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关系

2024-07-19

现代关系(精选12篇)

现代关系 篇1

绘画与现代园艺设计同属美术, 只要有绘画功夫, 搞园艺设计是不成问题的, 但仅仅靠绘画的功底去从事园艺设计是远远不够的。因此, 有必要认真理清它们之间的种种关系, 这对园艺设计教育与实践等具有建设性意义。

1 现代绘画与现代园艺的各自特点和使命

1.1 现代绘画是个性的表露

现代绘画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上标新立异, 以致从根本上否定西方绘画的写实传统, 强调表现画家的主观精神, 以象征、变形或抽象符号来折射、隐喻、暗含外部世界, 表现悲观、扭曲、失落的思想或狂热、烦躁、激动的情绪。这一切都是西方现代社会与现代精神生活的艺术写照, 是与西方传统美术截然不同的美术流派的总称。其中较为显著的有野兽派、表现派、立体派、超现实主义、未来派、抽象派等等。这些流派不断交替更迭, 呈现出种种复杂而又光怪陆离的现象。在某种意义上, 任何画家其作品的生命力都在于极端个性化, 通过作者对美的形式法则的特殊理解, 以达到创造新的形式美。从这种意义上说, 画家不得不把自己个人主观意志的潜能发挥出来, 最大限度地表现自我。古今中外每一位杰出的绘画大师都创作过极为个性化的作品, 展现自己的典型风格和特征。画家们为了表现出作品的生命, 根据自己的愿望, 在技能、材质与工具的应用上随心所欲, 可以完全不考虑其作品被不被人理解、欣赏、接纳或认可。

现代绘画个性化的表露还体现在五花八门的创新观念上。当今的世界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世界, 如何反映这一时代特征, 是每一个前卫艺术家思考和创新的课题。在西方艺术形式复杂多样的今天, 绘画似乎处于一种低迷的状态。艺术家们为了发现具有个性的独创, 往往采用一些不同种类艺术间的结合, 或是运用艺术和科学的结合以实现自己的艺术目标。

1.2 园艺设计体现的是多层次的理性思考

园艺设计是在设计理念和功能体现的前题下, 通过科学技术、材料、工艺、机械加工等工业化的生产综合水平, 生产出各类产品, 最终满足全社会消费者生存所必不可少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因此, 设计是物质性、功利性和实用性的, 是不能完全凭感觉去完成的, 而更需要接受和服从广大的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文化品位与生活习惯。例如, 各类电器从设计到生产, 再从市场到消费者的使用, 整个过程体现了设计需要考虑各种因素如设计、策划、市场、消费、生产、成本、企业文化、品牌、设计思潮、设计风格和流行趋势等问题, 寻找最佳的表达方法, 把设计师的构想变成消费者能够接受和采纳的现实。

园艺设计作为作品在为市场服务时必须具备价值与使用价值, 要想赢得客户的信任与满意, 最终实现设计的价值, 它必须通过市场竞争的检验;设计最后的成功与否, 在于它能否达到美化产品最终实现促销的目的。现实中几乎每一位设计师在为客户服务时, 都尽量去迎合和满足客户对设计的需要。

2 绘画与园艺设计的异同

绘画与园艺设计属于美术两大分支, 它们之间有着相同之处, 都是属于创造性活动, 但也有本质的区别, 二者之间的关系属于两个不同性质行业之间的关系,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绘画与园艺设计在工艺制作和实现方式上存在着区别

绘画虽然是一门艺术, 但整个绘画作品的产生和制作过程是属于纯手工艺的, 观者看到画面上的点、线、面、体和真实的肌理或质感, 都是画家手工制作的, 因此, 绘画中手工操作的技术含量占重要比例。完成一幅绘画作品实际上是完成一种思维过程, 即通过某种技法去实现某种意念, 在这里, 技术所包含的材料、技巧等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例如, 油画是通过以油为结合剂的油性颜料, 用特定的技法, 将构想画在布面或其它材料上;国画是用毛笔蘸上墨等水溶性颜料, 以特有的笔法, 将构想画在宣纸、帛以及其它材料上。但对设计产品来说, 在实现方式上是通过脑力劳动的创造与大工业机器生产相结合来完成的, 如今科技的进步和电脑的产生, 给设计业带来了划时代的变化, 设计作品的产生方式更加体现了机器的智能化、系列化, 机器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

2.2 绘画与园艺设计在商品经济中的地位是不同的

对于绘画而言, 是非商品化的 (商业绘画除外) , 画家们强调的是自身的感受、意念、风格和精神内涵, 现代绘画更是创新观念独特, 其个性表露和情感发泄更加强烈, 使人惊讶不已, 画家不会考虑其绘画能否让观者接受, 更不去考虑绘画在商品经济中的地位。但园艺设计是一项为他人服务的活动, 具有物质性、功利性和实用性, 并与商界有密切联系。如果说消费者和顾客是上帝的话, 那么设计师就得屈服于他们的“上帝”, 这是应该遵循的原则。园艺设计者必须使他的作品具备使用价值与审美价值, 去满足消费者的种种需求, 赢得他们的信任与满意, 最后通过市场竞争, 使之实现畅销。

2.3 园艺设计不同于绘画还体现在对秩序美的追求上

现代园艺设计对实体的进一步把握是形式法则。形式是实体的具体化、丰富化、精确化。可以看出德漠克得特以原子结构来解释宇宙实体的内在形式, 毕达哥拉斯派则以数理描述宇宙实体的外在形式, 他们从天空星辰的布局中悟出了点、线、面的几何关系, 从而把数推为宇宙的本体。在设计方面, 数对设计的影响, 远的不说, 仅从近代有关设计理论, 对设计的贡献就可以看出它的重要性。模数最初对于建筑形式有着重要的贡献, 后来被运用到平面设计中。模数理论的基本原理就是对太阳神的肚脐、头顶和伸直手臂的指尖进行分割, 之后勒·科布歇将之变为44个长方形进行空间分割。网格设计体系把几例分析法和数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其特征是重视比例感、秩序感、连续感、清晰感。总之, 它是以理性的数理为基础的形式法则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园艺设计的美感体现在有秩序数理的韵律上, 这点与绘画有着本质的不同。

3 绘画与园艺设计的联系

虽然绘画与园艺设计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异, 但不能否认绘画与园艺设计这两个同属于一根藤的瓜, 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早期绘画与设计的起源在艺术规律和基本特征上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又如, 具备必要的绘画知识及审美能力, 对于园艺设计教学和设计实践尤为重要。在园艺设计教学中, 学生应具备必要的绘画知识, 才能表达各类形态的造型, 并能提高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抽象表现能力、对形态的审美能力等。这就意味着素描教学有很重要的地位, 学生的绘画是从基础素描开始的, 随后再通过设计素描、设计草图、设计效果图等课程的学习, 进行绘画的进一步训练。

我国的绘画将继续在国际性的巨大风格差异中摸索和试验, 探索新的道路, 将绘画的时代性、民族性、当代性放在第一位, 开创中国绘画的国际地位与影响, 这对设计领域也是一个很好的促进;在园艺设计教育方面, 我国将实行素质教育, 它是一种综合教育方式, 涉及到社会、人文、科技等学科, 使学生能够受到设计方向、设计商务、设计策划等多途径的教育, 这对绘画观念的更新有着巨大影响。

摘要:绘画与现代园艺设计有着巨大的差异, 二者之间的关系属于两个不同性质行业之间的关系, 是观赏性与实用性的关系, 是情感宣泄, 表现个性才气与多层次、多社会性的理性思考的关系, 是体现千万艺者技巧与工业化水平的关系。

关键词:现代绘画,园艺设计,关系

现代关系 篇2

浅谈现代师生关系

韩愈曾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是可以引燃我们智慧火花的导航者,是应当被长久尊敬的人。如何处理好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老师和学生是构成教学活动的必备要素。更好地发挥教学的主导和主体地位,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也是学生家长更加关心的问题。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人师表,当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诸多的传统观念和至高美誉已诠释了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即诠释了教师行业的职能——“教书和育人”

虽然“教育学生做人与做事”这句话很简单,但要把这句话落到实处则不那么简单。其一,教师要教会学生“做人”的前提是教师是一个会做人的老师,比如说教师要有基本的社会道德观念,包括:善良、正直、诚实、热心、勤劳、积极进取,有高尚的人格和健全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

其二,教师要教会学生“做事”,乃是培养学生对学业知识和生活常识的一种认知、接受、转化和灵活应用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爱好学习、善于学习、自己学习的能力的过程。以上两者关系紧密,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教师要在学生未成年阶段内教会学生这两件事真的是不容易的事,因为还要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征来。

每个教师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人们常说:百人百姓百脾气。老师与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老师是成人,他们的思想已经成熟,对问题的认识、态度不是轻易能改变的;学生个性开始显露,他们对周围的人、事有一定的判断能力,但思想不够成熟,有明显的情绪化倾向,可塑性很强。如果老师与学生有了矛盾,适当适时地处理好,会有利于学生的进步、班级的发展。

老师固然有批评学生的权利,但要注意方式方法;学生更应有自己的权利,必须时时刻刻维护好。现在的学生心理脆弱以及懂得维护自己权利的要求,这固然是事实。

所以,老师如果能够做到以下两点,我相信师生之间的关系必定会达到另一个高度: 第一、教师要勇于向学生道歉。

第二、敞开胸怀,宽容地对待学生。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一个人都有缺点,都有犯错误的时候。而处于成长中的学生,他们在心智等方面都未发展成熟,因此在思想上难免会出现偏差,在行动上容易表现出不成熟。作为教师,就要有一种豁达的胸襟,宽容的心态来对待学生的错误,甚至冒犯。老师要想与学生融洽相处,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以身做则,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当你带着一颗爱心,不仅是你的学生,即便是你周围的人,相处得都将会和谐融洽, 当然,老师应该有一下这些权利,作为学生也必须无条件的服从:

第一、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第二、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第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学生是学生。老师授教,老师是老师。学生受教。这是理所当然的,如果老师不能教授,学生不能学习,自然就没有他们之间的所谓师生关系。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句话具有典型的中国文化内涵。作为老师,为师时,哪怕是一天,实实在在的教点东西,才能称得上“师”。所谓“父”,是一个非常重的字,它不仅代表学生对老师的尊重,更重要的是老师的责任,甚至终身的责任。作为老师能否承担如此重的责任,实际是很难的,也许做不来。拿自己的学生与自己的孩子比较,在责任心上一样吗?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是民主与平等的关系,在课堂教学这个场中,他们面对的都是对教材学习与探究,所以,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就应该是合作探究,交流学习的教学方法。但同时,由于教师与学生在知识的掌握程度上的不平等,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同时又是一种导学关系。教师引导、启发、组织学生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组织下自主性地学。“青取之于蓝,而蓝于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比喻学生可以后来居上,超过老师等等。这不仅是历代家长的夙愿,又是家长文明素质的具体体现,更是老师的荣光、学生荣耀。当今社会中的师生关系,已经形成了民主平等、团结互助、亲密无间的氛围,批判地继承了历史上师生关系方面的优秀遗产。

老师就是老师,学生就是学生。这层关系不可改变也可厚非。老师可以责难学生,学生却不可以忤逆老师,这是自古以来的师生关系。人们常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表现老师的无私奉献,默默无闻,而大多数老师都能做到这点,但是学生就不尽然了。叛逆的学生公然违抗老师命令,与老师背道而驰,不尊重老师,更有甚者,竟然殴打辱骂老师,真是荒谬至极。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便是尊敬师长,老师不乞望桃李满天下,但也不至于遭人唾骂吧!

个人觉得,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如果能够真正像父子关系或者朋友关系是非常难得的,这需要老师和学生双方的投缘与互相支持谅解才能做到。有人可能觉得只要老师能够对学生像父亲(母亲)或者像朋友那样就很容易做到这一点,但我觉得,这也需要学生能够体谅、理解和支持老师才行。

或许老师也应该转变他们的教育观念,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相信学生挖掘学习的潜力;平等相待引导学生的辩论;认可预知激发求知的欲望;将机会留给学生等等。

常有人说,老师是学生的天敌,警察是司机的天敌。然而,我却认为老师和学生都应该有一种“伙伴意识”,因为大家的共同目标是一样的,那就是学生从老师那儿学习知识、做人。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结成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特殊就特殊在这种关系凝聚着师生的情感和亲情,是牢不可破的。学校中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行的。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保证,也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我认为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应当亲密无间,甚至可以亲如父子、亲如母女,师生之间只有秉承克己复礼,才能教学相长,才能知其心,最终实现长善救而其失。

现代关系 篇3

后现代主义起源予对现代主义的反省和批判,“志在向一切人类迄今为止所认为究竟至极的东西进行挑战,志在摧毁传统封闭、简单、僵化的西方思维方式。”现代主义者认为,现代理论研究中,人们总是试图从“多”中发现“一”,从“异”中求取“同”,透过“现象”发现“本质”,以试图扭转或弥补现代思维方式的不足。统一的后现代理论似乎并不存在,但如果我们要从总体上对建构后现代师生关系的后现代基本理论进行把握,可以发现,概括起来其内容主要包括:消解中心,倡导多样性;反理性主义,崇尚非理性;反基础主义,推崇开放性;反本质主义,强调不确定性。这些基本理论对后现代师生关系研究的价值取向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以至于后现代师生关系的研究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取向。

一、交往、互动:二元对立师生关系范式的消解

现代主义者主要以一种主客二分的二元对立视角来看待世界。当人类以主客体关系来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时,自认为是主体的个人往往将对方视为被改造的对象和用以达到自身目标的工具,人人都从自己利益出发,人人都想把别人作为实现自己目的的工具。而不顾对方的感受,以至于现代教育中,教师和学生构成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两项对立。现代性对理性、对终极价值观等的追求致使教育的最终目的仅是为了传递给学生一些有限的、实用的知识,教育的本质也被视为与生产无异的机械物理过程。这就意味着学生作为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生命都被“加工”成为统一规格的“标准件”。针对现代师生关系范式中流行的主客二分带来的弊端,后现代主义者认为师生关系是一种交互作用、相互作用的共生关系。这种关系是有机的、相互联系的,而不是无机的、相互分离的;这种关系是内在的、构成性的,而不是外在的、非构成性的;这种关系是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而不是一方支配另一方的关系。

二、过程、生成:目标预成师生关系的批判

毋庸置疑,无论是“教师中心论”,或是“学生中心论”,或是“主导主体说”,还是“学生单主体说”、“教师单主体说”、“双主体说”等现代师生关系,其实它们都没有超越主客体的认识范畴,都受到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制约。无论是将学生视为客体的物,还是客体的人,学生始终没有摆脱受控制、受支配的地位,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都是作为教育教学、培养人的“工具”的主体价值,而不是对教师作为“人”的存在的理解和尊重。教师总是被要求培养和发展作为教师职业所需的品德和技能,而忽略了本身作为“自在”的人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需求。现代教育没有意识到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本身的表现方式,没有认识到师生关系作为教育活动本身所富有的教育价值,总是试图在教育之外谋求一种静态存在的目标预成关系,因而现代师生关系在教育生活中往往表现为专制性、疏离性、对象性以及缺乏教育性。现代师生关系可以说是一种被扭曲、异化了的师生关系。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不应该是上述的目标预成的现代师生关系,而是一种动态的师生关系,未来的不可预知性就意味着过程的生成性,教育世界是不断流变的、生生不息的生活世界,我们完全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创造一个控制它的世界。师生之间的地位界定始终是处于一种过程中不断变化的生成的创造之中。

三、平等、对话:单向度知识授受师生关系的扬弃

通常我们把现代教育中的师生关系理解为教师和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中产生的一种交往关系,看作是附属于教育或教学的,被认为是知识教学的工具,“师生关系围绕知识的传授和接受而形成”。师生关系就是这样一种由教师到学生单向度知识授受关系,师生之间并没有也不可能发生真实的直接的精神交流,其“教育意义”不复存在。事实上,师生交往关系的本质是教育性的,没有积极沟通对话和平等理解的师生关系,学生精神的积极发展是不可能的。后现代师生关系就是把对方视作是完整精神整体的呈现,在共同参与平等的对话中获得知识和智慧的。这种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是后现代师生关系研究的核心向度,一般具备以下特征。

1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相互作用的交往以理解为前提

理解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和特征,强调沟通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尊重差异。后现代师生关系的性质决定了理解的复杂性,不仅有对语言的理解,还有对对方思想、态度、情感和心理状态的体验等等。因此师生之间的理解既包含着人际关系的理解,也包含着对知识、思想等的意义理解,在教育活动中,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知识、对生活的理解,引导其形成独特认识。为了实现相互理解,教师和学生双方必须平等相处,相互信任,必须抛弃自己的偏见,真诚开放地接纳每个人的独特性。这样,师生才能真正相互理解、互相沟通,师生间呈现的应该是“彼此倾听的关系”。

2教学相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

史密斯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互联身份与互为因果的关系:“一种教师和学生之间互惠式而不是从前那种传授式和控制式逻辑衍生的教学关系”。但这并不是说,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教学不再需要教师,相反,教师的作用不仅未被抛弃,而且得以重新建构。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权威”,学生也不再是只能被动接受的“无知者”,教学也不再是上施下效的纵向注输,而是对话互学的促进交流。正如弗雷尔所说:“通过对话,学生的老师和老师的学生之类的概念不复存在,一个新名词产生了,即作为老师的学生或作为学生的老师。在对话过程中,教师的身份持续发生变化,时而作为一个教师,时而成为一个与学生一样聆听教诲的求知者,学生也是如此。他们共同对求知过程负责。”

3师生之间真正的平等对话,是一种民主的意识

对话真正使教师和学生在相互作用中达到了理解,即精神获得了沟通。对话不只是教育交往的方式,而且也是教育情境。在对话中,师生都为教育活动所吸引,师生共同参与、投入、合作、创造和分享,以求发生真正的精神层次上的交互作用。师生之间的交往并不都是对话,“真正决定一种交谈是否是对话的,是

一种民主的意识,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合作、共生和共存,致力于和睦相处和共同创造的精神的意识,这是一种对话意识。”

四、关心、理解:人文情怀师生关系的回归

现代社会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理性主义的基础之上的,是在理性保障下的师生关系。理性保障下的师生关系运用一些条条框框只加强了师生之间表面的形式化的联系,而疏远了师生间心灵的实质性的情感交流。在后现代主义看来,师生关系不只是奔向目的的手段,而是一种现实生活的体验,具有本身的内在意义:“它是一种充满了痛苦和欢乐的强烈情感。换句话说,师生之间的尊重、热爱和情感在他们相互体验到的现在的快乐中和满意中,而不是在将来的利益中。”现代理性主义者最根本的原则是功利和效益的最大化,致使人类精神领域中的情感因素,尤其像直觉、妙悟、禅悟等具有非理性特征的心灵因素,在现代主义工具理性文化之下被大大地排斥、压抑和弱化。后现代主义者则批判现代理性主义者这种对感情的压制,主张建立情感保障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是一种建立在感情基础上的师生关系,它是一种情感的约定,这种约定使得教师或学生出于自我的责任而对对方做什么,而不是只考虑外在的规范和任何功利性的结果。师生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彼此、面对一切,师生间是一种自然情感的真诚流露,是心灵的碰撞和师生生命内在的需要。总之,情感保障的师生关系,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加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心灵的默契。

五、个性、多元:全面超越的师生关系的凸显

面对现代社会各领域的危机,后现代主义者对师生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们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进步,最高的本质不复存在,终极的理想也已消失,知识传输的方式也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惟一的知识源,在人的发展中并没有一个最高的顶点等待去实现,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固定的人之要求来规范所有的个体。后现代就是要打破现代教育设定的培养一种通体为善的“标准化”的完人目标,认为教师应以每个学生个体的独特发展为目的。教师应以培养个性、鼓励创造、以开放和多元的心态处理师生关系。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在保持各自个性的基础上达到“和解”,而不是一定要追求师生之间的一致性。利奥塔的“纷争哲学”概念的提出说明后现代的师生关系要保存差异而不是压制差异,人对现实世界的认识是多样的和歧义的,而教师也应该从多视角出发认识和理解教育过程中的学生。追求多元、个性、差异是后现代思想的主要特征。“后现代要强调的是多元性、多样性、差异性和他者性。”以多元思维来重新定位师生关系既是有益的,也是面临多元社会的必然选择。

总之,后现代主义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肯定后现代主义对现代师生关系的多元观照的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其不足。后现代师生关系对差异性、多元性的提倡有过于绝对化之嫌,往往会使人忽视一些共同性的规律。后现代师生关系在消解中心的时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师在教育中应有的地位,它夸大了人的发展的不确定因素,过分强调教育过程中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反对规律的探求和遵守,很容易滑人相对主义的窠臼;它过分强调教师或学生的独立个性而排斥其社会代表性,很容易导致无政府主义。对此,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

参考文献

[1][美]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科学,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6

[2]王治河,论后现代主义的三种形态,国外社会科学,1995(1):50

[3]金生鈜,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186

[4][日]佐藤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0

[5][加]史密斯,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郭详生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98

[6]Freire,Pedagogy 0f oppressed,New York:Continuum,1970,67

[7]滕守尧,文化的边缘,北京:作家出版社,1997,177

[8][加]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99

[9]江怡,走向新世纪的西方哲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524

现代传媒与现代文学关系研究述评 篇4

在现代传媒与现代文学关系的阐释方面, 主要有以下研究成果可堪借鉴。首先是学术专著, 如陈平原、山口守合编的论文集《大众传媒与现代文学》、陈霖《文学空间的裂变与转型》、张邦卫《媒介诗学》等, 这些著作充分注意到传媒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以及文艺理论新场域生成发挥的重要作用。孟繁华、黄发有在这方面也有大量论述, 即传媒正在深刻影响研究者的学术思维和推动文学研究的转型。报人冯并先生的《中国文艺副刊史》 (华文出版社2001年版) , 完全按照传媒的发展逻辑来梳理。李楠《晚清、民国时期上海小报研究》、李永东的《租界文化与30年代文学》, 则均以资料翔实而为学界所赞誉。周海波《传媒时代的文学》一书体现了历史记忆与理性把握的有机统一。

学位论文方面, 吕红伟的硕士论文《大众传媒的兴起与现代文学的发生》, 指出近代大众传媒促进了新文学的萌芽, 也带来了新文学的政治化与商品化, 造成新文学审美价值的缺席。周海波的博士论文《现代传媒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文学》, 认为现代传媒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文学是原创性的文学, 既不是古代文学的现代转型, 也不是西方文学的简单移植, 是现代传媒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上的新的文学创造, 是“大文学”。赵抗卫的博士论文《现代小说艺术的命运与大众文化和多种传播手段的挑战》, 考察20世纪小说命运及其变迁, 从而思考新的传媒时代的生存处境和文化环境中人们的精神和文化现实, 提出文学艺术生存与发展的诸种可能性。

关于现代传媒和现代文学的关系, 还有发表在各类学术期刊上的诸多论文值得参考。

陈平原在《〈大众传媒与现代文学〉序》中指出, 阿英是最早关注到文学与报刊关系的学人, 对晚清以还的文艺报刊抱有极大的兴趣, 并努力将这一兴趣落实到文学史著述中。最典型的, 莫过于1937年初版、而后不断修订的《晚清小说史》。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 国内外日益关注晚清以降大众传媒与现代文学的紧密联系, 出现了哈贝马斯“公共空间”理论, 布迪厄“文学场”学说,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说等理论。他在2004年2月发表于《书城》的论文《现代文学的生产机制及传播方式———以1890年代至1930年代的报章为中心》, 讨论了报章———尤其是文学副刊、杂志在晚清以还的“文学革命”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吴福辉《海派文学与现代媒体、先锋杂志、通俗画刊及小报》 (《东方论坛》2005年第3期) 指出:报刊媒体可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催生剂, 而具有商业气息的海派文学总是经由报刊进入读书市场的。先锋性的同人海派杂志有助于推动新潮, 但如不与流行结合便难以为继。海派画报的市民文学化以及海派文学杂志的画报化, 是海派报刊兼顾通俗流行于品位的行销策略。郭群武《现代传媒与中国文学的近代变革》 (2007年4月刊于《理论与现代化》) , 提出传媒催生了现代作家群, 引发了文学观念的变化, 产生了报载小说、报告文学等新文体, 加速了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进程。《现代传媒与文学的完美结合———论民国报纸文艺副刊》 (《江淮论坛》2007年4月) 指出:民国报纸文艺副刊成为发表名家名作、开展文学论争、发展和培养新生代作家、产生文学流派、介绍外国文学、传播文学信息的重要阵地。文艺副刊的出现也引发了创作主体、文学观念、文体等一系列变革。管宁、谭雪芳《大众传媒视野下的现代文学———以现代通俗小说与散文文体变革为考察中心》 (《中山大学学报》 (2008, 3) 认为:现代报刊促进通俗小说的繁荣, 而通俗小说则以商品的形式在现代文化市场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报纸副刊因其开拓更为自由的舆论空间, 促进了散文文体的变革。陈平原《有声的中国:演说与近现代中国文章变革》 (《文学评论》2007年3月) 从近现代的“演说”入手, 着重讨论作为“传播文明三利器”之一的“演说”, 如何与“报章”、“学校”结盟, 促成了白话文运动的成功, 并实现了近现代中国文章 (包括述学文体) 的变革。

2001年11月, 北京大学专门召开了“中日大众传媒与现代文学”的研讨会, 会上的发言多是从报刊入手研究媒体与现代文学的关系。

以上这些研究成果, 无疑都是很有意义的, 对传媒和现代文学的关系, 对现代雅俗小说的关系, 都提出了十分值得重视的意见。■

参考文献

《大众传媒与现代文学》陈平原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1月

《文学空间的裂变与转型》陈霖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

《媒介诗学:传媒视野下的文学与文学理论》张邦卫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8月

《晚清、民国时期上海小报研究》李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

《租界文化与30年代文学》李永东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10月

现代劳动关系导论06089 篇5

1、劳动关系的含义 P3 :是指在生产关系中,直接与劳动相关的那部分社会关系。

2、管理方的权力包括的内容(3点)P11:(1)对员工指挥和安排的权利;(2)影响员工的 行为和表现的种方式;(3)其他相当广泛的决策内容,包括产品的研发设计、对工厂和设备的投资、制定预算,以及其他与组织的生存和发展、与就业岗位有关的决策等。

3、劳动关系的性质(简答)P12:(1)劳动关系具有平等的性质 ;(2)劳动关系也具有不平等的性质;(3)劳动关系具有经济利益或财产关系的性质;(4)劳动关系具有社会关系的性质;

4、劳动关系类型 P14:(1)均衡型(2)倾斜型(3)政府主导型

5、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政府环境、法律和制度环境以及社会文化环境。P156、产业关系系统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即主体、环境、意识形态以及规则(选、简)。P217、劳动关系的一般历史演变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P25:(1)第一阶段,从产业革命开始至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的发展处在自由竞争时期,在这一阶段,劳动关系从总体来看,充满了激烈的阶级对抗和阶级冲突。18世纪中期兴起的产业革命,标志着足本主义工业化的开端,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工具,更增加了劳动剥削,是工人的劳动条件和生活状况急剧恶化。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欧各国爆发了工人反抗斗争,但绝大数以失败告终,出现早期工会。(2)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西方国家劳动关系演变进入第二阶段。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开始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各国制定了相关劳动法,国家干预在劳动关系领域全面铺开。(3)第三阶段,指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历史时期。这一阶段,在劳动关系领域可以说是一个过渡期,从初期的国家干预向下一阶段全面进入制度化、法制化过度。(4)第四阶段,二战以后至今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和社会改革的浪潮的推动下,劳动关系发生了重大的转折性变化,劳动关系协调体制从法律规范到制度机制都日趋健全和完善,劳动关系的总态度是缓和中对抗,对抗中求合作、求制横。

8、股份制劳动关系的特点(简答):(1)劳动关系双方的利益主体身份比较清晰。(2)劳动关系的运行及关系处理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P549、私有经济劳动关系的特点(简答)P55:(1)在劳动关系的性质上,我国私营经济的劳动关系,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劳资关系。(2)在劳动关系的构成及力量对比上,呈明显的不平衡状况。(3)关于私有制经济劳动关系的运行机制。

10、非经济需要、精神需要的内容(选择题)P96:非经济需要是与物质使用价值或通过经济活动来满足需要的不同。它是文化的需要、对非经济活动的需要、对别人的非经济关系的需要。精神需要是非经济需要的重要内容。包括心理和情感方面的需要。

11、优势需要及相关因素(简答)P97 :(1)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优势需要。(2)心理成熟程度影响优势需要。(3)文化状况影响优势需要。

12、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的特点P107:(1)劳动合同的主体双方,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这是劳动合同中缺一不可的特定主体,其他任何主体都不能签订劳动合同。(2)劳动合同的目的是确立合同双方的劳动关系,而不是其他社会关系,如购销、继承、代理等关系。(3)劳动合同的内容是明确双方签订劳动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

13、人事关系的分解(简答)P126:(1)企业的单位的人事关系应依附于劳动关系合同。

(2)国家机关的人事关系应依附于行政管理关系。(3)事业单位的人事关系的趋向。

14、劳动关系的运作含义(广义和狭义)P140:广义是指劳动关系的内部运行;既涉及到双方的主体的利益处理过程,也涉及到利益处理的后果和社会影响等。狭义是指管理者和劳动者双方主体及其代表在处理与劳动相关的经济利益时所持的或是矛盾。斗争,或是尊重、协商的态度、立场等及其外在表现形式。

15、劳动者、管理者或雇主的基本手段 P143-146(选)劳动者手段:罢工。怠工和联合抵制。管理者 或雇主手段:关闭工厂、黑名单和排工。

16、美国基础钢铁产业于1960年成立的“人类关系委员会”就是一个典型的产业劳资委员会。P15217、劳动关系的运行和发展的三种状态(简答)P159:即良性运行和谐发展,中性运行常态发展,恶性运行畸形发展。

18、冲突的根本根源 P169 :(1)异化的合法化;(2)客观的利益差异;(3)雇佣关系的性质;(4)劳动合同的性质。

19、冲突的背景根源 P174:(1)广泛存在的社会不平等;(2)劳动力市场的状况:(3)工作本身的经验。

20、冲突的表现形式(简答)P179 :可以分为明显的冲突和潜在的冲突。(1)罢工;(2)冲突的其他形式:各种“不服从"行为和“退出”行为。(3)双方权利义务的协商:另一个不太明显的冲突形式产生于工人与其上级的日产交往中。(4)应对行为:工人对自身所处的地位的看法,以及员工自身对紧张的雇佣关系的单方调节行为。

21、沟通的概念 P183:(名)就是主体之间交换信息的过程。在劳动关系中。沟通特指管理方向员工及其组织传达信息的过程。

22、沟通的主要内容(简答)P184:(1)就业组织的介绍性质的信息。(2)日常工作情况信息。(3)就业组织政策或组织人员的调整的信息。(4)就业组织的运作的详细信息。

23、共同协商的作用(简)P184-185:(1)共同协商是双方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寻求更大的一致。(2)共同协商是一种合作的表现形式,也是冲突的一条转化渠道。(3)共同协商能够部分地调节劳动关系。(4)共同协商具体的作用的多样性。

24、三方面原则的基本内容(选)P191:政府与雇主组织和劳工组织三方就劳动关系领域中的有关问题进行协商与对话,消除误解,弱化有争议的问题,增加达成协议的机会,取得共识,共同协调劳动关系。

25、关于劳动关系问题的方法—劳动立法,是产业关系的基本规范。二战以后,劳动立法普遍贯穿了共同的基本原则,即劳动保护原则、三方性原则和国际劳动标准原则,形成了以劳动标准立法、劳动关系法、社会保险法和就业安全为主要内容的劳动法律体系。P19426、雇主协会的定义、类型和作用 P207-208(名)定义:事由雇主组成,旨在维护雇主利益,冰女里调整雇主与雇员以及雇主与工会之间关系的组织。类型:(1)在地区协会基础上组成的全国性雇主联合会。(2)有某一行业企业组成的单一产业的全国协会。(3)由同一地区企业组成的地区协会。作用:(1)参加谈判(2)解决纠纷(3)提供帮助和建议。(4)代表和维护。

27、管理模式的类别—职权结构分为以下三类:独裁型、集权型、自主型(选)P21528、代表和维护企业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能 P232:

29、共决制的定义 P246 :(名)就是企业全体职工选举产生的职工代表参加企业职工委员会,参与企业管理,与雇主分享经济权利的一种制度。共决制以德国最为著名。

30、企业委员会制以法国最为典型P24731、工会履行维护职能的新特点(简)P270:(1)维护职工的具体利益是工会履行维护职能的出发点。(2)维护职工的劳动权利和经济利益是工会工作的起点。(3)依法维护是工会履行维护职能的主要手段。

32、工会履行建设职能的新特点(简)P273:

33、工会履行参与职能的新特点(简)P27534、工会教育职能的新特点(简)P27735、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重要性P279:(1)政府有权修改劳动关系的各项制度。(2)政府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控制许多公共部门。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国有企业。(3)政府针对不同的经济或社会问题采取的方针、政策和行为为管理方和工会之间的集体谈判创造了宏观环境。

36、政府的5P角色(简)P280 :(1)劳工基本权利的保护者。(2)集体谈判与劳工参与的促进者。(3)劳动争议的调停者。(4)就业保障与人力资源的规划者。(5)公共部门的雇佣者。

37、我国劳动法对人的适用范围 P302:

38、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联系和区别(简)P303:劳动关系是劳动法律关系产生的前提,没有劳动关系,便不可能产生劳动法律关系;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关系经劳动法调整的结果,劳动法律关系必须反映现实劳动关系的内容。

39、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标准法的法律责任(了解)P32640、劳动合同概念 P336(名):劳动合同又称劳动契约或劳动协议,它是指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设立、变更和终止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关系的协议。

41、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应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的情形。(选择)P35142、集体协议一般采取书面形式。这种协议的内容 P377:一部分是关于劳资双方各自权利和义务的条款;一部分是关于雇主的生活和条件的条款;第三部分是有关协议的有效期和终止日期。

43、政府在集体谈判中扮演的是“裁判员”角色。政府介入集体谈判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表现在几个方面(简)P379;(1)制定劳动立法和一些基本国策,用来规范和影响集体谈判。

(2)政府对集体谈判的内容的干预表现为间接干预和直接干预。(3)对集体协议实施干预。

(4)通过对国家经济形势的分析预测,对集体谈判进行客观指导。(5)建立三方性协商机构,协调劳资双方在集体谈判中所出现的问题。

44、实行平等协商与集体合同制度的一般原则(简)P391:(1)主体独立的原则。(2)权利对等原则。(3)工会代表的原则。(4)双方合作的原则。

45、劳动争议仲裁(名)P438:是指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对当事人请求解决的劳动争议,依法居中公断的行为,包括对劳动争议依法审理并进行调解、裁决的一系列活动。

46、人民法院介入劳动争议案件的情况 P457:(1)经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裁决而当事人一方或双方对仲裁不服的,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人民法院起诉;(2)是女职工劳动保护权益受到侵害,发生劳动争议时,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3)是一方不执行仲裁的裁决,另一方要求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47、第一审程序:管辖、起诉、受理、开庭审理(选)P459

权利指代表他人做决策的权利。

管理方在劳动关系中处主导优势地位。

美国学者邓洛普在其1958年出版《产业关系体系》提到产业关系系统理论。

现代企业制度需要弱关系文化 篇6

万科的创业和现在年轻人的创业完全不同,那时候我不知道做什么,当时的想法就是什么能赚钱就做什么。所以在刚开始的几年内,万科迅速多元化,外贸、蒸馏水、拍电影、拍电视……这种情况一直到1993年。成立十年后,万科才开始考虑要做什么。

最后为什么选定房地产行业?因为这个行业没有特许经营,门槛低,空间大。我们计划用5年完成主业转型。实际上万科用了9年。我相信,在中国任何行业都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途。

企业最难处理的永远是内部的人际关系。第一批的元老一定是强关系,早到三个月的就是老人,早到两年的就是元老。很快我们就会发现元老很难受,他们忠心耿耿,但是他们排斥新来的人。强关系后该怎么平衡?我1983年到深圳,从1984年开始,每年最重要的事,就是平衡新人与老人的关系,平衡各种派系。这么多年过去了,万科形成了一种文化,叫做弱关系文化。

弱关系怎么维系呢?就是契约。契约有几个要求,自愿、公平、执行。按我现在的年纪,外甥、子女辈的,算下来有很多亲戚,但是在万科一个没有。我当过兵,万科也没有我的部队战友,没有儿时玩伴、机关干部。所以才有平等公平。

有人说,创业公司刚开始什么资源都没有,需要强关系,大家一起往前走,当渐渐有名气和资源后,再慢慢转换为弱关系。我认为这个逻辑其实涉及一个问题,是按西方的制度透明的方式管理,还是按照传统的中国的思想来进行?其根本就是,最后由谁来裁定行为的错与对。

西方有行业协会、律师协会来裁定,但是在中国就是官本位。中国没有契约精神,或者说跟西方的含义不一样。它甚至把毁约的原则都定下来了。

2011年我到美国之后,万科管理层被批准可以到美国投资,但最后发现派不出总经理来。我们对总经理的要求,第一得懂房地产,第二得了解万科,至少会讲英文、在海外生活过。没办法,最后只能对外招聘。现在进行得异常顺利。其实这就是弱关系,是契约精神。

万科在旧金山有个项目,我到工地一看,发现在中国一直都没有拿过这么好的地。还有一个项目在纽约东城曼哈顿67大街,这个项目就是我梦想的项目。

我们都说中国梦,但我现在反而把美国梦做上了。因为我追求的现代企业制度,追求的透明、规范、法制、团队、品牌,在美国都实现了。所以,企业一旦形成强关系,要扭转过来就非常难。如何把强关系转成弱关系,如何把传统企业优良的部分继承下来,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企业的未来不可能持久。这也是我们中国企业家到现在真正的共性问题。

谈到企业家精神,曾经有人问我有没有令自己佩服的中国企业家?我第一个想到的是褚时健先生。虽然他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触犯了法律,最后锒铛入狱,女儿也因此自杀了,但是他保外就医以后在云南哀牢山承包了2400亩荒山种植橙子,并把这些橙树分产到户,这是他在从顶峰跌到低谷时所做的。我觉得这种行为就是企业家精神的体现。

现代关系 篇7

运输与物流的关系

运输是物流活动的重要环节。运输连接仓储、包装、装卸等其他物流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他物流环节、乃至整个物流系统的效率。例如,作为物流中另一项重要服务功能的仓储活动,与运输存在“效益悖反”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其合理的进(补)出货计划和合理库存的确定,只有与运输方式的合理选择及运输计划的合理制定统筹考虑后,才能实现;在包装活动中,除面向销售的商品包装外,主要是保障商品运输安全的包装;装卸搬运是在实现运输的发送、到达、中转及实现运输与仓储、仓储与配送等活动的相互衔接过程中产生的配套物流活动;配送实质上也是一种运输活动,是一种运距较短、覆盖范围较小、客户多而分散、小批量、高频度、时效性强、交通管制严格的特殊性运输活动;物流信息服务及物流解决方案策划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交通运输过程的实时化信息服务和运输解决方案的合理制定。因此在物流系统的所有环节中,运输处于非常突出的位置。运输成本是物流总成本的最主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运输成本占全社会物流总成本的比例达55.3%,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是降低物流成本的重要方式。

从不同类型的运载客体看, 运输包括旅客运输和货物运输两项内容。如果将运输和物流分别视作两个集合,那么二者的交集就是货物运输。运输和物流的关系如图1所示。

将图中运输和物流的交集关系按照二者的内部构成要素以及外部影响因素进行细分,可得到表1。该表格运用不同色彩之间的配色原理,直观并鲜明地表达了运输与物流的交集关系。

运输与物流的交集关系

以下从货物运输着手,从其内部构成要素和外部影响因素两个角度,对表1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

1. 内部构成要素

①基础要素

基础要素是指运输和物流中必不可少的、基础性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和装备工具两大类。

基础设施:物流活动是依托运输线路进行的,公路、航道、铁路、民航航线、管道等运输通道组合形成了物流网络的线路设施。物流节点活动主要是由配送中心、物流中心、物流园区等不同层次的物流节点设施完成的,而这些物流节点设施大都是以既有的公路及铁路货运站场、港口、码头、集装箱中转站为基础,经改扩建和功能拓展、转型升级发展起来的。因此,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网络也是物流网络最基本的设施载体。

装备工具:承担货物运输的车辆、船舶以及飞机等运输装备是物流活动中的基础承运装备。此外,在货物运输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辅助载运工具还有托盘、叉车、传送带等,也是物流活动中的基本工具。

②决定要素

决定要素是指对物流和运输的效率与成本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企业、组织方式、信息化以及标准化四个方面。

企业:物流的运作主体是企业,其经营的最终目的是在既定约束条件下,满足客户需求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从而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从事货物运输的企业包括公路货运企业、内河航运企业、海运企业、航空公司、货代企业、物流企业等。虽然第三方物流企业是我国物流业的市场主体,但居于主导地位的还是拓展转型后的交通运输企业。近年来,中远、中外运、中海、中邮、中铁集装箱、中铁快运、中铁特货等大型传统运输企业及诸多中小型交通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拓展转型的成功实践,充分说明了交通运输企业是现代物流业的企业主体。

组织方式:不同运输方式的选择及不同的运输组织方案的实施,使运输成本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交通运输过程的优化管理和成本控制对物流活动总成本的有效控制具有决定性作用。目前,采用一些先进的运输组织方式,例如甩挂运输、滚装运输、厢式运输等已成为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的主要途径之一。

信息化:信息化是提高物流和运输效率的决定要素之一,也是企业服务创新的重要手段,是现代物流区别于传统物流的重要标志之一。有关货物运输的信息化体现在信息技术、信息设备、信息系统、信息平台等方面。

标准化:对物流实施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的标准化可以产生三个方面的效益,即:稳定物流生产和物流服务的质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物流管理费用,提高物流管理效率;降低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效率。物流运输的标准化主要包括货运用语和货运计量的标准化、货运数据传输和交换的标准化、货运作业的标准化以及货运服务的标准化等。

2.外部影响要素

任何一个行业或产业的发展,都需要良好的外部宏观环境。物流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都受到外部政策环境、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影响。

①政策环境

在外部政策环境中,管理的体制机制是对物流业和交通运输业影响最大的因素。物流业是涉及经济社会中多个行业、多种领域的复合型行业,是一种混合型业态,从生产制造到批发零售的各个环节中都有物流活动参与,这使得物流业的发展关联到发改委、交通部门、商务部门、工商部门、公安部门等多个部门,受这些部门的监督和指导。只有各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强大的合力,才能共同推动物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反之,体制机制的不顺畅,政府部门之间的政策冲突以及权责矛盾等问题也将成为物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此外,国家发布的宏观政策对物流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引导、鼓励、支持的政策促进其发展。二是通过调控手段规范管理,使其保持健康发展。此外,物流业或交通运输业自身的政策法规以及标准规范等相互影响。

②经济环境

物流是需求引导型的行业,因此物流业的发展必然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影响物流业和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经济环境主要包括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以及所在的经济区位等。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可分为农业经济阶段、工业经济阶段等,后者又可以划分为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和超工业化(工业现代化)时期四个阶段,处于不同经济社会阶段中的物流业和交通运输业也会相应地具有阶段性发展特征。

③市场环境

物流业和交通运输业所处的市场环境主要是指道路货运市场、水路货运市场以及航空货运市场。无论是整体的物流服务,还是单纯的运输服务,服务的供给与需求都是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调节的,并在供需平衡时形成统一的服务价格。完善的市场制度、合理的市场组织以及良好的市场秩序,能够使从事货物运输的企业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促进企业健康快速的成长,进而促进物流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与发展现代物流的关系

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是新时期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新战略。交通部李盛霖部长在2009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推进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就是要大力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加快实现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交通运输业的转型。主要是,积极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发展;用现代科学技术、管理技术改造和提升交通运输,提高基础设施、运输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和运营效能;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要求,不断拓展交通运输服务领域;积极探索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发展之路。”这四方面内容都与发展现代物流密切相关。

1.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是发展现代物流的重要基础

综合运输体系是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基础和载体。一方面,综合运输体系为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比较优势、提供一体化集约高效运作的运输服务创造了条件,而这种一体化运输正是支撑现代物流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综合运输枢纽的集聚效应,依托枢纽构建功能完善、层次清晰的物流节点体系,是最大限度发挥现代物流优化整合功能的重要载体。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关键是促进多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和协调发展,通过加强运输通道资源整合与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充分发挥出各种运输方式的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这将为一体化、集约化、高效率的现代物流服务创造基础条件。因此,现代物流的发展紧密依托综合运输体系,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是发展现代物流的重要基础。

2. 改造和提升传统交通运输业是促进现代物流发展的有效途径

现代物流特别强调多式联运,它需要把传统运输方式下相互独立的公、铁、水、航空等各种运输手段按照科学、合理的流程组织起来,形成统筹利用运输资源的运输服务体系,更着眼于供应链流程的管理及信息技术的应用,使运输更有利于适应生产的节奏和产品销售的计划。因此,现代物流是传统运输方式的一次革命性突破,是交通运输发展的高级阶段。作为基础和载体的交通运输设施与装备总体水平的提高,必将对促进现代物流的发展起到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因此,改造和提升传统交通运输业是促进现代物流发展的有效途径。

3. 拓展交通运输服务领域是促进现代物流发展的直接体现

交通运输业既包括了传统运输业,也具有向现代服务业拓展的空间。现代服务业与交通运输直接相关的就是现代物流,其对交通运输的运输网络、运输时间、运输成本、运输效率、运输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现代物流业是推动交通运输由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重要举措,是交通运输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体现。

4.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是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与现代物流的共同要求

随着我国资源短缺和环境保护的压力不断加大,交通运输对资源的占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交通的负外部性快速增加是当前交通发展的显著特征。在推进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进程中,必须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之路,注重资源节约、环境保护,重视交通安全和社会公平,适时调整和完善相关政策,提高全行业的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交通发展的负面影响,不断提高社会对交通发展的满意程度。

关系营销——现代营销新理念 篇8

关系营销是一种与顾客共同创造价值的全新的营销理念, 它具有企业和顾客双向沟通、协同合作的特点。

二、公司与顾客关系层次类型

公司会因消费者忠诚而带来特有的经营收益,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忠诚消费者重复购买产品使企业利润增加。美国学者杰伊·柯里和亚当·柯里 (Jay and Adam curry) 研究分析得出的一些有趣发现:前20%的客户带来了80%的收益, 但所带来的利润可能超过百分之百。2.忠诚顾客可以减少营销成本。通过对一些行业的客户忠诚管理的研究发现:开发一个新顾客的成本是维护老顾客的5-10倍。3.忠诚消费者会介绍新消费者购买产生利润。4.还有来自品牌溢价的利润。消费者对一个品牌具有忠诚度, 往往愿意花比购买其他品牌更高的价格购买这个品牌, 这个差价就是因消费者忠诚产生的品牌溢价。这启示我们应将营销费用更多分配于老客户和有望成为忠诚客户的客户身上。如果企业将营销费用于增强顾客满意度, 培养更多的忠诚顾客, 企业的收益也将会取得很大的提高, 而这正是关系营销的价值取向。近年来, 由于互联网技术具有浏览记录和分类检索的功能, 可以迅速、准确地分析客户资料, 降低了数据库管理的成本, 同时大大提高了效率, 并且为针对客户的个性化服务提供了可能。

三、实施关系营销的策略和手段

1. 树立正确关系营销理念

不可否认, 传统营销仍将存在, 尤其在市场经济还不够发达的国家和地区, 传统营销具有很强的威力和作用。企业领导人应从长远角度着想, 尽早在企业内树立关系营销观念, 制定和部署实施关系营销战略, 提升企业竞争力, 实现可持续发展。尤其是我国企业应充分利用后发优势, 采用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实现跨越式发展, 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我国加入世贸之后, 这一战略行动显得尤为迫切。

2. 应用IT技术, 建立顾客数据库

高效地收集、处理和传递信息对于关系营销至关重要。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客户管理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建立顾客数据库是信息技术革命为关系营销提供的强有力的手段之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顾客会越来越要求特别的产品和服务。企业可以通过建立数据库, 保存顾客对产品、服务的要求以及一些个人化信息, 更好地提供服务, 并与顾客建立感情纽带。

3. 优质顾客策略

即优先确保核心或优质顾客的服务和关系。并不是对所有的顾客都需要花费同等的精力, 公司应该把有限的资源用于最有效益或者最有潜在效益的顾客, 针对不同顾客建立特定关系。比如, 可根据顾客的规模大小、利润高低的细分, 对不同类型顾客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 对于规模小、利润低的客户, 提供基本型的营销服务;对于购买规模大、利润高的顾客, 采取伙伴型营销策略, 发展与顾客合作和利益关联的关系。研究表明, 长期的顾客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提高对企业利润的贡献水平。因此长期的顾客关系是公司极具价值的资产, 应重视维系与他们的关系。

4. 提高消费者满意度策略

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满意度是指消费者对一个产品可感知的效果与他的期望值相比较后所形成的愉悦或失望的感觉状态。消费者满意度会直接波及到顾客的承诺和双方之间的约束。研究表明, 表示满意的顾客重购率并不高, 只有30%, 而宣称非常满意的顾客的重购率可高达80%以上。顾客满意度越高, 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就越长久, 顾客忠诚度就越高, 他们为企业带来的效益就越大。因此, 提升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满意度, 是影响企业消费者关系的重要环节, 是关系营销的核心目标。

5. 会员制锁定顾客策略

有两种具体策略:常客计划和俱乐部会员制。常客计划就是根据顾客的光顾程度或消费额度给予积分奖励;俱乐部计划就是让购买产品或服务的消费者自动成为会员, 如要求消费者购买一定额度的产品或服务或直接交纳一定的费用后成为俱乐部会员, 公司给俱乐部会员以非会员不能享受的优惠或特定权益, 并对不同购买量的顾客采用不同的销售折扣率等。

6. 补救关系策略

当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产生不满, 或突发危及顾客和公司关系事件时, 要采取妥善措施加以补救, 留住顾客, 消除不利或负面影响;即使必须中止关系, 也要妥善处理, 为将来重新建立关系打好基础。为此公司应建立顾客投诉处理中心, 如建立免费服务热线、电子邮箱等, 及时处理消费者投诉, 专门负责补救顾客关系, 通过退货、调换、免费维修等, 把消费者损失降到最低, 扭转消费者不良情绪。再者要建立危机预警机制, 提前消除不良影响, 或做好危机应对方案, 把关系损失降到最低。当真正发生危机时, 要积极应对, 采取多种手段, 借助公司的各种社会资源, 甚至动用专业公关公司, 挽回已经发生的损失, 修复已破坏的关系和形象。

摘要:关系营销是一种与顾客共同创造价值的全新的营销理念, 其基本思想是通过不断沟通和长期承诺来激发归属感, 取得顾客信任, 培养顾客忠诚。顾客的信任与忠诚又会带来持续的交易, 企业因而便可以降低经营风险和成本, 并从中获利。本文着重对如何维系与顾客长远关系做了探讨。

现代关系 篇9

后现代主义起源于对现代主义的反省和批判,“志在向一切人类迄今为止所认为究竟至极的东西进行挑战,志在摧毁传统封闭、简单、僵化的西方思维方式。”[2]后现代主义者认为,现代理论研究中,人们总是试图从“多”中发现“一”,从“异”中求取“同”,透过“现象”发现“本质”,以试图扭转或弥补现代思维方式的不足。统一的后现代理论似乎并不存在,但如果我们要从总体上对建构后现代师生关系的后现代基本理论进行把握,可以发现,概括起来其内容主要包括:消解中心,倡导多样性;反理性主义,崇尚非理性;反基础主义,推崇开放性;反本质主义,强调不确定性。这些基本理论对后现代师生关系研究的价值取向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以至于后现代师生关系的研究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取向。

一、交往、互动:二元对立师生关系范式的消解

现代主义者主要以一种主客二分的二元对立视角来看待世界。当人类以主客体关系来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时,自认为是主体的个人往往将对方视为被改造的对象和用以达到自身目标的工具,人人都从自己利益出发,人人都想把别人作为实现自己目的的工具,而不顾对方的感受,以至于现代教育中,教师和学生构成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两项对立。现代性对理性、对终极价值观等的追求致使教育的最终目的仅是为了传递给学生一些有限的、实用的知识,教育的本质也被视为与生产无异的机械物理过程。这就意味着学生作为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生命都被“加工”成为统一规格的“标准件”。针对现代师生关系范式中流行的主客二分带来的弊端,后现代主义者认为师生关系是一种交互作用、相互作用的共生关系。这种关系是有机的、相互联系的,而不是无机的、相互分离的;这种关系是内在的、构成性的,而不是外在的、非构成性的;这种关系是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而不是一方支配另一方的关系。

二、过程、生成:目标预成师生关系的批判

毋庸置疑,无论是“教师中心论”,或是“学生中心论”,或是“主导主体说”,还是“学生单主体说”、“教师单主体说”、“双主体说”等现代师生关系,其实它们都没有超越主客体的认识范畴,都受到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制约。无论是将学生视为客体的物,还是客体的人,学生始终没有摆脱受控制、受支配的地位,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都是作为教育教学、培养人的“工具”的主体价值,而不是对教师作为“人”的存在的理解和尊重。教师总是被要求培养和发展作为教师职业所需的品德和技能,而忽略了本身作为“自在”的人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需求。现代教育没有意识到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本身的表现方式,没有认识到师生关系作为教育活动本身所富有的教育价值,总是试图在教育之外谋求一种静态存在的目标预成关系,因而现代师生关系在教育生活中往往表现为专制性、疏离性、对象性以及缺乏教育性。现代师生关系可以说是一种被扭曲、异化了的师生关系。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不应该是上述的目标预成的现代师生关系,而是一种动态的师生关系,未来的不可预知性就意味着过程的生成性,教育世界是不断流变的、生生不息的生活世界,我们完全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创造一个控制它的世界。师生之间的地位界定始终是处于一种过程中不断变化的生成的创造之中。

三、平等、对话:单向度知识授受师生关系的扬弃

通常我们把现代教育中的师生关系理解为教师和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中产生的一种交往关系,看作是附属于教育或教学的,被认为是知识教学的工具,“师生关系围绕知识的传授和接受而形成”[3]。师生关系就是这样一种由教师到学生单向度知识授受关系,师生之间并没有也不可能发生真实的直接的精神交流,其“教育意义”不复存在。事实上,师生交往关系的本质是教育性的,没有积极沟通对话和平等理解的师生关系,学生精神的积极发展是不可能的。后现代师生关系就是把对方视作是完整精神整体的呈现,在共同参与平等的对话中获得知识和智慧的。这种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是后现代师生关系研究的核心向度,一般具备以下特征。

1.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相互作用的交往以理解为前提

理解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和特征,强调沟通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尊重差异。后现代师生关系的性质决定了理解的复杂性,不仅有对语言的理解,还有对对方思想、态度、情感和心理状态的体验等等。因此师生之间的理解既包含着人际关系的理解,也包含着对知识、思想等的意义理解,在教育活动中,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知识、对生活的理解,引导其形成独特认识。为了实现相互理解,教师和学生双方必须平等相处,相互信任,必须抛弃自己的偏见,真诚开放地接纳每个人的独特性。这样,师生才能真正相互理解、互相沟通,师生间呈现的应该是“彼此倾听的关系”[4]。

2.教学相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

史密斯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互联身份与互为因果的关系:“一种教师和学生之间互惠式而不是从前那种传授式和控制式逻辑衍生的教学关系”[5]。但这并不是说,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教学不再需要教师,相反,教师的作用不仅未被抛弃,而且得以重新建构。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权威”,学生也不再是只能被动接受的“无知者”,教学也不再是上施下效的纵向注输,而是对话互学的促进交流。正如弗雷尔所说:“通过对话,学生的老师和老师的学生之类的概念不复存在,一个新名词产生了,即作为老师的学生或作为学生的老师。在对话过程中,教师的身份持续发生变化,时而作为一个教师,时而成为一个与学生一样聆听教诲的求知者,学生也是如此。他们共同对求知过程负责。”[6]

3.师生之间真正的平等对话,是一种民主的意识

对话真正使教师和学生在相互作用中达到了理解,即精神获得了沟通。对话不只是教育交往的方式,而且也是教育情境。在对话中,师生都为教育活动所吸引,师生共同参与、投入、合作、创造和分享,以求发生真正的精神层次上的交互作用。师生之间的交往并不都是对话,“真正决定一种交谈是否是对话的,是一种民主的意识,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合作、共生和共存,致力于和睦相处和共同创造的精神的意识,这是一种对话意识。”[7]

四、关心、理解:人文情怀师生关系的回归

现代社会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理性主义的基础之上的,是在理性保障下的师生关系。理性保障下的师生关系运用一些条条框框只加强了师生之间表面的形式化的联系,而疏远了师生间心灵的实质性的情感交流。在后现代主义看来,师生关系不只是奔向目的的手段,而是一种现实生活的体验,具有本身的内在意义:“它是一种充满了痛苦和欢乐的强烈情感。换句话说,师生之间的尊重、热爱和情感在他们相互体验到的现在的快乐中和满意中,而不是在将来的利益中。”[8]现代理性主义者最根本的原则是功利和效益的最大化,致使人类精神领域中的情感因素,尤其像直觉、妙悟、禅悟等具有非理性特征的心灵因素,在现代主义工具理性文化之下被大大地排斥、压抑和弱化。后现代主义者则批判现代理性主义者这种对感情的压制,主张建立情感保障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是一种建立在感情基础上的师生关系,它是一种情感的约定,这种约定使得教师或学生出于自我的责任而对对方做什么,而不是只考虑外在的规范和任何功利性的结果。师生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彼此、面对一切,师生间是一种自然情感的真诚流露,是心灵的碰撞和师生生命内在的需要。总之,情感保障的师生关系,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加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心灵的默契。

五、个性、多元:全面超越的师生关系的凸显

面对现代社会各领域的危机,后现代主义者对师生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们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进步,最高的本质不复存在,终极的理想也已消失,知识传输的方式也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惟一的知识源,在人的发展中并没有一个最高的顶点等待去实现,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固定的人之要求来规范所有的个体。后现代就是要打破现代教育设定的培养一种通体为善的“标准化”的完人目标,认为教师应以每个学生个体的独特发展为目的。教师应以培养个性、鼓励创造、以开放和多元的心态处理师生关系。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在保持各自个性的基础上达到“和解”,而不是一定要追求师生之间的一致性。利奥塔的“纷争哲学”概念的提出说明后现代的师生关系要保存差异而不是压制差异,人对现实世界的认识是多样的和歧义的,而教师也应该从多视角出发认识和理解教育过程中的学生。追求多元、个性、差异是后现代思想的主要特征。“后现代要强调的是多元性、多样性、差异性和他者性。”[9]以多元思维来重新定位师生关系既是有益的,也是面临多元社会的必然选择。

总之,后现代主义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肯定后现代主义对现代师生关系的多元观照的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其不足。后现代师生关系对差异性、多元性的提倡有过于绝对化之嫌,往往会使人忽视一些共同性的规律。后现代师生关系在消解中心的时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师在教育中应有的地位,它夸大了人的发展的不确定因素,过分强调教育过程中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反对规律的探求和遵守,很容易滑入相对主义的窠臼;它过分强调教师或学生的独立个性而排斥其社会代表性,很容易导致无政府主义。对此,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

参考文献

[1][美]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科学.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16.

[2]王治河.论后现代主义的三种形态.国外社会科学, 1995 (1) :50.

[3]金生鈜.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7.186.

[4][日]佐藤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20.

[5][加]史密斯.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郭详生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198.

[6]Freire.Pedagogy of oppressed.New York:Continuum, 1970.67.

[7]滕守尧.文化的边缘.北京:作家出版社, 1997.177.

[8][加]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99.

中国现代化与后现代性的关系思考 篇10

一、“现代化”、“现代性”与“后现代性”

“现代化”。现代化是指以工业化的改革和建设为开始, 由此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综合性的整体社会变革。现代化过程也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中国的所追求的现代性过程的肇始便立足于科学技术的层面上, 以至于现在国人对科学技术仍有着异乎寻常的热爱, 而这热爱进而演变成对科学的崇尚。进入21世纪, 中国现代化进程大步迈进, 但也意识到在以往的现代化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突出的现代性危机, 比如资源环境问题、人的异化问题、经济社会的失衡问题。

“现代性”。现代性在文化形态上则是指欧洲启蒙运动倡导的价值观, 在物质形态则是指西方工业化所带来一系列变革的社会特征。吉登斯认为“现代性是指大约从十七世纪的欧洲起源的一种社会生活或组织的模式, 之后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全球。[1]”概言之, 现代性是西方社会的特定条件下产生的, 以科学和理性为内核的一种社会文化形式, 以期建立现代的文明秩序。西方现代性的构建给世界带来了非常大的改变, 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 但现代性的构建也是一把“双刃剑”。

“后现代性”。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进步和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西方社会完成工业现代化进程后的西方社会形态被称为“后工业社会”, 也被称为消费社会, 与后现代社会相应的文化形态则被称为“后现代主义”。最被人们熟知的当属“后现代主义”, 它深刻影响了包括政治和文化在内的社会各个领域, 由此产生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引领各领域的学者从各个方面对现代性进行批判, 对价值观念中的理性进行批驳, 讨论;后现代主义思维方式与侧重理性主义、本质主义、宏大叙事的传统西方思想大相径庭, 甚至可以说是传统思维方式的对立面。

二、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关系

可以说, 西方社会没有所谓的现代性就没有西方社会的辉煌, 现代社会也无法形成。随着时间的推移, 现代性不可避免地暴露出其自身的历史局限性, 种种弊端凸显, 虽然人可以从传统宗教和封建权威中解放, 但作为有思想完整的“人”却被现代性归结为人的某种对象化功能;在现代性的追求中, 科学技术高度发展, 人类对自然的不仅仅只是改造, 还有逆自然规律而上的破坏, 导致了各种环境污染、生态危机、能源问题等危机, 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反而使人失去了安放灵魂的精神家园。“现代性”的天生缺陷始终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并日渐放大, 因此, 现代性遭到了来自后现代性批判和诟病。

后现代性批判以诟病和结构资本主义现代性问题为立足点, 旨在重新构建一种不同于现代性的生产、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但是, 后现代性否定现代社会确定性真理、价值的必要和可能, 也没有真正建构起能够超越现代性的置换方案, 因而它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超越资本主义的历史和业已形成的社会现实。

其实, 后现代性的实质是现代性的另一副脸孔, 是现代性在历史发展中的一种延展。从后现代性的批判中可见, 后现代性并不能从根本上超越现代性, 相反的是, 后现代仍被包含于现代之中。而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在表现方式上、追求目的等方面的相似性表现出一致的内在逻辑。

三、在中国语境下的现代化与后现代性的辩证思考

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之间的关系放在中国语境下探讨, 有其独特性, 两者之间的权衡发生偏差必将产生“现代化的困惑”——中国到底要不要完成现代化, 要不要构建现代性的困惑。在西方社会, 传统、现代、后现代之间呈现出历时性推进的发展形式, 而在中国, 三者之间的演进则是共时性同步演进。当西方资本主义已完成现代性的建构而进入后现代, 并对现代性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反思和批判的时候, 中国却才刚开始进入建构现代性的高潮期。

其实, 当下的中国社会并不存在现代性过分凸显的问题, 而是现代性构建十分不完全的问题。首先, 在中国的语境中, “国富民强”是现代性的标签, 仅仅凸显其中经济和物质的内容, 而价值观念、社会治理和制度则被忽略。现代性是唯一的, 但现代化的道路模式却是多样的, 中国应该而且有机会选择一条不同于西方社会的道路。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不可能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直接复制, “中国模式”必然烙印着中国传统和中国实际的要素, 体现着对西方现代性弊病的深刻批判和认识。

其次, 中国社会缺乏现代性的具体表现是制度不完善、权力约束不充分, 行政管理缺乏效率, 公共领域自律性有待进一步养成, 现代文化发展尚不成熟, 公共意识、主体意识、法律意识、权利意识、平等意识、民主意识等理性精神十分薄弱。因此, 相对于后现代性的“危言”, 现代性的建构更应是当下中国更需进一步考虑和解决的任务。

诚然, 在全球化背景下, 中国不能因现代性的弊病便放弃对现代性的建构和追求, 或者执着于现代化建设而对西方现代性的危机视而不见, 中国需要发挥和利用好后发优势和制度的优越性, 在批判和反思现代性的成果中扬长避短, 尽可能地避免现代性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从而超越西方社会现代性建构模式, 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以合理优质的发展模式迈向现代性。

摘要:中国现代化与后现代性的关系问题极具现实意义, 这与中国现代化的道路是否顺利休戚相关。厘清“现代化”、“现代性”、“后现代性”之间的内涵和关系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首要前提, 现代化以构建现代性为目标, 后现代性与现代性互为矛盾体, 中国现代化与后现代性的关系实质也就是中国现代性构建以及西方后现代性的关系问题。现代性是唯一的, 但现代化道路却是多样的, 当下中国首要的任务还是完成现代化的建设, 对于后现代性也应当辩证看待。

关键词:中国,现代化,后现代性

参考文献

现代人际关系的实验室 篇11

他的作品文体,尤其是短篇小说文体接近诗歌,精镂细雕、玲珑剔透,充满温暖和忧怨,像是清新、自然、隽永的长篇散文诗。20世纪90年代,他的作品以诗意的文句、显现的美、对存在始源的探求、绘画感受性和感性叙述,以及个人内在世界的形象化赋予韩国当代文学独具匠心的小说美学,被誉为现代韩国文学里程碑式的拓荒佳作。

尹大宁最新的短篇小说集《大雪预警》超越以往的固有风格,展现了短篇小说显现美学的又一个新的高峰。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仍然坚持诗意的抒情文体,但他更凸显人物感受的和谐与融合,内心纯情的美与哀伤,他放弃了以往西方油画那种眼花缭乱的华丽手法,转而采用东方水墨画那种明暗与空白相融合的手法。

一幅幅美丽而富于动感的风景画

《大雪预警》共收录包括标题作《大雪预警》在内的7篇短篇小说:《大麦》《草地上的午餐》《梦消失后的历史》《五大山天空观赏》《捣飞岛上发生的事情》《旅行,夏日》。阅读这些优美的短篇小说,我陷入一幅幅美丽而富于动感的风景画中,仿佛时间变成了流逝的音乐。猛地抬头,主人公似乎就是生命中的相知伴侣,迈着轻盈的步伐,向我悄悄走来。从小说中抽离出来,掩卷沉思,就像一场鹅毛大雪把世间万物都掩盖得白茫茫一片一样,脚下的世界顿时也变得分外妖娆、抽噎哭泣。

对生命不可抗力的省察是尹大宁小说一以贯之的主题。在《大雪预警》中,各篇主人公也无一例外地面对生命的不可抗力,一旦主人公回避或屈服于生命的本原因素,这种不可抗力就开始发作并迅速分化开来。例如,男女恋人有缘千里来相会,但只因虚妄的误解和乖戾的性情而失之交臂。于是,两人的生命之旅就错过转机,误入歧途,再没有回头的机会了。

在《大雪预警》中,主人公尹秀与海兰分手后,两人约定少则数月、多则数年见一次面。尹秀把两人的关系表述为:“并非时时挂念,萍水相逢,分离也无所谓。”彼此之间,荒唐的诬陷和误解致使两人渐行渐远、形同陌路。海兰与丈夫之间,不仅没有孩子,连婚姻登记都未曾办理,如今她发觉两人之间恩断情绝,决意自尽。得知这一消息后,尹秀犹如晴天霹雳,不顾大雪预警,抽掉门闩夺门而出,火速奔赴白潭寺。

出租司机一路抱怨说,元通至白潭寺平时只需20分钟的路程,由于大雪预警,现在要花两个多小时。在暴风雪预警面前,脆弱的姻缘再次面临考验,男女主人公背负岁月的重负,历经12年的逃避、徘徊和孤寂之后,试图重新弥合彼此支离破碎、残缺不全的姻缘。主人公感叹:“岁月悠悠,我们到底都做了些什么事情?我们活着,到底与他人建立什么关系?”

此外,每逢清明节,《大麦》中的一对恋人就在一家温泉旅馆相逢。如此浪漫相遇,同床共枕一夜缠绵。次日,若无其事地各奔各家。连续六载,两人一再重复这种聚而复散的故事。今年,女子首先到这里等待男子,由此拉开了故事的序幕。不久前,她被诊断为晚期乳腺癌,想起这桩不幸的姻缘即将告终,她情不自禁地回首以往岁月。她很想把自己的一生托付给这个男人。可是,他只不过是一个平庸的人,只知如何赚钱养家糊口。

她一边拖着虚弱的身体,一边望着这个没出息的男子,下定决心割断这桩毫无希望的姻缘之线。但是她就始终放不下这段情缘。当她悲愤地发现,“她已来日无多,将像一尊棺材横躺在桃树底下”时,她才最终割断了这段“剪不断理还乱”的姻缘。在无可逃避的人生岔路口上,主人公各自循环自身的“命运之环”,但唯当生命濒临终点,心灵受到剧烈震颤时,他们才各司其职,重新调准人生的坐标。

《旅行,夏日》讲述了一个失恋女人的心路历程。她失魂落魄,徘徊不定,来到了一座幽静的港口。她偶然发现一群鲸鱼黑压压地涌上陆地。凝视着这群因搁浅而死的鲸鱼,她伤心欲绝,泪流满面。第二天,这个女人心灵得到了莫大的抚慰,心怀无限的宁静滞留在那里。在这神秘的港口,这个女人与两个男人(小说家和演员)不期而遇,于是,他们结伴而行,踏上了另一条神秘的旅程。面对内心深处的废墟,他们努力抚平昔日创伤,把过去的悲伤化为相逢的喜悦和美丽的回忆,开始了不可预知的新生活。

然而,在《捣飞岛上发生的事情》中,两个男子(诗人和专栏作家)与姜小姐的相遇就另当别论了。表面上,两人很同情她的不幸遭遇,与她一起游玩、一起游泳。但是,当姜小姐突发心脏病猝死时,两人的态度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们自私自利、虚情假意,把姜小姐的死视为与己无关的纯粹自然死亡。甚至恬不知耻、超然冷漠地宣称:“活着本身就是愚蠢和残忍的骗术。”“是的,就当是未曾发生过吧。到哪里也别再提姜小姐的故事。”他们就这样试图给自己洗刷罪名,摆脱难以逃脱的罪责意识。

另一部小说《草地上的午餐》,标题取自法国印象派画家马奈的同名画。作者通过描写“替代空间”,暗示村庄本身就是一幅巨大的艺术品。在马奈的画作中,人物被置于同一类树木茂密的背景中,象征过去的三个主人公(一男二女)成为古典式三角形构图的顶点。与此相对照,在尹大宁的这部小说中,象征现代的三个主人公呈现出各自的内在世界,以及与其空间相似的废墟。

有个热血男孩潇洒地唱起一支流逝的老歌《梦消失后的历史》。这个男孩被叔叔抢走了心爱的爱人。为了表示抗议,在入伍前他将一把雪亮的匕首插入自己的臂膀。退伍后,他结婚成家,但却无法忘却昔日的爱,即“业已消失的梦”。他始终无法摆脱揪心的空虚和绝望,以致移情别恋,爱上了一个酷似“婶子”的女人。当妻子开始怀疑他的不忠后,他毅然与那个替身女人分了手。有一天,他邂逅昔日所迷恋和敬重的那个恋人“婶子”,一时间,他百感交集,泪流满面,尽情倾述悲愤之情:“这些年,我活下来,只是为了杀死叔叔,一雪多年耻辱。”

经过一番暴风雨般的情感宣泄后,他心里积压多年的空虚感和绝望感日渐平息下来。在《梦消失后的历史》中,主人公与叔叔之间一直紧张对峙,大有剑拔弩张、一触即发之势,只是到了最后一刻,主人公才尽弃前嫌,与叔叔重归于好。在良知与责任的感召下,主人公由来已久的妒忌、憎恨、愤怒、报复等生命的否定因素烟消云散,而代之以一种明亮的、宽容的、爱的微笑。

nlc202309040532

仿佛无可逃避的命运之风若无其事地掠过头顶

在《大雪预警》中,每个出场人物都拼命挣扎在生命的不可抗力之中,试图从命运的旋涡中走向拯救。由于漠视眼前一目了然的事实,他们不得不走弯路,难免付出代价。但是,即使是最后的拯救瞬间近在咫尺,他们也全然蒙在鼓里,以致读者也跟着万分焦急和心痛。仿佛无可逃避的命运之风若无其事地掠过我的头顶,使我仿佛身临其境,与主人公一道感受那悲欢离合、命运多舛的人生历程。也许,这种令读者“深陷其中、欲罢不能”的切身感受正是尹大宁这部小说的魅力所在。

与《大雪预警》中的主人公相反,在《大麦》《梦消失后的历史》《五大山天空观赏》等短篇小说中,主人公分别是有妇之夫、未婚女和离婚夫妇。在无尽的等候中,可怜的秀京哀求那个有妇之夫大发慈悲,赐给她些许的爱:“一年只召见我几次就行。”于是,她过起了那种“不在乎朝朝暮暮,隔三差五见一面足矣”的生活(《大麦》)。正熙则提议:“如果您真的觉得吃力,我偶尔会给您发短信,那时,请您只需轻轻地抱我。”(《梦消失后的历史》)。妍美则哀叹:“我的存在只不过是为了满足男人偶然的换季性需要而已。”她明知这种男女关系并不平等,可她就是离不开她心仪的那个男人。

尽管如此,他们的男性伴侣并不是玩弄女性的花花公子。大体上,男人们所处环境优越、事业一帆风顺,但他们同样为隐匿的匮乏和空虚所折磨。例如,在《梦消失后的历史》中,就像正洙所言:“为什么我们总是像没有墓碑的坟茔一样极度空虚。就像夏日酷暑中空荡荡的庭院一样,我终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我也实在不堪忍受。”

在尹大宁的早期小说,例如《银鱼垂钓通信》《回忆远若天涯》中,像正洙一样的主人公大都特立独行,坦荡于心灵天地,与天地精神往来。作为个体新的内心回归和存在探险,这种踽踽独行、潇洒坦荡的主人公可视为个体生存对现实的孤独反抗和浪漫超越。如今作者已步入不惑之年,他的《大雪预警》等最新小说变得更加贴近日常生活,更关注对世俗生活的深入探寻。从前他小说中的主人公大都坐在公寓中喝外国咖啡、啤酒,如今他的小说中的主人公则大都悠闲地坐在血肠汤饭店或敞篷马车里,慢慢地啜饮着杯中口感醇美的本地米酒或烧酒,这是作者进一步贴近本土日常生活的标志。在这种空间场景变化中,作者面向本土生活世界,深入钻研人与人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

短篇小说集《大雪预警》被誉为关于现代人际关系的实验室或报告书,它清晰而形象地展示了时代永远不得圆满、纠结复杂的人际关系。初看上去,这种关系带有所谓“不伦不类”之嫌,但是,与其用所谓“人生派”“新派”等文学思潮对其百般挑剔、横加指责,不如关注其细腻而真切的故事情节,以及对生存境遇的宏观审视和微观剖析。虽然各种人际关系形成于你我之间,但这种关系终究是对不可替代的自我存在的真实反映,如今它所折射出的心灵困境由于新的时代条件而获得了新的道德感召力和时代紧迫性。

现代企业制度与会计的关系 篇12

关键词:管理会计,财务会计,社会责任会计及税务会计,财务与会计,社会监督与咨询服务体系

1 重视现代管理会计

现代管理会计是适应现代化大生产与激烈的市场竞争而产生的。在现代企业制度下, 管理科学是现代企业制度管理工作的基本特征。在我国, 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不完善, 人们的观念尚未转变, 不少企业领导人还认识不到现代管理会计在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中的作用, 缺乏现代决策知识和现代管理知识, “拍脑袋”决策的现象相当普遍。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要完成受托责任, 必须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 充分发挥现代管理会计的作用。

1.1“管理的重大在经营、经营的重心在决

策”现代管理会计作为决策支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为企业各级经营管理者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方面, 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它可充分利用财务会计所提供的信息, 运用一定的数学方法对其进行加工处理, 为企业经营活动进行科学的预策并提出备选方案, 帮助受托人据以作出正确的判断, 调控企业的经济活动。

1.2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 企业要真正做到

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就得千方百计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 降低产品成本, 提高劳动生产率与经济效益, 而现代管理会计在成本控制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是其它专业管理所无法比拟的, 在产品设计阶段, 它通过对产品成本与功能关系的分析与研究, 开展价值工程分析, 提出成本最低、功能最全的满意方案;在制定标准成本方面, 除了依据严密的科学计算外, 还实行广泛的参与制, 使标准制订者与执行者面对面的沟通各自的外境与现法,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标准成本, 在成本分析方面, 强调经常、及时和具体, 以便执行者能经常而又及时地了解到自己的成本标准执行情况, 形成一种“自行调节、自行控制”的机制, 充分调动执行者在标准执行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奖惩制度上, 强调综合而又有效地运用各种激励因素, 激励人们沿着局部与整体目标一致性方向卓有成效地开展自己的本职工作。

1.3 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建立科学的领

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 正确处理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的关系, 形成激励与约束的经营机制。

2 拓展财务会计

2.1 重构财务会计理论体系。虽然我国已

颁布实施了《会计法》, 但由于《会计法》是将所有企业、社会团体、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行为合并为一个法律规范, 而在现代企业制度及会计环境的变化要求转换与服务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相适应的财务会计理论, 代之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 能反映会计本质特性与揭示会计内在规律性, 可用于指导现代企业财务会计的实践的财务会计理论体系。它应该是由会计基本理论、会计概念结构框架与会计应用理论三个部分有机组成的一个首尾一致, 浑然一体的具有一定结构层次与功能的理论系统。

2.2 现代企业制度影响着会计内容必须以

真实地、公允地反映受托责任活动为主要内容, 因此无论是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或报告, 或是会计基本程序与方法, 还是会计理论的研究, 都必须以反映和监督企业 (包括企业内部) 的各种受托责任活动为其基本内容, 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反映受托责任的信息进行再加工, 以提供决策者有用的信息,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会计的领域不断拓宽, 对新的会计分支和新的会计热点问题, 如环境会计、合并会计、租赁会计, 物价变动会计、现金流动会计、国际会计、通货膨胀会计、人力资源会计、宏观会计、电算化会计、预算会计以及衍生金融工具、自创商誉的会计处理等, 必须尽快展开研究, 为会计实务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持。

2.3 建立间接管理型的会计宏观管理模

式, 加快完善会计准则体系。政企分开要求政府建立一套间接的会计宏观调控体系。对企业工作来说, 政府的会计宏观调控体系应包括企业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有关会计人员的资格、监督机制和可能的全社会的奖惩机制等。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客观上要求政府对会计管理必须由统一的直接管理转向宏观的间接控制, 通过制订基本和具体会计准则对所有企业的会计行为加以规范。

3 建立社会责任会计及税务会计

为更好地反映受托人的活动所产生的社会性代理效益, 必须建立社会责任会计, 从社会的角度对受托经济主体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 进行计量与报告, 以增强受托经济主体的社会责任观念, 在提高经济性代理效益的同时, 不断提高社会性代理效益。社会责任的情况主要包括:

3.1 对职工履行责任 (体现在是否同工同

酬提高福利待遇、改善工作条件与工作环境、开展职工技术教育、提高职工业务水平与社会统筹保险基金等。

3.2 保护消费者权益体现在不断提高产品

质量与性能, 提供价格合理的产品, 加强产前与售后服务, 满足消费者不同层次的需求;

3.3 维护政府利益 (体现在是否在提高国民经济主体效益的前提下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

3.4 支持公益事业 (体现在除了依法向国

家纳税外, 是否积极支持社会公益事业, 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必要的捐赠与帮助) ;

3.5 保护生态环境 (体现在企业对环境污

染进行有效防护, 减轻并消除环境污染, 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降低能源消耗, 提高经济效益与提高生态效益并重) 等。现代企业制度对现行的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合一的现象也产生了冲击。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是约束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最高技术标准, 财务会计必须认真执行;国家税法是调整国家与企业经济利益的法律规范, 对财务会计不起技术规范的约束作用, 而在现代企业制度下, 在市场经济的要求下, 国家与所有企业的最一般最重要的经济关系是税务关系。这种关系反映在会计上, 就是没有一个国家的企业会计能避开税法的影响。由于现代企业会计的核心在于会计收益的计量, 而税法或税务机关更加注意应纳税所得额, 税法与会计处理结果总是会存在着永久性差异与时间性差异, 因此会计收益必须接受税法所规定的各项调整。现代企业财务会计制度要求满足信息的有用性及管理的灵活性, 而税法更强调纳税基础的可靠性和严肃性。不同的要求导致这两方面信息在事实上有着不同的目标与着眼点, 使用不同的会计惯例与会计方法, 最终使税务会计与现代管理会计一样, 也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 成为现代会计系统的另一个重要分支。而税务会计的分离与独立, 对我国许多企业来说, 是一个现实而迫切的问题。

4 财务与会计必须一分为二

企业财务管理是与公司制度相伴而生的, 它们都存在于相同的社会基础上, 即公司制度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其产生的最初目的是为股份有限公司筹集更多的大量资金以适应企业规模的扩大, 企业财务管理发展至今, 已成为由筹资决策、投资决策、股利决策组成的现代公司理财活动, 然而在我国原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下, 企业作为一个“生产车间”, 基本“无财可理”。改革开放后,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要求企业以独立的经济实体和利益主体的身份在市场竞争的大海中游泳, 财务管理已成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作为一种职能性的管理活动, 即处理着财务关系, 也直接管理着价值运动。而会计不是职能管理部门, 它是提供综合性财务信息的部门, 是现代企业决策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客观上要求企业内部财务管理部门与会计部门分设, 两个部门各司其职。

5 建立以注册会计师为主体的社会监督与咨询服务体系

上一篇:近关节部下一篇:构造函数证明不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