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创新规划(精选10篇)
企业管理创新规划 篇1
企业创新规划
公司始终将“研发与创新”放在首位,积极开发新产品,以市场需求为导 向,设计和制造******产品。公司拥有创新战略性规划,目标是打造集研发、设计、制造于一体的***** 生产基地,今年的创新目标是在不断完善现有的产品的基础上,开发一些实用新 型的新工艺、新技术,采用自主创新的方式,研究发展自主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公司目前拥有核心技术的竞争优势使公司在行业发展中保持较高的水平,同时为公司未来拓展市场、获得更高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一步公司将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坚持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加强与高等学 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推动企业知识产权的应用和产业化,促进新技术与 新产品的创新。
企业管理创新规划 篇2
1 城市规划管理的系统组成
城市规划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有功能和意义的系统一般由三个子系统构成,即决策、执行、反馈,三个子系统围绕城市规划管理的中心工作展开各种活动,在协调发挥各项功能的基础上,实现城市规划管理的各项职能。
1.1 城市规划管理的决策系统
决策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编制和审定城市规划,决策系统的工作具有超前性,决策主要将设计和意识方面的构想转化为实际决策的过程,是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决定城市规划管理质量的重要基础。
1.2 城市规划管理的执行系统
执行系统是城市规划管理的重点,它的主要功能是围绕城市规划将工程与工程建设统一起来,使城市规划得到顺利执行,进而发挥城市规划管理的真正价值和作用。
1.3 城市规划管理的反馈系统
反馈系统的基本职能是为整个体系提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城市规划管理反馈系统通过对城市规划实施过程的检查、监督,形成对城市规划管理决策和执行系统的反馈,以帮助整个城市规划管理体系发现问题所在,并作出解决问题的判断和建议。
2 存在于城市规划管理的主要问题
2.1 城市规划管理决策系统的问题
由于我国城市规划管理长期处于计划经济阶段,因此,出现了很多弊端、问题和障碍。当前决策系统中较为典型的问题有:第一,城市规划的时效性差,造成规划的失误。第二,城市规划的应变性差,对于市场经济经常出现的不确定性没有很好的适应和变更能力,显现不出决策的先瞻性和动态性。第三,城市规划可操作性差,特别是在决策系统制订计划的时候,由于没能充分论证,导致城市规划出现各种难题,进而出现规划执行难的实际问题。第四,城市规划的整合性不强。城市规划需要对道路、水网、园林、景观等体系进行设计,而当前的情况却是各体系各自为政,在规划上相互矛盾,难于发挥城市规划整体性的优势,对各部门和各功能的整合也就成为空谈。
2.2 城市规划管理执行系统的问题
第一,城市规划管理的行政依据还存在问题。当前行政依据存在两个主要弊端,其一,行政依据不公开,这使得城市规划管理得不到全面的监督,使城市规划管理有“暗箱操作”的嫌疑。其二,行政依据存在落后的问题,不能对新时期、新问题做出恰当的规定和约束。第二,城市规划管理人员裁量权过大,这给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带来权利寻租的可能,会影响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1]。
2.3 城市规划管理反馈系统的问题
第一,在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中,行政监督机制尚不健全,特别是对行政主体缺乏监督,没有明确技术违规和行政失职责任的追究程序和责任人的具体界定。第二,社会监督机制尚未建立,如何将公众参与、社会监督融入到反馈系统的工作中,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第三,规划监督的巡查、处罚力度有待加强[2]。
3 城市规划管理体制创新的方法
3.1 城市规划管理决策系统的创新
强化规划决策咨询系统,奠定论证的严谨性。调整规划编制主体和程序,突出参与的广泛性。完善城市规划体系,重视成果的有效性。
3.2 城市规划管理执行系统的创新
规范规划审批权限及程序,改善开发控制模式,更新规划管理工具,使规划信息系统可应用于规划的编制、审批、跟踪研究、监督协调以及公众参与等环节,以提高规划信息的利用率、规划决策的准确性和规划工作的透明度,在提高规划工作效率的同时,也使规划管理更公开、更向公众负责[3]。
3.3 城市规划管理反馈系统的创新
健全行政监督机制,避免规划行政机构集规划编制、审批、实施和监督于一体,要在规划管理过程中形成有效的监督和控制。要进一步完善规划公示制度,对重大建设项目进行审批前和审批后公示[4]。建立健全城市规划行政和司法救济,进一步提高监督的效力和作用,不断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透明度,在此前提下编制近期规划,完善控制性详规和重要地区的城市设计。要强化近期规划的“刚性”,维护规划的权威性,提高规划的强制力和约束力[5]。
4 结语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城市的汇聚地位和领头羊作用应该得到加强,应该将城市规划管理作为当前重要的任务来抓,在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中不断践行科学化、民主化、系统化的原则目标,加快城市规划管理的法制化建设,通过改革、重组和创新等手段,形成城市规划管理机制的变革,推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城市规划管理的机制创新奠定有力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姚凯.非零和博弈——城市规划制度发展变迁的理性思考[J].规划师,2002,(01):32-33.
[2]孙汉青,卢明山.城市规划信息系统初探[J].测绘软科学研究,2002,(04):112-113.
[3]周建军.论新城市时代城市规划制度与管理创新[J].规划师,2004,(03):64-65.
[4]陈虎,崔功豪.由分化到整合:对城市规划管理体制的思考——以常州市为例[J].城市规划,2002,(03):91-94.
创新观念提升城乡规划管理 篇3
关键词:城乡规划管理;观念创新;体系完善
实践证明,规划是否有创新的理念,“大手笔”的运作和战略性的思维,对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科学的规划可以为城乡建设发展创造新的空间,创新的规划可以实现城乡资源的最佳配置。城乡规划管理中,必须坚持体制改革,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引,坚持经济高效、和谐发展、资源节约、成相互促的原则,健全城乡规划体系的完善,提升规划的水平,充分发挥城乡规划在城乡规划建设中的作用,构建与实际需求相适宜的城乡规划管理体制。
一、完善城乡规划管理的体系
为了提升城乡管理的水平,各级政府应科学的对规划进行编制,组织专家、公众、部门广泛的参与,进行科学的决策,从而能够高质量的、高效率、高水平的完成了城乡管理的总体规划、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新区总体规划等等一批批事关城市,同时还关系到城乡发展大局的非常重要的建设规划。要完善各种规划的编制工作,初步建立比较完整、相互补充、衔接的规划体系,例如县级乡镇级别的体系规划、村庄一级的规划,以及城市中的轨道交通、综合交通规划,同时还包括老城区改造升级、城中村改造等规划等相关的编制工作。
二、重视城乡规划管理,为城乡规划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各政府应高度重视城乡规划方面的管理,将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当作是促进社会以及经济发展中的头等大事,加大力度进行狠抓落实,将其列入重要的工作日程中。政府领导应亲自认真的倾听关于规划工作相关汇报,对于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及时的给予协调和解决。同时,要加强城乡规划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加大对资金投入的力度,对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给予较高的重视,为当前城乡规划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基础和保障。
三、强化透明监督,提供机制保障加强对城乡规划的管理工作
依照《城乡规划法》中规定的相关要求,各即政府应编制与本地区实际相符的,可操作性较强的城乡规划管理相关条例,坚持统筹规划建设的原则,实行城乡规划建设全覆盖,强化规划管理的机制建设,为规划管理工作提供制度保障。此外,应对具有违规、违法的行为加大查处的力度,深化对各项监督制度的制定,强化监督的透明性,不断的提升城乡规划工作的整个过程的透明度,便于群众对工作进行监督,体现公平公正,切实维护群众的利益。此外,要健全规划工作的管理机制,晚上监督的队伍建设,切实维护工作的严肃性。
四、提升规划人员队伍的素质
各城乡规划部门应坚持以“和谐规划、跨越发展”作为己任,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实行政务公开,规范政务工作行为,健全、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实行阳光规划,积极的接受社会各方的监督,在城乡规划建设工作发展的民主化、科学化以及法制化建设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同时,各城乡规划部门应重视对人才的引进及培养工作,利用多种方式来加强对城乡规划工作人员的相关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为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奠定智力上的基础。
五、创新理念,抓抢机遇,推进城乡规划工作实现新跨越
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城乡建设和城镇化发展,将城镇化建设当作是带动“三化”建设,引起城乡协调发展重点重要措施。此外,要重视城市建设和发展给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提供的难得的机遇。因此,城乡规划相关工人员应提高意识,抓住发展的机遇,切实将城乡规划的管理和编制的各方面工作做好,为推进规划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具体来所,在进行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时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更新规划建设的理念。城乡规划工作人员应更新规划发展的理念,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作为城市发展中的重要点,并树立将城市中的交通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中心的规划理念。结合当前各地中存在的交通问题,各规划部门应展开调查,对当前城市中所拥有的汽车量、车辆的结构以及城市交通的结构,还有对交通问题进行解决所需要的政策、资金以及措施等都进行详细的考虑和分析,进行讨论研究,制订科学的工作方案,进而加快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步伐。
其次,要加快对旧城区改造和城中村的建设工,这对于改善城市环境,完善城市发展的功能、提高对土地的利用率以及维护社会稳定,改善民生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城镇化进程的步伐较快给房地产市场带来了很大的机会,这就给旧城区改造以及城中村的建设创造了较好的机遇。所以,规划部门应规划好项目,充分发挥出其在建设中的调控作用,对开发的土地以及开发顺序进行调控,将重点引导到城中村的改造建设中来。
第三,要坚持城乡统筹规划的原则。要想对城镇化进行建设就不能和农村的建设相分开。只有将农村建设好,才能促进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才能更好的将城市建设好,因此各地区应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和发展,闯出城乡建设的新路子,积累经验。
最后,要加大力度建设保障性住房。城乡规划想要实现一种良性的循环,主要是将住房的问题解决好,因此必须加强建设保障性住房。对经济适用房住房、廉租房和棚户区进行改造和建设外,还应该为农民进入到城市生活创造更多的条件,加大力度建设公租房。所以,在保障性住房建设方面,城乡规划部门应充分的调研,搞好规划布局等基础性的工作,多向市民提供相关的优惠政策。
总之,要想搞好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就要求各级城乡规划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不但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的做好规划管理工作,同时还要将目光放的长远些,对工作的问题进行思考、分析、总结和研究。摸索在对城市、乡镇进行规划建设中的创造性的经验和规律,从而为城乡规划建设以及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雷昆.关于推进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J].科技致富向导,2014,(15).
[2] 尹海林.重视城乡规划管理体制创新[J].中华建设,2009,(2).
[3] 林金秋.体制创新背景下的城乡规划一体化对策研究[J].河南科技,2014,(3).
[4] 姚昭晖,顾浩,吴文勇.关于推进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J].城市规划,2008,(7).
企业管理创新规划 篇4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强社会管理和民主法治建设是加快转变、跨越发展的基本要求。适应社会结构剧烈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公共需求急剧增长、思想观念重大变化的新形势,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充满活力。
“在推动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我省提出加强社会管理,就是要以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宗旨,通过健全和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发展各项事业,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群众。” 福州大学八方物流学院教授吴兴南在解读我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时表示。目的:保障和改善民生
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从来不是单纯的财富积累,而是旨在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的福祉。吴兴南认为,创新社会管理的目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出发点是实现公平正义。
他说,目前,社会发展的不均衡包括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收入分配和贫富差距之间的差异扩大。事实证明,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为提高居民收入奠定物质基础,还只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步;通过深化收入分配改革,规范分配秩序,健全收入分配体系,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才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制,改革收入分配体制和促进社会公平,解决制约社会事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逐步实现《纲要》提出的“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基本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创新社会管理,是我国新时期社会转型的新要求,是当前我国社会管理领域的一场改革,事关政府职能的转变和社会利益的重大调整。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建设的立足点,而完善的社会公平、坚实的物质基础、消除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等目标,需要经过一个比较长时间的努力阶段。因此,需要进行规划建设,像抓经济建设那样抓社会管理,通过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建设,实现社会公平。
抓手:建立健全体制机制
吴兴南认为,完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要从满足人民群众不同群体的利益的不同需求,解决具有挑战性的社会问题出发,建立健全各项政策、法规,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制度性保障。
《纲要》提出,统筹社会管理职能,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形成管理主体多元、服务方式多样、运行机制协调的社会管理体制;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全面加强安全管理,推动公共安全保障体系从被动应对型向主动防控型转变,从传统经验型向现代管理型转变;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强化社会治安预警机制,营造安定稳定的治安环境、规范有序的经济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
尤其是食品、药品、饮用水安全等问题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对此,《纲要》提出要严格执行产品质量标准,特别是食品和药品质量安全标准及技术规范,强化检测、监测能力建设,健全信息快速通报制度和快速反应机制,建立食品药品质量追溯制度。继续抓好“餐桌污染”治理工作,开展食品安全的监测、风险评估及预警工作,建设“食品放心工程”,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和用药安全。加快国家级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中心、区域性保健食品、化妆品检测中心和疫苗供应体系建设。
要严格执行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有关规定,加强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重点工程建设。健全和完善饮用水水源突发事件应急反应机制。完善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报告制度。确保城乡居民喝上安全、清洁、卫生的饮用水。
此外,《纲要》还提出要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党政主导,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协调联动的“大调解”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发挥部门依法处理矛盾事项职能作用,有效解决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关键:转变政府职能
社会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途径,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社会管理的应有之义。
“政府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中处于主导地位,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关键环节。政府应转变职能,有所为、有所不为。”吴兴南认为,政府把精力集中在必须由政府承担的社会管理领域以及对其他主体社会管理行为的监管上,可以使社会管理活力得到极大释放,同时又可以保证社会管理创新平稳有序进行。政府应通过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职能,通过加强财税政策引导,把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
创新协会下学期规划(8) 篇5
一:组队参加建筑学院的模型设计大赛,并自行提供材料建造模型。二:举办一些关于科技创新的知识竞赛,提高自身的优势。三:做好迎接周培源力学竞赛的准备,并积极参加比赛。四.科技发明,小创作的比赛
可以利用一些简单的材料结合我们的所学的知识进行一些创意比赛,比如用纸或者其他东西设计的桥梁或者模型测试它的抗压强度。也可以进行一些废弃物品改造,利用一些废弃物搭成自己喜欢的模型,进行一些模型创意比赛。培养我们的参赛经验。五:创业培训,创业策划书的比赛
可以进行有关创业的培训,讲解将来创业需注意的问题。举办一些有关撰写创业策划书的比赛。看谁的创业项目最吸引人,最具有发展潜力。六:进行科研立项,做一些社会调查。
小学科技创新教育规划(潘) 篇6
三台县灵兴正大天晴小学
我们学校一贯重视科技创新教育工作。在通过这一次绵阳市义务教育阶段创新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和参观几所创新教育先进学校成果展览后,对我们有更进一步的启发,特别是:火炬实验小学的“创意无限、奇思妙想、低碳环保”;安县乐兴小学的“点燃农村孩子智慧的火花”;绵阳四中的“动手做、做中学”和游仙徐家镇伟清小学的“立足本土,以特色带动创新教育”,这些新的教育理念给我们作好了新的示范。我们相信在“十八大”的“2020年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发展方针指引下,我们会做得更好。
一、创新教育设想
做好小学科技教育整体规划,以培养学生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与能力以及科学行为习惯为目标,以学科教学和开展多种形式活动为主渠道,将科普教育、思想教育、评价机制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理念,促进综合素质和谐发展,提高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效性,凸显我校科技创新教育的特色。
二、创新教育目标
1、通过各种创新教育活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和谐发展。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体为:逐步使青少年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培养他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增强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他们树立科学思想、科学态度;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提高运用科学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行为习惯。
2、通过创新教育活动,提高教师科研能力,推进学校创新教育进一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3、通过创新教育活动的开展,使学校成为学科学,用科学的科技型学校,用科学素养促使学生各方面素质发展,形成学校教育的特色。
三、具体措施
(一)健全组织、完善制度,打造优良的科技创新教育队伍
1、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科技创新教育领导班子,将创新教育列入学校总体发展目标,制定创建科技创新教育学校的长远规划和具体实施计划。
2、学校制定并不断完善一系列科技创新教育管理制度,为培养具有良好科技创新素养的未来公民打下必要的基础。
3、建设一支稳定的科技骨干教师队伍。学校科技工作由校长主管,分管校长具体负责,精心挑选有一定特长和动手能力的教师组成学校的科技创新教育骨干教师队伍,加强培训,提高素质,从而有效地提高科技创新教育的质量。
(二)建设环境、建立网络,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教育氛围
1、学校利用有限的校园面积,让墙壁说话、让地面说话、让花草树木说话、营造浓厚的科技氛围,提升学生的科技意识和科技品味。
2、设立专项基金确保科技创新教育活动的具体实施。打造科技创新教育实践基地、完善各室建设、创建科技园地、为学生提供科技活动场地,开发学生创新思维潜力,发展学生实的践能力。
3、信息技术教育与科技创新教育相整合,建立校园科技创新教育网络。
(三)组织活动、挖掘潜能,全面提升科技创新教育素养
1、寓科技创新教育于活动中,做到活动系列化、制度化、常态化,形成特色,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2、建好科技创新兴趣小组,充分挖掘学生智力潜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科技实践体验机会,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开发课程、整合资源,着力凸显科技创新教育特色
1、学校把普及科学知识、探索科学方法、渗透科学思想、培养科学精神作为学生科技教育的重要内容,让科技教育深入课堂、渗透到学校的每个角落。
2、边实践边总结,开发一套适应本校实际和师生发展需要的校本教材。
3、依托学校课题,结合课程要求和本校实际,编写《灵兴小学学生必做实验手册》。
4、整合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整合各学科资源,设置学校科技教育资源管理中心,达到资源共享,发挥科技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
四、具体实施:
(一)成立科技创新教育领导班子,制定科技创新教育学校的规划和实施计划。
学校科技创新教育领导小组
组长:周振(校长)
副组长:高峰(副校长)郑春(分管教学工作领导)曾小军(分管课外活动领导)
成员:霍玲(少先队辅导员)霍联将(主席、实验员)张玉辉(教研组长)吴先伦(网络管理员)文平(信息课教师)刘涛(教研组长)潘光波(美术器材保管员)以及各班班主任
(二)培训教师、建立基地、营造氛围
1、在科技创新教育领导小组带领下,开展系列学习活动,通过思想理论学习、案例分析、讲座、论坛、评比等形式,使全体老师了解科技创新教育基本的操作方式,具有进行科技创新教育的基本素质,能自觉地在教学中进行实践,逐步提高全体教师科技创新教育的意识,确立共同的目标。
2、创设良好的科技教育人文环境。校门口设置科技景点,校内布置 “五墙”,即古今中外科技名人墙,科技知识宣传墙,科普信息墙,菜单式互助科技墙,创意展示窗墙。积极筹备建立“二室一园”,二室即:科技活动室、环保实践室;一园即生物园。同时设立 “一站一架”,即开通“红领巾创新科技广播站”,一架即校园科普读物活动书架。各教学楼校园文化布置以提高师生创新科技素养为主题。班班教室设立科技园地和科技作品展览角。
3、根据教师的爱好、特长成立一支科技创新教育教师队伍,加强创新科技理念培训,转变教师观念和行为。
4、给学校所有树木花草挂牌,开展“树木花草认领”和“盆花寄养”活动,美化、净化校园环境,培养学生绿色环保意识。
5、开展科技阅读,班级图书角学校每班配备十种以上有关科技和科普知识书籍,每个学生每期自购一本互相传阅,每周一、三、五为我校科技和科普书阅读时间,确保师生有学习科技和科普知识的内容和时间。
6、创设以班级为基地的科技活动,如小小气象台、科技知识宣传组,科技信息收集队等,采用班级申报的形式,确保“人人都参与,班班有特色”。
7、办好科技节活动,科技组开展“科技八个一”系列活动之“六个一”:读一本科普小读物、写一篇读后感、讲一个科学小故事、编一张科技小报、进行一次学习科普知识交流活动、召开一次“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中队会。掀起“人人参与科技活动”的强大声势,让科技意识和创新精神在全体学生心中扎根。
8、关注学生的课间生活,学校拟在操场四周设立围棋、象棋、军旗活动区,安置一些长椅供学生休憩阅读,让学生动手和动脑,开发智力。
9、协调好校内外各方面关系,在学校的校园网上开设科技专栏,介绍科学、科技和科普知识,展示师生作品,为师生提供科技教育交流平台。
(三)认真定期开展活动、推进创新教育稳步发展
1、认真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科技创新活动,把“科技创新教育活动”与“乡村少年宫活动”结合起来,开设以下活动小组,采取老师选拔和学生自愿参加的原则,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形成人人有事做,人人有活动的科技创新教育氛围。活动包括:科技发明组、网络组、手工仿制小制作组、动植物饲养栽培组、音乐组、美术组、书法组、足球组、排球组、乒乓球组、舞蹈组、棋类组、鼓号组、太极拳组等,由老师定期辅导,活动定期为每周四下午和每周六上午进行。
2、提倡每一位学生画一幅科幻画、做一次科技小发明(小制作),将动手与动脑、知识与实践、课内与课外、学习与游戏结合起来。营造“我要学,我要用”科技创新教育氛围。
3、在充分挖掘地方资源和校本资源的基础上,开发以“科技创新教育”为主题的校本教材。
4、充分挖掘校内外的科技创新教育资源,加以整合,建立学校课程资源库。
5、抓好课题研究,积极探索科技创新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
6、充分利用社区、工厂、其他学校和教科研单位的资源,多途径拓展科技创新教育的渠道。加强社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与县、市科技局取得联系,争取他们指导我校的科技创新活动,保证科技创新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逐步组建一支由科技专家、科研人员(包括学生家长)组成的校外科技辅导员队伍。
7、构建班级科技文化。依据班级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教师专长,确定构建科技文化的主题;开展追求个性的、创新的特色班级建设的系列活动: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班级文化活动,以班级管理见长的“值日队长我来做,大家来当小主人”班级岗位特色活动,“家长和我,伙伴互助”班级家庭共建活动等,使学生活动在自主建设、自主管理、自主创造中逐渐发展。
8、加强科技教育宣传与交流、扩大影响,进一步完善科技网站的建设。
(四)、借鉴、模仿
为了配合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和各个活动的顺利开展,使创新教育完善有序进行,我们还要借鉴火炬实验小学的“每月一事”作为我校学生一年生活学习的提纲。
1月份(吃饭)——学会节约2月份(走路)——遵守规则
3月份(种树)——学会公益4月份(踏青)——走向自然
5月份(扫地)——学会劳动6月份(唱歌)——走进艺术
7月份(玩球)——学会健身8月份(微笑)——学会交往
9月份(阅读)——学会求知10月份(家务)——学会感恩
企业管理创新规划 篇7
黑龙江省制造业在前三个五年计划的支持和拉动下, 已形成规模, 其中以大型重装制造企业为核心及其配套中小企业的产业化集群已经形成稳固的产业链条。企业的快速发展及异地化产生了新的需求, 主要趋势是产品设计数字化、制造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控制智能化、管理数字化、企业数字化和企业协作网络化。在“十一五”期间, 黑龙江省制造企业信息化进行了“两甩”示范工程的实施, 使重装配套产业集群企业信息化具有了一定基础。但随着大型、龙头企业服务化转型和产业链集群协作, 整个产业集群也要向服务化和集群协作转型, 以提升企业快速响应及服务能力, 适应因信息化技术革新带来的市场经济转变。在进一步的经济转型与产品、产业升级, 服务化转型与产业链协作过程中, 黑龙江省重装配套企业以及企业集群存在着产业链整合的参与能力弱、信息系统频繁变化适应性差、“资源过剩”与“资源瓶颈”和严重缺乏专业服务型机构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急需采用新的技术, 创造新的模式, 建立新的机制来解决和促进。现代制造公共创新服务平台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手段。
二、现代制造公共创新服务平台的内容规划
现代制造公共创新服务平台针对我省装备制造、石化、电站设备、汽车等重装备行业及其配套的中小企业产业化集群需求, 利用成熟的计算机网络、集成协同和物联网等新型信息化技术, 在黑龙江省制造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基础上, 进行改版升级, 全新研发, 打造“黑龙江省现代制造公共创新服务平台” (以下简称“平台”) 。平台将整合省内服务商、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哈大齐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信息资源, 集成黑龙江省“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中的技术成果和软件产品, 以政府扶持, 专家指导, 遴选大型企业、知名高校和服务机构进行联盟运营和维护的方式, 为企业集群全产业链提供一站式信息化技术服务;通过咨询、培训、技术支持、系统服务和互动, 为企业全面规划业务流程, 提供信息化建设方案;为企业提供管控一体化设计, 改造企业管理网络和设备环境;开展模型驱动的企业构件化/服务化软件开发技术研究;面向软件企业提供软件开发、测试、部署等平台服务;研制企业信息化软件产品和服务工具集, 使平台具有完全整合的, 集成一体化的、模块化的、智能的工具平台功能, 增强平台的服务支撑能力;面向重装配套企业集群的企业服务平台建设、运营及应用示范, 加强平台服务协作功能, 建设为一个具有交互、协作、跨地域等特点专业性较强的制造业综合网络服务平台。平台最后根据重装配套企业集群的特色, 开展咨询、培训、推介、协同制造等方面的现代制造服务。
三、关键技术、创新点的规划及管理
1.关键技术
(1) 平台与地市不同数据库、不同服务平台之间进行数据整合与功能集成。
各平台之间数据集成与功能整合是在平台与“六网”之间进行数据的交互获取与访问, 实现各平台数据资源与信息的共享。同时在各平台上开发同类功能, 以达到相互数据信息的采集与统计。整合后的平台上可以进行跨越地域、行业和技术的限制, 广泛开展合作, 进行技术交流, 海纳百川般地汇集制造业信息化的各方力量, 进行优势集成, 以应对制造业企业千差万别的、复杂的个性和需求。另外, 在本平台上还可以实施进行各平台进展情况的调查, 上传和下载相关检查文件, 随时掌握各项目的进展情况和成果。
(2) 建设专业技术数据库
集成省内高校、服务机构、大型企业的服务平台资源, 形成海量的各类专业数据库, 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如咨询服务、人力服务、技术服务、应用服务、工具集等;提供企业门户、网络化制造及电子商务服务等;为企业的管理部门提供数据管理、数据分析以及综合业务分析和决策服务;通过数据分析与挖掘为政府机构提供科学性的辅助决策报告。
(3) 资源的虚拟化与服务化及资源的调度技术
针对重装配套产业群中的物理资源, 研究其分类策略和分类方法, 给出相应的分类模型;研究每一类物理资源描述模型, 包括描述方法、内容和结构等;研究每一类资源的在服务平台中的虚拟化及接入方法。相对于计算资源, 研究其描述模型, 包括描述方法、接口、内容以及使用方式等;研究计算资源与服务平台的集成及接入方法。
(4) 研制信息化服务工具集
研制信息化服务工具集, 使平台具有完全整合的、集成一体化的、模块化的、智能的工具平台功能, 增强平台的服务支撑能力。工具集主要包括:企业管理业务应用软件、企业产品设计应用软件、软构件、嵌入式软件、操作系统、数据库等。
(5) 产业链服务整合及其与现实企业私有信息系统的互操作
现实企业可在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 借助服务平台整合的资源与服务, 实现产业链服务整合, 提升竞争力。在利用服务平台进行产业链服务整合时, 并不是要废弃原有的信息系统, 而是要充分地利用现有信息化软件。
(6) 全新服务模式下的管理创新
企业信息化软件产品的服务模式及开发技术与传统的信息化软件产品的服务模式相比较, 基于物联技术的信息化软件产品在服务模式上有了创新, 需研究该服务模式的应用环境、运作机理;研究该服务模式下的软件协同模式、服务价值创造机理;研究服务结算模式、结算方法等。
2.创新点
(1) 服务模式创新
不同于传统第三方服务平台的新型服务模式, 即企业既可做服务消费方、服务提供方, 又可做服务第三方的工业企业众包服务, 即以构建、运营和监管为核心的新型服务模式。
(2) 技术创新
消化吸收国际先进的标准规范, 并充分利用已有863先进制造技术和信息技术领域的成果, 研发出基于集成协同、物联网、SOA架构、Web 2.0等新思想的软件技术开发服务平台和企业信息化软件及服务工具集。
(3) 服务平台创新
扩展传统的服务平台功能, 由单纯的中介服务信息服务, 发展为可基于核心竞争能力, 整合平台聚集起的资源, 建立协同服务机构, 实现产业链整合的综合服务;集成地市服务平台, 与省内行业服务机构、高校、研究院所进行资源整合、共享, 开展协同服务;实现跨地域企业互动, 解决大型企业及配套产业集群间的供求问题。
(4) 服务应用创新
在应用创新方面能够有力促进黑龙江省信息化协同服务、中介服务机构发展, 由单一的服务机构使用服务平台扩展为园区/基地应用推广, 使得更多的企业能够利用服务平台, 有效地解决“资源瓶颈”与“资源过剩”的矛盾, 带动企业信息化的发展。
温故创新 规划未来 篇8
2007年12月27日至30日,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对中国进行了为期四天的正式访问。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福田康夫挥毫写下“温故创新”四个汉字,为他岁末为期四天的访华“迎春之旅”画下圆满句号。
中日两国领导人就构筑和发展中日两国战略互惠关系达成广泛共识,并规划了两国关系未来发展。
历史问题和台湾问题事关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对此福田表示,日方主张认真反省那段令人痛苦的历史,只有认真地看待过去,并且勇敢而明智地反省该反省之处,才能避免今后重蹈覆辙。关于台湾问题,他明确表示,日方不搞“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不支持“台独”,不支持台湾“加入”联合国,不支持“入联公投”。这一立场得到中方的赞赏。
2007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2008年恰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署30周年,也是双方商定的“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福田多次提到“梅花樱花总相伴”,更是表达了对未来两国友谊生生不息的愿望。
【史实链接】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历史上两国之间的友好交往源远流长,但也有冲突和战争。
(一)友好交往篇
1.隋唐时期,中日两国交往密切。
(1)隋朝时,已有日本遣隋使到来。唐朝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来中国的遣唐使有十多批,同来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等。
(2)日本出土了唐朝的“开元通宝”,中国出土了日本银币,说明当时中日经贸往来较多。
(3)遣唐使回国后,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大化改新就是典型的一例。(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4)日本人受唐朝文化影响很大,他们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在社会生活上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
(5)唐朝赴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也不少,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高僧鉴真。他精心设计的唐招提寺,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
2.现代时期。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日关系进入友好和平交往时期。
(二)冲突战争篇
1.元末明初时,日本倭寇经常骚扰中国沿海地区。明朝中期,明政府派戚继光到浙东沿海抗倭,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患,他训练的军队被称为“戚家军”,戚继光是中华民族的英雄。
2.近代时期。
(1)1894年,日本挑起了甲午中日战争并打败清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2)1900年,日本参加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参与对北京的抢劫,并获得大量赔款。
(3)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局部侵略中国,并霸占了中国东北三省。1932年,日本扶植溥仪建立了伪满洲国。
(4)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全面侵华战争开始。接着,日军又进攻上海,发动八一三事变。全面侵华战争期间,日本在政治上进行殖民统治,在经济上进行殖民掠夺,在文化上实行愚民同化政策。1937年,日军在占领南京后进行大屠杀,杀害中国军民达30万人以上。
(5)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台湾被日本占领50年后,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3.现代及当代。
新中国成立后,中日处于冷战对抗状态。近年来,日本国内的右翼势力活动猖獗,日本右翼势力在中国钓鱼岛问题上,多次制造麻烦,公然向中国人民挑衅,侵犯中国主权。日本右翼势力歪曲历史,编写美化侵略战争、宣扬军国主义、宣扬天皇史观、鼓吹国家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历史教科书。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多次参拜靖国神社,为军国主义招魂。
【考情分析】
2007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爆发70周年、南京大屠杀70周年,同时也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中日两国关系曲曲折折,但在中日双方共同努力下,经历了安倍首相的“破冰之旅”、温家宝总理的“融冰之旅”和福田康夫首相的“迎春之旅”,两国关系表现出了良好改善的发展态势。这些内容,不但成为时事追踪的热点和焦点,也势必成为2008年中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
在复习中,同学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结合“史实链接”中的内容,结合教材和课标要求,掌握中日两国历史上曾有过的友好往来及战争冲突的史实,把好基础知识这道关。在总结归纳知识时,要注意知识的纵横联系,不可孤立地去掌握一个知识点。
其次,要特别注意一些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并对其背景、原因及启示进行分析。如:近代两次中日战争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局?这两种不同的结局分别给中国造成了怎样的影响?这两次战争给我们怎样的启示?日本的经济腾飞对我们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何启示?中日两国人民应如何珍惜现在的友好关系?作为中学生,你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再次,还要注意一些相关的史实,如:日本发展史特别是日本的两次崛起;和孔子相关的内容,如“温故而知新”等。
最后,福田康夫首相的“迎春之旅”,及即将到来的胡锦涛主席的“踏春之行”,这些都给我们一个信号,那就是中日关系表现出了良好改善的发展态势。因此,中考命题可能更侧重于中日友好交往及经济发展的内容。如:列举中日友好交往的史实;日本经济两次崛起的原因分析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对如何促进中日两国的友好交往谈看法等。
【习题演练】
2007年12月30日,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日本首相福田康夫挥毫写下“温故创新”四个汉字,为他岁末为期四天的访华“迎春之旅”画下圆满句号……双方商定2008年为“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福田多次提到“梅花樱花总相伴”,更是表达了对未来两国友谊生生不息的愿望。据此回答1~4题。
1.福田首相的“温故创新”四个字传达了他希望中日两国以史为鉴,展望未来,开创友好交往新时代的愿望。在此,福田首相是借用了谁的哪句名言?()
A.老子 以柔克刚B.孔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孔子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D.孔子 温故而知新
2.2008年是“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假如让你筹备历史上中日友好往来的图片展,以下图片不符合要求的是()
3.为了让日本青少年了解日军制造的,屠杀30多万中国人的大屠杀真相,你会带他们去参观()
A.九一八事变纪念馆B.七七事变纪念馆
C.南京大屠杀纪念馆D.细菌战受害者纪念馆
4.2007年是中日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35周年,当年,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的重要历史背景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得到恢复
B.中美已经建交
C.中苏关系得到改善
D.“文化大革命”结束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作坊里的日本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在国弱时,他们卑谦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地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进化,乃至超越。一旦确信自己在技能上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其不意地“创造神话”。古代史上,日本在亚洲拜认了第一位老师,向老师学习。但明治维新后不久,日本就对他的第一个老师发动战争,逼老师签订不平等条约,收钱占地。20世纪30年代,他再一次向他的第一个老师发动战争。
——摘编自陈冰《作坊里的日本》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是最高的。1953—1979年日本工业平均年增长率为10.9%,同期联邦德国为5.7%,法国为4.2%,美国为4%,英国为2.5%……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地位从第7位跃升到第2位,仅次于美国。
——选自人民网
(1)材料一中日本的“第一个老师”是谁?日本先后对他的第一位老师发动了哪两次大规模的战争?结果如何?
(2)对于这两次战争的结果,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3)二战以后,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是最高的,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4)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你觉得日本的“第一个老师”应向“学生”学习借鉴些什么?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应准添设下开各处,定为通商口岸,以便日本从事商业工业制作:(一)湖北省荆州府沙市;(二)四川省重庆府;(三)江苏省苏州府;(四)浙江省杭州府。
——摘自《马关条约》
材料二: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两国政府确认,在相互关系中,用和平手段解决一切争端,而不诉诸武力和武力威胁。
——摘自《中日联合声明》(1972年9月29日)
(1)与《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相比较,《马关条约》中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在地理位置上有何特点?
(2)在材料二中,中日两国达成了哪些共识?
(3)回顾中日两国近现代的外交史实,你得到的最主要的启示是什么?
参考答案:
1.D 2.C 3.C 4.A
5.(1)中国。日本在1894年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结果中国人民取得了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
(2)提示:对于这两次战争一败一胜的结果,感触最深的是落后就要挨打;要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团结就是力量等。
(3)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快的主要原因:美国的援助;日本政府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引进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等。
(4)要善于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要倡导科教兴国战略,努力发展教育、科技事业,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坚持改革开放,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保持社会稳定等。
6.(1)新的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2)日本对侵华战争进行了反省;中日决定以和平方式解决两国之间的争端。
企业管理创新规划 篇9
实施科技规划纲要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作者:
来源:《科学与管理》2006年第02期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本世纪头20年,是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时期。顺应国际科技发展趋势,符合国家科技发展要求,山东省制定了适应省情的《山东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这对提高全省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实现“两个提前”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企业管理创新规划 篇10
根据四川省教育厅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部署,从2010年秋季起,我省普通高中学校起始年级全部进入新课程实验。我校作为新课程改革的省级样本学校,秉承教育实验和教育改革的优良传统,深入贯彻《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学科课程标准(实验)》,在总结和继承我校优秀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本着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实现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跨越式发展,为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的目的,三年来,全面落实高中新课程,坚持科学规划,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现总结汇报如下。
一、整合资源,认清现状,正视新课程改革
早在2002年9月,为更新教师教育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我校就出台了《宜宾市一中课堂教学改革方案》。其中,文科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为:“创设情景 激学导思 引议释疑 点拨提高 精练强化;”理科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为:“创设情景 设疑引探 辩疑解难 释疑巩固 精练强化。” 2008年始,引入中央教科所韩立福课题“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行动研究”,成为该课题实验校。《宜宾市一中课堂教学改革方案》和课题“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行动研究”的有效实施,为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到来,我校积极面对新要求,结合自身实际,理清现状,首先着力于更新教师教育观念,帮助教师树立新的课程观、教师观、学生观和教学观;树立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继续学习的学习者,课程实施的组织者、执行者和开发者的角色意识。同时,为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新的师生关系,学校要求教师尽快完成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我们还努力做到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精神需要,而不是一种外在压力,使学生从“被逼”学习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变得爱读书、爱学习。
二、精心准备,科学规划,迎接新课程改革
(一)成立领导小组,强化引领监督。
高中新课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只有建立了与新课程相适应的的学校管理 制度和运行机制,才能保障新课改的顺利实施。为此,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伍小兵为组长的“宜宾市一中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并由下设的办公室具体负责学校新课改工作。同时,成立了以分管教学副校长黄滨为组长的“宜宾市一中课程改革指导小组”,指导小组成员由省、市级骨干教师组成,其主要职责是组织教师参加各级课改培训,管理新课程的日常工作,开展与课程相关的重点、难点问题的研究,听巡课,对课程实施进行评价,定期进行反思、总结等。
(二)加大宣传力度,奠定思想基础。
为了顺利推进新课程改革,凝聚合力,学校整理编印了高中新课改相关资料,适时有效地开展宣传工作。
1.广角度、多渠道宣传。从对教师、社会、家长、学生等角度,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广泛深入宣传高中课程改革的目的、任务、意义、内容及阶段成果,努力营造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良好校内外氛围,及时了解意见和建议,争取全社会和全校上下理解和支持新课改。特别是通过宣传和教育,让学生了解新课程在内容、结构、实施、评价以及管理等方面的新变化而引发的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了解新课程给他们带来哪些好处和挑战,掌握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
2.搭建学习宣传平台。通过《教学参考》、宣传栏等不断刊登课改信息,供大家学习参考,并与兄弟学校进行交流。通过各级各类各层次的高中课程改革会议以及家长会与校本培训会等,加深教师、家长和学生对高中新课程的认识和理解;同时通过在校园醒目的地方悬挂与课改有关的条幅标语;定期出有关新课程活动的展板等营造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浓厚氛围。
(三)制定实施方案,提供制度支撑。
为了使新课改工作更加扎实有序,在学习借鉴、集体论证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学校制订了《宜宾市一中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同时,制订了《宜宾市一中新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宜宾市一中学生选课指导方案》、《宜宾市一中学分制实施方案》、《宜宾市一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宜宾市一中教师教学评价方案》等。这些方案的出台使学校高中新课改工作早日迈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四)全员培训学习,促进知行统一。
面对新课改,教师怎样才能尽快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真正解决新课程实施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提高课程开发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这是每所学校必须正视的 问题。本着“‘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面向全体教师,突出实验教师’;‘岗位培训与岗位自学相结合’”的原则,我校组织教学管理人员和拟任课改年级全体教师参加了各级主管部门组织的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主研修,参观考察、培训检测等方式,教师们加深了对新课程背景、目标和任务的认识,更新了教学观念,实施新课程的能力也随之而提升。
2009年9月以来,我校主要开展了以下一些校本培训工作:一是搜集先行课改省、市、区课改资料,组织人员分析研究,编印成半月一期的《教学参考》和《宜宾市一中新课程改革校本培训教材》分教研组组织教师学习;同时,各备教研组组织教师认真研读新“课标”,努力领会其精神实质,通过反思以前教学的成败,早日确定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二是教学管理干部及骨干教师参加“高中新课程有效教学专题研讨会”,赴山东、江苏等课改先行地区学习考察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改革,通过这些方式,做到对新课改的理论与实践工作有一个全景式的了解;三是于2010年4月举行“宜宾市一中高中课改培训班开班典礼”,并聘请课改专家、西南大学教育学院朱德全教授作题为《高中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论纲》的专题讲座;2010年7月,外聘课改专家(山东省德州一中校长、骨干教师等)举办专题讲座。四是2012年8月,外请昌乐二中专家一行到学校就优效课堂建设作指导。五是于2010年6月下旬至2013年7月下旬,多次集中组织老师参加各级主管部门组织的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参训教师参加市、校组织的新课程知识考试均取得合格及以上成绩。
三、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实施新课程改革
(一)搭建载体,稳步推进。
1.强力推进“学案导学”。“学案导学”是我校实施新课改的重要抓手,作为职能部门,教科处认真落实学校“学案导学宜宾第一”工作要求,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导学案因学而异,学校要求教师在充分研究课标、分析教材和把握学情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设计”;导学案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但并不忽略教师的指导作用,基于此,学校要求教师进行有效的“指导”。除此之外,学校还要求教师进行有效的“激励”。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教师的“无为而教”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目前,我校“学案导学”工作有序推进,在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各位教师基本做到了使用“导学案”教学,为下一步的深入推进工作 打下了基础。
2.认真落实“优化课堂教学行动计划”。在宜宾市教育局组织的检查中,专家组给予我校的《课堂教学主要问题分析与对策报告》“内容具体、翔实,重点突出,条理清楚,分析透彻,具有较高的操作性,是指导优化课堂教学行动的重要参考”的评价;给予我校的《优化课堂教学参照指标》“指标制定科学、合理、详细、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的评价。我校发挥了“新课改样板校”的榜样示范作用。
除此之外,作为落实新课改的重要的载体,我校课改年级的小组学习制度稳步推进,已经收到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二)建设优效课堂,提高学习效益。
新课改的理念是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促进教学观和教师角色的转变。
我校积极探索新课改背景下的符合自身实际的教学模式——优效课堂教学模式。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小组建设。
(1)分组方式(含小组人数、人员结构、座位编排等)。
(2)小组培训(含培训的具体内容、组长职责、要求、方式、目标,建立怎样的培训制度等)。
(3)小组活动(含课前、课中、课后小组活动的要求、组织形式、监控、目标、评价方式等)。
(4)加强小组建设的其他方式。第二部分:导学案编制。
(1)导学案格式(含目标表述、课前预习、课中探究、课堂检测、课后巩固训练等的具体编排格式、表述方式等)。
(2)预习案包含的主要内容,质量要求,目标。(3)探究案包含的主要内容,质量要求,目标。
(4)导学案质量监控(含完成时间、讨论修改要求、质量保障手段等)。第三部分:课堂教学。1.课前预习。
(1)导学案发放时间、对学生的要求。(2)预习时间安排。
(3)预习案批阅检查时间及方式。
(4)对预习中存在问题及新生成问题的处理方式及时间安排。2.课堂学习。
(1)目标的展示、问题情景的导入形式,学生情绪的调动要求。(2)教师讲授(含讲什么、怎么讲、讲多少,如何收集课堂反馈信息、对反馈信息的处理方式,讲授最高时间限制等)。
(3)学生学习(含自学内容、要求、方法、检查,小组讨论内容、要求、组织形式、检查,时间最低限制,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组织、活动要求等)。
(4)展示点评(含展示学生的选择,展示方式、要求,点评学生的选择、点评方式、要求,这一过程中对其他学生的要求、教师的活动及作用,时间控制等)。
(5)课堂小结(含教师对学生展示点评后已基本解决问题的小结、巩固的要求,学生展示点评后仍未解决或未解决好的问题的分析、指导方式等)。
(6)课堂检测(含检测内容、要求、检查、反馈、处理方式等)。3.课后巩固拓展。(1)巩固复习要求。
(2)作业的选择与布置、时间最高限制。
(3)作业批阅检查要求、对作业中存在问题的处理。
优效课堂教学模式深受学生欢迎,并初见成效。如今的课堂,面貌焕然一新。观念更新了,模式改变了,角色转换了,气氛活跃了,效率提高了。
(三)全面实施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课程。
普通高中学生按要求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获得相应学分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为保证我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序开展,使学生在活动中成长,我校制订了《宜宾市第一中学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方案(试行)》。根据方案的要求,2010年9月、2011年9月、2012年9月,高2010级、高2011级、高2012级学生均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军训,通过军训,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与意志品质;全体学生利用国庆节假期,开展了调查了自己身边若干优秀学生的基本情况 的实践活动,在分析优秀成绩的取得与调查对象的道德品质及公民素养、交流与合作能力、学习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的相关性的基础上,写出了调查报告。通过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意识,提高了实践能力,服务社会与回报社会的意识也得到了增强。
(四)大力开设校本课程。
在实施新课改的背景下,我校努力开发建设好具有学校特色、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
首先,各班组织学生根据需要和兴趣爱好自主报名,学校依据学生报名情况共开设八类(演讲、绘画、书法、舞蹈、音乐欣赏、篮球、实用信息技术、通用技术)。此举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其次,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实际情况自主开发一部分课程,编写并广泛学习校本系列教材。包括《中国传统文化普及读本》、《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读本》、《科学技术普及读本》、《宜宾地理》、《宜宾历史与文化》、《中学运动队训练教材》、《翰海碧波》、《悠悠一中》、《走向明天的你》等,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使我校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更具地方特色,更能贴近学生实际,推动了学校的新课程改革,促进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再次,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学生获得学分的重要途径。我校有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良好基础。2001年始,根据省教育厅在省级重点中学中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要求,我校随即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每周固定3个课时。学生研究课题300余项,学习成果参加全省展示,《真武山古庙群旅游开发的研究》获省教育厅研究性学习优秀成果奖;开展了《经济欠发达地区研究性学习实施策略研究》课题研究;结合课程开设及课题研究成果,编写出版了两本校本教材:《研究性学习指导读物》和《研究性学习辅导读物》。
面对新课改,为了搞好我校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学校首先对教师做了研究性学习相关知识的培训,通过培训,教师了解了研究性学习的理念,熟悉了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程序与方法,最大程度避免了盲目性。在教师的引领下,我校学生积极行动,开展了富有现实意义的、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课题研究,如《通讯资费调查研究》、《关于旋螺殿建筑风格的研究》、《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双锥体往上爬是为什么?》《火箭模型的制作及反冲原理在火箭模型中的应用》《企业如何踏“浪尖”——对“丝丽雅集团”的调查》,等等。
(五)积极执行学生学分认定和实施综合素质评价。
根据《四川省普通高中学分管理办法》,学校制定《宜宾市一中学分制实施方案》,在学生修完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后,通过老师的考核,对成绩合格的考生,由任课老师给学生相应的学分,学校组成由教务处负责的任课老师参与的学分评定小组,确保学分认定工作公开,公正,真实,客观。综合素质评价首先由学生小组评定,然后由班主任审核,评定小组确定,公示无异议后填入学生档案。我校学分认定基本程序:
1.监督检查学分产生的全过程。包括学生出勤、检测考试命题、监考、阅卷、评分等。
2.公示学分。接受公众的监督举报并负责调查处理。3.认定学分并注册。4.建立学生学分档案。
此举将学生的学业水平评价落实在学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全程跟踪,以发展和鼓励为宗旨,促进学生成长。采取学生自评、互评、班级评价小组评价,全方位展开,发现亮点,肯定进步,促进成长。全面鉴定学生在一个阶段的学习发展状况,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六)积极推进教学研究。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深切认识到,课改的关键在教师,重点在课堂,教师成长的决定因素在过程。
早在2006年8月,学校就出台了《宜宾市第一中学校关于加强和改进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明确提出了“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努力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彻底改变课堂教学中实际存在的‘少、慢、差、费’现象,切实做到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通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果。面对新课改,学校开展了系列推进教学研究的实践活动。
1.实行教师研究课制度。
为了探索适合我校特点的教学实践新路子,及时发现新课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激发教师的参与意识,我校实行教师研究课制度,由教研组负责组织,各学科组精心设计导学案,在组内听课、评课交流的基础上,精选若干典型课例在学校展示,全校教师参与研究。三年来,我校已组织教师研究课250余节。教师们尽心设计教案、与学生一起建构课堂,课后积极开展自我反思,收到了良好的效 果。
2.开展教师赛课活动。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堂教学改革,为了使新课改理念和教育观念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我校在2010年10月8日至10月28日期间开展了主题为“关注新课改,构建高效课堂”的第十四届青年教师赛课活动。本次活动历时三周,是对我校教师近一年来学习新课程、运用新课程、实践新课程的一次大检阅。在总结经验基础上,又成功举办了第十五、十六届教师赛课活动。活动中,各参赛选手落实新课程要求,认真备课,不仅备教材、备学生,而且努力将学生导入学习状态;课堂教学亮点较多,特别是突出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较好的发挥了教师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中的作用。
3.定期总结提炼制度。
在充分研究教师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借鉴先行地区的先进经验,课改指导小组牵头,备课组长配合,学科教师参与,通过定期总结提炼,建立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管理机制,总结出符合我校实际的各学科教学的基本范式。就学科教师而言,做到每两周上交一份能代表自己实施新课改水平的教学设计,每学月上交一份教育日志、教学案例、教育叙事或教后记,等等。
我校举办的极富特色的教育教学科技活动展活动,就是对教与学行为以及新课改阶段成果的一次总结检阅。在新课改理念引领下,2011年第十五届和2012年第十六届更为引人注目。活动包括课例展示、授课思路说明及专家点评;论文、发明、制作等成果展示;专家报告;与专家分组交流等。其间,我们邀请了成都七中刘朝纲等省内知名教师到校指导。活动吸引了市内外许多同行前来观摩,给学校教师与外校教师的深度学习和交流搭建了平台。教育教学科技活动展活动每年举办一次,提升了教师的反思总结意识,是促进教师总结提炼的有效形式。
4.巡课督课制度。
校行政会成员,每人每学期听课不少于40节。学校成立课改指导小组,小组成员坚持听课巡课。学校有专门的优效课堂听评课小组,小组成员深入课堂听课,坚持适时反馈情况,保证有效沟通。
5.坚持导师助教制度。
开展师徒结对活动,促进新教师成长,使其尽快适应新课改。凡教龄未满三年的教师,由学校为其配导师,要求导师助教间每周相互听课不得少于2节或交 流不低于两次,导师要帮助助教尽快理解新课改,适应新课改,符合新课改。导师在帮助助教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提升,最终达成了导师和助教共同提升的目的。
6.课题研究制度,加强教师专业化水平建设。
新课程对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转变为教学实践的研究者,应从教育教学实践中碰到的问题出发,通过研究,达到解决问题、促进新课程发展的目的。对此,学校牢固树立“科研兴校,课改强校”的思想,以新课改为契机,加强教育科研工作,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和具体教学问题研究带动新课改的全面展开。
四、成果丰硕,扬长避短,反思新课程改革
(一)取得的经验与成果情况。
1.初步构建了新课程的体系。新课程的实施最关键的是按照《四川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组织实施,这是作为实施新课程的重要依据。在开展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中,我们把落实高中新课程的计划作为贯彻和落实高中新课程的首要工作。因此,在新课程实施的伊始,学校就制订了《宜宾市一中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严格遵循课程的计划节数来编制课程计划,同时根据课程计划的要求,开设了校本选修课程、研究学习课程、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等,形成与国家课程计划相一致的课程结构体系,为顺利进行新课程的实验奠定了良好的制度保障。
2.创立了以课堂师生互动为基本点的优效课堂模式。我校在实施的过程中,把课堂互动作为切入点和实验点。广大教师在优效课堂模式引领下,积极在学生的学习行为上进行相应的尝试与指导,开展学生的主体性的行为构建活动,促使学生自主性的学习方式转变,建立多层次的学生活动的平台,鼓励学生运用各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索,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具体说明如下。
(1)学案导学的教学方式得到普遍推广。
导学案的编制质量有了进一步提升,学案导学的教学方式已经逐渐为教师和学生采用并接受。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以导学案为线路图,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教科处负责对上一年级导学案进行分类整理,供下一年级进一步完善提供素材,这种良性循环既保证了资源的共享,又会促进质量的进一步提升。(2)学生由习惯的被动学习开始有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学生在学习中不再完全是被动的接受者,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积极投入课堂,主动去探寻和思考,不再是单打独斗的个人,而是有意识地加强与同学的合作与探究。课堂睡觉现象大幅减少,课堂气氛活跃,合作交流加强。
(3)教师由重“讲”开始重“导”。
在优效课堂模式下,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较大的改变,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正在悄然退出一中的课堂。无论是新授课、复习课,还是讲评课,课堂上出现更多的是教师通过精巧的设问、精到的点评,引领学生去感知、思考、探究。
3.逐步构建了新型的师生关系。新的课程改革不仅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更加促进教师反思与构建新的教师观、学生观以及新型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中较多的出现了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师生关系由传统的“师道尊严”向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相长”转变,教师更加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投入、情感体验,注意给学生提出问题、发表意见、阐明观点的机会。对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表现了宽容和帮助,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帮助。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建立了最真挚的友谊。学生之间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学习行为的自由度加大,在学会新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合作能力,增强了集体荣誉感。
4.教研气氛有了新的气象。新课改以来,我校的教学研究更加活跃,老师们在进行常规教研活动以外,又进行了更多的尝试,使我校的教学研究气氛空前浓厚,为新课程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方面强化了日常的集体备课活动,结合课程改革和有效课堂建设的需要,学校修订了《宜宾市一中集体备课规范》,进一步明确了集体备课的重点、时间、组织形式、具体要求、程序等问题。事实证明,集体备课是校本教研的重要形式,也是实现新课程提倡的同伴互助的方法途径。集体备课保证了备课质量,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是一种最直接、最有效、最便捷、最经济的教学研究和教师校本培训的方式。集体备课激活了教师资源,开掘文本资源,营造了共赢氛围,培养教师了的团结协作精神,促进了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益的整体提高。
另一方面通过强化课题研究,带动新课改的全面展开。现学校有国家级子课 题3个,省级课题1个,省级子课题、市级课题10个。这些课题涵盖了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其中,省级课题《引领学生自主性学习,提高课堂效率的研究》、国家级子课题《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有效教学途径、方法的研究》以及市级课题《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学校教学管理研究》均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紧密相关。参与研究人员达389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0.7%。通过课题研究和具体教学问题研究,教师个人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的明显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也随之提升。针对新课改2013年的高考,我们设立的高考研究制度,学校成立专门的高考研究小组,引领各学科教师积极研究《新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等。这一富有创造性意义的举措,与时俱进,在既重视学生素养、学习能力的提升的同时,也刺进了学生高考成绩的提升。
5.学生成绩有了明显提升。作为第一个课改年级的2010级在今年的高考中,在入口生源质量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因为有了新课改的指引,取得了辉煌成绩。本科上线人数2501人,上线人数再创全市历史新高;上线率66.2%,居全市第一名。重点本科上线443人,占全市近三分之一,提高率居全市第一名。硕翰学院(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点班)文、理两个班的学生100%上重本线。本二上线1911人,与第二名学校本三上线人数相当,居全市第一名。回套生源入口,在入口全市前10名只有1名学生且排名仅居第10名的情况下,2013年高考有4名同学进入全市前10名,拔尖生提高率居全市第一名。回套生源入口,在入口优生极其匮乏的情况下,2013年高考有75人获得600分以上的高分,特优生提高率居全市第一名。高11、12级期末考试情况,与入口对照分析,均取得了显著进步。真实的数据充分说明,新课程改革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顺应了新形势下高考的需要,可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遇到的困难和主要问题。
在过去的三年中,我校通过实验不断地创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求发展,使新课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尽管如此,以下一些问题仍是我们必须直面的。
1.学校硬件和教师队伍建设尚有差距。
(1)硬件滞后,资金不足,阻碍了新课程的实施。
①校园面积狭小,教室数量严重不足,制约了包括研究性学习课程在内的诸多课程的学习。②学校实验用仪器不足,影响了实验教学的开展。
③因资金的制约,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特别是校本课程开发明显滞后。(2)教师编制不够,建设不足,影响了新课程的实施。①生物学科、通用技术等学科教师编制不够。
②校本培训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课程实施中“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比较严重。
③教师指导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的热情不高,专业性不够。2.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学校管理制度尚有待完善。
在教师管理上,如何切实做到以实践为基础提升校本培训要的质量?在学生管理上,如何保障学生的课外学习时间?在教学管理上,如何真正树立开放、创新的教学管理理念,如何完善以教师为本的教学研究与管理制度,如何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考评制度?所有这些,都有待进一步完善。
3.课堂教学中“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比较严重。
就课改先行地区的情况来看,高考与高中课改不配套的问题突出,对教师的评价体系也没有实质性变化;就教材来说,“偏与旧”的问题虽得到较好解决,但“繁与难”的问题并未真正克服;同时,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效果不佳使学生自我探究、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远未形成;加之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师主宰课堂的惯性思维使教师难以在短时间变革教学行为。所有这些,给新课改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新课程背景下,学校别无选择地站在了教育的理想与教育的现实之间,教育的理想带来了冲动,教育的现实带来了压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学校的新课改工作,发挥示范性高中的资源与品牌优势,突出特色,打造精品,为把我校尽快建成四川省乃至全国的课改名校而继续努力!
宜宾市第一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