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状况

2024-07-15

投资状况(精选10篇)

投资状况 篇1

一投资的整体状况

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来讲我国历年固定资产投资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 由于较高的储蓄率以及各级政府、国有企业对数额庞大的经济资源的控制, 我国投资增速始终大大高于消费增长速度、GDP增长速度。对于我国宏观经济三个重要的变量我们可以有一个较为直观的认识。

首先, 我国经济增长从1999~2007年经历了一轮高速增长, 除了1999年之外增速基本在10%以上 (1) , 但是在2008年经济出现下跌趋势, 并在2009年形成较大的跌幅, 我们知道2008年爆发了次贷危机以及欧洲债务危机, 我国外贸出口对GDP贡献率为-40%, 向下拉动经济增长达到3.7%;其次, 我国投资增速自2001年以来始终高于GDP增速, 并在20%以上的高位运行, 2009年我国投资增速达到近年来新高接近30%, 当年投资对GDP的贡献为95.2%, 拉动GDP增长达到8.7%;最后, 居民消费增速在始终是最低的, 显著低于GDP以及投资的增速, 但是消费增速是三者中最稳定的, 2009年消费对GDP的贡献是45.4%, 拉动GDP上涨4.1%, 也就是说如果2009年外贸增长为零的话, 我国经济增速应该达到12.8%。总体来看投资的增长并没有起到拉动消费的目的, 二者的相关性较弱。

从某种意义上讲, 投资不仅带来资本的积累, 投资本身也形成了需求——对资本的需求。投资本应作为一种提高生产效率的手段以增加产出、增加社会福利水平。在我国GDP为纲的发展指导政策下, 投资成为了拉动GDP数字的有力工具, 但是投资增速历年来保持了较高的增长, 基本上两倍于GDP的增速。

二各产业投资情况

分产业来看到2003年以来第二产业投资进入了一个高速增长的阶段, 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在大部分年份都低于第二产业, 农业投资增速呈现较大的波动, 在2008年以及2009年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在50%以上, 应该说是非常高的增长速度了, 但是在2010年以及2011年其增速有经历了较大的下跌, 结合我国2008~2009年的财政刺激政策以及2010年的紧缩政策, 可以推断政府投资对农业投资的主导的推动作用。如果我们把时间推回到金融危机的1997年和1998年, 可以看到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的这两年中, 农业投资也有大幅的增加, 可见农业投资增速受政策影响较大, 同时也说明这样的投资具有一定的计划性, 这与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以及国家对农业的重视是紧密相关的。并且从下面的各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来看, 农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占比是非常小的, 可以说虽然在政策层面各级政府对农业的发展非常的重视, 但是农业投资占比非常之低, 并且波动很大。

第二以及第三产业的投资保持了稳定且较高的增速, 从占比来讲, 2005年开始, 二者保持了大致稳定的相关水平。显示出第二以及第三次产业投资在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但是从第三张图中我们可以看到, 第三产业投资中当地投资占据相当大的比重, 在金额以及增速上紧追制造业投资。很明显的, 二者在2011年的差距有所拉大, 很可能是2010年以及2011年严厉的房地产业调控政策所致。我们知道房地产投资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对其他相关产业的带动, 其本身的积累并不能导致生产效率的提高。并且房地产投资的高速增长以及房地产价格的增长削弱了固定资产投资的效应, 因为其价格上涨也使得房地产行业的回报率大大高于传统行业, 房地产投资的上升挤占了大量的金融资源, 2009年房地产投资占全国投资总额的比例达到21%, 同时如果考虑到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中约20%的资金为银行信贷 (2) , 而考虑到用于房地产投资的通常60%以上 (3) 为信贷资金的话, 可以大致估算信贷资金的一半以上流入了房地产领域, 这使得传统产业投资成本大幅上升, 从而严重削弱了传统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带来的效率提升。

同时, 从三次产业人均产出效率的角度来看第三产业产出效率要低于第二产业 (4) 。

综合上述两个方面的因素可以说房地产投资的大幅增长削弱了总体生产率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是市场在扭曲的价格信号下对资源的错配。虽然我国用煤、用电紧张, 但是可以看到采矿以及电力、热力生产的投资增幅非常有限, 本文认为这与采矿以及电力行业的行政垄断是紧密相关的。我国各级政府对基础资源的行政垄断大大限制了这些行业的发展, 使得这些行业的产出效率要低于其均衡的水平。

三投资来源的变化

第一, 国家预算资金是通过税收集中的各地区各行业的资金, 然后以直接投资或者转移支付的方式用于基础设施行业以及财政资金不足的区域以实现财政的调节功能。这样的资金显然带有很强的行政色彩, 可以看到其投入的行业以及地区更多是从政策而非市场对资源配置的角度选择的, 1981年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预算内资金占比高达28.1%, 到2009年占比为5.1%, 总体来看这与我国的市场经济改革的方向是一致的。但是我们知道政府的基础设施投资带有公共物品的属性, 如果没有民间资本的跟进, 或者说通过补贴、政策等方式引导民间资本进入这些行业的话, 政府投资减少将带来公共物品供给的减少, 进而影响了整体经济的效率。表1为我国公共投资领域2003~2009年投资金额占全部行业投资金额的比重, 一个明显的、共同的趋势是这些产业的投资都出现大幅下滑, 而这些领域通常是政府行政限制准入的行业 (见表1) 。

第二, 银行信贷的特点是半市场化的资金运作。首先银行资金的成本即利率是国家管制的, 管制的利率无法反映市场真实的资金成本, 这是信贷成本的半市场化, 之所以说是半市场化是因为一部分资金也是按照市场的原则来定价的, 如对于大部分民营企业来说, 其获得贷款的利率都是在基准利率上浮的, 再加上一些附加的费用可能比基准利率高30%~60%, 但这并非银行体系特别是国有银行体系的主要业务;其次, 信贷的投向也是半市场化的, 通常信贷资金优先满足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大型国有企业的需求。实际上这并非由于所有制歧视, 而是在利率管制下作为非营利最大化主体的银行的必然选择, 因为基建投资和大型国有企业的信贷违约率很低且资金的需求量巨大, 即便出现不良由于其背后是各级政府以及部委, 贷款利息是有保障的, 信贷资金如果投向这些企业、行业可以获得稳定的还款来源。

实际上民营企业也可以在银行取得信贷资金, 首先如上面所分析的资金成本会比较高;其次只有大型的民营企业、企业集团才能获得国有银行的授信, 而企业经营一旦出现异常情况银行会马上回收资金, 不利于企业的正常经营, 而中小企业从银行渠道获得的资金非常有限;再次, 从银行业自身的经营水平来讲, 由于资金的价格以及投向的半市场化造成银行经营的半市场化, 特别是国有银行体系, 整个银行体系在成本控制、风险控制、产品创新等方面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不能完全起到以市场的方式来配置信贷资金的目的。当然上述讨论的是投资贷款即中长期的贷款 (5) , 实际上流动资金的贷款也是具有同样的特征。虽然信贷资金并非完全市场化的投向, 但是在整体的银行体系之内, 信贷资金会在不同的行业以及区域之间流动。对某一区域或者行业而言, 信贷资金也可以起到改变区域产业结构的作用。如2009年北京市投资的项目一半以上为房地产投资。房地产行业在银行信贷的支持下已经成为北京支柱行业。在房地产大潮之中很多一线城的房地产投资均在银行信贷的支持下呈现爆发式的增长。

第三, 企业自筹资金及其他从1981年占比55%增长至2009年的77.4%始终是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来源, 并且保持了稳步上升的态势。首先, 这反映出企业自身积累能力的加强, 我国各类企业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在近十年中均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各类企业的实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其次, 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信贷资金取得较为困难的体现, 企业不得不依赖自身的资金积累实现扩大再生产, 中小民营企业尤其如此;再次, 企业自筹资金具有较强的地域性, 除了大型的企业集团企业会进行跨地区跨行业的经营外通常企业资金会投向主营或者产业链相关的行业以及区域, 也就是说自筹资金的区域以及行业流动性是要低于信贷资金的。当然这其中包括其他资金来源, 包括企业或金融机构通过发行各种债券筹集到的资金、社会集资、个人资金、无偿捐赠的资金及其他单位拨入的资金等。在我国债券市场不发达的情况下, 无论是公开还是非公开市场上, 通过债务融资取得资金投入到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例都是有限的。同时, 历年自筹以及其他资金来源占比的历史数据是一个稳定上升的过程, 并没有因为债券市场的发展而出现突然的放大。

第四, 外资在投资中的比重总体来看不大, 只是在1995~1997年之间占比达到了两位数, 1997年之后外资投资占比逐年下降。至2009年外资占比已经1.8%, 这与若干年之前各地招商引资的热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外资资金虽然占比较少, 但是可以说是完全市场化的资金, 外资资金的进入就是为了寻求获得利润, 并且新进的外资资金总体来看没有行业以及区域的限制, 因此外资的产业以及区域投向可以看做是市场对行业以及区域的选择。但是我们看到近年来外资占比逐年下降, 这是否从侧面反映了我国投资环境的恶化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四对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情况的总结

以上是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大致状况分析, 总结为:第一,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与信贷投放的增长相关性减弱, 这可能是信贷资金额度紧张以及资金利率高企造成的, 并不代表企业没有信贷资金的融资需求;第二, 自有资金占比在固定资产投资来源中的比重呈上升的趋势, 而国内贷款以及外商直接投资占比下降趋势较为明显,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外资投资占比的下降, 即便考虑到近两年的次贷以及欧债危机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占比的下降也是值得关注的, 而自筹资金占比的上升一定程度上表明资金的流动性降低;第三, 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农业投资占比非常小、增速波动很大, 从某种意义上说无论各区域农业比较优势如何, 农业的增长对国民经济的拉动都是非常有限的;第四, 第二、三产业的投资占据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部分, 同时房地产投资占据第三产业投资的主要部分, 这形成了对其他产业以及行业投资的挤占, 也提高了资金的成本, 抵消了其他行业以及产业投资带来的效率的增长, 是房地产价格扭曲情况下市场对资源的错配;第五, 在一些基础性行业由于行政垄断的存在, 使得这些行业的投资不足, 虽然一些区域存在自然资源的优势, 但是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使得这些资源不能被有效的开发。

总结上述的分析, 作者认为我国总体投资增速较快、资本积累速度较快, 但是投资从对产出效率提高的作用并不显著;经过近三十年的高速发展, 我国资本积累量虽然已经很大, 但是仍存在结构性的资本稀缺, 即对于大部分国有企业来讲可以以基准甚至下浮的利率取得所需的信贷资金, 但是对于绝大部分市场主体银行信贷的价格是高昂的。更重要的是由于贷款额度的控制, 实际上很多的贷款需求是无法满足的。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近年来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变化、产业变化以及资金来源的变化, 认为我国总体投资增速较快、资本积累速度较快, 但是近年来投资过度集中于房地产行业, 经过近三十年的高速发展, 我国资本积累量虽然已经很大, 但是存在结构性的资本稀缺, 对于绝大部分市场主体银行信贷的价格是高昂的, 更重要的是由于贷款额度的控制, 实际上很多的贷款需求是无法满足的。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

注释

1 三个变量的增速均以当年名义值计算

2 数据来源:2010年统计年鉴

3 数据来源:中国银监会统计部专题分析组.中国金融, 2009

4 根据历年统计年鉴计算的三类产业人均产出水平为1.23万元/人、8.631.23万元/人、5.871.23万元/人

5 中长期贷款占全部贷款比重为60%, 短期贷款为33%。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

投资状况 篇2

一、目前我县政府支农投资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政府支农投资主要是指国家财政用于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建设性资金投入。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村工作的重视,各级政府和部门也加大了对基层“三农”的扶助力度,我县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国家给予了大量的资金扶助,用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中央、省、市各级政府和部门下拨我县用于涉农生产生活方面的资金总量达25000万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含国债投资和水利建设基金)约3000万元,重点用于支持水利、农业、林业生态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约3000万元,重点是以农田水利为主的中低产田改造;三是以工代赈资金和专项财政扶贫资金约7000万元,重点用于改善贫困地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四是农业发展资金(包括退耕还林、国家公益林及发展粮食生产专项资金)约4000万元。

除此之外,近年来,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还安排了其它专项投资,用于支持我县“三农”发展,主要包括农村公路、农村电网改造、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约8000万元。

各级政府和部门对我县“三农”的投入,对促进我县农业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仅、20两年,上级政府和部门下拨我县的移民扶贫资金就达3670万元,使11000余贫困人口告别了生存条件恶劣的深山区和库区,搬迁移民到了生存条件较好的移民新村进行安置,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被广大群众称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但通过调查发现,我县在支农投资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管理部门过多,统筹协调难

从调查的情况看,我县直接分配和管理支农投资的有发改委、财政、科技、扶贫、农业、林业、水利、国土、交通、水保、电力、教育、卫生、民政等10多个部门,管理部门较多,造成管理层次和环节多,存在部门各自为战,通气不够,责任不清等现象,有些相关项目之间配合不够,影响工作效率和投资效益。

2、上级计划下达方式不一,项目管理办法多样

目前的支农投资基本上都是以“条条”为主管理,主管部门在安排有些支农投资时多从部门角度考虑,加之缺少沟通,不仅在项目的建设内容上缺乏配合,在计划下达和管理要求上也不一致。在投资计划下达上,既有由财政直接下达到乡镇的,也有由财政先下达到行业部门,再由行业部门下达到乡镇的,还有由财政局与有关部门联合下达到乡镇的。在投资管理方式上,不同部门都有各自的管理办法和要求,甚至同一类项目,不同部门也有不同的管理办法和要求。在资金拨付上,不同来源的资金拨付渠道也不一致,由财政部门直接拨款的,有些地方反映资金到位缓慢;由行业部门按条条拨款上,有些资金在部门内部运转,容易造成资金沉淀,监管难度大。

3、资金使用分散,难以形成合力

农业项目具有点多面广、单项投资规模小等特点。一些部门在安排支农投资时撒“胡椒面”,人为造成项目数量多、资金使用分散,有一部分资金甚至被用作管理人员的经费支出,政府为农民办事的钱成了部门养人的钱,投资效益大打折扣。据调查,年上级下拨我县支农资金约20余项100多个项目。这些项目中,投资10万元以下的项目占48,投资10―50万元的项目占29,投资50万以上的项目占17,投资100万元以上的项目占6,有的项目仅安排了几千元。

4、项目交叉重复,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目前不同渠道的政府支农投资,在使用方向、项目布局、建设内容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交叉和重复,加上地方财政困难,配套能力低,使不少项目在不同渠道重复申报,受各部门不同管理办法和要求的影响,许多项目在实施和管理上造成混乱。许多项目虽多头申报,仍不能解决根本性问题,“治标不治本”,造成半拉子工程,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二、整合我县政府支农投资的基本思路

为更好地发挥我县政府支农投资的效益,切实解决支农投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优化投资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建立支农投资稳定增长机制,整合政府支农投资势在必行。特提出如下基本思路:

1、指导思想

整合政府支农投资,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要求,以努力构筑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为目标,以深化政府投资体制改革为契机,规范政府投资管理,明确事权划分,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逐步建立起分工明确、权责一致、协调高效,科学、公平、透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支农投资管理体制。

2、基本原则

――统一

规划,统筹安排。要围绕国家确定的农业和农村经济阶段性发展目标,对支农投资涉及的重要领域,按照项目类型和建设内容,制订和完善发展建设规划,严格按规划确定项目,按项目安排资金,发挥规划对支农投资安排的指导作用,加强对不同渠道支农投资安排的统筹协调。

――明确分工,责权一致。要进一步明确各相关部门在支农投资方面的职责,规范工作程序和管理办法,减少事权交叉,把管项目与管资金区分开来,形成部门间分工明确、责权统一、相互协作与制衡的机制。

――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整合的重点是建设内容和投向上交叉重复明显、地方反映强烈的各项支农投资,特别是用于田间地块的各类农田建设改造投资、生态建设投资和农村小型基础设施投资。

――先易后难、稳步推进。整合政府支农投资涉及部门职责分工和多方面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与投资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密切相关。既要看到这项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又要充分认识其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在具体操作上,当前首先从最能达成共识、最易取得成效的方面入手,先行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进,为完善政府支农投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造条件。

3、整合目标

整合政府支农投资要远近结合,逐步进行,统筹兼顾。应在维护现有各类支农投资投向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按照“统筹规划、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加强配合,规范管理、运转高效”的思路,加强各部门之间的通气和各类支农投资的统筹协调、相互衔接、集中安排,着力解决投入分散与重复建设问题,建立支农投资稳定增长机制,提高政府支农投资宏观调控能力和效率。

三、整合我县政府支农投资的具体意见

1、成立涉农投资领导小组,建立组织协调机制

为更好地整合支农投资,科学合理地安排项目,建议成立“修水县涉农投资领导小组”,由县政府主要领导、县委分管领导、县政府分管领导和涉农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对涉农项目的编报、项目的安排、资金的使用进行统一审定,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县发改委,具体负责做好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做好沟通和协调工作。

2、制订和完善综合性发展规划,充分发挥规划的指导和统筹作用

建议修水县各涉农部门深入调查研究,提出各自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包括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总体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县涉农投资领导小组根据各部门的`发展规划,制订和完善县级综合性发展建设规划,在规划的指导下,逐步做到今后所有渠道的支农投资和项目的编报、实施,都按照规划进行统筹安排,避免项目申报和实施过程中的盲目性、片面性、偏离性和照顾性。

3、规范项目管理程序,严格项目管理办法

统一规范涉农项目的管理程序和办法,凡上级下拨的支农投资一律由县财政管理,县财政按工程项目进度拨付项目资金。项目一经批准下达,就必须严格按计划进行实施,不得擅自变更建设地点、建设内容,确需调整项目的必须由项目建设单位向涉农投资领导小组申报审定。

4、明确部门职责,加强项目监管

县涉农项目领导小组要负责项目的协调、沟通;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行业的规划和管理,加强项目实施的技术指导和检查监督;财政部门要加强资金的预算安排、项目的资金拨付和监督,保障资金的安全运行;审计部门要加强项目资金的审计监督力度。所有涉农项目资金都要建立专户,实行专户储存、专款专用。项目建设单位要严格控制项目支出,严禁开支与项目建设无关的费用,不得随意突破项目资金预算,以免影响工程的如期顺利实施。本网版权所有

5、创新支农投资管理体制,鼓励和支持社会投资参与涉农建设

投资状况 篇3

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分为压力、心态、情绪3部分,从不同角度考察投资者的心理素质、心理调整方式和沟通技巧等,对投资者作出了初步的情商评定。

投资者开始重视心理健康

统计结果表明,国内投资者在个体水平上抵抗这次金融危机压力的心理能力是很强的,但是缺乏一些理性认识方面的心理调适活动。投资者开始逐渐重视心理健康,这也提示我们需要创建更多的社会活动去疏导这次金融危机的压力。

参加心理测试的人群构成如表1所示。

根据回收问卷统计结果表明,总体心理评价的乐观程度要比我们预想的好很多,沟通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方式存在于家庭投资活动中。大多数的参与者对于压力的心理认知层面还是比较冷静,反映出一种对压力调节的自信。如图1所示。

良好的沟通技巧很重要

已婚投资者占多数决定了投资行为以家庭模式的偏多,更多的投资者愿意与家人合作。沟通已经作为一种成熟的方式存在于家庭的投资活动之中,家庭取代个体成为了投资的主体,因此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对于投资者们来说十分重要。

图1表明,投资者很愿意以乐观的角度看待金融危机,但图3说明了绝大多数投资者在处理危机事务方面欠缺沟通技巧。

投资失利已经是一种压力了,投资失利的人必然因为压力而产生情绪。提出自己想法的比例为51.85%,占了半数以上;只有6.47%是消极对待的;41.68%的人选择对方发火后再讲话。可见93.33%的人是愿意采用沟通的模式的,也就是说,人们已经懂得沟通的重要性了。但是,选择沟通的方式欠妥。从情商角度考虑,沟通是讲究时间、地点的。

“发火”这个词,在心理学上我们称之为“宣泄”。当投资人宣泄投资失利的不良情绪时,我们讲什么,对方显然都听不进去,而且有可能火上浇油。选择对方冷静的时候再沟通会有更好的效果。该题目的最佳情商选项应该是“等对方发好火”再讲话,则处理不当的选项比例为58.32%(“毫无办法”与“提出自己想法”的比例相加)。通常我们在专业领域中所描述的压力源往往是我们人类自己造成的。根据以上数据,58.33%不会沟通的人将制造新的压力。

投资者在压力疏导上仍处于低效阶段

调查表明,压力无时不在,这个人群的比例始终在90%左右。但从表2可以看到,21.93%的人群感觉压力更大了。

绝大多数投资者们采用的缓解压力的方法为宣泄法,这种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释放压力,但是真正的压力源没有得到解决,压力依旧存在,随时都会有在爆发的可能性。具体数据见图4。

压力存在信心充足

本次中国投资者心理健康调查的结果显示(见表2),面对金融危机压力,大部分受访者都能够做到接受现实、心态稳定,虽然压力依然存在,但信心却更为充足。

这样的调查结果,一方面与我们选择的样本人群有关——主要受访者集中在上网人群,该样本人群相对较年轻,自然会表现出较强的耐受能力和自信水平。另一方面,也可能受到中国发展历程的影响。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经济发展一直以韬光养晦、大象无形的形式在上演。直到过去两年,通过股市和楼市,以及奥运会向世人展示出过往积淀的成果。所以,按照万事万物发生、发展、高潮、消亡的自然规律,人们在心理层面上难以接受中国经济现在开始走下坡路的可能,多数人宁愿相信这只是一次大的“波动”。

当然,这样的调查结果,也表现出我们新兴经济体、新生投资者的鲜明特征。当全球比较成熟的经济体都在一致高呼遭遇百年一遇的经济危机之时,中国的投资者则表现得过于勇敢和浪漫——尽管这种表现略显不成熟,但其精神却值得理解和称赞。毕竟,中国的大国崛起之路才刚刚开始。

事实上,心理学中存在一个理论,认为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普遍相信个人神话的存在,具体说,就是他们会觉得自己的故事独一无二。而中国的投资环境与发达国家的投资环境相比,恰恰类似一个相信个人神话的青少年与一位成熟期的中老年人关系的对比。由此看来,投资者就更不该对中国的投资市场丧失信心,我们需要了解,这次危机恰恰是一个新兴市场自然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应从全球视角去看待这次危机,从西方发达投资市场过去失败的经验中汲取教训。重要的不在于讨论这次到底是不是危机,而是我们面对危机的态度。

规划职业生涯来化解压力

从调查中得知,国内的投资者会去选择一些心理解压活动,但大多数人仍停留在运动或娱乐这些传统的、带有些逃避性质的调适方式。笔者的心理咨询团队建议,这种解压的方式是治标不治本的。

20世纪90年代中国香港的金融风暴,让许多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初涉投资生涯就损失惨重。但恰恰是他们,在那个年代迸发出很大的热情,主动学习西方发达经济理论来弥补自己专业的不足,也就是注重自己职业生涯的不断规划和进取。随后,香港又进入了一个稳定发展繁荣期,这中间起决定作用的人才力量是其中因素之一。而这些人才,都是经历了风雨磨练而逐渐成熟起来的。这种历史经验也是无数个体经验的汇总。比如,股市投资教父的安德烈·克斯托拉尼曾说,大凡出色的投资者,都曾经破产过两次。这也和“华尔街没有新鲜事物”的道理不谋而合。作为年轻一代的中国投资者经历些风雨,是可以承受的,只是不要失意而忘形。

态度决定一切。笔者的心理咨询团队建议投资者要正视这次金融危机的压力,要有从长计议的准备,把解决压力的焦点放在个人的职业发展之上。比如,投资者们也可以效仿国内产业升级的思路,利用这段严冬来参加一些可能的培训提升自己。通过深入掌握自己职业现在需要的技术,积极的探索自己职业未来拓展的方向,成为通过职业化道路实现自我的人。

重视和家人在一起的感受

调查发现,通过沟通来决定投资决策已经作为一种成熟的方式存在于家庭中,那么就应该从更深角度上考虑利用家庭的经济功能,建议更多的家庭利用这次经济危机的严冬,多花时间和家人在一起,关心和感受对方。其实,幸福感的产生,和经济的积累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关键是态度,只要夫妻可以保持平等沟通的模式,抱着乐观豁达的心态,即便赚钱少了,依旧可以享受到高质量的生活。

中法贸易投资发展状况研究 篇4

关键词:中法贸易,投资

一、中法贸易发展现状

中法贸易的开展历史悠久。在中法建交前, 两国就有着约3000万美元的年均双边贸易额。1964年中法建交后, 两国的双边贸易更是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从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 中法的双边贸易额从1.1亿美元, 持续增至40亿美元。在进入21世纪之后, 中法双边贸易迅猛增长, 突破了百亿美元大关, 并保持较高的年增长率, 2007年中法双边贸易额达到371.1亿美元, 同比增长23.5%, 远远高于法国货物贸易的平均增幅。但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2008—2009年, 中法贸易增长速度明显放慢。2008年中法双边贸易额为584.8亿美元, 较上年仅增长12.9%, 而2009年随着金融危机的继续加深, 中法双边贸易额为525.5亿美元, 同比下降10.5%。

2010年, 全球经济进入后危机时代, 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 中法双边贸易得到了恢复性发展, 达到452.1亿美元, 同比增长27.4%其中, 法国对中国出口144.9亿美元, 同比增长36.1%;自中国进口307.2亿美元, 同比增长23.7%。而法国对中国贸易逆差也在不断扩大, 达到162.3亿美元, 同比增长14.4%。中国已成为法国的第九大出口市场和第六大进口来源地。

资料来源:欧盟统计局。

一直以来, 法国对中国出口的第一大类商品为机电产品, 2010年出口额为44.1亿美元, 占法国对中国出口总额的30.4%, 增长19%。运输设备是法国对中国出口的第二大类商品, 2010年占法国对中国出口总额的27.8%, 为40.3亿美元, 且贸易额增长迅速, 同比增长71.4%。化工产品是法国对中国出口的第三大类商品, 占法国对中国出口总额的11.2%, 为16.3亿美元, 同比增长29.6%。前三大类产品占法国对中国总出口额的约70%。法国对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有食品、饮料、烟草, 塑料、橡胶, 皮革制品、箱包等出口呈现出大幅度的增长趋势, 其增长幅度分别为57.9%、49.6%、62.9%。而其他商品如纤维素浆、纸张, 纺织品及原料的增长幅度也超过35%。同时, 在法国对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构成中, 机电产品, 运输设备, 化工产品, 塑料、橡胶制品, 光学、钟表、医疗设备五大类商品占到了法国对中国出口商品总额的77%。由此我们可以看到, 法国对我国出口的商品结构上占主导地位的为技术密集型产品。2010年法国外贸出口增长速度不到10%, 但对中国出口增长36.1%, 中国也是法国出口增长最快的主要市场。

中国对法国出口的主要商品为机电产品、纺织品及原料和家具、玩具、杂项制品, 分别占中国对法国出口总额的36.2%、19.1%、10.9%。2010年上述产品累计对法国出口203.1亿美元, 占中国对法国出口总额的66.1%。此外, 贱金属及制品也是中国对法国出口的主要大类商品, 占出口总额的5.5%。从总体来看, 中国对法国出口的大部分商品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 尤其是2009年同期出口下降的化工产品, 在2010年也取得了29.6%的恢复性增长, 并且法国自中国进口商品的增长幅度也在其主要进口市场中居于前列。从中国对法国出口的主要商品构成的前十类商品中, 机电产品, 化工产品, 塑料、橡胶, 光学、钟表、医疗设备, 运输设备, 这五大类商品总额占我国出口法国商品总额的49.9%。这表明, 我国对法国出口的商品结构上技术密集型商品和劳动密集型商品所占比例大约持平。但就增长率来看, 技术密集型商品呈高速增长的态势。

二、中法投资发展现状

(一) 中国对法国投资现状

1.中国对法国投资规模

自2008年起, 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法国吸引外资处于相对停滞状态, 但中国对法国的投资却有着大幅增长的趋势。2008年中方在法投资项目仅为11个, 2009年增至18个, 2010年, 中方企业继续在法保持高速增长活跃态势, 在法投资项目增至30个, 新增就业岗位537个, 比2009年增加67%。截至2010年底, 中国 (大陆) 对法投资企业总数为80个, 对法投资企业雇员总数为5000名。从法国吸引外资来源国别分布情况变化来看, 2010年, 中国在法国投资项目数量超过日本, 成为法国第九大吸引外资来源国。

2.中国对法国投资领域

近些年, 中国对法投资的领域和范围逐渐得到扩展。2000—2008年, 中国对法投资主要集中在化工、塑料, 电器、电子和信息设备, 运输和后勤服务三大领域, 占同期项目总数的35%。2009年, 中国对法投资的主要领域为能源及其他服务, 玻璃、陶瓷, 贸易和金融, 机械设备, 电信等几大领域, 占同期项目总数的67%。2010年, 中国在法投资领域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新能源项目比重的增加, 由2008年的1个增加至4个, 占中国对法投资项目比重的13%。此外, 食品、农业、渔业, 香水化妆品、电子、电力和信息设备领域的投资项目比重分别达到13%、13%、10%。

3.中国对法投资方式

资料来源:中国驻法国使馆经商处。

近些年来, 中国对法投资方式有所变化, 主要体现为向制造业领域的渗透及高新技术项目的开展, 一些企业已建设了自己的研发中心。与此同时决策中心类型投资项目也由2007年的2个增加到2010年的9个。占中国对法投资项目总数的30%。总部型投资项目也明显增加, 2010年也达到9个, 占中国对法投资项目总数的30%, 占法国吸收该项目比重的23%。此外, 为企业提供服务型和生产、施工型投资项目也得到了两位数的增长率, 并出现了为个人提供服务的投资项目。

(二) 法国对中国投资现状

1.法国对中国投资规模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逐渐成为世界上受欢迎的对外投资地, 法国是传统经济强国, 对外投资活跃, 并占有全球FDI输出总量的5.2%。2009年, 法方在华投资新设企业200家, 合同金额19.1亿美元, 同比增长77.4%。截至2011年2月底, 法在华投资项目4147个, 合同外资169.8亿美元, 实际投资109.5亿美元。在欧盟国家列第三位、世界第九位。2010年, 法国成为欧盟国家中对华投资最多的国家。法国企业在华雇佣工人已达20万人。总体来看, 法国企业在华投资规模较大, 且大多数中法合资企业的资金也大多按期到位。如2001年, 法国著名电信企业阿尔卡特收购上海贝尔股份成立的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份有限公司是外国通讯行业第一家外商投资的股份制企业, 成为了环球领先的交流社区NGN研发核心、宽带接入研发核心、SDH/CWDM杰出核心及无线开拓核心。

2.法国对中国投资领域

法国在华投资主要集中在能源、航空航天、环保、汽车、化工、通信、金融等诸多法国的优势产业领域, 且主要为生产性企业。在航空航天领域, 中国与法国空客已建立了重要的工业合作伙伴关系。在核能领域, 2010年, 阿海珐与中国广东核电集团继2008年合作台山核电站一期工程后, 又签订30亿美元协议, 未来十年向广东核电供应2万吨铀。在金融领域, 法国开发署于2007年在中国开展了总额为6000万欧元的第一期绿色中间信贷项目。

3.法国对中国的投资方式

法国对中国的投资主要采取合资新建、合作开发和股权并购等方式。如2011年法国科蒂集团已与中国防晒品销量第一的护肤品公司丁家宜达成股份购买协议, 将获得丁家宜的大多数股份;欧莱雅集团成功收购了小护士和羽西 (中国) 公司, 同时也将其自有品牌推广到中国。

三、中法贸易与投资中存在的问题

(一) 双边贸易规模较小

2010年, 中法双边贸易额为452.1亿美元, 增长27.4%。而2010年, 中国对外贸易总额29727.6亿美元, 中法双边贸易额仅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5%左右, 贸易规模偏小。目前法国是中国在欧盟的第四大贸易伙伴, 次于德国、荷兰和英国。2010年中德双边贸易额为1548.4亿美元, 同比增长34.4%。2010年中国和法国之间的贸易额仅相当于中国和德国之间的贸易额1/3左右。

(二) 贸易发展不平衡

自2007年起, 法方对中方贸易逆差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据欧盟统计局统计显示, 2007年, 法方逆差122.7亿美元, 比2006年的97.5亿美元增长25.3%。2008年法方逆差319.4亿美元, 比2007年增长19.3%, 尽管2009年法方逆差305.4亿美元, 比2008年减少5.2%, 但主要是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 法国从中国进口额减少所致。2010年, 中国已成为法国第四大贸易逆差来源国, 法方逆差162.3亿美元, 占法国总贸易逆差的19.03%, 与2009年相比增加14.4%。造成法方贸易逆差扩大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 法国参加欧盟对华军售禁运并禁止向中国出口高技术和尖端设备等诸多贸易保护倾向, 导致法中双边贸易逆差规模一直维持着不断扩大的趋势。其次, 目前世界各国消费的电脑、电子和光学等产品已基本上由中国制造, 而法国进口此类产品的数量又呈快速增长态势。最后, 造成这种巨大逆差也与中法双方对双边贸易额统计方法的差异有关。

(三) 中国对法国投资总量较少

2010年, 中国对法国直接投资存量只有3.75亿欧元左右, 这与2010年中国对外投资总额590亿美元相差甚远。2010年, 德国吸收的中国投资项目数量占中国在欧洲投资项目总数的43%, 居欧洲各国之首, 其次是英国, 占项目总数的19%。法国吸收的中国投资项目仅占当年中国在欧洲投资项目总数的9%。

(四) 法国对华贸易壁垒日益加剧

法国是欧盟的主要成员国, 由欧盟委员会的贸易事务专员统一负责制定贸易政策。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减少逆差, 欧盟及法国对华商品所设置的绿色壁垒和技术壁垒日益增多。自1993年以来, 欧盟先后颁布了至少15个涉及茶叶中农药残留限量的法规;目前还在对约600种农药进行重新的评估和审定;最近又出台了若干关于修订标准的法规和指令, 以后将有一系列标准被修订。

四、发展中法经贸关系的对策建议

(一) 继续加强双边传统重点领域的合作

中法两国应不断深化和巩固两国在核能、航空、铁路等法国传统重点领域的合作。中法核能合作前后历经30年, 合作时间长, 双边人员交流密切频繁, 合作范围广泛, 通过多年的合作, 中法双方取得了宝贵的经验, 建立信任。并取得了成功建造大亚湾核电站、广东台山核电站等成就。但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事故后, 世界对核电的未来发展产生疑问。在这样一个环境下, 中法作为世界上两个核工业大国, 在核能发展遇到疑问时, 不应影响双方合作, 而是应通过更加紧密和全面的合作, 进一步加强双方核电安全。此外, 欧洲空客A320飞机在中国天津总装交付, 中法联合研制的Z15直升机也在法国马赛成功首飞。深化两国在传统重点领域的合作, 有利于密切双方联系, 巩固和保证中法双边贸易顺利发展。

(二) 展开新领域的合作, 寻求中法经贸新增长点

中法两国目前在绿色经济、可再生能源、高新技术、生物技术、新型材料以及金融及服务业等新领域的合作刚刚起步, 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在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问题上, 如发展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法国将此作为经济政策的重点, 并希望与中方企业合作, 而中国西北地区则具有得天独厚的光热条件, 这为两国在发展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合作上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此外, 中法在金融业领域的合作也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中法越来越重视关于金融监管和衍生品市场监管的加强与合作。

(三) 深入开展两国中小企业间合作

目前中国和法国小企业数量众多, 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法国的中小企业甚至被看作“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 也是最能反映其经济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 中法中小企业不断加强和扩展合作的新机制和新途径, 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联系和交流日益紧密。2009年12月29日, 中法共同签署了《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和法国经济、工业和就业部合作谅解备忘录》, 提出“双方2005年签署《中法中小企业合作协议》涉及的相关事项, 纳入工业信息化部与法国经济、工业和就业部的职责范围”。双方将在新的政府职能部门框架下加大对中小企业合作的支持力度, 拟成立联合委员会, 并筹组中法中小企业基金以推进相关工作。金融危机过后, 中国和法国的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这就需要两国抓住机遇, 积极引导和深化两国中小企业的合作、投资, 扩大投资和交流规模, 以适应两国经贸发展新要求。

(四) 加强沟通和健全对话机制, 妥善处理贸易摩擦问题

近年来, 中法双边经贸关系发展迅猛。虽然中法贸易呈高增长的态势, 但发展中也存在不和谐之音。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 法国经济发展也受到一定影响。在其经济低迷, 国内失业率较高, 产品国际竞争力下降, 国际市场流失的情况下, 中国商品的大量涌入会对法国的一些传统领域如纺织品和服装造成较大的冲击。随着法国对中国贸易逆差不断扩大, 法方对中方的贸易壁垒有所抬头, 中法贸易摩擦增加, 影响了两国关系和经贸发展。此时, 健全磋商机制, 创造更多的沟通机会, 减少不必要的贸易摩擦。在出现贸易摩擦的情况下, 应该针对贸易摩擦的具体情况制定稳妥的应对措施, 甚至是反制措施。中国并不追求贸易顺差, 在处理法国对华贸易逆差问题上, 中国应积极展开合作对话, 以求得法国向中国开放高技术产品的出口限制, 实现双边贸易平衡很有益处。

(五) 不断提高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目前中国对法国出口的商品中, 接近1/2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虽然价格低廉, 自相当一部分缺乏科技含量, 有些产品的质量也不过关, 经常遭到法方的质疑和反倾销诉讼, 严重影响了中国企业的发展和中法的经贸关系。中方企业应将更多的新技术、新方法应用到设备的改进和工艺的提高中, 尽快提升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质量、档次和附加价值, 加快设备的更新和技术进步, 实现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升级, 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 由粗放向集约转变, 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技术, 提升自己的水平, 由此进一步扩大自身劳动力密集产业的竞争优势, 形成国际市场上无可替代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赵旭.法国对华直接投资与中法贸易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 2009.

投资状况 篇5

(二○一二年六月一日公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规定,审计署2011年对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以下简称国投公司)驻外机构经营状况进行了审计调查。现将审计调查结果公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国投公司是1995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投资控股公司,截至2010年底4家子公司共设有驻外经营性机构37家, 境外经营业务涉及工程承包、工程规划设计、制糖、汽车部件生产、国际贸易、劳务合作以及设备租赁等。这些驻外机构2010年底资产总额23.46亿元,负债总额15.26亿元,所有者权益总额8.20亿元,当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13亿元,利润总额8502.41万元。

二、审计评价意见

审计调查结果表明,国投公司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能够根据投资国实际情况,采取灵活、有效的投资策略,驻外经营性机构资产和收入总体上大幅度增长,但部分投资项目经营效益不佳,面临损失风险,个别项目管理不够规范。

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审计署已经依法出具了审计报告,要求国投公司进行整改。

三、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及整改情况

(一)2010年度,所属37家驻外经营性机构中,有12家(占32%)出现经营亏损,亏损总额为5941.86万元。

审计指出上述问题后,国投公司已经要求各有关子公司对境外投资项目进行梳理,强化管控,提升盈利能力,将办事处(代表处)等亏损机构,以及效益低下且不符合公司长期发展战略的机构,纳入退出规划。

(二)所属一家机构2009年8月出资4208.7万元收购的境外公司股权未完全达到并购目的,股权投资面临损失风险;同时还存在职工持股待清理等遗留问题。

审计指出上述问题后,国投公司制定了一揽子重组整改方案,正在认真组织整改并已取得进展。

(三)2004年1月,所属中国成套设备进出口(集团)总公司副总经理在未经集体研究的情况下,同意下属公司购买企业债券,至2011年11月形成账面本金损失1391万元。审计指出上述问题后,国投公司已经要求相关单位完善内部决策制度,严格按照“三重一大”规定实行集体决策,并对有关责任人员进行了处理。

(四)2009年至2010年,所属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在参与建设工程实施中,存在违规分包问题,并造成有关工程工期延误。

审计指出上述问题后,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已经与分包方解除合同,与发包方协商延长合同工期,避免了违约风险。

腾讯控股有限公司投资状况分析 篇6

腾讯公司的发展离不开自身敏锐的嗅觉和对产品及时的调整革新。时至今日, 腾讯现已形成了包括即时通讯业务、互动娱乐业务、互联网增值业务、广告业务、无线互联网增值业务、电子商务和网络媒体七大业务体系, 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在线生活的战略布局。腾讯目前所做的投资具有明确的方向, 包括继续加大版权购买力度;内部对一些新业务的不吝投入, 包括开放平台、腾讯朋友、微博、微信、电子商务等都是在围绕他的社区做布局。

1. 长期股权投资

长期股权投资是指通过投资取得被投资单位的股份。企业对其他单位的股权投资, 通常是为长期持有, 以期通过股权投资达到控制被投资单位, 或对被投资单位施加重大影响, 或为了与被投资单位建立密切关系, 以分散经营风险。对于这种投资情况, 对于整个公司的前期发展利大于弊, 有利于于公司的快速扩张和融资, 同时存在很多风险。比如由于市场价格波动大而导致的风险, 长时间占用资金导致的股冻风险等等。如下表显示:货币资金比重很大, 虽然腾讯公司承担风险的能力强, 但筹资成本也大;应收款项比重较大, 说明资金周转比较困难, 坏账风险大;存货比重较小, 互联网行业的共性。

2. 战略合作投资

根据腾讯控股公司2011年的年报, 网页游戏公司游戏谷为腾讯公司带来了2.28亿元收入, 净利润1.293亿元。2013年, 腾讯公司斥资1.35亿元增持游戏谷, 将股份比例增加至62.5%。游戏谷是一家从事网页游戏研发的公司。该公司于2009年3月对外宣布获得启明创投和迪斯尼旗下投资一千万美金的投资, 启明创投已将其所持有的股份转卖给腾讯。同年, 腾讯搜索百科和QQ输入法团队与搜狗团队融合组建新的搜狗团队。2015年, 腾讯收购了大众点评股权, 宣布和王老吉成战略伙伴。并且收购了京东3.5亿多股份, 将旗下拍拍、Q网购等平台业务转移给京东。

3. 公司债券投融资

债券投资可以获取固定的利息收入, 也可以在市场买卖中赚差价。随着利率的升降, 投资者如果能适时地买进卖出, 就可获取较大收益。目前, 在上证所挂牌交易的债券品种主要包括国债、企业债券、公司债券、可转换债券、可分离交易的可转债等。由于债券发行价格不尽一致, 投资者持有债券的时间及债券的期限等不一致, 都会影响债券收益水平。债券可以进行回转交易, 即当日买入的债券可在当日卖出。腾讯控股公司曾表示计划向机构投资者进行优先票据的国际发售。该公司计划将融资所得用作一般企业用途, 包括用作营运资金、替换部分短期贷款及潜在策略性收购。互联网领军企业的腾讯, 正在深入公司债券市场, 这一引人注目的举措不仅测试投资者对来自中国互联网领域这类新的金融产品的欲望, 而且也暗示了公司未来的并购计划, 探测对动视暴雪的潜在竞购。中国互联网领域的公司发行公司债券已经有相当长时间了。资深互联网公司新浪、搜狐和网易在大约十年前开始盈利之后, 都发行过债券。

二、腾讯公司投融资情况的SWOT分析

腾讯公司最大的竞争优势, 就是其作为个人即时通讯的先行者, 经过多年的发展, 不仅积累起庞大用户群, 而且使其固定成本不断增多。与此同时, 腾讯QQ和微信业务仍比较快速发展。腾讯公司企业文化深刻的提现了团结精神。腾讯的企业运营与项目开发中, 组织一个团队专门负责具体项目, 展现集体力量, 能在短时间组织庞大的力量进行项目攻关, 站在行业最前沿。这是腾讯公司组织竞争力的核心体现。

然而, 通过相关调查数据发现, 当前我国网民的年龄主要都是在35岁以下的群体, 而该群体并不是当前社会上最主要的消费群体, 并不是主要的网络游戏人群。网络广告中销售的产品与该年龄群体还是具有一段距离, 这将会严重影响到网络公司产品所带来的价值性。腾讯企业作为一个中国最大的互联网综合服务提供商, 其投资领域多为网络产品研发、网络终端平台打造, 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其次, 腾讯公司所投资产品的多元化, 没有固定性, 概念参差不齐, 革新速度慢于同行。

腾讯公司的创始人马化腾等, 抓住了国内互联网发展的机遇, 立足了自身的市场。马化腾对于公司投资是眼光独到, 但是产品的研发一直缺少创新, 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 因此腾讯公司学会了快速模仿, 以强大的QQ客户群体和微信群体, 腾讯公司依靠平台优势和模仿使得其多个产品占据相应市场的领先地位, 能够得到快速发展。

三、分析与建议

1. 扩大客户总需求, 获得更多收入来源

虽然腾讯公司占据了国内大部分网络市场, 但是因为其投资产品的多元化和小众化, 致使腾讯公司无法像天猫商城那样聚拢所有网购消费者。究其原因, 腾讯公司的投资和盈利模式不同于阿里巴巴等其他公司, 所投资的种种项目只能满足不同需求的小部分人群。扩大用户需求, 建立合理的制度, 严格的把控能力。更全面地了解客户需求, 进而让用户对腾讯公司一系列产品改变态度, 才能不断扩大自身所占领的市场份额。

2. 投资规模与市场扩张相互支持

腾讯公司扩张市场份额的前提需要保持住自己的市场份额。加大所投资产品的客户使用率, 了解客户需要什么, 如何放弃短期利益而做到长远的规划, 取得客户的信任至关重要。公司可以多渠道拓宽融资途径, 投资规模和渠道与市场战略扩张相匹配, 更好地支撑项目扩张, 并控制投资风险。

3. 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

腾讯公司的并购和发展, 开始与公司相关利益共同体和谐发展, 以受到用户、员工、股东、合作伙伴和社会的尊敬为自身的自豪和追求。共利双赢、共同发展的企业文化大大地加强了其他公司与腾讯公司合作的热情与深度, 提高了腾讯公司的伙伴竞争力。腾讯作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企业之一, 显示出大企业的文化内涵。腾讯公司提升核心竞争力, 公司团队的凝聚力, 营造良好的口碑。

参考文献

[1]唐建荣, 吴清燕.腾讯控股投资价值分析[J].商业会计, 2015 (19)

[2]冯雅楠.媒介融合背景下腾讯体育的发展现状研究[J].采写编, 2015 (06)

[3]刘德良, 庞博.2014年1~5月中国文化产业股权投资状况分析.投资与合作, 2014 (07)

投资状况 篇7

对于人力资本的含义,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1]和贝克尔[2]认为,人力资本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一种资本类型,它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即劳动者的知识程度、技术水平、工作能力以及健康状况来表示,是这些方面价值的总和,此外还包括时间、健康和寿命。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渐突出。

企业人力资本是通过企业的投资行为形成的,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是企业通过增加其人力资本存量而影响未来收益的各种经济活动。依据投资行为的具体目标,本研究将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分为:形成人力资本的投资,主要是招聘;维持人力资本的投资,主要包括福利保障、医疗保健、工会活动等;提高人力资本的投资,主要包括教育培训、晋升提拔、激励考核等。

二、我国工业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现状

依据上述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相关概念,本文基于2013年经济普查资料,选择相应的数据指标(见表1),对我国工业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现状进行考察。根据现有数据资料,选择从业人员、R&D人员数量和构成等指标反映企业形成人力资本的投入水平;选择企业本年应付职工薪酬①(简称“薪酬”)反映企业维持人力资本的福利保障、医疗保健等投入水平;选择教育费用反映企业提高人力资本的投入水平。

对表1中各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选取数据值最大行业的分值为10,数据值最小行业的分值为0,其他各行业对应的分值,其中Xmax和Xmin分别为数据最大值和最小值;采用均等赋权的方法,将各指标数据进行加权汇总,分别得到形成、维持和提高人力资本投入的得分;最终取三者的平均值得出2013年主要分组行业大类①企业人力资本投入总得分(见表2)。

(一)企业在形成人力资本投入方面有较大改善

1. 从业人员规模基本呈上升趋势。

2013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9791万人,是2000年的1.8倍,年均增长率为4.5%。其中,R&D人员数量为338万人,较2000年增长3.8倍,13年年均增长率达到12.9%;R&D人员比重持续上升,由2000年的1.3%上升至2013年的3.4%。

2. 从业人员素质逐步提高。

2013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数量达到337万人,较2000年增加267万人。在研发机构的R&D人员中,具有博士硕士学历的人员规模不断增加,2013年达到30万人,比重为12.4%,较2004年增加26万人,年均增速高达25.1%。

(二)企业在维持人力资本投入方面的行业分布

由表2的得分数据可以计算出,高耗能行业和装备制造业在维持人力资本投入方面平均得分较高,分别为3.78和3.61,其中得分较高的行业包括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7.34),以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6.56);资源类行业平均得分为2.77,其行业间差距比较大,其中得分最高的煤炭开采和洗选业(6.23)与得分最低的非金属矿采选业(0.18)相差6分;主要轻纺行业企业的保障性投入处于较低水平,平均得分只有1.42分,其中得分最高的纺织服装服饰业也只有1.98分。

(三)企业在提高人力资本投入方面仍需加大力度

根据经济普查资料,2013年我国工业企业对员工的教育费用投入十分有限。西方企业对职工的教育费用投入,一般都是职工工资的1%~5%[3],而我国工业企业主要行业中,职工教育费用与职工工资的比重最高的仅有0.67%,最低的只有0.14%,普遍较低。

除经济普查资料之外,笔者还利用从上海证券交易所收集的上市工业企业年报中的“工会经费与职工教育经费”(以下简称“工会与教育费用”)数据进一步衡量企业对职工的教育培训情况①。根据499家上市工业企业的年报数据,同样发现,虽然企业对员工的教育培训投入在不断增加,但是实际人均教育费用水平都不高。2013年,499家上市工业企业教育经费总计92.7亿元,比2008年增加1倍多,年均增长17.3%。人均教育经费从2008年的1200元增加到2013年的2000元,平均每年每人仅增加160元。

三、工业企业人力资本投入与企业创新产出分析

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活动被认为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关于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也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和关注的焦点,其中人力资本投资对企业创新的显著影响得到学术界的共识。研究表明,人力资本投资对企业创新有积极的影响,它将逐步取代物质资本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的主导地位[4,5,6,7,8,9]。为了进行企业人力资本投入与企业创新产出分析,本文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济普查资料,选择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来测度企业创新产出,这也是国际上使用最为普遍的一种评价方法[10,11]。

根据前文介绍的关于企业人力资本投入得分的计算方法,同样可以计算得出2013年主要分组行业大类在创新产出方面的得分和排名(见表3)。

(一)人力资本投入对创新产出的影响具有行业特点

由表2、3可以看出,人力资本投入和创新产出呈现出一些行业分布特点。

1. 多数行业的人力资本投入与创新产出排名基本一致。

在考察的26个主要行业大类中,只有5个行业在人力资本投入和创新产出的排名差距超过8个位次,其他行业都是人力资本投入排名靠前的,创新产出排名也靠前,人力资本投入排名较靠后的,创新产出排名也相对靠后。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装备制造类行业在人力资本投入和创新产出方面水平都较高,而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等资源类行业在人力资本投入和创新产出方面水平都相对较低。

2. 垄断性行业的人力资本投入较大,但创新产出水平一般。

该类行业主要包括资源类行业中的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以及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二者的人力资本投入排名分别为第3和第4位,但是创新产出仅排在第22和第20位。这些行业都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其具有的行业垄断性可能是造成其创新产出水平低的原因之一。

3. 劳动密集型行业创新投入较少,但创新产出水平尚可。

该类行业主要是轻纺类行业,例如纺织业和化学纤维制造业,二者人力资本投入分别排在第20位和第25位,属于较低的水平,然而它们的创新产出水平却在中等的位置,排名分别为第15位和第17位。这说明,此类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对从业人员技术等级、受教育程度等要求不高,因此其创新产出受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较小。

(二)人力资本的投入产出效率分析

除了各行业在人力资本投入水平上存在差异之外,不同行业的人力资本投入产出效率也会因为行业特点有一定的差异。本文选择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的传统BBC模型,对上述主要行业的人力资本投入效率进行分析。

1. 传统BBC模型。

1984年,Banker等人[12]提出了投入导向的BBC模型以计算原始投入和产出的效率值,该模型设有n个决策单元DMU,每个决策单元有m种类型的输入和s种类型的输出,分别用输入变量Xj和输出变量Yj表示,Xij表示第j个决策单元的第i种类型的输入量;Yij表示第j个决策单元的第r种类型的输出量,对每一个决策单元,投入导向下的BBC模型表述如下:

其中,θ为决策单元的有效值;s+,s-为松弛变量;ε为非阿基米德无穷小量;λ,s,θ均为待估参数。

2. 投入与产出变量的选择。

本文拟采用表1中给出的人力资本投入相关指标作为投入变量,发明专利申请量作为产出指标。由于BBC模型要求投入与产出变量存在正相关关系,因此首先要对投入与产出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见表4。基于模型的“正相关”原则,选择除人均薪酬(W2)和人均教育费用(E2)之外的变量作为投入变量。

3. 投入产出效率分析。

运用DEAP2.1软件,分别得到26个主要行业大类2013年人力资本投入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①,结果见表5。在不考虑环境变量和随机因素影响的情况下,26个主要行业大类的人力资本投入技术效率均值为0.700,纯技术效率均值为0.791,规模效率均值为0.865。由此可知,这些行业的人力资本投入效率水平还比较低,纯技术无效和规模无效都是制约效率不高的因素。

从具体行业来看,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等9个行业大类处于有效生产前沿面,其他行业都在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提升空间,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的技术效率最低,只有0.161,83.9%的投入为无效投入。

在技术效率得分低于0.5的行业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汽车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等行业是由于纯技术效率低下制约了技术效率的提高;而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则是由于规模无效导致了技术效率水平不高。

四、对策建议

(一)继续提高工业企业人力资本质量

我国工业企业人力资本规模非常大,但是人力资本的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一方面增加技术型和管理型人力资本存量,加大这两类人力资本比重;另一方面,注重提高普通型人力资本的质量,即生产人员的素质。通过提升人力资本的质量,提高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和活力。

(二)着力增强工业企业人力资本投入对企业创新产出的积极作用

人力资本投资对企业创新的积极影响是学术界较为公认的观点。有学者认为:“人力资本对技术创新具有决定作用,中等及中等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力资本决定了企业R&D活动的有效性。”[13]通过上述工业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与企业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笔者发现一些行业存在“投入大、产出少”的现象,虽然与行业自身特点有关,但投入产出效率低下也是主要问题;还有一些行业人力资本投入不足,导致创新产出方面的劣势。对于相关性高的行业如装备行业,增大投入力度,加快创新,有助于提升我国制造业整体技术水平和竞争优势;对于投入大、产出少的行业,打破垄断,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对于投入与产出均较少的轻纺行业,应加大投入,着力打造自主品牌,提高质量,增加品种,满足多样化需求,扩大高端市场份额,巩固和提高竞争力。

(三)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工业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方式

企业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启发和挖掘职工的智能和潜能,训练和提高职工的知识技能水平和思想素质水平,同时引导和保障职工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此外,企业应该完善教育培训机制,对教育培训效益进行评估,从而提高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成效。

摘要:本文从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内涵、形式等基本概念出发,利用全国第三次经济普查等资料,对我国工业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现状进行描述性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工业企业在形成人力资本投入方面有极大改善,但是在保障人力资本投入方面具有一定行业差异,在提高人力资本投入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此外,对工业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与工业企业创新产出能力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发现基于人力资本投资的创新投入对企业创新产出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投入产出效率有待提高。

百度公司利用风险投资状况探析 篇8

百度公司由李彦宏先生于2000年1月在北京中关村创立。此前,李彦宏在美国硅谷从事搜索技术研发工作。2000年1月,李彦宏和徐勇获得12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资金支持,创建了百度公司。2000年6月,李彦宏再次融资1000万美元。2004年6月百度进行第三次融资,此轮私募融资额约1亿美元。

由于掌握有最先进的搜索引擎技术,加之有巨额的风险投资资金的持续支持,百度公司得以迅速成长。2000年5月,百度首次为门户网站——硅谷动力提供搜索技术服务。2001年8月,百度发布Baidu.com搜索引擎Beta版,从后台服务转向独立提供搜索服务,并且在中国首创了竞价排名商业模式。2001年10月22日正式发布Baidu搜索引擎。之后成为中国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市场占有率高达83.6%。

2005年8月5日,百度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成为首家进入纳斯达克成分股的中国公司。百度当天股价上涨了354%,使得百度公司的股票成为美国股市5年来新上市公司首日涨幅最大的股票之一。截至美国东部时间下午四时,百度股价从27美元的发行价飙升至122.54美元。百度此次公开募股共融资1.091亿美元。百度由此成为2005年全球资本市场上最为引人注目的上市公司,公司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百度公司高度重视技术研发工作。公司现拥有数千名研发工程师,掌握搜索引擎的核心技术,使我国成了全球仅有的四个拥有搜索引擎核心技术的国家之一。

二、百度利用风险投资成功的原因分析

百度利用风险投资取得成功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拥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翔实的商业计划书

李彦宏长期致力于搜索引擎这一领域的研究,在硅谷做相关领域的技术开发,拥有搜索引擎专利技术。另一个创始人徐勇也在硅谷工作多年,对硅谷的风险投资机制和创业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此外,内容翔实、体系完整、股权结构安排合理、发展规划专业细致的商业计划书也是百度公司成功的重要原因。风险投资机构在完成对李彦宏、徐勇等的相关技术、管理等水平的尽职调查以后,作出投资的决定,进而使百度走向成功

(二)根据公司所处阶段的不同来安排风险投资的进退

2000年李彦宏回国创立百度时的资本来自于风险投资。2000年6月,李彦宏融资了1000万美元,其融资模式仍然是私人风险投资。在2004年6月融资的1亿美元中,八家中有七家是专业的风险投资商。总之,在公司的初创期,私人风险投资者充分考察了创业者的个人素质、创业者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对百度公司融入大量的风险投资资金,这对百度公司的迅速崛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005年8月5日,百度公司在美国纳斯达克的成功上市,不仅为风险投资者的资本退出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使百度公司风险投资商实现了双赢。对于百度来说,公司可以以此成为股份有限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管理权与所有权的分离,促进公司的健康有序的发展。对于已经获得了足够的投资回报的风险投资商来说,此时投资的相对风险很低,利润相对也很少。此时选择退出,便可以将获得的资金再次投入新的投资机会之中。

(三)风险投资机构长远的战略眼光和大力的支持

在百度的成立之初的风险如下:一是技术没有完全成熟,二是市场也没有完全成熟,三是多层次的管理者经验仍需考验。此时风险投资机构敢于大胆做出决策,为百度注资,体现了其长远的战略眼光。风险投资结构也从百度公司的发展壮大中获得了巨额的回报。

除了提供资金支持之外,最初的风险投资机构在资源、人脉以及经验等方面支持所投资的企业。正是因为风险投资商的大力支持,才使得百度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披荆斩棘,取得成功。

三、百度利用风险投资成功带给我们的启示

当前,我国的风险投资方兴未艾,各大风险投资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成立,高科技的创业企业的数量和质量也在增加。百度利用风险投资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一)提高创业企业与个人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创业企业必须有明确的发展方向,选择自己擅长的领域,确立明确的股权结构,健全的激励考核机制,并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而加以完善。创业者也要有很高的专业水平,并且不断地通过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

(二)根据企业的发展阶段来合理安排风险投资的进退

在企业的初创阶段和初步发展阶段,需要风险投资的持续、大规模的介入才能实现在研发、销售、服务等方面的突破。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可以通过上市,或者赎买等方式,实现风险投资的退出和现代股份有限公司制度的建立。在我国,有效的退出机制是亟需健全的。

(三)创业企业与风险投资机构互相支持与配合

创业企业和风险投资机构的目标都是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因此双方需要进行配合和支持。风险投资机构可以通过自己掌握的资源尽最大的努力为创业企业的成长提供有利的条件,创业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也要各司其职,努力用企业的良好业绩汇报风险投资者。

(四)加强风险投资机构的自身建设

政府应该为风险投资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政策、制度环境,需要在风险投资的准入门槛、管理与监督、投资方式的选择等方面的制度方面多下功夫。风险投资机构也应该成立协会,加强会员之间的经验交流与分享,进行行业自律管理,定期进行学习与讨论等,从而促进风险投资机构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曼红.风险投资学[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1.

[2]李乐天.从制造百度营销、股价神话到PK掉Google野心:李彦宏商业谋略缔造百度神话[J].人力资本, 2006 (10) .

太原市科技风险投资状况浅析 篇9

1 国内制定出台的科技风险投资政策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培育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资本市场,逐步建立风险投资机制”。2006年3月,国家颁布并实施《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促进了创业投资企业发展,规范其投资运作,鼓励其投资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高新技术企业。2007年7月27日,国家财政部、国家科技部发布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确定了“专项用于引导创业投资机构向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资”和“项目选择市场化、资金使用公共化、提供服务专业化的原则”及“阶段参股、跟进投资、风险补助和投资保障的引导方式”,并就中共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引导基金来源、支持对象、管理体系等做出了详细规定。

2001年9月,广州市为吸引境内外风险投资资金,促进风险投资事业的发展,出台了《广州市促进风险投资业发展若干规定》。2003年,深圳市颁布实施了《深圳经济特区创业投资条例》,鼓励和规范了行业的发展,将创业投资引入“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构筑国内外合作交流平台。厦门市为进一步鼓励国内外风险资本投资高新技术产业,规范风险投资机构的设立和经营,形成完善的风险投资体系,保护风险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制定了《厦门市促进风险投资发展若干试行规定》。2007年6月12日,山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共同签署了《山西省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合作协议》,拟议各自出资4亿元,设立“山西省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该基金的设立,开创了地方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共同设立“创投引导基金”的国内先河,不仅再次引起全国关注,而且对发展山西省的科技金融业、科技创业风险投资业、新兴服务业和引导各类民间资本参与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这一举措,标志着山西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推动了山西省科技创业风险投资事业的发展。为适应山西省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服务产业发展需要,从进一步解放社会生产力并有效引导民间资本参与经济社会建设出发,2008年8月,由山西省人民政府和国家开发银行共同发起设立了“山西省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有限责任公司”。其宗旨和目的是: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专家管理”的原则,通过与国内外具有优良管理能力和投资能力的科技创业风险投资企业共同出资设立专业性或者区域性子基金,对科技项目进行直接投资,促进山西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同时为投资者谋求投资收益最大化。

2004年,中共太原市委、太原市人民政府相继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意见,其中《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工作推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建立科技风险投资专项,积极探索科技风险投资运行机制,在每年的市级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中设立了科技风险投资专项,制定了《太原市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科技风险投资专项管理办法(试行)》《关于加强科技中介机构建设的意见》。2007年出台了《关于积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意见》《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关于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及产学研战略联盟、产业集群技术联盟等14个配套政策文件。这些政策实施后极大地促进了太原市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太原市科技风险投资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对科技风险投资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2 我国科技风险投资发展现状

科技风险投资被称为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动力的“孵化器”,其在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已被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省市的无数实例所验证。科技风险投资既是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沃壤”,也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源泉”,尽管风险投资在我国受到日益关注,但它在实施过程及人们的认识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科技风险投资的法律地位、运行方式、利益回报等缺少法律层面的保障和政策支持,一方面直接影响了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和产业化,另一方面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发展缓慢,又间接影响了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1985年9月,国务院批准成立了我国第一家风险投资公司——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该公司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科技投资体制的改革,从原单一的“供给制”式财政无偿拨款,开始向多渠道、多形式的科技投资结构转变。1984年,中国工商银行率先开办科技贷款业务,接着其他银行也争相开办,年贷款规模在1994年就达到了80亿元。此外,国内还成立了80多家非银行科技金融机构,融资能力已达36亿元。1992年,沈阳市率先成立了科技风险开发投资基金,该基金采用了入股分红投资形式。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和国家财政部还创办了“中国经济技术投资担保公司”,开展了对高新技术成果进行工业适应性试验的担保业务。此后,全国各地还成立了几十个地方性创业投资公司,从事风险投资活动。这表明,我国的风险投资业在政府的重视和扶持下,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规模。

深圳市创业投资事业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已成长为具有一定规模的新兴投融资产业。据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2月底,在深圳设立的各类创业投资机构共有252家,其中深圳专业创业投资机构132家(含2家有限合伙企业),创投管理机构101家,中介等相关机构19家。创投管理资本总额达600亿元,累计投资项目近1 000个,累计投资金额400多亿元。其中投资深圳地区占60%以上,80%属于高新技术项目。创业投资在促进中小企业成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07年底,全国在中小板市场上市企业达到219家,深圳上市企业为26家,居全国城市之首,其中18家企业曾获得各类创业投资的支持。2007年,深圳市科学技术局作为创业投资政府主管部门开展了创业投资备案管理,目前,已有19家企业备案,在全国位列前3名。

武汉市自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以科技风险投资为主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建设工作。目前,有武汉创新投资有限公司、武汉合润创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德盛博睿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等多家知名的专业科技风险投资公司(其中,武汉市东湖开发区有各类风险投资公司及管理咨询机构70多家,注册资金总额超过35亿元,已成为全国自主创新和创业投资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通过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积极引进国内外风险投资等方式,武汉市策划实施了总投资不低于500亿元的光电子信息、生物、环保及新能源、新材料等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2008年投资90亿元)。为引导高新技术产业和初创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武汉市在扶持科技风险投资发展中坚持5个结合:一是与金融机构结合。目前,武汉市创新投资有限公司已于国家开发银行、汉口银行、交通银行和招商银行等金融机构达成合作贷款协议。二是与培育上市企业相结合。武汉市人民政府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企业上市(截至2008年,已安排3 000多万元资金),武汉市科学技术局专门成立上市办公室,建立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信息库(已有50多家企业被纳入该库)。三是与科技10大专项相结合。武汉市科学技术局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化,联手科技风险投资,以专项方式给予支持。四是与担保相结合。市区两级科学技术局设立联保资金,帮助入孵企业取得银行贷款(联保资金与银行贷款的比例为1∶5)。五是与科技保险相结合。开展科技保险试点工作,2年来共投入资金800万元。科技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总规模1亿元,2008年首期到位2 000万元,资金来源于武汉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专项资金。创新投资引导基金,委托创新投资公司管理。

3 科技风险投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太原市科技风险投资业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与经济发达城市相比,仍然相对缓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组织结构单一,发展较为缓慢。目前在太原市约200家投资公司中,以开展科技风险投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要职责的企业只有4~5户,基本都采用“有限责任公司”形式。而且从事科技风险投资的企业,主要是政府科技部门建立的风险投资公司,资金的主要来源是政府引导资金,支持科技风险投资的资金也只有几千万元,难以承担高新技术领域产业化所需风险资本的重任。

2)资金来源有限,投资规模较小。科技风险投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设立的科技风险投资专项引导资金,只能支持一些投资少、风险低的短平快项目,尚未形成政府机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金融机构等共同组成的多元化投融资格局,也更谈不上通过投资组合,来分散风险,形成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

3)中介机构较少,服务水平有限。中介服务机构在创业者与风险投资者之间的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太原市的各类中介服务组织逐步覆盖了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的各个领域,但是存在着服务意识不强、组织机构不健全、缺少政策法规支持和政府资金扶持,严重影响了科技风险投资的发展。

4)产权交易不健全,退出渠道不畅。我国的资本市场不健全、金融市场不发达、产权交易不规范是制约科技风险投资退出的主要问题之一。科技风险投资撤出不顺畅主要是与股权交易、产权转让的市场建设不规范、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尚未形成等有很大的关系。目前,科技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主要有:企业股票上市、风险投资基金赎、股份转卖、股份回购、破产清算及其他退出方式。

4 加快促进科技风险投资的有效途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中强调,要大力发展科技风险投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充分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社会的科技创新活力。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在山西省科技大会上出台的“1+13”科技政策体系中也明确指出,要完善创业风险投资法律保障体系,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创业风险投资企业,形成政府引导下的以社会资本为主的多元化筹资格局,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成长,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加快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改造,为促进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实现为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摘要:介绍了目前国内制定出台的科技风险投资政策,阐述了科技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分析了科技风险投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科技风险投资的有效途径。

陕西省外商投资企业经营状况研究 篇10

截至2007年底, 陕西省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4 806个, 合同外资149.08亿美元, 实际使用外资75.28亿美元。2007年外商投资企业共计实现销售收入686.46亿元, 同比增长34.51%, 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66.77亿元, 同比增长78.2%, 上交税金共计51.95亿元, 同比增长49.8%。

制造业是陕西省外商投资的第一大产业, 在制造业企业中, 涌现出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陕西渭河发电有限公司、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西安西沃客车有限公司、西安惠大化学有限公司、维美德西安造纸机械有限公司、西古光纤光缆有限公司等一批有影响、取得良好经营业绩的外商投资企业。进入21世纪后, 外商投资陕西现代服务业有加速增长趋势, 在2007年, 第三产业实际利用外资额首次超过第二产业, 达到6.05亿美元。第三产业中的陕西移动通信有限公司、陕西金秀交通有限公司经营业绩良好。

在陕西省批准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中, 以中外合资企业为主要投资形式, 但近几年来, 外商独资企业 (外资企业) 在新批准设立的企业中所占比重呈上升的趋势, 外商投资独资化倾向明显。从2003年开始, 独资企业开始取代合资企业成为每年新增投资的主要方式。截至2007年底, 已有74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在陕西投资, 世界500强企业中有44家在陕投资, 形成了以港、美、日、台、欧 (盟) 、新加坡等国家 (地区) 为主的多元投资格局。

二、陕西省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情况特征

(一) 投资开业情况

在2008年参加联合年检的1 119家企业中, 筹建企业183家, 停业企业36家, 已投资开业企业900家, 年检企业开业经营率80.43%, 较上一年提高0.91%。

(二) 行业分布情况

2008年联合年检企业中, 制造业企业653家, 占全部企业的58.36%, 较上年所占比重下降2.02%;房地产业84家, 占7.51%, 较上年下降0.3%;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81家, 占7.24%, 较上年上升1.2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57家, 占5.09%, 较上年上升0.23%。

(三) 解决就业情况

2007年在陕外商投资企业直接就业人数为149 767人, 较2006年的142 211人增长5.31%, 较2005年增长43.46%, 较2000年增长60%以上。在全部外商投资企业中, 制造业直接就业人数最多, 为94 429人, 占全部企业人数的63.05%。

(四) 纳税情况

2007年1 119家外商投资企业共计上交税金51.95亿元, 较2006年的34.67亿元增长49.8%, 较2005年的28.89亿元增长79.8%。从户均纳税额来看, 2007年全省企业平均每户纳税464.24万元, 较2006年的330.14万元/户, 增长40.6%, 较2005年的308.98万元/户, 增长50.2%。从企业层面来看, 全省纳税大户企业的纳税增长幅度较快, 2007年全省外商投资企业纳税总额排名前五名为: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陕西有限公司、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陕西渭河发电有限公司和陕西省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这5户企业共计缴纳税金22.45亿元, 占全部企业本年纳税总额的43%以上, 其中: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陕西有限公司本年纳税总额比上年增长68.95%, 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比上年增长77.76%, 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比上年增长81.31%, 陕西渭河发电有限公司基本持平, 陕西省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为新增入编企业。这5户企业累计增长额就占到了本年全省增长额的52.66%。显示全省纳税增长幅度很大一部分是由纳税大户企业的增长所拉动的。

(五) 收入、利润和亏损情况

1、收入情况。

2007年全省共计实现销售收入686.46亿元, 其中制造业457.6亿元, 占全部收入的66.66%;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排第二位, 实现93.64亿元, 占总收入的13.64%;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排收入第三位, 实现51.18亿元, 占总收入的7.45%。2007年度开业经营企业平均每户实现销售收入7 627.33万元, 较2006年增长24.8%。

2、盈利和亏损情况。

2007年已开业经营的外商投资企业共计有398户盈利, 502户亏损, 亏损面为55.78%, 2006年汇编已开业企业的亏损面为60.72%, 2007年亏损面较上年有所缩小。2007年盈利的398家企业共计创造利润80.38亿元 (税前) , 户均利润为2 019.62万元, 较2006年盈利企业平均每户利润1 626.25万元/户, 上升24.19%;亏损企业共计亏损13.61亿元, 户均亏损271.11万元, 较上年下降13.43%。盈亏相抵后, 2007年全省外商投资企业的利润总额为66.77亿元, 户均利润741.89万元, 较2006年户均利润448.68万元, 上升65.35%。

从企业层面来看, 利润总额在1 000万以上的企业有97家, 占开业经营企业户数的10.78%, 创造税前利润共计75.19亿元, 占本年全部利润总额的93.54%。其中排名第一的陕西移动通信有限公司一家利润就占全部利润总额的22.9%, 占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利润总额的90.55%。这97户企业共计资产总额为553.34亿元, 户均总资产为5.71亿元, 有75户资产规模在1亿元以上。利润总额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共有14户, 其中制造业9户;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2户;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2户;交通运输业1户。14户亿元利润大户有超过半数以上是出于移动电信服务、天然气供应、电力供应、化工制药、汽车制造、公路管理等自然垄断性或准入门槛较高的行业。

2007年亏损额在1 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35户, 占开业经营企业的3.89%, 共计亏损7.31亿元, 占本年全部亏损额的53.71%。35户企业的行业分布为:制造业19户;房地产业6户;住宿和餐饮业5户;批发零售业3户;采矿业1户;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1户。这35户企业的总资产规模为139.7亿元, 平均每户总资产额3.99亿元, 有26户企业资产规模超过1亿元。

根据对2007年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情况的分析, 在陕企业经营两极分化情况较为明显。企业层面的盈亏分布显示, 总体的盈利和亏损主要也集中于少数大型企业。

(六) 资产质量与盈利能力的比率分析

1、偿债能力方面。

2007年全省外商投资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为58.94%, 较2006年的59.76%有所下降。有106户企业资产负债率超过100%。2007年平均流动比率为1.23, 平均速动比率为0.71, 相对于2006年流动比率1.12, 速动比率0.67, 显示长短期偿债能力均有所上升。

2、资产运营方面。

2007年汇总企业年平均总资产周转率为0.62次, 相对于2006年平均总资产周转率0.58次, 显示资产运营效率有所改善。

3、盈利能力方面。

2007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 (净利润/净资产) 为12.07%;平均总资产利润率为4.95%;销售利润率为8.04%, 相比较2006年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8.74%;平均总资产利润率3.52%;销售利润率6%, 显示企业盈利能力总体有较大改善。

根据财务分析原理, 企业净资产收益率提高, 资产负债率呈现下降的趋势, 结合企业资产负债率的变化趋势, 可以做出如下判断:尽管在陕外商投资企业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还比较低, 但是呈现总体改善和提升态势。

三、世界500强在陕投资企业的经营情况分析

(一) 基本情况

截至2007年底, 世界500强企业中, 富士通、三菱电机、住友商事、麦当劳、可口可乐等44家跨国公司已在陕投资设立企业。参加2008年联合年检的500强投资企业共计42户, 其中:中外合作企业4家;中外合资24家;外商独资14家。就业人数10 277人, 其中外籍人员61人。42户企业中, 正在筹建3家;已经投资开业39家, 其中:产品出口企业11户, 先进技术企业16户。

(二) 收入及纳税情况

2007年合计收入94.04亿元, 国内销售额83亿元, 占收入总额的88.26%, 表明跨国公司在陕设立企业是以占领国内市场为主要目的。户均企业销售收入2.24亿元, 远大于2007年全部在陕外商投资企业的平均销售额。42户500强投资企业合计纳税11.81亿元, 每户企业平均纳税2881.53万元, 远高于全省外商投资企业平均水平。

(三) 资产、盈利及亏损情况

42户企业合计总资产为101.13亿元。平均每户资产总额2.41亿元, 高于全省资产平均水平。2007年, 有15户企业亏损;27户企业盈利, 亏损面35.71%, 低于全部外商投资企业平均水平。27户盈利企业共创造利润总额8.2亿元, 15户亏损企业共计亏损1.52亿元。盈亏相抵后, 42户企业2007年实现利润总额6.68亿元, 户均1 588.1万元。42户500强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57.95%;平均总资产利润率为5.7%;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3.55%;销售利润率6.13%。除销售利润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外, 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利润率均优于全省平均水平。显示500强投资企业在资产质量、盈利能力方面处于省内外商投资企业的上游水平。

四、存在的问题

根据以上分析, 陕西外商投资企业在就业、纳税、收入、利润和企业规模方面提高幅度较大, 在资产质量、盈利能力等指标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 仍有超过半数以上企业亏损

1、项目前期论证不充分, 造成立项不准, 许多项目在缺乏充分可行性研究的情况下仓促上马, 由于产品不符合市场需求以及没有配套流动资金, 使投入无效益, 造成大量资金沉淀, 从而导致亏损。

2、由于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 生产资料价格和工人工资不断上涨, 企业成本费用压力加剧, 此外, 国际市场外汇波动, 人民币升值压力造成出口环节收益下滑, 也是外商投资企业亏损的一个主要原因。

3、行业竞争中处于劣势, 造成亏损。在制造业产品大部分供过于求的情况下, 企业竞争激烈, 一些企业在竞争中败下阵来, 市场销路不畅, 开工不足, 造成亏损。

4、合资方利益冲突导致管理低效, 形成亏损。有的合资企业虽然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有较充足的流动资金, 但由于企业合资各方利益冲突明显, 内部矛盾较大, 经营管理无法正常进行, 使企业走向亏损。

5、为减少税收负担, 有一些企业可能会采取会计核算或转移价格方式调整企业收益, 使盈利变为亏损, 以达到减少纳税的目的。

(二) 效益增长的依赖性较强

外商投资企业总体效益增长的依赖性较强, 总体盈利水平的提升主要是依靠少数大型优势企业的利润增长所拉动, 其他企业效益增长幅度不显著。企业实现盈利的行业优势明显, 移动电信服务、天然气供应、电力供应、化工制药、汽车制造、公路管理等进入门槛较高的行业其盈利能力和盈利水平都非常高。与之相对应的是, 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利润水平较低, 亏损严重。

(三) 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出口企业比重较低

在2008年1 119户参加年检企业中, 高新与先进技术企业只有267户, 占全部企业的比重不足24%, 产品出口企业只有254户, 占全部企业的比重不足23%。表明外商投资企业生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换汇产品的能力尚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 外商投资企业区域分布不均衡

由于陕西各地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异, 导致外商投资企业在全省的地域分布极不平衡, 90%以上的项目集中在关中经济带的西安、宝鸡、咸阳、渭南和杨凌示范区, 参加2008年年检的企业中有70%以上位于西安市, 在西安的投资又集中在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其他地区和城市外商投资企业数量非常少, 对这些地区经济的带动和促进作用较弱。

(五) 外商投资企业行业分布不均衡

有超过半数以上企业从事制造业, 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企业所占比例还比较小。由于成本推动因素和行业竞争因素的影响, 未来制造行业利润提升的空间受到一定限制, 间接影响到了在陕外商投资企业总体效益的上升。

五、相关的对策建议

(一) 进一步改善外商投资企业的投资经营环境

努力营造低成本、高效率和诚实、守信、安全、文明的投资环境, 不断增强外商投资企业的发展后劲。如:不断完善交通、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进一步降低外商投资企业在陕西经营的成本费用;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健全外商投资服务体系和工作机制等。

(二) 优化利用外资区域布局

针对全省外商投资在地区分布和发展上不平衡的现状,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资源禀赋特征, 实行有选择的优惠政策, 将产业优惠与地区优惠结合起来, 优化利用外资区域布局, 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形成全省利用外资协调发展的格局。

(三) 引导资本向高新技术产业集中

紧紧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和跨国公司在东部的资本向中西部转移的机遇, 重点研究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结构特征、行业分布和区域集中等特点, 在坚持科学发展的前提下, 制定积极有效的引资选资政策, 引导国际资本向地方重点建设的产业集群集中, 向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制造环节, 培育新兴主导产业, 增强整个产业体系的国际竞争力。

(四) 设立招商引资专项经费, 扩大招商引资网络

实行对外招商引资的代理制, 建立和规范陕西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发布制度, 建立与投资商经常性对话制度, 了解和掌握陕西内外资企业增资扩股动态, 通过大项目的投产开业和良好运营, 带动关联产业和企业来陕西投资, 实现以商招商。对于能够给陕西经济带来明显效益的优质外资项目, 在土地出让、租用、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给与优惠, 从注重引资数量向注重引资质量转变, 加强对于世界500强等超级跨国公司的针对性引资力度, 积极吸引有技术实力和经济实力的大型外商投资企业在陕落户。

(五) 扩大服务业利用外资的领域

积极吸引外商进入金融、电信、外贸、商业、旅游、文化、教育、体育等服务领域。逐步放宽外商股权比例限制, 鼓励外商通过兼并、重组参与全省服务业的投资与经营, 进一步扩大商业领域利用外资的比重。

(六) 加大对外资企业研发中心和技术服务中心的引进力度

要加大对创新环节中技术发源地的研发中心和问题解决地的技术服务中心的引进力度。对投资研发中心和技术服务中心的跨国公司提供优惠的政策条件和更高的政府服务水平。鼓励外商对西安服务外包产业的投资。

(七) 加强财政部门对外商投资企业的支持和管理力度

在财政资金使用上, 对外商投资企业一视同仁, 对有市场、有效益的产品主要外销项目要进行科学调查论证, 充分利用贴息政策, 帮助企业融资;支持高新技术、机电及农产品出口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增加外销份额, 鼓励当地产品的出口, 借以拉动陕西经济发展, 增加居民、农民收入;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增加产品的知名度, 进一步走向国际市场而申办产品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及产品认证工作;加强外商投资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加强对于外商投资企业财务决算的审核工作。

参考文献

[1]J.M.伍德里奇.计量经济学导论:现代观点[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2]卢纹岱.SPSS for Windows统计分析 (第三版) [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7.

上一篇:成人函授论文下一篇:旅行社网络营销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