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需要(共12篇)
学生的需要 篇1
课程管理权限的开放为学校特色建设、教师专业成长以及学生个性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 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 绝不是花样翻新的短期行为, 而是一种理性的教育决策, 是一项系统工程。
学生需求——校本课程建设的终极目标
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校本课程是属于学生的课程, 校本课程能否具有生命力, 关键在于学生是否有需求。因此, 开发校本课程之前, 学校需开展面向学生和家长的“校本课程开设意向”调查, 通过统计分析, 了解广大学生的兴趣和家长的需求, 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发。只有学生喜欢并适应了, 校本课程才能凸显其价值。当然,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心智水平的局限, 校本课程也不能一味迎合学生的兴趣。有时, 学生的兴趣具有随意性和不稳定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学校可以设置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双管齐下, 以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实现学校办学目标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可以作为必修课程, 学生有兴趣的其他内容可以作为选修课程。
办学特色——校本课程建设的主要方向
大量特色学校成功创建的经验证明, 特色课程的构建是实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 它能使学校的特色具有活力和竞争力。一所学校的特色是否鲜明、是否有内涵,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 而课程建设也只有与学校的办学方向互为支撑, 才能健康发展而又有生命力。因此, 学校在进行校本课程建设时, 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特色, 进行整体构建,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例如:以“发现教育”为特色办学目标的学校, 就可以开设以“思维训练”为主要内容、以活动课为主要形式的校本课程, 借此提高学生的发现能力。以“博雅教育”为特色办学目标的学校, 就可以充分挖掘博雅教育的渗透点, 构建博雅教育课程体系, 培养学生的博雅素养。学校应该使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实施成为彰显学校特色、落实学校的特色建设目标的支撑体系之一。实践证明, 只有开设的校本课程价值取向与学校特色目标一致, 两者才能相得益彰。
教师心智——校本课程建设的关键
学校是课程建设的规划者, 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实施者。有研究表明, 参与课程开发的教师发现与原来相比, 自己能教给学生更多的东西, 而且会教得更好, 在课堂教学中, 他们能更准确地指导学生使用学习材料和指导小组学习。因此, 校本课程的建设必须充分考虑到教师的智力优势和内在的积极性。教师自身潜能在传统的教学中并未完全释放, 一旦他们认可校本课程并介入课程开发, 教师会面临新的教学观念、材料和策略的挑战, 并发挥更大的价值。例如:学校里有的教师有太极拳的专长, 有的教师有剪纸的专长, 有的教师擅长国学, 有的教师擅长书法, 等等, 学校可充分利用和发挥教师的专长和潜能, 让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从理论上讲, 教师参与课程开发能增进教师对学校课程乃至整个学校的归属感, 可以提高教师的士气, 提高教师的工作满足感和责任感, 提高专业能力, 使教师对教学工作投入更多。
区域资源——校本课程建设的土壤
校本课程一定是具有本土特点和气息的课程, 只有有了肥沃的“土壤”, 校本课程之“花”才能开得“茂盛”, 因此在建设中必须考虑到依托区域内的课程资源、人力资源。开发区域内的校本课程, 最好不要舍近求远, 特别是那些课程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例如运河沿岸的学校, 就可以开发运河文化课程;地处画家村, 就可以开发艺术课程;地处景观文化遗产周边, 可以开发文化传承课程, 等等。另外, 开发校本课程还必须考虑到家长、社区的人力资源状况, 充分发挥他们在开发、实施中的作用。总之, 校本课程基于校本则可事半功倍, 舍近求远则事倍功半。
学生的需要 篇2
1)英语证书
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 CET-4CET-6
2)计算机证书 C语言?C++?网络?数据库?PC?
Office操作是基本技能,不需要证书也要会的。
3)学校证书
奖学金证书、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优秀学生干部。
学生干部经历非常重要,如果再有一个“优秀学生干部”的证书,就更能起到证明作用了。奖学金证书非常重要,有的HR看不懂大家给出的各种复杂算法的GPA,但一看是否有奖学金,就有一个大概印象了。奖学金证书被很多企业列为筛选简历的必要条件,没有奖学金,就没有面试机会。
4)专业资格证书 CADPORE电工证专业英语 PLC及嵌入式
5兼职实习证明
因为没有经验,所以才叫“应届生”,所以工作才难找。
但是,具有了相关的兼职实习经验,就成了应届生中的“有工作经验”的,具有优势。参加一些知名企业的实习生计划,更有可能直接留在公司工作.6)国企比较注重毕业的学校、有哪些证书、校内表现、是否是党员
7)工作前啥都不需要,工作后评审热动助工、工程师直至高工和教授级高工,一般本科工作一年后就可以助工了,拿到助工、工程师5年后才可以分别参评工程师和高工。注册公共设备工程师 年工资20+万其中证件挂靠15万工资另外算
中级工程师发表一篇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工资10+万
高级工程师论文2篇工资20+万
以上工程师均有设计经验5年以上高级工程师15年研究生工作3年可考中级高级
8)内燃机方向的一般将来是出来做汽车发动机的多,将来多半进汽车制造厂或研究所。你应该重点掌握好基础科目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等,另外平时注意补充汽车方面的相关知识。
如果你有关系的话,这个专业出来还可以考个公务员,质监局有该专业的职位。
学生需要怎样的数学课堂 篇3
在这个需要给学生“减负”的教育大背景下,作为数学教师应如何利用好课堂这个主阵地,让课堂焕发出无穷的魅力,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确实是值得我们深究的课题。
一、夯实基础——数学课堂首先要落实“扎实”
1.导入要简洁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一堂课的最佳时间是上课后的5至20分钟。在这段时间里,学生的学习处于最佳状态,对外来信息接受快、记忆深刻、思维活跃。因此,课堂的导入需要明确的指向,导入要简洁,确保新授知识能在最佳时间被揭示出来。
2.点拨需适时
在课堂上,教师需要提供给学生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在这个舞台上自由发挥。但是必须面对的现实是,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教师在关键处进行适当的点拨,以便指明探究的方向。
另外,教师要成为一个成功的引导者,必须学会倾听。只有认真地倾听,才能准确了解学生掌握了什么、还需要了解什么,或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怎样的麻烦等,才能作出有效、适时的点拨,促进学生持续、和谐地发展。
3.讲解要清晰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教师的清晰讲解对于学生掌握知识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重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的呈现,重视有关数学思维策略作用和价值的阐述,帮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逐步认识数学思维活动的特点。
目前,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只向学生展示简练的解题步骤和答案,不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不清晰地说明解题的计划和策略,结果造成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4.练习更精当
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的主要特征,就是将教学过程变为引发学生练的过程,每堂课的教学任务都是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来实现的。所以,数学课堂有效练习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
小学数学课堂中,练习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学生的练习过程就是同化新知识的过程。但练习的数量并非是越多越能促进正迁移,有时过量的练习会产生思维定势,导致机械学习,干扰辩证思维,所以练习要精当,练习的安排也要注意科学性、层次性。
二、激活课堂——数学课堂需要展示“精彩”
1.先尝试后讲解
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好动的天性,抓住學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大力开展探索式教学,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先进行尝试,然后教师再进行适当的讲解点拨,这样的学习将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魅力。
2.先独立再合作
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运用合作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探索的活动。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只有在充分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后,才会产生交流、表达的欲望,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才能水到渠成。
3.重视错误后的追问
“错误”是一种发生在学生身边、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善于开发“错误”这种教学资源,善于进行错误后的追问,让错误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功能。当错误出现时,要肯花时间让学生参与找错、议错、辨错的全过程,鼓励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从而将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为后继学习注射预防针。
三、提炼方法——数学课堂还需挖掘“深刻”
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说:“数学的知识可以记忆一时,但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却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身。”
1.重视策略的提炼和推广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形成技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更要引导学生结合数学内容的学习,学会如何思维、如何学习,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总之,“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学习,要让学生形成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思想与本领。
2.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适时渗透
当前社会,很少会有哪种固定不变的数学模式要求学生去接受,现代社会更多的是要求学生从小就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与启迪,以便为将来能够解决社会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而打好基础。
数学思想方法总是隐含在知识中,体现在揭示、应用知识的过程中。这就要求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去领会教材所隐含的思想方法,从而把握教材的实质,使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成为一种有意识的教学活动。
另外,小学数学中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还有:集合思想、符号化思想、化归思想、统计思想、分类思想等。在教学中一定要明确,决定一个学生数学素养的高低最重要的标志是看他能否用数学思想方法去解决数学问题甚至实际问题。
(作者单位 江苏省句容市黄梅中心小学)
我们需要怎样的学生观 篇4
那么,到底应该怎样去理解我们的学生呢?根据自己的学习与思考,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层面去认识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
首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必须把学生当人看,当成一个有生命、有思想、有独特个性的人。把学生当人看,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尊重学生的权利;要关心学生,关心学生的感受,关心学生的生命,关心学生的成长;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充满活力和生机的社会人;要把学生看成是完整的人,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把学生看成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个体。因此,绝不是教师想把学生怎么样,学生就会怎么样。
其次,应当将学生理解成处于“未完成状态”发展中的人,它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教师需要明白,每个学生都具有他的优势智慧和弱势智慧,教师应做并且能做的就是以一种容长促短的胸怀去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在我特长的光环下自信地去发现、理解与成长。
再其次,学生是“生活在集体中”的人,他是一个“关系人”。换言之,学生就是生活在其集体中一切交往关系的总和。学校生活环境下的学生,其所受到的最大的影响是来自朝夕相处的同伴,而非老师或长辈。因此,教师有必要创设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体验来帮助学生与周围同伴发生关联,放大他在同伴中的位置,在同伴交往中凸显自己,寻找自身优势。
再次,学生是“有着丰富背景”的人,他是一个“个性人”。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之所以经常会出现“受困”的现象,很多情况都是由于我们忽略了眼前的这名学生的“丰富背景”,试图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思维框架”去解读不为我们理解的差异。由于每位学生生活、学习与思维方式等背景的差异,教师需要采取一种尊重与宽容的姿态去充分的相信:每一个荒唐行为背后必定有其合理的原因。最后,我们需要识别到,学生是有“成长需求”的人,他是一个“需求人”。学生的成长如同职务的成长一样需要多种“养分”。当教育者更多地关注自己的需求,有意无意地去忽略学生诸如归属感、安全、社交与自我体现的需求时,他们便很可能会以一些问题行为来回应我们。
最后,教师要诚心爱学生。爱学生,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倾情培育。由此,我们平时所注意到的一些“问题学生”的产生,业绩有可能是他们正常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甚至是被阻断的情况下,其他一些不当的需求被强化并成为其“出口”了。
学生入党需要准备的材料 篇5
1、志愿书
2、入党申请书
3、思想工作汇报
4、积极分子考察写实登记表
5、积极分子培训合格证
6、党内外群众座谈笔录
7、家庭主要成员及社会关系调函证明
8、身份证复印件
9、中学生学籍表
10、政审报告
11、公示报告
12、接受为预备党员的支部会议记录复印件
13、接受为预备党员的票决汇总表
学生预备党员转正材料(共7种)
1、转正申请书
2、思想工作汇报
3、预备期间的教育考察情况
4、预备党员考察表
5、预备期间的民主评议情况
6、转正的支部会议记录复印件
课堂评价需要学生的参与 篇6
关键词:课堂评价 学生参与
在教学中用客观的、准确的、充满真情实感的评价,尤其是鼓励性的评价,会使学生更好地认清自己当前的学习状况,看到自己努力的方向,产生争取进步的信心,从而更好地激发对所学内容的兴趣。特别是来自同伴的评价。这些评价蕴含着真情实感,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看到了他人的长处、他人的努力,从而信任他人、欣赏他人、完善自我。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林中乐队》时,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这么多小动物,你最欣赏谁?
学生甲:我最欣赏沙雉,因为它的动作很酷。
(老师出示描写沙雉的句子)
师:你能来读一读吗?
(生读句子)
师:你们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学生乙评价:我觉得他读得很流利,也很有感情。他刚才一定认真读过,这点值得我学习。不过他说沙雉的动作很酷,句子中“一个纵身冲入云霄”“直冲下来”这两处应该读出沙雉的动作很迅速、敏捷,才能体现出沙雉的酷。这里我刚才练得比较多,我来给做个示范,说着并深情并茂地读了一遍。
学生甲听到同学乙的评价,认真地说:“谢谢你!回去我一定在重点词的朗读上多下工夫。”
但现实课堂是:学生在课堂中想发表自己的见解,却往往不敢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特别是给老师提意见。下面的男生显得难能可贵。当然这位老师,在这一过程中没有“以己之昏昏,使人知昭昭”。
老师说:“听你们读得这么好,老师也想读一读。”老师读完后,全班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老师问:“你们觉得我读得怎么样?”学生纷纷起来评价老师的优点。这时一个男生站起来这样评价:“老师,我觉得您其他地方都读得很有感情,就是‘咩咩这里,好像把声音拉得太长了。因为沙雉直冲下来,速度应该快些。”这时,全场爆发了一阵热烈的掌声。老师面带微笑地坐到这个学生身边,说:“你发现了老师朗读中的不足,谢谢你的指导。老师并没有见过沙雉,只是抓住了后文‘活像一只羊羔在森林上空叫,所以就读成了羊叫的声音了。”其他同学也纷纷说了自己的想法。
正是由于老师愿意倾听学生的评价,才使接下来的课堂充满活力。提出意见的学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其他同学也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敢于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老师并不一定都是对的。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肯定会更加注意自己的范读,学生也将会更挑剔。师生之间的这种共同努力不能不说是一种教学相长。
怎样才能让学生参与课堂评价,让我们的课堂响起动听的交响乐,我想这需要教师关注学生。
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只有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才有利于他们的发展。当学生大胆发表他们的意见时,教师切不能加以制止,对他们这种敢于表现自我、积极思考的行为应该加以认可,甚至鼓励,从而使他们敢说、乐说,愿意参与课堂评价。
二、教师不是知识的化身
教师的职责是什么?《学会生存》中说:教师的职责是现在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它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因此,教师必须正确认识自我,认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师拥有的知识确实比学生多,但我们不能以绝对的权威自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作为参与者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应该让学生觉得老师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三、错误是教学契机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会经常出错,而老师也会出错。每一个错误往往蕴含着很好的教学契机。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面对这些临时出现的情况,要把握时机,加以引导,切不可置之不理,更不能粗暴以待,让学生参与课堂评价。
关注学生,关注他们的喜怒哀乐,关注他们的言行举止,关注他们的情感态度,只有这样,课堂上,就教师才能听到学生的声音;只有这样,学生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参与课堂评价,让我们的老师不再是孤独的演唱者,让我们的课堂响起动听的交响乐。
参考文献:
1.傅国亮,程淑华主编.《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小学语文卷).海南出版社,2002年9月第一版
2.严育洪主编.《新课程评价操作与案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版
让作业成为学生的需要 篇7
自实施新课程以来, 根据《思想政治》新教材生活化的特点, 我常常布置一些小调查、小考察、小走访之类的研究性作业, 学生兴致很高, 我也自我感觉良好, 可没想到这次小强却不愿意做。事后经过了解, 我为自己的疏忽而感到内疚。小强家境不好, 爸爸身体欠佳, 妈妈有病, 平时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何谈投资?反思当初, 我为何一定要学生调查自己家的投资情况, 为什么又不能调查亲戚或邻居家的情况呢?
以人为本, 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新课程同时也主张注重差异, 尊重个体, 关注个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是的, 每一个学生都有独一无二的个性, 也都有独一无二的丰采。但无论是听话的、成绩好的学生, 还是顽皮的、成绩差的学生, 他们都是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既然学生有鲜明的个性、独立的思考, 也有丰富的思想、独特的体验, 那我们的教育和教学为什么非要强调统一、强化一致呢?又为什么一定要由教师主导一切、安排一切呢?我们为何不能听听学生的意见, 让学生有所选择呢?
一、让学生选择
在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中, 有的教师根据学生基础的不同、智能的差异, 改变全班统一的作业形式, 实行让学生有所选择的不同的“作业套餐”, 这样, 不同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作业, 收到较好的效果。
让学生自选作业的做法很有借鉴意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注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实行新课程后, 作业的内容、形式, 以及完成作业的时间, 都应考虑到学生的基础、智能、情感、体验等因素, 都要给个别学生预留个性作业、特殊作业, 我们布置作业的目的是让接受不同、智力有别的学生都能得到巩固、锻炼。所以作业应当在统一中有个性, 在相同中有区别。当然, 我们最好也能像梁桥小学那样,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一些可供学生选择的“作业套餐”, 让学生有所选择、有所取舍, 使作业真正成为学生的自主选择。
二、听听学生的意见
我想起了一个《先听听乌龟的意见》的小故事。
女权主义运动领导者兼作家格洛丽亚·斯坦姆在学生时代的一次地理考察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在蜿蜒的康涅狄格河畔, 我发现了一只巨大的乌龟, 它趴在一段路的护堤上。它显然是从河里爬出来的, 经过一段土路才到了现在这个地方。它还是继续前进, 随时有被汽车轧死的危险。同是地球上的生物, 我觉得帮助它是责无旁贷的。于是我走上前, 连拉带拽, 最后总算把这只大乌龟从路障上带回岸边。这期间, 它不断愤怒地想咬我一口。”
“当我正要把乌龟推回河里时, 地理学教授走了过来, 并对我说:‘你知道吗, 为了在路边的泥里产卵, 那只乌龟可能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才爬上公路, 结果你要把它推回河里!”
“哎, 我当时懊恼极了。不过, 在后来的岁月里, 我发现那次经历是我人生中生动的一课。它时刻提醒我不要犯主观臆断的错误。在做事关‘乌龟’的决断时, 都不要忘记先听听乌龟的意见。”
格洛丽亚·斯坦姆从“乌龟”事件中得到了教训, 作为教师, 我们从她经历的这件事中又能得到什么呢?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落实表现在很多方面, 而了解学生的个性和特点, 倾听学生的想法和观点, 则应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了解学生的情况, 听取学生的意见, 知道学生的想法。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能只停留在口头, 浮于表面, 而应渗透到教育实践中, 体现在教育行动中。在教学中, 无论是提问、讨论, 还是考试、作业, 都要因人而易, 都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即便是考试和作业, 有时候也要注意学生的差别, 也该了解学生, 问问学生, 知道学生的情况。我们应当改变过去那种心中无学生、眼中无差别、千篇一律的作业形式, 在布置作业前多了解学生的状况、多听听学生的意见, 以提高作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允许学生说不
叶澜教授说过, 要从生命的高度, 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 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 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确, 在新课程理念下, 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和师者, 而是和学生平等的引导者、合作者, 教育也成了师生双方一起参与、共同成长的一段生命历程。因此, 教育中的每一道环节, 每一个细节, 都不是老师的单边行为, 都应在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前提下, 师生双方互动、交流、商讨和探究, 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既然师生是平等的, 教学是师生的互动、交流, 那教师就要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意见, 就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 就不该要求学生一定要服从教师, 就要听取学生的意见, 也要听得进学生的不同意见, 甚至允许学生持反对意见, 允许学生说不。有时候, 如果学生能有勇气对教师大胆地说不, 也就有了挑战精神和创新意识, 也许课堂就是真实的课堂和民主的课堂了。
总之, 世界因不同而多彩, 学生因个性而美丽。布置作业看似是一个平常而普遍的教育环节, 但它背后站着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充满憧憬的生命。因此, 作业应少些统一, 多些个性、少点标准多点选择。
基于学生需要的激励方法 篇8
可见, 需要引起动机, 动机支配行为指向预定目标, 是激励赖以发生作用的心理机制和基础。激励只有在满足学生的需要的基础上, 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 出色地完成任务。因此, 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过程中, 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生活经验、知识水平等作充分的了解, 分析学生的需要, 选择适合学生的激励方法, 让激励方法发挥更大的教育效果。下面我谈谈自己在教育过程中所选择的激励方法, 以期获得各位行家的批评指正。
一、以情感激励给学生以信任
实施情感激励, 以最大限度发挥其教育功能, 关键是一个“爱”字, 即热爱学生。教师热爱学生、善待学生、尊重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这些情感很容易转化成学生上进的力量。学生在心理上就会得到满足, 使师生之间的交流变得融洽、和谐, 产生良好的自我欣赏心理, 更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 从而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
实施情感激励, 以最大限度发挥其教育功能, 要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对学生的激励不是对学生的同情, 而是对每个学生都平等相待, 为每一个人创造成功的机会, 让他们感受成功。尤其对学困生教育要克服成见, 摒弃“定型效应”, 用“放大镜”去挖掘其闪光点, 使他们也能“抬起头来走路”。
实施情感激励, 以最大限度发挥其教育功能, 能与学生处在平等的位置上真心地交朋友。当我们“蹲下身子跟学生说话”, 会使自己的认识更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更容易受到学生的重视和接受。有一次正在上课, 一个学生因为小食品中奖去兑换而回来晚了, 伸着舌头站在门口, 等候发落。我说:“这么幸运!下次注意换个时间去, 这次就赦免了!”那位同学也感激老师, 下课主动请我吃小食品。
俗话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在教育和教学中与学生建立和谐、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 尊重、热爱、相信每一个学生, 是情感激励的灵魂。心灵的桥梁要用情感去架设, 用尊重、信任、体贴、关怀去充实。爱是一种力量, 爱是一种品质, 是教育成功的秘诀, 是教师必备的修养。
二、以期望激励给学生以自信
没有一个学生不想获得教师的鼓励, 没有一个学生不期望成功, 没有一位学生不在发展、进步。学生的任何一点进步, 都是一个耀眼的闪光点, 都期待他人鼓励、喝彩。小学生这种心理更为明显, 而且每一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都有独特的兴趣、爱好、特长, 都有积极向上的愿望和获得成功的要求, 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个人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 对每一个学生提供可以感受到的积极期待信息, 提高教育质量。
教师正确运用期望激励, 能帮助学生在失败后重新建立自信。许多著名的心理学家都认为:当教师的情感准确地“投射”到学生的心灵上时, 会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 学生会把教师的期望, 看成是自己的奋斗目标, 经过教师的不断刺激、鼓励, 目标会越来越近, 并获得心理满足和上进的力量。由此说明, 期望是学生进步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和情感力量。教师的期望会通过学生个人的认知活动, 影响和改变学生的自我观念, 从而影响其学习的自信心, 即“学习能力感”。相关的心理学研究也证明:随着教师期望值的增高, 学生的“学习能力感”、学业成就动机和学业成绩也均有所提高。因此, 教师不仅应知道每个学生存在的不足, 更应了解他们的长处, 并以此为突破口, 给学生以适当的期望激励, 帮助他们逐渐走出失败的阴影。
三、以榜样激励给予学生目标
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榜样的某一行为受到表扬和奖励, 那么学习者以后会不断模仿这一行为。小学生的心理、生理尚未成熟, 他们对外界有很强的好奇心, 特别喜欢模仿。由于小学生的模仿性强、好胜心强等特点, 我们通过树立榜样, 激发学生追求上进。学生通过模仿, 不断接近榜样, 这不仅是学生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过程, 而且也是激励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
榜样激励中还要注意教师的榜样作用。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巨大的影响, 其自身的素质和水平直接关系到教育水平的高低和学生素质的提高。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人, 就必须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 要严格要求自己, 处处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对学生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使学生从老师身上看到什么是“认真”、“诚实”、“进取”和“不怕困难”, 并以此去感染学生, 使之变成学生的潜在意识和自觉行动。教师的语言和非语言性的赞扬, 教师的积极性都是激励物, 学生会使用你的行为作为他们自己的镜子, 学习动机、渴望和自我概念在相当程度上受你的观点和行为的影响, 教师的热心是学生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来源, 教师的热情是有感染力的, 所以教师要给你的学生更大的期望和挑战, 以提高他们对自己能力的信心。我在讲“奉献”时, 把学校许多老师主动献血的事迹讲给同学们听, 并说明献血的意义和不应有的顾虑。同学们听到这些事例很感动。但也要注意学生崇敬的是真正的榜样而不是拔高了的“神”。如果处理不好, 学生会由不服气发展到猜忌, 由猜忌发展到对立, 不仅无法起到示范作用, 反倒会影响师生之间的团结。
总之, 教育激励的方法很多, 只要我们充分了解学生需要, 善于应用适合小学生心理特点的激励方法, 那么我们一定可以在教育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本文从学生的心理需要以及个人动机方面, 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生活经验、知识水平等作充分的了解, 分析学生的需要, 选择适合学生的激励方法。
我的学生也需要等待 篇9
据说到达塔顶的只有两种动物, 一种是苍鹰, 一种是蜗牛, 苍鹰是靠飞翔的天分, 而蜗牛是靠毅力, 靠锲而不舍地坚持。
对待学生, 我更需要耐心, 只要自己坚持, 才有可能带动学生坚持, 坚信学生能跟着老师一路走下去。学生是向善的, 只是各种好的习惯还未养成, 只要我们教者不弃不离, 在前面慢慢引路, 学生总有一天会跟上来的, 我的高一学生郎东浩从上课第一天起, 课堂上就睡觉, 叫醒他, 一会儿还睡, 询问原因:一说血稠, 一说初中就是这样, 就是习惯了。我堂堂课提问他, 有一次让他读课文, 他读的竟是未学到的一篇, 我说“郎东浩太有超前意识了”;他写周记, 只写了两行半, 但语言很利落, 我把他的文字改写成短诗, 下一篇中秋节话题的周记, 他竟写了一首小诗, 很有意味的, 佳作看台赏析时, 我大加赞赏, 这下他可睡不着了, 开始听课, 积极发言;唐诗欣赏课, 他第一个背下6首诗, 当上了背诗领班;下周一学生讲课练习, 他主动请战, 主讲“请示”。命题作文:《浅谈我们自己身上的奴性》——学鲁迅《灯下漫笔》有感, 他写得最有新意:从拆解汉字入手, 由“奴”谈到“努”, 指出奴性的改变要靠自己的努力。郎东浩跟上来了, 我用得是激励加等待, 别的同学也一样, 只要我们不放弃, 就会有希望的, 学生的现状各不相同, 改变的方法也会不同的, 但都需要耐心地等待。
思考是一种习惯, 学习是一种习惯, 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低起点, 小起步, 勤吆喝点, 达到一个个阶段性目标, 再向更高的目标挺进。比如高一语文课教学我就分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上课少睡觉, 少玩手机, 坚持听课10—15分钟;第二层次跟老师思考, 坚持听课15—20分钟;第三层次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坚持听课25—30分钟。每节课对这三个梯队的同学都有不同的教学策略, 第一层次的勤吆喝着, 认认生字, 读读课文, 给点简单的问题;第二层次的同学数量大, 可塑性强, 多鼓励, 勤赞美, 唤醒巩固他们的学习热情, 向第三层次靠近。我们的学生认知需求确实是差了点, 但情感需求是很强烈的, 他们渴望理解、认同、尊重与赞美。我们的教学目标不妨从学习体验入手, 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再追踪学习结果。对学生多一份鼓励, 再加点赏识, 时不时再给课堂教学加点调料, 上课就会容易些, 也能抵御日积月累的低成就感的侵袭, 这样做或做好是很艰难的, 但不这样做, 我们的教育教学有时候就是在低效能中恶性循环, 很磨人。做才有希望,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教育是一种慢性工程。我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弱, 知识断层并不可怕, 没有学习能力将来如何应对终身学习的生存要求, 这是摆在我们每个教者面前的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学习能力无非是学习兴趣、克服困难的勇气、恒心毅力、学习效率等等。我的学生多数对学习不感兴趣。培养兴趣成了我教学的第一要务。我试过很多办法, 有的是当堂有效, 有的是短时期内有效。有一次, 我突发奇想:借用QQ升级的方式, 每节课推出学习之星, 只要全程跟着老师学, 就可以得到一颗星星, 4个星星兑换一枚月亮, 4个月亮兑换一轮太阳。学生来了热情, 第一天有13名星级学生, 第二天15名星级学生, 第三天20名星级学生, 占到班级人数的一半了, 得到三个星星的学生就有12人。估计等晋级到太阳, 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可以初步形成了。我的教学也可以升到2级——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带学生去慢慢攀登, 给学生成就感, 以便保持学习兴趣。教学与其在低成就感中徘徊, 堆积职业倦怠, 不如跳出来, 另辟蹊径, 激活这潭沉寂的泉水, 让生命重新喧响起来!
有一种爱叫放手, 要想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得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有一周语文课学到简单的应用文 (条据、启事、通知、书信、计划、总结) , 内容较单一, 我尝试着让学生主讲, 我来补充。我的想法一出口, 就有同学主动请缨, 很快任务就分发下去了。随后的4节课, 主讲的学生粉墨登场, 盛况空前。讲课者板书工整;图示讲格式, 分条结合例文讲内容;一个个问题抛给台下的同学, 讨论得很是热烈;有的讲课者甚至让同学自由提问题, 够大胆得了, 台下的同学异常活跃, 挖空心思地提问题, 提出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 比如“应用文语言可不可以幽默一点”, “计划中的基本任务与要求该怎么写?”, “计划和总结的标题要求”等等。主讲者应接不暇, 有些难一点的问题就抛给我, 我记下这些问题, 补充时一一作答。我的学生很了不起, 他们的胆识与朝气值得我学习的。学生与我是对开的喇叭花。
变换一种授课方式, 一石激起千层浪。假如课堂依旧是由我唱主角的话, 不要说主讲的学生得不到应有的锻炼, 其他学生也不会如此活跃。这个理儿我们老师都懂, 可就是常常放不开手, 不放心, 学学在悬崖前放飞鹰的老人的睿智吧, 让学生学着试飞, 我们调整好手中的风筝线好了。
课堂是一方池塘, 有一次我体验到了学生生命的狂欢, 我们学到散文单元, 我带领同学读课文, 可多数同学还是身在课外, 指名学生读, 也只是热闹了几个人, 眼看一节课20分钟过去了。我突然提出:分组到黑板上听写本课的词语, 每四人一组, 每人分发不同的词语, 写对者发放一枚星星。多数同学急着读课文了, 我随机编了三组同学到前面来, 其实我心里是按不同程度分发的词语, 12人全写对了, 这下大家都坐不住了, 纷纷跑上讲台, 争着抢着听写词语, 多数同学持星而归, 有的同学竟跑上来三次, 直到下课铃响了才肯离去。我也很激动, 没想到随意的一个举措, 竟点燃了学生的热情, 学生厌学的原因很多, 但其中一定有一个原因是来自我们老师的。
学生的需要 篇10
一、转换角色, 重新个体定位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交往、互动和协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必须更新观念, 调整以往对学生的不良意识和行为习惯, 重新认识学生, 重新自我定位.变“居高临下的权威”为课堂活动中“平等中的首席”;变传统教学方式上的“教师教, 学生学”为“师生间的互动式学习”.教师再不能只顾机械地执行课程计划或方案, 而要善于搭好教材与学生之间的桥梁, 并始终伴随着学生的个性发展过程, 不断地接受和了解学生, 自觉成为学生心目中值得信赖的良师益友.教师要创设一个适合学生民主交流的平台, 构建一个有机的“师生学习的共同体”, 与学生一起共同开发教材、丰富课堂, 积极营造一种“平等教育, 民主管理, 关注全体”的和谐氛围, 引导学生自觉参与学习活动.
二、关注差异满足个体需求
差异是教育的基础, 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课堂上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 有个性, 有爱好.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激励“优等生”, 留意“中等生”, 善待“后进生”.尤其关注那些学习有差异的学生, 不断地认识、了解和关心他们, 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和财富.例如, 在进行“分数问题的整理和复习”时, 教师精心组织学习活动,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复习的过程, 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首先, 师生共同回忆例题, 对分数乘除问题来一次再认识.从“例1”到“例9”逐一再现, 帮助全体学生把握各类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接着,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 自己去捕捉“和倍问题”与“分数”、“按比例分配”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在对比、分析和整理中, 通过组内和组间的相互交流和补充, 不仅照顾了个别差异, 而且调动了“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 了解不同学生的“学情”, 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日常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为学生扫除障碍平时也要利用好学生的优势, 让“优等生”推着“中等生”, 拉着“待进生”共同进步, 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教师必须接纳学习有差异的学生, 及时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畏难情绪, 拉着或推着他们一起进步.渴望成功是每个学生内在情感的需求, 成绩平平的学生也爱动脑筋, 也有自己的见解, 或许他们提出的问题比较简单或不合心意, 教师也不能忽略如:长方形、三角形有角, 圆有没有角?圆周率都一样大吗?教师就要巧妙地诱导他们走出困惑.此外, 教师还要有一颗宽阔的心, 善于包容和谅解学生的错误;善于挖掘学生可贵的潜质, 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要让有差异的学生能体面的与他人平起平坐, 享受属于自己的权利, 也有机会获得学好数学的真情表露和体验.教师一句简单的赞语, 有时能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 会像春风一样滋润学生的心田.宽容的微笑, 赞许的目光, 夸奖的手势, 信任的眼神, 都将传递着教师对学生的关爱, 尤其是那些学习有差异的学生更需要教师的“人文关怀”.
三、重视策略, 发展个体智能
小学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个性差异, 注重开发人的潜能, 从发展的、开放的、个性化的和活动化的层面理解和处理好个性发展与教育教学之间的关系.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 我注意问题设计的开放性, 课前我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把硬纸圆片等分剪成8个、16个、32个……小扇形, 让学生拼成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 通过寻找联系, 推导出公式, 这时, 我别出心裁, 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不拼成近似长方形, 你们还能拼成别的图形吗?”这一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他们纷纷动手实验, 大胆求证, 拼出了近似的三角形、近似的梯形等等.尽管“三角形”、“梯形”只是剪拼好了, 面积公式一时半会儿推导不出来, 但教师绝不能规定学生一定要剪拼成“长方形”, 否则会泯灭学生思维的火花.克服了思维的单一性, 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进而达到了对学生的灵活性人格的塑造.使教学环节更加宏观化, 变“喂给学生吃”为“学生自己吃”, 变小步子走为适当地大步走.课堂上减少了过细的提问, 为学生赢得了更多的观察、思考和发现的时空.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剪剪———拼拼、联想———计算等活动, 获得了从事数学学习的思想和方法.“圆”转化后的“三角形和梯形”能否推出公式, 则留给有兴趣的学生课后探究.
课堂是学生学习和娱乐及展现自我的天地.要想活跃课堂气氛, 张扬学生的个性, 教师就要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 是一种享受, 是一种新的呼唤.除此, 数学应赋予学生新的活力, 使学生自主地、有个性地参与学习.数学教学应成为一种动态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化的活动过程.课堂上, 学生能做到的教师绝不“包办代替”;学生不会的教师要适时引导.课内、课外要多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空间, 多给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承认差异, 但不回避差异, 把差异当做一种教学资源来珍惜和开发.只有这样, 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多方潜能, 满足学生个体参与学习的需求, 让不同的学生, 在数学上经历不同的体验, 获得不同的价值.
摘要:有多少学生就有多少个独特的世界, 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 要承认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 相互之间存在着差异, 把学生个体差异作为一种宝贵的课程资源, 我们要研究差异, 尊重差异, 利用差异, 设计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过程, 最大限度地关注不同学生独特的学习体验, 向学生倾注人文关怀, 积极引领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活动, 学会自主参与数学活动.
学生的心灵需要细心呵护 篇11
【关键词】 细心 呵护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8-006-01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忠告过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 人们在护理幼儿时,特别仔细、小心呵护,其实更要呵护是人的心灵。教师对学生也要细心呵护。
曾经的某天早上,天空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早读上课铃响了,还有十多位同学没有到教室。我按住心中的怒火,心里埋怨道:这些学生意志太弱了,遇到一点困难都克服不了。这时候,班长上来跟我说:老师,要不要给他们送伞呢?我断然拒绝:“不用,下这么大雨,为什么你们来了教室,而他们却不能及时来到教室呢?”我坚持没去宿舍送伞,应该给他们一个教训。直到雨停了,这十几位同学才跑步来到教室。我借此在班上公开批评他们:“同样都是学生,为什么有的人能在下雨之前或者冒着雨来到教室,而你们却偏偏要迟到。为什么你们不能努力克服困难。” 这件事情我一直引以为自豪,曾在班主任经验交流会上,我自豪地讲述过。通过这件事,我告诉学生教育是公平、平等的,教育了学生遇到困难要坚强。五年后的某一天,天蒙蒙亮,又是一场大雨。我正躺在床上,手机响了,张同学来电:“老师,下大雨,我们宿舍七位同学都没有伞,能不能过来接我们一下”。我的脑海里突然浮现出七张无助的脸,我一骨碌爬起来,开车来到学生宿舍,当时感受到其他班学生流露出羡慕的眼神。我把他们顺利送到教室后,叮嘱他们几句:“下次记得出门看天气,准备小雨伞”。这一次,我没选择教育他们要坚强,我倒是对学生多了几分怜悯之心,觉得他们被暴雨困在宿舍了,应该得到我的帮助。以一颗助人的心去培育着另一颗稚嫩的心。
前一件事情,我以一位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我的学生,同时也错失了一次很好的教育契机。应该借此教育学生要有怜悯之心,遇到困难应该相互帮助,同时也要教育在困难面前要选择坚强。学生的心是是稚嫩的,稚嫩的心在不断成长。我们和学生相处的时候不能以一个成年人的标准去衡量学生。以成年人的标准去管教未成年人,把未成年人当成年人管理,是缺乏人性的管理。在很多细微方面,我们应该用心呵护学生的心灵成长。细心呵护学生是一种优秀的习惯,源于对学生的爱,而不是做作。细心呵护不需要老师做多么伟大的事情,而是在生活中对学生的一种关爱。一个会意的眼神可以让学生感受的爱的温暖,一句简单的问候可以让学生心暖意浓浓,一个轻轻的拍肩动作可以让学生满受鼓舞。
曾经有一位名副其实的差生。在生日那天,他买了个很大的蛋糕,晚上请全班同学吃宵夜。这样的学生一般会令老师头痛。他不但学习不努力,过生日还那么张扬,想想我们从小到大都没过上一个像样的生日。遇到这种事情大多数老师是反对的。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居多,有的是家境殷实,有的虽不富裕,但也被父母宠坏。学生当中互相攀比的现象比较严重。搞生日祝贺,就是其中的一种方式。虽说搞生日祝贺只是学生们表达友谊的一种方式,初衷并不是为了攀比,但风气还是越来越不好。 对这种高调奢侈的生日活动,我们采取僵硬地禁止或者不闻不问都不妥,而应该抓“过生日”这个教育的契机,引导学生不铺张浪费,树立正确的友谊观,可以换种简约而不简单的形式为他庆祝生日。 这学期我在班上这样为学生过生日,由生活委员登记班级学生的生日,在每周的班级活动课上搞一个生日祝贺环节。我们为每个在这周过生日的同学送上一张由老师和同学签名的小贺卡。让过生日同学的同桌、舍友、好友等上台说话,不愿意上来说话的,也可以写下来贴在班级“心的存折”栏地。然后,由过生日的同学上来说几句话,最后,全班唱生日歌。从细微出关心学生,才能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学校三令五申禁止学生带手机回校,一经发现即按校规处理,警告处分。某一天, 我来到男生宿舍,撞见了张同学在玩手机,我当即没收了他的手机。我想应该给他一个警告处分。第二天我找他,问他为什么要带手机回校。“老师,对不起,我知道不能带手机回校,我之前还是抱有侥幸心理。想带回来玩玩,下次我再也不带了。”张同学的态度,显得很诚恳。我想他说的话是真实的。对于一个走在诚实边缘的学生,应该给他一个机会。我告诉他周六把手机带回去,以后不要带回来了。可是不久的一天,我又发现他带手机回来。再次问他为什么又带回来,不遵守我们之间的约定。他还是满脸歉意地告诉我是周末用手机的时候忘记放回家了。我不知道这话是否是真的。但是我选择了相信他,依然给了他一次机会,我的“软弱”和善良,又一次包容了我的学生。希望他真的能自我控制,管好自己,全力以赴的学习。这次之后,他确实改变了很多,学习也勤奋、自觉了。后来,我也不时抓住机会适当表扬他,激发他学习的信心,在最后的高考中,他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刚硬的管理制度缺乏人性的关怀,让学生感觉冰冷的铁面无私。所有同学在惩罚分明的制度面前都是平等的,这样的制度也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在和学生相处的过程中,如能适当动之以情,从学生本身的心理特点和成长环境出发, 走进孩子的心理,平等地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让他敢于把内心深处的想法说出来,更能体现人性化的管理,也许作为老师,悄悄地违反了管理制度,但赢得学生的心。
[ 参 考 文 献 ]
[1] 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2014年6月.
[2] 张万祥.给年轻班主任的建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3
月.
学生也需要安静的语文课堂 篇1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种“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除了需要语文课堂形式新颖, 富有趣味外, 我认为, 还需寻求一片安静, 让孩子在课堂上静静地品读, 静静地感悟, 静静地思考, 静静地倾听, 静静地作业。让课堂节奏有张有弛, 气氛有动有静, 使学生的学习 (而不仅仅是老师的教学) 进入学生的生命, 进入学生的精神, 进入学生的心理。
一、让学生静静地阅读, 此时无声胜有声
语文教学中的“静思默读”与“高声朗读”可谓是“车之两轮, 鸟之双翼”。朗读, 既读准了字音, 又疏通了文意, 更是读出了气氛;而对文章的品味赏析和感悟, 默读则是较为奏效的阅读方式。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通过默读沉浸于文本中, 在宁静中迸发情与意的交融, 言与思的汇合, 所以要给足时间,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 与作者的心灵产生碰撞。这样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才能自由放飞。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这几乎成为课文朗读的统一要求。朗读应该以默读为基础, 通过默读真切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感悟文章的情感, 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学生才能情由心生感, 以声传情。试想, 学习《二泉映月》, 如果学生不通过一遍一遍地默读, 怎能体会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 敢于同命运抗争, 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又怎能读出文字中的深沉与质朴, 感伤与苍劲, 刚柔并济, 动人心魄?只有在默读静思后, 学生的情感才会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 继而才能满含感情地去朗读!
二、让学生静静地倾听, 聆听花开的声音
让学生学会倾听, 使课堂上不仅有热烈的讨论和争论场面, 也会有静静的倾听和思考情形。它使课堂教学更生动, 更精彩, 它也是学生日后成功的重要因素。实施新课改以来, 我们的课堂出现了新的变化:学生的思维更活跃了, 个性更突出了, 表现欲更强了。我们经常会在课堂上看到一些现象:
现象一:老师的问题刚说完, 许多学生立刻举起手, 而且不停地喊着:“老师、老师、我来、我来……”, 老师让一个学生回答, 其他没叫到的学生都在叹气。至于回答的同学说什么, 不知道, 更不要说考虑别人说得对不对!
现象二:一个同学正在发言, 还没说完, 其他同学都争着说:“错了, 错了, 不是这样的, 老师我来……”或者不停地说:“还有、我还有, 老师我还有……”
现象三:一个同学说了, 后边同学站起来, 跟前面同学说一样的, 重复着说……
这些看似热闹的背后则是学生思维的肤浅和课堂的低效。倾听是一种习惯, 是一种能力, 更是一种素质。让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 老师首先得做个认真的倾听者, 用心认真倾听每个学生的每一次发言, 欣赏他们在表达过程中思维的闪光点。只要我们教师做一个认真倾听的听众, 学生们自然而然地也会学习教师认真倾听的习惯。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教师应通过各种情境的创设, 激发学生倾听的兴趣。学会倾听, 需要有良好的指导。如:提出“听”的要求, 明确“听”的任务, 建立“听“的评价等。同时, 要想学生能够静静的倾听, 还需要优化课堂形式、教学手段、教师的语言等等。
三、让学生静静地思考, 非宁静无以致远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阅读需要静心思考、潜心感悟, 课堂教学就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让学生在静静的阅读中体会文本的内容, 感受人物的情感, 酝酿自己的思想。同时学生的认知能力存在差异, 思考问题的角度也可能不同, 一提问就期望学生马上能给你个惊喜, 或者一有问题就立刻让学生小组讨论, 难免是浮躁的。只有经过独立、深入的思考, 才有可能产生独特的思想;只有经过独立的思考, 小组讨论才有可能产生思想的碰撞, 激发智慧的火花。语文课堂不应该缺少学生静静的思考、缺少学生自我内心的独立反省, 不应该缺少学生对问题的冷静思考与顿悟。
四、让学生静静地写话, 感受指尖上的精彩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都比较重视让学生读、思、议, 却很少让学生在阅读课上动笔。老师都把上课的时间用在讲解分析课文的字、词、句, 分析课文重难点上。语文教学中“读”与“写”成了两张皮。事实上, 在阅读教学中, 应提高学生读写能力整体和谐发展, 在课堂中要挤出时间让学生静静地写。宁静中学生思维火花才能绽放, 才思才能涌动、真情才能流露。
【学生的需要】推荐阅读:
建设学生需要的课程08-14
给学生他们需要的爱12-03
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课堂10-13
大学生需要的各种证书08-29
读懂学生的需要之我见07-03
成功需要努力的中学生作文10-28
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师论文10-06
大学生创业需要具备怎样的心态07-17
学生成长需要10-09
学生更需要尊重05-27