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创新之路

2024-06-27

企业管理创新之路(精选12篇)

企业管理创新之路 篇1

改革开放后30余年, 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 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 这种主要依靠增加要素投入和物质消耗的传统发展方式难以持续。中国要想实现经济持续增长, 就必须转变发展方式, 转变的关键就是创新。

转变管理理念

管理理念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了很大的变化, 从追求政绩形象转变为承担盈亏责任的自我管理理念。从单一生产意识转为追求经济效益的市场意识。从企业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 发展到对社会发展、环境的责任和对用户的责任的经营目标多元化理念的创新。

树立“信息至上”的观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企业要不停地与外界环境交流信息如:科技发展信息、市场行情信息、竞争对手信息和科学管理信息等;在企业内部还有一个人、财、物、产、供、销等各个管理环节的信息。这些企业内外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传输和使用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前提。企业必须首先树立“信息至上”的观念, 以开放的头脑及时地把握各种不断变化的企业内外信息, 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企业管理创新。

树立“能本管理”的观念。信息时代的到来, 迫使企业具备“以快应变”的能力, 以最快速的反应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同时企业的管理方式也在发生历史性的演变, 从物本管理过度到人本管理, 进而深化为以人的能力为核心的管理, 更确切地说就是能本管理。在信息时代, 知识、信息、智力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因素, 人作为知识的载体, 作为知识的创造者和技术的运用者, 其智力资本的贡献率是人力资本贡献率的主导成分, 并远远高于非人力资本的贡献率, 企业间竞争的实质就是高素质、高创新能力的人才的竞争。

提升管理主体的创新能力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队伍。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必须具备这样的素质:一是创造性思维, 善于洞察和想象, 使管理工作有合理的前瞻性、科学性;二是风险意识, 有远见、不怕失败、敢做超前性的工作, 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毅力;三是创新的技巧, 在创造思维和不怕风险的同时, 还必须有科学依据, 有可行的操作措施;四是新时代的风格, 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 要善于学习, 敢于实践, 善于团结合作, 尤其要善待创新失败者, 永不满足, 经常自我挑战。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是实现企业管理创新的关键。

企业管理的逻辑特点最终反映在如何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上, 按照国外的研究, 积极性的一般发展规律是“参与—负责—创新”。参与, 是积极性的形成阶段, 表明员工介入某项工作, 承诺某些规定责任, 完成一定任务定额;负责, 是积极性的上升和稳定阶段, 表明员工明确了责任感, 能自觉地履行职责;“创新”是积极性的高涨阶段, 表明员工已主动“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自觉为企业出谋划策, 倾心倾力, 贡献力量。企业家要充分认识积极性的一般发展规律, 尊重员工、关心员工、依靠员工、激励员工, 让企业员工积极投身到管理创新中来。

企业发展战略的创新

我们在经营战略管理上要实现由过去偏重生产管理到重视技术开发和市场营销的转变, 也就是我们常讲的要从橄榄型向亚铃型管理模式转变。我们先清楚自己为何而生存, 我们的客户需要什么, 再研究怎么生产, 甚至可以委托加工生产。基于这样的战略, 我们的研发队伍不断扩展, 并吸收很多销售的精英, 不断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 以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

创新战略的制定。企业战略是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根据企业内部条件、外部环境及可取得的资源的情况, 为求得企业生存和发展, 对企业发展目标及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的总体谋划。成功企业战略有以下特点:其一, 重视分析企业外部环境, 及时把握环境变化带来的机会, 有效避开不利于企业发展的各种威胁。其二, 重视分析企业内部条件的优势和劣势, 有针对性地改善内部条件, 适应变化的环境。其三, 企业选择战略, 要对企业内部的优劣势和外部环境机会与威胁进行综合分析, 据此对备选的战略方案做出系统的评价, 最终选出适宜的战略。因此, 面对国内国际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 企业要以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 认真思考自己的发展战略, 着眼于长远发展, 改变短期的利润目标, 实施具有创新实质的经营战略, 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打造和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第一, 企业的内部战略性资源的整合、培养与创新。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以企业资源为基础的能力优势, 而且必须是异质性战略资源, 如技术、品牌、企业文化、营销网络、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模式等。只有在这些方面进行强化突出, 建立互补性知识与技能体系, 才能获得持续性竞争优势, 别人才难以模仿。具体而言, 这要求中国企业建立高层决策者战略评价机制。一方面企业高管层可以设立战略管理委员会定期召开由各部门、各事业部、子公司、集团各公司经理参加的企业“竞争能力评价会”, 也可邀请管理、技术方面专家和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官员参加, 从各方面对企业核心能力、优势资源进行会诊、恳谈, 评估, 研讨今后的发展思路;另一方面设立主要由中、基层员工参与的企业战略信息反馈系统, 如意见箱、网上专栏等。第二, 围绕企业核心能力培育, 妥善地实施企业内外交易性战略是非常重要的。企业核心能力本身具有动态性、开放性。在进行企业核心能力分析时, 还可以运用核心能力矩阵的分析方法, 以帮助企业准确把握核心能力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第三, 注意核心产品的战略性市场开发。核心产品是核心能力的物质体现和市场体现, 大力开发核心产品才能为企业核心能力培育提供物质保证;同时发展核心产品会使企业避开在最终产品市场上的激烈竞争, 获得可观的“虚拟市场份额”, 而且能够绕开在最终产品市场上由于垄断地位而受到的法律和销售渠道等因素限制, 由此获得的收入和经验可以加快核心能力的发展。第四, 以顾客价值系统为导向, 进行动态性、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开发。企业核心能力的打造应以顾客价值系统为导向, 以学习能力为基础, 着力培养企业对顾客需求的预测和反应能力, 迅速将新观念、新技术融入产品的能力, 适应不同的经营环境的能力以及综合各种因素进行价值创造的创新能力。

组织结构的创新

精干高效的组织结构是贯彻实施经营战略的组织保证。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和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 首先, 剥离企业不应承担的各种社会职能和政府职能, 使企业轻装上阵, 其次, 按照专业化社会协作的方向, 分离服务部门等非生产主体, 使企业精干起来, 再次, 强化生产过程前的市场研究, 经营决策, 技术开发和生产过程之后的产品销售, 用户服务, 广告宣传等经营职能, 使企业组织结构具有高度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最后, 随着企业用业务流程的信息化, 企业削减中间管理层次, 管理组织结构由原来的高耸型结构向扁平型结构再造, 这样会大大降低成本, 提高组织效率。

建立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是一种管理理念, 是企业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国际化的竞争需要而进行的管理创新。企业要使企业及其员工保持旺盛的学习能力, 不断突破极限, 及时克服发展道路上的障碍, 就必须要有相应的制度或机制作为保障。有效而健全的机制还有助于企业内部的管理, 是企业管理成熟的标志。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励是现代管理学的核心, 对人力资源管理更具特殊意义。在实践中,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特点, 对以下激励措施进行相机抉择或有效整合:目标激励。通过建立企业目标、部门目标和个人目标体系, 激发员工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完成个人目标, 从而体现个人价值及其在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参与激励。通过合理化建议、员工与各级管理层对话等民主管理方式, 给员工某种参与制定计划和进行决策的机会, 使其感受到企业对自己的信任, 使员工产生主人翁责任感。关怀激励。企业各级管理者通过对员工的体贴与关怀, 使其工作和生活困难得到重视和有效解决, 员工深感组织关怀的温暖, 就会把企业当作大家庭, 把企业当作自己为之奋斗的归属。为每位员工提供成才的发展空间、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与生活中的困难, 是不可忽视的人性化激励机制。认同激励。企业管理者应该在恰当的时间和恰当的场合, 以祝贺、表彰、认可、示意等形式承认员工所获得的成就, 从而满足员工的成就感, 增强他们不断进取的积极性。物质奖励。物质奖励是现代企业最常用的激励方式, 它对有能力并取得业绩的员工给予可折算为一定价值量货币的物质回报。

营造适于人才潜能发挥的环境和企业文化。要提高和发挥员工的创造力, 就要适度地授权, 给每个员工一定的自由创造空间, 让他们在不违背基本经营原则的前提下, 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方式去工作, 并且在一定的范围内允许犯错。企业文化必须让全体员工时时处处都感受到:努力提高自身的创造力, 即能为企业和社会创造财富, 又能使自身在物质和精神上得以全面升华。

企业管理创新之路 篇2

经济091 莫炜臻 20090201142 摘要:当今,虽然中国是世界制造大国,但却处于价值链的下层,中国企业难以与外来企业抗衡,想要突出重围,企业必须提高在技术、管理、商业模式等方面的创新能力。要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就要坚持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

关键词:中国企业 创新能力 原因 方法

创新,包括了很多高深的知识的创造,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尽管中国在书本知识方面很厉害,中国留学生在外国都很“犀利”,但是由于过去中国的旧时代文化并不鼓励创新思想,人们从小只能学习到书本上的知识,对于很多不符合书本的创造都被视为不合理而加以批判。这种现象在教学时期就体现了,就如“老师就是绝对权威”的思想。我有很多同学,同一个问题,我讲解的话往往不相信,但是老师说同样的话就绝对相信了。这不得不说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缺陷。然而,新时代的中国已经意识到了创新的重要性,无数企业因为创新的声名大振,无数学者因为创新而一举成名,创新在也不是另类。

而最近10年,中国经济正好处在一个全球经济的新起点上,如加入WTO等就是标志,中国人的创新观念觉醒的时机刚好,或者应该说,是全球经济压迫着中国的创新观念醒觉的。中国企业站在了一个新起点上,企业的发展站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上,创新已经成为中国企业最大的挑战。而且在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出现了不少新兴产业领域,这不管是对于国内中企业、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是一个转型的机遇。中国企业能不能起好步,抓住这些有利因素,从制造大国变成创造大国,关键还是要看创新能力。

创新的定义: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他认为,企业创新就是企业根据客观的需要,把已有的生产要素、条件和技术组合起来产生一个新的飞跃。检验创新的标准只有一个,即是否能够被市场接受,并是否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

为什么要强调中国要创新?从价值链角度上说,由于中国的经济政策和廉价的受过教育的劳动力(2012年中国毕业生将创新高680万),使得外国的大公司通过直接投资或者间接投资,把中国变成了世界制造工厂。虽然这些掌握着科技和资金优势的全球扩张者们,由于生产产品的需要,会给中国企业提供管理上的经验教导以及技术上的提供。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处于价值链低端的企业能够在技术上超越外国,相反,国外提供的技术支持非常有限,核心技术在别人手里,就处处受压迫和“剥削”,甚至完全受到抵制和封锁。价值链中的中国企业没有能力或远见来爬上价值链上游。中国企业根本没有机会来发展自己的研发创新能力。中国企业对价值链位置的掌握的缺失是研发能力落后的重要原因。中国企业要从代工模式走向自主研发模式,并且最终走向自主品牌模式,其中创新是关键。

从理论上来说,根据我们学过的经济学原理来考虑,我们假设产出是由A(技术)、B(其他禀赋)决定的,其他禀赋包括了资本和劳动力等。在中国,我们可以知道中国的劳动力十分充足,而资本也非常足够(这里指广义的资本包括了储蓄,中国的储蓄率非常高)。而根据要素边际产出递减规律,我们可以知道当劳动力和资本等其他要素相对十分多时,对产出的影响会下降。对应显示就是中国的劳动力已经很多了,若再增加人口数,不仅对产出的影响较小,甚至还会从各个方面带来不利影响,所以中国要计划生育。而另一方面,因为A(技术)对于中国来说是缺少的,因此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技术,都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而为什么中国的技术依然这么稀缺呢?我们这样理解,技术需要十分庞大的前期投资,而中国就处于这样一个前期投资时期中,只要过了这个时期,就会产生质的飞跃。

既然我们知道了为什么要创新,下一步就是要知道创新能力由什么组成?如何衡量一个企业的创新能力?我认为,第一就是企业的技术判断力,就是是企业对先进技术以及适合自己的技术的判断能力,是企业发掘有价值技术不可缺少的能力。打个比方说,两个人一起在进行期末复习,一个人可以准确预测到什么是重点,而另一个人却非常麻木和茫然,那么两个人的效果绝对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只有参与技术活动或通过与产业其他有密切关系的行动者的交流才能产生或获取深层次的信息和知识。提升企业的技术判断力,有助于企业更好地预见技术活动对企业的重要性,有利于企业提前对潜在的技术发展进行分析评价,掌握战略主动,节省资源,达到研发资金效用最大化。

第二就是学习能力,是技术创新的前提,是理解和解释知识的过程。企业通过对外部知识的评价,判断外部知识的价值,然后就要将有价值的重要知识转移到组织内部,为创新能力的构建创造基础。企业的学习取决于2个条件:一是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先前知识,二是先前知识的组成必须具备一定的多样性。这样才能有效吸收知识。例如如果让一个中学生突然去上研究生的课,无疑是什么都听不懂。

第三是举一反三的能力,等于是整合创新能力,是企业结合理论和实际,对引进的技术进行融合与创新的能力。我们把学习分为转化和融合。知识转化就是采用自己的对知识的解释;知识融合是指对转化后的知识与自己所原有的知识融合在一起,产生新的知识,产生创新,也就是举一反三的过程。这一过程通过对已有知识来理解外来知道,所以已有的知识是举一反三的必要条件。如何把外部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并懂得创造,是衡量一个企业举一反三能力的基准。

那我们要怎么提高创新能力呢?首先我们要知道,创新并不是企业一厢情愿的事情,坏境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在我们的中考高考中,为什么我们要那么拼呢,是因为我们想上好高中,好大学。那为什么要上好高中,好大学呢?是因为坏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学习的努力程度很重要,但有很多时候并不是努力就可以了。而学生在一个学校就像一个企业在一个国家一样,国家的坏境是最关重要的。而中国的坏境如基础教育设备、专利制度等等都不是很好。所以要提高创新能力,必须从政府开始。

第一,培育创新文化。政府必须引导企业创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和提升离不开良好的文化氛围。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事业,创新事业激励创新文化。鼓励科技人员创新、支持科技人员、实现创新的有利条件。而其中,重点是从青少年入手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就是要在中学大学时期,改革教育体制和改进教学方法,推进素质教育,鼓励青少年参创新。

第二,完善技术创新制度。中国的创新技术体制一直被人诟病。所以我们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重点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大政府科技资源对企业的支持力度,使企业真正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创新成果应用。还要发挥国家创新型城市、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的带动作用,形成创新中心,带动全国。其中上海的浦东新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此外,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完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力度。

第三,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国的研究院之类的很少,我们要从根本出发。为什么中国的科技基础设施不够,是因为科技跟生产力的转化率不高。我们要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由此我们就可以从根本上加强科技基础设施。此外,要促进科技进步与产业升级,还要在重点学科和战略高技术领域新建若干个国家科学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构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要在关键产业技术领域建设一批国家工程实验室,优化国家工程中心建设布局。

第四,向创新企业放松贷款要求。企业的研发环节作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和重要支撑,就需要企业在资源配置和资金投入上进行持续和长远的考虑。但从实际情况看,我国不少企业在研发方面的投入比重尚低于国际同行。正如前面所提到的,这是因为科研需要大量的前期投资,超过这个投资额,我们才有质的变化。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充分利用资本市场为自主创新型企业提供融资机会。

第五,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其实说到底也就是人的创新能力。创新型科技人才,是企业创新能力的核心。我们要加强实践培养,多做一些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建设一批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基地,才有利于刺激人才的诞生。

就算有了好的坏境,自身的努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企业来说,就算坏境再好,也不一定就会“有出息”。特别是在中国,创新的观念还没深入人心,很多企业家并没有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他们的目光太短浅了。于是,作为企业要:一,树立正确的创新价值观。价值观是指导人们行动的指南。企业创新的主体是人,其价值观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创新的成败。正确的创新价值观才能带来真正的创新。创新并不知识为了自己,如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爱护员工等,都是正确的价值观应该包含的内容。价值取向正确了,创新才能给企业带来真正的效益、持久的竞争力和可持续的发展。若不择手段赚钱,不顾社会责任,即使短期能给企业带来利润,长期来看则会破坏企业形象,甚至给企业带来灾难,更谈不上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而另一方面,成功的创新不仅是科技上的创新,还是人道性的、社会性的,与现实社会要有切合点,企业创新不完全依赖于技术先进。微软的界面技术在技术上并没有十分领先,但由于其简单易用,因此这一创新十分有效。不是前所未有的技术创新才叫创新,即便是一个平常的创新技术,只要顾客接受,得到市场的肯定,那就是有效地的创新。

第二呢,是要选择正确的创新动力。什么是创新动力?也就是创新的效用。说大道理是没有用的,只有效用才会影响人们的决策。这里有两个重要的选择,技术性推动和需求推动。什么是技术性推动?就是例如我们爸妈老是叫我们好好学习一样,是观念上的推动。技术性推动当然很重要,但若只重视技术创新则容易简单地把市场看成是研发成果的接收端。需求推动创新模式则把市场看成是研发的根本动力,创新很明显地是由顾客需求引起的,研发部门只是被动地起作用,就像我们爸妈叫我们努力学习,我们可能不为所动,但如果说学习好有奖励,就不一样了,相对于我们把对奖励的需求转移到学习上了。事实上企业创新通常是同时受到这两种力量的诱发和推动。而以何种推动力为主,如何把两者有效地综合,取决于企业的实际状况。那如何进行需求推动呢?这是一个艰难的转变。例如一个产品,打着“全市最低价”的策略占据市场,那么创新对于这个策略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如果是以创新来作为产品的特色,那么创新就创造了需求,而需求又推动了我们继续创新。可见,这是一个方向问题,同时也是整个中国无数企业面临的抉择。

第三,实现创新价值。创新创新,其实最难就在于落实,给企业带来价值。企业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提高创新的有效性,提高创新的成功率,不仅要有一个好的创意,还必须实现创意的价值,给企业带来效益。一个很好很有趣很新奇的创意,如果没有实用意义,那也是浪费创意。什么是创新价值呢?不记得是谁的话,“创新是一个在市场上创造和产生新的客户价值的过程”。客户价值包括有形的产品或服务,同时还包括无形的需求,如增加便利、提供服务和增加个人的欢乐。所以我们所说的创新,必须是有价值的。从企业创新的过程来看,创新的过程中,包括几个阶段:构想、研究与开发、应用与扩散等,我们在每一个阶段都要考虑创新价值的实现程度,这是一个动态过程,各阶段的内容也有互相影响,环环紧扣,一个环节落下了,创新的价值也丢失了。例如就是创新传播得再好,其构思原来就不怎么样,那到最后还是实现不了价值。

从手机大战看探寻创新企业之路 篇3

手机制造商们面临的问题,不是手机越来越难制造,或是难销售;而是越来越难在销售中盈利。这意味着公司必须做出一个明确的选择--是仅仅成为创新者,还是成为创新企业

是成为单纯的创新者,还是成为创新企业?对企业来说,这2个选择有明显差别:前者仅需产生大量的创新想法;而后者则要用创新来打造自身的竞争优势,取得增长并获得超额的经济回报。

创新至关重要。没有创新,增长、竞争优势,甚至生存都岌岌可危。企业每天都挣扎在如何将创意点子转化为现金收益的困境中,思考如何应对诸如新产品上市延误、盗版竞争激烈、客户需求变化频繁等难题。但是最近销售无线电话和相关设备的公司的一些经历,提供了成功面对并战胜这些挑战的宝贵经验。

简言之,在手机市场经营的公司必须改变它们创新市场化的方式——因为它们无法继续用通用款式的产品来满足市场需求,它们不能向所有顾客提供完全相同的手机和设备。因此,每家公司都必须审视价值链中的各个环节,找出合适的创新点,并使之市场化、商业化,最终达到企业特定的战略和经济目标。

将创新转变成现金收益

仅仅三、四年前,手机企业的领军者们仍表现出许多相似的特征:它们包揽了与生产移动设备相关的所有业务,从研发、设计到生产、销售。但时至今日,低成本生产商、软件公司、无线设备运营商和其它公司已经渗入该行业价值链的各个方面。这种“演变”使一些手机公司开始考虑采用3种方法将创新转变成现金收益(ITC:Innovatitln-to-Cash)。

协调者

爱立信将自身定位于ITC过程中的“协调者”。它与索尼建立了合资公司,使2家公司能够分别发挥其在研发、设计和营销方面的专长,然后通过外部合作的方式完成其他诸如生产、物流等流程。一些成长迅速的中国企业,如宁波波导也采用了类似的方法:他们通过与西方技术公司合作,使其与原有的优势——强大的本土品牌和分销网络,形成互补。

许可证颁发者

高通和其它一些公司则采用了另一种方法。高通曾一度是一家主要的手机生产商,但几年前,它将其生产资产出售给京瓷,摇身变为“许可证颁发者”。如今,高通主要致力于技术和芯片的开发,并通过直接出售或许可的方式把技术转让给那些生产CDMA手机的生 产商。手机销售额曾占全球三分之二的摩托罗拉,也采用这种方法将其部分创新转化为现金收益。该公司将其专利手机芯片技术通过许可证的方式转让给其它手机公司,以提高该技术的市场认可度。

综合者

诺基亚则致力于第3种,也是最传统的ITC方式——专心做“综合者”。尽管面临分包生产商和专业技术公司的挑战,诺基亚仍然坚持在自己的制造厂内完成大部分的生产流程,并严密控制生产物流和供应商管理。此外,其在市场营销方面的大手笔投资也使该品牌成为全球最知名的品牌之一。从本质上讲,诺基亚注重“亲力亲为”。由于在各方面都表现出色,它仍然稳居市场领先者的宝座。另一个沿袭“综合者”ITC方式并获得成功的例子是三星公司。

3大要素决定ITC方式

这3种方式中,哪一种才是获胜法宝?事实上,并不存在百试百灵、且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每一种方式都有其风险和收益,也需要不同的资金和能力的投入。事实上,要最大化创新的收益,公司必须在权衡战略目标与财务收益的基础上,采用与特定情况相符合的方式。正是出于这个原因,爱立信、高通和诺基亚都不能永远局限在3种方式之一。它们必须不断重新审视市场、竞争环境以及自身的创新能力,以确定新的环境是否需要它们改弦易辙。要为公司创新确定合适的ITC方式,必须通盘考虑3大要素:

行业结构和发展动向

手机行业在很短时间内发生了巨大变化,已经从10多年前的小市场发展演变成现在的巨型市场——世界上大约每5个人就拥有1台手机,且使用率还在持续上升。但另方面,手机市场已日趋饱和——尽管总销量在持续上涨,但许多细分市场的增长已经放缓。此外,目前手机消费者中,很多人并不是第1次拥有手机,而是购置第2台,乃至第3、第4台手机——重置购买量已经超过初次购买量,占了全球手机总销量的一半以上。

这表明该行业的公司能否取得增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能否发现并开发出不同人群的新的消费需求。例如,在韩国这一全球手机渗透度最高的市场,商家甚至针对迈入新学期的学生和30岁成熟女性等各个细分市场,分别设计不同款式的手机。诺基亚也曾推出一款拥有可视游戏平台的N-Gage手机,专门吸引年轻消费者。

手机行业的价值链被“分割”,使得生产商甚至可以完全分离零部件生产,依靠第3方提供的零部件完成手机组装。因此,即使是以前最重要的专利性设计元素,如用户界面,现在也很容易得到。如今1款新的手机几乎可以全部采用通用组件组装而成。

总之,如今手机行业已不再是传统的高科技产业,而更像大众消费品行业。这表现在品牌推广、客户需求、款式设计的重要性日益提升——这与汽车行业很相似。这一行业性的变化意味着每家公司都必须重新评估自己的相对优势,以确定是否能在创新中获取价值。例如,既然市场上到处充斥着低成本设计和生产商,对大型手机生产企业来说,能否通过规模效应取得竞争优势就成了关键问题。

创新的内涵

随着手机行业日新月异的变化,行业创新的本质也在悄然变化。例如,关键手机零部件的商品化、经验丰富的供应商和分包生产商的崛起,大大缩短了所有零部件和创新技术的生命周期,即使极富创新科技含量的产品亦是如此。公司创新投资的回收期因此大幅缩短,其研发速度和有效性面临更大挑战。

同时,突破性创新的定义也发生了变化。手机诞生时的“原始使命”——“能够通话”已远远不够,通话质量提升也不再属于突破性创新的范畴。手机设计和众多其他功能的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早已超过了硬件技术本身。例如,日本的电信运营商NTT DoCoMo公司(日本电信电话株式会社旗下的一个独立子公司)坚信,手机的设计和功能将直接决定人们是否愿意,以及在何种程度上选用公司的无线服务。因此,它开始直接与供应商合作,不断开发手机新功能。一些西方公司——包括沃达丰、Orange(1家法国电信运营商)、Sprint(美国第3大移动运营商)和T-mobile(德国电信的海外业务子公司)等运营商,正试图仿效DoCoMo,增加在手机设计方面的投入。这对手机生产商来说,是个好机会;但也因此面临挑战——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要开发并从突破性的创新中赢利,公司是否具备相关的技术、设计和品牌塑造能力。

市场的风险

手机公司必须承受的风险也与以往不同。虽然外部供应商能够提供关键部件,基本技术发展日趋成熟,手机公司面临的技术风险减小了;但市场的接受风险则大大增加了——更多的竞争对手、不断下调的价格以及日渐迫近的技术挑战……这些因素使公司不得不承受创新投资风险加大这一事实。如果说,以前的生产商即使犯了这样、那样的细小错误,也能有时间、有机会从错误中走出来的话;那么,今天的激烈竞争已经使失误(和生存)的空间变得十分局促,任何细微失误都可能使公司走向末路。

4大成功要素

在实现将创新转变成现金收益的整个ITC过程中,有4大关键步骤:

确定ITC方式

由于实现公司创新的3种方式——充当ITC过程中的协调者、许可证颁发者和综合者,有各自不同的优势、风险,也对企业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公司必须依据自身条件和战略目标对创新模式进行抉择,然后集中人力、财力进行投入。仅仅因为公司熟知某种运作方式、或已经对某种模式进行了投入,就盲目假设这就是最好的方式是错误的。

综合使用多种创新模式

要实现创新盈利的最大化,公司可能需要综合2种、甚至更多的ITC方式。例如,诺基亚在将自己定位于“综合者”的同时,也意识到要提供全面的产品系列,就必须拥有不同的理念和成本结构——即它需要不同的ITC方式来为市场化作不同的创新;为此,公司重新调整了手机业务,把资源更好地集中在为满足不同消费人群的特殊需求而进行的研发、分销和合作中。

关注其他领域的竞争对手

对手机生产商而言,“敌人”可能不仅来自行业内部,还需小心应对来自移动运营商、软件公司对于手机销售市场的垂涎。回想一下那些采用“协调者”方式的移动运营商,他们发起了一系列与主要手机生产商之间的竞争。例如,2002年法国电信运营商Orange推出一款基于微软技术、由台湾高科技电脑公司生产的手机,该举动减少了Orange对手机生产商的依赖,同时瓜分了微软在手机市場的利润。

光有金点子不够,更要出色执行

民营企业创新发展之路 篇4

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在自己的著作《竞争优势》一书中论述, 企业竞争有三种基本优势:成本领先, 标新立异和目标集聚。其中, 标新立异战略是指产品或公司提供的服务能独树一帜, 树立起一些全产业范围内具有独特性的东西。可以说, 创新是中国民营企业最核心、最重要的特质。民营企业出身一无背景二无资源, 只有依靠创新, 发现其它人没有发现的商机, 运用其它人没有想到的资源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 成就创业梦想。

对于“创新”, 中国古代就有阐释。古代所说的“创新”, 一为新容貌, 二为新心性。清洁容貌, 使自己有一个崭新的形象, 这是新的最低层次, 而“吾日三省”、“发明本心”, 则是君子对自己内心更高的要求。能日日新之人, 才能内外圆融、人情练达、志存高远, 企业莫不如此。

华人集团正如这位大师所倡导的那样, 把“标新立异”当作核心价值观, 将“创新”二字融入企业品牌, 把创新思维深深根植于企业文化之中。创新是企业基于生存、发展、竞争需要的必然选择, 主要包括理念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等。

改革开放30多年, 最突出的成就之一就是民营经济的大发展。民营企业虽然在很多方面没有国有企业的优势, 但是民营企业唯一优势是能与时俱进、根据市场变化不断地创新, 哪怕失败, 亦无怨无悔。

二、业务创新两轮驱动

华人集团是一家以科技园区建设与成长型企业金融服务为核心, 集科技园区开发及经营、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私募股权投资、证券投资咨询、融资担保及财务顾问等为一体的综合式服务提供商。集团旗下公司除开发经营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外, 还涉及到金融、证券等业务。在整合资源方面, 华人集团坚持专业化与规模化原则, 在业务领域戮力创新, 实现了“实业+金融”两轮驱动。

炎黄集团是中国产业园区的综合服务商, 致力于园区的规划、招商、运营;而华人集团定位为中国成长企业金融服务提供商, 主要提供金融、资产服务。两集团各有所长, 比翼双飞, 协同发展。

我们认为, 与国外相比较, 国内外最大的差异性在于软环境的不同, 换言之, 就是理念不同。现今中国很多领域硬件设施已达到了国际标准, 只是经营理念与国外有很多差异性。国内以审批制为主, 国外以注册制为主。对于我国产业园目前发展现状, 我们认为主要存在着两大方面的问题:其一, 中国有十三亿人口, 是人口大国, 却是“人才小国”, 仍缺乏具有国际化水准的人才群体。其二, 目前我国在很多领域仍在遵循传统思维方式, 未能从根本上解放思想, 与国际接轨。

针对这种现状, 在实体产业发展问题上, 我们没有选择走传统的建厂办厂的路子, 而是根据现实国情和公司发展方向, 选择差异化战略, 将传统理念与世界潮流相结合, 走国际化创新之路。

变换路数, 整合资源。华人集团在西安主导投资了一个合资项目, 叫西安光谷半导体有限公司。公司充分利用了国有企业完备的工厂、熟练的工人和现成的生产线, 加上集团掌握的原有产能1.5—2倍的订单量, 华人集团只输入资金、订单、尖端技术和科学管理, 综合国有企业原有的资源优势, 这家合资公司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很好地契合了当前国家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的政策大方向。

紧盯市场, 与时俱进。随着国家宏观调控等政策的出台, 华人集团选准突破市场的平台, 进行规模工业地产、科技地产的投资, 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目前正在建设的有炎黄科技园 (中部数谷) 、武汉市为侨服务产业园、武汉汽车公园、华中智谷、随州炎帝科技园等几大科技产业园区。

华人集团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 正是以超前的眼光遵循“五化”原则, 即“国际化”、“前沿化”、“高端化”、“专业化”和“规模化”。企业的能力在于预测与判断未来五至十年经济发展的走势, 是否能提前布局, 超前把握市场。因此, 华人集团在进军工业地产之初便找准定位:不仅做科技企业的早期孵化器, 也做企业总部基地。将市场需求与宏观政策紧紧结合起来, 借政策东风, 引导市场需求, 起到“推波助澜”之效。我们相信, 现今中国的硬件设施已达到了国际化的标准, 只是经营理念与国外有很多的差异性。若中国的产业园区能有效地处理转型, 与国际先进管理机制接轨, 未来经济还将有6—8倍增长空间。

在华人集团的下属企业中, 一半是实业投资与管理, 涉及LED、MEMS、可控硅半导体等前沿产业;一半是资本运作和金融服务, 包括股权投资、基金管理、融资担保、财务咨询、融资租赁等诸多领域。十年来, 集团先后培育发展了总部基地、产业园区、创业投资、投资顾问、典当担保、财务咨询、机构投资者服务、基金管理等业务, 系统地形成了成长型企业综合服务产业链, 彰显综合服务业务板块的核心优势。从服务企业周期来看, 华人集团开创性地根据服务企业所处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产品。比如, 对于尚处于项目阶段的企业, 集团着力于提前抓好园区建设, 为他们提供办公场所;对于处在发展早期的企业, 集团及时跟进, 提供创业投资、金融担保等方面的服务;对于进入快速上升期的企业, 集团侧重提供股权投资、财务咨询等方面的服务;对于已进入成熟期的企业, 集团则提供证券投资咨询、机构投资者服务、并购重组等方面的服务。

作为一名归国华侨, 本人非常看好武汉未来的发展潜力。目前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就是中国, 而中国机会最大的掘金地就在武汉光谷。华人集团选址光谷, 大力发展金融、实体产业, 是对市场进行充分调研的结果。我们计划, 到2015年建成10个国际化产业园区, 让更多的外国友人来武汉学习交流, 让国外的华人华侨身为武汉人而骄傲。

三、思想创新完善管理

华人集团有一家和日本合资的下属企业, 叫武汉光谷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在与日方企业的工作接触过程中, 我们充分学习、研究了日本百年以上老字号企业的历史及管理体系, 尤其对创立于公元578年, 迄今已有1431年历史的大阪市寺庙神社建筑企业金刚组进行了认真学习。研究发现, 这些企业之所以能代代延续, 香火不灭, 有两个最重要的因素:重视人才和不断创新。

柯达公司是不创新而堕落的最好例子之一。柯达公司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影像产品及相关服务的生产和供应商, 业务遍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全球员工约8万人。柯达公司一百多年来帮助无数人留住美好回忆、交流重要信息、享受娱乐时光。但是随着数码技术的崛起, 柯达公司止步不前, 于2012年1月申请破产保护, 火灭烟消了。

由此可见, 民营企业创新, 比较国有企业的创新, 其主要的问题不是创新的想法和金点子, 而是思想开放, 不能拘泥于现有习惯。要做到这一点, 很不容易。其实绝大多数创新并不是天翻地覆的变革, 而是改进改良, 小小的变化。这种时候, 人们囿于习惯, 囿于爱好, 并不想打破, 不想标新立异, 不愿当容易遭攻击的“出头鸟”, 更有一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观念在作祟。因此说, 创新并不神秘, 也不困难, 只要改变观念, 放开思想, 真心想变, 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新思路, 新办法, 新成果。

很多企业负责人, 天天喊口号, 天天要创新, 真到需要创新时却畏缩不前。可见, 创新不能停留在文字和口头上, 只能脚踏实地, 埋头苦干。因此, 我们一直提倡:广大员工是企业发展的主力军, 是发展战略的执行者, 同时是经营成果的共享者。因此, 华人集团一直非常重视情感管理模式, 把员工队伍培养、管理团队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构建独特的企业文化, 打造企业品牌。

为此, 我们积极倡导“根据能力给岗位, 根据贡献给报酬”, 创造性地提出“5123”福利体系, 即“五险一金二权二薪三种津贴”, 率先在同行业内推行住房公积金制度, 以基本薪资和年薪制度为基础, 对骨干员工采取期权、股权等两权激励, 对全体员工提供工龄、交通、通讯等多项补贴。

目前, 集团内部还推行“董事长肯定表扬信”制度, 广泛开展树“华人之星”、创“华人之星”、学“华人之星”活动, 让实干者及时享受到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奖励和实惠。

四、视野创新放眼全球

眼睛盯的范围有多大, 开拓的市场就有多大。华人集团作为武汉市乃至湖北省侨资企业的代表, 定位于立足武汉, 放眼全国, 环视全球。

我们参与筹划创立了澳大利亚湖北联谊会以及澳大利亚杰出华商协会。2011年6月13日晚, 湖北省政协主席杨松、中国驻悉尼总领事段洁龙亲自参加了澳大利亚湖北联谊会在悉尼举行的成立揭牌仪式。澳大利亚湖北联谊会由旅居澳大利亚, 原籍湖北或曾在中国湖北生活、居住、工作的华人华侨以及经常往返于中澳两地的湖北商人、留学生联合发起组成, 是澳洲一个冉冉升起的新兴社团, 目前有会员近五百人。联谊会旨在联谊乡情、互帮互助、共同发展、协力提高。联谊会在澳洲构建了一个籍贯和文化社区, 加强了与中国驻澳洲使领馆及其他华人社团的联系, 加强了与全球友好社团和组织的合作。

成立澳洲杰出华商协会是为了让澳洲、中国乃至世界华商有一个交流沟通的平台, 充分利用各自资源和信息优势。多年来, 协会一直以“华商携手, 共创辉煌”为宗旨, 致力于为澳洲中资华人企业和华人服务, 维护中资和华人企业的正当权益。以两协会为平台, 华人集团一直致力于推动中澳两国的友好交流。2011年2月, 本人陪同湖北省副省长张通先生赴澳大利亚参加“荆楚文化走澳洲”系列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文化、商贸及旅游推介活动, 让澳大利亚人民进一步了解湖北, 推动了双边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2013年10月, 澳大利亚湖北联谊会承办“湖北—悉尼投资贸易推介洽谈会”。湖北省副省长甘荣坤出席会议, 见证了湖北省商务厅与澳大利亚湖北联谊会《经贸合作备忘录》的签订及湖北国际合作澳大利亚工作站点的授牌仪式。

2013年, 本人受聘为湖北省驻澳大利亚首席商务代表。未来, 我们将利用自身及企业、协会的优势, 完成好湖北省政府交付的关于加强对外开放、国际合作、国际交流、服务湖北省在澳大利亚企业和个人的任务, 加大湖北与澳大利亚之间商务团体的互访交流合作步伐。

2014年是华人集团的国际发展年。利用澳洲两协会的平台, 集团制定了跨省以及国际化发展战略。近期, 集团已经启动联合日本侨界优秀企业在日本联合组建华人集团的战略计划。另外, 集团还在与日本、德国、新加坡等国家的上市公司及高新技术企业洽谈合作, 计划将国外环保、能源、生物等领域的高新技术引进国内, 同时搭建桥梁将国内的优势技术输往海外。未来, 我们还计划在欧洲、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设立分支机构, 深入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鼓励“走出去”的战略, 最终完成全球化发展格局。

五、制度创新避免随意

创新是动力, 是根本, 是灵魂, 但要真正落到实处并不容易, 关键要建立相关的制度, 才能保障永恒创新, 避免人为随意性。

在企业创新方面, 华人集团积极提供创新的土壤和条件, 切实制订措施鼓励团队员工创新。树立创新人人有责的观念。认为创新不仅是管理层的事情, 也是每个员工的事情。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每一个员工脑子里都装着“创新”二字, 公司才会健康发展。创新的过程中, 会遇到失败、挫折, 但这些都不可怕, 失败的教训与成功的经验同样宝贵。怕就怕死水一潭, 了无生机。

建立创新考察制度。在分公司试点推行是否存在“思路不清”、“职责不明”、“效率不高”、“团队不稳”、“效益不多”、“配合不力”、“人员不少”的“七不”思想讨论主题活动。每月一次的业绩考核, 不仅考核赚了多少钱, 也考察着各单位的创新能力。

设立创新奖励制度。只要是好点子, 经论证, 可以为企业带来效益, 就在公司内部大张旗鼓地进行奖励, 进行重奖。在每年一次的“华人之星”评选中, 专门设立“最佳创新奖”, 用于奖励在工作中主导或创造性地建立健全制度体系;致力于提升内部管控水平, 成交显著, 在管理、运营、服务创新方面有成功案例和显著业绩;执行能力强, 富有开拓精神, 能在团队中发挥带头作用的优秀员工。

推动建立创新用人机制。在选拔人才和提拔干部时, 不仅重视他是否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还要更多考察员工的创新能力。如果一个人思想保守僵化, 安于现状, 不思进取, 这种人是不堪大任的。孔子说过“为政在于得人”, 为政是指治国, 但对企业管理而言也有非常积极的借鉴意义。

正因为与时俱进地不断创新, 这些年来, 华人集团发展到控参股30家企业, 开发六大主题科技园区, 投资金额达到80多亿元。集团还先后获得创新企业、诚信企业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用创新精耕财务管理之路 篇5

2012年08月02日 17:27

编者按: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但创新并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是一个艰难的思想结晶过程。在集团领导的大力支持与推动下,财务管理部在总经理张占强的带领下,走出了一条财务管理创新之路,荣获2011总裁特别奖。每个创新背后都是知识、经验以及创新思维模式等综合能量的释放。它如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芳香迷人、弥久不绝……

用创新精耕财务管理之路

——财务管理部管理创新纪实

2011年,集团财务管理部“外汇组合付汇模式”一举荣获总裁特别奖。“财务管理也能创新?”带着疑问,伊利报记者走进集团财务管理部,探寻创新管理给业务带来的飞跃。财务管理部依托公司业务,创新财务管理职能,优化业务流程和模式,探索资金运营的新方法,让公司的业务在财务的支持下腾飞,让公司的资金在财务的运作下裂变增殖,让我们走进财务管理工作创新的“旅程”,感受财务人创新的风采。

“财务”与“营销”的对垒与融合2009年初夏,“伊利果之优”在全国6大重点城市促销活动全面拉开。对于营销人员来说,时间就是商机。“活动执行签批一路绿灯,十分顺利。没想到半路杀出个‘营销财务审批环节’,不是瞎扯吗?” 销售人员言辞激烈,对新增的审核环节不理解。双方工作人员甚至发生激烈的语言摩擦。“我必须坚持原则,只有详细了解促销流程,并符合年初预算条件,才能做到有效监控,否则就不能过我这关。”工作人员坚持原则。

一方是要急切地搞活动,一方是要“弄明白、搞清楚”怎么回事,才能顺利通关„„双方僵持不下,矛盾一触即发。张占强从呼和浩特飞抵北京协调解决,“营销财务模块刚刚设立,打破了以往市场销售固有的流程,市场人员‘不适应’是情理之中,但这一模块的功能不仅是监控,而是更好地服务市场„„”正如张占强所言,以往市场、销售体系费用经常出现“过度消耗”或“节约较多”,事中监控严重不足,销售人员对“费用执行”的理解并不深刻。“作为营销财务

人员,我们就是要积极参与市场销售工作,做好事中监控和基础服务,工作过程中,我们为营销系统提出的分仓模式切换被采纳节约了大量资源,这一模式在全集团范围内推广运用。”如今,双方合作紧密。其实,“营销财务”的提出仅是集团财务组织机构调整的一个代表。面对市场环境的快速变化以及不断壮大的业务,集团财务管理部提出了“综合管理、专业化分工,高效协作”的管理理念,不断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随着公司业务的不断增长,集团财务体系全面夯实基础管理,从记账到管账、从注重实务到价值链管理理念的转变;同时建立了财务管理工作的战略目标:消除隐形成本,提升盈利能力,实现公司可持续发展;体现了集团财务创新求变的内驱力。

分公司模式切换向管理要效率

质疑既定的业务流程,剖析、找出环节链条的利益点,寻求增值和溢价部分。这是财务提出分公司模式切换思路的源点。

液奶在全国各地分布了近几十家销售业务核算机构,点多面广、环节链条长,人力、纳税以及往来账务繁杂,财务管理存在一定风险。顶着巨大压力,张占强率先在液态奶事业部推行分公司模式切换。思路一变天地宽。分公司模式切换后实现了公司的利益最大化,提升了运营效率,减少了税务风险控制点。在领导的支持和各部门的配合下“分公司模式切换”荣膺2010总裁特别奖。

“组合付汇业务”艰辛出笼

从利用人民币对美元的利率、汇率差额进行组合付款业务,发展到建立海外融资平台。2011年该项业务为公司创收两千多万元,并一举获得总裁特别奖。2011年,公司投入巨资新建工厂和奶源基地,如何建立良好的融资渠道,保证公司生产经营正常的资金支持?巨大的资金压力面前,集团财务管理部经受着严峻的考验。

2011年过山车般的汇率变化给了集团财务管理部启迪。“这把双刃剑得试一试,我们有能力掌控得更好。”于是财务管理部大刀阔斧地开始了“付汇组合业务”的首次试水。“以前瞻的眼光和稳健的操作,公司业务顺利而圆满完成,我们也逐步掌握了基本操作规则。业务运作初期,由于对方工作时间、方式与我方不同,工作人员每天都在晚上10点钟左右下班,工作时间超过13——14个小

时,“那个时候,唯一的办法就是告诫自己要‘坚持住’。过了最难的坎儿,心情就上了一个台阶。”

目前,公司已经实现了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并通过海外融资渠道获得稳健的资金支持。通过探索基本了解了国际市场的货币运行规则,为公司未来国际化运作,实现大规模海外融资做好了前期铺垫。

“小额支付系统”幸福了奶农

“滴滴„„”王大海看了看手机短信,是银行发来的奶款上账短信,他的脸上洋溢着愉悦的表情。“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王大海说。

奶款发放效率缘何如此之高?

以前,经过集团审核的奶款,要通知事业部,再由各分子公司委托当地银行代发奶款,几个流程下来,奶款到达奶户手里就有7、8天的时间了。而且银行的工作量大,收益低,都不愿意做这样的工作。如今,财务管理部创新推出的小额支付系统的上线彻底改变这一状况。2011年4月10日,就在这一天,系统对全国奶户发放奶款全面启动。

当时,全国几十家子公司、10多万奶户基础信息的核对、录入成了工作推进的最大障碍。基础信息准确无误是系统成功运作的关键因素。在2个月的时间里,财务、原奶等人员每天都在核实信息。“随机抽取200户,通过系统给每人发1元钱,成功了多少,失败了多少。分析原因,查找根源„„”系统一次次地进行着测试。

现在,如王大海一样,全国的伊利奶户都享受到奶款快速到账的便利与快捷。系统的上线,有效解决公司资金沉淀问题,日均减少1亿元资金沉淀,相当于盘活1亿元的闲置资产。

结算模式的变化让资金飞起来

“我们还没有收到款项,请问电汇了吗?”之前,财务管理部经常收到供应商的询问电话。“我是XX经销商,我打来的XX万元货款收到了吗?”经销商也常常为确认货款支付焦急的打来咨询电话,现在,随着现金管理平台上线、支付易平台的搭建,这一问题迎刃而解,也从此结束了财务人员手填电汇单与翻阅凭证查询资金到账信息的历史。

从2天到2小时,现金管理平台显威

款项支付是财务管理部的一件大事。“每天一上班,办理业务的人们已经排队等候在办公桌前。随后大家认真地、小心翼翼地填写电汇单,生怕错写一个数字。” “鉴于业务要求,到下午3点半集团财务停止电汇业务办理,工作人员拿着一堆单子往市区银行赶。但这批电汇单无论如何都是在第二天才能处理完毕,从汇款完毕到对方收到汇款,至少1.5—2天时间。”无论是需求单位还是执行部门,每天往返于业务办理的路途中,每天仅有60—70笔业务量已经让人忙得不可开交。如今,大家足不出户就可轻轻松松处理200笔的电汇业务量。“需求部门再也不用跑到集团办理,只需登陆平台,进行简单操作,几秒钟,业务单据就传递到集团,经处理后2小时内到达对方账户。”筹备3年的现金管理平台的上线,该平台集成多家银行,业务实现自动分拨。

从3天到几秒钟,看支付易平台搭建的意义

对支付易平台的搭建,烟台齐畅工贸有限公司的王成江感触颇深。2006年,烟台市场牛奶旺销,产品供不应求。看着牛奶一车车铺向终端市场,王成江心里乐开了花。“乘着大好时机,马上定货。”王成江急匆匆地赶往农业银行。“电汇30万元”,王成江满头大汗地将一兜子钱堆在柜台上。业务办理完毕的王成江满脸荡漾着幸福,等待着发货通知。3天,好个漫长的等待,王成江看着即将断货的市场焦急不已。

时过境迁,如今的王成江只需要坐在办公室,按键输入密码,通过支付易平台进行货款支付,几秒钟的功夫,伊利销售系统即可显示“货款收到”,“发货”随着一纸通知,运输车辆就奔赴在路上。收款与发货实现同步进行。“太便捷了,有这样的速度,业务不发展才怪”合作方这样感慨。

供应链融资:做好未来,就是做好自己

来自宁夏地区的4名奶户金玉柱、杨建忠、马利锋、张志前早早来到中国银行内蒙古分行的会议室,等候贷款业务的办理。共计1700万元的贷款数额可不是一个小数,奶户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期盼、兴奋的神情。“伊利为我们办了一件好事,养牛30多年来,这是我第一次能够贷这么多的钱。”独揽1200万元贷款的金玉柱更是难掩激动,“回去之后,一部分钱用于购牛扩大养殖规模,一部分投入青贮饲料的购买,使目前的日产奶量从38吨扩大到50吨左右。”

宁夏地区资源丰富,养殖基础优越,更是我公司奶源发展的战略要地。作为头号养牛大户的金玉柱,已经拥有3000头奶牛的牧场,如何保证扩大再生产?如何实现牧场的良性发展,资金瓶颈一直制约他们的发展。”没想到此次贷款如此顺利,仅不到一天就办理完全部业务,伊利还能全程派专人协助办理。”说起贷款来,金玉柱感慨颇多,“之前,自己每年跑银行,做抵押,为贷款业务奔走,到头来也仅仅贷上几百万,对于公司的发展简直是杯水车薪。”

这一切都源于财务管理部创新求变的理念。

“随着公司的快速发展,供应商和经销商融资瓶颈将成为我公司发展的巨大阻碍。协助供应商和经销商拓展融资渠道,延展服务,才能实现共同发展,协同共赢。”2012年,张占强提出了这样的思路。

3月底,张占强带领团队深入宁夏地区,向奶农讲解相关知识,开展“产品推介”。带着激情,张占强在与奶户沟通的过程里,首先遭遇的是奶户的不理解,之后,耐心细致地阐释,一次一次地面谈,终于让奶户认识到了这项变革带给他们的划时代的改变。4月23日,以金玉柱为首的宁夏首批奶户抵达呼和浩特开始贷款业务。由此拉开了全国奶户良性融资的宏大序幕。与此同时,集团财务管理部为经销商融资的方案也已形成„„

奶农、经销商是产业链的最前端和终端,解决好供应商和经销商的融资瓶颈就是解决了我们自己的问题,做好未来,就是在做好自己。

做经营管理的“望远镜”和“显微镜”

每月,集团总部部门负责人的oa都会定期收到“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表”,预算的每一笔支出、财务分析、建议等一目了然。

预算审核不是一味地消减,而是根据战略规划、经营目标及重点工作对资源进行匹配,从而合理和有效地进行全面核算。对于涉及经营策略、职工薪酬、媒介费用、投资预算、大宗材料预算专业性比较强的预算的审核,财务管理部引入专业部门意见,随后根据各预算单位的经营目标和重点工作进行客观、合理、科学的审核。为集团公司完成经营目标提供可靠的保证,为经营决策提供可信赖的依据。目前,财务管理部月度滚动预算的实施更是创行业之先。据了解,财务管理部在实际经营结果的基础上,收集宏观的、行业的等内外部经营环境相关信息、整理内部各预算单位经营数据,通过客观地分析和判断,以滚动

预算的形式对后期经营业绩进行预测和判断,使预算可参考性、操作性更强。通过滚动预算解决了预算跨度大、时间长、不能随时反映客观经济环境变化对经营预算的影响等弊端,有效地提高了预算的准确度和对经营的把控能力,为集团公司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财务分析工作是一项艰辛且富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工作,财务管理部按照核算口径和预算口径这两条主线,对集团整体和各事业部的经营业绩进行分析,找到经营数据背后反映出的业务差距和管理问题,进而改善经营管理,提升管理水平发挥重要作用。在出具财务分析报告和滚动预测时,财务人员常常会加班加点,每年节假日几乎都在处理繁杂的数据中度过。公司每月往来数据能够核对得一分不差,在国内企业真是凤毛麟角,但伊利做到了。今年,公司2011年年报提前两个月披露,这在我公司历史上是首次,也证明了我公司卓越的财务核算能力和执行力。

近年来,公司新业务发展迅速,亟需在国家现行的财税框架下制定公司统一规范的会计政策。截至目前,财务管理部下发会计核算和报表问题解答文件6个,形成了较为完善符合现状的公司会计政策体系,解决基层实际工作中存在的近200个问题。

浅谈包装印刷企业的创新之路 篇6

包装印刷行业的创新现状

包装印刷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的驱动作用,只有抓住创新,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今的市场是一个多元开放的市场,也是竞争十分激烈的市场,企业必须练就金刚之身,以应对方方面面的挑战。

那么,包装印刷行业的创新现状是怎样的呢?包装印刷一直被认为是发展势头强劲的“朝阳产业”,创新伴随着其发展的全过程,特别是技术创新、材料创新、设计创新等从未停止过。

首先,在技术创新的推动下,各种包装机械得到了广泛应用,已经覆盖全行业,基本实现了包装印刷的机械化、自动化、电气化、联动化、数字化,大大加快了包装印刷的发展进程。

其次,包装新材料不断涌现,并广泛应用于包装生产,使包装印刷有了更大的选择。特别是无毒无味的包装材料,加快了绿色化的进程,为绿色印刷提供了保障。

再次,包装设计的创新紧跟时代步伐,呈现百花齐放的大好局面,不少设计新颖、美观大方的产品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

如今,琳琅满目的包装创新产品遍地开花,极大地丰富了商品市场,打造了一个崭新的包装世界,这都是创新带来的新成果。在今后的工作中,创新将引领包装印刷业的发展方向,成为包装印刷的根本。

包装印刷企业的创新要素

创新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不按常理出牌,出奇制胜。那么,怎样才能把创新变成企业行动,从而取得功效呢?

第一,修炼一双慧眼。眼睛是洞察世界的利器,在纷繁复杂的市场上,要练就明察秋毫的慧眼,就必须勤学苦练,做到眼明心亮,善于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为企业发展盯牢目标。人们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要作出正确的判断,就必须统一到创新驱动的战略上来。

第二,培养一个好脑。在瞬息万变的市场,能否作出正确判断,全靠大脑起着决定性作用。在经营实践中,使用哪种方式参与市场分工和竞争,决定企业的经营成败。在当今变革时代,应培养思维超前、与时俱进、勇于实践的大脑,遇事冷静应对,作出正确判断。

第三,打造一块基地。企业要参与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分工和竞争,就必须打造一块高素质、多功能、与市场运作相匹配的产业基地,不仅要有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还要有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理念,具有抗风险能力和市场应变能力,从硬件到软件,从厂房、生产到管理、经营、人才等都具备竞争实力。面对“工业4.0”,包装印刷企业要用创新武装自己,紧紧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新机遇。

第四,造就一批人才。市场竞争的实质就是人才竞争,企业必须培养造就一批创新型人才,为企业发展服务。随着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必然带动人才结构的变化,企业要与时俱进地进行人才结构调整,培养造就一支创新型人才队伍,以满足数字印刷、网络印刷、国际贸易等多领域的人才需求。

第五,服务一个大局。这个大局就是国家发展大局,要在国家的统一部署下开展企业活动,服从并服务于国家整体发展大局。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后,包装印刷企业也要因势而变,调整企业的发展策略,以适应新常态的变化。如建设生态文明是国家发展的大局,具体落实到包装印刷业就是要尽快实现绿色印刷,做到环保生产、清洁生产、节约生产。

包装印刷企业的创新之路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印刷业变革印机制造是关键。随着“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智造”迈进,印机创新也必然迈上一个新台阶,夯实了印刷包装业的发展基础。回顾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不过30多年的时间,激光照片、数字印刷、网络印刷等一路过关斩将,所向彼靡,这都是科技创新给包装印刷业带来的成果。

首先,包装印刷企业应该从思想上稳固创新意识。尤其是企业经营处在困难时期,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当年书刊印刷陷入低谷的时候,企业心态各异,有失望、迷茫的,也有坚守的,还有不甘现状、大胆探索的,实践证明勇于创新的找到了出路,走上了转型升级、跨界经营的多元化发展道路。例如,江西新华印刷集团有限公司、江西印刷股份有限公司、江西梦达彩印有限公司等老牌书刊印刷企业,都是通过改革创新为企业谋求到新的发展。

其次,包装印刷企业应该在实践中提高创新能力。包装印刷企业要想在国外市场抓住机遇,就必须积累国际市场经营经验,但只有通过市场实践,企业的创新能力才会得到提升。如江西协泰彩印有限公司长期从事国际贸易,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经验,随着业务量的扩大,创新能力不断得到增强,2014年世界杯足球赛在巴西举行,该公司大胆抓住这次机会,从国际众多纸制品企业中脱颖而出,成为全球唯一一家获得国际足联官方授权为大赛纸制品生产加工的企业。

再次,包装印刷企业应该与时俱进地弘扬创新精神。现在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层出不穷,数字印刷、网络印刷、云印刷技术等正宣告智能印刷时代的到来。包装印刷企业必须与时俱进,以创新适应印刷业发展的新常态。互联网不仅改变了印刷方式,也改变了经营方式,为拓展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面对这种发展态势,企业只有继续弘扬创新精神,才能不失时机地抓住发展机遇。

转型背景下房地产企业创新之路 篇7

我国房地产企业已处于复杂的生态环境、开放的经济体系和动态的市场竞争中。面临严酷的宏观调控、限购限贷以及资金链的空前紧张, 如何借助创新摆脱同质化竞争, 寻找到适合自身的蓝海发展优势。置身于以创新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 中国房地产企业不仅肩负着完成股东要求经营指标的具体任务, 也肩负着以创新引领未来生活的历史使命。我国的宏观调控和产业转型升级既带来巨大挑战, 同时也为我国房地产业的转型与重新崛起创造了历史机遇。在创新浪潮中, 我国房地产企业迫切需要催生创意, 在制度、流程、组织、渠道、业务、产品设计以及服务方面大胆创新, 从而最终实现创利。可见, 在经济转型与宏观调控驱动下, 房地产企业究竟如何在创新中实现转型是值得探索的前瞻性问题。

二、我国房地产企业面临的创新挑战

“知不易、行更难”, 要实现房地产崛起的理想和历史使命, 我国房地产企业必须清醒认识到自身的差距, 在创新的深度和广度上皆存在不足。我国房地产企业创新面临的挑战可归结为三个方面:创新之道模糊、创新之法缺失和创新之术匮乏。

1. 创新之道模糊——创新与战略

创新活动应当具有目的性、组织性和顶层设计, 然而我国房地产企业对于“为何创新”以及“何谓创新”缺乏清晰的战略思维。在制定和执行创新规划时, 往往出现与整体发展战略的契合度较低、市场定位差异性较大等一系列问题。一是战略契合度较低。譬如, 一些区域性地产公司的整体发展战略是在专业领域或者特定区域取得领先优势, 然而在其创新实践中采用全面跟进策略, 在全国范围内开发项目, 甚至跟风投资矿产企业。二是市场定位差异性较大。不少地产公司在产品性能、产品特色、产品风格上相互模仿, 甚至简单抄袭国外概念, 没有做到因地制宜、因项而异, 未能把握客户深层次的消费意愿和精神诉求。

2. 创新之法缺失——创新与管理

创新实践具有系统性和复杂性特点, 房地产企业需要统筹性的创新管理——“如何创新”直接关系到创新成败。在“如何创新”问题上, 我国房地产企业面临着基础平台薄弱、动态管理缺失两个短板。一是创新基础平台的薄弱。持续的创新实践需要得到公司平台型资源的稳定支持。平台型资源是指有形的组织、无形的文化、硬件性的系统设备和软件性的信息应用。重组织、轻文化, 重硬件、轻软件的问题依然存在。创新决策层、管理层还是执行层, 对于创新失败的容忍度偏低, 对于创新活动无法进行有效监督, 普遍缺乏创新激励和约束机制, 导致业务部门创新动力不足, 或者注重短期效应的不审慎创新行为。二是创新的动态管理脱节。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创新活动依然存在“重活动、轻结果”、“重创新、轻创利”和“重开头、轻结尾”的现象。“重活动、轻结果”是指房地产企业对创新缺乏明确规划, 即使有规划也不能按步实施, 导致创新活动与目标背离。“重创新、轻创利”是指房地产公司创新活动与业务目标脱节, 创新成本—收益分析缺失。“重开头、轻结尾”是指公司缺乏对创新活动的评估与改进, 一个优秀创新产品往往需要多轮评估与改进逐步形成产品特色或者品牌效应。

3. 创新之术匮乏——创新与实践

创新的挑战不仅仅来自于“创新之道模糊”和“创新之法缺失”, 也存在于“创新之术匮乏”。这项挑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原发性创新少, 舶来品较多。不少创新实质就是直接移植、克隆国外的产品, 这种“山寨式”创新归根结底缺乏特色, 难以形成自主品牌。二是创新的技术含量比较低, 产品简单化。房地产产品跟其他行业或者服务对接组合比较少。三是产品从劣质化到均质化, 专业化、高质量的个性化产品创新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来自房地产企业缺乏创新技能、方法和工具。

三、我国房地产企业开创的创新之路

面临众多的创新挑战, 为完成历史使命, 房地产企业必须探索符合自身的创新模式, 我们以知识要素为起点, 以道、法、术为核心, 以战略及战术为桥梁, 以创新使命为结果, 来构建一条中国房地产企业的创新之路。借助中国国学智慧, 探索房地产企业如何做到创新有道、创新有法和创新有术。

1.“为何创新”和“创新什么”——创新有道

从知识经济要素的角度将创新之道归结为“为何创新”和“创新什么”两个问题, 解答创新的终极价值和涵盖领域, 是创新方法和创新实践的指导性纲领。创新之道决定了创新主体、创新目标和创新任务三大要素。创新之道影响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历史使命和未来发展道路。那么我国房地产企业如何才能做到“创新有道”呢?首先, 创新有道在于“上善若水”。其含义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 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最高境界的创新是超越了个体利益、短期需求。在房地产创新领域, 创新不仅仅是商业价值的诉求, 也要有道德性的体现。有水准的创新不仅仅是满足了市场功能性的需求, 还要有一种惠及天下的心界。其次, 创新有道在于“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就是说万事万物都有一种天然的自然欲求, 顺应自然诉求就能够对外界和谐相处, 违背这种自然欲求就会同外界产生抵触。创新意味着变化, 然而万变不离其宗。我国房地产企业创新应紧扣经济社会生活对房地产产品及服务自然、真实的需求。房地产企业的创新应对满足需求、引领需求, 但不能误导需求或者虚构需求。再次, 创新有道在于“勤于行之”。其含义是上乘智慧的人会在获悉真理之后, 能够做到不断探索、勤奋实践并持之以恒。在创新驱动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 创新应当成中国房地产人思维习惯和工作常态。最后, 创新有道在于“宠辱不惊”。宠辱不惊含义是受到宠爱和受到侮辱都不会忐忑不安。“宠辱不惊”是一种经过磨砺后而形成的一种成熟心态与平和气度。创新是与风险共舞、与失败偕行的实践, 在这历程中充满了顺与逆、得与失、取与舍以及成与败。如果缺乏成熟的心态与平和的气度, 在创新中抱着急于求成、孤注一掷的观念, 创新活动可能未开始就已经失败。中国房地产企业在达成创新使命的旅途中, 既要有“拿得起, 放得下”的雄才大略, 也需要具备“赢得起, 输得起”的自信从容。所谓创新有道就是以上善若水为创新原则, 以道法自然为创新基础, 以勤而行之为创新方式, 以宠辱不惊为创新态度。

2.“如何创新”的战略性问题——创新有法

创新之“法”指“如何创新”的管理方法问题, 它明确了创新的操作流程和实施路径, 是创新管理规律的总结和概括。创新之法决定了创新战略的方式和路径, 较大程度地影响创新的质量、进程与效率。在复杂的生态环境中, 我国房地产企业要在创新中求生存, 更求得可持续发展之路。如何在“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中, 避免创新的盲目性、短视性和无序性, 如何做到“创新有法”呢?一方面, 创新有法在于“有法可依”。这里的“法”特指房地产企业对创新实践的管理方法体系, 即创新主体如何挖掘创意、调动资源、规范流程从而完成任务。从创新主体来讲, 我国房地产企业规模大、结构复杂。其创新活动需要综合调动各类资源。如无“法”可依, 势必造成创新活动低效率运作。从创新模式来看, 跨产业“联姻”、跨学科联盟甚至跨国界合作已成为当今创新的主流方式。房地产业应向多功能服务商转型, 做社会最需要的事业, 跨界整合, 创新共赢。但如无“法”可依, 则将引发利益分享、成本共担机制紊乱, 或者管理边界不清晰而引发系统性风险。与创新有道相比, 我国房地产企业更迫切需要综合性、系统性的管理方法, 在创新过程中不仅要有“法”可依, 更要依“法”行事。另一方面, 创新有法也在于“法无定法”。法无定法就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或“百川归海, 殊途同归”。尽管我们讲需要把创新研究方法发展成系统性学说, 然而从本质上说, 创新管理方法应当是多元的, 是不断被新的方法所替代的。任何一种创新管理方法都是特定时代和阶段的产物。

3.“如何创新”的战术性问题——创新有术

创新之法回答了“如何创新”的战略性问题, 而创新之术则要回答“如何创新”的战术性问题。创新之术是微观的、具体的、实操性的。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创新技术、创新战术和创新艺术的综合体现。我国房地产企业在创新实践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到“创新有术”。首先, 创新之术在于“创新技术”。所谓创新技术即创新应用的技术、方法和工具。创新是群体性、跨界性和系统性的活动, 创新之道和创新之法不足以保障创新项目的成功, 譬如, 房地产业已逐步走向以产业融合和资产运营为主的时代。金融产业、高科技产业、商业、养老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等众多产业都已和房与地紧密融合在一起, 它也不再只是房和地, 还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产”。这些综合问题包括在前期规划、开发、商业化等具体创新实践中, 需要借助大量的辅助手段。当然不少技术、方法和工具已经在其他领域发展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 有些需要为房地产企业创新实践从零建立或者量身定制。其次, 创新有术在于“创新战术”。所谓“创新战术”指创新所采纳的方法和策略, 即中国房地产企业怎样去创新。就术论术, 跟随、组合和自主这三种创新方式并无优劣之分, 相反, 由于特点不同也显示出效用的不同, 房地产企业应当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灵活地运用创新战术。最后, 创新之术在于“创新艺术”。所谓“创新艺术”则指中国房地产企业在创新实践中的文化元素。创新活动本身就是一门“科学性的艺术”。成功的创新既需要理性的论证, 也需要激发感性的创意。应当说创新就是科学与艺术的结晶。中国房地产企业需要超越功能需求的艺术手法、超越短期得失的艺术诉求。有了创新艺术, 我国房地产企业的创新就更体现出人文特色, 毕竟房地产创新的目的就是为客户提供高品质的产品、优质的服务, 不仅仅在居住功能的物质层面, 更体现在精神享受层面。具有人文特色的产品和服务才能真正吸引客户, 引领客户需求。

四、结论

中国房地产企业要成功转型的根本在于创新, 而要完成创新使命则需要做到“创新有道”、“创新有法”和“创新有术”。从微观层面上看, 创新个案的成功确实需要“摸着石头过河”;然而从宏观层面上, 创新主流的成功则需要依靠“循序的、系统的和持续的”实践, 开始就做好“顶层设计”。中国房地产企业要完成转型与创新使命, 在道、法、术三个层面都应当整体提升。尽管如此, 与创新之道的模糊, 创新之术的匮乏相比, 目前我国房地产企业最为需要的是符合中国特色、适合企业自身情况的创新之法。这些创新管理方法论应该具备前瞻性、实操性、开放性和稳定性特征, 以保障自身企业的创新活动有序、有效进行。

参考文献

[1].莫里斯.持久创新——创新原则、创新战略和创新方法的权威性指南.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2].侯光明.创新方法系统集成及应用.科学出版社.2012

[3].高波等著.转型期房地产市场成长:1978-2008.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中小企业如何走上创新之路 篇8

一、中小企业搞创新存在的困难

(一) 投入不足、重复建设率高

首先, 我国的中小企业大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 靠着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进行产品的代加工, 而随着一些新兴的劳动力更加低廉的国家如印度、越南等工业发展的加快, 我国的劳动力优势不再, 造成了不少靠代加工为生的企业遭遇了发展困境。其次, 一些虽然有自主产品的企业也基本是属于产品模仿, 即前几年中大行其道的山寨品, 投入研发的资金占总资本不到1%, 造成国内同行业产品几乎千篇一律, 缺少核心的有竞争力产品的企业容易遭遇到外部环境的制约。同时, 投入研发不够也导致企业无法招揽到有研发能力的人才, 缺少创新文化和环境。

(二) 资金不足、融资贷款难

目前, 中小企业遇到的最大困难是资金不足问题。一是中小企业本身资质不足, 缺乏有效的抵押产品, 缺少有竞争力的产品, 发展前景也很难被看好, 所以很难吸引到投资, 在申请贷款时也很难通过审核。二是银行业一贯的嫌贫爱富行为, 对于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缺乏, 贷款难成为中小企业共同的难题。

(三) 支持不足、政策环境限制

中小企业尽管对于国民经济很重要, 但是国家对于其的支持政策力度依然不够。在土地政策上, 地方政府对于税收贡献力大的大型企业有优惠, 但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力度太小。在税收政策上, 由于中小企业的规模偏小, 所以在不少指标上由于达不到相应的数量, 失去了享受优惠的权利。在金融政策上, 国家也没有明确的扶持规划。更为重要的一点是, 国家对于创新型中小企业来说, 还没有具体的支持政策, 更多的是一些地方政府会出台一些优惠政策, 但从整个大环境来说, 还没有营造一种支持创新、鼓励创新的环境和文化。

二、创新之路必备钥匙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 以苹果公司为例, 苹果在乔布斯时代, 依靠走在数码产品科技最前沿的IPHONE、IPAD和IPOD为代表的一系列产品, 成为市值最高的企业。但是在库克时代, 缺乏进一步的大创新, 苹果股价从700多美元跌至500多美元。要走创新之路, 笔者认为应该着重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 以管理为基础, 开展全员创新

管理的创新是企业的发展基础, 任何想要走创新之路的企业, 都应该从加强创新管理开始。一是要善于营造创新的文化, 在公司文化上将创新的理念写进去, 在全公司内营造一种以创新产品为目标的发展理念。二是要有明确的创新规划, 中小企业投资额较小, 能力有限, 也就决定了企业本身不大可能在创新上面面具到, 所以创新的方向一定要找准, 要有市场发展前景的, 要是自身最熟悉的行业, 然后制定好创新规划, 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 必能有所作为。三是要有先进的管理方法, 发达国家的一些创新企业的管理方法固然是好, 比如谷歌就允许员工自己规划自己的上下班时间, 但不可照搬照抄, 在管理上一定要适合国情、适合企业员工的实际情况, 比如中国的员工更注重人情, 就要加强人文关怀。四是要加大创新的投入, 充分认识到创新才利于长远发展, 舍得投资, 敢于创新, 以大投入赢得大发展。

(二) 以人才为核心, 种植创新基因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 也是人才的时代, 谁能拥有人才, 谁就能保持源源不断的创新力。一是要大力招揽人才, 中小企业由于的吸引力不足, 往往在人才招聘上没有先天优势, 所以必要后天弥补, 要舍得花高薪、给待遇招揽真正优秀的人才。二是要全力培养人才, 也正是由于中小企业投资问题和产品竞争力问题, 企业对于人才往往是喜欢拿来主义, 喜欢招聘有战斗力的员工, 缺少培养员工的耐心和投资。殊不知, 自己培养的员工无论是在创新力和忠诚度上都比高薪挖角的更有优势。所以企业要关心人才的成长, 帮助他们规划好职业发展, 让员工真正为己服务。三是要营造创新环境, 要全面鼓励和支持员工创新, 设置好优惠条件, 给能够创新、创出新的员工给予福利和升职的待遇。同时, 企业管理层不能急功近利, 要给予员工更多的关怀、理解, 要能够容忍失败, 每一次失败都会是下一次成功的开始。

(三) 以政策为保障, 护航创新之路

中小企业的创新, 还需要政府以及社会的支持。今年6月份, 国务院出台了金融八条, 明确表示要引导和鼓励金融行业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释放出强烈的信号, 坚持创新的中小企业将迎来春天。但是, 这样的金融八条显然还是不够的, 还需要更多层面、更大范围的政策支持。一是要有资金支持, 资金是中小企业的最大掣肘, 国家和各级政府应该对于创新的企业更多地资金支持, 一方面协调银行降低贷款门槛, 进行创新的综合考评, 在贷款上给予更大支持, 另一方面设立相应的创新奖, 每年评定一批创新型企业, 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二是要有土地等政策优惠, 在招商引资方面, 给予入驻的企业土地价格的优惠, 在税收上, 按照相关的约定给予相应的见面, 在用水、用电、物业等费用收取上, 都尽量给予适当的减免。三是要有实际的合作鼓励, 最大的支持莫过于政府能够购买创新企业的产品或服务, 只要当地的中小企业的创新产品或服务符合质量要求和规定, 经过了规定的审核程序, 就应该和发达国家的产品共同竞争, 甚至可以约定优先购买。

综上所述, 创新是中小企业谋求长远发展的必经之路, 企业应该详细规划, 积极作为, 用创新打开致富之门, 用创新博得市场。国家和各级政府也应该制定好详细的扶持政策, 实打实地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政策环境。

参考文献

[1]李爽.政府创新政策对中小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D].淄博:山东理工大学, 2012.

经济转轨期中小企业管理创新之路 篇9

一、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迫切需要管理创新

2 0 0 5年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 (IMD) 对世界51个国家和9个地区进行综合评定的结果显示, 中国国际竞争力排名由2004年的第24位降至第31位。根本原因就是我国劳动力优势正在逐渐丧失, 而新的国际竞争力没有形成。资源和能源价格的快速上涨, 人民币的升值, 导致产品和服务的成本大幅增加, 我国企业的低成本战略面临巨大挑战。

由于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发展时间短、规模小、数量多且分布十分广泛, 企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经验管理、家庭作坊式管理、粗放式管理普遍存在。中小企业的创业者或经营者, 大多是靠自身在市场及技术等方面的个人能力, 经过多年的摸索和苦干, 逐步成长壮大起来的, 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并不系统和科学的经营管理模式和方法:企业战略不清晰, 组织结构不合理, 职能战略模糊, 业务流程存在严重缺陷, 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缺乏。中小企业往往在夹缝中求生存, 一般不可能在成熟的市场占据有利的地位和较高的市场份额, 其生存压力及发展动力更大。因此, 中小企业对于管理能力提升的渴求程度是非常高的, 迫切需要管理创新, 更有效地运用资源以实现企业目标。

通过管理创新建立自身的特有优势, 推动大量中小科技型创业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能有效地推动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 降低能源和资源消耗, 提高效率, 改变经济增长方式, 增加附加值;使大量的优秀中小企业成为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 能有效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 同时能使大企业更加集中精力在其核心竞争力的打造上, 使整条供应链更具竞争优势。

二、管理创新对发达国家中小企业的成功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大量涌现并迅速发展, 成为了引人注目的现象。这与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家努力学习管理知识, 不断实施管理创新, 擅长于在企业的不同发展时期, 采用相应的管理对策是分不开的。大多国外中小优秀企业在创业时期就有一个详细的创业策划, 并努力掌握资本营运的技巧;进入成长期后, 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 拥有一支稳定和有效的员工团队;步入成熟期, 完善企业的组织结构, 建立高效管理组织, 使得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处获得先机, 及时抓住发展的机遇, 使企业不断获得核心竞争优势。发达国家中小企业发展的成功之路很值得学习和借鉴。

三、中小企业如何实施管理创新

由于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管理不规范现象, 规范化管理是实施管理创新的第一步, 规范化管理对企业的发展犹如地基对楼房, 楼层越高, 对地基的要求就越严格。规范化管理是企业成长的“地基”, 它可以促使企业的经营行为更多地具有理智的特点, 借助扎实的基础管理工作强化成本核算, 通过管理制度建设构建基本的管理工作秩序, 进而提高工作效率。规范化管理也可以说是某种程度和意义上的管理创新, 是企业长期健康发展的保证。

1、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创新

(1) 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的建立和完善

目前, 我国的大多数中小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现代企业客观上需要对企业内部的权力进行适当地安排, 形成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是在企业内部形成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使企业的股东大会 (权力机构) 、董事会 (决策机构) 、监事会 (监督机构) 和总经理 (执行机构) 之间相互独立、权责利明确, 从而使各方的积极性得到调动, 行为受到约束, 利益得以保证。

不少原来亏损的中小企业经过改制后, 人员和产品基本没有改变, 但企业效益却大幅提高, 说明了完善企业治理结构的重要性。

(2) 企业组织制度的创新

管理组织创新是管理创新的组织保证。中小企业要重视对原有的组织结构进行调整, 通过组织制度的创新, 形成一种强调整合、动态协调、快速反应的网络型组织结构管理将是企业发展的趋势。

(3) 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

中小企业应通过管理制度的创新, 建立质量控制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 保持产品和服务的竞争性, 更加灵活地适应市场环境并发展壮大。做到精干高效、对市场反应迅速。

2、管理思路创新

思路决定出路。中小企业要想在管理思路方面有所创新的话, 首先要实现观念创新。应建立起: (1) 以人为本的观念; (2) 市场营销的观念; (3) 顾客第一, 用户至上的观念; (4) 竞争的观念; (5) 战略制胜, 追求卓越等观念。

管理思路创新的具体内容十分广泛, 可以是某种技术创新 (产品、服务、工艺等) , 还可以是管理措施的改进;可以是生产过程中不同环节协同能力的提升, 也可以是产后的促销管理的改善等;可以是人才开发, 也可以是资本运营的管理新思路。

蒙牛乳业和长富乳业两家企业都于1999年成立, 都看准了乳业发展的大好时机。面对无资金、无市场、无产品的“三无”窘境, 蒙牛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 实施管理思路的创新, 通过贴牌生产, 先创品牌, 先有市场而后再建工厂, 注意事件营销, 大打内蒙文化之牌, 创造了成长的火箭速度, 到2007年上半年销售收入为102亿, 列国内行业排名第1位。而长富乳业走的却是传统的发展老路, 先发展生产, 等其有一定生产能力, 市场却已被几家主要品牌企业所占领, 最终摆脱不了失败的命运。

3、企业发展战略的创新

创新发展战略对中小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日本现在很成功的企业, 如佳能 (Cannon) 、本田 (Honda) 等, 几十年前都还是小型的弱势企业, 但佳能等企业在当时就有明确的创新发展战略。这些企业在初期大多生产一些利润较低且被大企业忽略的产品, 然后逐渐培养企业的制造能力, 增强企业对市场的了解, 积累实力, 扎扎实实、灵活多变地发展自己。佳能公司一开始就抱定“打败施乐”的战略。为实现此战略, 他们首先掌握施乐的专利技术, 获取技术许可, 依靠施乐的技术生产产品, 获取市场营销经验, 许可其他制造商使用自己的技术, 进一步强化自身的R&D能力, 进入施乐力所不及的日本和欧洲市场, 最终成为施乐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阿里巴巴在1999年刚成立时就建立了与众不同的创新发展战略:为中小企业服务, 成为知名的商务服务公司。然后, 努力为我国的中小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牵线搭桥, 在为中小企业创造了众多成功机会的同时, 阿里巴巴也得到了巨大的成功。

通过创新的发展战略, 中小企业可以集中并有效地利用自身的资源, 进而降低资源不足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制约作用, 抓住最佳的发展时机。

4、企业文化创新

企业文化是企业共同遵守的企业价值观、哲学与行为准则, 可以统一企业全体员工的思想和行为, 激励员工的激情和斗志, 给企业注入持久发展的动力, 形成促进企业发展的合力。当企业文化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时, 应通过企业文化的创新, 建立起优秀的企业文化, 才能使中小企业长期、健康、快速地成长、壮大。

美国西南航空公司的“平等”文化, 阿里巴巴的“绩效”文化, 蒙牛的“与自己较劲”文化, 都为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5、赢利模式创新

多年以来, 美国航空业处境困难, 由于运营成本高昂, 所以理所当然地机票价格就制定得很高, 而票价高又导致乘坐飞机的人数大为下降, 于是航空公司效益很差, 经常出现大型航空公司破产。而1971年成立的美国西南航空公司, 通过将赢利模式改变为低票价的薄利多销型, 使飞机票价接近了汽车票价的水平, 从而吸引了大量的乘客, 从1973年开始赢利至今, 创造连续34年赢利的奇迹, 正是通过赢利模式的创新, 让西南航空公司由一家小型航空公司发展成为了大型航空公司。

阿里巴巴创造了互联网新的赢利模式。阿里巴巴以免费会员制吸引企业登录平台注册用户, 从而汇聚商流, 活跃市场, 会员在浏览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源源不断的信息流, 2001年, 阿里巴巴推出“中国供应商”服务, 满足那些渴望在海量的信息中让自己的信息更显眼的供应商的需求, 并向他们收取至少4万元的年费。阿里巴巴给“中国供应商”的普通会员在网上提供一个网络空间, 客户可以在上面发布产品的信息以及10张产品图片, 同时, 阿里巴巴会将其行业收进不同的光盘中, 定期参加国外的一些展会, 提供样品展示、行业手册推广、供应商光盘和买家匹配服务。阿里巴巴既很好地满足了市场的需求, 又实现了自身的盈利。

6、营销方法创新

马云在1999年参加完亚洲电子商务大会后, 很快意识到一个巨大的商机即将出现, 这个机会的价值链是双关并举的:一头是海外买家, 一头是中国供应商。但在当时, 中国的工厂还未成气候, 商业模式中所有成功的关键因素都集中在海外。美商网当时把中国很多卖家堆积起来, 结果买家没有来, 而失败了。于是阿里巴巴进行市场营销创新, 先把眼光盯住国外市场, 1999年、2000年、2001年阿里巴巴的基本活动是在欧洲和美国, 马云在这些国家做了很多的演讲, 让外国人了解阿里巴巴公司。然后, 选择优秀的中国供应商提供产品, 这样产生的效果非常好, 阿里巴巴迅速发展, 现在阿里巴巴是是全球知名的网络服务公司之一。

7、市场创新

西南航空公司为了降低成本, 从公司成立到现在, 一直只提供美国的城市到城市之间的短途飞行, 由于所带的行李少, 乘客上下飞机的速度很快, 提高了飞机的使用效率, 并避免了与大型公司的直接竞争, 通过市场创新, 西南航空有了准确的定位。

中小企业应避开“热门”, 在“冷门”、缝隙及新型产业中寻求适合的市场及产品, 充分地运用通信、网络等工具, 打造出核心竞争力, 在这些市场中成为隐形冠军, 就会迎来企业的很好地发展。

8、生产流程管理优化创新

西南航空三十多年来只使用波音737一种型号的飞机, 不仅可以有效地降低了培训和维修费用, 还可以做到快速调配飞机, 以满足临时的紧急飞行需要, 避免了飞行员不会操作某种飞机所带来的麻烦。西南航空不提供头等仓服务, 也不提供订票服务, 乘坐西南航空的飞机, 就象坐大巴一样, 先购机票者, 先登机, 按乘客喜好自己选择座位。通过流程管理创新, 努力为更多的乘客服务, 以做到进一步降低成本。

在麦当劳王国里, 通过生产流程管理的不断优化和创新, 各个部分被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炸薯条在加温箱中存放的时间不会超过7分钟, 以免受潮。汉堡包的烘烤时间决不会超过10分钟, 因为只有这样, 才能使汉堡不至于烤得过焦而影响口感。经过精心的筛选, 每一块冰冻的肉饼, 无论大小和重量, 都是均等的。所有食品上的调料汁都是按照固定的手工方法涂抹上去的, 以免涂抹得过多而溢出, 滴在客人的身上。所有的食物都会在60秒内, 或者更短的时间里送到客人的手中。正是通过这种特有的做汉堡的方式, 做到了快捷、高效、耗费低, 且一目了然, 而与众不同。在不到40年的时间里, 雷·克洛克将麦当劳由一家路边的汉堡小店发展扩大成了一家每年收益高达400亿美元的超级大公司, 公司旗下28700多家连锁餐馆遍布全世界。

为了从目前过度拥挤的市场中脱颖而出, 韩国的W.钱·金和美国的勒妮·莫博涅提出:要赢得明天, 企业不能仅靠与对手硬碰硬地展开正面竞争, 而是要开创“蓝海”, 通过价值创新, 去探寻无人竞争的市场, 从而步入快速增长之路。

处于经济转型期的我国中小企业更应如此, 应通过管理创新, 在努力降低成本的同时, 实现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

参考文献

[1]、管理创新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N]光明日报.2008, 1, 31

[2]、刘冀生.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3]、朱甫.马云如是说[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8.

[4]、 (韩) W·钱金 (美) 勒妮·莫博涅著.吉宓译.蓝海战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5.

[5]、余来文.知识经济时代与中小企业管理创新, 博锐管理在线.2005, 4, 29

[6]、 (美) Richard B·Chase.Operations Man-agement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ninth edition) [M].McGraw-Hill Irwin, 2001.

我国大飞机企业的自主创新之路 篇10

(一)

回顾过去, 我国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曾首次研制大飞机——运十, 这是中国历史上自主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的第一架百吨级大型民用客机。1980年首架“运十”成功首飞。但就在民机研制取得初步阶段性胜利的时候, 中国政府的政策倾向却发生了逆转性的改变, 试图通过“三步走”的合资引进计划发展中国的民机事业:运十被强制下马。从此, 中国民用航空工业走上了一条把希望寄托在外国技术和投资上的道路。三步走中的第一步是转包生产国外支干线飞机。中国与美国麦道公司合作组装25架麦道82飞机, 这是中国的第一个整机合作项目。但在合作生产麦道90时, 由于麦道公司被波音公司兼并, 项目以血本无归告终, 组装外国整机之路进入了死胡同。中国政府又把重点放到了进行零部件转包生产上, 但是经过了20多年的零部件生产, 中国依然无法拥有自行研制大飞机整机的能力。三步走中的第二步是与空客公司联合研制AE-100型客机。面对空客开出的数十亿美元天价的技术转让费, 中方实在无力承受, 最终导致AE-100联合研制项目终止。至此, 中国大飞机的研制工作彻底停滞。

饱尝运十下马的痛楚, 又经历了“三步走”路线的惨败, 所以当这次大飞机项目又历尽艰难困苦重新被提上议事日程的时候, 从国家领导人到项目负责人都达成了共识:与国家安全和当前市场激烈竞争有关的核心技术绝不能依赖购买, 并且也是买不到的。胡锦涛总书记在听取大飞机项目的立项报告时, 曾多次提出, 研制中国的大飞机, 一定要摈弃幻想, 坚持自主创新。

但是我国大飞机企业的自主创新之路注定是一条布满困难和障碍的艰苦之路。我国的航空工业是从修理、仿制苏式军机起步的, 所形成的体制带有浓厚的军事色彩, 传统的军工体制严重束缚民机的发展。大飞机研制工作刚刚起步, 企业还面临着人才队伍严重匮乏、技术能力不足和管理水平低下等多方面的制约。退一步讲, 即使大飞机能够被成功研制, 可技术成功并不等于商业成功, 国产大飞机还面临着严峻的市场考验。国际市场已基本被波音、空客垄断, 我国的大飞机还没面世就要别无选择地被卷入到残酷的国际竞争中。大飞机研制道路上还有一个重大的难关在于, 只有取得试航认证大飞机才能在国际天空中自由翱翔。而我国的民机试航认证工作基本一片空白, 如何实现零的突破, 获得这张走出国门的“通行证”, 也是大飞机企业要自主创新取得突破的技术壁垒之一。

(二)

尽管困难重重, 但大飞机企业还是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之路。因为自主创新既是企业在严酷的竞争中求得生存的唯一出路, 也是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发展国家经济的强烈需求。

来自于外部环境的威胁迫使大飞机企业不得不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尽管波音、空客相互之间竞争激烈, 但对待后来者, 两家公司却很团结一致, 只要有敢于挑战大飞机市场禁地者, 一律封杀。中国掀起的大飞机项目议题, 已经引起了国际上的高度关注, 并且波音和空客已经采取各种实际行动千方百计阻挠中国的大飞机研制进程。由于航空工业是国家的战略性产业, 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的大局, 其中的政治因素是不可避免的。在涉及这类产业的发展与国际合作等重大问题上, 任何国家都会非常慎重, 没有人会真心培养出自己的竞争对手, 没有人会对我国大飞机企业实行技术开放。所以我国的大飞机研制在没有现成技术可以引进和依赖的前提下, 必须依靠自己, 走自主创新之路。

另一方面, 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有助于提升大飞机企业的竞争力。中国的航空工业缺乏研制大飞机的技术积累, 经验不足, 而持续学习、坚持自主创新是获得核心能力的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同时, 通过自主创新开发大飞机技术的成本比直接引进外国现成产品技术的成本低得多。而在基建设备方面, 自主研发的大飞机企业由于可以不受外方因素影响, 能够自主控制投资总体方案, 使企业建设投资成本相对较低。从而能使大飞机以低成本获得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的是, 自主创新地研制大飞机会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首先, 只有进行自主创新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飞机才会对民用航空各个专业的研发人才产生需求, 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和基础研究的发展, 而教育和基础研究则是国家和民族长期生产力水平提高和经济增长的源泉。并且, 大飞机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能够掀起相关工业的研发高潮, 其中首当其冲的是零部件企业的研发。自主研发大飞机会倾向于使用比合 (外) 资企业更高比例的国产零部件、材料和设备, 所以对推动中国工业发展具有更大的作用。因此, 中国大飞机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能带动中国一系列产业及科研能力的发展。

我国大飞机企业自主创新研制大飞机是必须的, 同时也是可行的, 应该相信中国有能力通过自主创新让中国造大飞机飞上蓝天。

首先,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迅猛增长, 已具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支持大飞机的研制。而且航空工业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 具有了较完备的航空工业体系, 有了丰厚的技术基础和人才储备。尤其是近年来取得了载人航天这样的重大技术突破也显示出中国是一个具有创新潜力的国家。大飞机的影子工程ARJ-21支线客机的成功研制为大飞机的研制在适航取证和项目管理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为下一步研制大飞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 中国的广阔市场为自主创新研制飞机提供了充足机会,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 人们生活水平极大提高, 单纯国内巨大的市场空间就足以维持大飞机的生存需求。

再其次, 中国特定的市场需求给自主创新提供了无限动力。大飞机企业通过实施自主创新战略, 才能不被已存在的大飞机的产品模式束缚了思维, 逐步形成有特色的产品和服务, 实现有效的差异化, 适应特定细分市场需求, 这样总能够以独特的技术轨道找到市场的切入点。

(三)

有了正确的战略指引, 还要有一系列的措施才能保证自主创新战略的顺利实施。

第一要实施价值创新战略。大飞机企业的主要客户是航空公司, 而中国的航空公司在经营中面临两难境地:高昂的票价会吓退大批潜在客户, 而为了增加客源却不得不采取票价打折的策略, 这两种情况都不会使航空公司的利润有明显提高。这一切都源于运营的刚性成本 (包括飞机购置费用、维修保养费用、油料费用等) 太高, 所以大飞机企业应该通过为客户创造价值以寻求价值蓝海。通过研发本地化, 维修保养本地化、快速的交货能力及售后服务能力等为航空公司降低运营成本, 相应的提高利润水平。这样有效避免了与波音空客直接抗衡, 而利用能为航空公司带来低运营成本的优势在大飞机市场开辟生存空间。

第二要进行体制创新。打破传统军工体制的束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采用灵活、多渠道的投融资制度, 大型军用运输机和大型客机统筹协作发展, 保证大飞机项目顺利成长。

第三要建设一支自主创新的人才队伍。我国航空工业经过半个多世纪发展, 已经打造了一批掌握先进设计技术和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人才队伍, 但面临巨大的研发、试航认证及营销方面的人才缺口, 还要加强人才培训及国际人才引进等不断充实壮大大飞机项目队伍。以人为本, 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 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力。

第四要加强知识产权管理。知识产权制度是国际社会公认的推动和保护创新的基本法律制度和有效机制。其实质在于保护创新者利益和积极性的同时, 促进科学技术和文化成果合理、有效地扩散, 是推动创新发展的强有力的政策工具。

第五要建立明确的企业愿景。建设鼓励创新、尊重知识的企业文化, 为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提供成功的动力。

企业管理创新之路 篇11

【关键词】高职高尔夫管理专业 应用型人才 毕业论文 创新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C-0153-02

毕业论文是高等教育考量人才培养最终质量的重要评价手段。一篇好的毕业论文既考核了学生大学期间所学的综合专业知识,又考核了学生严谨的使用本专业科学研究方法能力,更是一种对大学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具有导向意义的指向性工具。本文针对高职教育发展中毕业论文考核模式存在的问题,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从毕业论文的形式、内容、指导方式、答辩要求、评价方法等方面对高职高尔夫管理专业论文的创新措施进行探索。

一、高职教育发展中的毕业论文考核模式问题凸显

20世纪90年代末,高等职业教育尚处起步阶段,仍以大专院校占据主导,大专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主要还是沿袭我国传统的本科教育,曾被戏称为“本科压缩型”教育,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毕业考核也照搬基本了本科院校毕业论文这一方式。我国自1999年开始对高等教育进行扩招,高等教育的规模越来越大。据《2013年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学生情况》,到2013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34.5%,全日制在校生规模从1998年的322.5万人激增至2013年的2468万人。在这一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规模扩张迅速,快速扩张的规模带来的突出问题就是生源质量的普遍下降,某些院校录取学生分数线从扩招前的接近本科线甚至超过本科线以下跳水到200分。与此同时,在人才培养类型上,教育界也逐渐明晰了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是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属性。因此,在两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传统的以单篇毕业论文的考核模式在高职教育中的弊端就逐渐凸显出来。

(一)学生学养能力降低造成毕业论文质量不高

首先,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带来了高职学生生源质量的下降;其次,高等职业教育相对更为重视实践技能训练,轻视理论知识培养,使得高职学生毕业论文创作质量每况愈下。学生的毕业论无论从选题的立意、论证的质量、研究方法的使用亦或是撰写的严谨性上都存在严重的问题。

(二)高职教育学制安排影响毕业论文写作

高职教育区别于本科教育的学制安排也是导致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顶岗实习是高职人才培养中过程中的重头戏,为便于学生就业,部分高职专业采用的是“2+1”学制,即一、二年级在校学习,三年级在企业顶岗实习的同时完成毕业论文。顶岗实习带来的师生空间上的距离及时间上的不同步都对毕业论文的指导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学生碰到问题也无法与导师及时沟通,影响了论文指导质量。

(三)毕业论文形式的要求偏离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初衷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要求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而以单篇论文出现的毕业论文考核模式由于在内容、篇幅上的局限性,学生往往仅就某方面开展论述,难以全面运用所学知识,达不到对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另外,由于“双师型”教师建设的问题,部分指导教师并不具备行业经验,所指导的文章和选题也仅从理论到理论,达不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综上原因带来的毕业论文指导和写作上的问题使得很多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感觉无从下笔,更遑论从写作过程中得到理论水平的提升,最终采用网络剪刀手的方式应付了事。教师指导起来也相当痛苦,面对七拼八凑的文章,牵强附会的论点论据,有一种根本就无从改起,恨不得捋起袖子,亲自代刀的冲动。这样的结果导致毕业论文逐渐失去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学生对其重视程度越来越低。因此,探索一条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的,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特色的毕业论文改革之路对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就显得尤其重要。

二、高职高尔夫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创新的具体措施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的毕业论文创新的设计原则

高职高尔夫管理专业是一个典型的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明确。以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高尔夫俱乐部经营管理与服务专业为例(以下简称“高尔夫管理专业”),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义为:“培养面向高尔夫球会及高尔夫营销企业,具备高尔夫球会管理能力、高尔夫赛事组织策划能力、高尔夫球场养护能力以及掌握高尔夫运动技术、熟悉国际高尔夫规则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针对这一培养目标,在毕业论文考核上,应该如何改革传统毕业论文模式,设计具有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的毕业论文范式,从而全面检验学生学习效果。要满足这一要求,首先应遵循如下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毕业论文改革的设计原则:(1)论文选题应与行业实际密切接轨。(2)论文内容应涉及专业学习主要内容。(3)论文数据资料应多数来源于行业实际。(4)论文创作过程要体现团队协作精神。(5)论文创作成果应能解决现实问题。

(二)高尔夫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创新的四大“转变”

1.毕业论文形式由单篇论文向项目策划书转变。传统的单篇论文,学生的选题往往局限于专业中的某一狭小范围,例如“高尔夫球童离职率分析”等,选题面窄,限于学生学养水平,论述又显得过于苍白笼统,所成文章难以解决现实问题。针对上述弊端,将毕业论文的形式转变为“毕业设计”,要求学生以国内高尔夫行业现实情况为依据,策划并创建一家高尔夫球会,完成相应的高尔夫球会项目策划书(以下简称“策划书”,见图1)。通过策划书的编写,学生可以将管理学原理、高尔夫市场营销、高尔夫俱乐部管理、高尔夫球场设计与维护、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的核心知识融会贯通,全面考评学生三年学习效果。

2.毕业论文创作由独立完成向团队合作转变。由于策划书涉及项目众多,内容繁杂,依靠学生个人的力量难以全面深入完成。因此将独立完成的毕业论文创作改革为团队合作,通过这样的方式既使各模块内容得以研究深入,又考核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团队合作改革由包括三层内容:一是学生创作团队合作。策划书编写采用团队合作创作,每团队设组长1人,成员4人,组长根据成员特长负责任务分工并完成导师评定前的前期的组员贡献量评定,成员则负责项目策划设计书中某一方面的具体写作。二是学生答辩团队合作。在毕业论文答辩中,小组成员都要进行陈述答辩,成员根据各自负责内容扮演所设计球会中角色如:CEO、营销总监、人力资源总监、草坪总监等,每人对自己所负责的模块进行系统的阐述。三是教师指导团队合作。对于论文指导教师的配备上,也面临相同问题,因项目策划书内容包括管理学、市场营销、球场设计、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等多方面知识,单一导师配置已无法满足需求。因此将单一导师配置转变为团队导师配置,每名教师负责指导毕业设计中的某项模块。

3.毕业论文指导由以校为主向校企联合转变。这一改革主要解决高职学生因顶岗实习带来的毕业论文指导上的空间距离劣势。在指导过程中,将企业也纳入到毕业论文指导体系中,充分发挥实习企业管理人员对于论文指导的作用。具体改革做法是,在学生顶岗实习前,布置一项完成项目策划书所需的调研,由企业管理人员配合学生完成。

三、高尔夫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创新应注意的问题

(一)对指导教师的自身水平要求更高

在这样的毕业论文变革下对指导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提出了空前的挑战,毕业论文指导已经不是去改改格式,改改框架结构,而是要具有现实意义的指导。但这样改变也倒逼教师自身,要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自身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应用型”教师。

(二)指导教师的工作量比以往更大

基于上述的内容改革,指导教师的工作量比以往更为巨大,如何给予他们相应的指导工作酬金。也急需建立配套制度。

(三)学生的某些数据调研有趋于随意化的倾向

例如在进行球会人力成本支出计算等方面,学生的数据随意性强,没有考虑5险1金等方面,也缺乏对国家相关现行制度政策的解读和运用。因此,如何加强论文指导的有效性,避免出现过家家式的纸上谈兵式项目设计,是未来进一步改革需要重点考虑的。

【参考文献】

[1]鲍海琴,高职院校实验实训教师素质结构的探讨[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2]傅以君.高职毕业论文现状及改革措施探析[J].南昌高专学报,2009(12)

[3]缪艳菲,陆蓉蓉,提高高职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方法初探[J].科技信息,2010(12)

[4]杨亚丽,秦静远.高职生毕业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

[5]吴安湘,黄鑫,等.顶岗实习环境下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2)

【基金项目】广西特色高校建设项目(桂教高教【2013】52号)

【作者简介】黄 鑫(1978- ),男,朝鲜族,河北唐山人,硕士研究生,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

企业管理创新之路 篇12

一、新时期影响高校教师工作积极性的不和谐因素

不同层次的需求是影响高校教师工作积极性的主要因素。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类形形色色的需要按照产生的先后顺序分为五个层次, 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形成了一个从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逐步发展的需求趋势:1.生理需要:食物、水、御寒、睡眠、性;2.安全需要: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工作保障医疗保险;3.社会需要:交往、友谊、感情、归属;4.尊重需要:自尊、受别人尊重;5.自我实现需要:发挥潜力、自我发展、成就、创造性。马斯洛理论认为一般情况下, 人们按照上述层次逐级追求自身需要的满足。

现今, 经济改革不断深化, 各种社会矛盾日益突出, 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影响。作为育人者的高校教师也不例外。然而, 在社会诸多消极因素的冲击下, 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及教师也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渗透到各领域, 教育的产业化, 使得更多高校教师发生重利轻教的变化。马克思曾提出:“人们奋斗争取的一切, 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6]毋庸置疑, 高校教师存在着不少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脱节, 传统观念与现代理念的不和谐就显而易见。其不和谐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在教育产业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中西文化发生碰撞,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追求功名利禄使得部分高校教师目标实际化, 价值观念实惠化。[7]另一方面, 高校历来的思想政治工作重点针对学生, 这就使得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相对“软化”。致使部分高校教师主要精力投放到追求个人物质利益上去了, 而在教学科研上的精力就减少了。

现实社会中高校教师精神需求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工作积极性。需要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是人类行为的内在动力。精神需要是人们对精神的缺失, 追求和情感、依恋的状态, 是人对于自身主体价值以及自身生存发展必要精神条件的自觉反映。如人对荣誉、理想、尊重、友谊、成就等的需求都是精神需要。[8]马克思指出:“需要是人对物质生活资料和精神生活条件依赖关系的自觉反映。”[9]知识结构体系完善的高校教师对精神上的追求尤为迫切。高校教师在低层次生理需要、安全和社交需要得到满足后, 就会追求高层次的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尤其是自我实现需要中的成就感, 在精神需要上得不到极大满足会在很大程度上挫伤高校教师的积极性。

高校教师在高校中所面临的不公平对待也会影响高校教师工作的积极性。高校教师在从低层次需要向高层次需要追求中存在不少不公平正义的对待。无论在薪酬福利、绩效评定还是在晋升评先都存在。在薪酬的获取上高校普遍存在“大锅饭”现象, 导致许多优秀教师积极性回落。在绩效评估上, 高校一般以发表论文数量, 申请课题数量来衡量其绩效, 从而忽视了质量指标。这就是导致许多优秀教师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和教学成果没能得到更多肯定, 从而影响其工作积极性。晋升是高校教师在人生追求和自我实现及其成就动机为一体的高层次需求。在我国高校中的每个级别的职称评定中需要不少硬性条件, 但普遍存在论资排辈现象。这就使得许多有才能, 高水平的年轻教师与老资格教师存在差距, 失去了竞争优势, 这也是导致其工作积极性不高的一重要方面。

二、和谐激励提高高校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有效途径

如何激励提高高校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是高校教育管理方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因为人的发展是需要激励的, 没有激励, 就缺少动力。丰厚的工资和奖金是一种激励, 受人夸奖和尊重也是一种激励, 获得事业上的成就感更是一种激励。笔者就如何和谐激励提高高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进行阐述:

1.权变分层分事激励,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以教师为本进行和谐激励, 为教师创造好的教学和生活环境。高校教师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和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改革不断深入, 教育产业化不断扩大, 高校普遍实施聘任制。这有利于激励教师的潜力, 同时也给教师们带来了竞争压力。特别是在这知识爆炸时代, 社会对教师要求越来越高, 大部分青年教师上有老下有小, 近几年物价飞涨给他们带来的压力致使他们不能很好的把精力投到教学和科研上。部分中老年教师也受到物价上涨及身体状况的影响不能积极地对待工作。这就得以权变分层激励。因为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层次的教师对生活的需求层次大为不同。年轻的教师对其发展前景较为关注;而中青年教师对其工资薪金比较关心;中老年教师则对其福利待遇尤为关心。因此, 学校要关注教师的正当需要, 完善其利益激励, 提高其工资、福利待遇等, 改善高校教师生活环境。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不讲多劳多得, 不重视物质利益, 是不行的。革命是在物质利益上产生的, 如果只讲牺牲精神, 不讲物质利益, 那就是唯心论。”[10]由此, 高校管理部门应着重改善教师物质生活条件, 以满足其低层级需要, 激励其工作积极性。在权变和谐激励中对待高校教师的分工上也应如此, 对不同教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教师专注授课、有的专注科研、还有的则专注做其他事务性的工作, 所以学校管理当局应做好分事分工, 实行民主管理, 避免强迫分派事务造成教师的抵触情绪, 以此带来不利于提高绩效影响。

2.和谐的精神激励

和谐激励高校教师, 在物质利益给予足够关注同时还应注重各种形式的精神激励。人的一种需要满足后, 另一种需要就会随之而来, 并要求得到满足。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解释出精神需要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高层次需求, 包括来自社会各界的尊重和自我实现。高校管理部门及领导不仅要为高校教师提供丰厚的物质利益, 在政治上、工作上、精神也要给予人文关怀。在做教师们的思想工作时予以精神激励, 提倡园丁精神。要求其品行端正, 锐以进取, 工作热情高。以教师为本, 尊重其地位、名誉。以情感为激励工具, 多对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给予人文情感关怀, 拉近干群关系, 实现和谐激励。

在职业发展需要方面, 高校管理当局也应为高校教师提供宽广的发展空间, 激励他们的成就动机和自我实现感。提供职务岗位进行公平竞争和丰富多彩的国内外培训。

此外, 高校管理部门也应注重和加强信仰、道德、法律和榜样的激励提升。信仰作为一种具有巨大潜力的精神资源应得到提升, 尤其在我们信奉马克思主义的国度。提倡为社会奉献的精神, 以此来提高高校教师的工作激情。在道德上, 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 对道德的领悟较深, 在市场经济的现今, 高校管理当局应提倡并引导教职员工爱他人、利他人的工作态度, 共同构建和谐校园。制度上, 高校管理部门应根据教师的具体情况制定出有利于提升高校教师工作积极性的规章制度, 克服其消极的一面。榜样方面, 高校管理部门适时宣传榜样人物, 提倡榜样精神。江泽民同志也多次强调榜样的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介绍先进模范人物的成长道路是一个好的经验。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好办法, 我们的人民中间, 有千千万万个先进的典型, 他们是我们民族的优秀分子, 在他们身上体现着我们民族精神, 体现了民族的希望。我们要以先进模范人物为榜样, 把我们的工作推向前进。”[11]

3.创新激励方式

运用奖励艺术提高管理效率。美国管理大师M·勒波夫提出:无论如何, 你都可以相信, 人或组织都会去做那些他们相信能带来最大利益的事情.[12]他在提到世界上最伟大的管理原则时说:“受到奖励的事情会做得很好。”[12]学校管理当局可以利用奖励工具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以不同的奖励方式满足不同主体的需求, 以不同的奖励方式奖励教师, 奖励他们与所作贡献相关的, 使其正确的行为得到有效的强化。在奖励艺术的运用中要讲求行为强化的及时性和行为结果的一致性。同时也要注意奖励对象的明确性, 在谈到奖励对象明确性, 即奖什么, 不奖什么, 勒波夫提出了十大奖励策略:奖励彻底地解决问题, 而不是仅仅采取应急措施;奖励冒险, 而不是躲避风险;奖励实用的创造, 而不是盲从;奖励决定性的行动, 而不是无用的分析;奖励出色的工作, 而不是忙忙碌碌的行为;奖励简化, 反对不必要的复杂化;奖励无声的有效行动, 反对哗众取宠;奖励高质量的工作, 而不是快速的工作;奖励忠诚, 反对背叛;奖励合作, 反对内讧。[12]勒波夫的奖励策略为高校管理提供了很好的管理参考依据。

最后, 建立健全公平竞争制度, 以激励高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对高校教师而言, 收入的增加和晋升能公平公正地得到对待, 能体现个体之间的劳动差异, 在获得丰厚收入同时能带来成就感和荣誉感, 也实现了人生价值。高校要达到公平原则就得在薪酬福利和晋升方面建立起长效的考核机制。打破“大锅饭”的薪酬制度, 真正施行市场经济机制, 尊从多劳多得的原则。严格制定效绩评定制, 在晋升上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选拔优秀教师, 做到竞争上岗。全面考虑其他因素, 不能单论资历和发表论文数量及申请课题数量

作为晋升标准。要特别照顾有杰出贡献教师的提拔机会。建立和健全公平竞争制度, 打造公平公正的竞争氛围, 为教师提供能展现自我价值的发展空间, 对激励高校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意义极为重大。

参考文献

[1]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 1979.548.

[2]辞海[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729.

[3][英]詹姆斯.迪斯.心理学原则[M].阿林与培根公司, 1964.54.

[4]申来津.精神激励和权变理论[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2003.38.

[5]曾摩, 宋五一.运用激励机制构建和谐党校[J].党校建设, 2006, (6) .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 [M].人民出版社, 1984.82.

[7]何沐蓉, 黎莉, 麦朝辉.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7, (27) :12.

[8]申来津.精神激励和权变理论[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2003.23.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7, 164.

[10]邓小平文选 (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146.

[11]中宣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学习出版社, 2000.204.

上一篇:技术文本下一篇:物流业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