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状况

2024-07-13

发生状况(精选7篇)

发生状况 篇1

乐山市是四川省尘肺病的高发地区之一, 根据“四川省尘肺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1949—1998) [1]资料显示, 乐山市的尘肺病例位于全省第3位。本次通过近3年来乐山市尘肺病的发生状况分析, 可以为加强乐山市的尘肺病防治和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对2005—2007年乐山市尘肺病发生状况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乐山市国有及民营工业企业, 2005—2007年新诊断尘肺病例 (包括已退休职工) 。尘肺病晋级病例不在本文分析范围。

1.2 方法

按照GBZ 70-2002《尘肺病诊断标准》规定, 收集相关资料, 由获得尘肺诊断资质的4名医生集体阅片, 按照GB5906-2000《尘肺病诊断标准片》分期、分形态进行尘肺病诊断, 确认本次尘肺病诊断是首次诊断。

2 结果

2.1 企业经济类型分布

2005—2007年乐山市新诊断尘肺病共计415例, 其中国营企业301例, 占72.53%;民营企业114例, 占27.47%。在岗职工89例, 占21.45%;退休职工326例, 占78.55%。在退休职工尘肺病例中有92.33%是来自国营企业, 这是由于国营企业退休工人的职业健康监护遗留问题集中在这几年得到解决所致;民营企业尘肺病例中78.10%是在岗职工。

2.2 行业分布

新诊断尘肺病例分布在3个工业系统, 煤炭系统403例, 占97.11%;建材系统8例, 占1.93%;铁道系统4例, 占0.96%, 其中3例是原解放军铁道兵部队的工程兵。与1949—1998年四川省尘肺病例[1]的行业分布比较, 乐山市煤炭系统尘肺病例的构成比明显提高, 而建材系统和铁道系统尘肺病例的构成比却明显降低。见表1。

2.3 尘肺病的期别构成

在新诊断的尘肺病例中, Ⅰ期尘肺264例, 占63.61%, Ⅱ期尘肺141例, 占33.98%;Ⅲ期尘肺10例, 占2.41%。在行业中, 煤炭系统有Ⅰ期尘肺258例, Ⅱ期尘肺137例, Ⅲ期尘肺8例;建材系统有Ⅰ期尘肺2例, Ⅱ期尘肺4例, Ⅲ期尘肺2例;铁道系统有Ⅰ期尘肺4例。在不同行业中不同期别的尘肺构成见表2。

2.4 发病年龄和发病工龄

新诊断尘肺病例的平均发病年龄54.21岁, 其中煤炭系统50.91岁, 建材系统57.13岁, 铁道系统57岁。新诊断的尘肺病例平均发病工龄22.06a, 其中煤炭系统22.33a, 建材系统16.63a, 铁道系统9a;铁道系统的4例尘肺病, 3例来自原解放军铁道兵部队, 在部队工作3~10a后转业到地方从事非接尘工作, 来诊断时都已60岁了, 所以发病工龄没有意义。但建材系统有2例新诊断尘肺病例, 发病工龄仅为6和9a就诊断为Ⅲ期尘肺。对比1949—1998年四川省尘肺病例[1], 建材系统的平均发病工龄有明显缩短。见表3。

注:为2005—2007年的病例, △为1949—1998年的病例。

3 讨论

2005—2007年, 乐山市新诊断尘肺病例的平均发病年龄54岁, 接近退休年龄, 这是由于新诊断尘肺病例中, 退休工人占78.55%所致。一方面, 这提示脱离粉尘接触的退休工人仍要进行定期职业健康监护, 因为退休后虽然脱离了粉尘工作岗位, 但原来吸入的粉尘对肺的损害仍在继续, 因此对粉尘工作岗位的工人的职业健康监护应严格依法进行;另一方面, 也提示《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实施以来, 当地政府对职业健康监护遗留问题有所重视, 加强了粉尘工作岗位退休工人职业健康监护的监督及遗留问题的解决。同时, 工人的职业健康监护意识和维权意识也有提高。

新诊断415例尘肺病例中, 跨Ⅱ、Ⅲ期共有151例, 占36.38%, 说明仍有相当部分的企业没有按规定定期进行职业健康监护, 致使部分接尘工人肺部损害很严重时才得以诊断。由此可见, 职业健康监护的保障落实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需要政府的监督, 企业和劳动者的职业健康监护意识的不断加强和提高, 不能有半点的疏忽和放松。

新诊断尘肺病例中, 建材行业仅有8例, 占1.93%, 明显低于1949—1998年四川省尘肺病例中建材行业所占的比例 (13%) [1], 但这并不意味建材行业的粉尘危害小, 尘肺的真实发病率低。乐山市有100多家建材行业, 仅陶瓷企业和相关配套企业就有近百家, 乐山市某县有“中国四大瓷都”之称, 但这些建材企业从建设、生产至今, 只有不到10家企业进行过职业健康监护, 体检率极低;诊断的8例尘肺病中, 有Ⅲ期尘肺2例, Ⅱ期尘肺4例, 跨期诊断占75%, 明显高于新诊断尘肺病例36.38%的跨期比例;8例尘肺病例的平均发病工龄16.63a, 短于1949—1998年四川尘肺病例建材系统22.34a[1]的平均发病工龄, 提示乐山市建材企业的粉尘危害非常严重。因此, 建材企业的职业健康体检率低, 是导致尘肺病例数少的原因, 建材企业的职业危害的真实情况不容忽视, 应当引起相关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职业健康体检率低导致未能发现尘肺病人的情况在其他省也有报道[2,3]。

新诊断尘肺病例中, 平均发病工龄22.06a, 比1949—1998年四川省尘肺病例平均发病工龄26.99a[1]缩短, 尤其是在岗职工的平均发病工龄仅15.61a, 缩短非常明显;在岗职工中95.27%是来自民营企业, 民营企业大多数资金投入不足, 设备陈旧老化, 工艺落后, 职业病防护设施差, 尤其是乐山的煤炭企业, 煤层薄, 煤矸石多, 粉尘中的游离二氧化硅含量高, 职业危害更为严重。因此, 乐山市工业企业, 尤其是民营煤炭企业应更新生产工艺和设备, 改善工人劳动环境, 进一步提高对粉尘危害的综合防治措施。

摘要:目的了解乐山市尘肺病发生状况, 为乐山市尘肺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GBZ70-2002《尘肺病诊断标准》, 参照GB5906-2000《尘肺病诊断标准片》, 对2005—2007年乐山市新诊断的尘肺病例进行分析。结果2005—2007年新诊断尘肺病415例, 其中退休职工326例, 占78.55%;平均发病年龄54.21岁, 明显高于1949—1998年四川省尘肺病例平均发病年龄 (47.88岁) ;新诊断的尘肺病例中, 建材系统仅8例, 但其中Ⅱ、Ⅲ期尘肺病例就有6例, 占75%, 明显高于新诊断尘肺病例36.38%的跨期诊断比例。结论粉尘接触退休工人的职业健康监护同在岗工人一样非常重要, 应当严格依法定期进行;乐山市建材系统工人的职业健康监护严重缺失, 潜在粉尘危害情况严峻, 应加强卫生监督, 保障工人的职业健康, 使监护权落到实处。

关键词:尘肺,粉尘工作岗位退休工人,建材系统,职业健康监护

参考文献

[1]沈国安.四川省尘肺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1948—1998) .职业卫生与病伤杂志, 2001, 16 (1) :2.

[2]陈永青.山西省煤工尘肺发病状况的调查.中国卫生监督杂志, 2002, 9 (4) :207.

[3]甘传伟.某市接尘作业工人查体与尘肺检出分析.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1999, 17 (1) :29.

石家庄市青少年伤害发生状况 篇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三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 在石家庄市区随机抽取全日制中学15所、4年制综合性大学2所, 共17所学校3 817名学生。石家庄市下辖郊区县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分3层抽取学校, 共抽取15所学校3 359名学生。全市共计7 176名学生。年龄为10~24岁。

1.2 方法

使用“全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1]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学生基本情况、故意和非故意伤害行为。由研究者和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担任调查员, 在学校保健教师的配合下, 组织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无记名自填式问卷调查。问卷统一发放, 统一回收, 由学生独立完成。

1.3 伤害定义

是指过去12个月里由于外伤而需要得到医生和护士的治疗, 或不能上学或影响日常活动1d及以上[1]。包括:交通伤害、溺水和窒息 (溺水指因游泳或失足落水而发生的伤害, 窒息指呼吸困难或因受阻而中断) 、中毒 (误服有毒物品、农药中毒、食物中毒、有毒气体中毒等) 、有意识地自我伤害 (因心理冲突而导致的一种自我毁灭性或伤害性行为) 、他伤 (由于他人有意识侵犯造成的伤害) 、其他。

1.4 统计分析

统一用软件EpiData 3.1输入调查数据。数据的统计分析用SPSS 13.0软件, 计算各种伤害和危险行为的发生率, 用χ2检验比较不同地区和不同性别学生间的差异。

2 结果

2.1 伤害发生率

总的伤害发生率为10.8% (744/6 862) 。石家庄市区和下辖郊区县 (或县级市) 学生间的伤害发生率分别为11.0% (404/3 648) , 10.6% (340/3 214)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388, P>0.05) 。男生的伤害发生率12.9% (409/3 155) 明显高于女生9.0% (335/3 707)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6.779, P<0.01) 。见表1。

2.2 各种伤害的发生率

石家庄市区和下辖郊区县 (或县级市) 的多种伤害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交通伤害发生率市区明显高于下辖县市区, 坠落和 (或) 跌倒、下落物击中和 (或) 硬物击伤、扭伤、失火和烧/烫伤、有意识的自我伤害、其他伤害发生率市区明显低于下辖县市区。见表1。

各种伤害的发生情况中, 扭伤发生率最高, 为18.3%, 其次为坠落和 (或) 跌倒, 发生率为6.8%, 再次为下落物击中和 (或) 硬物击伤, 发生率为6.2%, 中毒、溺水和窒息发生率相对较低, 均为0.8%。

注: () 内数字为检出率/%。

3 讨论

调查发现, 石家庄市青少年伤害发生率为10.8%, 低于相关研究结果[1,2], 可能与各地区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条件的差异有关。男生的伤害发生率明显高于女生, 可能是由于男生更活泼好动、性格外向、好玩危险性游戏与玩具或喜欢挑战性的动作, 攻击性行为较多, 接触危险性因素较女生多, 更易发生伤害。交通伤害发生率市区明显高于下辖郊区县, 市区交通拥挤, 交通伤害应引起足够重视。坠落/跌倒、下落物击中/硬物击伤、扭伤、失火和 (或) 烧烫伤、有意识的自我伤害、其他伤害发生率市区明显低于下辖县市区, 提示下辖县市区在相应方面应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 加强预防措施。

各类型伤害发生率前3位依次为扭伤、坠落和 (或) 跌倒、下落物击中和 (或) 硬物击伤。该3种伤害多是由于某种无意、有意的原因而引起, 是学生较常见的伤害。有调查显示, 伤害绝大多数系自伤, 多数是在玩耍、上下学、运动、吃饭等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发生, 多与自己不小心或缺乏生活经验有关[3]。与该3种伤害相比, 其他伤害如机动车交通事故、烧烫伤、溺水等严重伤害发生率较低, 但这些伤害的后果很严重, 因此对这些伤害的预防控制也不能忽视。

参考文献

[1]季成叶.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调查综合报告2005.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7:360-362.

[2]林琳, 林国桢.广州市青少年伤害及相关危险行为分析.中国学校卫生, 2006, 26 (9) :771-773.

发生状况 篇3

1 发病原因

1.1农村养殖户自配饲料多数不符合全价营养标准, 断奶后的仔猪饲料单一, 缺乏某些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有的猪场的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过高, 粗纤维比例偏低等。这些因素可引发仔猪胃肠机能紊乱, 有利于大肠杆菌产生肠毒素、水肿素和内毒素等, 这是造成本病发生的一个主要原因。

1.2猪群饲养管理粗放, 饲养环境条件差, 卫生条件不好, 消毒不严, 防疫工作不到位等, 致使猪群感染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机会增多, 造成猪只肠道菌群发生改变, 从而诱发本病的发生, 这种情况在农村养猪户比较多见。

1.3当仔猪发生某种疾病时, 不合理的长期大量服用抗菌药物, 导致仔猪肠道正常菌群紊乱, 这也是造成本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1.4哺乳仔猪补料开食过晚, 断奶与换料突然, 加之东北地区气温偏低, 气候变化过大, 环境潮湿等应激因素存在, 对本病可起到促发作用。

2 发病状况

2.1最早可见断奶前的哺乳仔猪发病, 但最多见于断奶后2~4周的保育猪发病死亡。

2.2发病仔猪多数为同栏猪群中营养水平中等以上, 体况与发育较好的仔猪。

2.3发病时间在东北地区多为4~9月份, 特别是6~8月份发生较多, 一般见散发, 有时可见地方流行性。

2.4饲料中添加了亚硒酸钠、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E的猪群发病较少。

2.5农村饲养户, 饲养管理不良, 环境卫生不好, 猪舍条件差, 自配饲料喂猪的饲养户发病较多。

3 主要症状与病理变化

3.1 主要症状

仔猪突然发病, 体温不高、精神沉郁、不食、行走时四肢无力、共济失调、步态不稳。倒地后肌肉震颤, 全身抽搐, 四肢划水状。神经过敏, 触之惊叫, 叫声嘶哑。上下眼睑、颜面部、头颈部皮下呈灰白色水肿。有的仔猪出现便泌或腹泻, 心跳加快, 呼吸困难、衰竭。急性病例多在几小时或1 d内死亡, 病程稍长的可达2~3 d。

3.2 剖检变化

尸体外表苍白、眼睑、结膜、下颌部与头颈部皮下水肿, 特别是胃的大弯部和贲门部粘膜下层水肿明显, 切开水肿部可见透明至黄色的渗出液流出, 或呈胶冻状。肠系膜水肿, 全身淋巴结水肿, 切面多汁。有的可见肺水肿, 心包与腹腔积液等。

4 预防措施

4.1 控制好饲养环境

临产母猪进入产仔舍之前, 以及仔猪进入保育舍之前一定要将猪舍、门窗、墙壁、地面、通道、猪栏、产床、保温箱、用具、工具等清扫干净, 用高压水龙头冲洗, 然后用2%火碱溶液消毒1次, 再用清水冲洗干净后, 用百菌消-30或菌毒敌交叉反复全面喷雾消毒2次, 空舍5 d即可进猪。

4.2 控制好临产母猪

临产母猪带菌, 成为传播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控制好母猪非常关键。要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 母猪临产前3 d进入产仔舍, 用30℃的温水将其全身冲洗干净, 然后用1∶600百毒杀或0.5%强力消毒灵喷洒全身消毒, 上产床待产。母猪产仔后要用0.5%高锰酸钾溶液清洗消毒乳房与会阴部, 每天1次。产床、猪栏与保温箱要保持清洁、卫生、干燥。这样可有效的杀灭产房的致病菌, 减少疫病的发生。

4.3 免疫预防

4.3.1 临产母猪:

母猪临产前40 d和15 d, 分别肌注大肠杆菌K88、K99、987P三价灭活苗, 每天每次2 m L, 初生仔猪通过吃初乳可获得保护。

4.3.2 仔猪:

仔猪18日龄时, 每头肌注猪水肿病多价油乳剂灭活苗, 每头1 m L, 40日龄时再加强1次, 每头肌注2 m L, 可获得很好的免疫效果。

4.4 药物预防

4.4.1仔猪出生后哺乳之前, 给每头仔猪口服0.1%亚硒酸钠2~3 m L, 5 d后再口服1次。

4.4.2仔猪3日龄时, 每头肌注牲血素1 m L, 0.1%亚硒酸钠2 m L, 补充铁和硒的不足, 可防止本病的发生。

4.4.3仔猪7日龄开食, 按0.1%氟哌酸拌料, 连喂7 d。并防止饲料单一, 保证有足够的矿物质和维生素, 蛋白质含量不要超过19%。

4.4.4仔猪断奶前1周和断奶后2周, 每头肌注组织胺球蛋白2 m L, 每周注射1次;同时配合每天每头内服磺胺二甲嘧啶1.5 g, 可防制本病的发生。

4.5 仔猪断奶后应转入清洗消毒的保育舍饲养

全进全出, 原窝组群, 饲料更换和饲养方式的改变不要突变;保持猪舍的清洁卫生、温度和通风, 尽可能防止断奶应激, 有利于预防本病的发生。

4.6 发生本病时的防治措施

4.6.1

发生本病时要及时作出正确诊断, 病猪尽快隔离治疗, 可采用病因疗法与对症疗法相结合的综合性治疗方法, 其原则是抗菌消肿、解毒镇静、强心利尿和抗过敏等, 具体方法参照如下。

4.6.1.1强力水肿消注射液, 0.1 m L/kg, 肌注, 每天2次, 连用3~4 d, 同时用20%磺胺嘧啶钠注射液20~40 m L, 维生素B1注射液2~4 m 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50 m L中混匀, 一次腹腔注射, 每天1次, 连用3 d。硫酸镁, 每头猪15 g加水适量, 每天内服1次, 连用2 d。

4.6.1.2 2.5%恩诺沙星注射液, 每10 kg体重1 m L, 肌注, 每天2次, 连用3d。链霉素1g加氢化可的松50~100 mg 1次口服, 每天1次。同时, 用5%糖盐水50 m L加维生素C 10~20 m L, 1次腹腔注射, 每天1次。

4.6.1.3 20%磺胺嘧啶钠注射液20~40 m L, 维生素C 2 m L, 地塞米松15 mg, 10%葡萄糖注射液50 m L, 1次静脉注射, 每天2次, 连用3 d。同时用庆大霉素, 2 000 U/kg, 肌注, 每天2次, 连用3 d。

4.6.1.4水肿清注射液, 4 m L/kg, 肌注, 每天1次, 连用3 d。同时按剂量内服双氢克脲噻片, 每天2次。神经症状明显者可肌注氯丙嗪注射液, 2 mg/kg, 每天1次, 连用2 d。

4.6.2

未发病的猪群立即按每吨料中添加土霉素精粉800 g, 连喂7 d。

4.6.3

加强消毒, 发病舍每天用1%过氧乙酸溶液或3%百毒杀溶液带猪消毒1次, 其它猪舍根据情况3 d消毒1次。

4.6.4

加强猪群的饲养管理, 改善与净化饲养环境, 保持猪舍清洁卫生, 冬暖夏凉, 尽可能减少各种应激因素, 可有效的降低疫病造成的损失。

4.6.5

发生状况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于2015年1月对泸州市207所中学采用两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进行抽样。第1阶段将泸州市分为城市(江阳区、纳溪区、龙马潭区)和农村(泸县、合江县、叙永县、古蔺县)2层,在城市随机抽取9所中学(县级3所,乡镇6所),农村随机抽取13所中学(县级5所,乡镇8所),共计22所学校作为一级抽样单元;第2阶段,根据县区常住人口数、一级抽样单元七~九年级学生数和班级大小,按容量比例分别在22所中学抽取15~24个班级作为二级抽样单元,被抽中班级当日所有在校学生均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16 731份,剔除不合格问卷266份,收回有效问卷16 465份,有效应答率为98.41%。其中男生8 573名,女生7 892名,城市学生4 803名,农村学生11 662名。

1.2 方法

1.2.1 调查内容

采用自制的“儿童及青少年伤害情况调查问卷”回顾性调查学生在2014年伤害发生情况。参考相关专业文献和泸州市实际情况,结合专家意见制定问卷初稿,前期开展了预调查,根据预调查反馈结果对问卷进行了修订,经评价测量伤害部分问卷Cronbachα系数为0.762。调查问卷包括两部分:(1)基本信息,包括所在学校、年级、性别、年龄、出生日期、户口、是否住校、生活及父母工作情况等;(2)伤害发生情况,包括伤害类型、发生时间、地点、处置方式、就诊情况、受伤原因等。

1.2.2 调查方法

采用匿名自填方式进行调查。调查时由调查员讲解调查目的和答题要求,被调查者独立完成问卷,答完后当场收回问卷。

1.2.3 质量控制

调查前1月对调查人员进行统一培训,明确调查目的、调查表的填写注意事项和各项指标含义。全面调查前在城市和农村各选择1所学校1个班进行预调查(该校不参加最后调查),熟悉调查流程,并根据预调查情况对调查问卷进行修改,统一调查方法和标准。调查结束后由研究者对全部问卷进行复核,剔除不合格的问卷。

1.3 基本定义

1.3.1 伤害分类标准

参照国际疾病分类(ICD-10)[5]编码,结合相关文献[6,7,8]将伤害分为交通事故、跌倒/坠落、割伤/刺伤、碰撞/挤压伤、动物/昆虫伤、中毒、溺水、打架、扭伤/拉伤、烧烫伤、体罚受伤、爆炸伤、故意自伤等13种。

1.3.2 伤害判断标准[9]

2014年内发生下列2种情况之一者判定为伤害:医疗单位诊断为某一种损伤;因损伤请假(休工、休学、休息)1 d以上。

1.3.3 伤害严重程度分级[10]

本次调查对象均为在校学生,未涉及死亡案例。将伤害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级。轻度:因伤害就诊或休息≥1 d;中度:住院1~9 d;重度:住院≥10 d及发生残疾。

1.4 统计分析

采用Epi Data 3.1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双人双机录入,由研究者负责一致性检验),利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进行描述,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初中生总体伤害发生情况

16 465名初中生中2 180名发生过不同程度的伤害,伤害总发生率为13.24%。其中城市学生伤害发生率为12.20%,农村学生为1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79,P<0.05)。轻、中、重度伤害发生人数构成比分别为92.02%(2 006/2 180),5.50%(120/2 180),2.48%(54/2 180),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不同程度伤害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60,P>0.05)。见表1。

注:()内数字为发生率/%。

2.2 不同性别初中生伤害情况

男、女生伤害发生率分别为14.69%,1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531,P<0.01)。城市男生伤害发生率为13.18%,女生为11.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0,P<0.05);农村男生伤害发生率为15.27%,女生为11.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548,P<0.01)。见表2。

注:()内数字为发生率/%。

2.3 伤害类型

2.3.1 不同地区伤害类型比较

2 180名学生1年内共发生各类伤害2 728人次,涉及伤害类型13种,前5位伤害类型为跌倒/坠落(39.22%)、割伤/刺伤(21.99%)、扭伤/拉伤(15.65%)、动物/昆虫伤(9.64%)、中毒(4.03%),共计2 470人次(90.54%)。其中农村学生扭伤/拉伤、打架伤、交通事故发生率均比城市学生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余伤害类型发生率城乡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2.3.2 不同程度伤害类型比较

2 552人次轻度伤害共涉及伤害类型13种,轻度伤害前4位为跌倒/坠落(38.24%)、割伤/刺伤(22.61%)、扭伤/拉伤(16.38%)和动物/昆虫伤(10.19%),共计2 231人次(87.42%)。176人次中、重度伤害涉及伤害类型9种,前4位为跌倒/坠落(53.41%)、割伤/刺伤(13.07%)、交通事故(13.07%)、打架(7.95%),共计154人次(87.50%)。其中轻度伤害的割伤/刺伤、扭伤/拉伤、动物/昆虫伤发生率均高于中、重度伤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而中、重度伤害的打架、交通事故、烧烫伤发生率均高于轻度伤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4。

注:()内数字为发生率/%。

注:()内数字为发生率/%。

2.4 伤害发生场所

2.4.1 不同程度伤害发生场所比较

2 552人次轻度伤害发生场所为家庭(38.01%)、学校(34.60%)、其他场所(14.81%)、上学途中(12.58%);122人次中度伤害发生场所为学校(35.25%)、家庭(27.05%)、上学途中(26.23%)、其他场所(11.48%);54人次重度伤害发生场所为学校(48.15%)、家庭(24.07%)、上学途中(20.37%)、其他场所(7.41%)。不同伤害程度发生场所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218,P<0.01)。经两两比较,中度与重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48,P>0.05),轻度与中度比较、轻度与重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1.063,10.003,P值均<0.01)。其中轻度伤害发生场所以家庭(38.01%)为主,中、重度伤害发生场所以学校为主(39.20%)。

2.4.2 不同地区伤害发生场所比较

城市学生共发生各类伤害695人次,发生场所为家庭(41.15%)、学校(27.91%)、其他场所(16.40%)、上学途中(14.53%)。农村学生共发生各类伤害2 033人次,发生场所为学校(37.28%)、家庭(35.91%)、其他场所(13.87%)、上学途中(12.94%)。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伤害发生场所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133,P<0.01)。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关于中小学生伤害发生情况报道较多,发生率相差较大。伤害发生率的高低与许多因素有关。首先,不同地区导致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不同;其次,调查时间、抽样方法、调查对象、调查内容、伤害入选标准的不同,都会导致研究结果不同。本次调查显示,泸州市初中生伤害发生率为13.24%,虽然低于国内部分地区研究结果[3,4,11,12,13,14,15],但仍处于较高水平,高于全国学生营养不良、蛔虫感染等学生常见病发生率[16]。而且伤害的危害严重,可以导致学生死亡、残疾及发育障碍,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正常生活和学习,应予以高度关注。本次调查发现伤害发生率特征如下:(1)以轻度伤害为主(92.02%)。但根据冰山效应理论,每一个危险行为都是造成伤害的基础,轻度伤害与重度伤害的发生风险是一致的,因此,对伤害的防控不能掉以轻心。(2)农村学生伤害发生率(13.67%)高于城市学生(12.20%)。可能与城市学生及其监护人的安全意识要比农村学生强,学校和监护人对学生的管理也更规范、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更到位有关。(3)无论是城市学生还是农村学生,男生伤害发生率均高于女生,与全国许多研究结果一致[3,4,11,12,13,14,15]。可能与男生天生好动、比女生更喜欢参加体育运动、喜欢冒险有关。有研究显示,自认更能冒险、喜欢表现自己的大胆、易被激怒、打架、性格冲动等是中小学生伤害的主要危险因素[11]。

本次调查发现,前4位伤害依次是跌倒/坠落、割伤/刺伤、扭伤/拉伤和动物/昆虫伤,约占伤害总人次的87%。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前4位伤害顺位相同,但扭伤/拉伤、打架和交通事故发生率明显高于城市学生。提示城市学生伤害防控的优先领域是跌倒/坠落和割伤/刺伤,农村学生伤害防控的优先领域除此之外还有扭伤/拉伤、打架和交通事故。调查发现,农村学生上学路途普遍较远,路面情况较城区复杂,上学多走公路或搭乘摩托,因此发生扭伤/拉伤和交通事故的机会比城市学生大。有研究报道,初中生打架行为发生率明显高于高中生和大学生[17]。可能与初中生年少幼稚、思想不成熟、情绪相对不稳定、易激动、好争斗等有关。农村家长(监护人)对学生的学习、安全重视程度和管教等不如城市学生家长,故农村初中生打架斗殴伤害发生率高于城市学生,且中、重度伤害占一定比例,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发生状况 篇5

1 有害生物的概念

林业有害生物是指对森林植物有害的任何植物、动物或病原体的种、株或生物型, 包括害虫、病害和有害动植物, 是一种经常和广泛发生的自然灾害。近年来, 由于受气候变暖、全球经济一体化速度加快、地区间经贸的日益频繁以及火灾、滥砍滥伐等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人工纯林的不断增加等综合因素的影响, 全球林业有害生物危害发生的频次增多, 传播趋势加剧, 危害损失居高不下, 并呈逐年上升的态势。

2 影响有害生物发生状况的因素

2.1 气象条件

气象条件决定了林业有害生物的生长发育进程以及发生程度。适宜的气象条件往往是引起林业有害生物暴发的必要条件, 对其进行详细、准确的研究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具有重要作用。当气象要素值较低时, 植食性昆虫生长繁殖速度随气象要素值的增大而加快;当气象要素值增大到一定程度时, 植食性昆虫生长繁殖速度达到最快, 此时的气象要素值是其最适条件;然后当气象要素值继续增大时, 植食性昆虫的生长繁殖速度随之下降。

2.2 大气环流

原产北美洲的红脂大小蠹、甘肃靖远县的靖远松叶蜂等在山西可暴发成灾、形成危害, 除由于国际、地区间经贸日益频繁的原因外, 大气环流是其远距离迁飞的主要动力, 因此研究林业有害生物发生与天气要素、环流因子的关系是做好有害生物的长期预测工作的基础。通过研究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程度与天气、环流因子的关系也可弥补统计学研究中利用临近资料的缺陷, 对及早做好防治准备、采取防治措施具有重要作用。

2.3 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对林业有害生物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第一, 改变有害生物发育期;第二, 改变有害生物分布区域和暴发频率;第三, 可能改变林业有害生物与天敌的关系;第四, 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一个广泛采用的方法是观测位于不同海拔和不同纬度的同一林业有害生物物种的生长发育和发生发展状况, 由于不同海拔和不同纬度地区的气候不同, 所以就能直接观测到同一林业有害生物物种对不同气候条件的反应情况。

3 气象条件下的有害生物的影响

3.1 调查和记录有害生物的种类、分布及危害程度

调查研究各地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分布、演替史 (含各类有害生物的生存、繁殖和为害史等) , 构建一个既能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又能导入电脑软件中进行空间分析的林业有害生物基础信息库。弄清不同条件下各类有害生物的分布区、发生期、生育史、外形变化、世代数、为害状、为害周期等生理生态特征, 了解它们历年的发生周期、发生空间范围、危害程度及其变化, 以揭示其时空变化规律。

3.2 收集并对比影响有害生物发生发展的气象条件

由于林业有害生物对气象因子的高度敏感性, 因此气象条件往往会成为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的触发因子以及影响发展快慢的关键元素;而气候的空间分布往往又会决定林业有害生物的空间分布。因此需对调研收集来的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发展及危害程度资料与同期以及前期林区的多个气象因子温度、降水量、空气相对湿度、气压、风向和风速及其组合等进行统计学和天气学分析, 必要时可在林区不同部位固定设置多套、多点能监测上述各气象要素的仪器设备, 并对部分要素进行高密度、多频次移动观测以获取林区各类生境的详尽气象资料。气象资料结合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理论, 找出天气气候条件与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发展的关系, 建立相应的模拟、诊断和预测模型。再结合大尺度天气、气候背景观测数据就能全覆盖、全方位、高时空分辨率地实现对林区有害生物生存气象条件的精确监测。

3.3 建立监测有害生物发生发展气象条件的预警系统

将遥感技术、GPS技术、地统计学、数学模型、关系数据库系统、统计分析系统等技术相互结合, 可解决各种复杂的空间问题。因此, 在上述研究基础上, 通过建立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发展气象条件的预警系统, 可以随时依据气象监测数据和长中短期天气预报做出各种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发展的预警信息和情报;并及时提出相应的防御措施和建议, 为林业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提供决策依据。

4 总结

综上所述,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发展与气象条件之间关系非常密切, 各级林业和气象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信息渠道, 及时向社会公众发布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的预警信息;要把气候变化与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规律及对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预警作为研究重点, 并尽快建设监测预警系统。

参考文献

[1] 张建新.气象因素对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发展的影响研究综述[J].2010 (3)

发生状况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1989年以来四川某市赴凉山州某铅锌矿工作的70名工人,均有2名以上的工友和某市政府的职业史证明,进行的尘肺病诊断为首次职业病诊断,务工人员全部为男性,年龄29~57岁,平均年龄42.2岁;接尘工龄2~19a,平均10.6a。

1.2方法

根据《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进行职业健康检查,按照GBZ 70-2009《尘肺病诊断标准》规定,收集相关资料,由获得诊断资格的4名医生集体阅片,并参照GBZ 70-2009《尘肺病诊断标准》的《尘肺病诊断标准片》分期分形态表现进行尘肺病诊断。

2 职业健康检查和尘肺病发生状况

受检的70名工人中,诊断为矽肺病的61人,尘肺病发生率87.14%,明显高于某市的煤炭系统尘肺病发病率(4.38%)[1](表1)。诊断的尘肺病例中,矽肺Ⅰ期6例,占9.84%;矽肺Ⅱ期19例,占31.15%;矽肺Ⅲ期36例,占59.01%。与1949—1998年四川省矽肺的期别构成比较[2],Ⅲ期尘肺的构成比例明显增高(表2)。

注:某市煤炭系统尘肺病例数据为1995—2001年调查结果。

注:四川省数据为1949—1998年调查结果。

诊断的61例尘肺病例,平均发病年龄42.2岁,与1949—1998年四川省矽肺的平均发病年龄48.18岁[2]比较,年青约6岁。诊断的61例尘肺病平均发病工龄10.6a,与1949—1998年四川省矽肺平均发病工龄22.92a比较,明显缩短。

3 讨论

矽肺是危害铅锌矿工人健康最严重的职业病,在各种尘肺病病死率中,矽肺的病死率仅次于石棉肺及煤工尘肺,居第3位。在各期尘肺中,死亡率依次为Ⅲ、Ⅱ、Ⅰ期[2]。

本次受检的70名工人,在铅锌矿均是从事爆破工作,作业环境差,全是干式作业,防护条件差,防护用品只是简单的纱布口罩,在岗期间,从未进行过职业健康检查,故本次职业健康检查和矽肺病诊断呈现发病年龄小、发病工龄短、矽肺发病率高、高期别矽肺发生率高等严重危害健康的特点。因此,铅锌矿的劳动条件、劳动环境及防护条件的改善,是改善和保护劳动者健康的非常重要的措施。本次检查的70名工人,在岗期间从未进行过职业健康检查,离岗时也未进行离岗职业健康检查,向矿方提出职业健康监护方面的合法要求均被拒绝,其合法要求也未得到矿所在地政府的保护,在不得以情况下,经向省和居住地政府反映,才得到高度重视,并由居住地所在市政府具体组织,才得以合法的职业健康检查和职业病诊断。由此可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虽然自2002年5月1日起已实施,并且自实施以来,全国绝大多数地区的劳动者的职业健康监护权益依法受到保护,但仍有极少数的偏远地区为了当地的经济利益,忽视劳动者的职业健康监护权益,从而严重损害了劳动者的健康,这种以牺牲劳动者健康的经济发展本身就是不可持续的,相关地区的政府应从本地区长远、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着手,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把保护劳动者健康权益放在经济发展的首位,这样才能使地方经济的发展有充足的健康劳动力资源,才能使地方经济长久、可持续发展。

可喜的是,本次受检的70名工人是主动向政府反映职业健康监护权益受到损害,并争取相关合法权益,可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实施后,随着各级相关部门的宣传教育,劳动者的职业健康意识、自我权益保护意识、法律意识都有增强,并已主动参与到保护自己健康权益的工作中,推动了职业病防治工作。

参考文献

[1]黄林,史文晋.乐山市煤炭系统职业危害现状[J].职业与健康,2005,20(12):1921-1922.

发生状况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0年1月—2011年3月间在华南农业大学医院和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门诊就诊的脑卒中恢复期和(或)后遗症患者。按照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全部病例住院经头颅CT和(或)MRI扫描证实;排除其他引起神经元缺损的脑炎、创伤、先天性疾病等,包括严重痴呆、失语、耳聋、意识障碍影响抑郁情况评定者,并排除有严重心、肺、肾功能不全等疾病患者。运用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二版)中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版本测定抑郁情况[2]。共入选126例,男59例,女67例,平均年龄(65.2±9.91)岁。其中脑梗死105例,脑出血21例。病程2个月~32年,平均病程为3年9个月。

1.2 评定标准

1.2.1 抑郁评定标准

运用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二版)中的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项版本,<7分为正常,7~17分为轻度抑郁,18~24分为中度抑郁,>24分为重度抑郁。

1.2.2 一般情况调查

采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收入状况、既往吸烟饮酒史、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脂血症、脑卒中病史等。

1.2.3 社会支持度评定

使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本量表有10个条目,其中包括客观支持(3条)、主观支持(4条)和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条)等三个维度。本量表总分最高64分,得分越高,表示其得到的社会支持度越大。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u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根据HAMD评分结果,无抑郁障碍患者81例,抑郁障碍患者45例,抑郁发病率为35.7%.抑郁障碍组女性、中学或以上教育程度、有血管性危险因素的比例高于无抑郁障碍组(P<0.01或P<0.05);

抑郁障碍组家庭人均月收入>2 000元的比例低于无抑郁障碍组(P<0.05);2组年龄比较[无抑郁障碍组平均年龄(64.8±11.3)岁,抑郁障碍组平均年龄(65.7±6.7)岁]无明显差异(u=0.561 0,P>0.05);2组有无吸烟、酗酒史的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2.2 有抑郁障碍组患者总的社会支持度低于无抑郁障碍组患者(P<0.05),其中主观支持分、对支持的利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组客观支持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3.1 PSD的发病率

国内外学者研究统计报道PSD的发病率大多数集中在30%~50%之间[3],本研究社区脑卒中后患者PSD发病率为35.7%,提示PSD是脑卒中常见并发症。

3.2 PSD与性别的关系

本文研究发现女性是PSD发病的相关因素之一。一般认为,女性比男性更易患PSD,Kotila等报道卒中3个月时女性比男性更易患PSD[4];Huffnan等研究发现女性出现严重抑郁的概率是男性2倍[5]。其原因可能是女性患者心理脆弱,更易受到心理社会应激因素的影响。

3.3 PSD与年龄的关系

多数人认为,随着年龄的增大PSD的发病率逐渐增高。有研究发现老年人PSD的发病率明显高于中年人[6],考虑>65岁的患者对躯体疾病和精神挫折的耐受力日趋减弱,更易出现抑郁。但本研究未发现无抑郁障碍组与抑郁障碍组的总体年龄有明显差异。

3.4 PSD与受教育程度的关系

本研究发现教育程度是PSD发病的相关因素之一。原因考虑教育程度高的患者所处的社会地位相对较高,多处于家庭经济中心位置,患病后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社会及家庭地位,导致抑郁容易发生。

3.5 PSD与家庭经济状况的关系

家庭经济状况是患者获得家庭支持的重要条件。家庭人均收入高的患者客观上比家庭人均收入低的患者得到更多的家庭成员的关心和关注,家庭护理的满意度亦会相应增高。

3.6 PSD与吸烟饮酒的关系

个别报道认为,有饮酒嗜烟习惯者PSD的发生率高,这可能与嗜酒嗜烟个体多有抑郁倾向的个性有关,但结果最终没有得到证实。本研究没有发现卒中后抑郁与吸烟饮酒相关。

3.7 PSD与血管性危险因素的关系

国内有研究表明,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等血管性危险因素与PSD的发生相关,且合并此类疾病种类越多时,症状越明显,导致患者的应激反应越大,抑郁的程度亦会相应增高[7]。本文亦发现有血管性危险因素的卒中患者发生PSD概率更大,其原因考虑为:(1)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等慢性疾病症状越多,引起的心理负担就越大,患者的身心长期处于负性刺激下,应激反应明显,当出现脑卒中后,应激水平容易超过个体应变能力,从而引起情感的异常。(2)血管性危险因素可能直接导致抑郁情绪的发生[7]。

3.8 PSD与社会支持度的关系

本研究发现PSD患者总的社会支持度缺乏。PSD患者除了主观支持外,他们能动地利用社会支持的水平亦低下,提示今后在给他们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的同时,应注重其充分认识并利用社会支持的技能训练。

总之,PSD是脑卒中常见并发症,是一个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患者的性别、教育程度、家庭经济情况、有无血管性危险因素及社会支持度的初步了解可能让医务工作者及早发现社区脑卒中患者抑郁状态的存在,并尽早予以干预,从而达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早日回归社会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分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2]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8:35-39.

[3]Huff W,Ruhrmann S,Sitzer M.Poststoke depression:diagnosis and therapy[J].Fortschr Neurol Psychiatr,2001,69(12):581-591.

[4]Kotila M,Numminen H,Waltimo O,et al.Depression after stroke:results of the FINNSTROKE Study[J].Stroke,1998,29(2):268-372.

[5]Huffman T,Stern TA.Acute psychiatric manifestation of stroke a clinical case conference[J].Psychosomatics,2003,44(1):65-75.

[6]杨明明.老年脑卒中后抑郁[J].实用老年医学,2003,17(1):116-119.

上一篇:灌溉水源下一篇:需要的稳定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