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状况影响

2024-07-09

身心状况影响(精选9篇)

身心状况影响 篇1

乳腺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据美国C A杂志统计的数据表明, 女性罹患乳腺癌的比例在整个女性恶性肿瘤中所占比例高达35%左右[1]。我国乳腺癌患者人数逐年上升, 发病呈现年轻化的趋势。由于乳腺癌发病的特殊性, 对女性朋友的生活、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很多女性患者因此心理状态发生严重改变, 普遍存在抑郁、焦虑的情绪, 这些不良情绪对患者的治疗及病情恢复影响甚大。本文旨在探讨采用术前心理干预对乳腺癌手术患者术后心理状态和术中生命体征的影响,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住院行乳腺癌切除术的患者1 2 6例, 年龄26~68岁, 平均 (37.8±3.6) 岁;已婚58例 (46.0%) , 未婚为8例 (6.3%) , 丧偶42例 (33.3%) , 离异18例 (14.3%) 。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6例 (12.7%) , 高中及大专39例 (31.0%) , 本科45例 (35.7%) , 硕士及以上26例 (20.6%) ;病程14~36d, 平均 (24.7±4.2) d。所有患者均符合《新编实用妇科学》中乳腺癌诊断标准。纳入标准: (1) 长期居住于本市, 利于随访; (2) 患者及家属知情, 自愿配合医护人员完成此次研究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 (1) 伴有心、肝、肾或其他严重慢性疾病; (2) 既往有结核病史、药物过敏史; (3) 有家族遗传病史。按住院号随机将126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63例。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大体一致。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方案, 从患者入院后即开始护理服务, 直到出院, 并在入院后3d内安排手术, 手术前24h内与患者进行交谈和沟通, 告知患者家属具体的麻醉方案、手术方案及手术前后的注意事项。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护理基础上提供术前心理干预, 具体措施有: (1) 在患者和手术护理人员之间搭建信任的桥梁, 护理人员术前到患者病房探视, 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 向患者讲述具体的手术环境、手术所用时间, 并让患者了解目前医院手术治疗乳腺癌的水平, 使患者打消顾虑, 放心接受手术。同时, 护理人员也了解患者的家庭情况和对手术的一些具体要求, 以热情负责任的态度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 (2) 在与患者沟通交流过程中, 仔细讲解病情发生、发展的原因, 以及治疗的手段和目的, 对患者焦虑、抑郁的不良情况进行疏导, 帮助患者建立信心, 尽量为患者营造一个稳定平和的手术氛围。 (3) 播放舒缓柔美的音乐、幽默的笑话等缓解紧张的神经, 让患者暂时忘记疾病带来的不愉快和手术带来的恐惧、焦虑, 让患者以良好的心理状态自然地接受手术。

1.3 判定标准

采用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 (SAS) 及抑郁自评量表 (SDS) 进行评估判定[2]。

1.4 统计处理

本次研究采用SPSS 16.0软件统计处理, 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比较

对比两组患者入院24h和术前24h SAS评分结果 (见表1) 。入院24h两组SAS评分大体一致;经过护理后, 术前2 4 h观察组患者S A 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SDS评分比较 (表2)

入院24h两组SDS大体一致;经过护理后, 术前2 4 h观察组患者S D 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3 两组收缩压、心率对比 (表3)

观察组患者术前24h收缩压、心率与干预前无差别, 而对照组患者术前24h收缩压、心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前24h收缩压及心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3。

注:1、2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入院24h与术前24h比较, 3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入院24h比较, 4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前24h比较

3 讨论

乳腺癌患者在术前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负面情绪, 其主要原因有: (1) 患者本身对疾病缺乏基本的认识和了解, 担心手术后的效果及预后。 (2) 乳房切除术不仅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 也对患者身体的美感造成影响[3]。患者或多或少会担心术后的人际交往和夫妻关系等[4]。恐惧、焦虑的心理状态会导致患者内分泌的失衡, 主要表现在糖皮质激素和儿茶酚胺的释放过多[5]。糖皮质激素的释放过度能影响伤口的愈合[6], 不利于病情的恢复。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也会随恐惧、焦虑不良情绪的存在而升高。所以要对乳腺癌切除术患者实施术前心理干预, 帮助患者勇敢正确的面对疾病和手术, 以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通过表1、表2可知, 观察组患者在接受了术前心理干预后焦虑、抑郁评分比对照组患者有显著的改善;通过表3可知, 观察组患者心理干预后的收缩压、心率较干预前无明显变化, 而对照组患者术前收缩压、心率水平有较大程度的升高。由此提示:有效科学的术前心理干预对于乳腺癌手术患者来说, 是改善不良情绪、维持生命体征平稳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 术前的心理干预措施是必要的, 笔者建议可广泛开展, 以造福更多的乳腺癌患者, 帮助她们重拾信心, 早日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潘莉, 张静平, 李丽花, 等.术前心理干预对乳腺癌切除术患者身心状况及生命体征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33) :60-61.

[2]孔屏, 刘跃晖, 宾捷, 等.心理干预对中青年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 2010, 27 (10) :1837-1839.

[3]王桂莲, 朱玲, 曹彦, 等.围手术期心理干预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情绪的影响[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11 (19) :4665-4666.

[4]贾丁.乳腺癌的术后护理与随诊[J].中国乡村医药, 2008, 15 (7) :9-10.

[5]刘丽荣.乳腺癌患者血浆循环DNA含量分析及心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9, 25 (27) :46-47

[6]张蓉, 邬淑雁, 岳秋菊, 等.心理行为干预提高乳腺癌患者自我效能的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9 (11) :2544-2545.

身心状况影响 篇2

——以陕西省扶风县东坡村为例

贫困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发展中罹患的一种疾病。贫困人口是一类特殊的群体,由于疾病、残疾、上学、缺劳力、缺技术、缺资金、因灾等原因造成家庭困难。今年以来,全省上下高度重视扶贫工作,探究贫困原因对制定精准扶贫措施具有治病治根的根本意义,本文以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杏林镇东坡村为例,试图用解剖麻雀的手法,以点及面,由小见大,从研究贫困户身心健康角度出发,分析贫困现状,探析深层次致贫原因,以期提出对全省脱贫攻坚工作有借鉴价值的对策建议。

一、东坡村贫困户基本情况及致贫原因、劳动力状况分析

扶风县杏林镇东坡村,位于关中地区,全村共649户2465人,土壤水利条件较好,分析东坡村的贫困状况对反映关中地区乃至全省范围内贫困村有其代表意义。全文使用数据为贫困户建档立卡数据库,入户访问资料以及乡邻了解情况。2017年全村核实认定66户贫困户,共计208人,贫困发生率为8.4%。致贫原因主要是缺技术致贫24户81人,因残致贫21户58人,因病致贫9户44人,缺劳力致贫9户14人,因学致贫2户7人,因灾致贫1户4人。因残、因病、和缺劳力可归结为因身心健康问题,三者致贫户数合计达到39户,占贫困总户数的59.1%,身心健康问题已成为东坡村致贫的主要原因。

图1:东坡村致贫原因分析图

分析东坡村贫困户的劳动力状况,66户贫困户208人,其中有66人无劳动力占比31.7%,22人丧失劳动力占比10.6%,二者合计为42.3%,四成以上人群无劳动能力。村贫困户中有无劳动力或丧失劳动力的户数为51户,占比77.3%,缺乏劳动力的背后原因是健康状况或有劳动年龄外人口的问题。如扣除37名未成年无劳动力人数,仍有51人无劳动力或丧失劳动力。

图2:东坡村贫困人口劳动能力情况

二、贫困人口健康问题突出

1、健康状况总体分析

总体来看,东坡村贫困户中身体健康的人数为130人,占比62.5%,残疾人数为42人,占比20.2%,长期慢性病人数为31人,占比14.9%,患有大病人数为5人,占比2.4%。将残疾、患有长期慢性病和患有大病三类统称为身体不健康人群,人数达78人,占比37.5%。村贫困家庭中有病残人口的户数为37户,比例占到56.1%,超过一半。贫困户家庭人口身体不健康、身体无劳动能力是典型特征,反映该群体的特殊性。

图3:东坡村贫困人口健康状况

2、贫困人口残疾情况分析

分析东坡村贫困人口残疾情况,42名残疾人群中有38名身体残疾者,4名精神残疾者。分析残疾原因,其中23人为老年疾病造成身体残疾,占残疾人群比重达54.8%,主要表现为年龄较长人群,因心脑血管疾病造成瘫痪、半身不遂等身体残疾。9人为先天身体残疾,占残疾人群比重为21.4%,主要是耳聋、视力残疾、身体不平衡、罗锅等,有3人因未防疫造成腿部残疾,有2人因意外造成肢体残疾,有1人因严重类风湿造成身体残疾。4名精神残疾者均为先天原因所致。

图4:东坡村贫困残疾人口致残原因分析

3、贫困人口身体疾病情况

分析东坡村贫困人口的身体疾病情况,36名患有长期慢性病和大病的人群中,老年疾病患者有19人,占比52.8%,多体现为心脑血管疾病,身体疾病患者有13人,占比36.1%,主要有癌症、抑郁症、糖尿病、风湿病、肺结核、颈椎病等,因意外致病患者有2人,占比5.6%,先天脑瘫儿2人。

图5:东坡村贫困人口中身体疾病分类图

三、健康问题的根源在哪

贫困是一种现象,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有个体原因也有社会原因,贫困人口中发生劳动能力欠缺,健康状况不佳的问题,其根本原因本文尝试梳理如下:

1、心脑血管等老年疾病困扰农村家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城市一样,农村地区心脑血管疾病高发,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严重困扰农村居民,从东坡村贫困人口中因老年病导致病残人数达42人,占身体不健康人数的57.5%,农村老人罹患此类病情的比例较高。身体患病,甚至瘫痪,影响个人劳动能力,子女为照顾老人不能外出打工,带来家庭负担。年老多病虽是亘古以来的规律,但近年来体现出的患病比例高、患者年轻化、患病程度深的特征不容忽视。

2、历史原因造成的医疗卫生条件落后

由于历史原因,过去农村地区受医疗卫生条件限制,孕期产检、幼儿疾病预防和诊疗、医疗保障等存在欠账,是贫困发生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孕期检查意识上薄弱,受经济状况影响,实际执行率较低。再者过去幼儿时期未进行必要的疫病防疫,导致身体残疾。从东坡村贫困人口数据反映,由于先天导致病残贫困人数15人,未进行疫病防疫导致残疾人数3人,合计18人,占贫困不健康人口比例23.1%,育龄妇女在孕期未进行必要的检查,造成婴儿先天脑瘫、肢体残疾等,有些家庭为治疗先天脑瘫儿花费数十万元,造成严重经济困难。进而幼儿未进行必要的卫生防疫,造成肢体残疾,成为人一生的困扰,为未来家庭贫困埋下了祸根。此外,过去农村合作医疗在覆盖面上和报销范围两方面存在不足,个别家庭遗漏,报销范围受限,也引发了贫困现象。

3、农村居民精神健康问题突出

农村地区,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精神问题较为突出,东坡村贫困人口中有4人患有先天精神残疾,有3人有患有抑郁症,后天发病主要是婚姻不幸、学习压力、家庭问题等。家中有一名精神残疾或精神疾病患者,都严重影响家庭正常生活,造成家庭贫困。部分精神残疾者,具有威胁性,对社会存在一定危害。后天精神疾病的发生,往往是因为承受压力大、缺乏关爱,典型现象如留守农村妇女,未随丈夫外出打工,在家照顾老人孩子,也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生活艰辛、婆媳矛盾、家庭暴力等压力令农村妇女不堪重负。再比如农村男子婚姻失利后,女方离家,留下子女抚养,再婚面临巨额的彩礼、盖体面房子的费用等都造成家庭困难。还有因考学失利、学习压力大造成的精神问题,种种外在因素,心里想不开,容易导致精神疾病,家庭生活难以健康运行。

4、意外安全事故造成病残

东坡村贫困人口中还有因意外造成的身体不健康情况,共有4人,意外多在交通事故和生产活动中发生,东坡村的现象实际是农村地区的典型问题,一是交通意识淡薄和必要的交通设施不完善,如今乡村公路通到农户房前,方便出行的同时,农民的交通意识却急需跟进,农村街道入口处还没有必要的减速装置,儿童在门前玩耍时和行车距离很近,行驶在农村道路上的车辆,看似车少人稀,往往车速较快,但发生危险的可能随时发生;二是生产条件存在潜在安全隐患,农民打工从事的职业受学历技能限制,多进入门槛较低的行业,如建筑施工行业,很多建筑工地特别是乡村建筑施工,存在条件简易,安全防护不健全的问题,而且农民工多与用工单位未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更无工伤保险,一旦出现安全事故,极易造成身体伤亡,且无法获得应有的赔偿。

四、健康扶贫任重道远

梳理贫困问题的本质,是为了更好的关爱帮助贫困户脱贫,也是为了切除贫困病根,为了防止其他非贫困户进入贫困户群体,防止已脱贫户回退。总结历史原因,如过去医疗条件的欠缺,如今医疗水平的大大提高、卫生和防疫体系的完善,几乎全面杜绝了未防疫造成的身体残疾,孕期检查的日渐普及将多数先天残疾幼儿筛查出来,避免了出生后家庭和人生的悲剧,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对农村人口的覆盖程度和报销范围比例提高,对保障患病人群看得起病发挥关键作用。但现实值得我们做的,我们需要努力的还有很多。

1、大力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农村地区老人罹患心脑血管疾病,与城镇老人患病类型基本相同,反映了农村居民不用发愁吃饭问题,城乡饮食方式的接近,但共同的特点对于城乡老人和家庭来说,然而产生的影响却差距甚远,城市老人多有文化,经常进行身体检查,优质医疗条件比较便捷,对于如何控制病情,如何健康生活,相对农村地区老人文化基础差、认知能力有限,定期体检很少进行,小病基本靠扛,到大病时医治为时已晚的情况,还有明显不同,因此在农村地区宣传提倡健康生活方式很有必要,定期体检了解身体健康情况,病程初期开始控制,少油少盐改善重口味,膳食合理搭配,多运动、规律作息、健康生活。

2、关爱特殊人群心理健康

近年来贫困人口精神疾病高发,留守妇女、留守儿童隔辈教育的心理断裂等等农村居民心理问题非常突出,关心关爱特殊人群已是当今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对于留守儿童问题,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应该思考,如何让农民工进城务工,能带上家眷,保证孩子在打工地入学,接受和城里孩子平等的教育。目前仍与祖辈生活的留守儿童,就读的乡村学校应努力弥补隔辈教育的欠缺,给孩子多一些关爱,给老人多一些指导。还要对农村留守妇女这一特殊群体予以特殊关注,妇女嫁到婆家无亲无靠,丈夫又不在身边,肩上的担子重生活压力大,有关部门要下大功夫,扑下身子深入基层,了解她们的所急所需,把关爱温暖送到他们心中。对于因学失利的问题,当前学校分层严重,学生的学习压力没有减轻,学校把升学率当做唯一目标显然荒谬至极,回到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才是教育的根本追求。

3、健全安全保护设施,捍卫安全底线

全子宫切除术妇女身心状况分析 篇3

1.1 一般资料

观察对象为2006—2010年本院住院患者, 年龄在32~58岁间因子宫肌瘤行全子宫切除术者。

1.2 方法

对入选的152例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经治疗后半年分别进行精神、心理状况分析。按焦虑自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进行测试: (1) 焦虑自评量表[1]共20题, 按焦虑症状很少有0~1分;绝大多数时间有分别记1叫分;由受试者自评分析指标为总分, 总分≤50分, 定为无焦虑;>50分为有肯定的焦虑; (2) 抑郁量表共[2]17题, 询问受试者, 每题0~4分, 按总分将抑郁程度划分为4组, ≤7分为无抑郁, 8~15分为轻度, 16~23分为中度, >24分为重度, 总分≥8为有肯定抑郁。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输入计算机, 结果以珚x±s或率表示, 以t检验或χ2检验统计分析, P<0.01表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术前焦虑与抑郁评分

全子宫切除术前年龄在45岁之前80例患者焦虑与抑郁评分与45~58岁72例患者焦虑与抑郁评分见表1。

由表中可见, 两组无明显差异 (P>0.05) 。

2.2 术后3个月焦虑抑郁评分

72例全子宫切除术加卵巢切除术和80例保留卵巢妇女的焦虑与抑郁评分见表2, 由表中可见, 切除卵巢妇女的焦虑与抑郁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 , 其中有焦虑者 (总分>50分) , 切卵巢42例, 占58.3%, 保留卵巢18例, 占22.5%, 有抑郁者切除卵巢48例, 占66.7%, 其中轻、中、重度者分别占38.9%、22.2%及5.6%。保留卵巢有抑郁22例, 占27.5%, 轻度占2.5%, 中度占2.5%。

表1与表2对比, 保留卵巢组术前、术后进行焦虑与抑郁评分, 与保留卵巢组对比无明显差异, 切除卵巢组术前、术后有明显差异。

2.3 半年后焦虑抑郁评分

保留卵巢组与切除卵巢组术后半年焦虑与抑郁评分无明显差异 (P>0.05) , 见表3。

3 讨论

手术对患者来说是一种特殊心理应激, 其反应程度因人而异, 但绝大多数术前或多或少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和精神障碍, 其中以焦虑与抑郁最为常见。患者自认为术后就会有生理缺陷, 自我统一感丧失, 计较得失, 对外界持有戒心, 一些妇女还错误地认为, 子宫是维持女性特征的重要器官, 切除子宫会改变妇女的形象, 其实这种理解不完全正确, 维持女性特征的重要器官是卵巢, 卵巢是一对性腺器官, 可使女性在40岁以前保持青春魅力和无限生命力, 这是卵巢的内分泌功能所起的作用, 卵巢分泌的雌激素作用于皮肤、粘膜、骨骼、内脏、肌肉、血管、神经等全身400多个部位的组织和器官, 如一旦切除还有足够分泌功能的卵巢就会导致内分泌功能的急速变化, 引起卵巢丢失的症状, 引起比自然绝经更严重的更年期症状。根据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观察152例病例, 从上述表l与表2中对比发现, 保留卵巢组与术前无明显差异, 切除卵巢组与术前有明显差异, 切除卵巢组与保留卵巢组有明显差异, 故在全子宫切除术中, 卵巢切除问题应慎重考虑。宋鸿钊教授在1983年10月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会上, 总结子宫肌瘤手术卵巢去留问题时指出, 卵巢非常重要, 不要轻易切除, 因保留卵巢而发生肿瘤或发生残留卵巢综合症的不多[3]。从上述临床观察发现, 去掉卵巢发生焦虑、抑郁导致心理障碍者远远超过保留卵巢者, 对已切除卵巢的72例患者给予激素替代治疗, 能缓解因卵巢切除后引起的焦虑抑郁症, 提高生活质量。因我们的多数患者来自农村, 经济条件有限, 故较为常用的药物是尼尔雌醇2mg/2wc, 此药经济实惠, 但缺点是对肝肾功能不全者有血栓形成倾向。尼尔雌醇是单纯雌激素, 除补充雌激素外, 还需补充钙剂, 在膳食中增加钙剂如长期喝牛奶补充活性钙剂, 同时补充维生素D3。条件好的患者给予妇复春胶囊, 该药为目前国内外含有最低有效剂量的雌激素, 并配有适量的孕激素及人体必需的维生素A、D、E及钙等复合制剂, 1次/d, 2粒/次, 3个月为1个疗程。

早在上世纪20年代起, 伟大的生理学家、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创始人———巴甫络夫, 就从生理学的角度论述了人的情绪与健康的关系, 并创立了一门心理学和医学的交叉学科———心身医学, 认为情绪因素在一些躯体疾病中起重要作用, 这类疾病叫做心身疾病, 其中包括更年期综合症, 焦虑与抑郁是更年期综合症的常见症状之一。心病需用心药医, 著名的心理学家潘菽教授曾指出:“不仅药物能治疗, 而且良好的心理因素和积极的心理状态对于身体或精神的疾病常起到治疗或有助于康复的作用”。故对上述72例患者除上述药物治疗外, 我们给予说理开导式的治疗: (1) 耐心听取患者的倾诉, 并加以启发和诱导, 因人而异地选择患者可以接受的语言, 分析患者错综复杂的临床症状, 提高患者对自己病情的认识水平, 指导患者消除和避免有害的刺激, 加强自我煅炼, 提高心理免疫和应急能力; (2) 学习自我调控, 给患者以安慰、鼓励和有根据的保证; (3) 给患者创造一个不致发生躯体与心理疾病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改善不良人际关系, 帮助患者认识心理和疾病之间的关系, 消除心理因素的致病作用; (4) 帮助患者了解性格上存在的问题, 增强治疗疾病的信心。在前述药物治疗基础上, 我们结合新的医学模式特点, 给患者以必要的精神支持疗法, 收到较好的临床效果。通过药物治疗和心理支持治疗, 焦虑与抑郁症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摘要:目的:探讨全子宫切除术患者的心理和精神障碍, 对其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帮助及药物治疗。方法:观察我院2006—2010年因子宫肌瘤切除子宫的患者152例, 年龄<45岁, 卵巢未发现异常, 给予保留卵巢80例, 年龄>45岁者, 治愈性切除卵巢72例。两者在术前、术后及治疗时进行焦虑与抑郁评分。结果:两组术前评分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术后3月进行焦虑与抑郁评分, 去掉卵巢组评分均明显高于保留卵巢组 (P<0.01) 。3个月后切除卵巢组给予治疗, 半年后两组对比无明显差异 (P>0.05) 。结论:手术对于患者是一种特殊心理应激, 临床或多或少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精神障碍, 切除卵巢患者尤为明显, 应对其给予心理支持、帮助及药物治疗很有必要。

关键词:全子宫切除术,卵巢,心理过程

参考文献

[1]杨捷, 郑修霞, 陆虹.全子宫切除患者住院期间性心理调查及分析[J].现代护理, 2004, 10 (5) :434-435.

[2]缪爱铃, 汤庆林.子宫切除患者围手术期心理调查[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4, 13 (2) :190-191.

[3]林可珊.子宫切除术前心理干预及护理对策[J].实用医技杂志, 2006, 13 (3) :447-448.

美术对学生的身心影响 篇4

美术学科在现代的教学中呈现出直观性、艺术性、趣味性、综合性的特点,使得它在聋校美术教学中所起到的作用,已经不是单一的学科教学了,而成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学科,并不断地影响着聋生的心理发展情况和学习状况。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帮助聋生解决实际情况,将有利于聋生向着全面、健康的方向发展。如何发挥美术教学对聋生身心康复的作用呢?以下谈谈我的做法:

一、激发聋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聋生的特点,精心设计,善于引导,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课堂教学中,可采用直观、启发、体验式等适合聋生特点的教学方法,让聋生在“自主、探究、合作”的美术活动中产生学习兴趣,激发创新能力,充分发展个性。

1、以游戏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结合低年级聋生喜欢新奇、富于想象的年龄特点,可以运用各种游戏活动开展教学。如在《奇妙的角花》这一课教学中,我用直观的教具“万花筒”引导聋生自主学习。聋生带着好奇走进了万花筒的世界,直观感受了多姿多彩的图案造型。千变万化的造型启发了聋生的发散性思维,丰富了创作内容,使他们在创作动物、植物、花卉、几何图案的角花剪纸作品时发挥了创作潜能和个性。高年级的美术教学,我则更多的是以体验式教学开展美术活动,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发现美、创造美。如人物场景速写课,我把课堂地点设计在室外,引导聋生观察生活场景、交流体验,指导聋生如何构图、如何抓住人物动态特点以及场景表现,让他们在体验式美术活动中学会自主探究、自主创新,培养了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2、让聋生拥有自己的“钥匙”。

由于聋生的模仿能力强,创新能力稍弱,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减少不必要的示范,而要根据聋生的年龄特点、教学目标要求,精心设问,让聋生通过思考、讨论、回答问题的形式明确学习目的。教师提出的一连串问题,就好像一串“钥匙”交给了学生,从而把自主创新的主动权交给了聋生,让他们用“钥匙”打开知识的大门。例如:我上聋校实验教材第一册《生活中的圆形物》这一课,并不是直接示范教学,而是精心设问,让聋生思考,启发他们在身边寻找生活中的圆形物。在老师的启发下,聋生积极思考,发现身边有很多的圆形物,如圆凳、手表、扣子、橡皮、圆形按钮等。然后引导聋生回忆生活中的圆形物,如篮球、乒乓球、月亮、太阳、灯笼等。教师在一连串的设问中激活了聋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师可以用绘画、剪贴的平面方法表现圆形物,还可以用立体的表现方法,如运用纸、胶泥、毛线等各种综合材料,大胆创作,最后再将他们创作的圆形物组合成一幅画或作品。在这样的美术活动中,聋生体验了造型美的乐趣,达到了自主探究、创新、合作的学习目的,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提高聋生对美的认识

美术教学是实施美育教育的途径。通过引导聋生感受大自然、体验生活、进行美术创作,提高他们对美的认识,对培养聋生的健康心理起着推动作用。通过美术教学,能使聋生感受美的内涵。2006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表演的舞蹈《千手观音》,以优美的肢体语言表现了艺术作品的内涵和韵律美,震撼了世界。由此可见,感受韵律美,不仅属于健全人,也属于有听力障碍的聋哑人。为了帮助聋生康复身心,我根据聋生的特点,编写了校本教材《线的律动——静物写生》,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图文并茂的直观教学,从舞蹈、武术、运动等艺术欣赏导入,引导聋生从舞蹈、武术、运动、体操的艺术表现中感受韵律美,如舞蹈的刚柔、武术的强弱、运动的快慢,并将这些感受与线的长短、粗细、曲直、虚实进行联想,运用各种线的对比表现节奏和韵律,强化线的韵律美,让聋生和健康的孩子一样能感受韵律、表现律动美。这一课,让聋生在美术活动中自由摆设静物组合造型,感受造型艺术的乐趣,大胆地进行线描创作,发挥创作个性,补偿了聋生由于听力障碍所造成的缺陷,达到了康复身心和开发创新思维的目的。

三、提升聋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每个聋生听力损失的情况不同,有的残余听力好些,有的差些,有的甚至完全失去听力。他们因生理上的缺陷都很自卑,不愿与人交流,时间长了将影响到他们语言能力的发展。在美术教学中,可根据聋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发展阶段,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和训练方式,按照聋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积极开发潜能、补偿缺陷,发展聋生的语言和交往能力。

“多看、多问、多说、多画”是提高聋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基本方法。比如我上《你能画几种蔬菜》这一课时,课前搜集生活中常见的蔬菜图片让学生欣赏,以图提问学生:你们最喜欢什么蔬菜?简简单单的提问,聋生们说了很多。有的说喜欢大白菜,有的喜欢西红柿,还有的喜欢黄瓜、南瓜等。然后我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图提问,引导学生回答问题。聋生回答问题多采用口语、书面语形式,手语补充,这些形式的选择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应用。在与聋生交谈中,要注意他们在语言语法运用上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最后,让聋生把所观察到的形象通过绘画表现出来。在问与答的过程中,学生一步步由“会说”、“敢说”,变成了“能说”,不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为他们今后走向社会与健全人沟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完善聋生的健全人格

让残疾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是我们特教老师的责任。在美术课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融入感教育、养成教育,加强德育渗透,创新美术教学,使美术教育成为聋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使美术课成为聋生爱上的课。

例如,开展“我的爸爸妈妈”、“美丽的校园”等主题创作,引导聋生在美术作品中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恩情怀,在美术教学中强化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爱生活、爱劳动、爱生命的意识。我还通过组织学生看画展和参加美术创作活动,引导聋生欣赏优秀作品,开展具有丰富思想品德内涵的主题创作。

身心状况影响 篇5

1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广东省粤东地区高速公路5个路段的收费站的35名收费人员进行问卷调查。

1.2 调查内容

包括性别、年龄、学历及婚姻状况等基本情况, 并从感觉、情感、思维、 意识、行为、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多种角度分析高速公路收费人员的身心健康水平。

1.3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 问卷主体是SCL-90中文版量表。该量表共有90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制:1~5分别表示“没有”、“较轻”、“中等”、“偏重”、“严重”。内容包含:躯体化 (somatization) 、强迫 (obsessive-compulsive) 、人际关系敏感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抑郁 (depression) 、焦虑 (anxiety) 、敌对 (hostility) 、恐怖 (phobic anxiety) 、偏执 (paranoidideation) 、精神病性 (psychotism) 和其他 (others) 等因子[1]。由广东交通集团内部人员接近被调查者, 向其陈述调查的目的和内容, 征得同意后独立回答问卷。

1.4 数据处理

所收集的资料经核实后输入计算机, 在专门的网站上先对问卷做初步分析, 然后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分析

2.1 高速公路收费人员个人基本情况

接受调查的35名高速公路收费人员中, 男性20 (57.14%) , 女性15 (42.86%) , 男女比例为4:3;年龄在20岁以下 (包括20岁) 的9人 (25.71%) , 21~30岁的24人 (68.57%) , 31~40岁的2人 (5.72%) ;婚姻状况:已婚8人 (22.86%) , 单身27人 (77.14%) ;文化程度:中专或高中 (包括以下) 23人 (65.71%) , 大专10人 (28.57%) , 本科2人 (5.72%) 。

2.2 高速公路收费人员工作条件基本情况

高速公路收费站通风条件良好、光线充足、有一定安全设施和紧急报警装置, 且有足够的空间便于收费人员操作及车辆安全通行。

2.3 高速公路收费人员的有关工作行为

高速公路收费人员是高速公路车辆通行费的收费员, 主要的工作行为是操作机器, 如收费站计算机、IC卡读写器等, 以及向过往的车辆收取应收费用, 为大小车主提供优质服务。

2.4 高速公路收费人员身心健康总体情况

2.4.1 高速公路收费人员SCL-90总分基本情况:

表1数据表明, 高速公路收费人员SCL-90总分在160分以下 (不包括160分) 的占80%, 总分在160分以上200分以下 (不包括200分) 的占11.43%, 总分在200分以上的占8.57%。其中, 女性收费人员的总分总体上稍高于男性收费人员。按中国常模结果, 如果SCL-90总分超过160分, 单项均分超过2分就应作进一步检查;总分为大于200分说明有很明显的心理问题, 可求助于心理咨询。

2.4.2 高速公路收费人员SCL-90各因子分与中国正常成人常模比较:

被测试的高速公路收费人员的因子分与全国正常成人常模进行比较, 显示其大部分因子高于中国正常成人常模[2], 但差异性不是很显著。比较的具体情况见表2。

国内量表协作组曾对全国13个地区1 388名正常人的SCL-90进行了分析, 其统计值结果可以看作为评价中国正常成人身心健康状况的SCL-90常模。被测试的各公路收费人员SCL-90因子分与中国正常成人常模比较, 显示其大部分因子均高于中国正常成人常模, 但呈现的差异性不太显著。

2.4.3 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

表2还显示, 高速公路收费人员主要心理问题依次为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偏执、恐怖、精神病性、敌对、躯体化等 (检出率5.71%~28.57%) 。其中, 至少有一个因子分≥2的人数为15例, 比例数为42.86%。有10名, 即28.57%的高速公路收费人员3项以上因子分≥2。这些说明, 在高速公路收费人员这个群体中, 确实存在一部分人的心理健康处于较低水平。

3讨论

3.1 高速公路收费人员身心健康状况评定

以上结果说明, 高速公路收费人员性别比例和年龄结构比较合理, 但学历水平却处于中等偏下状态。而高速公路收费人员总体的身心健康状况一般, 且其中一部分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处于较低水平, 需要采取一定的改善措施。由此可见, 这个日夜奋战在高速公路上、为交通顺畅乃至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群体, 他们的身心健康状况, 值得我们去关注和重视, 并采取措施去提高他们的身心健康和业务素质。

3.2 原因分析

3.2.1 来自职业压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的飞速发展, 职业压力带来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各个领域的关注。职业压力是指由工作或与工作有关因素引起的压力。包括工作考核或工作评价、轮班作业、工作单调乏味、组织结构不合理、人员配备不足或人员过剩、环境过冷过热、噪音污染、与上下级或同事关系不和谐、不被群体接纳、被孤立嫉妒、发生冲突等。

3.2.2 来自车主的要求和期望:

从车主对收费人员的角色期待来看, 他们希望高速公路收费人员仪表端庄大方, 举止彬彬有礼, 工作热情耐心, 都希望从收费人员那里得到热情周到的服务, 甚至有时求全责备。这些都给高速公路收费人员的身心带来焦虑和紧张, 造成压力。

3.2.3 来自继续学习:

收费人员不但要有必备的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 而且要具备自学能力。面对新情况新问题的不断出现, 如何正确运用新科技、准确操作新仪器来合理解决新问题, 这依赖于收费人员通过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来解决。这些问题间接增加了收费人员的身心压力。

3.3 应对和管理策略

高速公路收费人员身心健康状况问题必须引起个人、企业、社会的重视, 只有三者密切配合, 形成合力, 问题才能真正得到解决。

3.3.1 个体水平上的压力应对策略:

(1) 形成“压力免疫”。这种方法着眼于改变对压力的认知。在应对职业压力之前, 首先要对职业压力有明确的认识和接受的态度, 认识到职业压力及其反应是每一个工作都会体验到的。因此, 必须学会接受而不是选择逃避。然后要学会对压力情境作积极的控制和评价, 形成对职业情境的理智反应。经过压力免疫的人, 面临职业压力往往能有效地进行回应[3]。因而每个高速公路收费人员都要学会如何正确应对工作中的压力, 而不是一味回避它。 (2) 寻求社会支持是我们应对压力的有效手段。家人朋友、同事同学等都是重要的社会支持力量。当个体受到压力威胁时, 他人的帮助和支持可以使我们恢复信心。研究表明, 社会支持水平会直接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社会支持水平越高, 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主观幸福度也越高, 心理症状亦会减少。因此, 要重视家庭生活, 重视和亲朋好友的交往, 不要成为“工作狂”[3]。 (3) 注意调节情绪。当烦恼、焦虑、抑郁、不安等不良情绪发生时, 要主动采取一些方法加以调节。例如:听古乐、看书、看电影、打球、探亲、旅游。这些方法能宣泄情绪, 转移注意力, 产生积极暗示, 从而有效减缓不良情绪。

3.3.2 交通集团领导的应对管理策略:

(1) 收费员工作再设计有助于减轻他们的压力, 途径有轮岗和工作系统化等。轮岗是当员工觉得一项工作已经不再具有挑战性时, 就把收费人员换到水平、技术要求相近的另一个工作岗位上去, 从而减少他们的枯燥感, 增强其工作积极性。工作系统化是对工作内容的纵向扩展, 增强收费人员对自己工作从计划、执行到评估的控制程度。它强调任务的完整性, 是很有效的管理策略。 (2) 身心健康方案。交通集团领导及各路段领导要积极组织员工参加各项活动以提高其心理素质, 促进其身心健康。可以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一些心理调查与测验, 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 举行心理讲座或座谈会[4], 增加员工心理宣泄的途径。 (3) 集体活动不仅是上乘的压力管理策略, 也是培养和改善上下级之间以及同事之间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健康向上的文娱和体育活动对高速公路收费人员的身心健康非常有利。例如, 球赛、茶话会、唱歌、跳舞、爬山、趣味运动会等集体活动都是很有效果的管理策略。

致谢:本研究是在庞震苗老师指导下完成的, 特此致谢。

摘要:目的:研究高速公路收费人员的身心健康状况。方法:主要对广东粤东地区高速公路系统的几个收费站的收费人员进行调查, 共计调查5个收费站, 35名收费人员。采用SCL-90量表, 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调查。结果:运用以SCL-90量表为主体的问卷对35名高速公路收费人员的身心健康水平的调查发现, 高速公路收费人员SCL-90总分在160分以下 (不包括160分) 的占80%, 总分在160分以上200分以下 (不包括200分) 的占11.43%, 总分在200分以上的占8.57%, 大部分因子分均高于全国正常成人常模, 主要心理问题为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等。结论:从总体上说, 高速公路收费人员身心健康水平一般, 且其中有一部分人处于心理健康的较低水平。他们的身心健康问题值得引起个体、企业、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

关键词:高速公路,收费人员,身心健康,调查

参考文献

[1]史立根.高三学生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测试分析 (N)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2007, 2 (27) :63-64

[2]梁瑞琼.心理测量学 (M) .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2005.73-77.

[3]马红侠, 张玉凤.高校图书馆员身心健康问题及应对策略 (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14 (17) :31-33.

身心状况影响 篇6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抽样调查马鞍山市10所城市初二 (14岁) 、高二 (17岁) 健康的正常学生各200人, 14岁健全家庭学生156人、单亲家庭学生44人, 单亲家庭子女占总体人数的22.0%;17岁健全家庭学生130人、单亲学生70人, 单亲家庭子女占总体人数的35.0%。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本文参考了直接有相关的文献20余篇。

1.2.2 问卷调查法

采用周步成教授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对调查对象进行调查。另根据2012年马鞍山市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原始测试数据和体育教师配合测量数据。其中初中生为6项指标 (身高、体重、立定跳远、脉搏、400m跑、50m跑) ;高中生为8项指标 (身高、体重、50m跑、仰卧起坐/引体向上、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肺活量、1000m/800m跑) 。

1.2.3 数理统计法

根据研究目的, 对部分所需要数据进行了摘取, 运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相关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14岁健全家庭未成年学生与单亲家庭未成年学生身体形态、机能、身体素质的相关分析

从身高、体重 (表1、2) 主要身体形态指标分析得知, 健全家庭学生高于单亲家庭学生, 但不构成显著差异 (P>0.05) , 说明健全家庭学生比单亲家庭学生体格发育相对粗壮而且匀称;脉搏是体现心机能的一项简易指标。表1、2对比可知, 健全家庭学生快于单亲家庭学生, 其中男生还出现显著差异 (P<0.05) ;从3项身体素质指标立定跳远、50m、400m比较看, 立定跳远健全家庭男生好于单亲家庭男生, 健全家庭学生女生差于单亲家庭女生。50m、400m成绩单亲家庭学生明显好于健全家庭学生, 而且成显著差异 (P<0.05) , 说明健全家庭学生爆发力、耐力不如单亲家庭学生。

2.2 17岁健全家庭与单亲家庭未成年学生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的相关分析

分析主要身体形态指标身高、体重 (表3、4) 可知, 健全家庭未成年学生高于单亲家庭未成年学生, 但不构成显著差异 (P>0.05) , 说明健全家庭未成年学生比单亲家庭未成年学生体格发育相对匀称而且粗壮;肺活量是体现呼吸机能的一项简易指标。对比表3、4得知, 健全家庭未成年学生小于单亲家庭未成年学生, 并且还出现显著差异 (P<0.05) ;从5项身体素质指标 (立定跳远、50m、坐位体前屈、引体向上/仰卧起坐、1000m/800m) 比较看, 立定跳远健全家庭男生好于单亲家庭男生, 健全家庭女生差于单亲家庭女生, 50m成绩健全家庭学生好于单亲家庭学生, 1000m成绩单亲家庭学生明显好于健全家庭学生, 并且成显著差异 (P<0.05) , 说明健全家庭学生爆发力好于单亲家庭学生、耐力明显差于单亲家庭学生;坐位体前屈健全家庭学生好于单亲家庭学生, 说明健全家庭学生身体柔韧性好于单亲家庭学生;引体向上、仰卧起坐健全家庭学生略差于单亲家庭学生, 可见健全家庭未成年学生力量弱于单亲家庭未成年学生。

2.3 健全家庭与单亲家庭未成年子女心理健康指标的相关分析

单亲家庭子女在孤独、自责和身体症状、对人焦虑方面显著高于健全家庭子女 (P<0.05) ;他们因家庭缺损而产生抑郁, 使自己边缘化, 对周围的人常持谨慎怀疑的态度, 常表现出烦躁的心理和神经过敏的倾向, 冲动倾向也较为严重。在学习焦虑方面, 健全家庭子女显著高于单亲家庭子女 (P<0.01) (见表5) 。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健全家庭未成年子女与单亲家庭未成年子女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生长发育水平上, 单亲家庭未成年子女在身体形态、身体机能方面落后于健全家庭未成年子女;但是健全家庭未成年子女在耐力、力量等方面明显滞后, 说明健全家庭未成年子女平常体育运动较少, 怕苦、怕累是造成身体素质发展不均衡的重要因素;过大的家庭和社会压力、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得单亲家庭学生存在着较重的思想和精神负担, 从而在体育课上表现出无动力, 使得自己边缘化。再加之体育老师的疏忽, 从而进一步加剧学生不喜欢体育课, 甚至厌恶情绪的产生;单亲家庭未成年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滞后于健全家庭未成年子女, 主要表现为心情烦躁、内向、孤独、自卑, 对人焦虑心理特征。

3.2 建议

体育是排解不良情绪的灵丹妙药, 营造良好的体育学习环境, 使单亲家庭学生在愉悦轻松的体育氛围中改变自我。通过身体姿势和身体动作等非语言手段的交往以及情感上的交流与共鸣, 增强了同学之间的了解和亲和力, 增强了凝聚力和自信心。体育老师要主动地了解学生的需求、个性特征及发展变化, 深入细致地分析单亲家庭的学生状况, 使体育课程能更好地满足于不同家庭背景学生的需要, 同时还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健康的发展。社会支持, 家庭以及体育教师要共同关心、引导和调动单亲家庭学生参加集体活动的积极性, 提升他们的身体素养, 激发其内在增长的共鸣, 培养其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

参考文献

[1]田雨普.独生子女社会背景下的我国体育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 2003 (2) :25-31.

[2]王兴华.我国单亲家庭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D].贵州大学, 2008.

[3]刘丽, 刘立娜.单亲高中生家庭环境与心理健康特点的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 2011 (2) :81-83.

[4]黄丽.浅析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 2013 (2) :197.

[5]张保清.单亲家庭学生体育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M].搏击 (体育论坛) , 2011 (8) :6-7.

身心状况影响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5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入选标准: (1) 均行常规眼科检查, 有碱烧伤眼角膜; (2) 取得患者知情同意; (3) 排除免疫系统疾病、精神病史和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等。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8例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29例。研究组男22例、女7例, 年龄19~52 (34.3±6.1) 岁, 火碱烧伤13例, 石灰烧伤9例, 氨水烧伤7例, Ⅰ度烧伤6例, Ⅱ度烧伤15例, Ⅲ度烧伤8例;对照组男23例、女6例, 年龄18~54 (34.9±6.7) 岁, 火碱烧伤12例, 石灰烧伤10例, 氨水烧伤7例, Ⅰ度烧伤8例, Ⅱ度烧伤14例, Ⅲ度烧伤7例。两组性别、年龄、碱性物质及烧伤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研究组

采用心理护理干预: (1) 入院评估:对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状态进行详细评估, 建立个体化的心理护理干预方案; (2) 稳定情绪:患者受到眼部碱烧伤, 会出现眼部流泪、畏光、剧烈疼痛等不适, 且病情危急, 缺乏充足的思想准备, 易产生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 护理人员需耐心、平和地安慰患者, 详细讲解眼部碱烧伤方面的知识、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 告知患者失明只是暂时性, 并取得患者家属的积极配合, 建立家庭、社会支持; (3) 纠正认知:多数眼碱烧伤患者眼部剧烈疼痛, 易担心病情, 害怕出现永久性失明, 对治疗效果抱有过高的期望, 护理人员需积极采取措施, 准确评估患者心理状况, 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解释治疗所能达到的水平, 帮助患者正确看待自身病情, 树立治疗信心; (4) 加强关怀:护理人员需充分考虑患者的文化程度及性格特点, 了解患者生活需求, 积极开导患者, 消除患者陌生感, 给予更多的关心、照顾, 帮助患者保持平和心态, 动作轻柔地进行日常活动, 并分享幸福感悟, 使患者感受到温暖。

1.2.2 对照组

从入院指导、生活指导、饮食干预等方面采用常规护理。

1.3 评价标准[3]

使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抑郁自评量表 (SDS) 对患者的身心状况进行评价。使用医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 指导患者进行填写, 共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四项。

1.4 观察指标

综合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SDS评分的变化和护理满意度。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组内治疗前后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前后SAS、SDS评分比较

护理后两组患者SAS、SDS评分均较护理前明显改善, 研究组SAS、SDS评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96.6%, 高于对照组的82.8% (P<0.05) , 见表2。

3 讨论

眼部碱烧伤是常见的眼部外伤疾病, 发病快、病情重, 致残率高, 患者易出现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 在使用抗生素、胶原酶抑制剂等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 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至关重要[4]。积极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 准确评估患者心理状况, 了解患者生活需求, 积极开导患者, 给予科学心理疏导, 保持心态平和, 避免消极情绪的不利影响, 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疾病过程、治疗方法、转归及注意事项等[5], 争取患者及家属积极配合治疗, 建立家庭、社会支持, 纠正患者对疾病的错误认识, 指导患者通过深呼吸、转移注意力等方法摆脱负面情绪, 同时, 向患者介绍同类成功病例, 帮助患者了解主刀医生业务水平及责任护士护理技能, 增加治愈信心, 缓解焦虑情绪[6]。李秀平等[7]研究认为, 对眼部碱烧伤患者, 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 在护理工作中主动、积极、诚恳和患者相互接触, 恰如其分地解释宣教指导, 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促进手术顺利进行, 促进早日康复, 另外可有效增进医患关系的发展, 减少医疗纠纷, 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刺激, 防止身心疾病的恶性循环[8,9]。因此本研究中分别采用心理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 旨在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于改善眼碱烧伤患者身心状况的临床效果。结果表明:护理后两组患者SAS、SDS评分均较护理前明显改善, 研究组SAS、SDS评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PP.05) , 在护理满意度方面, 研究组优于对照组 (P<0.05) , 同刘梅等[10]研究结果一致, 证明心理护理干预对于改善眼碱烧伤患者身心状况效果满意, 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促进早日康复。

综上所述, 心理护理干预对于改善眼碱烧伤患者身心状况效果确切, 可有效缓解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 增加治愈信心,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促进护患关系的和谐发展,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选取收治的58例眼碱烧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选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29例, 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使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抑郁自评量表 (SDS) 对患者的身心状况进行评价, 综合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SDS评分的变化和护理满意度。护理后两组患者SAS、SDS评分均较护理前明显改善, 研究组SAS、SDS评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P<0.05) ;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96.6%, 高于对照组的82.8% (P<0.05) 。心理护理干预对于改善眼碱烧伤患者身心状况效果确切, 可减少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 提高护理满意度, 促进护患关系和谐发展,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心理护理干预,眼碱烧伤,身心状况

参考文献

[1]刘丽华, 卢志云.眼外伤儿童的心理特点及护理[J].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2011, 20 (5) :855-856.

[2]刘秀华.临床护理路径在眼科白内障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7 (15) :3585-3586.

[3]刘婴, 秦波, 刘玉琦.心理护理在眼球穿通伤病人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 2012, 10 (18) :1640-1642.

[4]刘静凡.心理护理改善眼碱烧伤患者身心状况和护理满意度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外医疗, 2014, 8 (17) :169-170.

[5]王彩虹, 李慧香.急诊眼外伤手术150例的心理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2, 12 (12) :3058-3059.

[6]马春英, 景玉华.儿童眼球穿通伤的心理护理[J].按摩与康复医学旬刊, 2012, 3 (2) :147-148.

[7]李秀平, 王敏, 莫群弟, 等.焦点式心理护理在眼外伤手术患者的应用价值[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 22 (8) :159.

[8]韦春教.眼化学烧伤28例的急救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 2013, 29 (23) :3641-3642.

[9]杨莎莎, 佘兮.心理护理干预对严重眼外伤手术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 (5) :13-14.

身心状况影响 篇8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身心状况,健康教育,护理干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病程长,反复发作且不可逆转的疾病,在COPD患者中,90%是50岁以上的老年人。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到来,它将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癌症之后的老年致死病因,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质量。WHO评估COPD是我国疾病负担序列的第一位。由于COPD为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患者对疾病的自我认识对于COPD病情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次调查宗旨在了解患者的自我保健状况和健康教育需求,探讨适合的健康教育内容及护理干预措施,提高患者自我保健意识,建立良好的健康行为,控制和延缓病情进展,减少疾病的复发,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 对象和方法

1.1 2006年10月至2008年3月我科60例住院COPD患者,根据其病史、查体、肺功能及胸片检查均符合2004年中华医学会COPD诊治标准[1]。中重度COPD稳定期患者,意识清楚,愿意参与测试的60例患者,男46例,女14例。年龄40~89岁,平均60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31例、初中、高中13例,大专及以上16例。

1.2 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COPD患者进行评估,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疾病常识、呼吸锻炼、全身锻炼、氧疗知识、用药依从性、对健康知识的需求等。调查工作以问卷为基础,与调查者交谈,让其理解后填写,共发出问卷70份,收回60份,有效回收率85.7%,最后将调查表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COPD患者的自我保健状况

2.1.1 患者对COPD知识的了解程度

26%的患者对COPD知识较为熟悉,52%的患者了解较少,21%的患者缺乏了解。

2.1.2 患者吸烟情况

COPD患者(60)例中有76.7%(46例)吸烟,其中男性患者中(43例)占71.7%,女性患者(3例)占5%(表1)。

2.1.3 患者对疾病的态度

调查显示,45%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比较关心,28%患者未予以重视;73.3%的患者经常参加锻炼,而只有28.3%的患者经常参加呼吸康复锻炼(表2);在疾病复发时22例(36.6%)即刻就诊,33例(55%)在家服药,5例(8.33%)不服药而等待观察。

2.1.4 患者对氧疗的认知情况

本次调查中,家庭氧疗18例占30%,其中坚持家庭氧疗15h/d,仅有9例,占15%,未进行氧疗42例占70%;在用氧知识调查上患者使用氧流量1~2L/min13例,其余5例按自己主观意愿调节氧流量,7例不知道安全用氧的措施。

2.1.5 患者对健康教育需求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患者都希望加强防治COPD的各项知识,以患者对呼吸康复(90%)和预防复发治疗措施(78.3%)这两项的要求较多(表3)。

χ2=20.75 P=0.0000

P<0.01

3 讨论

3.1 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COPD是以不完全可逆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气流受限常呈进行性发展,主要病因是吸烟、空气污染、职业暴露、反复气道感染、遗传因素等,引起COPD急性加重的主要原因包括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吸入环境中的刺激物、药物治疗中断及小气道炎症等[2]。在本次调查52%的患者对COPD基本知识(包括病因、诱因等)了解程度不足,21%的患者缺乏疾病知识。有近1/3患者在对自己疾病未给予应有的重视,因此,需要对COPD患者加强健康教育,以帮助他们提高应付疾病的技能,改善健康状态及提高生活质量。

3.2 指导和帮助患者建立健康行为模式

3.2.1 指导患者戒烟

吸烟是COPD发病的一个主要危险因素,几乎所有的调查都显示吸烟者COPD的患病率显著高于不吸烟者。戒烟可以明显延缓肺功能的下降,减少COPD的患病率[3]。所以即使是已经发生症状的COPD患者认真戒烟对其缓解病情、提高生命质量仍是有效的、有益的。我们的结果表明,男性吸烟率显著高于女性,调查46例吸烟患者的戒烟情况,戒烟1年以上的有33例占71%,戒烟不到1年的有6例占13%,戒烟率为84.7%,其中90%是由于COPD、病情加重而戒烟,主动戒烟的少,继续吸烟的7例占15.2%。因此应反复向患者尤其是男性患者宣传吸烟的危害、戒烟目的和有效的方法,指导家属及陪护用转移疗法控制吸烟,如进食水果及其他零食以转移对吸烟的注意力。增强其戒烟和康复的信心。

3.2.2 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康复锻炼和体育锻炼

呼吸锻炼的目的是恢复膈肌活动度和功能;控制呼吸频率和呼吸方式以减少肺的残气量;减少呼吸作功或增加呼吸肌的工作效率,增加通气,减轻患者呼吸困难和焦虑[4]。呼吸锻炼的重要性在于为全身机体活动提供必要的通气支持,进而改善日常生活活动量与耐力。70%的患者进行至少一项的户外体育锻炼,如散步、做操、打太极拳、气功等,多数患者认为体育锻炼有益于健康,COPD患者对呼吸锻炼的重视程度远不及体育锻炼,呼吸锻炼仅占28%。其可能的原因是对呼吸锻炼的知识缺乏,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及指导培训力度不够所导致。因此需要加强呼吸锻炼与体育锻炼相结合的宣教工作,结合身体活动的实例讲解,在体育锻炼中进行适当的呼吸肌锻炼,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3.2.3 指导患者有效的氧疗

家庭氧疗是目前COPD患者的病情得以稳定、改善预后、提高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确切措施。长期氧疗可增加动脉血氧饱和度,改善缺氧症状,增加活动范围,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家庭氧疗要求吸氧15h/d以上[5]。调查结果显示患者坚持家庭氧疗15h/d,仅有9例,占15%。经济条件较差的则未坚持家庭氧疗。家庭氧疗有氧气瓶吸氧和制氧机吸氧两种。护士应向家庭用氧患者及家属宣传氧气流量调节,安全用氧注意事项等知识,达到安全有效的给氧目的。

3.3 确定护理干预的内容,推行住院患者医院内外一体化的健康教育COPD患者对于疾病本身缺乏相应的了解,多数患者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希望通过医护讲解、定期复诊、宣传资料、病友介绍、电话咨询等获得相关COPD的知识。

本次调查显示,在COPD患者中健康教育开展还不够,患者的自我保健知识不足,住院健康教育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我们将根据调查结果开展院内院外一体化的健康教育,从控制COPD吸烟、呼吸康复、疾病复发预防、病情控制、氧气疗法、心理康复、营养调节、用药指导等多方面实施护理干预,根据患者文化程度较低、年龄较大的特点进行讲解、指导定期复诊,编写图文的知识手册和宣传资料供患者阅读,举办病友联谊会、定期开设知识讲座,上门随访等方式,并充分利用电话通讯及网络拓展院外教育空间,进行个性化教育,从而提高COPD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蔡映云,李倬哲,方宗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存质量评估[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4,3(4):225-227.

[2]郝伟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J].中国全科医学,2004,7(6):365.

[3]周玉明,冉丕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流行病学[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04,3(2):68-70.

[4]王曾礼,冯玉麟,主编呼吸病诊断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659-661.

身心状况影响 篇9

我国要实现现代化,人才是关键,人才的健康是基础。2007年以来,国家建设高水平公派研究生项目的实施已有四个年头,每年我国都选派了5000余名研究生出国留学,到国外一流的院校、专业,师从一流导师学习,如今海外留学生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建设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他们在海外既能学有所成,又能身心健康,显然应该成为国内众多机构和学者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对北海道地区中国留学生的体育运动习惯和身心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测试与分析,是了解他们日常行为习惯和身心健康状况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采用了当今国内外通用的两个心理量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以及一份由课题组共同制定的大学生体育运动习惯调查表问卷,通过北海道地区中国学友会组织对北海道地区的中国留学生进行了随机调查与测试。

2 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2010年5月在日本北海道地区就学的全体中国留学生(以下简称“留学生”)。考虑到留学生相对分散的特殊情况,课题组决定调研问卷的实施采用以纸笔测验与网络邮件相结合的方式。截止到5月31日,本次调研一共收到有效问卷196份,表1为调研对象的基本情况。

注:本课题的研究生包括了修士(硕士)和博士生;在日本普通高校,博士学位攻读4年以上很普遍。

2.2 测试工具简介

2.2.1 大学生人格问卷(University PersonalityInventory,UPI)[1]

大学生人格问卷(UPI)是一种为早期发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而编制的健康调查问卷,1966年由参加全日本大学保健管理协会的大学心理咨询员和精神科医生根据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咨询实践,集体讨论而成,被广泛地应用于心理咨询、精神病诊断等方面,成为日本高校常用的心理健康问卷之一。1991年日本的松原达哉和我国清华大学的樊富珉将其引入我国,经心理卫生协会和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修订、汉化,最终于1992年形成UPI中文修订版。由于该量表具有操作简单、信息量大、筛选迅速且有效性高等特点,目前已成为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的常用量表,20年来许多高校使用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调查与研究。在日本,有许多学者也将UPI用于日本留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和大学生留级退学的分析,例如中村等人的研究发现UPI得分能够预测将来的留级以及退学情况[2]。

2.2.2 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90,SCL-90)[3,4]

症状自评量表(SCL-90)经常用来测试研究对象的心理健康水平。SCL-90量表包含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9个因子。各因子分的计算方法是将各因子所有项目的分数之和除以因子项目数,总均分的计算方法是将总分除以90。另外,在1-5级评分制中,得分高者表明心理健康水平低,反之亦然。若某因子得分超过3分,即表明该因子的症状已达到中等以上严重程度[5]。

本研究对因子为“阳性”的界定是:均分大于或等于3分。

2.2.3 体育运动习惯与体质指数(BMI)调查

运用由本课题组共同研究并制订的大学生体育运动习惯调查表问卷主要用来了解中国留学生的基本身体状况和运动锻炼情况,进而推算出学生的体质指数(BMI)和判定学生的运动习惯分组情况。通过对问卷的数理统计将研究对象分为“运动习惯组”(简称“Y组”)和“非运动习惯组”(简称“N组”)。表2为判定为“运动习惯组”的具体分布情况。

本研究对“运动习惯组”的界定:每次运动30分钟以上,并且每周至少运动3次[6]。

(单位:人)

注:表中数据栏数据代表的意思为Y/N,百分数栏表示运动习惯组所占的比例,即为Y/(N+Y)的值。

2.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统计软件(SPSS10.0 for windows)对数据进行处理,各指标的测定值用“率的百分比”表示。两样本率的比较采用Z检验,多样本率的比较采用卡方(X2)检验,方差齐性采用levene检验,本研究设定P<0.05为显著性水平,P<0.01为非常显著性水平。

3 结果与分析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2010年5月在北海道地区就学的全体中国留学生。本次调研一共收到有效问卷196份,并随机对其中的30份心理问卷进行了再测,数理统计显示两次测试结果表现出了较高的一致性(0.90)。数理统计后调研对象的具体调研结果见表3至表5。

3.1 Y组和N组在性别,学历和年级方面的差异比较情况(见表3-4)

首先,从表3可以看出Y组和N组在性别和学历方面的比较情况:属于Y组的人数在性别和学历两方面都少于N组的人数,但经过Z检验后发现,运动习惯组和非运动习惯组在性别和学历两方面都没有显著的差异,可见留学生的体育运动习惯没有受到性别和学历的明显影响。

其次,从表4可以看出,不同年级的留学生在运动习惯方面表现出了以下特点:(1)随着年级的增加,运动习惯组的比例逐渐增加;(2)经过X2检验,结果显示P<0.01,说明留学生的运动习惯在不同年级之间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而且年级越高属于运动习惯组的比例会越大,这点与国内的很多调研结果不同(国内多数研究结果显示毕业生的压力由于就业等原因而明显高于其他年级),出现这种不同结果,很有可能与留学生本身的“留学”身份有关,因为就目前现状而言,留学生在国内外的就业压力都相对偏低。

3.2 Y组和N组在身体指数BMI调查上的比较情况(见表5)

注:*表示用X2检验比较Y组和N组的男生在不同BMI类别的比较P值情况,*P<0.05,**P<0.01;﹟表示用X2检验比较Y组和N组的女生在不同BMI类别的比较P值情况,﹟P<0.05,﹟﹟P<0.01。

BMI指数,英文为Body Mass Index(缩写为BMI)即身高体重指数(或身体质量指数),简称体质指数,又称体重指数。BMI指数是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数字,主要用于判断个体是否正常、超重及肥胖。当我们需要比较及分析一个人的体重对于不同高度的人所带来的健康影响时,BMI值是一个中立而可靠的指标。

由表5可以看出两组学生在BMI各个分类上的比较情况,经过X2检验可以得出:(1)Y组的男生比N组在“正常”类别方面显著要高,而在“偏瘦”和“超重”两个方面都显著都小,尤其是在“超重”方面呈现出非常显著的差异。(2)Y组和N组的女生在不同BMI类别的比较都无显著性差异。这种情况似乎说明良好的运动习惯只对男生的体质指数有大影响,但也有可能是因为女生比男生更注重自己的“身材”或“体型”,从而造成Y组和N组的女生在各种BMI类别的比较都无显著性差异,但真正原因究竟为何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3.3 Y组和N组在UPI测试中的差异比较情况(见表6)

UPI中文修订版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被试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是被试的身心状况,由60个题目构成:其中4个项目是测伪尺度(lie scale),其余56题反映学生的苦恼,焦虑,矛盾等症状项目的心理健康状况;第三部分是辅助题,了解被试对自己身心健康评价及主要困挠的心理问题。根据得分分为A、B、C三类,其中A类学生可能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B类学生可能有某些心理问题;C类学生则为暂时没有心理问题。A类学生是指总分达到25分以上(含25分),即具有的阳性因子数达到了25个,或者是回答有过轻生念头的学生,也可以是自认为心理有问题的学生。此次调查中,属A类学生总人数为34人,占了整个被试学生的17.35。国内大学生常模数据为:A类学生的比例一般为18%-21%,由此可见北海道地区中国留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要略好于国内大学生的平均心理健康水平情。具体来说,A类学生中,男生人数为21人,占被试男生的17.36%,女生人数为13人,占被试女生的17.33%。经过Z检验,结果显示P>0.05,说明留学生的UPI在不同性别之间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另一方面,Y组中A类学生人数为13人,占Y组学生的15.85%,N中A类学生人数为21人,占N组学生的18.42%,经过Z检验,结果显示P<0.05,说明留学生的UPI在不同Y组和N组之间存在显著性的差异,Y组留学生A类学生明显少于N组,即说明良好的运动习惯能显著减少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可能性。

3.4 Y组和N组在SCL-90测试中的差异比较情况(表7)

由表7我们可以看出SCL-90测试结果的比较情况:首先,从总体得分上分析,按照全国的划分标准,总分超过200分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达到中等严重水平,称为总分呈阳性。在被测试的196名留学生中,阳性总人数为37人,占总人数的18.88%,即18.88%的留学生存在中等以上的心理问题。同目前国内很多学者认同的“近30%的大学生存在中等以上的心理问题”这一结论中的比例相比,被研究的留学生中有中等以上心理问题的比例明显低于全国普通大学生,说明留学生并不是心理疾患的高危人群。从表7容易看出:按运动习惯分组后的Y组,不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比N组的阳性率低,经T检验,结果显示都呈现非常显著性,提示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能够显著的减低SCL-90总体均分的阳性率。

其次,从单个因子上分析,一般认为只要SCL-90的某项因子分等于或大于3分(5分制),则被试可能存在中等以上的心理问题,将该项目称之为阳性项目[5]。Y组和N组在SCL-90各因子上的比较情况见表8。留学生阳性项目均分为3.29分,阳性项目主要分布在“强迫症状”、“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和“焦虑”5项因子上。Y组和N组在SCL-90各因子上的比较,发现Y组除了“恐惧”因子分略大于N组外,其余7项因子分都低于N组,t检验显示“人际关系”、“抑郁”和“焦虑”3项因子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上述差异表明Y组学生无论从总均分还是各因子分来看,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都要高于N组的学生。前人大量的研究已经证明了体育锻炼能有效改善个体抑郁和焦虑症状[7,8,9],本研究显然也支持这一结论。Mahler(1994)指出:锻炼或日常活动都会引起个体生理和主观方面的反应,健康个体活动中的主观负荷对于运动者是非常重要的,而对于长期案头工作者开始并坚持锻炼活动则可能是决定性的因素[10]。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北海道地区中国留学生的体育运动习惯没有受到性别和学历的明显影响,但与不同年级之间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且年级越高属于运动习惯组的比例越大。4.1.2良好的运动习惯对男生的体质指数(BMI)有大影响,Y组(运动习惯组)比N组(非运动习惯组)的男生在“正常”类别方面显著要高,而在“偏瘦”和“超重”两个方面都显著都小,尤其是在“超重”方面呈现出非常显著的差异;另一方面,Y组和N组的女生在各个BMI类别上的比较都无显著性差异,原因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4.1.3 留学生的UPI在不同性别之间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但在Y组和N组之间存在显著性的差异(P<0.05),Y组留学生中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要明显少于N组。即说明良好的运动习惯能显著减少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可能性。

4.1.4 SCL90分析表明Y组留学生无论从总均分还是各因子分看,他们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要高于N组留学生。再一次验证了体育锻炼能有效改善个体抑郁和焦虑症状这一结论。

4.2 建议

4.2.1 对留学生进行体育与健康知识指导和宣传,让其意识到运动的重要性,形成运动习惯。

4.2.2 对国内准备出国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体育技能指导。日本学生的体育专项能力较强,这与他们能够长期坚持从事同一项体育运动有关;而我国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体育参与的多样性,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在任何一个方面潜力的挖掘,造成多数学生没有真正的体育特长。

4.2.3 有关机构和组织需要加强对留学生日常生活的关注,除了学习外,如饮食、作息、打工和社会参与,以及运动习惯等都要关注,还应该对留学生的身心健康做长期的跟踪监测。根据需要,还要对可能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

参考文献

[1]樊富泯.大学生人格问卷UPI[C].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委员会93年年会论文,1993(1)

[2]松原达哉(日)等.UPIまケヌた大学生の精神健康ヒ学生相谈.大学生精神健康(日),1987

[3]单茂洪.正确使用SCL一90,16PF量表测查心理健康水平[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l2(2)

[4]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第2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4)

[5]王征宇.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上海精神医学,1984(2)

[6]刘一民,孙月祝等.我国大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的调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1(1)

[7]季浏,李林等.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8(1)

[8]黄志剑.国际运动心理学会(ISSP)的一份见解声明.国外体育科学,1996(2)

[9]何秋华,刘夫力.课余集体体育锻炼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J].体育学刊,2002(5)

上一篇:城市布局与电网规划下一篇:道路桥梁路基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