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技与现代管理的相互关系

2024-10-16

现代科技与现代管理的相互关系(精选9篇)

现代科技与现代管理的相互关系 篇1

现代科技与现代管理的相互关系

当今时代正是以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迅猛发展,促进全球经济、文化和政治的相互交融和共同发展,对现代管理理论和现代管理意识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学习现代科技和现代管理理论的目的就是掌握和了解现代科技及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与方向,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科学发展动态和管理思想,更新知识结构,提高科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到的科学管理知识和最新的管理模式,有意识地运用到本单位的经营和管理中,锻练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一、认识现代科技的基本含义

我认为就是当代最新的科学、技术和发展理念,这三种要素的有机结合,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现代科技。要了解和认识现代科技的主要内容,就必须认识科学和技术的概念及关系。

(一)、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1.什么是科学?

科学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科学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是一项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相关活动的事业。

马克思说过:“科学是试验的科学,科学就在于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亚里士多德最早对古代的科学知识进行了整理,他认为科学是一种从观察上升到一般原理,然后再返回到观察的活动,科学的重要功能在于解释,科学解释就是从有关某种事实的知识过渡到关于这个事实的原因的知识。牛顿认为科学的目的“在于发现自然界的结构和作用,并尽可能把它们归结为一些普遍的法则和一般的定律,用观察和试验来建立这些法则,从而导出事物的原因和结果。”达尔文则认为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的规律或结论。现代科学个泰斗爱因斯坦则明确将科学定义为“寻求我们感觉经验之间规律性关系的有条理的思想。”因此,科学是由概念、定理、定律等要素构成的有形结构,具有严格的确定性和严密的逻辑性。

科学的概念随着科学的进步也在发生改变。在过去,靠个人志趣,少量资助,有小规模的实验室,经过少数人艰苦奋斗,就能做出划时代的科学成就,然后是20世纪40年代以美国实现曼哈顿计划研制原子弹的国家规模建制的时代,今天的科学已发展到国际合作的跨国建制时代。“科学是一种建制”表明科学已成为一项国家事业,由国家组织,国家提供研究经费,把社会有关资源很好的整合、组织和管理,实现科学家与企业家、政治家的结合,从而快速推动科学事业的发展。我国的“神舟5、6号”飞船成功实现载人航天飞行,说明现代高科学已成为一项国家事业,国家组织全国众多的单位和科学家,按照严密的科学管理和运行机制,有效运用国家的各种人力和物力资源,促使国家科学事业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同时,科学已成为一项全球化的国际事业或产业。如,目前在全球暴发的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正在世界部分国家流行,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对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防治研究已成为一项国家科学事业,但是,由于各国的科学和经济的发展水平不一致,防治禽流感的效果也不一样。因此,要在全球范围有效地控制和预防禽流感,就应在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统一协调下,实行国际合作、跨国跨地区合作,使不同国籍的科学家之间实现合作,让科学成为一项国际事业,或者说科学研究成为一项社会事业,使有效防治如:禽流感类似的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真正成为可能。

2.什么是技术

技术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创造出的各种物质手段(如工具、机器、仪表)以及经验、方法、技能、技巧等。

从技术的科学性层次来看,可以将其技术分为“经验性技术”和“科学性技术”前者是手工时代主要依据经验(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而发明和使用的技术,后者是工业革命后根据科学原理不断发明和使用的技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将技术看作是科学的应用。

(二)、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和联系

1.科学与技术存在多方面的区别,主要表现:一是科学是理论形态的知识,而技术是操作形态的知识,前者解决的是“是什么”和“为什么”之类的问题,后者提供“怎样做”或“怎样做好”的知识;二是科学在于发现,技术在于发明。发现并不创造自然界不存在的东西,而发明正是要创造出自然界并不存在的东西;三是科学在于认识世界,而技术在于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四是科学活动导致精神产品,而技术活动导致人工产品。

由于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客观区别,使得一个国家科学发达并不意味着技术就一定发达。

2.科学和技术之间不仅有上述的区别,而且还有着相互联系,在现代社会中,这种联系日趋紧密。主要表现为:一是科学中有技术,技术中有科学;二是技术可产生科学,科学可产生技术;三是技术的需要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动力,而科学是技术产生与形成的基础和知识源泉;四是经验性技术的提升可导向科学,科学也可改进和提升经验性技术;五是在改变世界的过程中,科学提供可能,技术使可能变为现实;六技术是科学的延伸,科学是技术的升华。总之,科学与技术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和相互渗透和融合的关系。

3.20世纪最大的科学成就是:量子论、相对论两大理论。以及粒子物理的夸克模型、宇宙学的大爆炸模型、DNA双螺旋模型、计算机冯诺依曼模型、地质构造的板块模型等五大模型。

4.20世纪五大尖端技术是:核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激光技术、基因重组技术。

历史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推动了世界六次生产力的发展高潮,对人类世界的现在和未来可持续发展、社会文明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是全球社会实现消除贫困,防止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维护和平,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手段和途径。

三、认识现代管理学的含义

现代管理学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它的目的是:研究在现有的条件下,通过合理的组织结构、最佳的协助方式,调动和配置人、财、物等因素,发挥最大效益,提高生产力水平,实现既定目标。

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科技创新

科学发展观是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现代管理学与现代科学的融合和发展的结果。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一方面科学理论和技术进步不断走在生产的前面,为生产的发展开辟了各种可能的途径,创造新的市场。另一方面,国家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而且越来越表现为创新能力的竞争。许多国家不断强化对科学技术发展的积极干预,采取在科技上先行一步的战略决策,把掌握科技制高点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点,一些国家的政治家也把增强国家创新能力作为自己的重大历史责任,强调为了未来的利益现在就必须对科技创新进行投资。

面对这种发展趋势,我国必须做出符合自身国情和需求的新的战略部署,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把经济社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我们必须充分调动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巨大潜力,迅速提升科学技术的整体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打破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瓶颈制约,努力扩展新的发展领域和空间,使我国走上科技主导、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为坚持科学发展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提倡人本管理的科学发展观、实现现代管理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提倡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念,这与现代管理学所提倡的人本管理理念相互吻合。因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在实施现代管理中人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这就促使管理部门日益重视人的因素,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转变,就是管理中心从物本管理转到人本管理。管理要以人为中心,管理者从心底尊重员工,相信每一个员工都能把工作做好,具有做最佳员工的内在原始冲动。企业管理者的任务只是设计良好的管理体系,与员工进行思想沟通,提高员工的素质并开发其潜能,塑造企业文化,使员工的需求得到最大满足。这样做的根据是:人是“文化人”,蕴藏在职工心里深处的价值实现感、成就欲、事业心、自尊、自爱、自强心理与主动性、创造性会自然地倾泻出来。他们将自觉与管理者一道,把工作做得尽可能好。但我们知道,人是不同质的,一般意义上讲,企业员工有不同的知识和能力,不同的人生哲学和追求,不是每个人都能在企业内部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所以企业要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不断实行末位淘汰,不断地“走人”、“进人”和“留人”。而代谢和淘汰的根本标准就是员工的知识能力、个人追求与现代管理价值观的契合程度,这也是人本管理中最应该仰仗的内容。

以人为本,究竟是以人的什么为本?这是一个涉及到人本管理的时代特征和现代管理观的问题,以人为本是与时俱进的,其内涵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在我国,最显著的变化是由计划经济时代中注重人的道德品质并以此作为人的根本,转变为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条件下更注重人的素质、知识和能力并把知识和能力作为人的立身之本。具体到一个企业,就是看这种知识和能力是不是能和企业的现代管理观有机地结合起来,员工是不是能融入到践行现代管理观的团队中来,只有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成为该团队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以人为本,究竟是以哪些人为本?原美国通用电器公司CEO 杰克·韦尔奇提出的公司价值观是“简单、迅捷、自信”。他将企业的员工分为四种,一种是信奉企业现代管理观,而且有能力的员工——重点使用;一种是信奉现代企业管理观,但无能力的员工 ——培养后再使用;一种是不信奉现代管理观,但有能力的员工——利用,培养后来人取代他;一种是不信奉现代管理观,而且没有能力的员工——坚决排除。这种政策其实就是培养员工对人本管理的认同。

六、电子计算机高速宽带网络信息技术与现代管理

随着各种新技术的日新月异,新产品的不断涌现,市场竞争的瞬息万变,在这种条件下,一个企业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它的产品和服务能否满足市场的需求,首先取决于该企业能否及时掌握必要和准确的信息,实现信息在管理者与员工和员工之间的传递,分享信息。企业规模的增大,公司的总部如何对自己的子公司销售业绩和经营状况了如指掌的?如何保证制定的全局战略得到有力和有效的执行?同时,要完成高效益的管理需要哪些技术解决方案?这一系列问题就自然摆在了我们面前。在这样一个任何事情都讲效益的时代,对于现代跨国企业或经营业务遍布全国或全球的企业,我们已经不可能随时就任何事情都要聚集在同一地点,进行面对面地交流解决。因此,我们的现代企业管理已经离不开20世纪五大尖端技术之一的电子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并由此发展起来的高速宽带信息网络技术。

第一、网上交流

作为公司的总部,让子公司了解和理解自己的政策,发生的事件,以及公司业绩、人事变化、产品策略等等是一项日常且必需的工作,必须经常与子公司的管理者保持联系,让他们得到最新的信息,也让他们反馈各子公司的业绩状况、面临的问题,交流对一些政策的看法,这种联系可以通过以电子计算机组成的高速宽带网络体系,进行电子邮件传输或公司内部网页的各种相关信息的发布来完成。

当公司有重大的策略调整和重要事件发生,总部除了征求高级经理的意见外,还要通过电子邮件来和全体员工沟通,同时在总部举行的相关会议也可在网上直播,全体的员工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参与和沟通。在涉及到一些有关政策和重大事件的交流时,涉及人员大部分也可通过电子邮件来进行,也有时还可通过网上会议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在电子邮件上,所有与此事有关的人员,不论其职务高低,都可以被列在电子邮件名单上,这样大家都可以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其它人即使是没有见面,也相互知道他人的观点。如果有其它原因不能出席会议,也可以事先或事后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将自己的观点和决定通知大家。这样使得决策的程序加快,同时也避免因会议的旅行和规模对人员的限制,使得不分级别的人可以自由地不受高级职员的影响,真实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在八十年代末,微软与IBM达成了共同开发OS/2的计划,但两位普通的工程师对此持有异议,他们直接给比尔·盖茨发电子邮件反映自己的意见,要求公司放弃OS/2,继续其Windows的计划,这个意见最终得到了公司的支持,才有了今天的Windows。因此,公司的上层一定要可以收到来自最基层的意见。这里,网络的特点,则决定了意见的真实性。

第三、网络是个管理工具

微软(中国)有限公司前总裁高群耀曾经介绍,虽然他与员工之间经常定期见面和交流,每月举行一次全体员工会,但通过电子邮件方式进行有针对性、有目的的交流则是他与数百名员工保持良好的沟通的更重要的方式。他一年有相当一部分时间需要作商务旅行,包括去美国总部、出席地区性会议、拜访客户等等,在这些旅途穿梭中,电子邮件就成了他和总部、公司、员工保持沟通和联络的方式。他可以在在飞机上阅读重要的邮件、进行思考甚至进行决策;他还可以远程批复员工的报销、预算申请等,不会因为他的出差在外而对公司的有效运作、各项目的进展而有所耽搁。他也可以在美国或其他任何只要有电话线的地方上网,进入公司的内部网络,看到最新的销售状况、财务支出等等,从而对属下发布指令,保持对全局的了解和控制。高群耀表示,如果离开了网络和电子邮件这些现代信息技术,他几乎是什么也干不成,网络是一个很好的管理工具。

第四、电子商务

时下,电子商务正热火朝天,其实实施电子商务的基础是企业管理流程、供应链流程、销售流程的电子化。九十年代以来,国际上众多的公司的订货、销售就已经开始实现了电子化和网络化。以微软(中国)有限公司为例,微软产品在中国的销售是通过代理商进行的,代理商登录到微软的销售系统上下单订货,系统会将订货信息进行整理,然后发给生产微软产品的签约工厂。工厂接到新的订单时,将按照网上订单开始加工介质,印刷彩盒,并通过物流系统发往代理商。此外,代理商还需要按期把销售状况登录到微软的销售系统中,这样就可以及时、方便地在线了解相关的销售、订货状况。这些数据可以供微软全球的管理人员进行查询,这样总部的人士在办公室,就能对全球的销售状况了如指掌。同时,子公司之间还可以查询其他子公司的相关销售数据,进行比较,了解差距,做出改进。

其实从这一点上来讲,通过网络对公司业绩进行管理是最有效的一种方法。网上的文件易于保存,格式规范,直观性强,而且通过网络,非常容易发现销售环节中的问题出在那里,这有一点像通过电视系统监控城市的交通一样,很容易发现出问题的地方。同时还容易做出科学的决策,分析管理人员的责任,找到技术或者程序上的解决方案,提前作好准备或改变某种格局的安排,提高销售水平。

通过网络销售还能最大限度地克服一些商业中的腐败行为,让一切过去在传统业务中易出现的问题一目了然,所有的销售业务的参与者可以看到全部的过程,同时,也能激励员工的上进心,产生于无声处见力量的效果。虽然专门的电子商务公司正在遭到大众的质疑。但是,一家企业不去考虑网络来改造自己的销售和管理体系,那一定是死路一条,通过网络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实力,延伸其商业触角,降低管理成本,已经是每一个企业管理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第五、网络管理一切

网络是个“万金油”,除网络化的销售管理系统外,财务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培训都可以通过网络来管理。公司的管理者,每天都会有大量的单据需要签署,如果把签单、报销和采购全部都在网上,通过系统设定,根据不同的权限由不同的人来签署,就方便快捷多了。以采购为例,所有的采购,无论是货品还是服务的采购,每人都必须得到网上填写采购单,系统会将填好的采购单按照预先的设置发给填写人的经理,经理批复后,将自动转到财务处,由财务人员根据公司的制度来处理上述财务事宜。这就使得过去十分复杂的财务程序变得简单。还有员工的工资发放,制定股票期权等事宜也可以在网络上进行,每个员工上公司内部网,找到自己的财务户口,随时可以了解自己的工资状况,核对自己的财务情况。这样就能大大的减少劳动力。

为了充分了解员工的想法,公司每年都可以开展员工调查,这些调查可以在网上进行和完成。总部用电子邮件发出调查通知,通知中包含了一个可以登录的网址,每个人都有自己单独的网址。员工在网上填写并提交调查表,然后由系统自动进行统计和分析。公司还可以开设多个内部网站,上面发布各种各样的公司信息,员工可以自行访问,进行自我培训和完善。公司还可以设置多种培训项目,且每一个培训都可以在网上进行,网络中的培训教材使得公司的培训打破时空的限制,可以按计划进行自己的出差和旅行,而在其它的地点也能参加网上培训。

七、生物芯片技术与现代管理

生物芯片是近年来在生命科学领域中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项高新技术,它主要是指通过微加工技术和微电子技术在固格体芯片表面构建的微型生物化学分析系统,以实现对细胞、蛋白质、DNA 以及其他生物组分的准确、快速、大信息量的检测。常用的生物芯片分为三大类:即基因芯片、蛋白质芯片和芯片实验室。生物芯片的主要特点是高通量、微型化和自动化。芯片上集成的成千上万的密集排列的分子微阵列,能够在短时间内分析大量的生物分子,使人们快速准确地获取样品中的生物信息,效率是传统检测手段的成百上千倍。它将是继大规模集成电路之后的又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科学技术革命。

第一、在疾病诊断与传统方法相比,生物芯片在疾病检测诊断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在一张芯片上可以同时对多个病人进行多种疾病的检测。仅用极小量的样品,在极短时间内,向医务人员提供大量的疾病诊断信息,这些信息有助于医生在短时间内找到正确的治疗措施。例如,应用最新生物芯片技术检测“非典”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研制方面,美国国家免疫与传染病研究所(NIAID)于2003年宣布对“非典”生物芯片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计划通过免费向全球科研人员公开有关“非典”生物芯片技术方式,可使目前已知的“非典”信息服务于全球科研人员,同时,在2005年7月美国科学家宣布,研制出一种能在11小时内检测出流感病毒株系的生物芯片。该芯片对H5N1型高致病性禽流感和H1N1、H3N2两种人类常见流感的检测准确率达90%以上。有关“非典”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生物芯片技术对于 快速检测流感病毒株系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它能帮助医务人员尽早发现新毒株、追踪病毒的演化、找出最危险的毒株并开发相应疫苗,在防控流感疫情时掌握主动;二是通过比较不同“非典”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基因序列,并进行分组,科研人员可以描绘出有关“非典”冠状病毒和“高致病性禽流感”杆状病毒的“家谱”;三是通过比较不同类型病毒的临床症状,科研人员可以了解那种病毒最为致命,并获得开发针对性药物的关键信息;四是可以使全球科学家更好地理解“非典” 和“高致病性禽流感”这二种新疾病的病原体及其传播情况,为寻找抗“非典” 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有效措施提供新线索;五是国家或部门可以利用生物芯片技术对威胁人民身体健康的重大传染性疾病进行快速准确监测,从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防控措施和规划,对防止疾病流行过程实施有效的现代管理。

第二、药物筛选

目前,国外几乎所有的主要制药公司都不同程度地采用了生物芯片技术,应用生物芯片来寻找药物靶标,查检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用芯片作大规模的筛选研究可以省略大量的动物试验,缩短药物筛选所用时间,从而带动创新药物的研究和开发。

如何分离和鉴定药的有效成份是目前中药产业和传统的西药开发遇到的重大障碍,基因芯片技术是解决这一障碍的有效手段,它能够大规模地筛选、通用性强,能够从基因水平解释药物的作用机理,即可以利用基因芯片分析用药前后机体的不同组织、器官基因表达的差异。生物芯片技术使得药物筛选,靶基因鉴别和新药测试的速度大大提高,成本大大降低。基因芯片药物筛选技术工作目前刚刚起步,美国很多制药公司已开始前期工作,即正在建立表达谱数据库,从而为药物筛选提供各种靶基因及分析手段。这一技术具有很大的潜在应用价值

第三、基因测序诊断

大规模基因测序是人类基因组计划面临的首要任务,它涉及到基因多态性、突变、缺失的检测。现在已可在1.28平方厘米生物芯片上,用分子探针检测32Kb至几百Kb区域中任何区段,这对检测病人是一个还多个基因突变,指导治疗和预后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从正常人的基因组中分离出DNA与DNA芯片杂交就可以得出标准图谱。从病人的基因组中分离出DNA与DNA芯片杂交就也可以得出病变图谱。通过比较、分析这两种图谱,就可以得出病变的DNA信息。这种基因芯片诊断技术以其快速、高效、敏感、经济、平行化、自动化等特点,将成为一项现代化诊断新技术。例如Affymetrix公司,把p53基因全长序列和已知突变的探针集成在芯片上,制成p53基因芯片,将在癌症早期诊断中发挥作用。又如,Heller等构建了96个基因的cDNA微阵,用于检测分析风湿性关节炎(RA)相关的基因,以探讨DNA芯片在感染性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现在,肝炎病毒检测诊断芯片、结核杆菌耐药性检测芯片、多种恶性肿瘤相关病毒基因芯片等一系列诊断芯片逐步开始进入市场。基因诊断是基因芯片中最具有商业化价值的应用。

另外生物芯片在农林业中有广阔应用前景。其中有经济价值的有:用芯片检测植物激素对植物基因表达的影响,环境因素如干旱对植物基因表达的影响,其他如肥力,对环境耐受力和抗虫害能力等都可以用芯片进行快速分析。最终免除进行费时费钱的大田实验。应用芯片于基因再测序又将促进动植物育种和新品种的培育。在实际应用方面,生物芯片技术可广泛应用于农作物的优育优选、司法鉴定、食品卫生监督、环境检测、国防、航天等许多领域。

生物芯片的飞速发展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重视。1998年6月29日美国宣布正式启动生物芯片计划,世界各国也开始加大投入,以生物芯片为核心的相关产业正在全球崛起,目前美国已有8家生物芯片公司股票上市,平均每年股票上涨75%,专家今统计:全球目前生物芯片工业产值为10亿美元左右,预计今后5年之内,生物芯片的市场销售可达到200亿美元以上。

美国《财富》杂志载文指出,在20世纪科技史上有两件事影响深远,一是微电子芯片,它是计算机和许多家电的心脏,它改变了我们的经济和文化生活,并已进入每一个家庭;另一件事就是生物芯片它将改变生命科学的研究方式,革新医学诊断和治疗,极大地提高人口素质和健康水平。我们认为,生物芯片技术对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控制疾病、提高管理者生活质量和健康质量,提升现代管理水平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现代科技与现代管理的相互关系 篇2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工业和城镇化的发展进步,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反哺农业, 促进农业的现代化。伴随着我国经济政策的不断调整以及对工业投入力度的加大, 我国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不断加快, 工业发展逐渐进步。经济发展离不开工业的进步, 工业的发展与进步也是一个国家国力增强的重要表现。工业化的发展进步, 一定程度上有力地促进了城镇化发展。我国总体工业发展起来, 城乡工业随着也将呈现进步, 这就带动了城镇化的发展, 促进农村人口的转移, 拉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转变, 最终带动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发展, 工业反哺农业, 促进城乡的总体发展。

城镇化是我国发展城乡经济的重要举措, 推进城镇化的发展, 有利于促进我国城乡一体化, 统筹城乡发展, 使得我国城乡经济不断协调发展。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 一定程度上同样带动着工业化的发展, 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城镇化使得农村人口不断转移, 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 拉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的转移, 以及农村经济转型是城镇化进程中带来的积极方面, 推动着我国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农村技术进步。因而, 城镇化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进步的重要举措。

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新型之路, 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农村经济发展相对城市较为落后, 而我国是个农业大国, 加大农村经济发展的转变, 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进一步调整、完善农村经济结构, 使得农村走向现代化之路, 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进步的重要选择。此外, 农业经济发展起来的同时, 也进一步推动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 农业现代化需要工业的力量, 这就推动着工业的不断完善, 农业的现代化也同时推动着城镇化的发展。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 不断提高农村的经济发展, 是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明显特征, 有利于缩小工农差别, 缩小城乡差距, 进一步促进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施。

二、三者之间相互关系分析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统筹城乡发展,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 加大强农惠农力度, 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 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因此, 在“十二五”规划期间, 必须高度重视推进农业现代化, 并以此保障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深入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进一步加大了经济建设投入力度, 对于工业和农业发展, 提出了相应措施, 进一步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促进经济稳步提高。随着经济的不断完善,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逐渐带动着我国各个领域的发展与进步, 三者之间不断促进, 相互带动、相互影响, 对我国的总体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在我国经济发展中, 三者协调促进, 不断互相发展。以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农业的现代化, 而农业的现代化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经济总体上得到增长, 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农业现代化带动了产业结构的相应调整, 农业技术得到发展, 推动着城镇化的进程。反之, 城镇化的发展成就与影响, 也推动着农业现代化, 激发着农村技术水平的提高, 拉动了农业经济增长。

三者之间的关系, 是进一步完善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以其中一个方面带动其他方面, 是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举措。把握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可以有效地分析我国的经济形势, 并提出相应的经济政策。仅仅发展其一, 而忽视了其他领域的发展, 会导致经济发展不平衡, 出现相应的经济问题。协调“三化”发展, 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三、“三化”协调发展的措施与建议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农业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四化同步发展的战略。党的十八大注重我国经济建设改革, 对这四化发展予以高度重视, 通过相应政策, 逐渐促进我国经济同步发展,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促进“四化”在互动中实现同步, 在互动中实现协调, 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进一步强化促进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 顺应经济发展的态势。在不同的时期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 实现“三化”的协调发展, 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有效举措。进一步提高“三化”的有效机制, 是发展我国农业经济、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举措。国家长期致力于农业经济建设, 而自从我们走上了农业现代化之路, 我国的农村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农村产业结构得到调整, 农村技术进步以及农民生活水平总体提高, 并逐渐迈入城镇化。

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社会建设, 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 多解民生之忧, 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实施经济体制改革, 进一步坚持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以及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并提出了完善市场体系,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等的相关政策。

我国城乡发展的不平衡, 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影响, 急需我们发展农业现代化,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进步, 推动农业进一步提高。以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 进一步带动整个农村经济的增长速度, 逐渐实现城乡一体化战略。逐步实现“三化”的有序发展, 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发展城乡一体化战略, 不断促进我国经济稳步、有序发展。我国的相关政策, 也是不断地基于城乡的经济发展, 促进城乡一体化战略, 不断完善城乡发展的协调性。

完善“三化”的协调发展, 进一步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不断顺应经济发展形势, 提出实施相应政策, 使得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能够稳步、有序地发展。加快推进城乡发展的一体化战略, 促进经济健康、有序发展。以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 或者以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等的方式, 都是我国产业结构相互促进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 不断完善三者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 充分发挥其协调性, 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

由此可见, 我国的经济发展政策在逐步完善, 协调“三化”的发展, 是我们所重视的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不断完善三者之间的协调关系, 以工业化促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或者以农业现代化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 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城乡经济共同发展, 促进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 拉动我国的农业现代化,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协调发展。不断顺应经济发展形势, 提出配套的相应措施与相关政策, 促进我国“三化”的协调、稳步发展。

摘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农业技术的进步, 农业结构的调整, 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步伐。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是备受热议的话题, 更好地调整好三者之间的关系, 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使得“三化”实现协调发展,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关键词: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内在机制,相互关系

参考文献

[1]龙东平等.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空间分异及类型[J].地理学报, 2014 (02) .

[2]韩长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努力实现“三化”同步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 2011.

[3]钱津.中国农业必须走现代化之路[J].贵州社会科学, 2010.

[4]惠国琴.农业现代化:模式之争与路径整合[J].学习与探索, 2014.

现代科技与现代管理的相互关系 篇3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各地特别是欧美国家的工业技术迅速发展,新的设备、机械、工具不断被发明出来,极大的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这种飞速的工业技术发展,同时对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也带了重大的冲击,在人们的思想、文化、艺术、观念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现代绘画艺术和现代建筑分别属于西方20世纪以来在艺术和建筑领域占主导地位的艺术形态和建筑形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得到社会发展的充分肯定,一直到现在仍在人们的思想文化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同时代下,两者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笔者将对此作出以下研究。

1.“现代绘画艺术”、“现代建筑”概念理解

“现代绘画艺术”是西方20世纪以来的占主导地位的艺术形态。从20世纪初开始,随着西方社会进入现代时期,出现了与古典绘画艺术和近代绘画艺术不同面貌的现代绘画艺术,它的突出特征是在艺术形式上不再以写实风格为主,而是体现艺术家个性的观念和形式语言,并且形成了各种艺术流派。[1]

现代建筑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现代建筑包括20世纪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风格的建筑流派的作品。狭义的现代建筑常常专指在20世纪20年代形成的现代主义建筑。在本篇文章中,“现代建筑”表示广义的,既包括现代主义建筑,又包括后现代主义建筑。现代主义建筑以格罗皮乌斯及其同事在包豪斯的教学和设计实践为标志,并以勒•柯布西耶在法国的建筑活动为另一个标志。1925年前后,现代主义建筑运动得到蓬勃发展,经此席卷了整个欧洲乃至世界各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达到高潮。他们强调功能决定形式,不讲民族特色、个性特征、力求纯粹,反对装饰,标准化使现代主义建筑走向了极端。自六十年代后,根源于现代主义建筑原则相反的论点和创作主张不断兴起,相继出现了诸如:单纯反对现代主义的后现代主义:复古的新古典主义、充分袒露结构,显示多种机电设备的本来形状的高技派、理性和情感的结合,抽象和历史的结合的理性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及构成主义等建筑思潮。[2]

2.现代绘画艺术与现代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

2.1现代绘画艺术和现代建筑在时间上并行发展

现代绘画艺术和现代建筑在时间上并行发展,在思想上都根源于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启蒙。文艺复兴时期发现了“人”,并以“人”为中心看待世界和观察世界,讴歌人性、人的价值和尊严,宣扬人的自由意志和人性自由,反对基督教主张的禁欲主义、蒙昧主义和神权专制主义,否定教会对人的制约和束缚。可以说正是在自由的引导下,人们才会决定突破自然和社会加诸自身的各种束缚,把人的思想、感情、智慧都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救出来,为以后起源于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起源于法国的“新艺术”运动发生和发展在思想上铺平了道路,最终迎接了现代绘画艺术和现代建筑时代的到来。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绘画开始追求一种主观性、夸张性和平面性的价值,演绎出形形色色的“现代绘画艺术和现代建筑”。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现代绘画艺术形式与现代建筑并行发展,并且这些艺术主张渗透到建筑领域。

2.2现代绘画艺术的思想观念影响了现代建筑

现代绘画艺术在思想上摆脱宗教政治题材的束缚,在现代绘画艺术中,艺术家可以无所忌惮的以一种非理性的方式肢解自然和使人非人性化,设计的形式语言不再处于旧的反衬地位并且逐渐摆脱对宗教权贵的依附共存关系之后,它改变了艺术审美的主体,是美学理论和思维得到重构,并且拓展了审美的范畴,丰富了美的内涵,使艺术创造可以更加自由的发挥。从现在艺术的创作主体来说,毕加索在对非洲土著部落的狰狞的雕像、面具和人兽同体中领悟到:“绘画不是一种唯美的操作,而是对奇异恐怖的外部世界的一个象征。”达利曾对毕加索有过这样一种评价:“他感兴趣的不是美,而是形式本身。”从这里可以看出现代绘画艺术在探索发展过程中“回到事物本身”,探索事物本身最根本的形式和规律,根据表现对象和表现效果的需要进行安排,组织从内到外的结构,配置形和色,从而建立一个新的视觉样式,通常使用形式构成的基本要素——点、线、面来构成画面。现代绘画艺术的这种观念渗透到现代建筑领域,则形成了现代建筑的基本特点。[3]

受印象主义大师塞尚的影响和启示,画家布拉克和毕加索将物体的多个角度不同视象具体分析,对物体进行重新构造和综合处理,然后结合在同一形象之上,把简单的几何形体及其结合的审美价值揭示出来,从而从成了“立体主义”画派,立体主义画派的这一理论使得20世纪初的建筑师们得以借鉴,形成了许多简单的几何形体组合为造型特征的新建筑风格,并且在包豪斯学院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简洁的几何造型成为20世纪现代建筑设计及其理论设计的主流。20世纪初产生于意大利的未来主义画派主张未来的艺术应该反映现代机械文明,表现速度、力量和竞争,科学和技术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得到高度重视,绘画创作迅速走向抽象化,这种与传统相决裂的崭新现代的未来主义形式和风格也为现代主义建筑家们提供了在意识形态和思想方式上强有力的支持。受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产生了脱胎于“达达主义”的“超现实主义”艺术流派,主张认为下意识的梦境、幻觉、本能是创作的源泉。画家切里科创作的绘画作品《大形而上学》对都市化的刻板、非人性化风格的讽刺,也为后来建筑师们带来了很大的启发。

2.3现代建筑形式语言是现代绘画艺术的具象化、立体化

现代绘画艺术的出现就是立足于人的本能的需求,挖掘潜藏于人类深层心理结构中的潜意识现代建筑则是人类意识思维创造的具象化。现代绘画艺术和现代建筑在同一时期并行发展,在这段时间里,艺术家参与建筑设计,建筑和艺术相互包容,现代建筑形式语言是现代绘画艺术形式的具象化和立体化,其中现代建筑的风格派体现的最为突出。在现代建筑的形式语言形成的过程中,风格派在现代绘画艺术和现代建筑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沟通了他们之间的联系。

风格派继承了伯拉基理性主义建筑艺术观,伯拉基曾说过:“建筑师的艺术在于空间的创造,而不是画立面。空间环境由墙体形成,因此,空间和空间序列则按墙体的复杂组合来体现。”另外蒙德里安也是与风格派联系最为密切的人物,也是现代绘画艺术思潮中的核心人物之一。蒙德里安也用自己的新造型主义美学影响了建筑。他认为建筑是人创造的,而不是自然造化的,艺术品是“独立存在的”,“建筑艺术则仅有建筑物的多样化、以城市来实现的”,并且“他们相互吸收,相互包纳”,蒙德里安看到了立体派的成就与建筑艺术的联系。里特维尔德的是风格派最具有代表性的实例之一。矩形板材分割空间和原色装饰室内外构件时建筑的主要特征,房子的二楼几乎是一个风格派的展厅,纵横、虚实对比,动态平衡,阳台拦板和中部伸出屋顶的竖板的运用,完全是一副讲究的风格派构图,里特维尔德以实物为“风格派”作风做了一个历史性的注解。[4]

3.结语

在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中,始终脱离不开现代绘画艺术的发展,而且两者之间随着彼此的发展联系越加紧密,现代建筑在社会中吸取养料的同时,现代绘画艺术更能为现代建筑的发展提供更深层次的理论根源。正如现代建筑大师莱特所说:“建筑,是用结构来表达思想的科学性的艺术”。

参考文献

[1] 李娅娜,李水泳. 现代绘画艺术形式创造研究[J]. 新美术,2007(05):103-105.

[2] 王受之. 世界现代建筑史[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3] 张高元. 现代绘画艺术的困惑与思索[J]. 南方论刊,2007(07):97-98.

[4] 严文芳. 从“风格派”理论到现代建筑[J]. 中外建筑,2006(06):33-35.

交通与旅游的相互影响关系 篇4

交通状况的好坏和交通技术的进步都直接影响着旅游者的选择。

同时,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也在客观上对交通运输产生着深远影响。

本文就旅游与交通的相互影响关系来做探讨,希望能对我国的旅游业和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有所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交通;旅游;深远影响;相互关系;探讨

一、前言

在当前的现代经济体系中,旅游业已经显现出了对区域开发、社会发展和促进地方经济结构调整的强劲推动作用。

在此情况下,区域的旅游交通建设作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派生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交通,作为旅游业的三大支柱性产业之一,将直接影响到旅游业发展。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旅游业在获得相应发展之后也带动了区域交通运输业的进步。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旅游和交通的相互影响关系问题。

二、交通对旅游的影响

在旅游业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上,就与交通运输有着密切的关系。

奴隶社会,由于古罗马政府在境内修建了多条宽阔的道路,并设有交通驿站,为早期人们的出游提供了方便,促成了最早的旅馆的产生。

步入封建社会后,以我们中国为例来说,随着通济渠、邗沟、永济渠、江南河的开凿,“直道”和“驰道”开始出现,人们的出游活动变得更加普及,从历史上的统计数据来看,这一时期旅游事业不管是在范围还是参与的人数上,都明显得到较大发展[1]。

近代社会中蒸汽机技术的产生和应用,呈现了大规模的人员流动趋势,旅行的时间大大缩短,旅行的速度大大加快,旅行,不再仅限于工商人士或政治人物的业务旅行,而是出现以消遣为目的的旅游活动。

现代旅游能够发展到今天规模,它的活动范围已能够辐射到了世界各地,汽车、飞机的问世,使得旅游过程中的时空交换更加便捷,不能否认,二战后,国际旅游迅速发展是同航空的普及分不开的。

交通是旅游业重要的组成部分,从以下几方面便可看出。

首先,从供给方面来看,交通业可以称得上旅游业的命脉,旅游目的地首先要具备的就是可进入性,这种可进入性必须能够保障旅游者能够经常的、大量的来访,这样的旅游业才会有发展和扩大的可能。

其次,从旅行者的需求方面来看,旅游者在出门旅游之前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从居住地到旅游地的时空转换问题,旅游者的旅游闲暇时间是有限度的,如果在空间转换上所花费的时间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他们就会改变甚至取消旅游计划。

再次,从旅游收入方面来看,交通业本身就是旅游创汇和旅游收入的重要来源,从《旅游统计年鉴》中的数据分析来看,国外旅客来我国旅游,他们在途中的交通费用支出往往要占到总旅游费用的一半甚至以上[2]。

三、旅游者对于交通的要求

下面我们来看看旅游者对于交通运输的一些基本要求。

一是安全的原则,这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之一。

追求安全的心理,是游客们出门远行的共同心理特征。

并且,近几年来人们对旅游交通安全的关注度在日益提高。

如果游客感觉到基本的安全受到威胁时,很可能会考虑改变行程,所以从事旅游交通工作的部门和个人必须要时刻确保旅游者的安全,意识到安全工作的重要性。

二是快捷的原则。

旅游者为了能够游览更多的景点,都希望能够更加快捷的到达目的地。

交通行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要考虑到对旅游业的一些影响,要尽可能的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尽可能的直达,旅客对直达目的地有着高度渴望的心理,我们要避免因为过多的更换交通工具而影响旅客的经济支出和体力消耗,直达能够为后续的旅游活动提供一个良好的开端;二是尽可能的省时,旅游中,人们不仅仅重视金钱的花费,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更加重视时间的耗费,现代旅游业中,旅途的耗时直接影响着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状况。

三是交通环境温馨舒适的原则。

交通环境,既包括交通工具的内在环境,也包括外在的自然和人文的环境。

旅游不仅仅是对某个景点的游览,某种程度上它是一个过程。

如果交通运输过程中,交通工具座位不合适、空气混浊沉闷、行驶时动荡和颠簸、噪音很大、空间狭小等,都会给旅客带来不便,导致旅行不愉快。

例如,现在的旅游车、船、飞机上都提供报刊杂志阅读,装备有影视和音乐设备,这都增加了旅客的乐趣。

同时交通服务更加家庭化和人情味,给人以真诚、亲切、平和之感,这都提升了旅游品牌的建设。

外在环境上,沿途的`风光大多选取田园风光,展现着形态各异的地形和地貌,游客的心情也无比舒畅。

四、旅游发展对交通的促进作用

交通对旅游的影响巨大,旅游对交通也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它们相互影响,相辅相成。

以我国的航空和铁路的发展为例,中国很多有吸引力的景点和城市都有了旅游包机,包机旅游已经成为了我国黄金周期间一种不可或缺的出行方式,虽然民航打折也有一定的促进因素,但旅游业的发展极大的带动航空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

铁路方面,几次铁路大提速,和城际快车、旅游专列等特色产品的推出都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分不开,没有旅游就不可能有假日列车的出现。

五、结语

根据综上所述的分析,交通为旅游提供了必要条件,旅游也对交通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要妥善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使之做到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 莹.提高我国国际旅游竞争力的对策[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8(3).

现代科技与现代管理的相互关系 篇5

多肽在生物体内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涉及激素、神经和细胞因子、免疫和生殖等多个领域.多肽的构象决定其功能,针对多肽的构象与功能之间关系的研究日趋重要.多肽构象与功能相互关系的`研究方法也成为研究的热点.

作 者:聂新华 张涛 李元 唐乾 郑学仿 Nie Xinhua Zhang Tao Li Yuan Tang Qian Zheng Xuefang 作者单位:聂新华,张涛,李元,Nie Xinhua,Zhang Tao,Li Yuan(辽宁省生物有机化学重点实验室大连大学,大连,116622)

唐乾,郑学仿,Tang Qian,Zheng Xuefang(辽宁省生物有机化学重点实验室大连大学,大连116622;大连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大连大学,大连116622)

现代科技与现代管理的相互关系 篇6

一、说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

创设开放、合作、竞争的学习氛围。

注重学生的个体性、创造性、可持续性的培养

二、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选材章节:本节课使用的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由张玉森主编的《基础会计》(第四版),选取的章节为第二章《会计要素及会计平衡公式》的第三节“会计要素的相互关系与会计平衡公式”。

★地位作用:该知识点是会计平衡公式成立的主要理论依据。同时,“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会计平衡公式是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和编制资产负债表的理论依据,是一切会计方法的出发点和基础。因此该知识点是全章的重点和本书的核心,全面掌握会计要素间的关系,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内容处理:由于会计恒等式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而在对教材内容处理时应尽量理论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结合实例,由浅入深地进行,逐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行归纳。

2、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了解会计要素的基础上理解各要素间的关系。

2、掌握掌握资产与权益之间的平衡原理。

★技能素质目标

1、使学生理解会计等式的动态平衡过程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理解能力。

★德育渗透目标:

让学生学会积极思考与动手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养成主动探究问题的习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作为学习会计专业的学生,应该形成严谨的治学态度,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努力丰富自己的会

计专业知识,为今后的会计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其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

该内容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和掌握会计要素的相互关系以及“资产=负债

+所有者权益”这一会计平衡公式。

★教学难点:

该内容的教学难点是对会计平衡公式的理解及为什么经济业务发生后不

会影响会计等式的平衡。

★解决方法:

对于重点、难点知识,在理论讲解的基础上,尽量多举例,结合学生感兴

趣的例子,分析为什么会计平衡等式会成立,为什么经济业务的发生不会破坏会计平衡式的平衡关系,也可让学生自己思考并举例说明。

三、说教学对象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中职财务会计专业的学生,该专业学生对会计学习

积极性都较高,思想较为活跃,主动参与意识较强,形象直观思维已比较成熟,但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而且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有的同学理解力较好,有的同学理解较差,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应根据兼顾各层次的学生,并根据学

生的特点及实际情况,做到授课节奏适宜,对知识的讲解应由浅入深,步步深

入,并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提问,同时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

动性。

四、说教法学法

1、教法分析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初步学会了各会计要素,这为本节课的会计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及会计平衡公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为此,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开展本节课教学:

★创设情景法:采用创设张三摄影服务店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

★任务驱动法:以实例带动知识点的学习,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法贯穿始终,辅以讲练结合法。

★启发思考法:对已经学过的会计要素进行复习提问,对新知识进行启发思考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其动态平衡过程,效果直观明了

★练习法:授课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故在教学中利用课堂练习达到对知识的巩固与应用,同时教师进行指导,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学法分析

好的学习方法是学生系统掌握知识的前提,因此引导学生学会怎样学习是非常重要的。针对中职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完全依靠学生自学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希望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表现,因此,在学法引导上,应尽可能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归纳,共同探讨,进行小组间的讨论和交流,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思考,归纳总结的能力,变被动的接受知识为主动的探索知识。

五、教学程序设计

1、课前复习提问

1)企业的资金是如何运动的?

2)会计核算的要素有哪些?

2、创设情景、探索新知

毕业后我做点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张三摄影服务店这一实例,并提出“该公司资金的来源(权益)与运用(资产)是否等价?当将资金投入生产经营时,权益与资产仍能保持这种平衡关系吗?”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3、教师分析讲解

用张三摄影服务店这一实例讲解会计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导出会计平衡公式。

4、学生思考与练习

思考:当企业将资金投入生产经营时,权益与资产仍能保持这种平衡关系吗?

练习:经济业务发生引起会计要素在数量上的变化。

例1

张三摄影店收到外商投资150万元,存入银行

例2

张三用现金购买原材料800元。

例3

经研究,摄影店按法定程序将资本公积20万元转增实收资本。

例4

摄影店用银行存款10万元向国家上交税金。

5、归纳总结

保持资产与权益平衡的经济业务类型有哪些?

1、资产与权益同时增加

2、资产之间有增有减

3、权益之间有增有减

4、资产与权益同时减少

六、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内容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有关的内容基本上都出现在课件中,举例部分和对会计平衡式的动态平衡过程、课堂练习等都在课件中得到体现,因而在黑板的板书中只写出几个主要的知识要点,使学生能对本节课的内容一目了然,也起到一个牵引课堂教学内容主线的作用。具体设计如下:

会计要素的相互关系与会计平衡公式

一、资产与权益的关系

1、相互依存,对立统一

2、两者数额相等

3、其平衡不受经济业务的影响

二、会计等式

1、资产与权益变化的四种类型:

①、两者同增

②、两者同减

③、资产内部一增一减

④、权益内部一增一减

2、会计平衡等式:

基本等式:

资产=权益

扩展等式: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相互关系分析 篇7

一、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功能定位

对于企业而言, 其文化则主要为组织当中的上层建筑, 所以其构建路径是由上至下。即企业的管理层人员利用相关理念、哲学等基础经验从而来释放出企业的精神、行为、物质以及制度等方面的文化要素, 让企业能够将这些要素都应用到自身的各个阶段和活动当中。因此可以根据企业经营的程度和范围来对企业的文化进行定位, 主要有以下两点:

1. 传统功能定位

作为传统功能定位正如上文所提到的, 形成组织凝聚力, 以及实现组织成员形成趋同的心理素质。站在整体资源角度来看, 管理企业主要表现为对组织的资源进行配置, 而员工则是其资源组织的核心内容。所以要想让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提升上去必须要让以上的传统功能得以实现。

2. 现代功能定位

电力行业体制不断改革, 而粤电集团则是在其改革结束之时完成了自身企业的形态转变, 另外受到市场机制等对企业的各种考验等。因此要想在商业运作模式之下更好的将企业的社会名誉和客户关系做好。这些都需要集团职工在组织行为文化熏陶下, 逐渐积累而实现。为此, 这就体现为了现代功能定位。

二、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的促进作用

1. 企业文化的凝聚性

对于企业而言, 其主要的精神核心就是企业的文化, 而在详细制定企业文化目标的时候受到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就是企业员工的工作气氛和风气, 只有企业所有员工都能够共同奋斗, 团结一致, 才能让黏合剂的效果得以发挥。

2. 企业文化具有指导作用

企业要想更好的发展, 必须要有一个核心的企业文化, 同时企业文化也是一个企业经过长时间的磨炼和奋斗的工作结晶, 对于企业的发展是起到推动的指导性作用, 企业文化能够让企业的管理方法得到确定, 有更加明确的努力方向, 才能一鼓作气, 不断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 避免走弯路和做出错误的决定企业自身的管理能力增强, 企业文化在其中功不可没。

3. 企业文化的约束性

一般而言, 企业都是从内部自觉形成的有规范的、有意识的内容, 即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约束性也体现于此。企业的工作人员只有受到企业文化的规范和要求, 才能让其更加符合企业发展和管理所需, 同时要想让企业更好的发展和管理, 就需要企业文化来约束其企业内部的思想行为, 进而巩固企业管理的权威和力度。

三、利用企业文化促进企业管理的发展

1. 运用企业文化优化企业架构

很多企业文化的自发性和随意性都比较强烈, 因此也使得其有着较慢的形成速度, 同时在成型过程当中容易出现偏差和错误, 所以必须要让企业管理文化的能力得到加强, 首先应做的就是让企业内部的系统文化建设工作能够在企业运营的各个阶段和环节都有涉及, 同时再结合企业本身特点, 从而规划和构建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有特色的企业管理系统, 一般而言企业的文化和管理模式的形成都是互相促进的, 并且让企业管理模式所规定的制度等成为企业的一种特色文化, 即让企业文化能够覆盖到企业管理当中方便企业的统一管理和经营。

2. 坚持人木企业文化思想促进企业管理

要想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 同时保证企业文化有一个更好的发挥效果, 其必须要革新企业内部的思想, 将以人为本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这样让企业能够有一个更长远发展的思想动力, 同时人文精神也能够让企业文化的精神层次得到提升, 对企业员工的注重和员工价值的体现能够增长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让员工认识到企业是自身的另一个大家庭。企业关心自身员工也会让员工更加热爱企业, 从而让员工有更强烈的上进心和奋斗心, 促进企业的管理, 同时也加强了建设企业文化的节奏, 让企业文化更加丰富, 企业在管理方面也就会井然有序。

3. 创新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管理的先进性

建设企业文化其中主要一点就是必须要具备创新精神, 进而也就让管理企业的思想方面有据可依, 根据企业本身的特点, 来制定企业文化创新的内容, 以更好的促进自身企业文化的建设工作, 再结合国际方面的先进企业文化的经验案例, 不同国籍的企业都具有其自身浓郁的区域性特征, 企业文化带着浓烈的民族气息。

四、小结

企业的管理和文化是企业必不可少的两个主要内容, 二者之间也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 良好的企业文化让企业的管理能力直接提升一个档次, 同时企业管理当中也包括建设企业文化, 由此可得, 对企业文化的建设是提升企业管理能力的主要方法之一, 同时也有很多案例证明加强建设企业文化也是对企业管理能力进行加强的有效方案。因此, 在提升企业管理能力之时, 必须要注重企业文化所包含的力量, 企业必须加强关注自身员工的工作生活的力度, 充分利用企业文化的优势来完善企业的结构建立, 同时也要注意创新精神是每个企业建造自身文化时所必备的内容, 结合先进的创新的企业文化理念促进企业形成先进的国际化管理模式。

摘要:企业的管理和文化之间作用是相互的, 且双方都能影响到对方, 只有将二者互相结合并统一才能够让企业更好的发展。所以, 企业要想具备一个更优质的管理能力, 首先应该让企业文化能发挥出自身的促进作用, 文章对企业文化进行了主要研究, 文化促进企业管理的作用, 管理对文化发展促进的作用以及二者之间结合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管理,相互关系,分析

参考文献

[1]彭云峰.浅谈企业文化建设对与企业管理的促进作用[J].China’s Foreign Trade, 2012, (4) :262-264.

[2]蔡静.试论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的融合[J].石油政工研究, 2010, (5) :35-37.

[3]蒋淑华.谈重组企业文化融合的途径选择[J].冶金管理, 2010, (5) :49-50.

交通与旅游的相互影响关系 篇8

关键词:交通;旅游;深远影响;相互关系;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4-001-01

一、前言

在当前的现代经济体系中,旅游业已经显现出了对区域开发、社会发展和促进地方经济结构调整的强劲推动作用。在此情况下,区域的旅游交通建设作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派生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交通,作为旅游业的三大支柱性产业之一,将直接影响到旅游业发展。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旅游业在获得相应发展之后也带动了区域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下面我们就来探讨旅游和交通的相互影响关系问题。

二、交通对旅游的影响

在旅游业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上,就与交通运输有着密切的关系。奴隶社会,由于古罗马政府在境内修建了多条宽阔的道路,并设有交通驿站,为早期人们的出游提供了方便,促成了最早的旅馆的产生。步入封建社会后,以我们中国为例来说,随着通济渠、邗沟、永济渠、江南河的开凿,“直道”和“驰道”开始出现,人们的出游活动变得更加普及,从历史上的统计数据来看,这一时期旅游事业不管是在范围还是参与的人数上,都明显得到较大发展[1]。近代社会中蒸汽机技术的产生和应用,呈现了大规模的人员流动趋势,旅行的时间大大缩短,旅行的速度大大加快,旅行,不再仅限于工商人士或政治人物的业务旅行,而是出现以消遣为目的的旅游活动。现代旅游能够发展到今天规模,它的活动范围已能够辐射到了世界各地,汽车、飞机的问世,使得旅游过程中的时空交换更加便捷,不能否认,二战后,国际旅游迅速发展是同航空的普及分不开的。

交通是旅游业重要的组成部分,从以下几方面便可看出。 首先,从供给方面来看,交通业可以称得上旅游业的命脉,旅游目的地首先要具备的就是可进入性,这种可进入性必须能够保障旅游者能够经常的、大量的来访,这样的旅游业才会有发展和扩大的可能。其次,从旅行者的需求方面来看,旅游者在出门旅游之前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从居住地到旅游地的时空转换问题,旅游者的旅游闲暇时间是有限度的,如果在空间转换上所花费的时间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他们就会改变甚至取消旅游计划。再次,从旅游收入方面来看,交通业本身就是旅游创汇和旅游收入的重要来源,从《旅游统计年鉴》中的数据分析来看,国外旅客来我国旅游,他们在途中的交通费用支出往往要占到总旅游费用的一半甚至以上[2]。

三、旅游者对于交通的要求

下面我们来看看旅游者对于交通运输的一些基本要求。

一是安全的原则,这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之一。追求安全的心理,是游客们出门远行的共同心理特征。并且,近几年来人们对旅游交通安全的关注度在日益提高。如果游客感觉到基本的安全受到威胁时,很可能会考虑改变行程,所以从事旅游交通工作的部门和个人必须要时刻确保旅游者的安全,意识到安全工作的重要性。

二是快捷的原则。旅游者为了能够游览更多的景点,都希望能够更加快捷的到达目的地。交通行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要考虑到对旅游业的一些影响,要尽可能的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尽可能的直达,旅客对直达目的地有着高度渴望的心理,我们要避免因为过多的更换交通工具而影响旅客的经济支出和体力消耗,直达能够为后续的旅游活动提供一个良好的开端;二是尽可能的省时,旅游中,人们不仅仅重视金钱的花费,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更加重视时间的耗费,现代旅游业中,旅途的耗时直接影响着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状况。

三是交通环境温馨舒适的原则。交通环境,既包括交通工具的内在环境,也包括外在的自然和人文的环境。旅游不仅仅是对某个景点的游览,某种程度上它是一个过程。如果交通运输过程中,交通工具座位不合适、空气混浊沉闷、行驶时动荡和颠簸、噪音很大、空间狭小等,都会给旅客带来不便,导致旅行不愉快。例如,现在的旅游车、船、飞机上都提供报刊杂志阅读,装备有影视和音乐设备,这都增加了旅客的乐趣。同时交通服务更加家庭化和人情味,给人以真诚、亲切、平和之感,这都提升了旅游品牌的建设。外在环境上,沿途的风光大多选取田园风光,展现着形态各异的地形和地貌,游客的心情也无比舒畅。

四、旅游发展对交通的促进作用

交通对旅游的影响巨大,旅游对交通也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它们相互影响,相辅相成。以我国的航空和铁路的发展为例,中国很多有吸引力的景点和城市都有了旅游包机,包机旅游已经成为了我国黄金周期间一种不可或缺的出行方式,虽然民航打折也有一定的促进因素,但旅游业的发展极大的带动航空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铁路方面,几次铁路大提速,和城际快车、旅游专列等特色产品的推出都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分不开,没有旅游就不可能有假日列车的出现。

五、结语

根据综上所述的分析,交通为旅游提供了必要条件,旅游也对交通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要妥善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使之做到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 莹.提高我国国际旅游竞争力的对策[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8(3).

现代科技与现代管理的相互关系 篇9

1、基础设施与荡然无存经济的同步增长关系

基础设施,凶手交通、电力、供水、通讯等,几乎被用于每一个生产过程和生活过程,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必要前提条件,虽然基础设施建设不必然导致区域经济的增长,但没有基础设施建设帽必然很难有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因此,国际上通常用社会对基础设施需求的满足程度来衡量该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实际上,基础设施服务的覆盖面确实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的。

2、区域基础设施结构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不同

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不仅取决于基础设施总量,还与基础设施结构相关,区域基础设施结构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不同。在落后国家,供水、灌溉和交通等最基本的基础设施十分重要d中等发达国家,由于农业已经得到充分的发展,并且在经济中的比例较低,安全、洁净的饮用水也基本得到满足,因此灌溉、供水的需求增加缓慢,各种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占重要地位;在在经济发达国家,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在存量和投资中所占比重更加重要。

3、投资于基础设施是政府刺激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

基础设施投资巨大,并且由于工程量大,需要耗费大量劳动力,能够以投资和劳动的投入拉动经济增长。特别是在经济低速增长或衰退期,窝工或个人投资减少,政府可以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修,增加公共支出,从而刺激经济增长,特别是依靠劳动密集型方式发展基础设施,是实现保持高就业的经济增长的有效政策工具。

4、投资于基础设施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上一篇:挂职调研报告下一篇:当兵入党申请书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