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的稳定资金

2024-07-13

需要的稳定资金(共12篇)

需要的稳定资金 篇1

近年来, “维稳”这个词汇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无论是各级政府对于“维稳”的理解和贯彻还是民间以及学界对于“维稳”的评判和解析, 都体现出稳定在中国当前政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特别吸引舆论关注的是, 网络上很多网友质疑“维稳”成了一些地方政府的“遮羞布”, 甚至成了一些地方官员滥用职权、徇私枉法的“庇护伞”。

例如:2010年8月发生的湖南金浩茶油致癌物超标事件, 当地政府部门隐瞒检验结果的借口, 竟然是为了社会稳定;2010年9月, 河南商城县蜱虫疫情导致18人死亡, 然而当地政府同样以“维稳”为由, 拒绝公布死亡者名单;甚至一些地方搞暴力拆迁, 也名曰“维稳”。

我们看到, 在逐渐增多的群体性事件之后, 是心理越来越“脆弱”的各级政府在面对民众强烈的利益诉求表达时缺乏全面的理解, 表现为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和客观公正的态度立场。不仅如此, 一些既得利益集团也将公民权利诉求看成对自己优势地位的挑战, 汲汲乎压制之而后快。不少地方政府对“稳定压倒一切”的解读正悄然偏离初衷。

细究当前最集中的“维稳”原因:长期存在并日益发展变形的腐败问题、收入分配中不合理现象导致的贫富差距扩大、广泛存在于各行各业的潜规则问题、“二代现象”所体现的阶层固化问题、体现着道德沦丧的各类食品安全问题等等相互纠结, 在这个特殊的历史坐标上, 民众对解决这些问题的呼吁不该成为“维稳”的对象。只有将社会中真实存在的突出矛盾尽力妥善解决, 才是标本兼治的“维稳”。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汪玉凯认为, 正常的利益表达, 是老百姓的自由, 而不是所谓的群体性事件, 更没有所谓的“维稳”概念了。我们是把群体性事件妖魔化了, 很多老百姓的利益表达其实是正常的, 不应用“维稳”概念压倒民众的利益诉求。维护正常社会秩序的概念比“维稳”概念更好。

事实上, 自体内存在的局部“冲突”可以成为进化和发展的有益动力。一个动态发展的文明国家, 不可能消灭所有的内部冲突, 盲目压制这些冲突将等于在某种程度上对自身改良的方向视而不见。中国需要在一个动态的、总体稳定的社会体系之下实现自己的发展, 而这样的动态稳定才是我们乐于见到的。

需要的稳定资金 篇2

(秀山自治县切块资金)

二〇一二年十月十日

提供材料目录

1、目录

2、XX公司关于申报2012年度民,,的请示

3、项目申报表

4、企业概况介绍材料

5、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

6、企业申报资料真实性承诺书(法定代表人签字)

7、项目可研报告

8、项目实施进度说明材料

9、项目发生费用的预算

10、企业纳税证明和就业证明

11、项目备案证或企业管理层对项目实施的有效文件

12、项目相关合同及发票

13、有关部门出据的鉴定证书、专利、平台资质以及他

符合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的研发设计、技术创新类项目证明材料、国家有关扶持资金文件等其他有关证明材料

14、其他辅助材料

注:

1、物流类项目的可研报告须由有资质的机构编制

需要的稳定资金 篇3

中国汽车产业面临转型的艰巨任务

对于当前汽车产业所面临的形势,很多人很难接受。但这却是行业新的发展阶段的开始。

付于武说,从去年开始,汽车增长速度下滑。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看,全行业是略有增长。略有增长、不增长或略微的负增长,都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我们必须接受这个现实。经历了十年,平均增速20%以上高速增长以后,中国汽车市场进入了一个新的调整时期。

“我觉得,目前是中国汽车产业面临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未来的十年,把转型升级这一战略任务更好地落实,才能达到产业强国的目的。但是,我觉得转型升级并不是华丽转身,而是艰苦转型。这个阶段非常艰苦。原以为,经过十年爆发式的飞速增长,我们达到了世界第一,未来十年,2020年就达到产业强国。但是现在看来,我们必须非常理智地看待这个问题。事实上,我们跟汽车先进国家比,跟跨国汽车公司比,依然有很大差距。要达到欧、美、日、韩的水平,还需要更长一段时间,两、三代人的艰苦奋斗。”

靠政策长期扶持一个产业是不正常的

为了实现这一转型的目标,政策支持肯定不可忽视。但是,类似“4万亿”那样的政策,行业是否需要?

付于武认为,在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的时候,中国政府强力推出刺激政策可以理解。其实从全球看,不仅中国,其他很多国家地区,包括美国欧盟在内,都出台了一系列的刺激政策。正因为有“4万亿”政策的投入,对汽车行业的扶持,才实现了中国汽车的逆势而上,成为世界第一产销大国,所以不能否认“4万亿”政策的历史作用。在2009、2010年,付于武曾去欧洲考察,跟欧盟的官员有过沟通。“他们也认为金融危机的时候,给汽车行业一些支持政策是应该的。但是,他们也都担心,政策的阶段性效应。”付于武说。在国内,政策的阶段性效应也很明显,“4万亿”政策实施一段时间后,一些政策就到期退出了,这就引起了市场增速下降。“我觉得这是比较正常的现象。”“4万亿”政策从正面来讲,使汽车产业逆势而成为第一产业,但是靠政策长期扶持一个产业是不正常的。不仅中国如此,世界上各个国家也如此。

付于武说,对汽车产业而言,政策不应该像“过山车”那样,而应该是持续的,有强烈导向性的。应该导向对节能减排有贡献的汽车,要对更安全、更环保、更节能的汽车给予支持,通过这样的支持对企业的转型升级有实质性的拉动。“所以,今天我不希望国家出台大规模的刺激汽车的政策。那样对企业和产业的伤害都很大。”回顾“4万亿”政策,肯定它的历史作用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它的负面作用。一方面,企业正常的发展周期和结构被完全打乱;另一方面,刺激了很多新的产能的进入热情,实际上这对产业发展是很不利的。

转型升级需政策引导,应侧重4个趋势

长期扶持汽车产业不可取,但是对于当前行业面临的转型升级重任,付于武认为不能不靠政策引导,而且政策引导需要侧重4个趋势。

他说,现在汽车产业正被妖魔化,PM2.5问题、还有环境、能源、交通等等问题首当其冲的都是汽车。同时,中国汽车的“体量”越来越大,保有量约一亿辆了,年产销量快两千万辆,而且这个趋势还会发展,中国汽车绝对不会停下脚步的。所以必须解决市场刚性需求与能源、环境、资源等的刚性制约之间的矛盾。保有量越来越大,老百姓在享受汽车文明的同时也在消耗着环境、能源、交通资源,某种意义上,也在促使外部因素制约产业发展。这就提出了一个新的命题,要实现行业转型升级、结构调整,使之与社会外部刚性制约因素形成一种平衡。

当前行业转型升级的发力点、突破口是什么?转型升级转什么、升什么、在哪发力、怎么干?付于武认为要好好研究,要跟上国际汽车产业和技术发展的大趋势。如果把握住总体趋势的话,行业的结构调整也就会有方向,政策的引导也就会有方向。国家的行业政策、扶持政策等不能完全考虑当前的情况。稳定的,有助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行业是需要的。而且,转型升级的发力点、结构调整的着眼点以及政策扶持的重心点,都应该是吻合的。

付于武认为,当前,转型升级应侧重4个趋势。第一个是小型化趋势。国际上很多汽车公司都在向小型化方向努力。这是国际上新的汽车价值取向。我们也必须要在车辆小型化方面努力。第二个是轻量化。特别是目前,行业对乘用车的轻量化工作做得不少,但是对商用车做得很不够。我国商用车的耗油大,排放严重,轻量化工作不足是重要原因之一。同时,在这方面,我国商用车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商用车相比差距非常大。这是新时期的新的价值观,要做小做轻,才能跟国家的节能减排方向相吻合。第三个是新能源。第四个是汽车智能化。通过汽车的智能化,能导入更多的主动安全技术、行车控制技术和交通引导技术等,就可能减少事故,交通就更便捷、更安全,也可以解决交通拥堵等问题。所以,小型化趋势、轻量化趋势、新能源趋势和智能化趋势,行业必须要把握,这也是转型升级的发力点。

付于武说,如果我国在这些方面给予支持,有强有力的政策导向,就非常好了。据介绍,最近有关国家机关可能正在研究,要给一些商用车的改装车、专用车进行轻量化改造的项目或政策。如果这一消息属实,国家给予政策支持的话,从直接效果来说,会有大批车辆减重,节约能耗、节约材料,同时设计研发的水平又会提高一个档次;另外这也会发出一个强烈的信号,行业一定要做这方面工作。付于武认为,政策所发出的这种正确的、强烈的信号,对引导产业协调、科学、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政策应扶持重点零部件的建设

除了重视整车行业的发展和政策引导问题,付于武特别强调了政策应该扶持核心零部件的建设。

他说,近期他走访了博世、法雷奥等国际知名汽车零部件企业。这些企业这几年对中国市场的投入很大。博世在中国建立了很多基地,研发投入很大。2011年博世公司在中国的销售额达到了423亿人民币,他们在汽车领域的研发投入超过销售额的10%,高达33亿欧元。法雷奥全球的研发费用80%用在中国。法雷奥每年销售收入的5.6%的用于研发,他们已经确定了一个目标:2015年在中国的销售额达到15亿欧元。就在跨国零部件巨头纷纷在中国投入巨资的时候,而我国的零部件行业这么多年,很少有表现好的公司。这与我国偏重整车,忽视零部件有很大关系,是政策导向的问题。

付于武认为,应该对国内几个有潜力的、重点零部件品类,在某些方面给予政府支持,特别是汽车电子。我国的汽车电子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差越来越大。这一点,行业已经意识到了。付于武说:“能不能在汽车零部件领域,行业瞄准重点方向,国家重点政策支持。”“有明确的政策导向,我觉得是非常必要的。行业一直在呼吁更多有实力、有担当的企业家进入汽车电子领域,但是如果没有政府支持,没有政策,很难办,因为对手比我们强得多。”

自主品牌应争取纵向和横向的技术合作

对于自主品牌汽车企业面临的艰难处境,付于武认为不应简单地指望政策,而应更多地立足自身,争取更多对外合作,提升自己。

付于武说,自主品牌现在是技术积累不够,赢利能力不强,处于一个比较困难的时期。但是,他觉得自主品牌要有足够的信心。自主品牌乘用车用十几年的时间,在中国市场这么残酷的竞争环境下,占有相当的地位已经不易。自主品牌需要支撑,需要零部件的支撑。而零部件太需要合作了。在共性技术方面应该讲究合作。自主品牌乘用车企业不仅需要与国内外其他有实力的整车企业进行横向合作,开发零部件技术,也可以与上游零部件企业进行纵向合作,进行开发。“我觉得这就要建立新的整零关系。现在非常需要。零部件供应商和整车企业可以通过合资展开合作,真正从骨子里变成我离不开你,你离不开我的局面。”另外是对外的合作。“我觉得这方面现在做得不错,跟国外合作这也是一种政策。”

需要的稳定资金 篇4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 流动资金从货币形态开始, 依次转化为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和结算资金, 而后再回复到货币资金形式上, 企业应根据自身所拥有的资金数量, 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的现状, 充分考虑市场的变化, 运用现代管理技术, 确定各种资金形态的合理比例和最优结构, 以满足下一步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

科学合理地核定流动资金占用量, 尽量压缩不必要的占用, 既能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 又可以节约流动资金, 提高流动资金的利用率, 推动企业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

所谓核定流动资金需要量是指通过市场预测确定完成预期的生产经营任务所必须的流动资金需要量。其直接目的是提示目前占用量与必要占用量之间的差异, 为筹集流动资金提供依据, 以避免不需要的多占用流动资金。同时, 在生产过程中又可随时以流动资金需要量的预算额控制流动资金的收支、占用和消耗, 便于企业发现问题及时改正。

企业的流动资产按是否是物质财产, 可划分为实物流动资产和非实物流动资产。实物流动资产就是工商企业的存货;非实物流动资产则是指除存货以外的那部分流动资产, 它包括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款项及其他流动资产四项。

一、实物流动资产

在企业的流动资产中, 存货占的比重较大, 一般约占为流动资产的40%~60%。一定的存货是必要的, 但存货量过大会占用过多的资金, 增加储存成本。正确核定存货资金的占用数量, 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存货的正常功能, 另一方面可以节约使用资金。

(一) 确定存货资金数额的基本方法

企业存货资金的数额, 应按其在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占用形态, 即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等分别测算, 测算资金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周转期计算法。

周转期计算法, 又称定额日数法, 是根据各种存货平均每天的周转额和其资金周转日数来确定资金数额的一种方法, 计算公式为:

资金数额=平均每天周转额×资金周转日数

式中, 平均每天周转额是指某项存货资金平均每天从本阶段流出的数额;资金周转日数是指存货完成一次周转所需要的天数。这种方法通常适合于原材料、在产品和产成品资金数额的测定。

2. 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以上年资金实际占用额为基础, 分析计划年度各项变动因素, 加以调整后核定资金数额的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资金数额= (上年资金实际平均占用额-不合理占用额) × (1±计划年度生产增减%) × (1-计划年度资金加速周转%)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品种繁多、规格复杂和价格较低的材料物资。对于供产销变化不大的中小企业, 也可用此法匡算全部存货资金数额。

3. 比例计算法。

比例计算法是根据存货金和有关因素的比例关系, 来测定资金数额的方法。以销售收入资金率法为例, 其计算公式为:

存货资金数额=计划年度商品销售收入总额×计划销售收入存货资金率

这种方法过去主要适合于辅助材料、修理用备件等资金数额的测定, 目前是匡算全部存货资金数额的主要方法。

(二) 储备资金数额的测算

储备资金是指企业从用现金购买各种项材料物资开始, 到把它们投入生产为止的整个过程所占用的资金。储备资金包括的项目很多, 这里以原材料为例, 说明资金数额的核定方法。

原材料资金数额的大小, 取决于计划期原材料平均每日耗用量、原材料

计划价格、原材料资金周转日数三个基本因素, 其计算公式为:

原材料资金数额=计划期原材料平均每日耗用量×原材料计划价格×原材料资金周转日数

1. 原材料平均每日耗用量。

原材料平均每日耗用量是根据计划期内原材料耗用量与计划期日来确定的。

其计算公式为:

在运用上述公式时, 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计划期原材料耗用量根据计划期产量和原材料消耗定额加以确定; (2) 计划期天数一般按整数计算, 年度为360天, 季度为90天, 月度为30天。

2. 原材料计划价格。

原材料计划价格应根据预计的材料买价、外地运杂费、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入库前的整理挑选费用等加以确定。

3. 原材料资金周转日数。

原材料资金周转日数, 是指从企业支付原材料价格起, 直到原材料投入生产为止这一过程中资金占用的日数。

(三) 生产资金的测算

生产资金是从原材料投入生产开始, 直到产品制成入库为止的整个过程所占用的资金。生产资金主要指在产品占用的资金。在产品资金数额的计算公式为:

在产品资金数额=在产品每日平均产量×产品单位计划生产成本×在产品成本系数×生产周期

1. 在产品每日平均产量。在产品每日平均产量, 可根据生产计划中的计划产量与计划天数求得。

2. 产品单位计划生产成本。产品单位计划生产成本可从有关的成本计划中获得。

3. 在产品成本系数。生产费用在生产过程中是逐渐增加的, 直到产品完工时, 才形成完整的产品成本。因此, 在整个生产过程中, 实际每天占用的资金就不能按产品的单位计划生产成本计算, 而应打一折扣, 这个折扣就是在产品成本系数。

(四) 产成品资金数额的测定

产成品资金是指产成品从制成入库开始, 直到销售取得货款或债权为止的整个过程所占用的资金。测算产成品资金数额的计算公式为:

产成品资金数额=产成品每日平均产量×产成品单位计划生产成本×产成品资金周转日数

1. 计算期每日平均产量。

计算期平均每日产量可根据生产计划和计算期天数来确定。也可以根据生产逐季增长的企业、季节性生产企业、生产均衡企业分别确定。

2. 产品单位计划生产成本。

产品单位计划生产成本可从有关成本计划中获得。

3. 产成品资金周转日数。

产成品资金周转日数是指产品从制成入库开始直到销售取得货款或债权为止所占用资金的日数, 包括产成品储存日数、发运日数和结算日数。

(五) 综合确定

根据以上方法测定资金数额以后, 便可汇总确定企业存货占用资金的总额。

二、非实物流动资产

(一) 货币资金是企业拥有的、处于货币形态的资产, 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

货币资产没有变现风险, 可以随时灵活运用于各个方面。

核定货币资金的合理占用量, 也就是要确定企业的最佳货币持有量。最佳货币资金持有量是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最低限度需要的现金和银行存款数额。

(二) 货币资金以外的其他非实物流动资产

1. 短期资产。

短期投资是企业在拥有暂时闲置货币资金的前提下, 进行的证券投资。它一方面可以增加企业的收益, 另一方面可以随时变现, 满足企业现金的需要。短期投资的数额应视企业闲置资金的数额、未来收益及闲置期限等具体情况而定。

2. 应收款项。

持有应收款项, 可以使企业扩大销售、减少存货。

应收款项的计算公式可按下式进行:

应收款项=年经营总成本÷结算次数

=年经营总成本÷年工作日×结算天数

结算天数是计算结算资金的主要参数, 在一般情况下, 其计算方法为:

结算天数=商品在途天数+验收天数+购货方承付天数+银行结算天数

持有应收款项, 也会使企业产生一定的成本支出。应收款项的成本支出, 主要包括机会成本、管理成本和短缺成本 (即坏账成本) 。核定其合理占用量的前提是确定企业应收款的最佳水平。所谓最佳应收款水平是指以上三项成本累计的总成本最低时的占用水平。

3. 待摊费用。

核定待摊费用的主要方法是余额计算法, 它是以基年结转额作为基础, 根据计划期发生额摊销额来计算流动资金定额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如下:

待摊费用资金定额=计划年度期初余额+计划年度

发生额-计划年度摊销额

至于类属其他流动资产的待处理流动资产的净损失及其他, 应视其处理情况具体核定。

三、结论

核定企业流动资金需要量还可以采用定性预测的方法, 它主要是利用直观材料, 依靠个人经验的主观判断和综合分析能力, 对企业未来的状况和趋势作出预测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一般是在企业缺乏设备和准确的历史资料的情况下采用。同上述的定量预测法相比, 二者各有优缺点, 在实际工作中可把二者结合起来应用。总而言之, 采用一定的方法, 核定了流动资金各个项目的需要量以后, 便可据以汇总、确定企业计划期所需的流动资金总量。

参考文献

[1].刘敏.现金流量折现模型中预期增长率计算方法的探讨.经济师, 2010 (5)

需要的稳定资金 篇5

众所周知,传统移民国家中如美国、加拿大都需要提供资金来源证明,除此之外,英国、香港、澳洲、新加坡也需要提供。而不需要提供资金来源证明的移民国家和地区有:葡萄牙、西班牙、匈牙利、塞浦路斯、圣基茨和尼维斯、希腊。这其中,葡萄牙、西班牙、塞浦路斯、希腊都是购房移民,购买一定金额的房产即可换取居留权,可谓一举两得。

那么。欧洲购房移民到底有哪些独特优势? 专家认为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优势。

第一:房产—房价触底反弹,投资收益大。且欧洲房产是永久产权,世代相传;

第二:教育—子女享受免费公立教育。入读欧洲一流名校更容易花费更少;

第三:福利—全家享受免费医疗,养老等福利完善、健全;

第四:绿卡—自由通行欧洲26个申根国,可在任意国家读书、生活。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欧洲移民适合哪些人群。

第一类:年轻化的生意人。他们大多受过高等教育,英文良好,喜欢欧洲文化,工作关系经常往来欧洲。获得居留权可以自由往来欧洲;

第二类:为子女教育考虑,或者子女正在留学的家庭。留学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而先移民后留学,则在减免学费的同时,领先一步入读欧洲名校;

第三类:喜欢欧洲环境想去定居养老的人群。地中海气候舒适宜人,欧洲国家福利优越,养老、居住、旅游、医疗都是非常好的选择;

第四类:专门做海外置业的投资人。欧债危机后,欧洲很多地区房产下降30——50%,因此部分有闲钱的人会选择海外置业。拿身份之余还有收益;

需要的稳定资金 篇6

2016年以来,全球经济仍处于深度调整期,下行风险依然较大,国际金融市场形势更加复杂;我国经济运行基本符合预期,国内金融市场总体平稳,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国家外汇局一方面会继续推动外汇管理改革,便利市场主体贸易投资活动;另一方面,将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监测,积极防范相关风险。总体来看,2016年上半年,我国跨境资金流出压力逐步缓解。”王春英表示。

作为判断跨境资金流出的主要指标,上半年结售汇逆差持续回落,结汇率上升,市场主体持汇意愿有所减弱。数据显示,二季度,银行结售汇逆差490亿美元,较一季度1248亿美元大幅收窄;二季度结汇率为63%,较一季度上升4个百分点。

专家表示,上半年,跨境资金流出压力确实逐步缓解,这主要体现了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变化。一方面,宏观经济金融环境总体较为平稳;另一方面,市场情绪趋向稳定和理性,人民币汇率贬值预期减弱,而市场情绪的稳定有助于跨境资金流动趋稳。

不过,7月21日,国家外汇局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银行结售汇逆差846亿元人民币,银行代客结售汇逆差1161亿元,自身结售汇顺差315亿元;银行代客远期净购汇55亿元;境内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逆差1581亿元。

采访中,有相关业内人士则将这些数据解释为“跨境资本出现中止持续改善的势头”。该人士进一步表示,6月跨境资本改善趋势中止的主要原因或许来自美联储加息和英国“脱欧”的不确定性,市场预期的变化可能会对跨境资本流动造成冲击。

的确,英国“脱欧”受到广泛关注,管理层也加强了统计监测和预警。“截至目前,尚未发现英国‘脱欧’对我国跨境资金流动产生较大影响。”王春英说。

英国“脱欧”公投后的市场演变与传导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可能会影响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节奏,继而影响我国跨境资金流动。对此,王春英认为,中长期来看,英国“脱欧”的影响将是一个复杂和逐步显现的过程,但不会改变我国跨境资金流动保持基本稳定的大局。“近年来,我国跨境资金流动多次经受住外部冲击的考验,说明我国经济保持稳定的基础是牢固的。此次英国‘脱欧’的影响也不例外。只要我国内部基础稳固,跨境资金流动保持基本稳定趋势不会改变。”王春英称。

在多位业内人士和专家看来,综合各方因素看,未来我国跨境资金流动将保持基本稳定。一方面,国内外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确实会给我国跨境资金流动平稳运行带来一些挑战。但另一方面,支撑我国国际收支平稳运行的因素依然很多。

值得注意的是,民间部门跨境资本流动日益成为我国跨境资本流动的主力,集中反映在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上。“从2014年起,我国非储备性质的资本和金融账户开始出现逆差。主导因素不是外来资本撤资,而是我国民间部门不断扩大对外投资,布局海外市场。”王春英说,“与此同时,我国吸收了411亿美元的外商直接投资净流入,说明境外长期资本继续看好中国。”

相关业内人士表示,“当前,全球经济都处于缓慢增长或下滑阶段,但相比其他新兴经济体而言,中国经济仍被海外投资者长期看好”。

另一个与跨境资金流动密切相关的因素是汇率影响。“5月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呈现持续震荡下行态势,但银行结售汇逆差却逐步收窄,6月外汇储备环比多增,表明人民币贬值并未引发跨境资本的显著净外流,汇率预期总体平稳。”来自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的相关报告分析指出,究其原因可能与四方面因素有关:一是虽然近期人民币对美元持续贬值,但汇差较年初已大幅收窄,央行在逐步释放贬值压力的同时,通过及时与市场沟通,较好地避免了贬值与贬值预期的相互强化。二是央行进一步加强了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管理,有助于遏制跨境资本的套利行为。三是近期我国出台了一些支持跨境投融资的新政策,如将本外币一体化的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试点扩大至全国范围内的金融机构和企业,进一步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有助于减少购汇需求。此外,随着今年10月人民币将正式加入SDR,人民币资产逐渐受到海外投资者的青睐,境外机构持有人民币债券的意愿有所增强。

“从未来的情况看,我国跨境资本流动总体仍会主要反映国内经济基本面。”王春英表示,随着国内经济转型升级,我国经济仍将保持中高速增长,以货物贸易为主导的经常账户仍会保持顺差。同时,我国外汇储备依然充裕,防范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的能力较强。而且,我国对长期资本的吸引力依然较强。另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国内企业和个人将更加理性、合理地调整资产负债结构,这将引导我国跨境资本流动向着一个更加平稳的方向发展。

资金需要量组合预测法研究 篇7

充足的资金是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保障。如何正确预测资金需要量是企业非常关心的问题。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市场竞争背景日趋复杂,预测难度也越来越大,只采用一种方法无法进行准确预测,而多种预测方法可以减少信息失真度,提高预测的准确度。在预测领域的研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组合预测模型。1952年,马科维茨将数理统计方法引入资产组合选择的研究中。1954年,Schmitt成功运用组合预测方法对美国37个大城市人口进行预测,使其准确度有了提高。1969年,Bates和Granger首次对组合预测法进行系统研究,其研究成果引起了预测学界的高度重视。1989年,国际著名的预测学术期刊《Journal ofForecasting》出版了组合预测法专辑,奠定了组合预测法在预测学中的重要地位。我国学者对组合预测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并于20世纪90年代进入热潮。毛开翼、周传世对组合预测方法中的权重确定进行系统研究;部分学者对评价预测准确度的指标进行了评论。唐小我、曹章修等相继在《预测》、《管理上程学报》等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组合预测的论文,促进了我国组合预测的理论研究与应用的发展。组合预测已经成为预测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引起了众多学者的研究兴趣,但预测方法在实践中的运用有待加强。本文着重探讨资金需要量的预测模型,在实际运用中,必须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模型并进行组合或修改,才能做出科学合理的预测。

二、传统资金需要量预测方法述评

(一)传统资金需要量预测方法

(1)因素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是以相关项目实际年度的年均资金需要量作为基础,对未来年度即预测年度的资金周转速度和生产经营的需求进行分析预测的方法。

资金需要量=(基期资金平均占用额-不合理资金占用额)×(1±预测期销售增加率)×(1±预测期资金周转速度变动率)

(2)销售百分比法。销售百分比法是根据敏感性因素与销售收入的增长关系来确定未来资金的需要量。此方法假设销售额与经营性资产、负债存在稳定的比例关系。企业凭借经验,根据行业情况和企业自身历史数据,剔除不合理的资金占用,留下与销售收入有稳定百分比关系的敏感性因素。根据敏感性因素与销售收入的关系来预计资产和负债额,以确定留存收益,进而确定筹资需要量。销售百分比法公式为:

其中,A表示随销售额变化的敏感性经营性资产;B表示随销售额变化的敏感性经营性负债;S1为基期销售额;△S为销售变动额;A/S1为敏感资产与销售额的关系百分比;S2为预期销售额;P为销售净利率;E为利润留存率;B/S1为敏感负债与销售额的关系百分比。

(3)资金习性预测法。资金习性预测法是依据资金与产销量之间依存关系将资金划分为不变资金、变动资金来预测未来资金需要量的一种方法。主要用Y=a+b X表示,其中,产销量为X,资金占用量为Y,a为不变资金;b为单位产销量所需变动资金。而a和b的确定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回归直线法,一种是高低点法。回归直线法公式为:

高低点法公式为:

(二)传统资金需要量预测方法存在的问题传统资金需要量预测方法过于抽象,考虑影响因素过于简单,且不具有现阶段经济大环境实用性,从而影响预测的精准程度。

(1)因素分析法。因素分析法虽然计算简便,容易掌握,但预测的结果却不精确。此方法除了考虑不合理资金占用额、预测期销售增减率和预测期资金周转速度变动率外,未考虑到资产价格变化等因素对资金需要量的影响。

(2)销售百分比法。销售百分比法易于使用,能为企业提供短期筹资管理所需的预计财务报表,但销售百分比法亦存在许多缺陷。首先,需要敏感项目稳定等假设条件具有很多局限性。一方面,通过主观判断和历史经验确认的敏感项目可能在预测年度因为各种未考虑因素并未随销售额的变化而变化,另一方面,即使敏感项目与销售相关,不同项目不同情况的相关程度也可能不同。其次,销售百分比法计算敏感性因素与销售额时按同一重要程度计算,但没有相应体现不同项目在不同情况下的重要程度。再次,其假设条件“基期与预测期的情况要保持一致”不实际,此假设包含两个时期的敏感因素划分、敏感因素与销售额百分比及销售结构和价格水平不变这三层含义。近年来,经济的变动、通胀及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都不能使企业各个因素达到最优状态,因此,预测期敏感因素的划分必然会与基期不同,随之不同的还有敏感因素与销售额的关系。因此,假设条件中的情况基本不会出现,使用该方法并不能精确地进行预测。

(3)资金习性预测法。资金习性预测法是通过对企业资金与销售间的关系,掌握其资金习性,把资金划分为变动资金和不变资金两部分,对准确地预测资金需要量有很大帮助。但在分析资金需要量时,其与业务量线性回归分析的线性关系有可能并不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并且没有考虑价格变动等影响因素。

三、资金需要量组合预测中单项预测改进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对组合预测方法进行研究前,须对各单项预测即传统预测方法进行改进,使单项预测法在更精确的基础上进行组合预测以求预测结果的精准。

(一)对业务量因素考虑的改进由于产品的业务量容易受到宏观经济政策、市场环境及行业状况等因素的影响,销售额的预测可能得到一个不准确的结果。在传统资金需要量预测方法中,除资金习性法要求有多年的销售量数据外,其他均仅借助于基期业务量来预测,大大降低了预测的准确性,因此,建议至少考虑3年的业务量来进行预测,对于多时期业务量的处理,通常可采用算术平均法、加权平均法、几何平均法以及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因素后对各年业务量进行折现求和的净现值法等。具体方法如下:

假设企业预测期可能的业务量为S1、S2…Sn,则算数平均法公式为,加权平均法公式为,几何平均法公式为现值法公式为其中,S代表业务量,n代表数据年数,P表示赋予权重,i表示折现率,(P/F,1,i)表示第一年业务量的复利现值系数。利用现值法进行折现时,应注意考虑折现率中的通货膨胀因素。

(二)对通货膨胀因素考虑的改进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以来,通货膨胀的持续攀升使企业陷入经营成本、融资成本的不断增加及经营资金日趋紧张的不利局面。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5月我国CPI同比上涨5.5%,涨幅连续5个月同比加快,创34个月来新高。随着通胀压力的加大,物价水平的不断走高,更加剧资源错配和泡沫程度,并冲击中低收入群体,使经济增速放缓。对企业造成巨大影响的因素有以下方面。

(1)企业资金的需求大量增长。通胀使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量迅速增加。由于通货膨胀,物价快速上涨,与基期等量的存货就会占用过多资金,企业为减少因涨价而遭受的损失,会采取超额储备来储备原材料而获得收益,在此过程中,企业的资金占用量随之增加,那么资金需要量也相应增加。在通货膨胀时期,企业普遍缺乏资金,从而相互拖欠账款,使其应收账款增加,资金供求矛盾的尖锐,也引起资金需求的增加。在严重通胀期,如果仍按会计的历史成本计价法进行计量,会产生成本虚低而利润虚高的情况。企业要维持基期的正常生产,就必须追加资金。

(2)企业资金来源匮乏。为控制通胀,政府会采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方式紧缩银根,从而减少整个市场上的资金量。在通胀率较高时,物价上涨的幅度往往高于利率上升的幅度。且在物价急剧波动时,生产的利润会远远小于投机的利润,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囤积存货、购买外汇,这些投机活动使得闲置资金转化为信贷资金受阻,减少了信贷资金的来源。此外,物价急剧上涨时,利率也会随之飞速上涨,从而使各种有价证券价格暴跌,物价持续上涨也迫使银行在选择贷款对象时更加谨慎,条件更加苛刻。这将加大企业在资金市场上的筹资难度,并将许多财务状况不良的公司或小企业挤出资金市场。

因此,在通货膨胀严重的情况下,对业务量进行现值法折现时使用的折现率不能再使用同期银行贷款平均利率,应对折现率进行调整,利用公式:

其中,r名(名义折现率)是调整后的折现率,r实(实际折现率)是同期银行贷款平均利率,r通为通货膨胀率。

如果企业对未来资金量的预测时基于预算年度的水平消除了通货膨胀的影响,那么这种资金量称为实际资金量。包含了通货膨胀影响的资金量为名义资金量。二者的关系为:名义资金量=实际资金量×(1+通货膨胀率)n。

四、资金需要量组合预测研究

在传统资金需要量预测法尽可能克服其自有缺点后,利用组合的方法对传统方法赋予一个权重进行组合预测。为了得到更高精度的预测结果,许多学者对组合预测的权重系数优化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

(一)资金需要量组合预测设资金需要量预测问题在时刻t的实际观察值为yt(t=1,2,…,n),对此项预测问题有m种可行的预测方法,其预测值分别为fti(t=1,2,…,n,i=1,2,…,m)。又设m种预测方法的加权系数分别为ci(i=1,2,…,m),于是现有组合预测模型可表示为:

采用此式的目的是使组合预测值比单个预测值fti的效果更好,更加接近实际观察值yt。此模型可以轻易计算出组合的预测资金需要量,此时的预测值不仅考虑了传统资金需要量预测方法的各种因素,并对通货膨胀等因素也进行了充分考虑,但还未涉及其他的某些因素。

(二)资金需要量组合预测中其他未考虑因素组合预测中对资金占用、资金周转率、销售收入增减以及通货膨胀等因素进行了综合,但对于企业生命周期等其他影响资金需要量的因素却未曾涉及。企业的成长呈现出生命周期特征,组织结构、内部控制系统及管理目标在各个阶段都可能有差异。奎因和卡梅隆把组织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四个阶段:创业阶段、集合阶段、规范化阶段和精细阶段。企业在这四个阶段应选择不同的资金水平。

(1)创业阶段。这一阶段是企业的幼年时期,具有较小的规模、较少的人员和较易的关系等特点。企业的所有者或管理者对若干下属实施直接控制,作出所有决策。企业所有者或管理者的素质决定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此时,新产品前途未卜,产品类型、特点、性能尚在不断发展中,利润基本为零,资金非常紧张,资金需求量大。

(2)集合阶段。此阶段产品销量节节攀升,销售群扩大,员工人数增加,企业的前景被看好。与此同时,扩大的组织规模使得管理问题日趋复杂。在此阶段,企业的资金流动频繁、盈余少,具有一定的资金需求,资金周转率高。

(3)规范化阶段。此阶段开始出现竞争者之间的价格竞争。虽然市场巨大,但已趋于饱和。产品价格开始下降,毛利率和利润率都有所下降,利润空间适中。此时的企业具有一定的资金积累,盈利能力处于最高状态,企业开始出现闲置资金,资金需求量下降。

(4)精细阶段。在这一阶段,企业为了整体战略将原来分权的权力重新收回进行集权管理。为降低成本,产品质量可能出现问题,产能会出现过剩。虽然此时企业盈利能力开始降低,但前期资金留存量充沛,财务状况稳定,资金需求量不大。

企业在成熟后期,可能处理不了前阶段的问题而开始衰退;也可能通过组织变革进行创新等方式,获得再次发展的机会。此时是企业发展的一个瓶颈期,有可能进入资金需要量迅速下降或缓慢上升阶段。

除企业生命周期外,还有其他笔者未考虑到的能够影响企业资金需要量的因素,如价格变动、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的变动等。可以引入以下模型来处理:

Y为最终计算的资金需要量值;β0为前述组合预测下计算出来的资金需要量值;X1i为第一个自变量(影响因素)的第i个观测值;β1为与X1i相联系的参数;Xki为考虑经济环境、价格变动等以外的其他因素,βn为与Xki相联系的参数,误差项ui为无法观测的随机误差或随机干扰。

以上模型为下式的简化表达式:

用矩阵表示为总体模型:Y=Xβ+u

此时,就得到一个综合性较高,更富有现实使用意义的资金需要量预测模型。对于此模型中的参数β1、β2、βk及ui可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确定。

(三)相关参数的确定由于要估计误差u的值,因此需要引入残差。假设为估计值,y为实际发生值,e为某一时点实际值与估计值之间的残差。n为各个时点,当n=0时表示预测期。

(1)误差的预测。未来预测误差其分布为N

由于σ2=D(ui)对误差的估计为:

对于给定的显著水平α,由推出的置信水平为(1-α)的预测区间为:

通过查t分布表可算出误差水平的一个预测区间,最终对误差预测进行F检验以验证预测估计的正确性。

(2)对的预测。而的估计值则根据企业对xn所赋予的意义不同使得模型具有不同形式,当为非线性回归模型时,根据常见的幂函数变换、指数函数变化、泰勒级数展开等方式对此模型进行变换,最终变换为模型Y=Xβ+u的一元线性形式。对于参数β的估计有

的预测区间为N对β的预测如误差一样仍需进行假设检验,对于β的假设检验不像误差检验那么局限,可使用t检验、F检验等,在此不进行赘述。

五、结论

需要的稳定资金 篇8

针对“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政策中新亮点、新内容、新导向, 我刊受商务部财务司委托策划出版本期《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政策专刊》。专刊特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财政部财科所、中央财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机构专家解读新政策;围绕财企[2014]36号、财企[2014]58号文件内容, 帮助资金使用者详细了解资金支持范围、分配方式、申报流程和监管评价;根据专项资金市场化改革的要求, 共同探讨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的改革方向;开辟专栏, 供省市商务主管部门交流资金使用成果和资金管理经验;并整理归纳海外财政支持外经贸发展的成功经验, 供我国借鉴。

专刊的出版旨在配合商务部做好新老资金政策的衔接, 通过政策宣讲, 帮助地方商务主管部门及时、准确领会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改革精神和内容, 尽快熟悉和正确做好各项资金管理和申报工作, 从而令资金的使用更加规范、科学、高效、合理, 更好地发挥该专项资金的政策效果。

需要的稳定资金 篇9

(一) 鲜明的政策导向, 有效指导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国家层面的外经贸专项资金政策是外经贸发展的“指挥棒”和“稳定器”, 指导省市商务部门准确把握外经贸发展方向, 提高业务管理水平, 影响外经贸企业开展对外贸易和“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的信心。各级商务部门通过资金政策解读我国外经贸发展宏观调控的方向, 指导企业沿着政策方向开展业务活动;外经贸企业通过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扶持, 主动开拓国际市场。

(二) 积极落实科技兴贸战略, 有效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

外经贸专项资金政策始终贯彻“以质取胜、科技兴贸”战略, 支持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重大装备, 支持企业加大研发和技改投入, 支持企业开展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其中, 《进口贴息资金管理办法》对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给予贷款贴息, 有效缓解了企业科研资金紧缺的困难, 加快了技术积累和新品研发速度, 实现了产品升级换代, 增强产品国际竞争力, 带动了外经贸转型升级。

(三) 积极倡导品牌建设, 有效培育自主出口品牌

支持企业开展出口品牌建设是外经贸政策资金支持的重点, 实施12年之久的《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管理办法》, 始终支持企业开展质量管理体系和出口产品国际认证、国际商标和专利注册、出口产品宣传推介等出口品牌创建活动, 增强了企业的品牌意识。许多企业通过加大广告宣传力度, 提升了品牌地位, 通过各类产品认证, 获得了进入国际市场的准入资格。

(四) 坚持公开普惠原则, 有效促进中小外贸企业发展壮大

国家层面的外经贸专项资金政策符合世贸组织规则和国际通行做法, 且运行过程公开、公正、公平, 充分体现了政策的公共性和普遍性, 面广量大的中小外贸企业在政策的支持下得到了发展壮大。其中, 外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专项资金通过对出口基地内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持, 间接为大批中小外贸企业提供技术、信息、设备、人才支撑和服务, 一批中小企业借助平台的支持开发新产品, 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

(五) 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有效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

外经贸专项资金对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建立国际营销网络、建立境外经济合作区等项目的支持, 降低了企业“走出去”成本, 推动了本土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一批外经贸企业利用了自身的比较优势, 向国外转移剩余产能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不仅化解了土地、劳动力等要素资源的紧缺、环境安全瓶颈的压力, 而且带动了原材料和设备出口, 规避了贸易壁垒;跨国并购取得国际知名品牌、专利技术和营销网络, 提升了企业研发能力、产品质量, 拓宽了营销渠道, 增强出口产品竞争力;投资或合作开发境外矿产、能源、渔业等资源, 充分利用“两个市场, 两种资源”, 实现生产要素的跨国组合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升;合作建立境外经济开发区, 为没有境外投资经验的企业抱团“走出去”提供较好生产经营环境和业务咨询服务, 同时增进了两国间的政治与经济往来。

二、外经贸专项资金政策特点

当前, 世界经济进入低速增长期, 外部环境复杂严峻, 我国经济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政策消化期, “三期叠加”导致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在新的经济形势下, 为保持外经贸稳定增长和转型发展, 进一步规范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管理, 商务部、财政部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在外经贸转型升级中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制定了新的《外经贸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以下简称“新办法”) 。

(一) 整合优化、归口管理

原外经贸专项资金政策内容比较分散, 包含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发展资金、进口贴息资金、对外投资合作专项资金、外经贸区域协调发展促进资金等多个资金管理办法, 且归属于不同的部门管理, 申报和管理要求各不相同, 地方商务部门和外经贸企业难以全面准确地把握, 影响项目申报质量, 也不利于资金统筹使用, 影响资金使用效率。通过对原有政策的清理整合、优化创新, “新办法”对专项资金实行归口管理, 统一了资金管理的要求, 有利于地方商务主管部门和外经贸企业全面掌握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的支持方向、内容、申请程序等, 有利于规范资金管理。

(二) 突出转型、聚焦重点

“新办法”明确优先支持引进先进设备、技术和紧缺资源, 发展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 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等为核心的国际竞争新优势, 促进贸易结构优化;优先支持培育本土跨国公司, 抢占发展新机遇, 促进对外投资合作。“新办法”聚焦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国际营销网络、商品市场、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平台、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等新型业态, 促进其完善综合配套、公共服务功能, 优化贸易投资合作环境。“新办法”顺应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 贯穿促进外经贸转型升级的主线, 引导企业摆脱资源、环境的约束和贸易摩擦的困境, 突破传统制造业发展瓶颈, 体现了财政资金对产业转型的引领作用。

(三) 创新方式、规避摩擦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地位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承认, 国外对我国反倾销将失去“替代国制度”的优势, 外贸企业遭遇反补贴调查的案件将日益增加。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 我国连续6年成为全球遭遇发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 贸易摩擦的领域呈现出从传统的货物贸易政策向经济政策扩展, 因此, 传统、粗放、直接的补贴方式必须进行改革。“新办法”按照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要求, 按世界通行规则, 调整了可诉性补贴条款, 增加了不可诉性补贴使用力度, 以公开方式明确外经贸专项资金仅对年进出口额低于4 500万美元的企业进行资助。通过鼓励进口、知识产权保护、改善外贸公共服务等没有专项性的间接资助方式, 为企业提供贷款贴息资助及多方位低成本的服务, 减低企业研发、生产成本, 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 增强国际竞争力, 同时达到贸易平衡的目的;通过鼓励境外投资、境外承包工程、建立境外经济合作区等促进方式, 带动设备、技术和原材料出口, 培育我国企业跨国经营能力, 有效规避反补贴等贸易风险。

(四) 切块分配、杠杆带动

随着外经贸专项资金规模扩大, 受益面增加, 政策资金管理难度也日益加大。“新办法”将大部分专项资金切块分配给地方管理, 仅保留了处于探索阶段的进口贴息、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和技术出口、境外经济合作区建设三个类别的项目资金。对专项资金实行切块管理, 避免了专项资金审批环节多、使用效率低、监管不到位等矛盾, 有利于发挥地方商务部门的积极性、创造性, 有利于结合地方实际制订针对性的实施细则, 有力于地方根据切块资金规模和地方财力予以配套, 发挥中央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 放大资金效应, 符合财政资金管理改革的要求。

(五) 绩效管理、提高质量

随着专项资金管理方式的改变, “新办法”把资金管理的重点放在制度设计、资金分配与监督评价三个关键环节, 每个环节均把资金绩效放在首位。按照“谁使用资金、谁负责管理、谁报告绩效”的原则, “新办法”要求项目单位和地方商务部门加强项目资金绩效管理, 每年上报本单位、本地区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和绩效评价。不仅关注资金支持的项目及其合规性, 而且关注资金使用的整体绩效, 包括政策资金的社会效益、可持续影响及受益对象的满意度等, 更关注存在的问题和政策建议。同时财政部、商务部将对专项资金使用及绩效情况将进行不定期检查监督, 对资金实施效果开展绩效评价。

三、落实好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政策的体会

(一) 认真学习研究, 因地制宜组织实施

各级商务部门是落实外经贸专项资金政策的主体, 市级商务主管部门虽然没有资金分配权, 但承担着专项资金政策宣传、申报组织、监督检查、绩效反馈等职责。因此, 必须加强业务学习和调研, 准确无误地把握好文件精神, 结合本地区产业特点、进出口规模、产品结构、市场结构、经营主体状况等, 确定支持重点, 制订符合政策要求和本地实际情况的实施细则。明确资金支持方向、内容、条件、标准、申报材料、程序、审核要求、评审方法、监督措施等, 使政策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从而有效组织实施。

(二) 注重政策宣传指导, 提高项目申报质量

政策宣传不到位落实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新办法”在互联网上向全社会公开, 是一种很好的宣传方式, 我们要参照运用。但要使项目单位快速掌握政策, 发挥政策的导向和促进作用, 需要我们基层商务部门在认真研究政策条款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政策宣传解释工作, 通过编制外经贸专项资金申报指南、印刷宣传册、在门户网站上开辟政策解答专栏、组织政策宣讲会、热线电话答疑等形式, 为企业提供政策解答;通过建立资金申报QQ群, 为省市区商务部门工作人员与企业提供交流平台;通过走访企业, 了解企业实际需求, 挖掘转型升级的好项目, 有效提高项目质量。

(三) 严格审核把关, 规范资金管理

为确保资金使用公平公正、规范有效, 市级商务部门必须把好项目初审关。我市对核准类项目, 要求项目申报单位在提交项目材料复印件的同时提供真实性承诺, 对评审类项目, 组织评审组对项目的真实性、合规性、绩效性进行评审, 委派第三方组织审计。在项目审核过程中, 我们本着“对企业负责、对资金负责”的原则, 做到“同类项目、同等要求”, 对不符合条件的项目坚决不支持;对符合条件但材料不齐全的项目做到尽量补救。为规范审核行为, 我们建立了审核台账, 每个审核环节的每位审核人都签署审核意见, 对不同意的项目要说明原因, 对有疑问的项目要注明疑点, 做到有据可查, 避免审核工作的随意性。

(四) 强化绩效意识, 切实加强政策追踪问效

公共财政的改革方向要求商务部门对财政资金的管理方式从“管分钱”向“管花钱的效果”转变, 对绩效明显的项目要优先扶持, 强化专项资金绩效跟踪与评价。资金绩效不仅要看投入产出效果, 还要看资金对产业的促进与带动, 不仅要关注资金的经济效益, 还要关注资金的社会效益, 按照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原则, 把钱用在刀刃上。完善评价办法, 积极发挥第三方机构在绩效评价中的作用, 保障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专业性。注重评价结果的运用, 将评价结果作为上级部门政策调整和资金安排的依据。

(五) 积极主动关注政策, 用好用足政策

需要的稳定资金 篇10

今年,是三峡移民工作关键时期,进入了一手抓“两项资金”的使用,一手抓稳定致富的新阶段,我们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特别是三峡移民“两项”资金使用工作正在深入推进,已经引起移民群众关于资金使用政策的咨询来访,由于各地政策执行的不统一,可能引起新一轮移民咨询信访的问题。对此,大家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和清醒的认识,要进一步提高对做好移民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做好信访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举全力维护移民安置区的社会稳定。

一、统一思想认识,增强责任意识

严格说来,“两项资金”使用工作属于移民部门的一项具体的业务工作,但因为这项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就远远超过了它本身的工作内容、工作范围、工作程序和工作意义。由于资金的使用范围广,就地安置和外迁安置的移民相互之间、三峡库区移民和其他水库移民之间、农村移民和城市移民之间、淹地移民和占地移民之间都是有影响的,都是相关联的,牵一发,动全身,这既是一个重大政策问题,也是一个十分敏感和复杂的社会问题,既事关移民切身利益,又事关江西乃至全国移民稳定大局。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稳妥细致、于法有据、切实可行、避免攀比,确保社会稳定”重要指示精神上来,统一到国务院三建委和三峡办为做好“两项资金”的使用工作通知精神上来,统一到省三峡移民接收安置工作领导小组2号文件精神上来。这就要求我们做好三峡移民“两项资金”使用工作,既是维护移民合法权益、切实解决移民生产生活突出问题、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更是我们做移民工作人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严格把握政策,决不突破底线

三峡移民“两项资金”的使用政策核心就是用于解决三峡农村移民生产安置的遗留问题,扶持农村移民的生产发展,让农村移民看到生产条件不断得到改善,让移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促进移民安稳致富。这就要求我们要牢牢把握政策,就是“两个可以”、“一个严禁”,即:可以统筹用于村组发展生产和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分户实施,不管是村级统筹还是分户实施,都必须充分尊重移民意愿,让移民直接受益,以项目为载体,按标准落实到户,严禁以现金方式直补到人。不向移民发放现金,是“两项资金”使用工作的政策底线,决不能动摇。虽然不发现金到人可能给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和压力,但是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它的社会影响,而由此可能引起的攀比,关系全局的稳定。

三、加强资金监督,严守财经纪律

三峡移民资金是高压线,越到后来越碰不得。我省“两项资金”近一个亿,这是移民资金安排最大的一笔。从江西来讲,这几年移民资金使用管理,总体上是规范的,没出现大的问题。前不久国家审计署委托省审计厅对我省三峡移民资金进行国审,没有发现什么严重的违法违纪问题,但是还是存在一些不用忽视的问题。为了与时俱进,进一步规范三峡移民资金的管理,根据省审计厅的建议,对2000年我省制定的三峡移民资金管理办法和项目管理办法,结合三峡“两项资金”使用性质和对象、范围,正在征求意见,重新制定一个新的管理办法,从制度设计上减少漏洞,严格财经纪律,防止截流、挪用,不出腐败案件,做到专款专用,保证“移民资金、移民干部”两安全。这项工作完成后,要认真总结并建立翔实的档案资料。

四、统一规范程序,严把质量关口

时间服从质量、进度服从稳定,这是我们工作的关键点。国务院三峡办把这项工作提出,不规定具体时间完成,不说全国齐步走,那我们也不要求全省各地一起动。去年12月20日“两项资金”使用工作专题会议后,已经布置了启动这项工作,时间的初步要求是今年年底以前基本完成,如果今年年底完不成的,这个时间拉长点没关系。当然,能快则快,尽量快,具体的把握交给三峡移民安置县,准备好了就动,没有准备好就缓,这是个定性的要求。但是,程序上一定要到位,统一按照“分解到村组、落实到项目、帮扶到户、不发现金”的方式实施,要按照“分户申报、村级汇总、乡镇审核、县级审批、省市备案”的程序逐级上报,做到了政策兑现,程序到位,才能保证工作质量。

五、切实加强领导,确保社会稳定

需要的稳定资金 篇11

3月7日,《投资者报》记者获悉全国政协委员、工商银行副行长张红力的六项提案,包括“加快推进资本项下人民币国际化”、“加快金融立法,提高我国金融体系的国际竞争力”、“建议制定《金融稳定法》”、“加大政府支持与产融结合,增强走出去业务竞争力”、“设立企业走出去专项外汇资金池”、“建立政协委员监督机制”。

其中,两项提案都指向金融立法。张红力认为,金融领域的法制建设至关重要。“法律制度的健全,是金融业保持稳定、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基石。近年来,各国都在总结金融危机教训的基础上加大了金融立法和修法力度。我国金融行业的健康、迅速发展也要求重视金融立法工作,要求金融法律能与时俱进,要求立法和修法工作具有一定紧迫性和实效性。”

加快金融立法步伐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立法速度和修法进度都比较慢,难以适应金融立法、修法所要求的时效性和紧迫性。

据张红力分析,原因有多个方面:如常委会通常两个月召开一次,立法过程中还要不断向国务院及其相关组成部门,乃至全社会广泛征求意见,涉及的范围较广,环节较多。加之法律的制定和修改,通常会涉及社会经济关系和利益格局的界定和调整,面临阻力和纠葛。有时候甚至因为一个条款无法达成共识,就要搁置数年。

金融业的发展日新月异,金融市场瞬息万变,现行法律体系已出现一些未能覆盖但又亟须法制保障的立法盲区,有必要制定一些新的法律;同时一些早年适用的法律条文已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如现行的《人民银行法》和《商业银行法》都是在1995年生效后,仅于2003年修订过一次。《刑法》等法律中与金融犯罪相关的规定也有修改的必要。为此,必须加快金融立法、修法工作的进度和步伐。

张红力建议从两个方面加大金融立法、修法的专业性、及时性。

第一,加大立法人才的队伍建设,提高金融立法工作的专业性。

首先要加强专职队伍的建设。在充分发挥现有的具有金融专业知识的人大常委作用的同时,考虑吸纳一些懂金融、有实战经验兼具前瞻眼光的专职委员,使他们成为立法工作的骨干和主力。

其次要充分发挥兼职队伍的力量。全国人大现有的人员日常工作已然十分繁重,无法抽出大量时间进行立法和修法所必需的调研学习。建议聘用更多的具有金融知识的专业人员,辅助做好立法的技术工作和基础工作。还可考虑由全国人大,根据不同法律的具体的立法需求,组织社会力量和行政部门中了解情况的人(以个人身份参与)共同组成起草班子。

第二,加快金融立法、修法速度。张红力认为,目前的《立法法》对于立法程序有明确规定,保障了立法、修法的严肃性、规范性。但是在操作中,修法工作往往耗费时间较长。可以考虑在《立法法》的框架下进行试点:对一些金融法律的修法程序尽可能简化,并加快修法进度,保证一些不涉及基本原则但又明显不适应客观需要的细节问题,在较短时间内能够修改。

制定《金融稳定法》

瞬息万变的国内外金融形势,令金融稳定面临诸多挑战和潜在风险。

张红力认为,目前我国的金融体系仍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比重虽不断增加,但大量债券的实际持有者仍是商业银行,风险并未从银行体系充分转移和释放。一旦遭遇经济下行期,或面临产业结构调整,银行的资产质量就会受到考验。

我国在危机化解方面积累了相应经验,但还缺少充分的法律保护和制度保证。当前立法体系中只有《中国人民银行法》原则规定了人民银行负有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责,但鲜有任何条款和内容实际聚焦金融稳定,更遑论金融稳定的问责机制。而在机构设置上,央行虽已设立金融稳定局,但其层级并不足以从全局的高度维护金融稳定。

金融危机之后,金融市场比较发达的国家,纷纷出台专门的《金融稳定法》。

以稳健著称的德国,2008年便出台了《金融市场稳定法》;英国议会也不断抛出金融体制改革的建议和法案,加强中央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在维护金融稳定中的责任始终是其核心要义;欧盟也不断通过立法来加强维护金融稳定的长效机制。

而美国在危机后出台的《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第一部分即为“金融稳定法”,法案将整合监管资源、维护金融稳定作为主要改革目标,以防范系统性风险。

张红力认为,《金融稳定法》应当对于金融稳定问题提供全面、完整的法律框架,使得金融稳定工作有法可依。

《金融稳定法》应允许维持金融稳定的机构,从维护金融稳定的角度,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乃至尚未纳入监管范畴但关乎金融稳定的新型机构,实施常规监控、现场检查,确定重点监控的金融机构,加强清算支付系统的建设和动态监管,必要时采取紧急措施包括接管安排、特殊贷款等一系列措施。建立诸如存款保险制度、证券投资者保护制度等事后补救措施。应将金融稳定预警、应急机制写入其中,并赋予政府采取必要手段维护金融稳定的权利。

他同时提醒,要正确处理稳定与创新的关系,避免因噎废食,矫枉过正。在控制风险、确保金融稳定的同时,也要确保和鼓励金融机构特别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能够继续独立进行商业决策和产品创新。对于风险、创新等有相对明晰、便于执行的边界,有利于厘清金融机构的责任和义务。

需要的稳定资金 篇12

一、从短期来看, 为了缓解我国流动性资金过剩现象, 防

止进一步发展, 我国有必要采取一些控制性的治理措施, 以缓解燃眉之急

(一) 加强国家对资本市场的宏观调控。

从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情况看, 我国需要对股市、债市和房市等资本市场领域的资产价格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 既要防止其资产价格产生严重泡沫化现象, 又要引导和促进股市、债市、房市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 加强国家对流通市场的宏观调控。

国家调控资本市场, 有可能使流动性资金转向流通领域, 导致商品的价格上涨。为了防止流动性资金冲击流通市场现象, 国家需要对流通市场领域的一般商品的价格上涨情况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 防止流动性资金过剩对流通领域产生较大冲击, 引导和促进流通领域的健康发展, 确保经济与社会稳定。

(三) 中央银行采取稳中有紧的政策措施。

针对我国流动性资金过剩有可能产生的各种游动性冲击现象, 中央银行应该在坚持稳健政策的基础上, 采取稳中有紧的措施, 以“釜底抽薪”的方式, 适当控制货币流通规模。

(四) 尽快减征和停征利息所得税。

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 所以呈现了居民储蓄转向资本市场投资的现象, 主要是我国储蓄利率不仅较低, 再加上国家征收利息所得税, 在物价上涨条件下, 导致储蓄负利率倾向非常明显, 财税部门减征和停征利息税, 有利于配合银行达到减少储蓄向短期资本转化, 控制货币流通规模的目的。

(五) 采取对冲流动性措施, 缓解流动性偏多现象。

以往我国主要是通过发行央行票据来对冲流动性的, 针对央行通过投放货币购买外汇容易增加流动性资金, 被迫再发行央行票据对冲流动性的做法, 财政部向金融机构“分期发行国债募集资金, 分批从央行购得储备”的做法, 不仅可以适当减缓货币供应量过快增长趋势, 缓解流动性偏多的问题, 还有利于提高外汇经营收益, 确保宏观经济稳定。

(六) 控制国际资本对我国的冲击。

我国应在严格控制人民币升值幅度的基础上, 对外部游资进出我国的渠道、方式、规模, 建立专门的金融监控体系, 防止国际短期资本对我国资本市场产生较大的冲击。

二、从长期来看, 要真正解决我国流动性资金过剩问题,

必须在纠正经济结构失衡, 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模式方面寻求治本之策

国家采取上述措施和治理办法, 尽管是非常必要的, 但只能起到对流动性资金过剩的控制和缓解作用, 并不能改变流动性资金过剩的基因和矫正流动性资金过剩现象。在具体策略上, 应坚持对内平衡优先于对外平衡的原则, 必须从恢复对内平衡入手来解决对外失衡问题。

(一) 必须不断提高我国居民收入率。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 要想提高我国消费率, 必须首先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近年来, 我国在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方面已经做了不少工作, 初步扭转了居民收入增长幅度落后于GDP增长幅度的被动局面, 但从国际对比角度看, 我国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 应该属于居民收入率不断提高的时期, 今后还必须下大力量, 继续提高我国居民收入, 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二) 必须不断提高我国居民收入向消费的转化率。

虽然收入是消费的基础, 但收入并不直接等同于消费, 收入向消费转化率的高低, 既取决于居民间的收入分配差距, 也受到居民消费信心的影响。其中, 由于收入向消费的转化率与居民间收入差距是一种负相关关系, 针对我国贫富差距过大的现实, 应该以适当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为目标, 建立和谐的收入分配调控机制, 通过适当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提高居民收入向消费的转化率。由于居民消费是受消费心理支配的, 要提高居民收入向消费的转化率, 还必须通过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 增加国家对社会保障、教育和住房方面的投入力度等措施, 消除居民消费的心理障碍, 提高社会居民的消费信心。

(三) 必须逐步实现我国经济由出口导向型向国内消费拉动型转变。

伴随我国居民收入率的不断提高和收入向消费的转化率的不断提高, 低消费、高储蓄与高投资的经济结构内部失衡问题将会得到逐步矫正。我国必须在消费率不断提高的基础上, 通过逐步降低外贸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和对内贸企业与外贸企业实行一视同仁的财税政策, 促进部分外贸商品向内贸转化, 使经济结构的外部失衡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四) 必须深化金融改革, 调整和优化金融结构。

上一篇:发生状况下一篇: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