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技术要求看,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主要推广提高土壤生产力的技术如深松、免耕、秸秆还田等;先进栽培技术如精量播种、化肥深施、植保等复合作业;旱作节水技术如覆膜保水和灌溉、秸秆覆盖等;高效收获技术如割晒、收割、脱粒、烘干等联合作业。

从对农机的要求看,(1)这些技术只有以农业机械为载体才能实现。(2)必須使用大中型农机具。(3)高性能农机的优越性和重要性日益突出。当前发展大中型农机的要求和趋势十分明显,但一直困扰我们的问题是与亿万小规模农户的矛盾如何解决?在这个似乎无解的难题面前,中国农民的创造力又一次显现出来,农机跨区作业为解决这个难题找到了一条重要的途径。它在生产方式上实现了规模化经营,开辟了我国小规模农业使用大型农业机械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生产的现实道路,它的历史意义不可估量。我国未来的农机机型的发展方向应以大型机械为主,兼顾小型机械的发展。

3 结束语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做出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策,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和首要任务。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最基本、最显著的特点,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首先发展农业机械化,这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发展小城镇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篇8

“十二五”规划已将节能环保、产业升级和创新等列为六大战略支柱的重要组成部分,《造纸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则在对中国造纸工业所面临的形势作出深入分析的前提下,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造纸工业绿色、低碳、循环的特点,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不仅如此,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提出,要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全球领先的林业和造纸公司芬欧汇川作为该行业翘楚,以领先的“The Biofore Company”的理念,意指将生物和森林行业相结合。芬欧汇川的产品主要原料来自于可再生和可回收的木材,通过可持续的产品开发和创新来创造新的增长机会,为全球客户提供智能化、可持续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并引领全新生物森林工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芬欧汇川纸张事业部亚太区副总裁Jaakko Nikkil先生表示:“森林是芬欧汇川最宝贵的资源,也是我们的业务赖以顺利运营的保障。如何在合理运用资源的同时,妥善保护森林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作为芬兰最大的私有森林拥有者和木材加工商,芬欧汇川自营约170万公顷森林,它们全部通过了FSC或PEFC认证。这是两个主流的森林认证国际体系,证实森林的经营和管理满足现在和将来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求。芬欧汇川根据可持续森林管理原则进行运营,以帮助人们始终了解木材的原产地,并促进良好的森林管理实践。此外,芬欧汇川还致力于对认证纤维进行最大化利用,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人们更多地使用认证木材,并设立了在2020年前实现认证纤维比例达到80%的目标。

在采伐过程中,芬欧汇川也是尽可能模仿森林发展的自然过程,降低人为活动在采伐过程中的影响,采伐过的迹地经过专业设备清理树桩,翻整土地后,还要用专门的栽培管机器每天补种1000-1500棵新树苗,保障林地的可持续发展。芬欧汇川还为自己的森林开发了一项生物多样性计划,以提高生物多样性并改善自然生态系统和碳循环,让森林充满活力。

对于森林的管理只是芬欧汇川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第一步。事实上,在芬欧汇川纸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每一个流程都致力于最大程度降低运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正是凭借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突出贡献,芬欧汇川在中国屡获“环保企业”殊荣,2012年10月还成为全球唯一一家入选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的林业和造纸公司。“通过在中国深入推进我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创新技术,芬欧汇川希望能助力中国造纸产业发展,与其共同进步,共赢未来。”Jaakko Nikkil先生补充道。

发展小城镇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篇9

一、大力支持全国重点镇建设, 发挥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

2004年2月, 建设部等六部委从2万多个建制镇中确定了1887个全国重点镇。选择结果无疑证明它们在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也表明其在“质量”上走在了全国小城镇发展的前列。应当强调的是, 重点镇是小城镇衔接大中小城市形成战略布局的重要节点, 必须在不同地区的发展格局中明确重点镇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努力达到“抓好一个点、带动一个面、影响一大片”的效果。

在对重点镇的扶持上, 国家开发银行按照优先支持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的卫星城 (镇) 建设;优先支持经济实力较强、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重点镇建设;优先支持有资源、有特色、有主导产业支撑的重点镇建设;优先支持经济发达且城镇密集区域的重点镇建设的原则, 2004年以来对169个重点小城镇承诺发放贷款90亿元, 实现当年发放64亿元。国家开发银行在全国重点镇的探索, 是实现党和政府发展目标、弥补体制落后和市场失灵的一种金融形式, 为我国城镇化提供了示范和样板, 为党和政府在更大范围内有效指导新农村建设积累了经验。

二、重视小城镇规划, 突出资源节约和环境良好发展

应当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 强化“科学规划”的理念, 体现“因地制宜、节约用地、延续特色、简明适用”的原则。按照改造镇中村、合并小型村、缩减自然村、拆除空心村和节约村庄占地总量的要求, 优化小城镇布局规划, 合理布置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合理布置教育、医疗、文化等服务设施, 并与小城镇外部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交通道路、产业园区、水利设施等专项规划相衔接。建议现有每年200亿元的村村通公路建设、农村电网改造、通讯建设放缓步伐, 与小城镇整体规划相协调, 以免通了公路、电网、通信的村庄可能被撤并而造成浪费。从原则上来讲, 小城镇规划管理重在解决地脉、人脉、文脉、经脉“四脉”问题。小城镇规划是否成功, 主要看人工建筑与自然风景是否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应当根据先县城、重点镇, 后一般镇的次序, 对小城镇规划修编进行严格界定, 不合理的应调整;规模过大、照搬套用城市模式、浪费资源的应坚决修改。特别应当严格考查小城镇2003年以后的规划编制情况, 注意其规划的超前性和近期、中期、远期发展目标的合理性。规划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土地, 应切实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 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协调好小城镇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的关系, 利用这两个规划之间的协调, 使得基本农田成为小城镇与行政村之间永久性的生态隔离带, 成为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之间永久的生态带, 成为镇与镇、村与村之间田园风光的保持带。小城镇的绿化与城市绿化截然不同。小城镇只要把资源保护好, 在空间上合理布置就形成了天然的公园。要向古人学习, 把小城镇“轻轻”地安放在大自然中间。

三、加大小城镇投入, 拓宽建设资金多种渠道

由于小城镇的经济基础薄弱, 商业利润空间较小, 单纯依靠市场的力量难以吸引足够的资金, 应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相对集中地向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投入, 避免“雨打沙滩万点坑”。同时, 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 注意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资投劳, 吸引各种社会资金参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政府引导, 农民和集体投入为主体, 社会力量多方支持, 合理、稳定和有效的小城镇建设资金投入机制。在条件成熟的地区, 应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银行贷款, 或采取BOT方式建设供排水、垃圾处理等公用设施;对公交、公共区域广告经营权等实施特许经营制度。

针对小城镇有关扶持资金不完备、不配套的情况, 应当通过立法形式, 按照城乡统筹发展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把国家支持小城镇建设、推进反哺与支持机制的资金逐步制度化。对现行的贷款政策应进行调整, 在方便、易行的前提下, 扩大小城镇资金贷款范围, 做到“投得出、收得回”。凡是属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小城镇经济发展的都尽量纳入信贷支持的范围, 并逐步下放信贷资金审批权限, 减少审批环节。目前, 中央为了确保全国粮食生产的安全, 对农民实行了水稻良种补贴、粮食直补、购置农机具补贴。但这些补贴是分对象、分项目区进行的, 应当逐步扩大以小城镇为着力点的惠农政策覆盖面, 增加对产粮大县和财政困难县的转移支付。坚持和完善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 抑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需要指出的是, 由于受地域、环境所限, 中部、西部、东北三省的经济发展比较缓慢, 大部分人还处在温饱水平线上。应当对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小城镇建设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实现全面建设新农村的目标。

四、完善小城镇功能, 实现人居环境逐步好转

要加快小城镇交通、通信、能源、供排水、园林绿化、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和科教文卫设施建设, 构筑城乡一体的生活垃圾处理、供排水、公共交通等公共服务网络, 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的公共服务向小城镇覆盖、城市的现代文明向小城镇辐射。应从农民最关心的小城镇改水改厕、危房改造、道路硬化等方面入手, 加强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 加强防汛抗旱和减灾体系建设, 加强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建设, 让广大群众切身感受到小城镇建设给他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变化, 真正把建设新农村背景下的小城镇发展办成合民意的“民心工程”。

现在, 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都呼吁, 小城镇畜禽养殖污染、农药化肥污染、废水污染和工业“三废”污染等问题越来越严重, 不仅直接影响城乡统筹发展, 而且还严重威胁着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因此, 研究制定小城镇污染控制技术方案和政策法规体系, 是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当务之急。对来自生活的污染, 要着重加强小城镇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对来自农业生产的污染, 首先应在小城镇加强农业生产污染控制成套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在小城镇加强农用基础设施的改造;对来自工业企业的污染, 要考虑对其进行关、停、并、转或者制定优惠的“进园”政策, 建设相对集中、资源共享、废弃物集中处理的小城镇工业园区等。污水管道是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 要采用适当的污水处理系统, 建立健全污水收集处理体系, 采用城市联网和区域联网的方式提供清洁可靠的饮用水。要推动小城镇垃圾清运、保洁、无害化处理, 推广完善“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城乡一体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运行机制, 坚定不移地推行粪坑封闭化、沼气化。要在小城镇进行田边、河边、山边、路边的“四边”植树绿化, 封山育林, 绝不能照套城市模式, 搞大广场、大草坪。

五、深化小城镇体制改革, 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是小城镇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既涉及农村生产关系调整, 也直接触及农村上层建筑变革。应加快职能转变, 发挥好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 切实把小城镇政府的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 保证基层政权正常运转。凡是农民不认可的改革不能强制推进;凡是农民一时不接受的改革, 要先行试点让农民逐步理解和接受, 避免由于小城镇发展中的工作失误造成对农民利益的伤害。应稳妥地推进以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的综合配套改革;逐步建立与小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体系, 探索农村宅基地有效流转方式, 研究农村房屋产权登记与流通政策;完善小城镇公共设施投入与长效运行管理机制, 推进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 资产变股权, 农民当股东, 确保农民带着资产进入小城镇, 并享受集体资产的股权收益;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

在小城镇执行国家土地政策问题上, 应当完善土地承包政策, 推进承包地使用权流转, 确保进入小城镇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 解除进入小城镇的农民在土地经营权上的后顾之忧, 保障农民在土地流转中失地不失利、失地不失业, 让农民在小城镇发展中得到实际利益。在实践中, 天津、江西、安徽等地正在进行小城镇迁村并试点。试点的基本思路是:对大、中城市近郊条件比较成熟的小城镇, 在保持基本农田总量不变的前提下, 整合散居农民的宅基地, 重新规划居住区、工业区, 变平房为楼房, 变散居为聚居, 将农业用地向种田大户集中。在无偿提供农民住宅后, 将节余出的建设用地进行整理、出让, 进行商业开发, 所得出让收益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支付农民住房建设成本。同时, 将原有宅基地整理复垦, 实现耕地总量的占补平衡。这种试点已经起到明显的示范作用, 初步做到了农民向小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耕地向种田大户集中, 成为推动小城镇发展的一种崭新方式。

摘要:小城镇是城市与农村重要的结合点, 是农业产业化的服务载体, 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我国提出以新农村建设为重点, 坚持走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对国家未来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小城镇,新农村,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公共管理研究中心与北京育知咨政公共管理研究所联合编写.中国国情与科学发展观[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小城镇建设技术政策 (一) .www.fwjh.cn/html/20075/2007511222703.html.

[3]城乡统筹发展, 加快小城镇建设[EB/OL], www.yuzhong.gov.cn/data/2006/0713/article.

[4]刘海清.浅谈农村小城镇建设[EB/OL], www.cquc.com/qx/199911/006.htm.

发展小城镇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篇10

一、值得关注的旬阳县域跨越发展趋势

近年来, 旬阳县域经济发展之快令人瞩目。一是生产总值跨越增长。从1990年至今, 全县生产总值以超过100%的速度增长。2008年达40.5亿元, 是1995年的6.6倍。二是财政收入迅猛增长。旬阳历史上属典型的财政贫困县。从1949年到1998年, 用了50年时间, 县财政收入才突破亿元大关。但自2003年县财政收入达2亿元之后, 几乎每年都以亿元的速度增长, 2008年已经超过了6亿元。三是工业发展呈翻番态势。“十五”以来, 旬阳县工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2008年工业总产值49.35亿元, 比2006年增长79.5%,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4.3亿元, 比2006年增长82.7%。四是群众收入大幅度快速增长。“十五”末, 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859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18元, 分别比“九五”末增长52.75%和48.4%。2008年, 分别达到2819元和10223元, 比2006年分别增长42.4%和47.3%。

二、旬阳县率先突破的积极探索与重大实践

旬阳县近年来之所以能够实现突破发展, 在于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 积极探索河源山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化、生态化、城镇化战略, 走出了一条以工业化为支撑、以生态化为保障、以城镇化为牵引、以产业化为依托的富民强县之路。

1. 积极探索河源山区的工业强县之路。

确立“工业强县”战略。“八五”时期, 旬阳农业在三产中的比例超过60%。为改变经济过于倚重农业的落后格局, 旬阳县委、县政府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进行深入研究, 2003年前后, 以“快人一步、先人一拍”的胆识和魄力, 在陕南地区较早地提出并强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2008年, 旬阳县三次产业结构已由“八五”末的61.4:20.4:18.2调整为21.7:43.2:35.1, 工业经济主导地位明显增强, 县域产业跃上新的台阶。

全力做大做强特色支柱产业。依托当地资源, 旬阳大力发展以锌、铁、镁及合金项目为重点的材料工业, 以烟草、魔芋精粉等项目为重点的烟草食品工业, 以水电站项目为重点的水电能源工业, 以熟料水泥建设项目为重点的建材工业, 以黄姜深加工、油脂加工等项目为重点的生物制品工业。初步形成了烟草食品、矿产加工、水电能源、水泥建材和生物制品5大支柱工业体系, 培育了大地复肥公司、鑫源矿业公司、宝鸡卷烟厂旬阳分厂等一批产值过亿元的龙头企业。

以工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紧紧抓住省政府扶持县区工业园区建设的政策机遇, 旬阳县建成了以旬河为主轴, 环山、绕水、映绿的山水园林型生态工业园区, 倾力打造地方特色鲜明、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 有力地提升了旬阳县域新型工业化水平, 实现了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的大转型。

2. 坚持不懈走彰显生态文明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旬阳地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保护区, 确保一江清水送北京是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把生态建设作为立县之本, 积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是旬阳县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

实施生态建设工程。旬阳县按照“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发展方向, 以特色林果基地为重点, 以水土涵养林、薪炭用材林为补充, 通过退耕还林、天保工程林、人工造林、改灶养林等措施, 有力地推动了生态建设。同时, 统筹推进流域综合治理, 加强水源区保护工程建设。2008年, 全县完成各类造林绿化17.25万亩,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2平方公里, 有力地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修复保护。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旬阳县把生态保护作为重要目标常抓不懈。加强技术改造, 使工业“三废”成为“新财富”。恒源生物化工有限公司研发的黄姜无发酵生产皂素水解物技术, 废水排放比传统工艺减少近90%, 加工1吨皂素的效益由原来的5万元提升到10万元以上。鑫源建材公司利用尾矿渣生产的新型墙体材料技术, 被省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委员会确立为“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尧柏水泥生产线, 年可消化粉煤灰60万吨, 配套7.5兆瓦低温余热发电项目, 年发电量4910×104千瓦时。

不断加大治污力度。实施工业污染治理工程。旬阳县下决心关停了13家工艺落后、不符合生产要求的黄姜加工厂, 促使其靠大联强, 建成了以黄姜皂素加工为主体的甾体药物基地, 加强矿产整顿和矿产资源管理, 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达标排放制度, 有效地控制了污染物排放。

3. 大力拓展聚合工业发展要素的城镇化之路。

旬阳县坚持以创建省级山水园林生态城市为目标, 完善产业布局, 提高承载能力, 营造良好人居环境, 全县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

坚持科学规划。旬阳县城位于汉江、旬河交汇处, 曲水环流, 被誉为“天然太极城”。紧紧围绕建设山水园林生态城市目标, 旬阳高起点修编县域总规划和重点集镇规划, 详规覆盖率达到90%以上。建立完善城镇发展的领导机制、城镇管理的政策机制和城镇建设的投入机制, 保证了城市建设统一规划、整体开发和高标准建设。

实施“三镇一体化”工程。按照贯通主线、连接两岸、激活三镇、全面推进的发展思路, 旬阳县通过“白柳—城关—吕河”三镇的一体化, 促进中心集镇、窗口村镇、旅游古镇建设, 拉大县城骨架, 提升县城品位, 聚合各类工业生产要素, 使城市功能布局更加臻于科学合理。

切实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以公路、电力和通信为重点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 旬阳县完成通村水泥路405公里, 通乡油路150公里。目前, 县城建成区域由3.6平方公里发展到10平方公里, 城市人口由3万人增加到6.2万人, 城市绿化覆盖率达21%以上, 县城供水普及率达90%。

4. 积极推进为工业发展构筑原料基础的农业产业化。

旬阳县在强力推进工业化进程中, 紧紧依托当地资源, 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 使农业产业化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支撑。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旬阳县坚持“壮畜、强烟、扩桑、优姜、兴林、稳粮”的发展思路, 着力提升畜牧、烤烟、蚕桑三大基础产业。烤烟种植面积达10万余亩, 稳居全国优质烤烟十二强县之列;黄姜种植面积3.24万亩, 跃升为全国黄姜标准种植示范区;桑园面积达15万亩, 属于全国东桑西移项目基地县;畜牧养殖达60万头, 成为全省商品猪生产基地县。2008年, 旬阳县烟、畜、桑、姜四大产业综合产值7.7亿元, 占农业总产值的51%, 农民人均第一产业收入1891.4元,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4.3%。

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项目。旬阳县积极争取省市扶持农业产业化项目和扶持资金, 重点支持农业机械以及油桐、魔芋、粉丝加工等项目建设。新农机械厂和宝利机械厂的农机新产品已被国家确定为重点扶持的农械产品。近年来仅新建的2万亩魔芋基地和5万亩油桐基地, 使农民增加收入近亿元。

三、从旬阳实践看陕南县域突破发展的路径选择

旬阳的发展经验表明, 条件相对落后的陕南县域要实现突破发展, 必须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 大力培育一批能够支撑区域辐射周边的特色产业, 以支撑和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要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 是壮大县域经济的必由之路。工业化程度不高, 是导致陕南发展相对滞后的重要原因。2008年, 陕南第二产业占总产值比重为36.81%, 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9.2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79.90亿元, 仅占全省的7.28%。坚持工业强县战略,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是实现陕南突破发展的关键所在。

———要大力发展生态环保的循环经济。妥善处理好保护环境与发展工业的关系, 是陕南实现突破发展的重要前提。陕南地区在加快工业发展过程中, 必须切实加强生态保护, 实现良好生态与工业化双赢。从总体上看, 陕南许多县域工业生产目前尚处于“资源—产品—废物”的物质单向流动模式, 这与陕南地区的主体功能要求是相违背的。陕南必须依托自身资源优势, 打造“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使陕南地区在工业化进程中实现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和谐统一。

上一篇:年关于世界艾滋病日活动总结下一篇:祝福中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