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关系

2024-10-19

身心关系(精选10篇)

身心关系 篇1

一、研究依据

在多年的体育教育和教学活动中, 笔者仔细观察学生, 认真记录分析, 整理研究数据, 结合多次对学生的调查问卷数据统计, 以这次对我们学校高中二年级其中三个班级的部分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调查问卷 (见表1和表2) 为例, 将学生的个性和体型进行了分类。

从学生心理因素方面考虑, 笔者把文静胆小、不善言语、不喜欢和同学交往合作的学生性格归类为内向型性格;把热情开朗、活泼爱动、善于交际、凡事不爱受约束的学生性格归类为外向型性格。

通过对学生身高、体重的测量, 笔者又把学生分成三种体型:在中学体育教育与健康中要求的标准状态下的身高和体重范围之内的学生为健壮, 超出标准状态范围正常值的学生为肥胖, 小于标准状态正常值的学生为瘦弱。

总结:有效问卷149份, 回收率99.33%。

二、研究结论

表1说明三个班级的调查问卷有效率达99.33%, 具有统计意义。从表2可以看出, 多数体型肥胖的学生性格比较内向, 占86.54%;瘦弱的与其相似, 也多属于内向型性格;而健壮的学生性格与前两者恰好相反, 多是外向型性格, 占82.14%。

三、研究分析

为使学生在中学阶段得到良好的体育教育, 笔者建议体育教学中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要加以区别对待。

(一) 对肥胖类内向型学生的教学

体型肥胖的学生, 大多肌肉松弛懒惰, 体育课上大多表现得不积极, 学习动作要领时退缩胆怯, 掌握教师教授的技术动作缓慢, 惧怕练习, 尤其是不喜欢耐力项目的训练, 体育基本技能差, 在速度、灵敏度、耐力方面明显不足。但这些学生在力量和柔韧性方面相对来说好些, 而且他们多数性格温顺, 容易与同学相处, 遵守课堂纪律。

针对他们的这些特点, 在体育教学中笔者对这些学生严格要求, 多采用启迪式教学法, 耐心督促他们, 多鼓励帮助, 少批评或尽量不批评, 在练习中多关注他们, 照顾他们, 使他们树立起自信心, 有勇气有力量去克服困难, 战胜自我。同时, 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参加体育比赛的机会, 并加强他们身体素质的练习, 逐步培养他们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只要不断地引导, 不懈地努力, 就一定能消除他们的顾虑, 消耗他们身上多余的脂肪, 改变他们不良的体型, 从而使学生朝着健美的良好方向发展。

(二) 对瘦弱类内向型学生的教学

这类学生身体结构瘦弱细小, 体态显得呆板。体育教学中笔者发现这些学生不爱和其他学生一起做训练, 多沉默寡言, 每次练习都小心翼翼, 畏首畏尾, 害怕自己做不好, 不敢面对失败, 主动性极其差。但这些学生感知敏锐, 反应迅速, 自我保护能力较强, 协调性能较好。

在体育教学中, 笔者给他们提供各种表现的机会, 鼓励他们勇敢去做, 克服心理障碍, 克服恐惧心理, 锻炼胆量, 消除他们运动时的压力和紧张感, 多创造和同学合作的机会。他们出色地完成动作后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赞美, 不断增强他们运动的自信心。让他们多参与集体活动, 逐步克服自己的局限, 弥补自身的不足, 成为拥有强壮身心的人。

(三) 对健壮类外向型学生的教学

体型健壮的学生, 四肢肌肉发达, 身体结构匀称, 有强烈的运动渴望, 喜欢竞争, 表现欲强, 不愿意受约束, 能够承受较严格的训练和比较苛刻的要求, 性格外向, 在身心方面都有勇敢、坚韧不拔的品质。但这些学生多数偏激, 过分自信, 骄傲自大, 我行我素, 好固执己见, 经常摆不好自己的位置。

对这类学生, 在体育教学中, 笔者通过设置一些高难度动作和强度较大的运动项目来满足他们的运动欲望和竞争心理, 培养他们顽强坚韧的优良个性品格。在他们独立完成好技术性较强的动作训练后, 可以让他们当“小老师”, 帮助动作完成较差的同学, 共同进步。要重视他们, 重用他们, 把他们放在体育骨干的位置, 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聪明才智。

综上所述, 只要把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体育教学完美结合起来, 分类教学, 因材施教, 中学体育教学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身心关系 篇2

一、健康的含义:

人类社会的进步使健康的定义也越来越广泛,从最开始的能吃能睡、身体没病就是健康发展到现在的全方位的健康观念。现在一般认为健康应该包含两个基本方面的内容,即生理的健康和心理的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身心健康的 标准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快食、快眠、快便、快语、快行、良好的个性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一个健康的人应该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下面分别讨论健康中生理的健康和心理的健康两个基本方面:生理方面的健康即传统的健康,传统的健康观认为无病即健康。生理健康多从人的生命体征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健康。我们可以认为生理健康是一种最基本的健康状况。现在的健康观念认为生理健康应该达到以下标准:精力充沛、不易生病、体重正常、睡眠良好、食欲旺盛、排便通畅、牙齿完整、眼睛明亮、皮肤柔润、体脉正常、性功能良好。生理健康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要想保证生理上的健康,我们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不能做破坏生理健康的事,日常生活没有规律,个人生活习惯不好,比如暴饮暴食、经常熬夜等都会使人的生理处于一种疲惫的状态,从而对人的生理健康造成影响。二是要多做有益于生理健康的事,养成良好的习惯,在生活中凡事做到适宜,使自己的身体处于一种长期的稳定状态将对保持生理健康有极大的帮助。对于我们现在这个年龄段的人来说,属于人生当中的一个积累阶段在此阶段。我们不仅要抓紧时间积累一些专业知识使自己的能力能到提升,同时也

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来积累出一个健康的身体。当然,仅仅只有生理上的健康是不够的。如果一个强壮的身体没有一个理性 的心理来做指导,便有可能做出对自己不利对社会有害的事情。正如金钱可能被 用来做好事也有可能被用来做坏事,主要是看金钱是被好人利用了还是被坏人利用了。所以,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来驾驭人是很有必要的。一个健康的心理可以使残缺的身体变得坚强,可以使一个健康的身体拥有更强大的力量。现代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智力水平正常、能力自然表现;情绪稳定,能积极主动适应环境;心理与行为协调一致;与社会适应,人际关系协调;行为反应适度,不敏感不迟钝;不背离社会行为规范,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外界条件实现个人目的;理想与现实基本相符。参照这些标准,我们可以检验自己现在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做出适当的调整以使自己的心理更加的健康。然后利用健康的心理来指导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积极向上、充满精彩。然而,心理健康的调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因为人的心理容易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所以人的心理往往具有多变性。而调整的目的就在于让心理上的变化处在一个可接受的范围内。能将心理控制在一个可接受范围内,我们可以称之为心理的稳定性。稳定的心理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标志。学会调整自己的心理便是我们保持心理健康的一个最基本的方法。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生理健康的重要性。心理健康对人的指导意义可以让人将自身的能力用到对个人和对社会都有利的地方去。同时它还可以让人在面对不好的事物时具备足够的排斥力

和抵抗力,从而使我们不至于误入歧途,也避免了多走穿路。除了生理的健康和心理的健康,现在越来越多的观点认为完整的健康应该包 括更广泛的内容。所以也随之出现了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各种对健康观念进行补充的提法。健康内涵的扩充也说明了人们对健康的越来越关注的程度。我们理解健康时应该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因为健康的各个部份本来就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生理上能够保证健康会让人们更有自信,从而也容易使人在心理上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同样的,心理上的健康也能促进人们在生理上做出巨大的改变,不足的地方进一步得到改正,优秀的地方也变得更加优秀。生理上的 健康和心理上的健康两者有机的融为一体,相辅相成,再配以其他方面的健康,便让人们得到更全面的健康。健康就在我们身边,健康这个话题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我们应该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努力让自己成为现实生活中一个健康的人,让自己过一个健康的人生。

二、调节自我身心关系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树立科学健身、健心的观念。所谓科学健身,就是在了解并遵循人体自身活动及变化规律的基础上,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有效进行的健身活动。所谓科学健心,就是了解并遵循人体自身心理活动及变化规律,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积极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不断增强心理健康水平。树立科学健身、健心的观念,就是要认识到:身心健康主要靠后天获得,遗传有一定的关系,但主要是后天培养和锻炼;人的健康需要维护和

发展;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必须科学;健身和健心必须紧密结合;健康的“钥匙”掌握在自己手中;参加体育锻炼是增进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良好的情绪是有效进行体育活动的重要条件。

(二)坚持体育锻炼。生命在于运动,健康来自锻炼。体育锻炼既是身体的活动,又是心理的活动、社会的活动,对于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提高人的生活满足感和生活质量。具体说:(1)体育锻炼可以提高人体各种身体素质。这是因为身体锻炼是在特殊条件和特殊环境下进行的,有机体必须最大限度地动员和发挥身体各器官系统机能,如神经调节、呼吸加强、血液循环加快,这样天长日久,各种身体素质就会不断提高

(2)体育锻炼能够培养人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独立等精神。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亦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在体育锻炼中要不断克服客观困难(如气候条件的变化、动作难度或意外的障碍等)和主观困难(如胆怯和畏惧心理、疲劳和运动损伤等),锻炼者越能努力克服主、客观的困难,也就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从锻炼中培养起的意志品质能够迁移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3)体育锻炼能促进心理健康。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证明,各项体育活动都需要较高的自我控制能力、坚定的信心、坚韧刚毅的意志、勇敢果断的性格等心理品质作为基础。因此,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锻炼,对培养健全人格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三)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人格是指个体内的行为倾向性,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整体与个体的心理要素,是一种具有动力一致性、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良好的人格品质主要包括:(1)和谐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最能体现一个人人格健康的程度。人格健康的人乐于与他人交往,并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2)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情绪标志着人格的成熟程度,人格健康的人情绪反应适度,具有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反映了人与社会的协调程度,人格健康的人能够和社会保持良好地密切地接触。(3)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本质力量的表现。

(四)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忆能力减退。

(五)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青年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性生理在经历了从萌发到成熟的过渡之后,逐渐进入活跃状态。这个阶段因为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

幼稚决定了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加强自我心理调节,就是要正视现实,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培养自己的调节能力,以逐步消除快节奏的社会生活所带来的紧张和压力。

音乐与人体身心健康之关系 篇3

关键词:音乐;人体;身心健康

众所周知,音乐有助于陶冶性情以及愉悦生活,同时还能够带给人们艺术与审美享受。对于音乐在身心健康方面的功能,也不断得到证实。音乐有利于人类的养生保健以及疾病的治疗,使得人类保持身心健康状态。音乐的这一价值在古代以及现代、中方以及西方的诸多文献中都得到了证实。

一、音乐对于人体生理与心理的影响

(一)生理影响

借助与声波振动,音乐能够对病变器官的感应能力加以调节,提高其敏感度,从而加快和谐,以此来治疗部分生理问题。音乐的声波震动呈规律性,故此能够有效激发人类机体中的能力,使得人体各器官保持统一、协调的节奏。从科学角度分析,人类的躯体时刻都在活动之中,任何器官、组织或者细胞都呈现出一定的节奏性,类似于生物钟。当人类自身的节奏与音乐节奏产生共鸣时,其生理层面就会获得愉悦与欢欣的感觉。一些研究者发现,高于人类心跳频率的音乐会使聆听着产生紧张感,反之,则会使人产生倦怠感,只有节奏与心跳频率接近的音乐能够使人感到舒适。就音乐对物质的共振层面而言,不同的音乐传导介质会带给人体不同的振动。例如,对人体,弦乐具有穿透性,鼓具有泛振性,琴、笛以及箫等能够带给机体生命力,高亢的音乐会使人浮躁,低沉的音乐会使人消极;在长时间大于两万赫兹声音作用下,人类机体会发生发热症状。如果振动频率等于超声波,甚至超过时,人体发热症状会愈加强烈,会对人体生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二)心理影响

借助与乐曲的意境,音乐能够对人类的情绪加以改善,进而起到心理治疗的作用。音乐这种艺术形式能够有效的表达情绪情感。面对客观事物,人类在判别其是否为自身的所需时,就会产生相应的情绪与情感。通过情绪情感能够体现人对于客观环境的态度,同时还为人类提供了充分发泄的渠道。音乐在对情绪情感进行反馈的同时还对人类的情绪情感产生影响作用。例如,我们熟知的军歌,大部分国家的军歌的特点都是节奏鲜明、音调雄健有力。这类音乐对于人类的心理能够产生振奋作用;情感绵长能够使人新生爱恋;悲歌、悼歌等音乐形式则会使人产生悲伤之感,等等。在体验以及发泄的动态反应中,能够对人类心理产生舒缓与调节作用。故而,当人类机体出现问题时,可以尝试借助音乐来调节情绪,从而间接作用到人体生理疾病上。

二、音乐促进人体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径

(一)根据情境来选择适宜的音乐

当在某种场合面对某种人播放音乐时,需要充分了解音乐的用途以及具体功能。例如,对人体身心有治疗功能的音乐形式为舒缓、低回、轻柔、婉转以及幽雅的乐曲类型。当人处于情绪激动、狂躁状态时,应当聆听部分古典交响乐中的慢板环节。通过其中舒缓的节奏以及悦耳的旋律,能够有助于人类冷静与清醒,能够保持与恢复理性思维。在愉悦心情上,可以聆听一些旋律流畅以及音色优美的音乐,例如肖邦的钢琴曲等。如果人处于消极状态、情绪低落、意志消沉时,可以适当聆听节奏明快、慷慨激昂、奔放的音乐,例如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等;当人失眠的时候,可以聆听莫扎特的弦乐四重奏,或者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等等。这类音乐在紧张情绪上能够起到缓解作用,同时有助于相应个体的德彪西宁心安神以及镇静安眠。

(二)提倡哼唱,使其对情绪加以有效调节

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人们不但可以调节自身情绪,还能够跟随音乐进行有意识的哼唱。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哼唱后,会对自己的身心起到积极作用。如果人类产生某些不良心理时,如愤怒、紧张、狂躁以及焦虑,通过对相应的较为熟悉的音乐加以有意识地哼唱,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与舒缓心情;如果人们感到疲累,不管是生理上的疲劳,还是心理上的疲劳,在哼唱音乐过程中,能够有助于消除疲劳;此外,因为哼唱的音乐具备一定的节奏感,能够促进人体血液循环,达到气血畅通的效果。

(三)治疗人体身心疾病的具体音乐疗法

众所周知,在心理疾病治疗上,适宜的音乐能够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首先,用于身心治疗音乐需要掌握好音量,要做到适中。一般情况下,此类音乐的音量控制范围为20—30分贝,确保不能高于60分贝;此外,也不应当在较长时间内一直播放一首音乐,会导致人体滋生审美疲劳感,继而产生厌烦等不良心理。具体来说,需要根据不同的病情,来对疗程加以明确。通常情况下,每天收听音乐的次数控制在2次或者3次上,每次所需的时间为0.5—1小时。此外,就用于音乐治疗的相关机构而言,需要设置专门的音乐治疗室,要保持良好的室内外环境,可以借助一些花卉、字画等的摆设来影响富有生机、情趣的治疗环境,以此来提升治疗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与人体的身心健康存在着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人体身心健康的保持与发展。在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加以明确的基础上,还需要充分掌握有效促进音乐在人体身心健康价值体现的途径,以便在研究与实践中的得以借鉴与指导,从而更好地发挥音乐的价值,有效提高人类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丽.试论音乐与健康[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33-34.

[2]音乐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J].音乐生活,2011(03):50.

[3]音乐与身心健康[J].音乐生活,2010(03):50.

身心关系 篇4

关键词:海洋生态,生态健康,人群健康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也最复杂的生态系统, 是地球生命支撑系统的根本, 是人类生存、生活和生产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但目前海洋正面临着一次过去数百年间从未发生的“彻底且不可逆转的生态转型”, 海洋健康状态恶化几乎无可挽回[1]。对于我国而言, 海洋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海洋经济也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在递增, 与此同时, 海洋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污染日益严重, 海洋生态遭到严重破坏[2], 社会和环境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尤其是近年来, 大规模围填海致使近岸海域及滩涂生态资源遭到破坏, 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外来物种的入侵和蔓延给滩涂生态造成严重损害, 环境变脆弱;陆地上的畜禽养殖废水、工农业和生活污水随陆地径流携带入海, 成为入海河口和近岸海域环境污染的最主要污染源;近岸海域海水养殖业存在布局不合理, 水体富营养化严重, 自身污染严重的问题;临港工业特别是石化产业迅猛发展, 近岸海域范围内各类海洋船舶活动显著增加, 海上溢油、危险化学品泄漏等是海洋生态环境的重大安全隐患。

国家海洋局在《2010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中用健康、亚健康和不健康3个级别来反映生态健康等级。结果表明, 在 “十一五”期间, 我国近岸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主要处于健康与亚健康状态。其中:红树林、珊瑚礁和海草床生态系统多处于健康状态;与人类生活更为密切的河口、湿地和海湾生态系统基本稳定, 多处于亚健康状态。海洋生态环境的健康程度又与人群的身心健康息息相关, 文章从海洋生态健康与人群身心健康的角度出发, 阐述当下影响海洋生态健康的主要因素, 以及海洋生态系统的亚健康和不健康对人群身心健康的负面效应,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影响海洋生态健康的主要因素

海洋生态健康是指生态系统保持其自然属性、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结构基本稳定, 生态系统主要服务功能正常发挥, 环境污染、人为破坏、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等生态压力在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范围之内[3]。当外界影响力超过了海洋生态系统的自身承载能力, 海洋生态系统的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的时候, 海洋生态系统健康受到威胁, 海洋生态环境丧失其服务功能, 比如海洋环境恶化导致海水养殖病害增多, 海洋渔业资源损失、发生改变甚至枯竭、沿海人群身心健康受到威胁等, 进而可能引发一系列的经济损失和社会问题。

李月[4]认为影响海洋生态健康的主要因素包括自然灾害和人为胁迫, 其中自然灾害主要是风暴潮、海浪、海冰、海啸和赤潮 (绿潮) , 人为胁迫主要是陆源入海排污、外来海洋物种入侵、海洋渔业过度捕捞、海水养殖、全球气候变化、滨海湿地生境改变和海岸带开发活动等。由于风暴潮、海浪、海冰、海啸等自然灾害的不可抗性, 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难以评估, 笔者认为这些灾害对人类社会活动的影响目前主要集中在经济损益和人身安全方面;近岸海域赤潮 (绿潮) 的发生却往往因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发生, 所以海洋生态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还是人为胁迫, 评价海洋生态健康时所选取的指标也是以海洋生态环境、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等指标为主。

2海洋生态问题对人群身心健康的负面效应

2.1海洋食物链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1.1 赤潮的影响

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 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暴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赤潮发生时, 可引起鱼、虾、贝等经济生物瓣鳃机械堵塞, 造成这些生物窒息而死;赤潮后期, 赤潮生物大量死亡, 在细菌分解作用下, 可造成区域性海洋环境严重缺氧或者产生硫化氢等有害化学物质, 使海洋生物缺氧或中毒死亡。此外, 有些赤潮生物还能分泌一些可以在贝类体内积累的毒素 (统称贝毒) , 其含量往往有可能超过人体可接受水平, 这些贝类如果不慎被食用, 就会引起人体中毒, 严重时可导致死亡[5,6]。目前确定有10余种贝毒的毒素比眼镜蛇毒素高80倍, 比一般的麻醉剂, 如普鲁卡因、可卡因还强10万多倍。据统计, 全世界已发生贝毒中毒事件300多起, 死亡300多人。

2.1.2 化学污染的影响

近年来, 长江、珠江、钱塘江和闽江等主要河流携带入海的污染物总量年均达千万吨以上, 海洋大气污染物沉降也给海洋环境系统带来大量营养盐和重金属污染物。进入海洋系统的重金属、石油类和有机农残等有毒有害的化学污染物通过食物链进入到海产品中, 大大增加了人类食用海产品的健康风险。2010年在我国近岸潮间带及浅海区发现个别区域的生物体 (紫贻贝、菲律宾蛤仔和僧帽牡蛎等) 受到滴滴涕和汞的轻度污染, 在古黄河口、嵊泗、杭州湾、三门湾、台州杜桥和晋江围头湾内的生物体受到石油烃的严重污染[7]。2010年广东省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 广东近海四成入海排污口排放污水超标, 16%的近海海域正在遭受污染, 尤其是重金属污染严重, 中科院有关专家表示, 重金属容易富集在海洋生物体的肾、肝脏、性腺、鳃中, 市民经常食用的生蚝中, 铜和镉元素分别超标740倍和90倍。

2.1.3 海水养殖带来的影响

海水养殖过程中饵料投放过量及养殖种类产生的排泄物都会造成海洋水体和底质的有机污染加重, 营养物质降解后产生的硫化氢、氨等有毒有害气体, 造成鱼虾病害的发生, 为了防止病害以及毒杀滩涂和围塘上的敌害生物, 在养殖中也常常用到消毒剂、抗生素等, 这不仅破坏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土霉素和磺胺类等药物残留还会逐渐在部分水产鱼类、虾类和蟹类等海产品体内累积, 最后通过食物链传递到人体内[8,9], 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有着严重的食品安全隐患。2006年, 宁波慈溪某进出口公司的27.5 t冻烤鳗由于被检测出硝基呋喃类代谢产物 (AOZ) 超标而遭到日本方面的退货;2011年6月我国共有193批次的海产品因疑似兽药残留和疑似全部或部分含有污物或其他不适合食用的物质而被美国食品及药品管理局 (FDA) 拒绝进口。

2.1.4 海洋酸化的影响

工业革命以来, 海洋酸化现象逐渐明显, 海洋不断地从空气中吸收大量二氧化碳, 增加了海水酸度, 已导致海洋表面pH值下降了0.12[10,11]。海洋酸化能改变海水化学的种种平衡, 严重影响生物石灰化过程, 引起珊瑚白化消失, 浮游生物 (球石藻、有孔虫类、翼足目生物和腹足类软体动物等) 减少, 鱼类、甲壳类和头足类等海洋非钙化动物的呼吸蛋白质氧亲和性急剧下降, 水母激增, 进而导致海洋生物的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发生重大变化, 严重影响整个海洋食物链, 使依赖于化学环境稳定性的多种海洋生物, 乃至生态系统面临巨大威胁。如果酸化现象得不到遏制, 珊瑚将在几十年内消失, 珊瑚礁生态群落受到致命打击, 同时对人类的海洋渔业资源也会产生巨大影响。

2.2滨海环境恶化对人群身心健康的影响

滨海湿地除了在净化海洋、降低海洋污染、防治海岸侵蚀方面有重要作用外, 芦苇、红树林等滨海湿地也可为丹顶鹤、白鹭和黑嘴鸥等多种珍稀鸟类提供栖息、繁殖地及迁徙的中转地[12], 而独特的、优美的滨海景致和自然风光, 也是进行户外活动、体验自然、促进身心健康的首选。可是围塘养殖、农田开垦和围填海等涉海活动的不断增多, 使得大片滨海湿地生境改变或丧失, 导致许多鸟类等珍稀动物的生存受到威胁, 也让人类逐渐丧失了回归自然、放松身心的空间。近40年来, 我国红树林面积由4.83万hm2锐减到1.51万hm2, 其主要原因是围填海占用, 其中广西壮族自治区因围填海和滩涂开发而大量砍伐红树林, 造成2/3的红树林消失。广东南澳岛7处填海工程的填海面积达340 hm2, 不仅影响了海域生态环境, 滩涂植被的生长和原有地貌, 还造成环岛沿岸沙石裸露、水土流失, 严重破坏了自然景观。

海水浴场、滨海旅游度假区是沿海各地区发展海洋旅游观光产业, 吸引外地游客和本地市民亲近海洋、缓解压力、消除疲劳的主要场所, 是可集旅游度假、滨海娱乐和海上休闲为一体的有水准、有品位的, 具有海洋文化特色的人文景区。但由于海洋环境的恶化, 滨海近岸水体中粪大肠菌群含量偏高、溢油和赤潮的发生、聚集的漂浮垃圾和大型海藻等造成了海水浴场、滨海旅游度假区娱乐用海功能的下降, 有时甚至会对人体健康和活动安全构成风险, 比如2008年以来在南黄海海域连续发生大面积绿潮灾害, 2009年大连新港溢油污染金石滩海水浴场, 2010年福建平潭龙王头浴场和深圳大小梅沙浴场发现赤潮等, 都曾让各浴场和度假区在一段时期内关闭。

3对策和建议

3.1严格节能减排措施, 加大执法检查力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有关海洋环境保护方面的多部法律法规和地方性保护条例的相继颁布实施, 为保护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 保护海洋资源, 防治污染损害, 维护生态平衡, 保障人体健康, 提供了法律保障。但面对越来越严重, 越来越复杂的海洋环境污染问题, 必须改革管理体制, 重视中长期规划。一方面大力控制污染物入海总量, 加强监控, 核查和监测污染物排放, 推行海洋节能减排政策;另一方面要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完善涉海工程排污申报制度, 加大执法检查力度, 依法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维护生态系统健康。

3.2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监控和预警能力

海洋生态系统健康与否实际上是人为给出的评价结果, 需要经过海洋环境监检测机构技术人员对海洋生态环境进行长期监控, 利用多种技术手段检测各项海洋污染指标, 对生态系统的健康等级进行评价, 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这些都必须建立在监测调查结果的客观准确, 评价方法和预测模型科学合理的基础上。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监控和预警的软硬件建设, 提高技术实力至关重要, 只有准确及时的海洋生态信息, 才能为海洋行政管理部门管理海洋, 采取生态健康保护举措, 促进法律法规的完善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切实推动海洋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协调发展。

3.3开展生态修复, 提高海洋生态系统健康水平

了解并预测自然和人为因素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建立相应影响评估模型, 进而评价人类开发利用诸多海洋资源的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 积极开展海洋生态修复、人工鱼礁建设等工作, 减少甚至根除外来物种对海洋生态系统的侵害, 加大受污染滨海滩涂、湿地的整治力度, 实现海陆统筹、科学发展, 切实加强对海洋环境污染容量的管理力度, 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水平。

3.4科学规划与管理, 拓展人群身心休闲空间

了解与海洋相关的人类健康风险和威胁, 以及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对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重要价值, 掌握海洋生态系统和海洋生物多样性现状, 研究并建立可为人群提高健康水平的各类产品和生态环境模型。在合适的滨海湿地和旅游度假区建立区域性海洋公园、亲海旅游度假村, 加强对海岛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维护海岛生态环境、海岛自然景观等, 对滨海、海岛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 为人群提供更广阔、更自然的休闲活动空间, 使海洋环保、海洋经济和人群的身心健康都得到良好的发展。

3.5规范海洋渔业养殖管理, 控制生物质量

科学规划海域沿岸网箱养殖, 推广先进的养殖技术、清洁生产工艺和管理理念, 建立现代化的海洋生态养殖模式, 努力改善养殖区海洋环境, 提高海/渔水产品质量;规范养殖用药和投饵, 禁用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鱼药, 避免鱼体累积有毒有害物质而影响养殖鱼类的质量, 同时注意加强渔业环境和资源监测的力度, 保护好近岸海洋渔业环境与资源;建设海洋立体生态养殖示范基地, 加强管理与技术的科学研究, 在确保渔业生态安全的基础上, 有条件的开展休闲海钓和渔家乐等, 为公众滨海休闲娱乐提供新的方式和场所。

3.6加强教育与宣传, 发挥公众参与的力量

不管是法律法规的制定, 还是地方性保护条例的出台, 不管是规范海岸带的开发活动, 还是海洋渔业养殖的安全, 都事关百姓生产、生活和身心健康的切身利益, 都离不开公众的积极参与。海洋行政管理部门在科学管理海洋、开发利用海洋的同时, 务必要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来推动海洋环境保护的宣传, 增强海洋生态保护观念和意识, 建立健全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的监督、举报机制, 加大公众参与的深度和广度, 使更多的人了解海洋, 了解海洋生态健康的重要性, 并亲身参与到保护海洋的行动中来, 共同为海洋生态健康和人群身心健康而努力。

参考文献

[1]白光祖, 熊永兰.海洋健康状态恶化几乎无可挽回[EB/OL].[2010-11-14].http://973oceancarbon.xmu.edu.cn/supervisefile.asp?id=58.

[2]崔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洋环境的变迁:一个环境社会学视角下的考察[J].江海学刊, 2009 (2) :116-121.

[3]国家海洋局.HY/T087-2005近岸海洋生态健康评价指南[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5.

[4]李月.海洋生态健康胁迫因子分析[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 2008.

[5]苏纪兰.中国赤潮的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1 (5) :339-342.

[6]周名江, 于仁成.有害赤潮的形成机制、危害效应与防治对策[J].自然杂志, 2007, 29 (2) :72-77.

[7]国家海洋局.2010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Z].北京:国家海洋局, 2011.

[8]纪焕红, 徐韧, 叶属峰, 等.上海市售海产贝类中磺胺类药物残留水平及膳食安全性评价[J].毒理学杂志, 2009 (2) :170-172.

[9]庄鸿儒.水产养殖中使用氰化钠毒杀敌害生物对海洋生态环境影响的探讨[J].福建水产, 2006 (2) :34-37.

[10]陈清华, 彭海君.海洋酸化的生态危害研究进展[J].科技导报, 2009, 27 (19) :108-111.

[11]陆菲.全球变暖与海洋酸化[J].国外科技动态, 2006 (5) :38-42.

身心关系 篇5

一、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很多,如学校的管理体制、学校领导者的观念和要求、任课教师的管理方式和与学生的关系、学校所在社区的教育发展水平、“尊师重教”的传统等等都是影响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在一所学校里,不同的教师与学生建立的关系可能是很不同的,这说明,决定师生关系的最主要因素是教师。

教师以下的几个方面的特点对师生关系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1、教师的领导方式

学校教育教学的实践和研究表明,目前教师对学生群体的领导方式不外有三种:民主的、专制的、放任的领导方式。专制式的领导:发号施令,指挥混乱,给予非建设性的批评,很少进行表扬和赞许;民主式的领导:提出建设性的建议,鼓励自我指导;放任式的领导:不给成员提供任何信息和建议。

在这三种不同领导方式下的师生关系有着很大的差别:在民主的领导方式下,师生关系友好融洽,大家相处愉快;在专制的领导方式下,气氛严肃,学生对教师抱有敌对和反抗情绪;在放任式的领导方式下,师生关系松散,学生过分自由,不接受教师指导,也不尊敬教师。

决定教师采取何种领导方式有一个前提,这就是教师的学生观,即教师对学生的看法。如果教师认为,学生是天生怠惰、不愿意学习的,也是不会学习的、并且学生是不愿意服从教导和遵守纪律的,那么,这位教师就会带着社会赋予的职责和权力来强制学生接受教育,他不能放过学生的那怕一点小的错误和缺点,他所选择的必然是专制的办法,他与学生建立的关系也就不可能是平等民主的。

2、教师的业务能力

费尔德曼和普罗哈斯基在1979年作了一次实验研究,对被学生评价为能力高和能力低的教师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学生对于能力较高的教师表示内心怀有积极的期待,认为教师讲授的课程不太难,并感到对该门功课有兴趣,学习有效果。与此同时,会产生喜欢教师的情感。而对那些能力较低的教师反应消极,他们不仅感到学习上有困难,而且没有兴趣,学习效果差,因此也就不喜欢教师。

3、教师对学生的理解

在学校里我们可以看到,与学生关系融洽的教师都是比较了解学生的,特别是对他们的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生的个性差异有深刻的了解,这使他们较能正确地理解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接纳学生。而与学生关系不良、敌对、矛盾冲突不断的教师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对学生缺乏了解,尤其不了解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因此对学生的情感和行为不理解,对学生的总体评价偏低,容易产生不喜欢的感受。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导致经常误解学生的言行,很容易与学生发生歧义。学生感到教师对自己不理解,歪曲自己的思想和动机,甚至把一些“莫须有”的罪名强加到自己头上,蒙受了冤屈,于是对教师产生不满、怨恨、敌对等情绪,导致矛盾和冲突。

二、师生关系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师生关系作为学生的学习环境和成长氛围的构成因素,应该说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

1、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1)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一般说来,学生能否对一门课发生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是否欢迎任课的教师。学生总是把对教师的情感泛化到教师所教的学科上去。学生觉得和蔼可亲、人格高尚、学识渊博的教师令人钦佩、容易接近,于是对他有一种积极的期待,随时准备听他的讲解,毫不怀疑地接受来自他的信息。而师生关系不良,学生对教师有疏离感,甚至反感,内心对教师是怀疑甚至抗拒的,对他所传达的信息也就不会很好地接受。这种心理障碍会使学生缺乏积极的学习动机和正确的学习态度。

(2)影响学生学习时的心境。师生关系不良,课堂气氛紧张、死板,充满着威胁和恐怖,这会使学生如坐针毡,惶恐不安或漠然。而师生关系良好,课堂气氛温馨和谐,学生会感到轻松愉快,思想活跃。伴随课堂教学过程的心理气氛在学生头脑中留下的是带有情感色彩的记忆。快乐的课堂情景是学生喜欢的、趋向的;不好的课堂气氛下的课程,学生总是想办法逃避。

2、对学生性格发展的影响

人的性格是与环境作用的产物,体现的是个体需要的水平,及其满足的定向和方式。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基本的心理需要(如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等)提供满足。在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学生会形成一些好的性格品质,如信任他人、宽容、善良、同情、友爱、尊重他人、自尊、自信等。进而学生的心理会向更高的水平发展,形成社会化水平更高的品质,如助人、追求成就、贡献社会、有远大的理想等等。

三、师生关系对教师的影响

师生关系对教师的成败感和情绪体验影响很大。师生关系好的教师从学生的尊重和爱戴中体验到自己的价值,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享受快乐,使他们对自己的生命有积极的体验。与学生关系不好的教师,得不到学生的接受和尊重,体验到的是挫折。教师不能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体验到成就和价值,不能感受到与学生交往的快乐,怎么能够对自己的生命有积极的体验,又怎么能够热爱教师职业呢?

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得到学生的爱戴、尊敬、信赖、钦佩,学生寻求并接受教师的帮助,理解、关心教师,支持教师的工作,在这样一个使教师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的环境中,教师有安全感、成就感、自我价值感和幸福感。这是一个有利于维护和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生存环境。

身心关系 篇6

压力,是个体察觉到“需求一能力”不平衡而引起的身心紧张状态。当压力发生在工作场所时,就称为工作压力[1]。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类的疾病有一半是与压力有关。压力的生理反应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在突发情况下的反应;另一种是长期处在压力下所产生的反应。加拿大生理学家Selye.H曾研究持续高度的压力对身体的影响,指出个体除了对某种特定压力来源的反应(如机体遇到寒冷会出现血管收缩),长期性的高度压力会使机体产生一种非特异性生理反应,答之为“一般适应综合征”[2]。压力的反应可以涉及生理、心理与行为的各个方面,主要是由于各种压力引起人们的身心不适、内心冲突、家庭系统动力关系不明确、社会角色模糊以及对工作的不满意等。大约有40%的人在遭受过度或中度的压力反应[3]。长期压力过大可以使人们出现认知偏差、焦虑、情绪激动、易激惹、行动刻板等,甚至可以影响人们个性的深层部分如影响到自信心等。这些负性情绪的反应可以使人的认知能力和自我意识变窄或放大,注意力不集中,判断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下降而影响身心健康。

压力的行为反应是伴随压力的心理情绪反应的外化形式,这是机体为缓冲压力对自身的影响摆脱心身紧张而采取的应对行为策略,以调整自己来适应环境的需要。所以不同的个体在遭遇同样的压力时,因为其心理情绪管理能力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压力承受能力,从而导致不同的行为反应。情绪管理能力是指能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并进行有目地的引导、调整、控制,使之健康发展的能力。情绪管理是心理健康、生理健康、关系满意度、工作行为等方面的重要影响因素[4]。随着对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不断探索以及大量的企业管理实践证明,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都开始认识到情绪作为一种资本,与知识、智力、财富、专业素质同等重要[5]。但是在对公务员的管理中,这方面的研究还相对欠缺,所以本研究拟从情绪管理的角度探讨压力对公务员身心健康的影响。

2 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本次研究以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某地区不同部门、不同工作性质的公务人员为研究对象,获得有效问卷147份。被试年龄从20岁到60岁;男性70人,女性77人。

2.2 研究工具。

2.2.1 工作压力问卷。

根据Greenberg(1993)工作压力模式为理论基楚,在参考相关压力问卷和量表的基础上[6,7],结合公务员的实际情况编制而成。问卷共分为六个维度:工作负荷、组织中的角色、生涯发展、人际关系、组织的结构与气氛及组织外因素。最后一题为效标题。工作压力问卷信度系数为0.667,与效表题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615,P<0.01。

2.2.2 身心健康问卷。

根据赖斯(Rice,1992)的理论[8]并参照SCL-90量表[9]编制而成,共分为三个维度:行为症状、生理健康症状和心理健康症状。身心健康问卷信度系数为0.923;标准化的信度系数为0.930,预试中身心健康组与不健康组之间有统计差异,身心不健康组的分数高于身心健康组的分数,T=4.532,P<0.001,实证效度高。

2.2.3 情绪管理问卷。

选用公务人员情绪管理问卷[10],该问卷总a 系数0.9161,其中情绪觉察、情绪表达和情绪调适各分量表的a 系数分别为0.8349、0.7368和0.8871。

这些问卷均采用Likert五点计分法,每题均包含“非常符合”、“符合”“一般”“不符合”“极不符合”五种选项,正向题依次给予5、4、3、2、1分,反向题则依次给予1、2、3、4、5分,将被试所选答案的分数分别汇总,即为被试在各维度的分数。工作压力和身心健康问卷得分越高,表明被试的工作压力越大、身心健康状况越差。情绪管理问卷得分越高,表明情绪管理能力越强。

2.3 实验实施和数据处理。

问卷根据被试所在各个单位进行团体施测,采用纸笔自陈格式,统一书面指导语,要求被试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作出独立评定,填完后当场回收。问卷不记姓名,对全部问卷质量进行审核的基础上,剔除无效问卷,共获取有效问卷147份。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

2.4 统计方法。

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回归分析。

3 结果

3.1 情绪管理、工作压力和身心健康现状。

由表1可知,公务员总体身心健康平均得分为2.38±0.63(得分在1~5分之间),得分越高表明健康状况越差,得分越低表明健康状况越好。进一步One-Way 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数据表经重新整理,以不同因子为自变量,其得分为因变量)得知,各压力因子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005,P=0.000),多重比较(LSD)表明,生理健康差于社会及行为、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及行为之间没有统计差异。

公务员总体工作压力平均得分为2.99±0.38(得分在1~5分之间),得分越高表明工作压力越大,得分越低表明工作压力越小。进一步One-Way 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数据表经重新整理,以不同压力为自变量、其得分为因变量)得知,各压力因子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501,P=0.000),多重比较(LSD)表明,生涯发展压力在所有这些压力中是压力最大的,其次是工作负荷压力、组织中的结构与气氛压力、组织外因素压力;第三是人际关系压力、组织中的角色压力。

公务员总体情绪管理平均得分为3.22±0.44(得分在1~5分之间),得分越高表明情绪管理能力越强,得分越低表明情绪管理能力越低。进一步One-Way 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数据表经重新整理,以不同因子为自变量,其得分为因变量)得知,各因子得分之间无统计差异。

由表2可知,身心健康欠好的(超过平均数一个标准差以上的)有30人,占总人数的20.41%。身心健康中等的(即身心健康分数在平均数正负一个标准差之内的)有104人,占总人数的70.75%。身心健康状况好的(低于平均数一个标准差的)有13人,占总人数的8.84%。

工作压力大的(超过平均数一个标准差以上的)有19人,占总人数的12.93%。工作压力中等的(即工作压力在平均数正负一个标准差之内的)有108人,占总人数的73.46%。工作压力低于平均数一个标准差的有20人,占总人数的13.61%。

情绪管理能力较好(超过平均数一个标准差以上的)和较差的(低于平均数一个标准差以下的)均为24人,占总人数的16.30%。情绪管理能力中等的(即情绪管理能力在平均数正负一个标准差之内的)有99人,占总数的67.40%。

3.2 情绪管理、工作压力与身心健康的关系。

由表3可知,工作压力总分以及工作负荷、组织中的角色、人际关系三个因子分均与身心健康总分及各因子分呈正相关。情绪管理总分和情绪调适因子分均与身心健康总分及各因子分呈负相关。工作压力中组织外因素因子、情绪管理中的情绪觉察因子与身心健康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无统计线性相关。

3.3 回归分析。

以身心健康总分为因变量Y,工作压力总分和情绪管理总分为自变量X1, X2进行回归分析,回归方程为:Y=0.847 X1-0.265 X2+0.70。

4 讨 论

4.1 公务员工作压力、情绪管理和身心健康现状。

由表1和2可知,公务员身心健康情况中等偏下,尤其是生理健康显著低于社会及行为、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及行为之间没有统计差异,同时有20.41%的公务员身心欠健康。就生理健康而言,魏凤江等的研究亦表明,公务员人群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公务员是各种慢性病发病的高危人群,患病率较高的前四种疾病为:脂肪肝、高血压、颈腰椎疾病和高血脂,公务员患病的多因素分析显示其影响因素有:年龄、性别、体质指数、吸烟、睡眠时间、按时吃饭情况、按时吃早餐情况[11]。同时由表1和2可知,公务员心理健康和行为症状相对于生理健康而其他人群来说比较好,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这与徐红的研究比较一致,他对北京公务员的研究表明公务员心理健康总体好于普通人群[12]。所以公务员在全面提高身心健康的基础上,尤其要重视生理健康的保健和提高。

公务员的工作压力中,生涯发展压力最大,其次是工作负荷压力、组织中的结构与气氛压力、组织外因素压力,第三是人际关系压力、组织中的角色压力。在工作压力中的生涯发展压力,主要是指职业生涯发展压力。所谓职业生涯,是一个人一生的工作经历,特别是职业、职位的变动及工作理想实现的整个过程。在现代社会,职场上的人越来越关注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但是学术界在职业生涯管理研究领域中,对公务员的关注度较低[13]。但是作为职员却不得不考虑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一方面,职员在生涯发展方面有迫切的要求,但另外一方面,作为政府在这方面考虑得很少。因此,公务员在生涯发展方面的压力就会很大。由表2可知,有12.93%的公务员感觉到压力大,13.61%的公务员几乎没有感觉到工作压力。工作压力是一把双刃剑,对组织的工作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Dogson-Yerkslan(1908)研究发现,在压力与绩效之间呈现出倒U型关系,过大或过小的压力都会使工作效率降低,因此,关键是要找出压力存在的最优点。

从上面表格1和2可知,公务员情绪管理能力较好。有研究表明企业员工的情绪管理能力属于一般水平[14]。与企业员工的情绪管理能力相比较而言,公务员的情绪管理能力较好。

4.2 公务员工作压力、情绪管理和身心健康的关系。

由表3知道,工作压力总分以及工作负荷、组织中的角色、人际关系三个因子分均与身心健康总分及各因子分呈正相关。给予工作者压力的与工作有关的情境可能会使工作者的正常心理和生理机能发生偏差[15],它涉及工作及其相关条件对人们健康和幸福感的影响。生涯发展、组织的结构与气氛以及组织外因素与身心健康的某些因子呈正相关。Beehr等在研究了以往的工作压力有关研究成果后得出结论:不良的工作压力产生以下三个方面的消极个人后果:心理健康症状、生理健康症状和行为症状[15] ,与我们的研究不谋而合。

由表3还可以知道,情绪管理总分和情绪调适因子分均与身心健康总分及各因子分呈负相关。表明情绪管理能力越强(情绪管理量表得分越高),特别是情绪调适能力越强,其身心就越健康(身心健康量表得分就越低);情绪管理能力越弱(情绪管理量表得分越低),特别是情绪调适能力越弱,其身心就越不健康(身心健康量表得分就越高)。这与杜继淑等对大学生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结果一致[16]。由于情绪管理能力的不同,不同的个体在面临同样的工作压力时会有不同的表现,他们的身心健康状况也会不一样。也就是说情绪管理能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冲工作压力对人们身心健康造成的伤害。该研究在某种程度上验证并发展了“个性是工作压力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缓冲变量”的理论[17]。同时也和Robbins提出的“压力源-压力体验-压力结果”模型[18]有某种相似性,Robbins指出潜在压力变成现实压力的两个必备条件是活动结果的不确定性和结果对个体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外界压力作用于个体,因个性差异不同,体验到的压力是不一样的,从而产生不同的压力结果――生理、心理、行为症状。个体的情绪管理能力属于个性差异方面,工作压力就是个体在工作情境中体验到的压力,压力结果――心理、生理、行为症状就是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状况。如果公务员不得不面临一定的工作压力的话,为了不让过大的工作压力造成身心的不健康,公务员可以通过调适自己的情绪从而降低工作压力对自身的不良影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情绪管理能力,特别是情绪调适能力是“工作压力-身心健康”系统中一个重要的调节因素。

5 结 论

5.1 公务员生理健康低于社会及行为、心理健康;生涯发展压力最大;情绪管理能力较好。

身心关系 篇7

关键词:孤独,精神卫生,教育,方法,学生

情绪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智力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若干情绪变量中,孤独感是被研究较多的重要指标之一。近年来,西方对孤独感的研究发展较快, 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观点和实践模式。孤独涉及个体对社会相互作用的数量和质量的感觉[1],孤独感是“当个体感觉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自己对交往的渴望与实际的交往水平产生距离时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或体验,常伴有寂寞、无助、郁闷等不良情绪反应和难耐的精神空落感”[2] 。家庭功能对孤独感存在直接的预测作用,如果个体与其他家庭成员缺乏亲密的情感和有效的沟通,家庭管理比较混乱,他们可能直接在家庭背景下体验到孤独感[3]。长期或严重的孤独感有可能引发挫折感、寂寞感和狂躁感,还可能引发某些情绪障碍等,甚至引发疾病。为了解大学生孤独感状况,探讨大学生孤独感与父母教养方式和身心健康关系,笔者采用问卷调查法对213名大学生进行了测定,并对相关结果进行了分析,以期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广州医学院、中山大学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采用分层抽样法,按学制分为4年制、5年制、8年制3层,从每层不同专业抽取部分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13份。其中4年制哲学专业24人,法学19人,汉语言文学20人,历史学10人,气象学28人;5年制法学专业12人,城市规划13人,应用心理学29人,影像、麻醉31人;8年制临床医学27人。男生76名(35.7%), 女生137名(64.3%);家庭所在地为城镇(城市、郊区)的105人,农村108人;独生子女55人,非独生子女158人。年龄在18~23岁之间,平均年龄20.16岁。

1.2 测量工具[4]

1.2.1 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 - 90)

该量表广泛应用于心理健康测量,具有良好的效度和信度。量表包含90个条目,分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等9个因子。此外,还包括1个其他因子,反映睡眠与饮食情况。每个项目按5个等级评分,得分越高,症状越严重。

1.2.2 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

该量表由66个项目组成, 采用4级评分体系,让被试回忆父母对他们一贯的教养行为。每题分父亲和母亲选项,包括父亲教养方式的6个因素: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母亲教养方式的5个因素: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Cronbach's α=0.919。

1.2.3 孤独量表(UCLA)

该量表主要用于评价对社会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水平的差距而产生的孤独。量表共由20个测题组成,采用4 级评分标准,总分从20分(孤独感最弱)至80分(孤独感最强)。该量表适用于各种人群,α系数为0.841, 重测相关系数为0.623。

1.3 方法

由经过专门培训的调查员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测试,按统一指导语发放问卷,由学生独立完成,并向学生讲明保密原则,消除心理顾虑,填答完毕后当场收回问卷。全部测试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

2.1 大学生孤独感状况

大学生整个样本孤独量表得分为正态分布,UCLA得分平均为(42.70 ±8.54)分。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间孤独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非独生子女孤独感高于独生子女(P<0.01);21~23岁大学生孤独感高于18~20岁大学生(P<0.01);医学专业大学生孤独感高于非医学专业大学生(P<0.01);农村大学生孤独感高于城镇大学生(P<0.01)。见表1。

2.2 大学生孤独感与父母教养方式和身心健康的相关性

由表2,3可见,大学生的孤独感与父亲的过分干涉和拒绝否认呈正相关,与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呈负相关;与母亲的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呈正相关,与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呈负相关。大学生孤独感与身心健康各因子均有相关性,其中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因子与孤独感的正相关系数最高。

2.3 大学生孤独感与父母教养方式和身心健康的多元回归分析

为综合考察父母教养方式、身心健康对大学生孤独感的影响作用,抽取与大学生孤独感有显著相关的父母教养方式和SCL-90各因子得分作预测变量,以孤独感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母亲过分干涉保护和人际关系敏感、抑郁4个因子的标准偏回归系数β达到了显著水平,说明这4个因素对大学生孤独感有显著的影响,对大学生孤独感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见表4。

3 讨论

3.1 大学生孤独感的特点

研究显示,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的孤独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23岁大学生孤独感高于18~20岁大学生,即高年级学生孤独感强于低年级学生,这可能是由于大学生正迈入艾里克森社会发展理论中亲密—孤独阶段,并且随着年级的增加,课程日趋减少, 闲暇时间增多,同时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因而体验到更明显的孤独感。医学专业大学生孤独感高于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可能是由于医学专业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明显高于其他专业,社会交往时间减少而造成孤独感增加。农村大学生的孤独感显著高于城市大学生,可能与农村大学生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的地区,大学生活环境变化大而不太适应城市生活,更难发展亲密关系有关。非独生子女孤独感高于独生子女,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独生子女绝大部分来自城镇,非独生子女绝大部分来自农村,而来自农村的学生经常感到孤独的比例要高于城镇。

3.2 大学生孤独感与其父母教育方式、身心健康的关系

研究表明,大学生孤独感与父母教育方式、身心健康都有一定的关系。大学生孤独感与母亲的情感温暖呈显著负相关,与母亲过分干涉、保护和身心健康因子中抑郁、人际关系敏感呈正相关。家庭教养方式,尤其是母亲能给予的情感支持功能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孤独感体验,这一结果与张艳华等[5,6]学者的研究一致。而母亲过分干涉、保护的家庭教养方式往往是批评多于鼓励,限制多于信任,与孩子缺乏双向交流,孩子在家庭中无法释放自己内心的想法,孩子会感到没有人可以分担他的想法、不能自己做一些决定,更缺乏与同伴交往的能力,对父母的依赖越来越强,当其离开父母进入大学,独立面对大学生活时就会不知所措,因此这种早年家庭过分干涉、保护的教养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人格特征、认知方式、与伙伴教师的接纳关系,使其孤独感体验加深,也致使其人际关系敏感或抑郁,影响其心理健康,而心理困惑的增多又反过来增加了大学生的孤独感。这与相关研究一致[7,8,9]。

可见,父母应给予子女更多关心、温暖和理解,增加有效的沟通时间,注重家庭的亲密度,帮助子女形成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这有助于个体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与心境,增强环境适应性,从而减少孤独感。大学生孤独感与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相关,反映了大学生身心健康与孤独体验的相互影响作用,因此从学校和社会来讲,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孤独感,加强心理辅导,及早对新生进行“适应环境”教育。

参考文献

[1]JARI-ERIK N.Social strategies and Loneliness:A prospective study.Pers Indiv Dif,1997,23(2):205-215.

[2]WEISS RS.Reflections on the present state of loneliness research.JSoc Behav Pers,1987(2):12-16.

[3]辛自强,池丽萍.家庭功能与儿童孤独感的关系.心理学报,2003,35(2):216-221.

[4]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84-287.

[5]张艳华,慈勤英.家庭功能与青少年子女孤独感的相关研究:基于功能分析的视角.青年探索,2008(1):53-56.

[6]谢华,杨东,曾莉,等.四川省部分地区农村留守中学生孤独感现状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8,29(10):942-943.

[7]骆光林,阮俊华.大学生孤独心理的调查与分析.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1999,26(3):112-115.

[8]邹泓.青少年同伴关系的发展功能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体育教学,2006(5):54-55.

崔峦:享受母语,陶冶身心 篇8

⊙语文教育是事业,贵在淡泊名利,默默奉献;语文教育是科学,难在持之以恒,求是求真;语文教育是艺术,美在享受母语,陶冶身心。

⊙学习母语,主要不是靠传授知识,揭示规律,而是靠尽可能多地接触语言材料,尽可能多地利用语文教育资源,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培养语感,逐渐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前提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要变处处牵着学生走的教师主宰式,为顺着学生的学来“导”的启发引导式

⊙写字,不仅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而且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体现要加强写字教学,通过教师的悉心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把字写好

⊙以读为本,不是一遍一遍地傻读、呆读,也不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读,要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阅读是什么?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是和历史、和现实的对话,和高尚的人、和高尚的心灵的对话,是充满乐趣的精神生活。”这是崔峦老师的心声:“阅读教学一定要改变教学过程凝固、教学方法僵化的现状,要因生、因文、因地制宜,创造灵活多样、不拘一格、讲求实效的教学过程与方法。”

崔峦,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专家组核心成员,教育部中小学继续教育教材评审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长期从事语文课程、教材研究与小学语文教材编写工作,是1978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及其以后的各部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制订者或主要起草人。参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研制工作;参加编写或主持编写多套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任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及课程标准实验小学语文教科书主编,供海外留学生子女使用的《标准中文》教材主编。此外,还主持编写《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小学语文教学论》等教材及若干教育图书,在国家级、省级教育报刊上发表论文、文章数百篇。应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及各省市之邀,作关于语文课程改革的报告数十场,获得好评。主编的教材及其学术观点,在全国小学语文界有广泛影响。

他对我国颁布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从主要特点、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诸方面,进行过系统比较研究;他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有比较全面、清醒的认识;他重视对传统语文教学经验的继承,认为语文教学应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他提出要大力改革阅读教学,教学要有一定的模式、但不要模式化,作文教学要培植习作的自信心,提倡说真话、吐真情等一系列语文教学思想。

他先后担任全国小语会秘书长、副理事长和理事长。他任学会理事长的十余年来,团结全国小语界(包括高等院校、研究单位、教研部门、一线老师和会刊会报等),形成合力,开展了一系列的学术研讨、教学观摩交流等活动,创立了多个小语界品牌活动。

正是由于他有如此丰富的人生经历,有追求卓越、与时俱进的思想,数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以及对小学语文那份执著的爱,造就了他在我国小学语文界的学术地位和影响,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位引领者。

他的《阅读教学要处理好十个关系》一文,论述精辟,朴朴实实,实事求是,处理好这些关系,对当前乃至今后的教学都有重要指导意义。十个关系,即:(1)教学目标:一课目标与年段目标、总目标的关系;(2)教学内容:教科书与其他资源的关系;(3)价值取向:多元解读与阅读导向的关系;(4)关于备课:钻研教材与进行教学设计的关系;(5)教学过程:部分与整体的关系;(6)教学策略:预设与生成的关系;(7)学习方式: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的关系;(8)阅读技能:精读、略读、浏览的关系;(9)阅读与习作:学读与学写的关系;(10)学习途径: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志愿服务 有益身心 篇9

在即将到来的假期你可以把你的时间和才能为值得付出的事业或个人做出奉献。哈佛医学院精神病学助理教授,迈克尔·克雷格·米勒博士说:“我们逐渐认识到付出比接受要好,而且证据表明,实际上付出有益于我们的健康。”

情感益处

在参与志愿服务时你会收到许多情感回报。社会交往使你觉得与其他人发生了联系,这会使孤独感和抑郁感消失。米勒博士说:“当你感到沮丧时,你对身体和情感上的痛苦更密切地关注,这样越会让你感觉更糟。如果你能将那些内在的关注点通过志愿服务或关注他人做出释放,你可能会感觉好得多。”

志愿服务也会让你感觉富有成效,因为你让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变化。这样会增强你的自尊心,因为你在追求心目中自己最好的形象。对自己感觉良好可以使你的情绪得到改善。

对身体的益处

对于志愿服务可改善健康状况我们并没有生物学证据。但是,根据2013年发表在《心理与年龄》上的一项研究结果,志愿服务与如降低血压、减轻抑郁、更加健康等远期健康有联系。同时根据在2013年发表在《英国公共卫生》对40项研究的综述表明死亡风险可降低22%,米勒博士推测这些好处是由于血压水平较低的缘故。

2012年在《普通 精神病学 档案》上也有一项研究,即发现从事过如志愿服务等有意义和有目的活动的老年人,往往在年老时思维能力更好。

志愿服务并不复杂

为了改善你的健康状况,你到底多长时间需要参与一次志愿活动目前还不清楚。有研究指出,每一年有100至200小时的此类活动会使你从中受益。这个时间相当于每周两小时。

你不必为了因为帮助别人给你回报带来愉悦而与某个组织签下协议。米勒博士解释说:“这种志愿服务不只是给予别人物质或出门帮助他人。而是为了某些人而存在、去医院照顾患者、给人们送一张卡来传递温暖、或者当邻居家有重大的生活事件时给予其支持”。请记住,即使是一个小小的帮助也会给人以一种慷慨的精神鼓舞,会让你在与人交往时感觉到心情舒畅。如果你不知道从何处开始参与志愿服务,可以参照我们的“志愿服务理念”。

志愿服务的理念是:个人或与觉得志趣相投的人一起帮助有需要的朋友、善待陌生人。

要使一个人的生活发生显著的改观有许多不同的方法。也许你可以为朋友做些有益的事,或者为某个当地的团体付出你自己的时间和专业知识,而不要存有从某人那里用提供服务而换取回报的念头。哈佛医学院精神病学助理教授迈克尔·克雷格·米勒博士说:“当你慷慨地为他人付出后,受助者必定会慷慨地做出回报。但是不要指望别人给予你实物回馈。不要耿耿于怀。一定要无私地施予。”

从你所处的社交圈开始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拿出一本你喜爱的书、照看别人、为有需要的朋友办些事、到养老院慰问老人等。

你不必知道你为谁提供了服务,放弃商店给予的额外的优惠券,捐出你不再需要的物品,拿出储物间内或家中不看的旧杂志,为某些可靠的人留出一间空房,给出你真诚的赞赏,给士兵写一封信等。

如果你想参加一个志愿服务团体,可以给对你的职业感兴趣的团体打电话询问是否有这样的机会。可以考虑去如动物庇护所、食堂、青年俱乐部、图书馆、博物馆、红十字会、养老院、教堂快餐店或联合慈善总会去看看。

压力毁灭身心,亦重建身心 篇10

故事发生在一座古老的大庄园, 里面住着一位富翁和他忠实的仆人。一天早上, 仆人忽然慌慌张张地跑来找主人, 说:“主人, 快救救我吧, 我在花园里看到了死神, 它一定是来找我的!”富翁大吃一惊,对仆人说:“你快到马厩里去牵出我那匹千里马, 骑上它飞奔到离这里最遥远的城市——德里, 死神一定不会找到你的。”仆人听从了主人的忠告, 骑上快马, 飞奔而去。

仆人走了之后, 主人在花园里果然看到了死神。“你怎么会在我的花园里?”富翁壮着胆子问。“我路过此处, 看到你花园里美丽的鲜花,所以进来坐坐。”死神微笑着回答。“这么说, 你并不是特意来取我仆人的性命了?”“当然不是,”死神很吃惊,“不过, 我是要杀死一个人, 他应该是今晚匆匆赶到德里的第一个人。”

杀死我们的并不是死亡本身, 而是我们对于死亡的恐懼。我们面临的大多只是瞬间的情绪,然而, 长期情绪积累而成的心理压力, 对我们的影响跟故事里的死神并无异处。

今天已经不是几个世纪前的“德里”时代, 但职场中的精英们所承担的压力却丝毫没有减缓。尽管“压力管理”一词开始频频曝光, 但未来经济的不可预知性带来的焦虑反而让我们承受了更多的压力。

压力管理是个中性词。人们一直生活在两种压力中, 一是作用于躯体的物理压力, 如大气压、地心引力、心脏压力等, 这些压力维持生命形式。二是内在的精神压力, 如生存竞争的压力、对危险与死亡的恐惧、人际压力、情绪与情感的压力等, 这些压力保持人的警觉( 清醒状态) 和适度的行为模式。

我们的机体对压力有一种天生的吸收——缓冲机制, 压力过小让人消沉、昏昏欲睡、机体懈怠、思维变慢; 突如其来的压力和持续不变的高压令人身心劳损。但如果能够生活在流动的、不停变化的压力中, 一个人的机体不仅是健康的, 也会充满能量和活力。

体力改变脑力

美国心理学家曾经对420 名志愿者进行调查, 让他们详细回顾近一年来遇到的突发事件, 比如离异、失业、患重病等, 并对他们的精神紧张水平打分, 按紧张程度把这420 名志愿者分为高紧张组和低紧张组。研究人员对这些志愿者释放含有小剂量感冒病毒的药剂, 结果发现, 精神紧张程度高的志愿者中有90% 的人被感染上了感冒, 而且几乎都是重症, 而紧张程度低的志愿者中仅有25% 的人出现了流鼻涕等轻微的感冒症状。

精神和心理压力状态极大程度地影响着我们的身体健康,而它影响的方式正是通过削弱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功能来发生作用。

因此, 心理状态与免疫系统的密切关系使一门新兴的医学分支—心理神经免疫学(Psycho Neuro Immunology) 迅速发展; 一些著名医学家甚至预言, 人类的大脑将成为替自己治病的得力工具。因为压力会改变身体状况, 而生理状态也会反过来影响心理健康。

而压力管理, 在某种程度上是一门平衡的艺术。当周围的组织和环境不断发生着变化, 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取得事业和个人生活的平衡。想要取得个人生活的平衡, 不使自己变成工作狂,但又至于让事业停滞不前, 我们必须投注时间、精力和技能来有意识地培养一些要素: 目标感、与他人健康有意义的关系以及个人体魄。

“身体——意识关系是个有意思的互感连接。有时候我们从头脑向身体发出信号, 而有时候, 大脑是从身体反映的信息合成意识。”这一观点为健身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哈佛大学著名教授、积极心理学大师Tal Ben-Shahar 博士指出, 人们的深度幸福来源于激发一颗积极的心——压力是适中的、流动和变化的。他教授的技巧, 譬如户外运动、力量训练、柔韧运动、平衡感练习、瑜伽、中国的气功、冥想甚至白日梦等等,都会通过体力的健康而促成情绪和精神的良好状态, 在不知不觉中舒缓内心的压力, 无论这压力是来自个人生活还是工作。

语言的神奇功能

“我们看到的是我们所描述的世界; 然而, 我们并不根据看到的世界来表述它。”NLP 理论会这样告诉你, 客观世界在不同的人群中会呈现出千姿百态的不同表现, 而语言的不同表述又进一步影响人对外界环境的认知。所以有建设性意义的语言较之于令人泄气的语言会给人更多的勇气去对付困境。

有些人在变故之后很容易产生长期不良的心理压力, 比如,车祸后对汽车的恐惧、失恋男女对异性的警惕、竞争职位失败者对同事的厌恶等。所有这些负面情绪都是潜意识中的保护机制所致, 使人们在类似的情况再度出现时懂得保护自己。但这样的机制使我们长期维系了一种过度的心理压力。

借助NLP, 我们可以在大脑中再次制造当时的经验, 然后用另一个逻辑把故事的存储模式改变了, 从而在正面、积极的经验中化解内心压力。

也就是说, 减缓压力的重点正是赋予困境更积极、更正面的意义。无论你是多么的茫然和沮丧, 也要抵制自己受困境的诱惑而沉湎其中, 把它无限放大。你可以告诉其他人, 你从中发现了多少转机, 或者在下一局里你将如何扭转劣势; 但千万不要像祥林嫂一样诉说苦难以博取同情, 那样, 你会很快发现自己真的需要同情。心理学家分析, 如果你总在讲述那些困难如何与你过不去, 你的身体将逐渐信任你所描述的那些内容, 继之你很快会感受到痛苦、不安的巨大压力。

同样的情境, 用不同的声调、语气说不同的话语, 你可能消除了困扰多时的巨大压力、摆脱困境, 也可能把自己扔进永劫不复之地。

上一篇:无偿捐献者下一篇:连续酸洗机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